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25 17:1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土地流转 新农村建设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目前,我国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行为,加上流转后的土地经营不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后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不仅限制了农村土地的快速流转,也限制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农民的致富、增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更好的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土地流转及其管理势在必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新农村建设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问题,而加强农村的土地流转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结构效应的充分发挥

首先,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可以优化农业生产的组织结构,因为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参与市场交易的成本始终较高,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相对较低,很难保障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所以说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业生产的组织结构。而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农户做为市场主体的组织集中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其次,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可以优化生产要素的结构。在过去的农业生产模式下,相对区域内的农户所享受的土地的权利都是一样的,但是生产要素却存在不均衡性,这就造成了土地短缺和土地闲置之间的矛盾。所以,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可以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及时、有效的优化与配置,促进农户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

2.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形成

农业规模的细碎化以及传统的土地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有三点:①严重影响了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具体表现有农资闲置、经营分散、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单位成本投入较多、重复投资等;②限制了先进管理方式和技术的应用,例如大型农业设备受制于土地的规模而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农民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含量低等;③使劳动力资源难以实现最优配置,因为较小的农业生产规模和劳动力的相对分散不利于专业分工的实现。例如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闲置或隐性失业,农民工技能水平不高等。

而加强农村土地的流转,加强对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有效规避以上问题,实现土地资源在经营者之间的自由、合理的流动,这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增加农业投入与开发力度的过程中,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的合理发展。

三、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对策

1.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

传统的二元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如今已经严重限制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表现在对农民的排斥、限制了农村人口的转移,进而限制了农村的土地流转。所以,要想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速度,必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对现有的户籍制度进行深入的改革,消除城乡身份上的差别,进而为农村土地的流转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管力度

因为农村土地在流转过程中涉及到的环节较多,又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所以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加大土地流转的监管力度,以此来保障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履行,保障农村土地资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在监管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相关监督和监察工作,防止耕地资源用途的改变,充分保障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流转。

3.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制度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动产,在经营权利发生变更时必须坚持依法登记的原则,详细记录土地的权属关系、面积、用途、价值、等级等内容,这不仅是政府加强土地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维护权利人对土地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基础。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由于受我国传统思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民过度依赖于土地,主要还是因为当农民离开土地时缺乏足够的安全感。目前,我国还未完全建立覆盖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的养老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不仅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制度的贯彻、执行和创新。所以,要想真正加强农村土地的流转,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四、总结

总之,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做到“以人为本”。而在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土地流转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收集相关信息,积极解决出现的问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春丽.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积极意义[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04) .

[2]梁丹辉,张光宏.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制度调查[J].中国老区建设,2008,(06) .

[3]李丽杰,刘寒梅.农村土地流转动因与制度创新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

第2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要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处于统一网络结构体系中。同时,在我国文化事业方面,群众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利于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落到实处。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的作用

1.促进乡村文明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能够快速在不同层次群体间构建良好的沟通桥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关注弱势群体,及时给予人文关怀,有效传递正能量,缓解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农村群众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促使不同层次农民群众不断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生活、娱乐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群众文化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以及服务,正确认识封建迷信,和不良风俗划清界线,借助名村群众力量,有效抑制各类歪风邪气,促使农村地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比如,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促进乡村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养,培养新型农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多样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利于满足农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个体化需求,开阔农民群众视野的基础上,使其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不断提高综合素养,积极、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为其出谋划策。同时,群众文化利于农村群众全面、深入把握当下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路线、政策等,正确理解对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断加快农村法制建设步伐。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利于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使其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中不断受到政策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农村群众知识层次的基础上,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此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浪潮中,农民群众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显现,而这也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方面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任务之一。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新型农民培养速度,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等,将新农村建设理念落到实处。

3.传承发展农村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和群众文化建设紧密相连。群众文化建设利于科学整合农村地区已有的文化资源,使其和地区教育、旅游多方面资源巧妙融合,形成系统化的文化产业。群众文化建设利于农村群众在实践中全方位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积极参与到传承和发展农村文化中,有效保护地区已有的特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彰显地区特色。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的优化途径

1.优化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农村群众文化作用的发挥建立在多样化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上,是一系列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要根据地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已有的文化基础设施,加以优化完善,合理扩大公共设施规模,将检修维护工作落到实处,使其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多样化作用。我国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比如,文化馆、广播站、图书馆,优化完善其基础设备设施,软硬件齐全,科学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2.高度重视,注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分析群众文化内涵、特点以及重要性,科学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使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多样化作用。我国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根据地区建设情况,尤其是存在的问题,适当增加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等,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这是因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部门要客观分析该地区农村群众在文化方面的客观需求,优化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据地区已有的各类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三下乡”活动,及时向农村地区送达文化新产品以及服务,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内涵,不断吸引农村群众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的基础上,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建设步伐,使其发挥多样化作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此外,文化部门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地区各方面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风尚,构建农村群众文化新格局,不断发挥群众文化多样化优势,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养。

3.注重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我国要将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对高校提出文化人才培养提出针对性要求,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文化专业人才,多鼓励他们深入基层,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同时,文化部门要注重对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对其进行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实践培训,培养他们综合素养,不断发展壮大农村文化队伍。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要准确把握群众文化在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多层次大力建设农村群众文化,优化农村文化基础实施,注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等。以此,不断加快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国宏.谈繁荣新农村群众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J].人文天下,2016,10:103-104.

