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内部采购管理办法

内部采购管理办法

时间:2023-07-24 17:0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内部采购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内部采购管理办法

第1篇

制度名称

修订1.《招标投标管理办法》、2.《公司采购管理办法》、3.《内部审计管理办法》

起草/修订

依     据

修订依据:1.《公司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晋兰司发【2018】121号;2.《集团公司关于转发《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晋兰司发【2018】76号。

修订内容

1.主要修订了分公司招标范围与分类,同时对《公司采购管理办法》相应内容作出修订。2.依据晋兰司发【2018】76号文件对内部审计内容进一步进行了规范。

部门经办人

 

负责人

 

分管领导

 

三标办意见

是否需要评审:是¨   否¨

是否需经理评审:是¨   否¨

参与评审部门:各厂级领导、企管科、技术中心、设备科、  

环保科、安全科、生产科、供应科、财务科、销售站、总工办、厂办、原料车间、纪检、工会办 

确定评审时间:                                               

审核意见:                                                

评审人员

 

 

 

 

 

 

 

 

 

 

 

 

 

 

评审人员

 

 

 

 

 

评  审

结  论

 

经  理

 

第2篇

一、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2011年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该条例增强了政府采购的可操作性、推进了政府采购信息的公开、界定了政府采购各方当事人的权责。目前高校基本上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1999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02年)》制定高校物资采购的相关规章制度,用以规范物资采购工作。由于政府没有制订更具体的实施细则,使得一些制度过于陈旧,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一些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程序约束,存在着漏洞;部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具体实施有一定难度。同时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目标考核及奖惩制度,管好管坏一个样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

(二)高校物资采购风险防范意识较弱 高校物质采购风险贯穿于物资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其包括外因型物资采购风险和内因型物资采购风险两种。外因型风险主要源于高校外部环境因素,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供应商和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具体包括价格风险、质量风险、贬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内因型物资采购风险主要是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不善和制度不健全而引发的问题和风险,具体包括采购计划风险、采购合同风险、采购验收风险、采购责任风险。高校虽大力推行建设任务项目化管理,不断加大采购环节的监察力度,但在物资采购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物资采购计划编制困难 高校资采购包括设备采购、图书采购、药品采购等大宗物资采购,采购预算的编制大多是按学校本年度的招生规模和科研项目来确定的,在执行过程中因教学、科研立项等因素的变化而进行调整。高校对于政府拨款以外的各类经费(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国内外捐赠款等)是很难在年初预测相关的结果,经费只有在相关立项公布后才能确认,立项经费金额通常很高,这对年度采购计划的编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四)高校物资采购价格信息掌握不全面 高校在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中,对于重复购置的物资,如价格未发生变化的,以供应商上次提供的成交价格为依据执行;如价格发生变化的,则按掌握的最新市场价确定。在物资采购价格确定的通常做法下,对市场竞争激烈、供过于求或因技术成熟而改变了独家垄断供货的物资没有调低申报价。此外,还存在着少数供应商的采购价格明显高于其他同类物资供应商的情况,这其中不乏存在着不规范行为。

(五)高校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有待规范 高校规定限额的物资采购,应签订正式的合同,以合同的形式来约束和规范采购行为,避免价格效益的流失和经济纠纷的发生。高校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由于对采购物资的市场调查不够、取得的供货商档案资料不全、供货商的履约能力判断不足等原因,导致有的合同中存在因供应商缺少资源实力,加价将合同转给其他供应商的情况、有的合同中还存在供应单位内部人员从本单位承揽业务,以供应商名义签订合同的情况,这些合同的履行都会损害到学校的利益。

(六)高校物资采购经费方面存在问题 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教育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一般规模的高等院校物资采购量每年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亿元。近几年,有关高校物资采购的腐败新闻不时见诸报端。高校应如何规范使用物资采购经费,防范采购腐败现象,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七)高校物资采购管理信息沟通不及时 高校物资采购采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二种方式较多。高校在邀请招标采购方式下,一方面高校采购部门因某些采购项目供应商较少,达不到法定的3家而发愁;另一方面许多供应商因不能及时获得采购信息,错失对高校某些采购项目的投标机会。采购部门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能做出有缺陷的决策,导致有些厂家不能完全响应投标书的要求,供应的产品不合格。有的商家甚至串标围标,给学校造成损失。

(八)高校物资采购监督体系不够健全 高校物资采购监督应采用经济监督方法(审计监督)、行政监督(法规办法、规章制度等)方法和法律监督方法,对物资采购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质量控制、货款结算和储备管理 8 个环节进行监督。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高校物资采购的法律对物资采购的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监督,这就使得高校物资采购监督缺乏规范、监督效果较差。

二、加强高校物资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环境 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物资采购政策与程序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高校物资采购管理暂行办法》、《高校招标采购人员工作管理办法》、《高校招投标管理规定》、《高校招标资料档案管理暂行办法》、《高校评标专家聘用及管理办法》、《高校采购人员的工作职责》、《高校实物保管人员职责》等制度文件,用以明确责任,使物资采购工作有制度上的保证。同时高校还要制定一系列规范的采购文本例如《高校招标采购文本》、《高校竞争性谈判文本》、《高校询价采购文本》等,用以规范采购程序。高校还应成立物资采购小组、设立内部的采购组织机构,以形成内部各部门之间责权明晰、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

(二)完善高校物资采购风险管理 高校在对物质采购管理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物资采购管理风险的评估机制和物资采购管理风险控制机制,以保证各种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实施。高校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对物质采购流程的监控,比如审核供应商资质、评估供应商资质和财务状况,对供应商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等都是降低物资采购价格风险、质量风险、合同风险、责任风险的有效手段;对采购物资进行验收、审核验收单的价格和数量是否与采购单一致、审核付款手续是否健全等都是降低物资采购计划风险、采购合同风险、采购验收风险、采购责任风险的有效手段。

(三)强化高校物资采购管理控制活动 具体包括:

(1)物资采购计划。高校在每一年度都应编制物资采购计划,相关管理部门都应按采购计划严格执行,对于年度内具有资金来源的立项追加,要及时调整采购计划。一是高校物资采购计划应在现有实际库存和本年度物资采购需求的基础上编制,采购计划的技术指标、物资数量和价格应明确,采购计划批准后学校应安排经费予以保障实施。二是高校各部门负责人应按照职责分工和授权范围对提交的采购申请进行分类初审,对不符合规定的采购申请,可要求请购人员调整采购内容或者拒绝批准,对于紧急采购情况,应在规定日期内补办相关手续。三是高校重要的和技术性较强的物资采购,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四是高校应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标采购,组成供应商评价小组,集体决策选择供货商,并定期调查和复核。

(2)物资采购申报价格。高校物资采购管理部门应在采购计划范围内按规定程序进行价格申报,在物资采购申报价格确定的过程中,即不要高估虚报,也不要因为压价而忽视了物资质量。

(3)物资采购合同。高校物资采购合同的管理包括采购供应商的选择、采购合同的签订、采购合同的执行、采购合同的保管四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物资采购部门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之前,按“货比三家”的原则进行市场调查,取得供应商完整的档案资料,了解供应商的信誉和履约能力,确定供应商的签约资格。二是物资采购合同的签订程序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参与谈判代表的人数应在2人以上,参予谈判的代表应具备相关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供求双方变更、解除或终止合同的理由要充分,同时要签订书面变更协议并履行审批手续。对于已发现的将严重损害学校利益的合同,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三是高校物资采购部门应全面、严格的履行采购合同的内容,对于合同执行过程中的违约,应分别情况进行处理,如供应方违约,应及时组织索赔,如本单位违约,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四是高校应设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来完整的归档和保管物资采购合同。物资采购合同的归档内容包括采购合同正本、合同补充协议、技术协议、采购订单、合同评审表及其他合同附件。

(4)物资采购计划执行。高校物资采购计划执行包括采购执行、采购验收、采购资金的结算、采购资金的核算四个部分。一是高校采购部门应按采购计划、采购申请单已确定的采购方式和供货商进行采购。对于设备、教材、图书等大宗物资的采购,应采用公开招标的政府采购方式。二是高校应设置独立的部门或人员根据货运单、发票和经过批准的采购合同副本、采购价格申报单、采购计划进行采购验收。对于超过采购合同的进货数量和提前到货的采购要经过适当批准;对于逾期未交货者,要按合同规定给予罚款或没收违约金;对于短缺物资和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物资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组织索赔。对于发票、货运单、验收单等原始资料上载明的价格要与价格申报单、采购计划、采购合同一致,价格的变动要经过核准;运费应符合确定的价格标准。三是采购付款要符合资金结算制度,财会部门要在对物资采购申请单、验收单、供货商发票等审核无误的基础上,编制记账凭证。办理采购付款要经授权人审批,并按合同确定的付款方式支付给指定的收款人。四是在采购资金的核算中,对于预付账款要经过申请、审批的程序付款;收到采购物资后,财务部门要根据供应商发票及时冲减预付账款并定期与供货商对账。对于采购形成的应付账款要定期编制应付账款账龄分析表、物资已收发票未到情况汇总表;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通过比较本期与上期各应付账款明细账户余额、相关比率和相关费用账户金额,确定应付账款有无异常变动。

