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工程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物流运输 理论知识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周晓蓉(1977- ),女,广西全州人,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自动化与信息化、结构动力学与仿真;黎培辉(1972- ),男,广西横县人,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化工程。(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JGZ104)和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一般项目“面向CAFTA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37-02
一、物流配送与运输调度课程改革思路
运输作为现代物流的中心环节,是物流最为重要的利润源。“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是物流工程专业中实际应用较强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紧凑,理论知识面广,实践操作性强。“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运输规划和智能调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并具有在不同运输方式下提供运输服务的管理能力。本文结合物流工程的工科专业学生特点,重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掌握课程的相关概念、理论知识及应用操作技能,实现物流运输规划和智能调度的课程教学目标。
1.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理论和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突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开放型、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级物流工科专业人才,这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相符的。物流工程的专业人员不但要掌握物流配送与运输调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实际运用与操作技能训练,熟悉运输的具体操作――运输业务洽谈、合同签订、运输决策、单证办理、货物运输信息跟踪等,并具备运输设备识别、货物配载、车辆调度、管理货物装卸及堆放、货物转运等职业行为能力。
2.重构课程内容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培养为目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充分体现“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征,以工作过程为指导,运输岗位培养为目标,将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实训两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约为1.51,注重实际运用与操作技能培养,利用实验特色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根据企业性质不同设置相应运输岗位,通常分为生产制造/商贸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这两类。对于生产制造/ 商贸企业,其运输的相关部门和具体岗位设置为:生产制造部:运输岗位有运输计划员、调度员、跟单员、船务等;卖场:自有车辆管理员、维护员、车辆调度员、送货管理员。对于专业物流企业而言,其运输的相关部门和具体岗位设置为:国内运输部:运输经理、运输主管、调度员、物流操作员;国际运输部:关务管理员、销售经理,销售业务员、操作/跟单员、制单员。
3.注重物流信息技术在运输与调度中的应用。“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课程教学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物流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合理组织和管理运输活动,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运输规划与调度须包含现代信息技术在运输产业中的应用,如运输信息支持系统、ITS中的运输管理系统、运输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等。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由运输信息支付系统、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和运输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对于运输信息支持系统主要有条形码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智能交通系统(ITS);运输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有物流运输信息系统、货物跟踪系统、运输信息交流网络、通关信息管理系统;运输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有ERP库存管理系统、财务结算系统、绩效管理系统。这些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为企业高效、科学地完成物流运输业务提供保证。
二、课堂理论知识教学
“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课程知识模块明晰,内容之间独立性较强,具备以完成某一工作过程为目标,让学生构建企业工作环境的特点。因此,编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培养为目标的新课程内容和体系,更好地适应物流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论知识分为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两部分。
1.必备知识。必备知识是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国际船舶运输中,操作/跟单员所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与该岗位工作过程相关联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依据工作过程性划分为工作任务和岗位,将课程内容基于任务驱动而分成不同情景,将课程分为若干个小而完整的任务。根据这一划分标准,将课程分为10个大项目,22个小任务。课程理论知识的项目为物流运输基础知识、陆路(公路、铁路)运输业务与运作、水路运输业务与运作、航空运输业务与运作、物流运输决策、物流运输纠纷解决、物流运输成本控制、智能运输调度、信息系统应用。
2.拓展知识。拓展知识是除基础知识之外的完成任务需要了解的相关知识。“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提供了20个拓展知识供学生自学,如:各运输方式的特点比较、特种运输企业设立流程、船舶运输的设施与装备、铁路货物运到期限、调度信息系统模块结构等。
三、教学方法改革
“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主要学习各运输的基本流程及操作中的单证交接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这都是建立在虚拟企业和岗位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主要应用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方法一直贯穿其中。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运输企业,并根据实际市场状况分析构建企业的主要部门、业务处理以及发展战略等。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原理、流程等变成灵活的知识体现在业务中,通过形象生动的展示和相互沟通,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掌握知识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以“工作过程性、岗位化、综合性”为基础,确定过程性、岗位性的实验教学目标和内容。应用情景创设教学方法的物流运输与智能调度实践项目设计流程为:分析确定基于“卓越工程师”的物流工程人才课程培养的目标及要求;确定课程培养计划及实施计划;在虚拟企业和岗位基础上,确定实践项目;在虚拟企业和岗位基础上,确定实践项目;论证、研究设计、试验、修改、完善实践项目;编写实践指导书;实施实践项目;检验、评估效果;总结,分析,再将分析结果反馈步骤五。通过实践反馈,不断修正,完善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实际操作能力。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流运输硬件、软件平台工具的使用和操作以及企业参观、实训。物流运输实验主要有基于GPS的货物监控及调度实验、电子标签辅助分拣装置实验、叉车和堆垛机操作实验等硬件平台;利用洛捷斯特物流运输管理系统、Flexsm仿真软件系统等进行的软件平台实验等。在此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钦州港务集团、北海港、凭祥保税物流园区、五菱物流、玉柴物流、南宁百货物流中心等企业参观或进行港口船舶调度,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进行“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工作过程为指导,运输岗位培养为目标,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注重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操作软件和硬件实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并熟悉相关物流、国家级保税区物流运输与调度等业务实训设施和设备。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结合,通过让学生担当不同角色,对岗位要求和业务流程进行分步、全部的实际操作,了解和掌握整个业务流程及管理,毕业后可适应企业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蒋代梅,刘洋,周小兵.基于GPS/GIS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4).
