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的问题

经济发展的问题

时间:2023-07-24 17:0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发展的问题

第1篇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来源于英国政府的白皮书(2003年),它认为低碳经济就是对环境的污染较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更低,同时获取的经济收益更多。且在英国政府出台的白皮书中制定口前将2050年的英国发展为低碳经济国家,自此低碳经济便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随后,又有学者对低碳经济提出了更为详细具体的定义界定。我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与此同时低碳经济还兼具高效益、高效能、高效率的基本特征,低碳经济在保证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能保证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开发新能源或者利用能源的过程中,降低碳排放量,甚至做到无碳开发。低碳经济展现了一条全新的发展理念,重点突破是低碳技术的创新,同时也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低碳经济最根本的口的就是有效控制碳排放量,降低温室效应,缓解生态危机,最终保证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以及全人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碳金融概念

碳金融(Carbon Finance)是指一系列的用来管理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投资融资活动以及金融制度,又称低碳金融。碳金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关于碳排放权以及其相关的衍生品的交易。(2)关于商业银行以及相关中介提供的信贷服务以及有关活动等。(3)关于风险投资等的投资融资活动等。碳金融是一种金融创新,主要是为了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气候变化应运而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产物。

二、我国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的相关计量检验可知,只有将金融发展转变为碳金融发展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的全而健康的发展。下而针对我国口前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的相关理论,提出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的一些建议,主要表现在政策、服务以及金融市场三个方面。

(一)构建相应的碳金融市场

为了促进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健康全而有效发展,首先应该构建与之相应的碳金融市场,并且采取各种有力措施进行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利用。我国是能源大国,碳排放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较为丰富的,我国的碳排放权供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清洁发展机制项口进行供给。这是我国口前存在的独特优势。但是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就口前而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国外先进国家尤其是一些碳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欧关国家,我国的碳金融市场无论是从碳金融市场的功能方面而言,还是从碳金融市场的规模而言,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国只有区域性的交易试点,就全国范围而言,还没能形成较为系统全而的碳金融市场交易平台。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较为滞后,还基本是起步阶段,碳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小,也达不到理想的价格。这些都是我国碳交易市场中存在的弊端,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始终处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价值链低端。正因为如此,我国应该极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碳金融市场国家的经验,学习他们在碳金融市场的区域规划、制度设训一以及交易平台的建设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结合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就口前而言,我国已经形成了不少一部分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但是这些已经成立的碳交易所都是各自为营,相对独立,它们之间并没有统一的、系统的、全而的可以跨越不同交易所的市场规则和体制,因此急需要我们构建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机制,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加强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国快步融入世界碳交易市场高端价值链,成为国际上都屈指可数的碳交易平台。

(二)完善服务体系

为了促进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健康全而有效发展,除了应该构建与之相应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和创新碳金融交易产品之外,还应该建立和健全一套完善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碳金融服务体系和机制,通过培养一些碳金融中介机构,来很好地服务于碳金融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交易流程比较复杂,交易过程中涉及众多交接事项,而且交易历时较长,且常常涉及到境外客户进行交易,对整个交易场所和交易管理人员的综合专业要求较高,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具备相关的交易执行能力和相关项口开发能力的专业性机构来服务于碳金融市场的交易。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碳金融中介机构也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不仅缺乏必要的交易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且相关的碳金融交易中介规模和数量也存在很大的劣势,远远形不成规模和系统的服务机构体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发展。为此,我们应该在开展碳金融交易的同时,加强开发和发展中介交易机构的力度,培养专业碳交易服务体系,促进我国碳金融快速高效健康的发展。可以加强专业咨询机构的参与力度,加强其对碳交易活动的指导,同时加大相关评估机构的参与力度,并加强一些基金公司、碳金融业务相关的银行以及碳金融业务相关的保险行业等进行介入,以达到有效降低碳交易成本,降低碳交易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保证碳交易市场高效健康持续的发展的目的。

(三)健全法律政策

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口前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碳金融交易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还几乎是处于一片空白,为了促进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健康全而有效发展,除了应该构建与之相应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和创新碳金融交易产品,构建与之相应的中介服务机制体系之外,还应该从宏观上对碳金融交易活动进行调控和管理,为碳金融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保障,保障其能在一个健康有效的大环境中快速发展。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问题;研究

一、我国实体经济的地位与发展现状

实体经济是关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过程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因此,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一个国家要想保持其经济在稳步中前进,就必须打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然而,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实体经济融资难、成本高的现状和企业经营发展所需资金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问题。

二、实体经济发展困难的原因

随着金融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压力。近几年,房地产业,银行理财策略和虚拟经济领域的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流入,社会闲散资金更多的流向银行等金融企业,从而制约了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必要资金的融通,具体而言,造成实体经济融资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内部原因

1、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理念不完善,经营风险高。很多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产权不明晰,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 实体经济生命周期具有短期性和不稳定性,一定程度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

2、大多数实体企业规模小,效益不稳定,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不大。调查表明,50%以上的中小实体经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无序且运用效率低下,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产生质疑,从而降低对实体经济单位的资金供给。研究表明,68%以上的企业的信用等级在3B或3B以下。这也不利于有闲散资金的居民对其进行投资。

3、市场失灵。由于有关资金融通的消息流通不畅,银行和实体经济单位人员对同一消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实体经济单位相对而言是信息贫乏者,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4、实体经济缺少必要的担保抵押资产,缺乏足够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其提供信用担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体企业的融资。

(二)外部原因

1、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转化机制不顺畅。从信贷规模上看,由于我国居民大多偏向于保守型,更愿意将自己的闲散资金用于储蓄而不是用于投资,因此我国储蓄率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从信贷结构来看,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实体经济的资金有效供给不充足和大量社会闲散资金找不到满意的投资渠道的问题同时存在。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意识宣传不到位、机制不畅,导致资金周转率较低,二是信贷结构不合理,银行贷款在投资时存在偏斜,大多数流向大的国有部门而极少流入中小实体经济,从而形成了资源配置不合理。

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我国以银行业间接融资为主,因为它灵活方便、安全性高;相反,筹资成本低、效益高但风险较大的直接融资比例较低。我国债券市场不甚发达,削弱了市场对于金融资源的利用程度,还使企业财务杠杆率过高,增加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3、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不完善。金融交易机制和金融工具创新水平低,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基础性产品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但因其发展中模式单一,不能适应多样化的交易需求,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4、金融机构体系和融资策略的不合理。我国工、农、建、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其规模大,信誉好,在存款、贷款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绝大部分资金聚集于银行,而银行为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减少不良资产的增加,减少对实体企业的投资与服务。

5、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府的政策更多的向以四大国有银行为典型代表的虚拟经济倾斜,而很少有相关政策给予实体经济优惠与便利,或者即便是有,其实际落实也没有完全到位。

三、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办法与建议

1、充分发挥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激励作用。引导货币信贷更多的投入实体经济,提高对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关注度。同时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层次化、规范化、严谨化程度,使得货币的投向更加高效合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畅通有效。

2、促进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大力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完善股权机制和上市机制。鼓励企业上市,能够通过发行股票与债券进行筹资,从而扩大上市融资规模,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服务于金融实体,为其提供更多的营运资金,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3、中央银行通过适时修改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市场操作业务,增强资金的流动,加快资金运转转速度,从而增强银行放贷能力,并有效增加流通中所需的必要货币量。

