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研究者都提倡教师应成为“反思实践者”,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持续的状态。但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尚存在非持续性的特征。基于此,本文通过交叉学科研讨,导入管理学相关原理与模型,实现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性,提速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推进能力。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133229.CoM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
其中,“工作评价与控制”阶段,主要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教学反思档案”,将目标执行过程与教学任务完成结果进行梳理,将实际完成目标与原定教学目标进行对照评价,找出成绩和不足,并形成教学反思结论。针对上一阶段的教学反思结论,制定出改进举措,为下一阶段(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历来是初中教学工作的重点,但自实施语文教学改革以来,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一直是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语文课堂低效的原因,试图找到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并提出集中可能的改革实践路径。
一、初中语文教学低效原因
新课程倡导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倡建构性教育教学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生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然而,基于教育的总目标是促进一切个体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内涵、还有新课改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素养的解读,再结合实际的语文课堂就会发现,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层面远远未能实践这些符合教育本体价值追求的新课程理念,许多原本很理想的理念仅仅流于形式。[1]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低效问题的产生可从以下几方面归因:
第一方面,教学目标模糊,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教学目标狭隘化、泛化和随意化。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因此,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二者密不可分。 可是,如今面对升学压力和分数成败论的影响,许多教师和学生不得不舍人文而重工具,通过对语文课本中的优秀文本的阅读、欣赏甚至逐词逐句的分析来提高应试能力,过多地注重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于是教学目标中更多地强调对字词句或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的掌握与理解,逐渐偏向于工具化、机械化、标准化,导致审美趣味、人文精神的坠失。第二,教学内容失调。语文教材追求的是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协同互补。 教材通过一些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优秀文本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并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三,教学方法守旧。现今的语文教学方法存在文本解读生硬、师生缺乏对话、师生沟通互动无效等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育须返璞归真
要顺利推进初中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育的效率与质量,必须反思过往,汲取教益,立足母语,回归传统。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除去社会意识形态带来了一些思想糟粕外,整体上是健康、成功和优秀的,这有张志公先生《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为证,张隆华、曾仲珊、顾黄初、李杏保等一大批先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足以说明:古代语文教育是我国母语教育发展的历史源头,也是当今语文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否定这个历史源头,排斥这个逻辑起点,就是割断历史,说得严重一点,叫作“数典忘祖”。
诚然,继承传统,不能拒绝改革创新;唯有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传统。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改革创新,既有自身的革故鼎新,又有对外的引进吸纳。语文独立设科110多年来,我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处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之中。且不说废科举、兴学校,也不说用白话取代文言,单说推行新式标点符号、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实施汉字简化这样一系列的具体成就,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立足传统教育基础,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进行改革创新所取得的伟大成果,但是吸纳外来经验必须植根本土实际,不宜简单舶来,更不能照抄照搬,否则也会难结善果。远如道尔顿制,后如汉语文学分科,近如“成长记录袋”即是;就像简化汉字第二表,也是起而草率推行,继而宣布作废。因此,要将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的理念下继承传统。与其他领域相比,语文教育更要固守优良传统,审慎引进吸纳国外经验。我国的语文教育毕竟是以汉语言教育为主的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它的民族性、本土性、传承性是非常突出的。返璞归真更多的是发掘传统精髓,回归优良传统。
三、探索一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或 InvertedClassroom)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上讲授知识、 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而言的。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微视频以及拓展学习材料,完成进阶作业、 参与在线讨论等基本的教学环节;课堂中,教师任务在于解答学生问题、 订正学生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这一教学模式翻转了教育理念、 课堂时空、 教学结构和师生关系,为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课程要实现育人效能的最大化,课程传播的媒体与形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语文课程内容都是以平面、 一元、 静态的方式传递给学习者,这导致教学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寄托于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探究,使语文课程凝聚了更优质的文、 图、 音、 视频等多种综合表现力,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断趋于富媒体与多形式无缝连接。同时,翻转课堂在语文教学上的探究和运用,将引发学生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变化,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 空间和技术支持。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把语文知识的传授移至课前完成,知识的内化与运用则在课上完成,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这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四、结语
总之该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1.具有实用性。该模式在设计上考虑适应课改教学要求,也吸收了传统模式的优点,不盲目套用,不强求形式的花哨。2.具有操作性。“翻转教学”教学模式结构严谨,环节简明,易于理解,便于把握。3.具有创新性。本模式借鉴和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优化组合,与时俱进。4.具有灵活性。由于模式实用性、操作性强,在实际运用中展现灵活性。
作者简介:陈思帆(1976-),(汉族),湖南衡阳,湖南省衡东县吴集镇中心学校,本科学历,教师,主要从事初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课堂;专业;激情
自从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笔者就满怀憧憬地实践着在学校时所畅想的民主、和谐、愉快、轻松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笔者和所有教师一样大胆尝试着各种新鲜的方式方法。可是,实际和理想是有差异的,笔者总是一次次陷入迷茫、不知所措。基于此,笔者从心底深切地感受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必要性。听了黄校长的《谈骨干教师的成长》一课,让笔者获益匪浅。
笔者渴望成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没有其它原因,只想如果不当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岂不要愧对了这十年教学的生命?希望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超越历史,超越自我,最终成为一个有内涵、有能力、有个性、有名气的优秀语文教师。本人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要点燃激情的火种,走上崭新的起点!
