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学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职;语文;朗读 ;就业
在几年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很多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比如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老师似乎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诸如此类现象时有发生。和其他同事交流后,大家共认这种现象在中职学校绝非个别。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职学校学生中多数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础薄弱,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根据中职学生现状,体现职教特色,突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做好文章。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能力教学,包括两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一是基础语文能力,也就是语文素质的提升;二是专业能力的提高,即通过语文基础能力的提升,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为以后就业创造机会或条件。
1. 语文基础能力的提高
用朗读检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中职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差,底子薄。有许多学生识字量不够,句意表达不清,发音不准,写错别字,犯语法错误,写文章不通顺等现象比较突出,甚至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通话都不会说。作为语文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笔者在三年的中职语文教学经验中体会到,朗读可以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心理素质较差的初中毕业生,通过竞争与淘汰,自信心受到强烈打击,进入中职学习时不敢表现,又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赞扬,为了使学生成为有自信的人,笔者在教学中用朗读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心。赞美别人,能使对方心情舒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赞美学生,如 “你的声音很好听” “你的声音很响亮”等。赞美学生能使学生知道自己得到教师的认可,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积极地走上讲台朗读,声音响亮,感情充沛,学生在语文课中“相信自己能行”,笔者的语文课成了学生们展示自信的小舞台。奖励在心理学方面来说,是一种有利的效能感应。在教学中,笔者常用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训练。如加分,给学生加分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因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包括平时分和卷面分,其中平时分占了30%,学生主动上台朗读一次,加2分平时分,学生在分数的激励中,都变得主动而富有激情,争着上台朗读。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学生养成了朗读的习惯。于是语文课堂从 “满堂灌”到学生做主人的转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变得开心,在愉快中度过。
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后续,然而大多数中职生都具有综合素质低、文化基础差,甚至有些学生是因为害怕语、数、英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才选读中等职业学校等特点。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观念,不要像对高中生一样要求他们,要认识到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也是有生命力的,有朝一日也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耐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求急功近利、只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在课堂语文讲授时要面对中职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
2. 专业能力的提高
我们应把中职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现行教材中某些名家杂文或议论文,由于学生远离写作的时代背景,其吸引力已大打折扣,在教学中不妨大胆地“忍痛割爱”。中职学生毕业后就将进入就业岗位,竞争也就随即而来。试想如果作为维修工人看不懂设备说明书,将如何“对症下药”?如果在工作中不擅于与同事沟通,将如何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如果求职者捧着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中职语文教学应提前为学生进入职业状态、适应社会作好准备,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安排这方面的锻炼活动。比如让学生做自我介绍,互相交流彼此的印象,放假旅行归来介绍自己的奇遇,读书后谈自己的感想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适当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通过讲授课文,教师可分析邹忌讽谏齐王的说话艺术,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教师可以模拟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如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医患沟通与合作。这种技巧包括: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为对方打算、婉言相劝、先对方之忧而忧等。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与“能力、就业”紧密联系,使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去学。
3. 中职教学的实用性
作为中专语文教师应该拓宽专业面,了解学校各专业的特性和学生就业方向,并以此为指导,既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和专业职业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上出有中专职业特色的语文课。这既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新时代中专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淑霞.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策略与实施[J].河北师范大学,2006(7)
[2] 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语文出版社,1998 年版,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三性特点 教学方法
现阶段语文界中争论比较激烈的便是高中语文教学,针对这一情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三性特点”作了分析和研究。
一、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内容上的模糊性特点
这种模糊并不专指抽象画等相关文学艺术当中的模糊含义,准确地说是一种模糊的现象。可以说,对于一件事情进行直白的描述,追求到这件事情的比较深层次之后,发现准确其实并无法获得问题的答案,通过模糊的思维方式却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在物理界中有不准确的原理,在微观世界当中有“海森伯测不准原则”等,那么在语文界中也有模糊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课程目标是这样规定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有4个量化的教学目标,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有七个量化的教学目标,六年级、七年级一直到九年级有八个良好教学目标,在高中时期,只拥有两个教学目标。其他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能力培养、巩固、提高等方面都处于模糊状态,并没有准确的规定。
从高考的考试手册可以发现,针对语文的考试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也就是可以相对熟练地对简单浅显的文言文和现代文进行阅读,拥有一定的理解、评价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等等。能写出具有议论性、说明性和记叙性的文章,等等。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选题和立意,具备布局等相关能力。可以这样说,高考的考试手册当中针对考试目标的规定是比较准确和清晰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掌握的程度制定具体的标准,从这种角度讲是一种模糊的规定。简单基础的语文知识,高中生已了解,教师可以对之前的基础知识进行不确定性的回顾和传授。高中语文习题当中有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多种的,也就是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从高中语文范围看,它包括文化艺术、哲学、自然和人文科学等众多不同的知识,无法辨别出哪一个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可以说进一步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模糊性”特点。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特点
教学目标、内容所具有的模糊性特点和教学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模糊性特点进一步决定了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方法和教材开发过程中的开放性特点。
