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评价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康复;治疗;影响因素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以呼吸道传播为主要途径且与营养不良相关的慢性传染病,它需要长期规范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肺结核仍存在一定的新发病率,结核病患者的病情控制预后也不尽如人意,因此进行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 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肺结核疾病知识普及差 作为一个结核大国,中国并没有对肺结核疾病知识做到全面宣传和普及。研究表明文化程度低的人群普遍不了解结核病相关知识;即使结核病患者对其也缺乏客观认识。正是认识的缺乏,使人们难以认识到预防肺结核的必要性。结核杆菌主要经空气传播,因此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均能传播结核杆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通过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预防意识。
1.2 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差 由于肺结核患者慢性传染的特点,因此治疗服从“早期、足量、联合、全程、规范”原则。长期规律服药是治疗结核病的关键。然而由于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在症状缓解后私自停药或症状不改善擅自换药,病情恶化。
1.3 患者不良生活习惯 肺结核作为慢性消耗性疾病,它的发生发展与营养不良存在一定的关系。研究显示营养干预能明显缩短肺结核患者痰菌转阴天数和症状改善,因此指导患者合理安排饮食,有助于病情控制和恢复。此外,由于患者的病变在肺、支气管,主要症状在咳嗽,咳痰,而烟酒中的有害成分可刺激支气管黏膜,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加重症状和病情,因此监督患者戒烟戒酒。
1.4 心理状态消极 肺结核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患者易对治疗失去耐心和信心,不遵从医嘱,或者态度消极,导致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加重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2 健康教育的形式
2.1 群体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结合 肺结核患者的病情大同小异,在治疗原则上一致,因此对肺结核病人进行群体教育,一则使患者感到群体温暖,减轻孤独感、被排斥感;二则通过群体教育为患者之间沟通交流提供平台,使患者之间相互鼓励,促进恢复;患者的个体差异导致疾病表现个性化,因此在治疗护理上应该讲究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个体化教育,不仅使患者清楚认识到自身疾病,而且拉近医护患距离,为医患合作战胜病魔打下坚实基础。研究表明96.4%患者需要医务人员个别指导。
2.2 文字教育与图像教育相结合 传统健康教育多采用宣传册、板报等书面形式宣传健康教育知识,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但是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却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要对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在文字与口头宣教的基础上,采用视频图像的形式,使宣教内容直观化、具体化,使患者易于接受。比如PPT、宣传视频、或者医护患合作制作宣传视频,通过患者的亲身体验,加深印象与理解。
2.3 电话义诊与现场义诊相结合 肺结核病程的长期性决定患者大部分的治疗与康复治疗在院外,患者治疗依从性将直接决定疾病的康复和预后。因此定期的电话义诊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及时获得患者病情情况,而且对患者加强监督;在“3.24”“无烟日”等特殊日子,组织一支医疗小组,通过设立结合门诊、展览壁纸、疾病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对肺结核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3 健康教育的内容
3.1 疾病相关知识普及 肺结核属于以空气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因此肺结核患者要做到隔离措施,调查研究显示85.9%的肺结核患者需要给予消毒隔离措施。对于痰菌阳性的患者,要认识到自身痰液的传染性,要将痰吐于盛有消毒液的专用痰杯中。患者尽量少到人群聚集的地方,谈话时戴口罩等基本防护措施,避免将结核杆菌传染给健康人。此外正常人要认识到肺结核早期症状,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3.2 生活习惯指导 饮食方面要营养,营养不良不利于病情恢复;此外牛奶会影响利福平的药效,含糖食品会影响异烟肼的吸收,因此在服用这两种药物的同时尽量不要同时服用牛奶、含糖食品;有报道称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食用海鱼和茄子会引起过敏反应。此外肺结核患者不建议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由于烟酒有害成分会刺激支气管黏膜,加重咳嗽咯痰症状,因此肺结核患者应该戒烟酒。
3.3 用药指导 肺结核患者治疗坚持“早期、联合、足量、规范、全程”五大原则,因此用药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转归。患者应正确掌握服药时间、用药剂量和药物使用禁忌以及了解药物不良反应。通过对药物副作用的了解,使患者理解身体不适症状的产生,保持客观清醒的认识,从而缓解不安情绪。并且要求患者及时向医生反映服药情况,以便医生处理和调整治疗方案。坚决不能自行停药或换药,防止人为因素造成耐药现象的发生。
3.4 心理干预 首先,护理人员要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和患者的心理活动,设身处地,针对问题本质进行交流沟通,以消除或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反应。第二,即“认知-行为干预”通过使患者正确认识到疾病,了解自身病情和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才能使患者做好充分的长期准备,通过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的认识,更易接受身体的不适,坚持治疗;第三“支持-表达干预”在良好互信的医患关系和疾病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为患者搭建表达情感想法的平台,让患者表述出自己的焦虑、疑惑等复杂多变的情绪。医护和家属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消除患者消极的心理状态。通过以上措施,为患者创造一个轻松明晰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在治疗中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4 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4.1 近期评价
4.1.1 患者满意度 通过交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患者极其家属的满意程度进行测评,吸收家属和患者满意的经验和不满的教训,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健康教育计划奠定基础。
4.1.2 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知识小竞赛或者侧面询问患者的方式,及时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掌握良好的患者给予鼓励,对于掌握不好的知识,采取别样方式进行宣教,加深患者印象。同时在测评过程中要了解患者对知识的需求,根据患者的情况针对性丰富健康教育内容。
4.1.3 对待疾病的心态 患者的心态对疾病的发展预后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要分外重视患者心态的改变。合理的心理干预将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问题,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因此,要及时追踪患者心理状态,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纲要》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同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种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与学水平为目的,以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为特征的评价体系,同样适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进行有效评价。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评价进行研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教学评价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从而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刘华山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特别注重开放性、实践性、亲历性、活动性、体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参与、深刻体验和感悟,心理素质是否有所增强。实施形成性多元评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但形成性多元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而言,过于笼统模糊。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性质比较特殊的课程,和一般学科课程不同,它应该有自己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目前,新课程中尚没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具体评价标准,实践中也一直处于研讨状态,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造成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一直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例如,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务部门仍然沿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评价。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标准,才能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教学评价的内容
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行有效教学评价,必须突破以定性为主、固定单一的传统方式,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层次、评价内容的侧重,注重并提倡过程的、发展的、多角度和多视野的评价手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分配各项权重,进行综合评估。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标的评价
一定的教学目标既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定教育思想的反映。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就是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否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宗旨,学生的所学所感是否能促进其心理认知的发展、心理品质的提升以及是否实现心理问题的矫治,而不是以达到对心理学系统知识的掌握为目标。一般而言,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评价,一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一致;二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三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现有水平,是否遵循了“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四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将知识界定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五要看该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准确。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不宜过多、过大,切忌泛泛地把“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作为一节课的目标,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课堂中可以训练、培养和评定的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小而实,越具体明确越便于操作,要力避课堂目标没有可操作性,或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和为活动而活动的做法。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改善、学生心灵获得成长为标准。即看学生是否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信息,扩展了视野,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是否了解了自身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学生是否有情感投入,获得了有益的情感体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有用的生活技能;学生是否有决心完成某种有意义行为的“行动意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求主题明确,内容简洁、不复杂,一节课的教学只围绕一个主题有层次地开展活动。教学内容应体现出非预定性、非结构性、非学术性、非结论性的特点,应该以“问题”为逻辑,而不是以“学科”为逻辑。这里的“问题”不是指少数学生的心理疾病,而是全体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发展性问题。因此,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评价,一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共同问题为重点;二要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三要紧扣活动课目标,循序渐进,按照年龄阶段设置内容。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它较少采用静态知识传授的方式,而更多是通过各种活动来实施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必须坚持活动为主,注重体验和感受,学生通过体验,从而建构一些自我发展的方法,能亲历“感受―分享―感悟”这一心理成长过程。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指标进行评价:
1.组织严密,注重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参与者有安全感、亲切感。
2.活动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学生对活动感兴趣,有自觉的活动感悟。
3.活动过程体现对培养学生阳光心态的有效引导。
4.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能充分满足活动的实施完成,激发学生兴趣。
5.活动过程体现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6.活动过程呈现心理感悟的环节,重视分享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分享自己的看法。
7.教师恰当运用心理引导的技巧,启发学生的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
8.教师善于抓住活动进程中的发展心理感悟点,根据活动生成及时调整活动思路,展现教师灵活有效的指导艺术。
9.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0.面向全体,兼顾个别,能关注和调动自卑、内向的学生参与活动,做到人人都是主角。
(四)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施后效果的评价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实施后效果的评价,我们应弱化其甄别功能,强化其发展功能,提倡形成性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张扬人性、促进发展的教育,对教学实施后效果的评价,不能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指标,而应以学生的心理是否得到成长,心性是否提高作为其价值判断的标准。在形成性多元评价体系指导下,一方面教学评价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另外一方面,要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1.质性评价。质性评价方法通常记录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质性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相比之下,量化的评价方法更多地表现为数字,反映的是学生发展的结果。质性评价方法颇多,如评语、行为观察、成长记录袋以及情境性测验,等等。具体来讲,质性评价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实行:第一,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学会并掌握了自我调控、自我疏导、自我消解的方法和技巧。也就是说,多数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和应用当堂课的基本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学生能够利用课上的空白时间自省自己的思想、行为或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第三,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率、兴趣度以及问题回答的合理性、发散性较高,达成了当堂活动课的目标。第四,教师留有课外延伸和实际应用的实践训练项目,并有随时对活动目标进行反馈调控和巩固强化的措施。只有将质性评价方法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相结合,才可以有效地描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2.情境评价。情境评价是针对书面考核成绩对评价学生心理成长状况的不足而提出的。情境性评价是指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活动场景,使其在较为自然的状态下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对学生心理成长状况进行评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施后效果的评价就是要“找到不仅允许表现这种行为的情境,而且实际上能够鼓励或唤起这种行为的境情”,学习效果在情境中评估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要求,它是一种既便于操作且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师在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将所感悟到的方法用于实践,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关键词】农村;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82—0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因此如何对农村居民进行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1]。本文将对2010年至2012年我地区农村健康教育情况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农村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得结果探讨相应对策,从而达到提高农村健康教育效果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方式选取我区人民医院2010年至2012年间前来就诊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每年均选取100例患者。2010年100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18至81岁,平均年龄(49.28±2.53)岁,疾病类型:内科61例、外科39例;2011年100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20至85岁,平均年龄(49.73±2.61)岁,疾病类型:内科59例、外科41例;2012年100例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19至83岁,平均年龄(49.51±2.59)岁,疾病类型:内科60例、外科40例。2010至2012三年所选取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例数等)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我院2010年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将相关知识渗入;自2011年始,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方法,并进行集中讨论,反应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对策;2012年,在此基础上指定专人对住院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讲座。对2010至2012三年间我院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并调查患者对我院健康教育工作满意度,将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2 评价方法 ①健康教育评价。应用自拟健康教育知识评价表对2010至2012三年间所选取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评价,评价表内容包括疾病知识、临床检查知识、手术知识、用药知识、护理知识、饮食知识、睡眠知识、运动知识、心理知识以及急救知识等,用于评价患者健康教育掌握情况,共十小项,每项10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患者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越好,即健康教育效果越明显;②满意度调查。采用自拟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对我院健康教育工作满意度,内容包括医护人员态度、健康教育形式、健康教育内容等,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患者对我院健康教育工作越满意[2]。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010至2012年区人民医院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及其对健康教育工作满意度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2010至2012年,患者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得分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其对我院健康教育工作满意度也显著上升,P
3 讨论
3.1 存在问题 农村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包括:①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重视性不足,由于农村地区大多医疗条件及经济条件较差,多数居民具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自我保健意识较为淡薄,不讲究个人卫生;②患者自身具有较低文化程度,接受健康教育知识能力较差[3];③患者由于受到传统观念限制,对医护人员工作内容仅理解为看病就医,不接收医护人员所提供的健康教育内容;④医护人员对健康教育重视性不足,认为健康教育与疾病治疗无相关性;⑤部分农村医疗机构人手不足,医护人员工作负荷较大,无暇进行健康教育工作;⑥农村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要求较低,因此部分工作人员无良好的受教育情况,不能够及时接受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并运用于日常工作中[4];⑦医护人员责任感较差,认为健康教育不属于本职工作,或认为实施健康教育将增加自身工作负担,因此产生排斥心理,不能够将健康教育良好执行;⑧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实施健康教育情况未能够进行有效监督,从而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5]。
3.2 对策 根据农村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①各级部门应提高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督促相关人员切实执行健康教育工作,并提供相应支持[6];②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并运用于健康教育工作中;③不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集中讨论,反映健康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法;④鼓励医护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提高自身受教育程度;⑤指定专职人员对各医疗机构健康教育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并加以解决[7];⑥建立明确的奖罚机制提高医护人员实施健康教育积极性;⑦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健康教育方式,若患者受教育程度较低,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利用通俗语言讲解相关知识,并列举大量临床案例使患者更容易理解教育内容,若患者年龄较大,记忆力减退,应反复多次讲解相同内容加深记忆,并为家属提供健康教育使其辅助患者接受教育[8]。
综上所述,农村健康教育确实存在多种问题,但若有效实施健康教育将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健康保健意识,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因此,各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持续的开展下去,必然收获丰富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桂鸣. 贫困山区农村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20): 215.
