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世纪高等教育大发展,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给昔日“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带来了空前的生存及心理压力。对此现状,我们不得不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重新进行思考: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更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形成正确的认识和选择,在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同时,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竞争压力加剧,我国精神疾病呈多发和上升态势。最新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6%,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15%,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而与严峻的发病形势相比,我国精神卫生资源却十分有限――目前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仅16383人,平均每10万人仅有1.26名精神科医师。
可见,我国心理咨询和精神科医师行业还有巨大的需求缺口,需要大批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对心理卫生的需要。这些人才的培养,从传统意义来说,主要依赖于高校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由此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其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素养,而且在他们走入社会以后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需要。
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内众多相关研究和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为16%左右。虽说目前高校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以选修课、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形式进行,有机会接受心理教育的只占小部分,学生受教育面较小,其整体效果不尽人意。
此外,选修课、心理讲座和心理辅导等形式,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在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系统知识和技能,这不是几次讲座、咨询便可以解决问题的。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无疑是主阵地和主渠道。为此,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开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从而提高其适应环境、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需要
地方师范学院担负着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在师范类公共课程设置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而且这三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未来师资的需求,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将来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从认知内容与程度方面分析,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书籍、媒体、网络、日常交流、亲身经历和自我反思等途径,学生对心理健康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形成了“心理健康理论”。逐步走向独立和自省的大学生常常利用头脑中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已经具备的自我分析和指导的能力进行辩证分析和自我心理指导。他们的心理健康理论也许是片面、肤浅和零乱的,他们的自我分析和指导也可能会有偏差,但这些都是出自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础,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给以足够重视。
(二)从人才素质培养的模式来看,人的多种素质的培养,需要整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训练计划。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完全同等重要的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体育处于同等并列的地位,要有与此对应的课程体系支持。在我国的教育课程体系中,从小学到大学,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都有整套相应的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却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支持。因此应在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与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同样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与构想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门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为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各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由他们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咨询过程紧密结合。结合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排查机制、预警机制、追踪机制和反馈机制,已经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机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的基本要求,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检查和教学考核等工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与师范生将来的教育、教学职业训练紧密结合。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到他个人,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他教育的学生和面对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随着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国家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上是重视教师教育的培训,特别是在新教师的培养上更加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对此我有两种构想: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都统一在师大的培养目标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学时数应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做到基本一致,以32―36学时为宜。根据1―4年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建议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模块进行。低年级教学模块,主要讲授艾滋病的防治和的预防教育;心理素质与成才的关系、新生适应、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建议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设,有利于大学生的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高年级教学模块,内容重点放在心理素质的强化,危机干预与应对,如汶川地震、甲流、中学踩踏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已经敲响了危机预警知识与应激能力培养的警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还有就业心理与职业技能培养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坐标,积极应对毕业工作或者继续读研学习,建议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
二是面对就业压力,国家职业技能考试门类越来越多,学生将来有可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除教育部、省属师范院校设置有教育学、心理学专业以外,国内已有学校要求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省级或国家级的心理咨询从业资格考试。地方性师范院校没有设置教育学、心理学专业,面对有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他们有志于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师范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可以是选修课程,也可以是必修的课程,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培养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方性师范院校在师资、教学水平上没有问题,这样做既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就业的需要,又可以为正在悄然兴起的心理咨询行业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国内有很多的高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育体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开设,也有许多的相关教材。不同类型学校采用的教材也不完全相同,有全国性统编教材、有区域性教材、有高职类型教材、有专业性很强的教材、有普及性的教材等。教材的内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仅要与中小学的健康常识课区别开,而且不能像心理学专业的教材那样细致,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成长特点与发展实际,在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回答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发展问题,着力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写能够适应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具有很强指导性、操作性的各类相关教材。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起步较晚,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大部分是兼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较低。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具备全面的心理学知识,而且要掌握从事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技巧,能够针对大学生遇到的心理发展问题,给予正确指导,纠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偏差。目前国内的咨询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只有不断学习接受培训、督导,才可能使专业发展处于持续状态,不至于落伍或处于职业倦怠状态。
因此,高校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实践化与研究化的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各高校在引进和培养师资时都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规划,既要根据需要积极引进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教师,又要将那些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其他专业知识的教师选派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期培训班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为有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各高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将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矫正性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完整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一方面要构建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开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报告,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另一方面要构建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尤其要建设好班级服务体系,构建动态监控、网状多向的“大学生心理防护系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育部社政司【2005】1号文件.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编写.心理咨询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2.
[3]韩延明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7.