1.教材开发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决定了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现阶段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出版了全新的语文教材书籍,这些新出版的教材书都拥有全新的特色,体现教材开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特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并掌握了一部分教学特点,在相关课程标准方面,基本上处于一种模糊的界定,在实践语文教学中,应当以比较开放的态度对待相关的教学目标,不能只依据规定教学,否则很容易影响教学效果。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但不应当过于随意。
2.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特点。我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性的教学方法,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学方法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了解自身的特点,了解自己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了解学生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从而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强化教学效果。
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增强学生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习题,同时回顾相关知识点,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根据“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语句,提出全文最后一个“鸡鸣”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段,并通过一个你所学过的古诗反映出这一表现手法的习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情况,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证明高中语文的模糊性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3.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
所谓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高中语文教学特点。在语文高考试卷中,上海卷对于全国卷当中固定的基础知识选择题进行了取消,增加了一部分立意题目,同时使用苏教版的省份也出台了一部分全新的考试评价命题模式,这便是教学评价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具体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可以运用开放性的评价手段,培养并增强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被考试手册而限制了教学行为,而应当充分发挥能动性,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让学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隐形性特点
所谓思想教育中的隐形性特点,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想教育,但是又不能够从表面上要求学生过于重视思想教育,而是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协调语文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时,应当应用这一思想观点,可以说这体现了各个学科的共性和语文学科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朱秀珍.浅议高中语文教学要“五味俱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新课程改革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也成了新课改的方向。但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样的课改才是真正的新课改,似乎大家的认识是模糊的。
我国古代教育中有许多关于语文学习的理论,其中孔子“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教育思想就是最核心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孔子多年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语文学习特点的教育思想。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推行和实施,语文学科也走入科学化的道路。我们将其和数学理化等学科等同看待。特别是语言学理论和修辞学知识的引进,我们将语文看作是一门科学课程,我们也是按照科学课程的方式和方法来从事语文教学。字、词、句、篇章、结构,语法修辞这些知识就成了语文学科学习的东西。语文课程也是沿着科学化的道路一路前行。但是,科学化并没有给语文学科教学带来明显的效果。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人们开始反思语文教学,开始反思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微的原因。
真正对语文科学化提出反思的是韩军老师。他的出发点就是从对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来反思语文教学的弊端。他以为人文性与语文的科学性相对立,语文是人文性的课程,语文教学不应该像其它科学课程一样去施教,而应该充分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特点。韩军老师的论述无疑是振聋发聩的,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思维。但是,后来,人们对韩军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他们以为语文课程既然是人文性的课程,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实,语文课程确实具有人文性,但是,具有人文性并不意味着就是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韩军老师张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目的是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特点。不能以科学的方式去教语文,而应该重视人文的因素。但是,后来人们在对人文性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许多教师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语文教材的编排也是以人文性内容为单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进行严格的语言的学习,而是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重在对教材人文精神的发挥与拓展。课堂内容看起来丰富多彩,但是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却起不到根本的作用。
其实,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语言素养。新课标把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纠正这种教学中的混乱局面。那么语文教学回到语言的路上,是不是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就要像过去一样进行语言训练呢?显然不是。的确,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学习语言需要同思维能力一起进行培养。而思维的对象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人在面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时候,是需要心灵化的。对外在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带有主观认识的特点,这种主观认识就使得语文教学具有了一定的人文色彩。学习语言既有对语言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对语言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语言才能学到手。那种单纯的从语言到语言的学习方法是不会学好语言的,也是背离语言的特点的。
因此,学习语言就需要调动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去感悟语言,理解语言,感悟作者使用语言的匠心。文本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要真正理解语言,理解文本,就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凸显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文本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生活中,学生就在语言的海洋中遨游,但是,学生使用语言却非常困难,这种困难并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障碍,更多地是认识上的障碍,也就是说,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深,不透,理解的不深刻,他们在对事物的反应过程中就不会深刻。因此,语文教学我们不仅仅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主要的是透过语言培养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而且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获。
