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资源分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参观活动;社区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47-03
【作者简介】张玲(1987-),女,安徽宣城人,上海市黄浦区西凌第一幼儿园教师。
一、问题提出
“参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原指对各种情况加以比较观察,现指实地观看。幼儿园的参观活动是指由幼儿同组织幼儿集体外出进行实地观察、考察,以达成某种学习目的的活动。随着幼儿园、社区、家庭合作共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已成为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观活动正成为幼儿同“走出去”的重要形式。社区是幼儿同的课程资源之一,它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在生活上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群及区域。社区资源中的环境、社区习俗、人口等都会对学前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状况成为影响参观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幼儿园参观活动中社区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选取了上海市8所不同区县、级别、性质的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教师问卷160份,实际回收147份,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为94%,访谈教师12人,并实地观察了4次幼儿园参观活动。
三、研究结果
(一)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程度
根据幼儿园是否定期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每学期参观活动的次数、每次参观活动持续的时间及参观活动的季节分布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具体情况详见表l(见下页)。
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幼儿园(91.2%)会定期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每学期开展2次参观活动的幼儿园占一半以上(50.7%),开展1次的为33.4%,3次的占14.1%,4次的占1.3%,5次的占0.5%。在参观活动持续的时间上,有62.6%的幼儿园达到4个小时,2个小时的占19.9%,6个小时的占16.3%,8个小时的占1.2%。从参观活动的季节分布来看,以春季和秋季为主,其中春季为47.8%、秋季为45.2%,夏季和冬季开展参观活动相对较少,其中夏季为10.7%、冬季仅为1.3%。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幼儿园已经开始定期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但次数不多,大多是一学期开展一到两次,每次活动持续的时间大多是半天时间且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
(二)幼儿园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类型
根据社区资源的特点及功能,我们将参观活动可选择的社区资源类型分为学校教育机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科技文化场馆、社区服务场所、休闲娱乐场所等六类。调查结果显示(见图1),参观活动利用最多的资源是休闲娱乐场所(41.66%),其次是社区服务场所(21.44%)和科技文化场馆(14.78%),这三类社区资源构成了当前幼儿园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主要类型。而自然风光(9.22%)、人文景观(8.57%)和学校教育机构(4.33%)等资源则相对乏人问津。
在社区服务方面,通过访谈和观察,笔者了解到社区一般会为幼儿园的参观活动提供两种服务:一种是人力服务,主要是为幼儿园提供导游、讲解等服务。如在参观上海动物园时,工作人员一边带领幼儿参观动物园,一边讲解各类动物的习性与特点,为幼儿普及有关动物的知识。另一种是物力服务,主要指社区为幼儿园提供专门的活动场地、活动内容、发放纪念品等。如在参观上海科技馆的活动中,工作人员专门为幼儿园在餐厅划分出一个区域让幼儿聚餐,在三维球体影院中专门挑选适合幼儿观看的电影。
(三)影响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因素
根据对8所幼儿园参观活动的观察以及对教师的访谈,笔者发现,影响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因素主要有安全、经济、所属教育主管部门意向、教育活动需求及交通等。访谈结果显示(见图2),幼儿园参观活动中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安全,有40.28%的教师认为安全是很重要的;其次是所属教育局意向,有21.06%教师提到教育主管部门会给幼儿园关于参观活动的指示;接着,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重要因素(占17.92%);随后会考虑当前进行的教育活动的需求(占16.41%);最后,交通也是参观活动所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占3.79%)。
四、研究分析
(一)幼儿园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状况分析
从时间维度来看,多数幼儿园会定期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参观活动已成幼儿园活动中的一个特色项目。但每学期参观活动的频率较低,基本是每学期1次~2次,参观活动的持续时长多为4个小时。笔者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参观活动的时间较短,参观活动的内容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参观过程中教师往往考虑时间的问题,只是带着幼儿四处走走看看,参观内容大多停留在简单“看”的层面上,而无法让幼儿进行深入观察或动手操作。例如,在一次“参观理发店”的活动中,理发师原计划要向幼儿展示如何卷发,但是由于孩子中午要回幼儿园用午餐、午睡,便将这个幼儿很感兴趣的环节取消了。此外,参观活动多集中在春秋两季,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幼儿身体抵抗力较差,天气过冷过热都不适合外出,而春秋季节温度适宜,参观活动还可以和春游、秋游结合在一起。
从资源类型维度来看,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类型比较单一,经常被利用的两类社区资源分别是休闲娱乐场所和社区服务场所。调查结果显示,公园和超市的利用率最高,这是因为在教师看来,这两类场所内可参观的资源比较多,交通比较方便,孩子与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也相对容易。此外,由于参观活动较集中于春秋两季,并且往往和亲子游、春游、秋游结合在一起,因此,幼儿园更倾向于选择休闲娱乐场所,但这样一来,参观活动观察学习的目的就被削弱了。除此之外,由于活动中多是家长带领自己的孩子游玩吃喝或是进行简单的亲子互动,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对也被削弱了,导致参观活动的成效甚低。对于学校教育机构类资源利用率较低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怕给学校教育机构造成不便,一般只有在大班幼儿进入幼小衔接阶段时,才会组织孩子去附近的小学进行参观。
(二)影响幼儿园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因素分析
安全问题是幼儿园决定是否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的重要因素。出于安全的考虑,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表示相对于外出活动,更倾向于园内活动,因为作为同外活动的参观活动,其中的不可控因素比较多。正是如此,幼儿园才会将大多数参观活动和亲子游活动结合在一起开展,以保证幼儿的安全。
幼儿园所属教育局的意向也是影响参观活动开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有的区教育局鼓励幼儿园带领幼儿走出去参加社会活动,并为参观活动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调查发现,有所属教育局支持的幼儿同,其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幼儿园。另外,教育局的影响还体现在幼儿园对参观场馆的选择上。如,有的教育局会将幼儿园参观活动交给某个旅行社承办,而旅行社一般是先选好几个场馆,然后让幼儿园在定好的这几个场馆里选择。由于旅行社在选择场所时,并不能很好地考虑幼儿园的教育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参观活动对社区资源的利用。
五、建议与思考
(一)坚持幼儿园主导地位,深化社区资源利用
幼儿园作为专业化的教育机构,在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的过程中应起到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幼儿园应与教育局、社区场所积极沟通交流,促使教育局、社区场所负责人意识到幼儿园参观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从而愿意给予参观活动以支持。第二,在参观活动的组织中,幼儿园应当把握好活动的主动权,根据幼儿园的需求开展参观活动,使其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幼儿园应鼓励教师组织幼儿外出参观。为此,应努力提高教师组织参观活动的能力,做到根据参观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对参观时间做好规划和调整,在参观活动中积极引导幼儿从浅层的“走走看看”向深层系统的“观察”发展。
【摘要】校园社区包含丰富的课程资源,巧用校园社区资源,使之与地理教材内容有效结合,依托形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校园社区资源;教育教学活动;德育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地理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发挥其德育功能呢?德育在地理教材中没有独立的体系,而是依存于地理知识之中,因此德育目标的达成只能是一个慢慢渗透的过程,依托于形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急于求成。校园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我校(湛江市第四中学)现址是新建校区,总用地面积为126770平方米(190亩),东邻“城中村”上坡塘村,北邻银帆湿地公园,校内设有地理园、各科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室等,功能配套建设齐全,校园社区资源丰富。巧用校园社区资源,使之与地理教材内容有效结合,运用形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很高的德育价值。
一、以校园素材教学,提升学生的爱校情感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素材来进行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校园社区含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校园社区资源,使之与教材内容有效链接,不仅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便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总是以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环境作为地理教学素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感,激发学生的校园自豪感。比如,《地域文化与城市的发展》一节,我请同学调查记录校园饭堂一日食谱,了解食材和烹饪方式,理解饮食与环境的关系,进而理解所有地域文化的产生都与当地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用校园日常场景,如跑操、升旗仪式、上课、校纪校规、教学汇报演出、校园植被、栖息的昆虫鸟类等,设计教学活动“大家来找茬”,以此检测大家对地域文化、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等概念的理解。比如,上《水循环》,我以学校的地表性质和排水系统为例,并实地查看排水沟的组成、分布,测量它的深度和宽度。观看排水沟两侧的地表性质。以理解水循环的环节以及探讨城市内涝的产生的原因及缓解措施。这样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用校园资源作为教学素材,久而久之,学生看待校园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校园的每一处景观背后都藏着故事。越了解越熟悉,越熟悉越亲切,越亲切感情就越深,自豪感也油然而出。
二、开展校园地理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实践活动是品德形成的源泉。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动手机会,比如走访、调查、测量、实验、绘图等,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协作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校园社区资源丰富多姿、实践活动类型多样,依托校园社区资源,可以开发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
