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时间:2023-07-25 17:1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房地产价格;市场发展规律;泡沫经济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范围和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西方经济思想和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从西方引入用来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武器,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利用市场经济竞争性、自由性、平等性的特点,我国资源配置的优化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活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大环境中,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加。房地产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过快、热度较高,以至于市场经济的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房地产行业。由于市场经济的整体性较强,而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这种不协调性严重影响到了市场环境中其他行业的发展,所以为了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平稳,实现市场经济和房地产经纪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1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具有综合性效益。一方面是房地产的发展推动了建筑行业、建材领域、装修市场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综合发展,由于这些行业得到了发展,所以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显著的增多,换言之就是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就业矛盾得到了进一步缓解。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由于房地产发展迅猛,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土地利用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这些原因造成了房价的高涨。由于人们的工资水平不足以负担房价的上涨,所以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住房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使得经济发展的质量受到影响。为此,协调市场经济和房地产经济,缓解社会住房矛盾,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质量化发展。

2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房地产价格变化背离市场发展规律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变化和供需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价格会出现明显的下跌,而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价格会出现大范围的上涨。从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变化来看,明显存在着背离市场发展规律的问题。就我国目前的住房统计而言,明显存在着供过于求的现象,在这种现状下,房价应该存在明显的下跌,但是就目前而言,房价一路高涨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异于常理的房价走势,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严重背离,如果不进行解决,必然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2.2 泡沫经济现象的产生催生了金融风险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经济泡沫,而经济泡沫的大小决定着金融风险的大小。2009年美国次信贷危机就是严重经济泡沫破裂产生的经济后果。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房价的持续走高与地产泡沫有着密切的关系。简而言之,由于近几年房产市场的火热使得大批的资本涌入到了房产市场中,出现了炒房的现象。炒房的存在使得房产开发的成本不断提升,由于成本的提升,而实际刚需又在不断下降,所以房产泡沫在不断增大。这种泡沫的增大,使得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进一步提升,如果不能进行有效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2.3 环保意识较低不利于绿色城市的建设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人们对于绿色生活越来越重视,为此,也更加重视自身的生活品质。但是目前的房地产开发,由于部分开发商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房地产利益中分得一杯羹,所以并不重视自身技术的提升和设计的整体优化,所以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低碳环保的节能意识比较缺乏。这种绿色建筑思想的匮乏使得建筑的绿色设计水准严重落后与同行业的绿色水平。由于建筑绿色设计水平意识较低,所以这部分建筑便成为了城市绿色建设的主要障碍,这对于推进城市绿色建设非常不利。

2.4 政府监管偏移使得房地产调控变空调

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中,政府作为一个关键性角色,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做好监管,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存在明显不到位的情况,而造成这种不到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调控目标发生了偏移。比如在监管中,主要监管的环节应该是土地的出让、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资质审核等,而主要调控的也应该是房产的价格,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政府的监管主要目标成为了出让土地的经济效益,调控的主要对象也不再是房价。由于监管的整体偏移,使得整个调控形同虚设。

3 解决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3.1 化解房地产泡沫,使房价回归理性

为了使得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能够协调发展,第一步便是要化解房产泡沫,使房价回归到理性。要想化解房产泡沫,国家和政府必须要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炒房的行为进行遏制,当炒房被有效遏制之后,房产的需求便会最大限度地回归到正常的水平。这个时候,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便开始作用于房地产经济,受供求关系影响的房地产经济,房价也会根据供求关系进行上涨或者下跌。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中,房地产泡沫可以得到有效的化解,房价也可以回归到理性的水平。

3.2 加强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的管理和金融支持力度

我国近年来房地产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与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为了实现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从政府角度出发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政府对于房地产经济的管理,主要在于对地产开发的控制上:通过审查、审批和审核三个环节,对于房地产开发商的经济状况、资金运行效果等要进行综合的把握,从而有效地控制开发商的数量和规模。另外,对于区域性银行,政府也要进行严格的掌控,以此实现对地方经济的管理。

3.3 推动房地产经济转型,促进其绿色智能化发展

目前,绿色生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在住宅的选择上也更加关注其绿色设计水平。所以为了推动房地产的转型发展,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中要积极引入绿色的概念:首先是要在设计方面体现绿色水平,使得建筑的整体自然性得到提升;其次是要在施工中保证绿色,确保建筑的施工能够实现成本的掌控;最后要在建筑性能上实现绿色,比如通风、采光等要具备绿色标准。通过绿色控制,可以积极推动房地产经济的转型,也能够促进绿色建筑的智能化发展。

3.4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节约型城市建设

从目前的房地产经济发展来看,房价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开发用地的成本较高,而开发用地的成本上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土地资源的紧缺。为了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可以积极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也可以实现城市高层的大规模建设,通过“上天入地”的形式,使得城市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那么城市的土地紧张问题便能得到进一步缓解,实现节约型城市的建设也可以更加的快捷。

3.5 准确定位房地产经济发展方向,降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风险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房地产经济的泡沫十分严重,所以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必须要对房地产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存在着房屋开发过剩的情况,大量的库存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障碍,所以去库存成为了现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未来房地产经济发展中,主要的方向有两个:首先是房屋建筑的绿色化;其次是房屋建筑的智能化。所以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开发要向智能化和绿色环保化转变。

3.6 树立品牌效应,强化人们对房地产的信赖

过去,由于房地产市场火热,大量的人力物力涌入到了这个领域,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收紧,一部分规模较小、资金不足的开发商纷纷倒闭,而一些受开发商影响的业主对房地产的信任度也急剧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房地产行业要积极做好资源整合,树立较为典型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来提升人们对房地产的信赖。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中,恒大和万科是两个比较响亮的品牌。当然,随着我国品牌化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品牌会在房产经济中树立起来。

4 结语

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实现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深刻分析现在发展中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房地产经济是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要积极地做好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使二者在统一的规律下做好协调发展,这样房地产经济发展才会更具规范性,而市场经济发展也会具有更加强劲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萃彦.关于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研究[J].河南科技,2014,(7).

[2] 王蓓.浅谈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6).

[3] 张梅芬,童彦.云南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及协调发展途 径探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4).

[4] 孙玉明.探讨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J]. 财经界(学术版),2015,(10).

