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7:0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资源利用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环境壁垒;生态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0-0155-0
引言
社会时代总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步伐,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方针策略。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其对环境资源造成的危害也逐渐显现出来。同时,随着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国际间资源争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我国如何在国际贸易间贯彻落实自身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在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生态化战略中做出选择,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讨论话题。
一、国际间贸易的生态化趋势研究
1.经济发展依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可否认,当前国际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带动下,总体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然而,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全球的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重,关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以及清洁能源等新能源的开发水平,远远不及经济发展的速度。换言之,当前全球的经济发展依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各国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关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策略建设及落实,依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必然不能置身事外,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在我国也必将更加严重。
2.保护环境战略的实施效果南辕北辙。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早在社会工业发展之初,就已经被许多经济及社会学家提出,基于这样的事实,各国也将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纳入自身国家发展的战略中。于是,我们能够看到当前国际间国家贸易相关法案中,普遍制定了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相关规定,在诸如进口税收、海关查验等经济层面及管理层面都有相关的管理措施。然而,在实际的國际贸易实践中,这些法案规则不仅没有从根源上治理环境污染,反而成为当前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中的巨大绊脚石。相关的环境保护法案,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逐渐演变成各国间的绿色贸易壁垒。所以说,当前国际间贸易的生态化趋势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战略在实际的实施中,产生了南辕北辙的效果。
3.原本的相关贸易协定有待更新。谈及当前国际间贸易的主要机制,双边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是当前国际间贸易的基本准则。随着各国在相互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中,逐渐将关注点从贸易自由化转移到双边贸易及区域贸易中,对应的国际贸易生态化战略也应当有所调整,这对当前世界各国的国际间贸易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不足
1.集约化程度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本文认为,所谓集约化,即为“集中简约化”,是指在充分利用一切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利用相关人力物力优势,以及管理发展战略及手段来达到生产发展效益提升的经济学发展策略。而我国作为当前国际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首先在人力物力资源方面不能算是稀缺。但就当前国际间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贸易竞争不断激烈,世界各国贸易规则及策略层出不穷的情况而言,我国对自身资源的利用整合,集中组合的程度并不高[2]。这也使得我国在面临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动荡局势时显得十分被动,从而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这同时也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形势的稳定。再进一步具体分析,资源无法实现集约化,这也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付出的环境代价较世界发达国家更高,在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
2.产业转型面临压力。就科学技术而言,我国近些年来可以说是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绩,且科技手段也逐渐在我国的各行各业渗透,在各个方面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然而,这些技术手段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的运用并不显著。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国际间的贸易中依然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出口贸易依然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生产制造业依然是我国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动力,也同时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主要的出口产品依然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生产附加价值低的产品。这使得我国在耗费大量资源的同时,对环境造成巨大损害。因此,我国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必须做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将对环境污染大的生产制造业转向相对清洁且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3]及服务业。
三、对应策略研究及案例论证
1.强调集约化发展,提高资源整合利用能力。针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生态化趋势发展现状中存在的,关于集约化水平低,自身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低的问题,本文给出加强集约化水平的正面突破建议。具体而言,加强集约化水平即提高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不仅限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对所有社会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例如,浙江聚贸电子商务有限公司[4]就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正面的示范。首先,该公司的创立理念就直接结合当前我国十分火热的电子商务理念与国际贸易手段,使得我国现有的科技资源充分地在国际市场中发挥作用。其次,该公司在近年来的经营中不断开拓新的行业领域市场,从传统的矿产、能源、化工及农产品等制造业产品到全球高端的服务资源、大数据、技术、咨询服务等第三产业服务业务,可以说是充分地整合了我国现有的社会及经济资源,充分发挥了集约化资源发展的优势,在拓宽国际市场的同时,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对我国的生态化国际贸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反,山东能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省级大型国有企业二级公司,却因为不能及时调整资源利用结构,导致出现融资困难等资金周转问题[5]。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煤炭行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市场上的煤炭需求下降,导致企业产品囤积,全行业企业受到极大打击,进而导致山能国贸在融资中出现困难。但从更加深入的角度来看,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应该只依靠单一类别的产品来经营发展。尤其国际贸易竞争影响因素复杂多样,要想在其中立足,就应当尽可能地整合自身资源,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而不能只单一地依靠煤炭市场,导致其在面对煤炭行业出现下滑,失去发展优势的或遭遇行业发展变故时难以应对,进而使经营生产陷入僵局。与此同时,山能国贸主营的煤炭产品,从本质上来说并非清洁能源,且可再生能力低,循环周期长。这与当前国际间贸易的生态化发展理念并不相符,虽然当下可以倚仗社会发展进程不足,尚未出现可替代其运用的能源而始终保持重要发展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为避免最终被替代而丧失市场,应当早做决断,加强资源整合,适当做出发展战略调整,适应社会发展节奏。
2.加快科技与资源生产发展的融合利用。科学技术是21世纪时展的主题。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或提高资源利用率等,可以说是在社会发展的驱动能源方面做出调整。而加快产业转型则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本身做出调整,加快科学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融合运用,优化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等,将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是我国基于国际间贸易的主要生态化战略选择。
2008年的日本,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制造业陷入衰退。此时的日本积极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将技术手段作为获取进步的重要手段[6]。这在当时极大程度上帮助日本度过危机,稳定国内制造业发展,进而在国际市场中稳居前列。这也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传统能源利用转型的重要力量,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经济发展的环境损失成本。同时,创新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代替传统能源。通过技术创新与开发优化产品质量,调高附加值,进而降低产品生产消耗,是实现国际社会生態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他受到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为资源耗尽而毁灭。唯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宇宙飞船内的资源循环。
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可以概括4R原则。一是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duce),即在投入端实施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主要是通过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二是产品生产的再使用(Reuse)原则。强调在保证服务的前提下,产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下,用尽可能长的时间而不废弃。三是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指在材料选取、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毒化和资源化,实现再循环。四是再思考(Rethink)原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
传统的循环经济理论主要侧重于自然资源的循环,主要研究的是工业循环经济。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进入到了一个以智能经济、知识经济为主流的崭新社会,信息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成为界定财富的最新标准。至此,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已由传统的自然资源范畴扩展和囊括到能够为人类利用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系统。
高等教育属于服务性行业。我国的高等教育既具有社会资源系统的属性,又具有经济资源系统的属性。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因此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目前,还没有学者专门研究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我国高等教育行业的发展。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的高等教育称为高等教育循环经济。其具体内容就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循环经济原则,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循环经济同样具有4R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e),就是以尽量少的资源投入和消耗,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各种资源,实现高等教育投入效益的最大化;再使用原则(Reuse),强调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得投入的高等教育资源能够实现最大效益。同时,尽力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再循环原则是指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监控,从市场调研,专业设置,到教师配备,教学设备的完善,教学计划的指定,全过程都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这种浪费一方面包括高等教学所投入的各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是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资源的浪费;再思考原则(Rethink),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及时调整战略,不断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在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二、发展高等教育循环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的《2005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49位,较上年下降了3个位次。(9月26日《国际金融报》)。我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连续3年下降,这和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缺少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2005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在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和印度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位居第四,仅排在俄罗斯和印度之前,属于第三层次,远低于排在第一位的美国。人才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人才队伍、人才投入、人才产出和人才环境四个方面的要素。根据这一体系,中国的人才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队伍上,而在人才投入和人才环境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在人才队伍上的优势主要来自于中国的人才潜力,得益于中国劳动力数量巨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循环经济,可以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使用环境,有效地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第二,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一方面是教育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与本国GDP比值约为6.2%,发展中国家约为4.0%,而我国近几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率,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相比亦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资源浪费也很严重,没有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率。在校内资源方面,表现为很多地方不顾地方实际,建设大学城,专业设置方面贪多求全,有经验的教授上课的很少。学校的产品——培养的人才资源方面又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指出,我国人才浪费严重,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循环经济,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第三,有利于缓解上学难、上学贵的情况。据测算,普通高等院校一般专业每年生均成本一般是在10000~20000之间,而财政拨款、学杂费等收入来源生均收入只有7000~11000元,还有一定的教育成本无补偿来源。现在,很多大学生上不起大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费太贵。统计表明,每个大学生每年学费在5000元左右,加上住宿费用、生活费用,每年不少于10000元。而去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却不到3000元。同时由于高等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出现经费短缺,这使得乱收费问题日益严重。2006年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教育乱收费。发展高等教育循环经济,可以大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三、发展高等教育循环经济的策略和措施
一是在投入层面,完善高等教育投入结构,要挖掘新的投资渠道,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投资渠道,继续大力提倡多渠道办学,要加大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首先要充分发挥国家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投入的规模,提高投入效率。有学者提出,改革国家对高校投资拨款体制,实行模拟资本金制度。资本金制度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资本金的保值增值。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根据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规模、历史投资水平等因素,确定一个资本金的投资基数,每年以此基数为基础,再经过对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的考核结果,确定以后对各个高等院校的投入比例。可以结合教育部各个普通高校进行的教学评估进行,以此作为今后对高校投入的重要依据。此外,应该倡导多渠道投资,吸收社会资金和外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来源,如发行教育债券、发行教育彩票、设立教育基金、用调节税收的手段鼓励向教育捐资集资、吸收外资等。现在为止,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未对外资开放,其它社会力量办学还存在各种障碍。为此,应该尽快出台科学有效的措施,给各种资源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提供便捷渠道。
二是在资源使用层面,要加强教学教育改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改革目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体制,主要取决于高校内部的分配与管理机制。近几年高等教育在巩固成果、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尝试,但在现行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下,高校各要素(教学、科研、后勤、基建、校产、行政办公、人员费用)的运作和资源占用与传统机制没有本质的差别,缺乏效率考核和导向,没有制度创新的激励机制,高校内部争资源,市场经济意识淡漠,无成本概念的现象比较严重。统计表明,高校内部资源真正用到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比例不高,很多资源被行政费用、人头费用挤掉。因此笔者认为,第一要精简机构,特别是一些行政服务型机构,严格控制人数和经费总额。第二将有限的经费向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倾斜,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高级职称的教师投身与教学与科研第一线;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重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第三在资源的投入方面应该有科学规划。使得投入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率,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特点,结合市场情况进行专业设置,避免贪多求全的情况发生。改变那种“校园越大越好,学生越多越好,专业越全越好”的落后观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严格监控,对于不顾自身具体情况的盲目扩张行为应该坚决制止。
三是在资源循环层面,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力争使得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率。高等学校的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高等学校本身具有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硬件包括校舍、运动场地、图书馆、实验室等,软件包括师资队伍、声誉、学校文化等方面;第二类是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资源,这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对于第一类资源,应该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机制改革。鼓励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在平等协商基础上,高校之间共用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可以在不同高校间选课,学分互认,鼓励教师到不同高校兼职,兼职收益归己,同时鼓励学校和社会资源共享,学校可以与社会协作,进行课题研究,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对于第二类资源,也就是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资源的循环。全社会应该树立大人才的观念,从全社会的角度认识人才所发挥的作用,避免人才浪费。为此要加强配套制度改革,要取消户籍限制,使得户籍制度不再成为人才流动的障碍。目前虽然各地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但是离理想的户籍制度还有很大距离。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一些非国有、小型企业、农村工作,主要是户籍制度的问题。在这方面应该加大改革的力度,以更科学的户籍制度推动人才合理配置。要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鼓励人才自由流动。在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的实践中,要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方向流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价值。
四是再思考层面。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因此,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不断思考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应该大力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办学理念,结合我国实际,经过不断思考和探索,摸索出适合我国特点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绝不能照抄国外的经验。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方式应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科学地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新平.创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改革[J].南昌高专学报,2005(1).
