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07-24 17:07: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第1篇

一、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为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2014年,黑龙江省研究生招生205万人,毕业生207万人,在校生612万人。2015年,黑龙江省研究生招生213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总数为189万人。虽然,黑龙江省研究生招生规模与其他省份相比并不低,但体现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博士研究生人数总量却明显不足。2014年,黑龙江省博士研究生招生025万人,占研究生招生人数的122%;2015年,黑龙江省博士研究生招生024万人,占研究生招生人数的115%,仅占全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334%。黑龙江省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在待遇、发展空间与环境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导致省内博士生存量与流量都明显低于沿海省份。因此,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博士生总量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而制约了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实现。

(二)高校思想观念上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高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观念上存在种种偏差。这种观念偏差主要包括:第一,认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功利性的短期行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才是才是高校的主要职能;第二,高校扩招后,招生规模迅速增长,而教师规模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学生的增长速度,造成教师短缺,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还要进行科学研究,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进行社会服务;第三,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对改善高校办学条件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教师从思想观念上对社会服务并不重视,而是更多的关注个人发展与福利改善,多数高校缺少进行社会服务的实验手段与物质条件。思想观念上的偏差,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层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同时,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越差,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就越弱,甚至会被边缘化,导致地方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扶持力度被继续弱化。如此循环往复,将无法实现高校与地区经济的共生发展。

(三)高校、政府与企业的联动效应较差

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需要考量技术可行性、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依据、行为边界、与市场的关系等诸多因素,这就需要高校、政府与企业的联合攻关,共同合作。目前,黑龙江省高校注重建设学科、专业、科技创新平台与创新创业基地,科学研究往往偏重于某一领域,忽略跨专业、跨学科整合学校的优质科研资源,造成了产学研合作缺乏平台与机制,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对政府的重大决策与重大科技创新进行联合攻关,难以使决策建议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对国家战略研究不够深入,培养的人才与提供的政策建议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以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领域实施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为例,国内外学者从大国关系、地缘政治、愿景与行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点、经贸合作等诸多视角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黑龙江省高校学者也开始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大量研究,但由于“一带一路”战略内容涵盖战略框架、路径选择、融资机制设计、贸易促进制度、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等诸多领域,同时又要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实际相联系,多种复杂因素叠加增加了高校学者们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系统研究的难度,导致高校在黑龙江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作用等并不明确。因此,黑龙江省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规格、层次与提供的政策建议方面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C制

在高等学校评价体系中,由于科研成果质量容易量化,便于纵向与横向比较,尤其是可以作为衡量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参考标准,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掌握实际情况并将其量化,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更是难以衡量。因而,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略了对人才培养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追求数量与层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追大求全,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意识不强,与政府、企业没有真正构建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相互之间缺乏实质性合作,阻碍了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三)政府部门对高校财政支持不足,制约了高校可持续发展

地方所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受地方财政收入影响较大,虽然学杂费收入比较稳定,但仍不能满足地方高校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制约了高校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与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面临着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效应叠加的结果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增长、调结构、稳步推进供给侧改革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方面,虽然政府已逐年增加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黑龙江省高校软硬件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对高水平师资的引进难度更大,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也就无法形成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团队,限制了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能的实现。

三、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国家战略研究中心,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国家战略内容十分丰富,对其研究更应注重系统性,特别是不能忽略人才支撑这一核心要素。从目前情况看,各高校还没有明确在国家战略中的战略地位与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发展定位,以服务于黑龙江省区域开发开放举措,融入国家战略,促进本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此,建议由省级政府部门牵头,组建国家战略研究中心,成员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代表性企业等各个层面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对国家战略及黑龙江省区域开发开放进行系统研究。依托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组建宣讲团与培训班,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宣讲;定期举办面向政府、高校、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培训班,有助于使其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明晰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定位。高校担负着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更要清楚认识到国家战略给高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深化改革,解放思想,以业绩导向为原则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进而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强化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建立产学研合作有效机制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不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教师更多关注于自身利益的得与失。教师是高等学校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主力军与中坚力量,但依据黑龙江省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设计,注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尤其是容易量化的科学研究,直接导致教师对有利于晋升职称的事情就认真做,与晋升职称无关的事情就少做或者不做,不改变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恐怕将很难激励教师去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校要积极推动教育创新改革,实施人才培养创新。另外,政府应搭建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使政府、高校、企业真正建立合作机制,信息保持畅通,学者的政策建议能够有渠道递交到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参考,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破除传统思想的束缚,通过制度引导,提高高校教师工作热情与创业热情。

(三)加大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改变传统考核方式,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协调度;协调度模型;咸宁市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005-04

引言

土地利用已成为人类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最直接方式。我国人多地少,且土地资源质量分布不均。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就需要在协调土地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土地资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学界对于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明晰土地利用是否处于协调状态,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做出科学指导。

随着咸宁市城市规模的扩展,用地需求也越来越大。以2004―2013年为研究时间段,以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因素,建立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协调度分析,提出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控对策。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咸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来源于2005―2014年《咸宁市统计年鉴》和《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2004―2013年咸宁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咸宁市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是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协调度低说明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协调无序;反之,则表示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协调度是反映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社会协调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更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社会协调程度或整体功能的大小,有学者还引入协调发展度的概念,协调发展度是度量和评价区域内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与发展程度的定量指标。

二、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分别从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土地利用结构指标包括人均土地占有量、耕地比例、林地比例、园地比例、其他农用地比例、居民点工矿用地比例、水利设施用地比例;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地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地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效益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居民消费水平、市区人均绿地面积、农民纯收入。

(二)数据标准化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指数化处理方法,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即当X为正效应时:

Sj为第j项指标原数据值,Smax为原数据指标最大值,Smin为原数据指标最小值。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有多种,如德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这里采用熵值法进行指标权重确定。

