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

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

时间:2023-07-24 17:0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

第1篇

关键词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2-122-01

我国在近些年以来,通过对城市环境的不断治理,其环境质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保持稳定,而对于一部分城市来说,虽然环境污染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需要进一步的进行防治,从而来提高其环境质量。但是,在治理的同时还是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当中,由于社会公众对城市染污的意识并不强,所以这也给改善城市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在治理环境的进程当中就很难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由于在一些城市当中,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并且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在不断的显现,环保水平低下,机动车的污染问题,突发事件以及政策激励不足等问题均制约着治理城市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对此,这就无法健康的开展治理城市环境的工作,所以,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的问题,就必须要对城市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良好的推进市场化发展,建立绿色的城市污染治理制度,从多方面控制城市的环境污染现状。

1 城市染污的概况

城市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经济、政治以及科技文化的教育中心,也是作为经济活动以及密集人口的生存重要环境,因此,它会面临很大的环境压力。城市环境问题从表面上来看主要只是在居住和绿地方面的紧缺而引起下降的生活的质量,但这种质量的下降也反映出了城市的落伍。而另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对生态资源的消耗,从而引发城市的空气污染、废水和噪音污染以及交通拥堵等城市环境影响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一般都是在城市发展当中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以及缺乏一定的建设环境控制所造成的,并且在很多城市当中,都是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从而导致出现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1)在城市当中,垃圾处理问题则是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环境规划发展,这也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在国外较先进的一些国家当中,就算有着丰富的城市建设经验都很难可以处理好垃圾处理的问题,然而这也不代表城市环境的治理就可以不再努力,放任自流。在我国,由于城市垃圾一般就是工业垃圾以及生活垃圾两种,其工业垃圾的产量是比较集中并且也是非常大的,而城市当中的生活垃圾则可以做无害化的处理,这种危害程度相对小一些。但是,如果想把城市的生活垃圾做好无害化处理也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把垃圾进行混杂,不宜进行分类。在现阶段,由于很多城市只是把生活垃圾做了简单的处理,并且堆放,并且都没未经过妥善处理,从而也就导致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以及环境安全等问题。

2)污染城市环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有水污染、噪音、大气、光污染、垃圾处理以及电磁波辐射等重要因素。我国近些年以来,由于各个城市因为噪音污染所导致的问题越来越突显,主要都是在施工期间也造成的噪音、交通噪音以及工业所产生的噪音等,这些噪音都被民众定义为城市的公害。而变电站、电视台、雷达、高压线以及电磁波等各种家用电器和电子设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当中也作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2 主要的治理措施

我国经济随着不断的日益发展,大力建设城市环境的进程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得到发展机遇的过程当中,也离不开环境污染这个重要难题,对此,只有通过现代的科学环境治理方法并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才可以避免出现环境污染以及恶化等现象,从而促进城市环境规划得以健康的发展。

1)在治理环境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提高宣传环境保护的力度,同时也要普及相关的环保知识,从而提高人民群众从根本上重视环境污染对我们的重要意义。此外,要把环境监测进行公开信息化,注重监测环境质量,注重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作为政府部门还应积极的让民众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责任当中,给民众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举报途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也应逐步的完善处理环境污染的主要方法与对策,赏罚分明,应考虑到民众的利益,提高保护城市环境的力度,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在群众当中发展基层作用,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2)对于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是作为比较系统的一项工作,必须要具有全局观念,必须要从总体的角度来控制变化的生态环境,也应做好局部的思想工作,从细节出发,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用法律进行相应的制约。①必须要设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环保标准,对污染企业以及相关的环保部门明确行为标准以及责任义务。②在治理环保的过程当中,应及时发现所存在的法律空缺。③必须要明确造成环境侵权的责任问题,从而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处罚幅度和种类等具体的范围事宜,制定可实施的处罚力度等。

3)由于治理城市环境的污染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不是短时间就可完成的,而是需要建立较为系统的生态体系以及保护体系。要建设完善的城市环境污染保护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要控制好污染排放量,也就是说要把污染排放量的指标作为衡量工作的一个重要绩效,并且作为政府治理环境的责任目标。通过细化城市排放的目标,也可以方便各级政府可以掌握了解污染情况从而实行有效的监控。此外,在控制污染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时,还应建设好城市的生态环境规划问题,由此看出,如果要提高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是具有科学和复杂性的一项工程,因此,在保护城市环境时必须要多方面进行考虑,应用相应的规划系统,从而治理好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

3 结束语

总之,城市环境问题从表面上来看主要只是在居住和绿地方面的紧缺而引起下降的生活的质量,但这种质量的下降也反映出了城市的落伍。而另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对生态资源的消耗,从而引发城市的空气污染、废水和噪音污染以及交通拥堵等城市环境影响问题。所以,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的问题,就必须要对城市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良好的推进市场化发展,建立绿色的城市污染治理制度,从多方面控制城市的环境污染现状。

参考文献

[1]董向南.浅谈园林绿化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J].北方园艺,2008(9).

[2]姜爱林.陈海秋.20世纪以来城市环境治理的发展历程概括[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3).

第2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1+ 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环境的恶化,使人类失去了洁净的空气、水和土壤,破坏了自然环境故有的结构和状态,干扰和破坏了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总之,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关部门应深刻地认清当前的形势,切实采取相关预防措施,改善城市环境的污染现状。树立城市环境保护新理念,科学、有效的采取一些创新型举措进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对于保护城市环境意义重大。在加大环境预防力度的同时,还有不断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来逐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以后的城市环保领域,我们还需不断的更新环保理念,使环保的进程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1 目前城市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城市的工业化规模逐渐加快,但是环境保护的工作却未能跟上发展速度。这导致了我国部分城市地区出现了区域性的水体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现象,有些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城市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1.1 城市环境的空气质量问题

由于我国一些城市的工业,对于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不到位,加之近几年机动车数目的迅速增长,排放出的粉尘、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对大气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同时,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也导致了酸雨的形成,给工业、农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一次污染、二次污染物的混合使得光化学烟雾形成,使城市大气的能见度大大下降,对于城市居民的健康也产生了重大的威胁。因此,树立新型环保理念,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意义重大。

1.2 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使得城市的噪声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今年来,在城市大量建筑的拆除和兴建的过程中,噪声给附近居民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在午间和夜间的施工严重的影响了居民的正常休息和生活。此外,城市机动车数目的不断增多,城市主干道路两旁的噪声污染严重,使得临近道路的居民难以正常休息。噪声污染也逐渐成为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环境污染问题。

1.3 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水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还不到位,许多工厂企业依然进行违法偷排,使得大量污水未经严格处理便排入水体,造成区域的水环境污染现象加重。

2 城市环保新理念

2.1 改变传统治理为主导的理念

我国传统的环保理念偏重于环境受到污染之后进行治理,在环境污染的预防方面不到位。而大多数情况下,区域受到环境污染之后,治理起来的难度相对较大,而且费用较高,治理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我们要树立环境预防观念,实行防治相结合的政策。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城市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区域进行有效的监测,做好环境污染预防工作。在城市建筑的兴建过程中,相关环保部门也要进行实地勘察,避免建筑兴建的过程中对原有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此外,为了防止建筑物兴建过程中带来的噪声污染,相关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合理的规定施工时间,严格执行噪声强度标准。

2.2 资源的利用要高效、合理

目前我国城市许多工厂、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不能实现资源的科学化、合理化配置;工厂或企业的生产设备能耗较高、效率较低,排放的污染气体较多,对大气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国家和政府要加大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使城市企业生产设备更为先进,从根本上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并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我国宝贵的资源。同时,相关科研部门应该推广资源的搭配利用技术,使城市企业、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2.3 推广新型能源利用技术

近几年来,环保理念得到了大力的宣传,我国许多新型能源逐渐受到青睐。许多设计者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和优势合理的采用了风力发电、水利发电等先进技术,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能源,而且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目前,这些技术虽然在一些地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利用,但是在我国诸多城市中的利用还不够普及,这就要求我国科研人员继续探索适于城市内部利用的清洁能源。在城市的内部规划过程中,规划人员也可以根据城市内部优势,设计一些新型能源装置,逐渐普及环保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2.4 增强环保的教育理念

为了更全面的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水平,落实好环保工作,相关部门要大力进行环保理念的宣传,让大众一起参与到环保设计当中。目前,我国环保理念的教育工作还不是很到位,城市居民没有真正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许多居民对于城市中存在的一些污染环境的现象不是很重视,造成了环境污染的现象越来越多。新型的城市环保理念需要调动广大居民的积极性,让居民参与到环保当中来,对城市中企业、工厂进行监督,对城市的一些污染现象进行及时举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城市的污染现象,使城市更加清洁环保。

2.5 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环境保护新理念要求我国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相适应,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协调发展。做好城市环保工作,可以有效的提升城市的形象,并促进城市各领域的发展。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诸多大城市落实的比较好,但是在一些中小型城市该理念落实的还不是很到位。为了更全面的落实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理念,我国应完善环保工作体系,在全国各城市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有效的提升我国城市整体的环境质量水平。

3 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环保理念的逐步提升, 如何科学、有效的把环保理念融入到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近几年,我国在经济、文化和其它领域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增强环保理念, 加大对环保方案的研究, 对于改善城市环境, 促进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诸多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树立新型环保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充分的落实好经济、社会、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采取一些新型环保措施,有效的保护好大气、淡水以及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我们要明确,发展和环保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是相互制约和依赖的关系,要有效的落实好环保理念下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静.浅谈我国城市环境保护的措施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18).

[2] 邓少林.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J].山西建筑.2010(20).

[3] 吴艳祥.浅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J].价值工程,2010(17).

[4] 包存宽,何佳,周影烈.环境规划体系创新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中国湖北武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1100-1106.

[5] 裴军.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9.