(一)利用测绘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复习《地图三要素》,我领着学生去测绘我校篮球场。分小组测量,采集实地数据,再用比例尺缩小,获取绘图数据,并绘制在绘图区。看似简单的测绘,却状况百出。最大的问题在于测量误差,态度不同、测量方法不同,获取的数据都不同。尤其是三秒区,我校篮球场三秒区看着像一个梯形,所以学生在测量的时候在主观上就已经把它当作了梯形,然而测量出来的数据却显示这是个长方形,学生就急了,以为自己测量错误,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我在一旁提醒:爱迪生为了找到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实验了一千多次才成功。有时我们眼见并不一定为实,在科学实验上,人们容易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自己的观点当作事实。这次实践活动后,同学们表示收获非常大,“我们在实践中证明问题,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为之努力解决,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巨大的收获”;“在这次测量前,组内成员对三秒区形状有较大分歧,而后经过团队协作,测量出为长方形。在这次测量中,我们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次测量就为了测量数据的严谨,同学们热情高涨,即使在烈日炎炎中仍然乐此不彼”……
(二)利用调查、走访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意识例如,在讲完商业的区位条件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调研活动《上坡塘村商业调查》(上坡塘村紧邻我校东边,是一个城中村)。调研时间为1天。内容包括:1.从你(们)家如何到达上坡塘村?请画出线路图,并在线路上标明途经的三个路名以及三处你印象深刻的建筑物或地点。(可结合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查询)(10分)2.请通过调查,对上坡塘村商铺进行分类,并对其数量和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和评价。(10分)3.调查走访上坡塘村的客源特征、消费群体(年龄、性别、外地或当地、学生等)、客流量(注意标明调查时间段),并说明你的调查过程。(10分)4.如果你要在上坡塘村新开一家商铺,你会选择哪种类型?请对你的店铺进行设计并绘制成图,说出你选择和设计的理由。(20分)5.请将你们调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绘制成PPT的形式进行答辩,并简要说出参加本次调研活动的感想体会。(30分)本次调研活动任务量大,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就必须通过小组组内协商、有效分配才能完成,也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涉及到评分,最后每个小组都坚持下来并上交了成果。
(三)利用拓展小课程补充课内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上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这节内容后,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我设计了拓展课《影子那点儿事》。课程名称:《影子那点儿事》课时:3课时内容简介:第一课时:影子的光学原理。第二课时:实地测量校园旗杆影长。为期一周(如遇特殊天气,以此后推,观察满七天)。第三课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我设计了小课程《校园环保在行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地协调观。课程名称:《校园环保在行动》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2号教学楼能耗大调查。我以高一所在的2号教学楼为例,让学生调查它有多少盏灯、多少空调、几台电脑、打印机、风扇灯,并查阅它们的功率,再计算2号教学楼一天的最大(24小时)和最小(上课时间段)耗电量以及碳排放量(能耗乘以碳排放系数)。思考并讨论,2号教学楼如何节约用电?校园内你身边有没有资源浪费现象?第2课时:调查并形成报告:校园资源浪费现象调查。第3课时:查阅资料或走访相关老师,撰写《校园环保倡议书》或制作一份环保手抄报。将最后成果上报给学校分管领导。总之,运用校园社区资源,使之与地理教材内容结合,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德育,能有效发挥地理学科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信息化;社区学院;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75-02
1前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势不可当的信息化浪潮,信息化成为推动各领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股浪潮亦波及社区教育领域,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成为了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区教育发展轨迹形成以来,社区教育组织逐渐认识到社区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性。重塑适应社会变革的社区居民生活,超越传统定义的文化教育,使用各种信息和手段,确立各种活动形式与各种教育目标之间密切联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从文化教育到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在其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社区教育逐步成熟、功能逐步外显的过程。因此,社区学院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2社区学院核心竞争力概述
2.1社区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社区学院核心竞争力是指社区学院基于自身特色,遵循社区教育理念,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社区资源,在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中,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社区学院虽然和普通院校一样都是承接教育的办学载体,但与普通院校相比,社区学院还是有着独特之处。例如:招收的生源、教学的模式、参与的活动、服务的对象、产生的社会效应等。社区学院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由社区的需求而定,而且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正是由于这些独特之处,社区学院核心竞争力是社区学院独有的,以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需求,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各种社区资源为基础的,能够使其在社区教育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系统。
2.2社区学院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分析
(1)社区价值性。社区学院不同于普通院校,它承载的是社区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教育服务。其核心竞争力亦由社区的需求而决定,有利于提升自身的优势,同时还可以为社区和学院本身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效益。
(2)整合性。社区教育面对的是全体社区居民,各社区有着丰富的社区资源,社区学院通过对这些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包括吸纳、转化、运用社区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可以有效地提升社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3)动态性。社区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并非始终保持不变,而是在各方面社区资源的不断优化整合中形成的,同时还必须随着社区的发展形势、社区现状、社区需求的调整而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4)非传统性。社区教育不像普通院校教育那样正规,它是一种服务,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和限制,社区居民可以随时、随地根据各自的需求随意学习。因此,社区学院在培育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为原则,开展相应的社区培训和学习,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及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大众化教育,这样才能有效、切合实际地提升社区学院核心竞争力。
(5)创新性。由于社区教育包罗万象,这就要求社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变革,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社区教育形式和内容,从而不断提升为社区教育服务水平的技能,也包括管理的创新、办学特色的创新、培训模式的创新等方面。
3通过信息化提升社区学院核心竞争力途径
3.1加强信息化机构建设,为信息化建设助推加力
进一步加强学院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工作,组建机制健全、功能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设施管理工作的执行部门,分工明确,细化职责,由信息化工作执行部门制订学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和各项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推进学院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负责学院信息化重大项目的立项、招标、验收,负责网络与信息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提供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培训与咨询服务等,为提升社区学院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健全机构和技术支持。
3.2提升员工个人能力,突破技术人力资源瓶颈
首先要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学院要为员工搭建完善的学习平台,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案,加强员工学习,提高员工素质,注重开发员工创新的潜力和价值,选拔合适的员工,唯才是用,这些都有助于员工整体能力的提高。其次,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强化工作执行力和员工责任心,加强员工主人翁意识,让员工意识到放弃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只要个人能力提高了,工作态度有所改观,能够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学院整体核心竞争力就会有所提高。
3.3完善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环境,提高信息化办公能力加强社区学习平台管理,做好维护保障任务,完善平台管理机制,进一步探讨平台后期延伸功能,同时做好社区教育网运行情况的调研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确保网站稳定运行。
完成学院网络核心机房改造工作,对新增加设备(尤其是核心防火墙、负载均衡、数据存储等设备)的学院网络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学院网络运行质量。
3.4加强社区学院信息化建设,实现学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认真做好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日常维护,结合学院办公需要,了解部门新需求,逐步完善OA系统功能,满足办公需求,提升学院办公自动化的应用水平。继续做好学院网站维护工作,在网站现有基础上,探索学院网站拓展功能。
着手建立电子音像资料库。随着录播室的投入使用,大量的视频资料、照片音像资料及电子素材资料日渐丰富,为了便于资料的管理和使用,把各类视频资源分门别类的存储在学院大容量网络存储服务器上,需要时直接从网络获取,从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料管理的规范性。
综上所述,社区学院信息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可靠信息,使用有利资源,搭建学院信息化工作平台,为学院进行社区教育工作创造竞争优势,信息技术与社区学院管理和教育理念相结合,使其管理和教育不断创新,从而不断提升社区学院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侯长林.高职高专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徐和清.企业视角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商品房社区;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可贵经验。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创新一直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其他地区创新社区管理、开展社区建设的模板和参照。
基于对绿色家园社区工作的分析,我们可以为商品房社区创新管理模式提供以下借鉴,也是我们对绿色家园社区管理模式的提炼:开展多样活动,调动居民参与;办群众之所想,疏群众之所厌;搭建沟通平台,培育社区资本;变“化缘”为双赢,实现资源整合。
1 调动居民参与
