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周期与行业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文献综述
学者研究经济周期与资产配置模型始于19世纪90年代。Sam.stova(1996)研究1970年到1995年间美国的经济周期与股市各行业的表现,他将25年分为4个扩张期,3个收缩期。其中扩张期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收缩期分为早晚2个阶段,认为当经济从扩张转向收缩阶段,一般伴随股价的下跌与货币资金的减少,当经济走向谷底时,央行会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这时公用事业与金融行业表现最好。
美林证券公司在2004年的《投资时钟》报告中,统计了美国1973—2004年的历史数据,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胀的不同变化,将经济周期分为萧条,复苏,过热和滞涨,其研究显示,在衰退阶段债券收益率最高,在复苏阶段股票收益率最高,在经济过热阶段大宗商品收益率最高,在滞涨阶段,现金收益率最高。
在国内,对经济周期与股市波动的关系,大部分是从货币政策与股市相互关系来分析,中国金融产品种类少,且投资门槛高,研究中国的投资时钟,应重在基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A股行业轮动。
二、经济周期的关键指标与中国经济周期划分
(一)经济周期的关键指标
宏观波动是一种周期性的由萧条到复苏再到的循环变动。 按统计指标变动轨迹与经济变动轨迹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同步指标、先行指标、滞后指标。
先行指标主要用于判断短期经济总体的景气状况,我国一般采用新开工项目数、基建贷款、海关出口额、狭义货币M1、工业贷款等作为先行指标。一致同步指标是指与国民经济周期的转变同时发生的指标,我国常采用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海关进口额、货币流通量、广义货币M2等作为一致同步指标。滞后指标是指在指标的时间上相对落后于国民经济周期波动,我国主要有全民固定资产投资、零售物价总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等。
(二)中国经济周期划分
本文中用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表示经济增长,用CPI来表示通货膨胀。时间从2003年1月至2011年7月,根据经济增长与通胀组合的变化,我们把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经济增长下降,通胀下降为衰退阶段;经济增长上升,通胀下降为复苏阶段,经济增长上升,通胀上升为过热阶段;经济增长下降通胀上升为滞涨阶段。
三、行业轮动的理论逻辑
(一)利率和成本
利率与成本降低,先会刺激可选消费,后沿产业链延伸, 如汽车——钢铁、工业金属、化工——采矿、电力、煤炭、石油;房地产——建材、钢铁、有色、家电、机械。同时利率降低,货币增多,直接推动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
(二)财政政策方面
政府进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是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一是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会使建筑、建材、钢铁和有色的需求增加,而影响煤炭、电力、石油、铁矿的需求。二是要鼓励新技术的运用,目的是鼓励经济长期持续发展。
(三)出口方面
世界经济也影响着中国经济,一方面是国外旺盛的消费需求推动必需品的需求,包括纺织服装、家具等,另一方面是推动机电产品出口,且沿着产业链向下,即机电产品——机械、电子、家电——半导体、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矿石。
四、中国不同经济周期下的行业表现
我们根据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把2003年1月到2011年7月分为四个阶段,找出每个阶段表现最好的四个行业。
(一)衰退
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均降低,因为经济增长率往往提前通胀到来,所以通货膨胀降低一般说明经济增长率下降已到末期,此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应该开始。跟利率和货币供应相关的行业往往复苏,与财政政策有关行业也受益,收益率较高的行业是:家电、电子元器件、有色、房地产、交运设备。
03.1-03.5 04.11-05.2 06.5-06.12 08.10-09.2
黑金 0.258 信息服务 0.049 家电 0.700 交运设备 0.095
公用事业 0.287 餐饮旅游 0.051 化工 0.796 食品饮料 0.095
交运设备 0.342 房地产 0.061 交运 0.861 家电 0.116
金融服务 0.408 黑金 0.017 房地产 1.118 有色 0.164
(二)复苏
经济增长率开始上升,通货膨胀却仍降低,但快到达底部,这时候利率达到阶段最低,扩张性财政政策却还在进行。需求稍微恢复,且成本到达底部,跟利率和成本敏感的行业成长较快。收益率较高的行业是:房地产、交运设备、采掘、有色。
03.6-04.4 05.3-06.4 09.3-10
电子元器件 0.028 商业贸易 0.325 餐饮旅游 0.400
交运 0.062 金融服务 0.439 交运设备 0.400
黑金 0.074 食品饮料 0.523 房地产 0.443
采掘 0.162 有色 0.596 采掘 0.634
(三)过热
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均处在上升阶段,因为经济增长率提前于通货膨胀上升,这通常说明着经济已经到达潜在增长率水平上。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还没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央行对利率的控制较平稳,财政政策也是平稳的。在这时期,由于需求缓慢回升且通胀缓慢上升,各个行业收益率都较高,中游行业开始有所表现。此阶段以下行业表现最好:农业家电、采掘、有色、机械。
07.1-08.3 09.11-10.04
有色 1.466 有色 0.291
采掘 1.476 纺织服装 0.3405
家电 1.511 机械 0.3625
农林 1.585 采掘 0.3689
(四)滞涨
经济增长率虽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已经开始降低。而通货膨胀却仍处于上升过程,较高通货膨胀的危害开始出现。此时,由于通货膨胀处在较高水平而且经济增长率也还可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加息以应对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防止通货膨胀持续上升。在这个时期,因为需求降低,而利率和成本仍在上升。无一行业出现绝对收益,持有现金是最好选择。以下行业比较而言收益还可以: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相对不错。
04.5-4.11 08.4-08.9 10.05-11.07
食品饮料 -0.146 食品饮料 -0.322 建筑建材 0.1089
采掘 -0.049 信息服务 -0.313 医药生物 0.1890
交运 -0.038 医药生物 -0.288 交通运输 0.2168
黑金 -0.016 公用事业 -0.286 食品饮料 0.3272
五﹑结论
我们从经济周期角度来分析A股市场的行业轮动,通过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来划分经济周期,先通过经济周期与行业轮动的理论传导分析,后通过实证检验中国A股市场,得出了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各行业的收益率也有差异,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基于经济周期的A股行业轮动来获取超额收益。
参考文献
[1] Stovall Sam.Standard & Poor's guide to sector investing[Z]. McGraw-Hill,1996.
[2] Martin J Pring.积极资产配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
[3] 美林证券.The Investment Clock—Special Report# 1:Making Money from Macro.2004.
【关键词】金融经济周期 金融监管 金融市场 市场经济
自从2008年由美国华尔街爆发出的次贷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也正是自从那次之后,我国金融市场更加重视对宏观发展情况的调控和引导,从而在微观的细节之处入手,在金融经济周期的理论带动下,加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监管和风险防范。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出的金融经济周期是符合我国整个金融行业有机发展规律的,其更加注重金融行业的全面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从社会角度出发,金融监管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标签”,是对金融机构建构与社会服务为出发点进行深入思考的发展体系,企业无论采用何种发展战略,都必须借助该标签的力量。下面通过在金融经济周期的理解基础上,分析金融经济周期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及具体的对策。
一、金融经济周期下的金融监管发展模式
(一)资源整合协调发展
对于现代国际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发展模式而言,以遵守金融经济周期的发展规律为前提,进一步优化与整合金融市场资源,从而实现各个金融机构内部的价值再造,其是金融机构与金融企业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因此,应该从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经济周期出发,将整体金融行业经济发展结构纳入其中,找到实现金融机构本身的社会与商业价值,促使现代金融监管活动的发展可以符合国际自由化背景中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
(二)集团化金融间断发展趋势
具体而言,应该加强金融集团内部的总部监管工作建设,它是现代金融企业发展的战略中心与指挥中心,是保障下属金融机构监管业务能够发展与正常运作的保障机制。因此,金融企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现实金融经济周期的发展状态,调整集团建设的现实监管目标,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与强化,建立完整具有战略意义的金融监管模式。其次,应该完善金融股权监管建设,为实现股权集中提供良好的监管环境,从而完善其中的治理结构,并在结构体系中创新营销模式。在面对国际金融自由化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时,应该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金融监管模式,不断创新金融市场的监管模式。
(三)注重风险管理与控制
风险管理是金融监管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整体金融行业发展的所必须面对课题。在金融经济周期的引导下,金融行业的风险是出于动态变化的。因此,要想加强金融监管它体现了在国际自由化贸易背景下金融市场商业模式的基础内容,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扩大化影响,金融行业作为具有较高风险的行业更应该积极面对风险,加强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因此,在未来现代金融行业的商业模式发展过程中,把握金融经济周期的发展规律,注重监管功能对风险的监控,并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监控体系。
二、我国金融行业监管的现状
(一)金融监管不够规范
当前,我国金融行业的整体监管从整体上来说形势严峻,金融机构在日常的经营中存在很多不规范问题,发展不够规范是影响金融监管的重点,特别是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更为突出。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各项金融业务的增加,金融监管无法从切合实际角度入手,传统的监管手段与经营能力无法与变化的市场相接轨,使很多风险产生的几率越来越高,对资产负债比例控制不当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和破产。同时,在利益的促使下,很容易出现信贷膨胀现象。这种勾结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健康与安全,致使金融行业的发展不平衡。
(二)金融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针对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不够完善,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太过迅速,很多法律条文针对金融监管的发展失去了原有的约束能力,不少金融机构容易钻法律漏洞,这将会使整体金融行业的潜在风险逐渐增大。
(三)金融监管力度不足
金融监管的管理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监管方式太过简单,业务管理中经常出现口头协定,没有手续;第二,监管手段精盐化,特别是对众多小型金融组织来说,主要业务是凭借经验对贷款人进行管理,市场监管能力也没能有效发挥。并且,我国针对金融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没有银行监管部门一样明确,银监会针对金融行业的监管手段不够完善,所以导致了很多金融机构的监管行为不够正规,当遇到突发性事件和风险性事件时,金融机构难以自行调控,容易引发社会混乱。
(四)金融监管信用问题
金融监管的信用问题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信用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金融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所以,一些金融机构仿佛在肆意扩张,在没有监管和发展不规范的情况下,很多金融机构出现欺诈现象,引发的纠纷不断,造成了金融市场信用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我国金融经济周期对金融监管的启示与对策
(一)把握金融经济周期宗旨,规范发展金融市场
由于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比较混乱,特别是地下钱庄、典当行等民间金融很容易出现行业不规范、欺诈等行为,更有甚者与当地黑社会联合,导致金融监管过程中承担了不必要的风险。所以,国家应该针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规划,牢牢把握金融经济周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金融市场的定位、金融产品、融资能力等各方面给出一定的衡量标准,进入门槛提高,提升金融监管职能的规范性,使我国金融市场拥有高标准,这样对整体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各个融资条件的提供也有良好的保证。
(二)以金融经济周期为前提,健全金融监管法律法规
国家应该针对金融行业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将以往无用的法律条文删减或修订,以当前客观的金融经济周围为前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在法律的保障下能够更加规范、约束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一些中小企业倚仗自己与民间金融“有关系”,经常达成口头协议,这样对我国民间金融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所以,在法律的调整和金融经济规律的把控下,使得我国金融行业面对的风险因素有效减少,使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抗风险能力有所提升,在金融行业相对合理化发展的条件下,小规模的金融记过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发挥金融经济周期职能,深入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我国各个金融机构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规模逐渐庞大,随之而来的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也需要提升。从前期的发展规划方面,到中期的经营管理方面,再到后期的催款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监管方式及力度。这一方面能够保证金融行业的正规化,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在金融行业中获得融资的中小金融企业获得更大的保证。国家可以建立诸如银监会或其他协会的方式进行管理,或者直接由银监会监管,充分的发挥金融经济周期职能,利用其中立性和制度性提升对我国金融行业的整体监管力度,这样能够逐渐将金融机构良莠不齐的现状规划到国家银行的标准,同时也能够依靠银监会的社会力度,为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获得相关权利。
(四)建立金融信用体系,健全金融监管征信制度
金融行业的监管信用问题一直是发展中的诟病,所以在金融行业的发展阶段也需要像银行方面一样构建起行业内部的监管信用体系。针对监管信用体系对各个金融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发挥金融经济的客观规律,公正、公平、透明的评估包括金融企业的经营时间、经营能力、还账能力以及信贷融资能力等,大体体现监管征信制度的强制性和震慑性。在建立金融信用体系后,能够对金融市场的风险有所保证,同时对金融企业的融资也能够更加公平,从而使我国整体金融市场的发展更加规范化。
综上所述,本文站在金融经济周期和金融监管二者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对我国金融经济周期的深入了解,发现了金融经济周期同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找到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利用金融经济周期的客观规律来规范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的规范发展,这样才能帮助我国金融市场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正确的金融监管对策,从而帮助我国各个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融资和其他方面的发展。以上通过对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以促使金融行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和监管,实现金融市场的高效运转,从而繁荣整体的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文泓.国际金融监管理念与监管方式的转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2.