[4]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6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B39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可行性
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影响并不因为子女跨入大学而停止。家庭是大学生现有心理状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大学家校合作能为分析大学生心理现状和心理问题提供良好平台,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进行家校合作是可行的。
(一)国内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借鉴
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别是近30年来,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其所面对的对象包括学生、全体教师、家长、学校行政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等其他相关人员[1]。以美国为例,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对象主要有个体干预、环境干预和整体干预几种类型[2]。操作模式上有“邀请模式”、“综合模式”以及“顾问教师计划”[3]。具体实施内容如大学新生入学前让家长与学生均接受心理辅导,为促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作好心理准备;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中会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如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和教师或家长间的咨询会诊、心理干预与援助、项目评估、学术研究等。同时,通过为家长提供咨询、培训、保健等服务提高家长的心理功能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相对而言,国内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但很有启发意义。如李国强[4]和刘海华[5]在这方面的探讨等。已有这些研究和实践为我们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家长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和动机逐渐增强
当前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学生大部分都将是家庭独生子女,相对多子女家庭而言,他们的家庭为其成长与发展投入了(或更愿意投入)较高的成本,学生个体受到更多的家庭关注或期望。同时,随着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学生家长对于教育的义务和教育的权利的认识逐渐深入,这将促进其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与动机的逐渐增强。这为家校合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铺垫。
(三)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进一步实现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沟通方式的多样化、便捷化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新兴的便利的条件。如手机、网络的普及、可视电话的应用等极大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途径。就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目前已有研究者进行家校互动支持平台方面的应用系统的尝试研究[6]。随着科技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学校和社会力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投入,基于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家校合作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家校合作最有优势的途径之一。
二、我国现有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观念有误区
高校方面往往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将家庭纳入其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家校合作没有必要,因为家长的管束将导致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功能的退化;部分高校认为家长不懂高等教育工作,也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合作基础;还有部分观点认为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和各自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甚至错误的观念,使得合作难以协调。
同时,许多大学生家庭认为学校是专门的育人之地,没意识到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有的父母则认为子女进大学是优秀和有能力的体现,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家庭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没有文化和能力参与大学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内容和途径狭窄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通报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成绩与学校或老师对家长的“希望”,以及学生出现心理情感危机时紧急干预或遣返休学等。对提升学生整体心理素养、促进心理能力的发展以及心理问题的解决方面很少涉及家校合作。就家校合作途径而言,电话和短信是目前主要的联系方式。同时书信联系仍然扮演一定的沟通角色。合作渠道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的内容与深度。
(三)合作层次较低,缺乏互动
在已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学校与家庭并非对等和完全信任的合作关系,学校常把家长看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手或对象,倾向于向家长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思想,往往单方面要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校和教师掌握主动权,家长较被动消极,表达和参与的机会很少,来自家庭的许多有益信息无法得到发现和利用,这一现状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功效。
(四)机制、人员、物资方面缺乏保障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中心,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这一领域缺乏明确的分工和统一的管理规划,或没有明确职能部门来主持,工作往往显得零散或者被推诿,如若出现问题,则出现无章可循的状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往往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工作量的大额增加,或者出现教师人员的紧缺。此外,资金会约束着学校对家校合作沟通方式与手段的选择,如网络、交通、住宿、电话等费用缺乏保障直接影响工作开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开展策略
(一)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正确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样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互助合作。不应把学校的作用单方面夸大,忽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家庭(或在学校的引导下)可以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维护者和积极促进者,是一股与校方合作的积极力量。学校和家庭应遵循民主平等原则进行深入合作。当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懂方法技巧,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子女心理时,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指导或培训服务信息。
(二)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保障
高校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设立家校合作的职能部门,或明确该领域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条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宣教工作,同时建立一支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此外,高校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部门的设立要求进行专款专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获得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开展家校双向沟通
1、继续深化利用书信、通知、家访、“校访”、家长会、电话等传统联系方式。学校可定期通过书信或简报通讯的方式向家长介绍子女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心理动态;免费发放家长手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给家庭提供心理教育的建议性措施;设立“家长日”邀请家长走进校门正确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鼓励家长提供建议;对特殊家庭可以进行家访;利用入学、寒暑假、毕业前夕等时机开学生家长会,内容涉及家庭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同状况的认识与基本处理。
2、开发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家庭、学校、学生三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群、网络视频等进行交互作用,借由影音、图像、文字等远程资料进行信息传递。通过网络家校合作对于一般家庭适当接受培训学习完全可以实现。部分贫困农村地区若为客观条件所制约,当前在途径选择上可适当协调,长远来看是完全可行的。
3、社会中介力量的开发与利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的艾普斯坦(Epstein)将家校合作的含义扩展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7]。这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视野:如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关于大学生的信息联系,借由社区力量开展大学生子女家庭的亲子辅导等。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康教育,2003,(06).
[2]肖婵.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J].教育科学,2005,(02).
[3]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的新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4,(06).
[4]李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理念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5]刘海华,丁绍宏.家校合作模式下贫困大学生的诚信培养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每年都有部分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且数量有所上升。自杀、自虐等一些反常事件不时见诸报端。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1. 对虚拟世界的过分依赖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普遍是80、90后,且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普遍较好。进入高校学习后,手机、电脑成了必备的工具,这给内向、拘谨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很多同学整天沉迷于手机、电脑,不愿与他人交流,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久而久之,变得越来越封闭,与现实生活逐步脱离。长时间下来,对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更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2. 对自身角色变化的不适应