[2] 杨会兰. 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难点分析及对策[J]. 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27): 839-840.
[3] 刘洪玲. 德州市农村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及健康教育对策[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3): 335-336.
[4] 董文平,周艳,张敬蕾. 农村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7): 4-6.
[5] 娄芫,何立星,何宝祥. 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与对策[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7): 105-106.
[6] 邓亚平. 农村医院患者健康教育低效的原因与对策[J]. 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 2011(7): 168-169.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149-02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及主要问题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显得非常重要。2001年有关部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组织实施与教学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规定各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培养目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并形成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
在我国,经过多年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全新的趋势:面向全体,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为主要目标。然而,受“消极心理学”取向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以“问题预防”模式为主,致力于消减、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教学评价偏颇等问题。为了进一步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更加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积极、主动、全面地发挥作用,有必要对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重构。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20世纪末,美国兴起一种心理学思潮就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是对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的深刻反思与超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方面,其出发点是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善于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解读,激发出人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借助这些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帮助普通人、有问题的人或者是让有天赋的人挖掘自身潜力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活。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二)积极心理学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启示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大改革就是积极心理学的迅速崛起引起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摈弃了原来的那种“事后治疗”或“诊断式教育”的消极的、负面的手段,以“提前预防”或“积极引导”等积极的正面的方法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张树立积极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课程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发展
《要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做了明确规定,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能运用,促进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人际沟通等能力养成,逐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消极心理学”的影响,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为患有心理疾病或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矫治服务上。这种重补救、轻发展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原则和教育的发展相违背。
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课程目标应由单一走向多元,要兼顾预防、矫治和发展,尤其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为出发点,具体阐述心理问题应对的策略。课程内容以心理问题的症状、成因以及相应的预防和调适技巧为主,忽略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功效无法全面发挥。另一方面,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严重,过于注重心理学知识体系,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的心理健康需求。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挖掘培养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增加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我国学者孟万金等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结合积极心理学内容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了十四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高校可以此为参照,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要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提出了指导性建议。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应以此为框架,融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要避免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实际需求,将心理学理论与生活衔接。
(三)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积极心理体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注重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应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和灌输,对学生的体验和实践锻炼重视不足,课程模式单一。
积极心理学十分重视积极情感体验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认为在教育和生活中积极体验的增进是形成积极人格的最佳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各教学环节中引领学生积极地体验过去、现在和将来,通过积极体验培养和增长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进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应选择多种教学方法,要将理论讲授、行为训练、心理体验等内容有机结合。除了传统的知识讲授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团体训练、案例分析、心理情景剧表演等各种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心理调适与潜能发挥的技能。除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课堂之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通过课堂外的各种体验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四)课程评价:采用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估方式
以一定标准为依据,在科学系统收集并运用信息的基础上,多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就是教育评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估要以课程目标和性质为依据,在评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重点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估。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内隐性、个人化等特点,很难制定硬性、统一的评估反馈体系。大学生心理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很难用具体的尺度来量化学生的心理和品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评估方式单一,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心理成长情况,也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充足有效的反馈信息,因而也影响了课程体系的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重视过程的基本理念,贯彻教育性、动态化、多元化的评价原则,采用多元、动态的评估方式。评估内容要包括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采用自评、他评、互评多种形式。具体评价手段上,要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既要采用书面测验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采用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等心理测验工具,量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可广泛采用表现性评价法、档案评价法、作品分析法等质性评价方法,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主体人的整体性发展的促进,突出评价的动态性、情境性,全面、深入地反映学生心理品质提升和心理潜能开发的情况和实际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2011.
[2]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与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66-168.
[3]林静,胡敏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9).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输液中心 浙江省余姚市 315400