[2]涂永前.美国2009年《个人消费者金融保护署法案》及其对我国金融监管法制的启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
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在趋势走向上和我国的汽车产业周期波动差不多相同,但汽车产业周期波动产生的幅度远远超过了经济周期波动幅度。我国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股市周期波动也能够和我国汽车产业周期波动相互一致,但相对来说,汽车产业周期波动还不如股市、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的快速,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可以得出经济金融政策也会对汽车产业周期波动产生正相关的效果,并且影响到汽车产业波动的幅度大小。本文先是分析了经济周期的理论,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了经济周期波动对我国汽车产业周期性影响。
【关键词】
经济周期波动;我国汽车产业;周期性;分析
经济周期理论可以概括成冲击传导学说,目前市场产生的经济周期波动是由于市场经济体系遭受的外部随机冲击,借助于内部的传导机制形成的具有一定周期性的市场反应。下面就先讲一讲冲击传导学说里经典的经济周期理论。下面先讲一讲经济周期的理论。
一、经济周期理论分析
基于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侧重在内生因素进行经济周期理论的分析。它对经济系统中内部传导机制进行了集中的探讨,借助于经济系统内动态运行,去研究经济周期波动。它得出经济波动是由于经济系统里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当没有收到外生变量对自己的影响时,会参照一个趋势来运行。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内部传导机制,可以把内部传导机制的传导过程归结成一个货币过程,通过货币方面的因素造成信贷市场的供给情况,影响市场利率的波动情况,以及影响银行信贷投资情况,致使经济出现收缩或者扩张。为此,造成经济周期波动的大部分原因,是银行信贷的内部传导机制。基于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新古典宏观经济周期理论认为造成经济波动的冲击形式大体上有三种,一种是宏观的经济政策冲击,例如,汇率政策、货币供给、财政金融政策的变动,会使需求受到影响;一种是供给冲击,例如自然灾害、原材料国际价格变动、气候变化、技术进步,它会使经济生产方面受到影响;最后一种是私人需求冲击,例如私人消费支出、私人投资变化。
二、经济周期波动对我国汽车产业周期性分析
1.外部冲击机制
我国汽车产业的周期波动,会受到外部冲击机制作用,即汽车产业系统的外部冲击借助于系统内部传导机制,对系统未来的运行趋势造成影响,使之发生变化。这种冲击有很多种,例如体制方面带来的冲击、货币需求方面带来的冲击、财政方面带来的冲击、消费方面带来的冲击、投资方面带来的冲击、实际需求方面带来的冲击、经济方面带来的冲击、国际政治方面带来的冲击等。汽车产业周期波动的冲击传导差不多有四个阶段,它们分别是外部冲击阶段,国际经济变化、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等系统外变量引起的系统外部冲击;初始响应传导阶段,系统形成对外部冲击的初始响应,借助于内部传导机制转化外部冲击成系统进行运行的一个动力因素;内部传导衰减阶段,汽车产业系统由于受到内部运行的阻力作用,在外部冲击传导于汽车产业系统里时,就会造成响应的曲线出现衰减现象,有汽车产业经济波动长度、波动幅度、波动强度指标慢慢趋于稳定的状态;稳定状态前的运行状态阶段,系统有了对外部冲击的初始响应后,加上内部传导机制影响出现震荡程度降低现象。
2.金融政策产生的产业投资影响
我国汽车产业需要数额巨大的投资,其中金融政策会给汽车产业运行带来有波动的影响。金融政策借助于利率变动、货币供应变动这些方式来干扰以及冲击汽车产业运行。货币供给量上的变动影响到的汽车产业运行,在经济体系达到均衡时,可以满足市场超额的需求总和是零。即股票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汽车产业市场、其他市场的超额需求之和等于零。货币市场形成超额的供给终会反映到汽车产业市场、产品市场以及股票市场,超额的市场需求由此形成,推动以上市场价格的提高,也形成相应的产量波动。对于货币供应产生的汽车产业冲击可以分成两个途径,一种是直接途径,在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汽车产业的货币需求时,汽车购买者、生产者会认为这属于偶然事件,不会把多余的资金用在消费或者投资上。在货币供应量持续上升时,货币持有人就开始消费汽车产品,这样一来,就带动了汽车产业的投资。汽车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时,汽车产业还会受到短期刚性供给的影响,产品价格持续提高,产品市场交易总量上涨,汽车的产业市场开始了扩展时期。当过度投资汽车产业时,产能就会过剩,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致使开工不足,我国的汽车产业也会变得萎缩。另一种是间接投资,当市场上的货币量提高或者下降时,作用于金融收益率、金融利息率以及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的效果,会反过来影响到货币需求量或者支出量的变化,然后汽车产业范围内宏观经济领域也会受到牵连,形成汽车产业宏观经济上的波动。
3.产业政策产生的汽车产业周期波动作用
当我国的宏观经济出现产业结构上的变化时,就会严重影响到汽车产业周期性的波动。依照产业关联理论,进行汽车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产生的产业经济影响分析时,需要借助于后向的、前向的联系与感应度、影响力指标分析。汽车产业影响国民经济的程度大小就被称为汽车产业影响力。它能够显示出每增加一个单位汽车产业的最终产品,对我国国民经济生产需求的波动程度。当系数很大时,说明汽车产业会产生巨大的国民经济生产需求影响。汽车产业的灵敏程度指我国国民的其他产业造成的汽车产业波动程度,这个系数能够显示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国民行业的最终产品,对我国国民经济除汽车外行业的波动程度。当系数很大时,说明汽车产业会产生巨大的国民经济波动反映程度。最近几年,汽车产业影响国民经济的程度在慢慢上升。总结:
本文分析外部冲击机制、产业政策产生的汽车产业周期波动作用、金融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产生的产业投资影响,它对汽车产业周期波动产生正相关的效果,说明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情况可以和我国汽车产业的周期性波动保持基本一致,汽车产业的周期性波动趋势远远大于经济的周期波动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辉宇. 中国汽车市场波动现象解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04) .
[2] 邱畅. 油价波动对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的影响[J]. 现代商业, 2009,(04)
[3] 徐晓光.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08) .
[4] 徐晓光. 股票期权激励及其评价体系[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04) .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理论;特征;启示
一、 经济周期主要理论
凯恩斯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归结为《通论》中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降低,从而使得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短期中出现衰退。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中,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模型。其乘数-加速原理的主要思想是投资数量的增长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和产量的增加,而收入和产量的增加以后,将引起消费的增加,消费品数量的增加又会引起投资的再增加。而且这种投资增长的速度要比收入或供给增长的速度快,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增加,经济处于扩张期;反之,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减少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减少,社会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期。
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分析
1.投资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投资率的剧烈波动导致经济的一冷一热,经济周期即表现为短促的扩张期和较长的衰退期。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拉动的主要动力,粗放式投资大量增加,使得中国的投资率历年增高。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波动引起了经济的波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达到70477.4亿元,而2005年增至88773.6亿元,增速达26.0%,到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较高的投资增长拉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但高水平的投资不可一直持续,当其下降时即会导致GDP的剧烈波动。
2.物价波动是经济波动的另一原因。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动能够反映商品的供需状况,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消费和生活,人们会选择消费或不消费,这直接会冲击我国经济市场。
3.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货币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日趋明显。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幅度直接关系到经济波动的程度。
4.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中国已加入WTO以后,融入了国际市场,世界经济的波动将会对我国经济波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启示
1.抑制投资增速过快。当前中国宏观的重要任务是抑制投资增长过快,近几年来,中国部分行业发展迅速,如中国房地产产业蓬勃发展,但是城市各处楼盘众多,而作为人数众多的工薪阶层来说,真正能买上一套房的人却不多。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继续落实和完善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防止其不健康发展。还有诸如采矿业、制造业的投资增长都有些过快。
2.稳定中国物价,恰当控制货币供给量。近段时间,除了猪肉涨价外,很多商品和服务在短时间都大幅度的上涨。随着物价的上扬,人们选择了把存款进行投资,尽管在刺激国内需求方面有一些成效,但是股市资金的膨胀,市场上货币流量的增多,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应当提高银行利息率和证券的收益率,防止居民从银行和证券市场大量变现,导致大量现金流入市场。
3.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建立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经济结构优化为基点,确保经济的适度增长速度。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现在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促进经济快速的、持续的、稳定的增长,实现速度、利益、结构三者协调发展,借助于宏观调控力量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
4.重视国际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必须重视国际社会出现的经济波动,研究相应的对策措施,缓解国际经济的起落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72-73.
