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师阅读计划

语文教师阅读计划

时间:2023-07-25 17:1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师阅读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师阅读计划

第1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分数。现在大多数学校与教师为了提高知名度,过于重视升学率,导致在语文教学课程中,只顾提高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和情感问题。而这样不仅使学生无法达到理想的语文成绩,还会厌倦语文课,也就发挥不了德育的目的。

2.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理解不透彻。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理解不透彻,所以就无法全面掌握语文教材德育的内容与重点,导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无法进行深入探究,而德育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3.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要把品德教育融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但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就达不到真正的德育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措施

1.教学课堂中融入德育。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首先可以运用感情熏陶法,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并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辅导与培养,进而可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与教师的感情统一,促使小学生的想法与观念得到尽情地展示,这样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德育的开展,使小学生有效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吸收品德教育。另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好榜样,在小学生的意识里培养良好品德,引导学生养成尊老爱幼,遵守纪律,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的好习惯,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可以有效地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道德情感。

2.教学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小学语文教学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知识,通过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可以使小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思想品德得到提高。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成语接龙、演讲、文章朗读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品德教育。

3.课外阅读中融入德育。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在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把德育融入到课外阅读中,不仅可以丰富语文内容,还可以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提升。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课程中,还应该安排各种类型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总之,在语文教学课程中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使语文基础知识和德育完美结合,促使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促使小学生的特长得到全面发展,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效达到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目的。

作者:陈娟 单位:河北黄骅市花寨学校

第2篇

一、作文教学现状

按常理,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但走进中学语文教学的现实,情况则不容乐观:语文教师不愿教作文或不知怎样教作文,学生不愿写作文或不知怎样写作文的现象非常普遍。具体表现有:

1.写作教学的盲目化。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行为无目的,无计划。在语文教师的教学计划中有较为详尽的阅读教学计划,而很少有写作教学计划。阅读教案设计丰富多彩,内容详实,占了备课本的绝大部分空间。写作教案设计则难觅踪影。每个学期写作应教些什么,怎样教,达到怎样的目的,很少有教师能做到“胸中有丘壑”,更不用说长期的写作教学构思及实施计划了。

2.写作教学的随意化。在盲目化的影响下,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呈现随意化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写作教学行为的按部就班。写作教学依据阅读单元的进度被动进行,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结束,语文教师就依这个阅读单元的内容让学生学写作。没有自己的主动教学行为。其次表现为写作教学课堂上老师教学行为的主观性。教师往往没有充分的准备,高兴怎样上就怎样上。有的下载一则作文教学设计,有的则拿一本教材全解照本宣科地上作文课。甚至有的教师什么都不准备,想当然的进行写作教学。其次表现在写作评价上的草草了事。《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评价提出了四点基本要求: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现实的作文评价则是老师的“包办婚姻”。教师只是在发作文本的时候(有些作文本是时隔长久才下发的),蜻蜓点水式的从审题、构思、立意等到在方面稍作评价,草率了事,评价完成后,学生仍是一头雾水。

3.写作教学的惰性化。由于写作教学难以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语文教师便懒于上写作课,更懒于写下水作文。大多数语文教师除按阅读单元教写作外,很少有自己另行构建自己的作文教学模式的。至于下水作文,原本是写作教学的一个环节,实际上语文教师几乎都不动笔。一个学期下来,除了凑合着写点评职称用的“论文”,就再也难得写点东西了。更有甚者,干脆不上写作课,让学生“自学成才”,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在这部分语文教师眼里,写作是靠天赋的,教师是无能为力的。这也无非是为自己的惰性找一个说词罢了。

上述的写作教学行为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怕写作文,不愿意写作,作文能力弱化,抄袭成风。由于老师平常淡化写作教学,学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他们不知道写作是为了什么(当然知道考试是必须修作文的),品尝不到写作的乐趣。再加之没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写作能力自然也提不高,而应试又必须写作,于是就发展成背作文书,抄袭他人作文。教师也明知抄袭不对,但为了学生考高分,为了自己的教学业绩,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连续几年来的中高考满分作文为抄袭作文被曝光,网络上写作软件的出现(只要按要求输入作文题目,就会自动生成若干篇看似优秀的作文),以及请人作文的现象的背后,与我们语文教师的不作为是有关系的。

二、改善作文教学现状的方法

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原因(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自身原因和学生自身因素。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改变传统应试作文的观念。当前写作教学的目标很大成度上是为了应试,教师按应试技巧教学生写作,学生按应试要求学写作。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教得呆板,学生学得痛苦。作文教学陷入了新的“八股”,欲罢不能。回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写道: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是对写作教学目标的最原始的阐述。这样的写作是不带功利目的的,是原生态的写作。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作文教学才能有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新局面。

