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工程的研究意义

物流工程的研究意义

时间:2023-07-25 17:1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工程的研究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流工程的研究意义

第1篇

摘要:本文首先从物流学学科发展、物流教育和物流实践等不同角度,论述了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进而用两种方法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设计,并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分别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物流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z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M

第2篇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CDIO;课程体系;专业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037

1引言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的复合型、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发展环境、带动产业升级、降低流通成本、普遍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是指把电子商务应用和快递物流各环节相结合,既熟悉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的理论知识,又通晓现代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信息技术;既掌握电子商务网站构建、维护、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又具备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评价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新型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亟须改革物流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设计,探索校企协同合作培养机制,强化电子商务物流实践教学环节,强调专业教学与实训操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未来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公司的人才需求。

2人才培养现状

我们对全国80所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开设课程进行了调查分析。各高校培养目标情况如图1所示。

专业课程调查发现:课程设置重复、交叉多的占3775%;课程设置没有特色,同质化的占3179%,各高校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基本相似,开设课程同质化严重。可见,我国现代工程教育模式主要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虽已形成了一套以学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但也忽略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目的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邮电大学(下简称我校)物流工程专业的总体建设思路。

3专业建设思路

本专业以满足电商物流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培养具有物流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物流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目前,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但合作方式大多停留在研究项目和企业实习阶段,教育教学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合作成效参差不齐,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改变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机制,让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明确能力要求,满足企业需求,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因此,本专业提出了“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四个平台”的专业建设思路。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联合开发实训平台和教学内容并建立物流实践基地,紧紧围绕规划类和信息类两条课程群建设主线,开展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实现电商物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建设思路如图2所示。

本专业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结合CDIO理念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了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4CDIO教育理念

CDIO工程教育理念作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它不仅注重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还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详细且合理的培养目标,对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CDIO的教育理念是通过构建一个“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工程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系统工程技术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CDIO模式,提出了12条标准,直接参照工业界需求而定的这些标准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其中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就是CDIO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标准之一。以往各门课程都是根据学科内容各自独立设置,课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后仍不知如何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

因此,本专业打破课程之间的独立性,以项目为依托,以能力为导向建立课程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并设置了一、二、三级项目,共同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其中一级项目是包括所有核心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二级项目是基于一组课程的核心能力培养;三级项目是单门核心课程的设计,基于CDIO理念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鱼骨图如图3所示。

5结论

基于CDIO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置标准,目标明确,结构合理,能力突出,使各知识模块更加紧凑且互为支撑,真正体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校企合作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有利支撑,本文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基于CDIO理念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具体表现。通过此次改革,高校培养出了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降低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高校促进了教学体系改革,明确了培养方向,创新并完善了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牛换霞CDIO工程教育模式解读:课程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0(6).

[2]宋星月基于校企融合的CDIO集成化课程设置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4(10):7-8

第4篇

[关键词] 物流绩效可拓学评价模型

一、引言

物流作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其健康的发展的同时,必须对物流企业的战略计划、顾客服务、运输、存货等物流活动进行绩效评价与分析。只有对物流绩效进行评价与分析,才能正确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进而增加企业的整体效益。因此如何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物流企业的绩效,已成为物流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发达国家,物流的绩效评价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国内对物流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现有的物流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平衡计分法、层次分析法、DEA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主成分分析法、功效系数法以及综合效用法等。物流绩效评价是一种典型的多指标问题,涉及的因素繁多,评价过程较为复杂。本文介绍一种可拓评判法来对物流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二、可拓学基本介绍

可拓学是建立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为基础的决策思想。最早由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物元分析学理事长蔡文先生于1983年提出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信息、机电、控制、机械、经济、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可拓学是一门跨多领域的学科,是研究事物的可拓性及事物可拓规律和方法。

1.物元的概念。R=(N,c,v)为描述事物的基本元素,称为物元(mastter element)。其中,N表示事物,c表示其特征,v为N关于c所取的量值。物元的可拓性包括:发散性、共轭性、相关性、蕴涵性、可扩行。物元具有置换、分解、增删、扩缩等四种基本变换。物元变换具有积、逆、或、与四种基本运算。

2.可拓集合。可拓工程是以可拓集合为理论基础的,定义:

映射:

为确定论域上的一个可拓集合,称为可拓集合的关联函数。

如果,则称为可拓集合的经典域;如果,则称为可拓集合的可拓域。此时能成为。

3.可拓学分类。可拓理论引进物元概念,是既考虑量变又考虑质变的思维过程,以研究物元及其变换的物元理论和作为定量化工具的可拓集合理论为两大理论支柱。

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根据各种方法所涵盖的内容、适用范围和在可拓学中所处的位置,可以将可拓方法分为基本方法、可拓工程方法和应用方法3个层次,基本方法是根据可拓理论直接提出的方法,用以引出具有可操作功能的可拓工程方法,包括可拓性分析方法、物元变换方法、系统评价方法等。可拓工程方法是建立在可拓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之上,具有创造性思维特点和普遍性意义的综合开拓方法,将可拓工程方法运用于各学科领域及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可以开拓出许多应用方向或解决各种矛盾问题,包括菱形思维方法、可拓决策方法、可拓搜索方法、可拓检测方法、可拓诊断方法、可拓控制方法、可拓识别方法、可拓评判方法等。

