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夏的皖南小城旌德,云雾氤氲,满山滴翠。穿行徽水河十里南湾,宛如畅游山水画廊。十里南湾别称“小小三峡”,从三溪镇穿流而过。如今的三溪镇,不仅以秀美山水闻名,更因一场重塑乡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经营模式的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越来越受到关注。
2016年,从徽水河畔到黄山东麓,旌德实施整县推进,构建集体资产股份化、经营管理公司化的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截至到6月,已完成68个村的清产核资和股份公司组建,改革正迈进一个新阶段。
旌德率先整县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勇当击楫中流的先锋,改革是怎样逐步推开的?“旌德路径”又是怎样形成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带着这些待解的疑问,《决策》记者穿梭旌德乡村,一是探寻答案,更重要的是呈现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旌德样本”。
农村股改“四步走”
在三溪镇路西村,走进名为“溪水人家”的民宿,干净整洁的小院里,每间房门口都有宽带WIFI标识;老板娘正在厨房里做当地特色土菜,香气四溢。像这样企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的民宿,路西村现有12家,共有70多个床位。
路西村是2015年旌德县确定的三个改革试点村之一,但路西村不是最早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先于路西村的改革试点是白地镇高甲村,该村被称为旌德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试验田;另外一个改革试点是与路西村同属三溪镇的三溪社区。
旌德县按照统一部署、因村制宜的思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探索出三种模式,让人看到希望。更重要的是,试点树立起信心,激发出改革动力和发展活力。于是旌德乘势而为,经安徽省农委同意,2016年整县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
2016年2月25日,《旌德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整县推进工作实施方案》正式。旌德县农委主任钱告诉《决策》:“该方案20易其稿,全县统一部署。为确保改革有序推进,旌德县制定了四步走的实施方案。”
改革“破冰”首要在于确权,第一步是清产核资,抓住产权“牛鼻子”。只有产权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势如破竹,所以“第一粒纽扣”必须摆正。
在实际操作中,成立由村干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组成的集体资产清查小组,清产核资结果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审议通过,张榜公示7天。“过去,村集体资产属于村民集体所有,但对个人来说算不清、摸不着;现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同时,也强化了村民对集体资产的关注度、参与度和监督力度,从而使集体资产管理变得更加有序。”旌德县白地镇党委书记柴长宏对《决策》分析说。
第二步是界定成员资格。由各村结合户籍登记、实际居住、土地承包和劳动贡献等情况依法民主确定,界定结果登记造册、张榜公示。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成员界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农村政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成员的合法权益。
合理设置股权是第三步。配置原则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人享有股份,具体配置比例由成员大会讨论决定,实行“生不增、死不减”、股权终身不变的管理方式。在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后,以户为单位发放由县农委监制的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证,作为持有集体资产、参与管理决策、享有收益分配的凭证。旌德县兴隆镇党委书记金新木告诉《决策》:“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实际上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的一种变革,能够充分调动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更好地产生效益。”
在成员界定、量化到人、确权到户的基础上,第四步是成立法人主体,召开股份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大会,审议通过组织章程,并向县市场管理部门申请法人登记。同时制定资产、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报乡镇“三资”中心备案。
经过这样有序推进、步步衔接的四步走后,每个行政村挂四块牌子: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有限公司。
“母-子公司”双层结构
倪德田是高甲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全村人植树造林,积累下400多亩集体林场。2015年7月,高甲村以村集体资产出资,旌德县旅游公司以现金出资,成立高甲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母公司。该母公司再以马踏石林场400亩林权入股,成立林场子公司,通过招商和丰谷香榧公司按照递增分红模式合作,并修建旌歙古道旅游环路,开发香榧观光游,实现增绿添金。
高甲村的试点,是旌德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样本。这种“母―子公司”的双层结构下,母公司是资本投资公司,而子公司则是运营公司。
“在集体资产运营管理中,村集体母公司不参与经营;通过招商、吸收能人、扶持双创等方式,引进民营主体,由母公司跟民营资本共同注册成立子公司。”旌德县副县长张蕾告诉《决策》:“子公司按照市场规则开展各类活动,独立经营。母公司和民营主体签订收益分成协议,根据投资比例,合理设置保底收益金额,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保障村集体的稳定收入。”
对于这种制度设计的好处,钱对《决策》分析说:“一方面是有效解决了农村集体经济动力不足、经营人才不足、创业启动资金短缺等问题。母公司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承载体,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体现了公平;子公司作为从事经营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效率;改革后的产权与经营权有效剥离,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能有效预防村干部的廉政风险,也有助于培养一批企业家,扶持创新创业。”
当这一套改革设计方案落地到行政村后,实际操作是怎样进行的?以首批改革试点村之一路西村为例,该村的6个自然村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分别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在各自所属的合作社中拥有相应的股份;6个合作社作为股东再共同发起成立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这是母公司。母公司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产入股,引进南京康富源公司,成立再现徽商旅游发展公司,由康富源公司派驻经营人员,路西村母公司不参与经营。
2015年,经康富源公司运作,路西村成功创建3A级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7万余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印象路西”已成为皖南乡村旅游的一个品牌,“建设美丽乡村,路好了,村子漂亮了,游客多了,收入也提高了。”路西村党支部书记黄小本告诉《决策》:“路西村的发展,已经成功实现由建设美丽乡村到经营美丽乡村的转变。”
路西村的转变,只是改革整体效果中的一个方面。随着旌德整县推进的步步深入,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治理的多层面转变,正在悄然发生。
“三变”与“多赢”
在兴隆镇三峰村见到刘小俊的时候,他正在油桃地里除草,干得热火朝天。刘小俊是位“80后”大学生,2006年安徽财经大学毕业后,在外拼搏3年,2009年回到三峰村。2011年他开始试种油桃,经土地流转扩大到150亩。2014年,他挂牌成立桃花源家庭农场,每年举办油桃采摘节。
但在扩大再生产中,刘小俊遭遇资金瓶颈,怎么办?恰在此时,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开始,三峰村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集体经济母公司,以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30万元作为入股资金,刘小俊以油桃基地评估后的资产出资,成立桃花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刘小俊负责经营,村集体保底收益每年5万元。经过这种股份合作制改革后,大学生创业获得资金支持,村集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收入。三峰村在与刘小俊进行股份合作的同时,又招商引进一家企业发展旅游“悠然谷项目”,初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经过这些内引外联,三峰村在改革中转变思路,开创出“集体经济+美丽乡村+精准扶贫+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新的产业链正在延伸。
三峰村的实践,是旌德整县推进改革的一个缩影。改革后的旌德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旌德县委政研室主任毕剑勇对《决策》分析说:“改革前,很多村子是有优质资源,但没有集体经济收入,陷入一种‘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每到年终时村干部四处‘化缘’。正在推进的改革切中要害,盘活农村‘三资’、激活农民‘三权’,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之举。改革后,原先的空白村,实现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俞村镇桥埠村原先是集体经济空白村,改革中成立丁家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3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作为出资,引进客商共建加油站,每年保底收益为出资额的20%。“三峰村帮扶刘小俊的30万元,桥埠村的30万元,都来自旌德县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基金,该基金1000万元,在关键时刻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毕剑勇告诉《决策》。
统计数据也证明了改革成效。根据2014年的统计,旌德县68个村(社区)中,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28个,占全县41.2%;0-2万元的25个,两项合计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村有53个,占到全县的77.9%。经过一年努力,2015年共减少集体经济空白村20个,相比2014年只剩下8个空白村,只占全县的11.76%,下降近30个百分点。全县68个村(社区)中,有55个拥有经营性收入,占比为80.88%。
通过空白村减少和经营性收入增长,一降一升两条数据线的对比发现,改革的积极效应正在释放,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就是政府、村集体、本地能人和外来投资商“各炒一盘菜,同办一桌席”。
精准扶贫,四种新路
在改革红利中,精准扶贫获得新动力。在路西村,村集体帮扶贫困户马来青将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客栈,建成客房6间,有床位12张,每月营业额可达5000多元,2015年顺利实现精准脱贫。
像路西村这样,通过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利用自有房屋改造开展农家乐、农家客栈经营,在农家乐优先选用销售贫困户生产的蔬菜瓜果,实现贫困人口的“产业型脱贫”。这是旌德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精准扶贫方式。
同步创造出的第二种途径是通过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贫困人口在集体经济中享有的股权持续增值,由改革红利实现“资源型脱贫”。第三种是通过合作经营,对不具备投资和经营能力的贫困户,采取房屋或土地经营权入股、旅游开发公司出资经营、对贫困户保底分红,实现贫困人口“财产型脱贫”。第四种是发展全域旅游,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优先聘用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他们提供保洁员、服务员等就业岗位,村集体优先聘用他们从事集体设施管护等工作,让贫困人口在发展中实现“就业型脱贫”。
总结四种途径会发现,旌德在改革中实现精准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黄小本用一个朴实的比喻说:“过去是给了一个蛋,吃完就完了;现在是给了一只母鸡,不停地下蛋。”
“旌德样本”新价值
三溪社区在改革中成立三圆生态农林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母公司,再裂变成立子公司乐园生态农业股份公司,同村民签订协议流转土地50亩,建设“开心农场”,发展体验式乡村旅游,租赁给城市人种蔬菜,每平米10元;除去成本投入,每亩地纯收入不低于2000元。在新的经营模式下,乐园生态农业公司每年上交村集体不低于3万元;超过3万元的部分,公司股民按股分红。三溪社区党支部书记、公司董事长刘德荣告诉《决策》:“股份制改革让农民拥有完整的财产权利,也更容易算清自己财产权利的明白账。按照市场经营后的收入,能够‘上得了台面,进得了口袋’。”
从刘德荣的快乐农场一个改革点,扩展到旌德全县来看,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可以称为1.0版;从三个试点村到整县推进,是升级到2.0阶段。目前,旌德的10个乡镇正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结合自身特色大胆创新,成立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产权承载的主体,闯出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将来,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实现专业运营、政经分离,则是升级到3.0版。
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互相推动的逻辑链条。在其进程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引入新的生长力,再造集体经济,这将引发农业经营体系和经济结构的重塑。类似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刘小俊、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刘方全等新生代创业者,将会越来越多地涌现,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会成为未来企业家的摇篮。
另一方面,从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角度来看,改革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升村集体在群众中的威信,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
经过2015年的实践和2016年整县推进,旌德正在下活“美丽乡村、集体经济、全域旅游、创新创业”一盘棋。毕剑勇告诉《决策》:“在新棋局上,全域旅游成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换器,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双面胶。”
路西村的改革实践,是这盘棋的典型样本。钱对《决策》分析说:“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投入建设的大量乡村设施,缺乏产权明晰,如何盘活这些固定资产?旌德在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中,以合法合规的形式形成固定产权,落实到村集体公司,通过市场运营为村集体经济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内生动力,还能有效破解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债务化解、管养维护、运转经费等问题。这在体制机制上是探索走出一条新路。”
由此可见,旌德以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突破口,正在布局县域经济的一盘大棋局,创造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旌德样本”。
再从旌德县放眼全国来看,2014年9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在这次深改组会议上,强调,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的目标方向,是要探索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明晰产权归属,完善各项权能,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搞好这项改革,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要探索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16年4月,在安徽视察时指出:“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下午好!XX乡是我市的农业大乡,存在工业产值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短板,但同时也有地域面积广大、农村人口较多、农业区位优势突出的长处。尤其是今年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纵深推进,给我乡广大农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此,邢家社乡党委、政府从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推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制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发展机制,现将我乡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美丽乡村建设
