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区经济发展研究

城区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23-07-24 17:07: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区经济发展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区经济发展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经济结构;调整

襄阳市市委市政府针对襄阳市襄城区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总体思路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发展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尤其强调襄城区要把旅游业作为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旅游促进襄城区经济和社会各行各业发展。这一发展战略对于发展绿色GDP,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襄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深远影响。

但是若过度依赖旅游经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会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也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加上襄城区地处汉江以南,是襄阳市政治教育行政中心。既有襄阳古城老城区、又有正在开发建设的城市新区,如檀溪新区、庞公新区,以及规划建设的襄南新区,还有卧龙、欧庙、尹集三个乡镇,属典型的城市二元结构,因此,我认为应该在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情况下,结合襄城区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重点在食品加工业上下大功夫,尤其要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林果业深加工如: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以及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业的发展,经过5到10年的发展,将特色食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发展,尽快形成另外一个龙头产业来带动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产业链,与本区的旅游业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壮大襄城区的经济实力,提升襄城区综合实力。最终形成两个龙头,多业支撑的襄城区经济发展架构。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在5到10年内培育在本市有突出地位、在周边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产业集团,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两家,过50亿的4家,10亿以上的企业10家。提升我区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和有效带动力、影响力,为我市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农产品加工中心,构建全省农业强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襄城区民营经济已经在襄城区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比重,但总体规模偏小,单个企业规模更小,也比较分散,缺乏大企业支撑,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没有规模,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民营经济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关于如何推动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委市政府已经先后出台了若干政策性措施,从行政和法律层面针对襄阳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和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优化行政领域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就我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应结合我区经济结构中优势和劣势,以及自身的实际,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将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作为未来5到10年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来重点谋划,重点加以推进。具体如下:

一、为顺应市委市政府关于《襄南宜一体化发展规划》的要求,我区应该尽早在产业方面与邻近的九集镇对接,争取在我区尹集与九集之间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形成加工产业带,以促进双方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双方产业一体化发展。可以重点选择我区新207国道、305省道以及襄荆高速围合区域重点加以推进,争取纳入十三五襄阳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力争进入湖北十三五规划的笼子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二、在新建园区重点建设和发展特色农产品(林果业深加工如: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加工园和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园。

1.就林果业发展方面,我建议深加工园区生产基地建在我区,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等原料生产可以南漳、保康为种植基地,采用绿色有机肥种植,采用公司加农业合作社再加农户的模式,实行种植订单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可以密切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和多方稳固的战略利益的共享。关于加工原料来源数量和质量方面,我认为是有一定把握的,主要依据是南漳保康已经是中国有机谷的核心区和拓展区,《中国有机谷发展规划》已经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湖北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并正式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需进一步上升到国家层面加以重点推进。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等特色林果类产品适合有机谷种植,我建议尽快启动我区与中国有机谷(湖北文东集团--建设经营单位)战略合作协议,将我区定位为中国有机谷总部研发中心,依托该集团在中国有机谷南漳保康种植基地,在园区开展加工、研发、物流、仓储、配送业务,以实现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和壮大。积极引进加多宝集团发展猕猴桃、草莓、茶叶、杜仲养生、蓝莓饮料,引进智强集团合作开发智强核桃粉、葛粉等。

2.就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园建设方面,在奶制品生产上,我认为应该大力引进蒙牛、伊利乳业集团。依托我区比较丰富的草场资源,并根据这两大集团对养牛场建设的面积、种牛的选育、人工草场的种植技术、卫生标准、工人操作规范、运输条件等等要求,在邻近南漳的丘陵山地选择一定区域规划建设优质奶牛培育繁育中心和检验检疫中心,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奶牛原料奶源基地,在尹集农产品特色加工园区积极筹划蒙牛、伊利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优质袋装奶、奶粉等牛奶制成品,并配套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用地,在十三五规划中应该预留其发展用地,为以后招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南漳有机谷,大力发展有机肉用牛、野猪生产,在尹集和卧龙规划建设肉牛工业园区、野猪肉深加工中心,并依托襄荆高速、麻竹高速、外环高速、焦柳铁路和蒙西华中重载铁路(在建)在尹集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以上思考建议,符合襄阳市经济发展战略,符合我市关于襄宜南一w化发展总体规划,也符合襄阳市对我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总体定位。同时,也有利于改变我区城乡二元结构,解决我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刘春月.淮安培育食品千亿元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经济师,2015,01:196-197.

[2]韩东鹤.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3]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评价与结构调整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

第2篇

【关键词】城区经济 城市新区 开发 促进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城市由城区组成,每个城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城区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城区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从而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一、关于城区经济

1、城区经济的定义

城区经济一般指以地级以上城市的区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区级行政机关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率为特色的地域经济体系。

2、城区经济的特点

城区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其独立性,又有其相对性。

(1)城区经济的独立性。城区经济的独立性以区级独立财政为标志,通过对独立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与使用,进行产业的选择和布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科研成果的研发与转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硬软环境的创建与完善、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健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整治等,从而行使管理服务本城区的功能,发展本城区经济。

(2)城区经济的相对性。城区经济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城市的地域空间被分化成各个城区个体,各城区个体又组成为一个有机的城市整体。城区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承载体。因此,城区经济在进行独立发展的同时,还必须遵从整个城市的制度安排、整体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资金分配、产业选择、市场搭建、对外联系与交流等等,其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3)城区经济的重要性。城区政府要为本城区管辖范围内的城市发展提供软硬两个方面的基础条件,从而促进城区经济乃至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区级政府提供这些基础条件的实力又直接取决于本城区经济实力的强弱,即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只有城区经济不断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才能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本城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中去,从而促进辖区整体经济环境和人民生活素质的提高。否则对各项事业的投入也只能是捉襟见肘,城区政府服务城市的功能就会大大减弱,也就丧失了城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关于城市新区开发

随着我国对城区经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空间愈来愈不足,新区开发现已成为城市空间拓展和城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适应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区经济发展对土地空间的需求。

1、城市新区的定义

城市新区指在城市以外规划用于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产业、公共服务中心的空间单元,是一个大规模成片开发、相对独立的城市新社区。城市新区应是具有较高品位的现代化新城区,包括教育、体育、卫生、文化、科技、交通等各种社会性基础设施,且都应是高质量的。

2、城市新区的分类

(1)按新区的功能分类,可将城市新区分为住宅区、金融贸易区、工业区、高新技术区、旅游渡假区、综合开发区等几类。

(2)按新区的内涵分类,可将城市新区划分为单一功能和综合功能两种。事实上,现实中的新区大多是多种城市功能的混合,只不过有的新区的某种城市功能特别突出,而有的新区则是多种城市功能齐头并进。

3、城市新区开发的重点内容

(1)政策扶持。城市新区开发是一项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协调推进,需要一系列相关政策的综合引导和推动。针对新区开发的不同阶段,可以依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来推动新区的建设进程。如在新区开发初期,为鼓励投资者在新区开发建设,政府可给予新区的基础设施经营以财政补贴,制定优惠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或其他政策,以确保新区能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另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适当减让地价、减免有关税费等措施,在土地政策、户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等。对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可实行鼓励政策,允许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等,并实行鼓励大企业总部和金融机构入驻的政策,对其建房、租房给予一定的补助等。总之,应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有效激发城区经济的发展活力。

(2)功能定位。现各城区之间存在产业趋同、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为避免这些问题,城市新区的开发首先应做好新区功能的科学定位,使资源配置得到有效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区开发应紧紧围绕各城区的优势和特色,加以准确定位,打造城区特色经济,凸显各城区的不同功能。

特色就是差异,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各城区应形成具有各自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形成自己的特色企业、特色产品、特色街道、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等。由于各城区的区位、功能、区情条件不同,发展的重点和模式也不应相同。有的城区可发展园区经济,有的可发展楼宇经济,有的可发展旅游经济,有的可发展服务经济,有的甚至可统筹发展多种特色经济等。总之,各城区应结合本城区特点,正确定位并科学制定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城区的特色优势、比较优势,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切实提升城区的综合竞争力。

(3)规划先行。新区规划是城市新区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性部署,它旨在制定城市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根据功能定位确定城市新区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市新区的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城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新区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原则上要服从城市的总体规划、新区的规划方案,并要与原有城区规划结合紧密、过渡自然。新区规划的基本原则是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并要重视规划的超前性、权威性、严肃性、系统性和配套性。规划是龙头,要有一个高起点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实施蓝图,并保证严格实施,才能营造城区的品牌形象,创造富于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凝聚人气和资本。

新区规划是建设城市新区和管理城市新区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新区土地合理利用和开发经营活动协调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只有科学规划,才能正确地指导城市新区建设和管理,有效地提高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4)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成片建设的城市地区,应实行综合开发,配套的交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建筑和市政设施必须同步甚至先行建设。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对于加快新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善、先进的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是新区各项建设和发展的支撑,是决定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它将带动整个新区的开发。作为新区的启动工程,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可以营造新区良好的投资居住环境,提升新区品位,使新区土地增值,而土地收益又可为新区的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从而营造良性互动的发展环境。对于重点区域更要加快配套设施的建设,吸引房地产业的集聚发展,做到开发一片,繁荣一片,从而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整个新区的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5)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土地是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城市新区建设应按照“政府垄断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的原则进行开发。政府应将新区经营性用地全部纳入储备库,然后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向开发商出让,并同时注意调控供应市场,采取适当紧缺供地、饥渴供地方式,做到非饱和供应。这样既保证了新区建设的有序进行,又提高了单位土地的出让价值,提升了新区品位,从而保证新区建设资金的再投入,为新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提高土地资源运用效率方面,应当积极盘活存量,要求开发商限期开发,按照有关规定在取得土地使用权两年内不开发的,应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处置。要优化整合,向空间要土地;因地制宜,向整理要土地;集约利用,向管理要土地。如对农民的拆迁安置,采取集中统一安置的形式,撤村并点,由原来的分散低层安置变为集中建设多层住宅安置。另外,在符合土地规划的前提下增加容积率,从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

(6)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城市新区建设普遍面临资金短缺、资金利用效率低、融资困难等难题,要打破新区建设的资金瓶颈,必须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投资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共建机制,积极吸引外资和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新区的开发建设,为新区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供给。同时创新投融资体制,采取“融资运作、经营生财、滚动发展”的策略,加快新区建设,并进行市场化运作,最大程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财政政策,积极争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级拨款和中长期贷款,适度负债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提高投融资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另外,政府也可通过经营权拍卖转让、资本置换、BOT、TOT和PPP等方式广泛吸收各种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及国外资本,参与新区的开发建设。

(7)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城市新区要注重城区工业的转型,要由传统型工业向都市型工业转变,创新城区工业形态,大力发展与城市功能、生态、文化、居住、环境等相协调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都市工业。

另外,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现代信息业、现代会展业,现代咨询业、现代管理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服务富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发展方向和竞争的重要战略。通过服务业领域的拓展,增强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和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从而使城区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

三、城市新区开发对城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有利于拓展城区经济发展的空间

近年来,由于各城区的发展扩张,老城区普遍存在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建设用地不足、各项成本急升、城市交通运输、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堪重负等一系列“城市病”的情况,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增长空间等的相互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拓展了城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为城区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2、有利于调整城区经济的结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紧张、成本大幅攀升、竞争激烈等情况愈来愈突出,城区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进行用地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可以有效地改善上述情况,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实现产业升级,淘汰和转移落后的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提升城区整体形象和城区综合实力,使城区经济效益最大化。

3、有利于加强完善城市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开发基于利益动机,过分追求高建筑密度、高容积率,造成了新的环境恶化。城市新区开发的目的就是解决老城区内由于历史原因或发展过快而形成的布局混乱、密度过高、负荷过重等问题,又或为了比较完整地保护古城的特色风貌,在老城区进行集中成片的开发建设,以达到疏散和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调整和缓解老城区压力、完善和改善老城区环境等目的,从而加强与完善城市功能,繁荣与发展城市经济,推动城市社会进步。

总之,城市新区开发是一项全新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下进行,在开发中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结合,在具体的建设时序上,要注重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使其能满足城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保证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均衡发展,以新区开发促进城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协调发展、互利多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烨峰:城市新区发展研究初探[D].东南大学,2006.