4、实体经济要对自身现有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促使实体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增强企业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尽可能达到更高的融资要求。银行也应注重解决对实体经济融资时程序繁杂,手续过多,附加贷款条件多等问题,减少实体经济融资中的阻碍。

5、促进金融信贷投向经济社会的重点领域。加强对辐射范围广、协动效应强的强的重大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例如,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因其创新强、技术高、前景好,当其优先发展壮大后,能更好的带动创新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发展。

6、切实落实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各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优势互补,逐步形成规模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客观上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信心。

7、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鼓舞民间投资活力。消除个别领域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坚持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资资本机会平等、准入标准统一的发展原则;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公正和谐的内部环境。

四、总结

为了切实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金融业要增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主动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在“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下,加快金融产品,业务模式的创新,促进金融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也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着力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益,使实体经济盈利增加,从客观上推动金融业更好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燕小青.民间资本、产业资本转化与实体经济发展[J].齐鲁学刊.?2013(05)

第3篇

一、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

1、地方经济结构不合理,好项目少。

2、信用环境差,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

3、担保抵押难,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金融服务弱化问题

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重点项目,并且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和严密的放贷手续。同时,有些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在县域经济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此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权授信,保留下来的机构网点所吸纳的资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一线“储蓄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严重失衡,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乏力,是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金融内部体制原因。

2、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实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农业发展银行只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而亟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扶持。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扶持县域经济中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

3、邮政储蓄从县域抽走大量资金。众所周知,邮政储蓄存款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吸纳的存款只能转存人行,由人总行统一调配。由于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并将吸收的储蓄存款以较高的利率转存人民银行,无风险的高息收入给邮政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利益,因此,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发展非常迅速,金额不断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邮政储蓄在存款市场的份额2002年底已达8.48%,成为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五大吸储大户。以某县为例,2003年末,该县邮政储蓄转存款余额6,830万元,占该县金融机构同期存款份额10.17%,仅此一项,就使近7000万元资金不能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尽管人总行去年已下达文件,对新增邮政储蓄转存款实行降息政策,并允许邮政资金与农信社协商后转存农信社用于支农,但往往由于邮储部门提出的利率价格等条件过高而无法实现邮政资金反哺农村,因此,目前邮政储蓄仍然是县域资金外流的一个重要渠道。

4.农村信用社融资能力差,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几年随着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发放农户小额支农贷款等活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利率改革(试点)、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专项票据资金支持等办法以后,使得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原因:一是现有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不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支持高风险、低收益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繁重任务。但在政策安排上,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待遇,最明显的是不良资产的剥离或核销。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计划经济时期的“扶贫贷款”、“稳定贷款”的发放,基金会巨额不良贷款的接收,使农村信用社在为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巨额的不良贷款和大面积的亏损,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的社支农实力。

5.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现象严重。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而且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过程中打球,钻政策空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债权无保证,出现风险即使通过法律手段收贷,也是胜诉容易执行难,贷款收不回,还得增加诉讼费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

6.企业资信状况差,抵押担保难,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为防范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了抵押担保制度,而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事实上县域中小企业往往内部管理水平低,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负债率高,信用等级差,个别企业还出现不良记录,多数或全部资产早已被债权银行办理了抵押,可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所剩无几或根本不存在,寥寥几户好企业又不肯为其担保,信贷部门心存余悸,致使贷款难以放出。

7.县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不充分。目前县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十分有限,“窗口指导”因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矛盾而难以发挥作用,再贴现因县级票据市场不发达而寥寥无几,唯一可以运用且十分有效的再贷款因受限额控制而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央行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方略

1.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上级行要适当下放给分支机构一定的贷款权限,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想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县支行要善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培养和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首先,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点的有效结合。其次,要加大商业银行的支农力度。建议各商业银行从农村网点吸纳的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即从县域农村筹来的资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以保证县域资金良性循环。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建设的扶持功能,拉长政策金融服务的链条,在继续做好对粮棉油购、销、存所需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加大粮棉油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品种改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县域经济长期繁荣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3、对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现象进行综合治理。首先,要适当控制邮政储蓄增长的速度,建议对邮政储蓄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从机构到资金规模,进行必要的控制,降低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争抢存款资源的能力,力求把县域资金留在县域里流通。其次,银监会要严格控制邮政储蓄网点在县域的准入政策,原则上不再审批增设新的网点,并有计划地对某些业务不规范的邮政储蓄网点予以撤并。第三,针对邮政储蓄是人民银行资金来源的实际,可适度向县域经济批配同等规模的支农再贷款,以缓解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紧张的矛盾。

4.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5.大力改善县域信用环境,推进县域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改善县域融资状况所必须的基础环节,而且需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发挥优势,通力合作,配套联动。一是加强宣传,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实施信用工程,把信用作为第一前提,警示和规范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在县域努力营造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二是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三是实施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地方政府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督促企业落实银行债权,从而营造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6.提高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强化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县域经济融资难的关键问题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是解决融资难的根本所在。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以自身实力赢得国有商业银行的青睐;企业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些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发展的综合素质,以取得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加强与银行信贷部门的沟通,主动为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在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基础上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为地方经济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社会信用环境。

四.基层央行在促进县域发展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1、人民银行要切实加强窗口指导,实施政策引导策略。深入开展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宣传工作,要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增进银企沟通和相互理解,促进银企项目对接和资金融通。主动寻求贯彻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点,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2、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现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调控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有的甚至存在很大悬殊,这就需要国家在金融扶持方面实行区别对待,适当赋予央行分支机构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方面较大的自和灵活性,如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一定限额的向辖内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的审批权限,要求其根据商业银行资金头寸变化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灵活掌握发放与收回,以进一步增强国家货币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要大力发展县级票据市场,为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运用创造条件。

3、深入调查研究。基层人行有效的调查研究可以反映地方经济运行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总行制定科学的货币政策提供现实依据,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当好参谋。因此,基层央行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研究当地经济特点,探寻和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尤其要全面调查货币信贷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研究如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提供金融支持的问题,从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有效实施货币政策。

第4篇

关键词:房产经济;问题;措施

引言

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增长成为现代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由于房价的不断增长,在房地产中出现的泡沫化增长方式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在结构上的需要。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人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房价问题也成为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些问题影响下,不仅制约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向。

一、 房产经济发展中常见的问题

由于房产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我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对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原有的房产经济中,我国的房产行业发展一直比较平稳,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发展中的影响因素,房产行业在发展中也不断受阻,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1]。例如炒房热的出现,房价不断增高导致房地产市场经济在发展中失去平衡性。房产管理者对房价的发展变化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在2003年下半年出现了泡沫经济,各个地区的房地产行业投资都比较高,导致房价也越来越高,所以为了解决当前房产经济的影响,实现经济健康的稳定发展,就要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 房价过高的影响。导致我国较高的房价影响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我国有些地区对土地价格的上涨。虽然我国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但我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大,人们占有的生活与生产中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加大了房屋资源的缺乏,从而导致房价的上涨现象。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人口众多,很多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在发展中的需要,特别是房地产对土地建设的利用,可以说,我国的每一片土地都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2]。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深,政府在拍卖土地期间,并没有进行一定的价格控制,从而导致很多土地开发商不断加大了土地的开发价格,影响了房价上涨的问题。例如:我国首都北京在较高房价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北京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很多人口开始迁移到该城市生活,导致大量的人口发展根本不能满足房屋的需求,所以在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就比较高,相对应的房价趋势也不断增长。