第3篇

关键字:乡镇环境污染;问题分析;策略探究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 view of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villages and towns and backward area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made a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first of all is the villages and towns in china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then according to the reasons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more in-depth analysis, an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omestic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serious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in china.

key words: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 analysis; strategy to explore

中图分类号:x5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国内乡镇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

目前,我国乡镇由于环保投入比较少,尤其是在一些硬件设施的投入是十分少的,由于最基础的设施的建设没有能够跟得上乡镇的发展,难免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农村乡镇的环保设施和环保队伍没有能够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科学的建设制度和规范。具体表现在没有乡镇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乡镇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农民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乡镇经济不断的发展,乡村不再是像以往那样的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经济迅猛增长和乡镇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镇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了,不过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污染成为乡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乡镇生态环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威胁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迅猛增长已经对中国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再任由中国的乡镇环境被环境污染所污染和破坏,可以想象经过一些时间之后,也许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中华大地,可能真的会没有一片净土。因此,发掘乡镇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将有助于新乡镇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容整洁”一、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现状。

乡镇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原因

1、一个典型个案——某乡镇的环境污染处理

笔者在河北某镇工作时,镇政府所在地叫长寿,处于河北省会的北面。长寿的工商业尽管不是很旺盛,但仍然是46万多人口的政治、经济中心,只有少数的外地人口。由此而来的环境污染处理,面对的现实问题是需要镇政府解决的。在漫长的一段日子里,环境污染的处理就是抛入河里。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垃圾相应增多,在镇政府的要求下,镇里的人们集中的把垃圾丢在一个大的空地上;然后由乡政府承包给一个有小货车的农民:每周运一次,每次100元,把垃圾运到离长寿2公里的沙坑中倒掉。由于镇政府管理不好,财政收不抵支,曾经想在各行政单位中分担些垃圾费用的办法没有得到实施,倒至拖了半年之久的垃圾没有转运。由于该镇处于交通要道,堆积如山的垃圾发出难闻的臭味,不仅引来了漫天飞舞的苍蝇,而且引起了居民对镇政府的抱怨和上级领导的重视。镇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得承担运垃圾运费的支付责任。

2、从城市到乡镇——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整体情况

城市转移垃圾的首选是乡镇。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带来了城市环境污染的迅猛增长,由于城市处理垃圾能力有限,城市环境污染开始“上山下乡”,直接漫延至郊区和乡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清运量为15576.8万吨,环境污染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1.7%。[2]大量未经无

害化处理的环境污染转移到了乡镇!一些郊区和乡镇已成为城市环境污染的存放地,使得土地减少,道路被占用,水资源和空气也受到了严重污染。

1、政府资金投入少

目前,乡镇环保投入严重溃乏。基层政府在环保这块投入的比较少,更不用提环保设施上的建设了,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几乎没有乡镇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乡镇地区。

2、乡镇环境污染普遍化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市场主导着乡镇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都是被市场主导着。市场上的消费品越来越多,尤其是一次使有产品,由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商品均是廉价物品,因为乡镇是贫困群体最多的地方,所以消费群体最广,因而,现代化的市场消费给乡镇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

乡镇环境保护责任出现缺位

新乡镇建设,对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相当重视,但保护农民身体的健康,以及改善乡镇环境卫生等方面,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乡镇环境保护意识不够,使得保护环境的能力大大的减弱,这是不好的一个现象。建设新乡镇,即是要加快乡镇的发展。

4、乡镇环保治理措施缺位

由于受传统城乡两者结构的影响,城市往往成了环境保护的重点,乡镇的环境保护成了空白,这是当前乡镇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病症。显然,乡镇环境污染污染问题的关键是环境治理措施的滞后,环保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溃乏,也使得相应的治理措施跟不上,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环境污染的根源问题。

三、乡镇环境污染污染的治理对策

(一)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

要严格地建立治理乡镇环境污染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乡镇环境污染的处理作为公共品的属性这一特点,需要从制度安排上做,建立乡镇环境污染的处理系统,加快设立各级环保机构,提高环境检测站的监控能力。

(二)县市指导、乡镇负责、村级执行——规划协调环境污染的处理

对乡镇垃圾的要处理方法和放置地点,要采用科学的合理的环保方式。政府要倡导群众和企业对垃圾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回收利用,扶植或帮助建设废品回收处理中心,增加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垃圾资源化。

(三)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环境保护的基本设施

乡镇环境既要从思想上得到重视,更要落实在行动上,但首要的问题是资金的投入和设施建设的事项。对于资金投入这块来说的话,因为绝大多数乡镇的财政债务很重,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乡镇建设的战略中,更多的责任还是要有上级政府来承担的。

(四)通过制度和教育培养干部和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念,就是要发展当地的经济,同样环境保护也是其政绩的范畴,干部考核也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列入了其中。对环保工作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号召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参与新乡镇环境保护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关注、理解与支持环保工作,提升乡镇整体环境质量。

结论:本论文主要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环境污染处理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这是属于环境工程中的一个焦点所在,论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乡镇和落后地区环境污染的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论述,首先是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乡镇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其次根据乡镇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最后根据目前国内乡镇环境污染的严重现状和原因分析后,提出解决我国乡镇环境污染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高永宏;王志科;姜守君;胡小耕;兰州市城市环境污染监测调查及分析[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许晓毅,杜永林;对照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浅析我国环境管理现状[j];云南财贸学院报;2001年s2期

[3] ;浅议我国畜禽养殖业带来的污染问题及主要对策[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郁晓冬;;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建构[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第4篇

1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技术路线

1.1采样点布置方案

目前,国外的城市环境调查一般在两个区域进行,即郊区和城区。在郊区的调查一是为了确定城区的背景值,写作论文二是获得城-郊地理变化区域内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学变化梯度。如Lind等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调查土壤重金属的含量时,以城市最繁华地带为中心,分带布置样点,带距为0~3km,3~9km和>9km[5];Birke等在德国柏林市的调查中就包括大范围的郊区区域[3]。通过对比城-郊区的地球化学特征来揭示人类活动对城区地球化学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

为了调查城市不同区域内的环境地球化学状况,研究不同的用地类型对元素分布的影响,分别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分类取样,即:郊区土壤、工业区土壤、居民区土壤、商业区土壤和农业土壤[3-5]。主要采集表层土壤(0~5cm)。在不同类型区域内选择代表性点位取垂向土壤剖面样品。城区的土壤难以实现均匀的网格化取样,一般按公园和绿地的分布随机布置取样点。

1.2采样介质

环境地球化学的采样介质包括土壤、大气、水、水系沉积物、生物样等。但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大气降尘等三种。其中较常用的是采集和分析城市浅层土壤样和降尘样。

在街道两边或高层建筑物顶部收集降尘并结合地面土壤是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主要方法。如Rasmussen等在渥太华市内取居室内灰尘、附近的街道降尘和公园土壤进行比较来研究该市的环境质量[6]。降尘和土壤对比调查,即可查明元素在不同介质中的污染水平,还有助于分析污染物的来源。

2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的解释与评价

2.1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解释

城市环境调查结果的地球化学解释是指对城市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来源进行解释,写作毕业论文研究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迁移转化规律和机理,建立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解释体系。

2.1.1元素来源判别

对城市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及成因进行分析判断是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重要内容。多元统计方法在研究城市环境的物源判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以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为主[7-9]。不同来源的元素在因子分析中常常进入不同的主因子或表现为聚类分析中的不同元素组合,根据元素的组合特征来区分元素的来源。如Manta等在意大利的城市土壤中发现了Cu、Pb、Zn人为源的因子组合,而V,Ni,Mn,Co等元素作为自然源进入另一因子,并在聚类分析中组合在一起[8]。

城市环境物源判断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富集因子(EF)法,它是一种能反映不同地质环境的化学元素比率方法,用代表陆地来源的元素(如Al、Ti、Zr和稀土元素等)和代表海洋源的元素(Na)作为参考元素对样品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标准化,以平抑自然差异对元素含量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出现的较高的富集因子值即意味着人为源的存在,这种方法在环境地球化学判断

元素来源及富集程度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10-11],特别是在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介质中的应用效果尤为显著。其计算公式为[11]:

EF海(X)=(X/Na)气/(X/Na)海(1)

EF壳(X)=(X/Na)气/(X/Na)壳(2)

其中,公式(1)为判断海洋源的计算公式,以Na为参考元素;公式(2)为陆地源的计算公式,以Al为参考元素。(X/Na)气、(X/Na)海、(X/Na)壳分别代表元素X在大气颗粒物、海水及地壳中的含量。

通常将EF>10作为大气颗粒物的人为源标志。但在粒径为2.5μm的大气颗粒物中,EF>5即为人为源的标志[12]。

2.1.2元素分布类型及成因

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普遍偏高,但在不同的城市中变化很大,这依赖于城市的历史年代、经济发达程度、写作硕士论文不同的用地类型、汽油的添加济成分、车辆元件的组成等,在城市环境元素分布及成因的解释中应综合分析以上各种因素。城市交通是产生重金属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如Cu通常是汽车剂的组分,而Pb曾一度是汽油的防爆剂,Sb可以作为闸垫材料。因此,交通是城市中Cu、Pb、Zn、Sb等元素的主要来源。Romic等发现,燃烧和道路交通,尤其是轮胎的磨损和消耗是城市区域内Cd的主要污染源[7];Moller等在大马士革调查时认为交通是表层土壤中Cu、Pb、Zn等重金属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9]。与历史久远的工业化城市相比,相对年轻的城市具有较低的重金属含量,如非洲的哈博罗内市[4]比悠久的重工业城市伦敦[2]、柏林[3]的表层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偏低[9],Li等发现,城市公园土壤中Cu,Pb和Zn的含量与公园的年龄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即城市历史越长,重金属含量越高。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明显依赖于城市用地及工业类型,如Birke等[3]在柏林市调查中发现,Al,K,Si,Na,Sc和Ti主要是自然源,即与母质的组成有关;工业区域倾向于被Cu,Cd,Zn,Pb,Hg污染;农业区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泥,富集Cd,F,Cr,Hg,Ni,Zn和P元素。尽管非洲的哈博罗内市比较年轻,但它的不同区域仍然受Cr,Co,Ni,Cu,Zn和Pb等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城市中心和工业区的Co,Cu,Pb,Zn等元素污染,农业土壤中的Cr,Ni污染,居民区及工业区的Zn污染[4]。

2.2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评价

2.2.1污染程度评价

将郊区土壤背景值与城市各功能区含量进行比较是了解城市环境污染水平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如瑞典斯德哥你摩市Hg在市中心土壤中的含量是郊区背景值的20倍,Pb和Zn在市区中的含量也远远高于背景值[5];在柏林老工业区,Cu的最大值是背景值的2050倍,Cd是1638倍,Hg是1780倍[3]。通过同一城市不同功能区内元素含量的对比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对比,也常用来评价城市环境的污染水平。