【摘 要】目的:经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方法:结合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以及程序,随机选取2012 年-2014 年经专业筛选过达标的209 篇5 种主要护理杂志发表的和健康教育研究相关的文献作为材料定性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研究的资料显示健康教育场所较多的是医院,占到89.5%,健康教育研究设计一般为非实验,占到62.7%。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的论文中严格遵循健康教育程序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的只有41 篇,占到19.6%。结论:关于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研究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研究在研究设计、实施及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护士;健康教育;研究分析;问题
护士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加强患者的心理方面、生理方面、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加强教育,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良好、优质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被教育对象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尽可能消除不利于健康的负面影响,从而改善生活质量[1]。因此研究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收集、整理了2012 年-2014 年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杂志社发表的健康教育相关的论文和文献资料,可以很好的研究出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选取公开发行时间较早的5 个具有代表性的杂志社,包括护理研究、护理学杂志、实用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等,主要是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等互联网途径收集以健康教育为研究目的的护理论文。主要范围锁定在2012 年-2014年。
1.2 入选标准
应确保研究结果具有数据分析价值,研究过程是否包括健康教育的全部活动,整个项目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是否只有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筛选、过滤,最终选择了209 篇符合研究要求的论文。
1.3 研究内容
结合健康教育设计以及结果的基本内涵,本次主要选择研究设计类型、结果评价项目两方面作为研究质量评价的标准。①研究设计类型。主要有实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随机对照组对比研究)、准实验研究(并没有随机在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对比分析)、非实验研究(没有进行随机设计实验,也没有专门安排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②结果评价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几大模块,健康教育知识需求评价、近期教育效果评价(健康技能掌握率、健康态度、健康知识知晓率等)、中期教育效果评价(健康行为实施率)、效益评价(疾病复发次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病情等)。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研究的场所及研究设计情况本次调查研究的资料显示健康教育场所较多的是医院,占到89.5%,健康教育研究设计一般为非实验,占到62.7%。具体如表1 所示。
2.2 健康教育研究实施过程评价情况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的论文中严格遵循健康教育程序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的论文只有41 篇,占到19.6%,具体如表2 所示。
3 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大约有89.5% 健康教育均在医院展开,而从医院开始延伸至社区的综合性教育教育仅仅占到4.8%。鉴于健康教育自身具有滞后性的特点,效果评价只有经过后期观察才可以准确评价,但是大部分健康教育局限在医院内部,想要客观评价健康教育实施效果难度较大,尤其是针对慢性疾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研究的质量及其完整性会有很大影响。因此笔者建议,健康教育的范围应从医院内部慢慢延伸到医院外部,进行跟踪评价、分析,有利于确保整个研究质量。在健康教育计划延伸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电话、E-mail等各种手段[2]。同时,本组研究还发现,进行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实验性研究设计较少,仅仅占到25.8%,其中62.7% 左右的研究均为非实验性研究。这些研究的样本纳入量虽然较多,数据更加全面,但是实验研究方法和步骤缺乏规范性,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效度以及可信度。因此,笔者建议在进行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应尽可能设计实验性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质量。
其次,本组研究表明,能够严格进行健康教育知识需求评价、近期教育效果评价、中期教育效果评价、效益评价等全过程的只有10%,9.6% 的健康教育研究报告中缺乏最后的效益评价。很多研究者在近期效果评价患者只是评价了健康知识知晓率,很少会评价患者健康信念、健康维护技能掌握程度等内容。而且有41.6% 论文研究显示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基本上是零散的,大部分仅仅进行了单项研究内容。在效益评价中,很多论文中以疾病知识宣教为评价标准,主要目的是研究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是以护理满意度为衡量标准,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说明很多研究者并没有准确理解健康教育的概念。
总之,关于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研究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研究在研究设计、实施及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掌握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学会对不健康心理进行调适与矫治,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体、智能、情感、意志、个性、行为等发展到更佳状态所进行的全部实践活动。这项工作涉及教育机构和部门、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多个因素和环节。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受到重视。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课堂,组织心理活动课教学,通过讲座、板报、网络、电话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也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提供心理咨询、个别心理辅导、心理测量等服务。在北京师范大学,自2000年开始每年5月25日被定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这个倡议在全国高校得到了响应,很多高校都在这一天开展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连理工大学,成立了“心理协会组织”,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橡皮筋公社”等,通过办报纸、组织讲座等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请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为学生提供现场咨询服务,通过观赏电影、心理剧表演、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心理知识的乐趣,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还有一些学校建立了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如黑龙江省的“龙江高校心理网”、上海交通大学的“交大心擎网”等。通过开设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线知识讲座等方式,既为学生提供了在线学习与咨询的机会,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了在线培训与辅导。学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聊天等方式进行咨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21世纪以来,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也得到了学校的普遍重视,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2001年9月教育部在天津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在培训课程中安排了团体心理咨询教学;2003年北京大学心理系开设了研究生课程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2004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在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中开设了团体辅导。在重点高校的带领下,团体咨询活动在学校普遍开展起来,内容涉及新生适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训练、职业能力训练等,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得学生的喜爱和好评。
然而,很多有识之士注意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确。目前,一些教育者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工作的导向的同时,忽视了构建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指向和总目标的同时,未能根据实际需要生成必要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事实上每个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和心理发展的起点、特征等都是不同的。一味生搬硬套地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却不重视根据需要建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只能造成教育缺乏可操作性,使教育的实施过程封闭化、僵硬化,脱离与实际的联系,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还有的教育者虽然设置了具体层级目标,却未重视教育目标的动态发展性,常局限于解决某一阶段的教育问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需要及时地调整或生成教育目标以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教育目标僵化不前。
2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不少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尤其缺乏对“边缘学生”的关心和照顾,如贫困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女生等。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普遍具有自卑感,容易导致自我鄙视、自我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不愿意与同学交往,自我封闭、孤僻抑郁,很多教育者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困扰,导致了他们的心理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极易产生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危害身心健康,但很多教育者也缺乏了对他们的关心,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采用极端的教育方法,有的甚至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不顾及他们的感受,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另外,女生心理常表现出不稳定和不成熟的特征,相比于男生更加内向、敏感、含蓄;当今社会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性别歧视,如在就业问题上女生就面临更大压力,一些教育者没有认识到女生的特殊性,缺乏必要的教育,使她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失去了自信,产生心理问题。