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截然不同,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过上独立生活、学习,生活的种种不适都会导致一些消极的情绪产生。高中繁重的课业,到了大学则是变更为自主学习,一些同学总是觉得每天无所事事,到了考试时又觉得压力变大,精神上的起伏变化也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另外,大学里面新的师生关系,寝室同学间的生活习惯磨合对新生来说都是一种考验。这些问题如果自身不能很好的适应并解决它,时间一长,就容易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3. 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我国区域经济存在一定的差异,东部地区经济条件较好,西部地区贫困家庭较多,贫富差距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很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存在自卑感,且生活习惯上与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也存在着一定差距,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会成为心理问题的导火索。另外,不同家庭的家庭环境也存在着差异,有些是单亲家庭,有些家庭兄弟姐妹较多,类似在此类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学生也往往存在心理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也是其成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将来踏足社会,必定要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地从事一些社会活动,并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这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体现出其重要性了。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使自己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众所周知,健康不仅仅是是指生理上的健康,严格意义上来讲还包括了心理上的健康。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除了生理健康的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其接受其他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更好的成人成才。另外,有些大学生离家求学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困惑,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拥有更加良好的心理素质,利于他们积极摆脱这些困境。由此看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2.大学生人格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人格的发展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必然会接触到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一系列信息,并会以此作为完善自身人格结构的标准。另一方面,价值观念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衡量,评价和调控着自身的心理活动,并且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人格特质,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引导受教育者及时调整方向,更好的把握自我,认识自己,从而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3.大学生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大学生的分配工作大部分都实行笔试、面试、择优录用等方法,择业的竞争程度大大超过以前,因此,许多大学生面对这种情况会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和恐惧感。在这种新形势下,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品质极其重要,大学生应保持心理健康,积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更好的适应这个新环境并作出最适合自己角色的正确选择。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三、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的若干建议
1. 建设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由一支相对稳定的,较高素质的专职教师和心理咨询工作者来引导。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在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做好引导工作,因材施教。同时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心理教育专业知识,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大学生需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人际交往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发展也无从谈起。 人际交往是生活的一部分,贯穿生命的始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起点,是将来在社会立足的生存需要。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人际交往的需求比成人或中小学生更迫切。他们力图通过交往获得同伴的认可、接受、尊重、信任,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求。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大学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独立,积极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有些大学生由于是第一次独自一人到异地求学,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因此,要提高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学会与人沟通,互相包容,提前做好准备,克服一时的不适应,让自己快速融入新环境中去。
3.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档案应由专门的心理辅导员保管,内容除了基本信息外,还应由家族的相关历史,以方便了解情况。学校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找学生进行谈话,并做每一阶段的谈话做记录,了解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发现苗头及时解决。只有这样,整个心理健康水平才得以提升,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
四、结束语
国家的建设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一个全面的人才不仅仅应该拥有健康的体魄,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更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育范围。每一个学生,从跨入高校的第一步起,就应该竖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应有一定的识别和抵抗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共同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要将国外的科学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与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充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任霞,冯爽,李征. 内地港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启示[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Abstract Through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logical induction and other methods to study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concept of parents found that most parents can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for the individual all-round development. Think mental health at different times have a major impact on the good moral character and cultural qualities of the students. But few parents think the lack of individu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Therefore, parents idea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arents; mental health concept; survey and analysis
随着社会产业经济结构转变和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心理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纳入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导向作用。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不够的,需要与大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让学生家长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共同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养成。本研究对大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意义借鉴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45~60岁的家长为研究对象,对某学院大学生家长随机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6份,回收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为95.5%。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院图书馆、学术期刊网、心理健康教育类学术论文和论著等进行查询,为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材料与程序
采取自编问卷形式,问卷设计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首先调查大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内容包含性别、出生年月、职业、居住地、受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要部分,调查大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观念,对家长的心理健康观念调查分为三个部分,家长关注的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共12个题目)、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8个题目)心理健康教育观(6个题目)。问卷共有26个题目,每个题目包括5个选项,即“完全赞成”“比较赞成”“一般”“不清楚”“完全反对”依次评分为5、4、3、2、1、,调查问卷采取无记名形式,要求家长认真对待、如实客观的反映自身情况,结果,被测试的大学生家长本科及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 88名,中专及大专文化程度97名,高中及初中文化程度53名、小学文化程度8人。城市居民家长106人。农民家长140人,男生家长117人,女生家长129人。实验数据用SPSS17.0软件统计包对测试结果和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文化水平家长关注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
由表1可知,大学生家长最关心前3个问题是“知书达理,尊老爱幼”、“ 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绪”、“关心集体,有团队精神”这表明大学生家长由于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将文明礼貌、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放在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首要位置,从道德的角度去看待大学生的行为。原因是90后大学生他们普遍的心理特点是热情开放、有创新精神,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应正确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其次,家长也已意识到,大学生良好的控制情绪能力能够保证学业顺利完成。他们也能够认识到在当今社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者占有一席之地,就得有与他人合作精神,融入到集体中。城市居民家长比农民家长认识更清晰些。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长对社会适应能力关注不够,可能与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有关,家长对他们过分溺爱,不愿放手让孩子接受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方面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2.2 家长对健康标准的认识程度
由表2可见,不同文化程度大学生家长对8项调查内容没有显著差别,说明家长对标准的认识不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但不同性别的家长对“智力正常”、“心理品质与实际年龄相符”、“与人和睦相处”选项的认识有显著不同,女性家长更倾向这3项标准。城市居民家长和农民家长除了“自我防范意识强”、“待人接物有正确的辨别能力”认识上一致外,对其余各项认识差异均呈显著水平。从总体上看,多数家长对“智力正常”、“心理品质与实际年龄相符”“人格正常、和谐、给力”这3项是否属于心理健康内涵认识模糊不清,不能正确判断。因此,“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家长要不断学习进步,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承担起家庭教育工作重担。为国家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家长对心理健康观的认识
由表3可知,性别和职务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自觉锻炼身体,预防心理压抑”的认识观念差异显著。城乡因素对“家庭关系融洽、和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项目认识差异非常显著,城市居民对这两项认识比较清晰。因此,家长应主动地、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熏陶,加快大学生良好的人格的养成,在学习中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反过来对营造家庭文化气息起到了和谐鼓舞作用。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家长对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滞后,孩子出现心理异常也无法去和学校沟通解决,严重缺乏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环境。学校反映学生问题时有抵触情绪,导致许多不良现象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性心理;正确引导
性(sex),这个词,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已经存在几千年。著名的性学家金赛曾经指出:“人的既是一种生物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作为一种能量必然要释放出来,而如何释放则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和社会影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腾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各种观念,其中包括性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而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要面对与性有关的各类问题,如性意识的发展、性冲动、、性压抑甚至性异常等,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处理不好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危害其社会化过程,性心理的发展和婚前的规范关系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责任,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他们的性观念、如何,存在哪些性心理障碍,又需要哪些方面的性知识,对他们怎样开展性科学教育,也是本研究重中之重的问题。
