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景区规划与管理

景区规划与管理

时间:2023-07-24 17:0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区规划与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景区规划与管理

第1篇

第一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是景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旅游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是提升景区品味,打造景区特色,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加强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依照《建筑法》、《城乡规划法》、《风景区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风景区民居建设风貌改造规划》等依法进行管理。

第三条景区内的所有单位、民居必须严格遵照本办法进行建设、管理与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第四条县旅游局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林业局、水保局、环保局、文化局、建设局、国土局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乡镇从各自角度配合旅游局履行风景区建设与管理职责。

第五条景区内建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居)由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风景区《总体规划》、《建设性详细规划》进行审查后,按照国家建设审批程序进行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建设。

第二章目标与原则

第六条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规划为先导,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景区档次为主要内容,整治景区环境、打造景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着力推进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努力打造生态良好、风格统一、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精品景区(点)。

第七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必须符合景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原则;

2、风格与风貌统一,特色突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3、不破坏生态环境与绿色环保的原则;

4、改建和新建结合,前期整治与后期管理结合的原则;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第三章建设与管理

第八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要按照景区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要求进行,必要时应另行编制旅游风景区民居风貌改造规划。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风格应突出当地民族民俗特色,避免“百村一面”;要适应小康社会生活标准,努力提升档次和品位;要充分体现保护生态和节能环保的理念,并统筹安排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九条旅游风景区应按照景观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不可再生性特点划分为景观核心区、建设控制区和接待服务区,实行分类管理。景观核心区严禁建设与资源保护以及旅游服务无关的各项建设内容,景观核心区内的民居应逐步搬迁、拆除;建设控制区可适应建设为景区接待服务所用的建设内容,原有的民居建筑应根据景区规划要求改造为旅游服务设施;接待服务区的民居应根据景区规划要求,按照统一风格进行改造,开展旅游服务。

第十条本办法颁布前在景区内已建造的原有民居和其它建筑物,由县旅游主管部门统一进行核查。凡不符合景区规划要求,与景观不协调,需要改建或拆迁的民居,应有计划地进行改建或拆除。对成片的民居建筑应通过风貌改造打造为旅游服务区。

第十一条在景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翻修的各种建筑物(包括民居),其规模、体量、高度、造型和色彩等都应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严禁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第十二条在景区内施工,必须保护景物及附近的林木、植被、水体和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完毕,必须及时清理周围场地,进行绿化,恢复环境原貌。在主要风景游览区内施工应尽量避开旅游旺季。

第十三条对景区内被确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院落,由文化部门牵头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影响其历史风貌、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及其附属物应予拆除。特别要注意保留散居在村落中有利用价值的旧民居,应作为景观进行保护、开发利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破坏景区内的古建筑及其文物古迹。

第十四条景区内重要古建筑的修复,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尽量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古建筑修复由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景区规划要求,与文物、宗教部门协商确定,有计划地进行修复。

第十五条景区内的商业服务业网点由县旅游主管部门统一规划设置,凡不适合在风景游览区设置的经营网点要限期迁出。

第十六条景区内的单位和民居都要按照规定的卫生责任区,搞好卫生保洁,严禁随意倾倒垃圾、污水、堆放粪便或其它杂物。饲养家禽必须远离景观和道路实行圈养。

第十七条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和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国土整治、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以工代赈、生态移民等各种项目,支持景区民居搬迁与改造。同时要加大对景区民居建设与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保证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措施有效实施。

第十八条旅游风景区民居管理由旅游主管部门、风景区管理单位和风景区所在乡镇共同管理,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支持,要逐步建立和形成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四章责任追究

第十九条对违反《建筑法》、《旅游风景区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建设详细性规划》和本办法,在景区随意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除由有关部门依照国家有关土地、森林、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治安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外,旅游主管部门和风景区管理单位有权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赔偿经济损失,并视情节给予警告、经济处罚。

第二十条负责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因,,造成景区资源破坏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在民居建设、保护、管理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或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旅游主管部门报请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五章附则

第2篇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的经营和管理,合理有效地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单位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旅游景区以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定义为准。

第三条汉台辖区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经营、服务、管理以及进行旅游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旅游景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区旅游局负责全区旅游景区的管理工作。区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旅游景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旅游景区可以依法成立行业协会。旅游景区协会应当制定行业服务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按照协会章程开展活动。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加强保护、持续发展和面向市场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第七条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景区进行资源评估,制定旅游景区发展规划,按相关程序进行评审和报批后公布实施。

旅游规划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因特殊情况需调整、变更的,必须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景区旅游规划,应当与市、区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并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八条新建、改建和扩建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要符合旅游发展规划,其建筑规模和风格应当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旅游环境。

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有关部门在论证时,要征求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

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

第九条增加政府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导向性投入。区政府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景区开发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景区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环境保护等。

区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旅游景区配套的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供水供电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第十条鼓励境内外有实力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投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十一条积极推行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遵循公开、公正、公平、诚信原则,通过拍卖、招标等方式进行。

第三章管理与经营

第十二条区政府可以在景区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第十三条旅游景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依照法律法规进行登记,明确产权归属,由区人民政府设置界标,保护产权者的利益。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旅游资源。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在旅游景区及规划范围内从事损害生态环境的采石、采矿、挖砂、取土、伐木、烧荒等活动,不得向旅游景区及规划范围内排放污染物。

第十五条旅游景区内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妨碍游览的建筑与设施,由区政府或相关部门限期治理或拆迁。

在旅游景区内施工的单位和个人,要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环境和资源,维护景物完好,保障游客安全。

第十六条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或者调整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前,应当与区旅游局衔接沟通,并召开价格听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第十七条旅游景区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进行规划、经营和管理,积极参与等级评定,创品牌效益。

配合上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标准,对景区进行质量等级评定,并颁发证书和标志牌。

未取得质量等级的旅游景区,不得使用质量等级标志和称谓进行广告宣传或者经营活动。

第十八条旅游景区要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设施;对旅游景区有可能给旅游者造成危险的路段、游览设施等,设立明显警示标志,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同时,必须制定应急预案和救护措施。

要加强旅游景区的治安、防火等安全工作,旅游高峰期间要制定游客安全疏导工作方案、确定安全人员、救护人员,确保旅游者的人身安全。

第十九条区旅游局、旅游景区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景区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遵守职业道德。

旅游景区内从事收费导游的讲解员必须取得国家旅游局或相关部门颁发的导游(讲解员)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第二十条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统一管理、分散经营、方便游客的原则,对旅游服务经营点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旅游经营者必须在指定的地点和项目范围内经营,经营项目、旅游商品必须明码标价,质价相符。不得擅自摆摊、圈地、占点,妨碍旅游观光、摄影;不得纠缠、诱骗或者胁迫旅游者购买商品、接受有偿服务。

第二十一条旅游景区设置的各种引导标识(包括导游全景图、导览图、景物介绍牌、标识牌)、公共图形符号等,要美观醒目,制作规范,其材质、造型、色彩要与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二条各旅游景区应公布旅游投诉电话,健全投诉处理制度,及时有效处理各类投诉,并完整保存记录档案。

第二十三条各旅游景区应当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卫生管理的规定,健全卫生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并保证完好有效。

第二十四条旅游景区周边环境与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由所辖镇乡办事处负责,景区内的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由旅游景区管理机构负责。