3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专职工作人员缺失。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也得到了重视,很多高校注重对专职工作人员的培训,许多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但仍有一些学校没有真正重视,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摆设,来应付上级监督检查。另外,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缺乏,咨询技术有待提高。在内地,心理咨询人员严重紧缺,许多咨询员由德育教师、政工干部、医务人员等兼职担任,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培训,工作效果不佳。一些咨询员凭借主观臆断下结论,经常把心理问题扩大化或者“道德化”,等等,人为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期望学生达到自己“预设”的要求与标准,不仅未能帮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反而危害了其身心健康;部分教师咨询方式单一,忽视了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和针对性,由于性格等原因,面对面咨询方式使部分羞怯、封闭的学生望而却步。
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动态开放性。一些学校按照学科知识体系预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了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预设的目标、内容进行操作,违反了心理健康教育开放性的特点,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对目标的灵活变通,造成教学缺乏针对性,脱离学生实际。课程内容大多按照课本进行传统的备课,表现为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还有的关注青春期教育,情绪情感教育等,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心理、就业心理方面的教育,实际应用性不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识记心理学知识的过程。课程实施方面,多采用专业学科式的教学模式,过于讲究结构,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独自式的,教师讲、学生记,缺乏互动,降低了教学效果。有些教师采用传统考试方法检验教学效果,分等级记学分,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终结点,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以及课程评价的发展,单方面地用考试成绩评判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反
而产生更多心理问题。
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 关注“边缘群体”的心理状态。学校在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关注的同时,要重视“边缘群体”的心理状态,比如贫困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人格偏常的学生等特殊群体。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这些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应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他们身边的伙伴,使“边缘”的孩子们感受到温暖与关怀,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人际氛围。例如,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教育者要及时地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积极地进行自我接纳,帮助他们确立切合实际的理想,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北京大学不仅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也注意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适。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之所在,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目标规划,让他们认识到面对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抓住机遇提高自己、增强信心,敢于面对挫折。对于女生也要进行特别的辅导,要培养她们的自信心和稳定的情绪情感,引导她们正确对待当今就业与生活带来的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例如,清华大学针对女生少的特点,密切关注这个弱势群体,展开了以“等待花开”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生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值得其他学校学习和借鉴。
2 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对于教师来说,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需求,把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加以总结,建构课程目标,使课程能满足学生需要,并根据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调整、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使课程目标实现动态发展。通过课程的进行,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素质的目的。课程内容是目标的载体,由于课程目标的建构性特征,课程内容也不是毫无生机的“死水”,是“动态化”的知识,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首先,课程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承认差异性的存在,教育应该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由于每个人社会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等方面各不相同,心理发展情况及心理问题也各有差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选择性,以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生理、心理、个性特征和具体教育目标为出发点,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有侧重点的教育指导。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贴近生活。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具有不断生成的特点,不应仅局限于学术知识的简单传授,要满足学生实际要求,在师生“对话”中适时调整,贴近生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过程。教育心理学也证明,教育要发挥作用,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内容应避免浓厚的学术色彩,生成具体的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消除疑虑,把课堂学到的内容应用于现实生活,促进心理发展。教育内容应该多元,教师要洞悉学生各方面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使教育内容全面化,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3 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教师在评价中应该起到核心的作用,但同时为了评价更加客观、合理,不能忽视多元化的“声音”。合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个体的参与性,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进行,不可忽视各种偶然及相关因素的存在,因此应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主体之间的平等性对话,形成以“教师评价一本人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议―学校评价”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在评价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来自学生的“声音”,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意见,积极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性作用,为评价寻找一个和谐点,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方法要多元化。在评价方面,应该避免单纯反映学生发展结果的“量化”评价方法,使定性定量相结合,进行更加全面的“人本”评价。例如,情境性评价方法、行为观察等就属于质性方法。情境性评价方法是受教育者创设相关的场景,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更有利于教育者对其进行了解。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健康教育 干预
健康教育干预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支气管哮喘综合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如何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我科自2004~2006年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80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符合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神志清楚,能独立或与家人共同完成健康教育。随机分两组,观察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30-70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7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3例。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33-76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9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学历、性别等方面,经统计学检测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即常规教育法,除了进行出入院教育外,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随机教育。
1.2.2 观察组 按健康教育干预进行教育,为患者制定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干预图,并对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指导,见表1。
表1 健康教育内容及方法(略)