一、大学生“谈性色变”的性心理变化显著
大学生,正处在性生理发育趋于成熟的阶段,而性心理发展正趋于激烈时期,他们所面临的性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些性心理问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性心理障碍,包括、性恐惧、性压抑、性放纵和焦虑;另一类是性心理变态,包括同性恋、露阴癖、异装癖、恋物癖等。根据对性心理一项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性知识、婚前、性心理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2015年12月份,针对此课题对本校大学生进行关于《你对性心理的认知有多少?》的问卷调查,该调查是由性心理研究课题组实施的,共对全校5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表示双方愿意就可以有的占36%,表示只要基于爱情就可以的占30%,表示有助于适应未来婚姻生活的占4%,表示能结婚则无妨的占9%,4大项加起来超过了60%。与七八十年代中认为“会引发社会问题,应受道德谴责”的说法的比例大幅下降;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的”比例显著上升。面对心爱的人提出的性要求,大学生采取的态度分别是:30%的人“帮助克制”;18%的人“冷静拒绝”;22%“委曲求全”;在对待婚前问题上,女性更为谨慎。70%的女大学生在对待恋人的性要求时,会从感情出发,一面力求维护自己的“性纯洁”而“帮助克制”,另一面又怕失去对方而“委屈求全”;坚决维护自己的“性纯洁”而“冷静拒绝”的比例是男大学生的3倍。调查也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都对婚前关系表示理解。大学生谈恋爱,受到学生身份的限制,因而许多人认为此时的恋爱应该保守,但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可以自由选择恋爱方式,同时学生们也会表示出在恋爱中很少考虑结婚的问题,但并不影响他(她)们谈恋爱。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对性问题依然是讳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很欠缺,大多数大学生仍然是观念现代,行动却保守。因此性冲动和性苦闷仍常常困扰着他们。其中有做过心理咨询的学生说,我们周围的空气太紧张了,所有人好像都会带着罪恶感来看这个问题,没有任何人可以商量,因此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位女大学生则总趁着周末室友回家的机会和男友同居,内心的紧张、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周围无形的压力总是使她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因此,这一代年轻人“既不像他们的先辈那样单纯无知,也不可能完全像西方那样毫无顾忌地追求性解放,他们只能在夹缝中苦苦煎熬。”
二、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性心理
在中国,“性”一直被列为“”,更谈不上如何开展性健康教育。但是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的性成熟均提前,初中生是性成熟的高峰期,95.5%的男生有过遗精现象,97%的男生可以。性成熟后,无需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体内激素的驱动下,都要体验神秘的性意识的萌动。调查发现,在少数承认已有经历的大学生中,65%的男生,35%的女生有明显差异,说明男生有的比例大于女生。
如何使他们从性朦胧、性神秘和性困惑中解脱出来,不盲目寻求“性知识”而误入歧途,需要对他们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他们处于性激素分泌最为旺盛和活跃时期,应该通过科学的性健康教育使他们从主渠道获得科学的性知识,正确进行异往,增强自控能力的心理平衡。针对调查的数据,无论男女生,没有进行正规的性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认为大学生的性心理教育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建议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即设立正规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涉及性解剖学、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道德伦理学、法学、性传播疾病防治学、性审美等,在我校尽管没有设立专门的课程,但是曾经在校内举办相关讲座,并放映科学性教育的录像,所以在这里我们积极建议在高等院校开设专门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大学生提供性科学的性知识。此外,在加强学校性心理教育的同时,家庭也是青少年接受性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中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建议有条件的大学必须承担起对家长进行青少年性教育培训的责任和义务,以便家长能科学地教育和引导孩子,提高辨别科学的性知识和黄色性污染的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我们力求通过性心理教育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健康的性观念,不再受某些不正确观念的困扰,如“是罪恶可耻的”、“同性恋是见不得人的”等问题观念,恢复心理上的平衡、自信和自尊,同时通过性心理教育,一方面使大学生认识到恋爱期间的危害性,特别是对女生的危害,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避孕措施,特别是安全套的使用,尽管目前关于安全套自动发送机进入校园,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是既然大学生发生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也不是极个别现象,那么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知识,在校内设立自动发放机,就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社会应该用客观态度看待而不是一味地反对和禁止。
青年学生由于性心理已发育成熟,产生相应的性心理反应,对异性有所渴求,有强烈的异往的愿望,是正常的现象。以往学校制定如“禁止在校期间谈恋爱”、“禁止男生进入女生宿舍”等试图阻断男女之间交往的做法,其实是不可取的,而事实证明效果也是不显著的,这与治水是同样的道理,即“一味地堵水,不如积极正确地疏导泄洪”。我们认为应该通过一些积极、有意义的活动,如组织各种学生社团、体育节、艺术节、社区志愿者活动、假期的旅游和社会实践考察等;在校内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由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或聘请兼职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方便、及时、有效的疏导渠道;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尽量预防并减少心理问题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未来就业的影响。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在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同时,为男女生提供正常的交往途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异常性心理体验的发生率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鄢烈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西安出版社 2009-6
【关键词】班级管理教育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10-02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最大的资本。近年来,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往往能反映出该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引路人”,因此,辅导员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应优化班级环境,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借助班级活动,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强化家校联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
一、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光靠“说教”式的灌输效果甚微,因而需要有一定的载体与氛围,要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而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他们获得身心发展的重要平台,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是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的。不过,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在高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不是很多,这需要广大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提升。
在高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的广泛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因此,目前高校中对学生采取的专题性心理健康辅导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工作所涉及的内容是多而杂的,并且需要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教育内容广泛的特点。
(二)形式的灵活性。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可以根据具体的班级管理内容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形式可以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渗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由于教育形式灵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方法的多样性。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环境熏陶、活动感悟、文化引领等多种方法进行。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说教式”灌输的方法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化枯燥为生动、化被动为主动的效果。
二、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最好的伙伴,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无时无刻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一)优化班级环境,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环境对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班级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辅导员要善于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为他们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浓厚氛围,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1.营造舒适健康的教室环境。教室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室环境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无形的影响。教室环境布置要符合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让他们一走教室进就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每学期开学初,笔者都建议学生为教室来个“大装修”,让大家为教室的布置出谋献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十分积极,特别是对班级标语的设计,他们认真思考、慎重筛选,最后把大家共同的奋斗目标定为“健康、阳光、向上”,并将这句标语贴在教室后面黑板的上方。班级标语就像一盏导航灯,指引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教室的后面是“成长足迹”,由学生施展才华,将自己在学习、生活方面取得的成绩用统计表来统计,用色彩来展示自己的足迹,让自己焕发出五彩的光,呈现自己平时的表现;让自己在阳光中沐浴,在快乐中成长。
通过大家的努力,学生营造了整洁清新、充满美感的教室,使教室成为他们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天地,成为建设勤学乐读、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的无声力量。学生也在布置班级环境中进一步发展了合作创新意识,并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2.营造轻松活泼的班级氛围。现在的大学生学业任务重,很多学生存在学习压力大的情况。因此,辅导员为学生创设轻松活泼的班级氛围十分重要。
辅导员首先要用爱心拥抱学生。爱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辅导员要有包容的心态,接纳和尊重所有的学生。辅导员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感受,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用大哥哥大姐姐般的爱,帮助他们进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辅导员要学会因材施教,激扬他们的个性。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辅导员还要以自身的行为、言谈影响他们,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习惯。同时,创造积极的情境,让学生获得快乐、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进取心。
辅导员要保持健康积极的爱好,保持阳光、乐观的心态,每天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之中,要注意自己心理方面的调节,千万不能把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到教学中来,避免在不经意之间的言行影响学生的心理。
(二)借助班级活动,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作为一名辅导员,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体而言,可以借助读书活动、班队活动、体育活动等为学生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1.在读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是学生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因此,辅导员要善于在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经常推荐学生看磨砺类书籍,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学生读后写读后感,讨论自己的感想,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挫折是一种挑战和考验,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正因为有挫折,才有勇士与懦夫之分,挫折可以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可以帮助人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