公安汉台分局、工商汉台分局、卫生、物价、交通、旅游、质监汉台分局、林业、水利、建设、文化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作,加大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力度,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区旅游局做好旅游联合执法检查的组织工作。

第二十五条旅游景区管理机构依法执行旅游统计制度,按时向区旅游局报送统计报表。区旅游局要按时向市旅游局报送统计报表。

第二十六条旅游景区管理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对现役军人、新闻记者、老年人、在校学生等特殊游人给予门票减免。

第二十七条对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资源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区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3篇

关键词:景区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水利风景区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42-01

壶口景区是国务院198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是黄河第一大瀑布。壶口瀑布以其气吞山河之势被誉为“民族魂”,彰显了中华民族一往无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是黄河壶口瀑布成为“天下奇观”独特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当地政府以创建4A景区为契机,按照“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思路,坚持景点开发、宣传推介、文化发掘,旅游事业搞得红红火火。

虽然壶口旅游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础设施、景点布局、旅游环境等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服务质量也进一步提高,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急需着力解决。壶口旅游开发只有正确定位,发挥优势,围绕地域文化,突出黄河历史,展示黄土风情,体现人文精神,才能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一、景区生态环境问题概述

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随着周边经济的繁荣,景区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与破坏。特别是在景区上游很多工业园区的投资与建设使得景区的环境污染更加严重,目前看来造成污染的主要来自于旅游、餐饮、工业等方面。

景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等几个方面。景区内由于旅游管理水平有限再加上近年来游人数量增多,水面的漂浮污染物增加,这些垃圾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上游工业园区主要是以硅铁冶炼为主,冶炼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与粉尘,再加上绿化不够,这些大气污染一时难以解决;再加上近年来景区附近的居住区不断增加,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这些不仅破坏了景区的美观,也给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

二、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利风景资源,水利部于2001年7月成立了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水利部综合事业局。2004年5月颁布实施《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2004年8月施行行业标准《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2005年4月印发实施《水利风景区发展纲要》;2006年3月实施《水利旅游项目管理办法》。截至2005年10月,5批192个景区被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伴随“国家水利风景区”管理工作的推进,各地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逐步加强,陆续建立了水利风景区建设规章,基本形成了管理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从实践成效上来看,不仅较好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其独特的保护水源、修复生态、维护工程安全运行的功能作用越来越明显。“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理念,越来越为社会所认可。

三、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认识不够。部分景区管理部门和单位,对于水利风景区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形势认识不够,对于水利风景资源的珍贵价值认识不高,理论研究不足,工作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措施乏力。

规划工作薄弱。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涉及水工程安全和水源、水环境保护以及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问题,有其特殊的内容和要求,需要以规划来保障。但目前,大多数地区还没有编制本地区的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相当一部分景区的规划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资金投入不足。水利风景区的基本作用在于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工程安全的维护,对此公益性的工作,各级政府还都囿于财力所限,缺乏应有的经费支持。各景区单位的投融资渠道不通畅,还没有把有关政策用足、用活,落到实处。

经营管理粗放。多数水利风景区的经营管理与水资源或水工程的管理一体化,分工不明,责任不清,机制不活,缺乏人才,经营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四、科学发展观理解建设与保护的关系

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是近年来水管单位体制改革闯出的一条新路子,也是发挥水利资源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极大地提高水利风景资源的价值。同样,在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提高建设与管理水平,发展水利旅游,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为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支持。另外,通过开展水利旅游,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可以成为向社会宣传“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理念的理想平台。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综合了水生态环境中十分重要的水体、水利设施、文化等自然与人文要素,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具备广阔的视野,对“人水和谐”有着深入的了解。

五、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风景区需要水,更需要优美的环境。要以水文化为主题,在建设的过程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将水利风景区建设好,经营好。因此,三门峡大坝风景区在未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1.通过先进的理念指导环境保护工作

在景区生态环境生态保护中,需要将水生态环境保护性建设与修复为重点,着力提升大坝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具体的实践规划中,要坚持严格规划、严格构筑、严格建设,注重在维护中体现文化的内涵拓展,使工程展现出生态的、文化的、地域的特色。

2.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有义务进行政策导向与规划,在包括在景区内区进行生态建设与修复总体规划(目标、思路与具体措施等)、政策导向、项目支持、协调服务、意识宣传,此外,政府在检查监督方面也应起主导作用。

3.综合多项技术,因地制宜进行生态修复

对于风景区来说,可以采用截污减排、还原清淤、绿化坝区、营造水边空间、增加水生植被等多种手段,坚持自出创新与科学治水,实现以人为本,坚持景区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统一。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规划管理 五线控制

中图分类号: TV6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风景区控规要求

1.1风景资源与环境保护原则

(1)风景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含有美学特征且具有科学和历史价值的客观物质,具有脆弱性、难以恢复性等特征,且所处的生态环境有较强敏感性。因此,在确定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建筑高度等开发容量的控制要素时,必须根据风景区保护的要求科学合理的确定,而不是简单的直接套用城市控规的相关内容。

(2)由于风景区地形地貌普遍较为复杂,在用地划分和交通组织时,应充分考虑环境特点和要求。

(3)加强对建筑风格形式和景观环境的控制要求,避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不相协调的景观风貌。

1.2游客的需求,加强对游赏项目的控制

(1)明确风景区主题形象和旅游市场定位,合理策划游赏项目。

(2)以风景游赏活动的组织为主线,控制游赏设施和用地控制,明确界定建设项目,并对游赏项目的类型、容量、环境影响等限制因素进行论证,充分考虑游客的心理感受和要求。

(3)在满足游客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游览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1.3扩展控制要素和探索规划方法

控规主要是从开发角度选取的控制要素,而风景区控规的控制要素,还应结合风景资源和环境保护出发,扩展新的控制要素,探索新的规划手段。

1.4明确空间界定风景区控规是用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及项目建设的上位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实施管理是将规划内容落实到具体空间中的过程,要求有明确的空间区划和对应的规划控制。

1.5加强政策引导,维护公共利益

风景区控规不是单纯的物质层面,而是通过规划调控和管理资源来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的公共政策。如何规划管理比建设实施更重要,重视风景区控规的政策引导,是实现规划技术向公共政策导向转移的有效途径。

2、风景区管理规划

为了方便风景区的规划管理,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在梳理和整合总体规划分区的基础上,对风景区进行管理区划,主要包括管理单元划分、资源保护分区、建设分区、用地划分、开发强度分区、景观分区等。

2.1分区的资源保护

风景区按风景资源的不同类型划分为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对风景区内有科学研究价值或其他保存价值的生物种群及其环境,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生态保护区;各级文物和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的周围,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史迹保护区;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保持的对象与地区,例如森林与植被、水源与水土、浅海及水域生物、珍稀濒危生物、岩溶发育条件等,宜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恢复区;对风景区的景物、景点、景群、景区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和风景游赏对象集中地,可以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游览区;对上述以外的用地可作为发展控制区。

(图表1)、分区保护的控制要求

按风景区内需要保护景源等级,划分为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风景区内的自然保护核心区以及其他不应进入游人的区域应划为特级保护区;在一级景点和景物周围应划出一定范围与空间作为一级保护区;非一级景点和景物周围应划为二级保护区;对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地区应划为三级保护区。