除表1所述内容外,还包括效果评价和施教等。患者入院时即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负责填写入院评估表,放于护理病历内,按步骤严格执行。当班护士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入院介绍,对接受能力较差、年龄偏大的患者,暂缓健康教育,待逐渐熟悉病房环境后,由责任护士进行教育,必要时可请家属共同参与,对已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时评价、签名。根据患者需要反复进行评估、教育,达到最终目标。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定期检查健康教育干预途径实施的执行情况,并抽测患者,了解患者知识掌握情况。
1.3 评价指标 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进行调查评价。(1)了解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对出院前的每位患者进行书面测试,得分≥80分的患者视为健康教育达标;(2)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对每位出院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得分≥90分为合格。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1.5 结果 见表2。
表2 两组接受健康教育后效果比较(略)
表2显示,观察组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 讨论
2.1 健康教育的干预途径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促进人们自觉的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病人的健康。健康教育干预途径的制订是为满足住院患者的教育需求。并用以指导病区护士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有关疾病知识,对疾病的治疗有一个正确地认识,使其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方式,从而促进和提高生活质量。
2.2 本研究在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干预途径后发现,实施了健康教育的观察组的健康教育达标率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未实施健康教育的对照组,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教育不注重效果的形式主义。通过护理干预的安排,患者对何时做哪些检查、治疗、护理等项目逐渐了解、熟悉;护士不断的检查反馈,进行评价,循证护理,指导患者真正的掌握相关知识。使健康教育制度化、具体化、实用化。保证了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对于规范护理行为和提高护理质量有临床指导意义。
2.3 健康教育途径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支持系统,要求医护人员的思想业务水平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上述护理干预,改变了传统的护理模式,规范了护理行为,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1、2]。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健康教育 时机 方法
健康教育是建立健康行为的有效方法,对临床各种治疗有增效的作用[1]。它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它是一个护患双方活动的过程。如果只有医护人员的“自动力”,而得不到患者的接受和配合,或只有患者的“自动力”,而得不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和训练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健康教育是通过护士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健康的习惯,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它是一个护患双方活动的过程,进行健康教育时机、内容情况调查,旨在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健康教育的最佳时间,提出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式,使患者能得到优质、高效、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才能使健康教育更有效的完成。
临床资料
2009~2011年收治入院10~20天以上且已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140例。文化程度:小学以下38例,中学62例,大专以上40例。其中男82例,女58例,年龄30~76岁,其中入院时患者轻度不适者(无明显痛苦貌和急性病容)67例,严重不适53例。
教育时机
入院时:根据患者病情作疾病方面的简要指导;对入院介绍内容中的有关规章制度,60%选择在当天治疗护理后。入院时严重不适的62例患者,多数选择刚入病房时作疾病方面的简要指导;95%选择刚入病房时介绍医护人员;而对入院介绍内容中病区环境和生活设施及各种制度的介绍,则选择第2天或病情稳定后。
在特殊检查和治疗前,向患者解释检查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让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消除顾虑,配合检查和治疗。
在患者或家属提问时做健康教育,也是他们最关心的,有针对性的、与病情结合密切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解。这时他们会细心倾听,牢记讲解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出院前教育:100%患者选择出院前期,护士需进行出院后的健康指导,如康复知识、用药知识、复诊时间、适合饮食、注意事项等。需要家属进行的操作,如带有管道的患者,要手把手教会护理操作技巧,让患者或家属操作熟练,再出院。以免意外发生。
宣教方法
循序渐进:进行健康教育前,先跟患者拉拉家常或从简单的询问生活起居开始,等到患者已将注意力全部转移到护士身上时,即可开始进行拟定的健康教育,这样患者易于接收护士的建议和指导,容易记住内容。在与患者交流时应做到:清楚、直言、诚实、有分寸。清楚:使用简洁、含义明确的语言,明确表达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要注意尊重患者,还要正确的应用保护性医疗制度的保密原则。
口头入院宣教,内容简单,主要是洗手间及医护办公室所在地。随即通知医生对患者进行入院体检,询问病史,决定初步诊治方案。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对其心理状态、不适症状、患病的态度、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接受能力进行评估。对年龄偏大,接受能力差的患者,暂缓健康教育,待其逐渐熟悉病房环境、适应病房生活后,再按护理干预程序逐项进行。在此期间干预对象主要是家属。通过评价,了解患者及家属最希望获取的知识或最缺乏的知识。由此确定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包括疾病基本知识、疾病性质、诱因、临床表现、预后和康复事项、特殊检查、治疗、用药的目的、意义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采用面对面的个案教育方法。
示教法:对老年人和文化程度低的采取讲授法和示教法制作幻灯片和健康教育处方[2]、宣传册供文化程度高的患者阅读,并进行适当的讲解等。护理人员以患者住院时间为序,把具体的健康教育项目细化到患者住院的每一天,对需要为患者提供的健康教育项目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定人,使护理人员及患者形成了主动护理与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全过程,保证了患者健康教育干预系统的连贯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并与每天晨会后,由护士长带领全体护士对接受教育后的患者行为的改变状态进行评价1次,及时发现不足,针对个体接受能力的不同,分别给予补充及强化干预。评价时尤其强调患者不良行为的良性转换,其行为的改变即使是微小进步也给极大的赞扬,增强患者信心。通过评价,再次确定新的目标,内容,如此循环。并在交谈中,正确运用解释、鼓励、保证、安慰、指导,暗示等支持性教育方法,消除或缓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为患者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同时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取得家属配合,建议家属及家庭成员关心、体贴、理解、帮助患者,对患者不要流露出厌烦情绪,以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鼓励和支持患者。
讨 论
掌握好时机,做好健康教育,提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增强了治疗效果减少了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腹部手术 并发症 健康教育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功能已从单纯的临床疾病护理转向预防、保健、康复等综合型的护理;从被动的、局部的护理转向主动的、全面的整体护理,护理的内涵和职能在不断的丰富和扩大,对住院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已成为落实整体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使健康教育更具有可行性、针对性、实效性,我院采取了应用护理教育程序对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选择对象 选择本科室三年来,腹部手术的住院患者共600例,作为健康教育干预对象,男491例,女109例,年龄最大72岁,年龄最小5岁。
1.2干预方法 对选择对象的腹部手术就诊人群,开展不少于5min的健康教育活动。采取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法,测试健康教育前后的有关知识和提高水平,提升腹部手术患者的手术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并发症。
2 树立腹部手术病人健康信念
2.1心理状态 ①能表达自我感受(向护士,家属及同事诉说);②对手术及治疗信心;③对家属依赖性;④对医护人员依赖性;⑤对出院后社区医疗服务信任感;⑥参与制定术后恢复计划。
2.2健康信念 ①寻求手术后康复信息的意愿;②寻求手术后康复知识学习的意愿;③寻求术后活动方式(如早期下床,功能锻炼);④愿意接收各种手术康复功能锻炼。
2.3健康行为 ①寻求控制疼痛的方法;②伤口自我监测;③定期有效咳嗽;④主动早期活动(床上,下床活动);⑤保持口腔卫生;⑥沐浴,更衣及上厕所(病情稳定情况下);⑦配合药物治疗计划;⑧合理选择手术后营养食品的摄入;⑨康复与功能锻炼。
2.4制定规范的腹部手术病人护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 为使健康教育工作能达到科学化管理水平,规范,统一和协调护士健康教育工作,促使健康教育有效进行,必须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对保障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获取最佳健康教育效果,提高病人满意度具有较好的指导和管理作用[1]。在制定腹部手术病人护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标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标准性,建立以健康教育“知,信,行”为理论依托,以一般评价标准与具体评价标准构成系统框架,以标准化的教育内容作为标准的主体,经过不断的论证,修改,制定出相对完整的评价标准系体,达到规范,统一,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调查资料表明,护士认为制定的评价标准具有质量控制和管理的作用,评价标准的内容科学,完整,规范,对临床有指导和管理作用。
3 术后指导
①术后您将常规禁食、留置胃管、尿管、腹腔等引流管,请您注意引流管勿压、勿折。我们会定时去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等,在此期间,我们会根据病情给您做口腔护理、会阴擦洗等护理。②术后会给您吸氧及保肝等治疗,适量补充血浆和白蛋白,以提高您的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③术后平卧6小时后,我们帮您取低半卧位,要避免过早活动,以免引起肝面术后出血。④您要学会二次咳嗽,即您深呼吸后用力将痰咳至咽部,第二次将痰咳出,我们将协助您翻身和拍背,增加咳痰的有效性。如果疼痛可用双手挤压伤口两侧,以减轻刀口张力,减轻疼痛,千万不要因为怕疼而拒绝咳痰。⑤我们可能会定期静脉取血复查肝功和各项生化指标,以利于对术后病情的观察和治疗,请您理解和配合。⑥在您排气拔除胃管后,您可进少量水及流食。3~5天后可进低蛋白,低脂肪易消化饮食,我们会根据医嘱及时给您做饮食指导。
4 结果
健康教育前,600例腹部手术患者对相关知识知晓率为26.5%;健康教育后,知晓率为86%,知晓率提高了59.5%。
5 讨论