根据上级规定,结合我乡实际,确定XX、XX两个村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经与市农业农村局和第三方设计公司沟通,按照“以村为主、发动群众、优化资源配置、确定产业规划”的工作思路逐步打造环境宜居、村风文明、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
其中,XX村建设乡村公园、田园景观和相关附属设施;XX村依托本村特点,重点打造民俗文化墙、古村落原貌恢复和休闲场所建设,两个村预计总投资95万元。下一阶段两个村将在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上出力,宋家庄村千亩榛子基地已初具规模,关头村也将把智能大棚建设、水果种植采摘项目抓紧落地,给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在此过程中,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让群众自觉认知“美丽乡村”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全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为两个村申报农村“一事一议”项目,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广泛宣传美丽村庄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能人轶事,打造邢家社乡“农村名片”。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一)强化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
乡党委、政府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夯实人员责任,确保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分步有序推进。经乡农经站调查研究,结合我乡实际,制定《邢家社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为全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通过组织召开推进会、现场会等方式对全乡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和广泛宣传发动,同时,召开专题培训会深入解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背景、方法和意义;乡产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到各村进行现场督导,实行“一对一”具体指导改革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和任务,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村工作开展情况向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汇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完成改革程序,明晰存在问题
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情况
我乡自2019年初以来,按照“依法依规、公平合理、民主决策、权责一致”的原则,稳步推进产改各项工作,尤其是在矛盾问题较为集中的成员身份确认流程中,采取“法律政策为依据、村规民约为参照、民主决策为兜底”的办法,针对性解决各村存在问题,充分保障每一位村民的合法权益。清产核资共计确认15个行政村账面资产19501054.14元,集体土地112879.03亩。
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过程中,我乡按照“有法依法、无法依规、无规依民”的工作方针,实行“一村一策”,严格执行民主程序,要求各村按照“3表2书1办法”(3表:成员登记表、确认表、股民清册;2书:股民清册意见书、成员身份确认办法意见书;1办法:成员身份确认办法)履行成员身份确认规程并完善档案资料。经过3个月的紧张工作,全乡共计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363户、12472人,折算集体资产股份17358.8股。截止2020年8月18日,15个行政村都已完成民主选举并挂牌成立经济联合社。
2、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个别村因历史原因造成款项的原始凭证缺失,导致乡农经站、会计事务所工作人员在确认往来账款时较为困难。乡政府农经站要求各村在确认往来账款时“以账为准、实事求是”,对各村账目逐笔核对,账实相符的登记填表;账实不符的要实际确认并作账务处理后再填报,同时对村级档案资料整理提出规范意见,定期监督检查。
城镇化率提升、城乡差异明显导致农村常住人口流失,人员结构复杂,身份确认工作难度加大。受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制约,村民对“外嫁女”、“空挂户”、企业务工转为非农户籍人员等疑难人群的身份确认意见存在较大分歧。对此,乡党委、政府本着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防止多数人侵占少数人权益等原则,杜绝“两头占、两头空”,向广大群众解读政策、统一认识,引导村集体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民主商定成员身份确认结果。
各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较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占地补偿,在下一阶段的集体资产股份化改制工作后的市场化运作将面临困难。我乡农村虽然土地面积较大,但是可供市场化运作的土地资源仍然有限,区位优势不强;部分村虽然通过土地流转开始逐步探索农民增收途径,但是开发利用结构单一,仍然局限于农产品传统种植、购销,缺乏网络运营、产品深加工等新型产业模式。对此,乡党委、政府借助2019年古交市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打造了龙子村智能连栋温室大棚、南沟村写生基地、宋家庄村千亩榛子园三项龙头产业;开展撂荒地整治,扩大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太原“后花园”,带动各村增加集体经营性资产,强化市场竞争力。
(三)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依法依规引导市场运作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乡党委、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古交市委、政府的各项要求,结合农村实际,逐步总结探索出以下有效推动产改工作的方法:
提高政治站位,持续深化认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把准改革方向,守住改革底线,尊重农民意愿,把握时间节点,压实工作责任,改进工作方法,稳妥有序推进改革。
坚持法律和政策并用原则,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和民主决策原则,坚持公开公正、规范操作原则,以法律为准绳、政策为依据,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切实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的合法权益。
为了进一步提升采育镇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全镇旅游事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京南旅游文化小镇”,我村参加了由镇党委举办的“特色农业与旅游规划”培训,尽管这次培训班的时间很短,但是,培训的内容丰富,启发很深,受益匪浅。这次培训,我进一步学到我们要抢抓城镇旅游建设机遇,更好更快的建设“京南旅游文化小镇”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就这次培训谈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城市的科学的规划。科学的规划就是要求我们根据我们本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借鉴其他著名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经验,随时跟上建设“京南旅游文化小镇”的步伐,为我镇度假旅游提供有利的因素,把我们的葡萄文化发扬光大。其中,旧城区的改造、新区的开发与保护、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及旅游设施的设置和建设等都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
二、加强城乡规划法、规划体系的学习。《城乡规划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是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要学好落实好、执行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例如,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监督和实施的基本原则与运作程序,在很多方面今后都有待于加强和掌握。
三、挖掘内涵,活用资源。城市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发展过程。学会认识、挖掘和利用所处优势,延续过去,创造城市发展空间。扶持发展,形成特色。
四、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快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高度融合。采玉镇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对外来游客来说是极好的旅游吸引物。特色农产品本身就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规划建成一大批集科技、现代、生态、展示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依据自己的农业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有地域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特色旅游农产品基地。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强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其次是一体化,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携手并进。树立“用景观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理念建设农村”的观念,把发展“农家乐” 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生态旅游型、田园风光型、文化特色型小城镇特色。
五、特色型等类型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建设。结合乡村旅游,加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环境整治”、“乡村工程”、“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实现村庄绿化、洁化、亮化与美化。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的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支撑,吸引大批游客和市民前往农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整体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我镇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整体对外营销、人员整体培训,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营融合,着力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旅游的互动发展。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和农家乐的旅游标准,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和乡村旅游联盟等自律组织,开展星级评定,建立卫生、安全、环保、消防等联合监督管理机制。
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农业现代化不仅指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还包括农业产业外部社会环境的现代化和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等丰富内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色”,不仅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的技术手段上,而且还体现在这一过程所包涵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内容上。首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形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新农村建设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器。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向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容易造成农民与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和沟通的真空地带。农村集体经济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重要沟通渠道,在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农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这次的培训,对于做好今后的工作是促进。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们在理念上有所突破,同时,把学习成果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为建设特色旅游小城镇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 问题 对策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
(一)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政体制来看,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无固定的运作经费来源。从调整情况来看,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对确保村里工作人员思想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安全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集体经济强村,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素质不够高
尽管目前乡村干部的素质,尽管在年龄、学历、观念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是有一些差距。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一些开拓进取精神,过多强调客观原因;在文化素质方面,部分村干部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了解,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村集体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心不够,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同时认为村干部换届频繁,工作做得好坏一个样,这些错误认识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有关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也模糊不清,给政策制定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规范等问题。当前,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给予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因资产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村级集体企业,因建在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没有产权,面临随时拆迁的窘境,对今后的发展感到很困惑。
(三)村干部考评奖惩机制需要完善
在村干部的考评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还没有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给大部分村干部造成“发不发展集体经济都无所谓”、“集体经济发展的好不好与我没关系”的误导。此外,村干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偏低,大部分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没有解决,使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村干部在生活上没盼头,政治上没奔头,造成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强。