2、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3、陈治亚,孟祥泰,左惟,刘奇伟,龚北辰.从制度视角论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J].现代大学教育,2006(2).
4、刘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5、管德明,秦旺锋.高等教育多渠道投入方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6、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宣传推广工作薄弱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媒介宣传推广工作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
公共图书馆媒介宣传推广工作是指借助一定的媒介形式,对公共图书馆的职能、馆藏资源、服务内容、公众形象等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读者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使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图书馆传播科学知识、传递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的社会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工具不仅包括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包括微信、微博、电影、卫星通信等,可以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传播形式,从而实现对受众的全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公共图书馆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资源建设和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如何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各种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推广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培养和树立图书馆意识是业界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当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媒介宣传推广工作现状
目前,部分公共图书馆宣传工作相对滞后,造成图书馆媒介宣传意识较低、馆藏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导致社会知识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与公共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闲置之间的矛盾凸显。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得知,目前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群体中,首先是备考的大学生和阅读课外书籍的中小学生,且到馆时间通常都集中在假期;其次是阅览养生类报纸杂志的老年读者,这部分读者大多已经退休。目前,公共图书馆在宣传目标方面,主要以少年儿童和老年读者为主,对成年人的阅读宣传重视度不够;在宣传方式上,利用手机短信、公益广告、微电影、微信等平台推送信息的较少,这些都反映出公共D书馆的宣传推广工作相对滞后,难以吸引读者。
2.公共图书馆媒介宣传推广工作薄弱的原因
2.1宣传推广意识淡薄
由于公共图书馆主要靠财政拨款维持日常运行,所以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基础业务工作上,导致宣传推广创新意识淡薄,宣传面窄,宣传力度不够。目前部分公共图书馆在宣传推广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宣传手段和平台。如:在服务窗口摆放宣传资料、在橱窗张贴宣传海报、在图书馆网站上相关活动信息等。
2.2宣传推广工作缺少规划
相对于日常的基础业务工作,公共图书馆很少有专门的宣传部门和宣传人员,多数图书馆缺乏较为完善的中长期宣传计划,在媒介宣传推广工作中没有做到点与面的有效结合,缺乏长期性和持久性,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2.3宣传推广内容单调,缺乏亮点
笔者查询多家公共图书馆网站上的宣传内容,多是举办一些讲座、展览、“世界读书日”活动及暑期活动等,不能很好地展现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服务特色,缺乏宣传亮点,难以引起新闻媒体的跟踪报道,不能调动公众参与的热情。部分公共图书馆网站与读者阅读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源和服务内容介绍相对较少,网站栏目设置较为单一,不能及时、更新资讯内容,导致用户难以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2.4宣传推广工作缺乏主动性和互动性
部分公共图书馆的宣传推广工作缺乏主动性和互动性,只是被动地向图书馆的用户提供信息,没有很好地结合读者的多元需求。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用户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他们需要更加个性、更有针对性、更为详尽的回复和咨询。图书馆应积极开拓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渠道,应针对用户需求的信息,通过电子邮件、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微信平台等主动推送服务,与用户进行良性互动。
3.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的策略
3.1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宣传团队
3.1.1公共图书馆应成立专门的宣传推广部门,培养一支复合型的专业宣传推广团队。宣传推广人员不仅要掌握宣传推广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字表达水平,能够熟练应用网页编辑软件及图片处理软件等,还要对图书馆的职能和特色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能够发挥信息导航的作用。
3.1.2善于运用自媒体拓宽宣传渠道。在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宣传人员要善于运用自媒体拓宽宣传渠道,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目前,自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BBS等网络社区。图书馆在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时,尤其要注意标题的制作,因为标题在整篇宣传报道中起着内容导读的功能,在制作标题时要善于运用标题制作的技巧,揣摩用户的阅读心理,运用流行热词和关键词,做到标题准确到位、凝练鲜明、生动形象、不拘一格,从而吸引读者的眼球。
3.2注重宣传推广内容创新
3.2.1注重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宣传推广。公共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对馆藏文献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各种特色数据库,图书馆建设的各种书目数据库,各类电子出版物以及对搜集到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加工、处理形成的虚拟信息资源库等。数字信息资源具有储存信息量大、节省空间、易于传播、使用范围广等优点。目前,公共图书馆已经拥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用户只需要通过网络、手机APP终端、掌上图书馆等终端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宣传推广数字信息资源,提高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
3.2.2
注重对创新服务工作的宣传。随着“互联网+”思维在公共图书馆行业的渗透,引起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创新。公共图书馆除传统的借阅服务外,还应向用户提供参考咨询、信息导航、馆际互借、图书馆环境下的联机服务,以及互动式多媒体用户教育、网上学习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所有这些服务对广大用户来说都是新生事物。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加大对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宣传推广,并加强对用户的教育和培训,帮助用户掌握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使用方法。
3.3充分利用好全媒体时代各种信息技术和平台
3.3.1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平台及时图书馆的动态新闻。公共图书馆应与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保持联系;同时还要利用好图书馆的阵地,在服务窗口、橱窗等明显位置摆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海报。通过图书馆员的详细讲解和热情服务,让到馆读者对图书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利用率。
3.3.2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站平台。网站的栏目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并突出图书馆的特色,包括最新动态、概况介绍、读者指南、用户服务、馆藏书目数据库检索(OPAC)、子资源服务、特色馆藏、网络导航等内容;同时还增加了用户定制功能,借助电子邮件或相应智能软件来实现信息推送服务。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图书馆服务器发送的页面内容组合、网页风格、特色资源等,形成用户定制的图书馆网页(My Library)。
3.3.3利用好微信平台。公共图书馆可以申请微信公众号,在微信上图书馆的动态信息和特色馆藏和服务等,让更多的用户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到图书馆的工作动态,随时随地利用移动图书馆及数字图书馆资源。
3.3.4通过公益广告、微电影等方式宣传推广图书馆。公益广告设计优美、寓意深刻,容易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公共图书馆应根据各馆实际制作音频、视频、海报、图文广告等公益广告,并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平台上投放,进行宣传,营造书香氛围;微电影则因具有短小、精炼、灵活、可观赏性强的优点,契合了受众的即时消费诉求,这种宣传模式易于在年轻人中广泛传播。如:清华大学图书馆2012年自拍的“爱上图书馆短剧视频及排架游戏”荣获IF―LA国际市场营销大奖赛第一名。随后,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效仿,通过制作图书馆题材的微电影来进行宣传和推广。
3.3.5拓宽宣传渠道。公共图书馆可利用公众场合的电子告示牌、户外广告栏、新闻网站等平台播报图书馆相关动态信息。同时,图书馆员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博客粉丝、BBS等平台推进图书馆媒介宣传推广工作。
3.4细分读者群体,提供特色服务
要做好公共图书馆的宣传推广工作,首先要对公众阅读兴趣进行调查,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并结合图书馆平时积累的读者数据信息,建立读者数据库。图书馆员通过分析与读者相关联的大数据,掌握读者行为,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大数据背景下的个性化服务不仅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还提供基于海量分布式资源的精细化知识输出,实现“信息+解决方案”的一站式服务。在宣传推广工作中,各馆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供特色服务。如:对于经常到馆的读者,图书馆员要定期向其推荐新书,稳定读者群体;对于因各种原因不方便到馆的读者,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微信平台、官方网站、手机APP终端等方式向其推送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让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汲取知识的殿堂。
3.5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良性互动
3.5.1与新闻媒体保持密切联系。①与媒体负责文化宣传工作的记者保持良性互动,推送图书馆最新动态,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②公共图书馆在制订宣传推广方案时,可与新闻从业者进行沟通,征询一些好的建议,从而使宣传推广工作能够紧密结合受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3.5.2整合多方资源,共建阅读空间。①与出版社、书商、作者合作,举办图书馆相关活动,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②与搜索引擎服务商、文献流通领域服务商等开展书目信息资源合作,使资源更易被用户发现和利用。③与其他移动阅读平台开展资源和平台合作,使资源供给更丰富。④与其他文化机构开展信息整合,共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形象。
3.6建立宣传推广反馈机制
[关键词]中药资源;中药资源化学;中药资源循环利用
Research on resources 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recycling utilization ways and goals and tasks
DUAN Jin-ao*, SU Shu-lan, GUO Sheng, JIANG Shu, LIU Pei, YAN Hui, QIAN Da-wei, ZHU Hua-xu, TANG Yu-ping, WU Qi-nan
(Jiangs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 and National and