第2篇

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途径的选择和体制的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由“快”字当头到“好”字为先,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的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解决影响又好又快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是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体制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抓好这两个重点,也就抓住了全部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切实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经济建设的战略任务作出了重点部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八个方面,紧紧围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来全面部署,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体制改革这两个重点来具体展开,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努力调动各方面科学发展的积极性,着力解决一切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3篇

【关键词】经济法 普适性 本土性 经济关系 宏观定义

我国经济法的制定和修改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稳健康发展,在这期间,经济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和补充,但无论国内经济形势如何复杂多变,经济法的法律实质必须符合实践性的基本要求,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法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不断深化,《民法通则》的颁布使我国经济法彻底拥有独立的法律地位,随后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如《矿产资源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循环经济法》等新型经济法律体系作为补充。

我国经济法立法原则的国情化支持

我国经济法体系的构成比较广泛,经济法不是单一的法律,而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各种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而确定的。我国经济法的立法体系具有独立性,但必须联系我国现有经济发展的程度进行法律的制定和修改。

我国经济法理论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和独特的阐释。同一时期的经济法对于现有经济发展体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其法律表现可以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管理秩序进行解释,由于国情比较复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以价值规律为导向,进一步开展立法建设,因此我国经济法又需要对于市场经济中的各个活动领域分别制定对应的法律,这些被细化的法律又共同属于经济法的构成体系。因而,我国经济法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立法依据,这是经济法在我国市场经济领域发挥法律职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是在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改革的基础上,以国有大生产来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来满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生产目的由价值规律的导向作用来决定,因此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制定必须在满足国家利益、市场原则和人民利益的基础上进行,要兼顾三者利益。

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不断升级,优化政法体制,使改革方向能够不断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例如,在农村经济税费改革实践中,我国大胆实行免除农业税政策,提高农村补助标准,从根本上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企业转型和优化升级过程中,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的生产发展目标,指明企业转体改制的发展方向,为提高我国工业生产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现有的经济发展规律。以价值规律为参考,对我国现有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宏观调控,满足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国有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完成自主运营和自负盈亏的改革目标,使国有企业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经济法还要针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缺陷漏洞及时修订和补充,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对市场竞争中出现的不法行为予以法律制裁。

我国经济法的立法和修订要时刻参考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使各项经济法规措施也能充分地反映出国家对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从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相对开放,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者必须以我国具体国情和本土情况为竞争参考依据,经济法也在协调经济关系和改善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对市场经济参与者予以法律保护,并以此为法律职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合理地运行。

我国经济法对管理经营权、集体经济权利进行了系统规定。根据目前经济运行状况,已经陆续出台了针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村集体经济保护的相关条例,规定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法律基础,参与市场竞争中必须履行的义务,以及侵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合法经营权的行为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另外,也对集体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提出了竞争规范的要求,对我国民间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提供必要的法律补充。

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企业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优秀企业可能拥有市场垄断能力,新兴企业可能在发展起步阶段面临更多困难与挑战。因此我国经济法的制定必须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对企业的经营范畴作出全面具体的规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的实施体现出经济法对于企业自主产权的重视;在企业的发展规划方面,经济法根据市场需求的标准,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微观调控,保证企业的性质职能以及企业发展的方向能够健康发展;在协调企业利益纠纷问题上,以公平公正的原则解决企业间的利益纠纷,维护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市场竞争的核心体现于公平性的存在,我国经济法能够赋予所有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的个体都有公平竞争的权利,确保价值规律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性,各行业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等义务的落实来规范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动。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我国经济法体现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维护了市场的公平秩序。在国民经济事务的管理方面,普遍遵循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导向作用,保障经济参与者的合法经营,确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良性竞争。

第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财务;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代企业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创造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以适应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既给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机遇,也给企业的传统财务管理带来了挑战。企业必须结合内部经济发展的特点,选择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推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在市场经济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在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必定要以企业的管理制度为基础。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权限较少,企业的所有事务都归国家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也由国家来选择。国有企业没有自我管理和经营的权限,传统的企业监督管理制度必定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摸索。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下生存发展就必须选择适合企业发展规律的财务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状况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对内部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特点选择出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市场经济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主体意识不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权限逐渐扩大,这对于使用企业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从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情况可以看出,无论企业财务管理方法还是财务管理体制都无法满足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发展需求。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内部结构在不断扩大,这必定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内部结构的复杂化,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我国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方法和体制都存在很多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权限归国家所有,国家和企业是紧密相连的,国家的发展状况对企业的经营有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中,国家对企业的收入和支出实行统一管理,企业的大部分利润在年终要交给国家,企业的费用由国家一次性下拨。企业的日常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执行国家的政策,这就导致企业失去了财务管理自。在市场经济下,要想让企业掌握财务管理的自,国家必须要明确企业的内部产权,国家和企业也必须相互分离。企业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树立企业财务主体意识。

(二)缺少动态财务分析观念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以静态方式工作,企业忽略了财务管理调控的重要性。在企业传统财务管理中,企业的财务部门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财务部门必须结合企业的发展规律恰当的选择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必须在企业中树立动态研究分析的观念,科学的运用财务管理手段,让企业财务管理真正发挥出作用,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财务管理权限不明确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通常把财务管理的权限交给财务人员,企业管理者不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没有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财务管理的权限,企业每位员工都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和管理。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由企业的管理者直接指挥,通过在企业内部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在企业发展期间,员工的集体意识一定要保证不断增强,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为企业奋斗。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必须要明确财务管理的职责,挖掘企业每一位员工的管理潜力。

(四)财务管理混乱

近年来,有些企业自身内部的财务管理颇为混乱,很难按照自身的计划进行活动。在我国,还有一部分企业过度分权,导致企业员工为了获取更多的私利,开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严重损害企业和其他员工的利益。企业在制定投资计划时,主要以企业眼前利润为基准,并没有考虑到企业投资的风险性,也没有把时间价值放入计划之内,最终导致企业因资金短缺而亏损倒闭。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在制定投资计划之前,必须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影响企业投资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性,而且企业还必须考虑到投资的回报期,合理的处理投资和资金回报之间的关系。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如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重视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的发展必定会受到限制。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阻碍了企业内部资源的科学配置,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纽带松弛,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变革。