三、发展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
(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是要有一个事业心强,有经济头脑,有经营能力的村组织。要建强班子,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一是提高村干部素质。首先是选好村委主任、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把年纪轻、懂科技、头脑活、有号召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落后而又缺乏人才的地方,认为不能光用内选方式,还须通过下派途径,如招聘大学生任村官或由县、乡(镇)抽调专业人员帮扶。二是加强村干部培训。必须以党校为基地,采取函授、短训班等形式,对农村干部轮训。三是提升村干部待遇。公务员实行阳光工资后,村干部的待遇显得普遍较低,并且离任后,社会保障不健全,从而导致一些村干部缺乏干劲。
(二)用足政策,扶持服务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大力发展适合本村实际的效益农业和特色产业,采取资金倾斜,政策扶持,积极协调贷款等办法。切实加大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入包片驻村扶贫帮困工作之中,建立结对帮扶责任制,上下一心,形成合力,共同帮扶经济薄弱村,帮助理思路、找信息、求技术、跑贷款、上项目,为集体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还可以选派优秀的组工干部,长期驻扎乡镇,发挥其熟悉组织工作,创业经验丰富的特点,帮助各乡镇发展壮大本级集体经济;同时,严格禁止各种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村级集体负担。
(三)要进一步完善村干部考核奖惩激励机制
一是要建立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工作领导责任制。做到指标细化、量化、层层签定科学合理的工作目标责任书,工效挂钩,动态管理。对于村集体经济连续几年没有任何起色的,视情况对村干部予以调整或免职。二是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并对村干部的工资进行改革,推选以基本工资、奖励工资为主的机构工资制。村干部的奖励工资按当年的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的比例提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加大提成比例,予以重奖。三是在市财力许可的情况下,为在职村干部购买养老保险,对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可以考虑进入乡镇领导班子,解决好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四)发展集体经济要重视法制与制度建设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年来,农村乡镇一级,尤其是城镇化进程比较快的乡镇,发现贪污腐化现象也逐渐升温,一些农村乡镇领导官僚作风、家长制作风重新抬头。因此,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首先要依法加强村级财务制度,有效管理集体资产,建立规范的村级财务运行和村务公开制度,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严防挪用集体资金;其次要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上;最后,还要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成立村民议事会,全体村民参加,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近年来,浙江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卓有成效,特色乡村、美丽乡村、民宿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头。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这10种模式是: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资本运营型、基金运作型、村庄经营型、产业发展型、生产服务型、村落建设型、土地股份合作型。有些值得借鉴参考。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并对外公布,以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一
资源开发型
凭借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增收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典型案例】
开化县长虹乡霞川村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
霞川村由原霞坞、河滩村调整新设,地处开化县西部边陲,毗邻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东头村。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寡林茂,霞川村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全村7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经济薄弱村。
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近年来,霞川村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将目光瞄准了村里现有资源——大石龙水电站。水电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前几年因机器老化故障、承包到期无人维护等原因关停,2017年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列入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总投资近300万元。经过规范化、专业化的设计建设,大石龙水电站发电机顺利完成改造,发电能力可达320千瓦,于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并成功并网发电。
大石龙水电站通过增效扩容技改,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0万-60万元的稳定收入,使霞川村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同时,霞川村的水能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有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农村水电持续健康发展。
二
物业经营型
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等,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缙云县溶江乡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
洪坑桥村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是溶江乡政府所在地。按照当地习俗,每逢农历“一”“六”是溶江乡的集市,由于无固定经营场所,集市时马路沿边摆满摊位,被称为“马路市场”。至今,“马路市场”已存在30多年,交通安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每年需花费维护成本近10万元。
为彻底取缔以路代市、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溶江乡政府、村两委积极谋划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按照缙云县南乡最大农贸市场、茶叶交易中心的目标定位,安排建设用地8亩,新建一个停车场、摊位、公厕、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农贸市场。项目总投资180万元,其中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28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0万元,村级自筹42万元。
经过溶江乡政府、村两委和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2018年,历时5个月的新农贸市场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200余名摊位业主入驻新农贸市场,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28万元。此外,通过收取集市临时摊位租金、茶叶交易场地租金、夜宵摊租金等方式,新农贸市场为洪坑桥村村集体经济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三
资产盘活型
对村集体闲置的会堂、厂房、祠堂和废弃学校等设施,通过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东阳市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现有村民165户、586人,多次获得“东阳市五好(示范)农村党支部”“六石街道招商引资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总投资42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0万元,村级自筹225万元。项目利用小区及周边闲置房屋、厂房、老电影院等资源,委托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以美化提升村居环境为基础,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旅游街区。小区按照“修旧如旧”理念对原有建筑进行修整加固,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虚实互动3D视觉墙绘,将泥墙、赤膊墙和水泥墙装扮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显著提升道路两侧及周边的村居环境和商业品位,提高街区房屋总体租金水平。同时,小区引进专业文创公司,策划打造青年创客社区,发展集娱乐、休闲、办公于一体的轻奢众创社区,助力青年创业创新,实现居民小区和创客社区辐射互动。
项目建成后,张麻车小区从一个老旧街区蜕变成为集文化、休闲、创业于一体的优选之地。通过游客观光、餐饮、商铺出租、承接影视剧拍摄等方式,实现年营业收入30多万元,有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四
资本运营型
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入。
【典型案例】
金华市婺城区:集体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园项目
婺城区西南山区是省内典型的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有5座中型水库,是百万市民的“大水缸”。为更好保护饮用水源,关停了周边的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经营项目,导致部分村集体“返薄”。
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行政村以“飞地”形式参与婺城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项目,推进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村级集体抱团致富。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其中,国有资本6000万元,村级入股6800万元,涉及参股村85个。为降低经济薄弱村参与项目的融资成本,村级入股的资金中包含省级试点资金1350万元和区财政配套补助1350万元。同时,婺城区政府与当地农商银行联合推出金融消薄产品——“乡村振兴·富村贷”,经济薄弱村可按3.625‰的月息享受基准贷款利率,额度最高可达50万元;此外,对参与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给予70%的贷款贴息。产业园重点发展汽摩配产业,委托第三方运营团队开展厂房出租、小微企业入驻、基础设施维护、消防安全等日常经营管理。
“飞地抱团”项目形式,打破了地域、资源限制,让更多行政村得以参与。园区建成后,可供10个左右汽摩配小微企业入驻,每年可产生租赁收入约1000万元,减除税费、运营成本等必要开支后,85个参股村平均每村每年可获得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
五
基金运作型
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组建发展集体经济基金池,由政府国资公司负责运作,营利收入返还给纳入扶持范围的经济薄弱村。
【典型案例】
三门县:基金式扶持为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添砖加瓦
三门县的经济薄弱村数量多、资源匮乏,主要通过异地建造或购置物业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加快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门县探索推行基金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确保村集体获得稳定收益。
通过省以上财政补助资金15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0万元、村集体自筹资金设立基金,由三门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管理,用于扶持经相关部门确认的经济薄弱村。基金运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对于目前无自主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经有关部门确定列入三门县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股东的,基金暂存该公司,公司再将资金委贷给县国司,国司给付的利息收入每年以股东红利方式拔付给股东,作为经济薄弱村的经营收入;二是对于列入基金式扶持的经济薄弱村,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可退回其投资款,专项用于项目建设。
基金设立6年以来,共取得利息收入近1100万元,支付扶持村分红1025万元,消除了38个无区位优势、无资源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村,村集体每年至少有5万元的稳定收入。
六
村庄经营型
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典型案例】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新丰村“空心村”二次创业试点项目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是一个位于海拔600米高山上的偏远畲族小山村。由于地处偏远,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戴家山自然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务工,常住人口多为空巢老人,一度陷入“空心村”困境。
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环境幽静,大气负氧离子充沛,有千年古树群、万亩竹海和畲族风情,非常适合发展休闲旅游业。为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戴家山自然村通过统一收储、统一招商的方式经营开发特色民宿,以1.5亩集体留用地入股,由企业出资新建4幢民宿,村集体固定分红30年、保底300万元,每年可直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为增强企业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村集体还与企业签订了500万元风险共担协议,明确对不可抗力致使企业遭受损失的,由村企共担风险。
此外,村集体还投资建成了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停车场等功能区,有偿为戴家山民宿提供配套服务,助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除集体留用地入股每年可保底分红10万元以外,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等每年可创收50万元左右,为戴家山自然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这个沉寂的小山村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和朝气。
七
产业发展型
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结合,与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台州市黄岩区:高桥街道下浦郑村米面产业发展项目
高桥街道下浦郑村位于高桥街道东北面,全村共有393户、1265名村民。下浦郑村制作米面已有100多年历史,米面口感爽滑、米香浓郁,销售量占台州市米面市场份额的60%以上。下浦郑村的米面产业以低、小、散加工作坊为主,整体加工程度不高,生产设备及技术落后,品牌、质量效益不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助推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转型升级,高桥街道借助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产研结合、农旅融合三股合力打造集生产加工、参观体验与三产融合于一体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示范高地。项目按照一堂一坊一园一区一馆(文化礼堂、制作工坊、米面公园、体验区、展示馆)的规划,兴建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特色米面产业园区,内设10个生产车间,统一配置米面加工设备,建造废水处理设施,全面杜绝米面加工废水入河,保护村庄环境。