教育之本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本,认识为本。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研究如何教,更主要的是要研究让学生如何学。当前,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如何学,却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郭思乐教授说要在语文教学中放牧学生的生命,关键是如何放牧。放牧生命,就是说要让学生的心灵充分的融入到文本之中,去感悟文本,体验文本内在的东西。达到学生与作者的同频共振的效应。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本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文本的例子作用,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如何才能真正发挥文本的例子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性学习。一般的阅读都停留在浅层次上,语文教学的阅读就是要深入挖掘文本内在的东西,力争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超越他们自己的认识,在超越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感受、一种认识、一种语言的能力。
由此可见,从语文课程的特点来看,语文是最适宜于自主学习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学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的去讲解、去分析。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在阅读中体验,去挖掘文本深层次的东西,特别是要探究作者的思路。许多论者认为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大量的阅读,但是,仅仅靠阅读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素养。语文阅读必须是一种研究性阅读,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理解文本的内容,知道文本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写的,这怎么写的才是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知道写了什么,只要不是太笨的学生,一般都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但是,要知道怎么写的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许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停留在写了什么这个层面上,没有和学生一起探究写了什么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学生学完文本,收获甚微。阅读文本开始吸引我们的可能是文本的语言,也可能是文本的情节,而文本的结构很少进入我们的视野。过去我们讲写作特点,但是这些东西很抽象,教师总结的特点就像给文本贴标签一样,标签贴好了,学生还是不知道究竟有什么用。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继承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在充分J识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本内在的东西,在获得对文本内在的东西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成效,语文教学的目的才能达到。
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编写编排,并且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寓言、童话故事和儿童诗歌。这些作品浅显易懂,富有趣味性,便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将儿童文学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主要是因为儿童文学符合儿童的审美观念与认知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非观念淡薄,因此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思想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儿童文学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观念的主要方式之一。为此,教师要尽早发现儿童文学的价值,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儿童文学具有启发性。儿童文学中的价值观念可以熏陶学生的个人价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科兴趣等;第二,促进教育价值的实现。儿童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性,它不仅能够起到启蒙教育的作用,更能拓展出启发性教学。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育大有益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儿童文学作用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的重视
要想发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重视,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教师在儿童文学方面的修养。例如,教师在平时自觉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与掌握,从而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阅读情况,选取恰当的作品,顺利开展语文教学。另外,学校要定期开展儿童文学学习活动,促进教师增加儿童文学积累。第二,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开设相关的、能够增强教师儿童文学修养方面的课堂,引导未来的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特点进行了解,帮助教师对儿童的心理以及发展规律等进行认识,进而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言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语文教学的水平与质量。第三,学校的积极倡导。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然后积极倡导语文教师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增强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重视,从而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1]。
(二)利用儿童文学的特点促进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要想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语文教学的开展。儿童文学的美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作品的理念及艺术手法上。作品通过对人类最初的审美、思想等进行描绘,给予儿童充分的想象空间,进而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这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儿童文学中的美,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与解读,然后将其体现在教学之中[2]。例如教师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将文章对细节的描写进行着重讲解,让学生从细节处发现学习的乐趣,并且对儿童的内心进行解读。第二,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首先,教师需要对儿童文学的文学体系进行研究掌握,在了解了儿童文学的体系以后,才能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儿童读物,发挥儿童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其次,对儿童文学的分类方法等进行全面掌握,然后根据本班学生的阅读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当的方法,将其应用到教学之中[3]。例如,儿童文学的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寓教于乐性,教师在对儿童文学中的儿歌进行解读时,要看该作品侧重的是歌还是歌中所体现的事,根据儿歌的侧重点不同,教师在教授时应该引导学生区别关注,差异对待。如果儿歌侧重点是歌,那么教师就应该侧重歌曲俏皮、可爱、欢快的一面,与学生共同感受欢乐;如果儿歌侧重的是歌词,教师就应该将歌词所反映的教育寓意放大,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由此可见,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采用适当的方式与手段,发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升小学生的文学思想修养,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健康长远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把红强 单位:甘肃省永登县城关小学
关键词: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现代化教学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环境下各级教学培养的目标确定为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职业中专
教育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笔者从现代化教学手段
运用的层面对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特点
从职业中专本身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职业中专是指学生在
初中毕业后到中专学校所接受的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中级技
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这种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现有的职业中专语文不仅仅是中专专业教育的附属学科,也是学生人文素
养提高以及职业技能提升的基础学科。这就要求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全面关注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平衡提高。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是能听清楚、准确理解以及表达得体与到位。正是从这个层面来说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在听说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从上述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其教学的关键是综合性语文教学的开展。伴随着计算机等先进应用技术的发展,辅助教学手段的发展也呈多元化