[2]薛明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机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392-397.

[3]檀江林,顾文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有机生态系统构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59-66.

第3篇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一门利用逻辑与科学方式创造的一般系统理论,它在一定的相互关系条件下总领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过程中,系统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系统理论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为一体,着重强调整体效应;第二,强调系统调节的重要性,把握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契合点;第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都是处于动态之中,并且根据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地有序变化。2.城乡一体化理论。一体化的定义在于将各个部分融合成一个整体,它要求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即以整体视角考虑部分之间互动的结果。逐步消除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改善农业经济和农民居住环境,加快农民居民向城市集中的步伐,大力推进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等多方面的城乡一体化,最终实现将农村的全面城市化。3.乘数效应理论。该理论指的是经济活动中某一种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经济总体的变化现象,经过多次变化和发展,最终的结果可能多倍增加于最初的经济量。而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中产生之所以能够产生乘数效应,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乡村生态旅游“乘数效应”的出现,使得它与各产业机构之间进行了合理的优化,并且能够催生出新型的产业,这种连带性,使得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多元化。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构建理念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建立,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撑。乡村生态旅游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依托乡村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体验与生态教育的功能,保证游客的休闲、观光、娱乐、农事体验、生态素养等多方面需求。它的蓬勃发展拉动了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始终,成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创建的有效切合点。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构建方法首先,充分利用乡村生态建设工程,如农业科技、退耕还林、生态项目开发等,统筹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结构,实施产业优化;其次,以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为中心,将乡村旅游相关资源充分整合,以旅游产业引领农村地区旅游发展,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解决“三农”问题;再次,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入手,增加乡村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农业无公害生产;最后,充分发挥乡村生态环境条件的重要作用,构建区域特色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品牌建设为落脚点,提高乡村生态旅游知名度。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基本模式大对数的乡村生态旅游存在旅游资源单一、品位不高以及相对贫困的状态,这种现状之下要求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实施政府引导、企业推动以及全民参与的政策方针,建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结合点1.乡土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乡村生态旅游的特色在于天然的农事活动、田园风光、农村居民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观等等,这些都是乡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观光、学习等提供了平台。那么乡土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主要表现在山水环境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乡村田园资源、特色古典村落建筑资源、农业生产资源五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然而单一的资源来源也是它的弱势,应该综合利用资源。2.新农村产业结构与乡村生态旅游的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互动发展,意味着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相互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进步,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着多种产业的相互联合发展,它们互利共生,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由此可见,农村产业结构势必要进行优化,打破常规的小农经济模式,整合多样化资源,转变观念,促进产业融合,引入第三产业,加快农业经济转型。3.乡村生态旅游与城乡互动的结合。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乡村生态旅游的作用,新农村的建设特别强调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着重体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城乡统筹。以旅游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五)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保障1.政府主导。政府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中起到重大决策作用。政府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提供各类扶持措施,如减免税负、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相关政策等,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农民对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2.科学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当中,应该遵循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处理好两者的发展规划,同时满足农民和游客的需求。结合当地乡村的实际状况,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发挥特色生态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有序、和谐地进行,实现两者的整体性发展。3.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良好的乡村环境为依托,乡村生态旅游也是如此,良好的自然环境、产业环境、发展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等对于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来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需要相关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企业的推动和当地村民的不懈努力,吸引广大城市游客,以乡村生态旅游为背景,提高新农村建设能力。

作者:吴力 单位:琼州学院

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这一战略性规划来改变农村长期以来的落后面貌,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尤其对发展农业经济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繁荣。

一、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强化农民监督管理意识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应该赋予农民一定的监督管理权力,并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强化农民监督管理意识,消除传统农业经济中缺乏合作、沟通和民主的情况。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以农民合法权益作为监督管理的核心内容,逐渐向涉农资源、资金等过渡。另一方面,要切实减轻监督管理工作带来的负担,从职业角度说,农民既不具备监督管理的时间也不具备所需要的能力,可以针对不必要的项目进行简化,在重点监督项目和管理中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例如,可以将农民的监督职能纳入到城乡建设统筹项目中来,给予专项资金、政策支持,并进一步扩大监管范围,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惠农工程、公共服务等;通过不断创新思路、强化制度、严格措施,纠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此外,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出民主精神,尤其在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农民的医院,不得以威胁、恐吓、利诱及变相等方式向农民摊牌、收费。

