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的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协同教育;糖尿病;健康教育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由单纯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而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也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糖尿病(DM)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对DM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护士是健康教育患者的扩张力与生活质量,让DM患者在最大范围内享有健康。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病,肿瘤,艾滋病之后的第四大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糖尿病总病率已达到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全面有效的控制DM并非单纯用药可以达到,其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基本的糖尿病知识是患者进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DM患者的教育在DM的管理和控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总结其有效的教育方法,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在应用健康教育程序时,特别重视患者参与的重要性即协同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护患双方建立起积极的教学互动关系,避免了传统的被动式宣教。采用协同教育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1 评估并确定患者和家属的教育需求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因年龄、职业、生活习惯、文化素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教育需求,我们根据患者的个性化需要,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大大提高了糖尿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健康教育中除了评估患者的一段资料,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等各方面内容外,还建议让患者自评心理状况和自护能力以及对DM的了解程度,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患者及家属的教育需求。
2 共同建立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即通过健康教育所期望患者达到的行为,是对糖尿病患者经过健康教育所表现的行为描述。
根据患者的评估资料,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充分讨论后共同制订教育目标,制订目标要注意具体,可测量,可观察,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我们把目标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类。近期目标为帮助DM患者了解DM 知识、营养学常识、检查和治疗目的及护理要点等;远期目标为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同患者一同制订饮食运动计划,减轻或避免各种并发症,提高DM患者生活质量等。
3 选择教育方法
根据患者情况和教育目标的差异,我们因人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可分为视觉为主的方法,听觉为主的方法和触觉为主的方法。
3.1 视觉为主的方法 针对视力较好的患者,采用图片,手册教材,幻灯片,多媒体实物模型等各种可视资料,使糖尿病患者了解DM的相关知识。
3.2 听觉为主的方法 针对病情较轻,听力良好的患者,护士而对面的讲解胰岛素注射技术,血糖,尿糖测定,饮食知识,运动疗法等,组织讨论,使患者懂得疾病,信任护士,信任自己。
3.3 触觉为主的方法 针对病情较轻,体力较好的患者,护士教患者或患者之间进行足部,手部按摩,促进了护患关系融洽,使患者之间更加和谐。
4 协同执行教育计划
在确定患者及家属对学习有充分准备,并在生理上无障碍,心理无焦虑状态下,采取适当形式实施计划,采用三种教育形式:
4.1 集体教育 属于开放式教育,采用演讲会,沙龙,俱乐部,糖尿病协会等方式,进行宣教,解答,有时应用广播,电视,刊物等宣传媒体进行。
4.2 小组教育 属于自由式教育,小组教育人数不宜过多,最好为5人左右,我们主要采用一个病室病员间交流,这样允许患者讨论,提问,互相谈体会,组员之间互教互学,还亲自实践注射胰岛素,联系测血糖等。
4.3 单人教育 常作为前两者的补充,一方面对有一定文化程度或有一定DM知识的患者,结合各种技术,指导对患者进行更深的教育;另一方面,对伴有活动能力丧失,文化程度低,语言障碍或个人隐私情况较多者,要反复耐心教育,用患者听得懂得语言来讲解,例如用圆圈来解释细胞,用钥匙和锁来解释胰岛素对细胞利用糖的作用。在按计划实施教育外,大量非正式教育应融合在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如日常铺床,服药,注射等护理,直接作用于患者身上,使他们得到心理支持,也能去得明显效果。
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育个性化,更要注意患者的反应双向化施教,教育要坚持续化,还要有必要的考察办法,如引导患者复述,提问,出院时进行知识问卷考察,确保健康教育的有效。健康教育的实施范围要广,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门诊-住院-出院后全程健康模式,以加大教育的力度。
5 进行质量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的质量效果评价是对患者教育计划及实施的全面审核过程。评价科采取以下形式,健康教育的质量效果评价是对患者教育计划实施的全面审核过程。评价科采取以下形式。
5.1 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评价
患者自身对健康教育接收情况的评价;患者出院前的问卷调查或自护能力测评,了解患者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或者出院后复诊或随访情况,电话回访时一种经济,快捷,实用且患者易接受的方式,是将医院健康教育延伸到患者家里的有效手段,可了解患者对参与疾病治疗的积极主动程度。通过患者之间的谈话,让患者在轻松,自由的情况下进行评价患者互相提供的健康教育指导效果,也可以在护士执行护理操作时,随时询问患者的健康教育情况,并随时总结,记录。
5.2 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评价
护士对自身的健康教育评价: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健康教育自评表格,护士定时填写,并交由护士长检查评价,有时甚至重新制定计划或改变教育方式,护士自身评价体系的建立,使护士对自己的健康教育评价有据可依。每位在班护士都能清楚的看到患者的目前健康教育情况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以后的健康教育计划,可随时与目前的教育效果对照。不定期的护理查房,都可以对护士乃至整个科室的健康教育进行综合性评价。
[摘要] 目的 探讨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某农村小学6年级3个 班学生共150人,均为12岁,分为模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和空白对照组各50人,通过教育前后问卷调查口腔健康 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健康行为形成情况比较教育效果。结果 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健康行为形成情况 在教育前3组差异无显著性(f=1.03、1.54,p>0.05);教育前后比较,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差异有显著性 (t=9.38~24.14,p<0.001),空白对照组调查前后差异无显著性(t=0.07、0.38,p>0.05);教育后,模式教育组 和医生教育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16.56、40.78,q=10.12~19.41,p<0.001),而模式教育组 与医生教育组差异无显著性(q=1.51、1.82,p>0.05)。结论 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可使这项工 作有效、经济、广泛、持久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农村儿童口腔卫生状况.