三、市场经济下改进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逐渐掌握了财务管理的主动权。如今,企业要想实现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首先要改变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传统观念,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制定财务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是家族企业,要想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家族企业必须改变目前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采用合理经营管理理念,科学地分析企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提高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接受新的管理思想,重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企业财务人员还要合理运用财务核算指标,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二)企业管理者要不断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很大影响。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制定财务管理模式时,不能单纯依靠管理经验来制定,必须先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市场经济的形式做出详细的分析。企业管理者是企业重大事务的决策者,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事务做出决策时,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掌握项目投资的特点和规律,推动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很多小型企业资金少、人员少。这样的小型企业一定要谨慎投资,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性。企业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大对企业财务人员培训的资金投入,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企业财务的核算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三)制定和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环节,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以及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保证对财务管理加强重视,提升管理水平。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要想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要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如今,我国很多企业为了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部推行财务委派制。从财务委派制的内容和形式上可以看出,财务委派制实际上是一种集权模式,财务委派制的推行形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结构框架式,另一种是财务人员委派式。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推行新的财务准则,提高财务核算的准确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企业要求财务人员在核算财务数据时必须遵守会计准则,做到数据明确清晰,账实必须保持一致,这样企业的发展经营状况才能被真实清晰地反映出来。企业管理者要时时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合理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可以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核算管理,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四)加强企业预算管理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要想不断提高内部财务管理水平,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对企业的收入和支出合理地进行预算。企业财务人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企业的财务进行预算管理,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预算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本的预算,二是对企业费用的预算,三是对企业采购费用的预算,四是对企业销售的预算,只有保证企业的收支在预算范围内,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财务人员在年度预算编写完成以后,应该按照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把年度预算划分成月度预算或者是季度预算,然后在分析月度预算或季度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预算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策。

(五)更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要想实现发展目标,就必须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平衡企业内外部的利益关系,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必须转变单一的管理形式,逐渐转变成多元化的财务管理方式。企业在组织投资活动时一定要增强风险投资的意识,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内容。如今,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逐渐向信息化转变,信息化财务管理实现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共享,让每一位企业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增强了企业员工的责任感,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也应该合理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调整财务管理结构。企业应该让财务人员积极参与到企业的重大事务决策中,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地位,让企业的财务人员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企业要在财务部门推行淘汰制,对于工作表现好的财务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及时更换工作表现差,工作能力不强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专业水平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甚至已经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企业管理者是企业重大事务的重要决策者,企业管理者必须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引进现代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的管理决策水平。企业内部还必须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加强预算管理,增强企业的投资风险,保证企业的收入在财务预算范围之内,如果财务人员发现预算编制中存在问题,一定要及时分析问题,并针对预算编制中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陈箫曼.对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3(46)

[2]王胜利.试论动态管理在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20)

[3]曾龙祥.财务管理信息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

[4]钱玲玲.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武晓琦.低碳经济环境下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构建研究[D].长安大学,2012.

[6]冯自武.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J].中国市场,2014(52)

[7]张黎.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0(16)

[8]叶映兰.寿险公司财务管理运营机制研究――组织、控制与系统[D].武汉大学,2010.

第5篇

一、遵循价值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这一论断正是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体现,应以此为核心,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体制和机制。第一,以市场—政府关系优化为主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种优化不是向计划经济体制回归,也不是对市场自由主义逼近,而是依据经济实践对政府—市场关系进行适应性调整[1]。政府—市场关系优化的核心是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使其在经济活动中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保障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政府的简政放权,以及对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市场的持续放活,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活力。同时,政府也要强化社会管理职能,着手解决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第二,健全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一是强化市场决定价格是市场经济核心的共识,市场决定价格,将形成激励相容的社会运行机制,通过引导行为主体的理性决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使得每一个人为了获得幸福,需要很好地为市场工作获得报酬,通过使别人幸福而使自己幸福;二是拓宽市场形成价格的领域,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市场决定水、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使资源环境成本反映到企业成本中去,让市场决定利率、汇率,使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和使用金融资源,推动电力、交通、电信等垄断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三是明确政府定价范围,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第三,全面推进政府转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且政府带有管制型政府的特征。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下,政府应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一是简政放权,以“负面清单”管理为重点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新突破;二是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社会满意度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选拔机制,促进地方政府由竞争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三是明确政府职能,“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二、遵循竞争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与生俱有的机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社会分工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相互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相互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2]可见,市场竞争是各个经济主体为争夺有利的生产和交换条件,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发生的一系列经济行为或经济关系。在商品经济中,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相互独立,其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他们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排他性资源的使用、收益的占有上,以及在商品销售市场的分割上,彼此之间是竞争关系。竞争具有广泛性、深刻性、强制性的特点,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法则,竞争为实现微观个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双重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竞争能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使用有限资源的优先权,能够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供给社会所需要的产品,能够将低效率、低水平的企业淘汰出局,从而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30多年的改革之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之一,就是在全社会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垄断领域竞争机制的作用还没有体现出来,市场主体不平等、过度竞争、不当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如果说前30多年改革的任务是让市场配置资源的空间得以确立,那么未来30多年的改革则是如何使市场秩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可见,未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确立市场经济秩序。第一,完善市场竞争的主体秩序。即界定谁有资格进入市场、谁有权力制定市场竞争活动的制度与规则。通过制度设计,一方面使进入市场的企业能够真正接受市场规则的硬约束,使不具备市场责任能力的主体尽快退出;另一方面,使非公有制和公有制经济具备进入市场的平等性资格,“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解决长期以来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弹簧门”问题。第二,完善市场竞争的交易秩序。强化价格决定机制,使得价格决定真正体现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真实地反映供求矛盾运动。合理的交易秩序要求进入市场的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按照统一的法则公平交易,进而使竞争具有平等和充分性。因此,最核心的是对所有市场主体实施公平统一的交易法则,废除不平等的规定。第三,健全市场竞争的法制秩序。一是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通过法治精神的宣贯、法制体系建设,强化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契约经济的理念;二是“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第四,完善市场竞争的道德秩序。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客观上要求市场主体在道德秩序上必须恪守并弘扬诚信。针对当前中国诚信体系建设滞后问题,一方面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对市场竞争的精神支持;另一方面,健全诚信体系,加大失信的机会成本,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