(四)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函数构建

设{x1,x2,x3...xm}描述土地利用结构,{y1,y2,y3...ym}描述经济效益,{z1,z2,z3...zm}描述社会效益的指标。

那么,土地利用结构函数为:f(x)=Wix′i

式中,Wi为土地利用结构指标的权重;x′i为土地利用结构指标标准化值。

同理可知经济效益函数:g(y)=Wjy′j,社会效益函数 h(z)=Wzz′k。

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C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λ为调节系数(λ≥2),本研究中选取λ=2。

(五)协调度等级评价标准

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就是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综合协调、交互胁迫的发展过程,其实质就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胁迫,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一个演化周期内,整个系统将经历低级协调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螺旋式上升4个阶段,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拟定协调度的等级及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基于此,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D=C×T (3)

式中:T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计算公式为:

T=α×f(x)+β×g(y)+χ×h(z)(α,β,χ为权重) (4)

三、实证研究

(一)研究区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咸宁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

根据《咸宁统计年鉴》和咸宁市土地变更资料,2013年咸宁全市土地总面积975 149.92公顷,其中农用地为830 954.14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5.22%;建设用地70 437.54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7.22%;其他用地190 543.3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7.56%。农用地中耕地和林地比例较大,耕地199 247.38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0.43%;林地543 860.45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5.77%。

近年来,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2013年,咸宁市生产总值为872.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8.7∶48.5∶32.8。全年固定资产投资953亿元,增长28.9%。常住人口248.5万人,城镇化率4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581元,增长9.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 480元,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协调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权重确定

(1)数据标准化,运用公式(1)将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指标里各个指标数据标准化,除了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负效应外,其余皆为正效应。

(2)根据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 2所示)。

2.协调度评价结果分析

(1)结果

采用表2 的数据,根据公式(2)至(4)测算得出咸宁市2004―2013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分值、经济效益评价分值、社会效益评价分值和总协调度C 值,综合评价指数体系T、协调发展度D,确定每年度的协调度结果(如表3和下页图所示)。

(2)分析

第一,从总体状况来看,2004―2013年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D值总体呈增长趋势,这是由于咸宁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从而使得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逐步协调。2005―2006年从严重失调到濒临失调,这是由于2005年开始咸宁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效益提高;2007―2013年一直保持平稳上升,从濒临协调到良好协调。这说明随着咸宁市城市化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处于越来越合理的阶段,加之咸宁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三者互动效应逐渐加强,使得协调程度越来越稳定。

第二,2004―2013年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分值呈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总体从2004年的0.4781增长到2013年的0.6251,其中2004―2008年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用地的结构和布局随之发生变化,咸宁市的人均耕地比例从2004年的0.21259%下降到2008年的0.1982%。园地从0.0306%下降到2008年的0.0303%;其他农用地比例从0.0692%下降到2008年0.0687%;居民点工矿用地比例则从2004年的0.0366%提高到2008年的0.0378%;林地比例从2004年的0.4276%提高到2008年的0.443%;说明这一阶段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改变,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导致耕地等农用地面积下降过快,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因而其评价分值从2004年的0.4781直接下降到了2008年的0.1714。2009―2013年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分值则一直平稳上升,说明随着咸宁市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结构中的各个指标逐渐达到相应的平衡,土地利用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第三,2004―2013 年咸宁市经济效益发展水平一直逐年稳步增长,其评价分值从 2004 年的0.0151增长到2013年的1.000,呈快速增长趋势,这是因为咸宁一直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其地均GDP从2004年的2.1 万元/ hm2提高到2013年的8.94万元/hm2;人均GDP从2004年的7 402元/hm2提高到 2013 年的29 408元/km2;地均财政收入从2004年的1 505元/ hm2提高到2013年的8 399元/hm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2004 年的2 360元提高到2013年的10 812元,提高幅度非常大;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从2004年的0.38万元/人提高到2013年的1.51万元/人。可以看出,地均GDP、人均GDP、地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等指标都在逐年增长,经济结构发展逐步变得合理,因此从2004―2013年咸宁市经济效益评价分值一直持续增长。其中,2010年土地经济效益评价分值快速上涨,是由于借助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和鄂南经济强市建设重大战略的实施,使得整体水平大幅上升。

第四,2004―2013年咸宁市社会效益评价分值总体呈明显增长趋势,其评价分值总体上从2004年的0.1282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0.8582。虽然其中也有小幅波动变化,但增长趋势明朗。2004―2010年,社会效益评价分值一直处于0~0.3的低值区,但2010―2013年社会效益评价分值持续上升,到2013年达到了0.8582,这是由于自2011年以来,咸宁市致力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使得社会生态总体水平大幅上升,因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2004―2013 年,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D值从2004年的0.0474增长到2013年的0.8605,总体处于平稳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咸宁市强化土地管理力度,实现工业进园的制度,大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外延式扩张为内涵式发展,控制了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速度,加上招商引资的效应,GDP增速较快,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并逐渐趋于合理,土地利用效益逐步提高。

(二)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控建议

第3篇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搞好统计工作的责任感

区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推动大发展,全面奔小康,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宏伟目标,全区各行各业正在为之努力奋斗。作为准确反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工作,责任十分重大。统计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搞好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向党委和政府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建议,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需要重视统计分析。从宏观上讲,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管理重在宏观调控。调控方向的确定、调控力度的把握,特别是涉及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都需要对宏观经济状况和社情民意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从微观上讲,包括企业经营决策所需的大量市场信息,也来自统计部门。因此,经济越发达,市场越健全,统计工作就越重要。