笔者个人以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激情。对语文教育要有激情;对学生要有激情;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富有激情;对语文课堂更要满怀激情。有激情的人,就是一个在冰冷的现实中却没有丢失热情的人,是一个虽已成年但都没有忘却做梦的人,是一个一直把理想和信念小心珍藏在心灵深处的人。语文教师要像一团火,成为一个火源,去点燃你身边的人。
1 对语文教育要有激情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就是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我们现在身上最缺乏的是什么?是不是对语文教育的激情在黯然褪却!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够留点火种。作为语文老师没有激情,那是很可怕的事情,那你的课堂也好,你的专业发展也罢,都会老气横秋,暮气沉沉。而有激情,就会生命旺盛,活力四射。这几年我的专业发展比较顺利,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自己还很有激情。的确,激情是我的一个个性特点。充满激情、充满快乐、充满诗意地生活是我的追求。这种激情使自己的思维的触觉极其敏锐,哪怕是星星之火也可以让自己燃烧起来。我认为,所有的优秀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点:钟情教育事业,挚爱本职工作;睿智豁达,乐观向上;激情四射,个性飞扬;志存高远,追求无限……他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惊叹,业务素质让人折服,他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坚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不断演绎着自己多重的社会角色:劳动模范、教育专家、管理能手、科研人才……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无穷的人格魅力,汲取到了伟大的人格力量。他们就像蓝色天幕上璀璨夺目的明星,照亮了教育事业前进的路,鼓舞着无数像他们一样在这条路上追求理想的人。
我钦佩他们,在这商风炽盛、物欲横流的社会,他们义无返顾地投身教育事业,“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我钦佩他们,在人心浮动、随波逐流的风气中,他们牢牢扎根在教育教学前线,“一片深情寄学子,三尺讲台竞风流”;我钦佩他们,时间不属于自己,精力不属于自己,享乐不属于自己,年复一年,披星戴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激情点燃的是我自己的生命,改变我的生活常态。充实、忙碌、有成就,被人需要,这才是真正的幸福。有人说,那不是苦行僧吗?苦,实实在在的苦。但是如果你心中有激情,你就会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甚至乐此不疲。
2 对学生要有激情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充满激情既是职业道德的需要,也是一名教师情感高尚的体现。我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和谐。我觉得我最幸福的感受就是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喜欢,要成为学生的偶像。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大不是美,小不是美,从小大到大才是真正的美”。我们看学生,也用这种发展的眼光,这种对学生的激赏,从语文课堂的教学来讲,就是最神奇的催化剂。当然,对于后进生,我们往往都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但是如果站到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也许我们的心胸就开阔了。这是“迟开的花!”多么新奇而富于智慧的比喻!老师的话有如醍醐灌顶,使困惑的我幡然领悟。我希望所有学生都能说:“我们都是春天的宠儿,一样分享春天的阳光雨露,一样感受大地的暖意融融。让我们一起珍藏春光,总有一天,我们会听到自己花开的声音!”我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得到一些启发。更加关心和呵护自己身边的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
3 对语文课堂来讲,激情更是不可或缺
新语文领军人物韩军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上得全场鸦雀无声,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简直就是一首荡气回肠的交响乐,特级教师唐江澎教学《不自由毋宁死》慷慨激昂,声可断流。有人说,我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像一团火焰在台上燃烧。其实,我平时上课也是很注重激情的,你比如上《与朱元思书》,当学生读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时,我便引导学生理解“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那种自由随性的美,甚至学着韩军深情地唱起来了:“船儿啊,你慢些走慢些走依哟喂,我要把这美丽的富春江看个够……”
4 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充满激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变革;学习习惯;教学质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及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我国初中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性要求。作为初中教育的基础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开展已逐渐发展成为现阶段我国教学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基于此,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创新型教学思维,合理更新教学方法,并通过一定的反思教学做到以批判性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不断怀疑与肯定的往复循环过程中,改正原有的教学模式,完善并调整其教学机制,进而形成稳固的良性教学策略,保证语文教学变革的全面实施。
一、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反思性教学即教师在原有认识论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实施过程中内容、方法等的选择与制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会,发现其中的缺点与不足,并通过一定的反思将其更正,从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前进。这样一来,汲取了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教师便能更好地把握学生学习中的盲点与难点,并真切地体会教育教学的基本内涵,进而借鉴并发扬其优点,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反思的存在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现阶段教学工作中对教师提出的基本素养要求。