三、遵循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驱动机制

资本有机构成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是指每个工人所配备的资本数量,资本价值构成指由价值表示的不变资本投入量与可变资本投入量的比例。资本价值构成的提高往往和资本技术构成有重要的关系,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谈到的:“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价值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3]马克思认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科技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劳动力支配的生产资料不断提高,某种程度上资本对劳动力实现了替代。资本有机构成规律实质上是反映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同样也适用。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规律要求我们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注重协同创新,即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实现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协同,科学家的知识创新瞄准前沿技术,企业家的技术创新瞄准市场需求,两者的协同既可以有能力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又可以使研发的新技术具有商业化和产业化价值[4]。第一,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所谓创新型经济是指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该种经济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实现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互动结合,以及知识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的紧密合作,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红利更多地将依靠创新来实现,因此,创新性经济将成为未来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基于此,应在以下方面实现转型:一是增长方式由有形要素驱动增长向创新驱动增长转型;二是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向创新产业转型;三是企业结构由单纯生产型企业向科技企业转型;四是企业技术进步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型。第二,建立健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打破当前知识创新转化难、技术创新产业化难的双重困境,将知识创新延伸到技术创新,搭建科研院所、企业家沟通合作桥梁,通过企业家参与,实现技术创新成果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使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理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职能分工,政府是服务者,是创新性的引导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是创新的主体。政府在创新过程中应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制度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文化环境、服务环境和管理环境,等等。第三,建立多市场主体和政府合作的创新系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驱动不是单个企业的行为,也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它需要相关主体的广泛参与。一是建立健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业联盟,集成产学研各方面的优势,实现产业技术重大突破,促进共性技术成果和关键技术的扩散和转移,加快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转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建立“产学研社政”五位一体的科技资源统筹联盟,“五位一体”是指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社区和政府。具体来讲,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围绕企业这一载体,学校、科研院所、社区民众通过“一体化”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统筹利用,促进技术转化。通过制度体制创新,确保“五位一体”的科技资源统筹联盟的稳定性、权威性和广泛性,发挥其积极作用。四、遵循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完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是各个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之一。马克思对这一规律的阐明集中体现在:“为了要有适合于各种不同需要量的产品量,就需要有不同的和数量一定的社会综合劳动量。显而易见,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绝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消灭,所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自然法则是根本不能消灭的。可能因不同历史条件而发生改变的,只是这些法则所由以表现的形式。”

马克思通过这一规律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系统内部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领域,以及各领域内部存在着一种客观的比例关系。打破了这一关系,经济形态内部自身的秩序性就会被破坏,必然会出现经济危机。斯大林在马克思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认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个生产单位(企业)之间、各个环节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社会分工越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各部门、各环节间的联系性、依存性就越密切。因此,要求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必须互相协调、配合,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30多年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结构失衡问题。首先是经济部门结构失衡,一是部门间及部门内部比例失衡,即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二是部门内部比例失调,即各产业内部中体现高技术、高产出、高效率的比重不够,特别是产业的创新驱动不足。其次是经济空间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东西部差距,长期以来,由于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导致资源在区域间配置的失衡,西部地区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据统计,2012年东部经济总量为301811.284亿元,西部经济总量为96563.765亿元,东部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4.002%,西部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0.477%,西部经济占东部经济的31.99%,由此可以看出,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巨大;二是城乡差距,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偏向发展战略,要素更多地集中在先进部门集聚的城市,城乡差距不断加大。

因此,遵循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完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解决失衡问题是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第一,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一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效率,通过制度创新,为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和配置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二是破除地区经济壁垒,合理调整产业机构,纠正比例失调、结构失衡的偏差,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三是鼓励技术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建立推进技术进步的长效机制,提高产业机构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第二,强化空间经济协同合作,促进欠发达区域的发展。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任何企业或生产单位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存在的,由此构成了地区间的比例。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一是要通过市场配置和规划引导,协调各要素在空间的合理配置,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二是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第三,健全调控体系,实现科学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一是科学使用调控手段,健全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二是完善调控机制,健全事前调控、事中调控与事后调控相结合的调控机制,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五、遵循平均利润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资本在不同的部门之间配置应该获得等量利润,即遵循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高低不同,由此必然会引起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通过资本转移使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在不同生产经营部门之间的转移必然引起不同部门商品供求关系和商品比价关系的变化,从而引起部门间利润率的变化。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能暂时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可见,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全部利润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在各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最终实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特征,提出了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于是,“资本主义生产,随着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的日益相对减少,使总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

平均利润规律揭示了不同部门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利润趋同的趋势,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利润率存在很大差异,很多部门的差异并不是由于竞争力的差异所造成的,相反是因为所在行业和部门的壁垒而导致的。同时有些企业借助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获得较高的利润率,这都有违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第一,建立健全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由于垄断的存在,资源不能按照市场化的法则进行有效配置,使得资源效率损失,对全社会的福利增加造成了影响。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一是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打破所有制歧视;二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利用非公有制经济的机制优势,盘活公有制经济;三是加强法制体系建设,为企业竞争、资本流动创造公平、合理的外部环境。第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是生产要素配置的载体,市场体系是这些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市场结合而形成的有机系统或整体。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也是实现各资源在不同部门间自由流动的前提。因此,一方面,要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特别是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行为主体;另一方面,要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作者:吴振磊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6篇

在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必定要以企业的管理制度为基础。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权限较少,企业的所有事务都归国家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也由国家来选择。国有企业没有自我管理和经营的权限,传统的企业监督管理制度必定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摸索。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下生存发展就必须选择适合企业发展规律的财务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状况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对内部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特点选择出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市场经济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主体意识不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权限逐渐扩大,这对于使用企业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从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情况可以看出,无论企业财务管理方法还是财务管理体制都无法满足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发展需求。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内部结构在不断扩大,这必定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内部结构的复杂化,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我国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方法和体制都存在很多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权限归国家所有,国家和企业是紧密相连的,国家的发展状况对企业的经营有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中,国家对企业的收入和支出实行统一管理,企业的大部分利润在年终要交给国家,企业的费用由国家一次性下拨。企业的日常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执行国家的政策,这就导致企业失去了财务管理自。在市场经济下,要想让企业掌握财务管理的自,国家必须要明确企业的内部产权,国家和企业也必须相互分离。企业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树立企业财务主体意识。

(二)缺少动态财务分析观念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以静态方式工作,企业忽略了财务管理调控的重要性。在企业传统财务管理中,企业的财务部门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财务部门必须结合企业的发展规律恰当的选择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必须在企业中树立动态研究分析的观念,科学的运用财务管理手段,让企业财务管理真正发挥出作用,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财务管理权限不明确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通常把财务管理的权限交给财务人员,企业管理者不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没有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财务管理的权限,企业每位员工都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和管理。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由企业的管理者直接指挥,通过在企业内部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在企业发展期间,员工的集体意识一定要保证不断增强,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为企业奋斗。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必须要明确财务管理的职责,挖掘企业每一位员工的管理潜力。