[2]张理,李雪松.现代物流运输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关键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
1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如只重视物流基础理论教育,物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物流业的实际运作差距较大,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等。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忽略了物流行业的实践性和实操性。这些既反映了目前独立学院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欠缺。如何通过改革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既具有创新意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目前独立学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独立学院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已走过了十多年历程,但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工业实践对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有:
(1)面向实际的物流实践训练不足。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物流企业实际,而不能过分侧重物流专业理论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知”,还要使学生“会”。这不仅是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目前发达国家同类院校成功教育的经验。目前一些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等原因,且惯性认为文科只需一本书和一只粉笔就能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比重较小。就算是安排有实习的教学环节,时间也较短,和母体高校基本相同,也是两个月时间的实习。大部分独立学院物流专业本科尚未建立稳定、长期、可靠的实践基地。
(2)目前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口径窄。长期以来,由于独立学院原有母体培养体制影响及学生重授课轻自学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窄,专业设置过细、过于狭窄的问题较为明显,学科交叉的专业偏少,而学科交叉对现代物流工程管理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显露,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地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很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难以满足当前物流管理人才国际化的要求。
(3)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非工程化”倾向严重。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有相当一部分缺乏物流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没有在企业和工程部门的工作经历。他们许多人一直呆在学校,这些教师不仅缺乏物流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更缺乏对工程、生产、操作流程、物流企业人文环境的了解和感情,他们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充实,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出神人化更无从谈及,这就难以焕发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热情。
(4)目前独立院校的评价体系和指标错位。目前我国在评估学校和评定教师职称时,通常是过于看重论文的数量和科研经费,而忽视了论文和科学研究的背景和社会价值。有的论文没有任何科技和工程背景,内容空洞。而在学术论文和技术开发应用成果两者之间,重前薄后。很多学校出现论文多多,而具有可以转化为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论文却少之又少的情况。这会使教师生产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忽视,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物流管理类工程技术人才。
(5)目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工程专业教育缺乏系统规划。“物流管理工程”是一个范围广阔的主修领域,除了提供物流管理为主的工程教育计划,还提供交通运输学、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学科、人文学科等相关学科的教育计划。现行的物流工程教育不仅要加强管理、系统思维和团队协同合作与交流、职业道德和法律、创造性工作和工程设计等能力培养方面的规划统筹,还要把物流工程教育置身于全球经济背景中进行系统规划,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国际工程要求的现代化人才。
2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鉴于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借鉴目前国际上先进的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CDIO工程人才培养理念,结合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为此CDIO工程教育特别设计了CDIO教学大纲,CDIO大纲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为主线,综合地考虑了专业基础知识、个人和职业的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以及在整个企业/社会环境下进行CDIO的过程。对于工程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必须发展成为完整的、成熟的、有思想的个体,掌握相应的技术知识与推理的基础;并在现代团队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交际技能;必须了解如何在企业和社会背景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系统以达到最后创建和运作该系统的技能。
针对独立学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来对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按CDIO能力培养大纲要求,制定工程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旨在探索符合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
我们在以往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往往是以学科来编排教学大纲的,将物流管理工程实践置于次要地位,物流实践与教学严重脱节,学生的物流操作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确定了以物流管理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大纲改革,严格按照CDIO能力培养大纲的要求,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制定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CDIO能力培养大纲,大纲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项目为培养主线,坚持物流理论与物流实践相结合、以培养高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
4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面向物流企业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它主要是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为目标,培养学生过硬的物流工程管理实践技能。借鉴国际先进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对传统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构建新型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摒弃以往本科教育教学中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的观念,以物流工程管理实践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目的,采用模块化课程教育方法,以工程实践项目带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更主动地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
对此,我们构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1)积极倡导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依照CDIO理念培养学生。将“构想一设计一实施一运行(CDIO)”作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方向,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工程环境下生存和成长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尝试以物流管理工程专业相关的项目作为工程实践教育的组织原则,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多学科、大系统的掌控意识和能力;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扩展至师生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学习,将学生以继承知识为主的学习引导至对未知事物主动探索的学习。
(2)建立基于问题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基于问题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就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将课程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并将这些重点难点内容编成物流工程项目,让学生组成工程师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完成项目来学习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项目设计及管理所需的沟通交流技巧,培养工程创新思维。
(3)改革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培育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CDIO课程大纲强调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实践环节。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理论教学进程,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又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较好的技能型人才。
(4)积极构建面向企业的校企合作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要面向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要依靠物流工程教育,只有这两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对路适用的物流管理人才。以前的校企合作存在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学校与相关的物流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不是安排在课程进行中或学期结束之后进行,而是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以毕业实习的形式进行。这样虽然学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工程实践,但是这种实践与理论学习相隔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工程技能的锻炼。因此,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按CDIO标准,有层次、分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校企合作,不光是在毕业实习环节进行物流项目的操作训练,更要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习中进行,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过硬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技术人员。
(5)积极采用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为中心的并行式物流管理教学模式。传统的物流管理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一系列串联步骤,忽视了学科之间,尤其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这也是当前大多独立院校现行的教学模式,而在并行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课之间同时在线,理论和实践之间交叉平行,同时进行。并行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组织上的并行;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上的并行。在汽车服务工程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采用并行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创新;人才;实践教学;物流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55-03
为推动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高质量的物流人才成为其核心动力。近年来,国家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中长期计划以增强人才竞争实力,国家教委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的要求。从人才市场看,企业缺失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人才。因此,立足于市场需求,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建立科学的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成为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及物流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国内。国内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研究如何从不同角度与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徐玲玲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1]。刘丹通过对物流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从课程教学改革、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产学合作教育等方面入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2]。赵晓丹等以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教师、学生、专家相结合,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基地实习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3]。卢海燕针对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其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及评价机制[4]。孙慧以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为基础,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5]。马乐等以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能力结构为基础,对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讨[6]。另一方面,研究如何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张运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为前提,提出了理论知识、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7]。林B嫔等在分析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构筑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8]。周泰等总结了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现状,提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措施[9]。孙卫华,王成林结合北京物资学院的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探讨了物流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10]。
