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杨耿业 单位:宁波市统计局
一、2011年一季度宁波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一季度,宁波工业经济运行继续呈现出平稳回升的势头。从统计数据看,一季度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为3200.0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规上工业2560.2亿元,增长27.6%。销售产值完成2491.9亿元,增长27.3%,产销率为97.3%,工业生产与市场实现了较好的衔接。在全部销售中,国内销售为1901.5亿元,增长31.7%,出货值为590.4亿元,增长15.1%,内销增速高于外销16.6个百分点;一季度工业用电为85.4亿度(占全社会用电75.0%),增长12.1%,仍呈平稳增长态势;规上工业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为140.4万人,增长6.1%。从运行质量上观察,前二月独立核算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01.3亿元、利税合计为19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5%和47.8%;亏损企业为1610家,亏损面为25.7%,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9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占同期存货的比例为33.1%,比去年同期上升0.7个百分点。综合以上,经初步测算,一季度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2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7%
二、当前宁波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宁波工业经济实质性增长的特征逐步显现今年以来宁波工业经济出现的平稳增长,是建立在去年工业经济运行水平逐步恢复的基础上的实质性增长。以规上工业实物量增长为例,在全市生产并列入统计的282种工业产品中,有209种产品产量累计同比有不同程度增长,占统计品种的74.1%,有104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20%,占统计品种的36.9%。在重点产品中,原油加工量增长13.3%;水泥增长12.9%;化学纤维增长19.5%;金属紧固件增长35.2%;民用钢质船舶增长33.2%。在基于目前PPI指数前提下,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支撑工业生产增长,实物量增长与价值量增速基本匹配。这种态势表明:当前工业经济恢复性增长特征正在逐步弱化,而实质性增长特征正在逐步显现,这是对我市工业经济运行“十二五”开局之季最宏观的判断。
(二)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实现高位增长一季度数据显示,在全市规上工业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9个行业同比增速在20%以上,而且这些行业大都属于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见下表1)。鉴于宁波市工业的既有行业格局,在基础原材料工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行业,今年一季度该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6.6亿元,产出总量列34个行业之首,同比增长48.8%,其增速也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的二倍。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相对高位增长对全市一季度工业经济快速回升起到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就整体工业而言,也从一个侧面预示着新一轮增长周期端倪初显。
(三)工业经济的最终消费品市场全面启动还有待时日尽管积极的内需政策,正在对工业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真正意义上内需拉动,必定最终落实到终端消费品上;当前,支撑这些产品的工业行业所表现出增长相对滞缓,对整体工业是否可以顺利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一季度数据显示,在全市规上工业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三分之二行业同比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这些行业中,其产品大都属于直接面向终端消费市场的终端消费品。有些行业尽管有10%左右的增长,但从二年数据的连续观察来看,这些行业恢复性增长特征非常显著。总体判断:积极内需政策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一方面落实在市场经济主体可能对未来较好的市场预期所作出的生产能力外延扩张和内涵提高行动上,但更多地落实到一些政府主导的大项目、大工程的需求上。至少到目前为止,内需政策所渴望达到的真正意义上终端消费品市场的全面启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而从现阶段性来看,在外需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工业经济要真正达到持久地依靠内需来维持其稳定较快发展尚需时日。
(四)宁波工业经济的发展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虽然目前工业经济回升平稳,但由于要素制约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预后工业经济发展将面临诸多复杂而不确定因素。一方面支撑增长所必须的部分要素准备充分性估计不足,以“电”为代表的要素制约前所未有的加剧,同时,实体要素的卖方市场特征逐渐显露,一定程度抬升工业经济运行成本。目前宁波的用电缺口为50到70万千瓦,到今年夏天供电需求将更加“吃紧”,预计达到80-100万千瓦。在对余慈和鄞东地区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走访中,经营者谈得最多的自然是维系工业经济生存和发展的“电”的供给问题,由于电源性缺电,走访区域几乎都已经出现了时段性停业局面。从根源上来说,电煤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火电企业生产意愿不是很强烈,用电短缺问题可能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除。另一方面在工业经济处在预期的回升期,由于对通胀预期的担忧,央行连续加息和调高准备金率,从而使来自资金面压力更加凸显出来。同时由于通胀压力加大,相当部分的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动力等准备力度逐步加大,企业生产运行成本提高,加上劳动力成本呈不断上升、企业高负债运行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等问题都有可能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此外在工业经济回升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过分重工化所带来的资源,特别是能源压力等,可能会对今年工业经济运行中增加诸多复杂和不确定因素。
(五)宁波工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梯度储备充足性上;当前,工业企业对产品研发热忱,以及要素投入的有效性,对预后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根据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连续四年首季数据显示:新产品产值率(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分别为12.1%、14.6%、14.8%和17.6%,呈持续上升态势,即便在金融危机深度影响之际,也没有造成很大的波动。尤其今年一季度,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速达45.9%,高于同期产出增长18.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前两月,在外延扩大大幅收紧同时,内涵却得到很大的提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13.4亿元,同比增长38.5%;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9%,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1个百分点。在当前资金压力逐渐加大的形势下,能够使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仍保持一定增长,实属不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经济主体对产品研发的热忱,这无论对传统制造业还是对新兴战略产业调研中充分感受到这一点。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宁波工业经济,无论对于政策层面,还是对于市场环境,在寻找经济增长切入点上,其灵敏性可见一斑,为预后工业发展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六)节能减排压力加大伴随着重化工进程不断加快,由此大幅抬升工业乃至区域能耗强度,而为达到今年降耗目标,地方政府预后可能采取的更为极端限能措施,可能会改变工业经济的增长趋势。据初步统计,一季度,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06万吨标准煤(等价,下同),较去年同期增长16.04%,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快于规上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值能耗同比上升1.12%,节能形势严峻。分行业看,我市高耗能行业中,仅石油加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有所上升。一季度,石油加工业受镇海炼化大乙烯项目影响,增加值能耗上升最快,同比增长了40.48%。(见表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基本持平。纺织业增加值能耗下降最快,同比降低9.4%。升九降”格局。海曙受电业局年初线损波动影响,增加值能耗上升最快,同比增长了42.7%;镇海则受镇海炼化大乙烯项目影响,增加值能耗同比上升15.7%,若剔除炼化,则同比降低10.2%。其余县(市)、区增加值能耗均有所下降,江东区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4.4%,降幅最大。从项目类型看,大型高耗能项目对增加值能耗变动影响显著。今年一季度,随着大乙烯项目达产,镇海炼化拉动我市规上工业能耗同比增幅15.6个百分点。若剔除镇海炼化(分子分母同步剔除),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不升反降,降低率达6.57%。综上可见,今年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各项指标,几乎都呈现出增长态势。但此种增长是建立在去年逐步恢复的工业经济运行水平前提下的增长,至少在近期,平稳增长态势将会继续延续。由于支撑工业经济发展各要素将对预后工业经济发展起到错综复杂的相互关联作用,因而各要素走向的不确定性,决定着工业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就工业经济本身而言,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先导性行业大都归属于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因为这些行业的产品,几乎都不是一次性纯消费品,都将流动在工业经济各个产业链中,继续发挥着助推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作用。随着恢复性增长特征正在逐步弱化,而实质性增长特征正在不断显现,如果没有财政和货币政策重大调整、没有大的市场环境剧变,种种迹象表明,后危机时代新一轮工业经济增长已初露端倪。
关键词:市场营销;可持续性设计;可持续性营销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过去传统的环境支配型经济格局逐渐向构建协调自然环境的环保型经济转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变化中,企业与消费者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进而随着全球各地积极开展的一系列环境改善活动,更使人们意识到“可持续性”已成为21世纪的时代精神,具有着在全球化趋势中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价值。而作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的“可持续性设计”,即通过对环保、社会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而构成的未来指向性设计,将成为未来所有产业领域中的设计发展方向。
一、可持续性设计的概念
可持续性的概念,是在1950年代,通过受主张地球资源保护的学者及环境保护论者的影响的Fuller、Pananek等设计师们对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平等的议论中登场的。之后1972年《人类环境联合会议(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中对环境问题和经济开发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并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性(sustainable)这一用语。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生态学者将可持续性定义为以恢复力及经济成长为基础,合理性保存及使用天然环境的过程,可持续性也被称为可持续性发展。1987年,通过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报告书《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扩大为在不损害未来时代满足人类需求的条件下充分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发展。而现在,可持续性由初期的环保性,经过多种解释的进化过程,以树立多种价值和作用为目标,将其广义的概念扩大为为改善现在及未来人类的生活品质,能够包容社会性意识和人类本质的全能性及责任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产业设计领域,设计师Papanek(1971)强调了设计师的伦理认识及生态学界的责任认识及追求公益的设计的重要性,之后1974年,国际设计中心在以“产品与环境”为主题的活动中对构成协调环境或者使用可回收材料进行创作的获奖设计进行了选定。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到现在为止,环保型设计、绿色设计等可持续性设计层出不穷,随着可持续性概念和范围的扩大,可持续性设计的价值和范畴也在随之扩充。现在的可持续性设计在过去企业研究的设计基础上加入了时代要求的社会性、环境性要素,正向着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公共性协调等方向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发展。
二、时尚服饰产业与可持续性设计
服饰产品的可持续性设计,以环境、社会、经济价值为基础,包含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从其产品生命的侧面来看,是将目的、产品、消费、资源等投入的过程分解开展的方法。从对可持续性设计的用途追求层面上,服饰产品的可持续性设计是以费用节俭、环保技术市场的进入、营销利益、生产者的作用、法律的遵循、对顾客要求的满足、产品的差别化等为基准而具有连接性的开展的设计。而其产品开发的主要课题,则是对品质、健康、材料、资源、运输等其他设计方法的调查研究。
总体来说,时尚服饰的可持续性设计是在社会性、环境性、经济性范畴下形成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中,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性而进行的实践。与可持续性设计一样,可持续性时尚设计也是由多个用语混合而成,是具有环保服装、绿色时尚、伦理性时尚等可持续性的环境性及社会性价值的设计概念,可定义为在整个服饰产品生命中,通过产品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研究而进行的设计。
三、可持续性设计的开展方法
为产业发展而进行的可持续性设计,其开展方法,主要是根据环境、社会、经济三个层面进行的产品开发来制定。
1、可持续设计的环保性