(二) 消费者的认识影响。我国消费者对房屋的需求比较大,他们对房屋在开发预期上还没有较大的认识,在购买与利用上的认识比较随便。房价在社会地位中的不断增长,导致很多房产投资者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就在该行业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因为他们相信,房产行业的建设不仅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发展上还会有很好的发展方向[3]。所以很多房屋投资者为了在未来发展中能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开始加入购房、买房的发展行列中;还有一些购买者由于自己在经济水平的影响也开始大量购房,因为他们相信房价的增长速度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变化会越来越高。这些消费者在购房、买房的思想和行为上不断提高了政府对房价的增长和对房产行业的开发,这种不断的循环模式严重加大了房价的增长,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

二、 房产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措施

(一) 加大政府与法规的管理力度。为了解决我国房产经济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影响因素,要实现房产经济的平衡发展方向就要加大政府在政策上的制约和法律法规建设的影响。在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法律体系,然后根据我国房地产行业在开发与利用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强化和补充,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建设。如果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在实际建设中没有遵循我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就会在开发利用上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影响经济结构在社会中的平衡性。所以政府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同时,还要加大法律的有效制约。政府部门还可以具有对房产价格调整与监督的资格,为了保证房产价格在社会中的合理实施,政府部门就要管理好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房地产的开发成本。本文以我国房地产利益集团作为例子,由于利益集团在政府干预方面实行了“公司化”的行为发展,采用的“捐税”行为影响了我国实施的公关调控政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我国民众的利益成本,不仅要加大我国政府在政策上的实施与监督,还要进行“税制再改革”制度的建设和实施[4]。

(二) 加大消费者对房产经济的认识。对于消费者在购买房屋的思想和行为上来说,为了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到房产经济在发展中的需要,应加强他们对房地产经济的理论学习。目前我国很多消费者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理论理解都比较少,他们在购买房屋中的思想意识还比较薄弱,行为上比较盲从,这些因素影响了消费者在经济利益的上实现。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价格的影响,很多投资者在开发上要进行合理的市场分析,很多消费者在思想与行为上也要进行更理智的发展创造。为了避免房产经济在发展变化中的影响,消费者在购买方向上应注意几点。首先,在消费者购买之前,要对房地产行业以及相关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分析和掌握,可以根据相关政府在建设中提供的相关数据信息、也可以根据社会舆论对房地产发展的动态分析进行合理的决策,从而找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有关信息[5]。然后,消费者还要对房地产行业在发展开发上的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以科学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观进行分析和判断。最后,为了保障消费者在利益上的合理实现,还要加大对房地产的理论学习,把握房地产在发展中的规律和变化,从而减少房产泡沫出现时产生的经济影响。在消费者进行买房过程中,只有加强自己在思想与行为上的预防,进行合理的消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房地产价格风险的发生。例如:消费者在对房地产理论学习中就可以理解相关的经济学和系统的分析模式,可以建立一系列的数学模型设计,根据掌握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消费。

(三) 合理的开发国家土地。我国的土地资源是人们生活与生产的主要地方,所以在土地利用上进行合理的开发,才能使人们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上是人多地少的现象,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在社会中的有效发展,就要进行合理的土地开发。目前我国土地的开发比较频繁,在开发过程中也不断出现了土地滥用、价格增长的现象,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也不断调高房价,从而影响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所以为了制约我国房地产行业在土地上的开发利用,就要在政府与法规上进行建立。第一,由于我国房地产在开发利用上受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要使它的波动幅度回归正常就要加大对政府的努力和个人主观上的实施[6]。第二,由于泡沫经济的出现,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因素,就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从而避免房地产市场在经济价格上的影响。例如某房地产在占地与用地项目上的具体实施中可以看出,为了关于毛纺厂的居住区。益华公司在占地上的开发规划总的用地面积为479800m2,可开发的用地面积为334789m2,将要保留的建筑用地为57324m2。而对于五建公司来说,在占地上的开发规划总的用地面积为69800m2,可开发的用地面积为56347m2,将要保留的建筑用地为5428m2。从这两个建筑公司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数据可以看出,要实现项目经济的可行性,选择五建公司开发项目的方案最为合适。

结论

为了缓解我国房地产经济在社会地位中存在的问题,政府不仅要积极配合,相关的房产开发商也要端正自己的严格态度,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从而保证房产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正常运行。(作者单位:尤溪县测绘管理站)

参考文献:

[1] 艾素梅. 关于城市土地及房产业相关问题的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3:251-252.

[2] 艾素梅. 分析国内房产经济现状及其发展[J]. 民营科技,2015,06:246+11.

[3] 白慧琴. 试论新形势下房产经济的发展趋势[J]. 现代经济信息,2015,13:291-292.

[4] 王铁军. 房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7:253.

第5篇

关键词:甘肃;循环经济;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4.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4-0096-04

1.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背景和基础

一是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据测算,全省煤炭探明保有贮量86亿吨,人均拥有量330吨,不足全国人均水平700多吨的一半;石油探明贮量人均13.8吨,人均拥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15.4吨的90%;人均水资源拥有量1 1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2 200立方米的一半。在关系国计民生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除有色金属等少量几种资源的贮量相对比较丰富外,铁、铅、锌、滑石、硫、磷、钾盐、芒硝、石墨等主要矿产资源后备资源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甘肃省在轻工业发展方面尚不具备全国竞争力,而重化工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是甘肃省的主体产业。全省工业属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特别是有色,冶金、电力石化、机械、建材等支柱产业,都是资源、能源和基础材料消耗的重点行业,资源依赖程度较大。

三是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利用方式粗放。2005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4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1.43吨标准煤高出近70%;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6 000千瓦时,是全国平均水平2 750千瓦时的2.2倍;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640立方米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80%。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加大,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难以为继。同时在矿产资源开采中,滥采乱挖、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全省煤炭资源的综合开采回收率30%左右。资源的加工利用基本上仍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一次单向粗放型利用方式。

四是资源型城市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金昌、白银、嘉峪关、玉门、窑街等重点资源型城市(矿区),都面临资源日益枯竭的严峻形势。按照现有生产能力,白银公司铜的服务年限只有5~8年,铅、锌各15年左右,金川公司镍铜资源服务年限40年和30年左右,酒钢集团铁矿石服务年限40年,玉门石油服务年限13年左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以上情况表明,甘肃传统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模式不可能长期维持,必须尽快转变为现代集约化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甘肃尽管面临着各种约束环境的制约,但从现实看甘肃发展循环经济已拥有一定的基础支撑:

一是近年来甘肃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展节能降耗,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工业经济朝着以较低投入获取较高经济增长的节能型经济发展目标迈进。“十五”期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稳定降低,2004年分别下降到2.55吨标准煤和4.68吨标准煤,比“九五”初期的1996年分别下降35.10 % 和31.78 %。

二是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成效明显。全省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目前,金川公司已能提取回收15种伴生元素中的12种元素;白银公司在铜、铅、锌冶炼中年可回收伴生元素金1 000公斤、银100吨、精硒10吨、硫酸40万吨、高钴渣1 000吨、精镉64吨。

三是废旧物资综合利用工作起步良好。以物资和供销系统为龙头,初步建立了废旧金属、纸张、玻璃和废塑料的回收体系,废旧物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收和利用。同时共生企业间初步形成一定的有机产业链。有色、冶金、电力、化工等传统重点行业所产生的废渣,已经广泛用于建材、修路、筑坝等。