(5)物资采购经费管理。高校物资采购经费是有效开展物资采购工作的前提,高校财务部门应依据采购预算控制好采购经费的使用,专项采购经费要实行专项管理,不得随意挪用;对于长期未使用的采购经费,财务部门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财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与供货单位进行对账,核对采购及欠款情况;高校纪检部门对物资采购过程中供应方给予的明示折扣,是否如实入账、涉及物资采购的相关人员是否取得暗扣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收取的回扣收入,一律纳入学校的统一核算与管理。

(四)加强高校物资采购管理信息沟通 高校为达到对物资采购的有效管理,高校内外部之间的物资信息流动应保持通畅。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浏览物资信息网站例如实验室设备采购网、实验室信息网、现代教育装备网、仪器信息网、中国政府采购网、慧聪网等,了解厂家的资信、产品技术性能、公开报价等方面的内容,实现高校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技术交流。高校物资采购从基础数据管理开始,建立和完善与采购有关的基本数据库(采购论证、审批、立项数据库、招标流程管理数据库、评审专家数据库、供货厂商信息数据库、合同履行管理数据库等),使用过程中应依据最新资料及时对其进行更新,定期生成报告并对报告信息与其它信息(如财务信息等)存在的差异及时处理,实现高校内部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的大容量、快速传递。

(五)健全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监督机制 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监督体系的建设中,要健全物资采购监督的法律体系、明确物资采购经济监督的方法,才能保证高校有效的执行监督。高校应制定与《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相配套的《高校招标管理规定》、《高校采购合同管理办法》等实施细则,使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另外高校应对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进行完善,内审部门不仅要对物资采购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还要对物资部门的采购行为、校内各部门计划的提报(设计、设备、技术、用户)、指定采购等行为监督,通过采用观察作业现场、询问相关人员、审阅物资采购档案、审查物资采购经费收支的会计资料、研究分析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对物资采购流程采用穿行测试等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对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及风险因素提出改进措施。

第3篇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381-01

政府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单位意识不强

出现采购单位政府采购意识不强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采购法》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有些单位政府采购项目的实施往往是领导说了算,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什么时候买就什么时买,很难体现集中采购的计划性和规模效应。

二、政府采购行为有待规范

在采购过程中,采购行为尚欠规范,不依法采购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一是把关不严。有的单位不按程序申报,“先斩后奏”,搞既成事实,政府采购部门不便追究,只有默许;二是采购方式选择随意性大。政府采购部门由于自身原因对部分专业设备缺乏认识了解,只好口头批复由单位自行采购,而没有形成有效的书面控制,从而使得有关单位在已批复自采项目的基础上,擅自扩大自采范围或增加自采数额。三是采购程序不严密。在采购活动中,擅自简化采购程序,缩短采购周期,不按规定采购信息。四是招标、投标、评标不规范。招标、投标运作有的不完全符合法定程序的要求,在评标与定标过程中,民主评议不足,公开不够,程序不严密等。

三、政府采购队伍专业人才有待加强

政府采购涉及面广,对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目前,政府采购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思想理念、理论素养及专业管理能力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集中采购机构虽然配备了素质较高的人员,但是,由于从业时间短,对政府采购所必备和掌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仍有待提高,所承办政府采购工作也有不规范之处,创新不够。

规范和完善政府采购的建议

一、 统一思想,更新观念

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首要条件是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只有认识上去了,思想才能统一,只有思想统一了,才能扬弃旧的观念。

1、领导重视是搞好政府采购的前提。政府采购是“源头治腐”的新举措。一项新的改革措施只有在困境中实施,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完善,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的经济环境并被社会认同。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应把政府采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过问,专题研究。并利用媒体反映其新情况、新问题,宣传其新办法、新经验,促进其健康发展良性循环。

2、治理腐败规范管理是最终目标。目前,有些人认为“节约了多少资金”、“完成了多少政府采购预算”是衡量政府采购工作的唯一标准,考核工作时作为重要指标,总结成效时大力褒奖。众所周知:上述指标仅是政府采购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具体体现,而非根本目的,治理腐败、规范管理才是最终目标。

3、政府采购是公共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对改善公共支出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依靠道德和相互监督不能杜绝小集团与政府部门采购官员之间的谋私和腐败现象,而公开竞争机制的引入大大降低了合谋的概率。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就是将公开竞争机制引入财政管理,一方面形成了采购机构、供应商、资金管理部门不易合谋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上述三者内在目标的一致性。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制度是行为的规范,也是做好政府采购的重要保证。制定一套严密、科学的管理制度,是确保政府采购健康运行的前提。

1、建立预算制度,强化计划控制。地方财政部门务必将政府采购预算纳入财政预算并单设明细,目的在于增强单位执行政府采购的约束力,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发挥规模效益。

2、建立审批制度,强化资金控制。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向当地财政部门申报年度采购计划,财政部门根据资金支付能力,并区分轻重缓急提出意见,上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

3、建立操作制度,强化规范运作。依据《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地方政府采购操作规程》,明确采购机构、采购单位、资金管理部门、供应商的责任和义务,并实行相互牵制制度,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公开招标――网上定购或合同定购――验收――付款――核算――决算岗位的工作人员明确分工,严禁串岗、,预防采购风险。

4、建立保证金制度,强化风险意识。建立投标保证金制度和履约保证金制度,有效防止“串标”、“流标”现象和“豆腐渣”工程。增强投标单位、中标单位的“主人翁”意识、风险意识,把政府采购风险降到最低线。

5、建立审计制度,强化跟踪问效。将政府采购支出审计纳入审计部门年度审计计划,实行一年一审制。审计时要严格执法、秉公办事,不得搞形势、走过场,对查出的问题不得姑息迁就,要依法及时处理。

三、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政府采购支出作为财政支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照抄照搬,尤其是地方政府采购,更是摸石头过河,因此,务必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1、逐步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对于实践中探索出的具有创意新颖、操作可行、方法系统、实践有效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要善于归纳、总结、推广,逐步完善地方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2、健全采购机构内部监督机制。一是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二是合理安排工作人员,明确分工;三是强化内部稽核,做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3、公布招标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从分散采购到集中采购,人们最担心的问题是会不会出现分散腐败转化为集中腐败,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必须将采购机构、采购人员、采购项目、招标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所有供应商和社会的监督,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

四、规范运作,提高效益

实施政府采购阳光工程,只有规范运作,才能将集中腐败、暗箱操作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提高效益,才能维持政府采购的生命力。

第4篇

一、当前基层政府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采购单位依法采购意识比较淡薄,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存在阻力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加强支出管理和治理腐败,但是一些单位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自己的钱该有自己支配,不主动申请政府采购,存在“先斩后奏”等规避政府集中采购的行为。先采购后补办手续、不按政府采购规定的方式和程序采购的行为屡屡存在,致使基层政府采购一直推进缓慢。

(二)政府采购的预算、计划的编制相对滞后,规模和效益有待提高

基层采购单位的政府采购计划观念不强。虽然各单位每年都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调整幅度较大,失去了预算的有效控制作用,往往存在事到临头才申请,这样就制约了政府采购工作的有效开展,也直接影响了采购的效率,使政府采购的规模效益难以发挥。而且使外界对政府采购产生“时间长,效率低”的错觉。

(三)政府采购范围较窄、品种较少、采购方式不够规范

目前基层政府采购项目一般依据当地《政府采购目录》来进行采购。但是其范围主要集中在常规化的有限的一些品目,较少涉及财政投入较大的工程建设类项目和其他服务项目。另外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询价采购、单一来源性采购等,其中公开招标是政府采购法所规定的政府应采用的主要方式。而实践工作中,各基层采购单位的采购活动多以协议采购、定点采购为主,公开招标等采购方式所占比例较低,影响了采购工作的公平和公正性。

(四)基层政府采购机构不健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要求基层政府采购办和政府采购中心隶属于不同的政府机关有利于相互监督和制约,但具体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也存在着管理越位和缺位的现象。政府采购品种繁多,专业性、技术性强,这就要求政府采购人员能通晓相关领域的法规政策,熟悉国际国内贸易规则,掌握国内外市场动态。但是目前基层政府采购人员很少接受过这方面的专业和系统的培训,很难适应当前政府采购工作的要求。