[2]严忠,刘亚琴.对中国现阶段所处经济周期的认识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2:39-40.
[3]卢嘉瑞,徐圣银.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兼论第五个经济周期[J].经济评论,2002,1:67-68.
摘 要:通过构建企业资产价值的融资决策局部均衡模型,提出经济周期影响企业违约风险选择的框架。当现金流依赖当前的经济状况时,有利于企业调整违约和融资政策以适应经济状况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本文的模型证实了企业债务水平及杠杆比率的逆周期性,同时阐述了经济周期对企业债务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债务能力;违约风险;经济周期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3006506
The Study on Economic Cycle Affecting the Default Decision of Enterprises
LEI Hanyun
(Finance School of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Wulumuqi 83001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velops a frame work for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economic cycle on default decisionmaking by building partial equilibrium model of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on the value of corporate assets. When cash flows depend on current economic conditions, there will be a benefit for firms to adapt their default and financing policies to the position of the economy in the business cycle phase. We show that our model can replicate observed debt levels and the countercyclicality of leverage ratios. We also demonstrate the impact of economic cycle on the debt capacity.
Key words:debt capacity; default risk; economic cycle
1 引言
有关企业融资策略的研究,早期文献主要集中在定性方面,近来的研究试图用定量模型来分析融资决策,如Bhanot和Mello[1]有关触发评估的研究,Hackbarth和Childs[2,3]分析了融资策略对投资政策和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Hege 和MellaBarral[4]关于违约策略的研究,Lambrecht和Miao[5,6]分析了资本结构对产业竞争的影响等。Wilson[7]发现违约概率的周期性,尤其在经济衰退时期,显著增加,Ferri, Liu and Majnoni[8]等研究发现评级机构也是根据经济周期调整评级,特别是在确定债务评级时;Nickell, Perrandin and Varotto[9]研究表明经济周期和行业因素对评级转移的影响,Altman等[10]证明PD与宏观经济状况的关系,Max[11]实证研究表明违约概率与信用周期显著相关。国内学者对融资结构和违约风险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王正位等[12]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目标结构的调整,陈晓红等[13]对企业债权融资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于立勇、詹捷辉[14]应用Logistic违约模型研究银行贷款的违约,杨军[15]建立了基于神经元网络的信用风险识别模型,梁琪[16]用双变量Probit模型研究测度贷款违约概率,石晓军等[17]应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边界Logistic违约模型进行研究等。尽管这些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没有涉及经济周期影响信用风险和资本结构选择。经济上的直觉表明经济商业周期阶段是违约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经济周期影响违约概率,对融资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但目前企业融资策略模型忽视了这个维度。如果一个因素决定债务的税收利益和破产成本之间的最佳杠杆平衡,税收利益和成本明显依赖现金流量,现金流量依赖经济政策是扩张型还是收缩型;此外,预期的破产成本依赖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依赖当前的经济状态;结果是经济周期的变化引起最佳杠杆的变化。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经济周期;战略
商业银行运用包括很多方面,所以需要采用综合指标对银行运营的情况进行科学的刻画,进而加强经济周期战略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而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经济周期之间密切的关系,也直接使银行可以更有力地应用这一策略。就国外来说,如今已经有很多学者在经济周期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方面有了相关研究成果。相对来说,我国银行业的起步晚于国外,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成果,帮助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更稳健地发展。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商业银行运营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但对于银行盈利发展这一方向的研究和相关措施的实施却一直没有什么成绩。
1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周期战略分析
为了研究银行总体的经营状况,主要通过资本充足率、净息差、总资产回报率ROA、成本收入比(取倒数,即收入/成本)、非利息收入占比、净资产回报率ROE、核心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这八个方向进行研究。通过对经济周期指标与综合经营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若分析结果得出,综合经营指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的,就可以断定该银行采用亲周期战略,相反,采用的则是弱周期战略。根据比率关系计算方式分别对中信、工行、兴业、中行、交行、农行、招行、广大、华夏、广发、浦发、深发、建行、民生进行计算,可从结果中看到银行经济周期战略的差异非常大,其中有八家银行采用了亲周期战略,剩下六家银行采用了弱周期战略。从深圳银行相关的计算数据可以判断出,该行采用了亲周期战略。而民生银行则是采用其中使用弱周期战略的一大主导银行。而采用的周期战略模式,也与是否是国有银行没有直接联系。通常来说,在经济处于上行周期时,亲周期会在银行中体现出更多的优势,使得银行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也同时说明在经济下行阶段,银行的盈利也会面临较大的风险。而弱周期在银行盈利中的体现正好相反,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上行周期,而在经济下行阶段收益通常也是相对稳定的,总体而言没有过大幅度的波动。而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对于相关战略的应用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2商业银行周期战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分析,笔者将银行总资产的对数值、员工总数的对数值、机构总数的对数值这三个数值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就资产费用率而言,其总体的趋势是呈下降状的,其降幅较小,就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而言并无明显差异。而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银行营业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在提升,同时也就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经相关调查分析可知,最近几年银行的成本收入也呈下降趋势,同时我国银行业的运营能力有所提升,可以预测资产费用率对于整个银行的盈利而言具有反向影响。第二,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银行ROA(资产收益率)一直呈现着上升的趋势。包括在对ROE(净资产收益率)做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之后,发现其在我国银行业上的发展也是上升趋势。对相关数据ROA和ROE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近几年商业银行总体盈利能力逐渐上升。两项指标也存在一些差异和不同,ROA主要反映的是股东和债权人共同资金所产生的利润,而ROE则反映了由股东资金所产生的利润,因此,一般我们将指标分析的主要定位放在ROA值的变化上。银行在实际经营中,提高ROE水平可以采用财务杠杆的方法。而经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造成国有银行ROA高而ROE较低的一大因素就是财务杠杆率的差异。第三,银行权益资产率在整体上来说,走上升趋势。而能够影响权益资产率上升的主要方向,就是银行业监管者对资本充足率提高了要求。资本充足率的提高通常会伴随着权益资产率的升高。那么,权益资产率面对银行盈利而言又有哪些影响呢?首先,权益资产率提高,银行负债率就会比较偏低,同时加强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总的盈利效果就会比较稳健。其次,权益资产率提高,也说明银行并没有通过对财务杠杆这一方式来获得收益,也会减弱银行的盈利率。而这两者究竟哪一种作用更强,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 究检验。第四,银行信贷率也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如今从我国的银行业来看,大部分的收入依靠于贷款,所以银行信贷率下降的同时说明利息收入比例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逐渐上升,这也是我国整个银行真实的数据反映。如今分析之后发现,我国国有银行的信贷率普遍低于股份制银行。其中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第一,作为规模比较大的国有银行,能够凭借这一优势易于建立混业经营平台,从而实现收益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第二,国有银行可以更容易地获得低成本存款,并且可以坐享上存资金利差,影响了放贷的积极性,降低了银行的信贷率。就信贷率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方向来说,一直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因为信贷率的升高在一方面体现了利息的收入较高,同时也说明银行持有较少的其他资产,也就是说非利息收入并不高,这就会影响银行整体的盈利水平。第五,我国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大。商业银行面对通货膨胀现象时,通常会采取提高发放信贷利率的方式,促进银行利息收入。而因为利息支出有限,所以最终表现为通货膨胀率与ROA之间呈正相关。但遇到经济滞胀现象,就会导致银行的总收益下降,也就表现为通货膨胀率与ROA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综合经营指标与实际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较小的银行,就可以采用弱周期经营战略。
3结语
在这里通过采取实际数据分析,将经济周期战略在银行中盈利的情况进行研究,最终找到针对性的战略。经过对银行相关经营数值的计算,分析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将弱周期战略的具体方案,进行实施运用。对银行的研究发现,各大银行更适合采用弱周期战略,弱周期战略是银行实施的长期战略,可以有效地提升银行的总体利益。而由于其周期战略对于银行的整体盈利有限,所以,我们在这里建议商业银行在盈利战略上考虑采用弱周期战略的稳健增长模式。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结合相应战略技术以及相关数据,切实采用经济周期战略,发挥经济周期的最大化价值。
作者:张久波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德州分行个人金融部
参考文献:
[1]陆静,阿拉腾苏道,尹宇明.收入结构和融资模式对商业银行盈利和风险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13(09).
[2]林育芬,安康.欧洲中央银行证券持有统计及其对我国金融业综合统计的启示[J].海南金融,2016(05).