社区居民参与是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管理的客体与主体,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各种活动或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的过程和行为。社区参与的意义就在于它对于社区乃至社会发展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结构性的驱动力。因此,社区参与不仅和社区发展、社区建设息息相关,而且社区参与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社区是宏观社会的微观缩影,社区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只有落实和体现到社区发展上,才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社区发展虽然不可缺少国家(政府)的推动,但其本质上是根植于社区内部的、整体的和内生的变迁过程,其中包括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的增强、社区资源的挖掘与合理配置、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责任感和承担力的增强等等。任何一个社区的发展,如果作为主体的居民处于滞后状态,那它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区发展。社区参与通过互动协调基层工作人员、辖区经济体、居民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了社区价值的高度整合。
在这一点上,绿色家园社区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充分调动居民参与,是很可贵的做法。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社区共建是社区建设的根本出路,也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强大动力。社区的发展不仅需要党委、政府强有力地推动,更需要社区成员、社会团体及社区各单位的参与、关心和支持。绿色家园社区参与以社区居民为基点,在政府的指导下,利用单位的资源优势,形成了多元互动与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党委和政府发挥着领导或主导作用,居民委员会和各种社会团体发挥着骨干或中介作用,广大居民和社区企事业单位发挥着基础和支持作用。社区参与便是通过这种机制,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活动为抓手,形成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居民与社区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2 从需求出发
社区服务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在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中、在健全社区服务体系的进程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社区公共服务开展的效果如何,能否真正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居民群众的幸福。对于社区公共服务工作,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越是低收入居民群众对社区公共服务越欢迎,越是老年人、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少年儿童、流动人员等困难、弱势人群对社区公共服务的依赖性越大,越是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地方,社会公平正义就体现得越充分,社会和谐度、居民的幸福指数就越高。
绿色家园社区开展的活动,如上面我们提到的成立社区康复站、“一刻钟服务圈”服务商信息采集工作、科普健康知识讲座等都是应广大居民的要求开展的,也确实回应了居民的需求。这使得活动可以事半功倍,取得居民的认可和好评。社区开展工作,一个应有的出发点就是便民利民。这种活动面向社区内的全体成员,其内容应该十分丰富,包括起步较早且发展较快的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和幼儿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等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已成为新的社区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旨在通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实行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等的一体化,为社区居民日工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还有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的全民健身运动,在社区内建立方便社区居民健身的运动场所和设施,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另外,开展社区居民可以广泛参与的文化竞赛活动等。
3 培育社区资本
城市居民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比较“散”,由于工作单位不一样,尽管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彼此却大都不认识。甚至住在同一个楼门的居民也互不往来。人文环境的陌生弱化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所以必须设法提高居民的自治组织能力,使居民之间熟悉起来,增强其社区归属感。用理论的话来说,就是要培育社区社会资本,让居民之间相互信任,能够相互支持,更容易达成彼此一致的行动。社区社会资本是包括个人、正式组织以及非正式组织和群体在内的社区行动主体建立在信任、公民参与、互惠基础上的社会网络,及其所蕴涵的价值、文化和规范等的一种资源性力量。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结构分为实体和抽象两个层面,其中实体层面包括内部的社区参与、社区关系、社区组织以及外部的社区环境;而抽象层面则包括社区规范、社区认同、风俗习惯、文化价值等。
绿色家园社区着力扩大活动的参与对象,旨在建立一个沟通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平台,构建社区的社会网络。这种互动网络的建立和良性运转促进居民社区参与,社区居民之间将建立起互相信任和共同意识,慢慢形成互惠交换的规范;并且该网络还可以提供沟通的媒介,有利于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交往。能够把居民联系起来,使之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组织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类。前者是指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组织,后者是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晨练队等社区内居民自己建立起来的组织。决策性、监督性事务应充分利用正式组织,而娱乐性活动、互活动等则应通过居民的自组织。在培育、引导居民组织化参与的过程中,除了应区别不同的类型外,还应区别不同的参与对象,比如针对老年人,应以一、二个骨干为中心组织健身性、学习性、娱乐性组织,针对年轻人,则应组织服务性、互组织,便于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居民提供志愿。“邻家邻”活动之所以受社区重视,且实施较长时间,关键就在于它将辖区力量融会在一起,实践中发展了社区关系,且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人们对社区的认同和信任。
4 实现资源整合
社区内各种资源富集,但传统的单位参与和邻里互助的参与模式总是难以突破原有的架构,使社区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从而造成了社区内资源浪费与资源贫乏并存的尴尬局面。绿色家园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的困境,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现有的资源,整合社区居委会、企事业单位、商业服务业等组织的力量,本着自愿互惠的原则实现社区资源共享,优化了社区资源配置。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社工;社区居家养老;优势视角;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有学者针对老年人照护服务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养老体系,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①从近十年来“社区居家养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实践看,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有原来的直接服务单向提供,逐渐向照顾护理及服务购买的角色转变,其理论源头与“英国社区照顾”的理念相近。可以看出,在为老年人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专业社工的参与度与受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专业社工深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
在面对我国现阶段社区中专业社工凤毛麟角的事实的同时,社会工作者如何深入社区在对居家家养老的服务输送方面做到更专业化和人性化是现实中值得实践与探索的问题。从目前形势看,大学生社工成为我国加强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那么从优势视角出发,大学生社工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凭借其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塑造什么角色正是本文着重探讨的。
一、优势视角下大学生社工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
美国学者丹尼斯提出的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优势视角”②,在西方运用于不同的人群和各种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它的实践意义是社会工作者秉承一种寻求案主“优势资源”的理念,而不是以“问题视角”看待案主,协助案主发现其自身优势、协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目标,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抗拒社会主流话语权的控制。而针对老年人养老问题,专业社工也应逐渐摒弃以“问题”视角对待老年人,应协助发现其自身的优势资源,秉承着“赋权,抗逆力,整合”这优势视角的三大核心理念帮助老年人积极寻找自身优势资源,拓展生活空间。
(一)正视现实
老年人首先在生理上,生理功能和机体结构形态等方面都趋于老化,身体机能退化后的疾病困扰是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疾病不仅仅对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造成影响,也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摧残。在心理上,大多数老年人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往往没有再社会化的意识甚至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他们面对自身机能的衰老会有深深的恐惧与悲观。
所以从优势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帮助老年人认清现实,帮助他们分析年老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让老年人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对生活的兴趣上,提高生活信心,争取实现“自助”。社会工作者要有对老人逆抗力的坚定信念,当老年人的生活激情被激发,他们的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感、期望感都会增强,参与贡献的机会也会增多,从而促进居家养老工作顺利的展开。
(二)挖掘老年人的优势资源
从优势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更多的是发现老年人的自身优势,让他们知道老年人一样可以有所作为,比如说老年自身阅历丰富,可以教导晚辈;身体状况好的老人可以参与社区内的事物管理等,由被动达到积极活的参与各种活动。
(三)将老人自身的优势运用到社区居家养老中
社会工作者在帮助老年人群体挖掘到自身优势后,鼓励老年人按照自己的期望,结合实际环境把优势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一些老年人到晚年,随着闲暇时间增多,家务负担减轻,他们可以实现自己多年想做而未能实现的愿望,如参与教育、医疗、法律咨询、著述、科研等高智力领域的工作,参加各类社区服务活动,还可以上老年大学,琴棋书画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如果老年人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其本身就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动和完善提供了动力。
二、大学生社工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角色塑造
所谓的社会角色,指的是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③惠特克从微观层次提出:社区照顾中应存在治疗者、倡议者、辅导者、顾问。还有学者认为,专业社工在社区中应当承担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调控者、资源获取者、中间人的角色。④老年人有其自身年龄段的特殊需求,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笔者认为,凭借其专业优势可以主要担任:老年人需求预估者、组织老年人活动的策划者、整合社区资源的实践者
(一)老年人需求的预估者