2.2风景建设分区

不科学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当前风景区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通过提出建设分区控制,对开发建设活动划定明确的空间管制。针对风景区内允许或需要建设活动的功能区,通过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允许建设区等,使旅游项目在空间上得到落实。

2.3风景区用地规划

风景区控规中重点对四大类用地提出控制,即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

社会居民用地、交通工程用地,这四大类用地除风景游赏用地外,其他三类都可以归为风景区建设用地。居民社会用地是间接为游人服务而又独立设置的居民社会、生产管理等用地,由于所处风景区稀缺的环境资源和区位条件,对各类建设项目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规划中应严格控制;游览设施用地是直接为旅游服务者服务的用地,该类用地可以不必全在景区内解决,如,如住宿及一些商业用地可以依托附近的城镇;交通工程用地:为旅游服务的保障性用地。用地划分是建设用地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实施宏观控制管理的依据和手段。应以功能为主导,借鉴《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标准,结合生态保护规划、旅游规划,以实施管理和用地控制为目标。

2.4开发强度分区

根据风景区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游人容量,常采用面积法、线路法、瓶颈法,并根据景点和景区的分布,对游人容量进行分区布局。并建设容量主要通过对各地块进行开发强度分区控制。根据地块所处的建设分区、用地使用性质以及环境景观要求,规定风景区各地块的开发强度,主要包括建设用地容积率、建筑高度、客房密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

2.5景观分区

风景区内不同区域的景观环境进行功能划分,并对不同功能区再划分成不同的景区,对各景区的景观风貌作出规定,上提出视觉焦点、视线通廊,在系统上控制风景区的景观格局。根据各景区承担的主题功能,对树种种植、建筑设计风貌、指引设施的控制。控制方法主要从景区、色彩、高度、风格等分区控制。

3、风景区的五线控制

为了达到维护公共利益,保护景源和生态环境,参照城市控规的控制方法,提出四线控制,即紫线、绿线、蓝线、黄线、黑线。在保证风景区控规的刚性控制的同时,又给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弹性空间。

3.1黄线

为了体现风景区控规对资源斑块和廊道的保护,对风景区内重要的生态保护区、视线走廊、生物流廊道范围划定的控制线。黄线可以对抗风景区景观破碎化,增强各资源斑块的联系,增加基因的交流和物种流动,维护生态系统格局的连续性;同时对视线的控制,增强空间视觉的连续性和多层次性,避免视觉系统的不和谐。

3.2蓝线

根据河流、湖泊行洪需求及泥石流潜在区,划定行洪蓝线,用以保

护水岸线及湿地景观,并减少自然灾害。

3.3绿线

是为保护风景区生态保护用地、自然山体、水岸线等,而后退一定

距离划定的保护线,绿线范围内禁止开发建设,只允许安排少量游憩设施。有些风景区在城市生态结构和气候调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弱化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沿绿线后退一定距离划定灰线,对范围内游览项目的类型进行限制。

3.4黑线

由于风景区多出在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的区域,为防止自然地质灾害,根据地质勘探及评估划定禁止建设的范围。另外,针对建设量较大的风景区,参照城市控规,对各级道路及交通设施划定红线;为文物古迹、地热资源、熔岩溶洞等保护,在其周围划定紫线等等。

4、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灵山景区;规划;开发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57-01

无锡灵山景区地处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佛教文化为主题,通过三期的建设,形成了佛、法、僧三宝的格局。

1 无锡灵山景区的规划与开发特点

旅游景区规划是依托创造性思维,整合景区资源,实现资源、环境、交通与市场的优化拟合,实现景区发展目标的创新过程。

(1)灵山景区规划的主题定位。

无锡灵山景区以佛教文化为主题。随着灵山三期的开园,灵山胜境形成了佛、法、僧三宝的格局。佛是显现了佛祖的四相成道的过程:出生、降魔、说法、涅槃;法代表了佛法,也是佛教的精髓,以灵山梵宫、梵宫广场、五印坛城等景观展现;僧是以灵山禅修中心、慈恩宝塔、灵山佛学院为代表:整个景区以灵山大佛的大、九龙灌浴的奇、灵山梵宫的特、五印坛城的异构成新时期佛教奇观。

(2)灵山景区规划的目标定位。

无锡灵山景区倡导站在“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景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追求,因此将无锡灵山景区提高到世界闻名的佛教圣地,才具备实现目标的基础。灵山第一期工程灵山大佛,其释迦牟尼像的高度为世界之最,高达88米,让人叹为观止。第二期九龙灌浴为国内首创,将佛经记载佛陀的出生以动态喷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秋冬季节由于光线和水雾形成的彩虹,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两期的基础之上,打造了世界级佛教会议中心梵宫。梵宫的高大和雄伟让人产生了肃然起敬之感,打破了人们对一般佛教只有寺庙建筑这一传统看法。

(3)灵山景区规划的市场与功能定位。

目前,无锡灵山景区的主要市场集中在华东地区及东南亚地区。无锡灵山景区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提供一个洗心礼佛的场所,围绕游客的需要,景区规划将游客的吃、住、行、游等包括其中。向广大游客展示佛文化,让更多的人认知了解佛教。在景区第三期工程中的灵山精舍(禅修文化中心),就是让大家更多的参与到其中。普通游客入住精舍后,每天都为其提供免费日常禅修活动。例如,早上有朝山,晚上有抄经或者坐禅。同时,灵山精舍的餐厅每天都为游客举行过堂仪式。培养游客专注、真诚的习惯,感恩、惜福的情怀,给身心一段宁静。 2 灵山景区的开发前景

2.1 加强对灵山景区开发的管理

旅游景区的管理是指景区的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高效率的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过程,灵山风景区的开发需要以已有的规划为指导,建立明确的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还原明确的开发行政主体,建立行政意义上开发管理机构,杜绝由于管理不明,行政混乱带来的资源浪费。随着景区的开发,大量的资源投入,资金投入,难免会带来资金的滥用挪用问题,这就需要运用多种行政手段,强化管理的监督和处罚力度,有针对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作用,不断强化开发管理。景区的开发是需要大量人员的参与,这就需要对管理人员和干部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特别是强化开发过程中景区整体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管理人员任职的考核,人员的素质提高可以提高景区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2.2 提高灵山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

目前,灵山风景区已经开发到三期,初步形成了佛、法、僧三宝的格局,佛是显现了佛祖的四相成道的过程:出生、降魔、说法、涅槃;法是代表了佛法,也是佛教的精髓,以灵山梵宫、梵宫广场、五印坛城等景观展现;僧是以灵山禅修中心、慈恩宝塔、灵山佛学院为代表;整个景区以灵山大佛的大、九龙灌浴的奇、灵山梵宫的特构成三大景观。如此多的景观,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整合,只是任其粗放的发展,很难形成一个整体的经营形态。提高景区内各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便势在必行。在设计旅游路线时,可以以佛、法、僧三个方面作为三条旅游主线,三条主线以不同的方法形态表现出来,不仅比单一的一条主线更加丰富,而且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游客的吸引力也更加大。由于景区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各个景点间的距离也或长或短,如果不能对景点路线进行优化整合,游客的行走距离也会拉长,造成疲惫,使得很多景点的建设开发成为摆设。良好的整合,可以使得景区的开发达到效益的最大化,景区的吸引力也可以得到放大。