园区顺利建成后,先后有十余家米面加工作坊入驻,通过共享厂房、设备、水电等,实现米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通过塑造米面生产基地、米面文化展示馆、米面文化节等米面主题文化,推动农旅深度融合,以米面产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随着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规模化进一步成型,米面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1.3万人次,新增经济效益400万元,实现了米面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振兴。
八
生产服务型
围绕村域产业化经营,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实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或兴办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开展购销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村领办劳务专业合作社及建造配套设施项目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位于城郊结合部,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808户,户籍人口3000余人,新居民约2.3万人。村内房产出租现象十分普遍,大量新居民涌入村中,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卫生和管理问题,安乐村以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为契机,成立劳务专业合作社,提供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劳务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59万元,村合作社投资71.8万元,占股20%。
项目总投资702.8万元,由村合作社建造一幢8间四层楼的生产管理用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同时购买相应机械设备,建造配套设施。劳务专业合作社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路长制”与“河长制”包干,明确每位保洁员的责任区域和工作要求,实现村内自我保洁、自我管理。
自2018年起,村合作社按市场价格将建好的管理用房租赁给劳务专业合作社,累计收益116.48万元;劳务专业合作社通过承接物业管理、小区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实现年创收200万元。如今的安乐村,村居环境干净、整洁、优美,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取得了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九
村落建设型
以历史文化村落、中心村建设为载体,通过保护开发、宅基地整理复垦等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庆元县:长砻村扶持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庆元县淤上乡长砻村,东接五里根生态自然保护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生态环境优越,入选省历史文化保护村落重点村。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长砻村充分利用闲置农房、闲置土地等资源,通过土地民宿入股、保底分红、集体提成等方式,引导和组织村民合理流转土地、联办产业基地。
省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补助扶持长砻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长砻村将其中的150万元用于修缮民宿,按古村落标准重新规划管理,再承租给公司经营,每年收取15万元租金;剩余的50万元用于向村民流转25亩土地,承租给长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共流转全村1000多亩土地,与村集体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头三年村民按每亩300元收取土地租金,随后每年递增。此外,村民还可在该公司从事蓝莓种植、管理与采摘等工作,最多每年可获得4万余元收入。
据统计,项目实施第一年,长砻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万元,较试点前分别增长137%、8%。目前,长砻村共有3幢古村落民宿、床位15张;1个大型蓝莓基地,年产量达3万多斤,可为村里创收约15万元。
十
土地股份合作型
通过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
【典型案例】
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莲花镇为省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是衢江区的主要粮食生产区之一,下辖23个行政村,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6.8万亩,土地流转率达50%以上。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惠及下辖的10个行政村、1.92万人。
**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一系列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县农牧区顺利开展并取得了成效。为提高对本县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程度,发现问题,提出符合县情的新农村发展新思路,今年7月底,**县计委组织课题组对全县杜来提、冲乎尔、窝依莫克、也格孜托别和阔斯特克五乡8个村的农牧民进行抽样调查,调研采用与乡、村领导干部座谈和入户调查两种方式,重点了解了农村基本情况、新农村建设情况和农牧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情况。
被调查农牧民45户,其中贫困户9户,占20%,普通农户18户,占40%,富裕户(种植和养殖大户、农机大户)9户,占20%,村干部9名,占20%。
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整理和所掌握信息的分析、归纳,针对七个方面形成以下报告,供参考。
一、农牧民与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农牧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体现出农牧民长远发展的意识。如在对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的认识上,农牧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生产发展的占35%,生活水平提高的占30%,村容整洁的占16.7%,乡风文明的占11.7%,管理民主的占6.7%。显示绝大多数农牧民侧重于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把发展经济,致富农牧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基础工作来抓,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新农村建设,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什么的选择上,选择培育一个好的产业的占34.6%,农民素质提高的占32.7%,国家投入资金的占25%,优化居住环境的占7.7%。显示农牧民普遍认同建设一个优势主导产业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重要性,说明农民在今后的生产发展中思维趋向理性,显示较为长远的发展理念。
在认识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农牧民与基层干部对新农村问题的认识相互脱节。有些农牧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村干部的事,自己只需抓好生产就够了,其它与自己无关。不少农牧民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国家投资建设,将自己当作新农村建设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积极参与者。部分乡村领导干部注重村容建设,重视形象工程,将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建设等同起来,追求各类达标活动,没有从农牧民的切实利益问题上着手。认识上的相互脱节不利于新农村建设,有的农牧民在问卷调查中提出:“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能搞形式化,形式主义的作风只会坑害老百姓。”还有的农牧民提出,新农村建设应着实解决提高经济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一味靠政府投入来改善部分道路、围墙等设施。
农牧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当中,一定要尊重农牧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从农牧民最关心、最迫切的事情入手,抓好新农村各项建设,确保抓出成效。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各个方面,需要建设的内容多,工程量大,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建设期长,对此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新农村建设要有一个渐进渐入的过程,不能一哄而上,流于形式,一定要把这项工程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效益。领导干部一定要克服短视行为,要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应该说,目前我们新农村建设还处在一个宣传动员阶段,处于一个准备阶段,可能要2-3年时间,这个阶段,我们工作的重点在于广泛宣传,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动员,让广大群众和各级干部充分了解、理解我们现阶段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内涵,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同时要切实抓好试点,总结推广,重点抓好本县6个示范村和11个整治村建设,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编制规划,强化措施,确保取得成效,为今后真正全面开始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这是目前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统一思想,正确引导、开展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农牧区生产和生活条件
近年来虽然**县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得到加强,但农田草场水利、农村道路、电力、人畜饮水、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条件仍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查结果显示,农田草场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每个乡普遍存在低产田改造的问题,成为制约**县农牧业发展,影响农牧业生产效益的瓶颈。从掌握的统计数据看,全县通公路行政村个数30个,占47.6%;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农村安全卫生饮水普及率34.8%,有些村农牧民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安全饮水问题亟待解决;在通讯方面,70%的农户没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方面,虽然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基本上村村有接收设备,但配套设施跟不上,有的村农民仍然看不上有线电视,目前只有25个行政村开通有线电视,占39.7%。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改善生产条件,只有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改善,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相对富裕的村农牧民往往占有较多的土地资源,如杜来提乡的草原二村和窝依莫克乡的小康村。阔斯特克乡阔斯托干村每年在外承包土地近万亩,该村农民通过承包土地,实现了土地的合理流转,通过土地规模经营,积累了财富。**县当前有249.46万亩的宜农荒地,有灌溉的可能,要从土地开发上下功夫,做文章,提高土地占有量。同时通过调查问卷,汇总整理出当前本县广大农牧民和基层干部最为关心的基础生产和生活设施项目顺序分别是:节水灌溉、农村道路、电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户用沼气以及土地平整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力度,在充分依靠国家投入的基础上,争取各方投入,明确投资重点,在投入范围方面,着力投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向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倾斜。首先要继续加大大型灌区配套与改造、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农田草场水利基础设施和重点生态工程,解决乡村灌排渠系不配套、渠系防渗程度低及土地下潮和盐碱化等问题。其次要继续加大农村安全饮水、道路、沼气、电力、有线电视等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实施抗震安居、农村安全饮水、通油通达、农村沼气、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使广大农牧民住上安全抗震的房屋,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走上更顺畅便捷的路,用上清洁卫生的燃料,用上既经济又有保障的电,看上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通过加强乡村规划,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努力改善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切实提高投入资金使用效率,**县作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50个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之一,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扩大支农资金整合范围,大胆尝试,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把支农资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真正发挥项目投资效益。
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基础性、支柱性地位,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近年来,**县不断巩固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主体地位,**年完成畜牧业总产值18905.7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9%。牲畜最高饲养量69.02万头(只),其中牛的饲养量达到8.84万头,占总饲养量的12.8%。**年全县总产肉量10724吨,产奶量9386吨,水产品产量221吨。种植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料作物为主的“三元”种植结构,**年全县完成总播面积28.8万亩,“三元”结构比例为67.5:9.5:23,主要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葵和苜蓿等,主导产品大豆种植面积15.72万亩,占总播面积的54.6%。
今年以来,**县继续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畜牧业方面,大力实施“千百十”工程,建设千头奶牛乡1个,百头奶牛村9个,10头奶牛户200个,协调300万元财政贴息贷款鼓励农牧民引进优质奶牛,开设冷配站18座,完成黄牛改良6265头;种植业方面继续巩固大豆种植面积,引导农牧民种植打瓜、毛豆、甜玉米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18万亩,同比增长5.01倍,依托设施农业项目开工建设蔬菜大棚45座。大力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购进200万粒高白鲑发眼卵,在托洪台水库投放并获得成功;制定下发了《发展农牧业优惠政策》,县财政对农牧民种植青贮玉米、引进优质奶牛等13个方面,从资金、政策上予以扶持,鼓励广大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问题是:农作物种植特色不够突出,农作物生产受市场的影响较大,本县农作物除大豆市场相对比较稳定,其它作物如玉米、油葵等作物生产不上规模,市场不够稳定。调查显示农牧民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选择不了解市场行情的占27.4%,缺乏技术的占24.5%,政府应当在提供市场信息和科技服务方面有所作为。畜牧业内部结构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草场处于超载状态,畜群和畜种结构亟待调整。