农业土壤与城区内土壤不同,除了农用化学品外,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垃圾填埋场等都会对农田中的重金属积累产生重要影响。对这部分的污染评价,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是地质积累指标法(Igeo)和富集因子法(EF)。对大气污染物的评价,富集因子法尤为有效。

2.2.2生态效应评价

(1)气溶胶的生态效应评价。大气固体悬浮物的粒径大小具有来源特征,粗粒源于陆地尘埃,而细粒源于燃料的燃烧[13]。颗粒越细,危害越大,极细的颗粒物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粒径小于10μm(PM10),尤其是小于<2.5μm(PM2.5)的粒子,会导致哮喘,甚至死亡[14]。因此,生物圈气溶胶中的重金属含量具有高度的生态风险性。

(2)元素生物有效性评价。研究元素生态效应的常规方法是连续偏提取法,在城市环境调查中,也有相关的研究实例,如Zhai等调查发现,写作医学论文由交通引起的人为源的Pb主要以有机质吸附和铁-锰氧化物态存在[4];香港和伦敦的路尘中,Pb,Zn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相存在,Cu主要以有机质吸附态存在[15]。影响降尘中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降雨的pH值。一般情况下,在较低pH条件下元素易于溶解,Alloway等报道其可溶性Cd平均为总量(降尘量)的60%[16];这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输入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使雨水酸化。因此,在易出现酸雨的城市区域具有较大的生态风险性。

3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3.1开展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调查

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和大气,缺乏系统的地下水及地表水资料。在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元素循环过程中,起源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元素在土壤-大气-水-生物系统内迁移转化,借风力作用进入大气中的元素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世界各国所进行的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大量土壤和大气颗粒物等方面的资料,但结合水体和生物样的调查不多。如果采样介质涵盖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境因子,将有助于综合分析重金属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循环演化模型。

3.2确定城市环境调查的污染指示物

城市区域内浅层土壤样及农业土壤深、浅层样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城市环境调查指示物,但是,以何种粒度的样品作为指示物尚没有统一。Birke等在柏林市的土壤调查中分析了<2mm粒度样品[3],写作职称论文而有的作者用沉积物中<2μm的粘土组分进行污染评价,而用<63μm的泥粒作相态分析[17]。细粒组分含有更多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力强,使重金属元素倾向于在细粒组分中富集[1],所以表层土壤的细粒组分,如<63μm适于作为污染评价的指示物。

其次是大气颗粒物或是气溶胶。由工业排污、燃料燃烧、机动车交通等引起的污染物,多以气态、颗粒物或气溶胶等形式存在[5]。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含量依赖于粒径大小,颗粒越细,越具有毒性效应[16],因此Fairley等认为,PM2.5适于作为颗粒物质引起的风险评估[17]。

另外,重金属通过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进入大气圈,它们主要以分子或颗粒物形式通过大气圈进行大规模的迁移[18]。在英国城市区域内Cd的大气沉降速率为3.9~29.6g/hm2·a,郊区为2.6~19g/hm2·a[7]。所以,城市区域内的表层土壤和路边尘土是大气沉降污染的有效指示物。

第5篇

环境损失计量是企业根据环境污染状态进行环境损失的实物量化与货币化,并对货币化的环境损失按照会计的要求进行确认与记录的过程。

环境损失计量应以环保部门公布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企业从环境交易或事项中取得的环境状态数据为基础,其概念构架包括四类变量:环境污染状态、环境污染导致的实物型损失、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实物型损失的确认与计量。以这四类变量为基础,逐渐形成三个计算过程:①根据环境污染状态计算环境污染导致的实物型损失;②将实物型损失货币化;③对货币化损失进行确认与计量。需要指出的是,这四个变量和三个计算过程均具有时变性,即:环境损失的发生时间及其计量过程具有时序性与动态性特征,发生空间、表现形式与计量方法具有多样性与变化性特征。

二、环境污染计量的四类变量

1.环境污染状态。①以污染物排放量形式表现的变量,如厂区的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浓度、污染物产生速度等;②企业权责范围内的污染物排放量,如“三废”的排放量等;③企业权责范围边界的污染物流出量与流入量,如环境责任主体因污染破坏造成的影响程度。污染状态变量决定了企业因为环境污染导致的实物型损失变量的大小与权责份额,是环境损失计量的起点。

2.环境污染导致的实物型损失。①急性实物型损失,如有毒液体的排放导致的森林树木毁坏、有毒气体的排放导致的人员伤亡和野生动物灭绝等;②慢性实物型损失,如浓度较低的有害气体和液体,由于长时间的排放导致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化、土质改变等;③尚未完全确认的实物型损失,如地表下陷、气候恶化等导致历史文物的毁损和风景资源的破坏等。其中①、②类大多是具有可视性或者是可测性的显形损失,能够而且必须计量;③类是可视性和可测性较低或很低的隐性损失,不容易准确计量。

3.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其在内容上包括伤害型损失、防御型损失等;在价值构成上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在计算方法上可以采用现实市场价格法;在计量模式上可选用名义货币或一般购买力计量单位,选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

4.实物型损失的确认与计量。实物型损失的确认:要求在企业的环境责任与经济效益范围的基础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及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与相关性等标准进行初始确认与再确认。实物型损失的计量:要求在对其确认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按照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准确性、一致性、有用性、可靠性与效益性等标准对引起环境损失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货币化与分配,它具有间接性、异质性、模糊性、差异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

三、环境污染计量的三个计算过程

1.根据环境污染状态计算实物型损失。污染破坏程度一般是用污染物浓度来反映的。该计算过程的关键是建立污染物浓度与导致各种实物型损失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些函数关系的类型取决于环境污染的三种主要形式:①扇式影响,即一种环境污染产生多种影响,使函数表现为叠加型;②链式影响,即一种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沿其因果链依次传递,使函数表现为关联型;③网式影响,是扇式影响与链式影响的综合,使函数表现为关联叠加。

2.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实物型损失的合理货币化是保证环境会计信息可靠的又一重要环节。该计算过程应重点考虑污染可能造成的价值损失,如水污染会造成农田污染损失,农田污染又会加剧水污染的损失。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函数应用十分广泛。

3.货币化损失的确认与计量。企业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等原则的要求对货币化损失进行确认与计量。其日常账务可用待摊方法和预提方法进行处理:①待摊方法。在企业发生污染损失金额较大且受害期较长时,按总损失扣除残料价值、可收回的赔偿款后的金额,借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环保赔偿款”、“应交环保税”等科目;分期摊销时,借记“环境损失-污染损失”科目,贷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科目。②预提方法。逐期预提环境损失支出时,借记“环境损失-污染损失”科目,贷记“预提费用”科目;实际支付时,借记“预提费用”、“应付环保赔偿款”、“原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还应在期末或至少每年年终,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生态资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减值计提准备。

四、环境污染计量模型

1.环境污染治理模型——外部负效应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外部负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对另一个经济主体造成了额外的成本。换句话说,如果行为的实施者造成了额外成本,由此产生的就是外部负效应。

假定某社区有一大型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该社区居民健康受到损害,医药费用开支增加,如果将这种费用开支的外部负效应计入企业的总成本,它的生产量就会减少,同时污染也会减少。外部负效应产生一个外部边际成本,产品产量越大,造成的污染越严重,外部成本也越大。这时,整个社会为生产该产品所花费的社会边际成本应等于该企业的边际成本与外部边际成本之和。因此,该产品的有效率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应由社会边际成本与市场需求状况决定。显然,企业不计算外部负效应时将过度生产,从而造成严重的污染。

2.限制污染排放模型——最优排放量分析。环境污染并不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就是为了保持城市的环境目标值,将排入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控制在环境容量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

我们可以用边际分析法来确定污染物的最优排放量。一般来说,各种污染产生的边际损害是递增的,即污染越多,其边际损害也越大,而社会的边际收益则因污染的排放而递减。污染的最优排放量由其边际损害和边际收益变化曲线的交点所确定。当污染排放量低于最优排放量时,社会的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损害,污染排放就是符合标准的;当污染排放量高于最优排放量时,污染的边际损害大于其边际收益,污染排放则是有害的。

3.环境绿化管理模型——外部正效应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外部正效应就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对另一个经济主体造成了额外的收益或好处。换句话说,如果行为的实施者造成了额外的收益,使得其他经济主体(厂商或个人)无偿地获得额外的好处,由此产生的就是外部正效应。

第6篇

关键字:环境建设;城市;人文关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使农业劳动人口大量剩余并流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给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环境又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作用,彼此促进,相互制约。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环境保护,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更要考虑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减少污染,强调城市环境建设的人文关怀。

一、城市化及其带来的问题

1、中国城市化进程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与现有城市的联系,产生了城市化的地域扩散。1949年以后,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和空间现象的城市化也开始了新的进程。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表现为:城市化进程具有起伏波动的特点;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十六大以来,国家从政府角度提出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这势必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

2、城市化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城市环境中由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使城市生活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环境污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影响,即在人类活动中对环境产生的副作用;一种是为了某种目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意识的改变环境,在现阶段,主要是第一种人们对环境的影响占绝对优势。

城市环境中,由于工业燃料的运用,产生大量的碳化物,硫化物等。运用制冷工业的发展,氟氯烃化合物的含量也急剧增加。这些气体直接作用于人体,造成气管类疾病。另外,这些气体大部分具有温室效应,往往城市环境中温度较周边郊区温度高,形成城市热岛。排入大气的气体,尤其是酸性气体:硫化物,氮化物和人为尘埃,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酸雨",使城市环境中绿色植物,建筑物蒙受损失,使城市绿化地酸碱化。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日益增加,它们进入环境后破坏城市市容和旅游景观,影响人的视觉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废塑料制品结构稳定,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并不断累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据统计我国一些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垃圾中,废塑料的重量比已上升到8%―10%,但我国其回收率却从1980年的20%下降到1994年的不到10%,其再生利用率也不断下降。

在城市化过程中对社会问题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城市人口增加,解决住房问题是当务之急,城市市区的土地可谓"寸土寸金",每一寸土地都可以化为可以增值的财富。尽管耸入云天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由于其价格,位置等原因,人们对这些住房仍望尘莫及。往往购买地理位置较差的房子,这样就会奔波工作与居住地之间,相应就会对交通造成不良影响,日益拥挤,塞车现象日益严重。在居住区内,由于人口的增加,医疗和社区服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另外,城市环境中财富的增加,技术的进步,城市大规模的改造和美化运动没有给人带来更多的闲暇时间。相反,城市的生活节奏和人们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却日益俱增。另人最为忧虑的是,在经济日益增长和环境日益更新的情况下,各种社会问题也相应地增加:犯罪率上升,青少年犯罪人数增加,社会道德伦理面临危机,失业隐患几乎笼罩了每个家庭。

