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

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

时间:2023-07-25 17:1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

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Abstract]The Tourism Administration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is mainly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train high-quality talents professional.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its graduates need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ethnic areas and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restricts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Taking the Undergraduate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we believe that 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tourism management training plan, should take the training to fully meet the application typ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gion innovation type, composite type of tourism management talents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Keywords] tounisn managanent specialty;the cultivation scheme

二战以后,旅游业以其特殊需求获得了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我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30多年来也实现了由起步到快速发展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特别是近10多年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旅游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任意增加,在这种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包括民族院校在内各大高校几乎都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基于此,加强新时期民族院校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是实现我国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设置和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民族地区纷纷利用自身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适应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高校几乎也都开设了各类层级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力进行该行业人才培养需求。

由于受历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开发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从开始先对是比较滞后的。而当时民族地区在这方而的人才培养儿乎是一片空自,仅仅依靠于临时性的旅游职业培训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教育,没有真正形成民族地区旅游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格局。致使民族地区的旅游高等教育的超常态发展,在办学理论和实践上存在许多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条件要求,培养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培养层次定位比较模糊;专业设置有待于进一步规范;课程体系设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落后,学生专业实践教育建设滞后,专业师资资力量薄弱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旅游教育界和实业界人士的调查问卷,许多人士普遍认为,旅游管理人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依次是:有效的沟通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策划能力,领份能力,乐于变革,首创精神,继续自学的能力,计算机技能,实践学习的能力,外语能力,团队观念,企业家精神,伦理适德,国际知识,与旅游业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世界与旅游地理知识。

通过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民族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适应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实际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更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观念,改革培养方式,实现学生由传统的纯理论知识被动学习向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3.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4.主干学科及相近专业

(1)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学

(2)相近专业: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5.主要课程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学概论、服务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旅游财会基础、旅游英语、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法规、旅游文化等

6.主要实践性环节

入学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暑期社会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导游业务综合实验、民族文化旅游素质实训、旅行社经营管理实务、导游实务、餐饮管理实务、前厅与客房管理实务、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实务、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实务等课程实践

7.主要专业实验

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8.毕业学分要求

学生毕业需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识课程6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50学分、选修课程1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程36学分;专业核心必修课程42学分;个性模块课程8学分,其中限选课程8学分,任选课程0学分;实践教学64学分;创新能力8学分。共计218学分。

三、培养特色及有关措施说明

1.培养特色

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具备素质为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发展。

2.有关措施说明:

(1)构建“专业独立招生、校企联合培养”下的“5+3”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实行独立招生,学生进校后,在学校的前5个学期完成旅游管理要求的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任务;后3个学期在企业完成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过程,通过理论与实践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切实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开设个性化的培养方向

在个性模块中,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现有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目标,设置了酒店管理、旅行社服务与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三个专业方向选项模块,以提高学生发展的个性。

(3)加强学生民族文化旅游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开设了《导游业务综合实验》、《民族文化旅游素质实训》等课程;设置了培养和提升学生旅游综合素质的“6个一工程”:即:每个学生至少会唱一组民歌、会跳一组民族舞蹈、举办一场旅游礼仪展示与竞赛、组织一台“民族文化与旅游”为主题的歌舞节目、撰写一份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调查报告,举行一场民族文化与旅游为主题的知识竞赛。通过上述相关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旅游知识与能力,使之更好的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业发展服务。

(4)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与恩施富源国宾、上海亚湾酒店、北京国新树人酒店、恩施旅游集团等相关旅游企业签约建立专业实践基地外,校企双方还联合制定了学生专业实践的企业培养方案,强化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景区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其中企业阶段学生学习的学分达到52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73学分,占总学分的33.4%以上。

(5)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以课程实验、补充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内容的实验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创新环节,以及任选的课程实践项目,辅之以导师制的培养体制,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

王孔敬,(1973―)男,重庆奉节人,副教授, 硕导,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旅游研究。

第2篇

[关键词]旅游行业;旅游管理;教学计划;就业岗位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49-05

1旅游教学计划制订

旅游教学计划制订充分考虑旅游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为保证三年后学生顺利毕业,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奠定基础。

11旅游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在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意见》中又将休闲服务产业作为旅游业发展重要的拓展领域,旅游消费对交通、商业、餐饮、文化等产业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还可以促进国际金融、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就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2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把休闲旅游作为北京旅游业发展的重点。《规划》指出,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奋斗,到2015年,北京市的旅游产业力争达到“一、十、百、千、亿”的发展目标,即创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达到10%,年入境旅游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入境游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2亿人次以上。将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成为我国入境旅游者首选目的地、亚洲商务会展旅游之都、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13首都休闲娱乐中心(CRD)的建设为石景山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按照《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结合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对外高速交通体系建设、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旅游产业布局,应对“十二五”期间旅游消费市场趋势,在市域内推动以“一核一轴、两带十二板块”为重点的网络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石景山将主要围绕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建设,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商务会展、休闲娱乐旅游产品,打造西部文化娱乐中心和休闲服务基地。

石景山区CRD发展定位正式纳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为石景山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14首钢搬迁所留遗址为发展工业遗产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10年12月,随着首钢最后400万吨钢铁的正式停产,如何将工业老厂房“变废为宝”,政府正在将坐落在石景山的首钢工业产业园区成功向“博物馆”类型的遗产园区转型。这次转型将会给首钢废弃工业园区重新带来活力,也为石景山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旅游业的发展将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首钢工学院位于北京石景山区,隶属首钢。石景山旅游业的发展和休闲娱乐中心的定位以及首钢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前景,都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提供了优质平台。

石景山的CRD将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旅游市场需求人才,既能满足旅游业的人才需求,又能满足北京市石景山区休闲娱乐中心、首钢工业园区旅游的发展需要,最终达到校企双赢。

从目前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来看,培养方向相对集中,缺乏旅游业急需的“10个方面”的人才。现代旅游业已经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概念,结构上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由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人才培养应关注新型住宿接待业、特色餐饮业、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新兴服务业、旅游文化娱乐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劳务输出10个方面人才。而目前相关专业培养的专门人才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方向上。从毕业生情况看,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结构太过集中,已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10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尤其是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亟待加强。同时,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已成为旅游休闲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面对新形势,承担着培养10个方面人才的艰巨任务。

综上所述,从我国的旅游发展目标到北京市的旅游发展规划,以及石景山区的旅游发展体系和首钢工业园区改造规划,培养旅游业紧缺人才,现在正是黄金时机。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订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订培养出的学生既能满足旅游业目前对人才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北京市“十二五”旅游规划对人才的需要,特别是还可以服务于北京园区――首钢园区规划的需要,将课程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2013级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订时采取以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为中轴,以北京“十二五”旅游规划的内容和首钢园区规划为辐射内容,构成立体的有机教学体系(见表1)。

表1课程和岗位的对应关系岗位层次具体岗位对应课程初始就业岗位导游地陪全陪领队休闲项目服务岗1全国导游基础

2导游业务

3北京主要景点与导游模拟

4首钢工业园区概括

5旅游法律与实务1休闲项目实务2旅游专业英语发展就业岗位计调与外联1计调与外联实务2旅行社经营业务旅游产品营销与策划1旅游策划实务拓展就业岗位景区服务、旅游行政管理等1旅游资源与景区管理职业提升岗位旅游(休闲)项目管理者旅游(休闲)企业管理者1旅游管理

2旅游心理学

3旅游电子商务

4旅游岗位实训

5毕业实训

3旅游管理专业各层次就业岗位分析

31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从市场规模来看,预计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需求明显提高,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由此可见,该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旅游休闲服务行业将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求增大,休闲产业在未来的五年行业人才需求是呈上升趋势。从对旅游从业人员需求的数量来看,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17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8300万人,目前每年旅游业专门人才缺口至少200万人。