传统意义的环保性设计,通常被描绘成与自然同化并能够表现自然的设计,但是从可持续性设计层面上来看,环保性意味着能够给人类带来健康与幸福的设计,并可分为产品的环保性设计及实用性设计。产品的环保,是指为进行积极分解而活用智能原料,或为使分解及将再活用处理简单化,而在产品废弃处理时对其进行微生物分解的做法。实用性设计是在考虑到对人类与环境的尊重,及整体语言与教育的差异之后,进行的易使用的产品设计。即以消费者使用为中心的可持续性设计是通过与消费者沟通后为达到实现可持续性目的而进行的设计。
2、可持续设计的社会性
与只重视收益的企业相比,现在的消费者更加喜欢正直、环保,与地区社会共同发展的具有更高价值的品牌企业。所谓可持续设计的社会性,包含了社会意识及地区发展。社会意识,是指企业对环境保护及为营造优质生活,通过理解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改善及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意识。这里的社会,是比共同体或地区社会概念更广的以精神、文化为基础媒介,人与人之间通过世界网络来进行感情态度交流从而形成的团体力量。全球各地都在为提高生活质量而积极进行着各种规划,这些规划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性的成长,而同时在为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而努力。另一方面,地区发展是指城市或国家之类的共同体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
3、可持续设计的经济性
可持续性设计不仅是理想的社会运动,而且是体现经济价值的设计,具有包括设计师及相关的所有实践主义的特征。其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消费者节约使用、产品再活用及再活用产品的再次使用。经济型侧面中也可将这三个阶段广义地分为消费的减少性设计与新产品的创造性设计。消费的减少性设计是以考虑产品适当使用之后抑制其废弃物的产生及节约能源使用为初衷,通过反复使用来终止产品一次性使用产生的资源消耗而进行的设计。新产品的创造也是再活用的方法,即通过低消耗型的能源再活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以实现资源循环型社会为宗旨来开展的方法。
四、时尚服饰产业可持续性设计的事例分析
1、欢腾(Hang ten)
从美国加州诞生的休闲服饰品牌欢腾,在全世界73个国家及地区展开了销售流通。欢腾于2009年开始开展环保营销战略,到现在为止,欢腾的环保运动在服饰业界中得到极大的关注。“Save the earth”作为欢腾环保运动的标语,向人们传达了保护地球、爱护地球的信息。另外,欢腾不仅将T恤销售收益的一部分捐赠给环境团体,还通过开展一系列互动活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消费者将其称为是“善良的企业,帅气的品牌”。
欢腾的可持续性设计,主要从社会意识的层面展开,其产品的开发得到消费者认证的同时,为构造企业形象而活用了各种有效的营销手段,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得到了环境及服饰业界极高的评价。
2、李维斯(Levi Strauss& Co.)
世界著名牛仔裤品牌美国的李维斯在很早就觉察到市场的变化并积极开展了可持续性设计市场营销活动。作为通过环保认证的企业之一的李维斯,严格管理农药及类似的环境污染物质的使用与排放,并通过栽培的有机棉的使用及卡纸板再活用制作的商标来向消费者转达了其环保的品牌形象。李维斯不仅通过环保商标展现了其环保管理方法,并且在牛仔裤的制作中,革新性地减少用水需求量,开发了节约用水加工法,进行了一系列节约用水活动。另外,李维斯对反对雇佣童工的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地域团体进行了慈善捐赠支援,并对艾滋教育、人种差别废除、贫困层经济活动能力支援等进行了公益性支援。同时,李维斯对旧牛仔裤进行了回收利用,并给予捐赠旧牛仔裤的顾客打折优惠。除此之外,李维斯的专卖店通过使用高效的照明系统,追求其经济性价值。李维斯基于对环保性、社会性、经济性层面均衡的考虑而进行的可持续性设计,在全球受到了广泛的称赞。
3、H&M
作为全世界第二大服装连锁企业的H&M,因其快穿快扔的生产模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廉价原料的使用、低雇佣金的外包生产对环境和劳动者产生了否定性影响,受到了消费者的指责。H&M意识到其生存危机,并为改变其企业形象,在SPA品牌中最先展开了可持续性服饰营销战略。特别是2012年,其通过以环境和可持续性设计为主题举办时装展示会,受到了市场的关注。同时开始追求考虑环境、原料及工人权益的伦理性可持续性时尚设计。H&M可持续性营销的内容包括减少褶纹的设计、环保性洗涤方法的宣传、与有责任感企业的合作、服装捐赠、对女性雇佣的扩大、对第三世界国家劳动者人权的保护、产品包装的改善、废弃物的最小化及再次利用、专卖店内HID照明灯泡的使用、对天然资源具有责任感的使用等,向全球展示了其在环保性、社会性、经济性各层面实行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为其将来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对我国服饰企业的启示
现代消费者逐渐开始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国家逐渐开始加大对环境的保护,我国国内服饰企业发展可持续性设计成为服饰营销的必要条件。开展服饰企业的可持续性,对企业形象有着极大的影响,是实现企业长期成长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另外,对企业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已成为世界性的要求,通过对企业弥补不足及把握可持续性经营均衡的过程进行的可持续性评价,成为了企业可持续性设计的实践基准。希望中国服饰企业能够借鉴国外发展可持续性设计的品牌的成功事例,对准国内外环境,进行可持续性设计的开发,树立可持续性营销战略,争取早日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刘洪植:服饰产业中的伦理性――以可持续性时尚实践事例为中心[A].韩国时尚设计学会集[C].2012.
【关键词】 可持续平衡计分卡; 可持续发展; 企业战略; 绩效评价
许多企业采用平衡计分卡来评价绩效,但是,在现实压力下,企业不得不关注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强调可持续发展,这就对平衡计分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建立融合经济、环境、社会绩效三者在内的“可持续绩效评价”系统,可持续平衡计分卡就是进行可持续绩效评价的一种方法。通过建立和实施可持续平衡计分卡,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企业管理文化和日常实践中,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什么是“可持续性”
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出版的《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被广泛接受并引用。总的来说,可持续性强调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协调与均衡发展。
具体到不同的企业,可持续性的内涵可能有所不同。一些企业将可持续性理解为保护环境,强调关注“生态效益”,这一概念由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WBCSD)于1992年里约地球高峰会议中提出,指的是在提供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人们需求并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在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将其对环境的影响及天然资源的耗用,逐渐减少到地球能负载的程度。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就是提倡节约用电用水、废弃材料再循环、产品的生产和包装中考虑环保因素等;而另一些企业则从内外两个部分更全面地定义可持续性,包括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二、可持续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由罗伯特·S·卡普兰和大卫·P·诺顿共同开发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视角的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来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业绩评价及促进战略目标的实施。平衡计分卡系统将公司的战略目标以一系列紧密相连的业绩评价方法来表现,它不仅仅是一种评价和计量的实践方法,还是一个管理系统,有助于激发环保、产品、作业过程、客户、市场开发等关键领域的改善。平衡计分卡实现了财务、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外部和内部的平衡,结果和过程的平衡,是一个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
然而,平衡计分卡也需要适应形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如今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百姓利益为上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更加关注其社会责任的履行。传统的平衡计分卡将关注重点放在经济绩效上显然是不明智的,还必须同时考虑环境和社会绩效,因此,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绿色战略过程中,建立可持续平衡计分卡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可持续平衡计分卡就是指建立一种全面的绩效评价和监督体系,将可持续性真正融入到企业战略中,深入到企业管理文化中,使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动贯穿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从而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者相互平衡和共同发展。通过将衡量可持续性的指标与公司日常业务相结合,将企业战略目标与其具有可持续性的绿色产出相联系,可持续平衡计分卡能指导和控制企业绿色经营的实践,很好地将可持续性与企业盈利及股东利益结合在一起。
三、建立可持续平衡计分卡
本文探讨了建立可持续平衡计分卡的三种方法——添加法、重新建立法和整合法。以下详细介绍这三种方法。
(一)添加法
该法提出在传统平衡计分卡中加入一个新的视角即可持续性视角,形成第五种视角。可持续性视角包括环境和社会绩效的衡量指标,突出环境、社会作为企业目标的重要性。这五种视角构成一个综合性体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见图1所示。
企业在客户、可持续性、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视角中的表现最终都会在财务视角中得以体现,因为只有通过成功地满足顾客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最优化内部流程,不断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期的财务盈利。
这种方法简单明了,它将可持续性作为一个单独的指标,与其他四个指标一起反映企业绩效,可以大大提高可持续性在企业中的地位,适用于那些需要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比如高能耗、重污染企业,集中在水泥、造纸、煤炭、焦化、石化、冶金、建材等行业。这些行业用电量巨大,过度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可能会引发未来的能源危机,加上它们排放大量的粉尘、污水和温室气体,对生态环境和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危害。要想整治和杜绝这些现象,光依靠法律法规及部门监管是不够的,从根本上说还需要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一味地追求财富增加和利润最大化,必须考虑自身发展对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转变战略重心,强调可持续发展,寻找节约的、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以期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
但是,这种方法还是受到一些争议。以市场为基础确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能完全表现企业在环境和社会中的绩效,并且最终体现在财务视角中的数据是多方共同作用得到的,不能完全说明企业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履行情况。
(二)建立一个新的平衡计分卡
这种方法要求在考虑传统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一个视角更加广阔的可持续平衡计分卡。可持续平衡计分卡的建立需要从愿景层次开始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变革,需要制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设计新的视角和衡量指标来展现企业内外活动的轨迹,以全面地监督和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实践的过程及结果,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平衡计分卡的建立步骤如图2所示。企业愿景是企业长期的目标、自我设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内部达成的共识,是企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它通过描述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力、贡献力、市场占有率、与企业相关联群体间的关系来加以表述。在愿景的指引下,企业内部通力合作,目标一致,员工们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充分施展自身的才能和智慧,为企业发展壮大而努力奋斗。目前,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要想获得持久发展,就迫切需要重整企业愿景。重整后的企业愿景必须强调危机之下,企业的经营活动要努力遵守经济伦理和社会道德,企业的行为要能使整个人类社会受惠受益。例如,有些企业的愿景就表达出企业的存在就是要为社会创造某种价值,索尼公司的愿景是“为包括我们的股东、顾客、员工,乃至商业伙伴在内的所有人提供创造和实现他们美好梦想的机会”;海尔的企业愿景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而现在,企业愿景不光要关注人类社会,还要关注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和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物种。
接着,企业要制定其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战略的选择上,要有利于企业和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在战略的制定上,首先要明确可持续性的内涵,再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一个较长期的规划,确定未来企业在可持续性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要将战略与企业的愿景相结合,进行反复的思考和讨论,不断修正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终形成一致意见。
可持续平衡计分卡视角的确立和衡量指标的设计有很多方法,但都要围绕企业战略这一核心,考虑哪些活动能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活动的衡量指标是可控的、切实可行的、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以下是笔者思考的一种方法。