(二)提高集体经济管理能力

一方面,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尽管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经济要素已经充分的解放、灵活的交易,但农村经济本质上还属于集体经济,在资源、资金、资产的“三资问题”方面,还需要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清产核资工作。由于它涉及大多数农民的利益,需要不断强化集体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例如,建立农村审计违纪违法问题的追责制度,同时提高广大农民、会计等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提高农村经济产权改革工作力度。农村经济长期以来发展缓慢的原因,除了自身体制缺陷之外,还与各项制度不健全相关,如现代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等。在实践中,可以逐渐在农村经济领域推广产权交易、招投标、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改革内容,让农民多接触、多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集体经济管理能力。

二、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经济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农村发展战略,其目的是改善农村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在农村社会的平衡发展。其中,积极促进农业生产是一项基本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农业科技、农业生产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增长方式、市场对接等;例如,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建设,目前已经去了较大的成就,而下一步面临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则需要尽快地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农村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原有的经济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僵化、落后,由此导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大量的资产管理问题。例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基础设施项目,从资金筹集、项目实施、质量监督到后期验收,除了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还应该按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如农民监督、集体经济“三资”管理模式等。如此一来,通过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经营管理力度,有利于村集体财产管理制度的完善,杜绝村委干部、贪污浪费的现象;实现“三资”合理分配,帮助新农村经济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体来说,鉴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筹资筹劳、集体“三资”监管等显示问题,也就肯定了农民身份进行监督管理的必然性,无论个人还是集体在政策上、法律上、制度上都受到实际监督职能的影响,由此突出了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具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注民生。事实上,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是一项“战略性”惠民工程,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涉及范围广,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关注农民的生活、生产现状。作为全国人口中占据比例最大的部分,农民不实现小康,国家也就不存在小康。而在农村进行经济经营管理活动,可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将及时将国家动态、政府方针、市场动态反馈给农民群众,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农村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最大化。第二,提高农民地位。新农村建设极大地缩小了城市、农村之间的差距,一概传统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的形象,大量新村建设项目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实现了生活资源集中化供应,如水电、煤气、网络等;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推动农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农民公平地分配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果、文化成果;同时,结合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化解,实现工业、农业的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这对和谐社会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维护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出现了经济“新常态”现象,工业经济发展存在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的严重瓶颈,这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特色种植、渔业牧业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等形成新的产业链,实现对现有农村经济结构的补充和改良。在此基础上,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可以为新型农村经济领域的开发提供制度保障,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它既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这也是改良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张华伟.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初探[J].中国农业信息,2016,(13):62.

[2]左文丽.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思考[J].南方农业,2016,(09):130-131.

[3]孙晋.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几点思考[J].农家顾问,2014,(13):15.

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林业;产业化发展;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S759.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新农建设中生态林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尤其是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模式,突出将生态环保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构建生态林业的良好氛围,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简述生态林业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1.1 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新农村建设中,采用生态管理的建设模式,在突出生态建设、环保、科学的管理基础上,构建自然与林业和谐发展的方式,将林业建设中的各项注意事项包括树木的种植技术、养护措施、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形成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砝码,尤其是突出在整个建设中不同产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现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流通构成林业产业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并依托现代化的土地资源聚合使用效果,突出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更好的实现整个林业建设的现代化路径。

1.2 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通过生态林业建设的运用,在结合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下,突出在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环保建设等多方面的综合,尤其是结合新型农村的建设,亟需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管理的新型农民,也是现代化林业建设缺一不可的基础条件。通过林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农民的新型转变提供林业管理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科学化的生产经营,有助于农产品产销对接链的形成,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提供优势条件;引导农民自觉提高本身综合素质和改变传统的林业思想观念,自觉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依法维权的思想观念和能力,更好的实现整个农民增收。

2 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建设的存在问题

2.1 生态环保的意识不浓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业生态化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但是由于历史的发展以及现实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从整体和全局上来看,农民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等相对比较低,对林业生态建设的知识知之甚少,技术管理人才匮乏,意识比较单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保守意识导致广大对农民对新知识的接受热情不高,对互联网关于农业信息表现出默然的态度;不善于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的方式进行农产品信息和交流,也没有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进行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搜索,这种情况不仅削弱了林业信息化建设者的积极性,而且无法形成农业信息化主体的力量;农民掌握林业基本信息技术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农村网络硬件设施的投入速度,缺乏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不利于整个生态建设的整体发展。

2.2 整体建设的生态质量不高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林业管理中,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还存在不高的现象。例如树种单一,重人工造林轻封山育林;林种、树种结构配置不合理;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同时,治理措施的质量较差,重造林轻经营等,还有一些地区在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上不够科学。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植树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态效益不明显,造成新农建设与生态环保林业发展的脱节,不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的构成。

3 探讨构建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举措

3.1 统筹规划,提升生态建设力度

在新农建设的环境下,要结合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从整个农村发展规划进行深入思考,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蓝图中,通过适宜林业树木生长的分析,改善整个绿色生态模式,恢复或者理顺林业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适宜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并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自然、和谐的科学统筹方式,并通过具体的综合规划,将生态建设中的各个环节突出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适应,并实现更多的目标,能有效的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促进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实现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并加强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提升生态建设的力度。