三、用可拓评价方法建立物流绩效评价模型

假设企业初始的物流绩效为P0,该企业考虑进行外部整合与内部整合,目标是在P0的基础上,将物流绩效提高至P。由此列出基于P0的物流绩效P的特征元为:(c1,v1),(c2,v2),…,(ct,vt),(t

嵌入一些技术在可拓理论之中,例如发散树、分解整合连接、关联网络等方面。这里发散树用于找到满足(C1,V1)的Pi,上式可表述为:

其中{Pi}称为发散物的集合,表示P0(P)={Pi:=。1,2,…,s}。

然后列出与P0相关的P的其他特征元,分别表示为:(ck+1,vk+1),(ck+2,vk+2),…,(cn,Vn)。由P以及这些特征元组成的物元描述为:

类似地,可以推断出发散物元集合V2,描述为:其中

在这些理论概念的基础上,再将进行物元变换。对于R2,选择,令,对于任意R2i和,考虑下式变换:

对于任意R1i,可以如下定义:

第5篇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一、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然而由于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物流水平不仅低下,而且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差距意义重大。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形状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因此,长期以来物流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在学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类课程,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截至2006年底,国内共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物流专业,每年可为社会培养近万名物流人才。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概言之,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大约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二是结业培训;三是研讨培训,就是由一些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大学邀请资深专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四是短期培训,就是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组织物流方面的培训。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物流人才,必须在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基本素质的前提下,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双管齐下。

1.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素质要求

对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他们应该是复合型的。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更要掌握供应链流程,同时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电子商务技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如跨国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应具有能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管理愿望和高超的管理技能,以及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

对操作型物流人才而言,在知识方面应具有物流通用知识和技术,掌握经济贸易、信息科学、工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在技能方面,应全面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吃苦耐劳,正直诚信和有效沟通的基本素质。2.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

高校是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

准确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以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依据的。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就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符合型的。这类人才一方面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泛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搞好物流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因此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搞好物流学科建设。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推断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所以,要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方式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构造学生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较早接触和熟悉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环境;二是改革专业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造成大信息量,突出知识点渗入,强调能力本位的综合化教学模式;三是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建好物流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为培养物流管理及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开辟良好的实践环境。

3.做好物流人才非学历培训教育

物流人才的极度匮乏,学历教育的长期性和所培养人才的少量性,使得物流人才培训市场的潜在价值自然突显出来。做好物流人才的非学历培训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可以不断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认证培训的监管,确保认证质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物资的广域流通,要求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这就需要物流认证培训。认证培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培训机构的资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做到:加强监管,建立统一标准;杜绝无师资、无场地,仅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对其资质进行鉴定。

对物流培训市场进行细分,正确培训的针对性。由于现代物流行业是多种产业的整合,是强调管理实务与操作能力的职业领域,所以物流人才的培训应尽量有所侧重,对各种不同的物流认证按应用方向进行细分。从类别上分为企业物流人才、规范(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培训四等;从层次上分为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三等。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资源,加强短期培训。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丰富的物流人才与信息资源,高校在完成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对非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短期培训,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物流人才。企业也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自己所急需的物流人才和进一步提高在职物流人员的素质。

企业高度重视,加强对对各层物流相关人员的培训。现代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培训教育应逐步发展成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美国物流企业的经验表明,最直接的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可分层次进行,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不同的培训内容。第一层次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对其应加强系统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增值意识的培训;第二层次为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加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与培训意识;第三层次为物流操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加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季靖.我国物流人才培训的形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5,5:48-50.

[2]兰呸武,曹翠珍.浅论现代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3:78-80.

第6篇

1.1宏观仿真(Macro-simulation)

描述公铁联运系统各要素及其规律的细节程度较低,主要通过集聚行为来对物流及交通流进行描述,仅仅对车流在路段和节点的流入流出行为进行描述,而对两种运输方式的切换及列车、车辆的运行过程中的行为等细节行为不进行描述。常见的宏观仿真软件有TransCAD、TRIPS、CUBE、VISUM及EMME等。

1.2中观仿真(Med-simulation)

能够较高程度的对系统要素及其规律进行描述,以列车或者货车组成的队列为基本单元,在对车流在路段和节点流入流出行为进行描述的同时,能够对两种运输方式的切换及列车、车辆的运行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简单的近似描述。常见的中观仿真软件有CONTRAM、TISI和INTEGRATION等。

1.3微观仿真(Micro-simulation)

描述公铁联运系统各要素及其规律的细节程度较高,对于物流和交通流以单个列车、车辆为基本单位进行描述,对两种运输方式的切换及列车、车辆的运行过程中的行为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常见的微观仿真软件有Corsim、Paramics、Trans-Modeler、AIMSUN、SimTraffic、VISSIM、MITSIM及Synchro等。

1.4次微观仿真(Submicroscopic-simulation)

描述公铁联运系统各要素及其规律的细节程度最高。例如:次微观仿真模型在对运输方式切换行为进行描述的同时,还要对车辆承载量的改变对车速的和费用的影响等进行描述。

2公铁联运物流仿真平台建设及关键技术研究

2.1公铁联运物流工程仿真平台的建立

采用先进的物联网及信息技术,以公铁联运物流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集成交通运输工程、物流工程、现代物流运筹规划、计算机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工业现场总线通讯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实时数据库技术等学科和技术,建立针对公铁联运物流的高连接性、精确性、集成性、动态性、实时性的要求,区别于一般物流概念的学习实验室或演示实验室,建立基于实际工程项目应用为背景的公铁联运物流工程仿真平台。