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职业中专综合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是现有职业中专语文教师应关注的
问题。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能够对中专语文教学工作起到辅展示、演示以及模拟等等作用的机器设备。对于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来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的板书口授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从学习心理学的层面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兴趣存在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区别,其中直接兴趣指的是由于
学习过程与学习知识内容的特点而引发的,进一步说职业中专的
学生对自己希望看到的和喜欢看的就存在着直接兴趣,而现代化
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的应用就能较好地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提高职业中专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具有的丰富性的优势,能够促使中专语文的课堂教学
通过影、音、声以及色等多方面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展示,进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提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三、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策略
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中,应将现代
化教学手段本身的特点、中专语文课程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者进行紧密结合,确定合理的运用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学效果的提升。通常情况下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策略包括以下内容:
(一)具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主要将以下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1.幻灯片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幻灯片的主要作用是能够代替板书进行演示,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信息传递量。计算机等应用技术发展到今天,使幻灯片也出现了很多变化,如可以用Flash制作幻灯片,还可以通过HTML程序来将图片以幻灯片的方式进行播放。这些丰富多彩的幻灯片方式,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极大地丰富了
语文课堂的场景,提高了中专语文教学的直观性,为教师课程内容讲授以及学生观察等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2.录音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录音的运用能够把没有声音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语言。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通过录音的应用,能够给学生提供较好的朗读示范,进而提高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能力,全面促进学生听、说以及读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录用还能够进行便捷的复制与保存,还可以提供学生语言方面的反馈信息。中专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录音内容,确保自身课堂教学内容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3.电影与电视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电影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立体地对语文课程内容的
场景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综合作用,激发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语
文课堂中要讲述的内容。除此之外,电影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写作素材,电影所具有的视觉与听觉的综合作用能够较好地将中专学生引入到写作的情境中,进而
提高学生写作方面的能力。
电视与电影相比,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除了具有电影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外,其还具有便捷快速的特点。这是因为电视的普及率与丰富性远远超过电影所具有的影响,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借用电视中大量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为自身的语文课堂服务,让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4.网络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是中学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之一,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当前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看,表现出整体语文水平下降的趋势:一是总体语文能力偏低,基本未达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二是基础知识薄弱,语文基本功未达标;三是阅读理解、分析能力普遍较弱;四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词汇贫乏;五是作文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楚,错别字多,书写不整洁等。很显然,语文教学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情况,存在的问题较多,缺乏就业导向性,并未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与未来社会职业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
二、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中学语文之于教师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表现出很强的思想性,在教学中把语文教学和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优化选择,把教学内容与个性拓展结合起来。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教学目的具有实用性特点。在教学中寻找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同事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才能充分体现语文的实用性。
三、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语文教学尽管经过多年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教学效果并显著,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理念滞后。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学科本位观”根深蒂固,这种观念以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或学科本身的发展为本,关注的是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完备性和独立性,很少关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无论是在教学导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是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教学专业性不强、教学方法欠灵活性、语文评价少激励、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兴趣不高,教师缺乏成就感等缺陷。总体上未能突出专业的导向性,表现出语文教学与专业脱节的现象。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真正贯彻落实新课程的要求,树立“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推动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具体而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并组织语文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采取讨论式、启发式、情景式、自主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以改变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耗时低效的现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改观目前语文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2)评价方法问题。语文课程评价是语文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对改进语文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师生的相互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途径;教学策略;教学有效性