[2] 张永梅:城市新区开发中的政府角色和作用分析[D].同济大学,2007.

[3] 刘亚臣、马晓晖、韩凤:市场导向的新城管理模式初探――以沈抚新城管理模式为例[J].中国市场,2008(14).

[4] 李燕:城市规划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作用[J].研究探讨,2005(5).

第3篇

关键词:中心城区;服务业;漳州市

1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是漳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1)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漳州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现实选择。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发达国家乃至福州、厦门、泉州等先进地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启示,也是漳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发达国家乃至福州、厦门、泉州等先进地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历程显示,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由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服务业共同推动。“十五”期间漳州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6%,均高于全省的14.1%、泉州的14.4%、福州的14.7%,但由于漳州服务业增长一直乏力,制约着漳州经济的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10.5%,低于厦门15.3%、泉州12.3%、福州11.5%)。2006年服务业增幅回升到11.8%,但仅高于三明、宁德而居全省第7位,依然是漳州经济快速增长的软肋。纵观近年来漳州经济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漳州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尤其是工业)、三产业共同推动的,1992-2006年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6%、49.4%(工业为46.2%)、33.1%。今后发展也只能靠第二、三产业两轮同时驱动最后达到由第三产业为主推力。但2006年漳州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4.1%,低于全国的39.5%、全省的39.1%,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三是壮大地方财力的现实要求。2006年漳州地方级财政收入仅为泉州的36.9%,其中营业税也只占泉州的36.2%。

(2)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构建小康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推动漳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增加农民收入,这就要求尽快有序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对于农业地市的漳州来说相当重要;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的整治,都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2006年漳州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3%与46.6%,分别比2000年下降7.5、5.1个百分点;但高于全省的39.3%与45.3%、全国的35.8%与43.0%。

(3)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利于降低能耗和增加就业。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漳州服务业吸纳了49.1%新增从业人员。而目前漳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达48.2%,同时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工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会下降,服务业必将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二是要完成“十一五”规划节能降耗12%的目标,也要依赖服务业比重的大幅提高。2006年漳州单位GDP能耗下降2.1%,没能完成下降2.4%的目标,究其原因在于工业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规模工业单位能耗是服务业的6倍多)。同时近年来漳州工业投资呈高速增长,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增加,为此,漳州节能降耗不仅需要从工业等单耗中挖掘潜力,更要依赖服务业比重的大幅提高。

(4)加快服务业发展可助推漳州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现实条件下,利用优惠政策把投资欲望强烈的社会资金引向发展服务业,这既可摆脱投资困局又能刺激消费需求上升,从而起到培养和带动消费需求增长的作用,最终是经济增长在平稳发展中完成投资与消费两大力量的转换。这对于消费率远低于全省、全国的漳州而言尤其重要。

2发挥中心城区强大的内聚力和辐射力是实现漳州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1)中心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中心城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心脏所在。因其特殊的区位、交通、文化等良好条件,对于生产要素集聚、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市场发展起着“磁吸”作用。可以对外部区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即“极化效应”。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城市对周边区域辐射半径也不断扩大,有力地带动了周边经济社会发展,即“扩散效应”。2006年漳州市区服务业占全市的比重从1985年的17.7%上升到2006年的35.1%,GDP所占比重也由15.5%上升到25.2%。

(2)中心城区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服务业已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支柱和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基地,2006年市区服务业比重达49.0%。城市具有组织城乡商品流通,向外辐射流通服务的功能;科教文卫体等服务部门聚集在作为科研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的城市、城镇;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都以城市、城镇为基地。2006年市区批发贸易业、科教文卫体及公共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的37.2%、36.3%、31.3%。

(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影响力大大增强。长三角、珠三角发展显示,服务业的差异越来越大,已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发展差异最大的产业。服务业的产出增长对GDP增长的影响远远大于农业或工业的影响,且服务业增长速度对GDP增长速度的影响也大于农业和工业。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加大经济发展差距。

(4)漳州中心城区已进入服务业加速发展期。经济学研究中普遍认为,人均GDP3000美元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临界点。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2006年漳州市区人均GDP达到3946美元,经济增长进入由工业带

动逐步转向由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服务业将逐步成为推动城市向纵深推进的后续动力。

3中心城区服务业规模小层次低,制约着辐射与带动作用的发挥

自1985年撤地设市以来,漳州这个闽南中心城市致力于改革与发展,加快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心城区在推进海峡西岸生态港口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气息与古城风韵融合,城市经济的特色彰显。但由于中心城区规模不大,服务业量小层次低,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不足。

(1)经济总量偏小,对县域带动作用不够明显。2006年市区GDP仅为厦门的15.5%、福州的22.5%、泉州的44.4%、莆田的52.5%,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四个市区的17.7%、20.0%、53.1%、86.0%;地方财政收入总量仅占厦门的13.1%、福州的18.8%、泉州的48.8%,居第4位,经济影响力还较小,核心地位不突出。同时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中心城区,而二、三产业发展偏小,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回落,影响辐射力与带动力。

(2)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综合竞争支撑不够。一是金融保险业规模偏小,支撑力不足。2006年市区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仅为厦门的5.7%、福州的8.3%、泉州的20.8%,占服务业的比重也低于这些地市。二是房地产业总量不大,带动力仍不够。2006年市区房地产业增加值只占厦门的12.5%、福州的15.6%、泉州的44.4%,由于市区地域空间的狭小,公共设施建设受到影响。市区的剧场影剧院、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公共汽车营运车辆数、客运总量分别居全省各市区的第7、5、8、9位。三是高技术领域进展较慢,推动力不强。市区普通高等学校3所、低于泉州市区的10所。2006年市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分别为泉州的23.2%、61.2%、87.9%,与福州、厦门更不可比。(3)空间狭小人流量不大,消费拉动作用较为有限。近几年漳州中心城区在规模扩大和城市框架拉开进展较为缓慢,2006年市区常住人口58.87万人,仅高于南平居全省第八位,而且城镇人口扩大的速度大大低于泉州与莆田。空间狭小使得贸易规模不大,2006年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泉州的46.8%、厦门的25.1%、福州的14.3%;旅游消费辐射力不够,接待过夜旅游人数与福州、厦门、泉州、南平较快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3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推动漳州服务业发展

(1)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竞争力。一是要继续围绕建设海峡西岸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目标,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重点在龙文区培养一批物流园区,整合建设一批功能全、档次高、辐射广的大型专业、综合批发市场。二是积极构建以滨海渡假旅游为龙头,形成以市区文化商贸旅游为核心,以生态、朝圣旅游为辅助,以特色旅游为重点的漳州旅游产业格局,提升漳州旅游业发展水平。三是进一步提升环境吸引力,加快人才的培育和集聚,要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的电子信息、船舶修造、汽车制造等重点产业的人才,为做大做强临港工业、落实依港兴市培育人才,聚集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

(2)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尽快做大建成区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是要按照漳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定位(闽东南花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工贸港口城市)做好城市建设,以新区建设为突破口,强化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建设与发展市区小城镇,尽快做大市区建成区规模,建设大漳州。争取在较短时间内,配合实施新市中心东移的发展战略,抓住新市行政中心即将东迁的契机,龙文区4个城镇建成区要严格按市区规划,以自身功能定位,主动成为新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3)加快工业产业集聚,重点培育总部经济,成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漳州市区目前有产业集群7个(全市13个),但规模小、具有带动能力的大型名牌企业不多。为此,要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工业,加快产业集群尤其是重化和高新产业的培育、发展、壮大,积极引导城区工业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扶持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企业生成和服务中心等,使中心城区成为创新型企业家的沃土、科技型企业的摇篮、先进生产力的孵化器,将其培育成为撬动漳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规划设计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各个部门的共同结论。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是比较新颖的城市规划理念,它是在低碳能源消耗﹑低碳技术设计以及低碳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的,它要求建立起与低碳经济发展相符合的生产方式和相关政策以及所处的市场机制,它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为核心内容。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个复杂性的概念,它需要随着面对的环境的改变而进行适时必要的调整,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要以保护城市环境为主要环节,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低碳经济下城市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之前应该了解低碳经济下城市规划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不然城市规划就会与低碳发展的轨道相偏离。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化的城市

城市的规划必须考虑对环境的保护,首先应针对生态城区的建设,这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必然要求。具体举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对城区的用地进行规划时,用先进的发展眼光调整和设定空间布局,有效并且合理的利用城市用地,以免产生大量的浪费;第二,合理利用当地的山﹑河﹑湖﹑海等自然资源,把城区的规划与大自然的环境相结合;第三,城区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实际来进行规划,实事求是,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的保护,从而导致城区歪曲发展。

(二)打造人文生活,重视城市的文化建设

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具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固守旧有的制度,更不能进行照搬照抄,这也是打造低碳城市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与此同时,我们还得重视对城区人文环境的建设,优良的人文环境可以为城区的建设提供条件,推动低碳城市的发展。

(三)建设现代化城市,树立优良城市形象

要想提高城市的竞争力进行城市形象的树立也是一项重要环节。所以,城市规划应该考虑自身形象的树立,依靠自身的优势,建设具有自身特色﹑多样化的城区。

二﹑低碳经济下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策略

(一) 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目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经在各国形成了共识,并且在发达的城市地区已广泛推行。在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该以这些城市为引导,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进行有效的规划实施。其中,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逐渐展开。深入优化城市的投资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策略,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外来公司在我国城市进行投资﹑生产,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形成低碳产业链

城市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的建设,工业发展体现了该城市的发展进程,城市的工业化建设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的环境带来了不可小觑的破坏。因此,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形成低碳产业链对城市的低碳经济建设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管理的创新,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到低污染﹑零排放的效果,实现产业的多层次发展。同时城市应该考虑到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努力实现低碳城市的打造。

(三)加强城市绿化率,完善城市交通

城市在对自身进行规划中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形象,依靠自己的优势来建设有特色的城市。增加城市的绿化率,用树木花草来增添城市的魅力。以此增加居住环境对人们的吸引力,开发城市的旅游价值,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对城市的交通进行规划,对道路进行改造和拓宽,进行低碳交通网络的建设,减少因交通堵塞带来的高排放和能源浪费,规划合理的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和自行车道网络。以便于居民选择低碳出行。低碳交通工具的使用,应用于推广电力和混合工具的使用,积极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

结束语: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规划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融入了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结构和低碳产业结构,并且要求建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用的生产方式以及相关政策。目前城市能否在将来走在世界的最前端,能否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否吸引人们的居住,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在低碳经济的条件上应对的调整。因此,很有必要在我国的一些城市采取该设计方案,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束缚,建设成为低碳城市,引导后进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朝林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4.