四是开展清洁生产和实现全过程污染控制工作稳步推进。全省确定了清洁生产首批27户试点企业(园区)和33户污染物零排放试点单位,多数企业在制订发展规划和实施重点项目时,充分考虑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因素。全省15个燃煤电厂安装了粉煤灰干灰回收装置。

五是区域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较好。全省已确定了武威市、嘉峪关市、白银市、平凉市崆垌区等4个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城市。

从上述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潜力来看,循环经济是甘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

选择。

2.国内发达地区循环经济推进机制对甘肃的启示与借鉴

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省级层面和县级层面,由于各方面的政策、经济、技术等约束集合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循环经济推进机制也不尽相同。了解发达地区的循环经济推进机制对于指导甘肃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本文中的发达地区主要指上海、广东、江苏、浙江三省一市,重点探讨这些地区省级层面的循环经济推进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即政府要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当前,发达地区纷纷加快编制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项目规划,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比如广东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绿色广东的重要内容来抓,成立了广东省加快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为全面推进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提供法制保障。上海市发改委同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组织编制《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白皮书》和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规划将包括评估体系、政策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等,并研究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加快推进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订。该项目已被列为上海“十一五”规划的重点专项规划。

在发达地区,由于总体经济实力雄厚,在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能够有效地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从而引导和鼓励企业自发地实现循环式生产。比如,江苏省灵活运用资源综合利用税收减免、清洁生产资金补贴、技改贴息等政策性措施,有重点地支持一批企业实现了循环式生产。 另外,发达地区由于区位优势,依托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能够开发出有效的节能降耗,提高产品利用率等等的先进技术,为实现循环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1]。

从发展阶段看,循环经济发展与这些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是同步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制度条件都较好,即使没有循环经济理念,产业升级和效率提高的方向也会朝着循环经济某些方面的要求靠拢,但有了循环经济的理念,这种升级和提高会更快、更全面,目前发达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是自发战略转型模式。

与发达地区相比,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在政策、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约束环境和发达地区差别非常大。一是政策环境困难。从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经验看,建立一套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保障。甘肃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二是经济环境困难。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下,仍然以GDP增长为导向,看重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由于区位劣势,在项目选择中与企业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处于劣势。没有项目选择的权利,即使是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对于甘肃来说,可能都是一个利税大户,一个提供很多就业机会的大项目。同时由于在引进项目上的短期行为,难以在工业园内部形成行业间的互补,及延长产业链。在这种经济环境下,甘肃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是科技环境困难。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依靠科技力量的推动,不仅体现在节能降耗等生产方面的科技实力,同样也体现在了解全区域的物质流、能量流、废物流等管理能力上。目前,相当数量的县级区域对于所在区域的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2]。

通过与发达地区的比较分析研究,甘肃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启示和借鉴:

2.1 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尝试,是一种典型的跨越式战略转型

即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之前选择了先进的发展战略和道路。其面临的技术经济困难自然要比发达地区大得多,虽然在循环经济的企业层面和某些生态工业园的建立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全区域内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面临诸多挑战。

2.2 在甘肃面临的诸多约束中,法律层面的困难应优先解决

没有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强力干预,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对于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欠发达地区来说,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制度的创新比技术更重要。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消费者责任制度、政府责任制度和对循环经济企业的激励制度等等。

2.3 改革政府政绩考核机制,逐步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

当务之急是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机制,建立一套能够使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考核标准。对环保考核,特别是各级政府签订的环保责任书,要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以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2.4 加强环境和资源监测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目的,而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推进循环经济需要有效率的政策和科学的管理,真实而充分的信息是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正确政策的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应该加强环境和资源监测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3]。

3.推进甘肃循环经济跨越发展的机制性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的发展很重要的是要解决机制问题,因为它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甘肃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市场推进、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的长效推进机制。

3.1 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

鉴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关系到甘肃全面实行小康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大事,建议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着手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量和污染产生量纳入全省发展的战略目标,高度统筹规划循环经济的总体发展框架和战略,制定循环经济的推行与实施方案和计划,从根本上创造实施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政府能力[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编制《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指导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在努力实现经济总量目标翻两番的同时,有效控制和实现资源消耗的低增长甚至零增长,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在此基础上,应根据甘肃自身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特点,按照循环经济所遵循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从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着手,抓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料、节地,推行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笔者认为当前应把产业结构调整、矿产资源开发、高耗高污染工业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土地利用管理、农村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型工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作为推进甘肃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

3.2 通过立法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建议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研究制定能力建设、科技开发、税费改革、投融资机制等清洁生产配套政策,尽快出台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细则,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和实施力度。同时,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议制定一些循环经济的单项法规,如:废旧包装容器回收法、废旧家电回收法和废旧汽车回收法等。加快《甘肃省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办法》《甘肃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甘肃省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的立法进程,把约束和激励结合起来,争取出台有“含金量”的政策,依法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已出台的《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甘肃省实施节能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

3.3 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用GDP衡量经济发展和考察政府政绩有很大的片面性,建议结合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建立一套包含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和人民福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反映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实行绿色GDP核算体系,表达式为:绿色GDP=GDP-经济增长负效应。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应当包括:自然资本的损耗、当前环境服务的损失、劳动的负效应等,这些在目前GDP中被完全忽略,甚至被隐性地作为了收入。为此,建议统计部门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经济、资源、环境和人民福利等多方面的信息,确保各类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借鉴德国和日本经验,建立国家和地区等多个层次上的物流能流平衡模型。同时,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制度,用信息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不断提高循环经济的水平。研究制定全省重点行业单位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消耗标准、用电指标、用水标准、废弃物最终处置率、水循环利用率、资源综合回收率等管理指标体系,严格市场准入管理[5]。

3.4 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政策应包括类:生态工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政策、清洁生产政策);生态农业政策;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政策;绿色消费(包括政府绿色采购)和绿色服务业政策;环境友好型产品标识政策;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基础设施和建筑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再生能源和资源能源节约政策。

循环经济基础政策是指更大程度为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实践创造良好制度环境的政策。循环经济基础政策可以大致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基本经济制度、基础性激励政策和考核政策等三大类。宏观经济政策和基本经济制度包括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绿色贸易政策和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产权制度。基础性激励政策包括绿色财政、绿色金融、绿色税收和绿色价格政策。考核政策包括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和绿色干部考核制度[6]。

3.5 加强科技进步和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建议将对循环经济各个方面的研究纳入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应着重于从甘肃的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需求出发,辨识已经或正在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瓶颈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应加以重点研究开发的关键技术,进一步理清、辨识和开发支持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转变的关键技术。重点关注大幅度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先进的、与环境友好的制造业关键技术;以废弃物为原料的新型工业技术及体系;以市场规律推动构建物质循环体系的经济和税收政策体系;循环经济的跟踪评估机制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和开发符合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为实施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城市(区域)、重点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重点领域,在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延长产业链、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降低成本技术等重点环节,组织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并引进、消化和吸收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突破重点技术瓶颈,不断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开拓新的发展领域。