因此,《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提出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抓紧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提出了明确方向。

32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岗位按照职业发展阶段分为初始就业岗位、发展就业岗位、拓展就业岗位和职业提升就业岗位。各阶段就业岗位职业要求能力见表2~表5。

表2初始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技能要求技能素质初始就业岗位导游地陪按计划接待来本地的旅游者,为其提供相关导游服务,直至将旅游者送离本地接送服务

导游讲解

安排协调

事件处理1掌握导游接团前的准备、旅游团抵达后的服务、送团服务、旅游团离开后的后续工作的基本技能及语言艺术

2能运用导游业务知识进行途中导游讲解、景点、景区服务、餐饮、购物、娱乐、参观及委托事宜服务、返程服务的基本技能

3能妥善安排参观游览活动、应急处理突发事件

4能妥善处理游客要求及投诉

5理解相关政策法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健康体魄;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讲解解说以及组织策划、团结协作、参与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备自我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的专业素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陪按计划陪同旅游者全线游览,配合、协调和监督各地的旅游服务、安排和质量,直至结束全线旅游活动协调配合

事件处理

监督反馈

讲解安排1掌握全陪接团前的准备、旅游团抵达后的服务、送团服务、旅游团离开后的后续工作的基本技能及语言艺术

2能运用旅游交通知识进行全陪景区服务、餐饮、购物、娱乐、参观及委托事宜服务、返程服务的基本技能

3能运用相关知识安排参观游览活动、导游讲解、应急处理突发事件

4会运用导游带团技巧及有关旅游政策与法规知识妥善处理游客投诉领队按计划帮助旅游者离境,配合、协调和监督异国/地的旅游服务、安排和质量,直至入境结束全线旅游活动出入境办理

告诫提醒

协调配合

事件处理

监督反馈1掌握领队的基本素质要求,出入境领队业务主要程序及内容

2能运用领队业务理论与实践知识熟练办理出入境手续

3知道客源国/地区概况并能胜任领队工作

4知道领队处理问题的程序与措施,能处理领队过程中的各项突发事件旅游

(休闲)

项目

服务

岗按照相应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完成本岗位的基本服务任务1提供相应岗位服务

2保持高效率的服务水准

3掌握相应岗位的基本工作要求

4熟悉掌握相应岗位的工作流程

5熟悉掌握相应岗位的工作规范

6能够运用工作规范进行规范的服务接待工作

表3发展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技能要求技能素质计调根据要求设计旅游线路、组合相关旅游服务安排,并保证旅游产品实际运作的顺利进行线路设计

产品组合

团队管理1熟悉计调部确认接待计划、落实接待计划、编制团队运行计划表、选派地接导游员、递交财务预算单掌握组团准备、组团操作、组团管理、组团结算基本知识

2能进行计调部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

3能进行计调部操作的计价和报价

4对计调部的组团准备、组团操作、组团管理、组团结算等基本技能外联销售门市接待通过市场分析确定销售群体,采取有效营销方案,最终获得稳定的购买客户市场分析

客户管理

业务拓展

营销选择1掌握外联部的市场分析方法与营销组合

2能进行外联促销策略和计划外联销售的计价和报价

3能运用科学的营销方法进行旅行社营销策划和创意

4掌握旅行社业务市场拓展的各个环节及主要工作内容及程序

5会正确进行人际沟通,并能进行客户关系的有效建立

6进行旅行社外联部管理的能力热情迎接顾客的到来,在了解顾客旅游需求后,提供相应的旅游产品介绍,达成顾客满意真诚迎送

宣传介绍

倾听建议

客户管理1掌握知道形体基本功、服务基本姿态、礼貌用语、接待不同客人基本礼节、各岗位上的礼貌服务基本技能。

2能进行门市业务操作与对客服务

3会运用门市接待技巧进行旅行社销售的促成

4理解门市顾客旅游需求与旅游动机的关系

5能分析门市顾客购买决策

6会进行客户关系的有效管理旅游产

品营销

与策划通过市场调研,精心策划,开展营销,获得企业效益市场调研

营销选择

企业宣传

广告策划1熟悉景区市场调研分析方法

2掌握景区营销策略

3熟悉广告策划、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表4拓展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技能要求技能素质拓展就业岗位景区服务、旅游行政管理等票务接待立足景区特色开展票务工作,出售给游客,为有需要的游客提供相关游览帮助票务管理

咨询服务

导游讲解

事件处理1掌握景区票务类型、设计、运作并能进行以上各项工作的开展

2掌握景区讲解服务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内容

3会运用导游讲解的基本技巧和语言艺术进行景区讲解服务

4熟悉景点导游殊问题的预防与处理

5熟悉景区咨询对客服务技能日常管理通过对景区的日常巡查,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游客的游览休憩巡查安防

设施管理

游客管理

事件处理1能分析景区经营管理的基本特点

2能进行景区巡检、咨询对客服务

3掌握景区游客管理方法

4熟悉景区设施分类及维护

5了解景区安全防治和管理知识

6会处理景区服务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7了解景区危机管理技巧和方法表5职业提升就业岗位

就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技能要求技能素质职业提升就业岗位旅游(休闲)项目管理者1主题公园的管理

2旅游休闲俱乐部的管理1项目范围管理

2项目时间管理

3项目费用管理

4项目质量管理

5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

6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7项目沟通管理

8项目采购管理

9项目收尾及后评价1熟练掌握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

2能够将相关知识运用到项目管理中

3能够对项目管理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旅游企业管理者1旅游度假村的经营管理

2旅游休闲的自主创业等1计划管理

2组织管理

3物资管理

4质量管理

5成本财务管理

6劳务管理

7营销管理

8文化管理1具备企业管理的管理职能

2熟悉作为管理者的权利与责任

3具有相应的企业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事技能、思想技能、业务能力、管理能力

4结论

总之,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适应了行业发展的需求,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特点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情况而制订,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定会受到社会和需求企业的欢迎。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体验视角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并推动了一系列服务行业的发展,其中旅游最是显著。随之而来的便是旅游的相关行业,于是也就有了专门的旅游教育。其中有了专业的系统教育,对旅游业的发展是推动不小,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可否认,因为起步晚,缺乏经验的它同样存在不足。伴随着对旅游的不断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旅游消费者真正追求的是体验感,而并非局限于走走停停,拍拍美景,所以旅游专业的教育应该从体验出发,从而对课程设计内容不断创新。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所存在的不足

每一门课程的设计都应该体现出科学合理性,我国现在的旅游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则是课程体系的设计问题。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目前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计面“大而全、小而全”。这样的设计表现为内容大量重复出现在许多课程上,这也是众多师生无法迅速适应的原因。其中最明显的是基本理论管理的重复,因为它在最初的理论课上设计了经济、管理以及旅游的相关课程,但又在讲授旅游学类的时候涵盖相当多的法学、文化、经济、地理等平行级的基本知识,造成了课程“大而全”的局面。另外,在大的旅游管理专业下分三个方向,即旅游景点管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这三个小的方面又表现出相互交叉的小而全的特点。因为某一类有相应的管理、营销,而这三类的管理与营销必然有很多重复性。综合来看,这种“大而全”和“小而全”的课程设计十分不科学,也浪费了师生不少时间与精力。

(二)设置的课程与旅游管理教育所期望培养的人才目标并不和拍,所需与所应联系不够紧密。因为许多学校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兼顾经济利益、教师、和学校教学设备,根本没有从教学目标出发去设计课程,更多的考虑利益,所以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值一提。还有些院校为了丰富学校的专业面,跟风开设旅游专业,课程大多设置一些理论课,或者设置一些与旅游的市场需求和经济不相关的地理、文学、历史课程。这种设计导致了课程散乱,没有整体与系统可言的严重后果,更别提能培养出好的人才了。

