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

时间:2023-07-24 17:0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

第1篇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保护;生产方式;科学素养;社会发展

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农村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出路与方向,必将担负起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甚至会成为我国整个经济社会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因为大力进行小城镇建设,既有利于消除和弥补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所带来的城乡差距,又顺应了城市化的发展。当然,在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以及相关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下面具体展开分析。

1.人的城镇化的意义与重要性

小城镇建设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有其极为广泛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意义。但就具体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来说,仍然意义重大。

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1978年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的历史时期适应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在此后的三十年间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的稳定的和发展,但在目前情况下,需要就此不断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存在着闲置和效率低下的现象,所以通过人的城镇化,意图在于不断提高劳动效率,不断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劳动效率和生态保护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目前状况下,农业生产主要由单个或单户农民从事,地块即为分散,这就使得农业生产仍然具有较强的自然经济属性,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绝不可能会有规模经济的效应,反而造成了效率和产出低下,这使得农业生产收到自然状况的影响极大。所以,就目前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发展状况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不断实现人的城镇化。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自身及其发展非常容易处于一种低水平循环过程之中。

在这样一种状况中,我们会看到,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处于严重过剩之中,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劳动效率极为低下,在这样的生产状况下,而且并没有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契机,另一方面同时又存在着农村劳动力的短缺。这是一种农业生产现状的结构性和水平性的短缺与过剩共存。在当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年龄层次的降低,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逐步下降,农业生产同时面临着劳动者后继无人的状况。所以,当前的农村需要对农村劳动力以与经济相适应的方式重新组合,而这样一种组合,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本身的集中度和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同时把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按照现代化农业的要求组织起来,能够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和劳动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不断节约农村劳动力的同时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向其他行业不断转移的劳动力能够流向稳定,而现在的情况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已经转移的劳动力一直处于季节性流动过程之中,这既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升级换代,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民的自身发展。

这样,大量的农村人口事实上一种处于不断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徘徊,大量时间在城市,从事各种职业,然后又季节性的回流农村,间断性的从事农业生产,有的甚至已经在城市购房居住,但因种种原因和限制又感到自身并没有被城市接纳,同时因为长期离开农村的原因,自己对农村的认同感又在降低,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初步离开农村已经完成行业转移的农民无论其身份还是起社会情感都处于一种夹层和尴尬的境地,这是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和长远发展的。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缺少较为显著的发展,所以其经济活力和农村吸引力有所下降,在人员的流动上也容易造成“强者迁走”,“弱者沉淀”这样一种状况,这对农村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事实上,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在社会意识层面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与评价方面,不应该存在某一种职业尤其是某一种产业会完全是经济地位、经济收入较低和社会心理观感不高这种状况,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人的城镇化成为最为关键出路。

2.存在的问题及应避免的倾向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并非会一蹴而就,也并非会全是坦途,里面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妥的倾向,这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高度注意的,否则很有可能会断送城镇化的发展形势,或者会给城镇化建设造成重大困难。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高度注意的是城镇化不是“房地产化”,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的农村,甚至是偏远的村落,出现了农村建楼和农民上楼居住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好事,但是有些地方这种建设行为却是某些“开发商”、“建筑商”和乡镇甚至是村委会共同实施的具有极强商业色彩的行为,姑且不论这些楼房是否完全合格,这样一种牟利行为在一定层面适合城镇化发展完全背道而驰的,一方面保留原有宅基地,而楼房采取市场化农民自愿购买,这种行为的结果事实上并没有起到土地腾退的结果,反而是进一步侵占了土地,除允许本村居民购买楼房,同时允许外来人员购买的行为,这中小产权房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扰乱了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再有一些地方把农民原有宅基地给以极低的价格补偿,在农民上楼后又需要每户农民缴纳为数不少的款项,这就把每户农民都变成了“房奴”,如此,农民并没有因为“上楼”而彻底改善生活,反而背负上一定的债务,使得经济状况有所下降,这样也会招致农民的怨言,也会出现抵制的情况。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因此要注意严格限定城镇化建设方的市场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明确责任,尽量采取政府统一规划,农户自主互助合作的方式,而决不能采取由所谓“开发商”或“建筑商”主导的方式。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采取较为长远的规划,引导农民依据自身经济状况逐步参与,同时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尽量采取政府扶持补助的形式。绝不能稿、搞简单的行政命令、运动式、一刀切,限期搬迁的方式。当然,如能做到上述要求,就必须完全杜绝在农民城镇化过程中在农民身上牟利的思想,采取决策公正透明,过程公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腐败和农民城镇化成本的升高,从而形成农民利益的共同体,也避免少数农民在这一过程中成为“钉子户”,向有关方面漫天要价的行为。

再有,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化建设应该能够起到较好的农民经济生活发展的引导性和发展前景的实现,而不应该对农民现实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不便。这就需要以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一定时期内所能达到的经济发展前景相对应,合理制定规划,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能充分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如能充分考虑到农村现有养殖、种植业的综合发展情况,事实上,城镇化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农民的发展,就在于不断促进农业的发展,一次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先进地区的榜样示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问题的发生,并对有关问题做及时防范解决。

当然,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城镇化建设必须与农村土地制度流转的实验与改革,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通过城镇化腾退出来的土地要能够有合理先进的土地流转制度相适应,应该更加能发挥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土地保护力度,而不是被某些人或者机构所占用,没有起到较好的社会效益,这也可能会造成城镇化的失败。在某种意义可以这样说,土地流转制度甚至应该走在城镇化之前,或者是其最为主要的推动力,一方面既要保证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又要有效避免农民仅靠对于土地的“食利”而生存,这些都不利于土地制度的流转现代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3. 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自身的发展,是农民生产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城市化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以及环境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必须对小城镇化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考。

小城镇化建设首先应该基于一种内源式而非主要依靠外援式发展,小城镇化的主要功能应该是试图建立新型的、适当集中的具有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管理的农村社区,在一定的状况下,这样的农村社区可以适当发展一系列的商业配套和服务设施,这既有助于吸纳一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改善,同时依靠一定的合理的土地流转,将农村土地适当集中,从而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而新型农村社区由于人口聚集可以具有较好的信息交换功能和农村就业人口转移的优势,使得农业人口能够就地转化和长期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为促进人的城镇化的发展与实现,非常重要的是不断实现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包含农民生产技能、就业素养、现代科学技术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自身素质,这样既可以使农民能够更好的实现就业从农业到其他行业的转移,也能不断实现农民自身现代意识培养的提高,使农民能够更好地享有现代生活。

