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07-24 17:0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7,(17).

第2篇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 德育教育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关心学生成长的热点大都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表面问题上,真正忽略了与每个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我国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

1.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大。

2.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的心态,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

3.学校、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即使学校开设有心理教育课程,迫于形势,也只是装点一下门面,应付一下检查。还是以学习考试科目为主。与此同时,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迅猛。

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青少年需要的心理教育模式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青少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学习一些心理教育知识,调整学习方法,会正确评价自己,调整心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目前学校教育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心理折射,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求老师以“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行教育。教师首先要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们比学生的人生经验要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冷静的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通过意志的磨砺改善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心态,创造张弛有度、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雨露,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真爱”,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教师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来促进其健康。学校可以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操练”,“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趣味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孩子“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什么事都依赖父母或老师,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目前提到的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转变只重智育,忽视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思想观念。学习只是一个方面,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心理、品德教育才更重要。

(3)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父母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学习条件是忙了一些,但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宠辱不惊的良好心理品质,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特别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4)尊重孩子,严爱相济。就是在家庭中父母要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关系。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乃人之天性,但是过分的宠爱、溺爱对儿童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也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爱孩子就应该严格要求孩子,培养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塑造他们的心胸与气魄。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和孩子多进行思想交流,学会赏识孩子,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孩子,使他们拥有爱心、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3.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三者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所以,三种形态的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来说缺一不可。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也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管理,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第3篇

目前,中小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根据最新数据:①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②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③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且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④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⑤中国儿童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其次为早恋(22.7%),父母离异(13.6%)。

从这些冰冷的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的严重性,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固然有教育体制、学业压力等许多客观方面的原因,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孩子在中小学这段时间心理成长非常关键,在大环境无法从根本改变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做好家长和老师的工作,从培养孩子阳光的心理着手,增强孩子心理韧性,减少悲剧的发生。

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实际,对下步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推动形成服务体系。党委政府应明确重青工作的主体牵头单位,将预青考核继续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明确各具体群体的工作兜底部门,督促各级各部门按照有关要求切实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并在人员和经费支持上相应予以倾斜,尤其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平台建设、设施建设、队伍建设、专业培训、宣传推广、项目服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其次,要将心理服务体系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常态预防、重点筛查、心理辅导、观察回访的闭环工作格局,确保在校学生定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宣传,让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深入在校青少年的心中,让有困惑的青少年能够主动找心理老师进行心理咨询、答疑释惑和健康教育等服务。

二是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各级各类学校对于专职心理老师的配备,设计科学合理的专职心理老师考评办法,以专职心理老师为主体,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寓教于乐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确保专职心理老师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加强对其他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及时调整、干预教师的心理状态,确保教师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让其他学科教师学习掌握基本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知识和方法,不在日常教学中无意识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加强社会观护工作队伍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一方面广泛招募具有专业背景的社会观护工作志愿者,另一方面加强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细化工作规范,逐步满足工作需求。未来探索向职业化道路迈进,争取发展形成团干部+职业观护员+专兼职青少年社工+社会观护志愿者的工作格局,推动涉案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三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政府应在市县乡三级均设立青少年心理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内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面向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政府购买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开拓公益的筹资渠道,鼓励相关公益机构、社会组织及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积极参与项目实施,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民政、卫健等部门可探索支持、引导、培育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措施,促进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专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有关部门的有效配合和积极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团市委将最大程度的发挥团组织作用,整合社会力量,坚持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扎实推进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综述

家庭作为青少年生活的载体,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今后一生的发展。

一、我国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

自20 世纪20 年代开始,西方释梦、自由联想技术等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就被介绍到中国。一些使用行为疗法原理分析心理障碍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心理学家丁瓒还在多地建立了心理诊所。随后由于多种原因,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国一度中断,直到80 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才重新开始。而我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也始于这段时期。通过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所有的核心期刊数据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关键词,进行精确匹配检索发现, 最早的研究成果发表于1983年,2000年以前的文献仅有68 篇, 2000-2010 年发表的文献有1214篇,2011-2016年4月有805 篇文献。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并得以发展。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之理论基础研究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基于教育学视角。学者们多是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出发,分析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余毅震等通过对调查测量结果的分析,指出父母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何晓燕等提出不良的亲子关系,尤其是频繁的亲子冲突不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甚至出现行为。谭亚菲则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认为父母干预子女行为的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呈正相关。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基于心理学视角。就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的心理学基础而言,学者们大多做了许多微观的研究。张璐等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影响的角度,指出父母应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 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 使孩子更好地发展亲社会行为。