传统对高中语文单一化教学的认识误区以及高中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无法真正的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出来,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进而对语文教学的工作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有效的途径深化语文教学的内容,优化语文教学的实际方法,则在高中阶段学生现有的文化基础之上,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一定能够被有效的发挥出来。进而整个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也能够打破传统的认识误区,并以丰富的基础知识、有效的文化传承能量以及社会化的教育感染力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保障高中阶段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利用教学素材与网络资源的支持,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的生活密切相关,课程中的大量佳作都来源于作者对于实际生活的感悟与描述,这一特征造就了语文课程的包容性,很多时候,课程的开展往往能够引申出大量的哲理与生活实践内容。因此根据语文课程这一方面的特点,高中语文教师在探究语文教学有效途径的过程中,可以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切入,进而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借助现有的教学素材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以凭借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凸显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课文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既表达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因此课文既是写景又是抒情。通过对佳作的深入分析后,教师就可以在备课的阶段根据课文的实际特点来进行内容的补充。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的帮助,搜集相关的景物图片以及配套描述,进而制作成电子课件,以在文章和教学资源的帮助下优化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角度并强化学生对于景物的描写技巧。而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现有教学素材以及网络上的部分资源,为学生补充朱自清先生的成长背景,进而以其背景来引出文章背后的情感,真正让学生体味写景抒情的精妙之处。在这种教学措施的推动下,传统枯燥的课文学习以及课文携带知识的强行记忆变成了一种知识的补充与拓展,整个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丰富的教学内容支持下得到了体现。
二、借助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动语文互动性教学,以教学方法的优化推动语文教学有效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具备了语文学习的良好基础,同时其长期的学习摸索也使得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的认知。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突破传统的教师机械化讲授学生被动式听课的模式,以教学方法的优化不断的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保障学生在基础知识探究与积累的同时,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进而从这一方面来凸显高中语文教学本身以及教学途径的有效性。
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会在课程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复习三个阶段被体现出来,因此在探究语文教学有效性途径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这三个阶段对学生的指导。一方面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尝试练习法等方式为学生指明预习的方向,并借助习题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为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做好前提准备。而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小组探究、语文课程活动分小组学习等方式来指导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进而以学生的自主探究逐步的完成对课程知识的吸收。最后在课程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讲义的定制、语文小组活动的开展等形式让学生既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又能凭借学习活动强化自己对于知识的应用。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影响之下,学生可以获得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进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得到保障。
三、按照学生学习特点调整课堂结构,以个性化课堂教学凸显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除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也对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探究语文教学有效性途径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的对课堂的结构与组织方式进行优化,进而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置,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生成化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各个班级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随时的调整课程的模块布局,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单一模块的重点讲解,进而学生的个性化课堂逐渐形成,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语文课程个性化教学的推动下获得了提升。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性途径的探究可以为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学现状的优化提供有效的推动力,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的突破传统的教学限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的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找寻有效的措施,进而促进教学途径的有效探究,最终为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当前,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更因为诟病最多被推到教学改革大潮的风口浪尖。一时间,人们议论语文教学改革,研究语文教学规律,尝试语文教学新法,更新语文教学形式,使语文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局面。毋庸置疑,语文教学改革直指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在很多方面成绩斐然。但是,语文教学改革像历次其它改革一样,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盲目跟风、矫枉过正等改革中常出现的问题一样出现了语文教学改革之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但最令人担忧的还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忘“本”的问题。一是刻意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忽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二是一味批判传统语文教育的问题,忘记了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中还有许多需要应该继承的东西。三是过分强调课本的僵、死,旧,淡化了课本是语文教学的“本”。
一、 要充分理解并努力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见《语文课程标准》)可见,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人只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即使强调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却是狭窄的。就“听”而言,首先,听对语文能力的训练有许多重要的作用,如有训练听觉的作用,有提高听觉的作用,有吸收信息的作用;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训练学生听准字音,又要训练学生听懂意义,还要教会学生在听中鉴赏。就“说”而言,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人生下来就学说话,说到如今,习以为常,哪还需要什么正规训练?说话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比如陈述事实、表达情感、闲话聊天、辩对问难等,如果我们“不会说话”,轻则耽误事情,重则伤感情,甚至酿成大错。在说的训练中,要训练说准字音,注意把握语调(语气),还要注意轻、重、停顿和训练“出口成章”。就“读”而言,阅读是学习之母,它对生活、对工作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口语表达、对书面写作有最直接的作用,对知识的获取、对智力的开发,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训练,我们一要指导学生读什么,二要指导学生怎么读,即要学生做到多读、善读。就“写”而言,人们重视的多是写作,什么是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其实,写还应包括汉字的书写。在世界各国的文字中,只有中国的汉字书写成为一门艺术,而我们作为母语教学的教师,就更有义务和责任指导学生写好自己的文字。