事实上,人的城镇化的核心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能够通过农村的的城镇化建设能够实现和不断提升农村的环境保护水平和生态平衡的和谐,首先农村目前较为分散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和谐的维护,一是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个体行为很容易造成农药、化肥的误用或者使用超标,从而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是对于某些个人或者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或者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民自身也缺少有效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能力和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环境的污染虽然并不十分严重,但有关事件却有可能时有发生。

人的城镇化就是以农民为本,不断实现基于农民自身的发展,所以实现农村环境保护的良性转变和生态系统的不断恢复和保持。如此,必须一切基于农村发展的现状展开,即我们不能以农村的经济发展为唯一目的,还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和谐,并且环境保护重于经济发展,生态和谐重于经济发展,山清水秀、绿树蓝天的内在价值相对于经济发展更重要,当然这里也不是要否定经济发展,而是在农村同样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才能更好的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当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农村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非常重要的是,必须循序渐进,决不能一味讲求速度和效率,首先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尊重农村发展状况的多元化模式和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依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状况、历史特点等等,实现农村发展的多种选择和多样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与农村多样化的发展状况和现实特点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江晓.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构建探究.北方环境2011年第6期。

[2]曹胜亮 黄学里. 城镇化进程与我国农村生态保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

第2篇

关键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现实选择:保障策略

一、引言

由于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地域限制使得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此若是想要实现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还是具有较大的困难。但是新农村的发展还是需要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故而对于财务管理模式的抉择就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从而对农民利益有着重要影响。故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用当前的经济环境。但是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却是对一些思维老化的人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因此对于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

二、多村财务管理模式现状的研究分析

乡村财务管理其实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同其他类型的财务管理一样,都是需要遵守统一的管理制度。但是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却拥有其相对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就是体现在三农资金的参与,而且三农问题和本地区的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可以讲农村地区的财务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而且这项工程里面存在着制度层面问题,观念层面问题等,所以会出现一些混乱。当前,我国农村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有村财村管,双代管,会计委托制以及村级会计委派制等,而且各个农村地区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三、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

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既需要理论依据的指导,也需要以实际发展状况为基础。所以要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障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正确性。此外,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不能脱离新农村建设这个宏观环境,要综合性考虑才能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的良好健康的发展。

(一)在地区试点推行审计委托管理制度

在我国财务审计的过程当中,人际关系对财务审计的质量高低有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乡邻之间或者亲朋之间的关系,使得审计小组的权利难以真正的发挥出来。即便是进行审计工作,那也只是走马观花,做表面工作而巳。此外村上领导和相关部门之间关系也是阻碍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农村地区试点推行审计委托管理制度。在审计委托的权利范围之内,乡村的财务工作便是由专业的财务会计全权接受。审计时间可以是定期或者不定期。而且从审计内容可知,将财务往来的账目列入重点审计工作,以及着重审查那些非法挪用公款,贪污和没有节制挥霍浪费的现象。此外,审计内容还包括对离任村干部要经过审计之后方可离任。因此没有那些人际关系的阻碍,使得审计工作结果是真实有效。

(二)完善会计委托制

在随着村民认知不断地提高,会计委托制也逐渐在乡村深入实施。而且事实证明,实施会计委托制有助于增强行驶权力,也可以有效监督乡村财务运营状况。此外,会计委托制在源头上改革和创新了乡村原有的会计制度,使得财务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会计委托制度也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就制度自身而言,乡级不能直接有效的对村级使用监督权。这是由于两者之间的监督存在些许缺陷,导致某些制度只是虚有其表。其次,便是那些办公人员也存在不合理,这是由于原来的领导班子和成员并没有发生变化,使得会计委托制度成为表面形式,并具有任何的实际作用。因此,为了将会计委托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需要不断地完善这类制度体系。以便于能够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四、乡村财务管理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

为了实现乡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性发展和不断做好乡村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就需要在乡村中实施一系列的有效的措施。以促进乡村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一)建立健全乡村财务管理制度,以保障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乡村管理制度是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是为维护乡村的安全稳定做出一定的贡献。由于乡村财务管理制度和村民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只有不断建立健全乡村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对新农村的成功建设有一定保障。此外,财务管理制度若是想要健全就必须做到量化原则。根据现有原则的内容,也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而且还需要对制度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完善以及综合考虑到当地乡村的实际发展状况。

若是以当地乡村财务管理的缺陷为基础来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那么便会为乡村的财务管理另辟蹊径。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状况高低是因为地域状况的不同,而且不一样发展起点和内外部环境使得财务管理模式难以统一执行。其次,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时是立足于宏观环境,而缺乏对乡村实际发展状况的考虑,故而使得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就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我国政府针对于乡村干部外出公干的时候就有一定的补贴,但是难以预计其外出的交通费用多少,从而使得发放的补贴也是难以统一。因此,从中可以得知,相关的政府部门不仅需要立足于财务管理制度的宏观背景之下,也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而使用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

最后,便是需要加强违反相关制度的惩罚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模式运行的效率。

(二)坚持实施财务公开制度

当前,村民是具有能够知道和监督财务管理具体实施状况的权利。也有权利知道三农资金的来源和具体的使用状况。换而言之,村民行驶监督权的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实施财务公开制度。此外,为有效保障国家和村民的相关利益,就必须将财务公开制度实施到底。而且实施财务公开制度主要是保障公开时间的准确性和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公开内容是指必须保证所公开的内容真实、全面以及有效性。而且账目细表上必须有具体的事项,相关数据必须真实有效。以及有必要对每一笔账目进行解释说明,确保每笔账目都要清楚。公开时间是指定期公开,比如以季节或者年度为标准。也可以在村民大会上进行财务报送,且村民有权对所报送的财务进行质疑和提问。

(三)尽量在我国乡村实施会计电算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地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当中。在城市中,会计电算化的使用已经成为常事。因此就需要在新农村当中尽量普及电算化,从而有效促进的新农村的建设。会计电算化主要是由计算机、会计软件以及财务人员三者所组成的会计系统。这种系统节省诸多的人力资源成本。这类工具的优势便在于只是根据程序设定来全面的管理财务账目,并没有受到人情关系的影响。而且又是由于农村相关人员对掌握会计知识力度不够,而无法随意更改所设定的程序,从而也没有办法造假。因此,在乡村中推行会计电算化不仅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也可以保障财务管理的质量。

会计电算化的有效性,重要性应当值得各方的重视。而且农村也有所侧重性,有目的培养相关会计电算化人才。此外,大力培训网络化会计人才有助于节省成本和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四)大力培养乡村财务管理人才