(三)课程教学顺序与正常学习巩固顺序相违背。一般一个专业的课程都遵循“先修学,后继学”的顺序,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不断温习旧知识,从而学习顺畅。但如果违反了这种顺序,不仅会使教学体系不合理不完整,还会使学生对于新知识根本无法迅速理解吸收,也不能更好的回顾之前所学。

二、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不足所提出的相应解决措施

所有课程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明确的培养目标。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前提是对这项目标有一个全面理解。高等院校的任务是要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和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所以应该坚持科学的人才培养原则。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旅游管理教育的培养专业必定要遵循我国总的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旅游事业所需的各类人才,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教学和科研部门工作,为旅游相关的企业单位服务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

(一)调整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靠课程设置,,而且优秀的课程体系是该项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与实际能力的最佳方法。因为从教学计划的角度来看,某一专业或学科发展的问题其实就是课程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还与办学效益、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在设置课程时既要注意到岗位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要兼顾学科的要求,特别是在设计专业课程的时候,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兼具。某一类的体系课程应包括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层次。如果以大学通用的必修选修来分类的话,前面的为旅游管理基础必修,后面的则是针对不同的方向的不同选择。

(二)强化旅游管理教学师资力量。教学的主题是老师,所以师资力量的强弱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密切相关。所以设计优秀课程体系的一项十分关键的任务则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力量建设,有效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首先,要加大力度培养专业教师。国外旅游教育的成功经验证明,一个优秀的旅游专业老师要兼备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而当前我国的旅游教育专业老师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之前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其他专业的老师,另一类是前者的学生。虽然后者较前者接受了更新的知识,但是他们共同特点就是实践经验的缺乏。

其次,旅游院校应该创造机会使青年旅游老师到旅游企业单位实习、兼职、交流学习旅游管理实践经验。让他们定期不定期的接触旅游实践事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任聘一些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人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邀请他们到学校与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学校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不脱节。

最后,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旅游专业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大纲,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会学生不断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摒弃原来传统的填鸭说教式教育方式。

三、总结:

由上可知,,虽然当前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中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与缺陷,但目标和其主体方向明确,相信在日后的发展中,只要应用科学,不断完善,设置优秀的课程体系,坚持致力于培养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将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必然会使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永琴;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2010(05)

[2]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2011(10)

第4篇

地方院校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体系培养思路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1.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1)必须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主要为旅游企业还有行业管理机构进行培养并输送优秀管理人才,尤其是输送到一些大型旅游企业;(2)强调培养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从事大量涉外旅游业务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3)要注重旅游管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能够进行旅游产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够成为本学科基础理论的有用人才。因此,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理论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专业目标的基础上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决于人才目标培养的定位。所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目标培养的定位既要考虑本身的特点和专业实力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旅游市场的需求。

2.培养目标的规范设计

教学是一个全系统过程,在这个全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必须服从课程设置总体培养方向。在设计中要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及其办学层次出发,所以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以下规范要求:首先应该从素质教育开始,要有良好的爱岗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建立较强的现代服务理念、营销渠道管理意识;其次是专业基础方面,掌握大量的旅游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夯实的管理科学、商务谈判活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练掌握一门应用外语并具有用外语会话交流和笔译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用外语和计算机处理有关旅游业业务。

3.培养目标找准市场需求

教育部把旅游管理作为管理学分类工商管理下的一个学科,这样设置课程体系必须打造好工商管理方面的主干课程。使旅游课程设置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强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流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储备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有统计学、财务管理、策划学和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会展旅游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有效拓宽大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通道,克服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二)课程设置体系的设计

我们将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主干课程、相关知识课程和适应市场需要三大系列,这样更有利于按专业的培养方向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有利于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知识结构,更好地体现出培养本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1.主干课程设计:主干课程是旅游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的课程,各门课程的逻辑顺序关系表现是很强大的,这样才能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最基本的框架。普通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因此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仍是一个较强的应用性专业,而并非仅仅偏重学科理论。所以,我们认为本专业应以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为基础,可形成如下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重点不一样。旅游产业要求本专业培养目标具有行业操作能力,产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专业管理人才。

2.适应市场需要设计:旅游业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评价不是指导办学的唯一标准。地方高校如果能够掌握并突出地方特色,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实进课程内容,牢牢结合地方经济这个广大市场,那么自身的劣势就会相对减弱,优势也将会迅速凸显出来。要求本专业的设置要有牢固的地基、过硬的能力、知识、本领,这样才能有效地适应地方高校改革的大方向,尽可能适应现实的人才市场需求标准,引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地科学地发展下去。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模块

根据我国地方高校的定位和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围绕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要一环。根据赵鹏(1998)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向,我们又本着从多年讲授的内容和旅游管理实践活动的关系出发,将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平台模块:

(一)学科基础平台模块

重点先解决与旅游管理知识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管理科学、经济学、旅游外语三大类。本模块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以后专业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具有广泛的理论知识水平,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知识能力的增长点,所以设计学科基础平台模块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针,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从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着力点,培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这样形成一个以旅游活动为研究载体,然后组成与各相关课程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模块。

(二)专业基础平台模块

重点先解决旅游管理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各分支学科课程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前厅客房管理、旅游交通管理以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统计学、旅游美学、旅游环境学等。本模块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充分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进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强化将来工作的适应性和创造性,本模块由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酒店管理等不同侧重面的专业课组成,每部分专业课程都是按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确立的,它们是由理论课程模块和社会实践课程模块组成。

(三)拓展知识平台模块

重点解决旅游管理科学的相关技能培养的问题,主要包括餐饮服务技巧、酒店服务技巧、旅游交通服务技巧、导游口语技巧、烹饪技巧及其部分旅游管理技能操作,如创作导游词、设计不同旅游线路、旅游市场问卷等。技能活动课程涉及的内容层次差别极大,既有简单的技能操作培训内容,又有复杂管理科学技能内容。适当地增加拓展知识课的比重是目前绝大多数院校的当务之急。如今,大部分学校的拓展课都比较陈旧,并且带有较强的旅游专业课程色彩。所以课程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要从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出发,尽快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三大课程模块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地方院校专业方向的差异,进行差异化培养还可以根据旅游产业和旅游学科的发展变化加以调整,这样才能符合旅游业对培养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

第5篇

随着经济和国力的持续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物质上的极大满足促使人们开始学会享受精神上的释放与满足,并且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与日渐加大的生活压力,老百姓更加愿意在旅游上花费精力和金钱,旅游业显然将会变成新世纪的最热门产业,拥有深厚的发展潜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中国已经成为竞争最激烈最有活力的旅游市场的其中之一,而相关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机遇与困难并存。因此,中职院校更应从现代社会对高素质、高能力的旅游人才的需求来看,致力于深化旅游管理教育,培养新型的、合格的旅游人才,促使旅游市场的快速拓展。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首先,大部分院校没有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环境,部分院校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的认识,一味的将旅游管理教育看作一般的文科专业,让学生随便找个实习单位见习就当是结束了实践学习课程。然后,不合理的课程,使得学生不能全面了解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而使学生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对未来工作方向选择进行科学的选择与规划。科学的课程设置可以展现专业的特色体系,平衡课程教学与实践实习占教育全程的比重,只有科学的设置课程才可以充分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的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旅游人才。但是事实却是:大部分中职院校旅游管理课程老套不够创新,与市场的需求脱节,不了解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不知道该怎么样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市场需求不断,但毕业生难以就业的矛盾局面。