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需要掌握统计。领导干部要利用好统计这个工具,不断增强驾驭大局的能力。特别是主要领导,都要遇到拍板决策之事。千万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盲目拍板,而应该做到情况明,心中有数。包叙定在重庆任市长期间,曾要求领导干部有重点、有选择地记住50个左右的数据。记数不是目的,是科学决策、宏观调控的工作需要。看似静止、枯燥的统计数据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只要稍加分析,就能把握发展趋势,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就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统计工作是非常熟悉的,对统计成果的应用是非常有水平的,正是由于他们有水平,才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月统计数据出来之后,政隆区长就会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的全面分析,找出经济运行中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下阶段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统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温度计”,是宏观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基础,可为经济社会发展“号脉”。在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可通过统计先行、中性和后期指标所反映出的现象来考察宏观经济运行的好坏,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加强统计工作是适应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一是统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成分、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生活、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统计调查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但被调查者心甘情愿地参加统计调查、提供统计数据的比率却在下降。调查对象的合作程度降低,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的难度很大。二是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我国现行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要逐渐与国际接轨,这就是大家通常说的统计入世,它对统计数据和统计制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区委、区政府为了准确把握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对统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新兴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等指标会更加关注,也要求对重大经济问题进行量化分析,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的咨询建议。三是统计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统计数据源于基层,源头数据不准,直接影响汇总指标核算的准确性。近年来,全区统计数据质量已有明显的提高,但统计数据失真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街道、乡镇、企业统计队伍力量薄弱,人员不稳定,统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有些乡镇、街道上报统计资料时靠拍脑袋,做数字游戏,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更好地为全区经济工作服务

统计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跟上和掌握区级领导的思路和脉搏,为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提供有理有据的分析建议。

(一)提高数据质量,辅助科学决策

一是把握准确性。准确是统计的生命,统计工作的关键就是不搞假数,要反对虚报,也要反对漏报瞒报。统计数据只有真实可靠,才能正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才能帮助领导把握大局。因此,统计部门一定要在数据准确性上多下功夫,必须真实、无误地提供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数据资料。二是增强时效性。各行各业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都有一定的时限,及时提供统计数据就是为了避免工作被动。目前,月度主要经济数据大部分都要到10日以后才能出来,还是慢了一些。统计部门对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及重要分析资料,必须及时提供给领导参阅。三是注重全面性。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综合信息部门,要根据万州经济发展和区委、区府工作需要研究指标体系,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统计体系,不能过分依赖统计制度上的几个指标,要多研究掌握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所涉及的指标。要创新统计方法,根据市场需求和工作需要,应用统计学原理,结合万州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分析。如果只依据自己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不对周边环境、周边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就会对决策造成一些误导。要加强对全国、全市、周边区县、长江沿岸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的跟踪,及时搜集、整理、分析比较,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四是提高科学性。统计对象的内容变化了,统计工作也要作一些相应的调整。比如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混合多元所有制,究竟统计为外资,还是统计为国有经济,或者统计为其他的类型,目前各方面有不同的意见。统计部门就应当在这方面探索科学的方法。同时,要进一步规范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及统计管理制度,确保统计数出有据。

(二)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监控和分析

统计部门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决策咨询部门,虽然不行使对经济的直接管理,但要紧紧围绕全区的中心工作,结合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警监测,撰写一批有份量的分析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发挥好统计部门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要重点监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等状况,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一些重大事件,及时提供监测预警分析论证报告。统计部门不能作为一个只出数据、报表的部门,要主动参与全区各项工作,在服务和监督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三)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

统计部门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如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点工程建设等等,开展深入的专题调研,及时捕捉新情况、新信息,形成调研成果。要树立“精品”意识,结合我区实际,加强定量分析和系统分析,力争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统计分析精品,为领导提供有深度、有份量的对策建议。要调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表现特点和根源,找出其中的规律,为这些矛盾和问题“号脉”,并开出“药方”。

(四)加强统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统计部门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与重庆市、周边区县及沿江城市统计系统的交流与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不断提高我区的统计工作水平。要多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去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以尽快建立起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制度和方法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多请重庆市及发达地区统计系统的领导、专家来讲授统计的新理论、新方法,以提高全区统计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让万州的统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区统计局要加强与市统计局的工作衔接,主动寻求市局的帮助和支持,根本改变不请不到、不问不答的状况,改变目前只有线上往来、没有见面商谈的工作局面。

(五)加强统计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统计部门在不违反《统计法》等有关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在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应积极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任何一个企业、外来投资者、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迫切需要了解统计数据,比如外来投资者,统计数据可以帮助他们决定是要在万州投资,投资后如何发展。今后,凡是应该向社会公开的统计数据,都要向社会公开,为需求者服务;政府应该无偿提供的,要通过党政网和正在拟建的统计网向社会;其余的,也可根据需求采取有偿形式提供服务。

三、加大统计法的宣传执法力度

统计法制建设虽已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一些单位和部门为追名逐利,往往置《统计法》和党纪政纪于不顾,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统计法》的宣传必须进一步加强,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要特别强调的是,统计工作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是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不是为个人仕途服务的。

一要加强统计普法教育。要把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四五”普法内容,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强化依法统计意识。二要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对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对典型案例要向社会公开曝光。建立健全统计监督检查制度,对各开发区、各部门、各乡镇的统计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确保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个别地方、部门和单位滥用统计数据、调整统计规则等行为,一定要坚决抵制。对违反统计法的,造成恶劣后果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三是加强统计调查管理,确保数出一门。统计部门是统计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管理部门,负责对全区统计工作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组织的统计调查要与统计部门协商,按统计部门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数据都必须以同级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凡是各部门向公众公布的数据以及各类经济指标考核数据,应经统计部门的审核认可。