可持续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视角分别为可持续性视角、股东视角、流程视角、学习创新视角。这四个视角与传统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视角不太一样。可持续性视角包括环境和社会两方面,考虑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客户、非客户人群和其他物种的影响;关注股东利益,强调企业发展的长久性,股东视角里的财务指标选择的是那些有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指标;流程视角不同于传统平衡计分卡仅仅关注企业的内部流程,它还包括企业外部供应链体系,强调与精心挑选的、少量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在采购、生产和分销过程中注重环保和节约等。可持续平衡计分卡四个视角及一些衡量指标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可持续平衡计分卡四个视角内的衡量指标也是相互驱动的。流程视角中关注物流和生产过程的环保节约,有助于减少污水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注重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积极申请专利以保护知识产权,能促进企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在学习创新视角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比例,设计开发出低碳的、可重复使用的包装物,能够提高流程视角中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率等。总之,可持续性、学习创新、流程、股东视角最终要达到的层次不仅仅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还要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无论是还没有采用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的企业或是那些已经采用但还想进行更全面绩效评价的企业都能采用这种方法。通过建立全新视角的可持续平衡计分卡,将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贯彻到企业管理和日常运营中,以帮助和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可持续平衡计分卡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变成实际行动提供了可能,它将环境和社会方面的目标融入到企业核心管理体系中,这为企业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设计开发和实际运用可持续平衡计分卡比想象中要复杂和困难得多,它不仅仅包括设立愿景、制定目标、确定视角和选择视角内的衡量指标,要想真正落实,关键要将可持续发展统一到企业文化和实践中,这需依靠企业各方的配合、协同和不懈努力。一方面,建立可持续平衡计分卡必须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推动,如果没有上级的大力支持,可持续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和改进系统就无法进行下去;另一方面,可持续平衡计分卡的建立和运作必须得到员工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是简单的口号,它应该是企业员工内心深处真正追求的,通过员工的自觉行动及反馈回来的评价和建议,企业高层才能对可持续平衡计分卡加以修改,推动其不断完善。
(三)整合法
这种方法下,社会和环境方面作为领先指标被整合到传统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视角之中,即在传统平衡计分卡四个视角的衡量指标中加入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完成情况的指标。
整合法下,以企业战略为核心,财务、学习与成长、客户和内部流程四个视角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内在反映企业发展可持续性的一些衡量指标如图4所示。
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并融入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是通过一系列非财务指标,如环保产品的设计与研发、雇员专业的多样性、无事故安全生产日、由于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工作日等来监督和评价企业可以控制的活动。比起短期的财务指标,多样的非财务指标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更好的指示与预测。强调将衡量可持续性的指标加入到传统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视角里,从根本的目的上看,是为了将企业战略与具有可持续性的努力结合起来,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已经采用传统平衡计分卡并且很愿意将可持续性指标融入其中的企业,也适用于那些正在平衡计分卡开发阶段并且认为很有必要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但值得注意的是,将可持续性指标融入到传统平衡计分卡中的程度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言,企业在选择衡量指标之前要认真审视自身的战略目标,以确定整合的程度。对于那些非常关注可持续性的企业,可以选择“全线贯入法”,即关注可持续性问题对企业的价值创造起推动作用的所有方面,此法要求企业上下对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达成共识,该方法的实施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整合。而对于其他一些企业,可以采用“部分纳入法”,只把1至2个可持续性指标纳入到传统的平衡计分卡中,在纳入时要选择最易受影响的方面,如内部流程或客户。
设计和维护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管理会计人员可以与运营管理人员合作,设计评估的衡量指标,然后定期搜集信息,报告这些指标值。指标的选择要与公司的战略密切相关。比如说,对于实行低成本战略的企业,可持续性体现在内部流程视角中就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原材料浪费和采用绿色替代原料等方式来缩减成本;然而实行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强调的是不断设计出新颖的和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以拉动和满足顾客需求。为了保持和扩大客户群,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当增加研发设计投入,招聘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还可以通过学习与创新视角、客户视角等反映。
总之,现代企业必须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境和社会效益。为了正确监督和评价企业的可持续性实践,需要引进可持续平衡计分卡。可持续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一个综合性框架,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可持续性的日常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它不仅仅是一种评价和计量方法,还是一个管理系统,有助于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环境日趋恶化的现实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芳,李慧明.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演进与整合[J].经济管理,2006(7):17-20.
[2] 梅跃碧.中国上市公司独立社会责任报告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10.
(一)住宅小区概念。一般称“居住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一个住宅小区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是一个“微型社会”。一个完整的住宅小区是由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建筑小品、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工程设施等实体和空间经过综合规划而形成的。
(二)我国住宅小区建设现状。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房改的推行,房地产业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住宅小区的建设也已经被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和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得以重点发展,从而使我国住宅小区建设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据统计,2000~2002年之间,城镇住房建成21.6亿m2,平均每年建住房7.2亿m2,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0m2。但是,机遇与挑战共存,成就与问题并在,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区建设起步较晚,没有系统化、标准化。我国的住宅小区建设是从房改后才逐步发展起来,至今也只有10来年而已,对于小区建设的研究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重视起来,因此小区建设的各方面还不够成熟。
2、不节制的开发,破坏了大量资源和土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住宅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为了满足这种供小于求的情况,我国小区的建设也异常迅速,尤其是最初几年只是考虑到需要问题,大量开发住宅,造成了大量资源和能源的破坏。
3、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考虑到整体效益。房地产商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从而产生了大量的高容积率、低环境质量的住宅小区,不仅其居住生活的舒适、方便性和安全性受到极大制约,而且也不利于环境、生态和能源的综合治理和开发。
我国住宅小区的现状表明目前的小区建设还没有完全走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而随着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实践与创新,人们对可持续性住宅内涵的理解也不断深化,因而可持续住宅小区的建设就成为了目前国家和民众所期盼和渴望的大事。
二、可持续住宅小区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全新的发展思想,它要求人类以新的资源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展人类文明,保证社会具有持续性发展能力,使人类逐渐从工业文明跨入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文明社会。经过以上对可持续理论的研析,本文认为可持续住宅小区的概念可定义为:在其形成和发挥其服务功能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能够接近或达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住宅小区。
三、分阶段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住宅小区可持续性评价的目的。住宅小区可持续性评价的总目地就是给出可持续住宅小区的标准,保证住宅小区的可持续性建设,其结果就是可持续住宅小区。目前,我国在可持续住宅小区的建设上还停留在概念炒作,只有进行合理正确的可持续评价才能有效的建设可持续住宅小区。虽然对于可持续住宅小区的总目地都是一样,但不同阶段、不同机构和人群相对于自己的利益又有不同的目的。
1、小区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阶段。在小区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阶段,涉及到政府部门和开发商及设计单位。可行性研究主要是对小区位置选择的是否合理,是否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是否符合可持续性原则;在规划设计阶段有政府部门的总体规划要求和对可持续性住宅建设的监督作用,设计单位按照可持续性原则进行小区规划设计,开发商对规划设计的把握,一方面要有卖点,一方面要符合可持续性原则。那么在这一阶段就需要对整个小区的规划设计进行评价,看其是否符合要求。
2、小区建设阶段。在小区的建设阶段,涉及到政府部门、开发商、建设各方和买房人群。这一阶段是从图纸变为现实建筑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政府部门继续对小区进行监督和检查,开发商和建设各方在抓紧建设。根据我国目前出台的房地产销售政策,房屋的出售要在拿到销售许可证之后,内部认购的模式也将予以取缔。在开发商拿到销售许可证时工程已经开工,这就表明在小区的建设阶段房屋开始销售,从而购房人群也加入进来。此时的小区可持续性评价一方面是要在过程中保证其可持续性建设和最终小区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是给购房人群以参考。
3、小区交付使用阶段。在小区的交付使用阶段,涉及到政府部门、开发商、建设各方、物业公司和买房人群。这一阶段政府部门和开发商进行验收,施工单位保修,买房人群收房进住,物业公司进行小区管理。这一阶段的可持续评价是典型的后评价,目的是给出整个小区的可持续性程度。
(二)分阶段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作为衡量住宅小区可持续性的指标体系,不仅应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等普遍原则,还应满足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层次性、区域性、可操作性、动态性与阶段性等原则。
[关键词] 县级矿产资源规划 可持续性评价 可持续性指标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矿产资源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矿产资源规划则是促进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手段,是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龙头”和依法行政的基本依据。在新一轮的矿产资源规划中,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是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体系中基层的规划,是最需要具有适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矿产资源规划。在新一轮的矿产资源规划中需要着重处理好几种关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等。 本文试图对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评价进行探索,为了促进在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处理上述的几个方面的关系,对规划方案本身的可持续性进行必要的评价,使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成果更有效的指导该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二、内涵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1.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内涵
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是矿产资源规划纵向分类体系中最底层的规划。它是县域范围内以保障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矿山环境为目标,根据县域矿产资源的特点,在时间、空间和结构上对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等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
2.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可持续性评价的理论方法选择