人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作用于环境,产生积极与消极双向的影响,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活。

二、城市问题对人类生活的负面效应

1、城市问题对人产生的生理压力

现代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了各种设施和公共实施,但在一些工业城市,特别是高度密集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城市,环境给人的生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不可避免的使居民住区远离工作地点,造成了城市居民的交通"疲劳",大城市居民大约有2小时左右的时间花在交通上。在中心商业区,行政机关,商店,影剧院等设施越来越集中,致使车辆增多,人群熙攘,拥挤不堪,造成空气污染和流行疾病的蔓延。

居住环境对市民的影响更为严重,人的一生很大一部分时间要在居住的空间度过。因此,居住条件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住宅日照量不足造成疾病发生;居住面积小造成家庭成员相互间的矛盾冲突。住宅公共设施缺乏造成居民缺少室外活动条件而影响健康。住宅本身的功能单一,缺乏个性化设计,也使居民产生冷漠感。

城市环境中的噪音污染也严重影响了人的健康状况,近十年来,在各国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噪音都增加了10-20分贝,其中由于人口密度提高,其喧嚣声增大了二,三倍。因各种音响设备的广泛使用于商业竞争,几乎各商业区和商家都利用了扩音器来招揽顾客。此外,噪音是城市居民产生失眠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期的刺激使居民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脑神经系统的疾病增加。

空气污染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危害最为严重,随着各类车辆的增加,所有居民住宅都无法逃脱汽车尾气的污染,车辆来往频繁的街道居民常感到头痛头晕,咳嗽,恶心,浑身无力,这些状况在交通警察和汽车司机身上更为明显,据世界银行《1999年世纪发展报告》中数据:仅中国的4个城市:重庆,北京,上海,沈阳,每年有1万人因接触悬浮颗粒而过早死亡,空气污染对人呼吸系统的疾病造成了高达数亿个工作日的丧失,与此相关的经济损失进数十亿美元。据我国部分城市统计,市区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比郊区高2。4倍,肺癌发病率比郊区高7。3倍。

城市环境中对人健康危害较大而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的地面及土壤的污染。由于有害物质在建筑物和树木上沉淀堆积,以及病原微生物所造成土壤及地面污染,使城市区域内土地表层也遭到严重污染。而土壤的污染会按着土壤――农作物(水)――人的顺序进入人的体内。在工业城市污染区,人的发病率大大高于非工业城市。

2、城市问题对人产生的心理压力

城市环境对人有巨大的积极影响,这点可以从城市与农村人在文化程度,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体现出来。在城市环境中,人的季节性生产特点使农民一年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而在城市中,即使休息日,各项活动也有时间性,这就是城市公共场所大大小小的钟表日益增多,而失去个人特点。由于交通运输,学习,电视的娱乐节目,商店的营业等都有统一的时间性特点,这些构成了城市的节奏,绝大多数城市居民要适应这种时间性,而使自己个人的时间服从于群体。第二,日益增多的脑力工作者工作特点与城市环境中时间性特征形成矛盾,脑力劳动者往往在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失去了界线。工作日的延长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勤劳,爱好和责任感。脑力劳动者常常从事于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创造上顿悟和成果发表之前,需要有长时间的表面看来似乎是毫无成效的紧张思考,而这种劳动没有严格的时间的概念和固定的节奏,往往以几星期,几个月,几年为单位计算,而不适合以小时为单位计算。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从事各种脑力劳动的工作者将日益增多。城市环境如何适应脑力劳动者阶层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仍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此外,由于环境给人带来了一定的生理压力,加上工作节奏和劳动就业竞争的增加,使人的心理压力增大。在城市人群中,人们更多地注意生理健康的问题,而忽略了由于各种压力及环境影响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强调人类生产,生活应以人为核心的人文思想,强调城市环境建设的人文关怀。

三、城市环境建设需要强调以人为本

城市的发展是由人的基本需要所推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人们的动机和效果发生错位,城市环境与人的需要往往处于冲突和矛盾状态之中。城市环境的变化不能满足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的发展,偏离人的需要轨道。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设计和建设城市的出发点和理念一直是经济效益至上,而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基本需要。从对世界城市化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状况的认真检察中使我们深切感到:城市环境与人的基本需要必须同步发展。现代城市环境在为人带来舒适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心理的压力和紧张,往往是弊大于利的,比如住宅分布的不合理也对人产生负面影响,传统的住宅大多分布于公路两旁,主要是从交通方便角度考虑,但是从对人的影响来看,其结论是弊大于利,除了噪音,空气污染对对人有严重影响之外,还因远离绿地等自然环境,使人无法缓解由于工作紧张而造成的精神压力。此外,住宅紧邻公路,必然缺少室外活动场所。

人类健康的生存环境不仅要有物质的而且也要有精神的,而现代城市环境导致人们普遍有"心理疲劳症",其原因是受过度的信息刺激。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宣传渠道的多元化和宣传方式的公开化,给人们的求知,生活和娱乐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随着一些不健康的报刊和录相制品的出现,城市环境中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精神污染"源,它对人的危害绝不低于物质污染。

要使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就应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服务于人,造福于人,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增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与城市环境共生。

四、城市环境建设的人文关怀构想

为实现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最为关键,不公要强调视觉美化,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城市环境建设是为人类服务的应建设舒适,美观,有益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有益于人类健康为宗旨。但在实际城市环境建设中,人们更多地注重了美化城市,忽视了生态效益,忽视了人与环境的共生,城市环境建设应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

1、根治城市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包括汽车尾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对汽车尾气排放问题,首先,对在用机动车严格报废制度,禁止到期机动车改头换面继续使用,增强在用机动车年检,季检中环境指标的监测和管理,并加强日常抽检力度;保证机动车尾气达标率的实现;应通过加强维修和保养,合在用车达到尾气排泄标准。其次,对于新生产的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应严格执行国家不同情况下,不同污染物的排泄指标,完善监测,监督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单车技术水平最后积极报导,推广使用高标号汽油,无铅汽油,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等少污染燃料。在污水排放系统中加强中水回用技术设备,污水处理药剂材料等,开发研制废水资源化设备。

2、美化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城市绿化要兼顾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主体绿化以乔木,灌木为主,不仅给城市居民视觉美的享受,绿化对城市环境也起到了防风,涵养水源,减少噪音的作用,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新晨

3、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小区

人的大部分时间是要在居住区内渡过的,因此在社区内要不公美化居住环境,应建立一些休闲广场,娱乐场所,体育锻炼设施,这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

4、加强城市交通系统及城市管网系统建设

为促进城市环境系统有序发展,建立短距离,高效率的系统,节省时间与资源,使人类生产生活更方便,更快捷。

5、改善住宅建设结构与设计

城市的住宅环境不公要保护人体器官不受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还应当保证住宅中人体所必需的温度,湿度,空气成分,并有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此外,特别是室内装饰材料要无毒无害。

第7篇

城市环境治理是指多元利益主体对环境污染这一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以达到有效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维护人们享有清洁环境的公共利益。学术界普遍认为利益相关者概念最初是由斯坦福研究院于1963年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组织没有这些群体的支撑将无法存在”,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和社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其中Freeman(1984)的定义最具影响力。Freeman将其界定为“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这个定义被应用于许多研究中。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尤其是牵涉到一系列利益,利益相关者管理开始流行于环境治理领域。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能够提出一套分析框架,分析者可以据此勾画出城市环境治理多元利益主体的行为关系,通过理性地处理这些关系,达成“共赢”的合作方案和环境“善治”的目标。随着社会-政治学理论(如治理理论)在某些关键主题上的概念化,如自反性现代化、协商民主、彻底的多元主义和生态民主等,该理论逐渐融入到传统管理理论中,以提供一个更好治理环境风险的分析框架(Benn等,2009)。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发展是遵循着个体-关系-网络的逻辑线索,体现了研究者对于利益相关者管理行为的理解和认识是一个渐次发展的过程(林曦,2010)。这也反映了相对于个体视角和关系视角的研究,网络视角更加符合实际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情境。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排斥个体和关系视角的研究,因为个体和关系是构成整个网络的基本单元,而应将其作为网络视角的基石。因此,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构建和发展也应围绕着网络视角展开,并且个别学者已在该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二、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再思考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前提条件是清楚的,即一个好的运行环境是有利的,而一个坏的运行环境则是有害的。但是,针对组织问题和目标,人们喜欢聚焦于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的影响,而尽量简化利益相关者所处的混乱和复杂的背景环境。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并且Vidgen等(1996)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影响一个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的政策,或者受到一个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的政策影响的所有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虽然此定义可能有失公允,但是其目的是想引起人们对利益相关者所处环境因素的重视。尽管Rowley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切入了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关注了网络密度和中心性,实现了对于二元关系视角的超越(Rowley,1997)。但是,他过分关注网络的整体属性而忽视了利益相关者分析所坚持的主体属性分析,使得网络中节点间互动关系中的结构和行为要素无法进入分析范围。林曦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融合关系行为和网络结构维度,得出了一些整体结构分析无法得出的结论和启发(林曦,2013),但是她并无法清晰阐释利益相关者互动行为的发生机理及其过程。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缺乏对利益相关者主体行为的影响、承受和表现载体的考察,即利益相关者行为运行环境。基于此,本文试图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重新构建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弥补传统社会网络模型的缺陷,拓宽对于利益相关者及其行为分析过程的理解。ANT有利于帮助匹配影响组织成功的利益相关者(人类主体)和其运行环境(非人类主体),其贡献在于明确了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理,因为它强调谈判和协商的作用,并承认非人类主体作为组织、群体和个体环境的重要性,将人类主体和非人类主体共同纳入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当中。