第5篇

第一,在沿海经济发展上,将推进**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综合港区二期工程建设,加快重点项目推进速度,加快产业聚集步伐,积极推进**新城建设,加快涉及口岸开放、港口集疏运能力相关设施建设,努力扩大腹地范围。

第二,在项目建设上,将按照“竣工项目抓达效、在建项目抓进度、前期项目抓开工、后续项目抓谋划”的要求,明年筛选实施100个市级重点项目,抓住沿海经济发展、京津产业转移、南资北移、重化工业向沿海布局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在引进国企大项目、外资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第三,在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上,将以**开发区、**区、**开发区、主城区商贸服务区和**、**两个工业园建设为载体,引进大项目好项目,打造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和要素聚集平台,增强对人口、产业的吸引力,壮大主城区实力。

第四,在园区建设上,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规划,研究确定三个规划的落实机制,招商引资奖惩机制,加强考核,切实发挥园区对特色产业、人口的集聚作用,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引领带动作用。

第五,在城镇建设上,将按照建精品、出精品的原则,全力推进中心城市、县(市)重点城建工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行精细化管理。按照适度、有序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房地产业调控力度,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在产业结构升级上,将全力推进**千万吨炼油、南大港炼化、**化工和**石化、沧炼环保质量升级改造项目,做大“油头”,加快100万吨乙烯、100万吨芳烃、己内酰胺等石油化工项目推进力度,延长石化产业链条;

管道制造业,继续按照“三高”、“三上”的要求,推进主城区、**、**管道装备基地建设;

装备制造业,重点抓好泊头数控机床产业园、**汽车产业园、中钢滨海基地、石钢搬迁等项目;

物流业,充分依托综合大港,大力发展物流业,重点抓好**新区、肃宁、**、沧西物流园建设。

第6篇

关键词:盘龙区;衰退;优势再造;旧城区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136-05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有一些城市的中心城区特别是开发较早的城区,出现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新兴中心城区的现象。如作为昆明市开发最早的一个中心城区,盘龙区近年来经济发展滞后于其他几个中心城区。本文分析了盘龙区的衰退原因和优势再造问题,以期对其他城市类似衰退城区的复兴有所借鉴。

一、盘龙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盘龙区位于昆明市东北部,东、南面与官渡区相连,北接嵩明和富民两县,西临五华区,与其他三个城区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共同构成昆明市的主城区。盘龙区是昆明城市建设的最早发源地,始于公元765年的拓东城建设,因此是一个旧城区。作为一个旧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一度比较繁荣,但近几年它的经济社会发展表现有所衰退,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人均GDP等经济发展指标均落后于其他三个中心城区。从图1可以看出,2004年以后盘龙区的人均GDP就开始下降,2005年以后一直低于五华区和官渡区,与西山区相近。

二、盘龙区衰退原因分析

1.可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

盘龙区国土总面积339.79 km2,在四个中心城区中面积最小。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老城区,区域内的大部分的土地已被开发完毕,而剩余的有限可开发土地中,土地用途又受到诸多限制。如盘龙区的北部和东北部有一定可开发的山区土地,但昆明市的主要城市水源地——松华坝水库就位于盘龙区境内,为保护城市水源,这些区域被限制开发。据统计,盘龙区全区被限制开发的土地高达86.28%(见下页表1)。而区中建成区面积狭小,只占13.72%,呈东北—西南走向,而在这狭长的区块内却集中分布了67个需要改造的城中村,几乎占据了城市中最好的地段。由于缺少可置换的土地、改造成本高、产权隶属关系及利益分配复杂等因素,这些城中村改造十分困难[1],城中土地面积增加几乎不可能。现有的工业总用地共有519.72 hm2,但却分布在13个零散的小片区内。最小的工业用地三竹营片区才有2.77 hm2,东白沙河片区才有14.84 hm2,由于缺少可开发的廉价工业用地,盘龙区的工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企业投资减少,现有的一些商户和企业也纷纷外迁,更严重的是,盘龙区现有的工业企业总量的90%以上都是制造业,随着这些制造业大企业如云内动力、沈阳机床等的外迁,税收的区域转移十分严重,给盘龙区的地方财政造成不小打击。总之,可开发的土地少,无法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过度拥挤的高成本和生态环境保护限制使税源支柱企业外迁进而使税收流失,这样就使盘龙区经济发展条件更加恶劣。

2.区域产业结构老化

盘龙区作为一个悠久的商业区,第二产业向来不发达,第一产业比重微乎其微,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1997—2003年间,其第二产业的产值年均产值比重为11.23%,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88.77%,2004年后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提高,2004—2008年,第二产业的产值年均产值比重为27.19%,第三产值比重为71.74%。

盘龙区的第三产业也同样面临着结构调整。盘龙区的第三产业主要是以传统的商贸服务业为主。根据计算,2007年,盘龙区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总人数中比重超过5%的行业有: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0.19%)、商务服务业(16.38%)、批发业(12.68%)、零售业(9.06%)、教育(8.83%)、专业技术服务(6.41%)、房地产业(5.39%),这七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平均数共占第三产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78.94%。现代服务业如会展业、咨询业、律师业、会计业等发展缓慢。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伴随着城市空间扩张,旧城区的服务业集聚程度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方远平等人[3]以广州旧城区为例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服务业(生产业、分配业、消费业以及社会业)其集聚程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就近年来盘龙区服务业发展来看,生产业(如房地产业)和消费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发展势头有所下降,2008年与2004年相比,第三产业内行业结构出现一个明显变化,住宿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从7.06%下降到4.38%,退出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超过5%的行业之列。这表明,盘龙区的第三产业需要培植新的有生命力行业。

3.新城区扩张相对削弱区位地位

4.公益职能未能得到合理补偿

三、盘龙区优势再造对策建议

1.重新定位旧城区的区域职能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核心,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城市的职能不断提升,而旧城区应根据城市整体职能的嬗变重新去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和及时调整区域发展战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筑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圈等的形成,昆明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其城市地位重要性迅速上升,城市功能也亟待提升,这对盘龙区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由于区内资源禀赋构成和区际关系都已发生变化,如可开发土地资源有限,区位优势下降、区际竞争加剧等,盘龙区应根据变化了内外发展条件,加快区域发展战略调整,重新定位自身的区域职能。如虽然拥挤效应使土地租金上升,但作为一个老城区,基础设施完善便利,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科教文卫发达,由于地理惯性的作用,这些优势在短时间内难以发生变化,这是新区无法比拟的,盘龙区可以借此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定位,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及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促进政策,使区域职能由传统的商贸中心向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科教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转变。

2.积极调整现有产业结构

盘龙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既要符合本区域今后的发展职能定位,又要结合区情和现有的发展基础,产业结构调整要有利于区域功能升级和竞争力提高,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居民就业,具体说来:

第一产业:促进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虽然在盘龙区的三次产业中比重极低,但是盘龙区国土面积中有相当部分是山地丘陵,雨量丰沛,自然条件基础良好,农业科技也比较发达,加上又临近消费中心的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可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如松华乡和双龙乡,为保护水源虽然不能发展高污染农业,但可以大力发展低污染、有利于物质能量循环的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也不局限于传统的粮食种植业,还可以结合临近大都市的优势,发展园艺观光农业等。

第二产业:培育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群。传统工业逐步退出主城区成了必然趋势,因此,盘龙区的工业发展必须强调节地、低排、高效的方向,精心培育主导产业,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用现代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将目前具有比较优势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而对当前已经有所衰退的化学纤维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则应开展科技攻关和政策扶持,克服发展瓶颈,使之继续保持优势。在建筑业中,除适当发展商品居住房以外,大力商铺、写字楼等楼宇产业。

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质量。传统的零售批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文化教育业仍将在今后占有一定比重,当前应结合区域职能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总部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如教育咨询业、广告策划业、会展旅游业、律师会计业等比重和效益。

3.优化经济空间布局

由于盘龙区是一个旧城区,改造成本高,可开发土地资源又极其有限,因此盘龙区空间结构优化重点主要有三:第一,利用现有的优良区位条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打造专业的、特色的产业聚集圈层,发挥产业空间聚集效应。如位于盘龙区、五华区辖区内的东风路、南屏街、人民路、拓东路、金碧路、青年路、护国路、北京路等,都处于主城区商业的核心地带,区内中外大小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林立,事实上是一个金融分布密集带,盘龙区可联合五华区,将这一带打造成西南地区有影响的商业中心。第二,利用众多企业外迁、城中村改造、土地整理契机,加强空间规划和政策引导,将目前低效益产业逐步转移到其他区域,并高效益的新产业引进该区域,发挥土地用途置换效应。如东边以环城东路、南边以人民东路、西边和北边以白塔路为界围成的这个区块,当前分布着云南机床厂厂区、企业事业单位、公房、单位房及栗树头城中村等,主要是经济效益较低的工业用地和民用宅基地,随着机床厂搬迁和城中村改造,应发挥这个区域临近主城CBD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发高级商住两用楼和写字楼,发展第三产业,成为主城中央商务区(CBD)的重要配套和辅助部分。实际上,这两个效应可以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如先通过土地整理等途径开辟出较大面积的可利用土地,再通过政策引导,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4.完善区域公益职能补偿机制

当前的区域公益职能补偿机制很不完善,这里侧重探讨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补偿机制。就松华坝水库的公益职能补偿来说,应针对城市水源地的一些特征展开,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第一,通过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征收水资源费,将一部分水资源费直接返还给水源地,用于对当地居民发展权损失的补偿;第二,允许被征用的村庄土地整体参与入股,参与水资源开发收益的分成,这样可以调动被征地农民保护水源地、建设水源地的积极性;第三,扶持水源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水源地可以适度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但这些产业的启动需要大量的投资,常由于投资不足而搁浅,而受水地的政府可以通过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水源地的充分就业,拓宽居民的收入来源;第四,通过教育培训促进水源地居民到城市就业。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容量通常有一个极限域值,引导水源地居民有序到城市就业,既符合农村城市化潮流,也可以有效控制水源地人口规模,减轻环境压力,有利于水源地的保护,政府可针对中青年人口,开展教育就业培训,引导其到城市就业谋生。第五,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真正把水源区发展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范围,通过政策倾斜和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大力改善水源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培育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 [7]。

四、结论与讨论

盘龙区作为昆明市开发最早的一个城区,近年来发展相对迟缓,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土地资源有限限制了产业发展和城市扩张,产业结构相对老化,新城区的竞争和区域公益功能的限制以及这种职能未能得到补偿。其中,土地资源有限、产业结构老化和新区参与竞争,这三者是几乎大城市老城区衰退的共同原因,可以通过区域功能定位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定策略性区域关系政策等来缓解和克服,而区域公益职能(主要是水源区保护)这一点比较特殊,与它相似的还有军事管制区、历史文物区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保护区,这些公益职能的存在,在一定上剥夺了这些区域的发展权,而目前对承担这些公益职能的区域并没有设计出有效的补偿政策,从区域竞争和区域公平角度上看,这是不平等和不可持续的,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区域平等和合理竞争。

参考文献:

[1] 李诚.昆明市“城中村”问题及改造对策研究——以盘龙区东庄村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4):46-48.

[2] 赵果庆.中国产业部门群结构与战略性调整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1):19-27.

[3] 方远平,闫小培,毕斗斗,等.转型期广州市服务业区位演变及布局特征[J].经济地理,2009,(3):370-376.

[4] 谭文彬,刘斌,张增祥,等.近三十年来昆明市建成区扩展遥感监测与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2):117-124.

[5] 史正涛,刘新有.城市水安全与应急水源地建设——以昆明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8,(2):24-28.