2.国外。国外的物流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大学物流教育、物流职业教育、培训及从业资格认证。其物流实践教学有三个典型模式:①德国。其特点是“双元制”培养体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进行物流实践活动,理论结合实际,大大缩短了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②日本。其特点是涉猎广泛、不拘一格。日本的大学专业课课程设置不仅强调多元化,而且突出特色,可以适应物流领域的多方位需求。另外,企业和物流协会也非常注重物流人才培养与培训。在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完整的物流教育和培训体系;③美国。其特点是兼顾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全方位教育体系。美国既重视正式的物流人才学历教育,又重视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物流从业人员从业前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在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的倡导下,美国建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职业资格。
综上所述,国内外主要从培养目标分析、教学体系构建、教学体系评价等几方面进行研究。研究以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分析为指导,从不同视角出发构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或针对我国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践教学体系提出改进建议。本文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分析物流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特征。基于此构建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提出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体系。
二、创新型物流人才特征分析及其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
1.创新型物流人才的特征。专业物流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熟悉物流流程,精通供应链管理,具备创新物流方案、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管理能力;能熟练运用规划方法和优化理论,对物流工程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在各个行业领域能有效结合物流与本行业、企业的经营特点,为企业创造价值。综上,创新型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特征有:首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能对基础理论融会贯通与灵活应用;其次,具有突出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应具备在物流环节进行设计和创新的能力、设计和优化物流系统、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实际问题;此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很好的专业知识自学能力和很强的适应性,在工作中能科学将物流结合行业或企业的特点,创造性的解决具体问题。
2.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结合创新型物流人才的特征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构建逐级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应特别重视基础性实践课程、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活动设置。首先,基础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一环节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础实践能力。其次,在实践环节,实践课程设置应重视对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类课程设计,如物流信息技术与数据库课程设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和优化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课外实践环节设置的竞赛活动和科研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研究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逐渐强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型物流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对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要求,借鉴国内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下。
1.基础性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重要的基础环节。与理论课程同步的基础性实践课程可采用⒎⑹剑鼓励学生互动讨论、尝试创新,成为主动学习的人。该部分包括基础实习、实验和设计性课程设计。基础实习可开设金工实习、物流技术装备实习、供应链认知实习、国际货运实训等,基础实验开设基础机械实验、电子电工实验、上机实验(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设计性课程设计主要由机械设计、物流装备设计等组成。其中,物流技术装备实习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物流装备实验室或物流场站、港口等地,了解各种现有装备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条件。国际货运实训是在学习了国际物流学之后,采用参观实习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熟悉国际货代的基本工作与责任。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将机械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包括减速器设计等。物流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是结合设施规划理论与题目数据相结合,进行厂房总平面设计工作。物流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是结合机械设计原理和给定题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物流设备设计,如带式输送机设计。
2.实践环节。实践环节课程应以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其包括综合性课程设计、物流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性课程设计可以开设供应链优化设计、Matlab仿真设计、物流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物流系统建模与算法设计、物流工程仿真课程设计等。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应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同时提倡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寻找研究课题和项目,为毕业论文撰写打好基础。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成果体现,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保证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实验研究、工程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书写科学技术报告的能力。
3.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物流人才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学生结合工作及参赛需求和专业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持续自主学习能力。课外实践活动有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组成。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专业指导老师对大学生竞赛项目加以引导。主要包括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和物流设计大赛。该专业对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较为重视,每届都通过校内选拔,选派优秀学生与老师积极参与,并已取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的优异成绩。专业老师引导学生参加创新科研项目,并指导学生申报参加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效果良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在专业老师鼓励和引导下,组成研究团队,使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创新型本科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保障
实施保障是保证教学体系有效实现的重要环节,因此保障措施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落实的关键。
1.实习基地建设。①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证。国内高校应建设物流工程仿真实验室、物流工程模型实验室等,提高实验室利用率,通过参观与实践提升教学效果。此外,高校应将科研基地等优势资源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开设科学探究类课程和实验课程,指导本科生在基地开展创新研究、毕业设计训练等活动,接收高年级本科生进入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②校外实习基地,校外生产实习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学校应积极联系,与乐于接受和培养高校实习生的实习单位建立好的合作机制,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中,发现和解决企业运营中的物流问题,为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提供条件。
2.师资队伍建设。①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对于创新型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为教师提供到物流企业学习、调研的机会,培养一批既懂物流基本理论又了解物流企业的运作规律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实践创新型物流工程人才提供保障。②专家和优秀企业家走进课堂,学校可聘请行业专家与物流企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学生座谈交流,这种零距离的交流形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下企业人才需求与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让学生更加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早进行有意识的知识储备。
3.制度保障。在制度保障方面,应建立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改革以往对学生只注重知识的单一考核制度,还应重视学生平时上课与完成作业的情况。另一方面,建立更客观、系统的教师评价系统,在对知识的传授结果考核的同时,还应考核授课的态度、方式与手段等。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培养出满足当今人才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本文根据创新型物流人才特征分析及其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构建了符合市场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三维实践教学体系,并针对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保障措施。该体系能为高校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有效缩短高校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差距,在一定层面上解决高校物流人才就业难,企业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本文τ诒U咸逑笛芯坎还蝗面,着重强调了实践环境、师资队伍和制度激励的建设,对学生主体考虑的较少,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弥补不足。
参考文献:
[1]徐玲玲.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与保障[J].物流技术,2013,32(4):273-275.
[2]刘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11,30(8):142-146.
[3赵晓丹,吴春华,周振,等.构建以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06-209.
[4]卢海燕.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实验实践教学,2013,(10):183-184.
[5]孙慧.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科技,2010,(1):141-142.
[6]马乐,李楠,张莹莹,等.基于能力结构的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析[J].物流科技,2013,(1):31-35.
[7]张运.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10(3):22-23.
[8]林B嫔,张晓西.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4,(6):11-12.
一体化人才目标人才培养模式(KAQ)是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三者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各高校按照自身教学特点,构建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体系。即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获取和整合知识的能力,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和吸收,提升自身素质并提高创新能力。工程教育理念(CDIO)是指按照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环节培养人才,是基于“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与学习”的工程教育模式。工程教育理念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学生终身学习,组织能力的培养。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工程教育理念相结合,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作为培养目标,工程教育理念作为人才培养的途径。物流行业需要专业知识扎实、操作性强、创新型的人才,而基于一体化人才目标和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知识全面、素质高、创新性强的人才,与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基于一体化人才目标和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流程如图1所示。
2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分为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学校教育主要是培养具备高素质的科研型人才,而在职培训主要是培养具备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1高校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目前,我国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达几百万人,然而我国物流行业的专业人才供给较少,供需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综合型物流人才的短缺。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加上教学内容陈旧,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上岗工作。
2.2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物流行业属于新兴的行业,虽然有许多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课程不合理,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手段与方法过于简单,实践性不强。
2.3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不高
虽然目前多数学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大多是从其他经济类专业转移而来的,教师数量过少,没有物流实践经验,理解不够透彻,照本宣科,没有突出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3基于一体化人才目标和工程教育理念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一体化人才目标和工程教育理念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涉及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依据以下三大准则: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教学方针与课程安排;依据行业特色确定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据产业发展趋势和物流行业人才需求落实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高校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宗旨,确保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和实践性。为达到这一目标,本文构建了三层阶梯式实践培养模式。