(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水平来决定了旅游管理教育工作的成效,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很多中职院校旅游管理教育的质量依然比较低下,使得旅游管理教育的质量也是不尽人意。首先,旅游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很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相关专业都有一定的交叉重叠,正因为这样,想要提升国内旅游业的竞争力,各方面专业人员的储备和系统的图书资料和硬件设备、稳定的教学实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现在中职院校的各种资源十分匮乏。然后,旅游专业教师数目的增长依旧无法满足中职院校对于旅游管理师资力量的需求,在教育产业化的时代背景的促动下,部分高校仅仅是为了增加收入而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缺乏资深的专业导师,甚至滥竽充数,随便找个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授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真正的成为市场所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三)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事实来看,还存在着一个十分显著的矛盾就是,院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是真正需要的人才。原因之一就是,部分高校是专业教育的同时忽略了对道德素质的教育,旅游服务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素质的行业,各行各业都有着其道德标准,而旅游面向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与文明程度。就现阶段而言,要想持续稳步的发展旅游事业,高校必须加强在专业教育的同时,提升专业学员的道德素质,培养出一批专业素养过硬,道德素质高的专业人才。然而现在的一些职院仅仅是传输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生活文明习惯不加以约束,以及缺乏对于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视。

三、发展和创新旅游管理教育的对策

当前,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旅游管理人员可以使我国在这个大的竞争舞台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分量。然而,国内旅游管理教育事业的相对薄弱,使得我国在这一舞台的没有太过突出的表现。所以,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管理教育,改革创新原有的教育体制,完善各类相关教育设施,致力于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育理念。对于开设了教育管理专业的中职院校,要积极完善教育理念,针对于思想教育,学院应大力拓展创新,不能继续传统的被动式的教育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以实践为手段,在基本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将科学研究、理论知识、实习见习相结合,形成自己所独有的教育体系。把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等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院校要建立良好的校内外学习实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锻炼能力,将科研与实践结合,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真正的获得各项职业技能。同时,学院还要与各类旅游部门保持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并且将这些新的问题,新的动态纳入教学内容。开展实例案例分析,这样对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锻炼学生的应用应变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二)聘请专业资深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师资水平严重限制了院校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拥有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开拓创新教育事业的重要前提。因此,学院应加强旅游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摒弃传统的教育方式,舍弃随意找些相关专业教师滥竽充数的做法,院校应该支持部分教师去其他旅游管理教育相对发达、经验丰富的院校进修。聘请一些旅游管理教育的资深专家定期进行专业讲座,学校应积极开展针对于老师专业知识的考核。只有在师资队伍整体得到提升之后,旅游管理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完善的师资结构,是推动教育事业开拓创新的前提。

(三)创新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新型的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才是旅游管理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院校要与旅游业人力资源部时刻保持相对紧密的联系,掌握旅游业的最新动态,了解旅游业的各个岗位的职能分布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依此作为编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依据。这才能培养出最新型的旅游管理业的相关人才。学校随时关注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业,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多元化管理的综合性性人才。除此之外,院校应开展专业知识与道德基础相结合的课程学习,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质不仅仅反应了学校的教育水平,更是代表了中国旅游业的门面,所以提升这类专业人才的道德素质就变得尤为重要。

四、结束语

第6篇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专业培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确立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能否构建科学合理、高效运作教学体系,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重要问题。面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目标应该是:为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首先,旅游教育的应用性特点和旅游产业自身的不断发展要求旅游管理人才必须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经过旅游教育的长期实践和理论研究,学术界对旅游教育的应用性形成了共识。应用性教育门类,都应该与某一领域相适应,与某一行业相适应,与某一职业相适应,而且要在相对稳定中依据实际需求的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1]。旅游教育作为一种应用型人才教育,其培养的人才要面向旅游业的各部门及其企事业单位,学校应在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旅游产业自身的不断变革,要求旅游教育为旅游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旅游企业依靠自身的创新素质形成独立的研发优势与自主创新机制提供人才保证。

其次,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征和旅游学科的知识复合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服务产业,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构成旅游产业的主体,他们各自的运行规律和其内部的管理关系是不同的,其业务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同时,旅游管理学科本身是建立在旅游产业实践基础之上、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的产物,它所涉及的知识与理论非常广泛,其自身的知识复合性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

第三、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由于旅游企业是以顾客活动为纽带,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宗旨的服务型企业,其业务活动的无形性、综合协调性、强文化性、生产与销售的同一性、脆弱性、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其工作需要,其综合素质结构应包括思想品质、职业素质、管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操作技能、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二、实践性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育作为体现人的认识规律的重要形式之一,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具有特殊的实践性和交互性,是一种教与学相互密切作用的实践体系,理论来自实践又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而诞生的旅游教育同样要遵守教育的这一本质规律。在旅游管理专业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一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深化、升华,并将理论应用于旅游实践。实践可以很好地检验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检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学生自己选择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否合适,将来谋求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等等。同时,旅游产业的应用性、综合性且变革迅速的产业性质要求旅游教育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进行实际操作的专业技能和实施科学管理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较宽知识面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是难以达到目的的,旅游教育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并提供旅游管理人才成长良好的实践环境,通过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实现知能转换。因此,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实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适应和满足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需求必经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实践教学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地位的同时,我们应把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使实践性教学应避免两种偏向:一种是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理论上的高层次,在本科阶段就细分专业方向,拔高本科教育,误导学生似乎旅游管理人才不需要从基层做起,忽视基本技能、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一种是重实践轻理论,以实践操作、技能学习代替专业理论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本科教育等同于大专教育,降低本科教育的层次,使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三、基于实践性教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要求

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其终极目标。具体来说,基于实践性教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以旅游产业需求、旅游学科理论为依据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产物,旅游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其实践教学内容设计首先应该以了解旅游产业的需求为前提,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的对于旅游管理人才应对旅游产业需求的能力和知识、素质结构,确定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旅游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上的,旅游教育作为旅游理论体系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其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也离不开旅游学科理论的指导。

2、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根据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较强,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根据实践教学内容,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专业技能模拟操作平台、专业理论应用能力训练平台、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等实践教学平台,较好地实现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3、以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与创新。一方面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担任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师生互动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重视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注重用信息化带动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优化实践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成自主探索性学习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问题

旅游教育不能只讲纯理论、纯知识,理论教学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实现知能转换,必须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2]。要实现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应摆脱传统的学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影响,改变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坚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的原则,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次,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衔接及其时序安排上,应根据学习过程的认知本质和本科学年的周期,在奠定学生初步的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建立专业技能课程模拟实践课程专业理论专业理论应用能力的实践和训练专业战略理论及知识拓展课程综合实践的培养程序与阶梯式提高机制,及时地通过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并由此融会贯通。第三、鉴于旅游教育的应用性特征,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还应考虑与业界的有效结合问题。在学校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实施等各方面紧密依托旅游企业,跟踪旅游企业最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发展,紧密贴近就业市场,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旅游产业业界的动态变化保持高度一致。

2.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分配比例问题

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整个专业体系中,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进度等,有效防止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冲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属边缘学科,开设的课程多,不同的课程又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比例的分配时,应注意该课程的特点,灵活实际地分配好实践与理论的比例,不可一概而论。例如:餐饮管理、客房管理、导游概论等实践性较强的科目,理论知识较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根据调查和实践证明,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应3∶2比较适宜。实践的比例过少,学生达不到实际训练的效果;实践的比例过大,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学生实践。再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应根据其特点,适当加大理论教学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实践和理论的比例按4∶1或3∶1进行为宜。