四、提高统计队伍素质,加强统计组织建设

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批精通统计科学、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统计队伍建设。要在学中干、干中学,将系统学习经济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做到“勤学、守法、报真数”。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留住人才,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统计人才。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善学习、作风正、守纪律、能战斗、保廉洁、做表率”和“会指标、会调查、会管理、会执法、会微机、会算数、会分析、会服务”的“八要八会”统计工作队伍,为区委、区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着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各开发区要建立健全统计机构,保持必要的人员编制,稳定统计队伍;切实加强乡镇、街道统计组织建设,要在党政办公室设立综合统计岗位,安排专职综合统计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实施本辖区的统计工作;进一步做好部门、企事业单位统计组织建设工作。各部门要建立综合统计科室或在有关科室中配备综合统计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做到队伍不散、渠道不乱、信息不断。基层党政主要领导要向正其书记、政隆区长那样重视统计工作,关心支持统计工作,帮助统计部门和统计工作者解决实际困难。

第4篇

同志们

召集全市垂直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同志一起座谈,今天。主要有3个目的一是解各垂直管理机构的工作情况,听取大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措施和办法;二是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解大家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三是听取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更好地为各垂直管理机构开展工作提供支持。

各垂直管理机构分别做了发言,刚才。汇报了近期的工作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发挥职能、服务经济发展的措施,讲得都很好。下面,就垂直管理部门进一步发挥职能,服务地方发展,谈3点意见。

一、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职能作用。

全市各垂直管理部门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近年来。主动融入,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开展工作,依法行政、支持发展、服务群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较好地履行了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比方,几家通信公司业务的不时发展,对群众生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科学、务实的统计测算,为我市工作争取了主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气象部门及时有效地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对抗旱浇麦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准确的气象预报为农民群众节约了投入、减少了本钱。食品药品监管、供热、供电、国税、地税、工商、质监、烟草等部门也都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上看,各垂直管理机构积极沟通,共同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局面,优化了建设环境,支持了经济发展。此,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对驻许各垂直管理机构为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辛勤工作和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再接再厉。

正确处置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有关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国家防止区划分割,保证政令疏通、协同一体的重要手段。垂直管理机构工作上尽管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与地方也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垂直管理机构的工作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另一方面,垂直管理机构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法律、政策在本行政区域的贯彻实施,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现“十二五”发展各项目标,需要包括各垂直管理部门在内的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各垂直管理部门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主动融入,积极服务,把对上级部门负责与对发展负责有机统一起来,一切围绕服务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各自职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搞好服务,最大限度地为人民造福,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一要提高服务能力。强化硬件能力建设,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工夫;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二要提高服务水平。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时提高广大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努力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奋发有为、能打硬仗的工作队伍。三要健全服务机制。靠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廉洁行政,真正把推动科学发展的措施落到实处;要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强化社会责任,以优质的服务保证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为垂直部门工作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积极协调配合。

但是通过今天的座谈,虽然今天参与会议的部门不多。对垂直管理机构的工作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解。垂直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虽然在省里,但大家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在地方,工作生活在地方,地方政府的重要行政执法和经济管理部门,也是地方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局部。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垂直管理机构的工作,协助协调解决大家工作中遇到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垂直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他工作情况,切实协助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各垂直部门更顺畅、更好地推动各方面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家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也希望各垂直管理部门主动融入,积极服务,不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新贡献、发明新业绩、书写新辉煌!

第5篇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的明确要求。坚持科学发展,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保证。

    坚持科学发展,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同时,科学发展又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不是粗放的,不讲质量和效益,不重视协调和平衡,片面追求发展的速度;它不是盲目的,不顾社会现实,无视生态环境,只讲GDP增长;它不是僵化静止的,不注重探究新情况、新新问题,看不到国际国内条件的发展变化,停留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拘泥于过时、落后的发展模式;等等。科学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须自觉地熟悉和遵循规律。发展是有规律的。对于规律,人们可以熟悉它、把握它、运用它,但决不能违反它。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因此,要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就必须准确把握和自觉遵循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熟悉和把握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地位和功能越来越突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为此,《建议》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发展趋向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

    坚持科学发展,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布满了唯物辩证法的聪明,闪耀着科学精神的光线。它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强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过程;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五个统筹”;坚持运动变化的观点,强调发展必须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发展、促发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从这个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建议》的一条红线,《建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科学发展的实质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才能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科学发展,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动力也来自人民群众。因此,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的内涵,也是科学发展的途径。

第6篇

同志们:

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县委专程把各位劳模代表请到一起,主要目的就是,同大家共同庆祝“五一”劳动节,品味近几年我县通过各位劳模的引带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而取得的可喜成果,不断弘扬劳模的无私奉献、克己奉公精神,并广泛征求各位劳模代表对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工作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好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力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过去的2005年,是“四大主导产业”和项目建设拉动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财政和群众收入丰厚的一年;是各项工作推进快、质量高、效果实、创新多的一年,是百年青冈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使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建设”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四大主导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整体攀升的主体力量;项目建设规模空前、领域拓宽、进展快速,带动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农民收入结构向多元化迈进,喜逢历史上最大丰收年;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有序开展,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县呈现出人心凝聚、士气高涨、发展快速、稳定祥和的喜人局面。gdp实现12.7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0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2.7元,分别比“十五”之初的2001年增长44.6%、27.7%和103.6%。财政收入5210万元,可比增长20.9%,增幅为全市第二,对上争取各类资金2.78亿元,保工资、保重点、保稳定、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兑现了98、99岗位补贴工资和年终一次性奖励。全年共实施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37个,总投资12.71亿元,是1998年至2002年5年项目总和的2倍,居全市第二位。再获全市实绩突出单位殊荣,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评为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之一。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篇之年,是我县在新农村建设、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加快脱贫解困进程中的关键之年。目前,年将近半,从年初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看,我们认真遵循县委十三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继续把“四大主导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来抓,牢牢锛住项目开发、优化环境和班子建设三个重点,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50万吨玉米综合加工项目成功投产,项目建设实现了开门红,玉米工业城建设扎实推进,广大干部群众激情正得以充分释放,全县经济社会正驶入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劳模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劳模精神是引领新时代劳动者的光辉旗帜。我们在座的各位劳模代表都是单位里的优秀分子和精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率,是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和骨干,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你们政治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思想上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生活上作风严谨,不求索取,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为我县加快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加快项目开发建设、为推动全县经济的加快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正是由于你们的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和引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扎实苦干,我县才有现在加快发展的喜人局面。在此,我代表县四大班子和43万青冈人民向你们致以节日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刚才,各位劳模都立足服从大局、服务发展,从各自的职能角度出发,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坚定了自身努力的决心,对此,县委、县政府向你的表示感谢。下面,我简单提出三点希望。,