第7篇

从年月省政府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伴随着我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市区经济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边缘到核心,辐射带动作用日趋明显。但总体上看,近年来,市区经济的增长明显滞后于县域经济。本文试图通过对市区经济发展情况的研究和分析,探索加快市区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市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市区面积和人口数量双扩张。自年月份我市恢复市辖区建制以来,市中心城区的面积和人口数量得以迅速扩张。年市区拥有土地面积由原来的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市区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的比重由原来的上升到目前的,提高了个百分点。行政区划的土地面积仅次于(平方公里)和市(平方公里),市区的幅员面积名列全省第三;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由原来的万人扩大到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扩大到,实现了城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双扩张。按照统计上划分大中小城市的标准(如果市区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在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万人口为大城市;万人口为中等城市,万人以下为小城市),目前我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已达万人,可以说已具备了中等城市的规模;市区的城镇化率达,城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二)市区经济总量、比重双提高。从市区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及所占份额可以看出,随着市区规模的持续扩大,市区经济快速增长,商贸中心日益成形,市区经济已发展为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年,市区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提高到年的,提高了个百分点,表明市区在全市的经济地位正在不断地提升。年市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亿元,占全市零售总额的;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亿元,占全市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市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作为以林矿为主的资源型输出城市,无论是市管县前还是市管县之后,经济发展过程都同工业发展紧密相连,全市经济发展过程亦称为工业化过程,市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是近阶段市产业结构变动的核心和重点,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重化工业的特征明显。十五时期,市区重工业增加值占市区工业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左右。“十一五”时期我市市区工业更是进入了重化工业的加速期,截止到年末,在市区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企业就有户,占市区企业总户数的,市区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市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市区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例由年的:演进为年的:,重工业比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个百分点,重化工业的特征非常明显,节能减排的压力相当艰巨。

在市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以上来自于重工业。市区缴纳税金较大的重工业企业分别是公司、矿业集团、公司和东圣焦化公司。截止到年,市区火电发电量已达亿度;铁矿石产量达到万吨;原煤产量万吨;洗煤产量万吨;焦炭产量万吨。今后一段时间,随着华能煤矸石发电项目的陆续投产和八宝工业园产能的扩大,全市能源和矿产工业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市区的主导产业,重化工业的特征将会愈加明显。

2、矿产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一五”以来,市矿产工业在市区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尤其是煤炭和铁矿采选工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截至到年,市区采矿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各行业增加值总和的比重已达,比年提高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和铁矿采选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市区规模以上工业的和。资源型行业在经济发展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十一五”期间,全市资源型产业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年全市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占市区的比重高达,比年提高个百分点,以林产品、矿产品为主导的工业格局至今未发生根本改变,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市区与周边城市的差距和原因分析

(一)全市经济弱,弱在市区

1、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年,市的GDP总量仅占全省的,但与相比并不逊色,还高于该市亿元。但市区实现的GDP占全市的比重为,我市市区实现的GDP占全市的比重为,低于 个百分点。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比市还低个百分点,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市区户均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应交增值税分别为万元、万元和万元,是相邻市的、和。年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其总量在全省仅高于和白城市。

2、产业结构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市区的产业结构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年,市区三次产业的比例为::。与全省各地区相比,市区第二产业的比重虽然较高,但投资的拉动特征明显,且工业结构的层次较低,资源型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偏高,原料输出特征明显,特别是采掘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偏大,加工业薄弱,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少。第三产业发展迟缓,经济结构总体呈现“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市区的这种产业结构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深刻表明我市城区的现代化社会信息不强,市区产业的现代水平并不是很高。

(二)市区经济弱,弱在市直

1、市直经济占全市的比重低。年,市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的和,与周边城市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以市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为例,年,在全省部分市州中,()、(和()等城市都远远高于市。年市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高达,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也超过,市区的龙头和带动作用明显。

2、市直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展速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年,市直主要经济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更是大大低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其中,市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和个百分点;GDP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市直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和个百分点。而、和市直经济指标增速绝大多数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市直经济弱,弱在工业企业

1、市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偏少且呈萎缩状态。“十一五”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不断增加,从年的户增加到年的户。而市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一直呈萎缩状态,由年的户下降到年的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由下降到。年以来,市直企业户数一直维持在户左右。在周边城市中,市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在周边城市中最低。

2、市直工业经济“四企擎天”的特点明显。年,矿业公司、公司、公司和公司四户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占市直工业的以上,利税占到以上,呈现出“四企擎天”的状况。从近年来的工业经济运行轨迹看,除以上四户企业外,市直企业的总体支撑作用削弱,工业经济增幅逐年回落。年,市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增幅比年下降个百分点,市区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年下降到。市直规模以上工业中除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外,大多处于萎缩和不良状态。

三、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1、发展空间的制约。“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市区地貌,“两山夹一沟”的狭长地带限制了全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年我市市区的幅员面积在全省虽然仅小于和两市,但建成区的面积在全省却居于后位,比少平方公里,比市还少5平方公里。另外,近年来,随着城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资源快速向城区集聚,城区扩展空间日益狭窄,城区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开发建设的成本不断提高,制约着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由于城区土地资源更加稀缺,在进一步缩小了外延扩张空间的同时,地价的不断攀升,也造成了建设成本的增加,给项目的引进造成困难,资本集聚的压力加大。

2、产业趋同的制约。目前我市区和区在经济发展方式基本上大同小异,普遍是“二三一”的经济发展格局,城区的发展特色不鲜明,产业结构单一,普遍存在着产业趋同现象,在工业中,两区的许多行业门类相同,缺乏特色的情况普遍存在,占全市比重较大的矿产工业,也普遍集中在对矿产品的简单开采和洗选上;在第三产业中,市区主要以传统的商贸流通业为主,并且多以追求量的扩张为主要目标,以密集的商业网点形成区与区之间的低层次竞争。产业趋同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城市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市区难以通过互补而取得发展,形成了小而全和重复建设的局面,影响了全市经济效益的总体提升。

3、科技创新的制约。制约我市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R&D经费投入不足。年,全市工业企业R&D经费仅有万元,其中市区R&D经费万元,与本省其他市相比差距很大。由于经济欠发达,社会力量和企业的科技投入也很少,与全市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二是科技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科技队伍的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年,我市工业企业R&D人员只有人,其中市区工业企业R&D人员人。同时,全市人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工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的人才紧缺现象特别明显。另外,现有人才的职业结构不合理,目前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分布在学校及其它事业单位,分布在企业的很少,难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科研机构较少,科研设施落后。全市有工业企业办科技活动的机构个,其中市区只有个。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区工业以传统产业和资源型企业为主,多数企业以低质低价竞争模式发展。市区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除属于高科技企业外,多数是煤炭、铁矿开采和木制品加工企业,可以说是处于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与科技创新的联系十分松散。近年来,我市实施名牌创优工程以来,企业创新意识增强,专利申请量有了增加,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的状况尚未改变。年,全市专利申请数只有件,发明专利项,其中市区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只有项。

4、节能降耗的压力。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吨标准煤,虽然比年累计下降了,但要实现“十一五”时期下降%的目标任务仍非常艰巨。对我市GDP影响较大的工业增加值单耗,去年已达到吨标准煤/万元,在全省个市州中单耗水平最高。其中,市区万元工业增加值单耗水平高达吨标准煤,市直万元工业增加值单耗更是高达吨标准煤,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比上年增长了。随着今年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弱,我市部分高耗能企业的全面恢复,要完成今年节能减排的任务压力仍然较大。

四、加快市区经济率先崛起的建议

(一)强化“市区”发展意识,用新理念和新思维推动市区经济加快发展。针对市区综合经济实力不强,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的特点。我们要以新的理念拓展思路,以新的理念推进城区发展,树立起优先发展中心城区的意识,切实增强加快市区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尽快制定和出台《关于加快市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区两级及各部门都要切实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充分认识支持两区就是支持我们自己,发展两区就是发展我们自己的意识。市委、市政府要加强对区、区和市经济开发区的支持力度,突出抓好规划引导和政策推动,尽快形成促进市区工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激励办法。在行动上,市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自觉置身于大市区发展之中,自觉服从市区全局规划和总体布局,自觉担负起发展责任,以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主动的作为、更加有力的举措,全力推动市区经济加快发展。

第8篇

关键词:重庆市;次级经济中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3-0005-06

一、引言

重庆自1997年被确定为直辖市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推进,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十分明显,且有加剧趋势,这对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约束。截至2007年,全市3 100万人口中有八成在农村。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1997年的3.1∶1扩大到了2008年的3.48∶1。中心城市对农村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足,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有待健全。同时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都市发达经济圈人均GDP与渝东北翼、渝东南翼之比为3.4∶1.01∶1,大于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落差。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设立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重庆作为一个新兴的直辖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就目前来看,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其中有一条对于重庆乃至于整个西部地区都有重要借鉴意义,那就是大力培育次中心城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2]。由于缺乏区域次级城市,使重庆核心经济区的经济辐射力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重庆市主城区由于极化效应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由此带来的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等负面问题已经影响了城市的经济效率。因此,完善重庆的城市体系,大力发展区域的次级经济中心,改变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尤为迫切和重要。

所谓次中心城市是指那些在生产总值和综合竞争力等方面都接近于主中心并明显超过区内其他城市的较大城市。它具有较强的生产功能、科技功能、交通功能、物资集散功能、旅游功能和文化功能等,能够对区内其他城市和乡村构成较强的辐射能力、扩散能力和吸引能力[3]。由此可见,次中心城市在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经济联系、整合地区资源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有关区域经济次级中心的研究比较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锦章等人[3]在研究中提出了次级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作用以及次级中心城市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但对如何选择确定次级中心城市并没有提出量化的指标和方法;邓清华等人[2]研究了次中心城市的培育对于重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指出重庆应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较合理、区位条件较好、发展环境较优的周边区市作为次中心城市进行大力培育。陈敦[4]等对长三角区域次级中心城市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次级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雷同和行政区划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建议。曹佳[5]结合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以及区域空间开发模式,并通过引力模型分析确定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为成渝经济区次级经济中心。纵观现有文献资料,对于区域经济次级中心选择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非常少,尽管曹佳提出了使用引力模型确定区域次级经济中心,但很明显,仅靠空间距离、城市人口和GDP这些简单数据来定义选择次级中心城市是缺乏说服力的。

本文认为,区域经济次级中心应该至少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为良好的产业结构[3],只有这样,才能向新进入的企业和生产要素提供较大的“外溢”效果,也只有它们才能向周边地区输出较多的发展能量;其二,较优越的区位条件,区位是决定城市吸引能力和扩散能力的重要因素,次中心城市需要地处多种交通的枢纽位置,接近潜力较大的市场,等等,以方便商品、服务、信息、人才的交流;第三,适宜的发展环境[2],这种环境是把城市发展的客观条件转化为现实优势的催化剂,所谓适宜的环境包括一般所说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指城市基础设施;软环境则指政策、法规、社会秩序、政府的办事效率、公众的观念、发展意识和文化素养,等等。

那么,针对上述三个条件,本文将构造一个综合评价系统,对重庆直辖市的次级中心城市选择进行分析。首先,考察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外的31个区县,通过对其经济指标和经济结构的衡量,找出区域次级中心的候选城市,然后对各候选城市的区位条件和经济环境进行排名打分。其中对区位条件的评价是通过对各城市的公路里程数、货运和客运水平以及到重庆主城区的可达性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排定名次;结合威尔逊模型对候选经济发展环境进行评价,通过获取各城市对重庆中心的经济隶属度,计算各城市对重庆的接轨能力。

二、重庆直辖市次级中心城市的初选

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的现实,重庆市首先提出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指导和政策扶持;并在2006年底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一圈两翼”的发展构想。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基于这个思路,将主城九区(即“都市发达经济圈”)作为一个整体,由于该都市圈城市化水平高,经济整体实力占重庆经济的近70%,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重庆经济的核心。而次级中心将在其他31个行政区县中进行选择。