Local Collaborative Engineering Center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 and Formulae Innovative Medicin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The objects of research on the resources 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RCCMM) are promotion of efficient production,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improving quality of CMM and natural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TCM cause depends on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MM, hinges on the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for using and discovering medicinal biological resources, stand or fall on the extension of industy chains, detailed utilizaion of resource chemical components by multi-way, multi-level. All of these may help to the recycling utilization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RCMM. In this article, five respects were discussed to the RCCMM researches and resources recycling utilization ways and goals and tasks. Firs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resource scarcity, discovering or replacing CMM resources, protecting the rare or endangered species or resources. Second, based on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CMM, realizing the value-added and value compensation, and promoting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rough systermatic and detailed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Third, based on th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reducing raw material consumption, lowering cost, promoting recycling utilization and elevating utilization efficiency. Fourth, based on the stratege of turning harm into good, using the invasive alien biological resources by multi-ways and enriching the medicial resources. Fifth,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tructure modification of chemical components, exploring and enhancing the utility value of resouces chemical substances. These data should provide references and attention for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and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of CMM fundamentally.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CMM) resources; resources 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RCCMM); recycling utilization of CMM
doi:10.4268/cjcmm20151713
中药资源是保障国民健康、发展民族医药产业的物质基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药用生物资源可利用物质、潜在利用价值的发现技术和手段,有赖于中药资源类群中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多途径、多层次、精细化利用和产业链的有效延伸,从而实现其循环利用的资源化学研究和资源产业健康发展的目的,体现资源的可用性、多宜性的本质属性以及资源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中药资源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促进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的有效生产、合理利用和产业的提质增效。因此,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将围绕立足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原则,以寻找发现或人工生产可替代性资源,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药用生物资源;立足于中药资源的多宜性原则,从多途径多层次挖掘和拓展资源经济产业链;立足于资源节约型原则,提升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业化效益;立足于环境友好型发展原则,促进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绿色发展;基于化害为利的资源化策略,研究开发具有药用价值的外来入侵生物资源;基于化学成分结构修饰策略,挖掘和提升中药资源性化学物质的利用价值等几个方面,在药用生物生理生态学、中药及天然产物化学、各类分析化学和生物活性及功效评价等研究方法的支持下,借助现代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先进制造技术,以推动中药资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药资源化学及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思路与发展框架论述如下。
1立足于资源稀缺性原则,寻找发现或人工生产可替代性资源,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自然资源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概念,它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能够被人们利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对物质需求欲望是无限的,这两者矛盾构成了资源的稀缺性。这种矛盾的存在是永恒的,而资源稀缺性将推动资源科学的进步,推动资源节约、资源替代和积极寻求新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资源的稀缺性也是资源评价的重要指标。
1.1从近缘植物类群中寻找和发现替代性中药资源资源的稀缺性是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中药资源的蕴藏量是有限的,随着人口剧增,中药资源的消耗量增加,其稀缺性日益突出,以致许多中药资源类群日趋衰减,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一些自然选育的优良资源种质正在逐步消失或流失,成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之一。为了扩大和寻找发现替代资源和新资源,依据“近缘植物中含有相似的化学成分”的植物化学分类原理<sup>[1]</sup>,运用中药资源化学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从自然资源近缘生物类群中寻找发现替代性资源,为珍稀、濒危、紧缺和高含量、低毒性、高附加值资源性化学物质资源的提供替代或补偿,有利于协调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及中药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驯化培育和发展人工生产以替代和补偿自然资源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先贤智慧的指引下不断认识和利用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菌物、矿物等自然资源,保障了民众的健康与繁衍,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体系。但部分自然资源品种由于生物种质或生态的脆弱性导致种群衰退、种群数量减少,蕴藏量不敷应用;有些多年生药用生物种类则由于形成药用部位的更替或再生周期长,生物产量难于满足利用需求;有些则是随着人口的剧增和中药工业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量激增,出现了竭泽而渔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的窘境,造成了自然生物的更替周期与利用需求的允收量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迄今,在中药配方饮片和中成药生产使用的近千种药材中,约有30%的种类已由原来依赖于自然资源提供而不得不通过人工驯化、占据大量农田和生产资料发展种养殖生产以替代和补偿资源的短缺,满足人口健康的需求。因此,通过人为活动影响逐渐将某些野生药用生物进行驯化,实施家种或家养以获得所需要的中药资源原料为人工药材资源。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人工培育药材资源不仅从种类还是数量上来看,均呈现出必要性和迫切性。开展变野生种类为家种、家养种类,发展大规模的种植和养殖生产,以及药用生物资源的野生抚育等研究,可突破传统的中药材生产经营模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重建或恢复一些药用生物资源种群的更替和再生与开发利用间的平衡,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缓和人类无限需求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实施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及发展新兴的中药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
2立足于资源多宜性原则,通过系统性和精细化开发利用,实现资源价值增值和价值补偿,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中药资源具有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性能,物质的、精神的和生态的等。由于药用生物资源种类繁多,药用部位不同,新陈代谢产物多样,因而不仅可药用,也可作为化妆品、保健品、健康食品、调味品、环境健康产品、生物农药等资源性产品制造的天然资源原料;中药和天然药物资源的开发也是多层次、多途径的,可开发药物原材料,亦可作为有效部位提取的原料,或作为单体化合物或先导化合物分离以至化合物结构改造与修饰等的重要原料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多宜性特点在不断扩展和延伸,自然资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和拓展。
2.1传统药材的再认识及其新用途、新价值的发现由于科技发展水平和对传统药材认识的局限性,中药材的生产与利用较为局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进步,对传统药材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与认识。每种中药资源往往具有多种应用用途,既可直接入药,又能从中提取制药原料,或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除供药用外,还可用于食品、保健品、日用化工品、轻工业产品、农林产品、园艺产品等的开发。药用动物或植物的不同组织器官及其所含有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又往往具有不同临床功效、生物活性以及多宜性价值等特点。因此,依据中药资源化学原理和利用策略,开展传统药材的再认识和新用途、新价值的发现研究,提高资源产品的价值和产业化效益,延伸和拓展中药资源经济产业链<sup>[2]</sup>。
2.2多途径开发利用及多层次精细化产业发展以消耗中药资源性原料为特征的中药资源产业属于我国传统特色经济产业范畴,工业化与现代化基础较为薄弱。药材的商品属性为农副产品,未能体现出特色资源的经济性和稀缺性特征;中药饮片的商品属性尽管是药物,但由于缺乏药品应有的、严谨的科学内涵系统揭示和精细化的生产制造和价值展现,仍处于低附加值原材料的状态;以中成药制剂生产为代表的中药资源深加工产业集群近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占据我国整个医药产业板块的三分之一,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sup>[3]</sup>。
然而,由于大多数品种的生产仍在遵循较为落后的传统生产工艺和标准在进行,表现出中药资源性原料提取过程转化利用效率低下,功效物质的转移率不高,导致宝贵的化学成分随药渣的排放进入废弃物环节。从中药资源化学的认识角度,更为重要和迫切需要得到中医药行业及其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产业领域关注的问题是:中药传统功效的多元化是先辈们长期临床实际的经验总结,每一元功效的实现均有其相对应的物质基础,这为医者处方配伍或是药者辨识其物质与功效之关联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若能集中各方力量和科技资源对常用大宗中药材的多元功效及其物质归属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将为当代社会科学认识和广泛接受中药资源性产品提供有力支撑,也将为中药资源的多途径开发和多层次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尤其是可促进将一味药分解转变为多味药,通过各自的精细化利用形成源自单一药材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群,推动中药资源产业向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精细高值型的绿色高效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通过科技创新将有限的药用生物资源所蕴含的资源价值潜力充分挖掘和释放出来并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延伸资源经济产业链,提升资源产业价值水平<sup>[4-5]</sup>。
3立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减少资源消耗,促进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益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利用资源与节约资源、保护资源与开发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实现中药资源的有效供给与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人们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建立节约资源的公约,寻求节约资源的对策,研究节约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最终导致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绿色产业的兴起。循环经济的内涵是减量化、资源化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绿色产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资源利用合理、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安全、无污染的产业。核心内容包括在中药农业生产过程中建立生态中药农业规程,减少资源投入、减少废弃物排放和资源回收利用;在中药工业生产过程中推行和逐步实施工业废水的自然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处理工程、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处理以及污染治理生物技术等绿色企业标准。目的是推动中药农业、中药工业及中药产品消费等产业链在循环经济理念的引领下走向“绿色”和“无害”,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中药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sup>[6]</sup>。
3.1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节约土地空间和生产力成本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膨胀,与人们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的两大社会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其根本之道和解决之策就是要拥有充足的土地和空间以生产足够的粮食和药物。然而,我国可耕及可开垦的土地面积和水土资源用于粮食生产已显得捉衿见肘,但现实问题是由于中药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药材原料的需求量在大幅攀升,种药材与种粮食争夺水土资源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一战略难题,那就是通过切实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以有效提升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药材品质<sup>[7]</sup>。通过对大宗常用中药材以生产区域的科学规划和基地建设,实施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有效提高生产力水平,真正改变目前千家万户、千差万别的生产方式和产品质量,以提升资源的生产效率,节约宝贵的土地空间。提升中药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节约土地空间可借助的方法是多元的、创新驱动的途径是多样的。诸如,通过加强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大力提升和推广重要资源性产物的工厂化和工业化生产。