3.2 基础先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林业,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全面跟进,在推动基础设施改进的同时,融入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化主题,全面实现与周边村庄的道路交通网络;坚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广“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一村一品或产业连片村一品种的目标,确立扶贫产业开发的整体思路,在条件可以的地方,种植高山种金银花,平地育香菇,草地变牧场,栎树养天蚕,拓展有机茶的发展思路,实现在种植、畜牧包括有羊、天蚕、有机茶、冬枣、金银花、香菇、灵芝、楠竹、高山寒水鱼等方面的生态林业发展。

3.3 优化服务,提升生态林业管理机制

为满足不同条件、内容和层次的林业技术要求,在通过传统传媒手段宣传地同时,突出抓好林业生态化建设的工程管理,通过无线电波传递节目,结合林业技术培训的事宜,普及到各家各户,解决林业信息技术面向服务大众的问题,做好各项服务保障体制。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林业、水利、农办、科技、广电等智能部门为成员,建立相应的协调组织。建立与升级专家的非正式求助机制,加强对粮油面、经济特产、蔬菜食用菌、园林花卉、病虫防治、林业生态环境、市场信息分析等管理。

4 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形成综合管理的技术运用,尤其是将现代林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运用到生态管理之中,构建生态化、环保化的现代林业发展模式,并通过现代化的林业管理技术,在树木种植、产业发展等形成全面优化的新局面,推动新农建设中生态环保的实现。

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农民;建设;问题;措施

1新农村体育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这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包括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国,“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其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囊括了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理所当然包括了农村体育在内的公共文体事业建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陷入了困境[1-2]。

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农村体育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服务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素养,使服务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坚实的人力保障[3]。因此,新农村体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且对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没有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样,没有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新农村体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体育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所在。目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意识不强;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体育健身项目单一且缺乏特色性、普及性,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时冷时热、时有时无;三是体育健身指导远远不够,农民体质状况堪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四是农村体育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农村体育工作任重道远。体育建设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度,缺少体育建设这一环节,就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和谐。

3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发展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是未来中国体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速“三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大众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引导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4]。

3.1新农村体育建设应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育意识

我国大部分农村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与外部的联系较少,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意识。因重视农业生产,轻视体育锻炼,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已经在劳动生产中锻炼了身体,根本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很多农民认为无病即健康,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增强体育意识,基于农民的心理感受,从传统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出发,加强对农民内在体育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健康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的新型体育观[5]。积极纠正农民的错误认识。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如通过广播、电视等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锻炼,从根本上发掘农村体育建设的源动力。

3.2新农村体育建设方法要科学,形式要多元,要符合农情

农村体育要本着“立足农情、以人为本、差异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灵活多变”的工作原则。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采取国家引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模式;在布局上必须贴近村民生活,便于村民参加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在形式上必须一场多用、小型实用;在投入上必须经济、耐用、长久,不超出农民的支付能力;在运行上必须易于开放,便于管理和维护。农村体育的组织建设要注重单项性、自发性、民间性[6]。农村体育项目的研制开发要突出方便易行性、特色性、民族性、民风性、民俗性。农村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和节日性。组织小型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如摘柑橘比赛、抛秧苗比赛、背化肥往返跑比赛等与农村生产劳动相结合、趣味性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农村体育活动,让农民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增强体育意识,激发强身健体的热情。

第7篇

[关键词] 新农村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07-01

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文化基础薄弱,教育水平不高,农民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性文化设施滞后且不健全,日常生活比较单调,尤其是文化生活严重滞后,一些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还是上世纪留存至今的,绝大多数陈旧老化,破烂不堪,尤其是一些现存的农村电影院,房屋损坏严重,有些已经废弃塌陷,而大多数乡镇的文化站形同虚设,建立的图书馆也是象征性的,起不到实际意义。由于领导干部不够重视,加上文化基础设施陈旧,举办一些群众性文化活动没有场地、设备等硬件的支持,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95%左右,有些地区还达不到90%,东部沿海地区也存在达不到100%的现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也就说明了每年我国农村还有一些新文盲出现,这些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而广大农民群众素质普遍不高,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新文化的能力有限,思想受到传统的地区性低俗文化的影响较深。

2.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各项政策制度落后,文化建设氛围薄弱

2.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地都在加快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导致有些领导干部重经济在思想上就轻视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极为不到位,存在很大的偏差,看重经济建设发展,忽视了文化建设发展,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只有抓好了经济才能获得显著的政绩,短时期内体现出来,而文化建设相对空洞,就算建设了一时半会也难以达到效果,政绩也不会很快显现出来,总是嘴上说重视文化建设而内心却不当回事。