二、 要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可取之处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是因为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存在弊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但是,同时我们也应明确,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传统语文教学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要的是批判地继承。诚然,传统语文教学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和问题:一是语文教学全部以书面训练(读,写)为内容,完全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二是长期坚持“文言”,使人们对文言产生了错觉。甚至产生了迷信,似乎学了文言就一定能够提高语文能力,不学文言就不可能提高语言能力。三是我们几千年的语文教学竟然没有一部系统的论述语文教学的著作,没有形成一套语文教学的理论,据此产生出一套或几套可以广泛使用的方法。于是教学成果完全取决于教师。古代的语文教育,从教育目标上说,常常要求培养通才;从教学内容上说,常常采用综合类型;从教育方法上说,常常强调多读多写,心领神会。这其中有科学的一面也有不科学的一面。实际上,传统语文教学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继承的东西,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之一是,教学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其二是,教学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他们认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其次,凡工具,必须操作熟练,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效力。其三是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自己能不断的增长读书作文的能力。
三、 要以教材为本,学会活用教材
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本。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实现都离不开教材。不错,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材编排因其僵、死、旧曾饱受人们的批评,以至于有些偏激的教师在教学中干脆放掉课本,自己决定教学的内容。实际上,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已经比较科学了:一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二是着力于读、写、听、说的能力训练;三是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教材是有体系的,是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并耗费了许多人的心血的。但有些人就是不看重教材的“本”的作用,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而过分强调课外阅读;不讲解课本里的基础知识,一味强调学生自己去理解,凡此种种,只能是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因此,要体现语文的功能,就不能忽视它的工具性,要充分理解并努力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要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要以课本为本,实现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推向前进,提高母语教学的质量。参考文献
[1]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隆华.语文素质教育研究.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基本规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我们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
一、认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规律又称法则,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明确培养目标,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1、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2、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3、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4、重视运用。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学习动机学科联系教学评价
语文学科是传播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中职学校开设了语文这一基础科目。然而,从事中职语文教学的老师大部分是原来从事普教的,所以,中职语文的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普通高中课堂的翻版。再加上中职生大多是中考的失败者,语文基础差,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使中职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作为中职教师,我们有责任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静心研究中职生的特点,跳出语文教学的旧模式,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体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
一、中职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文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而中职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则呈现出明显不足的特征,据我对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调查发现,约90%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很枯燥,剩下的一部分学生认为语文不要学,会说话就行,只有很少的一些学生喜欢学语文。不可否认,职校生在进入职校以前长期被定位为学困生,遭受歧视,这些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职语文教育应改变义务教育阶段评价学生的标准,针对职业教育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淡化学习上的阴影,树立自信,克服自卑,扬长避短,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二、中职语文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语文基础
中职语文教学应考虑到中职生大多语文素质较低这一特点,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从基础着手,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扎实地落实“双基”,重点进行字、词、句、文的认、释、读、写,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逐渐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帮他们树立自信,不能把对普通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套用为对中职生的要求。
三、中职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写更重要也更难,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在课堂上刻意将口头表达融入语文教学,每堂课都选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或是模拟面试场景来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
四、注重应用文教学,提高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提高中职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中职语文教育应突出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教学生如何写一些常用的应用文,诸如求职信、说明书、广告词等,锻炼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非常受欢迎。
五、中职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由于中职学生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的是就业,而非升学,这就导致了他们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专业课程却比较重视,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索热情。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外,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还必须重视职业渗透。例如,我在烹饪班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除了给学生简单地分析课文外,还引导学生课下阅读《红楼梦》,搜集一些红楼菜谱,激发学生学好烹饪专业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中职语文教学要加快教学改革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改一直以来都开展得轰轰烈烈,而中职语文教育由于没有升学压力,更多的中职学校忽视了语文教学,更多的学生也忽视了语文学习,这导致了中职语文教师渐渐漠视了自己所教的学科,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出现了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这种落后的教学形式,自然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人成才缺少了必备的文化涵养基础,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为了使每一个中职生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中职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