1、希望各位劳动模范要发扬成绩、戒骄戒躁,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崭露头脚、发挥作用。我县的十三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已经对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为广大劳模提供了展示自我、发挥作用的平台,我们各位劳模一定要紧紧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牢牢锛住玉米工业城建设目标,继续保持和发扬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务求实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职能优势,为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多做贡献。要切实发挥劳模的示范引带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站排头、当表率,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再立功勋。同时,要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向县委、县政府谏言献策。

2、希望不断弘扬和宣传劳模精神,营造热爱劳动、激情创业的浓厚氛围。要号召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把远大的理想信念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为全县经济的加快发展作出贡献;引导他们立足本职工作,追求新知识,掌握新科技,提高新技能,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创业能力,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高尚精神,高度重视劳模典型的选树和宣传工作,尤其要特别重视选树和宣传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在平凡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普通劳动者。要通过举办报告会、文艺演出、展览、参观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要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断鼓励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焕发广大干部群众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的工作激情。

3、希望在全县上下形成尊重劳模的共识,全力支持、关心劳模的工作和生活。要发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同心协力,切实关心劳模,特别要关心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劳模和离退休老劳模,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落实好劳模的各项待遇。全县各级工会组织要高度重视劳模工作,要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用劳动模范的先进思想和崇高精神武装广大职工。各位劳模如果在工作中、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希望大家要及时与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保持沟通和联系,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各机关部门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解决。

总之,全社会都要尊重、关心和爱护劳模、学习和宣传劳模,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也希望各位劳动模范要珍惜自己的荣誉,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再接再厉,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的业绩,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7篇

一、构建和谐的审计外部环境

构建和谐外部环境就是要增进审计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增进与被审计单位的和谐,形成良性互动。

随着丹东临港产业园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区划面积逐步扩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断创新,丹东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在新区划、新体制、新机制带来的新的生机的同时,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也不断凸现。很多问题,审计机关及时发现,依法处理,提出建议,加强管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问题越积累越多,矛盾激化,演化成突发事件、、恶性事件,影响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强化审计监督,就是要围绕谋求发展审计、围绕提高效益审计、围绕维护公正审计。最终达到了摸家底、揭隐患、保稳定、促发展、加强廉政建设的目的,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防范、自我纠正的能力,防止出现项目上去,干部到下的现象的发生。

所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审计机关不仅仅要就审计而审计,就帐论帐。更重要的是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要把工作中心由监督为重点转变为以服务为重点,寓监督于服务。要牢牢把握公共财政这一审计主线,立足于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立足于发挥审计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功能,更加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全面情况,从总体上反映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从完善体制机制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要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围绕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强财税监管,服务政府宏观调控;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围绕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

二、构建和谐的审计内部环境

要坚持内部严格管理和人性化关怀两手抓,致力于营造一种风清气正、公开公正、奋发有为、竞争向上的工作氛围;致力于建设一个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机关;致力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进退有序、和谐共进的审计干部队伍;致力于打造一种以人为本、处处充满人文主义关怀和温暖的审计文化,使大家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保持心情愉悦和舒畅。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各项工作的先导,通过学习教育培训、领导定期不定期的个别交流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审计干部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和活跃审计干部的业余生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的之间的亲和力。

二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用制度规范行为,用会议决定审计处理处罚、人事问题、重大财务支出,从而提高领导班子决策的规范化,权力运行的透明度,重大决策的号召力。

三是要坚持资源互补,打破科室设置的专业界限,实行重大审计项目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各科室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战斗集体,全面提高整个审计队伍的战斗力。

三、构建协调有序的审计工作秩序

第8篇

各位企业家、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是新一届镇党委、政府成立以后,召开的一次由企业家、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恳谈会,也是国庆中秋双节将至而举办的一次茶话会。主要目的是与各位共同回顾过去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凝聚合力,创新工作,努力促进**镇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参加今天会议的有:部分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五个办事处总支书记、部分镇直部门负责同志和辖区内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今天到会的企业家是我们经过认真考虑和研究确定的,都是我们**镇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在社会各界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在此,我首先代表镇党委、政府,对各位企业家百忙之中的与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多年来对**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的会议主要有两项议程:一是*镇长通报2012年工作开展情况,对下步发展和工作进行部署;二是大家座谈发言。会议时间不长,会议期间请大家听会时集中精力,发言时畅所欲言。同时,为保证会议质量,请大家把手机调成静音,没有特殊情况,请不要接听电话或离开会场,共同把这次座谈会开好、开成功。

下面,会议进行第一项,请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同志通报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对下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镇长讲话)

下面,会议进行第二项,座谈开始。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首先,请 发言;下面,请 发言;下面,请 发言……

(发言阶段)