**县农业结构调整要围绕以下方向展开:一是坚持因地制宜,优化农牧业生产布局。重点要建设好三大基地,建立优质肉奶牛基地、种植业生产基地和旅游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优质肉奶牛基地:以阔斯特克、杜来提、窝依莫克乡家庭牧场和养殖小区为依托,以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为主要品种,建立优质肉牛基地;以城镇郊区为主,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以荷斯坦牛为主要品种,建立优质奶牛基地。建立种植业生产基地:以山前平原阔斯特克、杜来提、窝依莫克乡和也格孜托别乡为主要区域,建成全疆大豆生产基地;以2817项目区、通克项目区、阔克巴拉项目区为主要区域,建立优质饲草料基地。建立旅游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在冲乎尔乡、窝依莫克乡、**镇建立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示范区;在冲乎尔乡建设以农畜产品为主、在窝依莫克乡建设以家禽、冷水鱼养殖为主的旅游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二是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巩固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主体地位。畜牧业内部要按照“增大畜、减小畜”的发展要求,按照地区“西牛东羊”的生产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力争“十一五”末,使牛的饲养量占到全县牲畜总量的20%,农牧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达到2000元左右,年均增长6.4%。三是进一步做好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农业结构框架,做大做强大豆、冷水鱼、畜禽等产业,做优做精瓜果、蔬菜、蜂蜜、农家乐、生态休闲等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特色+规模+档次”的发展路子,为**县旅游发展提供稳定的农副产品供应市场。
四、农牧民增收问题与解决的基本途径
**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总体偏低,且增收困难。主要问题是:其一,农牧民收入结构不合理,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较低。**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仅占纯收入的29.2%。其二,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含量不高。在调查当中,有农牧民反映本县主导产品大豆,在品种转换上步伐不够快,在养殖业方面,对于良种畜的兽医配备方面,在良种畜饲养加料、母畜生殖当中诸多技术问题无法解决,直接影响养殖效益。其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整体上看,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品牌意识较弱。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市场竞争和利益分配中农牧民处于弱势地位。
解决途径之一: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牧民收入水平低很大程度上在于大量劳动力闲置,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开拓和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包括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县现有农村劳动力数量19264人,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分别占85.7%、4.8%和9.5%。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是农村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难点,必须不遗余力的千方百计加快农牧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力度,将一部分劳动力从一产中解放出来,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为农村建设创造美好前景。今年以来,**县积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旅游、餐饮、建筑、个体、运输等多种行业转移,增加非农收入,截至目前,全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700余人次,劳均获得收入2446元,“农(牧)家乐”发展到300余户。旅游沿线的一些村如布那乃村依托旅游业转移劳动力已初见成效,该村农民总户数130户,该村在旅游沿途通过发展餐饮业和开设商业摊位已转移劳动力20余户。二要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在农业内部挖掘就业潜力,使劳动力由种植业向畜牧、水产、林果业转移,同时,通过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推行大片种植,实现机械操作,把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耕地中解放出来,由农业产中环节向产前、产后环节转移。
解决途径之二:以农牧民进入市场为目标,加快农牧业组织化程度。
一要加大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围绕大豆、奶牛等优势产业,大力拉长产业链,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县已成功引进陕西中良、喀纳斯乳业、喀纳斯酒业集团等多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4600户(其中陕西中良大豆加工厂带动农户3000余户),占农户总数的47.2%。今年又成功引进江苏常州叶青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了尔津生态肉食品有限公司,进行畜禽绿色肉食品深加工。**县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总体上看,**县农牧业产业化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要重点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要确保龙头企业与大豆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育肥大户实现双赢的契约联结,建立“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调动双方的积极性。第二,政府要为地方企业创造发展良好的发展环境。二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这是农业组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目前全县注册成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个(阔斯特克乡大豆协会、杜来提乡大豆协会、冲乎尔乡豆类协会、玉米协会、窝依莫克乡的冷水鱼养殖协会、养蜂协会和切克台村蔬菜协会),培育农村经纪人24名。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农牧民根据与龙头企业签订的合同,实现产销的有机衔接。使一大批会做买卖的农民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加工业、流通业,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生产、又有流通的新格局。既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增加了经营效益,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要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带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已成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有效解决农产品市场化的根本途径。当前**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大豆专业市场建设在**县具有区位和产品优势,具有建设实施的可行性,通过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尽快形成有场有市有规模有辐射力的商品集散地,进而带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营运、服务“龙型”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定期通过新闻媒体或网络农产品市场信息,如**镇切克台村依托网络已促成优质白菜远销重庆等地。
解决途径之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
现阶段的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是调高、调优,讲求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只有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产品才能有市场竞争力。农牧业结构调整要依靠技术提供支撑,依靠优良品种和优质高效技术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技术员负责制,全面提高牲畜品种改良成功率。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求掌握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技能,要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证明,建立养殖示范小区和优质种子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党员科技示范户的作用,树立典型,示范带动,是增强农牧民科技意识的重要途径。
五、依托旅游业,推进城镇化。
旅游业是关联度、带动功能强的产业,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是改善城乡面貌、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快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目前在**县经济总量中,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是15%,在二产中的比重是50%,旅游在三产中比重是38.3%。随着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成为拉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被西部大开发组委会评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10个县(市)之一。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通过“农家乐”和乡村景点观光等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必然会推进城镇化建设,带来城乡面貌的极大改善,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目前**县城镇化率37.9%,通过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城镇体系建设,在**县建设县域中心城镇--片区中心城镇--乡集镇城镇体系。中心城镇:集中力量积极发展**镇,将城镇发展成为旅游蔬菜后备基地;片区中心:重点建设杜来提乡和窝依莫克乡(含也格孜托别乡);乡集镇:重点建设两个乡集镇,将阔斯特克乡发展成为集贸型集镇,将冲乎尔乡发展成为工贸、旅游型集镇。逐步建立一个空间合理,生态环境优越,有一定民族特色和旅游特色的城镇体系。二要采取积极政策鼓励农牧民进城就业,包括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消除农牧民的后顾之忧。
六、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问题。
具体体现在上学难和看病贵等方面,尤其在牧区尤为突出,师资力量匮乏也是重要问题之一。农牧民总体素质不高,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的劳动力数量较少,**年从全县劳动力受教育情况来看,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劳动力9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26%。受初中和初中以下教育的劳动力16943人,占79.3%。农牧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全县共有乡(镇)文化站7个,42个文化室,有的村上虽然建有文化活动室,但室内藏书少,资料缺乏,农牧民业余生活主要以看电视为主,缺乏有益的娱乐活动。另外医疗卫生条件还比较薄弱,全县共有乡(镇)卫生院7所,26个卫生室,存在医疗技术水平低现象。在对农村状况最不满意的地方调查当中,认为农村卫生条件差的农牧民比例占到43.1%。
新农村建设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工程。农牧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求知、求美以及追求新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投入,努力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增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一是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将重点放在“巩固”和实现全面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目标上;二是加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逐步解决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重点抓好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十一五”末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三是加快农村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突出抓好乡村文化站(室)和乡村体育设施建设。制定乡风文明目录公约,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促进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致富能力和健康水平;四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加强乡镇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关心关注弱势群众,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五是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坚持把村容村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大力开展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强化措施,重点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县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动员群众开展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为主的村容村貌环境整治活动,重点抓了改路、改水和改厕工作,并加大村旁、路旁、宅院植树绿化工作力度,初步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状况,美化绿化了村容村貌。
七、乡村集体经济和新农村建设。
多年来,**县围绕“一块地、一片林、一群畜”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村级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年63个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00万元,其中村级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有15个,占全县村数的23.8%;经济总收入在3--5万元的村有37个,占全县村数的58.7%;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有11个,占全县村数的17.5%,最高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万元。大量的公益设施投入使农民群众尝到了集体经济的甜头。调查中发现,新农村建设力度较大的村,往往也是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以杜来提乡示范村草原二村为例,新农村建设活动实施以来,累计投资26万元用于本村植树造林、渠系防渗、修建道路等建设,同时还在农网改造、农民合作医疗等方面给予农牧民一定程度的补贴。而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的一些村的新农村建设投入则明显不足。
主要问题是,一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空壳村”依然存在,调查发现,当前一些乡镇村组织经济状况内外交困,制约了乡镇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据统计,全县乡级债务有近1071万元,村级692万元。要进一步壮大本县乡村集体经济,必须注重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强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专题研究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工作,乡村党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解决好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制定激励政策,要注意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加强对集体经济薄弱乡(镇)、村对口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领导包村联系制度,积极有效地推行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强村带弱村等多种工作形式,加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的帮扶力度,带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街道村党支部书记,根据市委关于推动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和统一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现就将我村乡村振兴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奎山街道大岭三村现有户,人,党员 名,全村共有 个村民小组,村两委成员共计4人。近年来,大岭三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落实乡党委、政府工作要求,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团结一致,大力推进村居旧村改造,创新思路、发展村集体经济。