常用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有环境可持续性指数法(ESI)、生态足迹法(EF)、能值可持续性指数法(EMSI)、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SEI)等 。其中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是根据某一特定区域、特定系统来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评价指标,其特点是直观、简洁地对所要评价的内容进行说明,目的性明确。由于矿产资源规划的内容除了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做出一定的规划外,同时还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技术、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评价必须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分析,结合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特点和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的比较,在评价其可持续性时应采用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
3.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可持续性评价的流程
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评价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对县域内矿产资源现状做一个可持续性评价,分别评价得出各个二级指标的可持续性程度。并且在规划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强现状评价中可持续性弱或不够好的方面的研究。在规划编制完成时,再次对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做出评价,得出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利用程度。本文结合云南省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的指导意见,鉴于本轮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编制应着重加强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的预防与防治、土地的恢复治理和复垦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完成时对矿产资源规划方案本身进行可持续性评价。在本文中适度加强了二级指标中的生态环境指标的权重,以期能更好的评价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在协调县域内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发展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方面作用。
三、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试图从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四个方面来评价矿产资源规划的可持续性,以期能给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规划目标的先进性、实施规划的可能性、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应变能力和规划政策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矿产资源规划成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有效依据,发挥其空间管理、总量调控、结构调整、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的功能。在县级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矿产资源规划起到一个核心协调的作用。
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可持续评价的涉及范围很广,指标体系选择的不同,觉得的结论也不尽一致。选择评价指标是应遵守完全性原则、非相容性原则、简洁性原则、客观性原则。除了一般性原则外,还结合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特点,并根据图1和云南省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指导办法中十八张附表中的相关指标,总结得出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评价中的矿产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四个二级分类的16个子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
以上的指标种类确定后,可以看出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决策的问题,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来确定不同的规划方案的各项指标的依次计算,然后将不同量纲的指标化为无量纲的系数,在等权的条件下即可将各项系数确定权系数,再将其乘以各项指标的评价系数,得出可持续评价系数再进行加总然后加以比较。最终对该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程度进行比较研究,选择较优方案,并根据评价结果对规划方案做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一个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程分为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几个阶段。在县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在孕育期和成长期里发展速度逐渐增加,县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发展性逐渐变强。达到成熟时期发展速度虽然变慢,但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仍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这时矿区持续发展能力在减少。但如果任其发展,该区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进入淘汰期,如果该地区能通过矿产资源规划进行及时的调控,改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流程方法、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和保护。努力实现相关产业的调整,那么该地区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程将获得下一个发展过程。本文的目的就是在该县域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做一个跟踪评价,并在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评价结果,延长其开发利用的寿命周期,并使矿产资源规划在该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和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切实的协调作用,使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增加生命周期的同时,也促进该地区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资源充分、自然环境优良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矿产资源规划的动态规划的编制提供一个可行性的模式和方法。
四、结论
该研究对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评价做了探讨,但是在具体的评价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层次分析法的权重如何确定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还有就是矿产资源在各个县域内分布种类不一,资源品位各有差别,该评价体系仍要结合每个评价区域的实际来具体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如何使矿产资源规划可持续性评价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将是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安其军:论矿产资源规划在矿政管理中的作用[J].国土资源,2003,(5)
[2]肖语:县级矿产资源规划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1):297-298
[3]郝翠,李洪远,孟伟庆: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6):2
[4]张金学:鸡西矿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02
生态经济的相关理论介绍。生态经济是生态学当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同时也被称作环境经济,主要就是指政府或者国家在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在考虑纯粹的经济问题时,还应该要全面综合的思考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生态经济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国家和地区的进步和发展能够最大限度的和周围的环境处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在生态经济领域中看,人们的可持续经济行为能够被当成是,实现所处区域的环境价值,并将其同社会经济和价值进行整合的方式,对于现代建筑行业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可持续性建筑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是追求保护环境,更多的是从根本上将环境的价值以及经济衡量标准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看,可持续性建筑的发展和成功都是实现自然资本生态主义的过程,比如现代建筑中所采用的自然排水系统,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人工设计和创造有效降低建筑成本,还能够实现自然环境的价值。在建筑中采用的多元化节能措施能够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自然的资本更好地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价值。
二、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分析建筑经济的特征
1.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重视优化和智能
智能化能够有效的实现建筑物的节能目标。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建筑经济更多的表现就是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实现优化功能以及控制成本。这个时候,现代化的建筑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智能化的系统。
2.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视环保以及生态
在设计现代建筑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环境生态保护,对于可再生材料以及自然应该要最大程度的去利用,对美化自然环境以及绿化人居环境比较的重视。不管是建筑的外墙或者内墙,都应该要尽量的使用木材,在选择墙体的保温材料时,也应该要尽可能的选择那些可再生的木材,在室内和客厅内,基本上都是使用的木地板,有的甚至是使用的旧建筑当中拆除的旧木地板,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让水泥的使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除此之外,在很多建筑物的外墙上,基本上都不使用油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少对人体的伤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等。
3.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视自然和节能
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现代建筑应该要对能源的有效使用更加重视。而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目的,首先就应该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对于能源的使用量应该要尽量的节约。比如在节约水资源方面,要对整体的预制卫生间进行合理的规划,而卫生间内部的设施应该要选用那些节水型的产品。在条件允许或者是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回收雨水等,然后在将回收的水经过处理之后进行合理的利用。
三、可持续发展使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能够实现良性互动
在生态经济与建筑经济理念互动性机制的一大重要体现就是绿色生态住宅区。绿色生态住宅区关注并研究了生物方面的关系,比如各条食物链上面实现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等,还有非生物方面的比如土壤、水体以及空气流动等方面的状态。这些多元化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对生态环境起着重大的影响。在可持续建筑的设计中,所参考和收集的信息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无论是住宅区的环境治理保护还是到具体户型的设计规划,无论是政府的各个部门还是一套房的业务,都是在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制定出适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目标。
1.构建起生态经济和绿色建筑的指标体系
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其实就是看现代建筑和生态经济之间的最终结合程度。所以就需要制定出一套比较科学和合理的体系,主要的目的就是对现代建筑的现状进行反映,同时还能够对现代建筑的生态发展规划意图进行相关的指导。另外,在对现代建筑物规划进行制定的时候,目标应该要确定可定量化以及明确,比如交通网络以及综合土地的使用,对于汽车的使用频率以及使用量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限制,对于多样化的本土能源供应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建设应该要尽量的去落实。
2.对于可持续性建筑的要求和内涵应该要比较明确
为了让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能够有效的实现良性互动,那么就需要把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放在目标相同的系统当中,而对可持续性建筑的要求和内涵进行明确就是其中比较直接的行动。
3.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整合,给现代建筑行业的设计带来了深远的改革意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在工程项目的最初阶段保证可持续性的规划,制定出最高效的计划和角色,可持续性建筑研究并不是对于建筑风格或者造型的追求,而是将建筑当成是能够实现多种价值的有机系统。生态建筑经济并不代表需要更高的经济成本投入,也不是比一般的建筑更为复杂和繁琐,自是对于建筑的各个部分进行整合性设计来实现建筑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最佳关系,目的在于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有效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生态经济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互动,首先要将经济、生物和人类的各个系统统一为一个整体,要创设一种“做好事轻而易举,工作和生活中自然的日常行为理所当然而不是有意识地利他”的新体制,据此需要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设立一系列目标,根据这一系列的经济发展目标,首先应把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目标明确为:
1)仍然以有利于减少能量与资源消耗的技术策略为基础,尽量减少建筑的资源消耗量与废弃物的排放量;
2)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降低可持续性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各阶段成本;
3)提高可持续性建筑设计中的经济分析与环境影响分析的整合程度,从提高经济-环境复合价值出发,科学计算可持续性建筑节省的生态成本与其长远社会经济效益间的关系,使由建筑活动所带来的“入”与“出”一目了然;
4)通过建筑的建造行为策略性地向自然资本投资,促进自然资本价值的实现,使可持续性建筑在环境与经济评价中都表现出比普通建筑更多的优越性。
四、结语
关键词: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政府违约;研究理论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2003108
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基于公共债务过高引起政府违约甚至导致经济危机的担忧,引发了对适度公共债务水平或合理的公共债务路径的深入研讨。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举发国债,2010年初欧洲债务危机凸显,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问题更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中国在应对世界金融经济危机过程中实施公债支撑的积极财政政策,公共债务及其可持续性问题更不能忽视。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巨额国债和90年代拉丁美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债务问题,早已引发了大量关于公共债务、赤字或财政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本文试想通过对国外关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文献的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第一部分是对公共债务可持续性定义进行概括评述。第二部分是综述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条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现有的研究循两个思路:(1)展望的视角――探讨适度的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指标,以求得一个不致使政府违约的公共债务水平;(2)回顾的视角――根据历史数据对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状况进行检验,关注于不引发政府违约的公共债务路径。第三部分是有关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边缘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异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含义但仍然联系到公共债务政策能否延续问题的观点;最后一部分是全文观点总结及研究展望。
一、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概念
在现有的相关文献中,都将“财政可持续性”、“赤字可持续性”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视为同一个概念[1-3],在文献中这三种表述似乎是等同的。诚然,从政策的执行来看,由财政政策引起赤字,赤字是由债务融资来支撑;从可持续性来看,公共债务的可持续状况直接影响赤字的可持续性,进而影响一国的财政可持续状况,这三种表述是同一的。但是,本文认为,对政府偿付能力问题的上述表述中,“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更为准确,因为“财政可持续性”的表述没有直接的研究对象,虽然“赤字可持续性”的表述中可以将“赤字”视为研究对象,但仅以赤字作为研究对象却忽视了累积债务这一重要对象。所以,本文将以公共债务可持续性作为核心概念。
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涉及两个问题:(1)什么样的公共债务政策是可持续的?(2)如何评价实践定政策的可持续性?大多数文献跳过了第一个问题而关注于第二个问题,但是这些研究中对可持续性蕴含了这样的含义:如果一个公共债务政策的运行轨迹满足预期的未来基本盈余现值等于初始债务,那么它是可持续的。Burnside认为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是指在不断偿付(而不是拖欠)债务的同时能够无限期地保持同样的一套政策[1]。显然,以上定义的出发点都是政府跨期预算约束,这些定义关注于公共债务的时间路径,而不是公共债务本身的规模,也就是说,这种定义存在着不符合直观认识的情况:即使当前的公共债务(或赤字)非常高,只要未来的基本盈余能够保证抵消这些债务(或赤字),它仍然是“可持续的”。Chalk 批评了上述定义中存在的“反直观情况”[2],他认为这种情况是从政府跨期预算约束出发定义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固有缺陷,于是,他从OGL模型出发对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研究,虽然没有给出可持续性的定义,但显然他认为可持续性的定义中还应当规定赤字或债务存量规模不能“过大”。同时,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与经济运行情况相联系:(1)经常的预算赤字并不能说明不可持续性,因为在低利率下,有可能在经常的(甚至是永久的)基本赤字下的公共债务仍然是可持续的;(2)一个稳定的债务负担率并不能证明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不可持续政策并不一定有爆发式增长的债务负担率,例如在未来经济增长率低于利率时,即使基本盈余为零,(已存在的)债务不断滚动会违反可持续性。
综观上述各种公共债务可持续性定义,以及下文将提到的非主流的可持续性观点,可以认为公共债务的持续性是与政府偿付能力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偿付能力是指一个政府能够履行它的债务义务而不是拖欠或拒偿债务的能力。因此,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的是政府债务清偿能力问题。当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时,公共债务就是可持续的;反之,公共债务就不可持续,政府就要违约或“破产”。可以说,可持续的公共债务是指不会造成政府违约的公共债务水平或债务路径。
二、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条件研究
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条件是为了回答上文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如何评价实践定政策的可持续性?现有研究文献在对可持续性条件的研究中已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思路:(1)可持续指标研究:依据对当前公共债务水平和财政状况的认识以及对未来财政收支的预期,计算出适当的可持续性指标,这可以视为一种展望的视角;(2)可持续性检验研究:根据历史数据来检验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状况,虽然这也会对未来作出预测,但可以认为它更多的是一种回顾的视角。
(一)可持续性指标研究
1.Domar条件
(二)政府违约阀值
Besancenot、Huynh等研究了在流动性不足假定下的可持续公债的拖欠问题[25],他们
认为基于可持续性定义所确定的“合理”债务规模,如马约规定的60%的债务负担率,并不是排除债务危机的充分条件,如墨西哥政府1995年被迫发生债务拖欠时,债务负担率远远小于一般的合理标准(30%,1993),这次债务拖欠的根源是投资者拒绝购买延期的政府债务。他们运用博弈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有时投资者不愿去购买“可持续”的公共债务,建立了一个基于重复博弈的理性预期均衡模型,通过反复迭代,该模型得到一个不断降低的阈值(Threshold)。它将收敛到一个极限,这个极限相当于一部分未来基本盈余的贴现,即为投资者开始拒绝购买新债务的临界值,也即为政府的违约阀值。
违约阀值:
(三)财政政策的非线性调整
IBC的另一层含义,或者说是IBC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公共债务的均值回归(债务收敛于未来基本盈余的现值),这个回归能够说明政府在采取正确的措施,也就是在债务规模过大时致力减少赤字。近年来在许多检验IBC的研究中发现了财政政策的非线性调整:政府的政策反应程度取决于财政不平衡的规模,并证实这个反应系数是随着不平衡的规模而增加的。Bohn通过增加高次多项式,以及一个在dt=0.343(这是他得到的dt的样本均值)时的分段线性函数建立了一个简单的非线性模型,得到了一个递增的盈余对债务的边际反应,从而提出了它们之间的非线性、凸性关系。
Sarno运用美国1916年以来数据提出了美国债务负担率的非线性均值回归的证据。美国债务负担率呈现一种非线性均值回归,政府在公债特别高时会对财政赤字作出更大的反应[26]。Arghyrou和Luintel在对4个欧元区国家(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和挪威)的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中发现了所有国家的财政非线性调整的证据:当财政赤字很高时,向均衡的调整速度就越快[20]。但Bahmani通过对28个国家的赤字-GDP比率运用KSS检验与ADP检验进行对比研究发现[27],只有4个国家在线性检验中不平稳而在非线性检验中平稳,10个国家在线性和非线性检验中都平稳,另有14个国家在线性和非线性检验中都不平稳。这个发现虽然说明了很多国家满足IBC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线性检验有时对财政的非线性调整是无效的,但似乎也说明了非线性调整效应不够明显,这也许是因为作者检验的是赤字-GDP比率而不是债务负担率。
四、借鉴与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关注于不引发财政危机的公共债务水平或路径。前文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的新观点,系统归纳了国际上关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含义、可持续性指标和可持续性检验等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条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关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的边缘问题。国外的研究有如下方面值得借鉴与深入研究。
第一,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是与政府偿付能力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政府偿付能力是指一个政府能够履行它的债务义务而不是拖欠或拒偿债务的能力。国外学者的研究提示,在研究政府债务清偿能力问题时不仅要关注公共债务本身的规模,更应该关注公共债务的时间路径,也就是说,可持续的公共债务是指不会造成政府违约的公共债务水平或债务路径。
第二,关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条件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回顾与展望的研究视角统一起来进行。回顾的视角与展望的视角各有优劣,比如可持续性检验的政策意义模糊不清,可持续性指标的研究过于简化,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出入;但可持续性检验也有较稳定的一致性,可持续性指标对短期预测更为灵敏,不适于长期预测等。然而,两种研究思路却并不矛盾,通常它们得到的结论是相似的;当出现相悖的结论时,一般以可持续性指标为准,因为指标可以对突发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而检验依赖于较大的样本容量,但如果突变后的子样本空间足够大,仍然可以通过结构转变模型得到与可持续性指标相一致的结论。
第三,可持续性研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一个确定性环境中的可持续政策在不确定条件下不一定仍然可持续。大多数现有研究是在确定性条件下进行。虽然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识到了可持续性研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但目前来看,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处理不够精确,显得有些任意武断,如前面所指出的,在同一样本的基础上,对折现因子的不同处理得到的检验结果大相径庭。所以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纳入随机因素和风险度量后的可持续性研究:包括折现因子的不确定性和主要经济变量的不确定性。
第四,现有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对内生性关注不够。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是与经济运行状况紧密联系的。大多数研究看到了经济增长率对公共债务可持续的重要影响,但很少考察公共债务及其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效应,现有研究只是将经济状况作为外生变量来考察其对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而反过来,实质上财政政策的运行无疑对经济运行有着显著影响。出于研究需要,当前的公共债务可持续的研究对此鲜有涉及,如Chalk甚至将财政赤字作为消耗性(NonProductive)支出,以此简化模型。所以,
今后的研究应该把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与经济内生因素紧密联系起来进行。
第五,关于可持续性检验的起点――现值预算约束受到质疑:现代财政主义提出的“价格决定的财政理论”(Fiscal Theory of Price Level)认为,政府预算等式并不是一个约束,而是一个均衡条件,也就是说,在均衡时,现值预算等式是确定成立的,在FTPL框架下,传统的“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检验”只是一个统计问题而不具有理论意义。这一批评对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检验研究无疑是致命的,理应在实证检验之前对这一问题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另外,与成熟市场经济体不同,对于财政状况较差及金融市场不完备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公共债务可持续性问题的一些边缘研究可能更有意义:如能保证财政危机下债务偿还的自然债务警戒线,投资人意愿认购公债水平的政府违约阀值等研究,应当获得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参考文献:
[1] BURNSIDE C.Fiscal sustainability in theory & practice: A hand book[R].The World Bank,2005.
[2] CHALK N A.The sustainability of bondfinanced deficits: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approac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0,45(2):293-328.
[3]GREINER A, KAUERMANN G. Sustainability of US public debt: Estimating smoothing spline regressions[J]. Economic Modelling,2007,24:350-364.
[4] DOMAR E D.The "burden of the debt" & the national incom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4,34(4):798-827.
[5] YANAGITA T, HUTAHAEAN P. Maintenance of the fiscal sustainability(Chapter 4)[R]//Handbook of Fiscal Analysis.Agency of Fiscal Analysis, Ministry of Finance,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2002.