(五)基层政府采购管理基础比较薄弱

基层采购单位普遍存在内部政府采购制度不健全,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采购管理办法,缺乏采购台账管理制度,缺乏采购档案管理制度,单位的采购项目档案资料保存不全等情况相当普遍,导致政府采购管理基础薄弱。

(六)政府采购缺乏相关具体的法律依据

《政府采购法》虽然已经颁布施行10年,但相应的实施细则却迟迟没有出台,对于具体的采购行为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政府采购活动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也没有现成范例作为参考依据,基层政府采购管理机构职能边摸索边尝试,这其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改进基层政府采购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强政府采购的宣传工作,强化依法采购的意识

基层单位对政府采购的抵触情绪、规避政府采购、计划观念不强的主观原因都同单位对政府采购认识不足有关。因此,继续加强政府采购宣传工作仍然是基层政府采购工作的重点。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形式,也可以利用新闻媒体、会议宣传等方式宣传政府采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基层单位的政府采购意识和办理采购业务的自觉性,为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要增强基层政府采购的计划性,提高政府采购的规模和效益

基层采购单位必须从源头上加强和提高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积极主动地编制细化的政府采购计划。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单位政府采购计划的审核把关力度,限定计划变更和调整的时间点,以利于优化采购组织方式、减少政府采购次数、扩大单次采购规模、节约采购时间、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益。

(三)要拓宽政府采购的范围和项目,规范采购方式和程序

政府采购要向政府投入较大的基建和工程类项目拓展,对于招标限额以下的小额商品采购项目和服务类项目等采用定点采购的方式,以获得资金的规模效益。要根据不同的适用条件选择不同的采购方式,坚持以公开招标为主要采购方式,防止违规操作。进一步规范运作程序,制定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确保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落实。

(四)要坚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管,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

财政部门要积极推进“管采分离”工作,集中精力对整个基层政府采购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基层政府采购应多方面地培养和吸纳政府采购专业人员,采取以会代训、工作研究、短期集训等方法,大力开展基层采购业务培训。打造一支采购人员专业队伍,不断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五)要加强基层政府采购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政府采购的顺利开展要依赖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各基层单位应在《政府采购法》的大框架内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各项配套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政府采购的各类台账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管理行为。

第5篇

关键词:管理模式,变更,电子政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government e-government project as the transformation government function,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of a project is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in the daily work of rapidly advancing.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relating to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 on a seri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of a large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key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kind of project management content, process, and so on, points out that the use of project management ideas and methods of project management practice problems to whi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n such project construction play a bigger role.

Keywords: management mode, change,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中图分类号: TU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项目参数包括项目范围、质量、成本、时间、资源。而项目管理是基于被接受的管理原则的一套技术方法,这些技术或方法用于计划、评估、控制工作活动。以按时、按预算、依据规范达到理想的最终效果。它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项目管理,其意义在于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有效计划、组织、控制,实现项目管理目的,保证项目目标实现。

二、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1、制度保证

制度保证是开展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制度保证包括主体的项目管理办法,以及辅助的项目合同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验收管理办法、运行维护管理办法。主要采用以项目建设为主线,围绕项目成立项目组,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同时明确项目组、主管领导、各职能处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责任义务关系,不仅做到权责分明,而且实现了项目建设管理扁平化,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2、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

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是贯彻统筹规划建设原则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前几年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开展初期,项目建设主要是需求推动型,也就是由业务部门提出建设意见,信息化部门做技术实现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实践,这种建设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项目各自独立,互不管联,数据来源多样,违背了信息化建设实现互联互通的初衷; 因此,建议现在的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由信息化部门根据项目建设规划的需要主动发起,在立项可行性研究中要统筹考虑所有业务需求及进度实现要求,贯彻落实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

3、项目采购管理

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招标是政府采购行为。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开展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招标采购是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公平公正原则有效执行的关键。在政府采购工作中,由专门负责组织招标采购的部门来组织,而项目组负责拟定招标书、建设方案、招标文件的技术文档等工作,两者相互独立,责任分工明确,共同保证项目采购工作的顺利完成。

4、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实施是项目建设的关键阶段,实施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项目的成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转入实施阶段后,项目组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切实发挥好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为项目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保证项目严格按照制定的工程进度组织进行。特别是对同时并行的建设项目,要统筹协调、有条不紊,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将方案中包括的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落到实处。

三、如何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整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等。项目管理的这几个方面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相扣。其中,项目沟通管理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如果项目沟通不好,项目需求和范围就无法明确,也无法取得领导和用户的支持;项目范围管理是项目成功的基础,只有明确需求,控制范围,才能防止需求和范围的蔓延,才能保证项目建设质量;项目时间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它将协调项目团队按时完成项目、合理分配资源、发挥最佳工作效率;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建设的目标,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将确保系统建设质量;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是项目实现的载体;项目风险管理是预防和控制风险给项目带来不利影响的有力手段;而项目的整体管理是其中的连接纽带,是贯穿项目生命期全过程的一项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管理工作。

一般来说,电子政务项目需经历3个阶段,项目规划和立项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验收和正式运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项目管理重点。

3 .1 项目规划和立项阶段

在项目规划和立项阶段,主要是做好初步需求调研,评估项目的各类风险,完成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建设方案。在这一阶段,重点工作是要做好项目的沟通管理、 范围管理和风险管理。

3. 1.1 项目沟通管理

首先,就项目需求进行沟通,明确项目初步需求和所实现的功能。其次,明确项目干系人及其对项目的态度,就系统建设目标进行沟通,形成一致意见并取得其支持,方式有:座谈会、单独沟通、电话沟通、书面沟通等。

3. 1. 2 项目范围管理

通过沟通确定项目的初步需求,同时进行工作分解(WBS),明确项目的初步范围,从而初步估算出项目开发进度和建设费用等。

第6篇

关键词:政府采购 财政支出 问题 对策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政府广泛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干预经济的产物,其实质在于把市场竞争机制和财政支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实行政府采购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如表1所示),年均资金节约率达到10%以上,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支撑点,但是在收到良好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规范和完善。

一、政府采购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违规审批现象时有发生。政府采购必须坚持以公开招标采购方式为主,并且通用类项目应当委托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组织实施。现实中,有些单位一味强调特殊性,有些采用改变项目名称等手段,想方设法规避公开招标和集中采购,一些部门游离于监管部门的控制而自行采购或变相自行采购,既违反了《政府采购法》及其他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影响了“制度效益”的实现,也损害了政府采购的公信力和本应达到的社会经济效果。

2.机构缺乏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有的政府采购机构组织开标、评标却无监督人员监标;有的机构把自身经济收益放在第一位,对采购程序等有关规定能松则松、能宽则宽;有的采购机构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把关意识,对有可能发生的违法违规现象,放任自流。

3.照顾人情关系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采购人在采购文件中设定特别参数,倾向性十分明显,变相指定中标人,有的采购人与供应商私下通谋,采取种种方式规避法律,帮助陪标、窜标和围标;有的采购人代表在参与综合评审活动中,不讲原则,故意照顾人情关系,导致评标结果不公平。

4.个别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政府采购的一个亮点就是引入专家评审机制。评审专家的工作质量不仅关系到整个采购过程的合法性,也关系到整个采购项目质量和价格的先进合理公平公正。有的评审专家对项目的技术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不熟悉,无法合理评价投标文件;有的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匆匆完成评标,评标质量不能令人信服;有的专家不能坚持独立评审,过分迁就采购人和采购机构的意见;有的专家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不熟悉,对评标程序、评标内容、评审规则缺乏了解,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裁量;有的专家利用自己的身份,主动与采购人和供应商联系,为采购人“包装”替供应商“代言”,直接影响了公平、公正原则。

5.对供应商质疑投诉处理不当。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深入推进,供应商的维权意识普遍提高,质疑和投诉不断出现。有的政府采购机构和采购人对供应商质疑消极应对,敷衍塞责;有的屡找借口,推托责任;有的置之不理,将矛盾上交。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政府采购管理者及参与人在审批、组织和评审政府采购项目时,把关不严、执法不力、利益驱动、责任意识淡漠。

6.政府采购欠缺节制意识。采购人缺乏控制成本的动机,也没有机制对采购效益做出规范化的评估。在西方发达国家,纳税人参与监督的意识很强,不仅有监督政府行使权力的法律保障,更关键的是这种监督得以贯彻的直接后果促成了政府的自我节制意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政府采购节制意识的提高,采购行为的公开、公正、透明,只有在尊重社会公众的正当合法权益、广泛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真实。

二、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与完善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立法,建立有效的异议、申诉和救济机制,健全政府采购管理模式。从国际立法来看,建立健全完备有效的质疑、申诉和救济机制,是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采购制度有效运行和实现政府采购目标的重要保证。应允许政府采购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通过磋商、仲裁、司法或行政等手段维权,保证采购实体、供货商、承包商或服务提供者的正当权益。同时,制定出台有关分散采购管理办法、部门集中采购管理办法、政府采购机构监督考核办法、供应商质疑处理办法、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办法等,最大限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尽可能地减少权力寻租。