纵观已有的理论基础研究,多是基于教育学与心理学层面,其他相关理论基础缺乏。因此,研究者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从其他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促进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理论研究的深入,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的实施策略研究

(1)父母是改变的主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其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既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建立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还要改变不良教养方式,并以身作则。

(2)学校与社会教育所做的尝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单靠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付出,不如联合学校与社会一起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效果来得快。很多学者提出要尝试课程改革,如运用阅读疗法、绘画疗法、写作疗法等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理论概括不足

总体来讲,经验介绍居多,理论探讨较少。已有的研究多停留在教育学层面上,多是“浅谈”“浅析”。引进的研究多,自己的研究少;呼吁性的多,研究性的少。

2.忽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性

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父母抚养家庭子女与祖辈抚养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在表现形式、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具有其独特价值。

3.轻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机制研究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构筑完善的家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则是其中的基础工程。家长的个人素养参差不齐,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有效引导,开展科学、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困难问题;解决途径;教育措施随着社会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据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占青少年总数的五分之一,在农村这个比例更高。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恐惧、任性、怯懦、孤僻等,重者则表现为偷窃、抢劫、自虐甚至伤害他人。2013年冬,重庆女孩电梯虐童并致其坠楼的新闻引起了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心理健康教育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可见,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一、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困难

现今农村地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校方主观意识缺失和客观条件不足两方面的原因。

1.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观念上的缺失

在农村,许多中小学校领导依旧持着“成绩才是一切”的旧观念,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更对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概念。有关数据显示:在农村,有15.7%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只有8.5%,而这些教育机构的设立多数是作为科研的课题实验点,研究课题的结束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束。

2.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客观条件的支持

(1)农村中小学鲜有专业素养的心理健康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从教人员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缺乏对该项工作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的,我国当前的教育水平仅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没有成功的典范可以效仿,导致农村有些学校确实想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却无从下手。

(3)农村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时很难找到能适用于农村中小学生的教材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1.转变传统理念,深入了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

只有学校在精神上高度重视才能真正促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首先,学校要真正认识到在农村地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其次,老师要转变传统教育中只重视文化素养的提高,而把这项教育看做对资源浪费的旧观念。

2.加强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物质条件的建设

加强客观物质条件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或专业的社会人士,同时加强对普通教师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技巧的培训,建成独立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2)投入专项教育资金。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育目标的落实必然需要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提供相应的资源,就要求有专项资金做保障。

(3)尽量将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习环节。在没有材的情况下,采取适合农村实际情况并且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例如:课堂情景模拟、辩论等方式对学生耳濡目染。

第6篇

什么是心理健康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就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根据几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我们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

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第7篇

[关键词]家长教育;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121-02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自己的关注,尤其是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他们都认识到青少年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在对待青少年成长,帮助青少年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时,要用“青少年意识”来对待他们,而不能把他们当作“小大人”。家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者应了解青少年成长特点、环境及接受教育和家庭等方面的因素,以便与他们融洽相处,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帮助他们顺利地进入成人社会。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正在完成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生理、心理上会出现许多令人苦恼的、躁动的和不可预知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海文赫斯特指出,青少年的这些变化都是由于他们在青春期的需要和面对的压力而产生的,青少年在青春期如果能比较顺利地理解并完成以下九个发展任务,就能适应青春期的成长:接受个体的生理和性别角色,建立与异性和同性的新的同伴关系,从情感上独立于父母,获得经济独立的保证,选择职业并为其做准备,发展合格公民所需要的素质和智力技能,获得社会公认的责任行为模式,为婚姻和家庭生活做准备,建立与个体环境相和谐的价值观。

一、青春期的特征

家长、教师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熟悉青少年发展的独特性,了解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知识和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正常或非正常情绪、行为方面的知识。

(一)青少年认知特征

1.自我意识高涨

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思想表现为强烈地沉迷自我,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错位。由于二者之间时常出现不统一,导致青少年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信任危机。

2.幻想

此时青少年极富幻想,丰富的幻想源自青少年体验到的强烈冲动和情感。幻想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控制情绪、行为冲动的途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一定程度的满足感。

