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训练的种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研究
由于招收体育特长生的院校逐年增加,体育特长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多,高中体育特长生也成为高中教育重点培养的对象之一。面对各种各样的特长选择,唯有体育特长既能增强体质,又能磨炼意志。所以说,对高中生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很重要,本文列举了以下几种培养方式。
一、端正学生体育训练的态度
很多学生认为文化课的学习比体育训练更重要,从而忽视了体育训练的重要性,甚至很多教师在临近考试时,占用体育n的课堂时间为学生复习文化课,把体育课当作另一种“自习课”。我们要遵守教育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体育特长生,首先要端正学生上体育课的态度,把体育课视为一种“必修课”,让学生认识到上体育课的重要性,使学生把体育训练视为一种习惯。当学生把体育训练与自身学习、发展、未来联系起来时,才会有恒心坚持这种习惯。教师也可以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等时刻宣传体育训练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也可适当举行一些体育竞技赛,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的主动性。“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唯有端正态度,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来,才会有所成就。所以,培育高中体育特长生,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端正体育训练的态度。
二、强化学生体育训练的纪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用这句话来告诫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一定的规则,否则只会背离初衷,离谱走调。遵守纪律才能训练出组织严明的团队,才不至于成为一盘散沙,训练的整个过程才会井然有序,强化纪律也有利于训练的开展和进行。所以,教师要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的纪律要求,通过学习教育,促使学生增强责任意识,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才能拥有纪律严明,和谐融洽的体育团队。
三、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的质量
体育训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体力活动,在体育训练时,还需要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否则,不仅不能增强体质,还会损害身体,所以说体育训练的质量很重要。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关注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科学地选报体育项目,可以通过书本上的动作示意图或视频指导进行模仿练习,使学生做到科学有效地训练。教师不应过多约束学生,教师传授训练方法以后,要求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进行练习,在自我训练中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科学训练的能力。“讲解、示范、练习、纠错、提高”的教学方法,在练习的形式上,可以更加新颖,鼓励学生创新,越是生动活泼的训练形式越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学生也能在体育训练中学到新技能。例如,教师讲解完足球颠球的方法后,让学生自由结合小组练习,有的学生可能会大胆尝试练习,老师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指导,并且示范规范的动作。此后,学生加上自己的理解再次主动练习,在练习中找出适合自己的颠球动作和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也会大大提高学生训练的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体育技能。
四、创造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
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健康的心态很重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创造良好的体育训练条件和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意愿,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起学生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可根据高中生热衷比赛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比赛,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田径赛等。教师要利用丰富的体育器材,告诉学生各种器材的功能,做到“一物多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训练,使用科学有效的训练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经常训练的习惯,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一个合格的体育特长生,不仅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健康的心态。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端正体育训练态度,严格遵守训练纪律,提高自身训练的质量,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特长生,教师也应根据学生需求,创造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使学生在体育培养之路上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来成.如何构建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4).
摘 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对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进行讨论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但能够让广大师生重视体育课,同时还可以让初中生在体育训练中锻炼自己的身体与意志,确保初中生身心得以全面发展。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初中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对策。
关键词 初中体育 课堂教学 现状对策
初中体育教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分析,而忽略了体育课堂的真正作用。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若不参与一定的体育锻炼必然会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就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对策展开探讨和研究。
一、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首先,现阶段很多体育教师依旧采取过去那种放羊式的教学方法,大多数体育课都是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教师并未设计出科学的体育教学计划来让学生参与,学生开展自由活动也不符合体育训练的标准。这样懒散的体育课堂状况让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提不起对体育课的兴趣,和体育教师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甚至还有部分学校在临近考试时便取消了体育课。
其次,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不科学,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一直以来都被学生所忽视,体育教学模式依旧沿用过去的传统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基础理论,之后让学生自由活动,并未要求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无益的,长此下去学生必然会失去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导致体育课堂效率无法得以提升。
最后,一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真正目的并非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而是抱着减肥、应付考试等心态,加之初中体育课堂的程式化训练对于学生来说并不能够有明显的收获,学生的体育训练效果自然不能提升[1]。对于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深入分析其原因,从根源上寻求对策,才能够确保体育教学的顺利有效实施。
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巧排准备活动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而言,正式上课之前的准备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的准备活动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学中往往会进行一些大型活动,也必然会有剧烈运动,而准备活动属于重要的热身运动与心理条件运动,属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科学的设计准备活动不但能够让体育课堂更吸引学生,同时还可以提高体育活动的实际效果。比如说让学生进行慢跑、跳操等,都可以较快的舒展学生身体关节。但若一直都采取这些方式会让体育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因此便需要体育教师开动脑筋,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准备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轻松有效的体育教学打好基础。
(二)增强师生互动
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努力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身边的学生。对体育教师而言,自己的身体素质强,训练到位,同时积极的给学生灌注体育思想,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学生才能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交朋友,真诚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将自己的感情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用自己的魅力去带动和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体育锻炼思想。比如说我们在组织体育活动竞赛的过程中,首先可以给学生灌注通过类似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哪些技能,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理,最后教师进行示范让学生了解竞赛活动的乐趣,让他们乐于参与。