在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通过现代提取分离、精制纯化等工业技术集成和材料科学的有效运用,通过深加工过程的工程技术革新与工艺条件优化,通过生物活性系统评价,发现药用生物资源的多宜性价值和新用途,实现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投入和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生产力成本<sup>[8]</sup>。通过适宜技术集成和工艺条件优化,促进药材中资源性化学物质的有效转移和得率提高,减少资源投入;通过对药用生物资源各类资源性化学物质的利用价值不断研究发现,以逐步实现有限资源的多元化、精细化利用,已成为减少资源消耗、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广模式;通过降低原料成本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目标<sup>[9]</sup>。
3.2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节约药材生产,促进循环利用通过药材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减量化使用,可有效改善和减少目前通过大量种植生产药材,再从药材中提取获得某一化学组分或成分而造成巨大浪费的线性生产方式,以有效节约水土资源,实现资源生产和利用效率的提升,促进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经济产业的发展。
传统中药材除全草类、昆虫和小型动物等以全体入药外,大多药材是取自于植物或动物体的某一部位或组织器官。植物性药材多以其根或根及根茎、叶片、花或花序、果实或种子等;动物性药材则多用其幼角或骨化角或洞角、骨骼、甲(壳)、皮肤及其衍生组织、脏器组织、分泌物或病理产物等。因此,在药材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非药用部位或下脚料常被作为废弃物遗弃或低值化简单利用。例如,中药人参的根及根茎为传统的药用部位,地上茎叶未被重视和加以有效利用。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人参茎叶、花、果序等均含有与人参相似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其药用或保健价值均很高。据此人参各组织部位的资源价值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人参资源经济产业链得到了有效延伸。人参叶作为新增药材品种也正式被《中国药典》所收录<sup>[10]</sup>。
传统药材的形成具有动态性、传承性的演化特点。面对药材的生产已从采集于自然资源以满足行医者需要发展至大面积规模化栽培生产和养殖,并延伸形成庞大的中药资源经济产业链。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传统“非药用部位”被废弃而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压力,针对传统非药用部位充分挖掘和发现其可用性和多宜性价值,对提高中药资源利用效率,发现新用途,实现物尽其用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近些年来,由于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药用部位及非药用部位资源性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对其科学认识及其资源价值有了新见解和新思路。有些传统非药用部位的资源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诸如银杏叶、杜仲叶等逐渐演化为药用<sup>[11]</sup>,成为中药体系中的新增品种。
同时,随着以消耗中药原料形成的产业集群不断扩张和日益庞大,中药资源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等废弃物大量排入生态环境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但这些由药渣、废水形成的废弃物是基于该品种生产过程未加以回收利用,或未形成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未形成有效的再利用资源产业链而言的。就资源学认识角度,废弃物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若能采用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融入现代科学技术要素,发掘其资源价值并进行有效转化利用和产业化开发,这些产业链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仍然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可利用资源,需要全社会和相关行业加以关注和投入。
由此表明,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资源观念的更新,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将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有力推动。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多学科、多领域适宜技术,尤其是生物工程技术的集成应用,将有效促进中药废弃物中资源性化学物质的转化与转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延伸资源经济产业链。针对具有一定资源化潜力的中药废弃物,可通过微生物、细胞、酶等生物转化,发酵转化技术等<sup>[12-13]</sup>;或可采用提取富集、化学转化等适宜技术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利用价值较高的资源性物质,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挖掘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潜力;或通过技术革新或技术集成,提升资源性物质的利用效率等,实现中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sup>[14]</sup>。通过倡导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将可在中药资源产业链过程中节约大量的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资源等社会资源和生产力要素,将对我国医药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整体提升起到不可估量的战略性贡献<sup>[15-16]</sup>。
4基于化害为利的资源化策略,研究揭示外来入侵生物资源的药用及多途径利用价值并加以有效利用,转化和丰富我国药物资源体系
外来入侵植物(alien invasive plants)是世界各国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国家贸易绿色技术壁垒,是实现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目标的主要障碍<sup>[17-20]</sup>。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及其人员、商贸、旅游等交流的通道和方式的纷繁复杂,以不同目的、各种途径进入我国的生物种类与日俱增。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调查数据,我国的外来入侵植物共有107种75属,其中约有58%是以食用、药用以及农业、林业生产等目的主动引进或是被动接受的。这些外来生物资源种群中部分已成为经济作物得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资源价值。许多物种在入境时表现为中性,甚至良性,而当它们离开原来的生态系统后,在新生态系统中缺少了原系统中其他物种和天敌的制约,表现为生机盎然,甚至疯长蔓延成灾,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及人类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迫使人们采用强制清除的手段,或是简单、低附加值的利用策略。分析表明,部分外来入侵生物在其原产地就具有药用价值,或是我国药用生物资源的近缘种,有的已经成为常用药材。因此基于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开展其资源化利用研究,不仅可拓宽外来入侵生物治理渠道,降低治理成本,变被动防治为主动利用,实现其资源化开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sup>[21]</sup>。
4.1选择为害严重的生物资源类群,开展系统的资源化学研究,为开发利用提供支撑外来入侵生物的资源化可看作一个涉及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等多个目标的连续过程,在其资源化过程中经济效益目标和环境效益目标之间的权衡及其动态演变特性决定着资源化模式及其合理性。因此,依据外来入侵生物的所含物质的化学组成与资源化潜力,可分门别类制定资源化利用策略。如对外来入侵植物可经简单加工处理实现饲料化、肥料化、材料化或直接燃烧等方式的粗放低值资源化利用;针对具有一定资源化潜力的外来入侵植物,通过生物转化等适宜技术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利用价值较高的资源性化学物质,实现其转化增效资源化利用;也可利用化学分离技术获得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外来入侵植物资源转化为具有生物功能的资源性化学物质,实现其精细高值资源化利用。最终实现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分类、系统利用。充分有效地利用入侵植物将其加工转化,不仅对合理利用生产和生活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具有重大意义。
4.2借鉴原产地应用经验,采用多途径利用模式,形成特色资源经济产业调查分析表明,部分外来入侵生物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记载。因此,可借鉴该物种原产地及其他民族和区域的应用经验和资源价值,开展验证性和拓展性研究,将其为我所用,丰富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宝库。在阐释其药用功效的基础上,揭示其可利用物质及利用途径,从资源植物、药材、饮片、提取物、化学部位、活性化学成分多个层面实现其分级利用与产业化开发。依据该植物类群所处的系统分类学地位,也可通过比较性化学分析与生物活性评价,以发现其作为替代资源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可定向富集、分离其可利用化学组分,用于医药产品、标准提取物及化学对照物质的产业化开发。
此外,依据原产地的应用经验,也可采用生物农药化、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质化及工业原料化等若干领域多途径开发利用策略,挖掘其在生物农药、天然色素、生物质能源、畜牧饲料、纤维材料及生态治理等方面的资源化潜力,以最终构建其资源化系统利用模式,形成基于外来入侵生物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特色资源经济产业链<sup>[22-25]</sup>。
5基于化学成分结构修饰策略,发掘和提升中药资源性化学物质的利用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
当前,人类发现新天然产物的能力已经得到空前提高。然而,在种类和数量浩瀚如海的已知天然化合物中被人类利用的仅仅是极少部分,绝大多数天然产物在被发现之后并未得到有效利用,甚至被束之高阁。因此,基于合成化学及生物转化技术已经取得的进展和科技成果,并结合中药资源性化学成分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对已有天然产物进行结构修饰或改造<sup>[26-27]</sup>,挖掘其利用价值,改善其利用效率,最终提升资源性化学成分利用价值和产业化效益。
5.1提供制药原料和紧缺、难合成中间体目前,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先导物进而创制新药仍是全球药学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由于多数天然产物结构较为复杂,人工合成存在技术难度大、合成成本高等弊端。因此,基于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从中药资源生物中挖掘可供利用的资源性化学成分,采用化学/生物转化技术进行结构修饰,制备成制药原料或用于人工合成难以制备的医药中间体。如以存在于薯蓣科、百合科、玄参科、菝葜科、蒺藜科和龙舌兰科等植物中的薯蓣皂苷类化学成分为原料,经水解可制备成用于孕激素等甾体类药物生产的重要原料,解决了甾体药物制备过程中甾核结构难以合成的问题。
5.2发现利用价值和附加值更高的半合成修饰产物以资源利用价值为导向,通过对中药资源生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修饰,使其转化为资源价值更高的修饰产物,提高其资源效率。如通过结构修饰一方面可使某些资源性化学成分转化为活性更强或副作用更低的修饰产物;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结构修饰,改变其理化性质进而改善其物化稳定性以及体内动力学行为,最终达到增强其成药性的目的。如以存在于中药五味子中,具有保肝和降低转氨酶作用的木脂素类资源性化学成分五味子丙素为原料,通过结构修饰获得其修饰产物联苯双酯,其活性远强于五味子丙素,现已开发为具有保肝降酶作用的临床常用药物;以苦豆子总生物碱为主要原料经氧化修饰,使其中含有的苦参碱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全部转化为对乙型肝炎病毒活性更强的氧化苦参碱,从而开发为用于乙型肝炎治疗的临床常用药物,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存在于中药千层塔(蛇足石杉Lycopodium serratum)中的石杉碱甲(huperzine A) 为胆碱酯酶抑制剂,用于提高老年性痴呆的认知能力,但由于其在体内易被质子化不利于透过血脑屏障,减少了脑内分布影响了生物利用度。目前有研究对其结构进行了修饰,获得的修饰产物mimopezil血脑屏障透过率显著增强,进入中枢后可水解释放出原药石杉碱甲,提高了石杉碱甲的利用效率。利用微生物Streptomyces griseus (ATCC-13273) 对青蒿素等的生物转化研究,得到一个新化合物9α-羟基青蒿素,体外抗疟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具有抗恶性疟原虫FCC/HN的活性<sup>[28]</sup>。此外,还可利用微生物假单胞菌B1、毛霉、禾谷镰刀菌定向的将喜树碱转化成10-羟基喜树碱;利用微生物中的脱烷基化酶、羟化酶等使甲氧基喜树碱、去氧喜树碱转化成喜树碱、羟基喜树碱等。
中药资源化学研究思路与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框架见图1。
6结语
中药资源化学学科研究服务于中药资源生产与利用全过程,以药用植物、菌物、动物、矿物等再生和非再生资源为研究对象,从中药资源生产和利用目的出发,研究药用资源生物体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组织器官中次生与初生代谢产物的生合成规律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生态环境诸因子影响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与消长规律;研究濒危、珍稀、紧缺中药资源的替代和补偿;挖掘中药资源的多途径、多层次、精细化利用价值和潜在价值;研究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产生的传统非药用部位及深加工产品制造过程产生的固液废弃物等的循环利用与产业化;开展外来入侵药用生物的转化利用及其产业化等。其目的是科学合理的生产和利用中药资源,经济有效的延伸和发展资源经济产业链,实现中药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循环利用的核心目的是“变废物为财富”。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物尽其用的目的,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良性循环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中药资源的循环利用将推进我国中药资源产业向着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转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荣汉,段金廒.植物化学分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段金廒,宿树兰,钱大玮,等.中药资源化学研究思路方法与进展[J].中国天然药物,2009,7(3):333.