关键词:投资时钟;理财;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理财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理财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让很多投资者茫然失措,找不到投资的方向。然而在经济周期的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等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会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经济周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资产会获得超过大市的超额收益。只要投资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明确风险偏好和资金性质、配置资产、分散风险,树立管理资产重于追求资产回报的观念,结合投资者个人的投资理财目标,将经济周期与资产配置相渗透,就能够实现资产回报安全、稳定、高效的理财目标。
一、投资时钟模型的概述
投资时钟模型是ML于2004年提出的一种自上而下,将“资产”、“行业轮动”、“债券收益率曲线”、“经济周期”四个阶段联系起来的一种直观投资方法。美林用超过30年得市场数据来检验这个原理。这个方法根据CPI和产出的变化趋势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复苏、过热、滞胀和衰退四个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周期就如同一个周而复始运转的时钟。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都对应着表现超过大市的不同资产类别:股票、债券、商品和现金。在不同的经济阶段,可以通过配置优势资产类别和优势行业来获利。
该模型基本包含了业界公认的如假设条件、设计原理、数据采样、算法模型、计算结果、实际操作等环节。该模型使用了三个最基本的假设包括经济有周期假设、每个经济阶段对应有最优的资产大类的假设、不同行业在不同周期中表现各异的假设。在设计原理上,依据市场均衡理论,结合美国式的市场条件,在经历多时期数据检验后,从众多要素变量中选用了极为简单的“产出——价格”以判断经济周期阶段。在数据采样上,主要由GDP数据和CPI数据判断经济周期。在算法模型上,采用简单对比方法对价格进行处理,采用产出缺口方法对产出进行处理。在计算结果上,能够给出一国在经济周期中所处的具体阶段。在实际操作上,能够给出每个经济阶段下最优资产大类,并给出优势行业及行业内的股票。
因此,投资时钟模型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比较严密的逻辑性。在假设的基础上,其基本推断与事实基本吻合,其有效性及普适性同时也被市场广泛接受。投资时钟理论的基本逻辑包括其采用的假设条件和设计原理。二是比较严密的自洽性:历史与未来的相互自洽;外延自洽和内生自洽,也就是层层计算推断中,采用数据和算法的相互自洽。投资时钟理论的自洽性体现在其数据采用和算法模型上。三是比较宽泛的扩展性。在投资时钟理论的框架下,可以演变出更多的策略,比如抗通胀或抗紧缩的策略、针对性的行业策略等。此外,对市场收益等指标的真实反映及简单、可操作性等也折射出宽泛的扩展性。四是完备性。在金融领域里在正常条件下,市场上无论是存续的还是新上市的所有投资工具,都可以被包含在样本取样的范围内。
二、投资时钟在美国经济周期中的经济特征及资产表现
投资时钟模型依据通货膨胀的趋势和经济增长的趋势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然后用OECD的“产出缺口”评估和CPI指数的数据来分析美国自从1973年以来的市场数据。接着计算出每个阶段的平均资产和部门收益,用统计数据来测试结果。证实了在一个周期运行过程中债券、股票、商品和现金会轮流表现较好。同时发现一个非常有用的、显而易见的普通股的防御战略和收益率曲线。
1973年4月至2004年7月主要资产在不同经济周期的市场回报(美国)
衰退阶段:债券9.8;股票6.4;商品-11.9;现金3.3
复苏阶段:债券7;债券19.9;商品-7.9;现金2.1
过热阶段:债券0.2;股票6;商品19.7;现金1.2
滞涨阶段:债券-1.9;股票-11.7;商品-0.3;现金-0.3
平均:债券3.5;股票6.1;商品5.8;现金1.5
债券:美林美国债券指数;股票:标普500指数;商品:高盛商品全收益指数;现金:3月期美国国库券
(一)衰退阶段
在衰退阶段,经济的增长是停滞不前的。过剩的产能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驱使通货膨胀率逐步降低,因为消费者在这个时候不再愿意消费,市场缺少流动性。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发微弱,并且实际收益率下降。尽管在这个阶段央行为了使得经济回到适当的增长路径上来而削减基准利率,产品收益率曲线依然会掉头向下,并且会很陡峭。此时,投资债券则是最理想的途径。
(二)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宽松的经济政策效果对于GDP的增长来说是件好事,并且较之于之前的低谷而带来更大的上升。然而,因为消费者此时对于经济的信心仍显不足,剩余的产能尚未耗尽,周期性产能的扩张强劲,通货膨胀率会继续走低。企业利润开始大幅上升,但是央行会继续保持宽松的经济政策,债券市场会持续低迷。这就是股票投资者在这个周期中的“甜蜜点”。在这个时期,股权投资时最佳时机,股票是所有资产中表现最好的。
(三)过热阶段
在过热阶段,企业生产力开始逐步呈现出增长的迹象,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此时通货膨胀率会转而抬高。央行开始进入加息周期,以此来拉动并且维持较快速的经济增长,此时GDP增长仍然会顽强地向上处于潜能之上的。收益率曲线会逐渐上升,并且变得相对平缓。这个时候,债券市场会表现得比较糟糕,而股票收益率取决于利润增长是否强劲和估值评级间开始的不断下降作为参照判别的依据。这个时期对于大宗商品的投资是最佳的选择。
西方国家流传过这样的故事:在寒冬的黄昏,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问他妈妈:“现在天气这样冷,为什么不生炉子呢?”妈妈答道:“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儿子问:“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妈妈苦笑着答道:“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目前,我国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等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这次的产能过剩会引发新一轮的价格竞争,将导致企业利润减少,银行信贷质量下降,经济可能陷入通缩,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如何找到成功的解决之道就至为关键。
不要轻易说“产能过剩”
2005年下半年以来,“产能过剩”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那么,什么是“产能过剩”呢?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极其简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按照通常的理解,所谓“产能过剩”就是供给能力超过了潜在需求的规模。然而,这里还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判断供给超过了潜在需求,以及超过的幅度?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个问题容易解决,因为供给和需求都受到行政管制,供求关系被计划部门严格地限制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统计表格上了。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试图以计划经济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这恐怕就会闹笑话了。记得曾听人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计划部门经过对全国养牛数量的测算,得出一个结论说:中国人不能都穿牛皮鞋。这类会在以后让人贻笑大方的预言今天依然在不断重复着,例如近期国家发改委曾经就汽车行业的过剩问题指出,“汽车行业的产能目前产大于销200万辆,在建的生产能力还有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如果都建成的话,产能远远大于市场需求。”无论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之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产能过剩”,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能力指的是有效供给,或者说,是适销对路、有竞争能力的供给。计划部门可以用技术手段简单地测算工厂的产出品数量和机器的开工率,但是计划部门既不可能简单地判断哪些工厂因效率低下、技术落后,需要被淘汰,更不可能测算哪些产出品是市场不需要的。
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比测度供给困难万分的是对潜在需求的估算。因为潜在需求的度量涉及到经济当事人的支付能力、尤其是难以观察的偏好变化,而且,更加关键的是,我们不仅要正确度量今天的需求状况,更要正确度量不确定的未来的需求状况。
产能相对过剩是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正常现象
事实上,对于我们这种依然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国家来说,即使出现产能过剩,那也是某时、某地、某个行业的相对过剩,而不可能是绝对过剩。从宏观角度看,由于当前的产能来自于先前的投资,因此,产能过剩就意味着投资的过度,即投资率(投资占GDP比重)超过了储蓄率(储蓄占GDP比重)。然而,就我国的情况而言,自1990年以来(除了1993年),所有年份的投资率都小于储蓄率。这种状况意味着投资不仅没有“过度”到能够吸纳全部储蓄的地步,而且投资率低于储蓄率的状况还反映了经济长期处于失衡状态。
鉴于投资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也是驱动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如果说当前某些行业、企业确实存在着开工率不足的现象的话,那也仅仅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结果。
在投资驱动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中,投资与各类经济指标的关系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投资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当年的投资即形成当年的总需求,投资的涨落因而会迅速影响到当年的GDP和物价。其次,投资对经济周期产生的另外一种影响是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
考虑到投资本身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当期的投资既构成了当期的总需求,同时会在下期形成资本积累、从而增加生产能力,在投资驱动的周期中,物价、不同行业利润以及总需求构成的变化具有如下特点:在经济周期的起始点,投资的加速推动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随后又传导至PPI和CPI;随着投资增速的下滑(总需求减少),以及先前投资导致的生产能力的增加,原材料价格、PPI和CPI将逐步下降。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原材料价格、PPI和CPI对投资涨落的敏感度不同,各类价格的波动幅度必然是依次递减的。换言之,各类价格的顺周期行为表明,上、中、下游产业的价格传导机制是顺畅的,只不过程度不同。价格的这种顺周期行为意味着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是高度顺周期的,而各类价格的不同波动幅度则意味着上、中、下游企业的利润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
当前,尽管某些行业、企业的开工率不足、效益在恶化,但是与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济周期相比,本轮经济周期中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问题要轻缓得多。
本轮产能过剩的特点与以往不同
产能相对过剩的程度较低:投资效率提高 本轮周期与以往的第一个不同特点在于投资主体发生了质的变化。在1980到1990年的第一轮周期中,国有经济还是主要的投资主体,其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82%下降到1990年的66%。在1991年到2000年的经济周期中,由于两轮市场化改革:1987年到1993年国企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国有企业被推向市场)、1994年以理顺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国企改革,特别是在1998年“抓大放小”的推动下,国企投资占比不断下降,由1991年的66%降至2000年的50%。国企投资占比的这种剧烈变化反映了改革的成果,但也是上世纪90年代经济景气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从2001年开始的本轮周期中,国有经济投资的比重继续下降,但幅度稍缓,2001年国有经济投资占比为47%,2004年约为36%。
随着国有经济的退出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总体的投资效率已经得到显著提高。可以看到,与国有经济投资占主导地位相对应,上世纪80年代我国总体投资效率非常低,存货投资率(存货投资占GDP比重)一直高达10%左右,并且投资增长越快,存货投资率越高。实际上,以往周期中投资和经济景气循环之所以波动剧烈,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存货投资率的频繁变化,而这显然同国有经济投资的主导地位有关。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民营经济进入一般制造业,在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存货投资率下降到6%左右。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存货投资率更是下降到1%以下。
由于存货投资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存货占比的下降不仅说明效率提高,而且也预示着周期波动的幅度将会降低,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程度要小得多。
产能相对过剩的程度较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本轮周期与以往不同的第二个关键特点在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工业化进程看,本轮周期已经处于一个新的阶段:第二产业重工业化,相应的,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可以看到,从1991年开始,第三产业的新增就业就超过了第二产业,但是,由于第二产业基数较大的缘故,在全部就业中,只是从1995年开始第三产业才超过了第二产业。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新增就业尽管也呈现出顺周期的特征,但是,其波动幅度远小于第二产业。例如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第二产业新增就业剧烈下降为负值。新增就业在不同产业的这种变化表明,本轮周期的波动幅度会小于以往。
就业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在产出中。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004年GDP的调整可知,第三产业对产出的贡献比以往想象的要大:在GDP总量多出的2.3万亿元中,有93%是第三产业引起的。造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较多的原因,主要在于原来漏统较多。这次经济普查大大补充了以往常规统计中难以统计的私营、个体服务业资料。例如在个体、私营经济成分占较大比重的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三个行业中,普查后的增加值比常规多出近1.5万亿元,占第三产业新增部分的70%。另外还有大量的新兴服务业,如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家政服务业等,以前基本上没有统计,这次经济普查把它们补上了。
第三产业在就业和产出构成中的比重上升说明中国经济要比以往想象的健康,经济景气的逆转幅度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程度要小得多。
产能相对过剩的程度较低:住房产业迅速发展 本轮周期与以往不同的另一个地方在于,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和1998年住房体制改革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明显加强,而居民对住宅的需求成为房地产投资上升的驱动力。
同固定资产投资的其他构成一样,我国房地产投资显然也是极度顺周期的。在我国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按照管理渠道可以分成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三个部分。房地产投资增速、尤其是考虑房地产投资占比后的贡献率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具有类似的波动持续时间,其谷底和顶峰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吻合得非常好。利用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房地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相关系数高达0.90,且极其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周期中,房地产投资的周期性波动要比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剧烈得多,这使得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波动幅度远远大于全部投资增速的波动幅度。然而,由于房地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非常低,因此,除了1992和1993年以外,它对全部投资增速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2001年以来的这轮投资周期中,房地产投资再次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不过,这里特别需要注意两个与以往不同的特点:第一,无论从房地产投资增速看,还是从考虑房地产投资占比后的贡献率看,房地产周期的启动似乎早于投资周期;第二,尽管房地产投资占比逐年上升,但其波动幅度显然要比上世纪90年代小得多。这两个特点事实上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1998年住房体制改革后,居民购买住宅开始成为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在1992年和1993年两年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的时候,个人购买住宅面积占比尚不足一半。在本轮经济周期中,住宅销售已经是以个人购买为绝对主导了,在住宅销售面积中,由个人购买的比重达到了97%左右。
1扩大投资是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周期波动的推动因素