乡村财务管理人员主要是由农经干部和基层干部以及财务管理人员所组成。因此提高其业务素质是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质量。也是贯彻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最为有效和直接的方法。所以需要对这类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从而提高其业务能力。

第3篇

关键词:重庆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发展状况

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其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非均衡发展的历史进程,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随着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重庆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重庆各区、县只有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区域整合。

近年来,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在社会经济统计、工程技术以及教学科研等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广泛应用。本文以重庆市内4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结合重庆市地域特点,综合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较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偏差,对全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在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以期对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起参考作用。

1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不少研究,但由于城市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尚有待深入,所以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可靠的评价方法。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并结合重庆市现状,构建了以下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8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公路货运量(万吨)、建设与改造投资(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上年=100)、城乡居民储蓄(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专业教师数(人)作为分析样本,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6]。所采用的分析软件是SPSS13.0。

2模型方法概述

2.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它也是将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

Z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通常针对变量作因子分析,称为R型因子分析,另一种对样品作因子分析,称为Q型因子分析。R型因子分析写成数学的形式,就是下面的模型:假定随机向量X满足:

X=A•F+ε

其中A是p×m的常数矩阵,称为因子载荷矩阵;F=(F1,…,Fm)是不可观测的向量,F称为X的公共因子;ε称为X的特殊因子,通常理论上要求ε的协方差阵是对角阵,ε中包括了随机误差,且

ⅱ)Cov(F,s)=0即F和ε是不相关的;

ⅲ)D(F)=Im即不相关且方差皆为1。

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模型X=AF+ε以F代替X,由于m2.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统计分析的应用领域已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聚类分析至今,有许多种不同的聚类方法,其中应用得最多、最成熟的方法为系统聚类法,也是本文将采用的方法。其思路为:首先将每个数据对象各视为一类,根据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或相似程度将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再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相似程度,并选择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这样每合并一次就减少一类,不断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数据对象合并为一类为止。

3实证分析

3.1因子分析结果

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采取以下步骤:(1)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所有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的影响。由标准化后的数据求协方差矩阵,即原始数据的相关矩阵,判断能否进行因子分析;(2)根据公共因子在变量总方差中所占的累计百分比例,一般为大于85%规则,确定描述数据所需要的公共因子数;(3)公共因子的命名和意义解释。运行结果如下:

在表2中,按照提取原则即特征值大于1,选入3个主成分,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8.08%,即反映了原始信息的88.08%,这三个因子就可以解释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了。我们将这3个主成分作为评价重庆市40个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参量。

从表3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城乡居民储蓄、公路货运量等四个指标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主要反映了经济总量状况及其环境状况;专任教师数在第二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与第二主成分相关程度较高;消费总额指数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相关系数较高。因此我们可将主成分命名如下:

第一主成分:产出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教育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消费主成分。

把我市40个区、县的经过标准化的数据(X1,X2,…,X8)代入对应的线性模型,可以得到各地区的主成分值,并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综合得分F(其中F=0.0113×F1+0.1412×F2+0.7821×F3)。

3.2聚类分析结果

运用SPSS的系统聚类法,根据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值进行分类,共将重庆市40个区、县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渝中、九龙坡、江北、双桥、沙坪坝、大渡口、南岸、渝北、万盛、长寿;第二类巴南、北碚、梁平、永川、黔江、大足、铜梁、合川、荣昌、南川、潼南、江津、酉阳、武隆;第三类壁山、万州、巫溪、巫山、忠县、丰都、开县、秀山、綦江、石柱、涪陵、奉节、彭水、云阳、垫江、城口。

4结论和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1)重庆市40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类区县大部分分布在都市发达经济圈,第二、三类区县几乎均处于渝西经济走廊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2)渝中区综合经济实力得分远远高于其他9个,这说明渝中区已成为整个重庆经济的发展极。其中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渝北五区在地理位置上和渝中区相临,受经济辐射作用应影响,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巴南区、北碚区虽然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但是由于受周边江北、沙坪坝等五区的经济回波效应影响,抵消了经济的辐射作用,所以综合实力得分较第一类地区低;壁山、万州等l6个区县大多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交通不发达,这些地区的专业优秀人才大多流向一、二类地区,因此使得这些地区与第一、二类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3)基于较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重庆市要对以往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加以完善、发展和提升,切实贯彻并实施“一圈两翼”的新战略。努力增强一小时经济圈的带动辐射能力,加快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区域发展潜力。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参考文献

[1]陈道平,刘伟.基于微小型汽车市场的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消费者特性分析[J].消费经济,2005,(6).

第4篇

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险制度 影响因素 发展策略

在推动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养老保险的实施需要将养老理论与农村实际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下面从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环境以及影响因素的角度进行养老保险分析。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使得绝大多数居民的温饱已经基本满足。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分布较广,人员素质较低,农村养老机制难以全面推行。在这一过程中,三农问题成为了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大量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有些学者认为,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在于模式的革新。从新世纪的建设发展情况看,农村和谐社会的筹划建设,需要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化建设的支撑。

(一)农村的经济现状

在我国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中,农村经济体系的建设逐渐加快了步伐,农村社会正从单一的农耕社会朝着农耕与手工业并存的方向发展。可见,外部环境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全国各地广大农村的发展。我国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基本养老体系的建立。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成为了可能。

为保证养老保险体系的顺利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基层信息的调研分析,这样才能让农村村民拥有更好的生活保障,并完成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国家的建设力度在增强

从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建设情况来看,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地加强,居民的个人观念在不断地更新。从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有关养老保险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社会各方对养老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的投入也越来越多。

(三)体制建设逐步完善

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还在继续,并且其已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从近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不断地探索进步。例如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建设一体化的改革中,融入了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建设,政府通过全面的改革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养老政策,实现了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并在制度上完善了经济转型期间的农村体制建设。

总的来说,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体制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有序发展,实现了经济的综合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因素

当然,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养老保险推进困难等问题。这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农民的传统观念密不可分。

我国有些农村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中,这需要分析农民日常的生产需求,并对农业社会的保险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险形式调整。

外出务工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必须与城市发展、农民基本生活状况改变等问题进行综合考量。相关部门应关注农民生存空间问题,加强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并通过农村科研,完善保险制度,从而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农村养老资金的标准化管理,提高养老金的透明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整策略

(一)明确养老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从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制度随着人类的发展在不停修正、改良。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情况看,社会经济的基础建设已经接近尾声,除偏远山区以外,其他地区的基础建设基本满足了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增强社会保障性设施的建设、制度的完善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而功能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为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也可以极大地促进人均GDP的提高。