2.2不同运输环节的无缝连接

采用基于XML的EDI技术协调公铁联运的各个环节,完成两种不同运输环节的无缝衔接,深入研究公铁联运信息的传输效率及跨地区传输,进而实现跨区域的实时信息传输、远程数据分布式和集中式处理的结合以及多个异地局域网连接等。

2.3公铁联运的信息集成服务的研究

通过多目标协同优化方法对公铁联运多式联运的信息集成服务进行研究,达到物流过程中信息的高效共享和业务的协同联动,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信息集聚效应,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

2.4公铁联运物流安全控制与研究

建立基于GIS的公铁联运物流安全监控系统,根据该系统采集的数据以及历史数据,建立预警数据库,对数据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作出识别、诊断和决策。

3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RFID技术 逆向物流 循环经济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如何进行有效合理的科技发展,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对RFID技术在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1 RFID技术在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RFID技术在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自上个世纪末电子产品大量普及。直到今天,当时的电子电器产品已经被淘汰。根据调查截止至2015年我国的大型城市电子电器淘汰率已经达到近800万台,再加上手机的淘汰数量,那么每年淘汰的电子电器的数量将会突破千万。并且这个数据仍然呈现递增趋势。

目前我国的电子产品回收已经出现了新的“转折”,如以旧换新的活动。但是在很多地方的电子产品收购仍然依靠个体商贩走街串巷来完成。部分商品的回收利用率低,人工效益低下,很难形成规模市场。如果只依靠这种传统的模式会使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为电子产品中的重金属越来越多。

近年由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政府部门根据现阶段的环境状况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在政策的扶持下,RFID技术的引入及发展已经成为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的必然发展趋势。

1.2 RFID技术在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意义

废旧电子产品在逆向物流系统中主要有两大分类,一类是可利用电子产品,另一类是可再利用电子产品。前者指的是电子产品中有重要的金属材料和大量的可再生材料,即使被淘汰了还是会有剩余价值。后者指的是可再一次作为商品重新回到商品行业交易中去。根据这两点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市面上的废旧电子产品数量复杂,而且没有较为统一的回收体系,使得市场交易秩序混乱。

由于废旧电子产品的危险性及各方面的原因,废旧电子产品回收产业化、规模化长期得不到实践。运用RFID技术结合现有成熟的市场宣传和市场营销模式,引导人们的绿色生活,培养人们的循环理念。RFID技术对于降低制造商构建闭环物流产业链的成本,促进物联网的进步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2 基于RFID技术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系统的需求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在电子产品逆向物流中,存在地域性差异。也就是说,商品因为各种原因分布在不同地域,并且还有回收商品数量不可预知的问题。这种回收产品的不确定性和产品的地域性差异,对电子产品的逆向物流发展有着先天性的制约。并且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回收电子产品逆向物流具有缓慢性和复杂性。我们对现有的案例进行分析及对相关资料的查证总结出逆向物流体系的三种常规模式:

(1)生产企业自营;

(2)生产企业与环保企业联营;

(3)第三方环保企业经营。

其中,第三方环保企业的经营模式具有成本低,规模效果强等优点。

RFID技术的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系统指的是在电子产品逆向物流技术中运用RFID技术,更好的改善现阶段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问题。这里RFID技术的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系统具体指的是:在进行产品检测中运用RFID技术对产品进行数据化的标识,再根据已经标记的现有标识进行分类运输和拆解,达到自动化的目的,以此来保障流水线工程的顺利开展。电子产品的逆向物流系统可以达到信息的可控、即时、有效、可视。让精细化的管理变为可能,为电子平台交易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为推广绿色生活和循环经济理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以上提到的问题和实现策略, RFID技术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系统的基本需求如下:

(1)利用860-960MHz的高频段RFID设备,来基础保障其他物流领域的广泛性和通用性。并且为逆向物流系统和正向物流系统的融合和构建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应用设备要具备有效的标识、读取、改写射频标签信息。

(3)能够实现自动化采集数据信息,提升周转流程和运输效率。

(4)能实现最终检测。

(5)能实现信息共享。

(6)能实现逆向物流无纸化运作。

3 基于RFID技术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系统的结构设计

电子产品的逆向物流系统其中包括回收检测与分类,产品运输和周转等环节。电子产品先经由各个回收网点进入大型的中转站点,再进过中转站点的检测。同时利用RFID技术对电子产品进行标记,将电子产品分为可用产品和不可用产品。可用产品直接输出到交易平台,不可用产品经过回收拆解将不能用的进行外运处理,可以用的材料返回交易平台,最后用户进行交易。

电子产品的逆向物流系统的意义在于:RFID技术实现了商品的在线追踪,并且可以进行规范性的电子产品交易。RFID技术让废旧的物品在科学、高效、标准化的管理之下更环保。从跟本上杜绝了电子产品的环境污染问题。故电子产品的有效射频标识,及运输过程中的全盘监控是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系统的成败所在。

4 结论

在以前的发展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工业生产和科技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及时的进行补救。历经几十年的发展,RFID技术在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系统中已经初见成效。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RFID技术的成本将会不断降低,而RFID技术的可靠性将会越来越高,可持续性的循环经济理念也会在环境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旭升.基于逆向物流管理的回收处理中心选址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2]李富玉.射频识别(RFID)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在电子废弃物再制造逆向物流中的应用[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

[3]季杰.基于RFID技术的废旧家电回收模式及回收决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5.