3.表达的需要

青春期的青少年开始在家庭、学校和同伴中诉求自我及需要,并表现出为获得独立与父母之间进行种种抗争的冲突情绪和行为。

4.哲学抽象、理论和理想

青少年心中充满了诸如“绝对真理”、“极限真理”等哲学问题,形成他们自己关于世界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常常与权威的既定理论和观点相反。

5.对异性感兴趣

青少年对与性有关的事物十分感兴趣,喜欢接近异性,并对之理想化。他们变得非常关注自己的外表和衣着,花大量时间打扮自己。

6.从众

青少年的从众行为和特征经常通过衣着和其他兴趣表现出来。他们喜欢大众文化流行的东西,崇尚歌星、影星和球星等公众人物,与同伴关系密切,有共同喜好和风尚,不论有益或无益,完全沉迷于满足感官的享受,即便引起父母、老师的批评和指责,他们也是我行我素。

7.崇拜时尚

公众人物的穿戴打扮成为青少年追逐的目标,喜欢穿奇装异服,戴五颜六色的首饰,化妆以公众人物的模样为标准,甚至以奇怪的装饰来引起他人的关注。

(二)青少年情绪和行为特征

1.高敏感性

此时青少年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指点和评价,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可能会造成大问题,有时甚至会做出过激反应。

2.情绪波动

快乐和悲伤的情绪反应可能会突然甚至同时发生,情感变化很快,也很强烈。

3.行为冲动

行为冲动常常给青少年和其他人带来麻烦,叛逆现象在这个阶段十分普遍,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4.行为抑制

青少年情绪表现的两极化,往往导致他们可能会出现对自己情绪、行为的过分抑制现象。

(三)青少年社会化特征

1.亲子关系紧张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父母与青少年在独立、权力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进入一个比较动荡、多事的时期。

2.同伴关系密切

进入青春期以后,朋辈交往成为青少年社交的主要途径,它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在这种特有的关系中学习并适应解决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个人与伙伴之间的矛盾,学会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立场,掌握如何协调关系和处理冲突的办法,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心理和行为基础。

3.师生关系疏离

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再盲目接受一位老师,他们品评老师,挑剔不喜欢的老师。每个中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两位自己最敬佩的老师,也有他们不喜欢的老师。

4.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不喜欢父母和老师控制的逆反状态下,在好奇和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往往会接受外面世界的不良信息,做出错误的事。

二、解决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办法

青少年与成人和儿童有明显的区别。与儿童、成年期的相对静止来讲,青春期是一个充满不可预知的变化阶段。青少年在认知、情感和生理发育等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为自己的身体变化和情绪反应产生困惑,表现出高焦虑和低忍耐的情绪、行为倾向,并努力寻求伙伴、老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帮助。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立场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家长要主动参与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系统中来,通过提供各种帮助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个别咨询

心理咨询师向寻求帮助的青少年及父母提供心理帮助,解决青少年在成长中遭遇的心理困惑,引导他们走出错误的观念世界,客观看待现实,学会爱并接纳他人。

(二)小组辅导

由辅导老师或心理咨询师举办成长性、任务性或探讨性成长小组,由小组辅导者事先确定小组活动主题和目标,通过小组活动掌握例如人际交往、有效沟通、情绪管理等技能。

(三)同伴指导

由掌握一定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的朋辈学生指导其他学生,既可以是同一级的指导,也可以是跨年级的指导。

(四)家庭沟通

通过父母教养技能训练、青少年成长小组和个体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习在家庭中有效沟通、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增进亲子关系的方法。

(五)课堂讨论

班级学生有固定的活动时间,活动由辅导老师引导,并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

(六)解决冲突

通过接受过训练的学生辅导员的干预,解决青少年之间的纠纷。

(七)自我促进

青少年采用认识自我,反思自己的情绪、行为来学习如何看待和评价自我意识、自我接纳、信任、责任感、冲突解决、对他人敏感性、应对压力等与自己成长有关的观念及事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理解能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更好地适应环境。

[参考文献]

[1]申荷永.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H.T.普劳特.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

第8篇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行为 SCL-90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tatus of young people in Nan Yang city

WANG Xi, LONG Li-liang.

School of Puplic Health,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tatus of youth in Nan Yang. Methods Select samples by using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clinical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surveys a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obtained data. Results Every mean scores of factors of scl-90 in Nan Yang youths were lower than the domestic norms of youth group (P

【Key words】 Youth; Mental behavior; SCL-90.