(二)结合农村现状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整

从现代农村社会的经济建设体系来看,养老保险的模式还须进一步调整,而这一调整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农村的基本现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整,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还应当充分考虑各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区域差异性。另外,农村劳动力的分布状况也是必须考量的因素之一。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来看,政府在提高土地对农民保障力度的同时,还要转变传统家庭养儿防老的思想,让农村的老年人明白,依靠基本的养老保险体系实现自身养老的重要性。可以说,某种程度上,转变传统的农村养老思想是新型养老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当注意对传统文化的复兴,让老人在传统文化中,获得更多的精神依靠,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的社会生活。在养老模式上,农村可以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养老院等多种模式并存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三)养老保险建设中的战略方针

针对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策略,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第一,相关部门可以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设计出发,完成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综合建设。通过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可知,相关部门应避免因名不副实、理念偏差、政策不稳定等因素导致的养老制度不能贯彻的问题出现。

第二,相关部门应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应杜绝基金管理不完善问题,同时应调整机构的运营成本,挑选高素质人才进行管理,杜绝因个人因素导致的挪用公款等现象的出现。

四、总结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安定和谐需要建立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如果农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他们对社会的依存感就会出现偏差。这个问题将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综合管理,实现农村现代化养老保险体制的合理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军伟.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4):77-83.

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传播;建设 

    “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体现在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上,显得时分突出和沉重。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贫穷.更严峻的是面对愚昧和落后。改变贫穷和落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翼,缺一不可。

    我区幅员辽阔.人口居住分散,道路交通闭塞,长期以来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不够畅通,广大农村牧区获取信息十分困难。加之文化生活单一,因此群众的思想观念也比较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状况,让广大农牧民群众不断及时获取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与时俱进。

    各类新闻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地处边远的我区农村牧区,有的地区连广播电视讯号的接收效果都不太好,报纸杂志在农村牧区的订阅率很低,在今夭这样的信息社会里,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难想象这样的地区能够有好的经济发展状况。这种情况必须改变,我们要有组织有规划的做许多具体工作。

1加大投人建设农村牧区信息网络

    我区各级财政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目前农村牧区信息闭塞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性,下决心加大投入,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在农村牧区建立起有线电视传播网.让农牧民能够通过电视了解国内外、区内外动态。同时丰富文化生活。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尽管需要较大的投入,但这样做是十分值得的。我们知道农村牧区的电视还十分普及,但农牧区群众看到的电视节目很少,有的地方只能收视到一两个台,而且模糊不清,收视感觉极差。在农村牧区建设完善有线电视网络的事情一定要落到实处,政府、部门、个人可以集资搞。有线电视网络的畅通,是一个地区文明的标志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不能没有这样的标志。各种报纸杂志在农村牧区的订阅率低,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方面主要是订阅渠道不畅,时效性差。邮政订阅报纸杂志,农村牧区路途遥远,传递不能及时到达,影响订阅的积极性;报纸杂志价格高,贫困农村牧区存在经济困难。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农牧民文化程度较低,阅读和理解存在困难。另外,真正适合农牧民阅读,能够体现他们的生活情趣的报纸杂志少。但无论怎样评论这些事情,我们都必须认真地思考农村牧区的信息和文化传播问题,想方设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如果农村牧区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文化滞后太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不够完整的,甚至是建设不好的。

    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我们各级政府应当制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信息发展规划,把它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同起来.投入足够的资金,建立完整的体系,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互相促进,良性循环。

2搭建坚实的文化、信息平台

    有人认为,文化的传播只能促进,不能推进,但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就目前我区的情况,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搞,农村牧区文化、信息的传播事业是可以有效推进的。过去我们曾经尝试过,但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比如农村文化活动室,政府倡导搞了好长时间.但能够持续发展下来的不多。认真思考一下,问题究竟在哪里?归根到底还是我们不够认真,决心不大,做法欠妥。我们现在重新考虑这样的问题,应当把政府搞文化建设的职能同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起来,在农村牧区搭建坚实的文化、信息传播平台。

    这个事情需要政府和群众一起来做。政府要积极组织、投入、规划,群众要参与、管理、维护。农村牧区党的基层组织要担负起具体的职责。有条件的行政村可以建立起文体活动室,可以进入互联网,由政府长期投入,群众后期维护管理。把回乡的初、高中毕业生组织起来,让他们积极投身到农村牧区的文化、信息传播事业上来,按照政府推进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模式,推进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农村牧区知识青年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既有强烈的愿望,又有基础知识,只要能把推进乡村发展与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统一起来,形成一种能够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农村牧区发展文化信息传播的平台就能搭建起来并持续下去取得成绩。

第6篇

【关键词】浙江省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金融支农 实证检验

一、引言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金融发展对其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我们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的重点之一,许多学者运用不同的实证方法研究了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且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Saifullahi Sani Ibrahim(2013)认为强劲的经济发展是不可能没有金融深化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体系的发展对经济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浙江一直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但从单方面分析,从1978年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332元到2012年的34550元,明显增速很快。然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65元变到14552元,两者之间的差距有不断变大的趋势,后者的增长率也有下降的趋势。农村经济发展较缓慢,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的需要。因此,这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浙江农村金融的实际状况来研究农村金融的深化问题。

二、农村金融支农的现状

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合作性金融机构,还有其它商业金融机构三者相结合的金融体系。但是,由于目前农村的金融制度并不完善,使得这些金融机构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各自的作用,没有起到促进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的作用。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力度不大,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不足,导致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平衡。研究发现1985年至2010年间,农业贷款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额中的比重保持在3~6%之间,但在1985至1990年间比重保持在5~6%左右,之后比重只有3%左右。

其次,金融支持农业的结构不合理,导致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研究发现在2008年以后农村的存贷比开始下降。在1990~2005年期间,农业贷款占农业存款的比重均值只有0.7左右,这说明了农业储蓄存款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用于支持农业的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虽然目前由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已基本形成,但都满足不了现今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并不能跟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包含经济、社会、教育与资源等要素在内的复杂系统,单个指标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将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目标层,是综合各指标后的总指标。第二个是准则层,本文从农村经济实力、农村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发展状况三个方面来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个是指标层,将准则细化,用12个具体的指标从各个方面来反映三个准则的发展状况。详见表1。

表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数据以浙江省官方出版公布的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准,相应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1985~2011年《浙江统计年鉴》和《浙江60年统计资料汇编》等。由于官方没有农村GDP的数据,本文按照第一产业总产值代替农村的GDP。