在诊疗疾病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很受欢迎,在调查意见一栏,赞成者占98%,护士在做该项工作时,可以保证护理工作有序的进行,降低人力、物力的损耗,提高护理质量与效率,以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率[1]。本次调查说明,对腹部手术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工作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干预后相关知识提高会十分明显,对树立健康信念,形成健康行为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健康教育 实施现状 大学生健康
1.引言
健康教育是21世纪卫生保健的基本策略,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高校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学校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部署。健康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因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起步较晚,发展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教材未形成体系、师资力量不强、教学管理缺失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要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指引下,审视高校健康教育现状,正确看待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提高高校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合格而又优秀的建设者。
2.健康教育内涵的厘清
何为健康教育?有人将健康教育等同为卫生医务教育,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我国将健康教育定义为: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美国健康教育问题联合委员会对健康教育的定义是:健康是一切影响于个人、社区与种族的健康知识、态度和习惯的经验的总和。世界卫生组织(WHO)1991年在芬兰召开的世界健康教育大会上指出:健康教育及其相关理论是一种崭新的科学文化,它的着眼点应是如何促使人们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消除危险因素,更好地促进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1]。尽管各方面对健康教育的定义各有所述,但其主要思想都是着眼于消除危险因素,强调个人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自我保健。
健康是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等方面健康与适应的完满状态。健康教育是有关人的生命发展的教育,学校健康教育也就更不能只停留在向学生简单地传授卫生知识和方法,进行身体疾病防治的教育这一狭窄的层面上,还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观、生活观、价值观,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换言之,学校健康教育最终落脚点是通过学校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力量,使学生自愿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使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3.高校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3.1教学管理的缺失
1993年颁布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距今已18年,作为指导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最为严肃的政策,其中很多理念和措施已不合时宜,不能反映新世纪初高校健康教育发展形势的新需求。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我认为此类政策出台说明国家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暴露出目标不明确,内容不详尽,缺乏操作性和系统性的问题。首先是导致高校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健康教育教学形同虚设。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校要么未开设健康教育选(必)修课,要么以举办宣传讲座草草了事;其次,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健康教育管理实施部门,即使有些高校成立了健康教育教研室,也严重缺乏教学资源;最后,由于对健康教育认知存在着差异,造成高校管理层及部分教育者认为高校健康教育是说起来挺重要而做起来却显得次要的课程,这直接导致高校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先天缺钙”。从总体上来讲,我国急需建立一套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高校健康教育政策体系和教学实践管理体系。
3.2高校健康教师队伍培养与发展现状
当前高校健康教育教师多由校保健医生或体育教师兼任,这与我国健康教育人才培养起步晚不无关系。1991年秋,天津师范大学在全国师范院校中首先开设健康教育专业2年制大专班,之后上海、江苏、北京、广东等地5所医科大学、卫生学校陆续开办健康教育专业[2]。当前全国100多所医学院校开设健康教育专业的院校不多,人才培养才刚刚开始起步,全国的体育院校也仅仅培养兼职的健康教育师资,并没有单独开设健康教育专业,全国仅有20余所高师院校开设健康教育专业。尽管这些渠道培养了一批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但仍不能满足学校健康教育对专业教师的需求。
对比美国的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情况,我们应该有所启发。美国从1920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的师范学院中就设立了健康教育学学士学位。到1930年,学校健康教育发展成了与其他重要学科一样的主要课程。目前美国有200所大学设立了健康教育专业,其中20所可以培养健康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在健康教育中所有的课程,教师都必须具备健康教育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并经学校健康教育专业的上岗培训,获得证书后方能开课。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其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密不可分[3]。
为缓解高校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高校可在现有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将医师、体育教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老师纳入高校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同时,学校应出台进修政策,支持相关教师去接受健康教育再培训,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3.3教材及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
由于我国高校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教材建设滞后,教材大都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形式呆板,内容显得相对简单枯燥,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学科体系。前期编写的高校健康教育教材侧重于卫生知识和预防疾病的讲授,内容单一且枯燥,学生普遍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反观近几年出版的教材,能够根据高校教育方针、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社会角色来制定,一改前期教材的不足,同时也做到了与《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机衔接。还缺少健康意识、健康行为与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我国高校对健康环境和氛围的营造缺乏重视,例如美国的学生可以坐在满壁形态逼真,甚至堆放着“骼骸”的教室里听课;香港的健身课更是在流动的车厢里进行,光电技术将人体奥秘展示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另外,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应注意多引入能提高大学生健康控制与健康管理能力的教学内容。
4.改进高校健康教育教学对策的思考
4.1拓展教学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多采用室内讲授法。虽然组织容易,形式单一,但是多知识的灌输与少动手操作的教学让学生极易产生枯燥感。美国的健康教育课程计划就有专题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类似于专题讲座,强调的是以某一个与健康问题有关的,在群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再如,多主题或全面性的健康课程模式,课程详尽复杂并且有全国代表性。借鉴美国的教学组织经验,我们可以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通过学科教学、主题班会、团会等方式尤其是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开展健康教育教学。还可通过建设健康校园的环境,如在校园中布置专题讲座墙报、板报、海报、电子屏幕等方式举行定期和不定期专题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健康教育。此外,高校或与当地卫生防疫工作结合,紧贴形势,开展讲座、提供咨询、卫生帮助等志愿活动和服务,来改变高校健康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流于表面的做法,多渠道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为学生一生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4]。
4.2高校健康教育评价
有教学必须实施教学评价,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指导高校健康教育的教学发展。高校教育部门应当在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进行教学评价与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育部颁布了《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试行)》,其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的评价指标,却唯独没有列出高校部分的评价指标。教育部门要建立高校健康教育的评价机制,从高校健康教育目标和质量监控等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发展。
5.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命运,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厘清健康教育的内涵,明确高校健康教育目标,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师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使毕业生在带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走出校门的同时还树立健康和健身意识,成为家庭与社会健康的行为大使,带动社会群体健康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人骏.健康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83.
[2]孙波.以“健商”理念为依托.探求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9.
[3]范锦勤.刍议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3):114-115.
[4]张延香.以“健商”理念为依托探求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J].中国厂矿医学,2009,(12):706.
[5]孙亚慧,姚慧,林伟.高校健康教育课设置思路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9,(3):522,534.