预估是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是在个案的接触上,收集案主的相关资料,并对案主的问题、案主系统的功能、案主和环境的互动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形成暂时性的评估结论的过程。⑤大学生社工利用个案方法具体介入,在与老年人建立相互信赖的情感关系下,引导老年人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困难等,大学生社工与老年人一起评估资源,制定目标并实践目标。在此过程中,预估不是单一层面的,是多层次涵盖三个维度:生理,心理和交际。体现在三个层面:老年人自身需求,社区环境与资源,社会工作者自身专业伦理。由此可看,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大学生社工有过专业化的价值理念与专业技能,那么为保障老年人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为老年人需求的预估者角色发挥的潜力很大。
(二)组织社区老年人活动的策划者
社会工作大学生经过专业的课程训练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在社区活动策划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大学生社工比青年志愿者更能从专业视角出发关注案主的自助能力,而非仅仅是人道精神或体力上的帮助。专业社工在对老年人活动的策划时,会紧密的结合前期做的需求预估基础上,策划符合老年人的需要和身体承受能力的活动。例如在组织老年人健身运动活动,如果缺乏专业社工的支持,就会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十分狭隘,缺乏组织管理,就发挥不了服务老年人的作用,而大学生专业社工以小组工作的自主与互动原则引导老年人参与活动,最重要的不是有多么丰富的专业技巧,是策划服务方案要紧密结合老年人的需要,在这方面,大学生社工的专业优势是很明显的。
(三)整合社区资源的实践者
在西方社会,社会工作者是社区资源的整合者,使服务对象能够在所处的环境中得到自身的发展。西方的社会工作是先服务再有专业培训,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所以在中国的大学生社工,以目前现状来看,为服务对象寻求所需的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有限。大学生社工能做的就是在对老年人的需要做出专业评估后,只能通过与社区行政工作者沟通,由他们为其寻求更高的社会网络资源,进而对老年人进行社区照顾。同时,大学生社工要重建老年人的社会生态位,帮助他们实现与其生活环境的整合,让他们丰富日常生活,如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小组活动,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各种活动,争取达到个人优势与社区内的环境优势相结合,创造出更有优势的社会生态位。所以,大学生专业社工作为社区资源的整合者,为其提供良好的社区养老环境,尽可能的整合社区内优质资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中,专业的服务是无法取代来自伴侣的互相扶持(有伴侣的老年人)子女、亲属及邻里等的非专业照顾。这是即使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也无法改变的中国重情重义、亲疏远近的文化内涵。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只有社区、政府、专业社会工作的的共同参与,社区照顾的网络才得以良好构建。
三、结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老年人如何养老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担心与关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专业社工自身能力与资源有限,对社区养老的服务也会受到限制,在本文中其影响因素及发展现状不过多探讨。我们应关注的是在有限的服务空间中,应嵌入社会工作元素,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需要大学生专业社工这一环节的支持与支撑,需要其秉承优势视角的理念积极充当老年人需求的预估者、组织老年人活动的策划者、整合社区资源的实践者。社工不但要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服务,更要持有“助人自助”原则,深入社区。大学生社工为社区带去的不仅是青春四射的年轻劳动力,更带去了专业的知识与践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建议。大学生专业社工深入社区不仅为我国社会工作实践获得宝贵经验,更是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助力。
注释:
①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14.
②丹尼斯著.李亚平,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③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106.
④⑤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32;44.
参考文献:
[1]赵罗英.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优势视角”模式[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2).
[2]杜立婕.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案主的抗逆力――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关键词】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66-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1 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2 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怎样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3.1 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
传统教材的处理,不外乎是依纲照本,逐课、逐单元、爬楼梯式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殊不知爱好读书的学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来学习如同嚼蜡(特别是编排在教材偏后的课文,有的同学不知已读过多少遍,愿学的自不待言,不愿学的你是无法调动他的胃口的)。我在教学中就经常有意识的避开这种现象,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运用现代媒体,开发网络资源。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生活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
3.3 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
应该说在学校生活中,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学生应当在大校园中感受大语文教育。
①班级布置,一片清新的天地。
班级布置应显人文化、人情味。在我校各班教室的墙壁上设置了“成功起跑线”、“作品赏析”等专栏。黑板上开辟“词语积累”、“班级新闻”等小栏目。黑板报则分组轮流策划、撰稿、誊写,人人参与。每期黑板报进行全班评析,相互借鉴。班级一角辟出了“图书角”、“生物角”、“玩具角”。这样学生在班级中能有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开发、利用更新班级资源,及时吸纳各种信息。
②专用室开放,一本丰厚的书籍。
经济的发展,使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学校已有了一些专用教室。我校是尽量盘活各种专用教室资源,并在活动时间、活动方式和使用效率上不断调整和完善,如在下午第三节课开设“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到图书室、标本室、校史室、电脑室等地方去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接触人类文化、现实生活以及本校的办学历史,切实提高校本资源价值。
③景点设置,一道亮丽的风景。
校园内的景点设置我们根据自然环境、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名人传记、诗歌名句来设计安排。让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同时,根据学生的活动特点,设置了艺术化的布告栏、报廊以及名言牌、警戒牌,使它们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校园中语文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4 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越来越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生活是五彩的,社区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
①角色体验,深入社会生活。
组织实践活动,首先重在体验。我们曾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今天我当家”、“小小导游”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从而充分开发社区资源,让学生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让学生把这些体验写下来或办小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参观采访,汇入自然生活。
我们学校周边自然、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所以就经常组织学生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学校开门办教育,学生开门学语文。学校与社区应建立稳定的联系,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③研讨交流,融入精神生活。
语文学习需要心灵的震撼和理性的思考。学校应有机开发社区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社会责贪任感和使命感。如让学生进行“我家的开销情况”、“邻里关系”、“村庄安全状况”“化工厂对农田的影响”等社会热点调查,再进行研讨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向社会发起倡议。这样,学生能洗涤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凸现语文教育与培养人的紧密联系。
(一)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分类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用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类因素;而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用于完成课程的直接因素。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建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并将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直接实施条件都视作小学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根据空间分布的不同,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有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三类,但是考虑到经济成本以及资源效率,应该将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作为主要工作,以家庭和社区课程资源为辅。
(二)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课程资源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根据课程资源和人之间的关系,划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大类。非生命载体主要是各类教学材料,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等;生命载体主要是掌握各类教学资源的教师、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以及相关教育人员。
(三)小学可持续课程资源的开发形式
课程资源开发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开发途径有课上和课下两种。课堂上的资源主要有学生配备的实验室、图书馆、器材室等;课外资源则包括校内的全部设施,学校内的绿化同样可以充分利用,作为动物、植物以及气象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资源,对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学校资源的充分利用
1.实验室。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探究求知、探索的科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将实验室内的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和应用。例如可以在实验室墙面上张贴著名科学家的照片,包括牛顿、爱因斯坦、袁隆平、泡利等,在实验室的陈列柜中可陈列各类标本、模型,同时也可以布置一个书架放置各类科普读物,通过这样的布置,能够将学生吸引到各类教辅用具中,研究标本、模型或者书籍,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校园环境。