各位企业家、同志们,刚才,*镇长代表镇党委、政府,通报了上半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就下步全镇发展和企业壮大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大家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谏言献策,为**镇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各种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以本次座谈会为契机,再鼓干劲,凝心聚力,共创辉煌。

第9篇

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召开县城总体规划编制资料调查工作会议。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署县城总体规划编制资料调查工作,明确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任务,为全面完成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有效服务。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修编县城总体规划的重大意义

县城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龙头和灵魂,是对城市建设在时间、空间上的战略部署,是指导和调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重要工作,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它关系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居住、交通通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防灾减灾等,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综合协调城乡发展的各种功能,为广大的城乡居民谋求切身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使资源得以有效利用,环境得以保护。修编好我县县城总体规划,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县现行的县城总体规划于1988年委托省城乡规划院编制完成,历经了1996年的第一次修编和20*年的局部调整。实践证明,该规划在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城镇建设的集聚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全县累计投入的9055.9万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1:5的拉动效应计算,拉动了全社会45279.5万元的社会投资;按对应进入GDP值为28%的比例计算,总计完成GDP值为12678.26万元。二是拉动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通过认真执行县城总体规划,全县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50.5:9.9:39.6调整为2004年的45:12:43,第一产业下降了个5.5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3.4个百分点。三是个私经济得到较快增长。到2004年,全县有私营企业3522户,从业人员12387人,总产值16066万元,实现税收1205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9.4%。四是辐射带动了全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金阳、维益、老字号、绿营、吉祥、万兴碧毫、旭日源、十里香等品牌的食品加工业问鼎市场,有力的拉动了全县种养业尤其是畜牧业快速发展;同时,文业石材、地板条、水泥、建筑石灰粉、石棉瓦等建筑建材业迅速崛起,使小城镇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五是城镇格局向良性发展。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县城为中心,以施七公路为主线,辐射带动全县城镇建设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在我县已初具雏形。

规划指导实践,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的规划在实践指导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尽管我县县城和集镇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并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能动作用,但现行的县城总体规划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并逐步暴露出其局限性和制约性。因此,对现行规划进行修编势在必行,经过修编制定的新规划,必将更加科学地指导我们的城镇建设,更加有利于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县实施的重大战略任务,建立“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是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最终目的。修编以后的规划,将统筹安排城镇与区域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进一步明确城镇工作重点和发展战略,并实现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走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大通道战略的有机结合,这将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使我县城建建设步入有序轨道,不断加快其建设步伐。

(三)有利于解决当前城市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城镇建设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出现了城市定位不准、发展目标不明确、产业支撑乏力、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市特色不明显、城市管线综合性差、重复投资、盲目建设等现象,究其深层次原因,都是由于规划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引起的。规划科学性、前瞻性不够,城市定位不准确,使规划的“龙头”作用无法充分体现,用规划引导城市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这样长久下去,对城镇发展十分不利。新修编的规划,将着重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凝聚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从根本上解决存在问题,竭力使各项规划更加科学,更富有前瞻性、指导性。

二、规划修编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本次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共涉及城区建设、道路交通、供排水、电力、通信、消防、绿化、环保等多项内容,工作量巨大,业务要求精细。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拨出一定专款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委托全国著名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帮助完成。修编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进行现状调查和现场调研,其中有现场踏勘、专业部门调查、资料收集、座谈走访和分析研究等项内容。从即日起到8月初,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将组织召开各类座谈会,征求县级领导、各乡镇、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并分组深入到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进行调查了解,在现场基本完成现状图绘制和基础资料编定工作。

三、有关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抓好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我县目前的发展速度,要实现省、市提出的“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意味着全县的城镇化水平到2020年必须要达到50%以上,也就是说,在今后不到16年的时间内全县至少要有13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能否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制定出一个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从根本上解决现实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制定出一个科学的城市规划,既是我们县、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事关全省、全市发展大局的重要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此次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性,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进步的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要安排分管领导和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积极配合好规划修编专家组开展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认真履职,高标准、高质量地为规划修编工作服务。

(二)结合实际,科学规划

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修编原则和工作方针进行。各乡镇、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开展超前调查研究工作,着重研究好本乡镇、本部门的初步规划意见。并安排专人陪同专家把现场调研工作做深、做细、做全、做实,做到准备充分、因地制宜,真正发挥积极的参谋作用,尽可能为专家组提供科学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编制人员吃透县情、乡情,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高质量完成好此次规划编制工作。

(三)明确责任,认真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第10篇

榆树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自2006年12月选举产生以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到解放思想、进取有为,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围绕市委战略部署,发挥决策支撑作用

一是紧紧围绕市委作出的重大决策,参与搞好调研,努力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意志与人民群众的意愿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二是依法界定重大事项范围,为使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进一步明确什么是重大事项,科学界定重大事项范围,保证这一职权依法规范行使。三是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来,主动承担市委交办给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任务,坚持领办不代办、督办不包办,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支持,助推全市经济转型,科学发展。四是积极动员、鼓励和引导全市人大代表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重点工程,开展视察调研,领办创办企业,使代表成为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发挥监督支持作用

本届人大常委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监督工作: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和法检两院的20项工作报告;对5部法律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及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些具体问题,采取专题调研、专项视察、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等监督形式;更加注重对代表建议的督办工作。

具体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监督:一是切实加强了对转型发展重点工作的监督。特别注重了对改革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三农”工作及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建设、推进“一个中心、四大基地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二是切实加强了对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督。尤其是注重了对增加一般预算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重点支出、规范财政管理、严肃财政纪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事项的监督。三是切实加强了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监督。四是切实加强了对改善民生和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合法权益等重大事项的监督。特别是对城乡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涉及民生问题进行专项监督。五是切实加强了对司法工作及有关部门执法情况的监督。特别是注重对司法机关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处理涉法涉诉上访问题、违法犯罪惩防体系建设的监督。六是切实加强了对市委决策部署、政府着力推进、广大人民群众期盼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和对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的监督。