[3]段金廒,周荣汉.中药资源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4]欧阳平凯,韦萍,姚忠.生物化工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化工进展,2003(1):1.
[5]欧阳平凯.加强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技术在我国药物源头创新中的应用[J].中国天然药物,2007(3):161.
[6]周启星.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7]任德权,周荣汉.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06.
[8]郭立玮.中药分离原理与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9]李和平.现代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图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10]中国药典.一部[S].2010.
[11]崔克明.杜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4,9(4):51.
[12]王雪根,徐虹,欧阳平凯.游离整体细胞生物转化反应行为[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32.
[13]卢定强,韦萍,欧阳平凯,等.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4(6):585.
[14]段金廒.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15]张伯礼.中医药事业发展与中药材资源[C].南京:2014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暨CSNR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 2014.
[16]张文秀.资源经济学[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17]徐妙芳,唐志荣,陈集双.入侵有害植物资源化利用及相关问题[J].生态安全, 2007(13): 34.
[18]闫小玲,寿海洋,马金双.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2,34(3): 287.
[19]徐正浩,王一平.外来入侵植物成灾的机制及防除对策[J].生态学杂志, 2004, 23(3): 124.
[20]严辉,郭盛,段金廒, 等.江苏地区外来入侵植物及其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国现代中药, 2014 (12): 1.
[21]段金廒,宿树兰,郭盛,等.中药废弃物的转化增效资源化模式及其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2013, 38(23): 3991.
[22]纪明山.生物农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3]范如芹,罗佳,高岩,等.农业废弃物的基质化利用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 2014, 30(2): 442.
[24]刘清术,刘前刚,陈海荣,等.生物农药的研究动态、趋势及前景展望[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7,11(1): 17.
[25]李淑君.植物纤维水解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6]马骁驰,果德安.中药活性成分生物转化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国天然药物,2007(3):162.
摘 要 在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发生“资源诅咒”现象已不是个案,经过了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山西经济当前最为紧迫和重要的问题之一。2010年,“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山西经济、金融、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转型发展 新型产业 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型依赖型区域的发展困境与转型选择
在山西,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长期的动力支持,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资源依赖型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第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资源型区域所依赖的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从资源开采的那一刻起,资源储量、需求规模、开采速度和利用效率等变量就决定了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据统计,在山西,自建国以来60年间,山西总采煤120亿吨,目前为止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1/8的国土面积,这一系列数据都对山西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二,自然资源的开采与生态环境、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市场对资源产品的过度需求的刺激,区域内经济发展偏重于资源开发,而忽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的协调性发展。在山西,煤炭、焦炭、电力、冶金四大行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的85%以上,单位GDP耗能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资源依赖型产业特别是煤炭开采、焦炭冶炼、有色金属的开采与加工等,对生态环境、生物链、生物网等产生重要影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难以恢复的,经济的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长久的负面影响。
第三,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出现“资源诅咒”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资源开发的产业链较短。在我国经济增长长期处于投资拉动的状态下,对资源产品的过度需求,导致资源型产品的供求失衡,只要有产出就会有利润的供求关系激励上游产业只注重对资源产品的粗放式开采和加工,而忽视了延伸产业链条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产业演进的角度看,煤炭产业资源有强化的趋势,生产要素向资源部门流动,制约了工业内部能够带来规模报酬递增的制造业的发展,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城镇化质量落后。产业结构的单一性还使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市场风险。在山西,煤炭是区域经济发展和演进的主要动力但煤炭价格受市场供求影响,价格波动剧烈,导致区域经济增长波动的幅度与频度均高于非资源依赖性区域,从而加剧了区域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第四,金融资源开发滞后,金融生态环境亟需优化。金融对资源富集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支持作用,但其作用低于全国水平。下图是山西省融资结构图。
可以看出,山西省的融资结构主要是间接融资,其中银行信贷在绝大多数年份都占到了融资总额的80%以上;证券业相比以前山西省直接融资市场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很明显直接融资市场对山西省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和新型产业在资本供给方面的支持作用相比较发达地区还是相当的有限。受特殊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影响,山西省的金融服务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融资结构信贷化、信贷结构资源化、资本市场利用不足、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效率低等特征。从融资渠道看,银行信贷占资源型区域现有金融服务的较大比重,相比之下,来自于资本市场、产业基金、金融租赁、信托和民间金融等方面的融资支持极为有限。从融资主体看,信贷资金高度集中投向资源型产业或资源型大企业,中小企业仍然存在贷款难问题。从业务经营看,银行信贷品种单一、收益不高,放贷“短期化”行为明显,中间业务创新缺乏动力,银行对宏观调控政策及相关信贷政策执行力不强、标准不一,风险敞口较大。从体系建设看,金融服务形式单一,商业银行一支独大,社会资源不能有效资产化,社会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社会信用观念相对淡薄,金融生态环境亟需优化。
从国内外经验看,资源型依赖型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关键在于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严重依赖,通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从产业发展看,一是在原有产业结构基础上发展循环经济,延长或扩展产业链条;二是发展替代产业,因地制宜替代衰退产业、导入新兴产业。从政策体系看,以产业政策为核心,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为配套,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支持。
二、区域经济转型中的金融因素
假设将区域经济分为两大部门:第一大部门,代表新型产业部门包括新兴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部门和从传统产业中升级的部门。第二大部门,代表传统产业部门(不包括第一大类中的传统产业升级的部门),其中决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是第一大部门。新型产业获得相对于原有产业结构融资额的一个比率p的银行贷款,则新型产业部门的预算约束为:
上式表明,当提高对新型产业部门的信贷比例时,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能够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得到改善。
如果再将其收益与新型产业部门带来的社会生态收益相结合,则可以得出加大对符合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部门的信贷支持符合政府部门和银行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利益。
通过上述分析得到的启示:
(1)目前存在于银行体制中的信贷配置方式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经济主体转型发展所提出的金融需求,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企业投融资环境。金融在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过程中充当参与者和引导者角色,通过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以反作用于金融业,促进其盈利的可持续性,从而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金融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则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基础。
(2)区域内利率市场化政策的实施能否提高资源的配置效应,取决于银行对代表更高生产力具有可持续性的新型产业部门的信贷支持。
(3)通过利率市场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应当以体制改革为基础,制度改革是其他改革的前提,应当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制度供给方面的优势,应当着眼于长期同时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正确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作用。
三、构建资源依赖型区域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强化信用意识、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加强区域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信息采集机制,扩大信息的入库面;改善金融法治环境,加大对资源依赖型产业转型中的各类金融债权的保护力度,建立和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机制;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全民金融意识,充分认识金融市场对资源型依赖型区域转型发展的支持作用,特别是资本市场对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的融资功能。积极引导市场主体重视营造良好的市场运行规则和氛围,降低各类金融活动的交易成本。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合理高效的开发金融资源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全面支持。发挥政策性金融或开发性金融的先导作用,通过发行和承销长期建设债券以及信贷调节等方式,为资源型区域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项目、国有企业转型和新型产业培育提供长期性的资金支持。进而诱导商业性资本、民间资本和适度规模的外资参与资源型区域的转型发展,实现资本来源的多元化,最终通过竞争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通过金融创新,支持优势产业发展。实施“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严格按照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和可持续信贷的要求,规范落实倾斜性金融支持政策;高效利用煤炭产业基金,重点扶持支柱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鼓励资源型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组建和发挥自身财务管理公司的作用,提高资本运营能力,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各类金融工具,改变融资信贷化的单一模式;进一步推进多渠道融资体系建设,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商业票据以及利用民间金融等多种融资方式,既避免信用风险集聚,又可以充分利用信贷资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加大对新型产业部门的金融政策扶持。对于产业链上具有重要关联作用或链接功能的新型产业,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担保、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信贷资源、投资基金、企业债券等予以重点支持;通过支持产业链中的新型主导企业提升自身财务管理公司或投资公司的资本运作绩效,进一步引导银行调整自身的信贷行为,创新业务模式,迎合市场需求;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鼓励风险投资和私募投资基金进入新型产业集群,加大对技术研发、管理创新等的科研投入,支持创新型企业利用证券市场获得更多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王广谦.金融体制改革和货币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陈继明,周诚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中国金融.2010(11).
[4]崔满红.资源依赖型的内地经济有增长没有发展,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改革与创新论坛.天津财经大学.2009(9).
[5]高波,罗剑朝.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策略.金融研究.2008(9).
[6]陈守东,杨东亮,赵晓力.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8(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85-01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正在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必然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计划生育首当其冲,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使户籍制度改革与计划生育相适应的问题。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方法
从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进程来看,保证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是通过控制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量迁移,较好地避免了城市人口的过分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社会问题;通过一致的人口登记措施,严格控制人口的流动,从而起到了预防犯罪、有效侦破案件、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作用;保证了计划生育工作和人口微观控制的有效进行,保证了人口统计和人口宏观控制的顺利实施。
1户籍制度与计划生育的关系
户籍管理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是指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对其所管辖的民户的基本状况进行登记和管理,其内容包括常住人口登记和上报制度、居民户口或身份登记即管理制度、暂住人口登记制度、出生人口登记制度、迁移登记制度、变更更正登记制度等。户籍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统计人口数量,维持社会稳定。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旨在通过宣传与教育,并采取其他措施来放慢人口增长速度,控制人口数量,以适应环境的承受力。这两项措施的范围及于全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各个方面。二者之间的联系既对立又统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户籍制度建立之初,严格限制人口流动,人民群众被死死的钉在固定的地方。社会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生产要素的不断优化组合和流动中实现的,各种社会资源自由式流动,进而能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人力物力的最大效能。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人力资源的流动至关重要,但传统的户籍制度不是从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出发鼓励劳动力由经济势能低的农村、小城镇向中等城市、大城市迁移,而是从保护城市的利益出发,采取种种措施,设置重重障碍阻止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它反而鼓励人口由城市到农村、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的流动,使生产要素难以实现最佳配置。这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同时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不能实现,遏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这不仅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给现代化建设增加了不必要的制度成本,延缓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户籍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不再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因此,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呈现出大规模的跨区域、长距离的特点。据有关部门分析估计,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流动人口还将以平均每年5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均已证明:经济越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就会越多。虽然流动人口的增多,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问题,但从总体上说,它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实现。因此,对流动人口不能排斥和歧视,应注重把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的户籍人口管理的轨道,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切实维护好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户籍制度不管是对于人力资源的分配,还是对于人口数量的控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必然会引起计划生育相关政策的调整。
2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措施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将逐步全面实行公民在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形成由户口登记、迁移为基础,居民户口簿、公民身份证两种证件和常住、暂住两种户口组成的管理制度,以居住地划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当然户籍制度的改革面临一个非常敏感而棘手的问题,就是户籍性质变更现象普遍化和台法化后的生育政策该如何制定和掌握呢?