校园内都有绿化草木,在装点校园的同时,也可以用做教学场地和教材。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绿化植物,能够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到绿地中观察树叶的形状和颜色,观察各种盛开的花朵,了解花的结构、颜色和香味,同时联想花的作用,也可以到草地上观察蚂蚁、蜜蜂、蜻蜓,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到科学的美丽,体验科学的乐趣。
(二)家庭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家庭里也同样存在着无数的教学资源可供选择,包括家长的知识、工作、家中的动植物以及书籍等,甚至是家中的各类家用电器设备。无论是住房面积、家具、洗衣机、厨房的油盐酱醋,背后都有科学知识。除此之外,很多家长都为孩子准备了丰富的科普读物,可以建立一个专属于孩子的图书馆。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养一些小动物、小植物,并开展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索实验。例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节“螺丝刀和螺丝钉”一课主要介绍螺丝刀和螺丝钉等家庭常用工具,家长可以将家内的工具箱找出来供小孩玩耍,但是需要有大人陪伴,同时收起一些锋利的工具,保证安全。
(三)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
社区是学生生活游戏的主要场所,同样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好地方,尤其是一些农村小学,社区资源更加丰富,城市社区同样可以见到各类超市、文化宫、图书馆等设施,它们同样具备丰富的科学教学资源。学校和家庭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文化和民风习俗、文化特产、生产生活等都不同,每一个社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人文环境与地域特征,都能够提供优秀的科学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对学校周边区域内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包括本地的岩石、昆虫和动物,教师也可以就近带学生去动物园和公园,观察各类植物、动物,感受自然和天气变化,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叮嘱学生注意采集一些花草树木用于制作标本,并将其陈列在实验室内的陈列柜,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总结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利用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147-01
当前幼儿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下的小学幼儿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令人满意的教育技能。特别是要学会构建新型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满激情地主动认知相关教学内容,并积极乐观地与他人交往,形成健康成长的身心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科学施教。
一、科学利用生活空间的资料为教育服务
幼儿的生活环境并不单单只是一个跟父母、爷爷奶奶在一起的一个小家庭,而是生活在一个与他互动的社会环境里,一个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中,他们是这个环境中的生命个体,从一开始他们就通过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来探索这个社会,他们力图去理解对他们来说陌生而新鲜的世界。幼儿的学习特点告诉我们,在这个时期,幼儿的学习能力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环境资源支持的。生活中的任何环境资源都会引起幼儿的兴趣,当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慢慢融入集体和社会时,就会使他们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随之改变的就是幼儿的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
文山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如文笔塔、风光秀丽的坝美、商店、医院、图书馆、银行、邮局、菜市场等丰富的社区物质资源,,为我们的探索得以顺利实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把孩子带出幼儿园,带向广阔的天地、丰富的社会,让孩子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
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场,幼儿兴致勃勃地观赏各种新鲜蔬菜,聆听着卖菜、买菜人的吆喝和讨价还价的喧闹声。幼儿相互交谈,共同讨论,在不知不觉中学得知识,开阔眼界。
我们经常让幼儿走出教室,去大自然中探索种种有趣的现象。如 “找春天”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让幼儿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大自然中各种野花的香味和小草、小树的变化等,体验其异同。在“冰凉一夏”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夏日多变的天气。这种走出教室的组织形式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也培养了幼儿关注环境、爱护自然的良好习惯。
二、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有效的引导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幼儿教育,必须重视对幼儿社会情感的培养。在教育过程、方式上必须真实,即在自然发生的真实情境中随机地进行,或者在老师有意创设但让幼儿感觉自然、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如果单纯地通过故事或口头教育来进行社会情感培养,效果必然不甚理想,因为这种间接的方式无法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触动不了幼儿的真情实感,而社区资源的合理利用则为幼儿社会性发展及情感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让幼儿亲身感受,培养了他们热爱农民,从小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道德情感。我们从自然、社会、人文等环境入手,对幼儿进行教育。实践使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在这当中,有全社会的关注,有家长全方位的介入,有教师全过程的教导,更有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幼儿教育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将使幼儿教育得以发展提高。
三、注重特别活动,让学生受到难忘的教育感受
【关键词】幼儿;协同教育;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4-0042-02
【作者简介】周丽娟(1969-)女,江苏响水人,响水县幼儿园副园长,中学高级教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幼儿参与社会生活最早的群体单位,是幼儿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是幼儿的生活环境,也是幼儿的学习环境。因此,现代社会已经把教育扩展到家庭、社区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美国学前教育专家E・L埃期萨等人提出的自我概念理论指出:儿童生活的环境是由家庭、学校、社区三个同心圆组成的。最靠近儿童的同心圆是家庭及其成员;第二个同心圆是学校及其朋友;最外面的一个同心圆是社区及其社区帮手。三者协同运作的关系越密切,越有助于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
本文拟对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管理策略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期三者合力奏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和谐音符。
一、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做好家园协同教育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据一些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对幼儿教育的贡献量大于幼教机构。父母对他们的培养教育是否得法,更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建设者,或者是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在家、园、社区三大教育环境中,家庭对幼儿的发展,尤其是个性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幼儿园与家长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1.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积极性,幼儿园可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由各班推选的家长代表组成,园长应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尤其是在学期初、学期末或者遇到重大问题需要决策时,园长应把幼儿园的重要工作安排向家长委员会汇报,通过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了解并参与幼儿园的宏观计划与整体管理,实现民主管理与家园共育。
2.定期召开班级家长会,密切家园联系。平时,园内各班应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家长会,来达到家园互动共育幼儿的目的。如向家长介绍每一个主题的活动内容及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针对幼儿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教师和家长共同探讨有关幼儿教育的话题;在了解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点的基础上,组织育儿交流会,为家长提供正确的育儿观和先进的育儿理念,并通过育儿交流会让家长相互交流,相互启迪。
3.请家长走进课堂。各幼儿园的家长在社会上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许多家长在学历上、阅历上都比幼儿园教师资深,因此通过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家长中蕴含的大量的教育资源,是提高家园协同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举措。请家长走进课堂是幼儿园经常开展的一项家园共育活动,如请做数学老师的家长和本班老师一起来园组织幼儿的数学游戏活动;请做舞蹈演员的家长来班上和老师一起组织本班的韵律活动,等等。充分利用家长中不同职业、不同阅历、不同兴趣与专长等教育资源,不仅开阔了幼儿的视野,扩展了幼儿各方面的有益经验,也有助于增强幼儿以父母为荣的自豪感,增进亲情关系。
4.利用节日进行家园共育。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幼儿园应利用极具生活气息的节日和家长一道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妇女节这一天,可请孩子们一起为自己的妈妈送上自己预先制作好的贺卡,让孩子和母亲说说各自的愿望和知心话;十月一日这一天,可请来各班的家长,共同为十月份出生的孩子、家长、老师过集体生日,在感受大家庭的温暖的同时,为祖国妈妈也献上一首生日歌,共同祝福祖国妈妈明天更美好,从中激发孩子爱家、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元旦这一天,也可请各班的家长和孩子以不同的形式共同庆祝自己又长了一岁:小班可举行“亲亲一家人”的亲子游戏活动;中班可举行师、幼、家长联欢会;大班可举行猜谜和游谜宫活动。在欢庆、愉快的气氛中大家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诸如此类的活动,不仅缩短了家园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增强家园共育的意识。
二、利用社区资源,形成幼儿园与社区的协同教育
1.利用社区资源让孩子认识大自然。陈鹤琴先生强调: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的课程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如何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很多幼儿园都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比如,利用社区中风景优美的公园,带领孩子在公园里看花、看草、看树木、看空中的小鸟,和老师、家长一起放风筝,充分享受大自然无私的恩泽,学习在幼儿园内学不到的知识,感受不同于园内的另一种愉悦。
2.到社区宣传正确的育儿观及育儿方法。幼儿园可在社区中发挥自身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优势,向社区辐射教育功能,有些幼儿园已有多年的办园历史,具有丰富的保教管理经验,因此这些幼儿园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向社区宣传、辐射科学的早期教育观。比如,通过社区橱窗向家长介绍有关早期教育的信息和科学的育儿方法;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让园内的营养师和保健医生定期到社区为未入园的孩子进行体检并进行评价,为家长提供合理的膳食指导,等等。