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引起的社会心理变化总是率先敏感地反映在青少年心理的变化中。目前,社会体制转型、思潮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变化情况对青少年有新的影响,容易产生诸多心理矛盾和问题,社会变革越快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就越突出,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南阳市青少年人群心理行为调查,揭示其现状及特征,分析青少年问题产生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样本。在全市范围内,将2个城区、28个乡(镇)按在校大学生、中学生及社会青年(90年以后出生,年满16周岁以上)分为三层,然后每层以班级(或车间)为单位,进行整群随机抽样,每层有效例数不小于300例。

1.2 方法 以SCL-90量表为基础,设计本次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经济情况和是否留守等情况)。所有研究人员调查前均接受培训,明确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了解调查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统一指标的含义。

1.3 可靠性分析 调查结束时,随机抽取10%的调查表进行重复调查,比较两次调查资料的一致性。得到可靠性系数为0.863。

1.4 资料分析方法 用Excel 建立数据库,采用平行录入校对数据,在SPSS 软件下将SCL-90得分归纳为总分、10个因子分。进行了学历、来源地、性别、是否留守及总体与常模的比较。

2 结果

总体各项指标与全国常模同年龄青年组相比差异有显著[1];男女之间的比较除敌对性是男性高于女性,恐怖和焦虑是女性高于男性外其余差异无显著性;中学和大学学历之间的比较,人际关系、抑郁和精神病性中学学历高于大学学历;留守和非留守之间的比较,除强迫、焦虑和恐怖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项指标留守青少年均高于非留守青少年;城市青少年各项指标均低于农村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南阳市青少年SCL-90得分全国常模水平相比较,本研究组青少年均分显著高于常模水平(P

研究发现大学文化水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中学文化水平的青少年,说明大学阶段对青少年的影响至关重要,高等教育不仅传道授业,而且加强了素质教育。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受挫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青少年,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能与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在生活和环境适应及行为的调整等方面有一定困难有关。情感上较为孤独,在获得来自家庭支持系统的帮助方面较城市青少年困难;而且,在城市求学、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和原有观念矛盾的问题,应激相对城市青少年较多[2],各项目分值自然相应增高。

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之间的比较,除强迫、焦虑和恐怖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项指标留守青少年均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说明留守经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留守青少年定义: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由父母一方或他人代养成长[3]。父母双方都外出的情况在有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另外,父亲外出流动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儿童只占10.5%,单独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高达20%以上[4]。农村落后的教育环境又使得亲子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增大,留守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4 建议

针对在校读书的学生青少年,建设并实施“家庭-校园防护林”工程,通过政府、社会对家庭法定监护人的宣传教育,让家庭形成正确的育人氛围,对青少年进行合理适宜的引导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设置完善心理咨询机构[5]。学校要制定有关制度,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以心理咨询专业研究生为骨干的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青少年问题的产生及辐射。

针对社会青少年,由于他们长期在外,置身于陌生的环境,生活压力大,缺乏思想和感情上正确的交流和指导。因此,设立“社区-企业”联合互动机制。社区卫生部门可增设青少年娱乐活动中心,在该中心除了正常的娱乐设施供青少年使用外,并负责青少年日常心理咨询、培训指导工作。企业相应设置可提供青少年娱乐保健、文化娱乐、学习、心理咨询及培训机构,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针对农村青少年,特别是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者,他们心理缺乏正常的沟通和关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政府和社会建立青少年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农村青少年拓宽读书、就业渠道,让他们平稳、顺利从农村狭小空间过渡到外面世界,并在过渡期间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就业信息咨询、读书深造、技能培养相关咨询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 12(5):68-70.

[2] 邓冰,冯承芸,朱焱.贵州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1,4(12): 973-975.

[3]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学刊, 2006,3:60-65.

[4] 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1-994.

第9篇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有不少学生因为包括德育工作缺失或德育方法不当等诸多因素而存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学生的学习效率受阻、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又抑郁”的生活。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越轨,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学生没有健康而良好的素养,德育工作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结合现实情况来看,当代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而学校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可以说青少年道德观以及良好性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也需要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提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有效支持。

为满足学生成长和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要求,经过对当代德育主体的仔细研究,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及方法重心的转移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视角来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完善学校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的德育思想。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上积极影响学生的成长,实现由外到内的德育工作重心和方法的转变应该是其重心转移的重中之重。要做好这项工作,应总体规划:

一、培训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建设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还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组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非凡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预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格外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开设心理学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练习、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构建系统平台,完善学校师生心理服务体系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学校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通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生涯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的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德育与教学工作的依据。