2.重视采购目录和采购方式。政府采购目录确定了政府采购实施的项目范围,是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关键所在,是政府采购审批管理和操作执行的依据,直接影响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拟定政府采购目录时要广泛征求政府采购参与人的意见,凝聚大家的智慧,科学划分通用项目与专用项目的内容,合理确定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和货物服务项目公开招标数额标准,充分体现出政府采购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最大限度地消除政府采购活动中的人为因素。同时,要推行采购方式审批责任追究制,不断规范财政部门的审批行为。

3.严格对政府采购机构的监管。集中采购机构要依法采购、注重规则,其它采购机构要合法经营、诚信服务。严格对政府采购机构的监督考核,要从工作业绩、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等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方面进行量化评价。从现代政府采购团队文化建设的角度,结合诚信原则,使服务变成品牌,变成展示政府采购形象的载体,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为加快财政支出改革服务。 

4.强化对评审专家的管理,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一是要把好“入门关”,既要大胆引进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才,又要慎之又慎,努力在政府采购专家的引进机制上下功夫,力争做到引进与需求一致,道德审查与专业审查并重,破格与资格并举,特别要重视对专家实践经验的审查。二是要把好“监督关”,要制定科学严格的专家评审工作制度、专家评审工作信息反馈制度和诚信制度,把专家的评审行为置于各方的监督之下,不断提高专家清正廉洁和客观公正的思想意识。三是要把好“审验关”,要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充分利用对专家资格核验复审的时机,从职业道德规范、专业水平、执业能力、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建立起评审专家的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第7篇

【关键词】内容;办法;账务

【1】药品采购是医疗机构开展卫生服务的必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品采购已成为医疗机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活动。在药品市场不太规范、厂家多、产品多、推销商多、药品差价大的情况下,搞好药品采购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规范药品采购,才能达到药品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合理化,现就我院药品采购的规范化管理探讨如下。

1 药品采购的管理内容

近些年,我国药品生产普遍供过于求,药品定价不合理,药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混乱,导致医院药品采购、使用受到极大干扰。因此,如何采购对于提高医疗机构工作效率、确保药品质量、降低患者用药负担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规范药品采购行为,保证药品质量,维护患者利益,想方设法制定各种管理措施,在认真贯彻执行药品招标采购政策的同时,严把药品入院关口,合理控制药品库存,在保证临床用药的情况下,加强资金周转利用率。

2 药品采购的管理办法

2.1药品采购管理组织规范化

[2]医院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药品采购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成立药事委员会,由院长负责,成员包括药剂科、医务处、财务科、经管科及临床科室主任等,负责药品采购目录审定、新药引进、供货公司评价、药品品种、价格,采购合同及付款等环节的审核、监督。制定药品采购、储存、出库、药品调剂及临床科室的药品管理使用工作制度及操作规程;明确各岗位职责、权限,强化各流程的监督和制约,使各项管理制度合法、适用,全面系统,保证药品工作安全有序。

2.2采购程序规范化严谨的中标药品筛选办法:对医院正常使用的药品,因为生产厂家太多,质量层次不一样,较难选择,我院对中标药品的选择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科学,规范的中标品种选用办法。由药械科对现用药品进行整理,然后与中标目录进行匹配,打印成纸质材料,由各科主任审核确认后制定医院药品采购目录,上报医院院长批准后执行。

2.3 采购药品的审批制度:医院药品采购由采供科专职采购员进行采购,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行使采购权。医院药品采购目录中的药品由采购员根据各临床科室的使用情况和库存情况制定采购计划,交采供科主任审核及财务主任审批后,根据医院的采购政策进行采购。新药的采购按照由临床科室主任根据业务的开展情况填写新药申请表,报药剂科统一汇集整理,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医院择期开药师会,各科主任对所申请药品介绍药品的药理作用、临床疗效以及与同类药物相比较的优势等,并当场投票,当场宣布结果的方式引进新药。确认后的新药加入医院采购目录正常采购。临床急需、特殊需要的药品由临床科室主任填写急、特需药品申请单,报医务处审核、院长审批后采购员方可采购。特殊管理的药品采购,包括麻醉、精神、毒性药品,易制毒药品、疫苗的采购等按照相关管理制度采购。

2.4 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保持合理库存。药品采购在保证药品及时供应的同时,要加速药品周转率,降低药品采购成本,提高药品占用资金的使用率。采购员根据药品供应情况及医疗需求,制定采购计划时充分考虑用药的季节性以及药品的有效期等诸多因素,根据我院基本用药目录及有关采购规定,每天制定采购计划,一般按照10天用量采购,对于一些有效期比较短、用量较为波动,采用少购勤购的原则,特需药采购为一次采购量,新药采购根据临床申请少量采购,并做好用药调查,及时与临床科、室沟通,掌握新药的临床使用情况。

3药品采购的帐物管理

3.1药品验收入库管理:对购进药品严格执行入库验收制度,由库房保管员、采购员及供货商的送货员根据药品随货通行单及发票核对品名、剂型、规格、批号、批准文号、数量等,特别注意核对效期、数量、产地等,验收合格后填写相关验收记录,签字确认,交由微机录入员入库。

3.2药品出库管理:微机录入员根据药房提交的申请单发放出库并打印成纸质出库单,药库发药人员按药品出库单上的数量发放药品,发药时遵循先产先出、近期先出的原则。出库单一式三份,领药科室和药库各保存一份,领药人员与发药人员各自签字后存档。一份交财务科。

3.3药品挂账管理由经管科对采购药品发票、入库单、采购计划、等相关凭证进行审核,确认是否有相关人员的审批、签字,入库单的药品与计划是否一致,是否按照相应的医院药品采购目录执行,审核无误后,交由财务科进行相应的挂账付款处理。[2]

3.4药品缺货的管理制定应对措施(1)药品采购人员与医药公司应及时沟通。药品采购人员发现药品使用情况异常,如某些药品用量骤增,应及时通知医药公司备货,保证医院药品供应。(2)加强医院内部协调。加强医院药品采购人员、库房管理人员及药房负责人的协调与配合,药品采购人员应将收集到的市场信息、医药公司提供的信息,及时反馈给药品目录的管理人员。

总之,我院在药品采购管理中,从药品购入到用于患者身上,我们都建立健全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流程,对药品采购的各环节加强监督管理控制,层层把关,使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药品质量。

参考文献

[1] 钟小斌、黄振光 我院药品采购管理及使用监控 中国药房 2010,6,21(21)

第8篇

【关键词】企业资源配置;物资采购管理;理论;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企业期望的营运目标,企业的决策需要采用各种管理办法。企业资源配置系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品、物资或劳务,满足企业或顾客的需要。本文主要从物资采购角度(不涉及销售),结合鞍钢公司(以下公司)的做法来分析资源配置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

(一)优化企业资源配是21世纪财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它是通过将资源配置理论(ERP)与企业全面流程管理(TPM)和供应链统筹管理(SCM)相结合,对企业实施的一种全新的、系统的科学管理技术和办法。

资源配置理论(ERP)是以预算来统领企业管理,同时辅以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来协调企业资源管理,提高企业在市场小的竞争地位。其在采购管理中的基本思路是:先估计采购金额,再拟定市场可能的价格行情,通过各种有效的企业内部分析和市场调查,确立相应的物资采购量,并制定与此相关的采购政策。企业预算是依据内部物资需求来估计采购金额,并由此编制各种物资供应预算,而企业资源配置系统个仅用于预算的编制,它还需要将每天的物资采购资料及时归关整理,使管理者随时掌握企业的物资采购状况,并通过拟定相应的策略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全面流程管理(TPM)要求企业的每一项作业(包括采购作业)均应行有准和预定的目标,监控系统要及时、灵敏,对存在的问题要能迅速加以处理。全面流程管理导入企业资源配置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经作管理的水平。从物资采购角度考察,全面流程管理在整个企业资源配置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它通过分析企业管理的现状,重新设计采购流程,并尽心能使这一流程简便、易懂。通常,物资采购流程再造分为两大块:

一是组织管理流程再造。即在坚持合理分工、相互制约、不相容职务分离,以及协调关系、明确责任原则的基础上,建立3个层次的企业流程再造组织体系。第一层是领导层。总经理是当然的最高组织者,日常工作可由总经理助理负责,我们称之为流程管理主持者,其次是中间管理层。应尽可能压缩机构数目,建立一套扁平的组织机构。最后是执行者,即配备具有定业务素质和思想品质的工作人员。