[关键词] 农村人口;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work mode on oral health education in children inhabiting in rural area.
methods this study enrolled 150 children of 12 years old of grade 6, three classes, from a rural primary school, who were equally randomized to three groups as: mode education (me) group, doctor-education (dg) group and blank-control (bc) group. the ef- 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was evaluated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of oral health and formation of oral health behaviour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he education via a questionnaire. results before education,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in terms of awareness of oral health and oral health behaviour (f=1.03,1.54;p>0.05). a comparison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the difference of me and dg group was significant (t=9.38-24.14,p<0.001), while that of bc group, not significant (t=0.07,0.38;p>0.05). after educa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 de and bc groups were signif- icant (f=116.56,40.78;q=10.12-19.41;p<0.01),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 and de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q= 1.51,1.82;p>0.05). conclusion the mode education for oral health enables this program to be developed effectively, eco- nomically, extensively, and enduringly, which will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appearance of dental hygiene of rural childre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rural population; child; mouth; health education; work mode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资源有限,长 期以来没有规范有效的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 式,使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持续开展,造成农村儿 童口腔保健知识匮乏,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针 对这一情况,本课题组总结多年农村儿童口腔健康 教育工作经验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研发了一套农 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这套模式的特点就 是将一套成熟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方法交由幼儿 园、学校老师,替代医生完成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使 这项工作可以科学、有效、长期、广泛开展,逐渐形成 规范的教育模式。本研究对这套模式实际应用效果 进行科学评估,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实际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农村小学6年级3个班学生共150 人,均为12岁,分为模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和空白 对照组各50人。模式教育组教师参加过由当地教 体局组织专业医生举办的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 作培训.
1.2 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本模式健康教育教材针对教育对象实际情况分 为3~5岁、6~11岁、12~18岁3种版本,分别制作 了教育幻灯、手册、展板、教案等材料,本研究使用 12~18岁版本。其教育内容如下。①口腔生理知 识:牙齿的解剖构造、恒牙介绍、口腔健康标准;②口 腔疾病危害、治疗知识:龋病、牙周病、牙列畸形的病 因、危害及治疗知识;③口腔疾病预防知识:刷牙方 法,牙刷的选择,含氟牙膏的使用,牙线的使用,窝沟 封闭,健康饮食及定期检查牙齿等知识;④儿童前牙 外伤的紧急处理知识.
1.3 口腔健康教育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健康行 为养成情况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口腔保健 知识、态度和行为,学生在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前1 d 和教育后3个月用相同调查问卷测试.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0.0及ppms 1.5[1]统计软件对结 果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在口腔健康教育前,3组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知 晓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1.03,p>0.05)。教 育前后比较,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差异有显著 性(t=25.14、15.83,p<0.001),而空白对照组调 查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t=0.07,p>0.05)。教育 后,模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 均有显著意义(f=116.56,q=19.41、17.90,p< 0.001),而模式教育组与医生教育组比较差异无显 著性(q=1.51,p>0.05)。见表1.
2.2 口腔健康行为养成情况 在口腔健康教育前,3组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养 成情况差异无显著性(f=1.54,p>0.05)。教育前 后比较,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t=11.30、9.38,p<0.001),而空白对照组调查前 后差异无显著性(t=0.38,p>0.05)。教育后,模 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 显著性(f=40.78,q=11.94、10.12,p<0.001),而 模式教育组与医生教育组差异无显著性(q=1.82, p>0.05)。见表1.
3 讨
论 口腔健康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以 教育的手段向人们传授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与技术, 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益于口腔健康的行为,是实现 人人参与并享有口腔卫生保健的根本途径,也是口 腔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2]。通过口腔健康 教育,增加了人们的口腔保健知识,同时口腔保健意 识也会相应提高。在本研究中,模式教育组和医生 教育组在教育后无论是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还是口
表1 口腔健康知晓情况及健康行为形成情况比较 (n=50,-x±s) 组别时间知识知晓率(χ/%)行为形成正确率(χ/%) 空白对照组教育前23.25±16.94 19.25±16.60 教育后23.50±16.68 20.25±16.51 医生教育组教育前25.25±16.27 18.25±14.77 教育后 73.75±24.12*# 52.25±24.83*# 模式教育组教育前20.50±16.51 14.50±10.81 教育后 78.00±17.96*# 58.00±24.71*#
与同组教育前比较,*t=9.38~24.14,p<0.001;与对照组教 育后比较,f=116.56、40.78,#q=10.12~19.41,p<0.001.
腔保健行为养成率都比教育前有了显著提高,证明 该模式可使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
由于口腔健康教育是一项基本而持久的工作, 其内容丰富,手段多样,可以在临床、学校、社区等场 合,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3]。与学 校融合的口腔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 知识[4]。小学时期是口腔健康观念与行为的养成 期,小学生接纳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在学校中学到的 口腔保健知识和技能对于成年后的口腔健康有显著 的意义[5]。本模式将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交由学校老 师完成,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各项优势,解决了农村医 疗保健资源不足的问题,使这项工作能持久广泛地 开展.
本模式的研究突出针对我国农村现状,由于我 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设施相对落后,所 以在模式研发过程中,不仅制作了多媒体教学系统, 也制作了简易展板,使这项工作能在各种教育条件 下实施。本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式的教育效果与专 业医生所达到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为农 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9年,我们在青岛周边农村实验推广这种模式, 通过当地教体局组织,对该区学校相关教师进行了 培训,在后来的调查结果表明,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 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跟踪观察,以便更深入地研 究本模式教育的远期效果.
知-信-行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 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 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6]。农 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已经被我国所重视,但是 这项工作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创建一套行之有效 的工作模式尤为重要,我国现阶段没有这方面的报 道。本课题组通过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模式的研 究,使这项工作有希望科学、有效、广泛、持续开展,作为农村儿童口腔 疾病预防工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对我国农 村儿童口腔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ppms 1.5统计软件的功能及其应用 [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45(1):91-93.
[2]马涛.口腔预防保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3.
[3]王祥才,张展堂.山东省第二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
[4] chapman a, copestake s j, duncan k. an oral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me based o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j].int j paediatr dent,2006,16(1):40-44.
就目前国内的健康教育来说,很大程度是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西欧)为范本来“跟踪”、“引进”的。这似乎基于这样的观念:我们的健康教育是落后的,而且差距在扩大。然而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开始引进健康教育的学说和新的工作模式时,美国哈佛大学却资助研究中国的传统养生方法,而斯坦福大学受五角大楼的委托,已秘密研究中国养生学多年……这些都不由得促使我们思考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中国的健康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发展?