3.6 构建甘肃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

由于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异性,发展循环经济,必然会导致公众的消费观念、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政府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进而推动公众消费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和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当然,调动这样的一个积极因素,首先要从调动公众、企业和政府的积极性入手,通过广泛吸引公众参与,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约束和政府问责制度,逐步构建以人为本的、三者有机结合的动力机制。因此在研究建立循环经济动力推进机制中应当注重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价格问题。甘肃目前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价格偏低、形成机制不合理,没有真实地反映资源的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开展利用的环境成本,对投资者和消费都缺乏应该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也是造成资源浪费、低效的重要原因。因此深化资源价格体系改革的研究,建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价格体系形成中的作用,建立全面反映应有各种成本的资源价格体系是推进循环经济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二是财税政策问题。这是调节收入分配和调控企业经济行为最有效的措施。比如,适当提高资源税和改进计征办法,使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获得应有的收益;比如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物品开征环境税,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或将费改税,从严征收,使环境成本内部化;比如扩大综合利用"三废"税收减免的范围,对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减免税收;比如加强对资源性产品和开发生产过程中高污染的产品进口关税或出口退税的调节力度,等等。总之,通过有增、有减的税收调节,起到限制和鼓励某种经济活动的作用,也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省财政支出在向公共财政转变,应更多地关注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投入,更加注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更加注意资源价格改革中弱势群体的保护,以根本解决目前企业清洁生产、环境保护信贷资金落实难的问题。

三是金融政策、完善的市场体系、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都是需要我们研究促进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性问题[7]。

基金项目:2007年甘肃省哲学社会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诸大建. 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 ] . 世界环境,2000 ,(3) :6-12.

[2]丁栋虹,贾砚林,丁梅芳. 共有财产资源产权结构的特点与利用行为[J ] . 中国环境科学,1999 ,19(5) :477-480.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M] .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63-65.

[4]罗杰・珀曼.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61-163.

[5]莱斯特・R・布朗. 生态经济[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268-278.

[6]李晟晖.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德国鲁尔一区为例[J ].改革与理论,2002,(6):12-15.

[7]李兆前 ,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 [J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20-23.

第6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加深,市场竞争也将更为激烈。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使企业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通过对企业的改进和创新,才能使得企业取得更好发展。现今企业经济管理中主要存在管理组织结构松散、职责不清以及组织管理相对落后等影响问题,因此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需要接纳全新经济管理观念,并结合行业和企业的特点,构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关键词】

企业;经济;管理;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而现今的企业发展迫切需要现代化的管理。经济管理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往往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以及企业组织管理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和特殊价值。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持续推动之下,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转而言,经济管理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最为核心的关键因素便是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确立明确的管理职责,并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在运行方式和逻辑进行勾勒,以及加强对以往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论述,从而更新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在加强企业现代化的同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充分优化,并严格的进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审核,从观念、体系和制度等方面完整性的建设现代化经济管理体制。

1 企业经济管理的本质和意义

企业经济管理较为广泛的观念是企业围绕切实可行、有长远规划的战略目标引入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系之中,通过企业内部原有的经济管理体系来发现战略目标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通过适当的管理系统来保障企业利润的稳定增长。而企业的大部分生产经营活动,都受到经济管理体系的内部制约和外部约束。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利润实现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保证企业能够在较为长期的时间内,实现较高收益,并能将利润持续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

而企业经济管理还能通过系统化的方式,来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经济和人力资源上的协调统一,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保持企业效益的稳定增长,并形成企业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优势,以此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企业经济管理也会因企业环境的改变发生一系列变化。而企业经济管理主要收到三种因素影响,这三种因素分别是: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体系形成以及新知识经济特性的变化。而受到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企业若收到激励作用,便会加强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从而面向全球性的竞争。对于企业而言这三种因素的到来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能够让企业在现今形势下,得以高速发展。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并尽量控制成本输出,以此来实现最大的企业利润。现今形势早就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企业应当从宏观目标入手,加强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更新。而在这一过程之中,需要强化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的实施,并建设完整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以此来强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现代企业最为明显的标志便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便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管理活动中应用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的统一称呼。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便是企业经济和管理活动的结合。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从本质上来说,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交叉表象,能够将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有效的结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既能够清晰的体现企业管理思想和主旨,还能有效的维护企业的核心利益,并能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科学化系统化的对企业生产、经营、质量、财务和销售等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并加强企业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有效利用,让企业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的同时,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2 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管理组织分散

现今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较为分散,并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单一、企业管理组织结构松散和企业各系统、部门、个人之见存在较大的交融性。 企业管理组织结构松散主要是受到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以及工作人员其自身存在的思维定势所导致的。现在很多企业都采用直线化的企业运作,并且管理方式都较为单一和直接。虽然这种管理方式能够完整的执行管理命令,但是很容易造成企业机构重叠等问题。而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松散则很容易造成企业的领导层面管理漏洞。领导层面的管理不严谨会造成企业经济状况并能够完整的展现出来。这种现象会加剧企业领导层对于经济管理工作的漠视,而这种现象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企业各系统、部门和个人之见存在较大的交融性,虽然能加强企业各环节的配合,但也会出现各种矛盾。如果企业的经济管理较为疏忽,则会导致企业内部矛盾加剧。企业交融性的降低,使得企业各环节并不能够达成有效配合,并不利于企业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获取利益,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2.2 缺少明确的管理职责

现代企业开展各种各样的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满足的是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并能用单纯的企业收益来衡量现代企业的综合实力。现今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格外激烈。因此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应当在重视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重视企业社会利益的建设,并通过加强企业社会利益的方式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之中经济管理职能部门通常会配备专业水平和知识水平较高的优秀人才,但是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受到经验限制,往往不能脱离传统的经济管理观念。这种经济管理观念的不同,会导致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难以沟通和交流。特别是企业遇到需要承担管理责任的问题时,各个部门通常会将责任推卸给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便是由于企业缺乏明确的管理职责划分,因此企业应当在对生产经营环节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高度重视的同时,并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关注度,并将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使得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以此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 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对策

3.1 构建完整的经济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的发展应当将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作为主要目标,现今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格外重视经济管理制度的变革,因此可以看出经济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创新需要保持高度的清醒和明辨的思维,将新型的企业经济管理理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努力保证企业内部的组织模式和常见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并满足现代企业所需要的生产发展需求。而现代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制度的同时需要坚持综合考虑、全面分析的原则,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随时进行调整。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并强化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实际操作能力。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构建需要让企业员工能够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认识,并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以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作为主要目的,对于工作能力突出的员工加以物质奖励,而对于工作之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员工则需要给予相应处罚,以此起到警示作用。构建完整的经济管理制度能够在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让企业员工能够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更能够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3.2 创新企业经济管理观念

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更新是企业经营的主导力量,而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和经济活动往往都处于中心位置,因此各项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并不能离开企业的经管理观念指引。实现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观念更新,需要建立完整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打造和谐、积极的气氛,使得全体员工能够更好完成本职工作。在更新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同时,应当注意密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培养企业员工的战略意识和危机意识。并用全面的经济管理观念为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提高保障。现代企业具有牵扯范围广、影响范围大的特点,因此现代企业应当将企业经济管理观念创新作为主导力量,具备预测和评估企业风险的能力,并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真正的有效的发展企业的决策力量,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云.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 , 2012(22).

[2]胡海霞.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 2013(15).

[3]王锋林.浅谈企业经济管理现状与优化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 2012(22).

[4]赵伟.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 , 2011(04).