(三)创新教学方法
过去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通常是:开始――准备――活动――结束。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并未真正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导致体育课堂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要尽快的转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增强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与多样性,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来。例如说我们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小组竞赛活动,首先确定竞赛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由学生自己拟定竞赛的规则和赛制,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通过类似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以不断获得进步[2]。
(四)坚持因材施教
初中学生的体育基础能力参差不齐,身体素质也各有差异,他们对体育项目的喜好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初中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设计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活动,坚持从学生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例如说我们在进行跳远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擅长远跳,部分学生喜欢拔高跳,所以我们结合不同学生的喜好和优势来为他们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创造出更好的成绩。利用这种教学策略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更加适合哪种类型的运动,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训练。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教师必须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探索新的适合初中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让体育教学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中学生、符合国家新提出的体育教育新理念。借助于科学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不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同时还能够培养他们动手、实践、合作、竞赛等多方面能力,培养出更多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田径项目 高中 训练量 训练强度
田径是体育比赛当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其比赛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体育发展水平。虽然我国近年来体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田径项目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整体实力偏弱。高中生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未来,而且各项身体机能也达到了训练标准,所以提高高中生田径训练的质量也就成为当前高中体育训练的首要任务。本文就以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控制为核心对高中田径训练的方式进行论述,为高中田径训练提供参考。
一、创新训练理念
田径的训练理念对田径训练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练员训练理念不同,所带出来的运动员素质也会大不相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田径训练都是使用传统的训练理念,没有进行创新,在进行训练时,采取降低训练强度、增加训练量的方式,这样虽然可以保证运动员的持久能力,但是在爆发力方面却是有所欠缺,使得田径训练效率不高。当前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的训练理念完全无法满足现代田径训练的要求,所以田径训练理念也要及时创新。在高中田径训练当中,教练应该多借鉴先进的训练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善当前的训练方式,提高田径训练的效果[1]。
二、注意适量训练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田径训练也不例外。高中生正处于快速发育的阶段,各项身体机能都开始逐渐提高,同时由于学生发育还未完全成熟,相比青年人来说,身体还是比较脆弱的,所以如何合理控制田径训练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就成为高中田径教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不能太小,田径项目中包含有短跑、接力跑等项目,如果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太小,那么根本无法达到训练的预期目标,不仅浪费了训练场地,还耽误了学生的时间;其次,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也不能太大,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许多组织还未完全成熟,比较脆弱,如果采用高强度的训练方式,可能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损害,一旦治愈效果不好留下了后遗症,将对学生未来的运动生涯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高中田径教练在训练学生时,必须要把握好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训练强度、加大训练量,使得训练效果达到最佳。
三、保证训练时间
无论是何种体育训练,最为忌讳的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田径训练也不例外。在田径训练时,最为关键的就是保证每天训练的时间,将田径训练当做日常习惯,坚持下去。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中的田径训练都很难做到长期坚持,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大部分高中都只注重文化成绩而忽略体育训练,所以在文化成绩方面管理得比较严格,大量训练的时间被占用,用于文化课程的学习以及文化考试的准备,从而使得田径训练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二)某些高中田径教练在安排学生训练时太过随意,缺少计划和目标,使得田径训练缺乏稳定性。
(三)某些高中田径教练太过注重赛前突击,而忽略平时训练的质量,在比赛前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集中训练,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学生的训练水平,从而保证田径比赛的成绩。当比赛结束以后,训练强度与训练频率都开始下降,赛前那段时间的训练效果也开始逐渐消退,最终回到原点[2]。
针对以上几种问题,首先必须要改变学校对体育训练的看法,让学校认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从而协调好文化教育与体育训练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提高高中田径教练的责任心与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田径训练制定好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加强日常训练的质量,在比赛来临前按照计划对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进行微调,使学生保持最佳的比赛状态。
四、强调专项训练
在当前的田径比赛中,要想取得耀眼的比赛成绩,就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比如说田径项目中的跨栏比赛,不仅考验运动员的短程爆发能力,还考验运动员的跨栏技术与心理素质。这些能力是通过多种类型的训练方式所获得的,单一的训练方式是无法实现目标的。所以,要将每一项田径项目进行分解,找出田径训练的要点,开启专项训练模式。比如在短跑项目当中,训练的要点就在于跑步的步法以及爆发力;而长跑项目当中,最主要的就是体能训练以及呼吸节奏的调节。田径项目的专项训练主要有速度训练、力量训练以及心理素质训练等。高中田径教练在训练学生时,要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找出学生训练中的弱项,然后针对弱项进行专项强化训练[3]。
五、结束语
高中生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未来,高中田径训练的质量将影响我国未来体育发展的水平,因此,学校必须要重视起田径训练,协调好田径训练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田径教练也必须改变传统的训练观念,积极创新,合理控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在保证学生身体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田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德强,陈旭.基于田径发展新特点的青少年田径训练措施的研究[J].代体育科技.2015,5(11):55+57.
摘要:青少年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需要得到重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兴趣度偏低都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针对教学问题,优化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能力、兴趣、体育基础的差异性,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激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理论讲解;课堂活动