2.1实行双轨制生育政策:《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已经明确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因此,暂时不能以“一元化”的生育政策来适应“一元化”的户籍制度,而应当采取过渡的方式来执行现行城乡有别的生育政策。目前,在基层调查时,有些计划生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少看法,其中一种即在一定时间内,户口落在村民委员会并分到责任田的,适用农民生育政策;没有责任田而从事其他职业的,适用城镇生育政策。采取这样的办法执行现行生育政策,既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也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也便于操作。当然了,这种城乡有别的生育政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当我们不能区分城市,还是农村人口时,我们应该适用怎么样的政策呢?因此,们现在做的也只能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做出相应的计划生育政策。
1.1煤炭绿色物流理论
煤炭绿色物流是指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煤炭物流需求的前提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先进的技术和面向资源环境的管理理念,对煤炭物流系统进行重新规划、控制、管理和实施,并最终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煤炭物流系统的活动过程。它既包括煤炭正向物流过程中的资源缩减、各功能环节的绿色化,如绿色运输、绿色储存、绿色装卸、绿色加工(洗选)等,还包括为实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物流系统,是对整个煤炭物流作业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
1.2循环经济理论
1.2.1循环经济理论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为了解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开环经济形式而言是一种闭环流动的经济形式。
1.2.2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
(3R)“3R”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再使用原则,要求企业的生产者不仅关心产品的生产而且要关心生产过程中的边角料、副产品、包装物、在流通领域内达到使用寿命的废旧产品等的回收和再利用。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重复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废弃,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三是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很显然,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事实,反过来强化了减量化原则的实施。总之,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1.3三大理论在煤炭业应用中的关系
煤炭逆向物流理论、绿色物流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在煤炭企业的实施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煤炭业的生产制造和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工业废渣如不及时处理,不仅会浪费资源,更会污染环境。对废炭等资源实施回收利用其实质是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具体应用则是绿色物流,同时绿色物流的理论又是煤炭逆向物流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的。所以说,三大理论在煤炭业中的应用是相互依靠,相互联系的。
2我国煤炭企业逆向物流发展现状
2.1我国逆向物流整体现状
长期以来,企业为了迎合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将战略重点集中在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相关服务等,而忽视了使用过后的废弃产品的处置问题。逆向物流的概念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企业甚至还没有逆向物流的概念,大多数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建设几乎处于空白。随着社会资源的日益短缺和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企业不得不面临再生资源逆向物流系统的建设问题。近年来,我国从事废旧物品回收的企业和个人逐渐增多,但存在回收环节多、渠道混乱、设施之间不配套等弊端。
2.2我国煤炭企业逆向物流存在的问题
2.2.1综合物流效率低
在煤炭物流组织方面,由于煤炭运输量大、市场供需信息不畅、运力不足、运输距离长、运输方式不合理等因素,常常造成运出去的煤炭找不到买家,急需煤炭消费的买家又找不到合适的卖家,不仅增加了煤炭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而且加大了煤炭终端用户的用煤成本,造成全社会的高能耗,并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2.2.2资源回采利用率低
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社会经济服务功能。而我国煤炭企业在当前的物流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利用率低现象,主要表现在我国煤炭企业挖掘和开采方面,资源回采低,大量废旧物资没有得到有效回收与再利用,仓储设备重复利用率低,仓储空间利用不充分,运输工具返程空置率高等资源浪费严重现象。据统计,我国煤炭物流回收利用率平均仅为30%,对于可在回收利用的矿体利用率只有20%左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远远低于其平均水平,煤炭企业资源浪费的巨大可想而知。
2.2.3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的环境污染相当突出,生产过程的整个环节都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所占比例各有不同。因而,治理环境污染一直是我国致力而为的工作,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治理力度更是空前。但是我国的煤炭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一直高而不下,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损失。煤炭企业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一是运输交通工具排放的气态污染物以及颗粒污染物高,成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交通工具也是社会和城市噪音的最大污染源之一;二是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煤炭装卸、煤炭露天堆放、煤炭扬尘、煤粉掉落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据统计,我国煤炭企业物流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占主要环境污染因素的2%以上,所造成的社会效益损失约占1%以上。
3我国煤炭企业逆向物流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1发展绿色经济的动力不足
发展绿色经济的落脚点是企业,企业作为“经济人”,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而绿色经济则是以社会宏观整体效益为目标的,协调不好,就不能激发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的热情。总体来说,煤炭企业本身更注重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间的关系及矛盾关心不够,不会主动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3.2发展绿色经济所需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备
煤炭企业发展绿色经济需要提高清洁生产和环保处理技术、能量阶梯利用技术、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技术、资源回收率技术、资源化与综合利用技术、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及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等。这些技术涉及到煤炭的开采环节、洗选加工环节和综合利用环节。由于技术的不完备,出现了由回收能力不足的问题,煤矸石累计堆存已超过35亿吨,剩余煤矸石堆场占地面积6.5万公顷②。虽然,目前在资源综合利用环节和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先进技术,但普及率不高,大多煤炭企业的技术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
3.3煤炭产业链短,导致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
煤炭企业在绿色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煤炭产业链经历了多次重组与延伸,已由过去单一的煤炭资源开采过渡到不断深化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当前煤炭产业链的基础是原煤开采,生产煤炭产品和与它相关联的下游产品或者相关的产业。这种方式构建的产业链不仅解决了煤矸石、煤泥等废弃物的出路,而且节约了运输成本。通过产业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耦合,把有关联关系的产业聚集在一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煤炭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实行的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企业要综合利用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往往意味着对新型设备进行大量资金、技术以及人员的投入,多数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
3.4缺乏发展资金
资金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煤炭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初期投资较大,而且投资周期长,效益回报见效慢,煤炭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能力主动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所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靠自身的积累来发展绿色经济是远远不够的。
4我国煤炭业逆向物流企业发展策略
4.1政府政策策略
4.1.1提供资金支持
只有直接对煤炭逆向物流企业进行资金扶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在给予扶持的时候,必须限定煤炭逆向物流的合法企业数量,因为控制数量可以对各个企业进行重点的资金扶植。如果不控制企业数量,有限的资金“撒胡椒面"式的资助,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只有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将资源合理的分配到最需要的方向,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而对煤炭逆向物流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控制数量的举措,能够为煤炭逆向供应链提供高速发展的提供良好的启动背景。
4.1.2降低税收
针对煤炭逆向物流企业,可以降低其税收,促进行业发展。针对依法将自有废炭废渣进行回收处理的企业进行抵税奖励。利用现实奖励的方式,将各个环节的参与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最终的目的就是发展煤炭企业逆向物流的发展。
4.1.3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列入地方领导政绩考核的标准绿色产业
煤炭逆向物流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初期投入高、实际经济效益见效慢。如果不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列入政绩考核的标准,只靠地方领导的觉悟来做一件在自己任期内没有“实际效果”的事情,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在煤炭企业的逆向物流方面,只有将相关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直接量化并计入当地领导的政绩中,才能保证地方对煤炭逆向物流企业有足够的重视,并大力发展煤炭企业的逆向物流,防止地方由于“忽视”而制约煤炭企业逆向物流的发展。
4.2企业自身发展措施
4.2.1技术层面
(1)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
通过装备先进的薄煤层开采技术、合并采区、集中生产和巷道布置改革等措施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通过应用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装备实现优选精洗,进一步提高洗选精煤回收率。
(2)提高瓦斯开发及利用水平
积极推广使用地面垂直采空区井、地面垂直压裂井和井下水平长钻孔抽放技术,不断提高瓦斯抽放效率和数量,同时加快开发新的瓦斯用户,重点是工业用户和瓦斯发电,积极发展压缩煤层气的生产和销售,不断提高瓦斯综合利用率。条件成熟时开发矿井乏风甲烷发电项目,减少矿井乏风甲烷的排放,同时获得显著的温室气体减排收入④。
(3)提高废水回用率
新建和改扩建矿井水处理站,提高矿井水利用率。建设完整的生活废水处理设施,提高生活废水达标排放率和废水回用率。不断提高废水的回用水平,努力实现矿区生产生活废水的零排放。
(4)提高煤矸石、煤泥、粉煤灰和灰渣资源利用率
以开发煤矸石电厂和建材项目为中心,增加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将剩余固体废弃物用于回填造田、井下充填和铺路等,尽可能减少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利用煤泥干燥技术,充分利用煤泥资源。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粉煤灰的利用率。
(5)加大矿区塌陷土地治理和复垦力度加强矿区塌陷区治理力度,推进复垦土地的市场化开发。加强矿区绿化,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4.2制度管理层面
关键词: 社会资本;就医;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国居民“看病贵,看病难”已经成了一个社会性的焦点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医疗费用持续上涨,其增长速度既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也大大快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快速上涨的医疗费用已超出了现阶段人们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我国城乡居民认为“看病贵、看病难”是最突出的社会问题。2009年新医改方案指出,2009-2011年要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主要是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就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行为。在现实的医疗服务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患者就医一般都首先选择自己认识或熟悉的医生和医院,如果不直接认识或熟悉,患者就医之前一般都会动用一切社会资源,通过关系人选择关系人认识和熟悉的医生和医院就医。2008年8月中旬,《生命时报》联合搜狐健康频道和专业医学网站丁香园对900名患者的调查显示,53.3%的人看病有时会找熟人,18.2%的人每次都找,14.84%的人想找但找不到,从来不找熟人者仅占13.65%。也就是说近九层患者通过“关系”就医。[2]
可以看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健康问题的关注也增加了,对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就医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许多居民去看病会咨询家人、朋友以便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这其中就是社会资本在起作用。因为与就医有关的信息会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来传递。
2 社会资本与就医相关研究
2.1 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法国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皮埃尔·布迪厄指出:“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提供支持,在这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上,它是为其成员提供获得信用的信任状”。[3]随后詹姆斯·科尔曼、亚历詹德罗·波茨、罗伯特·D·普特南等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界定。其中对社会资本概念的表述、指标测量和理论模型的建构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林南。