第7篇

【关键词】低碳 低碳经济 经济法

一、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的意义

(一)只有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我国化石能源需求不断增大的压力才能得以缓解,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只有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我国诸多产业的层次才能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增强,才能跨越种种国际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三)只有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得以转变,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从而使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得以化解。

二、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我国实际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问题,要特别注重结合国家的实际来解决。因此,我国的法治建设,特别需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而不是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经验。

(二)保护国家核心利益

核心利益主要是指各国强调的国家环境安全的利益。国家环境安全在我国主要表现为防止因为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社会动荡,而碳循环异常导致的水循环异常进而导致的旱涝灾害及水土流失问题是与气候变化关联最紧密的自然灾害,因此要特别关注。

(三)注意法制构建的协调完善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各种法律法规的协调,而这些法律法规的协调统一使法制统一,这不仅方便适用、提高效率、节省法律资源,更能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低碳经济法制构建的经济法思考

我们应当不断完善原有相关的经济立法体系。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与经济法中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理念与价值观是一致的。因此,完善原有的经济法体系也是对低碳经济的法制构建的发展。经济法包含的法律部门广阔,涉及低碳经济的法律部门有自然资源法、能源法、环境法、税法、公司法等。

(一)自然资源法

所谓自然资源法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的自然资源法尚不完善。为了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低碳,自然资源法律的完善势在必行。只有完善了自然资源法,我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趋于合理和科学,低碳经济的道路才能走的更远。

(二)能源法

能源法是调整能源开发、利用、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它是调整能源领域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低碳经济理念下,能源立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能源可持续利用原则或能源安全原则;节能高效综合利用原则;能源清洁利用原则或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原则;能源国际合作原则。制定并完善能源法将大大推动我国能源的保护和合理配置,推动低碳经济的开展和稳步前进。

(三)环境法

环境法的完善对于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至关重要。为了实现保护资源防止污染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我国政府运用包括经济经济的各种手段进行境保护的重大作用日益彰显,我国将征税和收费排污结合在一起,这构成了大气污染经济防治手段的主要内容。环境法德完善将从宏观上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予指导,使低碳经济的发展具备原则性的保护而不至于偏离“轨道”。

(四)税法

众所周知,税收政策的合理运用,不仅仅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对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促进科技进步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税收我们应在协调社会经济与大气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适时开征碳税,建立一个以大气环境保护为目标,各种税种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税收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税收政策。

(五)公司法

在公司法方面,应提高高碳企业市场准入的要求。比如,提高高碳企业最低注册资本限额,限制高碳企业的上市。而对低碳企业给予各项优惠政策。放宽低碳企业的市场准入要求,降低其最低注册资本限额。降低对低碳企业上市的要求,鼓励低碳企业优先上市。

近代以来,各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大规模开发常规能源已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强烈关注。在这一背景之下,低碳经济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各国的推崇。我国当前倡导节能,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节约型社会等政策措施都是与低碳经济的内涵相一致的。但是,我国尚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法律,许多法律法规仍处于空白。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必须完善现有的经济法规范,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

[2] 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

[3] 潘家华.英国低碳发展的激励措施及其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6.

[4] 赵娜,何瑞.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J].王伟,译.现代电力,2005.

第8篇

关键词: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33-02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就,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很不成熟,在市场经济发展整个过程中市场并未占据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地位,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很多发达国家不断对我国的市场经济提出质疑,这将严重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从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确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理念,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干预力度较大等。十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重新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难以消除,笔者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旨在不断促进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在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市场经济发展理念

相对于国际社会而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时间较晚,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时代思想的影响,这对我国市场经济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使得我国市场经济长期以来发展很不成熟,整个社会缺乏先进的市场经济发展理念。从政府到企业再到社会公民,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传统观念下市场经济是完全放任自由的,是缺乏效率的。这与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相违背,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相对缓慢,对市场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认识,同样难以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规避和解决市场问题,很多经济部门甚至对市场经济存在不同程度的抵制行为,长期下去将严重影响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改才能真正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相关法律建设和实施情况来看,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首先,在法律制定方面,未能完全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使得现有法律难以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扰乱市场行为的处罚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其次,在法律实施方面,缺乏必要的实施力度,使得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各种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最终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将是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政府干预力度依旧较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从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干预力度依旧较大,很多经济性的问题没有完全依赖于市场的作用,而是完全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引入政府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成熟,市场的主体地位应该被不断提升,而政府的行政干预也应该慢慢退出。政府干预虽然能够解决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但是长期的政府干预将会扭曲市场经济,最终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市场经济发展体系尚不健全

由于我国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加上我国特殊的国情,使得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整个市场经济显得相对混乱,虽然我国不断出台新的政策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取得的成果并不明显。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是目前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存在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部门的市场理念落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可供参考。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将在长期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新时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与时俱进,培养先进的市场经济发展理念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市场经济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因此,必须要以先进的理念来跟随和指导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深入反思计划经济的弊端,在新时期逐渐摒弃计划经济思想,以全新的思想来看待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次,要不断与时俱进,进行全社会的先进性建设,放眼未来,以全球化的视角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缩小与国际市场的差距,真正体现市场经济的先进性。再次,要不断吸取国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充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探索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以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最后,要不断进行市场经济理念的创新,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多变性,全球经济的波动不断加强,因此市场经济发展理念必须要与时俱进,所以必须要时刻树立创新的思想,及时更新市场经济发展理念,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我国市场经济以更高的速度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思想基础。

(二)服务发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法律的保障,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目的。首先,要对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各种违反市场经济发展理念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其次,要破除原有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在更大的保障下实现健康发展。最后,要严格监控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不断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正,真正服务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只有本着服务发展的目的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真正保障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三)明确地位,减小政府的行政干预

明确市场的地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要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小政府的干预,将政府的权力进行必要的约束,真正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自身的职能定位,使其职能的发挥要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目的。政府要在公用事业方面发挥自身的应有的作用,在竞争性行业领域内要将权力放归于市场,最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当市场经济发展出现失灵时,政府要积极发挥“守夜人”的作用,以此来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总之,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定位,最大程度上减小政府的行政干预是保证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四)健全体系,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要在新时期着力健全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体系,以有效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要在现有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市场的发展动向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破除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旧体系。其次,要不断进行创新和与时俱进,不管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理念还是体系上都要进行必须要的创新,对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动向进行预测和分析,以有效规避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时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体系。最后,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并对其进行市场经济方面的培训,为我国培育更多的市场经济专业高级人才,使其充分融入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人才建设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总结

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并非一蹴而就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改革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面临的问题依旧十分明显,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因此必须要从转变市场经济发展理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减小政府干预等方面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念、制度和发展方面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威扬.市场经济未来发展趋向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

[2] 史献雷.基本制度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问题[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4).