2.在班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队活动是提高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辅导员班级管理中的一项常规工作。辅导员要善于在班队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大学生社会经验还比较少,心理上都还不太成熟。当遇到问题时大多数表现为畏惧、恐慌、逃避。这时就需要辅导员借助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走出盲区。座谈会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体式的,主要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讲一些实例,普及心理知识。另一种是单独对个别学生进行座谈,主要针对学生个人问题加以分析,找到解决办法。在交谈过程中,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对事情进行处理,弄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可对学生进行盲目的指责批评。大学生已经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作为学生辅导员应该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肯定和鼓励,增强其信心。
3.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对于大学生来说,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是有好处的。不仅可以提高运动素质,还可以做到劳逸结合,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人面对压力都需要一定的缓解办法,只有压力得到缓解,心理才能健康的发展。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发展还有一定好处。
体育活动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因此,辅导员在课余时间应当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每天的早操、课间操,定期举办一些趣味运动会等。并在体育活动之后组织班会请同学们谈谈在运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从自己地切身经历中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体育活动中学到的团结、坚持等良好品质。
班级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是很丰富的,读书活动、班队活动、体育活动仅仅是班级活动中的常见形式,其他形式还有很多。这就需要辅导员在设计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强化家校联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校单方面,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果单单从学校方面出发,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就会有一定的局限。但从实际出发就会发现许多家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观念。甚至许多家长就是学生压力的来源,过分地苛求学生达到一定标准从而使他们有一定的心理阴影,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这时,辅导员应做好沟通协作工作,做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桥梁。辅导员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灌输家庭心理教育的理念,教给家长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家长、学生共同设立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方向。这种学校家庭相结合的方式将更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之,辅导员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方面。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辅导员应呵护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对家长负责,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祖国负责。
【参考文献】
[1]华南.心理契约:大学班级管理新境界[J].扬州大学学报,2011(2)
[2]李长红.心理教育,孩子成长的“必修课”[J].家长,2014(5)
【关键词】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
一、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方面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自身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少,课程定位不准确;偏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较少地关注学生心理成长的实效。
2. 教学内容方面
因为学时数较少,很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无法在课堂上深入展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课通常都是大班型上课,相较于小班型,难于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3. 教学方法方面
理论课教学仍较多运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教学的方法单一;受大班型教学的限制,师生互动难;大班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形式需要优化创新。
4. 教学手段方面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数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其课件制作的艺术性、实用性需要加强;另外多数高校只是利用网络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但通过网络为教学服务,建立网络教学网站的任务,目前还没有完成。
5. 教学管理方面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中规定:高等学校要按照本通知要求,“主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设置2学分,32-36学时。”但多数高校受各种因素影响,实际执行的教学时数达不到相关文件规定;
(2)课程缺少连贯性: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往往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就结束了,但一个学生在校时间共有6~8个学期,其他几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空白,这样不利于学生连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3)授课班型大,给课堂管理带来诸多困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在超过150人的大班型课堂上,由于教师的监控能力有限,对一些学生的违纪行为却无法一一纠正;而且,大班型教学的教室空间大,干扰多,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信息损失多,这些因素都使得听课质量难以保证。
二、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应实现五个转变
(一)教学理念应实从现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学生心理成长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目标是一样的,但在具体的教育内容及方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导向性,而是更强调学生内在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体悟,从而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知情意行的恰当模式。
(二)教学内容应实现从注重知识体系到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转变
教学内容的设置要选择与大学生成长、成材密切相关的内容,注重解决学生当下最困扰的问题,提高教学的实效。
(三)教学方法应实现从注重单纯讲授到注重学生体验和实践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突出体验性和实践性,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问答法、团体心理游戏、心理测验法、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感悟,实现自我成长。
(四)教学手段应实现从注重课堂教学到注重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转变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或不能表达的内容;利用网络技术,让教学网站同步教学,将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或者没有时间完成的任务通过教学网站来完成,发挥课堂教学不能起到的作用。
(五)教学管理应实现课程设置从阶段性到连贯性的转变
按照教育部和辽宁省教育厅文件的要求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满足文件规定的学时要求,并将这些学时分布在学生整个在校的各个学期,从而使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各个阶段的心理困惑都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
三、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探讨
(一)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准确定位是上好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转变学生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的误解,端正学生对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心理学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在助人、自助的实践中,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完善自我、和谐身心、健全人格。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管理是上好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保证
1. 从课程设置方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管理
根据科生在校时间长短,将总学时数平均分配在各个学期,然后根据学期不同,学生心理需求不同,有针对性地制订授课计划,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方案,这样既解决了课程连贯性的问题,也让在不同时期遇到不同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从课堂上获得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老师的及时辅导。
2. 从课堂管理方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管理
在大班型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加强课堂管理:
一是将学生班级划块就坐法:学生按照老师划定的班级区域就坐,这样老师可以了解各班级的听课状况,班级间也可以互相了解监督听课情况;
二是随堂上交作业法:课堂随机写对本节课的认识,下课上交,即可提高学生听课兴趣,也可达到掌握学生出席率的作用;
三是对加强师生互动的设想。我们不妨可以借鉴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在解决“大班型”教学问题上,利用电子表决系统(Digital Voting Systems, DVS)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的经验,这样,课堂上来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上好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核心
对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对实践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与理论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呼应,让实践课对理论课起到一种补充的作用。
(四)采用科学教学方法上好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应突出体验性和实践性,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问答法、团体心理游戏、心理测验法、角色扮演、心理电影赏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感悟,实现自我成长。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网络教学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
现代社会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应用网络的热爱和使用频率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相关资料上传到网上,上传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相关的、大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指导性材料,包括视频小片、心理小测试、心理拓展阅读、心理行为训练活动指导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后仍可以对课上没有消化理解的内容进行学习;另外,通过网络平台,老师还可以回答一些学生不愿意当面询问的问题,以解决学生内心困惑,这些方法的使用对有限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凌冰,姜文学:电子表决系统在大班型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英国萨里大学的经验与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09.1.
[2] 徐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初探,成功(教育版),2009.5.
[3] 薛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兼谈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11.