3.请进来――充分利用社区人才资源。幼儿园可与社区管理部门联系,成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经常邀请社区的一些特殊人才走进幼儿园,为孩子的教育提供服务。如:请社区中有美术专长的志愿者为幼儿园设计环境布置;请社区的小提琴老师来园开设小提琴兴趣班;请社区回家探亲的战士来园给幼儿讲军中趣事、军人的纪律以及坚韧不拔的军人品格;请社区的老大爷来园给小朋友讲他的童年,让幼儿感受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等等,充分利用社区的人才资源为幼儿园教育增光添色。
4.利用社区资源,做好幼儿园保育工作。每到预防接种时期,幼儿园应积极配合社区防疫部门做好对家长的宣传工作,可请社区卫生防疫部门设计并做好有关预防接种的宣传单,然后由各班班主任向每一位幼儿的家庭发放,向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及每一次预防接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不仅方便了家长,也可以密切配合防疫部门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条件允许的幼儿园还可邀请社区防保所的医护人员来园内为家长提供有关幼儿保育的优质服务,促进园内的保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三、在三方协同教育中,为幼儿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
社区管理中的政府行为,是指政府对社区管理实施指导和调控的各种具体的行为和过程,它与政府在社区管理的整体职能有着直接的关联。根据我国《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街道是市或市辖区的派出机构,是我国城市中的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因此,本文“社区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特指街道及街道以上的政府机构的行为。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社区是在政府的主导下,由政府力量加以推进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是一种非原生型的社区。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刚步入轨道,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社区组织发育不成熟,研究和推动社区管理的非政府组织十分缺乏,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刚刚起步,民间资金注入有限,也鲜有专业人员去实质性地参与和推动社区管理的发展。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转型引发的城市问题,社区自身无法解决,故社区建设和管理还得靠政府的推动。政府推动的非原生型社区决定了我国政府尤其是和社区建设直接联系的基层政府,是社区管理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社区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是首要的管理主体,具有法律赋予的管理职责,同时掌握着社区发展的主要政治和经济资源,所以相对于社区内其它组织来说最具有资格和能力主导社区建设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政府制定社区管理的政策和规划,任命和指派社区管理人员,提供社区管理的经费和资源,下达社区管理的指令和任务,检查和考核社区管理的绩效。社区管理的决策权、计划权、组织权和控制权都集中于政府,政府的政策和态度往往被认为是社区管理的第一决定要素。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仍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以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社会功能。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他们掌握着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政策,控制着社区发展赖以推进的物质资源。政府行为作用的发挥将决定社区建设的方向和成果、纵观国内外的社区管理实践,具体地说,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宏观规划
社区经济文化的有序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规划,社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也离不开科学的规划。这种规划必须由社区行政机构行使,只有政府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来制定社区发展战略,统筹考虑,综合安排,有效地发挥社区资源的整体效益,指导社区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和方法。
2、规范引导
政府可以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手段,对社区中的各种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进行规范引导,使社区管理和建设能有序稳定地向前发展。在社区管理中,政府是最具权威性的组织,可以通过法律保障和规范社区居民自治活动,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通过法制引导社区依法建立社区自治组织,指导社区依法制定自治规章制度,并依法履行自治组织的职能,做到社区管理的一切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社区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3、财力支撑
政府是国家公共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和调配者,社区建设和发展在物质和资金方面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由政府主导社区发展的国家,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大部分经费都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倡导加快社区建设和发展,对加大社区物力和资金上的投入在政策上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和措施。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可以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的稳定发展。
4、组织协调
社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牵动着政府、社会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政府通过对各:业务部门的管理,指导各业务部门,从不同的侧面参与、支持来促进社区建设。如将总体规划分解到民政、教育、文化等各有关部门,并指导它们依据总体规划制定社区服务、教育发展、依法治区等具体规划,把社区建设真正落实到基层,做到条条有人抓,块块有人管。
5、动员参与
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不仅在宏观规划、规范引导、财力支撑、组织协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方面也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居民参与的热情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社区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培育的力度,完善各种居民参与渠道,旨在提高居民对社区管理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率。
二、我国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城市管理的复杂化,由于传统文化、管理体制、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在全国各地的社区管理实践中,政府行为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的社区规划行为缺乏足够的科学性。社区规划是对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整体部署与设计,包括社区发展的目标、社区的结构与功能的总体计划。社区规划是社区建设的龙头,也是影响社区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社区规划应反映社区建设未来发展的要求,反映居民生活的要求,反映经济发展对社区空间容量规模的要求。科学的社区规划是社区有效管理的基础,当前我国政府基本上都制定出了社区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的详细规划,但从总体上看,某些规划程度不同地存在与社区发展不相仂、调的问题,社区规划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其具体表现为:某些社区规划未达到一定的战略高度,某些社区规划未能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未能充分考虑近期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吻合度和衔接度注重社区设施和社区形态的硬件建设,而忽视丈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等等。
第二,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失衡。社区管理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和社区自下而上的自治管理的有机结合。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作为执掌公共权力的代表,履行对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维护的是社区的公共利益。但是,政府部门作为社会利益群体的一部分,本身也有着自身独立的利益,所以政府部门利益和社区公共利益的关系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这种利益关系的一致性和矛盾性决定了政府和社区的关系是一种合作与监督的关系。在这种合作与监督的关系模式中,一方面,当政府和社区组织面对共同的社区问题时,为实现共同的社区利益必然会通力合作,政府要依赖社区组织推行其决策,实现其行政管理和服务的目的:而社区组织也需要借助政府的资助及授权,获得实质性管理的权能,以实现其自治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社区组织作为社区公共利益和自身利益的代表,有着利用手中权力维护自身利益的倾向,为防止这种倾向发生,政府就应承担对其监督的责任:而社区组织为了防止政府部门利用权力侵犯社区及社区居民利益时就要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由于传统行政理念的制约、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法制的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和社区的合作与监督的关系异化为政府对社区的单向控制和单向监督的关系,政府部利益覆盖了社区的公共利益,社区的利益被侵犯,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出现失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传统行政理念的制约导致的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失衡,纵向控制的组织体制导致的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失衡,以及法律滞后所导致的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失衡等等。
第三,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方式的失当。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着四大管理主体,即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居委会,这四人管理主体的强弱决定了社区管理的方向和方式,从目前来看,政府行政性的管理方式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中,企业和中介组织发育不良,居委会仍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政府组织力量最强大,所以实施行政性管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有必要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管理方式不符合城市社区发展的要求,因为过于强调政府的作用会抑制其它管理主体的发育,这和社区自治目标的方向是相悖的。同时,用同一政策来衡量和管理形态迥异的各个社区,难以适应各种差异和变化了的局面,缺乏对各类型社区的分析而采用单一化的行政管理方式,一方面对以商品住宅区为主的新兴社区事务的过多介入,不利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和其他管理主体的培育,弱化了社区的服务功能,使管理陷入混乱局面。加大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对“薄弱社区”管理不到位,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进一步强化了贫困人口的贫困地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引发了社区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社区阶层化和社区发展的差异化对政府在社区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政府在社区的管理方式方式面临新的挑战。
三、优化我国社区管理政府行为的构想
1、优化我国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的理念和模式