三、夯实人大工作基础,发挥凝心聚力作用

一是政治上给待遇,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继续利用多种形式,及时向代表提供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采取办培训班、以会代训、专题讲座等形式对代表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代表素质。二是经费上给保障,由市财政列支,保证代表活动经费,满足代表们的学习、视察等活动的需要。三是积极组织代表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群众关注的问题和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视察、调查、执法检查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履职。四是采取现场督办、专题督办、重点督办等方式,对一些办理结果代表不满意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一府两院”的有关负责同志与代表座谈,接受代表当面询问,有关部门现场答复,通过现场督办解决问题。对一些代表意见建议较多的问题,组织人大代表,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深入到这些单位督办。每年筛选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意见和建议作为重点建议,由人大重点督办。每年人代会上,将代表意见建议的办理情况打印成册,对办理结果进行公示,避免“假办、虚办、代办”等问题,有效地激发了代表的履职热情。

第11篇

[关键词] 人才;河南;第一要素

[中图分类号] C964.2 [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发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严肃认真、无私奉献的求索精神,勇于创新、不懈登攀的科学精神,着力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明显提升了河南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人才,正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进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成为亿万中原儿女实现“中原梦”的第一要素。

1 自然科技人才推动河南科学发展

河南省自然科技人才自觉担当自主创新的先锋,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大力推动科研方法创新、学术观点创新和学科体系创新。瞄准发展前沿,拓展思维空间,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显著提高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人才成长带动自主创新。以解决工农业生产中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重点,河南省积极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以企业为主体,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基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广大科技人才的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在工业领域,河南省科技人才先后研制出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我国最早的喷气纺机、大型轴承和第一台液压支架;在农业科研领域,河南省农业科研人才提出异地培育玉米自交系,开创了我国南北穿梭育种的先河;在信息产业领域,王永民教授发明的王码五笔字型被称为汉字信息化的革命。1991年HJD-04程控交换机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在重大工程领域,建筑结构用高强度钢板、钢化异型玻璃、“神七”出舱宇航服面窗等成果,相继应用在北京奥运会、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和项目中;在重大科技专项领域,河南省科技人才在全国率先解决了纯低温余热发电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制的多晶硅产业化、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大采高液压支架等实现了重大突破,输变电装备、电解铝、超硬材料、客车等重点产业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十一五”以来,河南省共有2 730多项科技成果取得省部级奖励,100余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其中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进一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的多晶硅、超硬材料和电池等生产基地。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河南科技人才也已形成技术和市场优势。中科院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二九》,通过对“创新发展指数”等重要的综合考核标准进行定量分析,对我国内地各省区市科学发展能力进行总评估和总排序,河南位居前十。随着创新主体的不断壮大,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带动了全省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基础产业迅速发展。

人才集聚赢来观念更新、发展升级。一个个高层次科研和创业平台,成为一个个聚集人才、项目和资金的“聚宝盆”。河南省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在国内得到广泛认可的技术领军人才、领军后备人才,带动形成了一批创新团队,造就了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明显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思想道德素质过硬、学术技术水平领先、被业内广泛认可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一批由“两院”院士和其他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100余个杰出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带动形成了一支两万人左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目前,在豫两院院士达到17人,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248万多人,比2004年增长77%。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实现了零的突破。几百名各领域专家担任省管企业高级专家顾问,从省到市,都有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担任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参、顾问,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和高效益、高回报。特别是在2009年,河南省本土培养的首批“中原学者”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教授和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改平研究员,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增强郑州大学创建国家重点大学整体实力,确立河南省农业科技强省地位,进一步激励和引领了全省广大科技人才锐意进取、勇攀高峰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支撑产业成长。广大科技人才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明确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攻关,带动了相关领域生产技术水平整体提升。近几年,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实现重大突破,由郑煤机集团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大采高高可靠性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开发出世界最大采高7米的液压支架,并攻克了电液控制系统,不仅巩固和扩大了河南省煤矿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技术优势,而且提升了我国液压支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现同一块土地上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超吨半粮(1 733.66千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华兰生物公司承担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开发专项,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有望形成近百亿元的市场份额。企业技术创新实力大幅提高,河南省依托企业科技人才申报的“粮食加工机械”、“兽用药品”和“高压输变电装备”等三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批准,占全国总数的九分之一。2010年申报的“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钎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浮法玻璃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成功入选新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名录。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通过“干中学”、“用中学”,培养带动企业技术工人素质稳步提升。如淮滨县的江淮造船工业园,大力发展造船业,园区内直接从事船舶生产的产业工人达5 500人,带动了原材料、电力、机械、轻工、商业、物流、社会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劳动就业机会2万个以上,为产业规模扩张与转型升级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2 社会科研人才聚力中原崛起

广大社会科研人才自觉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入阐释、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努力弘扬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人文精神,积极传播先进思想、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为推进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依据。