3.1基本技能训练阶段
大学刚入学至大二上学期主要安排物流专业基础课程,在这一阶段,学生对物流专业没有全面的认识,对职业发展前景比较迷茫,所以在学科设置上以专业知识认知,实习为主。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实习,加强对物流专业的认识。
3.2专项操作能力训练与考证阶段
大二下学期到大三期间。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对案例进行设计和阐述,课程结束后教师安排学生完成项目的设计以此作为考核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实际工作中的环境,为学生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在大三时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考试,为大四毕业工作提供一定的优势。
3.3实习与毕业设计训练阶段
大四期间。这一阶段学生面临毕业,所以将学生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可以将实习时遇到的物流管理项目方案设计难题作为选题依据,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创新性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方案
为推动湖南省物流行业快速发展,满足湖南物流人才市场需求,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于2001年开始招收物流专业学生,为培养物流人才不仅建立了实训基地,还与许多大型的物流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基于一体化人才目标和工程教育理念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1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为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该校完善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根据教学的不同,分为物流流程模拟训练和系统仿真训练,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购买了ERP系统、货运等在企业中使用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为学生熟练掌握信息系统提供了条件。该校与当地多家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增强就业竞争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反馈给老师,同时提升了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校外实习,学生进入企业之后上手快,实践能力强,不仅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所需人才,也为该校物流管理专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4.2增强师资团队建设
基于一体化人才目标和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要求教师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为此,学校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地考察,与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保证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需求相符,培养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4.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为加强学生的学术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邀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论
300余所大学有物流本科
高军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300余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及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北京开设物流类专业的学校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和北京工商大学等,不同学校开设的物流相关专业研究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北京物资学院是教育部最先恢复批准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该校物流类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及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围绕物流领域强调多学科、多角度互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实战和创新能力。北京工商大学重点定位为“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下设有国际运输与物流系,主要侧重于国际物流操作,培养学生精通海、陆、空运和多式联运等具体操作环节。
理科生更有优势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邬跃认为,物流管理要应用大量的工具方法,会涉及很多数理化知识。物流类专业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知识建立并优化数学模型,还要学习一定的建筑学知识,学习物流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很好的数学基础,理科学生更有优势。
物流是一门综合学科,是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的集成。
物流管理专业一般开设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还要学习交通运输规划、物流系统分析、物流建模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物流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管理类专业,需要培养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性格外向活泼的学生更适合。此外,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及各国间贸易日益密切,从事物流行业的人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还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
动手实践要求高
物流类专业侧重培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和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因此,物流类专业的学生既要懂理论,还要重实践。
北京市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在北京物资学院,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个物流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学生在这个实验室里能形象生动地学习、消化书本上的理论,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商品的拣选、路线设计、下订单,到商品的出库、保管,学生可以在这个实验室里亲身体验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全过程。
物流类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动手能力,强化实践环节训练。该校利用假期派出部分学生到相关物流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尝试请企业的职业经理进课堂,讲授当前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CDIO;物流工程;能力等级;ANOV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students cultivation objectives of logistics specialty, refine the ability training outline, and provid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and curriculum system, this paper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students' ability level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e CDIO outline. The scores of students' ability from the enterprises, teachers, alumni and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survey. The ANOVA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test the influence of occupational background factors on the ability score, and finally the ability grade was give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ents' ability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related specialties.
Key words: CDIO; logistics engineering; ability level; ANOVA
0 引 言
物流行I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间,同时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行业、企业等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是众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高校在专业的设置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及定位,同时突出本校的专业特色[1]。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重点是要制定出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具体人才培养能力大纲,使其能够指导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展开。
针对工程教育问题,MIT提出了“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2-3]。该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核心文件:一个愿景、一个大纲和十二条标准。十二条标准是人才培养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其中第二条标准是能力大纲的构建,该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样,对于物流工程专业而言,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进行后续课程设置与建设的基础,也是培养目标的细化。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能力大纲的构建提供了模板与标准,虽然我国多所高校也逐步开展了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与课程建设[4-5],但鲜见物流专业学生的能力调研报告与能力大纲。
本文基于CDIO大纲模板设计调查问卷,针对物流专业教师、企业人士、年轻校友与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在校生展开能力调研与分析,旨在为北京联合大学进一步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细化能力大纲,为物流工程的专业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设计
根据CDIO大纲所确定的工程师第二层面能力与第三层面能力,设计调查问卷。其中第二层面能力调查采用评分方式,主要包括:工程推理和问题解决、实验与知识发现、系统思维、个人技能与态度、职业的技能与态度、团队协作、沟通、用外语进行沟通、外部与社会环境、企业与商业环境、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能力。并采用基于实践的五级能力标准来评定一个工程毕业生需具备的能力水平,评定分值为1~5。其中第三层面能力评分可从第二层级得到,即从第二层级中选择1~2项被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本文主要根据第二层面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旨在确定调查对象是否对工程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等级具有一致意见。
1.2 调研对象
能力大纲要能反映社会与企业的需求,同时要包含相关教育人员的观点,因此本次调查对象包括物流专业相关的企业人员、专业教师、毕业校友和在校生。其中在校生选择大四学生,主要考虑到大四学生的大学教育经历丰富,更能明白自身需求。本次调研共计收到有效问卷103份,其中涉及15名物流企业人士、13名来自不同高校的物流专业教师、33名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毕业年轻校友、42名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大四学生。
1.3 问卷分析
本文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对CDIO大纲中第二层面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不同职业背景人员对学生14项能力打分的均值与标准差。同时本文采用ANOVA[6]分析来检验不同职业背景人员对学生能力评价是否具有一致性;对不同相关群体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相关群体达成共识的程度。
进行职业背景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自变量为职业背景,因素水平k=4,分别为检验因素k个水平的均值是否相等,提出如下假设:
计算平均组间离差平方和MSA与组内离差平方和MSE,n为样本容量,得到F统计量进行检验:
给定显著水平α=0.05,检验职业背景对CDIO大纲中各能力等级的评分是否有显著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期望能力等级
基于CDIO大纲的物流工程专业学生能力期望等级如图1所示,其中星号表示在这一条目上调查组之间产生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
对于“实验与知识能力”,四方给出的分值出现了显著差异。其中企业人员给出了较低分值,这可能是因为物流企业更注重实操,对实验与知识发现能力没有更高的期望值,而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年轻校友在实践环节上更多的是接触实践,因此对实验与知识发现给出了较高的分值。
对于“外部与社会环境”,教师与企业分值一致,而学生与年轻校友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教师和企业人员认为学校是教学为主,外部与社会环境在工作之后自然会接触到,而学生和年轻校友认为在校生应该更多接触外部与社会环境。
此外在“设计”能力上,企业给出的分值低于其他三方,企业可能对于本科生在设计能力上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值。
除上述3项能力之外,对于其余11项能力,四方调研对象给出的分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较为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各项能力评分取平均值是可取的。
2.2 能力等级高低确定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确定了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较高或较低的能力等级,其结果如图2所示,数据上显示较高期望等级的条目用“H”标示,较低等级的条目用“L”标示。
上述分析结果为明确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及其等级提供了重要依据,是进行基于CDIO的物流工程理及其实践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础。
3 结 论
本文基于CDIO能力大纲,对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等进行调研与分析,采用ANOVA分析来检验不同职业背景人员对学生能力评价是否具有一致性,得出各职业人员对物流工程学生能力是否达成共识,并给出基于CDIO大纲的14项期望能力等级,为进一步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细化能力大纲,进而展开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奠定基础,并为其他高校物流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徐文胜,顾学雍,等. 从能力大纲到集成化课程体系设计的CDIO模式――北京交通大学创新教育实验区系列报告之一[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0-23.
[2] 顾佩华,陆小华. CDIO工作坊手册[S].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3] 顾佩华,陆小华,沈民奋. CDIO大纲与标准[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4] 刘联辉. 物流管理专业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中国市场,2013(18):5-8.