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要以构建“和谐社区”为指导理念,摒弃传统的行政垄断的作风,准确把握自身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与居民一起共同构筑“人、自然、社区”和谐发展的社区,所谓“和谐社区”,是指基于法律框架和道德约束,以人为中心的人、自然与社区的协调统一。树立和谐社区理念,为创新我国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模式提供了目标决策框架。基于和谐社区的理念,我们应当构造“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服务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以道德为支撑”的政府行为运行模式。首先,和谐社区以人为中心,因为人既是社区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社区发展的终极目的,在实现社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中,社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手段,而人的发展是目的,所以政府必须从过去重经济的硬件管理而忽视以人为中心的软件管理移到以人为本的管理上来,把人的全面发展置于首位,着力推进人的发展的社会化、个性化和现代化。其次,和谐社区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它主要是指尊重自然规律,爱护、保护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居民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社区资源,而不能过度地掠夺、破坏社区资源,这就要求政府改变过去以社区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战略思维,坚持社区经济、社区资源、社区环境和社区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居民的生存空间,使居民能在有限的资源厂推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再次,和谐社区是利益协调的社区,构建和谐社区应当倡导和促进利益关系的一致性,就决定着政府与社区关系应当是一种服务与合作的信任关系,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命令与服从的对抗关系。即强调政府行使职权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管理”,而是使政府能够更有效地为社区提供最好的服务。这就要求政府树立公共服务的意识,把手中的职权看作是为社区服务的职责,把社区组织和个人当作行政的主人或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政府与社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新关系。第四,尽管和谐社区追求的是利益关系的一致性,但是利益关系的冲突与矛盾在现实中却总是不可避免的。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法律和制度发挥其平衡利益冲突的功能,以协调政府部门利益与社区利益之间、社区与社区利益之间和社区内部各种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社区只有在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下,才能实现。第五,和谐社区的本质精神是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奉献爱心。和谐社区的发展是社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培育的过程,所以政府要加强社区道德建设,培育社区意识,以弘扬中华民族诚、信、善、爱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己任,有意识去创建社区居民精神寄托的平台。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互助互利、民主和谐的氛围。构建“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服务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以道德为支撑”的政府行为运行模式,是和谐社区的理念体现和发展要求。
2、优化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的路径选择
第一、确保社区规划的科学性。制定科学的社区规划能减少社区发展进程的盲目性,使社区能在自觉自为中按预定的目标发展,从而可以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提高社区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社会效益。要制定科学的社区规划,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升社区规划的战略高度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发展是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区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树立社区规划的全局观,从整个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制定本区的发展规划。具体来说,我们在制定城市社区规划时,必须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主要依据,社区发展规划必须服从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社区规划只有以全市的社会发展宏观规划为基础,自觉与全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才能确保社区与整个城市的同步发展。
(2)确保社区规划的前瞻性
要确保社区规划的前瞻性,就要从政府和居民两个层面来防止社区规划中短视行为的发生,首先,政府要强化自身意识,要认识到社区发展的综合性很强,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多个方面,要把社区规划纳入宏观视野,推动社区建设必须着眼于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做好前瞻性的系统规划。其次,通过完善社区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让社区组织和个人有机会参与对社区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当权者把短期规划当作他们追求政绩的垫脚石,避免损害广大社区居民长远利益行为的发生。
(3)确保社区规划的全面性
社区规划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不仅要体现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居民的精神需要,要体现提高社区成员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整体生活素质的目标。无论是新城区开发和旧城改造,都应将社区的各要素纳入规划之中。一方面要做好硬件设施的规划。硬件设施是社区精神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通过良好的硬件设施,来繁荣社区的文化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要注重社区内的软件建设规划。社区的软件是指社区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合作精神、价值、信仰、情操、知识、公约及其他一切的社区规范与控制力量。
第二、再造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再造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二者之间存在的单向控制和单向监督的行政关系、形成政府与社区的合作与监督的双向互动的新关系。针对我国政府与社区关系失衡的问题,要再造政府与社区的新关系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科学的社区观
要改变过去认为实现社区自治和政府管理相矛盾认识的误区,就要正确把握社区建设和政府的责任关系。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的形成是一种非原生型的社区,所以政府的行政推动和支持仍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资源。在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基础力量薄弱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培育社区和发展社区。同时,社区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力、内容和规律,它需要在一个尽可能宽松的环境中发育、发展、成熟,这一过程的实现同样需要来自政府的理解。
(2)建立政府与社区的横向互动网络
建立政府与社区的横向互动网络是满足社区多元化的需求,化解社区矛盾的基础。在这个网络中,政府组织主要功能是对全局性的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组织和管理;而局部性的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交由社区组织来组织和管理。这两个组织之间不是垂直式的控制关系,而是水平式的互动关系。
(3)完善法制,明确政府与社区组织各自的地位
和谐社区追求利益关系的一致性,而法律是平衡利益冲突的有力工具和保障。社区发展的法制化,是政府行政系统和社区自治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也是协调政府部门利益和社区利益,实现社区稳定有序发展的保证。在这方面,首先要加快立法,进一步明确社区组织的自治性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政府的职责范围,从而使社区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有个合理的明确边界;其次,要加快制定指导性文件和部门操作性方案,明确政府与社区的权利关系;再次,完善法制监督机制。虽然我国已具备了一些有关社区组织方面的法律、法规,但还普遍存在内容过于抽象、空洞,规定不具体等问题,如果法律、法规不具体详尽,社区内各管理主体就不能进行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监督权威也无法保障。只有通过客观、具体的法律、法规,才能理清各监督主体的关系,使社区组织摆脱束缚,快速成长,增强对政府的监督力量。
第三、优化社区管理中的政府行为方式。
(1)立足社区区情,实行分类式管理
城市社区因形成原因不同、发展时期和发展条件不同,特别是所居住的居民的文化素质、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居住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差异,依据这种差异,可以划分为物业管理型、非物业管理型和混合管理型三种类型社区。物业管理型社区多为近年来房地产商开发的纯商品房社区,社区居民多数为中产以上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收入高。非物业管理型社区多为三、四十年代以来的居民住宅区,社区内基础设施差,居民受教育水平低,整体收入低,在现阶段是企业和中介组织难以进入的“盲区”。部分物业管理型社区为前两者社区的混合,即非物业管理型社区中有某一部分是被围隔起来的物业管理小区,多为开发商在旧有居住区或居住区边缘开发建设的小片居住区。构建和谐社区要求在社区管理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所以政府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在政策倾斜、财力投入和人员安排等方面都应有所差异。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是针对统一区域内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校园体育设施和社区健身资源两者的综合性分析,进而建立起以学校体育设施为基础,社区健身资源为辅助,两者适度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
关键词 学校体育设施 社区健身资源 互补模式
一、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健身资源的必要性
(一)学校体育设施配置与使用
1.闲置性浪费现象明显。目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主要发展性教育模式。尽管如此,多数的学校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压力,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比例仍然较低。据调查,大部分的学校会将体育课集中性安排在某一时间段,体育设施在其他时间都处于闲置的状态。尤其是高中,升学压力导致体育课形同虚设,体育设施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
2.相关配套严重缺失。对于体育设施资源而言,学校要具备更多的优势。面对培养“德智体美”的全面性人才的战略,政府对于学校的体育投资逐年的增加。因此,学校体育设施的质量和数量都能够完全有效的获得保证。然而,学校设施的使用对象却受到限制,学生作为唯一的使用对象,这就没有形成体育对象多元化的发展。体育设施多元化使用是满足体育课程教育之外的一种资源配置。通过调查分析,多数学校体育设备管理和维修经费方面都存在漏洞,而且很大,超过60%的学校没有设置专人进行设施管理,75%的学校资金配置中没有涉及体育设施的维修。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学校对体育配套设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封闭化管理矛盾突出。一般来说,学校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和维护校园安定,多数是采用封闭化管理模式。尤其是中小学,封闭式管理已经成为普遍模式,部分学校甚至在节假日都依旧采取封闭管理。这种管理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隔绝了社区人员进入,造成体育资源的浪费。根据调查,本市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是封闭式管理,这种管理不仅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体育设施的使用价值。长期以往,这种封闭并不适应于学校的长期性发展。
(二)社区全民健身资源建设分析.