在本期专题中,我们请相关专家从不同角度谈对中国健康教育模式及养生学的认识,希望有助于打开人们的思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教育模式。
健康教育学说的提出,不能说不“得益”于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建立在解剖学、实验生理学、细胞病理学等基础上的现代医学本质上是生物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物医学的进步使绝大部分传染病都置于人类的控制之下,少数传染病甚至被消灭(如天花)或即将被消灭(脊髓灰质炎)。生物医学的这些巨大成就在人们心目中造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势,即认为只要按这一模式走下去,任何疾病都能被战胜,甚至被消灭。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更强化了这种思维定势。按照生物医学的模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人体器官、组织、细胞乃至生物大分子等不同层次上找到可观测到的变异,弄清楚这一点,就可以寻找特定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战而胜之,治愈疾病。
然而,事情的结果却出人意料。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心理负荷也越来越大,而且生活方式和行为也越来越偏离,人类作为一个物种长期进化而形成的自然状态,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激增,医疗费用直线上升。据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统计表明,60%~70%的疾病系心身失调所致。一些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哮喘等都和心身失调有密切关系。对于这类疾病,无论是病因、病理的研究,还是疾病的防治,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框架里是很难找到解决办法的。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非线性巨系统。非线性科学告诉我们:非线性系统状态的任何一种改变,都可以由多种因素之中一种,或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通过系统内部的多种途径(其中一种或多种)而促成。因此,试图在生物医学的框架里弄清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进而防治这些疾病,从方法论来说是错误的。
相比而言,中医有6400年历史,《黄帝内经》成书于2500年前。世界上曾有四大传统医药体系:中国、埃及、罗马、印度。随着历史的变迁,后三个传统医药体系均已消亡,惟有中医药体系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健康的保障。当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人们尚在茹毛饮血时,中华民族已有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自我保健方法。传统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带有自己特有的社会文化印记,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重视心理因素,强调顺应自然,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传统养生学是一门古老的交叉学科,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点,符合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模式要求。
【关键词】健康教育 模式与方法 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护理工作全过程。而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角色,要掌握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才能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做好全身心的护理。我病区病房收住的病人教育背景、文化水平、年龄差距较大。收住的老年患者的动作缓慢,听力视力下降,记忆力差,但他们大多数人比较认真仔细,对护理工作服务质量要求高,对自己生命健康倍加重视。这些因素给病房健康教育增加了很大难度。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疾病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使人们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随着人们健康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医院服务功能的扩大,临床护理工作正转化为集治疗、预防、康复和促进健康、恢复健康为一体的多元化护理模式,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实践。健康教育不可避免的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目前尚未发现一种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可借鉴,现对于健康教育方法探讨如下:
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
1、程序化健康教育即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
包括了以下5个基本步骤:评估:寻找病人需求的资料和信息。诊断:对病人和家属所需知识和帮助的判断。计划:对健康教育活动做出安排。实施:将各项教育措施落到实处。评价:对教育效果做出判断,必要时进行重新评估。
程序化健康教育方法将健康教育体系从一般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理念
2、健康教育路径法 我院于去年开始借鉴美国整体护理路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路径的制订,即评估后以病人住院天数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活动、饮食、护理等11项为纵轴依据标准护理计划制订健康教育路径表并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由护理专家审订路径表,各班次护士按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避免部分护士因年资短、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造成的低效性宣教。据调查,实施此方法后病人对护士服务的满意率、健康教育达标率、病人相关知识知晓率都大大提高。此外,此方法还有助于医院——家庭互助治疗模式的开展。
3、语言教育法 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它是通过语言的交流与沟通,讲解及宣传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加受教育者对健康知识的理性认识。如个别谈话、咨询、讲座、讨论、座谈会等。其特点是以语言为工具,直接交流,简便易行,灵活性大,针对性强,经济有效。语言交流对健康教育者的自身素质有较高要求,要掌握人际交流的技巧,要与受教育者有共同的语言。
4、图文宣传法 它是通过一定的文字传播媒介和受教育者的阅读能力来达到护理健康教育目标。如采用宣传栏、健康教育小册、传单、科普读物、报纸等,将教育内容教给病人自己阅读。其特点是教育内容较系统全面,教育范围广,方便实用而经济,材料可反复使用。但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阅读能力,而且护士尚需给予必要的解释,使受教育者正确理解教育的内容。
5、形象化教育法 通过实物、标本、图画、模型、照片等传递健康信息。特点是生动、形象、直观,如与健康教育文字材料配合使用,可增强理解和加深印象。
6、电化教育法 运用现代化的声、光设备,向受教育者传送教育信息的教育方法。其特点是发挥了视听并存的优势,形式新颖,形象逼真,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7、实践教育 通过指导受教育者的操作,达到掌握一定的健康护理技能,并用于自我或家庭护理的一种教育方法。
8、综合性教育 综合使用上述诸多手段的一种健康教育方法。
护理健康教育使用方法中可重点推出的一类建议辅助方法
1、激发病人及家属对于健康教育知识了解的兴趣 兴趣是能让人产生强烈求知欲的,有了求知的欲望,病人及其家属才会对护理人员所授的健康教育知识很好地接受和吸收从而大大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 护理人员的素质和理论水平将很大地影响健康教育地质量。
3、护理健康教育应坚持科学性、实效性、整体性、程序性、保护性的基本原则。
讨论
1、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具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强各种治疗效果的作用,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健康教育将成为一些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2、做好健康教育可以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取消偏见,有利于社会及患者进一步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3、新型护患关系的建立,强化护理人员责任心,提高法律意识,避免护患纠纷,做到自强、自尊、自护、自爱。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适应模式
从具体的实践过程来看,在明确了网络背景下我国高校执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以后,应用型本科高校需着手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与线下“一对一”沟通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环节中,需要进一步理顺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适应模式的基本内容,并且,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及其实践效能等方面来逐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力度,以便大学生及其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使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更大的效用.