运动才能健康,体育作为一项基础必修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以便顺利融入社会。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运用多元有效的体育训练方式,培养符合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如何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及时发现体育学习障碍,提升课堂质量成为当前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教学问题。在不同的年级段中,学生心理、身体等都有所差异,因而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在体育课堂学有所获。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许多学生的体育获得感偏低,对体育兴趣度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课堂授课内容过于简单枯燥,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无法引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切入点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打造高效体育课堂。
一、优化理论讲解策略,提高课堂信息含量
体育教学离不开一定的体育知识理论学习。体育理论讲解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包括向学生阐述体育知识和概念、动作技巧、日常体育运动小常识等,这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途径。在课堂实践中,体育理论讲解的方式很多,主要包括:(1)教师以逻辑顺序分析的方法向学生讲解某个动作的具体技巧、步骤。比如投篮动作的讲解,教师可从脚到手再到最后手腕动作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投篮步骤,让学生对投篮姿势和动作顺序更清晰明了。(2)以情景再现的方式为学生分析一些体育技巧。这种情况多用于室内教学,教师播放运动员训练视频,以边看边讲的模式为学生剖析每个动作的小细节。(3)体育基本概念讲解。概念是理解体育知识的基础,也是打牢学生体育基本功的前提,但往往也是许多教师忽视的环节。以“有氧运动”的训练为例,许多学生都知道有氧运动对训练自己心肺功能有重要作用,但很少有学生明了哪种类型的运动属于有氧运动,这就是教师基本概念讲解不到位的问题,因此不能忽视基本概念的讲解。“只讲不练”是不对的,但“只练不讲”也无法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教师不仅要进行理论讲解,更要把每个知识要点都讲到位,让学生在脑海中可以出现具体的画面,这样才是高效的理论讲解。另外,在讲解中许多教师发现学生会出现“开小差”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提问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消化课堂知识。比如在投篮要点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些不规范的投篮动作,让学生找出这些动作中的错误之处并且学会纠正。教师以“错误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动作,能使学生在指错、纠错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要点的记忆。
二、丰富体育活动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传统体育课堂中,许多学生获得感比较低的原因在于体育课堂参与度不高,一些学生未能参与到课堂讨论和训练中,以致与集体脱节,自然无法从课堂中收获自己想要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在探究活动中实现高效学习。探究式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传授学生体育技能。在该理念指导下,探究活动可以适当引入案例作为辅助,为有效探究提供必要的资料。在程序设计方面,活动主要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环节。教师主要负责设计教学情境或者布置探究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有序进行探究活动,提供必需的辅助资料。学生则在教师提供探究点之后主动参与讨论,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实践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经历了整个探究流程之后,学生应基本上解决问题,并且还可以总结出自己的一些经验教训。例如,在立定跳远训练中,教师先为学生组织小游戏:学生两两分组进行比赛,以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输赢,赢的一方可向前跳一步,输的一方原地不动,看两位同学谁先跳到终点。教师选择几名志愿者,其余同学为观众。在比赛结束后,教师可向每个游戏获胜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你为什么会赢?”有的学生回答是由于猜拳胜得比较多,也有的学生回答是自己跳得比较远,观赛的学生中也有人提出一些同学跳得比较远。教师以此为突破口设立探究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立定跳远,有的同学就可以跳得很远,但有的同学就不可以呢?是不是在动作上出现了问题?”以此为突破口,教师又选择了跳得比较远和跳得很近的学生再次示范,而后由大家共同交流讨论原因所在。在该情境问题中,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根源,同时教师以示范的方式让学生对失误之处一目了然,这样大家再探究起来也比较轻松,可以很快找到正确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探究成果。
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培养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教师注重知识灌输,以教材内容为中心进行教学,没有注意以生为本,未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开展教学。在传统体育课上,许多学生对体育兴趣偏低,导致体育教学质量迟迟无法提升。从对学生的调查得知,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运动比较枯燥,训练模式单一;还有部分女生认为教师布置的体育训练活动多适用于男生,女生训练起来难度较大,很难跟上教师节奏,因而对体育课堂产生厌倦心理。每位学生的差异性,使不同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思维模式、性格习惯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差异化明显的班级群体。针对体育课堂存在的各种厌倦心理,教师需要结合男生女生之间能力差异、兴趣差异等采用不同的体育训练模式,以适应不同群体学生体育训练需求。比如,同样是长跑训练,男生耐力较强,教师以竞赛方式训练耐久力和长跑技巧;而女生训练则以小组合作为主,将800米跑道分4段进行接力跑,减少女生训练的强度,以培养女生对跑步的兴趣。在不同训练模式中,男女生体育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从而培养全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综上所述,高效的体育课堂既需要丰富的教学内容,也需要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只有内容与模式相结合,才能打造高效体育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学有所获,真正发挥体育课堂的教育价值。
【关键字】整合语文教学内容 组织课堂教学 开展课外活动
由于体校学生要经常参加体育训练,他们的文化学习时间相对较少,作为语文教师如何结合体校学生的特点展开语文教学,以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合语文教学内容,促进体校学生有效学习语文
针对体育学校的学科结构、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对中专三年的语文教学目标制定如下:一年级主要完成字音、字形、词语辩析、成语运用、语病、句形变换、句子的仿写、标点符号,语段归纳、修辞、科技文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二年级主要完成诗词曲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三年级再系统地复习和解题策略地研究并加以强化训练。
每个体校学生的基础都不一样,教师设计语文作业的时候,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分层布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难度的作业。如写作训练,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要写800字左右,并且文采要好,主题也要比较新颖,并按作文题目的要求去写;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写够800字,尽量按题目要求自由发挥;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能根据主题来写,不作任何要求。但是,每一次写作都要求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高考中,有5分是考古诗词背诵的问题,由于体校的学生用于体育训练的时间大多在早晚,而这一段时间却是记忆的黄金时间。但这个时间,学生都在体育训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到了一个好方法,既不影响学生的体育训练,又能劳逸结合。设计学习卡片,让学生每天将要必背的古诗文(50个字以下)写在一张小卡片上,装进口袋里,利用训练休息的时间进行分句背诵,并发挥“一帮一”学习小组的功能,互相检查,体育训练教师配合,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记下考纲里要求背诵的文章了。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让体校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1.重视文本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培养,但并不是要求课堂上完全抛开文本,整堂课讲文本以外的东西。例如有一位老师在上《说木叶》这课时,仅用了几分钟就将课文内容教完,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引用大量的诗词来讲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等诗歌鉴赏的知识,要一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体校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诗歌及相关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加之教师所举诗歌学生很陌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不懂教师在讲什么也没有兴趣听,师生互动不起来,大部分的时间是教师一人在讲解。这样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可能连字词都不能解决,课文也读不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更不说落实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了。其实,教师可以从诗中选择一、二句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暗示性”的特征,辅以朗读、背诵,让学生在自我悟中学到知识,这样教师就会教得轻松,学生也会学得开心、有效。