二、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村于年适时启动了一期旧村改造,并于2年和华纳房地产达成一致并签订合同。同年5月顺利开工,我村将支部建在工地,让党员活动在工地、作用发挥在工地,组织党小组长积极参与。监督、督促地产方保质保量的按照合同在工期内按时完成安置楼建设。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以“红色传播”、“目标管理”、“工程廉洁”为工作内容,助推安置楼顺利竣工。目前,一期拆迁户已于年分配完成并入住。年启动的二期旧村改造拆迁户已基本完成安置。
党支部深知旧村改造的功能不仅在于为老百姓建设一座外壳漂亮的居所,更应该为他们提供一处舒心港湾。在村生活小区建设过程中,同步设置了中心广场、购物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人幸福院及休闲公园等配套齐全。同时,村党支部聘请了专业的物业公司提供日常物业服务,及时解决居民居住中的实际问题,把为居民服务的意识落到实处,营造了优美舒心的生活居住环境。
三、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在如何转变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上下功夫,克服安于现状,疏于进取的思想,努力培植村集体增收的可靠产业。目前我村有沿街出租、便民市场、建材市场等村集体经济项目。
沿街出租主要是以多层安置楼沿街和高层安置楼沿街,多层安置楼沿街面积为6988平方米,高层安置楼沿街面积为3700平方米,沿街商铺租赁每年为村集体收入206万元。
便民市场是我们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一个试点,是以市场化管理,增加集体收入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也是办事处和村委会认真贯彻农村振兴发展战略,投资项目转型的体现。
建材市场是通过整合集体用地进行开发建设,多方筹集资金,采取盘活村集体现有经营性、资源性资产和闲置资源进行投资开发,能更好的为村民提供创业、就业机会,同时给村集体带来了更好的良性收益,为村里建设增加更多的灵活性。
现村集体为了壮大村集体收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准备在重庆路东侧,沙墩河两侧建设以商业、酒店、宾馆、办公一体化综合服务中心、奎安老年康养中心、奎安老年照料中心。按照休闲产业+养老养生产业+健康产业的养老养生方式及理念,打造具有养老养生功能的康养中心,营造出一个具有高品质养老养生、医疗健康、娱乐休闲、生态养老文化社区。
四、富民增收动能工程。
进一步加强村干部责任制考核和民主评议活动,增强村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提倡礼貌用语,热情接待,努力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通过公示、网络等方式大力宣传惠农政策的合理性及优越性。引导村民合理选择。为五保户、特困户争取最低生活保障、为残疾村民争取残疾人就业基金,把党的惠民、利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百姓家中,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五、文化赋能聚力工程。
我们以村文化宣传、文体活动为载体,把思想教育融入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能吸引村民广泛参与,并使村民在自觉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为了能把法律送进千家万户,我村将通过多种形式在居民中开展了各类普法宣传活动,营造了一个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2021年我村将建立一个百姓大舞台,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使村党员群众在广泛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增强了村归属感和凝聚力。
1.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村级集体经济观念弱化。
(1)意愿不强。村干部客观上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愿不强。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鼓励农民创业创新闯市场,发展民营经济,没有必要化心思再去发展集体经济,“经营成功了――成果是集体的;经营失败了――群众要埋怨,债务难化解”,不愿意去冒风险,思想上有压力和阻力。原有村办企业都已然改制,重新强调由村班子集体经营“属于全体村民”的股份制市场主体,在机制体制上看也存在矛盾,难于有大的作为。
(2)发展信心不足。部分村干部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缺资源、无资金,无路可走,信心不足。
(3)工作精力不专。村经济合作社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市场主体,无专门经管人员,大都是村两委班子人员兼任,很难专注于发展经营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力不从心。
(4)考核激励不够。村干部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导力量。但长期以来,对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求有余、激励不足,现实中往往出现短期行为。一些村干部只顾村级组织的日常开支,不管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有些拥有一定经营性资产、经营性收入比较稳定的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无所作为。
(5)管理难度加大,集体资产流失严重,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由于集体经济在体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对发展集体经济,部分干部怕搞砸了受埋怨,思想上有顾虑;部分群众怕搞毁了受连累,背上新的债务,思想上有阻力。
(6)村级共有资源匮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步难。由于第一次土地承包到户时,集体地、山林及公有财产分割比较彻底,村统管山、留用地保留小,很多村公共财物的变现等,给现在发展村级经济留下空间小,发展的资源不足,加上错过了第一次发展乡村企业的大潮,造成现在想发展村级经济起步难的尴尬。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
2.1因地制宜,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本地区的自然与经济条件和优势,通过可行性调查研究,确定经营项目,把潜在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增加产业投入。合理调整种植业的品种结构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特种种植畜禽业,增加对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资金投入。同时,不断发掘本地区独特资源条件,利用本地区优厚的地理位置,力争把本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商品优势。
2.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社区集体经济补充实力
农民个体的贫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实力,农民富裕了,反过来又能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所以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农民需求和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拓展服务范围,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引导农民在经济实体内自主投资、自主经营,瞄准市场,选择适合家庭经营的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风险小的项目,使农民愿意投资经营,并且在经济上承受得起。对于有发展前景的,社区集体也可以投入启动资金、场地、房屋等参股,进一步夯实社区集体经济。
2.3强化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机制创新,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是要创新领导机制,根据各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村级班子素质,帮助村班子建设适合村实际的工作领导体制,重点解决好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决策盲目、债权不清、缺乏约束等问题,确保集体经济项目能按市场化要求运作,实现债、权、利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在活力。二是规范财务管理机制,要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规范财务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对集体资产,无论是土地、果园等资源,还是小型水利设施等固定资产,凡是不再由集体直接经营的,都要合理确定集体与承包、租赁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强承包、租赁合同的动态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和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
关键词:黑龙江;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
一、前言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全省耕地11745.15万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9.72%,是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最富足的省份之一。2010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182.1万亩,粮食总产量突破千亿斤,达到5013万吨(1002.6亿斤),总量位居占全国第二(河南省粮食总产量5437.1万吨),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2%(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54页;《2010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相关调查资料)。为我国粮食实现“七连增”做出了重大贡献。与产粮大省紧密关联,黑龙江农村经济总收入中,农林牧渔业收入是主体,非农业收入比重过低。2010年,全省农村经济总收入2873.72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收入1587.3亿元,占55.2%,非农业收入的比重仅占44.8%,大大低于全国84.2%的平均水平。非农业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深刻影响着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及成效。为了解粮食主产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探索其有效发展的途径,课题组在黑龙江省农委法规处的支持与配合下,于2011年6月上旬,对哈尔滨市阿城区及肇东市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本:阿城区、双丰街办及胜祥村、爱民村、椴树村;肇东市、昌五镇及一街村、二街村;海伦县前进镇双发村与六合村、共合镇共青团村、永和镇经建村,以及上述9村农户问卷23户,其中,有效问卷22户),获得了对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状况和经营方式的初步认识。
二、村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
阿城区和肇东市都位于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内。阿城区位于哈尔滨市东南23公里,面积2445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2010年,全区耕地面积119.4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08万亩(其中,水稻21万亩、玉米75.7万亩、大豆9.3万亩)。粮食总产量11.49亿斤。肇东市是国家商品粮和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它南距哈尔滨53公里,地处松嫩平原腹地,面积3905平方公里,总人口93万,其中,农村人口63万,耕地面积378.5万亩,2010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8.69万亩,总产量53.8亿斤,位居黑龙江省县级首位,全国县级第三位。
样本县域经济中农业比重都比较重。2010年,阿城区地区生产总值190.8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42亿元,占13.3%;农村经济总收入90.3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收入21.9亿元,占24.3%,非农产业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75.8%,但是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肇东市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87位,该市地区生产总值305.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62.4亿元,占20.4%;综上所述,样本县域农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这是研究样本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及状况的重要条件或经济背景。
如果,将村域经济主体分为农户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和村域新经济体(专业合作社等),调查发现:农户经济水平及农民人均纯收都不低,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贫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尚处在发育过程中。
(一)家庭经营第一产业和外出务工是农户经济的两大主要经营方式
在“双层经营体制”下,农户经济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层面。农户经营状况及其方式可以通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结构指标而获得。近年来,样本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快速增长,阿城区从2006年的4768元增长2010年的8588元;肇东市由2006年的4101元,增长到2010年的7898元,2010年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全国(5919元)和全省(6210.7元)的平均水平。
深入到调查村的农户问卷得到:样本地区户均人口3.18人,户均劳动力2.27人,劳动力平均赡养人口1.4人;户均承包耕地面积26.14亩(人均8.21亩),加上“四荒地”及土地流转因素带来的土地变动,户均实际经营土地面积34.77亩(人均10.93亩),在22户农家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最多的一家为74亩(人口4人),最少的一户是8亩(人口2人)。这一组数据进一步证明,黑龙江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相对富足和成规模,一般情况下,通过土地经营即可基本保证家庭生活温饱需求。
农户家庭生产性资产已有一定的基础,问卷户平均每户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2.78万元,其中,生产性用房1.38万元,农业机械0.69万元,役畜0.57万元,其他0.14万元。从农户家庭经营方式看,家庭经营和外出务工是主要经营方式,家庭经营中又以经营第一产业占据对优势(见表1)。样本地区农户经济温饱有余、富裕不足或小富即安的态势比较明显。
(二)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贫穷,补贴、发包及“一事一议”筹资是主要来源
我们选择村域经济在当地县域经济中中等偏上水平的两个乡镇(街办)做深入调查,获知如下(见表2)。
2010年,阿城区双丰街道和肇东市昌五镇共21个行政村中,当年无经营收益的村11个,占总村数52.4%。根据当前农村村域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低于5万元的仍然属于贫困村,两镇(街道)当年经营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共4个村,占19.0%。当年经营无收益和收益低于5万元的合计达到71.4%,而50万元以上较高收益的村只占4.8%。样本乡镇(街办)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的这种状况,基本反映了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域内村级集体经济的总体面貌。据了解,2010年,黑龙江全省黑龙江省共有9033个行政村,当年无收益的村4496个,占49.8%,收益低于5万元的2207个,占24.4%,两项合计74.2%。