(三)主成分分析

在构建综合指标时,选用主成分分析,但由于各指标度量单位的指标不同,并且取值范围彼此差异非常大,先考虑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因此选用相关矩阵研究消除量纲上的差异和数量级影响。

首先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数据进行了KMO and Bartlett检验,KMO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得到KMO值为0.831,越接近于1,表示原有变量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本文中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因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提取出两个主成分。研究发现前2个特征值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4.604%,这说明前两个公共因子代表原来的12个指标评价农村经济发展已经有足够的把握。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的成分矩阵(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y1)、农民纯收入(y2)、农业增加值(y3)等在第一主因子有较高载荷。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y6)、农村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y9)等在第二主因子上有较高载荷。所以提取两个主因子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

表2 成分矩阵

但这两个主因子的表达式不能从输出窗口中直接得到,每个载荷量表示主成分与对应变量的相关关系,而我们需要通过对成分矩阵中的系数进行处理,将各元素分别除对应的特征根,得到各变量在主成分上的得分系数。

具体主成分的线性组合如下:

(1)

(2)

利用每个主成分各自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构造一个综合指标的函数:Y=0.899Y1+0.101Y2 (3)

将标准化后的原数据代入方程中,得到一个能够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数值。

四、金融支农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指标的选取

(1)农村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Y)。为了更好的反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得到一个综合数据。

(2)金融支农的规模(GM)。由于农村资产的统计数据不全,因此利用金融相关比率求出金融机构的农业存贷款总和与农村GDP的比值,用该比值进行衡量。

(3)金融支农的效率(XL)。为了体现金融机构在农村建设中的效率,以资本的投入产出比来衡量。所以,本文采用农业贷款与农业存款的比值来表示。

(二)ADF检验

为了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的现象,因此要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在进行协整检验前,首先应确定VAR模型的结果和变量的滞后区间。根据AIC和SC信息最小化的原则,选取最优的滞后阶数。

在进行单位根检验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这样可以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和序列的波动,处理后的对数分别记为LNGM,LNXL。

结果发现变量Y、LNGM、LNXL的ADF检验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大于其所对应的临界值,说明接受了原假设,序列含有一个单位根,所以这三个变量的序列都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于是运用差分方法对非平稳的变量进行处理,对原序列分别进行一阶差分,发现Y、LNGM、LNXL的检验统计量的值在5%的水平下均小于与之相对应的临界值。说明原假设不能接受,三个变量是平稳的。所以,原始变量是一阶单整。

(三)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

由于原始变量符合协整检验的条件且为一阶单整,协整检验可以进行。这就意味着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农的规模、金融支农的效率可能会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本文采用的是Johansen的极大似然检验方法。由于这个方法是以VAR为基础的一个估计模型,所以在进行检验的时候,需要对滞后阶数进行确定本文是根据VAR模型的最适合的滞后阶数来确定。为了能够完整的反映模型的动态信息,并且根据AIC原则和SC原则,可以确定最优的滞后阶数。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1985~2010年的样本区间内,在90%的置信水平下,Y和LNGM、LNXL这三个变量之间存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它们的稳定关系如下:

Y=0.833LNGM+3.467LNXL (4)

从式(4)中发现,LNGM、LNXL对Y的影响稳定,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表明农村金融支农的规模、支农的效率与农村经济发展同向变动。当金额支农的规模每提高1%,农村经济增长0.833;而当金融支农的效率每提高1%,农村经济增长3.467。这表明,从长期来看,浙江农村金额支农的发展水平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金融支农的效率带动的效应较大,其规模影响较小但也起到促进作用。

为了研究农村金额支农的规模、支农的效率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需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进行分析。重新构造一阶差分的各变量,并且引入长期协整模型所得到的残差序列作为解释变量。误差修正模型:

DY=0.172DLNGM+0.285DLNXL-0.214ECt-1 (5)

从式(5)中发现,从短期动态关系来看,浙江省之间农村金额支农的规模、支农的效率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支农的效率比规模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但是效率的系数估计值不显著,说明短期内并不能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作用。而规模的系数估计值显著,说明规模每提高1%,农村经济增长0.171。而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214,表示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的时候,误差修正项将以0.214的力度做反向调整,将非均衡状态回复到均衡状态。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确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之后,运用格兰杰检验,对变量进行具体的分析,观察农村金融支农的规模、金融支农的效率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模型滞后阶数的不同会影响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所以本文采用的是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确定的滞后阶数,具体结果见下表。

表3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

表3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金融支农的效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农村经济发展不是金融支农效率的格兰杰原因。金融支农的规模不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农村经济发展是金融支农规模的格兰杰原因。说明金融支农的效率能显著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金融支农的规模的变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不明显,这进一步加强了协整检验的结论。

五、结论分析

首先,通过协整检验得出,浙江省农村金融支农规模、效率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长期相关关系。从长期来看,浙江省农村金融支农的效率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这种带动的效应比较大。但是,另一方面浙江省农村金融支农的规模也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可是它带动经济发展的效应比较小。

其次,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发现,浙江省农村金融支农的效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单向原因,农村金融金融支农效率越高就越能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浙江省农村金融支农规模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而农村经济发展是金融支农规模的原因,说明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金融支农规模的发展。

虽然浙江农村金融支农规模的大小对农村经济增长有正面的影响,但是影响不显著。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大浙江省金融支农规模,逐渐优化浙江省现有的金融结构体系,建立起以农业银行为保障的政策性金融,以农信社为主的合作性金融、并以商业性金融为辅助的、多方位的农村金融体系。

但是,浙江省的农村金融支农的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起到了“供给主导”的作用。这就说明地方金融体系将农业贷款转化为农业存款方面效率是高的,它能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但是,目前金融支农的效率却呈现下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农业的长期贷款,从而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与存款之间起不到一个良好的平衡,不能相互促进。所以,如果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贷款的质量、优化支农的结构,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就能切实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此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加快金融体系制度的改革,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陆旭辉.金融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11,1-57.

[2]马晨.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基于荆州县域数据[D].湖北,长江大学,2012:1-52.

[3]徐冯璐.农村金融对农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1980-2010年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21-28.