[4]吴刚.逆向物流规划体系及其补偿控制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08.

第8篇

关键词:地铁货运,PEST-SWOT,可行性

1地铁货运的意义和研究背景

地铁货运是指依托地铁资源配置和条件,有机结合传统的路面运输、装卸、搬运、配送等功能,从而实现货物和信息的有效流通。积极开展地铁货运,对于构建更完善的城市物流体系,实现现有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巨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开展地铁货运,一方面,有助于缓解路线车辆交通压力,同时提供更为可靠、高效的运输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剩余运能和空间资源,既可提高货运物流效率,还可降低货运成本,提高地铁及各站点的资源使用率和经营效益,同时可解决城市拥堵从而有助于降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也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地下物流的构想最早来自国外。德国从1998年开始研究地下物流配送系统,通过无人驾驶和雷达监控系统保障使得由三相电机驱动的运输工具在地下管道运行;日本国内目前运用的地下物流运输系统主要是气力囊体管道,用于城市垃圾收集或工业矿石运输;荷兰尝试采用地铁线路白天客运夜间货运模式。我国在这方面也有部分理论探索,包括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开展地铁物流的尝试性理论探索。2012年北京递兴泊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自助快递柜出现在北京各地铁口,以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地铁货运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具备可行性。随着全国各城市地铁线网的不断扩大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地面交通拥堵的现状迫切需要开辟新的运输途径。同时,各城市地铁企业也面临着扩大非票务收入规模的现实需要。地铁货运的设想虽然经常被提起,但是目前具体的实践并不多,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深入。因此,系统性地探讨地铁货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地铁货运实施的发展战略分析

2.1G企业地铁货运的PEST-SWOT分析

2020年,国铁集团充分发挥高铁成网运行和安全快捷等优势,加强与电商、快递企业合作,创新运输产品,自11月1~20日试点的铁路“双11”电商黄金周运输服务,为地铁货运的实施提供了一定参考。G企业位于全国物流、电商及外贸集散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将地铁资源与物流相结合,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即通过对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4个因素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现状。将PEST-SWOT相结合对G企业开展地铁货运系统分析,可为其他地铁企业开展地铁货运提供参考,G企业地铁货运PEST-SWOT分析见表1。

2.2优势—机会战略分析

一是借助轨道上的湾区发展战略,以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东风,充分利用地铁线网资源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示范的地铁货运体系,与传统的路面货运等相互补充,为实现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体化的新时代、新格局货运体系。二是以客流数据平台为基础,整合商流、货物流,实现客户数据、商业数据、物流数据、资金流等数据的相互整合、相互协同,使得客流变得更加可引导、更加有价值,促进商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使得客户体验进一步提升。

2.3优势—威胁战略分析

一是争取政府在地铁货运方面的政策支持,引导政府配套措施的完善及标准建立。二是争取成熟技术在地铁货运场景的使用,在新线网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量相关元素和资源投入,并完善相关管理范式。三是进一步明确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战略方向,与地面货运形成优势互补,促进整体货运体系实现优势互补、效能提升、服务优化。四是完善地铁客流与货流作业界面的优化模拟,同时建立实时、有效的运营调度及风险防控预案。

2.4弱势—机会战略分析

一是突破既有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外经营拓展的创新与管理机制,打造符合市场竞争的管理体系。二是深度整合存量线网资源、商铺资源和客流特点等,逐步试点和探索成功方式,适时在增量线网资源新增货运方面的设计考量和技术应用。三是整合内部资源,实现已有人、财、物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业务外拓,促进整体资源配置提升。

2.5弱势—威胁战略建议

一是全面评估安全及运营风险,建立和完善应对预案和管理流程。二是建立科学的投资分析方案,逐步完善地铁货运经营管理等资源投入的匹配机制。三是以联合物流头部企业和先进技术的方式,选取客流量小的线网和合适的作业时点,慎重开展局部试点并逐步铺开。

3地铁货运实施的实施可行性

3.1地铁货运可行性分析

在实施地铁货运时,必须充分考虑包括安全性、地铁运输的换装环节、货运车厢改动管理、客流与货流界面分割、地铁站台运输仓储以及地铁外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衔接等问题,从而考量地铁货运实施的综合成本。结合G企业的实际情况,优先试点可从以下方面考虑推进:地铁商铺及沿线商家的货运服务、远郊生鲜时蔬到城区的货运服务、电子商务区域仓库到城市的货运以及城市快件等服务,详见表2。