用阿城区、肇东市和海伦县村级问卷数据,可以获得更加详尽的关于村域经济基本情况以及村级集体经济运行的状况。
表3显示:样本地区平均每村有10.2个村民小组、6.1个自然村,701.3户、3154.8人,外来农户47.1户、人口174.1人,表明黑龙江省村域规模普遍较大,外来人口占到一定的比例。从村域劳动力就业情况看,村均劳动力1513.2人,其中常年外出665.6人,占44%,从事家庭经营的占56%。从业结构同样反映出农户经济的两大经营方式。从土地资源占有情况看,村均耕地资源15297万亩,其中,承包到农户的14452.8亩,占94.5%;村均机动地607.2亩;村均林地和山地面积547.6亩,其中集体统一经营31.1亩,占5.7%;村均四荒地资源55.6亩,可养殖水面12亩。从村集体经营收入看,村均18.7万元,其中统一经营收入0.5万元、占2.7%,发包及农户上交收入6万元、占32.1%,房地产租赁收入1.1万元、占0.6%,上级补贴收入7.8万元、占41.7%,单位扶持和社会捐赠0.06万元、占0.3%,一事一议筹资3.2万元、占17.1%,表明粮食主产区村级集体收入主要依靠三大来源,一是上级补贴,二是土地发包及农户上交,三是“一事一议”筹资。
(三)村域专业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尚在发育中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全省约四分之一的农户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中。目前,黑龙江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43万个,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社近7500个,养殖业的合作社近4000个。在调研的9个样本村中,只有二街村的合作社有一定的发展,共有玉米种植合作社、蔬菜合作社、养牛合作社和蛋鸡合作社四个合作社,分别有100户、30户、30户、70户入社。
三、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
样本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表3已经清楚地反映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单一,主要以土地发包经营为主,而集体直接经营较少,房地产租赁以及投资收益等经营方式,只在极少数村有。
(一)集体资源发包经营
集体资源主要是“机动地”、“四荒地”、砖瓦窑厂、可养殖水面等资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拥有这些资源的所有权、处分权和收益权,而其经营权则通过公开竞标的形式承包给农户或企业,发包价格随着市场价格变化有所调整,承包期限一般为3-5年,个别情况下也有承包20年的。收费方式一般采取中标农户或企业在中标第一年一次清,也有按承包年限平均逐年交纳的。正因为如此,样本村集体经济组织都拥有或多或少的“机动地”或“四荒地”等资源,但却只有不到50%的村当年(2010年)有发包及农户上交收入。案例如下:
胜祥村有“机动地”350亩,承包期限3年,承包费3年5万元,一次清;另外该村还有一个砖瓦窑厂,承包期限20年,一次性付款70万元,这些收入前些年已经用于村级公路建设,因此,2010年没有发包及上交收入。
爱民村有400亩“机动地”,承包期限3年,承包费3年共4万,分3年交付承包费,所以,2010年该村有1万元的发包收入。
椴树村有450亩“机动地”,按20年期限发包,2010年没有发包收入。
街村有“机动地”800亩,三年一招标,每年15万元承包费,因此,村集体每年的发包和上交收入比较稳定。
二街村共有“四荒地”1800亩,三年一招标,从2009年开始以招标形式发包,每年承包费27.5万元;另外有“机动地”200亩,同样三年一招标,每年收入5万元。2010年,该村集体经济仅资源发包收入就达到32.5万元。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村级集体经济资源的管理和经营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粮食主产区(非农产业不发展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水平,只要抓住了这个环节,黑龙江农村及其相同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实现较大增长。
(二)村集体直接经营
直接经营是指集体经济资源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生产经营、管理和收益,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行使管理权。众所周知的原因,自时期的社队企业至改革开放时期的村办企业,数次热潮数次衰落,不仅留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留下巨额债务,而且给村组干部和农民群众留下严重的心里阴影――村集体办企业不可能成功,村办企业留下的不是财富而是债务,这种根据“历史经验”形成的否定认识,在黑龙江农村干部和群众中影响尤甚,我们所调研访谈的村庄中,无论是村干部还是农民群众,都对村集体办企业的做法持否定态度。昌五镇干部反映,该镇以前各村都有村办企业,后来都垮了。因此,在样本地区村集体几乎都无直接经营企业的方式,3个县(市、区)9个村的问卷结果,只有二街村集体直接经营饲料加工企业,年收入4.8万元。
(三)房地产租赁经营
房地产租赁经营,是乡村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乡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伴生物,因此,与粮食主产区乡村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情况相一致,样本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房地产租赁行为较为稀少。样本村中,胜祥村的冷库租赁,租赁期10年,每年有0.2万元房地产租金收入;二街村集体有20平米的街面房17间,每年租赁收入9.5万元。
(四)补贴收入
补助收入即政府转移支付,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财政等有关部门的补助资金。村级组织的基层治理职能和社区公共服务职能是县乡(镇)政府职能在农村的延伸,村级组织履行职能的报酬理应由公共财政支出。因此,应该把财政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补助收入,看成政府必须支付给村级组织对基层治理和社区公共服务的报酬。在这个意义上,补助收入也是村集体的经营方式之一。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村域社区生产、村民生活及社区公共服务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2010年,样本村平均,每村集体经济总支出14.3万元,其中,村干部及社区固定工作人员的工资4.8万元、村内各项务工补贴0.8万元、村级组织办公费用4.3万元、环境卫生及治安巡逻费用0.7万元、村民医疗社保及福利2.3万元、文体活动费用0.1万元、用于村域农业生产服务(沟渠路维修水电等)1.3万元(见表4)。在村域公共设施建设、村民福利等许多方面,公共财政的阳光尚不能完全覆盖,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村级组织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村级的各项管理和服务最终只能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买单。
四、促进粮食主产区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黑龙江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村干部积极性不高。集体经济与村民利益关联度尚不够紧密,村民尚未意识到发展集体经济对农户个体经济和村庄公共服务的推动作用。
第二,就黑龙江而言,村集体可用于经营和开发的资产少、价值低。实行家庭承包后,土地、山林等大都承包给家庭和个人,农村税费改革后,家庭承包已不向集体上交收入;集体可以用来发包、出租的资产主要是一些机动地、荒山等,甚至,文章调研的很多村庄已没有可发包的资产,也就没有经营收入。
第三,就村级集体的资源管理而言,有的村集体资源发包期限过久,一承包出去就是10年或20年,一次性付费,结果不能根据市价及时调整承包费,也就无法增加村集体收入;就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经营方式而言,方式较为单一。目前阿城区和肇东市村集体经济来源主要是土地承包款、集体资产租赁和补助收入等。但集体资产租赁等收入并不是每个村都有,相当一部分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机动地的土地承包款,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相当狭窄。
因此,要促进粮食主产区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宣传力度,使村干部和农民了解到村集体经济的性质、作用和其所能带来的利益,明确自己在集体中的相关权利和责任。对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要给予引导、鼓励和扶持。
第二,加快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支持村集体在盘活土地资产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方面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使农村集体土地尽快转化为发展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
第三,建议巩固现有的发展模式,积极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努力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形式。通过产业带动增收,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结合起来,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创办形式多样的经济实体,增加村级经济收入。对空置的办公用房、旧厂房等进行改造利用,通过建设标准厂房,采用承包、出租等方式,取得长效收入;根据村庄的区位和资源特点,选取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探索出适合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实践证明,一个村庄如果没有自己的“造血”功能,而仅靠外部“输血”,是注定没有活力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要有效地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开发增源问题,必须要积极拓宽发展渠道。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我们于2月2日-2月5日,对去年各乡镇参加县“4+1”观摩的村级集体经济观摩项目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总体上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快,9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这主要因为各乡镇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村居班子战斗力得到了增强,党群关系也明显改善。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观摩的在项目建设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调查的主要情况与建议如下:
一、主要情况
去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跻身苏北第一方阵,加快[文秘站:]建设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以“4+1”工程建设为主线,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项目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助推器、加油器,不断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引导全县村居成立专业公司,实现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序、规范和快速发展。
据农经年报统计,截至底,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849万元,其中经营收入393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1426万元,投资收益71万元,其他收入
1959万元。全县246个村居中,集体经济零收入的村仅有27个、0-5万元收入的村79个,5-10万元的村95个,10-20万元的村34个,20-50万元的村7个,50万元以上收入的村4个。全县有70个村居成立农、工、商等性质的专业公司。去年,全县各乡镇参与
“4+1”工程建设观摩项目34个,其中有30个项目生产经营情况良好,有4个项目未经营,分别是八集乡标准化厂房、三庄乡标准化厂房、高渡镇标准化厂房、王集标准化厂房。
无论从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还是从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项目情况看,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我县拓展集体经济发展三个新模式。
一是利用省脱贫奖补资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项目,已成为增加村集体经济的增长极。近年来,我县各乡镇利用脱贫资金在乡镇工业集中区建标准化厂房,或在县乡主要道路两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所建资产归村居集体所有,让贫困户到工业集中区就业,或承包高效农业设施从事种植,发包收入的80%归贫困户集体所有,20%的收入归村集体,用于村集体组织的正常运转以及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
二是成立农、工、商等专业公司,促进村级集体经济规范发展,已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村集体成立公司,或村级(来源:文秘站)集体与有实力的老板共同成立公司(村级集体占大股),把村集体的资产、资源、资金归并到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如临河镇小店村成立腾讯商贸公司,村集体实现年收入20余万元。
三是发展“房东”经济,杜绝集体经营,已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乐章。实行村集体的资产和资源实行对外租赁,变过去村集体直接参与经营为间接经营,杜绝集体经营,把村集体收入的风险降为零,确保村级集体的资产资源保值增值。如众兴镇姚圩村,新建康居示范点,出租门面房每年取得稳定的村集体收入。
二、存在不足
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有:
一是少数村个别乡镇重视不够。个别乡村干部,片面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村集体经济无关紧要的,不合时宜的。更有的把发展集体经济与搞集体经营概念等同,认为搞集体经济是不能搞,也搞不好。有的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无从下手,无思路,无办法,无实力,村支“两委”成了“维持会”。
二是项目档次低,投入少。无论是标准化产房,还是高效设施农业,上规模、上档次的少,不能形成村集体持续增收的主渠道。有的项目仅仅依靠上级扶持,个人资金和引进外资投入少。
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一方面,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不紧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推广不够。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组织化程度偏低,从事农业产业化的人数偏少。
四是工农业附加值低。有的项目仅仅是一些“三来一加”项目,加工粗放,经济效益低下。有的农业项目只是简单种植,农业加工项目还停留在“谷变米,麦变面”的初级加工段,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三、几点建议
“4+1”工程建设,是县委县政府推动镇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是实现强镇壮村富民战略的有效途径,而村居集体经济发展是“4+1”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此项工作,去年是我县实施战略的第一年,在村级集体经济观摩项目的建设和考核上,需要不断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从宏观上认真加强指导,在具体的工作中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建议县政府制定下发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把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项目纳入县百项重点工程督查考核,赢得乡镇领导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不平衡、模式单一、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近郊村依托区位优势发展村办企业,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而远郊的多数边远乡村,既无村办企业,又无土地(含水面)资源,无自主创收能力,收不抵支。
2.整体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我县大多农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高,村委会办公益事业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各乡镇普遍存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村委会收入高,发展较好,偏远乡镇发展滞后。