1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分析
通过研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以及移动终端教学平台的相关内容,能够得到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推行下去的有效策略,进而令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真正起到作用,帮助到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实际问题.另外,我国高校内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以及学生会干部等人,要能够从线上教育平台筛选出一些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与之进行线下的“一对一”沟通,如若发现其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则要及时进行教育辅导.从长期以来的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到,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氛围中,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日益向好,大学生普遍能够接受此种基于网络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1.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其适应模式
简单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需要现代教育事业的总体氛围良好,无论教职员工还是大学生群体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关注,并能够理解该类型教育所具备的教育意义.实际上,针对一项工作的适应模式的研究较为繁琐,需要与之配套的适应机制来加以巩固.适应机制指的是环境内的个体对环境所产生变化的适应,主要可以通过先天或后天的学习得来的反应方式.从这样的定义来解读适应机制,能够对适应模式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进而通过科学化的策略来开展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之中,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十分多元,如若其心理建设不够强大,则很可能在繁冗的信息中被淹没,甚至很可能会对其人生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需要以一种“温和”的教育方式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策略化的方式来缓慢推进网络时代氛围中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策略及其实践效能
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构建大学校园网络教育平台当中的师生互动模块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促动学生多与人沟通,另一方面能够令学校的教职人员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这是推进网络时代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意义所在;同时,更要从不同的角度、以一种合理化的适应模式以及差异化的策略来持续执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践价值与社会意义.(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策略分析.在时代当前,网络的复杂性有目共睹,对于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而言,需要极强的心理建设以及思想建设,才能应对纷繁多变的网络时代,避免大学生出现思想上的误判.从我国高校思想教育的角度来看,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往往缺乏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更需要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一整套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网络教育课程平台或模块,以便于大学生来此学习和交流.实质上,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发现,针对高素质人才的思想教育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成果,而且,目前我国的国情仍旧十分艰巨,需要一批有文化素养且有坚定思想政治基础的大学生去推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各领域管理.即便是在网络时代环境中,通过校园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综合类还是专业类的高校,专门负责大学生心理教育网络课程的教职员工或者是学生社团组织都可以在其学校的公共网站上开辟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板块,每天更新教育内容,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融合一部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以此来促动学生关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校园网络平台所设置的该模块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还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运作的实践效能研究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大数据”的时代环境中,甚至已经有一部分在校学生或是社会人员运用了网络教育平台的渠道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大数据”,顾名思义即为通过标准数据库技术高效处理的规模巨大且复杂的数据信息.纵观大数据时代的演进,可以清楚的发现,这些“大数据”来自于人们在使用电脑、手机以及其它电子终端设备时所留下的痕迹,社交网络中的大数据信息尤甚,每日的数据量不可估量,当代大学生更是手机不离手,每天大量的信息都是从移动网络终端所获得的,微信、QQ、微博等沟通方式盛行,因此,学校在推进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也要从这些移动终端着手来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温和方式来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运作及其管理而言,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或是执行者运用较为有效的适应模式来推进实际工作,进而让学生乐于在网络平台上学习知识或是结交友人等等,这是选择良好的适应模式所能够达到的效果.
1.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线下“一对一”教育辅导
从国家以往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一年毕业的大学生群体的数量较以往有了很明显的增长,这是国家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有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在面临就业时,对自身价值的衡量并不客观,甚至偏离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滋生了心理扭曲的想法,逃避就业,甚至思想偏激等.因此,在学校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来渗透教育信息给大学生群体,还需要高校的教职员工与学生会管理干部的共同努力,发现有偏激思想的学生,并给予正确的心理健康辅导,发挥“一对一”线下教育指导的作用,扭转个别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
2如何更好地强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力度
2.1逐步渗透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稳定发展
从实际工作来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教育过程,也并非硬性传授文化知识就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而是要在生活中慢慢渗透,尤其是对于处于大学生而言,教育模式的选择极为重要,因为大学生群体正处在争取思想独立性的阶段,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在追求较为自由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如若将一类传统文化硬灌输到学生群体当中,则极可能适得其反.因此,采取适应模式来推进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较为可行.从实际情况来看,鉴于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与日俱增,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总体教育的成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群体所承载的是传统文化与人类智慧,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之下,才能将这些文化与智慧转换为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所以,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都十分重要.高校要尽可能采取科学化的教育策略来推进网络心理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愉悦氛围中坚定其自身的未来奋斗目标,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
2.2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全程健康教育;糖尿病;护理管理
糖尿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与作用受损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1]。加强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身体状况与生活质量得以改善。本文对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部分有糖尿病患者实施包括医学知识、自我管理技巧、并发症监测等在内的全程健康教育护理,取得理想治疗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248例糖尿病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24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124例,观察组男65例,女59例,年龄58~70岁,平均年龄(62.4±5.3)岁;对照组男63例,女61例,年龄56~68岁,平均年龄(60.8±5.6)岁,两组化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予以对照组传统健康教育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成立具有专业医护人员、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的健康教育中心,细化科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促成高效管理制度体系形成。教育管理实务均有科室主任负责;患者疑难问题解答,教育组织活动由主治医师负责;教育事务分配与指导由护士长负责,患者具体保健、护理、血、尿糖监测、用药指导由专科护师负责。结合患者文化背景、心理、精神状态、治疗计划、不同阶段出现的健康问题,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路径。结合患者需求变化与专家审定意见对健康教育路径不断改进完善。视患者是否住院而确定实施院内或院外教育。院内教育包括:入院系统化教育、病变专项教育、出院指导教育等;院外教育主要采取电话与门诊随访方式展开,主要针对患者生活、运动、饮食、心理指导、尿糖、血糖、血脂、血压、肝肾功能等测定与并发症预防进行教育。
1.3观察指标:①血糖控制情况评价:a.良好:患者空腹血糖水平维持在4.4~6.1mmol/L;②一般:测得患者空腹血糖值≤7.0mmol/L;③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超过10.0mmol/L。②糖尿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评价: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评价采用密西根中文版糖尿病知识测试量表,该量表总分值为23分,得分>20分代表良好;得分在20~15分代表良好;得分<15分代表差。③自我管理情况评价:使用采用Deborah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评价患者自我管理情况,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测试及足部护理等5项评价内容。得分>28分代表良好;得分在21~28分代表一般;得分<21分代表差。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血糖控制良58例(46.8%),一般64例(51.6%),差2例(1.6%),优良率为98.4明显优于对照组良36例(29.0%),一般68(54.8%),差20(16.1%),优良率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糖尿病知识掌握良64例(51.6%),一般54例(43.5%),差6例(4.8%),优良率95.1%明显优于对照组良30例(24.1%),一般63例(50.8%),差31例(25.0%),优良率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良54例(43.5%),一般63例(50.8%),差7例(5.6%),优良率为94.3%优于对照组良29例(23.3%),一般48例(38.7%),差47例(37.9%),优良率6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具有反复发作且存在多种并发症等特点,中晚期糖尿病患者眼、肾、血管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2]。早期预防与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3]。通过系统性计划性健康教育不仅能帮助患者知晓病情,掌握糖尿病基本预防技巧,以达到改善自身身体健康状况,同时还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作为随机被动性的传统健康教育,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很大局限性;具有高度灵活性、针对性、高效性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囊括了整套系统知识,为患者提供健康知识、日常生活护理、药物指导与治疗、血糖监测、运动护理等各方面护理服务。通过建立专业机构于高效运作机制,为医护人员的专业性与工作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对知识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进行拓宽,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有针对性计划性地进行教育[4]。团队协作为患者制定更为有效的护理方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保健师共同参与,多方协商,对护理方法进行多方面调整与改善。本文观察组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患者血糖控制优良率、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自我管理能力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全程健康教育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科学有效控制患者血糖,使患者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在糖尿病预防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艳,何文雯.全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内分泌科糖尿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0):179-182.