[5] BUITER W.Guide to public sector debts & deficits[J].Economic Policy: A European Forum,1985,l(November):13-79.
[7] BLANCHARD O J.Suggestions for a new set of fiscal indicators[R].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 No. 79 (April), 1990.
[8]ANNICCHIARICO B, MARINI G, PIERGALLINI A.Monetary policy and fiscal rules[J].The B.E.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8,8(1).
[9] BUITER W H, PATEL U R.Debt, Deficits and Inflation: An application to the public finances of Indi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2,47 (March):171-205.
[10] McCALLUM B.Are bondfinanced deficits inflationary? A ricardian analysi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4, 92:125-135.
[11] HAMILTON J, FLAVIN M. On the Limitations of government borrowing: A framework for empirical test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808-819.
[12] WILCOX D W. The sustainability of government deficits: Implications of presentvalue borrowing constraint[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 1989,21:291-306.
[13] BLANCHARD O J, CHOURAQUI C, HAGEMANN R P, et al. The sustainability of fiscal policy: New answers & to an old question[J].OECD Economic Studies, 1990,15:7-36.
[14] BOHN H. The sustainability of budget deficits in a stochastic economy[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1995, 27:257-271.
[15] TREHAN B, WALSH C. Common trends, the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 & revenue smoothing[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1988,12:425-444.
[16]TREHAN B, WALSH C.Testing intertemporal budget constraints: Theory & applications to U.S. federal budget & current account deficit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1991,23:210-223.
[17] QUINTOS C E. Sustainability of the deficit process with structural shifts[J].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 1995,13:409-417.
[18] CORSETTI G,ROUBINI N. Fiscal deficits, public debt, & government solvency: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1991,5(4):354-380.
[19] AHMED S, ROGERS J.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s & trade deficits: Are present value constraints satisfied in long-term data?[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5,36:351-374.
[20] ARGHYROU M G,LUINTEL K B.Government solvency: Revisiting some EMU countries[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7,29(2):387-410.
[21] BOHN H.The behavior of U.S. public debt & deficit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3):949-963.
[22] CANZONERI M, CUMBY R, DIBA B. Is the price level determined by the needs of fiscal solvenc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6):1221- 1238.
[23] MENDOZA E G,OVIEDO P M.Fiscal policy &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tale of the tormented insurer[C]//Meeting Papers 377.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2006.
[24]MENDOZA E G,OVIEDO P M.Public debt, fiscal solvency, &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in Latin America: The cases of Brazil, Colombia, Costa Rica, & Mexico[R].Staff General Research Papers 12700, Iowa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06.
[25] BESANCENOT D, HUYNH K, VRANCEANU R. Default on sustainable public debt: Illiquidity suspect convicted[J].Economics Letters,2004,82:205-211.
[26] SARNO L.The behaviour of US public debt: a nonlinear perspective[J].Economics Letters,2001,74:119-125.
[27]BAHMANI S. Do budget deficits follow a linear or nonlinear path?[J].Economics Bulletin,2007,5(14):1-9.
A Review of Theory and Method of Research on Public Debt Sustainability
DENG Xiaolan1, HUANG Xianlin1, ZHANG Xutao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P. R .China;2. Postdoctoral Workstation, China Merchants Securities,Shenzhen 518026, P. R. China)
Abstract: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是全国的重化工能源基地。随着山西省矿产资源大范围、长时间和高强度的开采,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加之全省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导致了水土流失、水资源缺乏、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态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对山西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研究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怎样与一个有限的、非增长的、物质上封闭的生态系统相关的。或者说,在经济系统的作用下,如何使地球生态系统保持动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是生态可持续性,而生态足迹就是反映生态系统生态可持续性的指标,而生态足迹的相关理论就构筑了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内在规律的理论媒介和桥梁。也就是由此来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反映区域资源的消耗强度。随着全球人地关系矛盾的日趋尖锐,生态环境总体呈现恶化趋势,人类的生存进一步受到威胁,生态安全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的前沿课题和研究热点。本文以山西省为研究区域背景,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出山西省2007-2011 历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年份的生态足迹量,可以进一步了解山西省在各年份的发展状态,并定量描述出山西省所处的发展状态(可持续性或不可持续性),从而为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或政策导向,同时,也可为测度同类区域的生态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现状
生态可持续性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由于生态资源数量和生态环境容纳力的有限性,经济增长产生生态代价,若不控制,生态极限迟早会被超载。而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生态可持续性就成为评估资源持续利用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构建一种生态可持续性的经济,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有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及其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就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由加拿大经济学家 William 和他的学生 Wackernagel[1]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提出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以生态足迹分析法为各种自然资源提供的统一度量——生态生产性面积为基础,测量人类维持一定的消费水平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将其同国家或区域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消费活动是否处于该区域生态承载力范围内,进而分析区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三目标(经济、社会、环境)模型。M.A.Quaddus[2]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三重目标——社会、经济、环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估算。苏格兰学者[3]提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时间序列研究,该方法综合应用了真实储蓄率、净国民产值、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初级生产力和真实发展指数等多种测量模型。
………………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人类由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的同时,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表现为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逐年加重、温室气体含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明显、臭氧层耗竭不断加剧、人口数量居高不下,等等。人们为了寻找一种建立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基础上的长期发展模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探索,先后提出过“有机增长”、“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和“协调发展”等各种构想,同时,也出现了所谓的悲观派与乐观派的争论。可持续发展由此产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归功于联合国等组织在 20 世纪 70-90 年表的几个重要报告:①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有 114 个国家参加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就包含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②1980 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委托,在世界生物基金会(WWF)的支持和协助下所的文件《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明确的概念首次出现。③挪威前首相布兰特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 1987 年 2 月在东京召开的特别会议上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可持续发展”加以阐述并得到广泛的认可。从广义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种可持续发展,明显超出了以往仅仅关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市场交易运行机制和政府对“市场失效”进行干预的主流经济学范畴,这无疑是要求人们将视野延伸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领域,并且找到使二者保持和谐的经济机制。
……………
关键词:水利;规划;可持续
Abstract: For the design of water conservancy planning, has become a current research topic, due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more serious, in addition to various resource is less and less, therefore, the design of water conservancy planning has become the major research top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has become a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urrent study, design of water conservancy planning and sustainability are tightly connected together,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sustainable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对于水利规划设计来说,现阶段的最大要求就是要可持续发展,主要原因就在于无论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都在飞速的减少,而且社会发展的速度还在不断的加快,鉴于这样的情况,必须在水利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大力加强可持续性的规划与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国家与社会的良性发展,从而对居民的生活与工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过去的水利规划设计中,虽然也加入了一定的可持续设计因素,但并不是特别多,也不是以可持续性为主,现阶段的社会情况和国际情况都有了较大的变化,需要对水利规划设计有一个整体的改变,要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本文就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进行一定的研究。
一、水利规划设计的不适应性
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水利规划设计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水利规划设计中的指导思想上,往往缺乏系统思想、综合观念; 重工程轻资源,修建水利工程时仅侧重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和利用而忽视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 重工程措施轻非工程措施,建设了主体工程缺少配套工程、经营管理设施、监测信息系统,轻视了工程的所辖区域和上下游水土资源的综合整治; 重农业农村轻城镇,建设调蓄水工程,只以农业农村为服务对象,而城市县镇用水、防洪考虑不足,对于防洪、供水工程、水资源开发工程没有真正做到城市农村统筹规划、配套建设。对于水利规划设计而言,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变化,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居民服务,促进国家的发展。
二、运用科技理念指导水利规划设计
(一)人与水资源的系统观
对于水利规划设计而言,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改变观念做起。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很多人都认为,水利规划设计是由人主导的,因此在进行设计和规划的时候,对很多的因素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的掌控,反而会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鉴于这样的情况,必须改变固有的观念,将人与水资源的系统观从根本进行一定的转变。在水利规划设计方面,人并不是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对于自然界的一些因素和条件,是没有办法完全控制的,需要采取顺应的策略,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从而对水利规划设计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城市,水利规划设计之所以获得了可持续的发展,根源在于系统观获得了较大的转变,由此可见,对于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必须将人与水资源的系统观进行必要的转变。
(二)综合性进行考虑
建设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适应观,不仅要充分考虑水工程承载能力,保证布局合理、结构科学、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良性循环,而且更应充分考虑水工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不要对相关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对于水利规划设计而言,在可持续性的发展方面,需要进行一定的综合性考虑。就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而言,很多的因素都在不断的变化,无论是经济因素,还是环境因素,抑或是国际的局势,这些都对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考虑。在现阶段的研究中,主要是对一些客观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比方说水利工程的承载能力,结构材料的效用,能否良性循环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也是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研究的重点环节。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以长江三峡水电站为例,经过不断的努力,长江三峡水电站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可持续性的方面也做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
(三)技术与水资源和谐的价值观
对于现阶段的研究来说,科学技术与水资源和谐具有一定的矛盾性,这对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现今的研究不再像传统水利那样将水工程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唯一手段,要科学统筹,善于采用科学先进的非工程措施。采用的科学技术不仅适应水资源的开发能力,而且还要考虑如何利于水资源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对于技术与水资源的价值观来说,在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很多的科研机构由于缺乏这样的价值观,导致在水利规划设计领域没有获得较大的突破,至于可持续性的研究方面,也没有太大的作为。我国现阶段的研究,虽然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设备,但需要应用技术与水资源和谐的价值观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至于走向歪路,对日后的发展能够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三、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的研究原则
(一)水系统分析原则
对于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的研究来说,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更好的进行研究工作,否则就会出现一定的混乱情况,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首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水系统分析原则。在水系统分析原则方面,本文主要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龙头,两江( 河) 携手千里、穿过5 省市、调水百亿m3 在这项世界瞩目、宏大的跨流域调水战略性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反复进行水系统分析尤为重要和关键。不仅要对调水区、受水区的水资源、水库移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建设、水价、体制、机制等有关方面放到同一个大的水系统进行分析考虑,而且做为一个受水区的省市也同样既要考虑大系统又要兼顾本系统进行系统分析考虑,同时应把本行政区做为一个分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综合社会效益、整体经济效益、长远生态效益的最佳组合,并与大系统保持一致性。由此可见,水系统分析原则对于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的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绝对不可以忽视,需要严格的遵循。
(二)生态成本总量控制原则
在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的研究中,生态成本总量控制是一个核心的环节,也是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由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较快,生态环境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生态成本的总量在不断的减少,鉴于这样的情况,在研究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的时候,就必须遵循生态成本总量控制的原则,同时不断的修复生态环境,扩大生态成本总量,这样才能对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的研究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同时能够使得二者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在将来的发展中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子孙后代造福。
(三)尽可能利用高科技原则
对于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的研究来说,高科技无疑是最大的助力,因此在现阶段的研究中,需要尽可能的利用高科技。将众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良好的进行结合,运用到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的研究中,这样就会对研究倍添助力,促进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的高科技之间并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的融合,因此对于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的研究来说,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应用,不同的环节应用不同的科技,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进应用了最先进的水利技术,而且经过多项科研攻关解决遇到的技术难关,并有待通过建设实践发展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水利新技术。
四、总结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资源方面的消耗量较大,因此对于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的研究需要具有较大的建树,才能更好的造福人民和子孙后代。本文对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我们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中,一定可以在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方面获得较大的突破,从而更好的利用资源,值得注意的是,在水利规划设计与可持续性的研究中,需要向国际的一些先进技术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凤林.运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水利规划设计水平[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3(S1).