三、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城市环境治理转译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法国学者MichelCallon、JohnLaw和BrunoLatour为代表(巴黎学派)的社会科学家共同提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论。ANT认为应该平等地看待“人”与“非人”的网络要素,通过“异质性”网络模型刻画社会实体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网络结构环境对单一行动者提供了机会和限制,以及个人、群体或组织的行为受到了其他网络行动者关系的影响。此外,ANT强调联合整个行动网络的价值,重视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与整合,主张通过社会行动者之间的沟通、谈判、协作等社会互动行为来将社会冲突转化为秩序,为研究利益联盟网络的形成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方法(王爱民等,2010)。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以三个核心概念为基础,分别为行动者、广义对称性和转译。ANT将有主观目的和意图的人类主体和非人的观念、资本、科技等主体认为是行动者,即任何可以改变事物状态的东西。这些“异质性”行动者构成了网络的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力。广义对称性认为应该克服传统社会学中的二元划分,整合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以完全平等的方式对待网络中的“异质性”行动者,打破以人类行动者为中心的传统思维。转译概念是ANT的中心,是事实建构者给出关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他们所吸收人的兴趣的解释,反映了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途径以及其网络形成的过程,并且刻画出在构建网络过程中利益嵌入的特征。转译成功的关键在于每个行动者都获得满意的角色,将处在各个领域的异质性行动者联结起来,构建起一个处于动态稳定的网络。行动者网络理论,又称为转译社会学,认为只有过转译才能构建起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并不是原有预定的行动者简单组合,而是每一个行动者的利益、角色、功能和地位都在新的行动者网络中重新加以界定、安排和赋予。1986年,Callon通过对圣柏鲁克湾的海扇贝养殖案例的分析,描述了一个由海洋学家、渔民、海扇贝、海湾以及多样的技术等元素所构成的网络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并辨出五个转译的关键环节,分别为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和异议。在此转译过程中,还应设立一个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Pas-sagePoints,OPP),OPP是指核心行动者的问题成为实现其他行动者目标或利益的必经之点,是所有行动者进入网络的唯一选择。在此研究基础上,许多学者通过结合特定的研究问题和情景进行了对应的行动者网络转译分析,那么针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环境治理异质行动者网络的转译和构建过程可如图2所示。根据图2可知,城市环境治理异质行动者网络的人类行动者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分别代表国家、市场和社会力量,而非人类行动者则包括生态、政策、资金和资源等,并且一般由政府部门承担着核心行动者的角色,因此OPP可设定为治理环境污染,实现清洁环境。尽管这些转译环节看似分开的,但是它们并不总是可分的,有些环节可能会重叠。此外,成功转译后所构建的网络也有可能遭到某些因素的破坏,并且一旦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新的转译将重新开始,更多利益需要再次协商。总之,转译是一个实体引导其他实体朝其所期望的目标前进而必须经过的路径,并最终说服其他行动者被征召和动员进网络。

四、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管理过程分析

城市环境治理是一个基于“满足-理解-管理(Meet-Understand-Manage)”的过程,其中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知识将被关注和采纳,而不仅仅只是规则制度(Parr等,2003)。城市环境治理的概念内涵表明其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多元利益主体的作用范围和正当角色;多元利益主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来达到城市环境治理的目标。同时,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过程还应充分考虑某些条件影响因素,如社会文化、政治、法律、技术、时空和生态等。也就是说,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应该符合地方背景和实际环境情况。那么,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平等地看待人和非人行动者,将所有影响核心组织目标实现的要素纳入到网络中,因此城市环境治理也可认为是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网络组构过程,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取向和行为方式在其运行环境背景和条件下透过转译建构起一个动态稳定的异质行动者网络。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管理过程分析框架,并说明了其具体步骤和详细内容,请见表1。根据表1可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管理过程试图将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融合在一起,通过良好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和水平,以期创建一个推进城市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过程,其具体步骤如下:

1.明确治理对象并界定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最为紧迫和重要,并以大气污染治理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考虑到不同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如污染来源、途径和方式等,明确具体的治理对象是有必要的。ANT表明应该将问题呈现作为转译的第一阶段,而问题呈现是围绕核心行动者进行的。尽管政府不再是城市环境治理的唯一主体,但是以政府主导的国家力量依然是城市环境治理的核心主体,是不可替代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因此,以政府环保部门为代表的国家力量应认定为核心行动者,即核心利益相关者,其急需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以实现城市环境清洁的目标。然后,根据核心行动者的目标,设置一个强制通行点(OPP),将核心行动者的问题成为其他行动者目标实现的必经途径。

2.识别利益相关者的关键利益以及各自差异。

城市环境治理要求治理主体多元化,即除了政府外还需要其他行动者参与到治理过程中。Carole提出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政府应将更多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提供义务和责任转移给其他组织,如企业、NGO和公众,强调开发和管理不同类型的组织间网络的必要性(Carole,2001)。同时,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元理论也表明了城市环境治理不仅只是政府干预,还应该发挥市场和社会的调节作用。基于这一宏观选择范围,并结合核心行动者的问题,辨识出城市环境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并明确各自的关键利益。其次,界别利益相关者在资源、权利、意识和知识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有利于进行合理的利益赋予、征召和动员。此外,还应明确利益相关者在网络中为了达到其所期望的目标所需排除的主体障碍。

3.勾画人和非人异质行动者的网络关系图谱。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协调稳定发展,并且这种平衡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取向和选择。因此,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生态和谐三者应该确定为异质行动者网路的系统属性,即系统行动者。一般而言,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包括利益相关者的实际行为、合作意愿和冲突威胁。那么,这就有必要首先界定和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范围和行为期望,并且辨识出能够影响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其他非人类行动者,包括政策、资金、资源和其他等。最后,在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的基础上,初步勾画出行动者之间的网络关系图谱。

4.赋予利益并进行网络行动者的征召和动员。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依赖体现了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利益交换关系,并且这种利益交换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进行的。分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资源依赖,有利于理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以进一步识别利益相关者行为支持/反对态度和认知相似度,为转译过程中的赋予利益环节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然后,根据核心行动者的目标,赋予其他网络行动者利益或角色,以激起其加入网络的兴趣,并召集所有异质行动者,进行初步的讨论和协商,以达成行动共识。从国家、市场和社会的逻辑出发,设计人类和非人类异质行动者的互动机制,并动员所有行动者进入到治理网络当中,实现城市环境治理行动者网络的初步建构。最后,辨析和评估核心利益相关者目标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目标的内在契合度,并重新识别和定位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核心价值,以巩固和稳定异质行动者网络。

5.制定具体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和计划。

如何制定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类型匹配不同的管理策略。因此,结合异质行动者网络建构过程,分别从个体(合作意愿和冲突威胁)、关系(兼容性和必要性)和网络(网络密度和核心组织的网络中心性)角度,制定具体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然后,分别针对整体和具体的利益相关者,制定详细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计划,以利于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此外,通过采用听证会、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等,评估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和计划可行性。

6.执行决策和监测网络。

第8篇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中小城市发展 环境保护

一、中小城市发展是我国城市化的主要趋势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城市化就是通过发展聚集效应,将人们的生产、生活集约化,改变经济结构及生活方式,达到城市现代化。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现代化,高效、集约是必然趋势,大量的农业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或是就地城镇化。农村的土地使用日益集中,农业生产力将大为提高。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满足了城市必需品的需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城市化促进了商业、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在劳动技术、资金、交通、通讯、就业机会及居住条件等方面都比乡村拥有更多优势,这就吸引了人口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规模效应,经济活动的聚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小城市是指市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目前我国共有中小城市2160个,其中地级212个,县级1948个。中小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批中小城市创造的GDP达数百亿,创造的财政收入已达数十亿。当前,中小城市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加速发展中小城市建设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我国大城市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膨胀,已经趋于发展的极限。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空气污染等“城市病”愈演愈烈,汽车限购的城市不断增加,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生活成本过高,已经出现了“逃离北上广”的趋势。中小城市都没有大城市的这些问题,这是中小城市的优势。

其次,从我国户籍制度管理的现实考虑,开放中小城市户籍,就近接受农民进城,成本较低,难度较小。农村人口就近进入中小城市,心理落差小,容易接受。中小城市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迅速地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城市人均GDP已达到1万多美元,而7亿农村人口人均劳动生产力很低,要使中国人均GDP从目前的7000多美元进入到12000美元以上,关键是使农业劳动力尽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二、三产业,转移到城市,就可以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最后,当前稳增长、扩内需的宏观调控要求,为中小城市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两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已经出现连续下滑的趋势,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展望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将进入“新常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转入中低速运行。而中小城市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来讲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扩大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通过中小城市的发展来扩大消费、扩大投资,从而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止跌回升,为“十二五”乃至今后20年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环境保护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外延式的中小城市发展道路。一方面,城镇化推进呈现出高速度、低质量的特点,农民市民化程度低,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另一方面,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特征明显,资源配置效率低,中小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大。环保为经济让道的现状一直未变,在中小城市表现的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污染也发生了转移,从一些发达地区转移到了内陆,从一些备受瞩目的大城市转移到了中小城市。看看身边,我们不难发现自己所处的地区都在大力吸引大城市等发达地区转移来的重污染企业,有的钢铁厂搬进了内陆县城,有的化工企业从沿海转移到了内地小城市,我相信居住在一些中小城市的人都能发现自己身边一时间多出许多这样的工厂。这些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中小城市发展太快,政府普遍缺乏城市发展环境建设的合理规划和质量控制,更缺乏建设城市的生态观。尽管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但解决环境问题还缺乏必要的措施。就城市交通对环境的危害来说,随着私家车的增长,汽车越来越成为中小城市环境恶化的主要方面。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的汽车燃油需求量将达到1.5亿吨,是2000年的3.3倍,年均增长5.89%。汽车尾气污染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致命的伤害。不仅如此,城市垃圾、噪声污染、水污染等也将成为中小城市发展的严重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些问题将引起严重的生态失衡。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协调的优美的城市环境,更好地适应城市化的扩张趋势,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改善产业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打好环境保护基础

随着中小城市的发展,传统的产业结构与居民生活消费模式必然造成资源供应紧张、不可再生能源大量消耗、环境恶化等后果。这种结构与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我们必须吸取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持续恶化的教训,避免重走“发展―污染―治理”的老路。一方面,要加速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拓展“开源”之路。政府必须实行倾斜政策,积极培育,形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推进机制;科研部门必须加大投入,深入研究,提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支撑;企业必须目标明确,抓住商机,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行“节流”之举,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企业层面,通过资源的梯级利用、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形成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在经济结构上,通过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必须提高项目准入的“绿色门槛”,对污染重、难治理的建设项目,从严把关,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防止发达国家在全球性的产业转移中将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项目转移到大连;必须调整现行林业政策,争取在林业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鼓励发展私有林业,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使林权权利人得到实惠,以调动人们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必须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市民的生态道德素养,通过教育、宣传、法治等多种手段,逐步减少直至杜绝乱砍滥伐、违法侵占绿地及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现象,使保护森林、重视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深入人心。