1.是教学变革的基本需求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应以全局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稳步前进。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文化的灌输,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经济及政治建设的进行。因此,在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做到对教学理念的科学把握,教学方法的实质转变。从这种角度来看,反思性教学无可替代地成为一种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自身教学过程中反思其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反复的提取精炼过程中意识到课堂教学的精华所在,力求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与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提升教师能力水平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为教育事业的科学化进程作出贡献。此外,我们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反思性教学不仅应当包括教师的个人反思,也应意识到集体之间交流与反思的重要意义。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方面沟通,进而更加多角度地了解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与踊跃发言中汲取知识的真理,真正实现知识与教学的价值,尽量避免由于个人素质与观点的差异而形成的“一家之言”,从而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
2.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本前提
反思性教学不仅适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方面提出的要求。一方面,这种方法本身的提出就是对个人性格的一种修正。我们在学习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汲取,而不会考虑到底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被动地接收知识,而缺失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反思性教学是对这种学习方法的直接否定,其让我们不再追求知识的硬性学习,而是停下来思考为什么这样应用。而学习方法本身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因此,反思性方法是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必要前提。
二、初中语文实施反思性教学的可行性意见
1.注重课前反思,增强课堂中突发问题的可预见性
由于在课堂中要面对很多学生,而学生之间的性格及学习基础差异使得课堂教学的实施往往存在着相对的突发性与不可预料性。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就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适当的反思预测各种未知状况的发生,不能以教师的主观意愿与观点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力求做到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又做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笔者在讲述九年级课堂《谈生命》时,作者冰心老师仅仅用一个大段落就将生命的意义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出来,蓬勃的生命力与乐观坚强的性格让我们为之折服。在课前,教师要考虑到不能用消极的言语与词汇来解析这篇文章,同时如果教师本身存在着某种消极思想,也要保证不能带到课堂中。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不良的思想可能会影响其一生。因此,教师要对授课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到明确的
反思。
2.做好课堂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仍然以《谈生命》一文来举例。文章开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句话发人深省。教师可以抛砖引玉,仅仅用这一句话来引发后面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到底生命像什么,并讲述生命中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一件事,或者挫折与欢乐。学生们各自抒发自己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点头示意正确,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也对自己进行了总结。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进行课文的教学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予以深入浅出的讲
解,并对学生中好的观点予以充分的肯定。
3.进行课后反思,辅助教育教学
每堂课结束之后都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为何不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是不是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呢?是不是学生们学到知识了呢?学生们有没有认可教师的教学方法呢?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呢?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呢?这些都是课后应该反思的问题。
综上所述,教育制度的变革迫切要求教学方法的革新。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本质提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我们不仅要注重课前的反思,增强课堂中突发问题的可预见性,做好课堂反思,提升教学质量,也要进行课后反思,辅助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宗芝.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2(77):24.