3.实践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问题

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其中包括旅游行业调查和旅游企业业务实习10~12周。但一些旅游企业出于对利益的考虑,一般情况下不愿意接收实习期半年以内的学生实习。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方面,不应该局限于旅游企业第一线的实习,而应该寻求模式的多样化。如,建立模拟实验室,通过对旅游管理相关应用软件的操作,培育学生对计算机、仪器设备等与实际工作相仿的环境、程序、设备的适应能力;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如实验酒吧、客房、餐厅、实验旅行社等,学生在实习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双赢、互动”为指导思想,与一些大宾馆、酒店、旅游景点、旅行社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建立巩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熟悉旅游企业的具体操作过程。另外,还可以采用假期服务实习、积极参入地方旅游节会、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等方法手段,熟悉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企业具体运作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志江.关于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的适应性问题[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

育教学特刊,2004,19-20.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学生;主体;问题;策略 F20-4;G712.4

经济管理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意在培养管理人才,毕业生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念,具有较强的经济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工作。专业特点以及行业性质决定了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经济管理能力,需要过硬的实践技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把学生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现代管理的知识理论才能真正变成学生的先进管理理念,所有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落实在学生的有效行动,才能把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竞争不断加剧的市场环境下,人才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重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一切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都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认真实践,积极合作,让学生真正获得旅游管理专业以及未来行业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但是,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不能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的教学设计不是从学生实际考虑,而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备课设计;教学目标不能真正立足学生实际,最后不能完全转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组织也没有突出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发挥,很多的活动都是教师一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讲解,学生理解不够深刻,甚至不能理解;也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的学生的在基础和接受能力,只是教师一人在演独角戏。尤其是设计教学实践,不能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知识,训练基本素质,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示范演示,学生不能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也不能培养基本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不能让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尤其不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对于基础和自信本来就不足的高职学生来说,渐渐渐渐失去了学习的欲望和实践锻炼的动力,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就很难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

2、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能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进步。很多高职院校采用填鸭式教学,过分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不能让学生在学习找到自我存在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很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师生之间必要的互动少得可怜,不能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发展空间,尤其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展示,表现自己的能力,暴露自己的不足,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很多的高职旅游管理对学生都是进行理论灌输,不能突出学生实践,尤其是教学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意愿,不能让学生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只有被动的跟着教师学习理论。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不能注重养成教育,帮助学生不断树立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很多高职学生到毕业都是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习,不会主动学习探索,影响学生的未来进步和终身发展。

3、专业实践教学不能突出学生应用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职培养职业型技能人才的根本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让学生能够在具体实践中亲自体验,亲自操作获得最为直接的经验,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现在的高职经济管理不能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尤其不能突出实践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不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偏重理论,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策划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充分体现且有效保障质量效果。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策略分析

1、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想

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不少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决定了教师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和思路,把学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认识到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目标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才是有效教学。经济管理培养的是人才,而是教师的展示,学生的能力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决定了教学的价值。真正让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才是有效教学。

2、强化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高职教学需要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保持师生同步教学与学习。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思考,努力探索,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强化实践应用能力。教师通过多样化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设置适合学生参与思考与展示的教学问题情境,开展不同形式的互动。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应用训练

高职经济管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需要更好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具体感知,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亲自动手,主动感知,能够真正获取能力。教师注重理论教学与现实的联系,尤其是能够和学生生活相联系,学生能够更好地把知识与自己的经历和感悟相结合,增强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把相关理论与具体案例相结合,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感知经济管理的相关知识,并在分析中培养能力。

4、凝聚更多力量,搭建更多平台

高职院校需要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努力拓展更多的合作企业和项目,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展示和应用实践平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改善院校的办学条件,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会感知市场环境,适应经济发展变化,获得企业运营的经验,有更多的应用平台,真正培养适应我国市场经发展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

第8篇

【关键词】 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

在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具有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重在培养具有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合作精神、创新思维、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要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强化其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调整教学计划,开拓实习、培训基地,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巩固工作等,能提高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一、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通过实验、学习、实践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升华学生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熟悉自己的职业情况,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酒店管理人才是培养典型的职业技术人才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因此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和技能操作熟练度要求较高,实践性教学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检验及综合运用,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所以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二、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中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在高校教育中,课程的合理设置对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和培养基本技能十分重要,基础理论课是为专业技能课服务的,专业技能课应在比重上大于基础理论课。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课的比重要大于甚至远大于专业技能课,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这个问题更为严重,酒店管理的多学科性使得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任务繁重,但也正是由于它的多学科性,酒店管理专业更应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强调从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转化。

2.实践性教学与市场脱节

①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以学习酒店经营管理活动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应聚焦于酒店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但目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与酒店管理业务的需求的脱节,不少的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没有考虑到酒店业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以致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学无所用。

②实习时间与毕业分配脱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和毕业分配并不直接挂钩,学生在实习后还要回校继续学习一年或半年时间,这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实习的重要性,不重视实习工作,没有达到实习的目的;另一方面,还有部分学生为留在实习单位而迟迟不归,这也不利于教学管理。

③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中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任课老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理论教学水平高而实践操作能力低的问题。学校在引进师资力量时只看重教师的学位证书及理论教学水平,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把大批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教师拒之门外;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酒店业的迅速发展,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员一旦脱离原有岗位很多年后,观念、实践操作能力等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导致了酒店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

三、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1.合理设置课程。合理安排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比重和时间,增强实践性教学的观念,让基础理论课真正为专业技能的学习而服务,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

2.重视实践性教学,强化教学“应用”能力。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实践教学要达到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酒店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针对酒店实际所需的人才类型来培养学生,强化教学“应用能力”。

3.强化教师培训。当前,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很大问题在于缺乏能够具备真正的酒店实际管理经验的老师。而酒店管理业的迅速发展,对教师知识的更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每年安排时间让酒店管理的老师去酒店学习,增加酒店管理经验,了解酒店业的最新发展,在必要时,还可以聘请校外专业人士来校讲学,与学生分享他们在长期的酒店管理上的经验,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高。

4.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重视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和专业素质培养的实践基地。

四、结语

在酒店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也逐渐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根据酒店需要的人才标准来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高校应在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上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第9篇

对口单招是中高职衔接的一种重要形式,《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又是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本文分析了目前中高职学校《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现状及衔接上存在问题,提出了关于这门课程中高职衔接的设想。

关键词:

对口单招;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研究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第四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中的第七点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模式中已被普遍认知、开展时间久、地区广、规模大、生源质量好的对口单招已经渐趋成熟,也是中高职学校极力推崇的一种衔接模式。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部分就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而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是以管理理论为指导,以餐饮实际业务活动为基础,探寻餐饮服务与运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

一、目前中高职学校《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上

在高职院校制订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餐饮服务和餐饮管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锻炼学生的餐饮服务实践技能,包括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如托盘、餐巾折花、斟酒、摆台、中餐西餐服务等,第二部分主要培养学生餐饮经营和管理的能力,包括餐饮服务的质量管理、宴会运营管理、营销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等。而根据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理论考试大纲要求,餐饮服务与管理是必考内容,占所有理论考核内容总比达20%,对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的考核主要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要求考生了解餐饮服务与管理基本理论,理解餐饮服务与管理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依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餐饮服务)职业鉴定标准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看出,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诸多的相似甚至重复之处,没有体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这也导致了考上高职的学生在重新学习这门课时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教学方法上

由于对口单招模式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如果想顺利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必须要通过《餐饮服务与管理》等6门课程和专业技能的考核,能否取得理想成绩成功升学为师生共同的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老师还是强调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加上中职学生都是初中升学后就读的,年龄小,基础理论学习不够,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对餐饮行业缺乏认识和理解,所以即使是能取得较好分数录取高职,也都需要集中强化训练和记忆。而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一样,教学方法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最多穿插一些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常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无论是理论模块还是职业技能模块与中职校并无太大差别。