在社会层面,通过产品生产厂家与用户之间的循环、市民的循环消费与层次消费、废弃物的回收与再资源化网络,完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回路。

2、树立环保观念,合理规划,完善城市生态工程建设

传统观念把自然环境作为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人类可以对其任意处置。然而,在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中,我们不应该把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为相互对立的两极,而应把它们看作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不仅如此,我们也不能片面理解城市环境保护,认为只不过是要搞绿化建设,而不是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解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自然环境生态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统一体。社会生态化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经济生态化表现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合理高效,生产消费模式可持续等;自然环境生态化表现为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和谐相处。我们必须把这一理念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始终。

城市规划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利用、开发的关系,延续历史,体现特色,兼顾发展。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优势,侧重做好城市生态工程建设的文章。例如海南三亚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对大海的利用,海边岸线沙滩杜绝人工建筑,除休息观景座椅、照明路灯、步行道外,尽量保持大自然的原始风貌,滨海与生活区之间要有绿化隔离带。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上必须体现前瞻性,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设计疏密有序的空间错落,又要考虑互为支撑的功能错落;大到城市容量拓展的纵横空间,小到道路的曲直宽窄,都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基于山水理念进行的各具特色的意境创造和环境设计。历史启迪现代,我们更有必要继承创新,在迅速城市化的今天,通过科学的、特点突出的规划建设,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合理高效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又强调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色。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事业的推进、公共安全的提高、社会救助的普及,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通过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备、商务成本的降低、创业机会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化都市。

城市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要考虑子孙后代的万年福祉。例如芬兰第一部森林法在1886年便已产生。芬兰人都知道,由于气候的原因,林木成材周期大都在80年以上,所以植树人很少直接受益,父母种树、子女受益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政策管理所形成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人文精神,使得芬兰成为世界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必须强化管理,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进行细化、量化,如中水回用的普及率、绿色住宅的应用标准、废物排放标准、生态保护标准、污染治理标准等等,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提高。

3、以税收法制手段对抗市场缺陷,促进环境保护

市场机制有许多缺陷,外部性成本进而导致环境污染是其中之一。所以要想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只有通过政府有形的手,以税收法制手段才能实现。合理的税收政策,可以引导和推动节能减排产品的市场发展。从需求的角度看,税收通过作用于产品价格,会对能源的需求及消费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从供给的角度看,税收鼓励政策会对环境保护项目产生积极作用。例如,通过对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征税,将其大量的外部负效益内在化,相对提高了环保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环保产品的市场发展。

目前,我国在运用税收手段促进环境保护方面还缺乏全面有效的设计,只有比较分散、零星的税种在鼓励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这一市场机制的负外部性会日益扩大,现有的税收制度不论覆盖范围,还是调节力度,都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健全和完善促进环境保护的税收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促进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在现有节约能源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鼓励和引导节能环保产品的研发生产,鼓励先进的节能设备的进口,控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出口。总之,我们必须建立系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环境保护。基本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研究支持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二,研究制定鼓励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推广使用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三,对企业达到一定标准的环保、节能设备投资以及为节能、环保设备研发的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收入的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调整现用税种的税制内容,增强其环境保护的调控功能。研究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将不符合节能减排技术标准的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纳入征税范围;研究调整车辆购置税税率结构,引导消费者购买低能耗、低污染汽车;改革车船使用税的计税标准,对不同能耗水平的车船股东使用不同的征税额度,实行差别征收;调整出口退税制度、出口关税制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出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构建足以对抗环境污染的绿色税收体系。目前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主要采用收费方式,如水污染费、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恢复费等,收费方式缺乏税收的强制性和固定性,环保效果十分有限。例如,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眼前利益,对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收或者少收相关费用,造成不少企业宁愿交费而不愿治理污染。鉴于我国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建议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谁多污染,谁多排放,谁就要多缴税,以此增加企业排放污染的成本,实现环境污染这种外部负效益的成本化,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通过开征环境保护税,使税制结构朝着绿色环保方向优化,这也是国际上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大气污染 改善作用 抗污染能力 园林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R122.7]

1. 园林植物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反应

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气孔进入叶片并溶解在汁液中,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对植物产生毒性,所以园林植物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反应也首先表现在叶片上。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且此状况持续一段时间后,不同植物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伤害特性。目前我们主要采用观察植物外观伤害症状(通常观察植物叶片)来判断植物的受害程度。

1.1 园林植物对二氧化硫污染的反应

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达到0.3μL/L时,植物就出现伤害症状。针叶树首先在二年生以上的老叶上出现褐色条斑或叶色变浅,叶尖变黄,逐渐向叶基部扩散,最后针叶枯黄脱落;阔叶树受危害后,叶部会出现几种症状,大多数在叶脉间出现褐色斑点或斑块,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引起叶脱落。一般生理活动旺盛的叶片吸收二氧化硫多,吸收速度快,所以烟斑较重,而新枝与幼叶的伤害相对比老叶轻,发生烟斑较少。

1.2 园林植物对氯气和氯化氢污染的反应

氯气及氯化氢毒性较大,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03μL/L。针叶树受害症状与二氧化硫所致烟斑相似,但受伤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常常没有明显的界限,这是与二氧化硫毒害的不同之处。阔叶树受害后,叶面出现褐色斑块,叶缘卷缩。氯气及氯化氢还可以破坏植物叶绿素,使叶片严重失绿。氯气的毒害症状大多出现在生理活动旺盛的叶片,下部枝的老叶和枝顶端的新叶很少受害。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核桃(cathayensis Dode)、加拿大白杨(Populus Canadensis Moench)等园林植物对氯气极为敏感,例如这些植物在接触氯气3~4h的情况下,0.2~0.3μL/L氯气的剂量可致使这些植物受伤害,而在接触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其他植物的受害剂量均大于1μL/L。

1.3 园林植物对氟化物污染的反应

以氟化物为主的复合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比前两种有害气体严重得多。氟化物主要是氟化氢,属剧毒类的大气污染物,它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10~100倍。氟化物通过气孔进入叶肉组织后,首先溶解在浸溶细胞壁的水分中,小部分被叶肉细胞吸收,大部分则顺着维管束组织运输,在叶尖与叶缘积累,并使叶肉与细胞产生质壁分离。针叶树对氟化物十分敏感,针叶伤害从顶端开始,随着氟化物的积累,逐渐向基部发展,受害组织失绿,随后变为红棕色。一般在有氟化物污染的地方,很少看到有针叶树生长。阔叶树受害后,首先在叶片尖端和叶缘产生灰褐色烟斑,烟斑逐渐扩大,最后叶脱落,氟化物所致烟斑多发生在新枝的幼叶上,这是与二氧化硫和氯气伤害症状的显著区别。鸢尾(tectorum Maxim.)、唐菖蒲(Gladiolus hydridus)、郁金香(Tulipa gesneriana)等园林植物对氟污染极敏感,例如,当氟化氢浓度在0.01ml/L时,20h这些敏感植物可受到伤害;而一般植物当氟化氢浓度为0.01ml/L时,10d才见有伤害症状。

1.4 园林植物对固体颗粒物污染的反应

大气污染物中的固体颗粒物在植物叶片上时,布满全叶,堵塞气孔,妨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从而危害植物,在一些尘埃污染严重的地方,如道路两侧,经常可见到植物叶面散布尘埃。这些尘埃中的一些有毒物质还可通过溶解渗透,进入植物体内,产生毒害作用。

2.植物的抗污染能力

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主要是靠叶面进行的。庞大的叶面积在净化大气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当大气中有害气体超过了植物所能承受的阈值时,植物本身也会受害,甚至枯死。不同污染物危害植物的临界剂量不同,同一污染物危害不同植物种类的程度也不同。有些植物较敏感,有些植物抗性较强,只有那些对有害气体吸收量大,抗性强的绿色植物才能在大气污染严重地区顽强生长,并发挥净化作用。

吸收能力强的植物,一般叶子吸收污染物的含量高,年生长量大,生长迅速。速生和吸收能力强的植物多为抗性弱或较弱,抗性强的植物多生长慢,吸收污染能力强。

3.园林植物配置

利用园林树种营建城市环境保护林,可以兼顾观赏、美学等社会效益和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植物绿化的重点应在开发乡土和自然植被中的优良绿化的树种,合理进行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改善城市绿化树种的组成,营建抗性强和净化能力强的城市城市环境保护林。

(1)在污染源附近,如工厂燃煤发电厂车道附近,污染物浓度一般较高,应选择抗性强的树种,尤其是枝叶茂密,常绿的树种,以期终年发挥作用。在人们经常活动视线容易达到的地点,如行道树、商业区和居民区林网,尤其是树林边缘,应首先考虑抗性强的树种,次为吸收净化能力,可增加抗性强树木的比例,提高林带的抗污染能力,避免树木受害,影响市容,确保城市绿化与美化效果。目前已知的对二氧化硫、氟化物、氯和酸雨抗性强的树木有:夹竹桃、珊瑚树、油茶、枸杞、大叶黄杨、小叶黄杨、侧柏、圆柏、大麻黄、沙枣、柽柳、棕榈、女贞、白皮松、海桐等。

(2)在居民住宅区及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附近,要避免栽植会释放有损人体健康的物质的树种,如棕榈、龙眼、白叶桉、槐、桃梅、银桦等,长期接近这些植物会出现头昏、胸闷、气喘、肢体局部不良等症状。

(3)在远离污染源和人们视线的地方,特别是树林深处,应以吸收能力强树种为主,以增大林网吸收净化污染的能力,提高整个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吸收净化能力强的有水杉、池杉、落叶松、杉木、柳杉、悬铃木、泡桐、杨树、臭椿、枫杨、木槿、桃树、白桦、桑树等。大多数植物都能吸收臭氧,其中银杏、柳杉、樟树、夹竹桃、刺槐等净化作用较大。

(4)适当配置一些大气污染敏感指示植物,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综合指示大气污染程度,预报植物将要受害的程度。

(5)增加具有杀毒能力的树种比例,营建具有保健功能的林带。杀毒能力强的树种有:樟科、柏科、松科的一些种类及胡桃、柠檬按、大叶桉、悬铃木、紫薇、橙、柠檬、枳、茉莉、柳杉、苦楝、臭椿、白蜡等。