二是操作流程再造。主要分5个阶段,即计划、核价、质检、票审计与考评。下面以公司为例分步说明。

1、计划制定阶段。即各分厂、车间,以及基建、供应部门根据各自所需的物资数量,向计划部门通批计划部门经过汇总、初审,由审计处物价科复核,报总经理批准,下达月度物资采购计划(以下图表均为重机公司的操作步骤)。

2、价格比较阶段。采购员将自己确定的价格提交物价部门审核,物价部门根据最高物价控制表的规定,按不超过5%叫的幅度批准采购,并反馈给采购部门及业务员。

3、质量监督阶段。采购部门通知物管部门检验已购进的物资,物管部门通知质检部门对物资进行检验,质检部门将检验结果告之采购部门及物管处,同时报送审计部门。

4、票据审核阶段。采购部门将上述各种办完的手续凭证,交给物价管理部门,物价管理部门经过审核并认可后,交财务中心办理结算。

5、考核与奖惩阶段。主要考核计划完成、节约额、质量和采购费用4项指标。考核时,对实际采购价低于公司制定的最高控制价的部分按比例提奖对超过最高控制价的部分则全额扣罚。

供应链统筹管理(SCM)是与价值链管理相配合的一个概念,它与企业资源配置理论的共同点都是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将这两者加以结合,可以实现整个价值链,即包括研制开发、设计、制造、销售、配送。售后服务等各环节得到通盘考虑,以发挥整体功效。从采购管理角度考察,此项管理体现在物资采购、验收入库和物资领用3个环节(主要是前两个环节)。

1、物资采购环节。该环节的管理以价格为中心,首先要规定最高控制价。这项工作按月进行,由物资采购部门提出建议价格,在公司调度会上讨论后,经总经理办公会确定,由总经理批准下达(一般采用“最高控制价格表”的形式),具体由采购部门(供应处)执行。其次,分物资种类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1)对于主要生产消耗性原料,签订合同、标明质量标准,进厂时严格检验。上述最高限价也是对这种主要生产消耗性原料而言的。对达不到质量验收标准但可使用的,须按商定的下浮价格结算。

(2)对于生产消耗性辅助材料,因品种杂、数量少等原因;通常不遵循这种限价,一般由分管经营的副总经理审批。

(3)设备、机电、建材、备品备件、低耗品、劳保用品、办公用品等按一定金额实行分权管理。如重机公司规定,单价5000元以下的由部门负责人审批;5000-30000元的由分管副总审化;3000元以上的由总经理审批。

(4)大型设备和成套设备实行招标采购(物价、生产、技术、设备等部门共同提供价格、质量。技术等方面的要求),重机公司对此项规定的金额标准是30000元以上。

2、验收入库环节。采购物资到库后,质量检验人员严格按照检验规程进行“封闭式”检验,不准许采购、供货和车;司三类相关人员进入分析室,避免人为因素干扰检验结果。凡能留样或规定必须留样的物资,检验后都必须留样备查。

3、领用环节。具体管理手段有材料限额领料单、内部价券等,也可以实行内部市场化措施,即消耗部门可以用采购部门的材料物资,也可以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向外部自行采购。

(二)企业采购环节的资源配置系统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严格制度。公司公司不仅制定了《物价管理条例》、《定价采购物资办法》《可追溯责任的比价管理台账制度》、《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主要原材料检验办法》、《经济责任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他们真抓实干,使这些制度在企业中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加强采购管理。公司的做法是将发生在工厂外部的购销环节,纳入到企业内部监督控制;把购销管理中隐蔽的权力公开化,集中的权力分散化。采用这项管理办法以来,重机每年节约资金上千万元,使产品的制造成本逐年降低,企业经济效益连年增长。

第9篇

1.1采购流程的改进措施

企业在实际采购中发生的成本主要包含采购成本、购货成本、待料成本以及仓储成本。施工企业应重点管控采购成本以及购货成本,以最少的成本提供具有高质量的物料,用以确保施工生产的实际需要。企业的采购流程并不应是简单的成本问题,而应是按照企业实际需要购进优质材料的问题。企业想要在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谋求发展,就必须要结合采购管理要点,全面而系统地考察自身采购业务,并根据具体情况适时改进采购流程,通过不断提升采购水平,从而更快地适应变化中的市场环境,提升企业生存能力。企业利用全新采购管理的设计方案,并实行“物资分类、职能设计、供应商选择及管理”等办法,消除原有采购流程中的弊端,更好地处理企业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物资采购分类的改进措施

物资采购作为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端口,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物资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对采购方式与库存策略起到决定性作用,采购的物料不同相应的管理策略也就会不同,合理分类物料是抓好采购管理的第一环节。若企业需要采购很多种类的物料且供应商的数目也很多,这时企业没有充分时间及资源和供应链中每位成员建立伙伴关系,并且这种伙伴关系的建立也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在物料采购网中,企业应全面分析物资属性及其在施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生产的具体关系,并按照物资种类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采购流程及策略,以此达到降低采购成本、提升采购效率的目的。

1.3不断针对采购计划进行管理

针对采购计划进行的管理是物资采购管理中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进行物资采购的主要根据和基础。管理采购计划是采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确定采购物资的规格、品种、数量、质量、市场价格、供应商以及订货时间等。当前铁路工程项目对于采购计划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这使得采购计划的可变性增大,因此应务必加强物资计划管理工作以及物资消耗定额管理工作。从大量实践经验来看,企业唯有利用计划管理、计划采购,凭借最小的资金占用与劳动消耗,才能够保证生产的顺利实施。

1.4合理选择供应商

对于供应商的选择而言,它是做好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基础,同时还是进行采购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供应商的选择问题上,应始终坚持三个优先的原则,即源头厂家优先的原则,在没有前者的情况下坚持总优先的原则,在没有前两者的情况下应坚持质量、价格优先的原则。与此同时,还应坚持公示范围广、邀请招标对象多、询价采购范围宽的基本方针。3.5保持和供应商方面的合作关系利用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可提升货物供应的质量与水平,降低低劣产品带来的经济损失,共同减小了成本及共享利润,确立了和谐的合作关系。同时,双方共同提供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经验及技巧,形成经验共享的合作机制,并可在此基础上提升双方的供货水平以及管理水平。此外,通过和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水平。

2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采购项目;绩效案例;审计评价;启示

一、审计背景

采购管理工作一直是人民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服务于央行业务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集中采购项目,是单位财务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岗位廉政和风险防控的重要部位,是确保央行各项业务顺利运行的一个基本保障,也是容易引发腐败事件发生的一个节点。为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资金风险,营造规范、严密、风清气正的采购管理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央行治理,提高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水平,我们将采购管理纳入重点关注的审计内容,同时对运行的过程和绩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为提高采购管理绩效水平,需要尽快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估框架体系。尽管我们在审计实践中可以获取集中采购管理应具备的完整、准确、实时特征,但还不具备可扩展的功能特征,我们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制定原则和标准,一是合理选取目标值,既考虑当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二是处理好播种与收获的关系,同时还要通俗易懂。为实现上述目的,我们选取个别地市级机构进行解剖麻雀式的绩效审计实践。

二、审计指标的确定及尝试

按照采购逻辑我们对采购环节进行了逐项梳理,结合各个环节的工作状况筛选出最合理、最适用的绩效指标,运用多目标决策,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指标体系设计上结合实际工作,对采购过程中所反映的业绩和效果进行评定,评价指标重点遵循如下原则:一是系统性。设计采购管理内部控制、采购管理2个一级指标,项目管理等12个指标,45个三级指标。二是可操作性。设计指标尽可能满足人民银行采购工作实际,通用易懂,可以衡量,借鉴了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官方发表的单一来源采购审计报告中的一些思路,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将绩效和合规审计相结合,指导审计人员对具体指标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我们针对三级指标编制了解释。三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其中定量指标按照量化成度划分评分等级标准。采购绩效审计评价是依采购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评价标准,对各单位在采购过程中所反映的业绩和效果进行评定。

(一)技术指标

暂定为采购资金节约率、项目完成率和合规率三项指标,这是经过调研后确立,对审计对象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1.经济性指标。一是固定原则,这个指标具有持续性和连续性;二是可实现性原则,目标值制定要合理,在现有的采购内外环境和条件下,必须经过努力完成。经济性指标:审计期采购资金节约率=(采购计划额-实际支付额)/采购计划额。

2.效率性指标。一是完整、精确性原则,指标值可操作,并得到确认。主要是人员效率和成本指标。二是可行性原则,杜绝虚假数据和信息,使其具有权威性。效率性指标:集中采购项目合规率=(集中采购各类项目数量-不合规各类项目数量)/集中采购项目数量。

3.效果性指标。低成本原则,确保各单位以最低成本机会取得最佳的评估效果,全面和普遍体现管理的具体定义。效果性指标:集中采购项目完成率=(集中采购项目数量-未完成项目数量)/集中采购项目数量。