2.2农村文化建设的氛围明显不如城镇文化建设的氛围浓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对经济收益更加看重,追求加高的生活状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留在农村的大多数老年人、妇女和小孩,缺乏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即使有些老人、妇女有兴趣参加文化活动,但是相当一部分农村群众缺乏相应的文化技能,缺乏能够培训并组织文化活动的文化能人,使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比较困难。

二、 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应的对策

1.增强农民群众综合素质,大力推进思想文化建设

让广大农民群众及时的掌握新的农业知识、发家致富的技能,提高致富的本领。积极发挥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古牧地镇文化活动中心以“科技之冬”和“百日文化广场”为契机,近年来共举办文艺演出近百场,利用舞台积极为农村送文化、送技能、送人才,将科技、法律、经济等其他方面的知识融入到文化娱乐活动中去,让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了解并吸收更多、更广泛的知识。要大力扶持群众发展地区性文化特色产业,积极为群众拓宽致富的道路,使其感受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充足的软件,还需要开展文化工作、组织文化活动的硬件设施,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农村文化建设就无法开展。文化设施的建设主要还是资金的问题,广大农村地区资金有限,投入到文化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必须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优化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努力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及时转变资金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的领导、统一的计划、统一的调控,从而达到层层推进、步步落实的效果,使文化工作由部门性工作转变为政府性工作,改变过去单一性的工作行为和理念,只有跟紧时展要求,更新观念,才能有效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从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3. 增强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各类保障机制

要想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环境,必须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必须使其真正意识到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筹划部属、坚决贯彻执行,按照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文化建设计划,使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有较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要建立健全各类政策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现有的保障机制,以制度促进思想认识的提高,监督具体工作的落实。要建立面向广大群众的、结构合理的、发展平衡的、网络健全的、运营高效的、服务优质的、覆盖面广的、信息含量丰富的一整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文化建设的好处,通过组织文化下乡活动,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先进文化的服务,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乡镇文化站要积极发挥引导和宣传作用,帮助农村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授组织技巧,使更多的文化产品惠及农民群众,使广大老百姓真正意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小结

综上所述,加快推进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程中去,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无限动力。

参考文献

[1]刘丽.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第8篇

加强村庄规划和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好务,我认为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为新农村建设注入蓬勃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目标,作为建设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要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紧紧相连,也是农村最为薄弱的环节,我们要将其确定为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要从端正执政理念、讲究执法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事关新农村建设全局的若干关系入手,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科学施策,转变作风,改进方法,把职能定位在服务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便利条件和技术支撑,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心实意地投入到支持新农村建设这一伟业之中去。只要我们和农民想到一起去,搞建设才能齐心协力,农村发展才更加和谐。

二、科学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跨部门全方位的长远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协调行动。在当前全国上下紧锣密鼓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时,科学编制新农村规划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也是摆在规划建设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谋定而后动,则事半而功倍。建设新农村,规划是前提,方案要先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用统筹的观念规划新农村,以系统的理念设计新农村,要组织有资质的专业队伍,选派规划技术力量,深入到各村镇进行实地勘察和测量,掌握第一手基础资料,并结合文明村建设,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搞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为各个规划点的新村建设提供平面设计图、立面效果图、结构设计图,为X县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为适应农民建房需要,要大力推广优秀农村住宅设计,编印《新农村农民住宅通用设计图集》,免费供农村建房选用。

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在编制村庄总体规划时,必须立足本地的自然和资源条件,把握发展生态、经济的主题,充分考虑各方面的需要和困难,对规划反复论证,不断调查优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围绕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一套定性和定量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目标实现程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建设部门的职责,积极提出和制定加快新农村规划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工作指导力度。要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

三、试点示范,为新农村建设点燃燎原之火。

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立杆见影,我们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状况千差万别,起点、水平各不相同,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要因村而宜,分别情况、分类指导、分项落实、分类推进,争取县委、政府的支持,运用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采取重点支持一批发达村、择优拉动一批贫困村、再扶持一批中等村的方法,先选择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有代表性的村作为示范村,开展村庄规划和建设的试点示范,把各方面建设的内容在示范村综合集成,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以推进,摸索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在提高和改善村庄基本设施条件的基础上,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和总抓手,优先整治供水、道路、排水、垃圾、废弃宅基地、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等项目,逐步改变农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局面,为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创造条件。

第9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付出不懈的艰苦努力。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渐进性,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决定了它的长期性、渐进性。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要求,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等等。这些任务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20字总要求”强调的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的全面推进,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其科学内涵,防止以偏概全、顾此失彼。农村的相对落后和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渐进性。“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全局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的60%在农村,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突出表现在农村,农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水平较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情况差别很大,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科学文化教育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意识等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解决这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积极为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质的飞跃是建立在量的逐步积累基础上的。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和不平衡的状况,解决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做好“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正是一个通过渐进的量的积累进而实现质的飞跃的长期过程。同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办法,扎扎实实地做好量的积累工作,不断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10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区域性审美构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符号审美的概念出发,运用符号学的观点,提出走中国传统文脉继承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道路,得出中国新农村建设区域性审美构建方式。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脉继承区域符号审美构建方式