[2]贺三娇.全程健康教育用于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0):2848-2849.
[3]钟健,郑欣,郑旋玲,等.全程健康教育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3,28(11):2433-2435.
多项研究表明,近视发生的病因复杂,受遗传、环境、行为、营养等多因素影响,防控困难,采取单一手段难以达到防近目的\[2\]。只有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学生的近视才能有效解决\[3\]。
本研究关注家长在学生视力不良防控中的作用。对家长开展健康教育跟踪,观察此干预模式对防控学生视力不良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季成叶\[4\]的研究显示,视力不良率、“疑似近视率”及其严重程度在青春期的增长最迅猛。司梅\[5\]的研究则表明,小学四、五年级与初一、高一年级学生视力不良增长趋势迅猛。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三年级(即视力不良增长高峰前期,也为青春发育早期)的学生及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在上海市花木社区2所小学(花木社区为城乡结合地区,2所小学分别为城镇和乡村的代表学校)开展。2所小学三年级分别有4个班和6个班,以班级为单位将2所学校的单数班作为对照组,双数班作为干预组,其中干预组学生和家长各183名,对照组学生和家长各177名。2年健康教育跟踪过程中因转学等因素造成部分对象失访,最终干预组172名,对照组162名。
1.2干预时间
从2012年初至2014年初,对干预组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跟踪,对照组此间接受常规学校卫生工作指导。健康教育前后调查两组家长和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的知、信、行,每半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
1.3教育内容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视力不良病因与危害,视力检查与验光的意义与正确方法,视力不良(近视)发展特点,近视预防方法,近视治疗主要手段与目的等。了解学生用眼、作息、饮食等习惯及照明、锻炼等具体情况,并根据学生视力对家长进行个体化宣教。
1.4教育方式
集中宣教与一对一教育指导结合。学校家长会集中宣教,明确视力不良病因及近视防控重要性。根据学生视力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个类别对家长行个体化跟踪指导。
1.5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方法及视力低下分段依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细则》\[6\],采用自然光线下标准对数视力表,与被测眼距离5 m,悬挂高度为5.0行视标与多数受检者双眼呈水平位,检测者为专业医务人员,按先右后左顺序检查\[6\]。裸眼视力低于5.0为视力低下,视力4.9定为轻度视力不良,视力4.6~4.8定为中度视力不良,视力≤4.5定为重度视力不良。
视力归类统计以个体为单位,两眼视力不平衡者以视力不良程度较高眼为准;视力不良率统计以视力不良人数为准。
1.6调查问卷
问卷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由花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专家指导下设计,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和家长(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相关知识、信念、行为。问卷中涉及的“近视”指调查前已由医院明确诊断为近视。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组医务人员对家长(学生)作说明后,由家长(学生)自行填写。
1.7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使用SAS 9.3进行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家长健康教育对家长知识行为的影响
2.1.1教育前后家长知识行为得分的变化对家长问卷中知识和行为相关问题赋分,正确得1分,错误0分;知识题满分16分;行为题满分7分。教育前后对家长的知识和行为得分分别比较,结果见表1。提示教育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知识、行为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教育后干预组知识、行为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1.2影响家长知识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设置变量及赋值见表2。分别进行家长知识和行为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并对方程式作假设检验,提示似然比检验分别为χ2=365.504,P
分析提示,家长学历、户籍、学生近视情况及组别*时间对家长视力不良防治知识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组别*时间交互作用表示教育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家长视力不良防治知识水平(OR=51.470)。另外家长学历、身份、年龄、学生近视情况以及组别*时间对家长视力不良防治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母亲的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父亲,组别*时间交互作用表示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家长视力不良防治行为得分(OR=3.789)。
2.2家长健康教育对学生知识行为的影响
2.2.1教育前后学生知识行为得分的变化对学生问卷中知识和行为相关问题赋分,正确得1分,错误0分,知识题满分8分;行为题满分13分。教育前后对学生知识和行为得分分别比较,结果见表5。
2.2.2影响学生知识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设置变量及赋值见表6。分别进行学生知识和行为的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并对方程式作假设检验,似然比检验分别为χ2=169.017,P
分析提示,组别、时间、户籍、父母近视情况及组别*时间对学生视力不良防治知识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组别*时间交互作用表示对家长教育干预能间接显著提高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知识水平(OR=3.948)。另外,时间、学生视力分度对学生防控行为得分显著影响,而组别*时间即教育干预未进入学生视力不良防控行为得分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干预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不大。
3讨论
家长健康教育跟踪显著提高家长视力不良防控知识水平及行为得分,并间接显著提高学生视力不良防治知识水平,健康教育获得初步成效。父母在干预后视力不良防治知识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视力不良防治的行为得分母亲显著高于父亲,可见母亲在家庭事务中占主导地位的比例高,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并督导孩子相应习惯建立和坚持的能动性强于父亲,健康教育对母亲的效果更好。
教育显著提高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知识水平,但对学生防控行为的影响却不明显,且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视力在健康教育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教育过程中学生跨越近视高发的四、五年级,不良读写习惯与生活方式此前早已养成,虽在过程中防控知识水平提高,但行为纠正困难且缓慢,而学生行为对视力有显著影响。因此,学生视力不良控制效果难以立竿见影。
健康教育获得成效但学生视力不良却难以控制,学生行为还有很大进步空间。表明视力不良防控健康教育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获得更好成果,且家长教育应从孩子幼儿阶段起始,以从小养成孩子正确的读写习惯与科学的生活方式,抓住预防视力不良的时机。
家长作为学生监护人,家庭防近视环境营造、学生正确读写习惯培养和督导、日常饮食、锻炼安排,特别是视力不良防控手段选择均掌握在家长手中,即使无法避免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但一旦学生视力下降,家长的正确行为对视力不良特别是近视发展的控制也非常关键。提倡对家长进行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的健康教育,根据学生视力情况对家长行个性化指导,教育从学生幼儿阶段起始且应长期坚持,教育对象可以母亲为主。
4参考文献
[1]藤铁波,李婷.青少年近视眼的综合保健疗效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3):228-229.