(四)财务管理混乱

近年来,有些企业自身内部的财务管理颇为混乱,很难按照自身的计划进行活动。在我国,还有一部分企业过度分权,导致企业员工为了获取更多的私利,开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严重损害企业和其他员工的利益。企业在制定投资计划时,主要以企业眼前利润为基准,并没有考虑到企业投资的风险性,也没有把时间价值放入计划之内,最终导致企业因资金短缺而亏损倒闭。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在制定投资计划之前,必须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影响企业投资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性,而且企业还必须考虑到投资的回报期,合理的处理投资和资金回报之间的关系。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如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重视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的发展必定会受到限制。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阻碍了企业内部资源的科学配置,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纽带松弛,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变革。

三、市场经济下改进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逐渐掌握了财务管理的主动权。如今,企业要想实现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首先要改变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传统观念,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制定财务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是家族企业,要想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家族企业必须改变目前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采用合理经营管理理念,科学地分析企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提高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接受新的管理思想,重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企业财务人员还要合理运用财务核算指标,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二)企业管理者要不断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很大影响。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制定财务管理模式时,不能单纯依靠管理经验来制定,必须先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市场经济的形式做出详细的分析。企业管理者是企业重大事务的决策者,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事务做出决策时,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掌握项目投资的特点和规律,推动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很多小型企业资金少、人员少。这样的小型企业一定要谨慎投资,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性。企业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大对企业财务人员培训的资金投入,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企业财务的核算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三)制定和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环节,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以及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保证对财务管理加强重视,提升管理水平。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要想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要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如今,我国很多企业为了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部推行财务委派制。从财务委派制的内容和形式上可以看出,财务委派制实际上是一种集权模式,财务委派制的推行形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结构框架式,另一种是财务人员委派式。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推行新的财务准则,提高财务核算的准确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企业要求财务人员在核算财务数据时必须遵守会计准则,做到数据明确清晰,账实必须保持一致,这样企业的发展经营状况才能被真实清晰地反映出来。企业管理者要时时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合理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可以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核算管理,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四)加强企业预算管理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要想不断提高内部财务管理水平,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对企业的收入和支出合理地进行预算。企业财务人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企业的财务进行预算管理,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预算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本的预算,二是对企业费用的预算,三是对企业采购费用的预算,四是对企业销售的预算,只有保证企业的收支在预算范围内,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财务人员在年度预算编写完成以后,应该按照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把年度预算划分成月度预算或者是季度预算,然后在分析月度预算或季度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预算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策。

(五)更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要想实现发展目标,就必须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平衡企业内外部的利益关系,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必须转变单一的管理形式,逐渐转变成多元化的财务管理方式。企业在组织投资活动时一定要增强风险投资的意识,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内容。如今,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逐渐向信息化转变,信息化财务管理实现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共享,让每一位企业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增强了企业员工的责任感,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也应该合理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调整财务管理结构。企业应该让财务人员积极参与到企业的重大事务决策中,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地位,让企业的财务人员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企业要在财务部门推行淘汰制,对于工作表现好的财务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及时更换工作表现差,工作能力不强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专业水平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政府经济职能;宏观调控;道德规约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同时,还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宏观调控。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的主体,在通过其职能的发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时候,本身也存在着一个规则问题,以及如何遵守规则的问题。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突出矛盾,如市场秩序混乱、地方保护主义、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等,除了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机制不健全外,政府调节也存在一些有待认识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更需要从经济伦理学的学科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政府调节中产生的一些问题,除了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之外(即使是这方面的问题,同样也离不开道德的作用)。还必须强化道德的规范和约束。这是我国经济伦理学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同其他市场主体一样,政府作为管理的主体,也是有章可循的。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政府的调节才能真正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才有可能完成市场留给政府的任务。当然,政府也是有缺陷的。有不完善的市场,也有不完善的政府,其原因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这就说明政府行为也不能不受制度的约束。加入wto后,政府管理市场必须是依法办事,以保证政府力量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而非破坏性力量。这里仅就伦理的规约作一概述。

一、以尊重市场运作规律为政府基本的伦理理念探索、遵循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的任务,也是经济伦理的应有之义。政府调节的道德约束,首先必须强调这一点。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第一性的,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是流通领域本身的总表现”①,它是一切经济关系的总结合部。这些关系集中在表现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及供需双方结构关系,而供需中的诸类关系又以价格的变动反映出来,并进行自发地调节,成为一种波动中的自然制衡机制。这种“无形的手”,表现了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合力,是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基本调节功能。市场调节虽然是自发的,但它是自然进行的基础性的调节,任何以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假如离开市场调节、另搞一套,就必然脱离实际,犹如神经系统脱离有机整体,自然没有存在的依托和载体。我们搞了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现在加入wto,其实质是市场经济的泛化,市场机制的强化,市场规则的普遍化。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府行为提出的问题首先是必须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增强社会经济理性。任何凭借“拍脑袋”、不计后果的决策,必须彻底改革,这就要求政府要从无端“管制”转向更好地“服务”,而要服务好,就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来操作。这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政府的公共政策水平问题,同时也是政府需要树立的一个新的经济伦理理念。据学者估计,前20多年,重大决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5000亿元。按照全社会投资决策成功率70%计,每年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在1200亿元。⑦因此,这种决策体制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适应加wto后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从目前看,有三点比较突出:一是政府职能的“越位”现象比较突出,过多的干预正常的经营活动,管了自己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二是对市场尚缺乏科学的、理性的分析,决策上的随意性较大;三是资任意识淡漠。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行为后果,很少去追究决策者的行政责任。从政府行为分析,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政府的计划调控才会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管好自己应该管的,切实履行其职能,承担其责任。同时,要求政府必须精简、高效、廉洁、公正,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是中国市场化进程的迫切要求,是政府调控经济必备的伦理理念。

二、以弥补市场缺陷为政府的伦理责任市场不是主管道德的组织。

政府的弥补职能,同时又是一种伦理责任。当然,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和程度与市场发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就中国目前来说,由于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市场运作还有待规范的情况下,政府可能干预的事情就相对多一些,甚至原本就应该由市场去他的事,有时也不得不由政府来暂时承担,待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转交市场去承担。因此,就是在加入wto的今天,政府在遵守其国际规则的前提下,还不得不根据中国的国情,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它通过提供社会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政府则致力于弥补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具体来说,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活动的五大领域,即利用财政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通过公共财政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通过税收、补贴、转移支付等手段,缓照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利用赋税、补贴等办法,消除市场的外部经济负效果。恢复市场的效率和活力;通过制定法律法规,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就我国而言,政府还承担有搞好国有企业、壮大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的职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政府还负有保护和发展民族经济、保卫国家经济安全的职能。至于这两种功能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有效地发挥,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这些客观上要求的职能,都要承担职能的人去认识它,自觉地创造性地执行它,并使之不断完善。