国内一批学者对物流教学展开了系列探讨[2-4],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应用性、综合性较强,掌握本课程的学习,需要事先了解其它的一些学科知识,这包括:系统工程、高等数学、概率统计、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现代物流等课程知识。建模与仿真的复杂性使得过硬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成为学好这门课的必要条件。Matlab、C/C++、Exe、Flexsim、Automod、Arena等相关软件的熟练运用,也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相关基础课程课时的有限性与知识内容大容量之间的冲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蜻蜓点水式—杂而不深入,使得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建模仿真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需要借助管理学以及现代企业和物流的发展脉络来学习和运用这门学科知识。比如在建立一个模型时,我们需要先了解实际的企业状况,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理论进行求解和优化,然后对实际物流业务流程进行可视化分析,建立仿真模型。此过程要求学生了解物流业务的各个流程和存在的瓶颈问题,具备良好的数学抽象建模的思维,掌握计算机编程和物流专业软件。这都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物流作为新兴行业,新的技术、新的概念、新的方法层出不穷。要学好这门课程,学生就要关注前沿科技,把握最新的物流研究动向。目前的教学中关于理论方面的教授比较详细,但是关于仿真和实践,由于课时和实践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自学能力的欠缺,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相结合,确实是有一定难度。即使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物流实际业务的忽略也使得实践只能是局限于课本之上的实践。系统思想的不成熟,问题解决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无法协调系统内部的平衡性,更没有长远的眼光。所以在安排理论与实践的教学部分时,两者所占用的时间比例要恰当,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借助计算机仿真的三维可视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2教学内容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可作为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系统工程、自动化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是高等院校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展要求教学与自主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使其能进行物流规划、管理、组织、指挥、决策以及在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部门从事生产与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以适应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了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一般概念、理论、方法和流程,重点探讨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一般理论基础;特别介绍了一些计算机仿真软件(物流仿真软件Flexsim等),及其在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方面的应用。当研究的物流系统不是十分复杂,或经过简化降低了系统复杂程度时,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方法,如线性代数、微积分、运筹学、计算数学等方法去建模和分析问题。但在实际研究中,随着物流理论和应用实践的不断深入,所提出的问题日益复杂,非确定因素、不可知因素、模糊因素众多,因果关系复杂,单独应用数学方法就难以进行描述或很难求解,甚至有时无法求解,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来辅助解决问题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培养学生对物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3教学模式探究
3.1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方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5]。它从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具有实际背景的项目为教学内容,在老师指导下,经由师生共同实施这一项目,来完成教学活动。比如,在物流仿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把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业务和流程来进行仿真和软件(Flexsim)学习。如此,通过小组的讨论和规划,就能得到更加合理、全面的仿真方案。因为要解决实际问题,仿真时需要考虑许多事项。比如,做自动化仓库的仿真要考虑到公司从事什么业务,需要什么样的布局,货物到达的方式以及货物在货架上的摆放要求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来进行仿真的安排,强化物流建模和仿真的实践教学[6]。这样才能达到仿真的目的———检验或者为决策提供依据。项目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收集、选择、整理,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多个小组参与同一个目标项目的仿真,使学生在紧张的竞争中得到提升和锻炼。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2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要大量运用案例教学[7],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合理运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案例有背景、有条件,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案例教学能让学生感知到知识应用的真实性。单个案例虽然不能全面、多角度地对理论知识进行透彻的剖析,但是比起纯粹的理论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并准确运用所学习的内容,因此更具有使用价值。用于教学的案例,即使不能涵盖所有的知识点,也要有其主要的理论知识点。案例要有深度,有拓展的空间,最好是当下时新的物流企业案例或企业的物流案例。案例的难度应根据它所运用的理论的难度系数来确定。案例教学要以探究为主,以展示为辅。通过老师对案例的展示和分析,由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理论的应用方法和技巧。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案例的可能性、创新性。这样有利于对后续理论知识的引出和学习。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既需要老师的讲解,也要求学生的配合。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消化和联想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便能得到综合能力上的升华。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求解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双向互动的教学形式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创新性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点。物流涉及了工科、理科、文科等众多学科,综合了各行各业的知识系统,所以其创新性也显得举足轻重。问题的分析有定量和定性之分,定量的比较更有说服力,但是也不能忽视定性分析的优点。物流建模不仅借助了定量分析也大量借助了定性分析的方式。在海量的数据面前,定量分析显得繁琐,虽然现有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但是有时若能适当运用定性分析,便可以使得问题简明化。例如:物流系统建模让学生觉得枯燥且难以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别的学科中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相同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老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思考。以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讲授一些重复的知识点,又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有目的性的讲学,而不是一味的单方面传授。
3.4经验教学教师自身经验是教学的一大宝藏。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相关的工作经验的教师可以指导教学方向和教学问题的研讨方向,指明理论学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实际应用中应具备的技能。大部分学生接触物流企业生产运作的机会少,老师的经验就显得很有价值。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应加强对学生实战经验的传授,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灌输。此外,还可以邀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来做一个关于本门课学习心得体会的报告,或者学习方面的交流活动。这种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有影响力,而且可以增加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看到本门课程对于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3.5系统化教学系统化教学重点在于做好课程内容的取舍及编排、教材建设和多媒体课件等工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辩论式教学、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确保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学和学习的相互促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针对单独的知识点采取模块化建设,确保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精简性,创建宽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学流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四步进行:整体认知、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能力培养。