第7篇

1.1基层政府职能履行与农户需求不尽吻合

虽然我国的农村经济运行体制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但是基层政府职能在开展过程中不能够准确的结合农村人民的需求,人们在能力和渠道等方面都显得比较弱势,再加上农村经济组织不完善,使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使得基层政府组织和农村农民之间变得失衡,乡村纠纷事件增加,使得农民对于基层政府产生了很大的不满,影响农民对于基层政府的信任。

1.2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矛盾显著

当前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来说,基层设施建设化程度比较低,投入存在明显不足,投入方式也非常不当,农业标准化程度较低,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基本上还是依靠天气和气候等自然条件来决定农业产量,这种情况下使得农村生活水平难以有效提升,基础设施明显不足,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趋势要最大程度吻合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是非常零碎的,土地均分以及相关的土地管理制度使得我国农村土地经营规模非常小,和现代化的市场发展状况不符合,这就对农村的土地投入使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我国农业产量明显下降。再加上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的不完整,使得农村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困难,因此要想更好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谐发展,就必须要克服这些难题。

2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

一是落实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二是致力于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三是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公开透明。

2.1落实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教育救助;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力度,提高农民参加率,扩大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农村面貌。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调动干群创业的积极性。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完善农资流通渠道,降低农资价格,切实给农民减负。

2.2致力于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

2.3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的公开透明

通过市场机制对土地流转进行规范和约束,对土地流转的运行机制、价格、违约责任给予严格规定,并且加强市场公正、透明,防止土地流转的投机行为,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风险评估机制,降低土地流转经营的风险,提高业主履约的能力,确保土地经营、业主履约,将农民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 :金融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湖南

改革开放政策在增强中国经济实力的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稳步提升。然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的国家基尼系数是0.473,其中城市居民的最高可支配收入与农村最低人均净收入有近22倍之差。所有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迫切需要在中国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中部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湖南省又是中部地区的经济强省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化,金融实力必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本文综合考虑到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典型性,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研究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有三种观点从理论方面探讨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其一,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主要存在“倒U型”关系1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为适应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发展趋势;其二,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成正相关关系。持这种偏激观点的学者认为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只会给高收入群体提供相关金融福利,低收入群体根本没有资格享受到优惠条件,因此,金融发展反而拉大城乡贫富差距2 ;其三,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为负相关关系,因为金融发展在完善的金融机制前提下,能够有效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化3 。除此之外,国内外学者也在实证研究方面有探索与突破,他们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4 与面板模型5 ,普遍支持金融发展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虽然国内外学者研究收入分配差距的文献比较多,但鲜有文献研究区域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特别是研究湖南省的甚少,因此,本文具体研究到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对研究全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金融发展对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分析

金融发展通过多种路径影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中国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产生四种类型的影响效果,即门槛效应、排斥的效果、减少贫困以及非平衡的影响。此外,金融发展将间接刺激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人均净收入。

1.门槛效应

金融抑制政策要求城乡居民参加金融服务前必须缴纳相当数额的成本。但是由于大多农村居民缺乏一定的资本积累,而且信贷、保险条件也相对比较差,他们很少能够支付高额成本来拓宽自身的贷款渠道,相反,拥有较高经济实力的城镇居民能够获得高收益回报率的金融服务。因此,先天不平等的经济实力将阻碍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2.排斥效应

受金融风险与金融成本的影响,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在扩大金融服务类型和服务范围的同时,不惜关闭经济落后地区的某些金融子公司,减少他们的金融服务供给,甚至有些金融机构明文规定禁止提供金融服务给贫困农民。如此一来,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会一直恶化下去,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3.减困效应

金融发展的减困效应主要通过两种渠道扩大金融服务范围,一是刺激城市和农村经济均衡增长,加大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二是发展微型金融,丰富金融服务内容。农民不仅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金融服务,还能够增加合法收入,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4.非均衡效应

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效应主要是指城市和农村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分配效率存在不平衡发展的现象。由于国家一直致力于城市化建设,很少投入资金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建设中,再加上农村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所以在中国,农村的金融资源分配与城市相比,本身就存在不平衡,城市金融环境条件比农村要优越得多。

三、湖南省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实际影响

不管是研究整个国家,还是探讨某个区域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基于金融发展的角度,我们都可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以及金融配置效率三个方面来分析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实际影响情况。

1.金融规模

在调查湖南省的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际情况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反而与所属城市的收入差距更大。经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认为这些农村虽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是没有处理好金融发展速度与分配效率之间关系的后果。

2.金融结构

湖南省的城镇金融结构也极其不平衡,特别是某些落后山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令人堪忧。随着农民工的剧增,留守农村的大部分年迈老人和无劳动能力的小孩,再加上国家财政资金不到位,使那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很难有所提高。

3.金融配置效率

现代金融方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农村与城市相比,主要在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有极大的差距。保险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较高的保险资源配置效率能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农民创造更大的收入。虽然湖南省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的保障力度,但是资源配置效率仍有待提高。

四、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四点措施来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以供参考。第一,降低金融服务在农村的供给成本,提高农民的融资能力。一方面积极鼓励农民为本村经济建设投入资金,避免资金外流,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到贫困农村投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廉价的金融服务。第二,兼顾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配置效率共同发展,在扩张金融规模的同时,着力优化金融分配结构,提高金融分配效率,极力反对一味地追求单方面提升的不当行为。第三,改善农村金融体系,丰富农业保障政策,通过增加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第四,时刻关注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在积极推进城镇化水平的同时,防止城乡收入差距不合理的扩大化。

引文注释

1 Jeremy Greenwood,Boyan Jovanovic.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 and the Distibu?tion of Income[J].Political Economy,1990(98):1076-1107.

2 Stephen Haber,Armando Razo and NobelMature.The Politics of Propety Rights:Politi?cal Instability,Credible Commitments,andEconomics Growth in Mexico,1876-1929[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3 冉和光,汤芳华.我国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85-190.

4 Beck Thorsten,Demirgue Kunt,Ross Levine.Fi?nance,Inequality and Poverty:Cross CountryEvidence[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Working Paper,2004.

5 王征,鲁钊阳.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7):55-62.