第10篇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21世纪体质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

有关文献报道近4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的因素来自家庭,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家庭因素。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对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责、自我否定是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

其次是学习,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就为恐惧、厌学。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减负”、不搞排名,但学生课业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升学,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往往处于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状态。

最后是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随着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绪感染,甚至是影视作品所追求的享乐、暴力等不良风气,都会对他们人生观、价值取向产生影响。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与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别重视感情的交流,当被人误会、议论甚至发生纠纷时,往往就会自我封闭,自我否定。

2 青少年的心理现状

2.1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

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竞争性的增强,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导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2 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被父母疏远、娇生惯养、在家称大王在外懦弱的儿童,腼腆抑郁的青少年等都经常因孤独而烦恼。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时,由于技术差、经验不足,经常感到失败的威胁。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还不如一个人玩。

从中学升入大学,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学生从一切都由父母操办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动手的生活环境,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同学甚至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导致一些同学情绪不稳,甚至有人萌发了退学的念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3 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由于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未来就业选择等方面,学习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学生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青少年都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感到沟通困难,找不到一个可放心的,无利害冲突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际敏感、偏执、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2.4 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青少年对成功期望值过高,当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时都会将他从豪情万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的现实深渊中,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认为是他人的问题,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称为自责倾向。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卑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调节不好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自信心及积极人生观的建立。

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强烈反弹,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摆脱情绪上阴影,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酿成悲剧。

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这些称为冲动倾向。这种想干危险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观念,是因为内部具有焦虑倾向而产生的。

3 对策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

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

体育运动与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是强度、内容还是运动形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需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团队协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豁达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因而重视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生理与心理的抗压能力,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君.影响浙江省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3(4):19-22.

[2]高发民.体育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袁存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44-46.

第11篇

[关键词] 图书馆;服务创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2-0065-03

1 图书馆打造服务创新品牌服务的必要性

打造创新及品牌服务,从服务的创新和质量着手,为图书馆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是图书馆突破传统、生存兴盛之道。少儿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重中之重,新时期下,青少年问题又呈现出多发性和多样性特点,因此,笔者从少儿服务入手,着重探讨少儿服务如何创新的战略问题。

应当注意的是,当前图书馆少儿服务工作存在着不少共性问题,表现在:

(1)仅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稳定性,不重视效果。开展的服务质量较低、周期较短,无法取得深层次的效果。

(2)拘泥于传统,缺乏创新。青少年不仅要接受大量庞杂的知识信息,还要应付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适应全球化的文化冲突,抵御社会各种不良诱惑,这都使得他们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传统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青少年的需求,图书馆需要更多地介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1]。

(3)缺乏具有广泛社会公信力的服务品牌。传统的图书馆少儿服务在专业性和公信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公众对传统服务形式的了解远远多于实质认同,图书馆迫切需要树立具有高度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服务品牌。

2 无锡市图书馆打造“太阳花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品牌的实践

2.1 背景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有益的成长环境,怎样为未成年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无锡市图书馆作为本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基地,在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2.2 举措

2.2.1 建设咨询网站,提供信息导航服务。无锡市图书馆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行业优势以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于2004年10月率先在业内建立了第一个专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服务的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免费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以网页的形式出现,由“成长心曲”“放松心灵”“专家咨询”等8个类目组成[2],通过虚拟的网络让全市乃至更广范围的未成年人享受便捷的公益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使心理健康知识得到更好的普及;网络服务的开放、自主、可匿名求助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主动求助;无锡市图书馆还聘请了卫生、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的十多位专家作为网站的特约咨询员,为无锡及外地的青少年提供个性化的网上心理咨询服务。

2.2.2 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开展特色服务。在平台成功运作的基础上,无锡市图书馆积极联合政府、文化机构、医院、学校、媒体等多方力量,建设无锡地区首个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为工作重心的社会公益服务平台。无锡市委、市政府对此创新举措高度重视,2005年10月,由市委宣传部主办、无锡市图书馆承办的作为无锡市“七彩阳光计划”内容之一的“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以下简称“活动中心”)在无锡市图书馆揭牌成立。活动中心建立后,无锡市图书馆高度重视,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调动馆藏资源、场地资源、人力资源及社会资源,不断创新形式,拓展服务内涵,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服务与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未成年人参加,深受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喜爱,并且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2.2.3 组织服务团队,提供专业人才保障。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及心理咨询服务专业性的限制,要求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国家二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由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图书馆自身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离不开相关社会机构及专业人员的参与。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开通时,无锡市图书馆聘请了十多位专家作为平台的特约咨询员,在运作过程中又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2006年,由无锡市10所心理咨询机构共同组成的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团队成立,至今,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志愿者已达近百人。无锡市图书馆还积极与市卫生中心、学校、法院等机构合作,联合多方力量,提升服务质量。