第9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逐步改善,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就整体情况来看,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社会和谐与民生福祉,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1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新形势下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就必须得到调整。当下,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村对于农产品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农产品的种植种类匮乏,产业结构单一。例如,仅种植小麦和玉米的村庄,即使其整体产量得到保证,一旦市场对此类农产品的需求锐减,或出现价格下跌的情况,农村经济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广大农村群众收入减少。所以,产业结构单一会使农村经济承受较大风险,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生产力下降

最近几年,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多是老人和妇女,致使生产力大大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城市能给大量进城务工的青壮年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给进城务工人员带来更高的收入。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且农村青壮年对于传统农活的传承度越来越低,致使农村的劳动力流失更为严重,生产力严重下降,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国家针对农村出台了大量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就实际效果来看,还是无法阻挡进城务工人员的脚步。

1.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为配套,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要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提供保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诸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以及互联网沟通等服务都没有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划保持一致的步调。具体来说,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滞后会严重影响农产品向外运输销售。农村经济发展因交通环境受阻,大量的农产品因此滞销,给农户造成损失;供水供电设施建设不完善也导致农村的现代化管理和种植模式难以有效展开;最后,互联网信息系统滞后会影响农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信息资源和竞争力,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1.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攀升,农民们因此也将承受更高的生产成本。整体上看,虽然市场上农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且销售价格不断上涨,但是与此同时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这部分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就会使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的收益持续降低,进而使农村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虽然政府就此出台了很多补贴措施,但是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生产资料的价格仍旧难以稳定。逐渐上涨的生产资料价格将会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的整体收益率,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2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关对策

2.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产品质量提升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只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对农作物种植规模和数量进行调整,农民才能从中获益。首先,农民应当学会运用先进科技,为提升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农作物的产出和质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其次,面对市场上形形的农作物商品,农民们必须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农产品的整体销售量。市场需求首先是讲究农产品的质量,另外还要保证农产品可以满足大众需求,能够独具特色,有卖点,这样才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最后,农民们还要在销售过程中注意对市场需求进行观察,发现市场上对于农产品的潜在需求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种植到销售,满足市场需求,为广大农民创收。

2.2加快农村的城市化步伐

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正确的管理体系上,因此,对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不仅仅要依靠农产品的增收及惠民政策补贴,还要从整体发展规划上着手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生产力下降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从经济建设到文明建设,农村都处于劣势。所以,我们要推动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发展步伐。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实效,留住农村劳动力。在筹划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利用中心城镇的带头作用,使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其次,农村还要与城镇之间进行互动,找到农村城市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为农村的发展规划指明方向。

2.3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将有效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只要销量得到保障,最终的收益率就会稳定。在农作物生产当中,农业科技对于推动农作物生产方式的创新,以及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减少农作物病害损失等具有重要意义。加速科技支农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就农作物的栽培和生产进行科学研究。同时还要有专门的市场研究人才,负责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研究,使农民了解市场对于农作物数量及种类的需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仅要引进一流的人才队伍,同时还要鼓励广大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创新的活动当中,以丰富的种植经验促进农业的科学化发展。

2.4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产品生产的客观条件,其会影响到种植过程中的生产成本、种植效率、农产品生产数量及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保障。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用以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期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我们应当抓住这样的机遇,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建立供水供电设施,同时还要促进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使农村与外界通过稳定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交流,这样就能够为农村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使农产品能够增产增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因地制宜,按照当地的生存与种植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实际效果为基准,建设成符合当地农作物种植实际的农业基础设施。

3结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只有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我们要落实好惠农政策,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的同时,寻求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有效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何新梅 单位:泸水县六库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乔红.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南方经济,2001(6):54-56.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协调问题

中图分类号:X22;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01

现阶段,人们往往在抓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忽视对生态文化的保护,造成对生态不同程度的破坏,降低自然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因此,如何构建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从而构建生态和谐、环境良好的美丽中国。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各领域间的和谐发展,加快生态体系的建立,对生态系统加以完善。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

(一)不合理资源结构

通过合理地整合与利用优质资源,实现对资源的再利用,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既可以节约大量资源,又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然而,目前我国缺乏对整合与利用废物资源的意识,行动效率非常的低下,结果造成资源错位的问题,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导致污染的问题愈加严重。除此之外,由于缺乏对资源的优化与合理利用,造成严重的浪费与污染,无法充分地利用资源,生态负效的问题更加严重。

(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进步与发展,进一步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过度开采以及滥砍滥伐等问题,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然而,毋庸置疑资源是有限的,可利用资源愈加匮乏,影响着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除此之外,随着来往行驶的车辆、工业生产废水废气的排放,以及建筑工程建设的日益增多,所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粉尘以及固体颗粒等,影响着大气环境与水质环境等,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然而,由于人们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认识,阻碍着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就需要人们转变落后的发展观念。

(三)缺乏完善的生态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制度,从而对各种不恰当的行为加以约束与限制,如肆意砍伐以及过度开采等,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推动与促进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除此之外,有利于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催生出全新的地区经济增长点,推动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然而,现阶段,我国相应的出台有关规定与政策,但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机制有待完善,成为阻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以及循环经济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缺乏。近些年,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显著的进步,生产力逐步的提高,加大对环保的投入,然而在投入力度上还有所不足,无法保障生态保护的效果,未能够充分地发挥出环保效益。

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的观念

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基础的良性发展。因此,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不应当对生态进行肆意的索取,而是应当为生态文明发展提供有利支撑。为此,应当重视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特别是学校以及企业,应当深入地学习生态文明,在平时的教学与生产实践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地倡导与弘扬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认识,正确地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达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目标,树立起生态与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各个指标中融入生态因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完善生态立法制度

通过制定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直接的、有效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因此,应当以当地特点为出发点,建立起符合时展要求的法律法规体系,对自然资源开采限定条例加以完善,从而避免出现肆意开采的问题。对于造成对生态破坏的自然行为,需要严格地追究其刑事责任,确保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因此,需要从法律与制度层面,加强对行为的约束与规范,及时地表彰或惩罚某些行为。与此同时,对于重视生态环保的发展中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政策。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各个主体的权力与责任,严厉地惩治违法行为,从根源上杜绝生态破坏行为的发生。

(三)绿色生活方式

企业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合理地利用资源,引进先进的绿色生态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与此同时,应当重视转变生产方式,由以往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方式。通过整合利用资源,实现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美化环境,减少浪费、降低污染。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摒弃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方式,重视发展低碳经济,保护自然环境,还给人们一个干净明亮的天空。同时,人们应当转变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兼顾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这就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珉婷.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4:63-64.

[2]伍丹.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1,10:131-133+148.

第11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制度环境;制度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176-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民营经济逐步完成原始积累,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结合现阶段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从制度环境的角度,切实研究民营经济发展实际所面临的制度障碍及其产生的制度诱因,来探寻如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意义重大。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所谓制度,无非是一种框架。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对经济行为的约束,使得拥有产权的人的合法行为得到有效的保护,促进了市场经济有秩序地运作和经济顺利地发展。也即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斯密的所谓“看不见的手”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等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其实就是民营经济要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环境,表面上看是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市场准入以及政府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当民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环境是无效率的制度环境时,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会受阻,这时客观上需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变迁来达到新的制度均衡,这时新的制度环境又会逐渐适应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可以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来减少发展的不确定性。当前,尽管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政策,但政策却往往难以落实,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税费负担等方面仍然面临各种不公平待遇。由于缺乏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和有效服务,同时政府对民营企业也缺少应有的宏观指导和产业引导,从而使得民营企业不能获取平等的公共资源供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构建。上升到制度性层面,这是由于政府有着实现经济增长和自身利益的双重目标,往往内生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政府只有真正解决这些障碍的制度性原因,才能真正改变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和态度,也才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和制度安排。

三、制度环境的优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

1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制度环境优化对民营经济的影响。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的实行密切相关,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出来,民营经济在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迅速发展壮大。迄今大约30年的发展进程说明,越是在制度和政策上重视并予以扶持的时期,民营经济越是发展的好。

在改革开放之初,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被人们享受到,在建设激情完全被释放之后,长期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会产生对现行制度的变迁需求。发展民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而其对就业问题的解决也满足了政府的利益要求。由此,民营经济在计划经济的制度夹缝中逐渐发展起来。但是,民营经济在当时是个新的事物,对其如何定位、影响程度与方向等问题均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所以当时的明智选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不能为其提供完善和快速的制度供给。民营经济在制度环境松动的条件下,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也内在地提出了制度的进一步变迁,而当时这些变迁需求是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成为必然。