1.总供给仍显不足。伴随着全民健身意识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人积极地参与健身中,尤其是闲暇时间比较充裕的老年人。面对强大的社会健身需求,场地和设备的不足成为全民健身发展的一大障碍。这种供不应求的现状亟待解决。
2.体育指导人才不足。目前,我国社区居民的运动锻炼还存在很多不足,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多数的锻炼者并不能正确的掌握运动的技巧和规律,进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些问题出现的首要问题就是体育指导人才的缺失。据统计,我国专业指导员和运动人数比例是7000∶1。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指导员的缺失的严重性。
二、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健身资源模式的机制构建
(一)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互补模式的执行机制
在学校和社区体育资源互补模式中,执行机制属于核心机制,主要是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制度设计。执行机制包括三个子机制:组织统筹机制、资源管理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组织统筹机制属于上层机制,主要负责组织和安排资源互补的工作。简单的说,就是政府为核心,协调各组织部门,共同支持和促进学校和社区资源互补的有效性发展。资源管理机制属于执行机制的核心,主要进行资源分配相关的具体性工作。例如,学校设施开发时间和形式。社区资源的优势等。同时,资源管理机制还负责建立与体育企业相关的服务平台,进而保障企事业单位的正规化。监督评价机制则属于一种保障机制,主要是对资源互补中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保证学校和社区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且不受伤害。
(二)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互补模式的调控机制
调控机制的建立是为了规避资源深入互补后的风险,进而提高互补模式的适应能力。体育资源互补模式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及自我约束三种机制。宏观调控是政府对资源互补中的目标和内容在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引导机制。市场调控属于经济运行机制,这个机制是调节供求、价格及风险等各要素重要机制。市场调节可以更加适应于体育资源的自由选择和优化配置。自我约束是结合学校和社区自身而言,自觉的参与资源互补中,并积极性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互补模式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贯穿于以上两种机制之中,是一切工作的最为坚实的后盾。体育资源配置中保障制度的建立,能够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促进目标的最终实现。资源互补保障制度,不仅能够确保公民体育权利,还能够促进学校体育资源共享进程,避免其以封闭来规避风险。保障制度的建立最大化的减轻学校负担的同时,有效地保障了群众利益。
三、小结
学校体育设施的闲置属于政府投资不经济阶段,此时,社区健身资源的不足急需学校体育设备的互补调节,进而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不断前进。“学校――政府――社区”三方的力量和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是实现整个社会体育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程慎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刊.2010(4).
在两会期间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把“亲近动植物,观察、了解、照顾它们,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列入内容和要求中。从幼儿园开始进行环保教育,有助于幼儿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获得保护环境的技能,为幼儿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绿色环保的绿色家园,在幼儿园开展“绿色环保”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注重宣传,树立环保理念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我们结合园本课题,成立了环境领导小组,制定园本环保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环保培训活动,丰富教职工的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教育能力,并将环保教育有关知识、信息等通过宣传栏、家长学校、家校路路通、环保专题活动等途径,不断向园内外传播,扩大环保队伍,职工、家长、社区人员的思想,形成环保意识。如:环保知识讲座、社区捡垃圾、发放环保宣传册等,以实际行动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提出了“幼儿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口号,倡议师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孩子中开展“环保小卫士”等活动,确保大家生活在一个洁净的、绿化的、美化的环境中。同时我们还得到了家长和社区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他们为我们送来了许多环保小制作,环保教育光盘等宣传材料,配合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
二、创设绿色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我们结合《纲要》精神,多种形式地开展环保教育活动,丰富幼儿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1.四季常青的种植园地。幼儿园开辟了种植园地,通过师生种植、管理、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亲近植物,亲近自然,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各班的种植园地,在老师的组织与带动下,四季常青:翠绿的韭菜、紫色的茄子、红绿相间的番茄、满地爬的南瓜┉种植园深深吸引着小朋友们。孩子们在与大自然快乐交互过程中,发展了体能,启迪了智慧,提高了审美能力。
2.丰富的自然角。随着季节的变化,各班的自然角也丰富多彩,教师积极利用幼儿、家长资源及水乡的地方特点,家园共同丰富自然角,值日生肩负起主人翁的责任,一起管理,培养幼儿爱护、关心动植物的情感、态度。“今天我喝过水啦!”“我渴啦!!”多么温馨的提醒! 同时自然角里还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师和小朋友收集了各类废旧物品为植物、动物搭建了美丽又舒适的环保新家。
3.变废为宝,美化环境。各班积极利用家长资源,共同收集安全无公害的废旧材料,如雪碧瓶、纸杯纸盒等等,一起巧手“制作”,变成了美丽的风铃、可爱的企鹅、神奇的宇宙飞船,这些作品布置在大厅、手工艺室及楼梯走廊,既是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是一种无声教育 ,提醒孩子和家长平时要注意“变废为宝”,让“绿色环保”的理念渗透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
三、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教育活动
1.开展“环境教育”主题活动。
各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从幼儿生活入手,充分挖掘各领域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如大班的《生活小卫士》、中班的《奇妙的动物世界》、小班的《可爱的动物》等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各个主题活动中不断积累生态环保知识,树立环保意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成了我园传统的环境教育节日。我们利用春天的主题开展“护绿爱绿”活动,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植树;利用“小鸟,你好”的主题开展活动,认识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户外亲子游园活动时,大班孩子们和家长专心致志地记录着植物的品名和特点,中班孩子和家长在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这一幕幕引来游客们赞许的目光;“三八”节组织幼儿到超市帮妈妈“购绿色食品,树环保意识。”树立了幼儿绿色消费观念;结合“六一”节,开展了“环保故事会”,“环保时装秀”等活动,孩子们在这些生动趣味的活动中,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价值,萌发了对大自然的深深关爱,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2.一日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寓教于一日活动”是幼儿教育的特点,我们把环境教育也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结合随机教育法,增强幼儿的环境意识。如:随手关水龙头,节约用电、用水;垃圾的分类,垃圾放在垃圾箱内,不乱扔;爱护花草,不踩花草;不剩饭菜,爱惜粮食等等,初步养成幼儿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3.家园、社区携手,开展环保教育。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只有家园密切配合,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起表率作用,同时帮助与督促孩子自觉保护环境,才能使教育取得成效。为了提高家长们的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环保行为,我们利用多种形式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环保教育活动;如分发环保宣传单、提倡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评选“绿色家庭”等等,这些活动增强了家长的环保意识,也改变了平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影响和促进了幼儿环保行为的形成。
如希望家长不要抽烟,努力保持家庭的环境卫生;保护青蛙、不吃青蛙;平时外出游玩时不摘花朵或乱扔垃圾,以自身的环保行为为孩子做出表率。在公共场所不乱扔瓜皮果壳,在家里听音乐、看电视注意控制音量,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的生活等。同时还请家长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中游玩,一方面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吸取丰富的环保知识;另一方面,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状况,感受重视环保的呼声。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