关键词:语文;语文梯级评价;实践
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向读者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美国哈佛大学将165名高考状元拒之门外?”“为什么流可以上哈佛,流浪汉成为伯克利的优秀毕业生?”――他特别指出了中国教育的缺憾和漏洞,让我们反思:我们究竟做了哪些事,做错了哪些事?他撰文说:“中国的高考已经成了制约人才资源的瓶颈:瓶口外――高考选拔人才方式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甚至低幼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去残酷地培养一流的考生;而瓶口内――则按照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去扩大招生、培养学生,而培养出的学生更多的是高分学生,而不是高素质学生。”
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关注基础教育现状,思考我们教育切实可行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显得非常必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很好地阐释了语文教学的价值,而“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课程评价,是课程评价的变革。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在学生学习语文中形成梯级的评价,对建立良好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良好的促进和有益的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要进行“语文梯级评价”的实践尝试和研究,实践是在基础的表层上进行教学建构、评价反思、实践完善;研究是教育者探究深层的语文教学发展机制,达到师生相互促进和共同成长,从而建立适宜的教学方式,进而指导教育教学走向模式化,达到教学效果的高效和高质;语文梯级评价更是立体和多维的教育思考和实践,也同时是新课程评价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达到教育公平性和教学公正性的保障,是真正实践关注人本的教育。
确立初中“语文梯级评价”的实践研究,是建立在突破传统的评价内容,过多侧重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突破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而忽略了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发展的价值;突破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突破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的评价地位,基本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突破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在评价促进发展功能的基础上的生成性研究,是校本课程的有益促进和补充。
因此,教育工作者要走出小我,在促进教育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和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快乐地教学着,积极地研究着,迅速地成长着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快乐并忙碌着,作为城区基层语文工作者,要深入地实践研究,“语文梯级评价”是很好探究“新课标”理念的实施,是对高层教育理念的必要尝试和有益补充,它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思考和实施发展的教育背景中,重在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从而促进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健康发展。
语文教学要在深度思索和触摸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基础上,要在深入思考语文教学的校本特色上,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区域性、基础性、阶段性特色,走出一条属于自我的、属于地方的、属于时代的,而又彰显学科特色的教学之路。所以,评价是在缺失更多科学、公正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的夹缝中,教师自我加压、自我成长中摸索成长的有益的新东西;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在继承和摒弃传统,在发展和创新现代中成长的新的教育花朵。它要求教育者能不断地尝试评价、摸索评价、探索评价、发展评价和创新评价,真正实现评价机制在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让教师不断地自我评价,自我成长;让学生不断地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砥砺和发展进步。对于教师来说,对于初级中学的学生来说,既是极其有益的理性思考,实践锻炼、思维磨炼、意志磨炼的好方式与好方法,也是教与学反思之余的有效的教法学法重组和建构。
初中“语文梯级评价”的实践研究,要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教育者要走出象牙塔,建设特色的教育规划,形成特色的教学亮点,因此,在教学和实践之余,边教学,边实践,边思考,边学习,边反思,边促进,成长学生也达到成长自身。
教育者要做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以下是在语文教育探究摸索和实践完善上的思考下形成的一个语文教育与教学的三级评价网络:前期准备阶段中期活动探究后期提升发展。
【关键词】被动者 囊中羞涩 尴尬 无奈
从事多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教育是一项事业,需要我们去奉献,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创新。眼下,课改的推广实施,使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旧问题仍未改观。
一、学生依然是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仍令人堪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的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一活动,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被凸现出来。
二、疏于学习,语文教师囊中羞涩
反思我们语文教师自身,相当多的人逐渐形成了参考书依赖症,被教参牵着鼻子走。有的老师生怕自己独立备课会漏掉什么,总是按照教参的思路和要点循规蹈矩地备课,否则倍感不安。长期如此,像吸了鸦片烟似的离不开教参了。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也就无法欣赏到智慧的花朵。有个说法是,教哪个阶段的语文就是哪个阶段的好学生的水平。此话虽然不完全正确,但也反映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语文教师疏于学习。对此,有的老师可能会抱怨,工作压力太大了,没时间“充电”;有的教师抱怨因为工作和家庭忙,没时间看“闲书”。而现在的学生,他们吸收新事物很有热情而且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再加上少年的灵敏的头脑,让人不可小瞧。此消而彼长,可以想像,从教若干年后,经过一年又一年的遗忘,当年的“老本”都消耗殆尽,别无长物、“囊中羞涩”的语文教师哪儿还有魅力使学生为之倾倒?