投资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是加速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因素。在社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经济发展要实现增长战略目标,依据总供给与总需求协调发展的条件,不断追加投资,另外要根据社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需要调整投资方向。而投资数量与规模的扩大、投资速度的加快及结构的改变,会在短期内通过投资需求的数量及投资结构对社会供需的数量及产业结构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投资过程中,小量的投资规模会使经济增长速度太慢,这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后劲,这样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供给的结构性短缺,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萎靡及增长的萎缩;而任意扩大投资范围及投资规模,过快的投资增长速度会导致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及投资需求的快速膨胀,引起通货膨胀,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的波动,从而阻碍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2需求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
需求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H•钱纳里将恩格尔效应作为研究的依据,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国内需求份额的变动以及生产迂回化导致对中间产品需求变动,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筱原三太郎通过研究,则将需求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独立机制,提出了通过需求收入弹性概念来考察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下,社会需求的改变会导致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所在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进而引起经济波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均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都会相应的发生阶段性变化。工业化进程会使社会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大生产的机械装备率上升;收入水平的提高会进行更多的非食品消费,食品消费所占需求比重降低,服务需求增加,居民的消费结构将逐步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弹性高的产业部门的需求增长速度会加快,这样会导致整个经济成分的调整,引起新旧产业的更替及轮换,从而部门的波动导致整个经济的波动。
3浙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联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是由于三次产业相互之间的比重不断变化而发生的,三次产业比重的周期性变化,构成了整体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并且各产业的波动对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三次产业的周期性变动及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整体经济就会呈现不同的波动特征。第一产业主要由农、林、牧、副、渔等构成,极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第一产业的波动不是很稳定;第二产业主要由周期性行业所构成,因而第二产业的周期性波动较大;第三产业是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主要是服务业,自身所具有的地域及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其不易受到外来的冲击,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波动幅度较小。因此,当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小时,经济的整体性波动会表现为中等程度;但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时,经济的整体性波动会表现为剧烈程度;当第三产业比重变大,第一、二比重持续下降时,经济会呈现稳定趋势。图1表示了浙江1978-2012年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三次产业增长率的变动趋势,三次产业与浙江经济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波动大体一致,表明了浙江三次产业与整体经济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关联关系。由图可知,在1978-1995年间,浙江第一产业增长率的波动较为剧烈,并且绝大多数年份增长率是低于浙江经济增长率的,是拉低浙江经济增长及影响浙江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第二产业增长率波动也表现为剧烈,但绝大多数年份是超过浙江经济的增长率,说明第二产业对浙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第三产业与浙江经济的增长率较为一致,说明第三产业对浙江经济起到平抑作用。1995年至今,三次产业增长率的波动与浙江经济较为一致,这使得浙江经济波动越来越平缓。
作者:张东志 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顺周期性;资本监管;贷款损失拨备;杠杆率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仍在继续。这场危机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诸多重大的监管问题,如金融监管制度的顺周期性。在巴塞尔协议的整个审慎监管制度中,资本监管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安排。而此次危机则突出反映了资本监管制度和整个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相对较小的次级按揭贷款市场的损失,居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整个银行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信心,银行冲减损失,资本金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对企业及个人的贷款,银行业难以发挥其正常的融资功能,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衰退。2008年初,主要负责全球金融稳定的主要国际组织,即金融稳定论坛(现改为金融稳定委员会)明确表示,将组织力量专门研究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问题,并于2009年4月了解决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报告,报告的重点则是放在金融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上。
一、顺周期性的定义
根据上述金融稳定论坛的报告,顺周期性是指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正向反馈机制)。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会扩大经济周期性的波动程度,并造成或加剧金融部门的不稳定性。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由金融系统波及到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恶化又冲击了金融系统,就是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
从金融理论上讲,金融系统本身就具有内在的顺周期性。在经济上升时期,由于抵押资产升值,市场前景看好,银行增大信贷供给,刺激经济进一步扩张。然而,这一时期发放的许多贷款很可能转化成经济衰退期的不良贷款;当经济出现衰退时,由于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抵押物价值下降,贷款风险得以暴露,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更加审慎,提高了贷款条件、担保要求、信贷审查的要求,提取更多的准备金,核销了坏账,银行贷款增长速度放缓,贷款规模减少。使信贷的急剧减少对经济冲击很大,进而导致经济进一步衰退,经济复苏举步维艰。
金融稳定论坛的报告认为,缓解顺周期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重点是要从监管政策角度出发,克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从而减少金融体系可能出现的紧张情况,但是彻底消除经济周期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而最终的效果就是确保银行在经济上行时积累充分的资本并在经济下行时释放出来,从而避免经济大起大落。报告进而明确了金融体系顺周期性主要涉及了三方面的监管政策:一是资本监管;二是准备金;三是杠杆率及计值标准。本文即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资本监管顺周期性的原因及补救办法
国际资本监管制度主要是依据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资本协议,即1988年和2004年出台的巴塞尔老资本协议和新资本协议。老协议要求银行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得低于8%。如果银行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非常低,银行为了满足监管资本比率要求必须提高比率。Jackson等(1999)指出,银行会采取成本最有效的方式来满足监管资本要求。最佳做法是减少信贷供给。如果许多银行同时采取这种方法,会导致对经济的整体信贷供给减少。对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银行体系受到的资本约束比较严重时,从而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相比之下,新资本协议的顺周期性更为突出。新协议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高资本监管制度的风险敏感性。但是风险计量指标有其特殊的运动规律,风险测量行为本身可能就具有顺周期性。对短期波动性的短视估计、资产和违约的相关性、违约的概率以及发生违约的损失,这些都有顺周期性。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风险测量标准就会提高,从而触发进一步紧缩,而在风险不断积聚的扩张时期,风险测量可能要宽松得多。
资本监管制度的顺周期性已经成为国际上需解决的一大问题,但事实上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顺周期性,但已有许多研究提出各种方法弱化资本监管制度的顺周期性。
1、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调整超额资本要求。在经济高涨期,银行要持有比最低监管资本更多的资本;在经济萧条期,如果有必要,可以降低监管资本要求。如Esterlla(2004)指出,通过在经济萧条期设立“明智的最低资本要求”来削弱顺周期性的影响。刘斌(2005)指出,法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只是对银行的最低要求,而并不是银行自身确定的最优水平,不同的银行应根据自身的风险状况确定自己的最优资本充足率水平;监管当局制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从整个银行业来考虑。因此,最为切实可行的方案是要求两种不同的比率:一是最低资本比率;二是最低目标资本比率,预先设定高于最低资本要求的比率。在经济高涨期,希望银行遵守最低目标资本比率,在经济萧条期,监管部门应要求银行满足最低资本比率。
2、增加对特定高风险资产或行业的信贷风险权重。在经济高涨期,如果银行监管者发现银行贷款迅速向特定高风险行业聚集,则如果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此类贷款的风险权重为100%,监管当局可以要求提升到更高,如150%或200%。尽管风险资本比率要求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计算风险资产的方法发生了变化,导致银行监管资本上升。
三、贷款损失准备金的顺周期性
贷款损失拨备是商业银行用来抵御贷款预期损失而从利润或收入中提取的用于弥补到期不能收回的贷款损失的准备金,它是银行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其计提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银行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进而对经济周期的波动产生影响。Borio,Furfine和Lowe以1980~1990年10个OECD发达国家为例,发现银行信贷风险拨备显示出很强的顺周期性。银行的拨备数量与经济周期呈很强的负相关性。在经济扩张时期,信用风险相对较小,此时银行的盈利能力较强,但还是会相对少计提贷款损失拨备,更多的利润被分配掉。而当经济衰退来临时,一般贷款损失会增加,但由于在经济高点期计提的拨备相对较少,导致缺乏拨备来缓冲损失,同时由于过度悲观,也会低估贷款质量,想加大计提损失拨备,最终表现为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波动。其结果之一就是银行资本受到侵蚀,长期抗风险能力下降,从而影响银行的稳定性。
许多实证分析也表明,银行贷款损失拨备的计提行为具有强化信贷紧缩的作用:在经济上升期,贷款损失较少,拨备的计提比例远小于利润率,较高的利润率进一步使贷款扩张;而在经济下降期,贷款出现大量损失,拨备计提比率远大于利润率,贷款损失严重侵蚀了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银行不得不大幅削减贷款。
影响贷款损失拨备计提顺周期性的因素很多,既有银行自身的内部原因,也有监管政策制度等外部因素,如何解决各方因素的不利影响,建立前瞻性的、平滑性的贷款损失拨备体系,对于缓解银行放贷行为的顺周期性、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Evan Kraft指出,当前的贷款损失拨备计提实践多是事后性的,它是基于对已发生状况的认识,并不能有效认识到未来预期发生的损失,所以计提的拨备往往是不充分、不合理的。滞后性的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模式严重削弱了危机时的银行资本基础,造成了信贷紧缩。因此,许多研究文献的主要观点就是涉及前瞻性的贷款拨备计提模式。制度设计的关键是将逆经济周期的要素引入到现有的拨备计提框架中来,建立起某种向前看的拨备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经济繁荣时期,商业银行每增加一笔贷款,就要预期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损失。这一损失应是基于一个完整经济周期在历史统计数据上估算出来的,而不是建立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之上。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中,经济会产生波峰与波谷,并伴随着信贷的扩张与收缩。因而可以用整个经济周期中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除以该时期的信贷总规模,得出一个完整经济周期中平均的贷款拨备比率。对于信贷扩张期的拨备比率,制度设计应保证使其高于平均水平之上;而在信贷收缩时期由于前期已经计提了足够的贷款损失准备,此时只需计提低于平均水平的拨备就可完全覆盖萧条时期所产生的大量贷款损失。
另一个平滑贷款损失拨备顺周期性的实践是动态拨备。自2000年开始,西班牙央行开始实施动态准备金制度,在传统的一般准备金和专项准备金的基础上,引入了统计准备金,以反映对银行潜在信用风险的事前估计。经济扩张时期,不良贷款比例低,事后计提的专项准备小于潜在的信用风险,银行应建立统计准备金;经济衰退时期,不良贷款比例高,专项准备不足以覆盖贷款损失,动用事前提取的统计准备金来弥补。动态准备金制度涵盖了对未来经济周期的预测,是潜在风险估计值与实际风险值的差额。
从西班牙的实践可以看出,动态准备金是专项准备金的补充而非替代,类似于专项准备金的蓄水池,确实熨平了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周期波动性。当经济处于上升期时,计提动态准备金,使提取的总准备金大于应提的专项准备水平;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减少银行当年专项准备提取量,动用动态准备弥补专项准备的不足。西班牙从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动态准备金制度,2004年大部分银行的动态准备金都达到了要求的最大值。西班牙央行的数据显示,动态准备金制度确实起到了平衡经济周期影响的作用。
四、杠杆率的顺周期性
高杠杆率是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美林证券为例,从2003年到2007年其杠杆率增至28倍。花旗银行2002~2006年相应的杠杆率从18倍增加到了22倍。高杠杆经营的结果就是2007年、2008年由于资产负债表恶化,核销剧增,所有者权益净减少,杠杆率增加到了30倍,“花旗大厦”摇摇欲坠。
金融机构的杠杆率也具有顺周期性。在经济高涨时资产价值高、杠杆率高,经济低迷时,资产价值低、杠杆率低。
基于以上因素,杠杆率监管成为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监管的一个重要部分。Bichsel和Blum(2005)认为,杠杆率可以作为弥补资本充足率监管缺陷的安全网。Blum(2008)从理论角度阐述了杠杆率限制可以提高资本监管有效性的内在机理。孙天琦从直接限制杠杆倍数、直接限制抵押贷款的抵押率、更加重视高杠杆经营机构的流动性监管等方面提出了讨论意见。
五、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准确预测经济所处的周期以及商业银行潜在的财务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来缓解监管制度周期性,难度是相当大的,目前的金融危机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理论和实践都在努力探索缓解金融监管顺周期性对经济的影响,核心问题是保证银行在经济下行时期持有充足的资本,从而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重视初始杠杆率的作用、改变贷款损失拨备的周期性以及提高总体资本充足率等措施都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改善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
(作者单位: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FSF)(2009),Report of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on Addressing Procyclicality in the Financial System,2 April,2009.