从目前看,政府在弥补市场缺陷方面,或说服务方面,应该特别强调,政府要通过制定法律、执行法规来规范市场秩序、企业和中介组织的行为,引导消费者。例如,市场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创造平等竞争环境,限制和制止恶性竞争及垄断行为;再如,利用质量法、合同法保护名优产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各种非法经营;当务之急是要引导国内各地区、各经济主体不要再各自为政、相互残杀。要尽快打破地区、部门和市场分割的局面,遏制地方保护主义的泛滥,使全国尽快形成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再者,政府要着力解决公正与效率的关系,调节分配领域中的利益悬殊问题、保障最低生活标准的问题,特别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就业问题、医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因为单靠市场很难使经营者顾及全局利益,特别是自然资源的保护、生态平衡、公共卫生的维护以及治安环境的维持等。为克服和弥补市场的盲目性和短期性,政府必须从整个社会发展出发,根据科学技术的要求,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作为整个经济的导向。

这些职能和责任,都是政府应该而且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如果政府职能“缺位”,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命运和社会的稳定。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亟待解决,如就业问题、分配中的公正问题、市场秩序问题等,尽管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已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市场运作中仍有一些本该政府管的事却没有管好。原因是,一些政府官员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有的是由于缺乏责任意识所致。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决策科学的政府来规导和调控,需要一个具有强烈的伦理责任意识的政府来引导。

三、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作为权力的主体,它是代表公共利益和意志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政府的首要道德要求。由于我国处在经济体制的转型期,一些政府职能出现了扭曲,给经济生活带来了混乱,也直接危害了国家和公民的利益。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个人利益、部门利益与人民利益、国家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紧张或矛盾。地方保护主义、由部门利益带来的“三乱”现象,就是近年来一直试图解决但并没有根治的突出问题。

地方保护主义是转型时期的地方政府职能畸形化的表现。出于地方的眼前利益(主要与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有关),加上某些地方官员为创造“政绩”的需要,特别是与腐败现象直接联系(权钱交易),一些地方政府不执行国家的统一的法规,不维护统一市场的秩序,却致力于保护地方上违法经营。如或明或暗地袒护制造假冒伪劣的产品,甚至对国家明令禁止、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药品、食品也加以支持保护;对于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经营不但不制止,反而百般袒护,以至水污染、空气污染屡禁不止,许多应该关闭的小工厂转入地下;破坏信誉,不遵守法规,本地的经营者受到司法部门的处罚,地方却拒不执行,有的司法机关有意错判,使得合同法难以贯彻,甚至设法包庇当地人对外地人的诈骗行为;为保护当地新产品划地为牢,不准外地商品进人,或强行销售当地的新产品,更有甚者,官员、执法人员同黑势力勾结,保护、贩毒、走私、虚开税票等违法经济活动。这种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是当前我国市场秩序混乱的原因,它严重破坏了市场的环境,阻碍了公平、开放、统一、竞争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大公害。对此,有些地方官不但不去追究查办,反贩子倒以为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有效措施。这里既有认识问题,更有利益问题。

第8篇

一、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理论

商业地产经济出现的波动情况一方面可能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作用。与之前的经济危机相似,经济忽快忽慢的增长很容易导致经济的发展状况脱离预期的估计,造成经济危机的产生。为了保证商业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应带牢牢把握好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一般而言,商业地产经济的周期包括四个时期,分别为繁荣期、衰退期、复苏期和萧条期,这几个阶段实际上都是宏观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状态,因而在商业地产经济周期上体现出无规律的波动现象。此外,商业地产的经济波动是由于商业地产的经济增长不能符合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而造成商业地产经济发展不稳定而产生的,因此,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是一种动态的现象。

二、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以及原因

与世界范围内的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趋势相比,我国的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完全相反的。我国的商业地产经济虽然在速度上增长较快,但是其质量问题却着实令人堪忧,对百姓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我国的空房数量巨大,但需要住房的人数量同样也较大,可是在高房价的面前往往会造成许多想要买房的人望而却步,长期下来,会造成我国的商业地产发展受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我国的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产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国民经济的波动。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的趋势是在众多的行业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同样,商业地产经济也会出现不平衡现象,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国民经济是由多种经济共同组成的,可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一旦国民经济出现波动现象则会对影响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的商业地产经济需要符合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进而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2.商业地产市场的供求矛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对商业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我国当前的商业地产市场供求出现了严重的供求矛盾,商业地产的供应量与需求量之间出现了异常的变化,因此,这也是造成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

3.商业地产价格的变化。商业地产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利益回报,因此许多企业和个人都愿意投资商业地产行业试图获得高额的收益回报。但是,由于投资的盲目性和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巨大的资金投入往往会造成商业地产的价格迅猛增长,脱离市场价格规律。另外,高额的收益又会带动更多的人对商业地产进行投资,从而致使商业地产价格更高,造成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

三、应对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对策

1.加强对商业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应当加强对商业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保证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在步调上应当与国民经济保持一致,全面把握好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从而促进商业地产经济的稳定发展。商业地产经济发展过快,不仅会影响到其他行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加强对商业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手段减少商业地产泡沫是必要的。虽然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会使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减慢甚至停滞,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商业地产经济可以获得稳定的发展,投资方获得的利益也更加长远可靠,促进我国商业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需要采取紧缩政策,针对商业地产经济发展中的不足进行有效解决,从而将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促进我国经济的长久发展。

2.加强对商业地产市场的供求管理。对于商业地产市场的供求矛盾,我国需要在商业地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下加强对商业地产市场的供求管理。当前,我国的商业地产市场在供应量和需求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阻碍了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因此,政府需要充分重视起来,加强对商业地产市场的供求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下,商业地产只有通过相应的供求买卖才能获得自身利益的发展,所以政府所需做的是对商业地产市场进行控制管理,而不是单纯的将商业地产市场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控制在一个平衡范围内。政府所做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供求市场的控制管理,从而使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减小经济波动,促进商业地产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并不能完全改变商业地产市场供求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如果供求环境出现问题,将会造成商业地产市场奔溃。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政府的强制手段进行管理是必要的,政府应担采取积极的措施调节商业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促进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