3.是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导致集体资金使用不当。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有少部分集体经济收入较高的村委会不把资金合理用在发展集体经济上,而是用在吃喝玩乐上,致使集体经济无从发展。
4.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集体经济发展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有关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也模糊不清,给政策制定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规范指导等问题。当前,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给予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因资金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村级集体企业,因建在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没有产权,面临随时拆迁的窘境,对今后的发展感到很困惑。
5.管理不规范。个别村组集体经济的合同签订不够规范,发包费、租金回收不力,造成集体虽有经济收入,但收入太低,有个别承包者长期拖欠承包费,村、组收取承包费困难。个别村委会只考虑当前,对长远发展考虑不够,土地低价出租等资源长期发包、收入提前消费等情况突出,缺乏具有“造血功能”的集体经济项目、收入,造成后来班子无可开发利用资源的被动局面。
6.思想落后。有的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不善于因地制宜发展本村的集体经济;有的村干部忙于“中心工作”,还要顾及自家的生产和生活,很少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上;有的村干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对发展集体经济不热心,不主动去想点子,找路子;有的村干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容易满足于出租房屋、土地、林地等微小的租金收入,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思路。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1.依法经营土地资产。鼓励村集体将合法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作社,依法兴办二三产业(经营性项目用地除外),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积极探索宅基地使用和管理新机制,提高宅基地节约集约程度,筹措村庄建设资金;允许有条件的村,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征收为国有土地后公开出让,获取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净收益。
2.完善村级留用地政策。对留用地使用范围、对象,留用地指标经济补偿价格等问题予以调整。对原留用地采用货币安置所欠的款要抓紧兑现到村。对不能落实资金的单位,可采用土地入股的方式,落实留用地政策;对不能落实资金、土地尚未使用的单位,要督促进行留地安置,返还留用地,鼓励村级组织自主开发,也可把土地租赁给用地单位,保障村级组织的权益。同时在留用地开发建设时,通过置换土地折扣的方式,对村的发展留用地,经价格评估后,以一定的土地面积折抵小区已建的三产营业用房,营业用房转让给所在的村,由村经营、出租,使村级经济获得经济收益,扩大收入来源。
3.推进村级股份制改革。坚持把股份合作制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加以突破,对即将撤村建居村及符合条件的城中村、近郊村、镇中村和经济强村经济合作社全面推开股份合作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股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构建集体经济稳固增长机制。
4.深化“三资”管理。认真执行《关于加强村级三资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管理;进一步完善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完善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级会计制;加强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强化事前监督。
摘要:村级财务问题,影响到基层社会秩序,村级财务审计是当前村务监督的重要议题。文章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通过村级财务审计、CPA 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分析,从四个方面,即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创新、责任村委会建立、村级财务审计模式和绩效管理制度和监控体系,探讨CPA服务村级财务的实践路径。以便发挥CPA 审计功能,监督财务公开透明,以便构建良性运行的经济秩序。
关键词 :村级财务审计;受托经济责任;村级财务
由于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内部控制不相容职务相容等制度设计缺陷,和执行过程缺乏相互牵制等制约的内部监管漏洞,村级财务账目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低,给集体资产被侵蚀、资金被挪用、资产的流失提供了条件。最终使村民集体利益被侵害,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进而影响干群关系和基层社会秩序良性运行。而具有独立性的CPA 参与村级财务审计,既有利于村级财务审计目标的实现,也是自身发展的契机。现有的CPA参与村级财务审计模式,受托经济责任观是有普适性的审计动因学说,与审计前提与目标相关(蔡春、李江涛,2008),其内涵随着当今社会的前进而不断的拓展,对于不同的组织,去建立相适应的审计模式(机制)则是受托经济责任内容发展充实的必然要求。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理论基础,分析CPA 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以及村级财务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并探讨CPA 服务村级财务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村级财务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一)审计关系与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受托经济责任要求受托人的行为应对委托人负责,这一要求构成了审计功能的基础,而审计则是被用作强化受托经济责任履行过程的手段而被运用(Tom Lee,1986)。现代会计和审计,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理解清楚受托经济责任,是现代会计和审计发展的关键(杨时展,1991)。审计和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是一种相依相伴的关系(秦荣生,1995)。审计的目标和功能应该随着受托经济责任内容的增加而拓展,为了确保拓展后的受托经济责任能够全面且有效的履行,审计的功能必须与拓展后的受托经济责任相匹配。
(二)村级财务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之间产生了实际分离,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之间与经营管理者实际上也形成了一种委托和的经济责任关系,集体经济组织及其中的成员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然要求对经营管理的情况进行审计。
村级财务审计就是以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为基础而存在的,村级财务审计主要涉及到对公共权力和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的监控,所以,村级财务审计的核心是对公共权力的阳光运行进行监控,不断促进公共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对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做到妥善处理。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村级财务审计结构和运用适当的村级财务审计机制,发挥其监督、鉴证、评价职能,有助于弥补村级财务监督资源的短缺,保障村民利益,密切干群关系,达到社会良性治理的目的。
(三)CPA 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重要类型之一。ASOSAI(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指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指管理公共资源的当局或个人对资源管理情况进行报告,并要说明自身履行所应承担的经营和财务责任等义务。如果按照此界定,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也应强调报告责任和行为责任两方面。村级财务中,村委会向村民充分披露,并证实村级公共资源应用的合规性与合理性,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要求。随着村委会支出规模和项目的增加和村民参与村务愿望的加强等,其行为责任的要求以3E为基础,向环境性、社会性等要求不断的拓展,其报告责任同样不断拓展,两种责任相互匹配。
在村级财务审计中,CPA审计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起到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出现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时,传统的村级审计难以解决村级财务公开时存在的问题,所以,由政府部门主导的村级审计之外,将CPA业务引入村级财务审计中,CPA参与经济管理活动,并对农村财务的公开进行监督和检验,对村级财务中各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不仅是受托经济责任随村级财务审计发展而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CPA行业也在村务审计业务的发展中取得了契机。以村级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为基础,将CPA引入到村级财务中,拓展了其审计功能。
二、CPA服务村级财务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体系的创新
具体而言,针对CPA 服务村级财务审计,新的村级集体经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包含:第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需要提供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度的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相关信息,为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的开展提供信息载体;第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度会计报告。主要反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和运营状况的信息;第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活动及目标实现情况报告。通过提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经营活动的信息和目标实现程度,来反映对上级及本村规定的遵循情况,和政策执行效果;第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社会责任报告。对自身环境、经济和成员贡献的一种表达和梳理。
由于审计工作形成的审计成果(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主要是给广大村民看的,而他们绝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士,因此,CPA应该出具详式审计报告,而不是像公司年报审计那样出具格式化审计报告,报告结构安排、词句用语应通俗易懂,对于村民关心的村级收入和支出等信息,信息量应充分。可以在审计报告后附审计报告使用说明,更好地满足村民对村务公开、透明的需求。
(二)受托经济理念的树立,责任村委会的建立
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推进责任村委会建立:第一,村级财务目标经济责任的确定与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体系的建立;第二,以目标经济责任为导向,构建以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体系为基础的村级财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第三,完善村级财务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和深化村级财务审计的关系;第四,公告与有效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相关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公告,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村级干部考核和提拔的重要依据,进而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村级财务审计中的作用。
(三)CPA 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构建良好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CPA 审计有利于强化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村级财务审计的本质功能在于保证和促进村级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CPA 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强调从评估村级财务审计状况入手,CPA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立足点在村级财务审计评价之上,通过对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分析,据以识别审计重点,并估算审计风险,进而进行基本审计程序的实施,编制审计报告。此前,应该深入研究以下几点问题,为村级财务审计导向的CPA 审计模式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第一,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评价方法。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评价方法可从公司财务审计评价方法的思路出发,从廉洁反腐、村务公开、内部控制、乡村治理责任、经济绩效、可持续发展等维度考虑;第二,审计的重点识别和风险估算。CPA审计要成为村级财务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同样受到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影响。所以,CPA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不仅需要关注更多相关者在村级财务审计结构中的利益保护,而且还需要考虑村级财务审计结构中其他相关者与审计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
(四)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构建绩效监控体系
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欲使CPA 更好的服务村级财务审计,须在村级财务审计方面,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传统的财务审计仅仅就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进行判断,而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绩效审计进一步对此提供了解答:
第一,以绩效目标为导向。对绩效目标的确定方式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为村级财务绩效审计的评价提供导向和依据;第二,绘制绩效评价体系。对其绘制要考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需要全面反映人、村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不可片面用经济指标对村级财务审计发展进行评价,而应关注乡村经济和乡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三,建立以村级财务审计为导向的绩效监控体系。村级财务审计应该利用宏观优势,调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构建以村级财务审计为导向的绩效监控体系;第四,建立绩效责任追究机制。因为责任追究机制是绩效管理制度的重要机制保障,则在建立时应注意:对各责任主体及其权责要明晰;建立合理、公正、科学的绩效责任评价机制;并逐步建立全方位和多层次的绩效责任追究监督机制。
课题名称:
青海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编号14028)研究成果;青海民族大学2014年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西宁市城东区村级财务审计问题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沈燕萍,李军,沈博雅. 藏区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及成本实证报告[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12:231.
[2]于文波.基层审计服务惠农政策落实的定位选择[J].审计月刊,2013(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