[2]王智勇,戚淑惠,袁玉,等.学生近视眼的防控原则\[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353-354.
[3]黄佩贞,张弛,郭坚明,等.卫生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预防近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31-33.
[4]季成叶.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和疑似近视流行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97-99.
[5]司梅,蒋骅,亓德云,等.上海市虹口区部分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5):455-456.
中小学教育的对象绝大部分是健康的学生,他们往往缺乏自制力,对充实的生活和实现理想没有明确的概念和方法,因此国家要求全国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专门帮助青少年儿童探索自我认识、养成良好习惯、探索人生目标和理想规划、解决情绪困扰、青春期性教育等青少年儿童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本文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面向全体学生,在自然或创设的情境中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对所有学生施以积极的、正向教育,给他们输入正能量。在教育领域中,孟万金教授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问题,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这与发展性心理健康模式不谋而合。
2.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定位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途径,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心理健康课列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逐渐效仿。陈家麟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综合运作系统方法,对参与教育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活动和游戏中充分体验和感悟。此外,还可以是主题辩论,也可以是角色扮演,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方式,都可以尝试。
3.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
对心理健康课程进行科学设计,无疑是提高课程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视角,本文对小学心理健康课课程设计进行了以下探讨:
3.1教学目标上,重在全面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课程应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助人成才,培养一批全人格、高德学、新智慧的新时代少年,关注学生课堂上和生活中的积极面,关注学生的积极感受和良好状态,同时也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和希望,关注学生积极独特的个性,如爱、勇气,并且促使学生的潜能最大发挥。
3.2教学对象上,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原则
小学阶段处于儿童期,这是一个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个体从天真烂漫的幼儿走向具有社会化标志的青少年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小学高段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显著特征:青春期身体发育的急剧性;情绪变化的波动性;自我发展的矛盾性。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同时,他们也是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近年来,由于小升初的竞争愈演愈烈,五六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与日俱增,学习焦虑、单亲家庭、离婚家庭、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应试教育下导致竞争意识超前移入和枯燥的学习生活等引起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3教学内容选择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基础
教学内容的设置依据小学各年龄阶段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定。小学低年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适应新环境、新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树立规则意识、纪律观念和时间意识。小学中、高年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参与活动的能力。
3.4教学方法多样化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以学生的主动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高度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身心投入,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朋辈群体互助,以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3.4.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式体验教学指教师提供一定的主题情境和表演要求,让学生扮演某种人物角色,演示某种行为方式、方法与态度,达到深化学生的认识,感受或评价“剧中人”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目的。角色扮演的具体形式有相声表演、哑剧表演、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类型。
3.4.2价值观辨析法
这是一种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将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对比,解决价值冲突,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符合社会要求。主要种类有小组讨论法、两难故事法和头脑风暴法等。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学。
3.4.3案例法
案例式体验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有关案例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讨论,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处理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3.4.4行为强化法
行为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孩子在做出一个好的行为以后,呈现一个对其而言愉快的刺激。比如孩子作业认真按时按质量完成,奖励他去楼下玩30分钟。负强化是在孩子做出一个期望的行为以后,去除一个对其而言的愉快刺激。比如,孩子上课说话,教师不表扬他。批评是一种惩罚。
4.教学过程要完整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课程包括三个环节:暖身活动,导入课程;情感体验,展开课程;总结深化,结束课程。暖身活动的方式既可以通过身体放松、拍掌活动、投影、录像、新闻报道、小游戏等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情感体验,展开课程环节是教学实施阶段,可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体验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总结深化阶段,对本节课进行巩固与小结,让学生畅谈感受,通过经验分享将他人的体验与自己整合,提升认识的高度。
5.多角度评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健康教育;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82-02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和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以达到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而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应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和体育保健学等多种人体科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体育运动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的综合性科学知识体系。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融入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模式,既能丰富健康教育的内容,又能体现体育在健康中的作用。
一、健康教育与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1 使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具吸引力。在健康教育教学中结合运动人体科学的知识,将健康教育和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结合起来,突出健康教育的体育特色。让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能够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受益终身。如饭后不宜立即运动,小运动量应该在饭后半小时,中运动量在饭后一个小时,大运动量应该在饭后两个小时。因为饭后马上运动。一是会使流向胃部的血液分流,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引起胃肠疾病;二是胃部食物未消化,也会影响运动效果。如果在健康教育中引入类似的知识点,会使学生对健康教育更感兴趣。
2 使运动人体科学的内容更加充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仅仅停留于传统运动技能的学习,忽视健康教育与体育的关系,是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的。体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外,还要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等基本理论与方法。运动人体科学所学科目广泛涉及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研究目的之一就是保障人体健康。许多教材的章节都与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健康教育内容,如个人卫生教育、运动教育、疾病预防教育、营养教育、环境与健康教育、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等,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有机地融入健康教育,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运动人体科学
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在维多利亚健康宣言中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科学健身是进行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通过学习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学校是体育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最痴迷体育的人群所在。因此,在健康教育过程中穿插运动人体科学的知识(如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很多健康教育的书本涉及“体育锻炼与健康”时都会提到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如果没有运动人体科学的知识。如超量恢复、靶心率等,那么老师的叙述就会显得很空洞,学生也比较难以理解。当然,老年人、妇女、儿童的健康教育过程都会涉及运动人体科学的内容,为了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融入运动人体科学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在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融合健康教育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因而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在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融合健康教育。
1 身体健康。对于身体健康方面,运动人体科学主要学习运动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影响,包括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由于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不论是学生个人,还是将来从事的健康教育工作,都需要获取大量的预防保健、卫生等基础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改变过去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弊病,在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内容和体系上体现“健康第一”的精神,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身体健康教育素材,找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穿插到课堂讲授中。如讲运动系统时,可以穿插骨骼的保健知识;讲呼吸系统时,可以穿插呼吸疾病及吸烟危害健康的知识;讲到循环系统,可以加入一些心脏病的知识及高脂血症的知识。其它方面的学习也可以融入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既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传授给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的知识,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 心理健康。体育专业学生性格外向活泼,文化功底相对薄弱,对需要理解记忆和实践操作的运动人体科学的学习有一定的畏难情绪。通过运动人体科学内容的系统学习,包括课堂讲解提问、实验动手操作、课后作业完成、期末复习考试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严谨踏实、团结合作、勇于进取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要结合健康教育,近年来研究发现,A型性格(急性子)的人容易罹患冠心病,而C型行为(过度压抑情绪)是一种易患癌症的心理模式,在讲述运动对心理方面影响时可注意培养学生乐观平和的心态。