2.重视课堂上的读。“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来感悟课文,进入文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读”。“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还可以多层次地“读”:读明内容、读理层次、读品情味、读悟主旨。在教学中以“读”贯穿课堂,以“读”引领学生。例如教师在讲《荷花淀》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中的景美、生活美、人情美,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体味孙犁“荷花淀派”小说独特的魅力,其真正的艺术价值;教学《失街亭》一文,学生可在分角色的朗读中体会到诸葛亮的“三嘱”“三哭”,从读中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多读、多悟,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提高,才能融入文本,融入课堂。
三、整合体育学科,开展课外活动,拓宽体校学生的学习渠道
1.组织体育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竞赛活动。结合教学进度安排,语文教师可以配合教练适时组织一些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体育竞赛活动,如文学常识抢答赛、读后感评比、古诗词背诵竞赛、语法知识竞赛等,融入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竞赛活动中巩固教学知识理解,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2.组织语文专题研究活动。针对每一种类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取一至两个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如古诗词品诵方法、语法知识要点等,通过这些深入研究活动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活动课;
模式新课程背景下,一种新型的课程即体育活动课开始受到重视,在传统观念中,体育活动课仅仅是体育课的简单延续,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固有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本文将对体育活动课的具体内涵和特征进行简要介绍,并对有效的活动课模式做出探索。
一、初中体育活动课简要介绍
根据学术界对活动课的研究,活动课程是以学生兴趣和动机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张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活动课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各自的学习内容,从而将学习内容发展为专长或者技能。具体到体育教学中,活动课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的体育意识[1],满足其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其次,体育活动课程并不与普通体育课相排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与普通的体育课不同,体育活动课虽然也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但是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教师起到的只是协调作用。也就是说,体育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将活动的自主空间完全交给学生[2],调动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主性,让其充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
二、初中体育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自主性。体育活动课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自主性,这是由活动课的基础决定的,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参与自主性是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开放性。体育活动课程内容是开放的,体育活动种类繁多,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地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项目。另外,活动课并不需要固定的场所和时间,只要条件允许,学生和教师便可共同参与。比如说,我所在的中学体育活动课开设有球类项目、体操、田径等十几项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选择,另外,上课时间和地点可由学生决定,可以在室内运动场,也可以在校外,这充分体现出体育活动课开放性的特点。创造性。体育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学生对原有的技能经验进行加工组合,新设想、新方式可能将层出不穷[3]。体育活动的规则没有标准答案,只是一种情境、一种可能和一种参考而已,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思维,开发和创造出独具风格的成果。趣味性。这一点是极好理解的,活动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其目的本身就是锻炼学生体质,让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课中没有紧张气氛,可以随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以及学习方式,在自由的空间内,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自然趣味无穷。
三、初中体育活动课的模式探析
根据观察,目前许多体育活动课还未能完全践行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在设计课程模式之前必须对体育活动课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要求有一定的了解,要谨记体育活动课的几个基本特征,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综合考虑之后,我认为,体育活动课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各种体育竞赛、专业体育训练带动学生参与热情
体育活动课程给予所有学生完全的自主空间,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外力强制和压力,但是毕竟还存在一部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缺乏兴趣,在自主决定之下,他们很有可能完全放弃体育活动,这是与活动课理念相悖的。而事实上,初中生毕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很有可能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不是真的缺乏兴趣。因此,在尊重学生的同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各类运动竞赛,或者组织学生观看专业体育训练,让他们能够在活跃的气氛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4]。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世界性的盛事,数不胜数的观众在观看中发现各项体育活动的魅力,从而投入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中。同样的,组织学生观看各种体育竞赛或者专业体育训练,学生很容易被吸引。我所教的班级有几个同学就通过观看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从而喜欢上了“国球”,有了兴趣之后,他们学习热情特别高,学习效果也更好。
(二)、采取分组式教学模式
由于学生的兴趣分散,因此体育活动课不宜采取大班教学模式,而是要让学生以共同兴趣为基础,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教师再以小组为单位教学,采取点拨等方式,进行示范性讲解,然后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互相学习,一起练习。教师的讲解不宜过多,简单的示范和讲解应该起到启发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创造性的特征。
(三)、成立体育俱乐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鼓励学生根据各自兴趣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定期地举行竞赛,组织学生观看各类体育竞赛。比如爱好篮球的同学可成立篮球俱乐部,平时可在一起进行探讨、研究、练习,有兴趣的话可以由教师或者学生自己组织与其他班级或兄弟院校的篮球队进行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进步。一遇到大型的篮球盛事,比如NBA、CBA的比赛,可组织学生进行统一观看,并开展各种讨论。体育俱乐部就像一个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之外也能以各种形式参与体育运动,进一步提高其兴趣和体育技能。这也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形式,有利于构筑良好的体育参与氛围[5],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将体育活动课看成趣事。
(四)、力求活动课内容丰富多彩
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等教学内容在新的形势下已经略显过时,而一些以前并不流行的项目(体操、击剑、武术等)却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我认为体育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新课程下的体育活动课应力求突破传统教学内容,学校可根据学校条件不断增设新的教学内容。据我所知,武汉某中学的体育活动课开设的跆拳道就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其跆拳道俱乐部办得如火如荼,还有学生勤学苦练,最后赢得了跆拳道竞赛的金奖。
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4—0074—02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会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缩短学生的运动寿命,而且还妨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研究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做好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对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1.思想上未给予足够重视。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学生自身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清有关。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部分青少年学生因缺乏经验,急于求成,通常会漠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训练原则,还有部分学生则存有畏难、恐惧、紧张心理。如果教师思想上也麻痹大意,对预防学生运动损伤工作未给予足够重视,不能积极主动地采取预防措施,学生极有可能会出现运动损伤。