关键词 手术患者 健康教育 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是维持人类健康的一项有效措施,2010年7月依据外科患者健康教育记录单实施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工作按标准化、程序化开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普外科经手术治疗出院且术后有引流管的患者,2010年4~6月住院手术患者18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85例,女95例,年龄6~85岁,平均52.95±14.57岁,胆道疾病78例,肠道疾病35例,甲状腺疾病28例,乳腺疾病7例,胃十二指肠道疾病23例,胰腺疾病3例,肝脏疾病5例,其他疾病1例;2010年7~9月住院手术患者165例为实验组,其中男74例,女91例,年龄2~84岁,平均年龄54.96±15.74岁,胆道疾病74例,肠道疾病30例,甲状腺疾病26例,乳腺疾病3例,胃十二指肠道疾病22例,胰腺疾病3例,肝脏疾病6例,其他疾病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疾病类型等方面经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
方法:⑴对照组健康教育方式: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给予一般说教及简单举例,将医院规章制度、疾病相关知识及术前术后配合要点由责任护士不定时,随机对患者讲授。
⑵实验组健康教育方式:根据外科患者健康教育记录单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①外科患者健康教育记录单的制订:充分综合外科患者在不同阶段不同的健康问题和护理需求[1],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健康教育项目制成表格,表格内容包括教育内容、日期、教育形式、评价、护士签名、患者或家属签名,教育内容含入院时、入院后、术前、术后及出院时5个方面。②实施: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在患者入院当天负责填写外科患者健康教育记录单眉栏后放在病历中,由责任护士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式,为患者实施不同的健康教育和训练指导,每项内容落实后写下宣教时间,在教育形式栏打勾并签名,并对患者掌握情况每天进行评价,确已掌握的教育内容,责任护士在健康教育记录单评价栏打勾,并由患者或家属确认签名,对部分掌握或者未掌握的内容,及时再加强宣教,掌握后再签名。
效果评价:①评价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情况。采用我院外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调查表了解患者健康教育知晓情况,该调查表内容包括病区环境、住院规章制度,安全防护知识,自身疾病知识,饮食基本知识,常用检查配合要点,主要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注意事项,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相关知识,各种管道的护理知识和配合要点,有关休息、活动、功能锻炼等10个方面内容,每项测评分为知道、部分知道、不知道,分别记10、5、0分,采用百分制,得分≥85分为知晓,否则为不知晓。对照组与实验组健康教育知晓率调查表均在出院前1天由患者及家属共同完成[2]。②评价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跌倒、走失、用药正确、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3]。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X2检验。
结 果
实验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效果显著,见表1。
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实验组发生胃管脱出2例;对照组发生胃管脱出6例,跌倒1例,坠床1例,尿管脱出1例,颈部负压引流管脱落1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外科患者健康教育记录单的应用,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晓率。传统的健康教育随机性强,缺乏预见性、系统性,教育内容不全面、不具体,常常会出现宣教内容重复或遗忘,造成健康教育的不连贯,不系统,多流于形式[4]。而外科患者健康教育记录单内容全面,涵盖了各种相关知识,护理人员依据健康教育记录单对手术患者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动态、连续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后,及时对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逐项的落实,它使健康教育程序化、规范化,避免了漏项的发生。患者能及时获取相关健康知识,得到详细具体的指导,从而使得健康教育知晓率较前明显提高。
调动患者及家属参与落实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自我健康意识。让患者或家属参与到健康教育工作落实中,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能够产生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去遵照执行,积极配合各项措施,防止各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由被动接受转化到主动参与,明显提高了自我健康意识。
健康教育记录单的应用,有利于质量控制,提高护士的工作主动性。通过外科患者健康教育记录单的应用,可引导护士必须按健康教育记录单内容落实健康教育,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自主性,主动回到患者身边去,围绕患者的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护士长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健康教育记录单的完成情况,了解患者对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健康教育质量进行检查及监督,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使健康教育成为一种常规化,达到最佳效果。
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护理人员依据健康教育记录单进行健康教育,增加了护患交流的机会,护士给患者的时间增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不仅可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和安全感,促进护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密切护患关系;还体现了护理人员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服务群众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5]。护患之间的互动加强,促进了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丽君,殷月瑛,李红娟.临床护士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对策.护理学报,2006,13(3):74.
2 唐运香,高早琼.颅脑损伤健康教育课堂对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7.
3 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COPD患者160例。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标准。按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为2013年1月~2013年8月80例,给予常规护理(常规组),其中男64例,女16例。试验组为2013年9月~2014年3月80例运用PDCA管理结合多元化健康教育80例,其中男68例,女1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组)在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意义,指导患者每天做两次,每次30分钟。试验组运用PDCA管理结合多元化健康教育的方法,采取让患者观看图片、录像、PPT和责任护士进行演示指导、定期组织健康讲座、病友交流进行经验介绍等来帮助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同时由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检查、督促落实。
1.2.1计划(P)
1.2.1.1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2013年1月~8月8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在患者出院前护士评价患者是否掌握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发现其中正确掌握锻炼方法、实施情况好的患者只有26.3%,48.7%的患者都不明白呼吸功能锻炼的意义并且不会正确操作。吉林医学2015年3月第36卷第9期•1869•
1.2.1.2分析原因,制定计划
①原因分析:组织护士讨论,分析原因有:健康教育方法过于单一、不够生动;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对护士的指导和患者的执行缺乏及时的检查评价;各护士对呼吸功能锻炼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相关因素包括科室培训不到位,护士因休息休假等原因缺席培训未能及时进行补训。
②制定计划:采用多元化健康教育方法:从网上下载图片配上简单的文字描述、制作健康教育录像、制作PPT,责任护士进行演示,形象具体地去指导患者。还可以采用患者交流、现场模拟等方法达到使患者掌握知识、转变观念的目的。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对护士的指导和患者的执行进行及时的检查评价,科室建立呼吸功能锻炼指导及评价本,详细记录患者的床号、姓名、诊断、入院日期、指导日期、评价日期及效果。一般是在COPD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做指导,每天指导评价,直到患者掌握为止。科室加强对护士的培训,使科内每一位护士都熟练掌握指导方法。
1.2.2实施(D)
遵照计划,进行各项措施的落实:
①采用多元化健康教育方法:患者入院首先由责任护士全面收集资料、正确评估患者的相关情况,确定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方式。一般患者可应用图片、护士示范等形式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的培训。举办健康讲座:利用多媒体每周一次向患者讲解COPD防控知识,特别是吸烟的危害性及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同时请已学会的患者进行示范,请刚开始学的患者进行现场模拟,鼓励大家进行互动交流。
②加强护士培训,采用护士培训签名方式,因故未参加培训的回来上班后要及时进行补培训,并且要经过护士长的考核合格。
③科室成立护士长—质控组长—责任护士三级质控网络,履行各自职责,每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做好健康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
1.2.3检查(C)
制定呼吸功能锻炼的实施质量评价标准,患者能熟练地按要求自行规范操作的为实施情况好;每次操作都需要护士督促或指导的为实施情况中;在护士指导下仍不能正确练习或放弃练习的为实施情况差。责任护士每天对患者执行情况进行指导、评价,并做好登记。质控组长隔天检查1次,护士长每周检查1次。
1.2.4处理(A)
经过以上3个环节的实施,对患者已经掌握的知识、良好的自我护理行为予以表扬,提高患者继续坚持锻炼的积极性。对患者没能掌握的知识点和依从性较低的行为,与患者共同分析原因,讨论解决办法,制定落实措施,加入下一个PDCA循环。
2结果经分析
研究发现,试验组对呼吸功能锻炼实施情况好的患者比例大大提高,实施情况差的患者比例大大地降低,但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就是试验组处于实施情况中的患者占比仍有40%。这主要是这部分患者缺乏主动性、自我执行力较差,练是依赖护士的督促。针对这一情况护士要积极鼓励患者,适当运用激励原则,增加患者参与的主动性。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