3.控制好商业地产的价格。商业地产的价格也是影响商业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商业地产价格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商业地产经济的波动,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应当考虑到商业地产的价格,避免商业地产的价格过快增长,从而出现泡沫经济的现象。然而,通过强制的手段来对商业产价格进行控制并不是可取的,因为这并不能无法完全解决商业地产价格的问题,甚至会对商业地产的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政府对商业地产的价格控制应当从其他方面入手。例如,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当前,我国的商业地产市场混乱,各种不规范的开发行为不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商业地产市场的价格。所以,政府应当加强市场监督管理,规范商业地产市场开况,进而促进商业地产市场的消费,保证商业地产市场供求合理,控制好商业地产的价格。

四、结语

第9篇

一、工商管理的发展

(一)由小变大:从一开始专门针对私营工商业、集贸市场的管理,到现今的“六道检查”及以其为基础延伸出的价格管理、标准管理与海关管理,工商管理的功能和作用,跟随着社会改革的加快和市场体系的日渐完善,也渐渐的扩大起来。

(二)由单一制系统:由单一的管理监督演变成集组织、协调、控制、服务与监督一身的系统管理,以满足开放市场中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对于宏观调控的需求。为建设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商管理要求根据法律规定确认、支持、发展市场主体,培育、发展、完善市场体系。

(三)由单一变多元:管理方法由最初单一的行政方式发展到现在行政、法律、经济、思想政治教育交错组合的应用。尤其是在管理法规上的建设,根据经济的发展规律,对破坏市场经济的主体实施违约金、赔偿金支付、罚款、没收财产、冻结银行账户等处罚手段,引导市场经济照规定目标健康发展。

二、工商管理职能

(一)强调良好信誉制度的建立。

即使市场经济有着属于自己的运转规律,但是,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对其制约规范的话,就无法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在加大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国外价值观的大规模涌入,是人们遭遇到的危机,经济活动的诚信问题日益严重。假若存在这么一个经济环境,相关经济法律法规不存在或执法无力等同虚设,消费者和投资者双方严重缺诚信操守,那么要顺利进行经济交易是完全不可能的,经济发展也只会停滞不前。要想经济得到健康的发展,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消费者及投资者都要求自觉维护自身的良好信誉,拥有健全可行的法律法规。因而,对于市场经济上的管理,政府要逐渐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关注,转而加强对社会各方面事物的监管,提供更优良的公共服务,加大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和建设力度,努力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良好地运行环境。工商行政部门要做好政府下划的对市场经营主体的审查工作,加强审查力度,杜绝不合格者进入市场经济运作体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工商管理部门是行政管理体系的“首脑”。其主要存在目的就是对各经济主体进行引导,让其以符合经济学观点——就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由市场客观规律调节,满足自己获取利益欲望的同时,也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样的模式来参与经济活动,确保其经营的利益方向是朝着长远及可持续方面前进,要求各经济主体都有良好的诚信荣誉感,自觉的遵守和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创造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

(二)对于经济的管理操作。

1、随着企业不断的改革优化,市场经济的需求日益提高,工商管理部门也根据时代的要求,对过去的经济管理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增删一些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调整措施。企业作为有机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及支柱作用,也是工商管理的重点。相关企业管理政策的制定,是在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过切实可行的调查分析之后,以确保企业发展利益的目的来进行的。在企业面临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往往面对着该往哪方面前进的困惑,这时候工商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的对企业伸出援手,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后援和支持工作,协助企业顺利度过改革转型期。全心全意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全面、即时、快速的应对企业提出的各类需求和问题,在企业遭遇资金困难期时,加大对其资金援助额度,强调对企业实际困境的解决力度。

2、我国的市场经济具有一定规划性,面对商品生产、交易中出现的竞争行为,工商管理的作用就是为参与竞争的经济主体创造一个健康有效的竞争环境,让广大消费可以对上市企业进行评判及检验,让企业在优胜劣汰竞争规律中,对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技术设备进行不断地创新提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产品做到质优价廉,争取更大经济效益,提升国际竞争力,让企业走出去,不仅在国内,更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增加国家外汇创收。然而,在部分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念影响下,消极、违法等不正当的竞争现象也会出现在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比如套购国家计划商品、恶意毁谤竞争企业、倒卖重要生产资料、走私贩私、制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等,都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罔顾法制法纪,罔顾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安全,而进行的应受到制裁取缔的行为。为了保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竞争,确保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杜绝不正当竞争现象,工商管理部门对于所有市场经济的各类非法竞争实施严厉打击,保证所有商品生产经销商都依据法律进行经济操作。

3、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是工商管理部门工作内容的重点,定期对消费者进行法律知识宣传,鼓励、倡导消费者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不法经营者要及时进行举报,主动积极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于广大的劳动工作者,工商管理部门要对他们宣扬劳工法知识,让他们面对剥削侵害时,有法可依。在市场经济中,工商管理部门通过与消费者及劳动工作的互动沟通,来完善监督体系,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第10篇

从“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这也是我们党对基本经济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的同时,科学的认识也有效地指导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践,党和国家根据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相继出台了“新老36条”、负面清单制度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如今,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超过60%的GDP、超过80%的社会就业和超过65%的固定资产投资,真正撑起了经济的“半壁江山”。

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民间投资在铁路、电信、金融等“”的破冰,也曾引发一些人对民进国退的热议。对此,指出,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并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和非公有制经济现实地位的“三个没有变”。

随着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平台、“双创”新浪潮注入新动力……非公经济大有作为的条件已经具备。但由于政策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等原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等困难。因此,我们要在坚持“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下,循着问题,加速扫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注重对非公经济人士的培养教育和关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中,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非公有制经济要坚定发展信心,抓住发展机遇,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更上层楼、大有作为。

第11篇

关键词:经济学;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以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为发展依托,要求全面反映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原理。[1]经济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经济分析能力,但受传统经济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经济教学发展缓慢,经济学教学效果较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并未达到实际的课程目标。

一、当前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1.教材及教学内容滞后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学科内容复杂,理论内容丰富且较抽象。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理论假设基础上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实践活动的延伸,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也不断延伸,这就加大了课程的教学难度。[2]由于学生缺少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造成无法理解教学内容,教学难度较大。此外,我国在经济学教学过多注重理论教学,且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无法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时间,其推导出来的理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学生即便运用相关的经济理论也无法实现经济问题的解决,这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2.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经济教学方法单一,仍然采用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低,这是一种被动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因此也就不具备独立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最终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学习兴趣较低,学习缺少相应的主动性,无法实现经济学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缺少现实性及实用性