三、轻视语文,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处境很尴尬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然而在农村中学,语文常是一门被认为与学生成绩的提高关联不大的学科。学生总觉得语文枯燥乏味,分数的提升非常缓慢,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轻视语文。而广大的农村家长则以为,自己的孩子已经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好几年的语文,因此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可以放松点,把大量的时间留给理科的学习。基于此,语文课程成为学生和家长意识中的多余者。受此环境的影响,在中学主要学科教师中,语文教师大概是最不被人看好的群体之一了,让人感觉语文确实是在夹缝里尴尬地生存。
四、传统的评价体系也让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无奈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甚至部分自认为教书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一些优美的课文成为语文教学的累赘,于是弃而不教。基层学校在评优选先等牵涉教师个人利益方面也是紧紧围绕教学成绩,致使大量的语文教师难以放开手脚,大胆去尝试新教法,因此语文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既要实施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又要保证语文教学的成绩,作为语文教师很无奈。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初中语文化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67-01
一、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国家对教育的呼唤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强烈过。而语文教学伴随着这场春风乘势而上,在经历了种种批判、责难之后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且适应形势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而当前在广大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新课标和素质教育仍然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还是一块贫瘠落后的阵地,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仍然还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二、中学语文教学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
虽然目前正在大张旗鼓地宣传提倡素质教育,但对于学生的评价,目前尚停留在考试成绩好坏的阶段。由此而进行的应试教育势必仍有生存的土壤,两者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极大地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不少学生不太明确该学科的学习动机,丧失了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也让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迷惘,不知道怎样才能教好语文。“素质教育”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但一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也产生了偏颇,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一些小学生升入初中后,甚至分不清声母和韵母,不知道一些符号的用法和它的特别作用。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把原来对小学的压力转向了初中。
三、效率低下的课堂教学
1.对课改理解陷入误区,照搬照抄“先进”的教学方法。语文课堂教学看似热热闹闹,但实际两头落空。往往先是优美的视听导入新课,继而是庞杂的新课背景,然后就是分组讨论、自主研究……整体感知,上语文课似乎比打仗还要紧张。看在眼里是迭起,精彩无限,实则是学生面对大量信息被动接受的无奈。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本、脱离了文本、抛弃了文本。学生没有时间和心思来朗读、吟颂、感受文本的魅力。那些沸沸扬扬的课堂讨论看似精彩绝伦,真正的启发性又有多少呢?字、词、句、段、篇的落实,进而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本没有掌握了。
2.教学方法陈旧。虽然社会在发展,就业的门路很多,但通过考学来实现人生理想仍是大多数人心中最佳的首选,而这一切又取决于成绩是否优异。于是在中考的指挥棒下,语文教学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授之于渔”,“填鸭式”教学风采依旧,对课文的条分缕析使得语文课堂失去了鲜活的绿色,蜕变成干瘪的丝瓜,教师更常常是唱“独角戏”。更为严峻的是,语文课到底学会了什么,在学生头脑里,甚至少数老师头脑里,似乎还只是一本糊涂帐。这样的课程,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也有高效课堂的探究,也有不少老师探索出一些较为可行有效的新方法、新路子,如导学、分组讨论、探究展示等等,但在实际课堂中,在农村初中这块教育领域中,又有几个老师能持之以恒?
3.示范课片面追求形式。近年来,各式各样的讲课比赛层出不穷,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也踊跃参与,各种教学能手比赛、公开课、示范课,学校组织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有尽有。在此名目下的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的头衔也是五花八门。许多学校更是把上示范课作为招牌,作为提升自己在同类学校中地位的法宝。而且由于这些比赛往往是在一定范围内组织的,有些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门槛。暂且撇开它们的合理性、积极性不谈,其本身对教师、对学生而言,真不知道是否也该归入“减负”之列呢,它的实际意义又真的有多大。往往为了一节课,教师“呕心沥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挖尽教学的种种形式,竭力追求完美。但最终的主角,却还是由一个人——教师——担任。但这些近乎完美的课堂教学除了为一些老师打响名声、得到某些称号之外,学生在课上到底又能学到多少呢?而以后学生在课堂上所见到的,是不是仍然是“优质”课,自然也就不得而知了。
4.学生缺乏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我们都知道,语文素养的提高要靠长时间的积累。然而,就目前来看,由于上课时的认真程度与考试成绩的好坏似乎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对学生来说,将时间花在语文上实属低效投资。数学、外语等科目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节假日补数学、外语的学生多的是。于是,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不少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四、缺乏宽松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
不少学生除了上语文课,完成一些必要的语文作业外,不愿意再在语文上花哪怕是一分钟的时间。大致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语文题并不能象数学题那样,只要学生通过努力,解答出来了,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从而使得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而语文知识零碎的特点,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的学习中取得较明显的效果,因此在语文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题海战术并不适合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的是日积月累,而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不大可能在“慢工出细活”的语文方面花太多的时间。光靠做题很难达到这样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改革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渗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不断推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了长足进步,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不高,对新教材的处理能力不强等,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讨论探究,达到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从而有效增强教学实际效果,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下面我结合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谈几点体会和见解。
一、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是促进教学优化的前提条件和必备因素