3 道德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道德健康定义为: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作贡献,能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不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善、美、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所有体育活动都是在公平、公正情况下进行的。讲到运动损伤时,可以指出某些人在运动中不遵守规则,动作粗野,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在生活中不遵守社会准则的人必然会把不良行为带到运动中去。当讲到生殖系统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性道德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4 社会健康。为了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在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中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思想。根据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口径,辐射其它体育相关领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在相关章节中渗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体型人群的体质特点及健身要求等,以满足学生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需要。又如,学习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时,激励学生尝试对各种体育动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以适应学生从事体育训练、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等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校本模式 大学生 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33-02
笔者前期在对比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典型,引入校本模式的概念并尝试探索其对于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试行。由于是初步探索,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需要对该模式进行合理评估,以弥补缺陷,更好推进。
一 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评估
1.知识层面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推进,学生能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能够判断自身心理是否健康,能够辨别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最终能进行自我调适并帮助他人。能够在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和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中,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工科院校课程设置中,丰富心理学等人文课程设置,也可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余,丰富心灵体验。
2.技能层面
通过推行工科院校校本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我探索、心理调适及心理健康发展技能。如学会如何有效学习、如何尽快适应环境、如何适当宣泄压力、积极沟通和交往、管理自我和职业生涯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技能也能够在致力于校本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如对教学环境的利用、特色活动的研发、因人而异的疏导、自成体系的处理技能等。
3.自我认知层面
学生能否在自我认知层面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是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评价指标和最终目的。将心理测试与他人评价及自身分析相结合,更好地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和性格特征等进行客观评价,最终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接纳自我。细化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实现心理健康建档全覆盖,使绝大部分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最终实现师生密切交流、学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使学生在成长中发展心理,在发展中增长才干。
二 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改善
1.消除负性因素
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需要结合学校本身实际情况,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做法中加入一些新尝试,前期由于人力、物力的不足可能会遇到阻碍而无法较快达到预期效果,而这些来自教师、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错误观念负性因素需要及时发现并消除。
教师方面,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修正部分错误观念,引导教师客观正确地认识学生的个体特征与特定行为,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时避免出现不对等的单方因素和标签效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不用有色眼镜看待有心理困惑或心理疾患的学生。家庭方面,建立与家长联系的长效机制,及时传达学生的在校情况,纠正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不归我管”的错误观念,告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其明白学生在出现某些心理问题时需要和学校心理中心共同介入帮扶。社会方面,在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避免社会集体感的淡化,及时消除某些不正确的“现代意识”,如不正确的竞争观、金钱观等的影响,配合学校的主流文化教育。
2.强化正性影响
第一,工作队伍。在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同时需要大力加强现有工作队伍建设,继续发挥其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工科院校中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教师队伍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学生骨干队伍包括校级心理中心助理、院级心理健康干部和班级心理委员。校本模式的构建以这支工作队伍为基础,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线六点全覆盖。
第二,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得以长足发展的基石,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教育,同时辅以普通心理学、创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大学生健康教育、人际沟通学等选修课教育,继续推进课堂教育与课余活动相结合,立足于此类资源,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
第三,特色活动。在保留工科院校常规活动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开发覆盖面更广、参与度更高的特色活动。如在常规的心理危机干预活动、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月、心理热线服务、心理咨询师服务等活动基础上,开展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心灵成长小组、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电影或图片展播、工科求学或求职心理探析、研讨会、学生自我教育和健康图书馆等特色活动,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和学生共同发展。
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是具备学校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此模式运作下,以本土化的实践教学为重点,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但对于地方工科院校来说,其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内容的专业化还有待提升,要开发具备本土特色的校本教育模式,还需要同本地的其他类别高校多合作交流,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明忠.美国一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1)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1.1 目的
本课题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实现以下目的:
(1)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并分析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2)弄清楚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的不足和误区,探寻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构建能有效运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尤其要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2 意义
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有效模式是适应时代挑战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以提高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关注。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探索了许多操作模式。如心理——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诱导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有的是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是从心理发展方式上建构,有的是从心理品质切入,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成绩斐然。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完善,表现如下:政策与实施脱节,落实不到位,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敷衍了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为数不少的人是滥竽充数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名无实;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心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时又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2 方法
2.1 对象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王极盛教授改编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强迫、(2)偏执、(3)敌对、(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5)抑郁、(6)焦虑、(7)学习压力、(8)适应不良、(9)情绪不平衡、(10)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在此量表中,确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标准为: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表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5分表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2.2.2 小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被大多数学者使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稍做修改,共有21道题。从四个方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即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性格。
2.3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动态,把握好课题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对调研报告和论文即研究成果有一个基本的构思和设想,编写调研提纲、选定合适的调查问卷。(2)实施阶段。联系海南中学、府城中学、城西中学和万宁二小等学校,安排好调研时间;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对象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德育教师、班主任和部分学生。(3)深化阶段。整理调研材料。将调研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归纳分析,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需要可再次调研;中期评估(研究报告、成果展示等);汇总、分析材料,完成论文并发表。(4)总结阶段。课题组关于结题的意见;课题组结题报告、申请结项,验收;资料归档、成果申报。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按照教培院和学校要求,建设好网络平台,撰写好博客。
2.4 具体方法
(1)文献分析法。搜集、阅读并分析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教材、论文等,组织课题组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对本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等文献。(2)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发现问题与不足,确保研究立足于实践、更有针对性。(3)行动研究法。以班级为研究范围,观察心育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对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并加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模式的要素和结构,积累模式操作的实践经验。(4)经验交流法。与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学管人员等多沟通交流,拓宽视野,启发思路。