2.3 展开景区周边环境的调查与评估

随着政府及商业投入的加大,灵山风景区的面积在扩大,景区周边更多的区域将被融入景区中进行开发,目前,景区的整体规划是向南发展,那么在规划中就需要对景区向南至太湖沿岸这片地区进行整体环境的调查与评估,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环境,根据地形地貌所展开的开发才能够是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江南风情,佛国风貌。在对周边环境调查时可主要调查以下几类:(1)地区的自然风貌,这项调查旨在保留历史形成的自然风貌,避免开发施工过程中的人为破坏,这些自然风貌的保留无疑为景区增添一大特色,完整的自然风貌也更能为大众所接受。(2)地区的人文风俗,灵山地处江南腹地,自古为鱼米富庶之地,当地百姓有许多民俗特产保留至今,如三鲜混沌、梅花糕、方糕、酒酿圆子等,这些都是可以为景区开发所吸纳的,增加景区风物的同时,也提高了周围居民的收入。(3)地区的基础建设,从景区向南的这一片地区需要由政府征收,由景区进行开发,这片地区的已有建筑拆迁,已有道路网的建设延长,都需要一个系统的调查和规划。只有对景区周边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评估后,景区的开发建设才能够顺利进行。

2.4 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对策

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业发展必然会给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人们更多的只是注意到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随着灵山三期的开园,灵山胜境形成了佛、法、僧三宝的格局。景区的布局进一步的拉开了,但是景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光靠景点的支撑是不足的,在不断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同时,也需要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景点对人的吸引力是短暂的,而文化对人的吸引力则是持久的,发展弘扬相关的宗教文化能够增加景区的内涵,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化而了解景区,从而产生旅游的动机,这样才能够实现客源的稳定与增长。同时对于灵山的开发,不能采取粗放式的管理,需要强化生态意识,尊重自然环境,更多的将周围居民参与进来,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并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对于游客,这样的景区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2.5 围绕灵山景区佛教圣地的影响力开发相关产品,形成产业链

灵山景区依托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独具一格的景区特色活动,以及一批有景区特色的产品,通过这些活动和产品,提升了景区的整体竞争力,但是产业链还不够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才是旅游产品开发的正确方向,围绕市场需求开发的产品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目前,灵山食品已经开发了包括素饼、月饼、喜庆糕点、豆制品四大系列上千个品种,但是产品的口味较为单一,较为清淡,无法适应北方人的口味,从而难以进入北方市场。当前,灵山景区开发了特色的地产项目——印象剑桥,介于灵山独有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宗教文化氛围,景区完全可以开发相关的旅游地产,比如,度假别墅,佛教禅所等等,这样既提高景区人气,同时加快景区的建设,增加了收入。灵山旅游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在景区亦有相关的纪念品出售,但是纪念品的形式比较一般,与其他景区出售的纪念品没什么两样,灵山景区更需要突出自己的特色,灵山的景点,如九龙灌浴、五印坛城、灵山大照壁等都可以作为素材融入纪念品中,生产如景点座钟、铁板画、磁吸照片等产品,体现出灵山的与众不同,更可以使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第6篇

石湖景区管理处党支部

为进一步加快石湖景区的开发建设,推动景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处领导班子对景区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经梳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石湖景区是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是集吴越遗迹、江南田园山水风光一体的山水型自然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距苏州古城区仅4.6公里。但是景区环境的现状仍然极其恶劣,交通管理混乱,环境脏乱不堪,地痞流氓及违法事件不断,与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优美的自然和历史景区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景区行政区划隶属于高新区、沧浪区、吴中区和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造成管理体制混乱,规划范围内的景区与实际的行政属地管理严重脱节,游客和当地市民怨声载道。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景区的发展和建设面临非常有利的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朱市长及政府相关部门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建设和保护工作。但石湖景区仍然面临着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一)理清景区土地权属的问题

石湖景区行政范围涉及沧浪区、高新区、吴中区多个辖区,区域内土地权属情况复杂,虽然08年调整的总规修编确定我景区总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但现实情况是规划范围内大部分土地隶属于友新街道、越溪街道、长桥街道、横塘街道及景区管理处,景区管理处持有用地较少,导致整个景区违章搭建众多,环境脏乱无序,景区形象大打折扣,给统一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在目前推进的石湖景区北入口建设和即将进行的吴越路道路改造项目中,我处发现所有工程的推进均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与土地权属方协调解决租地、地面附属物拆迁补偿等问题,这将是未来的其他项目开发同样存在的制约。

(二)景区内外部道路交通体系问题

目前穿行于景区间的吴越路和环山路在规划中为7米至9米的景区游览道路,只适用于景区内部交通。而该条道路现行交通主次等级混乱,存在着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因此势必要求市政道路与景区内部道路各成体系、有效对接,才能更为高效、便捷地服务于广大市民和游客。只有改善交通体系,将石湖核心景区吴越路段功能转变为景区景观道路,减少过境交通穿行,才更利于完成游览路线的组织。

(三)管理体制不顺,矛盾交结产生混乱局面,形成制约景区保护建设发展的瓶颈

由于土地权属与管理权属的不统一,加之相关管理部门工作的不到位,使得景区内违章建设、外来人口无序流动,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占用土地等现象都在潜伏蔓延,这些现象愈演愈烈,对未来的景区保护建设工作将造成不可预测的资源、资金成本浪费。

三、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由市政府牵头,尽快协调景区相关行政区责任单位与土地相关部门等,实质性地解决土地单位补偿预期与国家标准的差距问题,早日完成石湖景区征地工作。为石湖景区的全面开发打好基础,铺平道路。

(二)在南北教育园之间打通山体隧道,与环山路连接,实现教育园区间师生的互穿,形成贯穿景区南北交通的过境的主要道路。同时改善整个吴越路和环山路状况,增加公共交通线路,提高景区的可达性,更利于市民游览。

(三)借鉴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等地设立景区管委会的经验做法,理顺管理体制,对景区实行独立的行政管理,统一思想,整合景区及周边资源。在石湖总体规划指导下,统筹开发建设,全面打造“人间天堂,新西湖”。

我们相信,只要石湖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景区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深厚的人文积淀、便利的交通优势,必将焕发巨大潜力,成为苏州市民的旅游休闲胜地。

                                  2009年4月14日

第7篇

[摘要]水利风景区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对其开发原则认识不足,导致了旅游开发中的诸多问题,如功能把握失准、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产品缺乏特色及管理混乱低效等。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加强规划、可持续用水、深挖特色、提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我国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水利旅游;水利风景资源;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以“水利部门管理范围内的水域、水工程及水文化景观”为主要吸引物的水利风景区由于迎合了人们的“亲水”习性,在我国得到了较快发展。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不仅激活了水利经济,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在维护工程安全、保护生态及改善环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囿于我国当前整体旅游发展不成熟的环境,以及对水利风景资源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结合水利风景区的特点,对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加以分析,以利于水利风景区的健康发展。

一、水利旅游渊源与我国水利风景资源概况

(一)水利旅游含义及渊源

水利旅游是指以水域(体)或水利工程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体吸引物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