2.2.4 建设活动基地,提升整体服务能力。经过多年的运作,无锡市图书馆在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同时,获得了无锡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2009年,政府下拨专项经费,为无锡市图书馆辟出了200平米空间,并进行了装修、布置,配置了心理健康图书资料、电脑设备、软件系统及活动器材,开辟了阅读区、团体活动区、音乐放松室、沙盘室和个案咨询室,构建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基地,成为活动中心的专门服务阵地,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咨询、测试、矫治及各类特色活动。同时,活动中心还开通了全省统一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热线96111和QQ在线咨询、邮箱咨询等服务,免费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咨询和预约服务。

2.2.5 良性运作与创新服务,获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2007年、2010年,“太阳花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连续两次被评为无锡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大品牌,2008年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获第九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服务项目荣誉。参与活动的孩子们自称是“阳光下盛开的太阳花”,将孩子们送到图书馆来的家长们感谢志愿者和图书馆的老师们,说这一活动就像“一簇七彩阳光”照耀着孩子成长的心灵。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队伍中去,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成长。

2.3 措施

2.3.1 策划覆盖面广的社会活动,打造“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品牌。无锡市图书馆在多年成功运作的基础上,于2010年正式启用“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 这个品牌,为未成年人服务。活动中心面向社会策划了“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徽标征集活动,收到了来自全国27省(市)设计爱好者的应征稿160余份。经过专家评审,选出了符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宗旨和目的的作品并向社会公开,经公众认可后定下徽标。徽标的运用提升了整体品牌形象。整个征集过程对活动品牌起到了广泛宣传的作用。

2.3.2 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编印心理健康材料,树立专业的品牌形象。无锡市图书馆于2006年对全市部分中小学进行社会调查后形成抽样调查报告,2010年又联合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全市随机抽取28所中小学、3 500人进行过社会调查,并形成《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家庭教养方式调查报告》。报告公布后,无锡地区各媒体争相报道调查结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编制了《无锡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手册》。2009年编印了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宣传活页,详细介绍活动中心的服务方式、内容、场地、联系方式等。2010年,编印了《太阳花开专题简报》,其内容涵盖“名家讲座”“太阳花絮”“案例参考”等,全面展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以上所提及的宣传资料均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发放,在宣传“太阳花开”系列活动的同时,树立了专业的品牌形象。

2.3.3 依托图书馆阵地,设计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

(1)开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沙龙。每月一次的活动主要针对家长在陪伴、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现实问题来选择主题,如“叛逆的青春”“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等。每次邀请一名专家主讲,由于活动范围小,活动参与者与专家、参与者之间能及时互动,且形式相对轻松休闲,容易建立互相信赖的参与群体。

(2)定期举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无锡市图书馆先后邀请李子勋、陈默等国内知名心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直接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向大众进行普及,指导家长和老师们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

(3)举办大型现场咨询活动。结合图书馆丰富的读者活动,为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公共卫生服务的现场咨询会。既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和宣传,又能有效的解决许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参加咨询的青少年及其家长们可以与应邀的专家们进行随意的交流,发现问题后能获得直接的建议和帮助。

(4)策划组织寒暑期系列活动。学生在寒暑期有充裕的时间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无锡市图书馆围绕孩子的心灵成长策划组织了丰富的寒暑期活动,如“EQ-儿童情商”训练营, “亲子情,暑期乐”团体辅导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促使学生认识自我,还能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

2.3.4 联合社会力量,建立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络。为了满足更多未成年人身心需求,无锡市图书馆自2006年起先后启动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系列活动。近两年,无锡市图书馆在部分早教中心、幼儿园、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社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等20家单位挂牌,成立“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分站,建立起覆盖未成年人各年龄段及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2.3.5 重视志愿团队建设,保证品牌服务质量。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成员由具备相关资质的热心公益人士组成,他们在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也通过无锡市图书馆举办的咨询师沙龙和专家进行业务交流,提高业务水平。无锡市图书馆定期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免费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咨询师举办专业督导培训和业务学习交流活动,此举吸引了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中心的活动,保证了品牌服务质量。