[2]罗平.资本监管制度的顺周期性及其补救办法.国际金融研究,2009.6.
[3]陈颖,尹一婷.逆经济周期的审慎监管制度:动态准备金及其实践.新金融,2009.1.
[4]孙天琦.改进杠杆率监管.次贷危机给监管当局提出的重要任务.西部金融,2008.12.
[5]潘再见,陈振.杠杆率限制与资本监管有效性研究.新金融,2009.7.
[6]罗平.资本监管制度的重大改革.提高资本的质量和水平.新金融,2009.7.
在这里我们更愿意把它称为“理财环境”。本次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对于投资环境给与的权重几乎到了被其“掌控投资”的程度,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信奉“只有市场好才能赚大钱”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制环境即是赚钱的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
事实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本次调查的部分结果……
我们在哪个经济周期里?
孙延举
“毕业时亚洲金融危机,10年后全球金融危机,感觉经历了一个轮回”――这是笔者―位朋友的MSN签名。其实,每―个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人都能觉察到这种周期现象。10年前的经济困境只是长周期中的一个短周期结束,而当前是一个长周期的终结,面临的局面比10年前更复杂。
从前文中“万人理财大调查”的结果来看,现在投资者的信心普遍低迷,甚至有一种恐惧的情绪在蔓延。有趣的是。投资者对明年股市不看好的最主要原因不再是“大小非”问题,而是对宏观经济的担忧。不破不立,熊彼特也说:要创造性毁灭。当一个经济周期结束之后,无论是从一国的经济发展还是个人的投资理财来说,都是进行战略布局的绝佳时机。对比一下十年前的房价与当前的房价就能明白这一点。
对于个人来说,现在的问题是要把当前所处的经济周期看清楚,这样才能战胜恐惧,因为恐惧往往源于未知。同时,要对走出当前经济困局的条件和时间有所判断,唯如此才可把握资产布局的节奏。在一生的理财计划中,把握节奏很重要,象巴菲特、索罗斯这样的投资大师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赶上了美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周期。如今中国经济的一个长周期行将结束,你即将面临一生中可能再也遇不到的绝佳机会。谋定而后动,那在谋划未来之前首先要看清现在。
当前经济下行原因是什么?
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一点。在网上流传着“经济危机时的十条忠告”这样的贴子,而身边某某公司裁员或者降薪的事情也确实多了起来。当然,每个人对危机的感受不同,我们还是需要从更专业的角度认清当前的形势,看看最右面的那这组数据。
看完这组数据是否让你感觉到心惊肉跳。那么中国经济突然下行的原因是什么?要知道,去年还有很多专家在高呼“黄金十年”呢。而且当次贷危机爆发时,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将独善其身,但现在看来,出口以外的其他行业也面临困境,这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全球金融危机。所以,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经济周期即将结束的现实,并通过分析这轮周期的运行机理,来为下一步的资产布局拟定“作战计划”。
究竟,中国经济走过了一个怎样的经济周期?现在的经济困局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从几个方面阐释一下经济周期的运行机理。
1都是货币惹的祸?
货币是信用经济的纽带,所以一旦货币泛滥或萎缩,必然导致经济的波动。在特定的经济活动增长水平下,社会有能力吸收更多的货币,每一次货币供给的增加,在后来似乎都被证明是合理的――只要随后的经济活动能够随之增长。但这会导致中央银行在对危险毫无察觉之时过多的增加货币供给,经济运行具有自我脱轨的能力。
可见,货币体系是不稳定的,由信用扩张带来的经济繁荣最终出现崩溃是无法避免的。那为什么在货币泛滥过程中没有及时制止呢?一方面是因为向经济中注入流动性首先会导致资本货物价格的上涨,而消费品价值则可能还在下降,对通货膨胀的反映总是太迟。米尔顿,弗里德曼曾提出从货币供给扩张到对通货膨胀产生最大影响的时滞对M2来说是23个月。另一方面从中央银行的立场来看,不但要与资产泡沫问题作斗争,还要与通货紧缩的风险和货币升值问题做斗争,紧缩资本市场的努力会加剧另两个问题的严重性。何况有种种力量阻扰刺破泡沫。
从步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的运行来看,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外需不振,出现通缩。随着加入WTO,外需开始大量增加,告别通缩,通胀也控制在很低水平。“非典”后,对外出口继续扩大,因外汇占款投放的货币逐年激增,资产(主要是土地)泡沫开始泛起,但还没有传导到消费品上推高CPI。从2005年中国出现明显的土地和房产泡沫到2007年中产生严重通货膨胀的时滞大约为23个月,这决非巧合!
与此同时,银行的主动信贷创造也在扩张,因为土地这种最主要的抵押资产价格在上升,银行乐于多放贷多获利,这更进一步助推了流动性泛滥。当通货膨胀显现,紧缩货币政策陆续出台,再加上次贷危机导致的外部注入流动性的减少,货币供给收缩、资产泡沫破灭、经济出现困局。
其实,人民银行并不是没有注意到风险,但一直投鼠忌器。2005年开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却总是保持人民币小幅升值,怕出口企业受伤害和外部需求突然萎缩产生通货紧缩,于是外汇储备和因外汇占款投放的货币仍在激增。央行也曾想过打击土地和房产泡沫,甚至提出过取消商品房预售制的建议,但在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支柱产业的声音中,央行的这些提议显然被认为管得太宽,错过了调控的好时机。
现在,居然还有一种观点说是因为央行近一年的紧缩政策太严厉,才导致了当前的危机,这显然是打错了板子。如果去年不采取紧缩政策,现在局面一定更惨烈。还是那句话,因信用扩张带来的经济繁荣最终会崩溃,泡沫越大,崩溃后的危害越大。
2GDP幻觉的产生
如果GDP过度的是靠投资来拉动的,就会产生GDP幻觉,怎么解释呢?就是投资过度而需求不足,必然造成产能过剩。而这种靠“把房子盖起来又炸掉”的创造GDP做法是虚幻的、不可持续的。
假设商业投资能获得8%的平均收益率,可以按照4%的利率贷款,这8%称为自然利率,而4%则叫实际利率。贷款人获得了4%的利润,会继续贷款进行投资。由于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再投资浪潮,会造成自然利率出现变化,从而导致经济不稳定。
世界经济史上几次大的波动,比如铁路业的繁荣、互联网泡沫,都是由资本过度投入引起的。中国的这轮经济周期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过度投资推动,但又有所变异。
首先中国资本投资的增加更多的不是由技术创新带动的,而是因为要素和资源价格的低廉。各级政府在追求GDP政绩的推动下,拿出手中垄断的要素和资源来吸引资本,超低的能源价格、环保标准、劳动标准和土地价格(强行廉价的从农民手中征得),自然会让资本投入的回报很高。
这种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必然导致非常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2005年中国国内储蓄占GDP的比率为48.1%,同时居民部门的储蓄却从1992年的52.3%降到32%,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飙升。企业和政府手中的钱多了,就继续投资、扩大产能,国内消费不足,出口顺差扩大,当次贷危机引发外部
需求萎缩,高储蓄和高投资的模式就垮了。
这种扭曲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一度引起关注,比如曾试图推行绿色GDP的考核标准、呼吁金融生态建设(割断各级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等,但这些想法在盛行的功利主义哲学和权贵资本主义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服务型政府更多的停留在口号上,民生长期是被忽视的一环。
3倒牛奶经济学
我们在中学的政治经济学课本里,都会读到“把牛奶倒到河里”这个事件,这几乎成了美国1929年大萧条的一个标志。长大以后才知道,牛奶不是资本家为了维护垄断利润而倒的,而是农民和奶业工人倒的,也是为了保证可以有利润的价格。这一方面说明生产过剩,另一方面说明底层民众维持生计的艰难,这必然造成消费不足。
美国著名的印裔经济学家莱维,巴特拉在在《1929年大萧条》中有这样一句话:财富的集中在1929年达到了顶峰并引起了大萧条。当时一个美国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2000元的收入才行,但当年美国家庭60%以上达不到这个数字的。社会购买力跟不上商品产量,两极分化对大萧条发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不会出现大萧条,但谁又能说两极分化不是产生经济当前困境的原因呢?产能过剩的另一面就是需求不足。中国储蓄率之高尽人皆知,怎么还会出现需求不足?缺乏社会保障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近几年的基尼系数逐渐攀升,财富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总体消费水平并不高,特别是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更少。尽管统计数字显示当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在增加,但显然对房产这样的耐用消费品需求是急剧萎缩,因为购买力严重不足。
我们走过一个怎样的周期?