课题:
本文为辽宁科技学院2012年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教学改革项目:本科《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改革建议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立项编号:2012SZZX08。
摘要: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和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影响,提出了在新媒体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需要把新媒体引进课堂,注重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的打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注重大学生的真实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不断渗透,QQ、微信、微博、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甚至改变其思维和意识。而大学生群体正是新媒体使用的重要力量。由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新媒体使用普及率和活跃的娱乐应用水平,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时间越来越长,受其影响也就越来越深。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亟待提高,各大高校也日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来开设。学生也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会调节情绪和心态,优化自己的心理品质,而传统的教育方式作用有限。在新媒体背景下,要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教师就应结合学生的主体需求,建构有效的教育机制和教学路径,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媒体和教学路径,提炼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借助新媒体,与学生建构更加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价值,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教育目的。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建设思路。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存在偏差
虽然很多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为通识必修课,并建设了一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队伍。但从目前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课时偏少,且采用考核的方式,仅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成为预防和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然而大学生需要的是如何更加完善自己,如何发展自己,能使自己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课程体系,既包括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的学科课程,又包括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活动课程,还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环境课程。新媒体背景下,学生的主体需求越来越凸显,仅作为传授知识的学科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以往忽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仅作为学科课程来开设的定位的偏差也日益明显。
(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授课形式单一;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基本是一两百人的大课堂,难以贯彻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较低。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材常年不变,有的教师多年使用同样的教案,不与时俱进,致使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激发不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该门课程的满意度较低。而教师只能通^座谈、课堂等交流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这种面对面的交谈,大学生无法完全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教育工作者也无法真正了解大学生的内心,导致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大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我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基本都是教师提前设计好了一切教育活动,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进去,在设计好的框架下去机械地学习知识,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如此。但心理健康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除了传授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外,更多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让他们认同和接受相关心理健康知识,能自觉调节自己的心理困惑,并建构更加深刻的心理健康知识,实现预防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这就需要尊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引导师生间的对话,让学生自我探索,主动构建。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影响
(一)增强了大学生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大学生是新媒体最快速的了解者,是接受和传播新兴事物最主要的群体。随着新媒体载体的便捷,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断尝试和摸索新媒体的使用方式。在轻松、自由的交流环境中,能快速搜索到所需要的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整理,将自己的见解及时在多媒体平台上。新媒体的这种无限制的多对多、平等互动的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新媒体背景下,教育者应该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为课堂教学做准备,使学生更热爱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主动建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建构高效课堂。
(二)增强了心理教育课堂的趣味性
新媒体本身储存有大量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传播便捷,对心理健康教育者而言,也为他们开展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知识素材。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通过新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典型案例,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资源库,同时又能通过整理大学生时常关注的新媒体,把新鲜案例很好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使自己的课程更具有说服力。新媒体的发展也为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带来了便利,使教育工作者之间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新颖、多样、活泼的表达方式,使信息传递更有趣,更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实现教育本身的新魅力。同时,新媒体还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随时互联,这就使得教育者能够通过隐匿自己的身份,倾听大学生的心声,了解大学生的诉求,掌握大学生的真实的心理状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大大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更需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媒体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的产生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带来巨大数量的健康信息,同时也使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各种错误信息。由于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线日趋模糊,使大学生中出现许多个体的多重人格,严重影响大学生是非判断能力,阻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这就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建构主义认为为了使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地对学生对话过程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新媒体背景下,学生知识的获取渠道多样化的同时,各类信息的泛滥,也导致部分同学无所适从。大学生性格各异,思想状况的层次参差不齐,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并围绕具体的、不同的工作目标设计教育内容,及时开展教育引导活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把新媒体引进课堂,注重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的打造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在高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积极引导教师合理利用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成为必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要建设成为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更离不_新媒体的合理利用。新媒体的便捷、高效和平等互动的特点,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通过布置教学活动,让学生课后自己利用新媒体自主学习教学活动主题相关的知识,再选取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同学们都能认真听取知识的分享,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发挥了其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编排心理剧、拍摄短视频、角色扮演等来分享和展示自己获取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了自身体验,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加深了体验,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学习内容留存率得到最大程度地提升。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主动学习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因此,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大学生身心发展已经日臻成熟,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主动学习。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学习资料,再讲授给其他学生听,这样他们会听的更加认真,学生自己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增强,学习效果明显,切身体验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活动主题,让学生自我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主动学习,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才能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才得以形成。
(三)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注重学生的真实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新媒体,在课后,也鼓励学生通过邮箱、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途径与教师沟通、咨询,在掌控学生心理动态的过程中,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倾向。同时,通过隐匿身份,积极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和诉求,掌握大学生的真实的心理状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其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活动为核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切实符合学生的需要,这样他们会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自然会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会明显。另外,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大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应在趣味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维护技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国各省、市都在积极部署高校转型,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型给高职院校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生机,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如何更好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尤为重要,它对于在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情感教育;抑郁症;爱情观;人生观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国各省、市都在积极部署高校转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校综合改革,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求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要求学校继续推进创新强校工程的建设步伐,深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改革,做好“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型给高职院校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生机,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但是高职院校在校人数与日俱增的同时,在校生由于情感问题,不良事件也层出不穷,给很多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譬如近两年来,我们多次惊闻大学生互殴事件以及大学生坠楼自杀等恶性事件,每一个恶性事件都对学校的带来不良影响。此外抑郁症也已经成了时空见惯的常见字眼。也经常有老师建议家长带着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尽管这些家长们都不愿意把孩子往心理疾病这方面去考虑。出现问题的这些大学生,他们爱情观、人生观也出现了问题。在这些事件的背后,给我们带来愤怒、难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对其背后的思索: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的缺失,高职院校该如何去弥补、去完善。如何更好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如何加大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管理力度对促进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有积极作用。本文拟从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现状入手,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以供同仁参阅。