水利(工程)与旅游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我国春秋时代便有水运的记载,后来随着漕运的发展,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这些发达的水路交通在促进古代商贸发展的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旅游往来。以都江堰、京杭大运河为杰出代表的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成为当时人们游历的可能去处,今天已然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到了现代,尤其是建国后,我国水利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地先后修建了水利水电工程近10万个,这些工程不仅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也以特有的资源与景观形态为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水利旅游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本上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同步;进入90年代,随着国内旅游的日益火爆,水利旅游才逐渐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以长江三峡、红旗渠为代表的一大批水利风景资源已成为倍受游客青睐的旅游地。

(二)我国水利风景资源概况

水利风景资源是指江河湖海、涧溪泉瀑、水库湿地等水域及相关联的水利工程、周边环境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我国水利风景资源十分丰富。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江河纵横,河流众多。据统计,我国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水面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600多个,此外还有大量的冰川、瀑布及遍布大江南北的湿地等[1]。为了兴利除害,我国在建国后又修建了大量水库、堤防及众多的灌区、水土流失治理区[2]。这些水利工程在发挥基本功能的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水利风景资源。

水利风景资源多位于生态环境良好地域,域内山水秀丽,且富有人文气息,非常迎合当今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宏伟的水利工程本身就是一道靓丽风景线,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核心资源;富有特色的山水资源为观光、休闲、度假等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景观优势,为开展众多的旅游项目提供了绝佳去处。以水利风景资源为核心吸引物的水利风景区正成为众多旅游者向往的旅游胜地。

二、水利风景区的评审及开发原则

(一)水利风景区的评审及开发意义

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3]。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水利风景资源,规范水利旅游的发展,水利部于2001年7月成立了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开始水利风景区的评审工作,当年公布了第一批18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名单。截至2006年8月,水利部已先后公布6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名单。至此,我国6年时间内已批准设立234个“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近千个省级水利风景区,我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已初具规模[2]。

从实践成效看,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不仅保护水源、修复生态、维护工程安全,更因水利旅游的经济乘数效应,带动了水利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2004年,在全国1000多个水利风景区中,仅139个“国家水利风景区”单位的131个景区旅游收入就达7.50亿元,多种经营总收入11.72亿元[2]。由此,既缓解了景区所在水管单位经费不足、负担过重的矛盾,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原则

水利风景区是旅游景区的一种特殊类型。我国传统水利以兴利除害、防洪灌溉、供水发电为主,在最初设计时较少考虑旅游功能[4],只是随着这些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才作为水利工程的一项副业得以开发。所以,水利旅游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1)水利设施的主导功能是其社会及生态功能,旅游开发必然受水利主导功能的制约;(2)水利风景区的核心要素是“水”,旅游开发很易造成水生态环境的破坏;(3)景观上多为大坝、堤塘等水利工程及水面而略显单调,需要提炼人文景观的主题;(4)在地域形态上,往往呈线状和面状延展,一般受多个行政区管辖,管理主体难以确定。

正因为水利旅游有其特殊性,所以在水利风景区的规划与开发中,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在旅游开发建设中,要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正常运行;(2)要保护水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用水,尽可能减少水体污染;(3)要深度挖掘水利工程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改变水利风景区“千地一面”的形象;(4)在所有权和管理体制上,应以水利部门管理为主,协调旅游部门和当地政府共同参与管理[5]。

三、我国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开展水利旅游较晚,水利部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天然不足,旅游部门对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也知之不多,而两者在利益机制上又难以协调,造成旅游开发中诸多问题。

1.功能把握失准

在目前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中,水利工程自身的功能往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正确把握。例如,一些规划无视水利工程的防洪功能,在泄洪区规划度假别墅,严重影响了水库功能的正常发挥;还有一些具有水源地功能的水资源被错误地用于旅游开发,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质量,还可能造成投资浪费。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在做旅游规划时缺乏与横向的相邻规划和纵向的高层规划进行有机的衔接,导致对水利旅游地功能把握失准,从而造成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一厢情愿”。

2.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纵观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失误,多数是没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盲目开发、管理不善,致使水库水体承受机动船、网箱养鱼及废物排泄的压力,超过水体的环境容量极限,从而使水质遭受污染,增大了库区的淤积量,加重了水库的病害;对河湖、湿地的过度开发,造成水质下降、水量减少、湿地面积缩小,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有关部门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观的深刻认识,仍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是目前水利风景区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水上旅游活动项目多有雷同,具备参与性和竞技性等特点的旅游项目较少;此外,旅游开发深度也不够,有关水下和空中旅游的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水、陆、空的立体开发格局;对水利风景区的人文旅游资源缺乏挖掘,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也只停留在表象层面,难以诠释水利文化的核心内涵。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有关单位缺乏对水利风景资源特点的清醒认识,缺乏创新意识。

4.管理混乱低效

我国水利风景资源的产权虽归国家所有,实为水利行政部门所代管。由于水利部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存在天然不足,且又难以和旅游部门在合作利益机制上达成协调,造成水利旅游的难管局面。另外,水利风景资源在地域形态上,往往呈线状和面状延展,多隶属于几个相邻行政区,各地方政府部门在利益驱动下也会积极参与管理,从而造成“多头管理”,表现为各自为政、独自开发、缺少协调统一性。

四、我国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的对策思考

1.旅游规划应以保证水利功能的正常发挥为前提

要严格做到“规划先于开发”,且旅游规划必须在充分考虑水利功能的基础上作出,即要在保证水利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考虑旅游功能的发挥;应根据水利风景区的资源特点,作出相对应的符合资源特点的规划,如供水型水库应定位于生态观光,自然河湖与湿地则要尽量少建或不建旅游设施等[6]。另外,还要加强旅游规划与横向的相邻规划和纵向的高层规划的衔接,把水利风景区建设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同水土保持与水环境建设密切结合。

2.旅游开发应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

“水”是水利风景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在规划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证满足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加强水利风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做到环保用水、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尽可能减少水体污染[7]。在旅游开发中,必须考虑水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把握区域生态状况、水利设施条件和功能及环境质量,不能过度开发。

3.旅游产品设计要突出水利风景资源的特色

除了宏伟的大坝和宽阔的水面,水利风景区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人类治水的工程文化和当地的特色文化,这恰是当前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水库型景区,宏伟的水利工程一般都是一方最大的建筑,它巨大的体型、空间组合和综合功能是人类改造自然、驯服水害能力的充分体现,具有无可比拟的工程技术人文价值,把这些治水文化、工程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深度挖掘、巧妙组合,展示给旅游者,必然会给游客一种别样的感受[8]。

4.旅游管理方面要加强水利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协调

第8篇

关键词:风景区;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风景规划

风景区是供人们休憩、娱乐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随着风景区旅游不断开发,如何解决开发与资源保护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本文将从景观生态规划的角度对此做出初步探讨和分析。

1 风景区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它以建立或调整复合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以土地利用规划为重要内容。景观生态学从与风景区规划相似的“景观尺度”出发研究生态问题,自然与人文因素并重,最大限度地保护、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生态交流显得尤为重要。重视生态系统的变化发展,已经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把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规划,对风景区采取景观生态规划方法已成为主流。