求实创新,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伟大事业提供理论支持。社会科研人才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这三大任务,用新视野观察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形成见解独到、阐述有理、指导有力的学术思想;精准创新重点,积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学科体系;拓宽创新渠道,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兄弟省市开展形式多样的联系合作;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汲取国外前沿理论研究的精华,不断增强社科研究的前瞻性和时代性。一大批优秀理论人才、优秀出版人才和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以特聘专家制、高级雇员制、客座荣誉制、协议签约制、项目合作制和设立工作室等灵活形式,精品争奇斗艳、工作硕果累累、人才枝繁叶茂、事业茁壮成长,在理论创新、学科发展、决策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一批专业贡献突出、引领作用明显、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名家、文化大师,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用战略思维、世界眼光,深入研究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社会科研人才立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着眼点,对全省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围绕热点难点加强对策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破解“三农”难题、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发展开放型经济等问题,就河南可持续发展问题、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等,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密切关注全省工作大局,敏锐捕捉河南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并做出快速反应,进行深层次的应对性研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河南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河南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研究”、“河南产业集群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河南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研究”、“建设和谐中原与推进三大文明建设‘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研究”、“培育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原旅游核心隆起带”等课题研究的建议;先后举办了“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理论研讨会”、“推进河南新农村建设”等学术活动,完成了《中原崛起的内涵与实证分析》、《河南省GDP翻两番的综合支持系统研究》、《河南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实现中原崛起的若干政策研究》、《破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六大矛盾研究》等课题,对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科学引领,大力弘扬河南人文精神。广大社会科研人才大力宣传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和“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新时期河南人精神,以创新为本,以创新为责、以创新为荣、学术研究不断闪耀创新创造的火花。正确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积极营造正面、向上、和谐、求进的社会氛围,动员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建设事业,在全社会形成了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的生动局面。有关专家深入机关、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背景、战略意义、战略重点、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等有关问题,为基层机关干部、社区市民、乡村农民、企业职工、学校师生进行宣讲解读,为广大干部群众认识中原经济区,切实增强建设中原经济区使命意识,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献策献力营造了良好氛围,达到多领域、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效果,受到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3 人才助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和融合是新时代的特点和趋势,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与自然科技人才同样重要。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社会科学研究是创新的根本,是保持创新区域科学技术优势的源泉,是后发地区突破技术封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些大型的、结构复杂、靠相关单位的大协作进行研制或由多个分系统组成的项目,得益于自然科技人才与社会科学人才的协作配合,科学地验证新思路、新技术、新理论的可行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第12篇

[关键词]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区域;有效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103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217- 02

1 引 言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开发区的建设和发挥的规模效应及集聚效应,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城市开发区在带来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巨量的土地浪费、开发资金沉淀等社会生态问题。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是开发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与否,直接与其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有效性挂钩。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一主要方面。客观认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水平,从集约的角度来研究开发区土地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否有效,对明确开发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提升我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和产业活动的空间重构

开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进程,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所在区域的城市化进程。目前大多数的开发区位于所依托的城市的郊区,通过开发建设,并利用母城的扩散效应,成为原来城区功能的延伸和补充,形成新城区或卫星城市。此外,开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能够推动区域产业活动的空间结构调整,很多区域通过合理规划开发区用地功能,把具有相关性的生产活动进行空间上的集中配置和有机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了产业的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益,同时也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2.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和区际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有效性

开发区土地利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与周边的经济社会系统、土地利用结构协调一致,形成开发区土地利用与周边地区产业同步开发、协作配套机制。这样能更有效利用开发区内部与区际之间的基础设施用地、产业发展用地、社会服务用地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用地,从而达到土地利用集约化,也使得开发区用地能够在地域空间上发挥更有效地辐射拉动作用。尤其是在开发区建设的中后期,其对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效应将更加突出。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栖霞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栖霞区位于南京市主城东北部,全区总面积约376.09平方千米,是以港口运输、石油化工、生态农业、风景名胜为主要职能的现代化江滨新区。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5.39亿元,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3 381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 898元。栖霞区农业基础雄厚,是南京市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栖霞区区内有部、省、市属工矿企业130多家,形成医药电子、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和石油化工四大支柱行业。

3.2 栖霞开发区现状

1992年建立的南京栖霞经济开发区地处南京市东部沿江地区,并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距市中心仅20千米,基于外贸港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开发区迅速发展成为南京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方面发挥了明显的先行示范带动作用。

4 栖霞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性分析

4.1 栖霞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

根据国土资源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方案(2006年度)”(试行)规定的要求,开发区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3个方面共14项具体评价指标综合反映。

其中,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3方面。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充分化是影响区域土地利用集约化的一大重要因素,开发区土地开发率、土地供应率和土地建成率是反映土地利用充分化的量度指标。在沿江大开发战略指导下,栖霞开发区大力加强产业园区及商业副中心的建设,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带来极高的土地综合产出率,地均GDP产出从1996年的2.60 ×104 万元/公顷提高到2006年的11.42 ×104 万元/公顷。资料显示,2011年栖霞开发区土地开发率在80%以上,已供应土地能保证90%以上的建成率。

4.2 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栖霞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但在土地利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开发区发展规划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与区域发展规划不协调,而且一些地方存在编制总规而没有详规的情况,造成规划随意性较大,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导致开发区土地利用存在严重浪费闲置的问题。

(2)主导产业集聚度不高,工业用地投入产出结构不合理。虽然栖霞开发区在项目建设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能起到促进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发挥带动作用的大项目还比较少,产业用地投入产出结构也存在功能定位不突出、企业效益不佳等问题。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注重引进,忽视创新。栖霞开发区多注重项目数量,忽视质量,从而导致一些项目研发机构和总部经费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可持续性。

5 推进栖霞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

(1)从自身条件和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开发区的建设和培育特色区域经济,科学制订与完善开发区各类发展规划,确保土地高效利用。

(2)鼓励和引导产业集约用地,尤其注重目前制约栖霞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有效整合工业园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倡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加大土地利用规划监管力度,控制建设用地增量指标,使用地模式从粗放外延扩张转向集约化内涵挖潜,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模式。

(4)建立多层次的土地集约利用考核评价制度,定期考核评价开发区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用地单位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强化土地配置的市场机制,灵活运用土地价格、税收两种经济杠杆,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的激励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晓平,陆大道.开发区土地开发的区域效应及协同机制分析[J].资源科

学,2002,24(5):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