2.3.6 注重积累优质服务经验,吸引读者积极参与品牌活动。优质的服务能让参与者从内心接受并信赖图书馆的服务。无锡市图书馆在开展“太阳花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时,非常注重参与者的感受。活动开展初期,大多数人对心理咨询抱有错误的理解,有的人虽然想尝试解决自己内心的困惑,却很难抛开世俗观念而主动寻求帮助。无锡市图书馆开通的网络咨询、电话咨询既帮助了许多有困惑的未成年人和家长解决了问题,又很好地保护了他们的隐私。有的孩子封闭自己不愿出门,工作人员会根据家长的请求及时安排志愿者主动上门提供帮助。在每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还积极与孩子及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建议他们对活动中的收获积极思考,引导孩子和家长们从被动接受活动的信息到主动思考自己如何更好的受益。一些孩子和家长的感悟被编进《太阳花开专题简报》中,这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们参与到品牌活动中来。

3图书馆在创新少儿服务打造文化品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问题

3.1.1 专家资源缺乏。图书馆本馆工作人员较少系心理专业出身,目前普遍的心理专业人员是来自社会上的心理服务志愿者和极少部分学者,几乎没有学界权威专家承担常务指导工作,专家资源匮乏。

3.1.2 家长关注意识不强。由于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在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往往需要针对家长开展专门的教育培训或指导,但是绝大部分家长都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根本没有意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1.3 人力和资金保障不足。成功的服务品牌往往具有范围广、服务深、活动多的特点,既有周期性的群体活动,又有长期性的个体跟踪。图书馆作为一般事业单位配置,在人力和资金保障方面尤显不足。

3.2 建议

3.2.1 建立专家资源共享库。由于权威专家数量有限,因此,建议以省为单位,建立专家资源共享库,可采取个案特别指导和定期对地方图书馆挂钩的专业志愿者业务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地方图书馆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水平。

3.2.2 扩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引起家长重视。要通过各种渠道扩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比如学校在家长会时的宣传教育,电视、电台和网络等媒体的公益广告、专题节目,等等,让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以此争取图书馆服务的主动性。

3.2.3 政府开辟绿色通道,专门部门负责保障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图书馆的业务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社会问题,政府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对与此相关的公益机构要予以大力扶持,建立相应的福利制度,并由专门部门负责保障和监督,为该项服务提供充足的人力和资金保障。

3.2.4 与高校心理专业联系,成立心理专业实习基地。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着人力资源缺乏的障碍,而高校心理专业学生又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若两者结合,则可以各显所长、互补所短,通过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既保障图书馆的服务人力,又能让学生在具体案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尽快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客观因素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如果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关系冷淡,经常吵架,或者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采用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或者家庭搬迁导致转学,学生需要适应新环境等等,这些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使学生的心理行为发生异常。

学生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学校生活的影响。例如,学校中有很多打架斗殴的事件发生,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浓,在学校中拉帮结派;学生的学习压力过重,教师布置的作业过多;教师的教学手段太严厉,学生惧怕教师;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这些因素都会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会感到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进行引导,就会使学生的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越来越多,在学生积极吸取知识时,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主观因素

在学生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时,在学习时,交流和学习的主动性都是主观因素在起支配作用,这些主观因素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学生的日常活动主要是在学校里进行,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某些科目的内容枯燥,教师讲解不透彻,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会造成学生讨厌学习,影响学习成绩。久而久之,最终会影响心理发展状况。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教师要先具备健康的心理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只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还要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在对学生的心理指导过程中,需要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状况,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放松身心,注意自己的心理状况,努力释放压力,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健康的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逐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

2.结合实际,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能力的个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要求学生达到教学要求的同时,要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也不同,在对待每一个学生时,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学习中,由于政治课的知识点多,内容枯燥,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学习政治课的重要性,在学习时缺乏内驱力的支配,常常被动地学习。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努力探索,联系实际,寻找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点。例如,我在高一经济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教学实践中,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面对这个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都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方案和看法,在这种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对政治课的学习有了兴趣。

3.对学生施以“真爱”

爱,是教育的真经,它能产生育人的正确动机,能使教师关心、尊重、信任学生。所以,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充满爱的教育,让学生和教师的距离缩小,师生成为朋友,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看懂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掌握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