2.准备活动不充分。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之前,学生因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等,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不做准备活动。(2)学生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主要关节未活动开。(3)未做专项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内容与训练内容之间缺乏有效衔接。(4)在准备活动中,学生运动量过大。(5)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学生过早地进行准备活动。
3.技术动作出现错误。错误的技术动作,因不符合人体系统各功能器官的活动规律及运动力学原理,也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尤其是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由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容易做出多种错误动作,进而极易出现运动损伤。
4.身体局部负荷过大。体育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所安排的运动量超出了学生能够承受的生理负荷,造成学生身体局部负荷过大,这通常是专项训练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如,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让学生过度地进行跳跃练习,会导致他们的膝关节负荷过大。长此以往,学生的髌骨就有可能出现劳损。
5.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不佳。睡眠不好、伤病初愈或疲劳时,人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则会相对下降。学生若在这种状况下参加激烈的体育比赛或体育训练,往往会因肌肉力量较弱,大脑反应迟钝,身体协调性较差,出现运动损伤。如果学生心理状态不佳,如,情绪低落、心理紧张,则会导致身体肌肉张力加大,动作协调性下降,反应速度降低,进而会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
6.组织方法不当。组织方法不当主要包括:不遵循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则,漠视体育比赛规则,以及教学与训练的组织方法不合理等。前者主要是指教师未能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切实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后者主要是指教学中缺乏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教师不能耐心地指导学生,未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保护和帮助等。
7.营养状况不良。如果学生偏食,过度地控制体重,往往就会造成体内热量摄入不足,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身体素质差。在进行体育训练和比赛时,也时常会出现运动损伤。
8.运动场地和天气状况。倘若运动场地不平且有杂物,过软或过硬,学生则易发生扭伤和擦伤。而气温过高,学生易出现中暑和疲劳症状;气温过低,他们则易发生冻伤,或因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下降等导致肌肉拉伤;在潮湿高温的天气状况下,学生身体会大量出汗,体内的水盐代谢会受到很大影响,容易出现肌肉痉挛或虚脱。
二、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1.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重点。学生运动损伤的种类很多,损伤的部位也各不相同。总体来说,轻微创伤和慢性损伤发生较多,但严重损伤和急性损伤较少出现。慢性损伤表面上来看是因为急性损伤后处理不当或恢复训练过早而造成的,但主要原因还在于运动量安排不当,身体局部的轻微损伤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发生了质变。为此,体育教师应合理地安排运动量,避免学生因身体局部负荷过大出现组织劳损。同时,还要做好学生急性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工作。
2.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1)加强安全教育。教师在平时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使其树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2)合理安排运动量。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应做好预防学生运动损伤的准备,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健康状况和运动水平等安排运动量,避免学生身体局部负荷过大。(3)加强基本技术教学和体能训练。在组织训练时,教师应尽量避免采用“单打一”的训练模式,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训练原则,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技术动作要领,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3.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应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天气状况及教学与训练的实际需要等来确定;在学生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或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准备活动的时间应适当延长,通常以学生活动到身体发热,细微出汗为宜;准备活动的内容应根据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内容而定,既要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结束时间与正式训练或比赛时间的间隔应控制在1分钟到4分钟之内。
4.加强学生易受伤部位的训练。加强学生易受伤部位和身体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是预防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重要手段。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各关节稳定性的练习。
关键词:体教结合;数形结合;非智力因素;分层教学;形成性评价
中国分类号:G633.6
体校作为培养专业运动员的重要梯队,是体育特长生的首选学校,虽然很多体校已经实行了体教结合的办学形式,但长期以来,体育学校“重训轻读”,学生的文化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缺失,将对学生的升学和职业生涯造成了极大的约束。近来,随着国家对运动员文化素质要求的逐步提高,运动赛前文化考试的全面覆盖,“体教结合”、“读训并重”将不再是口号,同时对体校教学也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
体校的学生大多生性好动,有良好的应变能力,但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贫乏、缺少进取精神,产生自暴自弃的厌学态度,在这些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下,数学教学显得困难重重。本文试从激发体校学生非智力因素方向进行探讨并研究对策。
1.明确学习意义,点燃学习热情
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体校的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便激活了学习能动性的源泉。大部分刚进入运动队的学生,也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学生对数学的第一印象如何,将影响到学生未来学习兴趣,如教师展现的数学世界是一个令学生便觉得与体育训练密切相关的、是一个可达成目标的、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科目,那么大多学生会欣然接受这门课程。因此,需要在课堂中开发和体育竞技相关的教学资源,深入浅出地讲解蕴含在生活和日常训练中的数学道理,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3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开始施行《全国青少年体育比赛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工作管理办法》。对学生传达运动员赛前文化考试全面覆盖的政策,纠正体校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消极思想和应付态度,彻底打破体校学生盛传的“运动员读书无用论”。
2.重视学情,分层教学,消除差异
体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体差异非常大,有长期从事体育训练且脱离常规教学,文化素质相当薄弱的学生,也有长期保持良好学习习惯,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必须进行分层教学,确保为每一层次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向更高一级迈进。
体校的“学困生”不在少数,文化成绩落后,表现出厌学、懒惰、嗜睡、精力分散等精神状态,受现行教育制度的“唾弃”。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体校的教学必须适当地降低教学目标,减少教学容量,制定让他们都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成,逐渐找回自信,消除抗拒和自卑心理。
除了上述的“学困生”,也有部分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可适当开放探究式教学,提高教学目标,增加教学容量,拓展深度和难度。
在同一节课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既要“学困生”吃得了,也要“优等生”吃得饱,因此需要以讲授基本和中等题为主,适当减少难题数量。
体校的学生具有活泼,善于交流的性格特点,尝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利用好群体中的同化作用,确保每一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而小组成员间取长补短,合作交流,优生带动差生的进步。这样一来,在保持学生个性的同时,也可以逐步消除文化成绩的个别差异,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生了改变,由课堂中“师生”的对接关系转化为“生生”的对接关系,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重视数学学习的完整性
数学教学重视基础,比如盖一栋房子,打不好基础,难免有塌方的危险。同时各个知识板块又环环相扣,需要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体校的运动员常常因为集训或者参与比赛,落下不少课程,那么数学的知识结构会被破坏,因此,教师要采取个别辅导或者补课措施,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跟上学习进度。
4.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和直观化