(二)绩效审计的尝试

采购是收集、评估、选择、确认、等价交换的过程,加强采购业务工作规范化,提高采购绩效管理效能,已成为央行内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经济性。

从遵循的原则性看,经选取的计划采购数据是部分本审计单位经过层层上报,有据可查,具有合理性。从相关性来看,编制的的集中采购计划,既着眼于资金当前和未来的工作需要,也满足了集中采购管理办法规定的限额标准;从可行性看,制定的方案,达到采购完成率的标准;节约资金总额数字较为可观,节约率普遍较高;确定的各项采购方案选取的资源分配较为合理。经审计某机构计划集中采购资金与实际采购相比较节约资金数额较大,占比12%,实现了少花钱,多办事,提高了绩效管理水平。

2.效率性。

被审计单位从可实现性上保证了最低成本获得最佳评估收益。从审计过程看,某机构27个集中采购项目,审计过程中提取的数据真实,获取合理,集中采购项目完成率100%。但3个项目在采购文件及合同编制基本完整存在不同缺陷,占项目的11.11%。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特别是事权和法律部门应维护央行权益,完善相关条款。经测算某机构集中采购项目合规率89.99%

3.效果性。

从审计结果看,审计期内集中采购项目全部完成,被审计单位在实施采购过程中能够合理使用资金,满足单位正常工作需要。从利用效果看,被审计单位在审计货物、服务、工程不同采购种类或不同采购方式的节支情况,集中采购资金基本保证了正常办公、维护和服务需要,某机构节约率为6.06%。

4.实现了内审增值作用,积累了绩效审计经验。

绩效审计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审计方式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将传统审计内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问题的提出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易于被管理层所认同和接受,审计突破了传统的合规性审计束缚,充分体现了绩效审计理念,从具体指标值审计来看,采购工作的内部控制管理、操作程序、合同管理、资金使用过程监督、档案归集整理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其中大多属于沿用历史操作习惯出现的问题,有的属于管理不善或不规范,根据审计发现及系列分析,得出被审计单位存在采购程序不尽合理,采购物品购置周期过长,评审人才库使用结构不够均衡等不足的结论,实现了内审的增加价值,达到了预期目标。提示了被审计单位如何“做得更好”。

三、关注绩效审计发现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目前基层单位供应商信息库建立的普遍不好或未建立。

经审计调查,发现某机构借用政府供应商信息库收集供应商信息共58个,全年27个集中采购项目中标的供应商均在供应商信息库之中,登陆该系统后发现该机构是采购1个项目之后,再入库1个项目。而基层单位这个信息库系统各采购单位建立的不完备,自行选取电子信息样本也各有不同,座谈中被审计单位反映,基层行人员少,资源和信息有限,应由上级行自上而下统一编制信息库并能与政府网结合,这样能解决基层人员少,减少咨询成本高的问题,如果能够在央行顶层框架上建立采购供应商信息库,会节约基层行经济成本,降低人、财、物的消耗。

(二)评审人员的选取不够科学。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办法》(银发〔2010〕21号)第十九条“总行和地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机构应建立集中采购项目评审人员库。评审人员可适当吸收当地院校、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部门技术专家、单位内部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规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进行了统计分析,审计人员分别对其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列表,其次对采购项目逐一列表统计筛选分析,并与人才库使用情况进行比对。已经全部使用这个系统,并随机抽取了相关人员,我们根据采购立项、审批、评审、验收等环节对集中采购人才库的抽取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梳理,该机构2014年完成集中采购项目27个,投入人力219人次,2014年抽调评审人员重复率为58.33%。有4人未被抽取,6人仅抽取1次,1人重复抽取9次,说明该库人员使用结构不够均衡,人力资源利用和随机抽取不够科学。

(三)采购的项目申请时间和设备到货验收时间间隔过大,周期过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业务部门对物资需求的保障能力。

经统计测算某机构采购项目周期,检查完成任务时限,对各类物资的采购周期进行测算,发现某机构集中采购各类物资的周期性长短不一,总行统一采购的最长周期为160个工作日,最短周期为143个工作日,平均周期为151.5个工作日;机构询价方式采购的最长周期为181个工作日,最短周期为10个工作日,抽查19个项目,采购周期为58.74个工作日,货物类周期最长周期为84个工作日,最短周期为10个工作日,平均周期为44.4个工作日;工程类最长周期为181个工作日,最短周期为35个工作日,平均周期为112.5个工作日。

(四)采购公示内容不够完整,有的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接受群众监督,未能真正做到严格自律。

我们对采购信息流程进行了细致梳理,发现某机构在一个完整年度完成27项采购项目,信息公示是由实施部门负责,所承办的项目直接在人民银行内联网上进行公示或以打印的纸质公告在行内进行张贴。2014年度除2项公示不及时外,其它25项公示均能够在询价评议结束后当日在人民银行内联网或张贴公告的形式进行了公示,公示的内容具有不完整性,不完整率为7.41%。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和业务水平不强。一部分采购工作人员对采购内部控制、工作流程、风险隐患等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单位采购工作水平的提高。其次内控制度缺失或缺乏指导效力,不利于明确集中采购领导组织机构、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利于明确各项采购活动的操作流程,不利于形成“按制度流程办事”的集中采购内控环境。未能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指导规范功能。一些业务人员对制度学习不到位,以惯例代替制度,影响了集中采购的操作水平。集中采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部分单位受组织集中采购业务学习培训较少、部分人员在不同岗位兼职等因素影响,对一些操作流程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在实施采购、采购评审、合同签订、组织验收、档案管理等环节出现各种违规操作。

四、思考和启示

(一)绩效审计改善了双方关系,锻炼了审计队伍。

我们以绩效管理审计为切入点,采购管理绩效审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坚定了我们继续开展绩效审计的信心。其次锻炼了队伍,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开拓了审计人员思维能力。采购管理绩效审计实践,由于审计覆盖面广,涉及的人员多,使审计人员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审计思维洗礼。大家从有畏难情绪,到认真学习钻研绩效审计理论,再到具体审计实践,尝试了审计思路的转变,突破了原有老旧的审计认知,优化了知识结构,审计人员的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结合工作实际,一方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扩大绩效审计范围;另一方面熟练掌握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增强方案和评价指标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评价结果更趋客观、公正,使审计发现在审计过程中成为“审与被审”双方的共同成果,达成共识,对提高被审计单位业务工作管理水平的发挥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建议总行内审部门尽快制定一套集中采购管理绩效审计评估体系。

顶层框架应有精确性,精确描述集中采购管理方面完整性、实时性、可信性、相关性、可用性、可调整性,预测性、低成本等等内容,在业绩指标、人员指标、管理指标、效益指标、时间指标、服务指标、信用指标等方面进行深入探求,达到一个共性的,共同认知的范畴。这是提高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绩效和改善央行形象的有效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利益输送造成的腐败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执政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行集中采购的预算约束,严格考核,提高采购资金使用效率。

建议总行将集中采购预算与计划执行详细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加大对各省及下辖各机构编制集中采购预算和集中采购计划的审核力度,加强对年度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要求基层单位提高集中采购预算和计划的编制质量,积极加强绩效效能管理,促进集中采购管理转型,积极构建合适的绩效评价指标,完善其持续发展的配套措施,为可持续全面开展集中采购管理评价奠定坚实有力基础。针对车辆保险、维修、保养、加油以及电子耗材中的硒鼓、墨盒等服务和货物项目,应该对这类物品采购项目加大授权管理力度,既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商品服务贸易的可选择性,又进一步细化采购实施程序,切实提高定向采购工作成效。针对采购供应商信息库,建议总行集采中心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采购供应商信息库管理网络平台,将政府采购监管机构、采购人、政府采购商、供应商计算机终端连接,形成全国性范围内共享信息资源的应用信息平台,并可附带各种应用模块,便于今后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采购绩效(Procurementperformamce)埃森哲

[2]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及运行机制宗芳宇

第11篇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专用材料;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2.7;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18-01

农业科研单位的专用材料主要是指应用于农业科研试验工作,不属于固定资产管理范围内的物资。通常包括大宗物资及低值易耗品,大宗物资主要包括在试验过程中购置的绿化苗木、种子、种苗等,而低值易耗品主要包括一次使用后即消耗或不能复原的原材料物资,如化学试剂、农用物资、燃料等;不够固定资产标准又不属于材料范围的用具和设备,如低值仪器、仪表、工具、量具、科研器具、玻璃器皿、元件、零配件、试验用动植物等。

近年来,农业部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因此专用材料的采购金额也逐步增多,对专用材料的管理也日益规范。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专用材料的管理,为单位采购质优、价廉的专用材料,是每位管理人员的心愿。笔者结合平时的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强农业科研单位专用材料的管理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1 制定科学的专用材料管理规章