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有很多,前面我们已经列举了三个最重要的因素――货币失控、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并――的与近几年来国内的经济事件与政策做印证。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人的心理预期,也是放大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有趣的是,尽管经济波动对社会与个人财富带来的伤害巨大,但人类社会就是摆脱不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宿命,而且每一波经济周期的时间都相近。于是,近三百年来人们都在不停的探究经济周期的奥秘,甚至如“太阳黑子”说也流传一时。目前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共识的三种周期形态是:存货周期(3-5年)、资本性支出周期(9-11年)、房地产周期(18-20年)。如果与中国近20年的经济发展轨迹相对照,会发现基本吻合,即使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
从1990年中国经济逐渐恢复正常秩序算起,到2008年正好走过了一个18年的长周期。如果把亚洲金融危机后的1999年算作一个分水岭的话(1999年中国经济增长只有7.1%),那么在这个长周期中经历了两个资本性支出周期。再细分一下,以全国存货量增长率达到25%的1996年和出现“煤、电、油、运”紧张的2004年做分界点的话,中国经济走过了四个存货周期。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长周期的尾声,中国的经济转型也面临着一个关键性的节点。而对于个人的理财生活来说,也迎来了在低点进行资产布局的绝佳时机。当然,我们必须还要对未来的经济走势形态做一下预估,以把握下一步投资理财的节奏。
中国经济将走出怎样的形态?
张志锋
为克服中国经济下滑的风险。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以及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举措效果将如何?中国经济在未来里会走出“V”型、“U”型还是“L”型?
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举行。到时候肯定会有新的经济刺激措施出台,这些措施会决定未来的经济型态。我们需要做出判断,以便在下个周期来临之前完成资产布局。
“V”型未免过于乐观
宏观经济不象股市,走出“V”型反转很难,因为它有自身的惯性。历史上能迅速走出经济泥潭的例子不多,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恢复的时间较短,但却衍生出另一个房地产泡沫。中国经济要想走出“V”型,需要:
尽快落实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提供就业机会,防止经济过快下滑,维持社会稳定;
人民币大幅贬值,但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不太可能;
大幅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比如某些专家提出的提高到8000元);
征收物业税,采取累进税率,持有物业的数量越多,税率越高;一方面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加速房产下降速度,来尽快释放人们的消费需求;
改革公务员和垄断国企的福利制度,节约公务开支,用于民生保障;
进一步放松信贷,但要“有保有压”,加大对规模小的民营企业的贷款力度;
有新的创新技术突然出现,并能带动起―个产业的发展;
显然,上面这些举措除了第一条外,其他的都很难实现,所以中国经济要走出“V”型几乎不可能。
“U”型或可实现
这是一般经济周期通常走出的形态。历史上一些大的经济波动,比如储蓄信贷机构崩溃、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最终都通过较长时间走出低谷。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也经历了三四年的时间才摆脱通货紧缩。那么这一次,要尽快的走出“U”型的底部,除了落实这四万亿投资计划外,还需要降低企业和个人税负,鼓励投资和消费。实现中国经济从出口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变。经济有自我脱轨也有自我复轨的能力,更何况中国人的潜在消费能力并不弱,只要对收入预期和未来的保障有信心,中国经济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可以期待。
警惕“L”型陷阱
按照常理,经济活动出现萧条后会在一段时间后恢复,但也有那种长期不振的情况。比如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一直没有恢复元气。中国经济刚刚走过一个长周期,如人口红利、劳动力成本、制度变革这些以前推动经济增长的优势都消失了,所以在未来的政策选择上,一定要慎之又慎。为避免陷入“L”型陷阱,必须注意:
货币政策不能过度放松。放松货币政策可以缓解一些企业的资金链问题,但无法解决产能过剩。还可能会推高土地等资产价格,而现在国内的土地价格泡沫还没挤干净。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如果让泡沫越吹越大,出现日本当年的泡沫经济情况,那结局可想而知。当时日本企业为了还因资产价格暴跌带来的债务,长期惜贷,货币政策长期失效,经济一蹶不振。
二套房贷标准不能松。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结构性扭曲,只有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政策,才能避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才能顺利挤出房产泡沫,让人们的消费能力尽快恢复;
不能过分依赖于政府投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很好,但如果没有配套的改善民生措施。则很可能加大产能过剩,私人投资被挤出,银行惜贷,陷入流动性陷阱。
为何说当前是资产布局时机?
马 瑜
宏观经济的变动趋势,最终会映射到资本市场。投资重视的不是已经确定的事实,而是对未来的预期。每个投资者都应当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向与经济政策,明确当前宏观经济所处周期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投资。
股市与经济周期
著名投资大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说过,股市与经济的关系就像狗与主人的关系,有时候狗会跑到主人前面,有时候会跟在后面,但偏离再多狗还是会回到主人身边。
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自1960年到2006年增长了近26倍,从5000多亿美元(名义GDP)增长到13万亿多美元,同期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也上涨了26倍多,从1960年代初的400至500点,上涨到2006年的14000多点。经济持续成长,而证券市场却涨涨跌跌有上百次之多。
宏观经济的变动趋势,最终会映射到资本市场。经济景气循环,资本市场同样会多空循环。普遍的观点是,股市波动周期取决于宏观经济周期,其波动周期要提前宏观经济周期约半年左右的时间。受短期资金、政策、投资者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股市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常出现背离。虽然狗常在主人前进的时候向后跑,但最终会回到主人身边,长期来看,宏观经济与股市走向呈现高度的正相关。
传统上宏观经济周期划分为复苏、高涨、衰退和萧条四个时期。在经济周期开始步入高涨时期,政府通常会以加息等紧缩性政策以抑制经济的过热增长,较高的利率水平将延续到衰退期;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又将通过降息和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这样在经济复苏时期利息仍将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股票价格由基准利率和公司业绩决定,即当利息较低而企业业绩提高时,投资股票将会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大量储蓄资金将会涌入股市,股票价格将会上升,通常这一过程对应着经济周期的复苏时期;同理。当利息较高而企业业绩下降时,股票价格将会下跌,这对应的是经济周期的衰退时期。而在经济高涨和经济萧条时,根据前期政策力度、现期利率的调控步骤以及人们的预期变化等,股票价格将相应波动、并构造出具体的和各式各样的顶部和底部图形。
投资的本质是在投资的过程中。利用投资对象自身价值变化、市场不同投资博弈群体对信息、投资价值理解差异来获取收益的过程。接下来还必须了解投资市场及变化规律、了解投资品种的资产特性。从而把握投资行为。投资重视的不是已经确定的事实,而是对未来的预期。每个投资者都应当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向与经济政策,明确当前宏观经济所处周期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投资。
用投资时钟决定资产的配置
投资者经常涉足的资产包括债券、股票、大宗商品、房地产等。影响资产波动的因素众多,但经济层面所决定的基本面因素,是最为根本的因素,所以以经济周期为着眼点进行积极资产配置是有效的配置方法。
什么是投资时钟
美林的投资时钟是一种将资产轮动和产业策略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的方法,有助于投资者识别经济中的重要拐点,从周期的变换中获利。这种对周期的诠释,非常好地解析了我们所能做的主要投资品种,随着经济周期的转动依次获得超额收益的规律。投资者不去计算资产的估值,通过正确的宏观判断同样可以获利。
投资钟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投资者识别经济中的重要拐点,从周期的变换中找到投资机会。美林将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由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变动方向来唯一确定。而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表现超过大市的某一特定资产类别:债券、股票、大宗商品或现金。美林统计了美国1973到2004年的经济数据,其分析结果支撑了这一结论。
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劳动力、资本,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从短期看,经济经常偏离可持续的增长路径。政策制定者的工作就是要使其回复到可持续增长路径上来。在潜能之下的经济增长会使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并最终变为紧缩;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持续保持在潜能之上会导致破坏性的通胀。
如何使用投资钟
金融市场一贯地将增长率的短期偏离误以为是其长期趋势的改变,就像看见狗往一个方向跑的时候,以为主人也会被拖往相同的方向。结果,在经济偏离到极限处,当政府的“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就要产生作用时,资产往往被错误定价,表现为“超买”或“超卖”。
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胀状况,在美林投资时钟划分的经济周期四个阶段中,图中标识的资产类和行业的表现倾向于超过大市,而处于对立位置的资产类及行业的收益会低过大市。投资者可以从判断经济周期入手,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并在面临拐点时通过更换配置获利。
经典的繁荣一萧条周期从左下角开始,沿顺时针方向循环;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现金组合的表现依次超过大市。但往往并没有这么简单。有时候,时钟会逆时针移动或跳过一个阶段。
从投资钟上看,一个经典的繁荣一萧条周期始于左下方,沿顺时针方向循环。把投资钟画为圆圈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分别考虑增长率和通胀率变动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指向南北方向,通胀率指向东西方向。
投资钟可以帮助我们制定行业投资战略
投资钟的合理性得到美国三十多年来历史数据的支持,对于国内投资者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因为其背后的经济和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具有普遍性。投资者可以首先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判断当前市场在投资钟里所处的位置,再分析各类资产的未来走势。
一周期性:当经济增长加快(北),股票和大宗商品表现好。周期性行业,如:高科技股或钢铁股表现超过大市。当经济增长放缓(南),债券、现金及防守性投资组合表现超过大市。
久期:当通胀率下降(西),折现率下降,金融资产表现好。投资者购买久期长的成长型股票。当通胀率上升(东),实体资产,如:大宗商品和现金表现好。估值波动小而且久期短的价值型股票表现超出大市。
与标的资产相关:一些行业的表现与标的资产的价格走势相关联。保险类股票和投资银行类股票往往对债券或股权价格敏感,在衰退或复苏阶段中表现得好。矿业股对金属价格敏感,在过热阶段中表现得好。
投资钟对立位置的资产类和行业板块也是有意义的,可以用来做配对交易。例如,如果在过热阶段,我们应该做多大宗商品和工业股,位于对立面的是衰退阶段,所以我们应该同时做空债券和金融股。
当前的投资策略
按照美国的经验,连续两个季度是负增长,则定义为经济衰退,而中国的经济放缓标准通常认为是GDP增速小于8%。目前从经济数据分析,中国已经进入经济放缓阶段,外贸出口定单在大幅度的衰减,就业形势恶化,GDP增速持续下降。目前阶段最
佳的投资策略是选择债券和寻找未被经济周期所影响,价值被低估的股票,然后等待经济增长周期取得超额收益。
前文提到经济周期表现为经济增长围绕可持续增长路径上下波动,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在更大程度上是周期性而非结构性的下滑,这意味着市场在悲观情绪下有可能出现错误的资产定价。通过投资时钟理论,我们可以大致判断现在开始可能有良好表现的资产类别和行业板块。
从投资时钟上判断,当前国内经济下滑和通胀率下降同时存在,央行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以期刺激经济,处于投资时钟的衰退期。在这一时期收益最佳的资产类别为债券,可能有较好表现的行业包括:医药和主要消费、可选消费以及金融。此外,互联网/传媒、电信和基础设施板块(受益扩张财政政策)也有望出现结构性的机会。
总体来说,当前资产组合应当以债券为主,同时在保留的股票仓位中精选板块进行配置。关注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跟随经济趋势以便及时调整资产组合,在转折即将或已经到来时,尽快调整至下一个周期的强势资产,举例来说:衰退期过后的复苏期是投资股票的大好时机,届时可抛债券买股票。
周期过后,回归理财的本源