体育训练中多为肢体语言的表达,因此造成了体校学生用感性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惯性,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如果讲授生涩抽象的数学概念,体校学生会很难进入课程内容,久而久之会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里,放弃学习。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采取“数形结合”对体校学生的学习更具激励性和趣味性,更利于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自主开发或引用Flash课件,把交通工具相应的相遇问题和追赶问题模拟出来,创设问题情境,构造数学模型,通过讨论和交流,把“相对速度“的概念引出来,则研究的问题自然水到聚成。
如何将数学概念变得“看得清,摸得着”?在探究在平行线的性质的学习过程中,可借用多媒体课室,让学生上机操作,学习使用几何画板,利用软件内提供的丰富工具,构造出平面内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并度量出各个角的角度,自主探究各种类型角的数量关系。这种学习方式的直观性更有利于刺激学生的主观感受,准确揭示概念的内涵与本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从而突破难点。
5.合理的评价方式
常规课堂中常偏重于用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劣进行鉴定。如在体校采取这种方法,多数学生会因为评价结果失去学习自信,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入恶性循环。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内部导向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等级的划分,而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进行全面客观的考察,并且对学生的持续性学习和提供帮助,对学生待改进的能力提供建议和反馈。
体校更适合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包括成长记录档案、平时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学习小组互评等,总结性评价主要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两种评价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成一个科学的评价系统,在评价中始终坚持的理念是对学生进行“反馈”和“建议”,这样更容易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柴永香.体校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齐晓燕.浅谈体校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J].华章.2012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高中体育教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也迫在眉睫。高中体育教育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模式不仅局限了教师的教学空间,也限制了学生在体育方面的锻炼与发展,所以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探索高中体育多元化教学模式,以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育 教学模式 多元化 探究
多元化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合多种教学模式,从而适应各种类型的学生,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然而当今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些不足之处,要想实现高中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模式,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找出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这样体育教学模式探究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目前学校高中体育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教学观念保守。在当前的高中教育阶段,在高考升学压力下,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多于体育锻炼,没有处理好文化课学习与体育教育的关系,没有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减少学生的体育课程数量,对体育教育不重视,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这种有意或无意课时安排使得体育教育在中学教学中成为薄弱的一环。其实对于高中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尽管处于高考这一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但同时也处在长身体的青春发育期,体育锻炼对于学习和发育都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条件作为支撑,那么其他的都只能是空谈了。学校忽视了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这显然是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其次是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师教学目标、达成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最近几年尽管有不少学校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但从大环境来看,仍然存在些许不足。高中的体育教学模式从过去到现在几乎一直在沿用传统的“模仿式”教学,即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动作,学生跟着模仿学习,教学模式死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到的知识技能脱离了实际生活,显得空洞而无用,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手段中缺乏运用,致使教育手段显得陈旧保守。
另外,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情感的重视。当前体育教学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体育情感的训练与呵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促使学生迅速领略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动作要求,也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现实与理想往往是有距离的,在当前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只是单纯的进行技能上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其体育训练精神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体育情感。为了教学而教学,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待体育学习消极懈怠,忽视体育学习的必要性。
高中体育多元化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方法来进行教学,从而更好的做到了因材施教,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针对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有的放矢的进行改善,同时坚持“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原则。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与探究多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连接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几者之间的重要环节,而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体育教学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从学校要明确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学校要确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也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体育健康知识,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品格,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在体育训练中领悟人生道理。学校要制定全面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加大经费投入,经常更新体育器材,细化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细则,鼓励体育教师大胆创新、勇于创新,从而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与硬件支持。
第二,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和引导学生。高中生正处于最活泼好动的青少年时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心,尤其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体育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增进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保持对体育的激情与热爱,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在体育锻炼中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敷衍应付转为积极参与,真正成为自己体育学习的主人。
例如,对于现在体育课堂中的长跑项目,如果每次都只是机械的要求学生完成长跑任务,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会产生厌烦心理,感到无聊和倦怠,恐惧长跑,不愿意上体育课,甚至对体育教师也会有不良的情绪反应,抵触老师。但是如果采用分段跑步完成长跑的方法,让学生定时完成或者按速度完成,就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那么教师也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核心力量 ; 中学 ;体育考生;