经济学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基本依托,是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浓缩,因此必然具有较强的系统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仅介绍相应的经济学理论,课堂上很少提及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较少,同时缺少相应的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单一、僵化,使得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及现实性,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二、经济学教学的完善措施

1.调整课程内容

首先应当做好教材的选择工作,保证所用教材符合我国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刚刚入门的学生建议其使用具有一定趣味性、启发性的教材,避免盲目使用经济学原版教材。其所选用的教材应当既包括主流经济学内容,也包括非主流经济学内容,这样有助于保证学生全面理解经济学体系。其次是完善相应的课程内容,保证各层次教学的有序进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而实现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的提高。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应当加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实现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经济学理论,充分认识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规律。

2.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当以提高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基本前提,规范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构建完善的经济学知识学习体系。

3.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及实用性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既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同时还要讲授中国市场经济的相关内容,并结合相应的案例对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及实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经济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想学好经济学,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借助全新的教学方法,并对相应的案例进行重点剖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学生引入经济学的殿堂,引导学生以经济学思维思考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煤田;地质勘探;经营管理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煤田等地质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当前的煤田地质勘查体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煤田地质勘察需要向企业化转变。企业化可以使勘查单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创新出适合勘查单位发展的科学技术,建立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经营模式。因此,勘查单位向企业化转型是很有必要的。

一、勘查单位现状

当前我国的地质勘查单位主要以市场化为主要运作形式,其中包含着一定量的计划经济成分,勘查单位的实质是经营性的事业单位,是已经被市场化了的企业法人。地质勘查单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关系着地区的发展、地质灾害的研究、各种有关经济方面的建设等多方面,它具有公益性质。

二、勘查单位制度的不合理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勘查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为了发展经济,我国的煤田地质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使得煤田地质资源的瓶颈问题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勘查制度是上一级部门制定好需要完成的任务,由下一级的部门完成勘查工作,这样层层下达到地方部门。但是,这样的方式不能与地方部门实际的情况相适应,使得目标任务很难完成。

(一)体制不合理。从运行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划分,地质勘查单位是国家的一个部门。它依靠国家的拨款进行生存和运行,最后把勘查出来的煤田地质资源上交给国家使用。但是,由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勘查出来的煤田地质资源不能合理充分地被利用,从而导致了煤田资源浪费的情况。但是通过公共性质利用的煤田地质资源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用于商业性质的建设发展了。

(二)结构不合理。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进行煤田地质勘查的人员是由国家挑选出来的,都是拥有丰富经验和熟练的操作能力的工作人员。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制度下,进行煤田地质勘查的人员是根据市场需要进行配置的,覆盖面不够全面,容易造成人才欠缺的现象。

(三)市场环境不合理。我国进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不长,各种经济体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制度环境,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够规范,缺少与市场相关联的中介部门和技术后勤部门,市场环境差。这样的市场环境对煤田地质勘查工作的进行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从而影响了地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煤田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模式的分析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巨大煤田地质资源和以上问题,对煤田地质勘查单位进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对煤田地质勘查单位向企业化改革,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要求,又有利于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的发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勘查单位企业化的经营目标。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煤田地质勘查单位要想转型成企业化,就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营规律,即煤田地质勘查单位要与市场经济下的其他企业一样成为市场的主体,对自己的经营情况自负盈亏,规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相关的规定和法律法规。

(二)调整煤田地质勘查单位的结构。煤田地质勘查单位想要向企业化转型,对单位结构的调整是很重要的工作。对煤田地质勘查进行企业化调整和优化,就要以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为主,但是还要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公司的主要运营市场为主,同时还要开拓其他市场。

企业化的煤田地质勘查单位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对于企业的其他制度方面也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例如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一方面,煤田地质勘查单位要打破之前的用人制度,拓展招聘范围,从不同的技术方面吸引不同的人才和精英。还要打破原有的世袭制度,采用招聘制度。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要采用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多劳多得,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收入。

(三)合理的业绩考核制度。在计划经济的制度下,煤田地质勘查单位的各种费用都是由国家支付的,这样就容易造成资金浪费等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能采用原来的职工的考核方法,必须建立合理合法的业绩考核制度。企业可以实行“岗位效益工资”和“全额效益工资”制度,以原有的工资档案和市场的要求和规定为依据,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方式进行调整。

煤田地质勘查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其他企业或者国外的经验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考核制度调整和优化。本文主要介绍两种调整方式。第一种是相对评价法,具体是根据每个员工的工作情况的难易程度和工作情况进行工作业绩考核,然后根据考核的结果给员工一定程度的奖励和惩罚。第二种是绝对评价法,这种方法的评价原则是职工的真实工作情况与预期的工作效果进行比较,然后采取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种方式,煤田地质勘查单位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企业的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合理的经济政策。在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煤田地质勘查单位只需要按照国家预先设定的目标安排工作的进行,不需要自己设定目标。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煤田地质勘查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等问题安排工作的计划进度,然后在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工作的实际进度和计划安排,再对工作的进度进行调整和优化。煤田地质勘查单位要想在市场占据有利的地位,超前意识是必须具备的思想,这样在市场中才能具有竞争的实力。煤田地质勘查单位还需要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来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制度。

四、煤田地质勘查单位向企业化转变的方式

(一)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煤田地质勘查单位向企业化转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工作人员的调整,这也是影响地质行业发展的阻力之一。在进行工作安排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合理安排人事结构,使每个人各尽其职。还要开设人员培训课,对不同职务的人员进行不同的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熟练操作技术和操作技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合理的经营战略。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发展情况,还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煤田地质勘查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在进行决策之前,一定要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方向,不要草率的做出决定或者违背市场的发展规律。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要一个人说了算,要听取大家的意见,有团队的合作精神,这样才能使煤田地质勘查单位更好的发展,从而推进地质行业的发展。

(三)牢记根本目标。煤田地质勘查单位的管理人员应该牢记企业的根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脚踏实地、一心一意的为了企业发展而奋斗。在进行管理和制定相关的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定。煤田地质勘查单位的管理人员要禁得起名利和金钱等方面的“诱惑”,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企业的衰退。

煤田地质勘查单位向企业化转型是地质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煤田地质勘查单位在向企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矛盾或者问题要及时的解决,同时还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先进技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完成转型目标,为以后的发展和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我国地质勘查事业贡献出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