对次级中心城市的选择首先需要考察各备选城市的整体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一般来说,只有综合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城市才具备承上启下、拓展辐射范围的能力。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分析的指标体系基础之上,根据建立指标体系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思想,建立了3个指标类型,具体指标共计19个(见表1)。

研究对象为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和其他31个区县,在实际分析中,考虑到城市的综合影响力,对于总人口在50万以下的区县不予考虑,这样最后实际分析的行政单位为28个,所有数据均采自2008年《重庆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6,7]。对上述指标体系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这28个区县进行因子分析,得到2个主因子,信息量在96%以上,并计算出城市综合得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排名并不包括“都市圈”。从表2可以看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核心经济区――“都市圈”遥遥领先,远远超过其他区县,万州、涪陵、永川、江津、合川、长寿等6个区县综合经济实力比较强,它们的综合得分都大于0。而另外的区县经济实力则相对薄弱。同时,也可以发现,除了“都市圈”外,其他区县没有特别明显的实力超群者,这表明目前在重庆直辖市范围内缺乏有代表性的次级中心,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培育次级中心城市的必要性。根据表2的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把万州、涪陵、永川、江津、合川、长寿等6个区县作为本文的次级中心城市候选,各候选城市在重庆行政地图上的位置如图1所示。

三、各候选次级中心城市区位条件分析

区位是决定城市吸引能力和扩散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试从各城市的公路客货运输总量、单位面积等级公路里程总数和各区县到重庆主城区的可达性等方面对各城市的区位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各区县的公路客运货运总量和单位面积等级公路里程总数都可以从《2008年重庆统计年鉴》获取,而各区县到重庆主城区的可达性则可用以下方法计算。

可达性是度量两地间交往、联系方便程度的相对指标[8]。它在宏观意义上反映了城市、区域或城市内部某一地点的相对区位价值与融入社会经济活动的便捷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Ai=■;A=■■Ai;ai=■

其中Di为i城市与某中心城市间的最短公路交通距离(km);Vi为i城市与某中心城市间的交通道路平均行车速度;A为i城市与n个中心城市间Ai的平均值;Ai为i城市的可达性值;ai为i城市的可达性系数。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得到如表3所示的各候选次级中心城市对重庆主城区的可达性。

有了各城市的公路客货运输总量、等级公路里程总数和各城市到重庆主城区的可达性,本文将利用采用综合打分的方法,对已得到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价。打分的规则如下:各条件排名为第一的得8分,第二得6分,第三得4分,第四得3分,第五得2分,第六得1分,其他不得分。然后累加各城市在这各条件下的排名得分,最后得到的各候选城市的区位条件排名如表4所示。

四、各候选次级中心城市发展环境分析

城市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指城市基础设施;软环境则指政策、法规、社会秩序、政府的办事效率、公众的观念、发展意识和文化素养,等等。其中关于硬环境部分已经在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中作了分析,因此本文在此处更关注于软环境的评价。阻碍资源流动和辐射有很多因素,例如文化差异、地方保护、政策倾斜等,但所有这些因素最终体现在地方政府的办事态度和效率上。因此,如果说地理环境是客观原因的话,那么阻碍作用则源于政府的主观态度,即各城市政府接轨中心城市成都与重庆的决心和效率。它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我们希望剔除距离因素,比较出政府对经济资源阻尼作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可以被用来解决这个问题[9]。

根据威尔逊模型,区域j对区域k的资源吸引的能力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Tjk=KOjPkexp(-βrjk)

其中Tjk是区域j吸引到的源自区域k的资源数,Oj是区域j的资源强度,Pk是区域k的资源总量,rjk是两区域间的距离,β是衰减因子,决定了区域影响力衰减速度的快慢,K是一个系数,在大多数讨论下被约去了。由公式可知,影响经济资源流动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和衰减因子,我们的工作就是希望计算出各个城市与中心城市成都和重庆经济辐射的阻尼系数β,从而度量出政府的工作效率。很显然β越小表明经济资源阻碍越小,从而政府经济接轨工作能力越强。

因为当距离rjk=0时,exp(-βrjk)=1,因此可以推导出KOj=1,从而上式可以近似写为:Tjk=Pkexp(-βrjk)。rjk是两区域间的距离,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没有简单地用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作为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而是统一采用了两地间的公路距离。那么现在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取Tjk和Pk。假如城市j对中心城市的辐射力的接收程度为20%,即Tjk=20%Pk,那么公式两端的Pk就可以约去。因此,本文将先研究各候选城市对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的依赖程度,在这里,我们将借助区域经济联系量和经济隶属度方法[10]。

经济联系量是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既能反映经济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

Rij=■,Fij=■

其中Rij为绝对联系量;Fij为经济联系隶属度;Vi、Vj为i、j城市GDP(亿元);Pi、Pj为i、j城市的非农业人口数(万人);Dij为i、j城市间最短公路里程(km)。

由上述公式可以得到各候选次级中心城市与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隶属度(见表5)。

利用表5和表3给出的各候选城市到重庆城区的公路距离数据,可以根据威尔逊模型公式计算各城市对重庆核心区的接轨能力,结果如表6所示。

五、次级中心城市的确定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对各候选次级中心城市从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各城市在每个条件下的排名,下面本文将采用第四部分所采用的综合打分方法,对上面的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得到的综合排名(见表7)。

非常明显,万州和涪陵综合得分比较高,相对于其他候选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环境都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次级中心城市。其他几个城市,综合实力相对较弱,但考虑到重庆的行政区划,万州和涪陵都位于重庆“都市圈”的东部,而在西部,尽管各区县离主城区都比较近,但也需要构建次级中心来增强核心区的辐射,同时和成渝经济区中的四川省城市接轨。因此,综合考虑,也可以把永川作为次级中心,以推动渝西和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六、次级中心城市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万州

万州地处重庆东北部,辖区广大,人口众多,历来为川东、渝东、鄂西、陕南、湘西和黔东北的物资集散地,市场覆盖范围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目前万州经济发展面临着如何通过项目投资重新建立新的产业解决万州产业的空心化问题。因此,要结合万州产业的发展实际情况,转化区内资源优势增强产业支撑力,打造万州的特色支柱产业。从上文分析可知,万州的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尽管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万州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但为了凸显万州在三峡库区的区位和交通运输优势,打造库区商贸物流中心,需要进一步加快铁路、公路和航线规划和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借助万州逐步完善的交通基础建设,打造成知名商圈,带动库区商贸物流中心的建设。万州还是移民大区,移民的安稳致富是库区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突出的人地矛盾已成为制约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成为移民安稳致富的关键。因此,万州在经济发展上,需要建立完善职业介绍和人力资源市场、职业培训、信息网络、就业服务四大体系,全力打造库区劳务经济中心。

(三)涪陵

涪陵地处重庆中部,属于“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在主城的较强辐射范围之内,同时又是是重庆“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中东南翼和东北翼的交汇点,涪陵的发展对于增强主城区的辐射功能,促进两翼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涪陵的发展应围绕“两基地(新兴工业基地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一枢纽(重庆市交通副枢纽)、两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教文卫服务中心)”的总体目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在承接主城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的同时,吸引全国的大集团和国际跨国公司,推动涪陵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近几年来,涪陵的交通网络逐步完善,但对于次级经济中心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加快涪陵铁路、公路和水路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涪陵地处长江与乌江交汇点的优势,形成对内对外的快捷通达能力,要加快涪陵火车站、汽车客运站、港口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形成快速的吞吐能力。

(三)永川

永川地处渝西经济走廊中心位置,是渝西区县和重庆主城区之间的重要联结点,依托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和长江水道、连接成渝、辐射西南。为实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承接主城区的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永川必须聚集人口、发展产业,改善交通等。一是要加快铁路建设,改变永川的交通格局。二是要加快能源基地建设,努力使永川成为重庆西部重要的区域电力供应基地。三是要加快港口建设。港口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永川应加快进度,大力推进港口建设,促进港桥工业园区发展。四是要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要用好港桥工业园的现有产业、港口运输等优势,在处理好环保的前提下,争取发展煤化工业。五是要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发展信息相关配套产业,改善和提升永川产业结构。六是要加快推进重庆野生动物园改建和欢乐谷项目建设,提升永川旅游业的档次和水平。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确定了重庆直辖市范围内的三个次级中心城市万州、涪陵和永川,这三个城市分别位于重庆主城区的西部和东北部,而根据重庆市“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在重庆东南翼还缺乏有代表性的次级中心城市。从表2来看,在重庆东南翼诸区县(包括黔江、武隆、秀山、酉阳、彭水、丰都、石柱等区县)中,黔江的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同时,黔江也是国务院确定的重庆“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中渝东南一翼区域的中心。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黔江与万州、涪陵和永川等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黔江的发展应首先按照“构建对外交通大通道、形成区内路网、完善城市交通系统、加快客货站场系统建设”的发展思路,巩固黔江在渝东南及武陵山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地位,要以超前一步的战略眼光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的建设,为黔江区畅通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经济发展上,要突出工业优先地位,优化园区发展平台,加快推进食品加工、化工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量;扎实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农村能源工程等项目建设。同时,为了真正承担起次级中心的辐射功能,还需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主动借力、借势发展。要根据国家西部和重庆的发展战略,及时调整完善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主动接受重庆的辐射。

参考文献:

[1]孙继琼.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实证[J].经济地理,2006,(11):957-960.

[2]邓清华,朱挢.重庆经济发展与次中心城市培育[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5-11.

[3]李锦章,初玉岗,周志斌.次中心城市与区域城市发展[J].汉江论坛,2003,(2):5-9.

[4]陈敦,牛婧.给长三角城市群插上腾飞翅膀――区域次中心城市作用及发展新思考[J].经济论坛,2004,(7):20-22.

[5]曹佳.成渝经济区次级经济中心的选择及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成都):2006.

[6]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08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7]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8]李平华,陆玉麒.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研究进展,2005,(3):69-78.

[9]陈浩,姚星垣.长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05,(9):8-11.

[10]李国平,王立明,杨开忠.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J].经济地理,2001,(1):33-37.