3.2地铁货运实施建议

国内地铁货运的实践目前还非常少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项目实施可能面临着诸多障碍,除了上述分析之外,从硬件及配套等方面尚需突破。3.2.1进一步探索地铁(含城际)兼具客运和货运功能的行业标准。对存量地铁线网和设施改造升级、新建线网建设形成指导,较早形成成熟的地铁货运运营范式,以对当前正在规划设计的地铁企业形成指引,避免后续较为复杂或较高成本的改造升级工作。3.2.2结合区位特色,形成多种交通相互协同联通体系。使货物能够在不同线之间快速、安全、有效流转,建立有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系,整合各方资源优势,逐步推进高铁、航空、轮船、地面交通与地铁为一体的货运联运服务网络。3.2.3推进地铁列车与货运功能的匹配性论证及设计。形成可加装货运辅助设施,配置便利性装卸工具等物流设备,配备货运专用空间、运输通道以及卸货平台等。3.2.4设置专用的货物安检通道。做到客货分离,可避免影响客运,保证物流环节紧密衔接。

4小结

目前,全国地铁企业面临着拓展业务、弥补建设运营资金缺口的压力。通过结合PEST-SWOT分析,G企业实施地铁货运具有可行性,G企业探索实施地铁货运,既符合国家及地方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战略需求,也是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的客观需要,更是地铁企业资源整合、提升经营能力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合华,王璇,等.地下物流系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1.

2彭玫贞,董建军,任睿,等.城市地下物流系统与地铁的协同运行探析[J].理工大学学报,2017,9.

3刘崇献.北京地铁晚间和非高峰期用作城市物流系统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1,6.

4胡迪,王冠军,杨辰旻,等.城市地铁发展现代物流业务的可行性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10.

5王云.广州地铁“最后一公里”快递发展模式设想[J].当代经济,2014,5.

第9篇

作为工厂设计的重要一环,总图设计可以从建筑系数等指标上实现对企业用地的控制,但采用何种思路和手段来控制和节省企业建设用地呢?本文以钢铁企业为例,从工厂设计方面特别是从总图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方面,介绍了如何控制和节省土地资源。

关键词:总图设计,节省建设用地,总体规划,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

Abstract: our country land resources is very limited,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and and protecting cultivated land is the basic state policy. Control of steel enterprise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to save the land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lant design, layout design can from building coefficient and the realization to the enterprise land on the index of control, but the type of ideas and means to control and save enterprise construction land? This paper of steel enterprises, for example, from the factory design especially from the assembly drawing design train of thought and method, 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control and save resources of land.

Keywords: the assembly drawing design, saves the land for construction purposes, overall planning, the general layout, vertical layou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总图设计是一门政策性、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在设计时对企业建设用地的控制,但没有明确详细的控制办法,各种文献往往只是概念性、概括性的描述采用的办法。如“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必须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因地制宜,合理布置,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1]、“在符合生产流程、操作要求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应联合多层布置。”[2]、企业建设项目建筑系数等指标应符合国土资源部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源部【2008】24号文件),都是一些总体和指标控制要求。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总图设计人员往往不知如何着手。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极其有限,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本文以钢铁企业为例,希望从企业层面上,从总图设计方面,研究和提出控制和减少企业占地面积的思路和办法。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生产规模大,相关设施多,车间组成复杂,运输量巨大,生产、运输工程复杂等特点。[3]国内一个大型钢铁企业一般占地上万亩,且往往占用部分耕地。故在以钢铁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的设计中,如何节省土地是摆在工程设计人员尤其是总图设计人员面前的一道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

笔者从事总图运输设计工作多年,在工程设计中对控制和节省建设用地有一些浅显的思路和方法,在此和同行及相关同志交流分享,并恳请指正。

首先,应做好项目总体规划。

做好项目总体规划可以有效地衔接协调工程前后期、总体和局部的建设关系,可以从企业建设的层面上节省用地。实际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原则、有方法、有控制地从事工程设计和建设,避免因缺乏系统性规划而造成工程建设、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关键在于能有机、有效地结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规划、设计、建设、发展等要求,融会建设各方意图,做到有目的性地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从整体上简化、完善工艺运输流程,避免重复和多余建设。这体现了项目规划的计划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具体到用地控制上,《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及国土资源部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等各类设计规范、文件,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都有较详细的要求,如钢铁企业的吨钢占地、建筑系数、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这些指标是国家相关部门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后对项目建设从宏观层面上提出的要求,是必须满足的。只有在项目规划和选址阶段选择适当的厂址和布局,选择经济合理的工艺流程,才能达到指标的控制要求。如笔者在“安徽某钢铁厂的炼铁区规划”工程中,按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规划了三座1280m³高炉,其总占地面积仅为12万m²,平均占地面积为4万m²/高炉,在国内大中型高炉的用地指标中名列前茅,控制较好,节省了大量土地。而且该工程规范合理,工艺和运输顺畅,功能分区明确,前后期工程衔接顺利,建设方很满意。

其次,应做好企业内外物流设计。

钢铁企业等大型企业是物流量巨大的企业,年产三百万吨钢以上的钢铁联合企业,每生产1t钢,会形成多达10t以上的企业内外物流量。[4]因物流运输不是单独存在的,必须有载体,如道路、铁路、通廊等物流设施。一个企业的物流设施往往占用其总用地面积的1/4~1/3,故做好企业内外物流设计、合理配置物流设施,可以从物流和生产系统衔接上减少企业占地面积。现代钢铁企业中提倡的零库存、虚拟仓库,物流工具标准化、大型化,物流系统信息化等方法技术,都是从物流技术和载体上利用新思路、新技术,以求生产先进合理和减少工程用地面积。我国很多大型老钢铁企业,吨钢占地面积均大幅超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规定,同规模企业的占地面积甚至成倍相差。很重要的原因是物流布局和技术的影响。因此,做好物流设计对减少企业占地面积和成本费用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第三,应做好总平面布置及竖向设计。