(一)全面实施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这种直观的教学可以节约教师的板书时间,使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成为可能,而且声音、图像的视觉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多媒体教学知识容量大,可以弥补中职生课外知识的不足。
(二)教学方式的整合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不仅是在课堂上,而且包含课外。这就要求在教学方式上,既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还要走出课堂。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发展为原则,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因此,教师要将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现代社会交际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
(三)改变教学评价的标准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化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85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信息载体”,“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既是源于生活、基于生活的一门课程,又是面向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门课程。同时,将生活化教学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很好地促进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即是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联系起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生活,在生活现象、经验中促进语文学习,使之教学与生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和增强生活技能、拓展知识。在初中语文中实行生活化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效果,以便更好地学习、理解语文课文,同时又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生活,寻找到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依托“生活”这个大的平台和背景来学习语文,以便语文教学更好地释放语文的魅力,使得学生较好地发现和品味语文、生活。所以,在我国初中语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其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之所以要运用生活化教学,其必要性在于:首先是社会和时代变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正是由于当今社会对于人的要求的变化,初中语文教学要顺应和响应其发展、变化和要求,此外新课改的实施,事实上生活化教学也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次,由于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在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越来越不利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导致学生学习语文学习面临诸多问题,加之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于我国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因此生活化教学的提出就是针对初中语文传统教学的批判和创新,所以在我国初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能够较好地改变并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它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促进语文教学模式的更新和创新,促使初中语文课堂氛围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进而促进教学活动高效高质。其最大特点在于,有效地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与结合,实现教学活动既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又能够引导学生于生活中主动探索和发现,提高其语文技能和素养。由此可见,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与我国语文教育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三、推动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从生活出发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和拓展语文教学容量
语文源于生活,而又面向于现实生活。就初中语文课文内容来看,所选的所有文章实际上都是作者于生活经验中体验总结而来的,所有课文都在一定的具体的社会背景中,作者是社会人,所以作者所写的文章必然会受到某一社会思想、时代背景的影响,因而打下其鲜明的烙印。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教学情境,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因子。让学生能够真实而有效地领会到语文的魅力,学生能够有机地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教师创设好的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丰富和拓展语文教学容量,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为语文课堂营造新鲜、活跃的氛围。生活就是“大语文”,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紧密地联系“大语文”,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才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继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语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初中语文的课文内容实质上都是作者实际生活经验的真实写照,因此,只有把课文内容置于一定的生活环境中,才能完整体会到语文课文的魅力。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必须要创造一定的生活情境,营造恰当的生活氛围,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二)突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生活三者结合的特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有效地落实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教授初中语文课程的时候,应该努力关照学生的生活方面,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教师所预设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现状,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此出发,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东西,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贯穿“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在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时就考虑和联系生活,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结合生活进行创设,使学生可以有效地达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多方面从生活中去寻找较好地素材、实例,以此来构建初中语文课。
(三)注重学生差异性,引导学生与生活中自主学习与提升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在于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特点和情况,那么即便是开展生活化教学同样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生活出发,引导其自己学习,自己收获。当然,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并结合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提供相应地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规律;重视;素质
规律又称法则,是事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说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出现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总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概括为“感知――领悟――积累――运用”。体现了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教学与它以外事物的联系、教学内部各要素成分及环节之间的联系、每一具体的教学因素自身内部的联系”的教学基本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特性;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课程目标,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宋晓梦.顾明远:《中小学应分别侧重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光明日报,2009,08-25。
[4]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