4.结束语

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我们都应该行动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通过园林绿化,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建议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的、舒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 刘艳菊,丁辉.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与城市绿化[J]. 植物学通报. 2001(05)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至少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人口迁移,它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要素的流动和产业的推移;二是生态环境的变化,这则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变。城市化是一种强烈的地表人类活动过程,与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之间相互耦合相互制约,城市化对资源及生态环境可能产生剧烈影响,而这种影响反过来又可能对城市化进程形成约束。

一、城市生态问题

纵观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现状和态势,不可避免地对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同时也面临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压力和制约。其特征表现如下:耕地资源流失过速;城市水资源稀缺程度加剧;能源供需平衡压力日益增大;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明显。城市地区的生态占用不断增加,需要的生态支撑面积越来越大。

城市化过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改变地面形态及原本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使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受到影响或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城市化过程中对于气候影响最显著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单体城市的热岛效应研究成果较多,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城市热岛强度和总人口对数呈线性相关关系;建成区的范围与城市热岛影响范围呈同步变化趋势;热岛强度以平均每 10年 0.22℃的速率加剧。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人炸式增长。具有强大的经济活力、丰富的物质文化条件和较多就业机会,对农村人口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大批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长。我国城市化虽然起步较晚,但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却十分惊人。第二,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施密度高,活动强度大,导致交通拥挤。另外,城市出现的“热岛效应”,用水效率低,水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第三,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是工业最主要的聚集地,工厂排放的“三废”使江河遭受严重污染,空气烟雾弥漫,垃圾堆积,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恶性循环。

二、城市化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①城市人口剧增。城市人口的剧增是众多城市生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打破了城市人口的结构,降低了城市人口的平均居住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平均文化水平和平均经济收入,并消耗了更多的能量、资源。②城市规模扩张。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不断地向周围扩张,侵占周围的农田、森林、草地等等,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河流的污染,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也给城市带来额外的污染压力,影响到城市的用水。③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我国的一些城市目前还是粗放型的工业城市,这些城市的工业不注重资源的利用率,科技含量少,资源浪费和对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单一化的城市经济系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三、防范措施与对策

(1)严格加强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就业。人类在城市生态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控制人口是解决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关键。在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人口管理的基础上还要提高人口的素质。另外,还要以人为本,充分解决好就业问题。在推进城市绿色转型中,要把就业与产业联系起来,产业与资源、环境与贸易结合,只有通过生产力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才有可能向充分就业靠拢。

(2)加强环境治理,控制污染。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关键是要控制源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排放要经过预处理。用新兴的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和循环经济的推广,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的最小排放或者零排放。

(3)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城市规划,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改变城市中的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开发第三产业,促使城市经济走向生态经济的道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节约用好每一寸土地,要从城市的实际出发,科学定位,突出独到的文化背景、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社会与历史的特质,建设有特色审美意境的生态城市,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4)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力度。管理部门要及时察觉新产生的城市生态安全问题,针对产生的问题及时立法,以便在处理问题时有法可依,与此同时还要对潜在的问题做出预防,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环保法律,加强打击力度。

(5)走绿色城镇化之路。不再实行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城镇化模式,而是采用低消耗、低排放、高效有序的绿色城镇化模式,集中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以资源节约与低碳减排的方式,推进低碳城镇化。同时全面推行低碳能源技术、低碳发展模式、低碳生活方式,加快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建筑、低碳学校、低碳家庭建设,逐步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矛盾,促进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低碳转型。

参考文献:

[1]Grimm N B, et al. 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 [J] Science,2008,319:756~760

[2]李伟峰 ,欧阳志云 ,王如松 等. 城市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及形成机制[J]. 生态学杂志,2005,24 (4) :428~432

[3]季崇萍,刘伟东,轩春怡. 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1):66~77

作者简介:

第11篇

关键词:园林;树木;大气污染;净化作用;指示作用

中图分类号:Q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12203

1 引言

树木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树木就没有真正的园林。园林设计中,常通过各种不同的植物之间的组合配置,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不同景观,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可以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因此,植物在园林景观中有举足轻重作用。园林植物不但具有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功能,还具有改善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如减弱光照、降低噪音、改善小环境内的空气湿度、分泌杀菌素、吸收有毒气体、阻滞尘埃、减少水土流失等。

2 绿化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城市大气污染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和亟待解决的环境危机之一,它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阻碍,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视。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来治理大气污染尤其是近地表大气的混合污染,是近年来国际上正在加强研究和迅速发展的前沿性新课题。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的主要过程是截留和去除。截留过程涉及植物截获、吸附和滞留等,去除过程包括植物吸收、降解、转化、同化等。

2.1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机理

2.1.1 绿化植物对城市大气物理性颗粒的净化作用

城市大气中物理性颗粒主要是指粉尘。研究表明:城市的绿化植物可以通过吸滞粉尘,以及减少空气含菌量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城市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一直是城市森林设计中的重要依据。

2.1.2 植物对城市化学性气体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城市大气中化学性气体主要是指各种有毒、有害的气态、液态物质,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氟化氢、氯气、光化学烟雾等有害的化学物质。植物对化学性气体的净化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吸收与吸附。植物的枝干表面可以吸收吸附固体颗粒及溶液中的离子、气体分子;植物叶面的皮孔能够吸收并储存有害气体,特别是植物对可溶性气体的吸收量随湿度增大而增加。

(2)代谢降解。植物降解是指植物通过代谢过程来降解污染物或通过植物自身的物质如酶类来分解植物体内外来污染物的过程,通过代谢,将代谢的产物以被束缚的状态保存。

(3)植物转化和同化。植物转化是指利用植物的生理过程将污染物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通常,植物不能将有机污染物彻底降解为CO2和HO2O,而是经过一定的转化后隔离在植物细胞的液泡中或与不溶性细胞结构,如木质素相结合,也有人认为一旦有机污染物进人植物体首先进行的就是木质化的过程。因此,植物转化是植物保护自身不受污染物影响的重要生理反应过程。

植物同化是指植物对含有植物营养元素的污染物的吸收,并同化到自身物质组成中,促进植物体自身生长的现象。植物通过其生理过程可将污染物转化为其它形态并同化到自身体内。大气有害物质中的硫、碳、氮等同时是植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植物通过气孔将CO2、SO2、NO2吸入体内,参与代谢,最终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氨基酸和蛋白质中。

2.1.3 植物对城市大气生物性颗粒的净化作用

城市大气生物性颗粒,主要包括放线菌、酵母菌和真菌等空气中的微生物,及一些病原性微生物,这些空气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途径是空气传播。这些空气中有害的微生物可能附着在尘埃上随着空气流动。但是,植物的树冠能够阻挡空气流动,因此能有效地让病原体的传播减少,从而间接地让周围空气中的菌落数量减少。另外,植物的挥发性分泌物也具有一定的杀菌能力。

2.2 对污染气体抗性强的植物特点

(1)叶片的结构不利于有害气体进入,即叶片较厚、革质,外表皮角质化或叶的表面有蜡层,叶片的气孔稀少或气腔内有腺毛等附属物以阻挡气孔口,叶背多毛的植物一般抗性都较强。

(2)植物的生理特性有利于抵抗污染气体的侵害。有些植物能吸收大量污染物而不受损害,对污染物质有转移、积累或消耗的能力;有些植物在有害气体侵袭时会关闭气孔,减少污染气体进入,因而可以提高其抗性 具有乳汁或胶状物质的植物,一般抗性都较强。

(3)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在工矿附近它们虽易受害,但其枝叶的萌生能力很强,故在污染物质较多的污染区,它们仍然能够顽强地生长。

2.3 园林绿化中对大气污染抗性强的植物

(1)抗氟化氢的植物。冬青卫茅、小叶黄扬、女贞、构树、梧桐、棕榈、榆树、朴树、凤尾兰、桑树、臭椿、旱柳、美人蕉、苦楝、木槿、柳树、国槐等。

(2)抗氯气的植物。夹竹桃、玉兰、朴树、木槿、冬青卫矛、小叶黄扬、紫藤、梓树、臭椿等。

(3)抗SO2的植物。国槐、夹竹桃、冬青、卫矛、女贞、苦楝、台欢、泡桐、旱柳、紫荆、小叶黄杨、构树、凤尾兰、油松、臭椿、刺槐等。

3 绿化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指示作用

早在19世纪,就有人开始利用敏感植物的伤害症状对大气中的SO2进行监测。20世纪以来,国外基于植物叶片受污染的症状研究了对大气污染指示作用。利用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监测有害气体的成分和含量以了解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称为环境污染的植物检测。进入21世纪,依据植物的受害症状确定环境污染物和依据叶片含污量估测环境污染程度方面,指示植物的利用与选择都积累了很多丰富资料。

通常在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受害症状比较显著,对大气环境状况起到指示作用,称为指示性植物。具备以下条件的植物可以称为环境污染指示植物:对污染物反应敏感,受污染后的反应症状明显且干扰症状少;生长期长,能不断萌发新叶;栽培管理和繁殖容易,具有一定的观赏或经济价值。如果环境一旦发生改变,植物群落里最容易受害、污染反应最快、出现污染症状最早的植物往往是敏感植物。人们可以根据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对当地环境质量作出评价。

3.1 植物对大气污染指示作用的机理

植物受到污染后,常见的可见症状是在叶片上出现肉眼可见的伤斑。症状受不同的污染物质和浓度程度各不相同。植物上的污染物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下降、蒸腾率下降、叶绿素含量减少、呼吸作用加强,令植物内部新陈代谢活动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使植物发生叶面积变小、植物矮化、生长量减少、叶片早落及落花落果等生长发育情况。而且,植物内部某些成分的含量也会在吸收污染物后发生变化。所以,根据植物对环境污染的生物反应可以用来检测环境的污染状况。

指示性植物能够综合反映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无法用理化方法直接进行测定的。当大气受到多种污染物复合污染时,污染物之间会发生协同作用,比各自单独的影响更加强烈,而且这些影响只有通过对植物的各种反应进行分析观察和测试来了解。指示性植物能够较早地发现大气污染,对大气污染反应比人类更敏感。因此,利用指示性植物能够及早地发现大气污染。能够检测出不同的大气污染物,不同的污染物会使值物的叶片出现不同的受害症状,易于辨别。