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进行自我学习,主动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推进课程改革服务。我们的自我学习不仅包括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学习。只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效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掌握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为新课程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的教学必须要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教学的出发点要从学生学习入手,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改交给每一位教师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所以,我们要学会指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只有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了,教学改革才算初步取得了成功。
不仅如此,初中语文老师还要紧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我们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有趣、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观,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不断进行教育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学习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还是杂志、电视新闻、社会热点等,均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利用,以丰富课堂教学。
教师还要不断提高道德、觉悟水平,为人师表,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作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二、指导初中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主旨,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因为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因为学生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所以教师要授人以渔,也就是说,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我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也要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教学方法的指导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获得能力锻炼。我们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由传统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我们组织教学就要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入手,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热情讨论,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必须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幽默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形象的漫画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使学生感到新鲜好奇,而新鲜好奇正是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再如笑话、歇后语、格言警句等都可以信手拈来,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右脑教育 右脑潜能开发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34-01
一、研究背景
“右脑潜能开发”是一个崭新的教育领域,右脑的有效开发,势必掀起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被开发的通常是称为“语言脑”的左脑,而一直忽略了具有巨大潜能,被称为“想象脑”的右脑开发。研究表明,右脑是天才脑,它掌管着我们的形象思维和记忆,一般认为其具有图像化机能(企划力、创造力、想象力)、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数学、心算)、超高速大量记忆机能(速度、记忆力)等机能。
1978年,日本的七田真博士创立了七田真教育研究所,致力于人类右脑教育研究,以期充分发掘人类大脑的学习潜能。现在,这个研究所已在日本建立了400多家分支学校和幼儿园,拥有2万多名学生,在韩国,也有近7000人正在接受七田式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发展和提升,吸收了许多国外的先进教育教学技术,七田真博士的右脑潜能开发技术也位列其中。但是,我国有关右脑潜能开发与学科结合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的研究就更少了。
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填鸭式”固化弊端、充斥大量死记硬背、教条式的枯燥无味、教学方式方法单调、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教学效果差,亟待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右脑潜能开发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因为它可以借助右脑潜能开发丰富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提高记忆能力,记忆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它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反应速度等,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多方面的提升;它可以同时训练学生的左脑和右脑,两脑并用,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研究内容
在研究中努力寻找右脑潜能开发技术与初中语文教育的契合点,不断探索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右脑潜能开发的技术,重点研究右脑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三个方面的应用,以期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的填鸭式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等不良习惯。并最终探索出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科学、系统、高效、学生乐于接受、推广价值高的教学方法,并初步探索教学模式。
这个“契合点”指的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与右脑潜能开发技术相结合的全部或部分领域或角度。如串联生词,编成故事帮助记忆;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时加入形象记忆,加强记忆;黄卡训练,瞬间记忆加强快速阅读和记忆的能力;利用多媒体,将图片、视频、音乐插入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情境导入、课文复述环节的应用;右脑图像记忆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空间想象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思维导图在作文选材教学中的运用;想象体验在细节描写或联想作文中的运用,还可将课文想象后表演出来;“右脑—语文教学模式”体系和实施方案。
三、研究思路
本研究主要遵循“总结语文教学特点——寻找与右脑教育的契合点——强化理论——付诸实践——反思修改——初立体系”的思路,贯彻以实践检验理论的基本原则。在寻找到契合点之后,再通过设计、合作、修改、调整的方式,将理论付诸实践,在班级开展教学实验,再收集各方听课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形成优秀的教学设计。
四、研究案例
1.案例一:初二《语文》课本中有一首李白的诗——《行路难》,在教学时为提高背诵速度,加深印象,可以采用画抽象画或简体画的方法把“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几句诗的关键字词所代表的主要实物画出来。如“金樽清酒斗十千”,可以画个小酒杯代替;“玉盘珍羞直万钱”,可以画个小玉盘或小玉盘中放钱币代替;“停杯投箸不能食”,可以画个小杯子;“拔剑四顾心茫然”,可以画把剑代替。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既强化了记忆,又增添了不少学习的趣味。
2.案例二:在进行命题作文《未来的我》的评析时,引导学生想象未来自己的职业和生活,结合想象来写作文,同时,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