(三)使用教材上

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教材都是采用对口单招考试指定教材,教材体系和内容更新慢,多年固定不变,不能与时俱进体现餐饮行业的变化,包括理论和实践,学生和教师没有其他选择,唯有在这本教材上才能找到标准答案。与中职相比,高职的教材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可以选择自己适用的教材,但从教材的内容上来看,高职与中职在教材体系、章节内容、任务模块等方面相差无几,即使有些教材标明是高职高专或中等职业学校用教材,内容上也有很多雷同,没有体现中高职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所要求的不同深度、不同层次、不同目标。

(四)考核评价上

对口单招模式下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娴熟程度。理论知识方面,为了备考,老师会根据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的考试大纲,明确这门课要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牢背牢这些内容,考试分数高低便是对这门课学习成绩的唯一评价。而实践技能(中餐宴会摆台)的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高职由于没有升学压力,所以老师对这门课的考核相对中职内容上面更广,题型更加丰富,理论和实践考核形式多样,分值比例也都由任课老师决定。所以在考核评价上,中高职还是各自为政,没有根据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考核评价方式。

(五)实践教学上

实践教学环节,中高职教学内容基本一样,都是中餐宴会摆台,主要包括铺台布、摆餐具、酒具、餐巾折花、斟酒等内容。因为中餐宴会摆台在对口单招中总分达200分,所以一般会在考试之前集中强化训练。而高职一般会开设餐饮实训课程专门锻炼学生动手服务能力,或者将实践操作部分融于理论教学穿插其中。应该说实践教学部分也没有能体现中高职差异,而是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炒冷饭”,重新再学一遍。

二、《餐饮服务与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设想

(一)制定系统化的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中高职衔接课程看成是一个整体,为实现总体培养目标服务。认真思索《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在中高职衔接中的方位,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果断删除中高职雷同的内容。中职要摆脱以学位中心本位的影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适度降低餐饮管理理论、方法等内容广度要求,突出中职以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服务”能力,如迎宾服务、摆台、点菜服务、值台服务、传菜服务、结账服务等;高职阶段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主要突出“管理”能力,掌握餐饮基层管理岗位如领班、主管等岗位的管理方法、技巧等,如餐饮现场管理、质量管理、采购库存管理、营销管理等。

(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在《论语•先进篇》中最先提出因材施教的方法,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自信,促进全面发展。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餐饮服务与管理》又是对口单招必考课程,理论部分需要学生在对餐饮业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记忆和理解,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大纲要求,除了应用讲授法外,还需充分引用案例教学、情境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对实践技能可以采用分组技能竞赛教学方法。而高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管理基础知识,整体素质较高,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讲授一些餐饮基层管理所需掌握的知识,采用模块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也可以请餐饮企业的专家来校授课或去企业现场授课等。

(三)开发和使用一体化的中高职衔接教材

教材是中高职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提高了基本材料。可以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开发《餐饮服务与管理》中高职衔接教材,以餐饮服务管理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避免中高职教材内容重复,凸显中高职教育的特点,中职部分要突出以实践动手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高职要着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和制度

中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点是要突出其操作性、实践性,所以要围绕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建立和完善校、政、企、行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和制度,逐步引入第三方组织参与课程考核与评价。此外,还可以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学分互认体系,满足各类学习者的需求。

(五)建立以能力提升为本的实践教学衔接

对口单招模式下《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践教学部分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即操作的规范性及时间掌控情况,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高职阶段的实践教学要在中职基础上注重提升学生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如怎么做好餐前、餐间、餐后服务,创新中餐宴会摆台、台型设计,处理各类餐饮突发事件,领班和主管的管理技巧等。

三、结语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需要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职教体系,中职教育是体系的基础,高职教育是体系的中心。对口单招作为中职学生升入高职继续深造的重要形式渐趋成熟,做好课程体系的衔接迫在眉睫。《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中高职旅游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做好课程有机衔接对中职和高职都将大有益处。

作者:周贵平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

参考文献:

[1]刘育锋,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0-34.

[2]杨红旻.系统论视角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11,(07):142-143.

[3]赵春燕.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评价模式分析与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96-98.

[4]范敏,芦京昌.中高职衔接的模式、问题及创新————以杭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08).

第10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126―03

引言

面对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无法独善其身,为了拉动内需,很多省市推出了刺激旅游的一系列措施。旅游业在广西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北部湾建设规划中,广西明确提出将旅游业作为广西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旅游业的发展为广西旅游高等教育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实践教学环境基础,但是,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也成为旅游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广西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现状

广西目前设置了旅游学院(系)的高校主要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民族大学以及广西师范学院,下设方向主要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应用外语等。结合旅游学科应用性强的特征,各高校均对实践教学给予了一定重视。各高校的实践教学目前具有以下特征:

1 实践教学构成以毕业实习为主

旅游学科的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实践、学期实践和毕业实践三大部分组成。(见表1)

2 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有待完善

学生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专业的思维方式,较高的基本素质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学校在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实践活动安排中的主动性才会更有效地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双赢。

广西的高校相对于许多内地的学校而言,在生源素质方面原本略逊一筹,学生入学时在外语、数学、文字表述等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此外,特长、视野方面也比较欠缺。同时,广西各高校目前在理论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较早涉及专业化学习的问题。按照国家较为学科设置的要求,旅游管理隶属于管理学中的工商管理专业,首先要将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主干课程的基础打扎实之后才能进行专业化的学习,否则会由于基础不牢固、知识面过窄而无法具备一名“普教”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因此,在知识结构、基本知识技能两方面,广西高校旅游学院系的学生还需要不断完善。

3 实践教学组织活力不够

实践教学活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从主体上看,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没有有效调动起来;从内容上看,课程实践和学期实践的内容还应该进一步规范与强化;从管理上看,校企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指导欠缺;从基地上看,基地类型不够丰富,未能覆盖旅游行业的传统六大部门及相关管理部门;从目的地上看,未能将技能锻炼与资历积累有效结合起来。

4 实践教学组织的政府支持欠缺

广西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界的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和人才的有效利用息息相关。广西旅游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将为广西旅游业的人才建设奠定较好的基础。政府在为旅游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提供更合理的制度,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给广西高校旅游实践教学创造两还的外部环境。但目前,政府对于旅游实践教学的关注还非常少,给予的支持也相对欠缺。

二 广西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创新

1 广西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创新环境分析(见表2)

2 广西旅游高等教学实践教学战略分析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旅游业界对高等院校旅游学相关专业学生的要求可以用“进的来、下得去、留得住”来概括[1],对于从基层做起的重要性是充分强调的,特别强调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很多广西高校旅游院系的学生对旅游学科的专业知识非常感兴趣,但对于自身在旅游行业的发展却比较悲观,多数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认为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空泛,对于从基层做起的发展前景极不乐观[2]。这样的矛盾导致很多学生期望跨专业就业,对旅游实践投入不足,各企业对通过实践挑选和储备人才的期望值也不断降低,这从根本上制约着旅游实践教学参与各方创新潜力的发挥,最终影响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

针对以上分析,广西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应该以专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此来促进实践教学的创新。

(1) 以专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不能仅仅关注专业技能

专业思维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应该和专业技能并列成为实践中三大主要能力培养目标。旅游业属于服务业,旅游管理工作也是对服务工作的管理,因而,学生应该在实践中领悟服务业的本质,培养专业人士的思维方式。敬业精神是任何工作必须的,从基层做起对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普通学生而言,更多的是锻炼一种敬业精神[3]。学生只有从接触旅游实践就开始培养自身的敬业精神才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基层工作,克服害怕从基层做起的畏难情绪,树立自身对于从基层做起的发展信心。