Development and Choice of Sub-economic Centers

Zheng Zhiwei, Meng Weid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China)

第9篇

县(区)域经济是指在县(区)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市管辖合浦县、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重视研究和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对于树立××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增强本市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县(区)域经济的优越条件和基本情况 ××市发展县(区)域经济拥有许多优越条件。主要体现在: 一是区位优势。 我市一县三区区域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邻近广东、海南和港澳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海洋优势。 全市海岸线全长 500 公里,海滩涂 73 万亩,可供养殖面积 21 万亩,北部湾渔场总面积 16 万平方公里,海洋鱼类 500 多种,虾类 10 多种,持续资源量 70 万吨。 三是农业优势。 我市一县三区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发展亚热带农、林、经济作物和水产畜牧业。 四是旅游优势。 分布在一县三区以海滩、海岛、红树林为特色、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的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条件。近几年,××市一县三区凭借各自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思路,基本上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合浦县位于广西沿海“金三角”的东部,东与广东廉江相邻,西北与钦州接壤,南临北部湾。全县行政区域面积 2380 平方公里,辖 13 个镇、 3 个乡,总人口 92.3 万人。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烟花炮竹、制糖业、林果、海养、畜牧等支柱产业。 2001 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49.7 亿元,增长 9.8% ,其中第一产业 21 亿元,增长 6.17% ;第二产业 13.8 亿元,增长 10.71% ;第三产业 14.8 亿元,增长 10% 。 海城区是××市*、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城区。全区行政区域面积 140 平方公里,辖五个街道办事处和三个镇,总人口 22 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经济发展逐年稳步增长。 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3 亿元,增长 10.63% ,财政收入 1.04 亿元,增长 7.8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013 元,增长 13.7% 。 银海区位于××市一县三区的结合部,西接海城区,南临北部湾,东与铁山港交界,北与合浦县相邻,行政区域面积 420 平方公里,辖五个镇,总人口 13.2 万人。银海区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海洋渔业、建材、绿色食品为支柱产业。 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1.17 亿元,增长 10.20% ;完成工业总产值 11.5 亿元,增长 12.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2.1 亿元,增长 6.5% ;农(渔)民人均纯收入 2319 元,增加 201 元。 铁山港区位于××市的东部,行政区域面积 394 平方公里,辖南康、营盘、兴港三镇,人口 15.5 万人,海岸线总长 50 公里,滩涂 80 平方公里。目前铁山港区的经济主要是以海洋产业和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薄弱。 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7.08 亿元,增长 12.5% ,农业总产值 10.㈠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从附表资料分析,一县三区产业结构都不尽合理,海城区为“三、一、二”结构;银海区、铁山港区为“一、二、三”结构;合浦县为“一、三、二”结构。县(区)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其中银海区占 56.6% ,铁山港区占 49.95% ,合浦县占 42.22% ;一县三区工业化程度都比较低,二产比重均未达到 30% 。三大产业结构失衡与不协调,已经成为制约县(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由于种种原因,一县三区通讯普及率、道路畅通率、能源利用率都不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至今,县、区的一些边远乡村还存在道路不通、用不上电等情况。基础设施条件差,使一县三区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制约着经济发展。 ㈢人才和技术短缺。 县、区相当一部分地区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技基础差,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越的环境条件,难以吸引人才,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缺少科技依托。如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由于不具备吸引人才和引进技术等条件,都存在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 ㈣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资金是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由于财力紧缺而极大地制约着县(区)域经济的顺利推进。如铁山港区,由于经济总量偏小 , 税源极其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该区 2001 年财政总收入 4629 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只有 2886 万元,而财政支出为 4746 万元。合浦县当年财政支出也超出财政总收入的 25.05% 。 ㈤城镇化程度低。 由于一县三区所辖小城镇以及大部分村庄建设滞后,辐射带动农村经济能力弱,因而城镇化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的对策措施 加快发展××市县(区)域经济,各县(区)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当前应着力抓好如下几点。 第一,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 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果、菜、水产、畜牧、经济作物”等,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为二、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县(区)域经济发展。 ⑴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 合浦县在稳定种植优质谷的同时,应推进多元化种植结构,以“名、特、优”为方向,扩大蔬菜、甘蔗、花卉、蚕桑、木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应以无公害蔬菜、甘蔗、花卉、经济林木为主。 ⑵调整优化水果结构。 一县三区应根据各自的水果种植习惯和优势,调整优化其结构,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水果。 ⑶大力发展水产畜牧养殖业。 县(区)应以沿海滩涂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以提高其产量在水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而畜牧养殖应以合浦县为主,抓好瘦肉型猪、合浦鹅、麻鸭等品种养殖。 ⑷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主要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尤其是在农产品集中产区规划建设若干个大型的农产品综合或专业批发市场(如合浦县抓好山口“两广”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系统。 第二,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 从县、区工业总量不足,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出发,应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

⑴ 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建设。 近期应加快合浦县平头岭工业园 、 海城区民营工业园、银海区银滩工业园建设,以及铁山港区工业区前期准备工作。 ⑵抓好水产品加工贸易带建设。 县(区)沿海一带,应重点引进一批水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产供销综合性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水产业的发展。如铁山港区引进台商投资的祺丰工厂化养殖加工基地。 ⑶大力发展烟花炮竹业。 以合浦县为重点,完善、规范和壮大烟花炮竹这一支柱产业,增加地方税收和出口创汇。 ⑷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各县区应当采取“公司 + 基地 + 农户”等形式,重点发展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 第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 从城乡发展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小城镇是发展县(区)域经济的载体,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作用,推动县(区)域经济的发展。 ⑴重视资本化经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搞好城镇规划,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坚持以地养城,以地建城,推动房地产开发,把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城镇通信、供电供水、交通道路、广播电视、消防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如去年合浦县通过拍卖土地,财政投入和单位、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共投入 2000 多万元,加快城镇建设。 ⑵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按照不同的产业特点和经济基础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群。如旅游工贸型的、农副产品加工型的、乡镇企业综合型的,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加紧实施。 第四,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第三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县(区)应把民营经济、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大力发展。 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当前应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如应从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对诸如东园家酒之类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加强内部管理,引导其创出名牌产品。 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突出人文、自然两主题,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大力发展旅游业。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抓好“海、滩、岛、湖、山、林”板块景点的建设。 第五,大力培育和发展税源经济。 财政收入是检验县(区)经济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县(区)相当一部分乡镇不能按时发放干部、职工工资,主要原因是财政收入太少,入不敷出。 ⑴稳定存量,巩固税基。 对现有税源产业和纳税大户,要加以引导和扶持,继续做好稳定和巩固工作,确保税源正常增长。 ⑵发展增量,拓宽税源 。重点是继续培育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以及民营经济,增加地方税源。 第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进经济发展。 县(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 WTO 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经济发展总量。 ⑴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 要在加快招商引资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和规范好县(区)有关引资的政策、法制、法规,简化办事程序,为他们投资客

商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服务环境。 ⑵ 精心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活动。 如网络招商、业主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等,达到实现县(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引进一些能带动县(区)经济发展的项目。 第七,应对加入 WTO ,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加入 WTO 后,县(区)政府职能应与国际接轨,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⑴坚持依法行政。 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制订和执行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创造统一、公正、合理的经济环境。 ⑵推进政企分开 。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 ⑶ 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对不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的清理,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项目和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第10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竞争力;西安

中图分类号: F061.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9-0043-04

1 引言

2008年西安市生产总值达到2190亿元,增长15.6 %,创15年来新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5.61亿元,增长2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6.19亿元,增长3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4.3亿元,增长25.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12元,分别净增2545元和813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实际增长13.3%和12.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前移。同时,结合西安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8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中,西安市有4项指标位次前移,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项指标分别以19.8%、23.3%和20.9%的增速位列15副省级城市中的首位。

这些成就的取得,标志着西安市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创新发展的条件正在形成,西安将进入一个城市价值的充分兑现期和发展加速提升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西安在大关中经济圈的主体与核心地位,促使西安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前进,笔者认为,对西安市所辖区县的经济发展与资源进行协调与整合十分必要。

2西安市区县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2.1西安市概况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城市,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地带最大的中心城市。现属副省级城市,所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9区以及蓝田、周至、户县、高陵4县。据西安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上半年,西安13个区县实现生产总值1009.75亿元,首破千亿元大关,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3.8%。其中,雁塔、莲湖、碑林、未央和新城5个区县GDP总量超过100亿元,高陵、碑林、雁塔、长安、新城、灞桥和未央7个区县GDP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高陵以18.8%列增速第一。

2.2西安市经济运行特点

纵观西安市2009年上半年以来各区县经济发展,城区(新城、碑林、莲湖)、郊区(灞桥、雁塔、未央)、远区(阎良、临潼、长安)、郊县(蓝田、周至、高陵、户县)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在发展速度上(主要是生产总值增速),郊区提升快于城区、远区和郊县,即增长速度呈现:郊区(15%)>城区(14.5%)>郊县(12.4%)>远区(12.1%),郊区提速最快。2009年上半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从经济总量看,有7个区县增长速度超过全市13.3%的平均水平,依次是:高陵县18.8%、碑林区16.9%、雁塔区15.8%、长安区15.8%、新城区15.5%、灞桥区15%和未央区14.3%,其中高陵县、新城区经济复苏势头不错,排名攀升较快。

(2)在投资规模上,雁塔占全市总量1/4。区县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合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达到1237.86亿元,同比增长41.7%。从投资规模看,雁塔、未央、莲湖、长安、碑林和新城6个区县总量超过100亿元,其中雁塔以309.94亿元稳居第一,占全市1/4的比重。有7个区县增速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未央、灞桥和新城是增长最快的3个区县。

(3)在消费上,城三区包揽前三甲。13个区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8.05亿元,同比增18.6%。新城、碑林、莲湖和雁塔4个区零售总额均已超过百亿元,新城以124.46亿元位列总量第一。新城、碑林、莲湖依然包揽前三甲,三区合计占全市的比重为54.8%。5个区县实际增速高于全市水平,其中未央和雁塔以21.4%和21.3%的增速继续保持区县前两位。

(4)在利用外资上,新城从末位移至首位。2009年上半年,13区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共1.71亿美元,同比降15.3%。城区和郊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均超过2000万美元,其中雁塔、碑林和新城位居前三甲;郊区和四县均在千万美元以下,最低的周至仅为165万美元。新城的增幅较高,由上年同期的下降31.9%转为增长60.4%,由上年同期的末位前移至首位。

(5)从各区县的三次产业对全市三次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第一产业,长安区、临潼区、户县贡献率排前三位,分别是23%、16%、11%;第二产业,雁塔区、未央区、长安区、高陵县、新城区排名靠前,分别是16%、13%、12%、12%、12%;第三产业,雁塔区、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未央区排在前列,分别是25%、17%、12%、12%、10%。

以上数据反映出西安市经济圈重心在向外扩散,即西安市经济圈的重心由城区向郊区、远区和郊县扩散,影

响着各区县的发展对全市的贡献率、比重和排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至2009年上半年西安市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是基于各区县资源禀赋的差异,其内在经济发展的差距亦相对较大,概括来看,西安市区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尤以郊区和郊县为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县域经济发展慢、实力弱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快慢和水平高低对区域内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按照陕西省县域经济划分方案,西安市的长安区、临潼区、蓝田县、周至县、高陵县与户县6个主要农业生产区县属于县域经济统计范围,这几个区县由于经济地缘及产业禀赋、发展条件等原因,经济实力弱于西安市其它区域。西安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慢、实力弱,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可以说是影响西安市经济增长的“短板”,对西安加快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瓶颈制约。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虽然西安市产业门类多,基础雄厚,科技、教育、文化以及比较优势突出,但投入产出较低,经济实力和多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落后于同等级城市,其影响及效应,制约了城市竞争力建设。

3.2城市(镇)化水平较低

西安二、三产业不发达,工业经济薄弱。据有关资料,目前西安市的城镇化百分比为40%,即处于城镇化启动阶段,离60%的基本实现城镇化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与此同时,西安郊区与郊县在加速发展城市(镇)化的过程中,因征地拆迁又致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这些人面临就业的困境,由于西安市第三产业多以传统的生活服务业为主,缺少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的、高附加值的现代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影响了这些民众的生活质量与发展。而工业经济薄弱这一问题突出地表现在郊县的经济态势上。比如:六区县第一产业比重大,农业经济特征明显,产业层次较低,结构欠优。虽然近几年都市现代农业推进力度较大,但与农产品深加工相契合的工业化程度不高。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六区县平均水平为27.57亿元,其中,周至县、蓝田县仅达2.44亿元和6.63亿元。

3.3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不强

由于支柱财源少,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多数区县级财政运转困难,有的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财政投入及扶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经济活力和快速发展的后劲不足。以郊县为例,2008年,六区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77.11亿元,仅占全市的24.7%,除长安、高陵处于平均水平外,其余几个区县均呈下降趋势。另外,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产品大多面向低端市场,缺少精细产品和名牌产品;市场消费低迷不振,2008年六区县实现社会商品消费总额174.57亿元,仅为全市的15.1%。