1硬件方面:学校加大对情感教育的投入力度
首先是学校对优秀心理人才的引进。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心理学专业的老师较少,学生出现问题,找不到专业的心理老师咨询和排解,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重,如果有了专业的心理老师来辅导,可以对症下药,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就会容易很多。其次,展开在校老师尤其是辅导员的心理专业的培训。通过多方位多方面展开远程心理培训和短期面试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心理学专业的知识水平,更好的服务于问题学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解决。再次,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学校的各院系配备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室。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地方可以咨询、可以解决心理疾病。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如果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不要讳疾忌医,要勇敢地走进去,敞开心扉和心理老师沟通,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2软件方面建设: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大学生自杀、跳楼以及一言不合就与人动武的暴躁情绪,这一般与他们的受挫能力差、上学业或就业压力过重、再加上人际交往困难等导致其心理崩溃走上绝路。有的学生出现问题或是单一原因诱发,有的或是多个原因所致,但其中大部分心理问题都与恋爱失败有关。因此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加强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培养。(1)高职院校至少在大一年级,增添一门有关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有专职教师讲解,对学生进行爱情观人生观的培养。(2)经常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时不时的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指导。(3)学校经常开展校内外很多有益的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正确区分爱情和友情、正确对待爱情和友情,不盲目、怒冲动的去解决问题,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出现。
总之,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学教育转型的今天,高职院校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挑战,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应该提到重要日程,进一步推动对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
作者:陈少娜 单位:惠州市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要开好大学生地区家长会,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和家长摆在中心位置,将家长会打造成一个展现学校整体面貌和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平台。因此,每次家长会召开之前,精心准备和筹划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学生地区家长会模式。
1.工作队伍的组成。每次学生家长会工作队伍由学生处领导带队,包括就业指导办公室和各学院相关领导、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及学生辅导员近30人组成,都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了解学生思想、最熟知学生特点的一线工作人员。合理的工作队伍组成,能够有针对性地与学生家长找到共同的话题,保证每次家长会上与家长的顺畅沟通。
2.家长会的内容与形式。本着“以最大限度满足家长的期望和需要”为目的,创设全面丰富的内容、采用科学合理的形式,开好有特色的家长会。
注重学校情况介绍。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状况、学生总体特点、教育教学成果、学生管理工作等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讲解。重点介绍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如何进行教育管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哪些工作需要家长全面了解,哪些方面需要家长进行配合,等等。
注重就业工作的宣传。大学生就业是家长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向学生家长介绍全国、省内及学校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业情况,帮助学生家长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多元化就业,动员家长通过各方面关系、资源,帮助学生就业,实现学校、家长联手共同促进学生就业,也是历次家长会中重点宣传和介绍的内容。
注重心理教育的渗透。将家庭心理学教育课堂搬到学生家长会上是我校家长会的靓点。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事例形象生动地对家长进行如何开展家庭教育的培训,传授如何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技巧,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如何与学校配合发挥教育的合力等,此项家长会内容引起了家长的高度关注。
互动交流与个别沟通。家长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家长最盼望的,就是与孩子辅导员老师的互动交流与沟通。每一次家长会之前,辅导员都会为每位学生制作一份在校综合情况表现表,包括学习成绩、综合评分、奖惩情况等,在交流中向每一位家长详细介绍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既肯定学生的优点,也指出学生的不足,因人而异,突出学生个性特点。在互动交流中,辅导员有针对性地解答不同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家长调查问卷的设计,又让我们从中了解到更多有益于学校发展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了信息。
召开大学生地区家长会,不仅有利于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搭建起了互相衔接与沟通的桥梁,形成良好的校内外育人环境,而且也有利于学校了解掌握家长们对学校的建议与评价,发现自身教育因素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改进学校的工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链接
自发家长会从网络走向现实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调查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b)-124-02
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期,是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的多发期。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但对事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情绪容易波动,受挫伤后容易偏激。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来自身心发育、情绪变化等方面的心理困惑与不平衡,使许多学生陷入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对人际交往、人格、学习、择业、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进行研究,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校实践,就学生心理咨询问题谈一些看法。
1 我校学生2006年度心理咨询概况
2006年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所(兼学院学生心理咨询室)全年接待来访学生90余次,咨询问题涉及人际交往(和同学之间、和教师之间、和父母之间),个人情感和情绪困扰、择业与人生目标问题、新生适应问题、不良习惯问题等。
2 主要问题分析与探讨
首先,人际交往是困扰学生最重要的问题,占来访者的31%。高职生处于17~20岁,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进入社会做准备,不断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些学生由于个性较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合作的态度和精神,人际交往遇到种种障碍。一方面,高职生渴望交朋友,渴望与其他人交流;另一方面,因性格、年龄等原因而缺乏一定的交往技巧,导致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交往恐惧”[1]。针对人际交往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不能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说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②真诚维护友谊。宽容待人,但不等于迁就对方,靠一团和气调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不伤情感,但实际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交朋友必须坚持原则,有时不妨做诤友,给予他人真心的批评与建议,建立真正的、互帮互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③尊重对方的观点是交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学会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做个让人反感的人。④交往的方式要及时调整。进入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一种新的人际关系。
其次,情感问题多涉及异往,它不同于一般的交往。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生理上开始发育成熟,心理上却相对幼稚,情绪不稳定,对情感、道德、责任等问题产生许多困惑。此时,他们友谊感进一步加强,出现两情的萌芽,而且学习任务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较轻,情感问题也相对突出。这些问题若引导得当,可促进其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发展,若处理不当,则可能会产生情感伤害,或两性关系上的“劣迹”行为。对此,主张健康、文明的交往,鼓励异性学生之间多沟通,但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把握一定的度。
3 心理咨询的评价标准
躯体化:经常有躯体不适的感觉,常有头晕、头胀等症状,胃部不适较多,食欲不振、嗳气、胃胀,经常心慌、心跳快,有时感到胸闷、呼吸急促,常有疲倦、虚弱感觉。
强迫症状:重复动作明显增多,或反复思考一些问题,感到没有必要,想做抵抗,但无法克制内心的冲动,只能重复,伴有较明显的焦虑,有一定求医行为。一天中有3~4 h会做反复动作或竭力思考等强迫行为[2]。
人际关系:内向,敏感,不大主动与人交谈,但对别人的评价非常在意,有时显得过于敏感,偶尔会表现出被动攻击,影响其人际关系,使之朋友较少。
抑郁:自我评价稍低,平时郁郁寡欢,心情欠佳,兴趣也有些下降,偶尔会心情烦躁,不愿意与人交往,有时夜里睡眠差、多梦。
焦虑:经常有莫名的担心,有时会有害怕的感觉,但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可伴有心慌、心跳快的感觉,易紧张,偶尔会出汗,也会采取一些掩饰举动。
敌对:平时警惕性比较高,经常注意或怀疑别人的一举一动,谈话议论都要加以注意是否有不利于自己的举动,常与人难以相处,偶尔有破坏,如以摔东西来发泄对别人的不满。
恐怖:有时不敢独自一人留在家中,有的表现为不敢去空旷处,有时则不敢与陌生人见面,但能够克制或掩饰自己,对工作影响不明显。
偏执:性格固执,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亦不大能改变。有时会有敌对性,经常有怀疑心,而无法相信别人,偶尔认为会被人跟踪。
4 建议与思考
4.1 重视心理咨询调查结果
我校心理咨询室接待的来访学生大多是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出现问题,并且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咨询结果所反映的是困扰学生较为严重的问题,对平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学校既要把握主要问题,如人际交往、情感困扰等问题,又要根据不同学期、不同季节学生容易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辅导[3]。尽管高职生在年龄上和一般高中生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由于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也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表现的差异性很大,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套用一般中学的教育模式。
4.2 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大心理知识宣传力度,举办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咨询常识讲座,提高学生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针对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的差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
4.3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一方面为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筛选、发现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对他们通过热线交谈、面谈、访谈 、转诊等方式实施心理干预,做好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工作。
4.4 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
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人数有限,而且是兼职。随着我校学生规模的扩大,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尤为重要。对从事学生工作的专职教师及兼职辅导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培训,发挥他们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特点,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并将这些学生推荐给专业咨询人员,及时对同学给予支持帮助。
4.5 增加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和专门咨询机构
要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水平,完备咨询结构的设施,使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盖凤武.心理健康教育[M].沈阳:东北大学生出版社,2002.41-43.