(2) 以专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强调对于实践的利用,而不是实践工作本身

在旅游实践教学中,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都是对专业思维、敬业精神、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只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手段,而不是实践的目的。在实践中,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相关经营管理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强调实际技能的娴熟。这样,即使学生被安排到洗衣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也应该有助于他对于饭店经营管理的了解与思考,而不会导致学生感觉无所事事,价值无法体现。

3 广西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战术探讨

在以培养专业素质为核心的战略指导下,如何行之有效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这既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也是广西旅游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做好学科体系的科学设置,将实践教学合理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同时也要加强师资教育,加强教师与企业、与业界的联系,为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深入实践的激励机制和平台[4],在师资结构中,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应该有不同的背景要求,这样将充分发挥教师对实践教学的专业指导作用,使实践教学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也是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了解毕业后所从事行业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因此,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是目前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目前,广西设有旅游学科的高校并不缺乏与业界的合作,但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以广西大学旅游系为例,该校酒店管理专业已与广西大多数五星级酒店建立了实习基地,南宁的红林大酒店、沃顿国际大酒店,桂林的漓江大瀑布饭店等,虽然挂牌的实习基地多且广,但是,学生却没有输送,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企业求名气,校方闲麻烦,学生爱面子。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将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紧密连接,实现校企合作从形式到实质的统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转变思想

首先,学校不能将实践教学简单理解成毕业实践,而要将实践教学纳入学科体系中,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实践教学,真正重视实践教学,并将这种观念灌输给学生,从思想上加强学生对实践的重视,不流于形式。其次,要避免企业将学生以廉价劳动力对待,要让企业意识到,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不仅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的过程,这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2) 有选择的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在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时,应该认真的进行筛选,不仅关注企业是否有培养学生实践水平的能力,其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也相当重要,另外,还要尽可能地与将来学生就业挂钩,与学生有就业意向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3) 改革现有的合作模式

目前广西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基本上以毕业实习为主,即使毕业实习,也大多以学生自己联系为主,这使学校辛辛苦苦建立的实习基地形同虚设。因此,改革现有校企间的合作方式很重要。首先,在理论授课中,可以安排实践教学穿插其中,学生可以以参观、见习等方式了解企业运作,感知企业文化。其次,组织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交流与互动,开展相关的竞赛,一方面培养学生与企业的感情;另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实践能力的匮乏。例如可以在《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与酒店服务员的进行技能竞赛。再次,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管理,尽可能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实习,企业在学生实习时对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与学生的实习工资或岗位相结合,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看到发展机会,留住学生。最后,由于旅游业的实践教学大多数在一线岗位,这使部分学生难以接受,如何使学生端正一线岗位的工作态度也决定实践教学的效果。由于在学生眼里,企业的高层管理身上闪耀着成功的光环,而旅游行业的高管几乎无一例外地从基层干起,因此,他们曾经的经历更能使学生从思想上改变对基层工作的态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演讲,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的观念。

总之,在旅游专业中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相当重要,要做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尤其不能忽视政府的作用,广西政府应为广西高等旅游教育的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广西高等旅游教育的良性竞争,并对成功的经验进行及时总结与推广,引导广西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总体品牌的创建。

参考文献

[1] 张建宏.怎样用好实习生[J].饭店现代化,2005,(8):48-52.

[2] 和文征,张启.酒店雇佣实习生问题及培训[J].现代企业,2006,(4):43-44.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专业 精品课建设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146-02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特别是我国政府自1998年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后的十多年来,高职院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取得旅游管理教育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受办学定位不准、办学观念滞后、办学条件落后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诸多误区,与我国经济发展市场主导、广泛参与、科技创新、持续深化的新阶段不相适应。

作为高职管理类专业之一,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和学科、专业特点。各高职院校近年来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纷纷开展培养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案、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以带动其他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总体教学水平的教学建设活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重视精品课建设、重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充分认识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统一思想,认真对待

高职院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文件,开展教研活动,统一思想。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师中树立精品课建设是每位教师获取展示空间和发展平台的重要机遇的信念。

1.今后一段时间内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内涵发展、科学发展,进入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历史阶段。因此,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成为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最关键的环节。

2.目前高职教育一直沿袭着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搞压缩饼干式的课程教学。若不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那么高职教育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针根本无从谈起。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学科本位教学不适应目前的高职学生。对应高职毕业生熟练应用型人才的定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强调所教知识与技术的“应用”与“实用”,而不是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掌握”。

3.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反映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反映了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内涵,也反映了高职教育改革走向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4.精品课程建设精在创新、重在实践,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条主线。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其课程教学必须要有职业特色。精品课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建设良好教学队伍的有效途径。

二、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精品课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新路子

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精品课建设,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新事物、新任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就是解决好如何为学生提供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问题。它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践实训内容建设等,对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精品课建设的途径。

(1)注重教材的选择和建设。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教材、考试大纲和专业教学教材与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销对路的多证多能人才。譬如,陕西省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对应开设了“陕西导游”、“导游基础”、“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四门导游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为专业课程,还加大了这类课程的实践课时,并使用导游证资格考试的指定教材,为学生取得资格证书创造了条件。在教材的选用方面,采用国内公认的、高水平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同时以国家级重点教材及国外的优秀教材为扩充性资料,并配套有反映专业特色的实验指导书。

(2)调整教学大纲。过去课程教学大纲就是本科专业的浓缩版,现在我们主要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群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思想,设计可操作性强并能结合本课程特点的实训实习。

(3)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各教学环节。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各门课程进行了讨论式、研究式和演讲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学、课堂讨论与学生串讲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多媒体在容纳具体录像资料以及大量的彩色图片信息的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为此,授课中,各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制作CAI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另外,模拟导游等课程还率先实施了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目前已经上网的资源包括:各门课程简介,模拟导游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50分钟的课堂教学录像,课程电子教案,参考书目录等。

(4)改革考试方式,加大能力考核力度。各课程在考试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种试点,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应坚持以能力考核为重点,考试形式灵活多样,其中包括考试内容改革(例如,增加综合应用题和开放性试题的比例),考试方式的改革(例如,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闭卷与撰写小论文或总结相结合的方式等)以及采用了将平时成绩、考试成绩与实验课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方式。小组竞赛、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笔试旨在了解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灵活运用程度。口试主要考核学生思维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该课程知识点多、记忆量大的问题。通过竞赛的方式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实际操作是整个考核的重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动手完成模拟环境下各项活动的处理,以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如“地方导游”课程可以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导游词撰写、模拟实训、现场导游、才艺展示以及期末闭卷等综合考试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技能,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5)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优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的地位愈来愈受重视。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加强社会实践训练。让学生进入各类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亲自参与实际工作的全过程,使其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对具体工作和主要流程比较详细地了解,使学生掌握工作流程、主要操作要点,熟悉主要设备的构造、作用原理,既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建立了模拟导游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并与相关景点、旅行社、酒店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努力探索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道路。

通过上述实践性环节的实施,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刻地理解转理论,强化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6)利用开放式教学环境,完善双证书教育。精品课程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与课程中,在具体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力求使多数学生通过中、高级职业鉴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大力改革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融证书的大纲内容于教学中,把课程的成绩与证书挂钩,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考核鉴定,并获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现双证书教育。在就业面试时能做到“上手快、有后劲、多证书”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形象地体现了符合上述要求的人才特征。“上手快”体现在学生就业时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接轨。“有后劲”不仅体现在更新知识、技能即继续学习的基础方面,更体现于学生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多证书”是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标志,也是毕业生能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竞争上岗的实力表现。