国际著名现代建筑大师赖特说:“土生土长的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中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及各地区民众对自然环境认识的差异和其方法的选择,形成了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建筑文化模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根植于本土地域的独特文化资源。农村建筑不仅仅是经济现代化的地域体现,也是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载体,对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中国受外来文化冲击的社会文化状态下,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农村建筑中继续发芽,不埋没于世界文化大潮中。寻找适合中国有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和探索应遵循的理念变得尤为重要。

1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区域性符号审美存在的问题

1.1中国区域性符号审美存在的问题

1)千村一律。中国农村各地一个样,无地方特色。2)一些地方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所谓的新农村建设,也意识到了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3)地方政府村与村之间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甚至“废旧立新”,把原有的旧村庄全部拆掉,重新建立“新”的村庄,不理解“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是什么,造成了传统文化丢失,自然环境和历史建筑严重遭到破坏。4)农民之间盲目攀比,在民间,特别是北方农村,存在比“层高、地基高”“房宽”的建房习俗,造成了空间和材料的浪费。

1.2国外可以借鉴的方式

韩国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韩国农村从注重家教、构建和谐农村;公司帮扶农村共同致富等方面努力,新村运动后农村生活环境胜似城市。日本农村中,坚持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将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区域特色和乡村特点的原则,在农村地区,既不会出现成排成行的“别墅”建筑,也没有宽广的马路,居民分散居住,功能划分明确,村落环境非常的优美,人们生活闲适、富裕,处处呈现出一幅美好的田园景色。德国经历了从传统农村到现代化农村,再到生态农村的转型。德国农村建设中,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特殊地景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应用,都巧妙地与现代旅游相结合。

构建有区域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从以下几点人手:1)合理继承传统文脉,与现代生活相结合;2)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3)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4)加强农民文化素养教育,提高农民审美水平;5)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其中,运用符号性审美,合理继承传统文脉,使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是构建新农村区域性符号审美的主要方式。

2新农村建设中区域性符号审美构建方式

2.1文脉性继承

如何提炼传统建筑文化中具有现代价值的传统建筑的灵魂,把握好中国传统文脉。冯友兰先生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抽象继承”的基本思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这种‘抽象’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而是传统文化和思想经过时间的过滤,保持下来的精神价值,是抽去了具体的特殊的历史内容与形式之后保持下来的某种精神特质;不是对传统建筑形式、风格、式样的简单模仿、照搬和剪贴,而应认知与体悟其内在的精神信仰、审美意境和对空间的特殊认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深刻把握传统建筑文化超越性的内涵”。吴良镛先生也曾在《广义建筑学》一书中做过深刻阐述,他说:“所谓‘抽象继承’是指从建筑传统中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设计哲学、原理等)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

2.2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文脉的精髓在于变,不变则废,变则通”,传统文化“抽象继承”,并非形式的抄袭或旧零件的排列组合,要用抽象的方法加以表现,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为足以支持与指导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资源,这其中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我们应该从社会伦理、社会文化、观念形态以及民风民俗上去把握传统民居的特征,去审视其内在气韵和空间意境,深入到文化,避免局限于其功能和技术层面。当代很多著名的建筑大师对于传统建筑文脉的现代应用都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和实践,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崔恺先生在北京丰泽园饭店设计中再一次延续了中国建筑传统,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在传统建筑语汇的运用上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神。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筑波中心,包括西方从古典时代到米开朗基罗、列度等西方传统建筑师的很多建筑符号甚至现代建筑常用的各种符号,却唯独没有日本传统的建筑符号。但整个建筑的空间和形象却让我们感到浓厚的日本民族气息。其实,筑波中心建筑虽然词汇几乎完全来自西方,但是运用的是日本民族的语言组织方法,这也恰恰说明了唯一产生强烈民族特点的是组织词汇的语法。这种建筑的语法根源于历史特点却永远随时代更新并期待着被重新定义。矶崎新的设计手法告诉我们,传统文脉不仅仅与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相结合,也应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把国外好的建筑词汇运用民族的精神,即传统文脉加以组合的重要性。

2.3符号性审美

传统建筑文化中我们抽象出的无形的东西,也就是传统文脉始终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我们运用符号学的观点,重新审视和强调符号审美在传统文脉继承上的重要性,以期达到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应用。符号论美学盛行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西方美学界,它的奠基人是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卡西尔指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艺术作为人所创造出来的可以直观的符号形式,不是对现实的摹仿,而是对现实的发现和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

“符号”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把感性的具体内容抽象为某种普遍形式,使之代表一定的意义。卡西尔的学生苏珊·朗格提出“情感符号”,也即是艺术。她在《情感与形式》中指出:“一件艺术作品往往就是一种自发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作家思想状态的时候,如果它们代表人,很可能就表达某种面部表情,以显示人所应具有的情感”。艺术“成为一种表达意味的符号,运用全球通用的形式,表现着情感经验”…l。