3.4建设发展资金缺口较大

2008年以来,由于多种自然灾害和不利因素的影响,如年初冰雪灾害、5.12汶川地震、全球金融危机等,致使西安市工业企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工业经济增长的增速放缓,使得财政增收的难度加大,而刚性支出相对增多,各区县在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任务上面临很大压力。再加上2009年工程开工量大,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这些困难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4协调区县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坚持科学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在科学发展中加快壮大县域经济,是西安市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西安提升发展层次、切实改善民生、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消解增长束缚的重要举措,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具体来看,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于:

(1)以工业化为龙头,实施农村工业化战略。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而农村工业化主要着眼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村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的升级,生产方式由小农生产向现代工业、企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工业化是传统农业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工业强则县域兴。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其实就是实现农村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而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四化并举”中,工业化在县域经济中处于首位。从西安市县域所具备的发展条件和自身优势考虑,农业工业化可以从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运用工业化的理念、思路和生产组织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并围绕特色农业上工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工业化,以此加快农村的城镇化,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二是依托地区产业架构和资源优势,营造产业飞地,即就是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以特色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抓特色强县域经济。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就是品牌,就是市场。要做强特色经济,就要坚持从比较优势出发,根据本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产业发展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县域主导产业,培育竞争力。比如:临潼区着力打造“秦风唐韵御温泉”三大旅游特色品牌,在“中国御温泉之都”正式命名后,成功举办了中华温泉文化国际论坛、“宜居临潼倾国倾城”温泉地产高端论坛,有力地提升了该区温泉产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发挥出比较优势的倍增效应。再比如:现今以“农家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已成为现代都市人喜爱的一种旅游活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一村一品”的重要举措。如何能使其在众多的旅游项目中异军突起呢?长安区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陕西省率先建成了农家乐标准化示范村,带动了旅游服务业繁荣发展,活跃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家乐产业化发展。

(3)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发展程度主要看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快慢既是东西部县域经济的主要差距,也是导致西安市各区县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东部县域经济民营化程度已达到80%,西安市城区与郊区的民营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最有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是最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之一。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大力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使其成长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要高度重视民营资本的合理流动,突破县域经济融资困境。

4.2推进城镇化建设,抓好特色工业园区发展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推动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更加紧密,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城镇化建设应实行梯度发展的策略,即在时间顺序上,优先发展县城、小城市卫星城镇以及部分基础条件好的建制镇;在规模体系上,每个县优先发展1~2个镇;在区域布局上,优先发展城市郊区和辐射区以及沿交通干线的小城镇。对西安来说,要把握陕西省城镇化建设“3亿元打造关中百镇”的部署时机,按照现代城镇的理念做好规划,并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发展规划相衔接,提高西安市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这些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使其拥有寄托产业的优势,为加快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目前,西安市已有14个县城和建制镇位列其中,像蓝田县汤峪镇、高陵县通远镇、周至县哑柏镇等已提前进入项目实施阶段,长安区的草堂镇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

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充分利用城镇化基础设施,积极培育壮大重点镇的特色产业,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在如上所述的“关中百镇”建设中,政府将按照这些建制镇各自的特色和基础,将其分为不同类别,包括装备制造工业镇,能源化工工业镇,食品工业镇,冶金、有色、建材工业镇,旅游文化名镇,商贸、交通、教育等服务中心镇等,其城镇建设的特色化很明显,为形成特色工业园区打下良好的基础,既能强化产业对城镇建设的支撑作用,又可以吸引各类产业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真可谓“一举双赢”。

4.3加快传统招商向集群式招商的转变

主导产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对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和趋势具有导向作用,它既决定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演变,也决定和反映本地区经济的总体水平和发展前景,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西安市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即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并且这五大主导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趋势,但与国内东部发达城市比较来看,西安市主导产业的集群效应并不明显,有的也仅是空间上的积聚,没有体现出产业集群优势,也难以产生显著的积聚效应。若要改变这一现状实现较快发展,就要依靠政府的作用并结合招商引资的科学规划与部署。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产业集群一般根植于本土,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但对于落后地区,为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仅依靠“内生性”作用是不够的,而且集群成长也过于缓慢,与此同时,依靠政府的作用,结合招商引资的“外生性”作用,从外部引进、嫁接培育产业集群也不失为一个办法,这能大大缩短集群成长的周期,这对制造业领域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行业集群发展更具有现实操作性。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组织机构相应进行调整,根据开发区二次创业阶段专业化园区建设的需要,在机构设置上由过去按地域设置调整为按功能和行业设置,机构最好要细化到按小行业设置,以便于和专业化园区相对接,也能逐渐将同业协会真正作为区内资源整合的主体。同时,对那些配套能力较差和缺乏配套能力的开发区,可实行“一揽子”招商,将龙头企业和主要配套企业“打捆”引进,充分利用园区在生产要素和投资硬、软环境上的优势,尽可能从外部根植进来一个集群框架,并尽快形成产业规模。

4.4推进财政体制机制向区县倾斜

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农业产业化支持的力度,加大财政与金融支持发展县域工业化的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力度,通过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县(区)及乡镇、行政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资金需求满足率达到60%以上,5年内达到80%以上。与此同时,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机制向区县倾斜,将土地出让金市级分成部分下放区县;对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以下的区县,根据发展情况,保持若干年内将其工业企业新增的地方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市级集中部分,通过年终结算予以返还。完善市与区县财政分配关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行超收返还的激励型财政机制。

5结语

总之,只有激活、协调好各区县的经济发展,西安市的总体经济才能取得长足进展,西安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才能焕发年轻、现代的气息,才能展现出它激扬的风采。(执笔:李亚绒 )

参考文献:

[1]09年上半年西安市3项经济指标增速独占鳌头列15副省级城市第一[EB/OL].中国日报网2009-8-4.

[2]西安13区县GDP首破千亿[N].陕西信息报,2009-8-5.

[3]曾昭宁.振兴陕西老工业基地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对策研究(续)[J].陕西经济研究,2007(2).

[4]李进权.西部贫困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和对策[J].陕西经济研究,2007(4).

第11篇

关键词:宜宾市;临港经济开发区;港口;发展定位

Abstract: in 2009, based on its unique yibin city along the shoreline advantages and resources, grab the country of western development and into chongqing, south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However, as the inland city, sichuan yibin ling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is article utilized the SWOT analysis model of sichuan yibin ling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localization of research.

Keywords: yibin cit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Port;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中图分类号:F12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临港经济开发区现状

1.1宜宾市概况

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金沙江、岷江和长江的三江交汇处,拥有大量的长江岸线资源,有长江、金沙江、岷江三江天然岸线约589多千米,其中长江岸线资源180千米。

2011年,宜宾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91.18亿元,年增长率达到15.6%,位居四川省第四位、川南地区第一位。在2010年度《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宜宾市以0.549的综合竞争力指数位居四川省第三位,排全国133位。宜宾市工业基础较好,工业增加值位居四川第三,现已初步形成六大工业集群;服务业规模不断增大,物流和商贸业具有一定基础。交通运输发达,水路、陆路和航空运输便利,是一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内陆港口城市。

1.2临港经济开发区概况

2009年12月18日“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正式挂牌。设立首个以“临港”命名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这是宜宾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大的一次改革突破。临港经济开发区位于宜宾市主城区东部,三江交汇口北岸。园区总体规划范围为19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包括白沙湾街道办事处与沙坪镇所辖行政区域,面积约95.68平方公里。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33亿元,较去年增长11.1%;财政预算收入达1.76亿元。投资方面,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9亿元,全年引资签约项目25个,投资总额104.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3亿元。宜宾港吞吐能力强,集装箱吞吐量实现8057标箱,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61%,成绩非常骄人。

二、临港经济开发区发展SWOT分析

2.1优势(strength)分析

区位优越。得益于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具有可以发展成为川内最大内河枢纽港和港口经济的自然条件。开发区位于三江汇合处,被称为是长江上游最适合建设集装箱码头的地区。宜宾港拥有长江、金沙江、岷江三江约295公里的天然航道资源,是四川省唯一可利用三江沿江岸线资源和水运优势的区域。此外,开发区位于四川省第二大经济板块――川南经济区内,与攀西经济区有天然的地理链接优势;并且北接成都经济区,东连重庆市,具有极好的地理位置。同时,宜宾还位于川滇黔渝枢纽位置,周边成都、攀枝花、昆明、贵阳、重庆等大城市都能在其经济辐射范围内。

工业基础好。宜宾市产业发展速度很快,总量位于四川第四位,初步形成了饮料食品加工产业、化工产业、机械制造业、能源产业、轻工纺织产业和建材产业六大工业集群。重点企业有五粮液集团、天原化工、丝丽雅集团等。临港经济开发区园区内现已入驻的企业有五粮液集团、丝丽雅集团、宜宾港、长宁工业集中区、天原新区、罗龙工业集中区等,园区也吸引了大量外资,为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能源丰富。宜宾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家的水电、火电和核电综合发展的重要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市内已探明矿产资源达到44种。煤炭储量达到53亿吨,保有储量有41.4亿吨,达到川内保有储量的53%;硫铁矿保有储量为10.67亿吨,占川内保有储量的71%。另外还有天然气、石灰石、英砂岩、岩盐等E级储量矿产23种之多。除了矿产资源,宜宾市凭借丰富的水能资源,酿造出了琼浆五粮液,建设了四座水电站,大力利用了自然赋予的水能优势。

除了上述优势之外,宜宾市临港开发区还有其他诸如经济辐射能力强、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

2.2劣势(weakness)分析

宜宾港发展空间受限。宜宾港有翠柏港区、南溪港区、江安港区和新市镇港区4个港区,涵盖志城、罗龙、白沙和新发等11个作业区。临港经济开发区所在的志城作业区是四川省最大的港口作业区,但是目前建设面积也只有约1000亩左右,需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宜宾港要达到其发展目标,抢回省内第一大港美誉,成为名符其实的“万里长江第一城”,需要积极拓展其水运建设,实现由四级航道向三级航道再向二级航道的跨越。

通航等级较低。随着三峡大坝的下闸蓄水,长江干线航道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推动了运输船舶的大型化,到港千吨级以上船舶增长较快,但是,受叙渝段航道等级的限制,每年近三个月的时间2000吨级的大型船舶无法入川,限制了长江运输潜能的发挥。岷江航道的航槽宽度及水深已难以适应目前专用大件船舶运输要求,航道的重大件运输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存在一定的重大件运输安全隐患,也制约了我省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金沙江航道条件较差、等级较低,也限制了金沙江两岸资源富集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脆弱。宜宾位于长江上游,是国家级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核心区;其次属于长江生态脊梁核心段,是上游饮水核心区;另外还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发展工业时需要严格限制企业类型,以保障生态的健康发展。临港经济开发区内有两条地质断裂带――观斗山断裂带和佛界山断裂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开发,在规划设计时应尽量予以规避,其附近保留为缓冲区或仓储用地。

2.3机遇(opportunity)分析

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根据国家区域规划发展目标,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向纵深持续推进。建设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正是在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国家战略的政策支持给了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对大西部地区的投入与鼓励,对优势产业的着重培养和对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支持,为临港经济开发创造了强有利条件。

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成渝经济区已被规划为国家重点开发区,是我国城乡配套改革的试验区,将会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第五大经济增长极。宜宾作为成渝经济区次一级中心城市及规划中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之一,在成都和重庆两大都市圈的“双核”辐射带动下,将有利于宜宾特色优势产业的进一步扩大、交通物流网络的加快完善,从而变交通走廊为通道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次高地。