目前,核心力量训练理论已被我国的许多学者、教练员、运动员所接受,国家抬拳道队、皮划艇队、网球队、冰雪队等高水平运动队相继开始了核心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将运动状态下的人体看作是一条“链”,身体核心区是这条运动链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枢,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提供稳定的支点,提高运动技术的稳定性。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练习能够改善身体不同部位之间力量的衔接与传递,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提高肌肉工作效率。核心力量训练体现出一种全新的力量训练理念,注重对核心区深层小肌群的募集和训练,强调多肌群的协调配合和力量在各环节上的传递,增加了非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在提高协调、灵敏、平衡能力方面的不足,为传统力量训练注入了新的血液。尽管核心力量训练的相关理论还存在一些争议,核心力量训练已被越来越多的项目所采用。目前我国中学体育考生主要采用传统的力量训练方法,对身体核心区力量训练不够重视。
1 核心力量及其相关概念
核心力量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核心稳定性的研究,它的应用主要在人体康复领域。Kibler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引入竞技体育训练中,他认为“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状态,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的一种能力”。目前关于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的概念还存在一些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在运动中通过核心部位的稳定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为身体中心的稳定和移动提供力量的身体姿态,而核心稳定性的优劣取决于核心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即核心力量”。
2 核心力量训练在中学体育考生训练中的作用
2.1 提高动作技术的稳定性。
几乎任何一项运动技术都不是靠单一的一块肌肉运动来完成的,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多个肌群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来完成。肌肉之间相互协作的水平就决定了专项技术的优劣。核心力量训练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将运动中的人体看作是一条链,身体的每一部分是链上的一个环节,运动技术的完成,依靠动量在链上的传递来实现。核心力量在动力链的传递过程中起到枢纽作用,协调上下肢运动,提高力量的传递,进而提高技术的稳定性。
核心力量训练中采用一些处于非稳定状态的力量练习和平衡练习,采用平衡板、瑞士球、半圆球、滚筒等训练器械,增加了悬吊训练等非稳定状态的训练方法。立定三级跳远、100米跑等项目都是在身体非稳定状态下进行的。立定三级跳远在身体腾空后身体会绕人体的额状轴和矢状轴向各个方向转动。100米跑过程中,身体重心不断变化,躯干处于一种高速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动态变化中,在这个过程中核心力量起到调节身体姿势维持躯干平衡的作用。传统的力量训练是在稳定状进行的,而运动过程中又打破了身体的稳定状态,使得力量难以更好发挥作用。非稳定状态下的练习能够提供独特的动态训练环境,这种动态的力量训练成为激活、募集核心稳定肌肉的有效方式,增加了神经肌肉的运动负荷,对表层大肌肉群训练的同时,使起稳定作用的深层小肌群得到有效训练。核心力量训练不仅对核心肌肉群的力量提高有明显作用,更加强调了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进而实现提高运动技术稳定性的目的。
2.2 改善力量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衔接和传递,减少能量损耗,提高肌肉工作效率。
相关肌电研究发现,核心力量好的短跑运动员在腾空期间股后肌群放电量较少,可以使肌肉在腾空时间里得到放松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同时放松的肌肉为下一次收缩做好了准备。铅球出手动作中,上肢各个环节一躯干为固定支撑点,各环节动点骨绕定点骨作相对运动。需要核心稳定力量的参与,核心部位的稳定将下肢和躯干肌的力量高效传递到上肢,集全身的力量作用于器械。立定三级跳远、100米跑、800米跑都是以下肢为最后发力点的运动,同样需要上肢力量的参与,而核心肌群对核心区稳定状态的控制,是上下肢力量传递关键。在跑动过程中,身体重心在随着运动而变化,重心大幅度的改变会消耗过多的能量,强大的核心力量能够控制中心的稳定减少能量消耗。
2.3 预防运动损伤。
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最初都是从康复领域提出来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治疗疾病和损伤的手段。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的提高有助于改善脊柱的稳定状态,避免如立定三级跳远失衡侧向落地腰椎损伤等情况的发生。同时通过核心区的协调作用,为上下肢的发力建立了稳定的支点,减少和缓冲末端肢体和关节的负荷,从而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3 核心力量训练难度分级和训练原则
核心力量训练有很多种类型,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根据训练的外部环境可分为稳定状态训练和非稳定状态训练。2)根据负荷的不同,可分为徒手练习和负重练习。3)在用力方式上可分为静力性练习、动力性练习和静力 ――动力交替变换等几种类型。关于核心力量训练难度分级,李春雷等人将田径核心力量训练分为七个难度等级。1)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动作。2)稳定状态下无负荷的动作。3)非稳定状态下静力性动作。4)非稳定状态下克服阻力的练习 5)非稳定状态下自由力量练习。6)非稳定状态下爆发力练习。7)稳定状态下核心专项力量练习。黎涌明等人根据King的研究编制的核心力量训练指南中将难度分为五个等级。1)独立进行单个肢体的动作。2)过渡到两上肢和两下肢的同时动作。3)过渡到左右侧肢体非对称的动作。4)过渡到对侧肢体的动作。5)过渡到改变动作方向或使用多个平面的动作。不论是分为七个等级还是分为五个等级,从主体上看,都遵循由宜到难、由稳定到非稳定、由静态到非静态、由静态到动态、由徒手到负重的难度递增顺序。传统腰腹力量训练大多采用向心负重练习,这种练习方式主要是针对表层大肌群进行的,但运动过程中起稳定作用的深层小肌肉群得不到有效锻炼,核心力量练习中每个级别中都包含了动作姿态的稳定因素,遵循先内后外、向小后大、先稳定后运动的训练原则。
4 核心力量训练练习方法
4.1 平稳地面稳定支撑练习。
4.1.1 直臂仰桥。
仰卧姿势,膝关节自然弯曲,两脚掌与肩为支点撑地,两臂伸直平放于身体两侧,挺髋使身体呈桥状。
4.1.2 屈臂俯桥。
俯卧姿势,两臂弯曲,两脚尖和两肘为支点撑地,控腹保持背部与身体成一条直线。可伸直抬起异侧手臂与腿来增加难度,保持身体正直呈直线。
4.1.3 侧桥。
身体侧卧,以同侧肘和脚外侧为支点撑地,使身体成一条直线离开地面,另一侧手臂和腿伸直抬起。
4.2 不稳定支撑练习。
4.2.1 球上支撑俯桥。
两臂伸直两手撑地,两脚前脚置于瑞士球上,保持身体成一条直线。控制身体姿势,切勿出现弯腰或弓背。
4.2.2 球上支撑仰桥。
两肩撑地,两臂伸直放于体侧,两腿伸直两脚置于瑞士球上,挺髋使身体成一条直线离开地面,保持身体平衡正直,尽量减少身体晃动。
4.2.3 双膝支撑跪与瑞士球上。
双膝支撑跪在瑞士球上,保持身体平衡与躯干正直。单膝跪球、双脚站或单脚跪球可加大动作难度。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可增加球上摆臂或接传实心球练习。
4.2.4 仰桥双脚支撑推拉瑞士球。
仰卧姿势,肩为支点撑地,两腿伸直两脚置于瑞士球上,身体成一条直线。之后屈膝两脚向回拉瑞士球挺髋,使膝关节成90度角。
4.2.5 俯桥单脚撑球摆动。
俯卧姿势,双臂伸直两手撑地,单脚撑球身体呈直线,另一腿向外摆动。
4.2.6 俯桥双脚左右旋髋拉球。
俯卧姿势,双脚撑球,双臂伸直撑地。左右旋髋向身体拉球。发展髋部肌群和骨骺肌群爆发力。
4.2.7 球上仰桥单臂推球。
仰卧,肩背部撑于瑞士球上,双脚撑地,挺髋使身体与大腿成直线,单臂持实心球完成上推动作。
4.2.8 球上仰桥转体。
仰卧,肩背部撑于瑞士球上,双脚撑地,挺髋使身体与大腿成直线双臂伸直持实心球上举,之后上肢与躯干左右转动。
4.2.9 球上自由力量练习。
站立或跪在瑞士球上提拉哑铃杠铃,仰卧腿哑铃等。此类练习在达到传统力量练习目的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的刺激核心区深层肌群。
结论与建议。
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立定三级跳远、原地侧向推铅球、100米跑、800米跑等项目动作技术的稳定性。改善运动过程中力量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衔接和传递,减少能量损耗,提高肌肉工作效率,同时预防运动损伤。核心力量训练中,静立性练习一般保持在30秒左右,动力性练习练习组数和次数根据运动员具体情况而定。练习中所采用的瑞士球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健身球、平衡板、半圆平衡球等器械。练习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顺序,各个阶段的练习中不提倡追求快速度和高强度,而是应该注意动作姿势的质量,追求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核心力量训练是传统力量训练的一个补充,是力量训练的一部分,不可完全替代传统力量训练。
参考文献
[1] BEN K1BLER W,PRESSJ,SCIASCIA.The role of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2006,36(3):189-198.
[2] 黎涌明,陈小平等.论核心力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19-29.
[3] 李春雷,夏吉祥.田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 :108-112.
一、体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在幼儿教育时期,合理安排和开展体育教育是很重要的。体育活动对幼儿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许多幼儿专家己作精辟论述。斐斯泰洛齐指出:“体育训练得当,有助于品德训练。合理的体育训练能促进幼儿的快乐和健康,培养团体精神和同伴之间的感情,勤奋的习惯及勇敢和吃苦耐劳等品质。”蒙台梭利也曾经强调指出:“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幼儿园每天教学的活动中,体育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项目,而且是一项主要的活动课程。“幼儿园每天不得少于一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这是《规程》对每所幼儿园的明确要求,同时对体育活动也提出了要求,其中体育活动实现丰富多彩是一个重要目标。
1.体育是影响幼儿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
从胎儿在母腹中的躁动、襁褓期婴儿的手舞足蹈、到幼儿的活泼好动都表明了运动是儿童身体的需要。有人对动物进行实验表明幼龄动物如缺少运动不仅肢体发育落后于常运动的幼兽,而且脑细胞发育也较差。这些都表明在生长发育期运动是不可缺少的。生理学阐明了运动促进生长发育的机制。人体的生长发育有赖于身体不停顿的新陈代谢活动。新陈代谢旺盛,则发育良好,否则会使发育迟缓或发生障碍。营养、卫生只提供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和环境,而体育锻炼则是通过自身的运动来提高新陈代谢的水平,从而促进生长发育。