在朗格看来,艺术创造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的抽象,是制造非现实的艺术“幻象”或“虚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与朗格之所谓“虚象”事实上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正如“绘画空间是一种符号性的空间,它诉诸于视觉的组织结构是活生生的情感表现符号”,建筑文化,作为一种人工创造的事物,具有某种传达性,是社会文化载体,是一种文化符号形式,建筑也就构成符号的一般性特征,传统文化语言也是一种符号性语言,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符号。不同地区的建筑又有着各自符号语言,形成了建筑文化地理特征,即区域性符号审美。苏珊·朗格曾说:“一个记号只能被理解为使我们去注意被它所规定了的事物或情况,而一个符号却能被理解为当一个观念呈现时,我们所能想象的一切东西”。这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建立符号性审美的重要性所在。

第11篇

今天,我和××、××同志,××××××县政府的领导,以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来通河调研,先后到桦树村、三站乡、依山村,实地察看了新农村建设情况。刚才,通河县委、县政府介绍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市直有关部门的同志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很受启发。总的感觉是,通河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态度是坚决的、认识是到位的,工作起步早,规划有特点,工作抓得也比较实,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很值得学习。比如,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确定“通、改、延”工程;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注重“稳、调、服”思路;在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方面,加大“转、提、强”力度。这九个字都有具体内涵和量化指标,内容比较清晰,任务比较具体,对启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拓宽思路,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就推进新农村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国家、省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部署,月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即:以县(市)财政和农民“双增收”为核心,以壮大县域经济为根本途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构建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树立新风尚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把传统村镇整治建设成规划科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新农村。重点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动工程、产业化工程、科技化工程、公路通畅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康居工程、动力工程、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和生态村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必须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家、省、市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务之急,要尽快把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建设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但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各级、各部门必须适应新形势,着眼新实践,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采取更加奋发有为的措施,以更加坚定的决心,付出更加艰苦的劳动,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筑牢基础。

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是看能否真正发动群众,调动起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要把各项政策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农民自立、自强、勤勉、自助的精神和意识,动员和吸引农民自觉投入到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伟大工程中去。要通过工作发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典型带动等多种办法,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信心,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要花必要的时间,采取必要的形式,大规模、高质量地培训基层干部,让干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上的明白人,带头人,组织人。

三是完善市直部门帮扶乡镇的工作机制。为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市委、市政府把市直党政部门帮扶试点村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具体措施,举全市之力,合力推进。各部门在帮扶工作中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脱离实际,防止强迫命令。要及早介入,开展工作,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全社会都在帮助他。要妥善处理好个关系,即:积极推进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全面规划和分期实施的关系、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关系、先期试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全面建设和突出重点的关系,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

四是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努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工换位”。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五是用足用好资金,发挥投入的最大效能。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坚持财政资金存量向农村增加、增量向农村倾斜,保证新农村重点建设资金的投入。目前,市财政、金融信贷、市直有关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预计亿元,这些资金如何使用?第一要打捆使用,按照规划和农民意愿,依照轻重缓急按计划逐步实施,集中使用,集中投放,集中管理。第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以奖代补、以物抵资,既可以投入资金,也可以投入物资。第三坚决防止乡村举债,向农民集资筹劳要通过“一事一议”,坚决禁止向农民硬性摊派。第四坚决防止形象工程,要从农民最迫切、最直接、最切合实际的事情入手,利用好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二、搞好试点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当前,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百乡千村”试点工程的总体要求,集中力量抓好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通河作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业经济不发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但他们不等不靠,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率先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他们的做法值得全市借鉴和学习。结合通河的经验,在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市政府正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各区、县(市)要根据本地实际,统筹搞好农村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建设和村庄布局规划。要突出重点,在近期内完成重点试点村规划,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版权所有

二是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不同村屯、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通河县坚持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把分散项目集中向重点村屯倾斜,把单纯依靠部分帮扶向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上转变,把单一资金向捆绑资金上转变,这些做法很值得在全市推广。版权所有

三是必须明确责任,创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层层签订责任状。要落实目标管理,对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和县(市)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是重点倾斜,尽快制定新农村试点乡镇扶持政策。试点乡镇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必须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促使其加快发展,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要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尽快研究制定和出台我市试点乡镇扶持的相关政策,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普遍性,要做到边研究、边完善、边细化。

五是加强调查研究。各区、县(市)、各部门的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认真总结试点村的建设经验,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课题的研究,及时、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情况、新特点。要善于学习省内外其他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借鉴。

三、及时破解难题,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当前,我市的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通河县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就高达亿元,其他县(市)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为推进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多。我市还有万多公里农村公路需要建设,座桥梁需要改造,个乡(镇)、个行政村需要高等级路面贯通,个行政村需要修建公路,个屯没有吃上自来水,涉及农村人口万人。三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破除。全市以城带乡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城乡分割的局面还没有打破,这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严重体制。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新农村政策制定、公共资源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克服和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阻力和障碍。版权所有