2 从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差别上看制度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各地政府在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较好的环境方面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政策上和制度上存在的地区性差异。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不同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差异。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浙江模式、珠三角模式和苏南模式等,都集中在东部较发达地区。浙江模式的特征是小商品、大市场,重商主义的传统与家庭手工业历史传统,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珠三角模式则是乡镇企业及大量“三资”企业,乡镇政府参与或支持创办,政府将主要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和企业同时推动的民营经济发展;苏南模式的特征是以农村社区政府为代表的乡镇集体企业为主,地方政府强力干预、直接参与企业组建经营管理,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可见,政策的不断开放,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视和扶持、对民营经济发展路线和方向的正确引导,极大地推动了东部地区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大大滞后于东部,一方面是由于受传统社会思想束缚,便中西部地区从人、政府和政策环境方面极大地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另~方面是由于中西部普遍存在缺乏公平、规范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对民营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其民营企业的发展受阻,民营经济不能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进行产业转移和制定经营战略,使得民营经济天生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四、优化制度环境以推动民营经济更好的发展

为促进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摒弃原有不合理的政策制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国际惯例进行制度创新――制度环境优化。

1 确立现代服务型政府理念。大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推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要树立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要缩小政府调节和直接干预的范围,设法创造条件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提升政府宏观的调控能力。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要转移地方政府对资本形成的过度竞争与干预倾向,彻底改变地方政府竞争中的短期行为,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一是制定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建立政策落实情况检查机制;二是强化服务落实机制,切实提高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三是要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完善审批程序性规定,缩短行政审批时限,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的自由裁量权,提高效率。

2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打破在市场准入的操作层面的障碍,对那些可竞争的垄断性和社会公益性产业部门,要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为民营企业的市场创新提供一个较好的拓展空间。凡是国家法律没有明

令禁止民营经济进入的行业领域,都向民营经济开放,凡是中国政府承诺向外资逐步开放的投资领域和国有资本退出的领域,民间资本都可以加快进入。当前的重点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业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加快政府部门所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公交、供水、供气等领域国有企业也将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环卫、绿化等公用事业领域也将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和体育等社会事业经营性领域,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广泛吸纳民间投资。

3 创新融资环境,加大金融财税扶持力度。为民营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资金支持,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建立和健全中小银行组织体系。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要积极吸引非公有资本人殷,进一步完善为城镇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机制。农村信用社可吸收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入股,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二是鼓励各类银行、特别是区域性和政策性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开展金融创新,各类银行要改进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开展授信业务,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三是开拓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体系。四是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设立商业性或互信用担保机构,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

第1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解决对策

1概述

经济的发展,农业是基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全面发展,下面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具体阐释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新形势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措施。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上世纪中叶被提出,当时提出这个概念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吃饭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主要的方向是要全面迈向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概念就是在吃饱的同时还有精神的享受,此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成了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本世纪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在全新的历史背景和指导理念下的一个综合性的农村变革的开始。纵观整个时代背景,我们提出建设新农村的理念,不仅是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的急切的需求,还是巩固和增强农业主要地位,保障按时实现全面小康终极目标的需求,既是新思路,也是老想法。新思路就在于进入了这个新世纪,有新的发展诉求,由于工业化的发展日益蓬勃,我们需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村更好的融入和谐社会。2.2从经济学角度解析新农村。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优化和进步,决定我国要发展新农村,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增加乡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不断缩小与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做到区域化平衡发展,缩小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经艰险,从传统的人力和畜力到今天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的推广,农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坚定前行,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的资金和能量大部分来自于农业的支持,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农民的辛勤劳作,才有了如今的工业化的腾飞,这是功不可没的,因此现在工业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反哺农业,国家也在逐步加强对农村的补贴力度。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虽然有各方大力援助和支持,仍然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众多问题,我国的农业要养活十几亿人,耕地面积已经极为庞大,我国的耕地资源正在渐渐流失,适宜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匮乏,农村的土地还面临着被征用甚至遭到污染的侵害,农业人口和资源也在流失之中,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在有些农村地区凸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农村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矛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软肋,不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不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就无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陷入瓶颈,放缓了前进发展的步伐。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农民素养的提升,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就要有新的思想,以及新技术的全方位的应用,只有用新的科学技术培养新型的高素质农民,让农民应用高科技技术,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国家的支持,加强国家对它的宏观调控,因为市场存在滞后性、盲目性等缺点与弱势,所以不能够简单的进行市场的调控,还应该增强政府宏观的调控,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控制,现在我们已然具备了城市助力农村发展的条件。

3新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综合生产力低。当前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十分落后,道路交通、水电供应、水利条件都比较差,第一个是水利条件弱,不能防治灾害,大量的水利设施的投入不足,损害严重,设施老化。第二个是农田比例不够标准化,这使得总的生产力降低,难以形成较大的农业生产规模。三是有些地区城镇规划的公路都十分破烂崎岖,导致农村的资源很难转变成经济发展,农村基础的薄弱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3.2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农村及组织运转日益艰难。近几年来,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有很大一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缺乏规范管理,经济收入日益缩水,而债务却日益增加,使得村级组织运转困难,这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集体经济一直是农村大力倡导和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但是近年来由于管理制度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经济要求,没有新的发展举措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致使营收困难,经营乏力,农村居民的收入在逐年下降,如果遇到大的自然灾害,要承担加倍的损失和付出所有积蓄的代价,这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和发展规划导致了如今的局面,没有把农村的生产力和创造的价值有效利用,资金和人才都在慢慢流失,农村的集体组织运转已经十分艰难,使得农民的发展信念产生动摇,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3.3农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效益低。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一些转变,市场需求多样化,转向生产高收益产品,导致农村的结构越来越不合理。许多农民盲目的跟随转变,不考虑自身优势,使得种植风险增加,不利于农业的稳定与发展。没有做好市场调查,市场需求与农民的生产劳动没有搭配衔接好,致使盲目跟风种植,导致供大于求,市场无法消化吸收,而其他产品则陷入供不应求甚至短缺的现状,农民的辛勤劳动化作流水,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经济效益降低,这就是盲目的进行农业生产,发展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后果。3.4人才的缺乏,制约经济发展。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现在许多年轻人都想离开农村,去城市发展,这就使得农村人才严重缺失,农村只剩下老弱妇孺,使得其发展陷入困境。农村经济发展不完善,难以承担更多人的经济收入压力,迫使很多的大学生和农村闲散劳动力离家外出务工,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农村经济需要的建设人才都流失了,高效的生产方式需要新技术和人才,新农村的建设面临着无人可用的窘境。

4如何解决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4.1加大投入,加强农村设施建设。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投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的基本设施和环境。4.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设立集体经济分工,每个人都有固定职位,并且做好宣传与管理,强化科学管理,转变发展思路,不走落后于时代的老路,创新发展集体经济。4.3调整农业结构,实现经营产业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发展优势产业,去除劣势,不盲目跟风,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才是最好的,推进产品的多样化和优质化,使得农业产业结构整体提高,为农民提供经济保障。4.4引进专业人才,为农村经济助力。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鼓励年轻人来农村探索,政府可以出专项资金用来培养专业人才,前提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出一份力,鼓励那些学业有成的人才回家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更要重视新农村经济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只有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才能够更上一层楼,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张立英 单位:沈阳市康平县东升乡政府

参考文献

[1]孟建国.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全国商情,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