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方法是一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的规划方法,除了在宏观上提供理论指导之外,还可直接应用于具体的专项规划,增强规划科学性。本文着重阐述后者,景区防护规划、景观结构规划和景观生态动态规划3个专项讨论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科学性和要寻求的依据。

风景园林中的“景观”属于视觉美学概念,指人对三维空间的视觉体验。景观生态学的“景观”属于生态科学概念,是指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它蕴含了通过研究区域外在形象透视生态系统差异的方法。因此,在景区规划中要兼有二者文化内涵,既考虑景观效果,又要尊重历史对生态的效益,也应该结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 我国风景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存在的问题

2.1.1 传统文化与空间秩序的丧失。风景区规划应该与传统文化和空间秩序保护利用结合起来,目前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的尺度与原有的传统格局以及历史古迹具有质的改变,城市居民行为活动的多样性,都面临着忽视固有的、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城市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传统文化和空间秩序的丧失。

2.1.2 绿地质与量的分离。风景区规划保证生态功能正常的发挥,必须有质与量的统一性。绿地质与量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绿地系统空间的多样性特征。城市建设用地的限制,造成风景区生态结构关系不够完整,绿地构成形式比较单一,由于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缺乏科学的配置研究,出现大量引种非地带性植物,以及 “以草代木”大面积草坪分布的绿地形态,这些造成了我国目前城市绿地的质与量的分离。

2.1.3 经济增长与绿地建设的冲突。风景区的建设与经济增长具有矛盾统一性。风景区的规划与绿地建设的安排部署以及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城市绿地空间经济价值的估算方面,此外还表现在绿地建设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资金运作机制的协调性方面。

3 风景区规划的生态对策

3.1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风景区是以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风景区的自然地形地貌是丰富景观的要素,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可形成异质性的绿色空间景观。防止毁坏原有林地、湿地、水系,注意把风景区中人工绿地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林地、湿地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新型自然景观。尽量保护历史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景观保护的绿色核心区,同时建立绿色缓冲区,以减少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

3.2 以城市中异质性的生境为基础进行植物造景,并体现绿色文化

生境异质性是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只有保护好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原有的植物群落,才能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因此,在风景区域规划中,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根据不同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所决定的植物地理分布,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来考虑。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及其轮廓线变化等。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结合,体现绿色文化。

第9篇

[关键词]风景区 植物景观 规划原则 目标

玉佛山风景区由东山景区、二一九公园景区、玉佛苑景区组成。位于鞍山市区东部,北起山嘴子,南至营城子,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22°59′38″~123°03′27″,北纬405′13″~410926,全境南北狭长,约5.9公里,东西范围待定。现管辖面积860.8公顷,规划面积1742公顷。

玉佛山风景区为千山支脉,属低海拔丘陵地貌。整个风景区内沟壑纵横,连绵起伏秀丽多姿,是耸立于市区东部的一块绿色翡翠。整个景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酷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9℃,年极端最高温度32.7℃,年极端最低温度-18.2℃,年平均降水量640-880mm,日照小时数平均为2350-2700小时,无霜期在160-180天之间,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根据中国植被区划,玉佛山风景区属于暧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树种繁多、植被丰富,绿化覆盖率达95%。各种植物多达370余种。其中有蕨类植物5科7种,裸子植物2科11种,被子植物70科353种。被子植物又以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植物为最多。花卉植物种类丰富,有宿根花卉植物62种,花灌木30种。如此丰富的植被状况,不仅为钢城人民提供了宝贵的景观资源和旅游资源,同时,对水土保持,调节城市小气候,吸收、吸附、阻挡空气污染物和净化空气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堪称鞍山的“城市之肺”、“天然氧吧”。

玉佛山风景区特色为园林景观、生态效益、古岩石文化。具有健身游憩、休闲娱乐、科普休学等功能,是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谐发展为目标的都市型风景区,以“生态化、景观化”为目标,依据景观特色、加之景点密集度以及空间地域连续性进行合理分区。

表1 国家(GB3095-1996)一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表2 噪声监测数据表

风景区受各种条件限制,边界支离破碎,影响了风景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利于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风景区发展的需要,必须对景区边界外的一定区域进行土地利用方向和建设风貌的控制,将其规划为影响保护地带,规划面积为1620亩。

根据以上的计算,生态环境年总游人容量为5168万人次,因此,确定玉佛山风景区游人日容量为2786人次,年游人容量为66.8万人次。

在旅游开发中,应按《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要求实施目标管理,保护大气环境,按《规范》要求,风景区大气环境质量最终应达到规定中的一级标准,主要技术指标如表1:

在风景区内严格控制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建设项目,对各类可能造成污染项目应通过相关部门的评价与监控;在风景区范围内推广普及电力、太阳能、天然气等无污染能源,减少燃煤等低级污染性能源利用现象,风景区内机动交通逐步实现无污染能源,控制和逐步减少外来机动车辆,并对规划区内超标排放废气的机动车辆实行收费或控制,及时处理生活垃圾等,预防污染大气环境。

风景区范围内目前无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等大的噪声源,主要噪声源为交通运输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风景区声环境质量以距离较近的监测中心站年监测数据为参考,如表2-3:

表3 城市各类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单位:db)

按《风景区名胜区规划规范》要求,实施目标管理,地面水环境质量应符合GB3838-88中规定的Ⅰ类水质标准。

近期控制污染源,中期消除污染源,远期通过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措施,保持和改善水环境,使水质接近Ⅰ类地面水水质标准的目标。

风景区范围内严格控制可能导致水污染项目的建设;实现风景区内雨污分流和污水外排处理;加强风景区内如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对水体水质的污染控制,及时收集、储运和处理,减少或预防污染物进入水体。

目前风景区范围内,植被覆盖良好,无严重水土流失现象。在风景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加强水土保持措施。

一、规划原则与目标

1.规划原则

(1)资源保育原则。风景区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充分合理地保护典型景观资源是规划的首要原则。

(2)充分展现原则。通过对典型景观规划,深入挖掘和表现其景观特征和游赏价值,使人们充分领略自然山水之优美,以达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回归自然、科教修学的目的。

2.规划目标

玉佛山风景区典型景观规划目标为突出园林文化景观特征,恢复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交汇地带的典型植物景观。

在玉佛山风景区,汽车交通噪声是主要的噪声源,应逐步控制风景区内车流量,减少周边车流量,严格控制大型车辆,一切车辆进入风景区内均应减速行驶,禁止鸣笛,风景区内旅游机动交通工具应符合噪声环境保护标准,并控制数量及其活动区域,保护道路两侧地带的树木植被,适宜绿化地段进行防燥绿化配置争实现风景区道路交通的独立性,建立风景区旅游道路交通的独立体系,控制外来车辆量,确保风景区声学环境。

地表水环境,以静湖控制检测断面检测数据为参照,主要技术指标数据如表4:

表4

3.园林文化景观规划

该区内以园林景观为主要特色,集中展示山水特色城市历史,保护和适当恢复一些历史文化古迹,增设历史性纪念石刻和碑文,充实和丰富风景区的人文景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建设实现健身休闲、娱乐游憩、生态教育的功能,将公益性生态性和文化性相结合。