3 结果
2012年5月、6月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到海南中学、城西中学等单位进行调研。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分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做了访谈,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3.1 访谈的内容
3.1.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所访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比较重视,均有主管校领导负责,一般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归在一起进行管理。在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有经费投入但明显不足,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3.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所访学校一致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每班配有一名心理委员,有的学校对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有要求,有的无要求。
3.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形式
具体形式主要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海南中学设有心理教研组,五个专职教师,都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专门负责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且有课程教学计划,每两周上一节课;挂靠德育网站进行网络宣传、黑板报(每月换一版)、主题班会、并且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每天有人值班。
校方普遍认为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最重要,学校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
3.1.4 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分为以下几种:学习问题,表现为考试焦虑、考试舞弊、厌学逃学,初三、高一至高三都有考试压力问题;人际关系紧张,包括同伴和师生关系紧张;青春期问题,如早恋现象,早恋造成成绩下降;适应问题,高一初一有入学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包括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记忆力衰退等,个别同学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严重的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3.2 问卷的结果
我们课题组发放问卷87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问卷的数据结果如表1:
3.2.1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图(如图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有三个显著特点:(1)心理健康水平基本良好,轻度及无症状占较大比例。(2)学习压力、强迫症状、焦虑、情绪不平衡症状比较突出。(3)每一症状程度由轻到严重呈坡度减少。
3.2.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小学生四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分别为:(1)在学习方面,多数孩子上学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在作业方面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够;看重考试成绩;在学习方式上,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式;希望能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肯定和鼓励;13%的学生没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1%的学生厌烦学校。(2)在行为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强,但也存在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行为受限,心智发展受到影响。(3)在性格方面:表明现在的小学生情感意志薄弱,低年级的同学对父母依赖强;感情上过于理性,缺乏同情心;独立判断的能力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好胜心强,处理问题感情用事。
多在人际关系方面,数学生不能够与人很好地沟通,个人较封闭,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表明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4 讨论
4.1 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师或班主任的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不浓。实际工作中,专业心理教师较少,基本上由德育老师代替,通过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活动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不足。就我们调研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或经费少,缺少必要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音像资料及测评软件等。也没有经费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向家长、学生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材料,无力开设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3)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而且身兼数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理论功底薄,实践经验少,指导实践不力。因此,很难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不以为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暂时的过渡性问题,过了这个“坎”,孩子们会自动纠正过来。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就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实效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却问题多多。如有的学校没有将心理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或是课程开设处于无序状况,或者课程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课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6)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很多学校偏重于学校“单枪匹马”地开展教育,未争取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2 对策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
(2)完善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增列的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教研、师资培训以及业务或课题研究等。根据需要,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辟出或建设专门地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每个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引进一定比例的专业人才,配备数量适当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应当有专业水平,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要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和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并将其列入年度计划。在校本培训中,加强全体老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逐步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在行、个个关心的工作状态,最终形成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4)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工作、政教工作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课程,建构既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操作,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要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各科教师应深入挖掘,对中小学生实施自觉、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6)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调研情况表明,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效果不尽如人意。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多方给力,创设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
5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要明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要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且“预防胜于治疗。”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关键词】脑卒中 健康教育 管理模式
1 对象
2012年1月-2013年3月,采取方便取样选择神经外科脑卒中术后患者138例。年龄35-67岁,男87例,女51例,住院时间大于1个月;意识清楚、神经功能轻度受损,NIHSS评分0-15分;不伴有严重并发症或严重基础性疾病;视力良好、有基本的语言及理解能力。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家庭支持系统情况等无统计学差异(p>0.5)。
2 方法
2.1健康教育前期调查
参考(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根据临床经验,选取与脑卒中的一般知识、诱发因素、饮食护理、功能锻炼等内容编制选择题形式脑卒中知识调查问卷,总分以100分计。由主管护士发放调查问卷,在调查前说明调查的目的,得分越高,表明知识知晓率越高。由主管护士对所得分数进行单项统计,以明确健康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同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满意度调查表、护理依从性调查表及健康教育达标率进行调查。
2.2健康教育方式
查阅患者病历,提前与患者预约时间,确定纳入对象。对得分60分以下者采取一对一健康教育方式;对得分60-70分者采取示范教育与卫生宣教相结合的方式;对70-80分者采取集体讲课的方式;对80分以上者采取患者参与现身说教示教方式。
2.3制定健康教育手册
动员全科护理人员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临床工作,针对本科室临床中发现患者对健康教育宣教理解不彻底或者一定宣教后患者仍不配合人的的薄弱问题进行罗列,对护理人员在宣教中不够重视,容易忽略的问题进行重点编写。对临床健康宣教中出现的宣教缺失或薄弱环节集体讨论,征求大家意见,群策群力,以书面情景对话的方式书写。书写内容由护士长和健康管理组长最终确定。健康组长与护士长对发现的新问题进行及时补充。
2.4 健康教育实施
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形式灵活,选择有良好沟通技巧的护士进行,可采用多种宣教方式相结合,采用开放式提问方式进行。卫生宣教针对前期调查结果及得分区间列出脑卒中防治和护理密切相关的问题,对涉及的重点及难点重点宣教。集体讲课采取小群体健康教育方式,人数限定20例,课程内容包括知识讲授、功能锻炼示范教学、课程效果评价等。现身说教选择对脑卒中相关知识了解,护理依从性较好的患者,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宣教的过程中,与其余病患分享其成功经验。
2.5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9.0与Microsoft office EXcell软件处理完成。
3 结果
3.1综合性健康教育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知识问卷结果调查比较 见表1
综合性健康教育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知识问卷结果调查比较例(%)}
表1结果经X2检验显示,经综合性健康教育后,患者脑卒中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分值较前明显提高,比较有差异性。
3.2综合性健康教育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依从性、健康教育达标率、病人满意度比较 见表2
综合性健康教育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依从性、健康教育达标率、病人满意度比(%)
表1结果经X2检验显示,经综合性健康教育后,患者脑卒中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分值较前明显提高,比较有差异性。
3.2综合性健康教育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依从性、健康教育达标率、病人满意度比较 见表2
综合性健康教育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依从性、健康教育达标率、病人满意度比(%)
表2结果显示,患者在综合性健康教育实施前后护理依从性、健康教育达标率、病人满意度均显著提高(p
4讨论
4.1在脑卒中病房建立综合性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可对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有效提高护理依从性,减轻护理重复工作量。对临床一线护士具有规范的健康宣教规范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