国内学者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国内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关系网络(张其仔,1997;符平,2003)。二是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行动主体所动员的持有回报预期的社会结构资源,是一种有助于目的性行动实现的工具或手段。(杨雪东,1999;钟涨宝、黄甲寅、万江红,2002);三是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关系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陈健民、丘海雄,1999;边燕杰、丘海雄,2000;朱国宏等,2002);四是认为社会资本本身是一种资源。(周建国,2002)。
社会资本理论引入中国之后,已经在各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卫生领域,相关研究证明,社会资本水平高的地区人们的健康水平普遍较高。美国学者Berkman和Syme研究发现,与家人、朋友联系紧密的居民死亡率较低;Skrabski,Kopp,Kawachi对匈牙利20个社区社会资本与居民死亡率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指标中信任、互惠、组织参与等均与中年人的死亡率有显著相关性,其中,尤以信任为最。
2.2 就医的相关研究 爱德华·A·萨奇曼(Edward A.Suchman)的研究试图发现个人的医学取向和行为与特定社会关系类型和相关群体结构的关系。他认为群体关系与个人对医学的取向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他的就医行为。一些医学社会学研究强调社会网络是求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伯尼斯·佩斯克索里多(Bernice Pescosolido)在研究就医行为理论时,强调了在获得医疗保健过程中社会网络的重要性,他描述了各种社会中人们生病后潜在的寻求咨询的种种选择。
认为人们寻求卫生保健的策略是通过与人们互动而获得帮助的机会,是社会所组织的一种行为。还有一些医学社会学家认为拥有固定的保健来源是求医行为的重要变量。安德森和阿迪(Andersen&Aday)指出影响就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是某一特定医生能否作为病人固定的保健服务提供者。
关键词:绿色物流;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016-03
现代物流活动的诸多方面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加剧,因此,其会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为了实现长期的、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用到现代的物流管理活动中,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的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抵制物流对环境的危害,即“绿色物流”这一全新概念。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一是绿色物流是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绿色物流是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三是绿色物流的建立更有利于全面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四是绿色物流有利于企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五是绿色物流是适应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有效措施。
一、对绿色物流的认识
绿色物流具有潜力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它能够整合社会资源,使物流产业有质的飞跃,物流学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科学领域,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利器。物流理论被引入我国后,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物流模式也跟着不断变革,绿色物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绿色物流指的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绿色物流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了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
二、绿色物流内涵
一是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前还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例如,易燃易爆商品仓库不应设置在居民区,有害物质仓库不应设置在重要水源地附近。二是绿色运输。绿色运输目的是减少物流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是要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绿色运输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绿色运输还应当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问题,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三是绿色包装。包装是现代营销的一个重要步骤,但大量的包装材料在使用一次以后就被消费者遗弃,造成环境问题,例如白色污染。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建立包装回收利用制度等。四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即逆向物流,是指与资源循环、资源回收利用和资源处置有关的物流活动,循环经济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循环经济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需要有完善的废物回收制度和危险废物处理制度,现在我国循环经济效益尚不明显,还局限于废旧物资回收、生活垃圾分类等初级行为。
三、绿色物流的发展策略
现代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威胁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实施绿色物流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 施:
(1)一是政府管制,树立绿色物流观念。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是政府应该重视的事情,政府在物流绿色化刚起步阶段,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采取措施全面引导,保证物流企业绿色化顺利进行。政府要求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转变观念,运用绿色理念来指导规划和改造产品结构,并切实制订“绿色计划”,实施“绿色工程”,使绿色观念深入人心。
(2)二是强化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流通中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以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最终产品。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大有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的集中加工减少了居民分散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 题。
(3)三是开发绿色物流技术。绿色物流的发展不仅依赖绿色物流观念的树立、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绿色物流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现代物流的发展立足于先进物流技术的发展,同样,没有先进绿色物流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绿色物流的立身之地。目前我国物流技术与绿色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物流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及网络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技术相比,大概有10~20年的差距。要大力开发绿色物流技术,否则绿色物流将无从谈起。
(4)四是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所谓绿色营销,是以常规营销为基础,将消费需求、企业利益和环保利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是一种营销的高级阶段。实施绿色营销,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在新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企业本身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引导公众进行绿色消费,利用绿色营销,企业能够促进绿色产品市场的开拓。物流企业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定其绿色经营管理策略,以推动绿色物流进一步发展。
(5)五是加强绿色物流的倡导。推进绿色物流除了加强政府的法规建设外,还必须重视民间绿色物流的倡导,积极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自律型的物流管理体系。向绿色物流的推进主要表现在通过车辆的有效利用提高配送效率和车辆实载率、选择最佳的配送路线、从自用型向营业型货车转换、配送的集约化、库存的集约化等。
四、结束语
【关键字】青少年 计算机学习 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青少年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对后期更高阶段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课堂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阵地应该发挥培养学生兴趣的主要作用,但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利用好社会资源,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良好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以下我将结合自己在工作中摸索到的一些经验,与大家进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探讨。
一、发挥课堂优势,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课堂是青少年学习计算机的主要阵地。作为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不能把计算机课程当做副课去对待。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计算机的使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会使用计算机或者不懂计算机,将很难在社会立足,因此作为计算机的任课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计算机兴趣的培养。
青少年阶段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主要侧重对学生计算机兴趣的培养。通过学习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爱好意识,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贡献;通过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把信息技术作为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只有老师明确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才能够重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要摒除传统的观念,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多思考多研究一些适合青少年学习计算机的方法。比如建议学生之间互相写E-MAIL沟通学习心得,利用一些节日如六一儿童节去制作一些电子贺卡,以这种有目的的活动去带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在网上获取知识的欲望,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影响学生上课的效果,甚至可以影响到学生对于计算机这个学科的关注度,影响到青少年的一生。
计算机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基础的学科,加之青少年动手能力强,应该在讲解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讲解鼠标的操作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使用鼠标单击双击打开文件,拖动移动电脑桌面的快捷方式等,通过具体操作,学生就很容易地掌握鼠标的用法。在进行操作的同时,老师也要注意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当地给予一些趣味性游戏的配合,比如“扫雷”等这些电脑自带的小游戏也是学生进行鼠标知识了解的重要途径。
二、拓展学习思路,注重校外资源利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社会各界都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青少年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不能局限于校园,而应该拓展视野,积极地利用社会资源。老师可以去多关注一些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计算机比赛,如全国青少年计算机制作大赛等这些赛事,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通过参与这些比赛,一方面是可以调动学生与全国青少年同台竞技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完成比赛,学生计算机的知识也会得到拓展与应用,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信心。同时,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等也是学生提升计算机兴趣的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关在计算机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视频或者展览等,以此激发青少年立志学习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的决心和勇气。拓展与更高阶段学生或者师长的交流也是提升学习计算机知识兴趣的有效方法,可以邀请在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甚至一些知名企业的工程师等来给学生做关于计算机学习的报告,发动社会各界一起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学习。
青少年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首先的阵地的学校,学校要给予青少年学习计算机营造良好的环境,举办计算机制作的相关竞赛,重视计算机课程的考核。作为青少年的任课老师,也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创新,积极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同时,社会各界也要关注青少年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掌握程度,开展形式多样的计算机知识讲座、名人进课堂、走进科技馆等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只有多方面形成合力,关心关注青少年成长,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青少年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培养对计算机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园.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J].山东教育科研. 2001(10).
[2]闫晓丽.浅谈中专生在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注意的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9).
[3]苗立才.对在职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的几点做法[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C6).
[4]周卫东,张晓斌.提高初中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数学杂志.2010(12).