第10篇

作者简介:朱莉,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网络均衡优化。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超网络的灾害下城市群应急资源调配优化研究”(编号:7110107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开放课题“跨区域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研究”(编号:12QHB01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建设与改革提升工程项目“基于绿色物流的零空载技术研究”(编号:20121030000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资助管理与创业教育研究基金项目“创业视角下的大学生勤工助学功能及其引导策略研究”(编号:cyzd12002);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摘要低碳经济社会中,物流活动需重视碳排放的控制,科学设计出支持低碳理念的物流优化网络对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网络均衡理论为研究方法,首先构造一个以物流交易量为网络流、包含“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典型三层物流运作网络,再基于此结构在各层物流决策者之间构造一个以碳排放强度为网络流的虚拟碳排放网络,用这两个网络间的相互关联反映物流交易和碳排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接着,对这两个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进行定量建模,把经济与环境间的协调转化成由这两个相互影响网络所构成的网络均衡问题,分析各层决策者综合考虑碳排放量最低的利润优化行为,并将优化问题转化成等价的变分不等式形式;最后,设计仿真算例进行数值求解和仿真分析,通过讨论不同参数下低碳物流网络的优化决策过程,得到结论:合理征收碳税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有效的碳减排手段;物流网络中运输距离和运输频率的优化均会对降低碳排放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低碳物流;网络均衡;碳排放;碳税;变分不等式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7-007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12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的能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强,引起全球气候的显著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的迫切需要与普遍共识[1]。低碳社会的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技术、法律、政策等因素外,也离不开物流系统的支撑和保障,因为物流系统中包含着大量的运输、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最源头处产品的生产供应活动,每一项活动都会产生相当数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所以,在提倡低碳经济的当今社会应充分重视将碳排放理念融入到物流活动中,科学设计出支持低碳的物流优化网络,这对减少碳排放、节省能源消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有关低碳物流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探讨低碳物流的定义、提出低碳物流的实施对策、构建低碳物流的定量模型[2-3]。而定量分析低碳物流又主要涉及碳足迹的计算和物流网络优化建模。本文研究属于低碳物流优化设计范畴,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物流选址、运输、配送等方面[3]673:Pan等人[4]指出通过供应链网络整合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并分析了碳排放与运输成本之间的关系。Wang等人[5]在对物流总成本和环境影响两者权衡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多目标物流网络选定址和运输优化模型。杨涛[6]提出了一个考虑不同运输方式碳排量、服务时间、运输费用的三层物流网络模型,用来解决低碳经济下的选址和运输配送优化问题。Elhedhli和Merrick[7]采用一个凹函数来刻画碳排放量和车辆重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模型验证了考虑碳排放成本会导致供应链最优配置的变化。Abdallah等人[8]建立了一个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以分析低碳采购下整个供应链碳排放量达到最小时的选址和运输配置。王珏青和许茂[9]综合考虑车辆行驶路程、运输途中载货量以及碳排放量,并通过建立基于最小碳排放的广义旅行商模型来寻找低碳目标下的最优配送路径。

以上相关工作,基本都是从运营角度探讨考虑低碳理念时物流网络怎样优化设计,侧重于研究通过如何改善物流管理来有效降低能量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很少涉及碳排放因素对物流网络配置的反向制约。事实上,在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环境下,碳排放量限制也显著影响着物流网络中的产品交易数量和交易方式[10]。如何具体处理碳排放与物流交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用定量的方法厘清经济与环境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如何构建面向经济和环境协调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都是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而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直接影响到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选择以网络均衡理论作为新的研究视角,构造结构对应的两个网络从机理上分析物流交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将经济与环境间的协调问题转化成由这两个网络组成的网络均衡问题。首先构造一个典型的含“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三层物流交易网络,再在物流交易者之间构造一个以碳排放强度为网络流的虚拟碳排放网络;对由这两个网络构成的网络结构进行定量建模,分析低碳经济下各交易者的最优行为,并将优化问题转化成等价的变分不等式进行求解;设计数值算例来讨论低碳物流网络优化中关键因素的影响,为更好地促进低碳社会建设提供有益思考。

朱莉:低碳经济下物流优化设计的网络均衡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1低碳物流运作网络结构

网络均衡理论起源于对运输网络的研究,近些年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系统、供应链运营等学科领域。如供应链网络均衡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Nagurney等人提出,他们通过考虑网络中各层市场成员个体独立行为与其他成员决策的相互影响,建立一套反映产品交易网络中生产商间竞争状况、零售商间竞争状况、终端市场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网络均衡模型[11]。随后,Nagurney、Cruz和Wakolbinger利用网络均衡模型来分别分析了全球供应链网络与社会网络、国际金融网络与社会网络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12-13]。王众托院士也关注网络均衡理论并对其应用进行述评,出版了国内相关的第一本著作[14],指出网络均衡模型尤其适用于描述和表示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建设;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33-02