第9篇

一、农村经济所出现的问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的环境发生了极大地变化,资源保护受到了约束,农产品呈现出了供求平衡的趋势,但部分资源仍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导致整个经济发展变得不平衡、不稳定。从农产品的供应上来看,耕地面积逐渐减小,但村民对于粮食的需求量在加大,所以,粮食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

(一)农村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难度加大

在强农惠农政策的提出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持续近5年的稳定收入和增长,增幅也超过了6%,即便是金融危机以及其他各大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我国农村的经济也依然能稳定持续的发展。但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眼前的发展,而应该关乎于更长远的发展,在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强农惠农政策逐渐减弱,农业不会永远按照前期的方式持续稳定的发展,尤其是在前期高水平的基础上稳定、持续发展的难度会加大。

(二)宏观经济的运行不稳定

从目前中国整体的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去分析,中国还面临着两种情况。第一是:我国的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经济困难期没有过去,产能过剩,通缩的压力也呈现出递增发展的趋势,农产品的需求量供不应求,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将会成为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他们的生活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第二是:由于工业生产的速度加快,呈现出快速循环流通的?势,投资者的信心剧增,经济呈现出过热发展的动态,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极大,在治理通货膨胀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农业生产发展不稳定,食品占CPI总数过高等,都会阻碍农民的收入和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

(三)国际农业环境形势紧张

国际贸易也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对外出口的次数越多,我国农村才有机会去扩大自己的农产品,从而使得国际市场能够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去发展,我国农村的农业发展也会有着显著的提升,国际渠道也会由此打通。在2008年左右,我国的农产品对外出口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外的需求量逐渐减小,这对我国的经济有着严重的损失,给农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过分依赖于国际贸易,给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了一些弊病,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的经济复苏还需要一段的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快速而又完全的恢复,并且对于国外的农业需求量而言,也在逐渐的减少,所以中国应将农产业投向本国,扩大内需,打开国内市场,提高农村经济。

(四)各个地区发展悬殊

我国的国土面积巨大,有着丰富的资源,但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却十分悬殊,从目前的发展状况上来看,发达地区和陪同地区、平原地区与高原地区以及农业区和牧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很大,但由于西部大开发后,我国的西藏、新疆等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经济水平有着很大的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地区也不断崛起,收入变得越来越高。但一些发展中的地区,在农村建设,资源保护以及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相对困难,任务也是十分艰巨。

二、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刚刚提到了中国农村经济出现的一些问题,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谈到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经济的带动,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农业化已经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城乡相互发展、相互促进,我国的农村经济水平也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打造全新的农产品

农产品是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农业产品的大量营销,我国实施了品牌战略,许多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是因为某个品牌,但由于品牌化战略的兴起,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品牌,这需要营销者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才能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化战略,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首先,制定产品的质量标准,只有质量过关,才能留住顾客,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加大营销力度,营销不仅仅是针对于国内人员,同样也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加大农产品的出口量,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最后,政府应给予当地农产品市场资金和宣传上的支持,将农产品市场扩大成一个企业。

(二)开发农村优秀资源

农村在不断的发展,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环境、资源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发展。农村的许多地区已经开发成了旅游基地,风光秀美,景色宜人,是许多城市人向往的地方。所以,当地农村政府可以有效地利用农村资源、环境,合理的开发,拓宽农村的发展前景,给农村经济带来更大的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探究,分析发展的方向和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能够有效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推动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基本目标

通过系统规划,能够让农村景观充分反映中国乡村景观的特色和类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还比较缓慢,在农村景观改造中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大多数情况主要是依靠农民自身的经济实力来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改造,其中具有随意性、盲目性和分散性。这种情形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建设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景观种类。

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注重设计方法的研究,保证能够进行统一、多样的规划,进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景观类型。对于农村景观规划应该在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并且在规划中合理的考虑农田的占用问题,不要对当地的整体生态环境形成破坏,不要对当地的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干扰。在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结合人民群众和设计团队共同的意愿前提下进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长远效益相互统一,共同发展。

2.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2.1生态美学原则

在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过程中,对于生态的水平过程和垂直过程都具有景观扩散交替的空间美和时间的动态美。生态美学原则主要是强调尽可能少的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在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景观规划,同时维持农村生态系统的平衡,科学合理的对农村的土地和相关的空间、物质进行整合利用,进而构建安全、舒适、美好、健康的环境与空间。

2.2可持续原则

在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够为子孙后代留下可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在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规划中,主要可以体现为:整理农村空闲的土地、保护耕地以及科学的规划,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2.3整体综合性原则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要将景观当成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和思考,权衡各方的利益,要能够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维持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对一些资源合理的利用。农村景观的规划过程中应该对所处在的地域环境作为发展的根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体综合性的改造,从而吸引城市的游客,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

3.我国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3.1生态环境保护不力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过多的注重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忽略了新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现在的农村的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空气指数升高。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状况不单是从新农村的发展规模和农村基础建设的合理规划来判断,最重要的还要看新农村的生态环境是否健康。国家在对农村的生态建设上制定了多个法律法规,根据我国的现状,这些法律法规在实施应用中,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够重视程度,农村发展的复杂性,使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能很好的落实到位。

3.2新农村建设模仿严重

我国各个农村的发展状况不同,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新农村,为了能够吸引游客,提升农村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去模仿城市或者其它新农村规划比较完善的模式,抱着拿来主义的思想,对农村大肆的进行改造,造成大多数的新农村特点上出现雷同。新农村的大量模仿现象,使得大多数新农村规划部门没有根据农村自身的实际情况,破坏了农村本身的生态系统。

3.3规划的随意性

新农村的建设,先要对农村的整体进行有效的规划,农村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农村的规划对基础设施、农村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应该包括在内。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规划的随意性比较常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农村规划的领导替换,使得原有的农村规划设计方案取消或是修改,新来的领导对接手农村的发展和规划不够了解,造成农村规划随意性的产生。二、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能够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加大对旅游事业的开发,在当地的部分区域规划和改造上,对相关的人员打开后门,新农村的规划不能很好的监管,造成新农村规划的随意性,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

4.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方案的实施措施

4.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

在新农村的建设景观规划设计中,根据农村发展的方向,应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多加考虑。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应该是基于环境保护上,在新农村的规划上,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农村的生态环境的分布进行有效的新农村规划,在农村建设中对于涉及自然生态的区域可以针对性的制定建设和保护方案。新农村的发展可以利用自然生态形成旅游区,旅游区的建立不仅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还可以推动周边区域的发展[1]。这种方案的实施,对农村的自然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关单位针对生态保护重要性进行宣传,普及生态保护的措施,农村的原生态的保护,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创建生态环保型新农村。

4.2科学规划新农村

新农村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新农村的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经济环境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人口的分布等。在新农村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农村生态保护性的开发提出有效的方案,建设可循环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在新农村的规划过程中,根据新农村的经济的发展规划,对农村的各项数据进行调研,成立规划调查组, 调查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村的人口和农村的生态环境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规划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规划,参照农村经济发展体制和农村生态活动的指标,合理的确定农村的生态功能和农村的经济功能,对生态资源的规模和多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布置,使得整个新农村的规划能够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3]。如组织和汇集农村规划人才对农村规划方案进行制定。政府根据的农村标准规划,听取民众的意见,让新农村村民对规划内容方向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更好的推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更好的进行。

4.3建立完善新农村景观建设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景观规范设计方案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效实施,开展有效的新农村建设,加大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探究,建立完善的新农村景观建设管理制度。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以确保新农村景观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有序开展。一方面,要组织健全的管理机构,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政府应该扮演主导地位,新农村自身也要做好的建设工作的准备,利用餐饮、娱乐以及旅游等相关的产业来吸引外来的游客,进行反哺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社会与建设方面能够统一、可持续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科学规划新农村、建立完善新农村景观建设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推动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晓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制度选择: 社区型企业―山西省龙门村的启示[J].管理世界,2013,12(07):15-26.