关键词:优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服务;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民办机制、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我国利用现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优质社会资源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不断扩大的新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形式。[1]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独立学院优质教学资源现状
独立学院优质教学资源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的母体资源与社会力量投入资源共同组成的使用于高等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或价值的各种优质资源,包括优秀的教学团队、优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良好的教学条件和资源建设、科学的教学管理,这些都与课程的内涵息息相关。[2]
独立学院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依托母体高校和社会资源,办学设施和办学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满足了教育教学要求,教学资源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就。纵观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其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重视技术平台建设、轻视运行和服务;重视立项奖励、轻视长效激励;重视成果申报、轻视更新维护,出现重复建设等问题。
例如,课程教学资源没有及时补充、更新内容,与教材、课程建设脱节,内容陈旧,不能适应课程和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背离了教学资源建设的初衷,导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同一系列的优质教学资源在申报优质精品课程、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团队过程中,因各个申报平台互不相同,评审要求及评审指标存在着差异,使这些优质教学资源需要经过多次整理,在不同的平台上以不同的结构形式呈现,新的申报成果没有能够及时更新旧的教学成果,导致优质教学资源的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
二、独立学院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的建立
教学资源服务是教学资源建设与有效利用的重要环节。所谓教学资源服务,就是集成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一定的机构或平台向使用者提供教学资源导航、检索、参考、组织、推荐、传递和交流等个性化服务内容,使用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资源的全部活动。[3]与基于文献提供的资源服务相比,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化,提供服务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1.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框架结构
优质教学资源服务联结着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它集成优质教学资源,向用户提供便捷的教学资源服务,满足用户的教育需求。把优质教学资源的服务与用户的需求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构建健全的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确保优质教学资源服务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取得成功。
构建优质的教学资源服务体系,整合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探索优质教学资源管理与服务的内容和策略,建立优质教学资源服务评价机制,提升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建立的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
2.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组成分析
独立学院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由现实需求、服务平台、优质教学资源、管理和服务、资源服务评价组成,各部分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与协作的关系,共同组成缺一不可的完整的系统整体。现实需求是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与管理的针对性目标,只有了解优质教学资源的现实需求,以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才能对管理与服务制订行之有效的策略。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的实现需要服务平台作为有效支撑。优质教学资源服务还需要政策、技术、资金、团队等方面的保障,并通过对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进行评价完善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为服务体系中各组成部分、各环节内部及相互间的协作提供有效策略。
三、独立学院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实施
1.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包括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优质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优质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优质的激励和评价管理机制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考虑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4]
(1)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是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能够透彻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习需求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建设适应学生多样化、自主学习需求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并能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优秀教学团队以学科带头人负责,博士、硕士作为中坚力量,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分布,具有较高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组成。
(2)优质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是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对专业领域知识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优质教材建设是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保证。优质教材建设应关注前沿领域知识,体现教材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构建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包含纸质教材(教科书)、实训教材(实验指导书)、题库、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库、课程教学指导书等。
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或文字教材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内容建设上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整合优秀教学改革成果,体现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3)优质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倡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项目化教学、案例式教学、模拟化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4)优质的激励和评价管理机制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配合,协同努力。通过制订相关倾斜政策,在教材出版、教学成果认定、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提高教师参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在经费上给予支持,投入经费用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保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在技术上,按照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思想和方法,结合网络资源建设要求设计功能模块。
针对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目标化管理,从教学团队建设、优质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建立量化考核标准;还应完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评价体系,建立内在的长效机制。
2.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
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多元化教学资源需求,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资源服务是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应该具有资源导航、检索功能、用户交流功能和信息反馈处理功能。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平台通过教学资源的组织传递、学生学习的互动交流、学习效果的跟踪评价,为教师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平台主要包括三大模块:教学管理模块、学生学习模块、后台管理模块。
教学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教师管理课程教学资源的功能,包括课程公告、教学大纲、教师讲义、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作业评改、考试管理、课程答疑等子模块。
学生学习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包括教学要点、重点难点、案例探析、习题自测、互动交流等子模块。学生可以利用该模块选修课程、安排学习计划、查看课程内容、提交课程作业、参加在线测试、查看学习成绩、课程学习交流等。
后台管理模块是由平台管理人员完成平台界面定制、功能设计、用户管理、用户权限分配、平台的使用情况统计等功能模块组成。
3.优质教学资源管理与服务
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助于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益,协助用户更好地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支持,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因此,优质教学资源的管理和服务是对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质教学资源管理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将优质教学资源经过整序、优化,形成便于有效利用的系统过程。按照管理科学的方法将优质教学资源实行项目化管理,包括五个不同的阶段:起始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控制阶段、结束阶段。
起始阶段对应着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团队的决策阶段,决定是否参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申报活动。计划阶段对应着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团队的策划阶段。这一阶段应认真准备材料,确定参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申报。实施阶段对应着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申报已经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批准;由申报阶段转入优质教学资源建设阶段,重新建立并不断改进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在控制阶段,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团队进行自我检查与整改,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及时更新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内容,并显示更新记录,接受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和考察。结束阶段是项目化管理过程的难点阶段,涉及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成果的验收、结题和移交。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整理纸质的和电子的资料,完善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检查各项成果,按照要求做好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
优质教学资源服务是面向不同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背景的用户,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的应用和服务形式。教学资源的服务内容包括:把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服务平台,帮助用户获取利用;建立优质教学资源交流社群服务,增进用户间的相互交流,提高优质教学资源服务水平;通过建立用户反馈平台,接受用户关于服务形式的建议,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4.优质教学资源服务评价
优质教学资源服务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科学原则,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活动,采用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初期的诊断性评价、中期检查性评价、末期验收性评价等评价手段,对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构建、内容组织、实施条件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阶段性评价。
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评价方法可以考虑采用教学团队自评、专家组评价,结合学生评价方式,以半学期或一学期为周期,采用定期检查方式。每学期由教学管理部门下达具体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教学团队根据这些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完成自评工作并提交自评报告,然后组织专家组进行评价。同时在学校网站上建立学生对优质教学资源服务的评价机制。学生通过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学习后,根据学习效果对优质教学资源进行评分,使评价效果更加科学有力。最后把优质教学资源按照教学团队自评、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排序,对于效果一般、利用价值不大的教学资源可实行淘汰制。采取这种评价形式既能保证评价效果又能提高评价工作效率,使优质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的研究对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是传统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的延伸,它在推动独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倡导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提升学科课程建设、提高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春初,易臣何.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3):25-27.
[2]范新会,陈利利,齐华.以课程群建设为主线创建优质教学资源[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关键词:节能;建筑;设计;通风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建筑能耗则占据了全国商品能耗量的40%左右,达到了发达国家的近35%。虽然我国的能源总量可观,但是人均占有量非常贫乏,因此如何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并做到节能减排,对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绿色建设的号召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根据建筑专家的推断,如果能对现有的建筑设计进行相应的节能优化,大致可以节省1/3~2/3的建筑能源,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无论是从国家能源节省的角度,还是出自于个人家庭费用节约的考虑,对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展开研究都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建筑能耗占据了全国商品能耗的40%左右,并且这一比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能源资源的不断紧张今天,这也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传统的建筑施工设计过程中,之所以没有注重节能要求,既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低和社会资源利用率低而导致的粗放式发展,也有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原因。随着资源需求紧张形势的不断深化,人们资源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在节能方面也对建筑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进一步推进了对该领域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二、我国气候特征和建筑节能分析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与同纬度国家相比,我国的气温呈现出冬天更冷,夏天更热的状况,南方空调和北方燃气供暖设备的大量使用,以及能源偏紧的不争事实造就了愈演愈烈的“电荒”趋势,因此只有节能才是自救良方。就我国的人口居住地来说,我国大部分人口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沿海地区的气候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一年四季有风,作为一项丰富的资源,设计者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必须对此加以合理的考虑和利用。
以室外气温较低为例,如果需要室内降温,良好的通风能够在不消耗资源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室内的温度,当室外的空气较为干燥室,良好的通风也能有效的降低室内的湿度,并提供新鲜清新的空气,而且这种方式不仅没有噪声,还能减少能耗、降低污染,也很好的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果需要实现室内保温,可以通过对墙体的双层真空设计有效实现室内温度的散失,本文在下文将对此做详细的阐述。
三、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建议
对建筑的节能设计考虑,既需要积极利用好现有各项资源,又需要综合环境布局因素,并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鼓励创新思维,对此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开展相应的工作:
1、通风隔热层对风能的合理利用
从以往的建筑架设来看,隔热层设计主要是在结构层上部架设隔热层,在屋面结构层上面设置通风层,带走空气中的热量,在保护屋面的同时达到降温的目的。置于屋面坡顶的隔热层,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温度不断升高,高温度的气体不断上升,从下面补充新鲜的冷空气,形成热压风,带走高温气体达到降温的目的。除了双层屋面通风外,还可以利用双层玻璃作为维护结构,被形象的称之为“会呼吸的皮肤”,由内外两道幕墙组成,并与幕墙的上下两个部分设置相应的通风口。在冬季的时候,关闭两个通风口,在双层幕墙之间形成一个“阳光温室”,对建筑物内部起到保温的作用。在夏季的时候,打开两个通风口,两层幕墙的空气在太阳光辐射下温度不断的升高,更具上述的热压原理产生空气流动带走阳光辐射后的高温气体,达到降温的效果。实验测试表明,双层幕墙通风换气设备在采暖时比单层幕墙节能42%~52%,在制冷时节约能源38%~60%,这也是未来节能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2、综合能源的综合利用
除了风能以外,还有诸如地热能生物能以及太阳能灯其他综合能源。如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能将太阳能这一可持续能源转化为动力能,在强化建筑的自然通风方面主要有屋面太阳能烟囱、Trombe墙和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这三种设备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实践需要加以综合使用。蓄热材料对节能的影响,虚热材料白天吸收大量的太阳光辐射能,使得建筑物内部的气温不至于太高,在夜晚释放白天吸收和保持的一些能量,又使得建筑物内部的温度不至于太低,达到改善室内温度的作用,在夏季夜晚的通风也会降低蓄热材料的温度,蓄热材料的作用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3、建筑的综合结构布局
除了有效改善和提升对现有能源的综合率利用以外,建筑的综合结构布局设计对节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对建筑门窗位置大小的选择就需要综合考虑采光和通风,为了更好的进行的通风,门窗一般设置成错位型或者穿堂型的开口形式,如图1所示,对此应综合考虑夏季通风降温和冬季采光取暖的需要,在材料的采购上也需要结合保温隔热的性能来进行选择。此外,屋顶和地板也是节能设计的重点环节,需要选择隔热保温的材料来防止热量的流失,提升室内的保温效果。在夏季,为了有效的阻挡太阳热量,及时的降低室内温度,还可以考虑在建筑的顶层放置一层土壤,播种一些花草,这样既能实现降温的目的,又为周边环境添置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美化了环境。
图1门窗错位型和穿堂型开口设置图
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建筑节能思路创新不断的做出探索,如结合用户的兴趣特征做出人性化的设计,有意识的考虑生态环境特征,在满足用户功能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现有各项自然资源。
结语
随着人们节能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建筑物的节能设计研究势必会进一步深入,本文在对我国建筑节能现状简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气候人口特征和建筑节能的需求,对建筑的节能设计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和建议,旨在能为相关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促进相应工作的更好开展。
参考文献
[1]蔡丽珠,史全福.当前建筑节能设计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筑.2013/03,62~63.
[2]基于节能视角下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建筑,2013/0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