为加强大宗物资采购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出大宗物资采购管理办法和试验材料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对专用材料采购内容、采购金额来源、采购程序、验收程序、出库入库程序等做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专用材料采购、验收、入库、领用、保管等业务流程,完善内部控制[1-2]。

2 把好材料采购关,强化采购程序

2.1 加强采购审批,做到多级审批

对同类专用材料进行集中采购,对符合政府采购管理规定的,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对通过询价采购等方式进行采购的,应收集、保存相关原始记录。采购审批需通过中心部门负责人、职能审核、分管副所长审批,同时在预算批复范围内进行采购;采购材料后须到职能部门备案登记,同时审阅采购材料是否齐全;如果采购单张票据5万元以上或批量总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物品,必须签订采购合同,同时需经过法人审批方可采购;做到预算内采购、多级审批采购。

2.2 准确把握采购方式,严格执行采购预算

专用材料的预算占科研项目经费的比例较大,且采购预算在“二上”时候已经完全确定,因此既要在预算内采购,又要满足科研的需求,准确地把握采购方式非常关键。

要做好预算内采购农业科研单位的专用材料多数由研究的课题组自己提出采购需求。受研究领域、研究作物、研究学科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对专用材料的种类需求不仅较多而且繁杂,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分类比较,同时及时收集信息,如1个月收集1次各课题组需要的专用材料,按类别、紧急程度、预算金额做好采购前期准备,然后货比三家,采购专用材料。如果同类产品达到政府采购金额时,则需公开招标采购;如量少资金少,则可采取询价采购;而农业科研单位在开展大田试验所需的农家肥、牛粪、羊粪等农用物资时,由于供应商较少,可采用分散采购的方式采购。同时,材料的采购需指定专人办理,各课题组应专门指定1名科研人员与管理部门衔接,严防谁用谁买,堵住采购漏洞,做好课题组的材料采购的管理工作[3-4]。

2.3 设立采购登记制度,做好备案工作

专用材料的采购是一项零碎又复杂的工作,因此必须做好登记和备案。采购结束后将发票等系列材料提交至采购管理部门进行审核,管理部门根据采购金额多少做好专用材料登记,同时审核以下内容:一是采购是否在预算内;二是采购方式是否合规;三是采购手续是否齐全。审核结束后按照金额多少做好登记工作,设立大宗物资采购登记表及低值易耗品采购登记表(表1、表2),并让经办人或采购人进行签字确认,并督促经办人收集、保存相关采购原始记录。

2.4 严把材料验收关,出库入库严管理

购买到货的专用材料必须及时认真办理验收、入库手续,由专门的专用材料采购验收人验收,验收时做好数量清点、质量检查、单据审核3个环节。验收中发现缺货、破损、与合同不符等问题应由采购人员根据有关规定向供货或运输单位提出,及时办理退、换或赔偿手续。验收合格的专用材料由各中心大宗物资管理人员办理入库手续,填写入库单及出库单。财务部门对材料验收单进行审核,无验收人签字不予报账;材料采购部门要组织相关管理部门不定期抽查材料验收情况。

3 加强实物管理,领用保管有备案

3.1 材料的保管需安全

应建立专用材料的集中保管制度,规范材料验收、质量检验检测、出入库、领用、盘点等业务,明确专用材料的存放地点和管理责任人,加强库存专用材料的管理,特别是有毒有害材料的安全管理,确保人身安全和材料安全。保管场所要根据物资的物理、化学和工艺性质,提高对其防火、防毒等安全要求,确定物资的保管场所安全,凡是因物理和化学性质要求特殊保管的必须与其他材料隔离。农业科研单位在开展一些科研试验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有毒有害的试剂,如分子标记试验需用EB染色,而EB是强致癌物,组织培养中,升汞(HgCl2)为有毒试剂,在分子生物学中,苯酚为有毒的试剂,甲酰胺则致畸胎,这些试剂的保存都应该有专门的有毒有害专柜保存。同时一些开放式实验室人员流动较大,材料的保存更应该加强[5-6]。

3.2 材料出库需登记

各课题组需使用专用材料时,应办理专门的出库手续,同时填写专用材料使用记录登记表(表3)。确保每份材料的去向。

4 做好专用材料管理台账,做到账实相符

建立健全专用材料核算辅助账,加强专用材料的财务核算管理。材料保管和使用部门(课题组)要建立健全材料的进销存管理台账,加强专用材料的实物管理,做好账簿的登记工作,确保专用材料相关信息准确、完整。

5 结语

做好专用材料的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专用材料采购程序,健全采购制度,加强实物管理,做好专用材料台账管理,做到账实相符。同时加强采购管理部门人员的培训,了解市场行情、价格走势,了解供应商的实力,了解供应商报价的合理性,实地考察供应商供应保证能力[1],提高对采购人员的自身素质,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心[7-8]。

6 参考文献

[1] 沈雪新.浅谈物资采购管理[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2):48-49.

[2] 谭和平,杨胜廷.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产管理的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1996(4):16.

[3] 伍红梅.浅议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产盘活农业科研[J].经济管理,2007(4):13-14.

[4] 郭丽华.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现状剖析[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2(2):46.

[5] 汪志军.农业科研单位横向项目管理的研究[J].管理观察,2011(32):215-216.

[6] 李智愚,马睿.项目管理在事业性科研单位经费管理中的应用[J].产权导刊,2010(8):56-58.

第12篇

在农历牛年即将过去、虎年将要来临之际,我们今天荣幸地邀请到了省级全部七位政府采购督察员,齐聚一堂共同商讨我省政府采购工作,感到十分高兴,在此我首先代表省财政厅向大家的到来,以及在这一年来对政府采购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由我先向大家简要汇报一下我省2009年的政府采购工作情况及明年的几项重点工作,请各位督察员批评指正:

一、2009年我省政府采购工作情况

2009年,省财政厅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监察厅、审计厅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两创”总战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财政总体工作思路,深化“实、稳、优”三字诀,认真做好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等各项工作,积极推动我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向前发展,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稳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

2009年,我省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坚持“依法采购、应采尽采”工作思路,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一是结合浙江实际,统一制定全省集中采购目录,首次将计算机等25大类通用性较高的项目列入全省统一的集中采购目录;二是将省公安厅等6个省级部门的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纳入政府采购管理试点,对工程建设项目试编采购预算、采购文件备案和建设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探索将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机制;三是扩大协议定点采购范围,在原有协议定点项目基础上,将9个品目的办公设备耗材纳入定点采购管理。

据统计,2009年全省政府采购预算金额553.11亿元,实际采购合同金额483.40亿元,比预算节约资金69.71亿元,资金节约率达12.6%;其中省级采购合同金额61.59亿元(政府集中采购为26.29亿元)。全省采购合同金额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18.21%,高于全国平均8个多百分点。

(二)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

拓展和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举。为此,我厅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的政策精神,进一步加大对我省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由各级财政部门牵头,会同发改、科技、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我省企事业单位研制、生产的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产品进行调查,充分发掘我省境内的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产品及潜在的供应商,支持其相关产品列入国家的政府采购目录清单。并制定出台《浙江省政府采购招标文件范本(试行)》,在评审方法的参考标准中,规定了对该类产品的加分或价格扣除办法,以体现政府采购对上述产品的支持。

同时,组织召开了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座谈会,分析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情况,以及如何通过政府采购手段支持中小企业共渡时艰进行讨论。结合“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宗旨的双服务活动,认真解答省内企业提出的有关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的政策问题,宣讲政府采购政策,为省级企业积极利用政府采购政策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出谋划策。

另外,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厉行节约要求,我们对车辆购置、维修保险、会议培训等项目实行政府采购协议定点管理,并加强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管理和采购程序监控,严控上述一般性行政支出,压缩行政成本,并取得明显成效。

(三)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和法制宣传

2009年,我厅先后制订出台了浙江省《政府采购档案管理办法》、《政府采购供应商注册及诚信管理办法》、《政府采购招标文件范本(试行)》、《集中采购机构监督考核办法》、《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和实施方案》、《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保密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办法,有力地促进了政府采购的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根据省政府2009年立法计划,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的《浙江省实施政府采购法办法》起草小组,正式启动浙江省政府采购立法调研和起草工作,并针对当前政府采购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组织起草小组成员到温州、衢州等地及省本级省农科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图书馆等单位进行了调研,初步完成了《浙江省实施〈政府采购法〉办法(初稿)》。

2009年,也是我省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第十个周年,为此,我们以庆祝浙江政府采购改革十周年之机,我厅联合省采购中心、浙江财税与会计、浙江日报合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纪念宣传活动,积极向社会普及政府采购法律知识,大力宣传“依法采购、科学采购、廉洁采购、和谐采购”理念,争取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关心与支持。一是在全省开展浙江政府采购十周年知识竞赛;二是面向全国开展浙江政府采