4.1整体认知整体认知是通过目录和老师的讲述给学生一个大概的知识轮廓,让其明白主要知识点、相关基础知识背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过老师的讲述,学生应该能够明白课程性质、相关基础知识背景,明确课程目标和意义,理清主要知识点,了解前沿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应用状况等。讲解过程中指明国内外的物流现状和差距,并根据我国物流发展趋势为学生学习引导好方向,奠定课程的背景知识基础。首次课时,应该介绍学期的整体安排,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推荐一些课外阅读资料和相关教辅书籍,便于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加强知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4.2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课程开展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占用了课程教学的大部分课时。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工科和理科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而本课程教学又需要借助计算机、高数、统计和运筹学等相关知识来辅助,这给课程的有效进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理论学习的目标就是充分运用案例学习法、自学引导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物流建模与仿真的理论。案例教学在建模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排队论时,我们完全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在食堂排队买饭、到自助取款机排队取钱等。而自学引导法则贯穿整个学期的始终,因为相关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课外补充,老师只能引导而不能面面俱到。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学能力不尽相同,既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又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一种重要且十分有效的学习手段。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衡性人才。实践操作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让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思考,让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门课程有关仿真和相关物流软件的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操作,老师课堂上做的只是对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和点评。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在学习建模和仿真的过程中将实践操作和自学辅导法结合起来,比如课后按小组分配任务,布置一些实践操作项目,然后在后续课程中进行点评和检验。
4.4能力培养能力培养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交流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法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自学辅助教学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升等都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5结论
关键词:物流专业;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68-03
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专业人才成为近年来社会的紧缺人才。2012年,教育部将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批准为一级学科,全国各工科院校几乎都增设了物流专业,也培养了大批的物流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物流专业涉及的领域广,涵盖了许多方向,如物流机械、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金融、物流信息等。虽然都称为是物流专业,但各院校针对本校的特点培养的方向有所不同,各院校为不同方向的物流专业所设置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也相差很大。有偏重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类的,有偏重运输与仓储管理类的,有偏重企业供应链管理类的,有偏重物流信息技术及物联网软件开发类的,也有偏重物流机械设备设计与配置类等。但无论培养物流专业的何种方向的人才,各校都十分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物流建模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其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现代物流系统中常见的优化问题及求解方法
物流被称为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通过规划建设现代物流系统和改变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可大大降低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物流专业人才之所以缺乏,是由于在物流系统规划和运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处处都是较难解决的优化决策问题,必须应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才能得到好的结果。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现代物流系统规划与运营管理中常见的优化问题和解决方法。
1.物流需求预测。在物流系统规划中物流设施(仓库、设备、停车场、车辆数等)规模的确定,物流管理中的物流仓储控制等都需有科学准确的物流需求预测作为决策基础。然而由于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何准确预测物流需求是相当困难的问题。物流需求预测问题分为单品种货物与多品种货物的物流需求预测、单个节点与区域内总物流需求预测、近期与中远期物流需求预测等多类问题。目前各种中样的需求预测模型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一百多种。除定性预测外,常见应用于物流需求的定量预测模型有增长系数法、趋势外推法、曲线拟合法、弹性系数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原单位(生成率)法、类别生成法、生长曲线法等。目前较流行的还有应用一些启发式或亚启发式算法进行区域内的物流需求预测,如神经网络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动态预测模型等。在实际的物流需求预测时,经常同时应用以上多种模型构成组合模型进行预测。以上各类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学、数理逻辑学、计算机算法设计等。
2.物流系统总体设计。物流系统设计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物流的运营成本及运作效率。物流系统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内系统物流节点的数量、规模和位置的确定;各物流节点的功能定位和功能设施(含停车场)的合理配置;物流节点内部设施布局;物流运输通道设计及能力分析等问题。其中区域内物流节点的数量和规模的确定主要依赖于对区域内物流总需求的预测结果。常见的模型有成本分析模型、随机报童模型、数据包络模型以及参数标定法等。物流节点的选址问题是物流系统规划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可分为许多类型,如单一设施选址与多设施选址、连续区域选址与离散点选址、单纯位置选址与具有客户最优分配的选址、有能力约束选址与无能力约束选址等。本科生需掌握的典型物流选址模型和方法有:重心模型及不动点算法、交叉中值模型、线性规划模型、因素评分模型及层次分析法、多点解析模型及鲍摩・瓦乐夫启发式算法、奎汉・哈姆勃兹启发式算法、P-中值模型、集合覆盖模型、最大覆盖模型等。目前较常用的还有设计计算机算法进行仿真模拟计算,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算法、模拟退火算法、模糊群决策法等。这些算法的思路物流专业的本科生也应有所了解。物流节点内部设施布局是指在物流节点的规模与功能已确定的条件下,进一步设计节点内各设施间的位置关系,大多是引用工业工程法中的一些设计方法,常用的模型和算法有系统布局法、关系表布局法、CORELAP布局算法、ALDEP布局算法、CRAFT布局算法、MultiPLE布局算法、数据包络分析布局模型等。以上各类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系统工程学、工业工程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算法设计等。
3.物流运输组织与运输管理。降低货物运输成本是减少物流总成本的重要手段,在货物运输组织中存在大量的优化管理问题,如运输方式(工具)、运输线路、运输链的优化选择;车辆与货物间的最优配载、配送计划及配装计划的优化编制;物流企业车辆的最佳拥有台数、运用与维护方案;车辆、船只及集装箱等的优化调度等问题。常见的模型有总费用分析法、综合性能评价法、公路货运交易优化配载模型、物资调运模型等。其中有关配送计划的优化编制问题是实际应用最广、理论上最为困难的问题之一。该问题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所考虑的因素分为了许多类型,如纯装问题、纯卸问题和装卸混合问题、对弧服务问题和对点服务问题、车辆满载与车辆非满载问题、单配送中心和多配送中心问题、运输车辆有距离上限约束和无距离约束问题、路网上线路距离无方向(对称)和有方向(非对称)问题、运输车辆是同类和异类问题、客户装卸点有时间窗约束和无时间窗约束问题等。由于每一类问题在理论上都属于NP-困难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常设计近似算法进行求解,求精确解的算法,可求解小型的配送问题,如分枝定界法、割平面法、网络流算法以及动态规划方法等。以上各类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建模基础、图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算法设计等。
4.物流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库存具有对不同部门间的需求进行调节的功能,库存物品过剩或者枯竭,是造成企业生产活动混乱的主要原因。由于货物供应及需求受大量因素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影响,库存控制也是物流管理中较为困难的决策问题。库存控制包括单级库存与多级(供应链)库存、确定型库存与随机型库存、单品种与多品种库存等问题。物流仓储管理还包括仓位计划和拣货计划的编制、物流成本分析及风险分析等内容。物流库存管理的典型模型有经济批量订货模型、二次方策略模型、有数量折扣的EOQ模型、一次性进货报童模型、定期盘点库存模型、(s,S)型存储策略模型、鞭打效应分析模型、多级批量定货模型和直列系统多级库存模型、单级和多级概率库存模型、动态规划模型、最优匹配模型和网络最短路模型、成本分析模型等。以上模型主要用到的理论基础是运筹学、图论和算法设计等。
二、物流专业的数学基础要求
通过以上对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及物流运营管理中的各类优化决策问题的介绍可知,要培养从事物流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具备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数学和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具体来说,物流专业本科生应具备以下基础理论知识结构。
1.基础数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目前国内外几乎所有的工科专业本科都会开设这些课程,而物流专业应特别加强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多变量解析、回归分析等内容。
2.建模及优化理论。主要包含数学建模方法和运筹学理论,我国大多数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这两门课,也有的学校还开设了“物流系统模型”或“物流运筹”等课程。其中运筹学是解决物流优化决策问题的重要方法,如规划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存贮论、排队论、决策论、模拟模型法、图与网络理论、启发式方法、数值分析法、费用便利分析等方法。
3.计算机算法设计及仿真。计算机算法设计及计算机仿真是求解物流系统中各类优化模型的基本工具,要使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动手能力。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物流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为求解物流系统中的优化决策问题,建议还应开设“数值计算与算法设计”、“系统仿真基础”等课程。