2.体育是发展幼儿体能,提高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基本手段
基本动作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是体育锻炼是其中积极的手段。幼儿身体柔嫩,机能较弱,在寒冬酷暑季节,遇有气温骤变或过于疲劳时,都容易使幼儿身体不适,甚至患病。许多实验都证明,幼儿经常在空气新鲜、日光充足的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其适应能力就强,患病率也就比较低。
3.体育是培养幼儿优良品德的重要途径
在体育活动中要求幼儿认真执行教师提出的任务与要求,遵守纪律与规则,要多与同伴交往,协同活动。在竞赛活动中鼓励儿童争取优胜,比本领。在学习动作和做游戏时要克服体力上的困难和害怕、畏难等心理障碍。在室外锻炼时常克服天冷、风寒、炎热、日晒等困难。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在教师正确引导和同伴积极影响下可以培养幼儿的优良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
4.体育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体育对于幼儿智力发展的必要性,是因为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脑的营养供应,促进脑的发育,从而为智力发展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美国一研究机构对小白鼠进行17天试验,结果活动少的小白鼠大脑重量减轻3%,大脑皮质也变薄,而活动多的小白鼠的大脑细胞体积也比活动少的小白鼠长得大一些,前者大脑可以处理更多的信息。
其次,体育锻炼还可以直接促进智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资料早已表明,行走等动作的发展对婴幼儿感知和思维发展有重大作用。进入幼儿期,体育锻炼对智力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也很明显。幼儿在排队、赛跑、爬高、跳上跳下、投包、踢球等到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中,有助于幼儿识别和理解上下、前后、左右、高低、远近和先后、快慢等概念,从而能提高他们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如做接皮球动作时,幼儿要观察、判断来球的方向和速度,同时要伸臂和屈腕,手接触球后,要根据来球力量屈臂缓冲,在掌握这一简单的动作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运动感知力、注意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在做复杂的游戏时,幼儿要敏锐地观察瞬息多变的环境,独立地、快速灵活地、往往要创造性地处理当时所发生的问题,这对有效地发展幼儿观察、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都具有明显的效果。
幼儿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还可以学习各种知识、丰富活动经验,培养自信、积极进取、勇敢等优良品格,这些都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二、保证幼儿每天一小时户外体育活动之策略
(一)合理安排,开展多种类型体育活动,保证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
幼儿园如何组织、安排户外活动呢?如果把每日的二至三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集中安排,幼儿园的场地、器材,幼儿体力,其他活动都受到限制,因此,应在充分利用场地、器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动静搭配,合理安排好户外活动。
1.充分利用好早操时间:早晨,空气新鲜,让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跑步、做操,开始一天的生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特点编排不同的活动内容。结构合理,包括准备活动、队列练习、徒手操和器械操各一套、小型的分散器械活动、放松运动等。
2.积极开展体育活动:根据季节的不同,由浅入深地安排体育活动,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动作和体操,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
3.开展午餐后的散步活动:午餐后,午休前让幼儿在园中轻松地散散步,既有利于消化食物,又有利于幼儿午休质量的提高。
4.积极开展户外游戏活动:户外游戏内容较多,可视场地、器材情况,轮流安排每班开展游戏活动,时间主要安排在下午和上午的课间。
(二)合理利用空间、场地对幼儿进行锻炼
幼儿园应保证每天不少于一小时户外体育活动。在活动中要减少幼儿的等待,提高锻炼频率,扩展活动场地,充分利用空间,我园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走廊画上各种图案,标上数字,让幼儿练习跳,画上两条竖线,变成独木桥,发展幼儿平衡能力;在幼儿园的小树上吊上“大苹果”,让幼儿平时走过时可以跳起摸一摸,发展幼儿纵跳能力;在滑梯处设置山洞锻炼幼儿的钻、爬能力等。
关键词:学校体育 体育教学 对策
一、我校体育现状分析
我校是一所以初中为主,高中为辅的州重点中学,据调查学生中40.6%为汉族,30.1%为藏族,21.1%为回族,8.2%为其他民族,我校学生民族的多元化,使得体育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我校还存在以下几点现状。
(一)体育场地和器械方面
我校的体育器械很充足,但体育场地有待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体育越来越重视,对体育的投资也越来越大,上级部门为我校配备的体育器械很充足,学校也会每学年为体育组配备器械。虽然我校的体育场地比较宽阔,但是我校体育场地是最原始的“土操场”。器械配备虽然充足,但是由于场地的关系,很多器械都没办法正常使用。尤其是每年的春冬季,由于天气干旱,操场上尘土飞扬,很难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
(二)校领导和家长的重视程度方面
现阶段甘南州教育局把体育作为中考的考试项目,分值到达了30分,而且我校现在高中部也有体育训练队,这说明体育越来越被重视。我校校领导提出了严格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而且多次提出加强特色教育,虽然这可能在短时间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对其长远发展却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校领导及班主任为了抓主课成绩,怕学生带篮球或者足球等器械损坏学校公物或在楼道玩耍,不让学生带体育器械来学校,导致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不能正常开展。同时,家长对体育认识也不够,觉得只要孩子身体素质不是很差,没必要刻意进行锻炼。校领导及家长的不重视主要是观念的问题,应引起我们深思。
(三)师资力量和学生自身素质方面
我校现有6名体育教师,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州治学校中体育教师最多的学校。学校普通体育教师每周带14节体育课,带7个班的学生,而带体育训练队的老师每周带12节课,带6个班的学生,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量完成教学任务,并且检查课间操、组织全校的课外活动、不定期举办各种体育比赛等。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是思想行为的引导者。因此其专业素养和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体育教师针对本地方学生的身体特点制定了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顺利实施。我校的学生是从各个地方中小学校招收上来的,根据体育教学中的访谈和了解,由于学生以前学校专业的体育教师很少,大多数都是其他任课教师带体育课,所采用的是“放羊式”教学,学生对基本的体育器械接触很少,例如篮球、排球、足球,导致其身体综合素质相对差些。同时由于本地方的气候及海拔等因素,本地方学生的耐力比较好,而爆发力和协调性相对较差。
二、发展研究
(一)加强硬件建设
体育场地和器械是体育教学的基础,良好的体育场地可以使学生活动自如,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虽然我校的体育器材比较充足,但还是主要以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为主,而对一些小球和单双杠则有待充足。因此我们应尽快完善体育设施,增加体育运动种类,并尽快加强体育场地的建设,学校应向有关部门申请,尽快落实场地建设,促进体育教学开展的多样化。
(二)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实现理想的基础。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实行,体育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多开展体育活动,比如拔河比赛、兵乓球比赛等。学校也应扩大体育经费的支出,多购置一些基础体育器械,加强体育建设。班主任要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体育活动,给学生更好的灌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生有了好的身体,家长是最直接受益者,所以家长更应该提高对体育的认识,经常带孩子去锻炼身体,为他们适当购置一些体育用品,以便他们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三)多开展地方特色传统体育项目
由于地域差距,甘南州海拔较高,我校的学生身体素质是比较差的,虽然学生耐力较好,而协调性和柔韧性比较差,应加强体育技能和理论的学习,加强协调性和柔韧性的练习,多增强协调性和柔韧性练习的课时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薄弱环节进行针对式教学。在我校这个多民族融入的学校里还可以开展地方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地方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普及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等优势,场地要求不高,可以选择性地进行体育教学,如进行锅庄舞、大象拔河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这些古老而又新奇的传统体育项目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敏度均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茂昌,段兴良,段兴军.甘肃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参与总体状况的剖析与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27( 2 ):64.
[2]温佐惠,陈振勇.西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地域体育文化理论探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34(1):14- 18.
[3]芦平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科学认识[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2):4-7.
[4]高晓峰.浅谈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2005,2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