2.精品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任课教师的知识、人品、理念、能力、追求的综合体现。

(1)精品课由系中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承担精品课主讲任务,并带动相关教师和实训教师,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传帮带梯队。教师的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得到充分展现。

(2)在岗教师培养、新教师上岗实习制度得到教师充分的认可和拥护。使一专多能教师,既能讲理论、实验,又能讲实训、长期胜任为企业服务教师的能力得到尽情的发挥。

(3)强化制度建设,切实保障教学。为保证教学管理严谨、细致,并使其逐步走上正常化、制度化轨道,教研室尝试制订了集体听课制度、青年教师试讲制度,建立教案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学日志与实验日志检查、教学环节检查、学生作业批改检查以及考勤检查等各项教学检查制度,以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此外,课程组还通过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个别学生访谈及填写课堂评教表等方式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总结,用于教学;同时,聘请督导组专家对青年教师的授课进行点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通过面对面的诚恳交流,使青年教师认识自身的不足所在,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围绕教学开展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教学研究活动是交流教学经验、解决教学问题、促进课程建设和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为此,课程组围绕课程建设规划与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课改革、实验室发展规划、学术交流总结等有关主题多次开展教学讨论,促进了教师间的学术与教学交流。

教学作为教学科研型一线单位,在教学的同时,积极鼓励教师申请各类科研课题。在课题的申报及研究中,注重全体教师的参与,在课题研究中各成员之间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合作,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奋进创新的精锐团队。

(5)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书育人,关心学生的成长,注意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思想问题,端正学习态度,巩固专业思想,树立学习信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尚未实现向能力本位转换,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课程改革尚不能与时俱进,学习国外经验与结合国情、省情的关系尚未处理好,高等职业旅游管理教育的特色难以彰显。一是课程体系不完善;二是教学内容陈旧,具备前沿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甚少;三是教学手段落后;四是缺乏实践教学内容;五是课程考核体系不健全,多为期末“一考定成绩”,起不到全面检查学习效果的作用;六是现代的教学方式、方法与考核手段,不能适应高等职业对技能的需求;七是校际联系合作不紧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社会对旅游人才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开发优质课程产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

2.李忠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对策.[EB/OL].中国高等教育网,2005.2.4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45

1 引言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基础技术课程,重点讲授旅行社的建立、产品开发生产、接待管理、质量管理、计调技能、出入境业务等内容的一门必修课程。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更为透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技能,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2 课程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方面,掌握旅行社基础知识、国内旅行社现行管理法规制度、旅行社建立的相关知识、市场定位分析的相关知识、产品开发的相关知识、接待工作的内容及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外联部工作流程、计调业务的工作流程、出入境业务的办理程序。

技能目标方面,能为旅行社定位旅游客源市场、独立开发产品、推广旅游产品、门市接待、制定与操作外联工作计划、管理部门业务、管理客户信息、管理产品质量、搜集业务信息、设计旅游产品、接待旅游团队(接待计划)、旅行社出入境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等。

态度目标方面,要求具备:刻苦学习精神――思维积极,独立完成作业;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达成目标;诚实守信品格――遵纪守法、认真做事、真诚做人。

3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

3.1 总体设计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求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1]。依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将课程划分为如下能力体系:旅行社基础理论与知识、经营管理技能、实务操作技能、辅助技能。在此基础上,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操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3.2 理论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完成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旅行社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旅游产品的销售、旅游服务的采购、旅游团队与散客的接待、旅游投诉的处理、旅行社财务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2]。

3.3 实践教学过程设计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单项服务技能训练、综合服务项目训练、顶岗实习等项内容[3]。

单项服务技能训练分为门市接待、产品策划、产品开发、产品销售能力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对客交流、产品解说,合同签订的能力;市场调查、产品策划的能力;掌握票务采购能力;具备实施接待计划、团队跟踪控制的能力。

综合服务项目训练是指根据旅行社实际工作中的项目运作流程,采取“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安排学生的生产性训练教学环节。本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在校内或者旅行社参加由旅行社提供的生产项目,注重对学生实操技能的训练。

顶岗实习是安排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中,注重的是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训,结合旅行社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岗位,从事实际的服务工作。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相关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

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可以让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专业技能更加熟练,达到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4]。

4 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4.1 理论教学模式设计

依据岗位及技能要求,课程划分为如下基础知识模块:旅行社基础知识、旅行社运营、旅行社实务、旅行社经营支持项目。以上四个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分类、组合,并结合各模块与项目,采取如下方法与模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融合传统教学:针对知识点多、容量大的理论与知识,通过图片、流程图、结构图、影音文件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形象为学生讲解;对于需要理解、推导的知识,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思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项目融合案例教学:备课时认真设计项目与任务,准备丰富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上为学生布置相关任务,结合案例进行教学。让抽象的理论与知识的讲授,变成具体的操作任务。

引导融合分组教学:针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授课中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结合旅行社实际,提出相关的问题。进行分组教学,学生为主体,教师做主导,开展“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等形式,让学生更形象、更牢固掌握理论知识。

4.2 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以上对于实践教学内容的分类,实践教学模式以旅游服务技能训练为重点,按以下内容进行设计。

4.2.1 单项服务技能训练

在校内模拟以实训室场地,模拟旅行社实际经营环境训练单项技能。内容包括模拟旅行社设立程序、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销售、旅游接待服务等项目。在校外企业实践基地,以企业环境为依托,重点训练学生门市接待能力、对客服务能力、产品销售能力、导游带团讲解能力等单项技能实际操作能力。

4.2.2 综合服务项目实训

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学生进入旅行社进行企业生产服务项目实训。结合旅行社,合理设计实训项目,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模式,严格按照企业要求培训学生。综合服务项目实训主要内容包括导游带团服务技能、门市管理、客户服务与管理、旅行社产品营销等实训内容。

4.2.3 顶岗实习

学生进入企业直接参与到旅行社的生产经营中,为学生分配相关的旅行社实习岗位来完成课程的实习任务。通过顶岗实习,对旅行社的运营、旅游服务内容、旅行社岗位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后就业能力。

5 课程考核评价

通过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考察学生对于课程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易于考察学生对于运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检查课程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技能,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5]。

5.1 理论教学考核

对于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知识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教研室要与企业结合,建立试题库。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的知识性题目,突出必需、够用的原则,着重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突出能力考核为主的教学目标。

5.2 单项技能训练评价

教研室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并共同制定《旅行社单项技能实训指导书》,重点考察学生单项旅游服务技能水平,单向旅游服务技能的项目设置应符合企业对人才使用的具体要求,体现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单项旅游服务技能的考核要综合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意见,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一份《单项技能考核成绩表》,校内与校外指导教师共同为学生评定训练成绩。

5.3 综合项目实训评价

在校企合作协议基础上,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旅行社综合服务技能实训指导书》,重点考察学生旅行社综合服务技能水平,旅行社综合服务技能的项目设置应符合企业对人才使用的具体要求,严格按照技能标准化体系培训和考核,依据企业管理模式,对实习学生进行企业方式的考核,同时,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结合企业对实习学生的考核,综合评定出学生的实训成绩。

5.4 顶岗实习考核

根据学分制教学计划以及学校有关毕业生实习的有关规定,组织学生赴企业参加企业的旅游服务生产项目实践,重点考核学生岗位技能水平。采取“校企合作考核、企业考核为主”的综合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成绩的考核。

6 结语

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实现这种技能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的目标。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技术课程,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笔者在一线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对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步拓展到校内实训室、旅游企业、用人单位,使学生在更贴合实际的环境中开展学习与实践训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专业素养,达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蕊,边文亮.《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5):158-159.

[2]孙光.谈项目教学法在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0,(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