4.建筑风貌规划要求

风景区的建筑要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严格保护文物建筑和有特色的民居及其风貌。

各类建筑的维护,不得与风景环境相矛盾。

相地立基要顺应自然。在建筑的选址和体量上,除考虑功能要求外,要有利于点缀、烘托景观,不阻挡景观线,要强调表现乡土气息和地方风格。

风景区建筑要贯彻宜低不宜高、宜小不宜大、宜散不宜聚、宜隐不宜显的原则。

5.植物景观规划

植物景观始终是风景区景观资源的主体,尤其是在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和人类回归自然的愿望日益强烈的背景条件下,植物景观规划在风景区规划建设中也愈显其重要地位与作用。而且,玉佛山风景区作为城市型风景区,其植物景观也是城市的“绿肺”,城市的生态“源”,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目前风景区森林覆盖率高,有力地支撑了风景区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但是,现状森林植被主要是由先锋树种构成的人工植被,生态稳定性较差、生物多样性有待提高,并亟需通过规划建设地带性植物景观,实现生态环境功能与景观质量的优化。

(1)植物景观规划的基本思路

在植物景观资源现状和风景区功能区划的基础上,突出主导功能,通过人工更新与人工促进更新相结合方法、风景林抚育改造、植物景点构筑等措施,丰富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渲染植物景观功能,规划建设以旅游路线观赏植物景观为主线,以综合性森林植物景观、植物园、专类园和古树名木等各类植物景观构成植物景观系列,实现规划目标,服务风景区可持续发展。

风景区主要游览线路两旁的森林植被,实施风景林优化工程,通过树种种类组成与林分结构的调整,增加观赏树种与色叶树种比例,提高观赏效果;主要游览线路的结点附近,按功能区的要求,规划与此相协调的主题植物;两者结合形成植物景观游赏主线。

风景区的地带和风景恢复区,恢复近乎自然的森林植被,通过保护和人工更新、人工促进更新,加速进展演替,逐步恢复地带性森林植物景观。

园林文化景区的休闲游憩区,建立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植物景观效果,满足观赏游憩者的需求。此外,建立专类植物园、开展古树名木保育工作,形成空间配置合理、整体优化的植物景观系统。

(2)特色植物景观规划

规划在生态文化景区,面积1.34km2。满足种质资源保存、科普修学和观赏之需。对特色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等,在园中建立专类植物区,收集科普资料,建立和完善科普标识系统,进行科普教育。

(3)管理用地及风景区周围地带的专类绿化建议

管理用地及其周围的绿化,应与风景区的景观特色相配合。规划中应遵循绿化景观与地域功能相结合、绿化景观与周围植被景观相协调的原则。管理用地绿地率不少于30%。为保持地方风格,在树种选择上应贯彻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原则,强调复层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生活型结构,保持与周围景观的延续性。

二、基础工程规划

1.完成风景区内主要干道的改造和营建。

第10篇

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我县确定“3+1”主导产业的目标要求,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消费、扩大开放、繁荣经济、增加就业的重要战略措施,围绕“山水太行、守敬故里”做文章,以培育旅游龙头、做大旅游产业、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重点,努力打造河北省旅游经济强县。

(二)奋斗目标

年全县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低于1亿元,新引进县外资金300万元以上,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超1000万元,实现社会效益2亿元。

(三)工作措施

年旅游工作以总体规划为契机,狠抓旅游规划管理;以招商引资为契机,狠抓旅游项目建设;以旅游效益增长为重点,狠抓旅游宣传促销;以旅游安全为生命,狠抓景区规范化管理。

1、以大峡谷招商项目为突破,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树好龙头,解决景区缺乏精品问题。一方面加快大峡谷招商引资力度,包装好大峡谷项目,下大力气搞好招商引资。在此基础上,继续抓好县大峡谷景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景区档次和接待能力。同时招商引资加快景区宾馆、饭店和家庭旅馆建设速度。另一方面,依据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扩大融资渠道,吸引国内外、省内外资金参与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项目和配套项目建设。吸引有实力的投资商,重点抓好紫金山、大峡谷、九龙峡、云梦山招商引资工作,提升景区档次和品位。

2、以镇游客集散中心规划为重点,下大力气搞好全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和各景区规划,解决乱开乱建问题。一是组织专家和有关领导搞好《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评审论证工作。二是配合镇搞好游客集散中心规划。三是下大力气搞好各景区规划。各景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尽快筹资搞好规划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对已经聘请专家拿出总体规划的景区限期按程序报批,对没有制定规划的景区,限期聘请专家进行规划,限期完成。四是加大执行规划的管理力度。要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及时深入景区督查,坚决查处、杜绝无序开发、盲目建设。五是加强对待开发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保护力度。重点配合有关部门对英谈古镇进行开发保护,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历史文化品位。

3、以镇游客集散中心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拉长产业链条,解决旅游产业链条断档问题。一是加强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旅游购物中心建设,积极挖掘和鼓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有纪念意义、款式新颖、便于携带的工艺品、旅游商品等。二是在镇政府所在地和紫金山、天河山、大峡谷、九龙峡、云梦山、野沟门水库周围,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环境优美的大型旅游度假区、避暑山庄、冬季营地等基础设施,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度假旅游需求。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在重点旅游景区所在村贺家坪、前坪、清泉、石板房、前南峪村,配合城建部门,按照合理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管理的要求,尽快拿出规划,鼓励建设一批经济、卫生的家庭旅馆和汽车旅馆。加快旅游景区卫生厕所、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标牌等的建设。

4、抓宣传,叫响“山水太行、守敬故里

第11篇

国家公园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是目前规模最大,制度建立最先,最完善的,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制度和原则

(一)管理制度集中统一

美国已经形成完善的国家管理体系,内务部下设包括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内的8个国家局。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辖10个辖区地方管理局,其一个巡护员培训中心,一个解说规划中心,一个规划中心,形成了完整的管理框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不受地方行政权力的干涉,由国家内务部直属管辖,保证了管辖权唯一性和排他性。

(二)完备的管理原则

保护原则。自然保护和公众娱乐是国家公园设立的两个根本目的。自然保护居于首位,其次是公众游览。以达到协调保护与游览之间的矛盾的目的,美国国家管理局在总结了以往的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四项方案。

1、为了避免修建道路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尽量采取各种综合设计,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开发建设为其次,如美国佛罗里达州兴建动物跨越道。

2、不允许建娱乐设施和索道

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和生态,避免因大规模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破坏。

3、严格控制游客数量

美国国家公园不仅对游客的总数进行控制,而且对游客进行分流管理,完全将游客控制在环境容量下。采取分区管理的方式,合理有效地控制对游客进入数量进行控制。

4、分离经营权与所有权,实行政企分开经营模式

国家公园管理局作为非盈利组织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也有利于其对商家进行监督与管理,对国家公园进行更好地保护。

二、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与中国对比

(一)经营管理上存在差异

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人员由总局任命和调配,工作人员由固定人员、临时人员和志愿者组成。采取聘请临时工作人员和招募志愿者的方式满足景区旺季的需求。工作人员要求专业相关本科以上学历,所有工作人员包括管理层和基层上岗前都要进行专业的培训;经费的来源主要是国会拨款,少部分来源于门票。

我国国家公园目前专业人员匮乏,人事机制相对落后,缺乏竞争力。一些景区重视基层服务人员和导游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管理层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门票、餐饮、开发自费旅游项目为我国国家公园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拨款则占较少部分,此制度导致了部分景区开发利用混乱。