4.系统设计与分析理论。在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过程中,还要应用一些系统设计及系统分析理论,如系统分析(系统工程)、大系统理论、系统控制论、系统动力学、IE(工业工程)法等。虽然对物流专业本科生不能要求都掌握这些理论,但需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内容应有所了解。
三、加强物流专业本科生建模能力的培养措施
由以上对物流专业本科生基础知识结构要求的分析可以看到,物流专业学生需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学生在学习基础课时还未涉及专业内容,各项基础理论不知道如何应用,往往是学过了就忘。而在学习物流专业课时,较注重具体管理方法的使用,不知这些方法是如何得到的,使得学生当遇到没有学过的问题就不知如何解决。因此需有一门课程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通过提出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中各类优化决策问题,帮助学生应用各种已学到的基础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建立这些问题的数学模型、设计求解这些模型的计算机算法、分析比较各种求解方法的优劣,我们将这门课程称之为“物流系统模型”或“物流运筹”。属于物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物流系统模型”课程主要有以下三大教学内容。
1.常用物流系统模型的推导及介绍。提出以上物流规划与管理中所列举的优化决策问题,介绍解决这些问题的典型模型及求解思路。对相对简单的模型及算法,引导学生应用已学过的基础理论来推导解决该问题的模型和方法,使得学生在后面学习专业课时遇到这些问题和方法时有较深刻的印象。
2.介绍一些新的优化理论和相关算法知识。如系统分析理论、系统控制论、系统动力学、IE(工业工程)法等,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开扩学生的视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面对汹涌的金融风暴,恶劣的金融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各国的实体经济。因此,在各个国家出现了一批庞大的失业人群,未能就业群体数量之多令人咋舌,如何选择专业来规避外部环境带来的就业压力,从而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有必要了解下面几个常青藤专业。
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在发达国家已有较早、较全面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在指导其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
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它迅速成为在全球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产业,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环境、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培养目标方面,物流工程专业以物流工程为重点,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物流工程基本理论,具备进行物流系统——重点是物流包装、道路与桥梁工程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环节的规划,设计、分析和管理能力,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富有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物流系统规划、管理、科研和教学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目前,物流工程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工程力学、运筹学、工程材料学、物流系统仿真、交通运输学、生产与库存控制、物流配送中心工艺设计、物流配送与运输、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包装技术、物流法规与标准化等。
就业瞭望塔: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今后一段时期,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工程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特别是国际型物流工程师人才,他们的年薪最高可达200万元。
全球最大的货运公司之一——美国万络环球公司副总裁卡扎瑞预测,“中国物流业预计未来10年内相关服务收入将保持20%的年增长速度。”中国现代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配送体系不健全,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下,物流行业已纳入国家十大物流振兴计划,我国物流企业也日益与国际接轨,经营方式与管理理念面临着国际化挑战,这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形势下,国际注册物流工程师应运而生,其主要使命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成为各企业、公司与组织中国际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中坚力量,成为企业决策、风险管理和实务操作等方面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特别是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国际注册物流工程师这样的实战型高级人才,更为稀缺,重金难求。
目前,国家国际注册物流工程师职业资格鉴定培训中心将在3年内培养10万高级人才。培训的特色打破传统理论教学,教学一律由企业一线高级管理或者企业总裁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切实达到人才培养,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习什么。这也是目前物流工程领域唯一引用国际素质物流教育的创举。
自动化专业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从战争准备到战斗打响,无人机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但突破了传统的侦察领域,而且进一步还具备了攻击能力,无人机的参战也真正让自动化技术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自动化的优势在于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自动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有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两个方面,包括理论、方法、硬件和软件等。从应用观点来看,研究内容有过程自动化、机械制造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实验室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等。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的鲜明特点,是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
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统筹规划区域内现代物流业职业教育新体系,由政府部门、企业、学校三方组成区域内物流管理职业教育委员会,规划区域内物流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指导区域内物流职业人才培养,协调区域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立体化设计。横向联合,校企合作,同层次校校合作,同层次国际合作,同层次教学团队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纵向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贯通,建立学分积累,学分转换,确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过程监控办法,毕业生质量评价考核办法,确保不同层次物流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要。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物流专业培养方向的对接,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物流产业人才需求结构需求的对接,物流专业学生能力、技术、知识、素质与物流产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岗位需求的对接,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行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对接。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为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岗位对接,物流管理岗位横向类型分为: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国际货代。纵向类型岗位分本三层级:管理员、助理、主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与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层次体系与职业标准层次体系的对接。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类课程与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工程技术类课程与物流管理工作实际操作技术与工程水平相对接。教学过程设计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与生产过程理论体系相对接,实践课程与生产操作过程相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类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生产过程所需要技术进行对接。
三、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实践
成绩是显著的,但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值得指出的我国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始终存在经济收益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1.我国公司在海外市场承接的项目绝大部分属于科技含量较低,位于产业链末端,利润较低的工程。2.在国际工程项目上我国公司投资参与能力比较弱,较少采用BOT模式承包模式,多以业主出钱我们出力为基本承包模式,项目的盈利空间较小。3.多数中国公司的专业技术优势不明显。特别是以设计为先导,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不强,带动中国的物质和材料出口的能力不强。第四,承接到的项目总体营业规模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不大,影响力相应较小,遇事回旋的余地也就少,抗风险能力较弱。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问题是伴随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事业发展而出现的,无法一蹴而就的解决。基于现状,想要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开源和节流即增加收入和节约成本是有效途径。
一、通过增加业主支付来提高项目经济收益
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多通过竞标获得,而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承包商在项目中没有太多的话语权。通常中标后项目的报酬支付方法和整体价格就已经确定下来了,通过修正价格来增加项目收益困难重重,但针对不同形式合同仍有应对办法:
1.中标单价合同,可采用索赔的方式来争取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国际承包项目多采用根据固定价格单位工程量与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计算合同实际总价的工程承包合同。当工程量发生变化,根据按量计价原则可提出索赔要求,让业主为增加的工作量付费。这样既有效增加项目经济效益,也体现了承包商的管理水平和维权水平。
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工程中,做好索赔管理需以技术水平、施工经验、合同知识、法律经济知识以及外语能力等技能为基础。有效的索赔管理要做到:(1)树立全程索赔意识。项目前期,在充分勘察施工条件和研究合同文件的基础上编制BOQ报价,同时摸清工程量的虚做好主动索赔准备。施工阶段根据索赔事项发生的先后顺序,配合工程进度,合理安排索赔事件发现、申报、论证、讨论及解决的时间。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索赔要求应及早提出,抓最紧要的部分优先解决,才能避免合理的索赔要求被无限期拖延,力争工程建成以前完成主要的索赔谈判和付款成为重中之重。(2)利用完善的文档管理工作为工程索赔提供保障。索赔成功的关键是索赔依据。承包商需为自己合理的索赔要求向业主方提交标准系统化的索赔报告,清晰陈述己方索赔权利,准确合理计算索赔要求,附加充分有力的证据。证据文件包括:合同文件,它是工程索赔的主要依据;后续合约,即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会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一些书面或口头指示;参与项目各方涉及工程技术问题的往来函件以及商讨解决合同实施中的有关问题的会议记录。细致周密的工程文档管理有助于妥善保管并合理利用这些重要资料。
2.通过合理化建议,节约工程成本而获得奖励
在FIDIC条款中规定:如果承包商提出合理化建议被业主采纳并为工程创造出利益或者节约成本。那么节约出的资金或者创造的效益应该按照各50%的比例由业主和承包商分享,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成本由承包商承担。若承建项目合同中包括了此条款,那么它将是承包商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另一条坦途。它的好处在于:(1)在施工中通过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工程节约大量资金,不但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了承包商的高超项目管理水平,是承包商核心竞争力的体现。(2)合理化建议能够被业主采纳说明其与以前方案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新技术方案可作为承包商的知识经验积累应用于以后的工程项目中,还可申请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作为公司无形资产。(3)合理化建议能够给项目双方带来实际的利益,更容易让业主方接受,为双方建立长远的合作伙伴关系奠定基础。
二、在工程各个环节节约成本,由此提高项目的经济收益
土木工程的特点是耗时长,工程量大,参与人员多。针对这些特点,只有积极的实施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做好项目成本控制才能够卓有成效的提高项目经济收益。
1.节约管理人才的学习成本,提高工人工作效率
工程的实施和项目的管理依靠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专业水平左右着项目成本管理的实施水平。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工程项目承包市场上时间不长,懂得专业、通法律又熟悉外语的人才储备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公司多以丰富工程经验的资深工程师和外语水平较高的新工程师搭档承担项目管理工作。这样的组合无很难适应海外工作环境,容易发生错误。但项目中哪怕微小错误都要以相应成本发生作为代价,不合格的项目经理给项目带来的额外成本难以估量。因此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项目经理的专业学习,尽快为其补充知识技能短板,有助于降低项目管理人才的学习成本。
此外,提高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工地作业人员主要分为公司外派中方作业人员以及工程所在国本地工人。这两部分工人特点不同:我国的作业人员特点是吃苦耐劳、沟通容易、遵守纪律。而项目所在国当地工人,悉当地风土人情,法律法规,但由于宗教文化和行为规范的差异,容易误解,不易管理。只有鼓励本地员工和外派员工相互学习、充分融合,取长补短,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员成本。
2.节约工程材料、施工设备的采购和运输成本
由于我国承接的国际工程项目多在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项目的主要材料和施工设备多通过采购并运输到项目所在国。故采购渠道是否完善,物流成本是否低廉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经济效益。目前由于承接海外工程项目的公司的总公司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成熟的国际采购渠道,海外采购时很难做到货比三家,进而获得物美价廉、运输及时的工程物资。故难以从材料成本,材料质量,海陆运输上来集中支持配合海外项目的成本管理有效实施。然而海外项目的材料和机械配件的采购占项目工程成本支出很大比重,节约成本对提高项目经济效益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3.加强风险管理是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由于国际工程项目的建设地大都远离本土,我国承包商对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构造、风土人情、政局情况等都不熟悉,且参加国际项目建设经验不足,大大增加了项目风险。没有好的风险管理机制不但不利于提高项目经济效益,也浪费了宝贵时间,增加公司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故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针对上述原因合理控制成本应做到:
首先,为项目参与人员度身订制成本管理方法,控制工程人员成本。对工程技术人员可根据其不同工作目标分设激励、约束方式,给予他们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如,新进工程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合理轮岗,增加其实践机会丰富工作阅历,促使其尽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合格项目经理;对资深工程技术人员,应增加其专业英语培训,待到其在技术和语言都得心应手后,择其优者委以重任,甚至破格提拔,助其实现职业理想。
其次,控制工程材料、施工设备的采购和运输成本,可通过与国内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开发和共享采购网络及物流网络资源的方法。同时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货比三家降低采购成本。如,选择具有同样采购需求的国内企业,或国内信誉优秀的材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同盟关系,从而获得更多采购折扣。在物流环节,或可利用材料供应企业已建立的物流系统,全面降低物流成本,同时抓好事前物流计划、事中物流成本控制和事后的物流成本核算几个环节的管理,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第三,尽量采购我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和设备。这样既可以节约租用或购置第三国设备的费用,降低成本;也可以避免为第三国企业为了竞争工程项目而提高设备的租售费用,导致我国企业的报价大幅提高丧失竞争优势;或者进行技术知识保护,不向我方提供工程设备,迫使我国企业不得不退出竞争。通过使用将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设备、技术推介给业主和同行,还能够带动我国材料、设备的出口。同时也增强我国企业再业界的口碑和核心竞争力。
最后,在国际工程别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做好风险控制,良好的风险控制工作是整个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在国际工程别是土木建设工程,由于耗时长,项目工艺复杂,工作人员众多,又是在异国他乡,时时刻刻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风险,其中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合同采购风险,业主风险等。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管理政策,国际工程项目建设将举步维艰。企业应正视风险,做好投标前的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做好应急预案;在作业中加强安全意识,将危险消灭在萌芽中;加强保险意识,对于工作人员、机器设备、物流过程投保各种必要的保险,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国际工程项目经济效益主要通过增加业主支付和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严格的成本控制来达成。提高国际承包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节约成本乃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国际工程承包》,许文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摘自流星。
[3]《物流概论》,崔介何,商业出版社 。
物流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在专业课程方面,通过学习物流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经济学、物流经济学、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信息技术与数据库、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智能运输系统、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与管理、国际物流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特种物流等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
除了上述专业课外,物流工程专业还包括大量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如专业认知实践、物流工程仿真课程设计、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物流系统建模、学科竞赛、物流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具体的工程应用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物流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中从事物流工程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仓储等管理和技术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汽车及零配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汽车及零配件;
4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5 交通/运输/物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 ie工程师、采购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ie工程师;
2 采购工程师;
3 销售工程师;
4 物流工程师;
5 java开发工程师。
物流工程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仓储配送系统等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能力;
3.具备物流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4.掌握物流系统规划的常用方法;
5.掌握常用物流设备操作、维护保养的基本技能;
6.掌握物流工程与管理的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