新疆沿边有十七个一类口岸、十一个二类口岸,同时又是新亚欧大陆桥必经之地。阿拉山口口岸过货量持续增长,稳居我国陆路口岸过货量第二位,铁路过货量位居全国第一。西部大开发和全国19个省市的对口援疆也快速助力新疆经济的发展,夯实长治久安的基础。加快新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对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新疆“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100家物流企业和重点支持100个物流发展项目,以改变新疆物流业现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现代物流体系。首府乌鲁木齐作为国际商贸中心、进出口贸易桥头堡、通往内地和南北疆的交通枢纽、西部商品加工中转、集散基地,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飞速增长。

物流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管理模式不断推动着的物流现代化的发展,对所需物流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更多的新要求,物流专业只有不断地改革、调整,实现专业建设的现代化,才能与新疆经济建设、物流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相适应。通过对新疆物流企业调研,邀请物流企业专家和物流教师共同参与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建设。

一、物流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物流专业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专业建设背靠新疆物流企业群,实施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物流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围绕物流职业岗位人才规格要求,对准物流岗位设课程,对准物流实践抓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构建适应物流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物流专业应用型的课程体系。根据物流生产与经营特点,结合行业实际,归纳形成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管理情景,促进学生工作经验的形成。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和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变化适时调整更新,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征集行业、企业意见,及时对专业计划进行调整。如此,既相对稳定也与时俱进,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改革物流工程的课程结构,使之符合物流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在物流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由物流行业、企业专家与物流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改革小组来分析确定本科目课程面向职业岗位应完成的知识、技能、关键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形成科目课程标准。

以物流工程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为标准,设立物流核心课程,形成物流专业教学模块与实际物流工作环境无缝链接的课程体系;以具体物流工作流程、工作环节为课程质量标准,设立物流实训课程模块,形成贴近物流实际操作过程的核心课程的设计思路。

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选修课)部分。具体运行机制为:第一学年以素质教育课程学习为主,在校内培养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等职业核心能力。第二学年以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三学年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相对集中的生产性实训。第四学年上学期,根据学生兴趣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进一步强化、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选修专业拓展能力课程,使专业知识更加宽厚;第四学年下学期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先学习,后实训、实践,然后再进行专业学习补充的培训过程,完善自身专业综合知识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实施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法、研究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法、实践教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开展互动教学。在教学手段上,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选用恰当、贴近的物流案例,开展案例教学;结合物流企业的参观教学,增强学生对物流的感性认识;开展物流的实务调查,深入了解物流行业和岗位的实际情况,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物流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时间和操作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考核上也采用了笔试与实务考核相结合,效果较好。

四、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

物流专业已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多年,鼓励物流专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物流员、采购员、助理物流经理、营销员、仓库保管员等),同时在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要求与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大纲相关联,将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五、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

在物流实践教学中,采用校内物流实训室与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相结合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与顶岗训练,增强物流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岗位意识,弥补校内教学环境的不足。

专业实践教学,采用模块式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学时比重达30%以上。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结合新疆工程学院立项,建立校内物流实训中心;一方面坚持走校企结合之路,共建物流实训、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建立多个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由乌鲁木齐市知名物流企业的实践教师进行指导、训练,以学生能够真正达到掌握物流技能为目的,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物流实践教学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为此要实现“四合一”,即课堂、现场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突出体现以物流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物流实训基地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载体和依托。它具备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功能,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构建知识、学习技能、获得能力。

六、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传统的、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和小组考核相结合、平时和考核相结合、企业师傅和教师评定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除笔试外,通过物流实践技能测试,如物流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汇报、参观某企业物流中心后的感想等方式;在物流企业实行时,考核学生物流设备的基本操作,利用仓储信息管理系统对货物进行入库、库位分配、拆包/合包、出库的信息处理;结合小组课内外作业,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核学生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除教师评分外,对于课堂成绩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嘉宾教师参与评分等多种方式。除此之外,还通过课内外小组作业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技巧、使用多媒体的技能以及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等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综合验收。

七、教研活动定期化、常态化,提升物流教学质量

教研室是教学的基层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搞好专业和课程建设等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化、常态化的教研室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物流教研室各位教师的思想、文化、教学等各方面素质。物流教研活动能更好地推进新疆工程学院教学质量建设,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物流专业的教学水平。物流教研室应该发挥团队作用,交流物流教学经验,开展物流教学研究,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物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根据人才市场导向需求教授物流专业学生真正有用的物流系统知识、专业技能。

八、抓好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物流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有理论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此,我们将提升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作为物流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来主抓。我们聘请乌鲁木齐市知名物流企业的专家,并由物流实训室建设商的培训师对我院物流专业教师进行了最新的物流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业务流程、国际物流、物流运输等知识的培训。采取了以下几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专业教师的岗位津贴、送专业教师培训、读博深造、下企业调研、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专家讲课、与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等。

第12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raditional advantage majors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blurred, which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logistic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mode Based on field research in logistics enterprises, this paper extract three major profess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ies, and built the course cluster of the specialty and then in view of the major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provide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core competencies; course cluster