3.2 受伤害植物的典型症状

(1)二氧化硫。症状主要出现在叶脉间、呈现大小不同的、无一定分布规律的点、块状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线明显,也有少数伤斑分布在叶片边缘或全叶褪绿黄化。

(2)氟化氢。伤斑多半分布在叶尖和叶缘,与正常组织之间有一明显的暗红色界线,少数为脉间伤斑,幼叶易受害。

(3)氯气。大多为脉间点块状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线模糊,或有过渡带,严重时全叶失绿漂白甚至脱落。

(4)氨气。大多为脉问点块状伤斑,伤斑褐色或褐黑色,与正常组织之间界线明显,症状一般出现较早,稳定得快。

(5)二氧化氮。大多为叶脉间不规则形伤斑,呈白色、黄褐色或棕色,有时出现全叶点状斑。

(6)臭氧。大多为叶面散布细密点状斑,呈棕色或黄褐色,少数为脉间块斑。

(7)过氧乙酰硝酸酯。叶片背面变为银白色、棕色、古铜色或玻璃状,不呈点、块状伤斑,有时在叶片的尖端、中部或基部出现坏死带。

(8)乙烯。叶片发生不正常的偏上生长(叶片下垂),或失绿黄化,并常常发生落叶、落花、落果以及结实不正常的现象。

3.3 园林绿化中具有指示作用的植物种类

(1)二氧化硫污染指示植物。百日菊、麦秆菊、红花鼠尾草、玫瑰、紫丁香、柳树、中国石竹、苹果树、月季、合欢、杜仲、梅花、悬铃木、水杉、白杨、白桦、雪松、油松、马尾松和落叶松等。

(2)氟化物污染指示植物。唐菖蒲、小苍兰、杏、李、紫荆、(梅和某些柑橘类,以及郁金香、葡萄、落叶松、玉簪、苔藓、烟草、芒果、榆树、郁金香、银杏、凤仙、山桃树、金丝桃树、慈竹、池柏、南洋楹雪松等植物也可用来监测氟化物。

(3)臭氧污染指示植物。矮牵牛花、丁香、牡丹、光叶榉、女贞、银槭、桦树、皂荚、丁香、葡萄、牡丹等。

(4)过氧乙酰硝酸酯污染指示植物。常用的有早熟禾、矮牵牛、繁缕等。

(5)乙烯污染指示植物。常用的有香石竹等。

(6)氯气污染指示植物。常用的有向日葵、藜、翠菊、万寿菊、鸡冠花、女贞、臭椿、凤仙花、桃树、枫扬、雪松、复叶槭、落叶松、油松等

(7)二氧化氮污染指示植物。 常用的有悬铃术、向日葵、秋海棠等。

4 结语

城市的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其污染成份主要是石油和煤等燃烧产生的煤烟、汽车尾烟以及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放掉的有害气体。因此,工业越发达,居住人口越稠密,绿化面积越缩小,环境污染的程度就可能越大。

鉴于城市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一些学者研究了植物的抗污机理,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来治理大气污染,尤其是近地表大气的混合污染,并找出了一些用于绿化的树木种类。但是,也有人认为,鼓励种植抵抗“三废”污染能力强的树木是不可取的,因为种植抗性强的植物,表面上郁郁郁葱葱,掩盖了污染的实质,对人们的保健反而有害,反而应该积极引种一些抵抗污染能力弱的树种,以引起人们对污染的警惕。

既然有的植物可以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而有的植物对大气污染敏感,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因此,在园林绿化中,利用植物营造景观的同时,可以将净化植物和指示植物有机结合、合理配置,不仅净化环境,而且可以监测大气污染变化,对于更好得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实际意义。

树木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景观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园林造景应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合理选用抗性树种和敏感树种,将净化植物和指示植物有机结合、合理配置,可以美化环境,监测、净化和降低大气污染,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鲁 敏,李英杰,齐鑫山.植物修复大气SO2污染能力的比较[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8(4):44~46.

[2] 王清海.植物对大气中SO2的净化作用[J].环境保护,1997,(8):23~24.

[3] 鲁 敏,李英杰,鲁金鹏.绿化树种对大气污染物吸收净化能力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2):7~9.

[4] 骆永明,查宏光,宋 静,等.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J].土壤,2002(3):113~118.

[5] 张秀梅.李景平.城市污染环境中适生树种滞尘能力的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2001(2):27~30.

[6] 戚继忠,由士江,王洪俊,等.园林植物清除细菌能力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13(4):36~88.

第12篇

关键词:电磁辐射;污染;防治

1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现状概述

在现代电磁技术不断普及的过程中,不同频率电磁波的叠加作用导致城市电磁辐射能量显著提升,同时城市电磁环境变得愈来愈复杂,并呈现了持续恶化的特征,对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及社会生产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今,城市电磁辐射污染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城市现代病,并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部分城市在发展规划当中,对大型电磁辐射设备未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例如,很多广播电视塔就建立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甚至很多居民区环绕广播电视塔所建,导致局部区域电磁辐射场强偏高[1]。又如,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城市通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在发展初期由于规划缺乏科学性,使得无线通信频谱资源严重浪费,并加深了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程度。甚至部分地区无线通信基站密度过大,导致这些基站之间的相互干扰十分严重,影响了周围区域的正常通信,并对周边居民的健康产生了一定威胁。相关统计表明,医疗、工业等领域的高频电磁设施正以每年超过20%的增长率持续增加。这些设施当中存在较强的电磁震荡源,且震荡源频谱质量并不理想,会产生宽频率电磁辐射,无论是对电子设备、操作人员,还是对城市环境,均会带来一定危害。总体上来看,城市电磁设备的持续增长对城市环境所产生的压力愈来愈大,电磁辐射影响变得愈来愈严重,应给予充分重视。

2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分析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2]:(1)输变电设备。目前,我国电网输送的工频交流电频率为50Hz,输送电压等级较多,包括3kV、6kV、20kV、110kV、220kV、500kV等。110kV以上为高压。高压输电导线周边及变电站附近会产生一定强度的工频磁场及工频电场。这部分电磁辐射强度一旦超出限定值,则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变电站及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受外部环境影响,会出现电晕放电及绝缘子放电,这些电磁噪声会对正常通信及无线通信产生一定干扰。(2)广播电视发射系统。广播电视发射系统是目前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源。广播电视发射系统附近,存在较强的射频电磁场强度。特别是天线主发射方向。(3)城市交通设施。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但这些交通设施所产生电磁辐射量也愈来愈大,其影响不容小觑。以机动车为例,机动车运行过程中,点火系统、电机等设备的大电流瞬时通断会产生电磁噪声,导致电磁干扰出现。(4)家用电器。在现代城市生活当中,家用电器也是主要的电磁辐射污染源之一。高频辐射源包括手机、微波炉等;低频辐射源则包括电脑、电视机等。正常情况下,家用电器产品都有明确的电磁辐射标准,合格的家用电器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并不会超出限定值,也就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但某些不达标的家用电器所产生的电磁辐射会超出限定值,人们长期与之接触,必然会威胁到身体健康。

3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性

电磁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愈来愈严重,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不小危害,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3]:(1)城市电磁兼容水平有所下降。城市电磁环境的不断恶化,会对城市整体电磁兼容水平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电磁干扰可能会造成数字系统信息数据丢失,影响收音机、电视机等设备的正常运行。若电磁干扰现象较为严重,则会造成仪器误动作,使得工业控制失效,甚至引发灾难性后果。(2)城市居民健康受到危害。电磁辐射通过非热效应、热效应及累积效应等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危害。人体本身就是电磁波的良导体,若电磁辐射能量过大,且辐射时间较长,人体可能无法通过自身调节将所吸收的电磁辐射散发出去,便会引起体温升高。同时,长期处于电磁辐射环境下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会对正常的免疫、循环功能产生影响,甚至可能诱发癌症。

4 加强城市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相关举措

4.1 加强城市电磁辐射源监管

要有效控制城市电磁辐射污染问题,必然要加强相关监管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电磁辐射相关法规、标准建设。在城市电磁设备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现行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表现出了一定滞后性,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电磁辐射管理要求[4]。因此,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以事先控制为原则,从公众健康、城市环境保护出发,构建出完整的城市电磁辐射环境容量控制制度、电磁辐射风险预防制度、辐射环境监管控制制度等。为了保证监管工作顺利实施,还需要构建出统一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及电磁辐射安全管理导则,促使电磁设备规范化使用,以此来控制城市电磁辐射污染。另一方面,要强制性实施电磁环境污染源申报制度,并要求相关部门切实做好电磁辐射监测工作,对电磁辐射污染数据库不断完善。这样就能够充分把握城市电磁辐射动态水平,一旦出现污染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可进行快速处理,避免电磁污染范围扩大。

4.2 加大电磁辐射知识宣传

电磁辐射由于其潜在性特征,会被社会公众所忽略。同时,很多城市居民对电磁辐射知识并不了解,一旦出现电磁辐射污染,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进而造成电磁辐射纠纷事件[5]。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与新闻媒体及网络媒体共同合作,加强电磁辐射宣传教育工作,让公众能够正确地认识电磁辐射,并树立电磁辐射防护意识,掌握一些基础的电磁辐射防护方法,对自身进行有效的保护。另外,在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监管工作当中,要充分贯彻公众参与制度,借助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共同创建良好的城市电磁辐射环境。

4.3 扩大电磁辐射控制技术应用范围

首先,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完善规划设计工作,通过地下埋线、高低压导线分层架设、双回路导线逆相布置等方式降低高压线路及设备对地面辐射的强度。其次,对于一些电磁辐射强度较大的辐射源,可采取主动屏蔽或被动屏蔽的方式,对辐射源进行控制,避免其造成电磁辐射环境污染。另外,在住宅房屋建设过程中,可利用防电磁波玻璃、电磁波吸收涂料等来阻碍室外电磁波进入室内,保证居住环境的适宜性。

5 结束语

在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相关监管部门应该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城市电磁辐射源监管,对电磁辐射污染进行控制。同时,要注重电磁辐射宣传教育,让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到城市电磁辐射环境建设当中,缓解城市发展与电磁环境的矛盾,进一步提升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综合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岑丽.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现状问题与防治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5):394.

[2]陈志平.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分析及其防治对策[J].中华建设,2013(01):108-109.

[3]孙遥,徐冠立,管登高.城市电磁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电讯技术,2012(04):60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