[2]王莹.医学心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8.
关键词:独立院校;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96-02
一、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得到极大的发展。结合笔者自身多年从事该项工作以来的实践经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确实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和相关学校领导的重视,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咨询人员队伍逐渐庞大并稳定,整体有了一定水平的提升和发展。结合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咨询的机构建设水平提高、心理咨询员专业水平与配备逐渐完善,心理咨询在独立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日渐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但一直以来,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不足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咨询设备相对落后、咨询师专I队伍不稳定、咨询工作针对性不强、咨询内容、模式单一。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迫切需要新的突破和发展。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的模式
朋辈心理咨询始于美国,缘起于为适应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我国的朋辈心理咨询在港台地区首先兴起。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人数增加,而专职心理教师的人员不足、咨询局限性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度出现普及程度偏低的问题。对此,国内高校2003年开始尝试引入朋辈心理咨询模式,最早是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学校。经过十几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目前已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中占领了重要地位。它的发展以及在高校中的应用和它本身模式灵活多样、深入学生、及时有效等特点有着密切联系。[1]根据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搜集,笔者发现,在我国独立院校中,朋辈心理咨询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不同独立院校之间该制度存在一定的区别,如部分学校建立朋辈心理咨询三级体系,即学校―学院―班级,而有些学校则采取了四级体系,即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学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培训和选拔优秀的班级心理委员,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识,从而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宣传和工作。[2]
2.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制度。在文献资料整理和实践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除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外,很多独立院校均是通过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等组织深入、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工作的。
3.心理互助小组制度。在独立院校的朋辈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互助小组是发挥有效作用的常见机制之一。它主要是指学生之间通过电话、E-mail、面谈、信函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建立互帮互助的关系,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学业和个人水平的共同提高发展。[3]
除此之外,在笔者所在学校,朋辈心理咨询除了存在上述形式外,还存在网络模式,即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利用QQ聊天工具将心理委员和心理社团成员联系在一起,利用聊天工具等手机软件,实时了解学生反映的问题。
三、独立院校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的不足[4]
1.朋辈心理咨询员角色定位困难。大多数独立院校均将心理社团组织成员或班级心理委员完全等同于朋辈心理咨询员。但根据朋辈心理咨询的真正含义和要求,一般建议将班级心理委员或心理社团成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或者联络员。主要原因是班级心理委员或社团组织成员做的应该是及时发现、反映问题给专业咨询人员。但多数独立院校将心理委员完全等同于朋辈心理咨询员,给心理委员增加了过多的无法承担职责。
2.朋辈咨询员咨询水平对咨询效果消极影响大。最初,学校设置朋辈心理咨询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协助专职心理教师开展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减轻专职教师的压力。但部分独立院校在办学条件局限、对心理健康工作不重视等原因下,采取了用朋辈心理咨询员补充其心理咨询师资不足的做法。甚至有的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待日常心理咨询的时间和精力均不充分,更无法实现对朋辈心理咨询员的日常培训和督导。
3.独立院校校际之间合作程度低。就笔者经验,大多数独立院校的朋辈心理咨询工作处在各自探索、尝试、实施的阶段。每个学校的朋辈咨询员选拔、培训标准、实施途径、工作流程和组织机构等差异较大,开展深度和广度有很大差距,各个独立院校间的沟通和合作极少,这就造成了独立院校朋辈心理咨询工作各自为政、水平难以统一及提高的问题。
四、独立院校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的新发展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朋辈心理咨询可以结合目前普及的智能手机采取新的有效形式,即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直播平台、微博开展朋辈心理咨询工作,也称为微心理咨询模式。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经验,在独立院校中构建微心理咨询模式,旨在以微信公众平台、网络直播平台、微博等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客户端为心理咨询与服务的媒介,运用其提供的图片、文字、声音等编辑功能制作心理健康消息的推送,与大学生互动及邀请大学生参与,开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辅导工作。
1.微心理咨询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应用。由于心理咨询的特殊性要求,心理咨询工作开展一直强调隐私保护。而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敏感使得他们既想要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因此,如何正确利用朋辈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咨询正确理念的传递非常重要。微心理咨询模式能够对订阅者的个人信息充分隐蔽,又能公开地宣传各种朋辈心理资讯。同时,微心理咨询模式中的媒介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隐蔽性,这促使朋辈心理咨询的正确理念和心理健康的信息有效的传播。
2.微心理咨询模式在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员培养中的应用。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培养涉及选拔、培训、考核等多个步骤。这一过程既包含有普通教学环节,需要通过专业学习与专业水平来考核,同时又比普通教学环节内容要求更高。例如,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员来自不同院系和不同专业。他们的专业背景、本身特点、上课与闲余时间很难完全一致,这就对集中课堂教学和培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微心理咨询模式在利用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的基础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大学生可自主报名,方便了选拔。微心理咨询模式也能够在培训与考核中发挥超强优势。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可将培训内容发送到大学生朋辈咨询员的手机上,他们就能够利用业余零散时间进行学习、答疑与考试。另外,在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工作支持方面,微心理咨询模式可将朋辈心理咨询员划分为各个小组,并根据小组分工制定微心理服务分组,如学习咨询、人际咨询、情绪咨询等。微心理咨询模式能够更广泛地辐射到学生中去,对他们的影响力极大。
笔者相信,在国家重视、院方支持下,朋辈心理咨询工作必将对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笑燃.关于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2-35.
[2]杨思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效能性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4):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