1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背景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作用的日益凸现,为高等学校传统学科专业的学科方向调整、转型和更新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目前许多高校的传统学科专业也注重物流管理方向人才的培养,如“信息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学”等。根据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专业目录,与物流专业相关的专业共有6种,占管理类专业总数的30%以上。由此可见,物流管理类专业无疑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类中最大的学科专业之一。而这一发展趋势,也必然对纯粹的物流专业的特色及培养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纯粹的物流专业通常以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供应链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运筹学为主要工具,面向各行业、各部门的物流管理岗位,其课程设置多而杂,知识体系融合性差,导致学生学得多但不精,学得杂但不具体;另一方面,目前的就业形势表明,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在筛选应聘的大学毕业生时,除了重视个人素质外,反而更重视的是学生在某一领域的专门技能,这样,纯粹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时就显得优势不足。

目前承担了全国三分之一本科生培养任务的独立学院,其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与母体高校趋同,因此独立学院的物流专业也就不可避免的同样面临着上述问题。与此同时,独立学院自身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学生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不如母体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学生,因此,相比之下,独立学院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也就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2]。那么,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如何培育专业核心能力?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和优化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课程群建设思路是值得探索的一条途径。

2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提炼

2.1 专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核心能力是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提出的主要是指居于核心地位并能使企业超越竞争对手并获得较大利润的要素作用力[3]。该定义涵盖了以下几层意思:首先它是一种竞争性的能力,具备有相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其次它是一种处在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它能力的统领;再次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竞争对手几乎无法模仿;最后它是企业长期积淀而形成的能力,深深扎根于企业之中。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例如: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在应聘教学工作岗位时,考核方最看重的是求职者是否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借用“核心竞争力”和“专业能力”这两个概念,我们认为专业核心能力是专业领域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学生掌握的不易被模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4]。

2.2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提炼

200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对高校物流学科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各高校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办学定位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根据“意见”不断调整、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培养立足武汉城市圈、辐射湖北省、中三角及其他地区,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物流信息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掌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与规划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具备商品采购、运输、仓储 配送、供应链及国际物流等与物流管理相关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经过近4年的发展,2012年物流管理专业被批准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为了进一步深化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凝练专业核心能力和突出专业办学特色,课题组和专业教研室开展了为期1年研究,先后调研了武汉东湖学院、武汉商学院、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等高校,考察了上海易迅电子商务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络捷斯特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韵达货运有限公司、武汉兴达汽车物流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2014年8月派老师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第13届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研讨会,通过前期的走访调研以及与全国其它兄弟院校和物流企业的学习交流,提炼了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三大核心能力,确定了及与之相支撑的培养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3 基于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群构建

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通过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整体规划,以课程教学单元(知识点)为基础,构成课程教学模块(知识群),进而明确具体课程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课程群[5]。课程群建设中,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整合优化课程为重点,以优化课程群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主要内容,以建设课程群教学基本条件与评估体系为保障。重点分析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的性质、相互关系以及课程间内容的衔接,按基础理论类、实际应用类为序,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相互配合、相互渗透、课程间相互连接的课程群体系,具体课程群体系如图2所示。

3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保障措施

3.1 加强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

课程群构建过程中须对各课程群内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对整个课群进行整体规划,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课程的关联性,尽量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尤其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实验内容的安排应尽量考虑到相关课程的前后衔接等问题,从系统角度出发来设计整个课程群的实践环节。在设计各门课程内容时,不应以单独某门课程或具体教材为中心,而是要以该课程群要达到的目标为中心。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类课程群,群内各门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和物流系统规划、仿真设计的具体方法,主要以虚拟仿真实验和课程设计实践为主,所以应注重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3.2 加大教学团队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以课程群为单位的跨专业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要有一名学科带头人或兼职教授。每名教师至少担任课群中的两门课程,所有教师都要参加实验课教学。其次,教学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定期开展教学研究,交流教学体会,以座谈会或教学观摩的形式,针对教学内容、教案准备、教学方法、课堂设计、教学总结、作业答疑诸方面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再次,教学团队要在职称、规模、学历、年龄、教学经历、科研能力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队形式,使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和交流,使团队充满活力,同时保证了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

3.3 大胆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首先,教师在授课时应当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授课,从现实中观察、搜集材料,将抽象理论回归到现实,以弥补学生由于生产、生活经验的欠缺而导致的感性认识不足,帮助学生将课程中的理论认识统一到现实生活中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果;然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通过案例教学、视频播放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注重各门课程的衔接,使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和关系清晰可见,这样学生能有目的的去主动学习,这是保证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实施的前提。另外,为了实现课程群的教学团队之间共享课程群的知识,仅仅采用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是不够的,急需建设课程群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为群内课程提供多个教学资源的交流、协作、资源互补及信息的共享。包含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网络课件、例题及其习题解答、实验指导书等,同时设有网上论坛、网上答疑等。

3.4 优化教材建设

课程群建设与优秀教材的选用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教学的主要内容直接体现在教材中,课程群中该如何整合、如何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删减、优化组合来实现;另一方面,课程群建设的成果也必须全面反映到教材建设上,建设富有特色的系列教材至关重要。教材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优选优秀教材;第二,结合课程群的建设,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实验教材;第三,建设辅导教材;第四,在条件成熟时可编写课程群各门课程的实用教材。

参考文献:

[1] 王来军,胡大伟. 物流学科建设的思考[J]. 物流技术,2012(3):236-239.

[2] 冯涛. 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J]. 物流科技,2012(12):52-53,56.

[3] 袁竞峰,李启明,杜静. 高校工程管理“一体两翼”专业核心能力结构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