第11篇

1、又是一年秋分时节,太阳直射点缓缓落脚至赤道,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

2、“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3、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为必要。因此,开展“送技术”活动的落脚点就是促进经济发展,让群众得到实惠,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协助抓好产业规划、积极向所结对联户的农户(居民)提业发展、致富项目信息、协调信贷、技术培训等帮助,扶持群众依靠发展产业发家致富,让他们能在自我努力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4、党员干部在走访了解、摸清实情基础上,要综合分析“三农”发展状况,从制约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源头”做起,采取“出路子、供信息、帮钱物”等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帮助脱贫致富。同时,要联系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技培训,帮助困难群众提高脱贫致富能力。只有让“输血与造血”的帮扶并举,才能立足于农村的长远发展,帮助他们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5、推而广之,如果更多的官员、更多的基层政府都能“俯身弯腰”,真正放下身段、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带着真情实感去融入群众中,做到“望闻问切”,多看看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多问问柴米油盐,多了解厂矿企业的生产状况,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会受群众欢迎,被基层接受。

6、总之,送钱送物不如送培训技术。服务“三农”,需要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搭建起平台,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进行“零距离”服务,农民只要在田间“点菜”,农技人员就上门“送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2篇

关键词:新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 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公路交通是农村的经济社会活动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的保障,也是新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家执行农村改造措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建设公路交通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资源开发的问题,使商品渠道得到扩大,农村的经济环境也得到相应的改善,对于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首先要克服一切困难解决农村道路交通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农村道路交通。

一、农村道路工程建设概述

1、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背景。(1)农村道路范围的界定。我国公路网包括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对于农村道路范围的界定的观点不同,本文提到的农村道路是指主要为行政区辖内经济、文化、人民生产、生活服务的道路,以及不属于乡道以上公路的行政村之间及行政村与外部联络的公路。(2)农村道路建设提出的背景我国经济发展至今,由于农村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全面展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全部认识到了农村道路建设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改善了交通条件后,快速地实现了奔小康的梦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下,国家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决策,新农村道路建设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2、实施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到现在,对于农村的经济改革的体制也在不断地研究和改革,农村的道路建设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的经济和农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对于实现小康社会也成为了必备的条件,我国从地方政府到中央也都充分的认识到了这一点,逐渐改善农村的交通环境,使奔小康的梦想快速实现!国家之所以提出开展新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实施工程,就是要符合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建设新农村道路工程的二十字建设方针:生活富裕、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所以,要想真正的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就应该大力加强新农村的道路建设

3、新农村的道路工程交通建设意义。有利于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的条件得到基本改善;有利于实现农村的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村的粮食生产销售一体化。由于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实施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工程,需要运用到大量的材料以及农村的劳动力,这样还有助于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农村的道路工程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相应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发展的速度加快,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条件。

二、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速度不断的加快,我国政府部门对于这一方面也非常的重视,农村道路交通工程的建设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就目前来说,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当前农村的发展状况,在农村道路建设进行设计规划方面存在问题,对于道路建成之后的日常养护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下面就着重分析存在的几个问题:

1、资金筹集的问题。资金的投入不足是当前我国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投资的主体,相应的投资体系不够健全。从投资的主体来说,没有明确的投资主体。其主要体现在两个重要的方面:责任主体和投资主体。从一个方面来说,不少人认为农村的道路工程建设是属于公路建设范畴的,所以说,交通公路部门才是责任的主体,政府的主管部门才是责任的主体。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农村的道路交通工程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直接导致了投资主体不明确,所以道路交通建设在资金筹集方面的困难很多。

2、建设规划问题。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重视因地制宜!因为农村现在的道路都是等级比较低的公路,很大一部分的道路等级都在四级或者之下,很多的公路还没有被纳入国家的公路网,道路的归属权部门还是当地的村委会或乡镇。

3、道路质量问题。农村用来进行道路修建的资金一般都是来源于当地的政府以及群众,所以资金的来源是比较有限的。这就使农村的道路交通建设所进行施工的标准以及施工的队伍是无法与高级公路建设相比的。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所要求的质量不高就导致一些施工单位在工作中的责任心比较低,所运用的施工技术也是比较低劣的。一些乡镇的施工单位一般都缺乏相应的公路建设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所以导致对工程实施的监管不力,使工程的质量无法达到标准。

4、公路的养护问题。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的前期对于建筑的标准是比较低的,所以在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上就相对比较差,再加上很多的车辆超载严重,所以使原本质量就比较差的公路会出现坑槽、龟裂的现象发生。这样就会使公路在本来质量就不高的情况下再加上长期的超负荷的使用,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养护,就导致了公路使用寿命缩短。

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明确责任主体,积极发挥政府的组织作用以及农民的热情,从而使资金来源多元化。明确道路建设的职责主体,对于社会上的各种力量的参与支持和投资要予以鼓励。提高公路沿线人民对于道路建设的意识;国家要加大对于道路建设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适当地稳定当地的物价。

2、在道路建设的规划上要更加科学合理。在设计上要因地制宜,努力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公路,在农村道路进行大规模的建设的时候要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专业督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一些政绩观要坚决杜绝,农村道路的修建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的方法之一,所以要求地方政府一定要正确对待,发展农村道路的建设。现在我国农村的道路建设已经取得了有效的成果,现在农村的公路建设不需要再进行大规模地扩张,所以各级政府要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公路的质量上来。

3、要加强对道路的养护工作,在公路建设保障质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建成后的日常维护。因为各个地方地质环境的不同使得在施工的技术以及道路设计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要在施工时进行现场督导,提高道路的建设质量,在进行道路招标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设置相应的标段,在招标方的选择上要科学。

结语

现在我国农村的道路工程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要使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就必须提出合理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农村道路交通工程的建设任重道远,所以就要求各级领导部门以及道路施工单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使我国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更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