东部产业梯度西移逐步加快。近年来,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和外部需求的减弱,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压力增大,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本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需要借助国内外产业转移来实现经济起飞。由于东、中、西地区在资源、市场、资本、技术、人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使高梯度的东部地区资金、产业、技术等要素具有向低梯度的中西部地区扩散和转移的内生动力,东部产业梯度西移已由早期的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结构也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向资源开发、加工制造、技术研发等领域扩散,使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入了大规模发展的机遇时期。

2.4挑战(threat)分析

其他港口的同质竞争。长江是四川省、重庆市及云贵北部地区货物出海的黄金水道,水富港、宜宾港、泸州港、重庆港共同构成了西南地区的货物出海口,同时长期以来也一直处于同质竞争状态。这几个港口城市过去曾在港口货源上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没有一个赢家。现在这种矛盾虽然已有了很大的缓解,但又在项目合作、招商引资上互相竞争。特别是与宜宾同属于川南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圈核心区的泸州,位于宜宾下游,至长江中下游运距比宜宾少133km,对吸引成都经济区的货源有一定的优势,且起步较早,具有货源优势。因此,宜宾需要凭借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大潮,充分发挥具备建设大型作业区的优良原生态岸线的后发优势,不断扩大规模,积极建设,以实现“以港兴业、以港兴城、港园城互动”的规划蓝图。

三、临港经济开发区发展定位分析

城市发展定位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规划的主导方向和发展模式,影响着城市经济结构布局,是城市发展若干相关策略制定的基本依据之一。随着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怎样根据其现有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优劣势及机遇和挑战,深入研究城市功能划分、区域地位和形象特征,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建设目标,是推进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健康发展与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3.1总体定位:临港新城、首善之区

综合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发展要求,以及规划设计的立意和理念,上层次规划的定位指引,对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的总体定位为:“港口、产业、居住环境协调发展的临港新城,山河秀色与城区建设融为一体的首善之区。”

图1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3.2区域定位:四川一流、西部最好的临港经济区

为了增强宜宾的城市竞争力并提高区域地位,早日成为名副其实的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临港经济开发区(临港新城)未来所承担的城市职能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临港新城是未来宜宾的城市发展和职能转变的高效率载体,承担宜宾市新的城市中心职能,为提高城市竞争力、强化宜宾作为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主体空间。

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有利于延续宜宾中心城区功能空间轴线结构的形态完善,提升宜宾市的区位条件和开发价值。

临港新城既可为宜宾市的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增长空间,又可平衡土地市场的需求,疏解旧中心城区,拉动宜宾市经济增长。

临港新城的开发将为罗龙、李庄、盐坪坝及南广的产业园区提供充足的商务办公、金融保险、博览展销、行政办公等多方面的专业服务及相关的生活配套服务,有力带动宜宾市东部各功能组团甚至整个宜宾市的加快发展。

临港新城的建设将坚持“生态优先、生态优质”的发展原则,持续维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优质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竞争力”,为中下游各工业区开发树立典范,提升宜宾城市品质和知名度。

临港新城将成为宜宾塑造未来新中心城区优美城市形象的载体。

临港新城将有利于农村人口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综合上述,确定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区域定位为:“四川一流、西部最好的临港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川滇黔接合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极,宜宾向东扩展的新引擎”。

3.3功能定位:五大主导功能、五大辅助功能

根据宜宾市主城区职能现况,考虑未来发展定位、产业结构和临港新城在宜宾市总体格局中的区域地位、职能分工等,确定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功能划分为:

集港口物流、先进制造、高新产业、商务商贸、生态居住、科研培训、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商业服务、行政管理等多种区域副中心功能、城市服务功能、决策管理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区。

3.4形象定位:港口人居创业典范、低碳生态绿色新城区

围绕功能定位,通过“港―园―城”的合理布局,延续宜宾市“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灵秀柔美、上善若水”的原创气质,塑造宜宾的城市新品牌与城市名片,展现“港口人居创业典范、低碳生态绿色新城区”的城市形象。

极具魅力的港口人居创业典范――根据不同人群居住要求,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现代居室的要求,将居住用房、周边产业区生活配套用房建设成景观独特、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社区。

低碳生态绿色的新城区――充分发挥临港经济开发区背靠龙头山和观斗山、面临万里长江“黄金水道”的潜山望水的自然优势,引入节能减排、新能源利用、绿色最大化、碳汇、绿色建筑等低碳理念,保护利用和营造环境,使各功能区建设与江河山田的水绿空间相融合渗透,创造“酒香飘水岸、鹤影舞天边、城区景上筑、人语园中游”的恬静柔美的意境。以首创精神和首选品质展示长江上游首善新港城的特色风采。

图2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临港之心”效果图

四、结论

宜宾独特的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决定了它将有潜力成为西部一流的临港经济开发区。由于它有实施循环经济的财政和经济基础以及产业优势,使得它将会是集港口物流、先进制造、高新产业、生态居住、旅游休闲、商务商贸、商业服务、行政管理等多种区域副中心功能、决策管理功能、城市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临港新城和首善之区。利用其区位和自然资源对生产资料的集聚作用,加快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的一体化建设,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使其发展成为一个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成渝经济区和临江循环经济示范区的重要增长极。这对四川的区域布局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总之,大力发展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将会是一个重大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z].2010.

[2]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 四川宜宾港总体规划[z].2008.

[3]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州增城国际旅游度假城概念规划[z].2009.

[4]范学谦. 日通仓储定位武汉经济开发区的思考[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0).[5]向罗生. 打造创新平台,发展总部经济――郴州经济开发区发展目标定位及思考[J]. 中国高新区,2009,(5).[6]史骥涛. 靖江经济开发区战略定位研究[D].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2009.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城市建设的规模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新区作为扩大城市空间的衍生物,是由城市内部与外部的经济因素、施工技术以及社会影响力量之间相互作用而造成的结果。因此,在城市新区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的任务。

一、 关于城市新区的概述

(一) 城市新区的含义

所谓城市新区,就是指在旧有城区之外所规划建设的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具有新型城市景观,以某几个城市功能或者一个城市功能为主导的新城区。它在功能上与旧城区相辅相成,在社会组织管理上存在着被感知或者被认同的新界限,是城市复杂系统中一个子系统。

(二) 城市新区出现的原因

城市新区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原因包括: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侵蚀,传统文化的风貌已经被破坏;二是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与人们的平均寿命增加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用地规模、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经济问题,比如说,城市的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变差,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中的失业人口增多,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 针对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的发展现状的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我国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在此期间城市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与建设都是在局部进行的。在传统城市的建设结构中,商业区、居民区以及工厂都在城市内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规划建设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城市要想扩大建设规模,就要在老城区的基础上,对城市新区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因此,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中,都将城区内的工厂搬出,在城市的繁华地段建设商业新区,构建城市新的综合体,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 针对做好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相关措施的研究

(一) 措施之一——采取措施综合利用现有土地

要综合利用现有土地,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措施转变过去对土地资源粗放式开发的形式,在城市新区的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化的管理,充分划分居民区、商业区以及工业区,使得各个功能区可以相互配合,发挥土地最大的综合效益;二是要采取措施增加城市新区的土地使用功能,坚持实事求是、节约土地的基本原则,设置更多的功能区,不断增加城市功能区的配套服务以及配套设施,在最大程度上完善城市新区的使用功能,为居民提供最优质的生活环境。

(二) 措施之二——采取措施组织并构建城市整体的空间规划

要组织并构建城市整体的空间规划,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采取措施处理好主城区与城市新区之间的关系,因为新区的建设与城市主体空间的扩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动力源泉,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是离不开城市主体空间而独立发展的。因此,在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就要做好与城区主体在空间、产业结构以及人口方面的关系,使得城市新区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渗入到城市主体功能区的转型过程,成为城市主体空间与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要采取措施明确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因为盲目地进行城市空间的扩展,不仅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因此,在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在城市功能发展轴在城市空间上进行合理地调整,重新划定功能次序与空间发展方向。同时要充分发挥城市新区优质的区位条件与经济发展能力的长处,在交通设施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和新区周围的区域进行有效衔接,重新进行安排。

三是要采取措施处理城市新区与周围区域的关系,发挥城市新区的区位优势与经济优势,规划与建设周围地区缺少的功能的同时,利用周围区域的基础设施与交通设施为新区自身的长远发展提供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新区建设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

(三) 措施之三——采取措施规划基于公交系统的新区交通网络系统

要规划基于公交系统的新区交通网络系统,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采取措施重新对老城区、新城区以及相邻城镇之间的交通网络进行梳理,将道路交通网络与大运量的交通系统进行重新整合,在改善交通各要素的情况下,提升城市新区的流通效率。

二是要在城市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共交通系统与相关制度,扩展城市新区建设的发展思路,用发展可持续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使得城市新区内的交通系统具有独立性与完整性,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新区的发展需求。

(四) 措施之四——采取措施制定城市新区发展的引导对策

要制定城市新区发展的引导对策,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采取措施控制城市新区的发展速度与规模,虽然城市新区在最初开发的时候会受到行政因素的影响,其中会夹杂一些不科学的因素,在平稳发展速度的支配下,也不会对新区建设质量产生太大的不利影响。但如果城市新区的发展速度过快,将会导致城市新区规划建设质量的下降。因此,在规划新区建设的时候,就要处理好新区人口、居住条件以及就业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要采取措施在新区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制定科学的土地开发方案。第一是要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始之前,研究政府关于新区规划与建设的方针策略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预警制度,这包括以下内容,城市范围内的土地开发的强度与极限、城市范围内土地可开发的总容量等;第二是要充分考虑新区建设区域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规划出不合适构建新区的土地范围,接着将可以承建建筑的区域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目标;第三是要结合城市新区的规划目标、城市建设的程序做好土地的储备工作,从而有效地减少对城市边缘区域的盲目拓展;第四是对于城市新区中的公益组织建设,要给予适当的优惠补贴,鼓励社会资金与力量参与到新区生活设施与基础实施的建设当中,增强广大民众的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

三是要采取措施明确城市新区开发的模式,首先要先明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新区功能的定位,按照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体以及多元开发等标准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其次是当政府缺乏资金、人力与物力的时候,就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政策优惠与奖励制度吸引房地产企业进行竞标,完成新区规划中的部分设施建设;第三是选择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与产业开发先导型相结合的形式,给予广大民众与房地产企业进行投资的信心,努力提升新区内的服务水平与能力,同时要采取措施控制新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四是政府要在土地空间配置的过程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加强对城市土地的保护工作。

(五) 措施之五——采取措施制定城市新区未来的发展战略

要制定城市新区未来的发展战略,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承担主导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责任,同时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吸引相关企业参与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中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企业投入、政府主导的城市新区的新发展模式;二是要在充分了解城市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完善的土地开发方案,为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管理提供最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要在充分把握城市发展节奏的基础上,注意新区规划建设与城市整体规划建设速度之间的差距,掌握好其中最合适的距离,严禁在不顾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开发城市新区。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与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已经完成了三个发展阶段:城市新区开发建设阶段、城市新区转型阶段以及城市新区建设的多元化阶段。其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承载着每一个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过程与特质。因此在新时期,加快对做好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措施的研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金涛.简述如何做好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6)

[2]曾刚、张海畅、沈超.中小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策略初探[J].山西建筑,2008(29)

[3]王英伟.城镇新区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J].理论界,2008(2)

[4]吴晓莉.城市新区规划与开发建设的探讨——以安徽省明光市为例[J].科技信息,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