[2]李冉.浅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科技风,2009(14).
[3]周洪明.浅谈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3).
[4]张毅,彭德慧,陈静.试析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科技创新导报,2012(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模式
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 A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城市轨道问题分析解决,且同时保证资源与环境得到良好保护和子孙后代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发展模式。作为可持续发展交通的基本手段,城市轨道交通是可持续发展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具体表现。因此,加强有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模式分析,对于改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
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保证轨道交通系统在环境、社会及经济三方面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特点。
(1)环境可持续性:依据可持续交通系统发展目标,交通系统应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系统及环境的破坏,如减少拥挤及汽车尾气排放等。轨道交通是大客运量的公共交通,其系统适应于环境可持续性理念,且其单位运输量导致的污染远低于普通公共交通系统。所以轨道交通系统的环境可持续性应将出发点控制在同环境及其他交通系统协调发展方面,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轨道交通系统应与其他交通系统相配合,特别是其他公共交通系统,应保证乘客能够方便换乘;另一方面是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应科学利用与开发,在确保客流充足的同时又不会造成过高拥挤,促使更多人选用轨道交通;[1]
(2)经济可持续性:当前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状况不佳,部分城市通常需要政府补贴,此种发展模式明显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可持续目标是利用政策和市场手段把城市轨道交通形成的外部效益转变为内部效益,以平衡轨道交通运营与建设过程,进而实现盈利,积累建设资金,完成投资、运营、建设间的良性循环;
(3)社会可持续性:轨道交通系统系统在分析经济性的同时,还应把握社会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要求轨道交通设施应保证使用的公平性,特别要重点关注低收入及弱势群体。此外应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乘客需求。
二、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1、“物业+铁路”捆绑运营模式
(1)轨道交通站域地下与地面空间开发
在城市空间深度开发现状下,轨道交通站域地下与地面空间开发证日益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研究的关键点。在开展站台、高架通道、列车、换乘通道内的广告及冠名开发基础上,应加大以下方面的开发及规划:
①通常城市中心的轨道交通车站会靠近城市娱乐、商业及休闲中心等,此类中心区域一般会建设大面积的文化广场或绿化带,而这些地带的土地均具备较高的商业价值。因此,可利用这些地带的地下空间进行地下商业中心或文化娱乐中心的规划,以同轨道交通车站形成良好衔接,从而为轨道交通提供大规模客流量。
②深化大型轨道交通车站的上部及两侧空间开发,配合轨道交通车站建设车站商场;车站商场同时具有商业和交通功用,其能将客流快捷方便的引入或引出车站,而客流在车站停留或经过时又能加大商场的经济回报;
③合理增大轨道交通车站连接通道宽度,在轨道两侧安置各类商业场所或设施,以构造成小型地下商业街;中部为人行道、两侧为商店的布局方式,不仅使得商业街可为轨道交通乘客提供购物方便及商品浏览,还使轨道交通的大型客流量为商业发展提供经济动力。[2]
(2)城市轨道沿线开发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可将轨道交通经营与土地经营相配合,有效拓展轨道交通双向运输特点,形成以轨道交通系统为主、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旅游、百货商店、广告、住宿、租赁等流通服务业为辅的运营模式。可在轨道交通沿线和车站周围区域进行房地产开发,通过轨道交通形成的派生商业价值,将游乐园、商店、电影院等规划在轨道车站附近,以充分利用客流的同时,可为轨道交通供给基本的日常客流。
此种模式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公司获取利润,政府也可得到巨大的经济回报;缺点是需要轨道交通企业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
2、“政府建设、公司经营”模式
此种运行模式中,地铁的经营与建设相分离,建设资金来自于政府财政支出,而经营与建设由专业管理企业负责,政府为企业创造必须的市场环境,建立有关政策法规进行约束和支持,以做好安全与监督管理,而企业可对轨道交通系统进行所有决策。由于建设资金均通过政府支出,轨道企业不用参与巨大的利息支出与折旧,通过多类资源与经营开发方式,可实现企业效益增长。
同“物业+铁路”捆绑运营模式相比,由于建设与运营相互分离,此种模式在一体化经营及规划设计方面存在较多缺陷,难以充分发挥企业全程规划管理的功能,且对政府的财政、专业人员配备要求较高。
3、PPP、BOT多种运营模式
PPP模式是指政府与民间合作模式,两者间形成伙伴合作关系以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政府会将交通项目分解成设备、土建、车辆等多个子项目,以吸引社会投资建成的PPP项目公司负责部分子项目,随后政府将部分经营权出让给项目企业,待特许经营期结束后,项目企业再无偿将资产转交给政府。
BOT模式是指政府与企业配合同时向公益性基础项目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其转变了政府独立投资方式,利于城市基础设施面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且能解决政府资金不足难题,促使政府规划建设但资金紧张的项目尽快实施。此种模式可成为当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的重要方向。[3]
此两种模式可有效克服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能较早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使政府有限资金获取良好经济效果,对于当前轨道交通发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城市轨道交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实现,因此,相关规划与设计人员应加强有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额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研究,总结有效轨道交通运营模式及发展优势,以逐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1,13(14):74-75
1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在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以满足人们当前和子孙后代继续增加的需求。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目标和方式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政策方面的定性研究基础上,要积极进行必要的定量研究,即在生产实践中找到如何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衡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应用分析。因此,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就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量化控制的关键,也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2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为了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状态和目标实现程度度量的问题,要逐渐建立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展开。1991年粮农组织曾在荷兰举行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会议,明确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取积极措施增加粮食生产,必须考虑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和适当调剂储备相结合以稳定粮食供应;二是促进农业发展多样化,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三是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合理利用并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这些目标,既考虑到一些国家重视环境与追求更高的生活标准的双重利益,也考虑到一些国家必须采取的为生存斗争和继续发展的愿望,因此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同意接受这一提议。
该文所涉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经历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阶段之一。这一阶段的任务和基本目标是:基于现代农业科学和技术,使传统农业技术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劳动生产力和土地使用率得以提高,实现发展农业生产和保护农村环境的协调,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产品的高品质、低功耗,逐步建立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管理系统;通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的成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生产率,防止污染和保持农业生态平衡,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管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必然要遵循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的目标,这就要求指标体系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2.1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
农业资源的承载能力包括一定空间内各种支持农产品需求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农业生产的“生存支持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资源不仅能够支持当代人生存发展需要,而且不能损害后代未来发展的需要。如果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发展所需资源分配的成本,可以认为该“生存支持系统”应当首先具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不具备,那么就要尽量挖掘替代能源,将“生存支持系统”保持在与满足农产品需求的实际资源相当的水平。
2.2农业可持续发展生产能力的评价
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必须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方面的能力必须在不危及其他系统的发展和子孙后代需要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并确保其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即农业发展速度保持一个稳定的趋势,使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抗干扰能力,不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且遭到破坏后系统能迅速重建,从而避免系统崩溃或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稳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允许正常波动变化过程,但主张更稳定积极的变化速度。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一个动态积极的稳态。
2.3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协调能力的评价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应当保持在允许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之内,否则不能实现持续发展。虽然掠夺式的生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满足生产者的当前利益和需要,但造成资源的破坏会有深远的影响,不仅会导致农业生产难以维持并获得长足发展,甚至会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1-2]。
2.4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管理协调能力的评价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农业生产体系系统内的元素之间必须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维持系统状态的稳定、效率和可持续性。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和区域间协调发展是系统管理协调能力的2个方面。可持续农业生产系统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与区域社会形成功能互补的有机整体或区域系统整合,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和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的基础,省、市、县或其他行政区域或农业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形成了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深化农业产品加工,与其他各方面发展水平相协调,以改善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经济效益的基础[3-4]。
3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遵循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等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不但能够客观地反映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运动及外部影响状况,做到全面准确反映实际状况。同时,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兼顾数据搜集处理在实际分析的可操作性,便于统计调查的进行。只有可操作、可应用于实践的科学才富有生命力,可以说科学性是可操作性的准绳,可操作性使科学性得以实现。在该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尽可能使用便于获取信息、易于操作的指标类型如百分比、单位面积产出、单位投入产出、利用效率等,以便于普遍地应用于实践。
3.2代表性与可比性相结合
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涉及面十分广泛,影响因素众多,纷繁复杂,很多指标在实际调研中难以收集到理想的数据和确定参数,使数学工具运用十分困难。因此,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应简单明了,应尽量选取富有代表性、多用途性和可定量化的指标,使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既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评价对象的整体全貌,同时还能够通过相互联系的指标,较好地度量和评价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目标实现的程度,尤其是一定要在指标选取合体系设计上注重时间、地点和适应范围的可对比性,以便于从横向比较和经济的推广与应用。
3.3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动态与静态的辩证统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过程具有周期性,因此某些指标很难在1个周期内界定,经过1个或1个以上的周期循环才能得到反映;二是随着科技的创新和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范畴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变化,因而要求评价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特点。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静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当包含可以反映农业生产、生态和经济、社会的状态的指标,以便描述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和相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专门化的工作过程,需要时间、人力物力等的成本性投入,而且指标体系一经建立就需要时间进行验证和改进,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不宜频繁变动,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满足数据采集的有序性和指标核算的可比性,同时节约成本,加强可操作性。