购十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征集与浙江政府采购成长发展有关的文章;三是在《浙江财税与会计》、《浙江日报》设立纪念专刊,总结我省政府采购发展历程和经验成果。通过十周年系列宣传活动,起到了宣传政府采购政策法规和我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成果,鼓励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和社会各界学法懂法的良好效果。

(四)加快推进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

根据省政府浙政发[2006]2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2009]35号文件精神,统一规划和建设全省的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出台了《浙江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和实施方案》和《浙江省2009-2012年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推广计划》,对嘉兴、东阳等18个市县列入第一批“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内网和外网两个系统)试点单位,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由省级逐步向市县全面推进。同时,会同省政府采购中心完成“浙江政府采购网站”的改版和升级,丰富了网站功能和内容;以政府采购网站为平台,制定出台了《浙江省政府采购供应商注册及诚信管理办法》,加快建设全省统一、共享的供应商库、专家库和商品信息库,强化对供应商诚信管理和评审专家评价考核,推动全省一体的政府采购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并积极为下一步的全省政府采购的集中交易管理和一体化运行创造条件。

(五)强化政府采购监管,化解政府采购矛盾

2009年,我厅会同省监察厅等行政监督部门,依法履行采购监督管理职能,对金额较大、社会关注度高、技术复杂或有举报、质疑的项目进行跟踪监督。共对省教育厅中小学计算器招标、省司法厅执法专用车采购、省高速交警总队电子抓拍仪器招标等数十个省本级重大政府采购项目进行了现场监督和跟踪问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12月,在与省监察厅联合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浙江省集中采购机构监督考核办法》,为2010年在全省全面开展集中采购机构监督考核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依法受理和处理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人民来信或举报案件。在处理投诉过程中,我们始终贯彻“和谐采购”理念,创新投诉处理工作思路,积极引入调解程序,探索化解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的有效途径。一种以“倾听、解释、和解、服务”为核心的供应商投诉处理模式已初具雏形并显现实效。截止2009年底,共受理供应商投诉案件16起,已办结15件,处理各类举报和人民来信27件,大部分案件都通过投诉人撤诉或按撤诉处理结案,在维护法律尊严和保证投诉人满意的前提下,经过正当程序改变了原错误结果,既维护了供应商权益和政府采购市场秩序,也最大程度避免了行政法律风险,有效地化解采供矛盾。

(六)全面开展我省加入gpa谈判研究工作(略)

(七)抓好政府采购机构队伍建设

随着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深入,面对加入gpa谈判的新形势,对政府采购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09年,我厅以财税文化建设为抓手,采取培训班、专题讲座和业务研讨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财政政府采购管理人员、集中采购机构工作人员、中介采购机构从业人员和评审专家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年度累计培训1000多人次,积极营造“勤学、善思、慎言”的学习氛围和“高效、节俭、廉洁、人本”的效能文化,努力提升政府采购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采购效率。同时,持续深化和有效落实具有财税特色的惩防体系建设,加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工作力度,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通、廉洁高效的政府采购人才队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省政府采购工作也面临着不少问题。突出的是:不少建设工程和分散采购项目没有纳入到政府采购管理中来,政府采购规模仍然偏小;政府采购违规操作、供应商恶意串通,以及个别行业部门干预政府采购活动等现象还时有发生,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滞后和贯彻执行不力的问题也尚未得到有效改变;政府采购结果与采购单位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价格高、时间长,质量差的问题在个别项目中还有出现;集中采购机构和财政监管部门人员配备不足,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谈判的启动,政府制度改革进度与社会可承受能力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财政部门和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些都要求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2010年我省政府采购工作重点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关键一年,也是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我厅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财政总体工作思路,念好“实、稳、优”三字诀,牢固树立“依法采购、廉政采购、科学采购、和谐采购”的理念,以“规范、高效、创新、服务”为目标,围绕“深化国内改革”和“应对国际(gpa)谈判”两大任务,着重做好六项工作。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明年要围绕国务院可能出台的《政府采购实施条例》,继续深入开展《浙江省实施〈政府采购法〉办法》(省政府规章)的调研工作,并研究制定政府采购合同履约监管、中介机构考核管理、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等制度办法。同时在依法规范的前提下,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简化采购流程,在省级政府采购系统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项目负责制等制度,完善内部操作流程,强化内部约束机制,进一步优化服务,切实提高采购效率和采购质量。

二是推进信息化建设。除按计划完成今年28个市县“政府采购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外,将会同省政府采购中心,重点加快以浙江政府采购网、评审专家库、供应商库和商品价格信息库为主要内容的“一网三库”建设,同时要抓紧启动以网上招标采购和全省集中交易为内容政府采购信息系统“二期建设项目”,尽早建立形成全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资源共享的区域性网上政府采购市场,实现科学采购。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没有检查就没有规范。2010年,我厅将结合建设工程领域专项治理工作,在省纪委监察厅的领导下,牵头开展对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领域的物资采购专项检查工作。同时针对个别项目采购价格虚高、规避监管等突出问题,要重点查处、曝光一批虚抬价格、串通采购和不诚信经营的供应商,并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出台《政府投资建设工程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建立依法采购的长效机制。同时根据《浙江省集中采购机构监督考核管理办法》的要求,在2010年上半年,集中时间开展一次对全省集中采购机构的考核工作,对全省集中采购工作进行一次客观评价,奖优惩后,以此促进我省集中采购工作良性、快速发展。

四是落实政府采购政策。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府优先强制采购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制度的通知》精神,制订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确保政府优先采购、强制采购、首购订购等政策制度在浙江省全面得到贯彻落实。重点是要加大对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产品的支持力度,以及对浙江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扶持,利用政府采购的规模优势和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在我省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使政府采购真正“为我所用”。

五是做好gpa谈判应对工作。(略)

六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顺利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保障。2010年要继续以深化财税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学习沈浩等先进人物事迹为契机,探索建立以“采购当事人”为中心的采购服务理念,积极培育广大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爱岗敬业、务实创新、清廉有为”的工作氛围,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做好各项政府采购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培训办法,建立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分类、分级培训和管理制度。结合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加强对政府采购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精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为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

三、建议督察的几项重点工作

2010年我省政府采购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但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位督察员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同时真诚欢迎各位督察员能参与、督察以下工作:

(一)参与《浙江省实施〈政府采购法〉办法》调研

政府采购法于2003年出台后,实施条例制订一直滞后。2010年1月,《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已正式由国务院法制办向全国公开征求意见,预计年内将颁布。为与之相衔接,我省《政府采购法》实施办法继续列入省政府2010年的二类规章计划。根据安排,我厅拟于今年7-8月份,会同省法制办等部门深入开展对该办法的调研,并结合浙江实际,希望我省的立法,在《政府采购法》缺失的县级政府集中采购、部门集中采购、分散采购管理、非招标采购方式和程序规范和电子化采购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在此,也真诚希望各位督察员参与我省的政府采购立法调研和办法起草工作,并发表真知酌见,积极谏言献策。

(二)参与对全省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监督考核

根据《浙江省集中采购机构监督考核暂行办法》的要求,计划在今年4-5月,我厅将会同省监察厅、省审计厅等部门开展对全省集中采购机构的考核,这是我省实施政府采购法以来的第一次依法对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进行全面考核,因此我厅已将该项工作列为今年我省政府采购的重中之重工作。希望通过考核,既能检查发现目前我省集中采购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或存在的问题不足,也能客观评价集中采购机构的工作成效和服务水平,并将考核结果在全省公布,奖先促后,逐步建立一个“重服务、精业务、强素质、健机制”的政府集中采购管理体系。因此,迫切希望此项工作能有我们督察员的参与和监督,给社会一个更加客观、信服的考核结果。

(三)参与对全省协议定点联动采购项目的现场监督

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现场监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督察手段之一。为探索建立“跨区委托、错位、做专做强”的集中采购新机制,从2009年底开始,我厅已将计算机、打印机、空调、服务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19类协议定点项目,统一委托省市11家集中采购机构分别组织实施采购,并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以节约采购成本,共享采购结果,共担监管职责。这次全省联支采购,不仅是对现有协议供货管理模式的完善,更是对我省集中采购机制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创新,并对下一步推行协议定点项目的全省集中交易提供体制基础,意义深远。为此,我们省市财政部门和集中采购机构已多次协沟通商,建立了工作小组,拟定工作方案,进行任务分工,目前各项目招标工作已陆续展开,并初步定于今年3月下旬依次进行开标、评标,届时,我们将邀请各位督察员莅临指导,并对开评标现场进行全程监督。同时,也真诚欢迎各位督察员随时、随地对其他涉及民生或社会关注度高的政府采购项目进行督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