3.案例三: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像等形象情境,直接刺激学生的主观感受。如讲授课文《核舟记》《绿色蝈蝈》等,可运用实物和模型以及图像来生动形象的学习。
4.案例四:在进行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讲授式,学生凭借右脑潜能开发技术的瞬间记忆能力训练,快速定位时间、人物、过程等关键信息,做到一目十行且记忆清楚准确。
5.案例五:在学习宋词《水调歌头》时,可通过学习其现代歌曲版本,借助音乐的形式,快速而有趣的记忆该首诗词的内容。此外,我们不仅可以借助现成的歌曲,还可以改编、原创歌曲来更好地记忆诗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元智能理论;运用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激活各种智能,整体感知课文以及认识周围世界事物的多种特征;通过特定情景的设计让学生体验情感,调节并强化认识活动,以达到智能的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把智能开发与教学重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能特长,发展潜能;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促进学生综合地运用多种智能,使每个学生发挥不同学习特长,充满自信地学习。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1.点亮
“读写听说四盏灯”,发展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能运用听说读写进行交流、讨论、解释、评价、鉴赏、创造知识、建构意义以及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的能力。语言智能的发展对学生学习其他任何一门科学文化知识都有显著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听、说四盏灯”(洪宗礼语)缺一不可,只有点亮这四盏灯,语文课堂才会生动起来,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2.加强阅读理解训练,促进逻辑数理智能语文虽属文科,但与数学逻辑智能关系密切,如阅读一本书,产生一些感想,发展一个假设,需要运用数学逻辑智能;检查一个调查统计表,写下一则工作报告,需要运用数学逻辑智能;归纳某个杰出人物的贡献,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对未来进行预测,均离不开数学逻辑智能。
二、为教学带来启发
1.个体差异
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是教师在课堂上最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在情感和兴趣方面都产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个体化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让学生身上的每一个特点进行了不同组合,都具有了多样化的特点,以此作为全面发展的优势。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智能的多样化发展,因材施教结合教学内容促进语文教学的良好发展,帮助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发掘他们的潜能,进而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教师还可以进行小组学习的方式,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机会。
2.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中对于如何培养教学目标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知识积累,作为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掌握语文的应用方法,培养其阅读、写作、交际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多元智能理论的应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相互结合,将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相互结合,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认清楚学生的发挥不是单一的,他们也具有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将着重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掘和开发,促进智能的发展,做到日益提升的效果。
3.教学策略的目的性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学生智能的平衡发展,根据个人的具体差异性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得到智能的全面发展。教学内容应该作为教学策略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制定符合初中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更加对课堂产生兴趣,自信心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在设计教学方面,教师要选用能针对学生的差异化的习惯和要求,制定出相对应的策略和方针,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结构,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合作、参与等形式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内容上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具有导向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是通过考试和课后作业进行的,该类评价只能看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并不能彻底的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就要多方面考核学生的综合智能素质。初中语文教学就应该注重到这一点,传统的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的教学上,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语言智能的测评,更不能简单的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测评,还是要考虑到学生智能的差异性,因此可以说明学生的智能是多方面的一种智能组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能仅仅的限制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四、多元智能理论的必然性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必然要求了学习的多元化发展,以探究、合作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学习,强调了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多元智能的多元化代替了传统教育的单一性,要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也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根据学生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要根据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能力与价值观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制定的方针要严格遵守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来反应出多元智能化的优势。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找到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把相对较弱的部分进行提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
五、结语
“多元智能化”代替了“一元智能化”实现了学生的综合性能的发展。初中语文课堂要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等四个部分,强调语文在生活运用中的重要性,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这一难点是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挑战,所以教师要在具备完善的教育技能之上,还要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在教中学,吸取新理论,更新自己的教育意识,开发出更多的新型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上优化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在于提升弱势智能、强化优势智能、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的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发展,为探索出更广阔的语文发展空间做出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亚琴.论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5(66):31.
关键词:义务教育 初中语文 以写带读