尽管调查报告显示投资人情绪不佳。赚钱容易的日子过去了,在股市由牛转熊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检视手中的资产,回顾理财中的得失。“学费”不能白交,只有明确理财的本质,才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合理安排好个人(家庭)财富状况。
我们打理自己的财富,最终是为了生活更加幸福。在年轻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财富满足物质的需要。在面临风险的时候不会手足无措,在年老退休之后不用受贫穷的困扰。理财是在财务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投资来追求财务自由。许多投资者在过去一年的股市大跌中损失惨重,除了技术欠缺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把投资简单等同于买股票而忽视了对风险的管理。
赚钱容易的日子过去了,在股市由牛转熊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检视手中的资产,回顾理财中的得失。“学费”不能白交,只有明确理财的本质,才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合理安排好个人(家庭)财富状况。
牢记财务安全
理财不简单等于发财、更绝非投机。它是贯穿一生的财务规划,是连接当前生活和理想生活的桥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目标,但财务自由应当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核心的追求。财务自由就是当你不工作的时候,也不必为金钱发愁,因为通过投资带来的被动收入已经超过了你的日常开销,事业变成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而非养家糊口的依仗。
理财可以分为实现财务安全,进行资产配置以及顺应趋势调整投资组合三个阶段。其中实现财务安全是理财的基础,应优先考虑。让我们把理财的过程想像为撑杆跳,助跑越充分、手中的撑杆越长越结实、技术越熟练,跳过的高度也就越高。在这里,助跑代表时间跨度,时间越久复利效应越突出。手中的撑杆代表投资,更长的撑杆跳得更高,前提是够结实(不会亏损)。
运动员不会在没有海绵垫的情况下去挑战自己,如果在降落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海绵垫子,有可能连再次起跳的机会都没有了。而财务安全就是理财的“海绵垫”。保障财务安全主要通过保险规划、现金流规划和资金准备来实现。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保险主要用来防范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将其转嫁给保险公司,把不确定的损失变得相对确定。购买保险会影响到现金流,保险支出是负现金流,保险的定期给付是正现金流。同时,保险和资金准备互为补充,比如养老保险可以减少一定的退休金准备,拥有失业保险在当前的经济衰退中会更有安全感。
现金流规划与财务自由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当正现金流中的被动收入大于日常支出时,我们就实现了百分百的财务自由。简单说来就是做好开源节流,通过投资和工作增加正现金流,控制日常消费和贷款利息支出来减少负现金流。在本期《萧条期,省20%比赚20%更容易》中介绍了几个颇有针对性的方法。
资金准备是为购房、养老、教育等大宗开支进行积累。做好资金准备,生活质量才有保证。这也是我们不提倡将所有资金配置在高风险资产上的理由。因为一旦出现较大亏损,原本的生活规划有可能无法得到保证。举例来说,如果在去年将原本用于买房的资金准备用于购买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一旦没有及时止损出局,买房的目标很有可能成为泡影。
投资的核心是资产配置
人挣钱8小时,钱挣钱24小时。有了资金的积累,财务安全也得到一定的保障,下一步就是给钱找个工作。实现财务自由的核心是增加被动收入,即把钱派出去为你“打工”,投资于各种资产以获得收入。
投资伴随着风险,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要获得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最好遵循:“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信条,这在资金量较大的时候格外有效。马科维茨因为对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和最优化选择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而布林森、霍德和比鲍尔(简称BHB)通过研究发现,无需通过市场时机和个股选择,只需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九成以上的长期报酬尽在掌握。
简单地讲,资产配置就是在一个投资组合中选择资产的类别并确定其比例的过程。由于各种资产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历史统计也显示在同一市场条件下各类资产价格的走向各异,当某些资产的价值下降时,另外一些却在升值。因此战略性地分散投资到收益模式有区别的资产中去,可以减少整个投资组合的波动性,使资产组合的收益趋于稳定。
资产配置法无需选股和选时,也无需过多的操作(通常只进行再平衡),对专业知识所知不多的个人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合理资产配置取得长期稳定的回报。
对于非专业的投资者而言,资产配置无非就是确定权益类(股票和基金)、固定收益类(债券和存款)。若理财目标回收期较长(3―5年以上资产配置)。则宜股票比重较多,债券比重较少;反之则宜债券比重较多,股票比重较少。此外,风险承受也影响股债的配置比例。房地产投资相对稳妥,投资回报介于前两者之间,应考虑房产景气周期循环,尽量在相对低点进行投资,同时控制负债比例以免给现金流带来较大负担。
很多国内投资者似乎还不清楚,固定收益类在资产配置中的实用性。今年股指深度下调,债市却在下半年走出了一波靓丽的行情。如果投资者从去年开始就配置合理的债券部位(通常占比可以与投资者年龄相同),今年的损失相必会大幅降低。投资者的“安心指数”提高了,投资也会更易坚持下去。
根据趋势适时调整投资组合
投资的对象除了股票、债券,还有基金、房地产、期货、黄金和外汇等。我们知道,不同类型的资产在各经济环境下表现各异。因此更为有效的投资策略,可以通过判断当前的市场环境及其未来走向,适时对资产组合进行调整。在每个时期构建最优投资组合,以获取尽量高的投资回报率。
关键词:电力需求 发展 关系
一、研究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成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由于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电力做为生产的基本投入品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电力供应能力建设一定要从长远出发,科学规划、平稳发展。换句话说,以电力为中心来,发展能源规划和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建国以来的电力供应一直在绝对短缺与相对过剩之间徘徊,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慢,电力行业发展政策随之调整,电力需求走出低谷,但是严重缺电的局面出现。尤其当我国人均GDP 跨过1000 美元时,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供应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电力的安全供应具有了更为迫切的意义。我国自从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发电项目建设进程加快。但电力建设发展超越国民经济需要,对环境、资源形成多余的压力,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的浪费,不利于国民经济和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电力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步,表明了我国电力与经济发展关系之间的研究不到位。随着市场竞争的引入,电力体制也在不断改革,电力规划面临着缺乏统一的规划、各利益主体利益不一致的一系列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我们国
家非常有必要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引导电力行业良性发展。对电力需求的正确判断是科学规划的前提,而其科学认识基础是对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内在关系。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电力市场化的逐步深入,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中
国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研究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为电力需求分析提供方法指导,科学合理地进行电力需求分析提供方法指导,能为当前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意义。
二、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的总量相关性
在我国,把宏观调控作为一个标准提法到现在已有很多年了,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对外开放环境在此期间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国已经通过有效地推进经济管理体制,适应了新的形势,扩大对外开放,为融入世界经济打下了基
础。面对世界经济新形势,我国能及时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减少不利因素,利用国际环境的有利因素,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实现的又好又快。使经济增长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与此同时,扩大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让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
动关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经济体系。
宏观经济政策为我国经济指引了发展方向,相应的电力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经济发展的波动,导致了电力供需的不平衡。电力供应能力的增加滞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严重缺电的局面,而电力需求在经济增长处于低谷时又
会出现电力过剩的局面。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多家办电、集资办电政策出台后,电力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到1997 年,实现了供需平衡后,国家出台了一些鼓励用电政策,刺激了高耗能行业的复兴。电力供需由于经济的波动,
在不平衡中一般都是求得新的平衡,有时求大于供,有时供大于求,电力的短缺与过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电量需求有很大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电力建设的滞后性,使电力
建设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节奏。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数量分析的重要学科,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能更好地研究电力与经济的关联。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经济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它更深刻地揭示出经济系统的
数量变化规律,简洁有效地描述出某个真实经济系统的数量特征,是由系统或方程组成,方程由变量和系数组成。计量经济模型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关系。根据研究的目的,需要对研究的经济现象深入
分析。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过程,选择模型中将包含的因素,选择适当的变量来表征各个因素,根据经济行为理论,设定描述变量间的数学表达式:选择变量、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拟定模型中待估计参数的数值范围。
三、电力需求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周期
市场经济难以避免的现象是经济周期的波动,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本来所固有的,经济周期是指以国民生产总值、工资、物价、货币流通等主要指标衡量的经济活的总体水平波动,可以分为谷底、复苏、繁荣、衰退4 个阶段,掌握谷底、
复苏、繁荣、衰退四个时期的变化趋势,对经济形势的走势可以在宏观上进行预测。经济周期源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依靠市场机制不可能消除或减缓,为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们提供有力的保证。
电力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动力命脉,我国电力需求的变化将受到经济增长、结构等多因素的影响,对它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寻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为科学全面地估计电力需求提供依据。
经济周期波动理论是研究经济数据波动有效的方法,通过进行一系列数据处理过程,提取出需要的数据变化规律。随着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电力需求也会呈现出周期波动的特点。电力需求周期是指电力需求在连续过程中重复出现涨
落的情况,电力需求周期不是机械的、完全规则的形态,电力需求周期明显地不具有等间隔的特点,复苏、扩张、衰退、收缩是电力需求周期的规律性。同时,周期的持续时间、过程、波动程度不完全一样,这就是电力需求周期的特殊性。强调再现性、重复性。
电力需求周期的划分:电力需求周期持续时间进行划分,按电力需求收缩的含义划分为古典周期或古典循环、增长周期或增长循环。
电力周期波动的特征参数包括波动高度、波动深度、波动幅度、波动系数、波动的平均位势、波动的扩张长度。总之,我国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分析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必须重视电力负荷需求与经济政策、产业结构、需求管理等多种因素。才能使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的电力需求能够有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