(二)开发与保护上的差异

美国国家公园内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保护设施外,一律不允许建设其余的开发项目,不允许进行任何大规模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坚持保护在首位,开发位于其次。

中国国家公园的开发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过度重视开发,而忽略了对资源以及生态的保护。例如大规模无限制的游客进入对一些旅游景区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对中国的启示

(一)进行统一集中的管理模式和高效的管理体制的建立

我国国家公园开始发展,但与之对应的管理机构却不尽完善。许多景区虽由国务院审定,却由建设、林业、文物、环保等多个部门进行多方面管理,管理职权混乱。因此应建立高度集中的独立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由国务院直接产生、负责景区的管理、规划、经营,形成独立的管理系统,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由国家统一拨款,不受任何地方机构限制。

景区的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权责主体进一步明确,有利于景区资源的合理开发,更好地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将盈利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竞争, 以资源保护为先,同时保证景区管理机构为非营利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将景区保护放在首位,使得景区得以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平衡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坚持保护为首要原则

坚持保护为首原则,最重要的是坚持政府对门票的专营。政府实行对门票的专营保护了国家公园的国有性质,避免了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进行大规模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门票价格由中央政府定价,避免地方行政部门将收入作为地方经济收入的组成部分而对景区进行过度开发

(三)实行专业景区规划,健全法律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公园自身实际情况,请专业规划机构对景区进行合理规划。要协调相应的利益相关主体,鼓励居民参与对景区环境影响不大或具有促进作用的经营活动,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人们更注重环境的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第12篇

在旅游景区规划中,保护和开发的协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旅游开发战略不当或缺乏系统规划的开发会导致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的破坏,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一些旅游景区的规划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过度开发和不合理规划的问题,给旅游景区带来了冲击和威胁。澳大利亚海湾地区的规划开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的拜伦海岬保护区规划却体现了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少见的协调。其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景区规划,使得拜伦海岬成为一个可持续保护区域,同时也成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一、拜伦海岬保护区概述

拜伦海岬保护区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面积为95.5平方公里。这个地区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以海洋性亚热带雨林气候为主,为动物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并有宜人的风光。沿着海湾和太平洋海岸,环绕着美丽的沙滩,可以在此举办各种各样的海上活动。

这个地区拥有着关系到旅游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几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居民居住用地外的缓冲区域、海岸地区视野辽阔的景观、观景台和小径、热带雨林溪谷、岩石峭壁、沙滩、海洋生物以及日月的升落等美妙景象。另外,在该地区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上还生活着100多种鸟类、驼背鲸、考拉、东澳灰袋鼠和蛙类。在文化资源方面,既有欧洲人在该地区的开发、殖民、冲突、贸易和土地利用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有数千年以前土著居民创造的文化遗产,包括生活遗迹和他们的手工艺品等。在研究和教育价值方面,该地区为研究多种类型的资源提供了机会,同时通过对各种资源的解说可以起到教育的目的,具有较高的研究和教育价值。如该地区对学校团体、研究者和观光游客开放,为他们提供了研究和教育的机会。除此之外,该地区还具有重要的旅游和经济价值,最明显的就是自然观光和游憩市场刺激了住宿、交通、游览、餐饮服务、通讯和旅游纪念品等领域的就业。

土著居民已经在这个地区生活了几千年,其中Arakwal部落在该区的规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初的海岬保护区是1903年划分确定的。到1933年,该保护区的很多土地被分割作为居民住宅、采矿和放牧之用。成立于1997年的拜伦海岬信托组织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的实体。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环境恶化,职责是管理该区域。拜伦海岬旅游保护区在Cape Byron信托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方针的指引下迅速发展其旅游业。

二、拜伦海岬保护区规划的成功因素

拜伦海岬保护区规划在自然资源管理规划、文化资源管理规划、周边地区管理规划以及游憩、旅游和访问者的使用规划等几个方面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协调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开发,使得景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减少了景区在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具体分析,其成功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管理规划

自然资源管理规划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无计划地随意践踏、驱车以及无组织的游憩活动,已经对这些自然资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保护100多种鸟类的生活家园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规划中禁止在该地区内牧羊、禁止家中喂养狗、猫。规划还对防火管理进行修订,防止采砂活动以及不规范的游客使用、破坏和侵蚀天然的沙丘地带、海岸和其它地形景观。设计方案时,设施、标志、停车区和帐篷的设置,要考虑视觉景观,不能干扰和破坏景观的美学价值。规划指出,要出台新的污水管理办法,要重新规范和控制各类噪音污染源,如轻便的交通工具、发动机和摩托车等器械的使用。

(二)文化资源管理规划

规划中重点强调了土著居民的遗迹、遗址和典礼场地的保护。信托组织和Arakwal部落自治组织协调合作,共同提出保护、管理和解说的战略。通过改善解说中心来减少进入遗址等场地的游客的数量。另外,对历史资源的保护、恢复和解说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对意义重大的遗址进行系统的调查。规划对重要的附属建筑物进行必要的保护,对历史建筑进行适当的修复,以及禁止那些有争议的游憩用途。

(三)游憩、旅游和访问者的管理规划

如何平衡资源保护和游客使用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由于距保护区1小时车程范围内居住着约50万人口,所以需要计算景区的容量,以便进行游客的管理。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就是开展一系列的信息活动,以提高大众对该保护区资源价值的认识,以及促使公众认同游客控制措施的必要性。行动计划中包括建立一个网站,建立新的解说标识系统,以及建立游客道德规范和使用指南手册。对当地居民来说,保护该地区的地方感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通过低密度的开发和使用才能保护这一重要价值。建立信托组织的目的在于鼓励当地居民全程参与到规划、管理政策的制定与行动过程之中。拜伦海岬友好自愿者组织是促进这种合作关系的要素之一。

游客控制措施包括公路安全车距、车速限制、对私人车辆征收费用从而鼓励游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规划还提出了新的游客废弃物控制措施。该地区的资源保护政策要优先于商业游憩的发展,信托组织要负责对经营许可和促销活动进行控制。

(四)对周边地区的管理规划

一个地区的利用方式会受到其邻近地区的影响,因而进行整合性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信托组织的主要目的是要加强拜伦郡和其边界上的Wakeegos、灯塔路社区之间的合作。信托组织和国家公园与野生动物管理局之间正在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即提议建立的Arakwal国家公园和Arakwal原著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合作。信托组织和拜伦县县政委员会提出了一项新的计划,用于改善植被、水质、游客的安全性和道路可达性等方面的条件。改计划还鼓励在社区内开展各种活动和节事。

三、对我国景区规划中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几点建议

旅游景区规划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旅游开发活动在空间、环境和经济方面达到平衡,需要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整合协作,共同规划旅游未来发展。结合澳大利亚拜伦海岬保护区规划的成功因素,对我国景区规划中旅游开发和保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旅游规划中在充分利用好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要注意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自然文化资源。除了认真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外,地方管理组织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当地景区管理细则,并认真落实。

2.建立独立的非营利性的地方景区管理机构,鼓励当地居民全程参与到规划、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行动过程之中。

3.计算景区容量,进行游客管理。实现资源保护和游客使用之间的平衡在旅游规划中极为重要,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公众认同游客控制措施的必要性,进行游客数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