一是扭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随着形势的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不断加大,国家、省、市也会拿出更多的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给予支持。但是,有限的资金只能用在“刀刃”上,近期内还不可能关照到每一个村庄事业的发展。即便是争取到了上级财政支持,许多情况下分到手上的也只能是启动资金,杯水车薪。大量村务工作的开展及集体事业的发展,仍需要广大农村干部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何尊重民意、发挥民智、汇聚民力,自力更生干大事,农村干部的引导和模范带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增强时不我待、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起自主创业、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困难中找机遇,在发展中求突破,更好地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干事、干成事、干大事。

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多方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要抓紧制定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外商资本、工商资本、城市资本等向农业和农村投入。同时,通过对扶持新农村建设的招商引资项目适当减免税费,对引资人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等形式,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整理;新农村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升,农民对宅基地的需求和依赖大大减少,使得农村宅基地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会使得农村的村容村貌村风发生更加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和应用农村宅基地问题,成为关乎农民利益、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国的农村宅基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宅基地,是指在农村中,过去建设过房屋、现在建有房屋,或者经批准、决定用于建造房屋的土地。当前,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和迁移,产生了大量空置、废弃的农村宅基地,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宅基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农村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比较严重

农村宅基地大多为农民自发自为修建房屋占用和遗留下来的。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约束和监督,使得一些农民在置产动机和“面子”心理、贪便宜心理的作用下,盲目地扩大住房面积和规模,完全不顾国家村镇规划标准,超标准占据了大量宅基地,有的为了显示其富庶和豪奢,还存在一人多宅、一户多宅的现象。

(二)宅基地房屋的居住环境不断恶化

由于农村房房屋大多为自发修建,缺乏统一的乡村规划和设计,造成与房屋相配套的饮水、道路、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落后和不合理,而且缺乏专门的管理维护人员和有效的管理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风霜雨雪的腐蚀、风化,使得一些农村房屋及基础设施更加老化和破败,造成老宅基地附近村庄的居住环境不断恶化。

(三)宅基地所在的村庄规划和管理比较落后

由于一些农户对旧村改造缺乏规划意识,存在比较严重的“见缝插针”式的建设和较严重的乱搭滥建现象;大多农户对现代建筑原理和科学知识了解不多,因而盲目地建设高层楼房,而对房屋的外观、式样、间距、层高、附属设施等缺乏规划和统一,从而为后期管理和维护留下了很大的难度和隐患。

(四)城镇化带来的“空心村”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农村房屋的自发式建设和盲目性发展,随着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许多农村逐步实现就地城镇化,使得一些落后、古旧的农村宅基地被空置和荒芜,而宅基地的四周已经修起大量的新的现代化建筑,许多地方出现了周围新房包围的“空心村”现象。

(五)宅基地流转制度和法律缺失严重

由于当前宅基地在法律上仍处于农村集体所有的状态,按照现行法律和政策,农民对宅基地没有所有权和处置权,而对宅基地上的房屋农民是否有处置权和自由交易权,法律还未做明确规定。产权不清晰和缺乏法律依据,使得宅基地转让和流转只能够成为一种私下行为,不受法律的充分保护,因而宅基地纠纷案件时有发生。

二、加强农村宅基地整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

(一)农村宅基地整理的含义

农村宅基地整理,是指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农村土地产权调整政策,通过采取村庄归并、改造等,实现农村宅基地资源的再利用,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朝着集中、集约的方向发展,提从而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和强度,促进土地利用科学化、合理化,并实现改善现代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系列活动和行为。

(二)农村宅基地整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全面深化现代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它可以大大节约耕地资源,对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当前农村宅基地整理的几种主要模式

一是选择原有的中心村为依托,先对中心村进行调整整理,再将零散的自然村庄进行缩并;二是因自然、交通、基础设施不便利等原因,对原址不适宜居住和建设的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和异地改造;三是将宅基地整理与农田土地整理相结合的模式,实现更好的整体开发和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村设施使用效率。

三、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宅基地整理和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农村宅基地的科学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树立统筹规划意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要求,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对农村宅基地使用的规模控制和统筹规划。

(二)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要按照新农村建设实际和需要,改变以往对老旧房屋宅基地放任自流的管理思想和态度,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既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又对一些随意空置、废弃宅基地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加强对一户多宅现象的清查和整改,提高农村在基地的使用效率。

(三)积极探索宅基地流转和有偿使用制度

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改革农村宅基地相关政策和产权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置换、农村宅基地有偿流转、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等现代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宅基地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农村宅基地是具有社会保障性和福利性的重要农村土地资源,农村宅基地整理的潜力非常巨大,对保护耕地、美化村容村貌、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促进新农村的稳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应高度重视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并不断探索新的模式,让农村宅基地重新“活”起来,充分彰显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作者:王锡政 单位:开江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陈士银,周飞,吴明发.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宅基地合理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4:4354-4356+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