3.4系统性与层序性相结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基于自然生态基础和地理区域限制的由不同层次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既有人类社会本身又包括与人类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的有机综合系统。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的有机系统的特点,一方面,要遵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效果的规律,较为广泛地覆盖评价项目,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综合反映和标准化衡量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因素,包括可持续性是否理想,资源利用率是否较高,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是否合理,农业生态环境是否趋向良性循环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区域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相关的联系点和耦合点进行相应的指标覆盖,使指标体系更具层次性和逻辑性,进而对分析整体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信息。
4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结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是整体的综合性的概念,每个指标反映农业可持续的一个侧面或小的方面,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需要进一步分为更小的目标与类型,各个小的目标和类型构成所需的指标体系。
4.1根据指标的作用和形式划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一般由绝对数来表示,拥有一定的计量单位,反映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绝对数量关系,如农作物总产量(值)、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农业人口数量等。质量指标一般是相应的数量指标的比值,其计量单位由相互比较的2个指标的相互关系与特征来决定,主要用来表示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与发展过程的相对状态。
4.2根据指标描述对象和反映内容划分为结构性指标和功能性指标
系统的状态及其演变发展总是首先反映在其结构功能上,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就是通过结构性与功能性2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衡量和标准化的,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综合,结构性指标反映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如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人口构成、农业资源利用结构等指标。功能性指标反映农业系统内部各种功能及其影响,如反映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收入与产值类、信息流、能量流等指标。
4.3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特征指标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定量评价农业发展的状态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指标系统,不同类型的指标反映了被评价对象的不同特征,分别描述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各个不同方面和层次,不同量纲的指标必须进行无量纲处理以便于比较,使各指标的可持续性得到一个整体性的评价。除了定量反映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外,定性指标也必须进行量化,所有指标的集合必须包含能反映农业生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全面信息。最终形成一个方法系统,达到综合全面科学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依照农业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和规律将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4个层次(表1)。第1个层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第2个层次分解为农业自然基础、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发展等;第3个层次分解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社会、经济、技术等12个方面;第4个层次是对第3个层次的进一步细化分解。通过各类指标的组合对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农业生产水平可持续性、农业生产能力可持续性以及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可持续性等作出相应评估。
5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注意事项
5.1经济发展指标与可持续性指标
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生产和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发展的指标,但是是否将经济发展指标作为考察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指标却有待研究。以追求高水平、高速率发展为典型特征的生产方式恰恰是导致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较高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所表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一定是可持续的。当前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强大压力已经向世人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性在逐渐降低。从长远来看,将经济发展指标作为可持续性的主要衡量标准是不合适的。因此,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要将经济发展指标纳入其中,作为重要的区域背景指标,但却不能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判别准则[5]。
5.2资源使用效率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指标
资源使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使用效率。资源供需条件相同时,资源使用效率越高,资源可持续性越强。科技进步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最为有效的途径,包括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技术。决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资源消耗速率与资源更新速率或资源存量间的关系。只有当区域资源消耗总量有效地控制在适度水平时,技术进步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才可真正视为对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做出了贡献。
5.3指标选取过程中的时空覆盖率
一般来说,应用于指标分析的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在统计途径上是按照流域、农业生态圈等空间划分的,而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社会经济数据则是按照行政区划来搜集的,这样的空间错位使得指标数据在空间坐标上的差异很复杂。因此,在指标选取中要十分注意这2类空间划分的统一程度,统一度越高则指标选取就会越成功,以后的数据分析结论也会更契合于整个农业生产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程度考核目标。
另外,自然资源数据在空间坐标上主要分为点和面2类,比如气象气候数据必须由特定站点采集,而土地方面的指标(地形地貌、土壤品质、土地利用等)则可以通过平面图件资料获得。时间坐标则是由现有指标的统计调查、资源测绘等工作开展的年份所决定的。因此,造成新出现的指标缺乏历史数据、时间坐标的参考系而难以确定的情况。此种情况使得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坐标有时难以满足评价的需要。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必须注意处理这一复杂的问题。
5.4指标的聚合问题
农业自然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包含众多指标的体系,要想对其进行分析处理,指标聚合是比较通用的做法。但是科学总是存在着不确定性,无法量化的指标、指标不同的时空坐标、不同的量纲、不同成分之间相互作用机制与功能的了解程度都限制着使用常规数学方法对指标进行聚合。出于对农业自然资源自身特点以及影响其使用的诸多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的考虑,针对不同资源的表征指标分别构造适用的聚合方法较为合理。在准则或亚准则层进行聚合以适当简化指标,便于理解的同时不丢失任何关键因子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同时,依据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经验而不单纯拘泥于数学模型对指标权重进行确定,也是合乎情理的。
5.5影响因素的双重性或多重性
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并不是由某一种影响因素单一作用造成的。每一种影响因素都可能同时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力。比如,有时既有保证可持续利用的正向效应,又有诱发非永续利用的负向效应。更甚至于同一影响因素的不同变化范围都可能使问题变得更复杂,如对土地生产力的可持续潜力而言,农田化肥施用量与可持续性在达到土壤养分供需平衡之前成正比,一旦达到平衡点(也是度的节点),施肥量的继续增加反而会使某些微量元素过量甚至产生毒性进而降低土地的持续利用潜力,甚至损害以土地为载体的生态环境。因此,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的双重性和多重性决定了不能依据表征该类因素的特定指标值来简单地判定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潜力,而是要通过综合的分析比较以期得到客观的结论。
6参考文献
[1] 张淑焕.中国农业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严力蛟,朱顺富.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 〔英〕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的大力实施。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已经成为了人人创业的大时代。在阿里巴巴、京东等新创企业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而这些小型企业在企业起步阶段是很容易因为领导层对于企业的管理不当而导致企业破产的。因此构建企业生态经济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路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小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便谈一谈这些思路。
二、中小企业开展生态经济
如今,随着全球绿色革命的兴起,生态经济管理已经成功代替了原有的管理方式,成为了现今企业管理的新时尚。传统的四维管理方式被如今的五维管理方式所替代,并且在中小型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如今的企业管理中环境因素已经成为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每个企业都要注意的新要素。随着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行。单纯考虑经济效益的中小型企业将会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地被淘汰,而有着最新环境保护理念的小企业小公司将会在现阶段奋起直追。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小企业的运营一定要首先注意消费群众以及社会的长远利益,而不能只关注自己目前的蝇头小利。对于有利于可持续性发展的项目要积极,对于企业内部的思想要进行改变,重视生态效益的提高。所以,中小型企业一定要在经营理念上进行提高认知,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以及提高生态效益才是一个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的关键。而企业生态管理的关键便在于对消费者们的有效服务以及有用商品的销售,还有对于经济上的有效生产和对环境污染的减少和稀有资源的浪费。这样的行为模式才是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层次上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形式。
1.生态管理是中小企业想要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小型企业想要改善与环境自然的关系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经济管理是关键。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非常多,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开公司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公司梦。无论是在最近几年刚刚成立的公司,还是成立已久却一直没有做大做强的公司都想着在现在这个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能有一些起色。因此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我国的这些中小型企业不仅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及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损耗环境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的罪魁祸首。因此想要改变如今的这种经营模式以及经营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做到我国倡导的可持续性发展展露,最大限度地节约我国的物质资源以及环境资源,提高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得益彰的统一道路。中小型企业必定要进行经营模式的改?,走国家提倡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顺应如今的绿色革命大风暴,推行生态经济管理这种新模式。
2.生态经济管理是中小型企业的必然选择
在如今的这种绿色革命风暴的推动下,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的世界绿色产品市场正义每年10%的速度增长着。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于绿色革命这场大浪潮的认识与理解。这样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大高于同期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些数据的显示都说明了绿色消费已然成为了人们意识里的主流消费观念。那么面对着这一高速增长的绿色市场,企业推行生态经济管理是我国中小型企业想要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环境保护观念的不断传播,如今的市民已经对环境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伴随着市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绿色消费的理念也已经在逐渐的接受。因此,实施生态经济管理,有利于中小型企业开拓市场份额。并且使企业在生态经济管理的状态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3.生态经济管理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发达国家正在有效的实行着贸易保护。也因为绿色贸易壁垒这一新武器的出现,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这不小的损失。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因出口商品不符合国外的环保条令,每年在外贸经济的损失上高达200亿美元以上。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持续发生,我国中小型企业利用生态经济管理这一方式已经是是在必行了。为了进入国际市场,打开国际需求,生态经济管理已经成为了中小型企业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