前言 都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甚至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诚然,传统中的颂经或读文的确顺应了“八股取士”的潮流,但是否在“苟日新,日日新的”现代创新社会依然必须循规蹈矩、抱残守缺地怀揣清规戒律、海枯石烂地高呼“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呢?唯有创新,我们的现代教育才有生机;也唯有创新,我们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的语文写作与阅读才能突破“阅读本位”的藩篱而充满新的希冀。
(一)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读写改革的现实性分析
1、关于以写带读的教学实践诠释
初中语文的以写带读是指在学习某一课或某一单元的课文之前,教师从阅读教学的目的出发,联系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先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技巧的“写”作为辅助手段,即先给学生布置一个相关主题或命题,要求学生思考与写作;之后再开展课文或单元课文教学,促进学生自觉、深入地定向与扩展阅读,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以写带读之目的在于“写”,其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由定向阅读、课内学习延伸到扩展阅读、课外学习;本质在于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理念,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内心的苦思冥想转化为外在的真实体验。以写带读的语文教学,是近年来为数不少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的教学改革实践。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师与学生原有的教与学的方式或模式提出了新的颠覆性革命或挑战。
2、关于以写带读教学的理论支持
2011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是,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强调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及其改革语文教学任务的紧迫性:“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由此,我们初中语文工作者理应身先士卒地思考以写带读教学课题,千方百计地推行以写带读教学改革。
3、关于以写带读教学的现实价值
新课标十分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也非常强调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就一般地通论,阅读和写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相互促进;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且服务和指向写作,写是读的目的和深化发展且为读的最终归宿。一方面,阅读对写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素材、构思、表达形式、写作技巧、优美文句,或模仿范本;可以让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另一方面,作为促进阅读教学方式之一的以写带读之写的实际生活功能更大于阅读功能,更能促进阅读水平提高;其具体作用或现实价值如下:
其一,写作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能动性。当“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当写然后知不足的时候,没有“成竹在胸”的内心知识空虚或渴望于是会激励初中学生多方搜集资料,引导有目的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给阅读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学生在对课本选文、课题读本和各篇文章进行反复阅读、揣摩,领会的过程中收获写作特点、写作方法、构思方法等。
其二,写作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围绕主题自由主动地广泛搜集素材或泛读,含天文地理、科技军事、音乐影视美术等,从而可以均衡汲取营养,丰富其生活阅历,拓宽其思维视野或思路,真正地成为读的主人、放飞思想,“形散而神不散”的创造想象。
(二)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读写的现实问题探析
叶圣陶先生曾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相互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培养和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本身就是目的,读书并不就是为了写文章。” 于是乎,在语文教学中阅读领先、写作在后的的阅读本位思想得以确立与流传。直至著名语言学家与教育家黎锦熙提出“写作重于讲读”,指出写作能力的培养比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写作教学比阅读教学更重要,写作本位的思想才得以在困境中渐露机芽。
现实地考察初中师生们在处理阅读与写作关系上的问题,可以看到以下方面不足:
1、片面对待读写关系,认识偏差严重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把阅读与写作人为割裂:阅读课只谈读即读非为写,写作课只谈写即写非所读,以至读写游离、学法单一;阅读与写作的分专题练习或强化训练;片面强调阅读的地位与作用,而忽略写作的现实功能或把写作课程边缘化。其结果只能是导致作文的写作量上甚少,更毋庸谈质了。
2、纯粹的阅读因目的或指向不明而效益低下
传统的先读后写,使学生的写作思维往往受到教师讲解和提示的束缚,产生写作的惰性和依赖性,不利于多角度观察生活,有创意地表达思想。或写作脱离教材文本的榜样作用,天马行空地寻找阅读资料,导致阅读与写作效益低下。或往往只突出段落或篇章的阅读教学,强调对内容的理解,或忽视有意识的写作性阅读与阅读积累的指导,忽视写作方法的渗透,忽视传授观察事物与认识生活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导致学生写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无病。
(三)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以写带读促读的现实途经
1、大力转变观念,强化为写而读与以写带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应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因此,面对新教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教师务必要务实地转变观念,积极创设和谐环境,力求做到以写带读,让学生有方法地阅读与有思想地写作;切实地树立以写作为切入点、从写作的角度阅读课文或素材的思想,积极指导学生主动、自觉、有目的地阅读,感知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选材的艺术性与和遣词造句的精美表达等;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与规律的指导,加强写作思维常识、方法和规律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训练。这样,通过为“卖”而“炒”、现“炒”现“卖”、学以致用地阅读,学生就会快速体验阅读的收获快乐,好读好写之情自然会不言应喻。
2、适时引导点拨,凸显学生的写读主体地位
写作命题和主题要求明确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适时地不断引导或点拨,以保证阅读的方向、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在阅读指导中的作用包括:引导读书目标、推荐经典文学作品、授予课外阅读技巧、评价课外阅读行为。在写作初期的初读阶段,指导学生通过摘抄式、提纲式感知所阅读文章的整体;在再读精读阶段,指导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深入研讨;在熟读阶段通过体会式阅读引申拓展产生感悟。教师要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能动阅读,倡导学生勤思善疑的创新阅读品质。例如,在阅读《安塞腰鼓》时,要着重引导学生读出课文在描写“腰鼓”时语句短促、节奏感强等语言、情感、写作方法与自己感受或想象的相同以及学生自己所领悟的通过黄河的气势来烘托“腰鼓”的独特,兼包并蓄,思想自由;读出自己有可能比作者更高的意境,写出更优美的语言,增强学生言语表现的自信力。
结束语 面对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与背景,面对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急促的脚步,我们身处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理应“不用杨鞭自奋蹄”、积极适应性地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处理读与写的辩证关系,认真思考与大胆实践以写带读与以写促读的教学模式,努力使学生在写作主题的天空里尽情地遨游或飞翔、积极主动地乐读:泛读精读研读,尽可能多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尽可能多地掌握搜集与筛选写作素材、揣摩写作思路与技巧的方法,尽可能多地积累材料、锤炼思维、训练表达,尽可能地用不同的方法认识自我、表达自我,不断实现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双赢的期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