2.提高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走进校园,走近教师,不难发现很多语文老师平时除了看教参、复习资料外,很少有人主动阅读文学书籍、写作书籍,也很少有人写作,长此以往,语文老师缺乏文学素养,缺乏写作能力,无法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写作,难以担任写作教学的重任。语文老师不但要关心社会、关注生活,从中汲取写作养料,输送给学生,还要大量阅读,读名著、读时文、读写作书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指导能力,传递给学生。这样既能有效地教学写作,又能给学生营造书香氛围,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书雨中得到润泽,热爱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3.构建属于自己的作文教学模式。写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语文老师要对自己的写作教学有一个全局的考虑。综观目前有名语文教育家,他们都有自己的作文教学体系。没有系统的指导,学生的作文是难以全面发展的。前几年的“快乐作文”、“新概念作文”等倍受师生欢迎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作文教学有自己独特的模式,遵循了学生学习写作的规律,让学生体会了写作的乐趣。

第3篇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人们的肚子里有大量的“墨水”,饱读诗书,自然才华横溢,高雅光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极为重要。文学素养是教师思想、文化水平的直接体现,是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教师的文学素养具有内隐和外显的双重性质,但又常常处于内隐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展现出来,在言谈举止中流落出来。所以,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较高的文学素养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不断地拓展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教师的文学素养对学生有一种美的熏陶和感受,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不断地调整和提升,促进自己文学素养的提升,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和观察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参差不齐。但对于绝大部分的语文教师而言,在日常生活中会阅读或者关注一些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但是,很少有教师会坚持每天阅读,将阅读作为一个日常的行为和习惯;经常写作的教师更是少数,尤其是对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日益浮躁,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进行写作和创作的教师更是少数。所以,对于现代的语文教师而言,文学素养偏低是一个普遍的现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样的现状急需得到有效的改变。那么,是什么促使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偏低的现状呢?

 

(一)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的客观因素

 

当前,我国的绝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都来源于师范院校。按道理经过专业化的师范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但是,当前,在师范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往往偏重于一些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忽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和文学的品读能力培养,从而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存在着文学素养偏低的现状,这类学生一旦涌入高中院校,其思维习惯也容易影响到高中学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偏低是师范院校培养存在问题的直接体现。

 

(二)教师自身具有惰性心理

 

对于很多公立院校的教师而言,一旦入职,将属于已经端上了“铁饭碗”,从而使得很多教师在入职以后,思维和行为习惯开始慢慢懒散,不再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往往过度依赖参考书,从不思考和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通过各种丰富的参考书对学生进行教学。长此以往,教师的思维惰性逐渐增强,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文学素养都会呈现逐渐衰退的局面,不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教师教学压力大,无暇顾及阅读和写作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更是感到力不从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已经花了不少心思。尤其是对于一些既有家庭又要工作的中年教师而言,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使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更甭谈什么阅读和写作。所以,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偏低,一方面还是源于教师压力较大,少读懒写,影响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提升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策略分析

 

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偏低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提升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刻不容缓。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极为重要。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怎样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明确阅读方向

 

教师文学素养的提升和长期大量的阅读密不可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不断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学校主管部门应当对教师的阅读进行一个详细的规划和研制,确保教师在日常行为中进行有效的阅读。例如,学校教育专家给教师开出一些专业化的阅读书目,或者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确保教师在日常行为中进行广泛的阅读,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文学素养。

 

(二)激励教师进行文学创作

 

写作是展现教师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校可以通过创办文学刊物的形式,激励教师写作。文学刊物的创作必须具有特色,且在每期的刊物中,要通过一些简单的评比激励教师的写作热情。例如,在每期刊物中,学校可以通过推选“本期人物”的方式,对一些喜好写作的教师进行一个人物概述,激励教师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让教师在日产生活中积极进行文学创作。长此以往,教师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教师自身要具有提升自己文学素养的意识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要彻底改变传统懒散的教学心理。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建设,确保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进步。

 

(四)学校加大培训力度

 

要想不断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学校需要多做努力。例如,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名师讲坛的方式,对大量的青年教师进行再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此外,学校可以设立青年教师比武的擂台,培养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解读能力,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和课堂教学效率息息相关。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低下的现状,笔者通过认真思考和分析,提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策略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毕业班;语文;教学质量

引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初中三年级年级到高中中阶段的”相互联系与螺旋上升”的联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初中到高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一个语文教学的难题。影响初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一些教师不能够对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其次,教学方法做不到与时俱进。最后,对多功能教学媒体运用的不够充分。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学质量呢?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初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学,既有对之前课程的总结,也开启初中课程的大门。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考虑。所以,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就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对一年的课程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比如,对哪些知识只需要学生了解,哪些知识要牢记,学习好的同学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差一点的学生要求掌握到什么程度,语文教师都要做到目标明确。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合理的教学计划,要求语文教师要因时制宜,因人而宜,统筹兼顾。对语文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应该加强培养。

第二,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

“活到老,学到老”,一句亘古不变的道理,语文教师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语文教材的更新,不同学生的问题,都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只有学习、掌握了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在备课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的发生,以及各种应对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程活动中。另外,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并攻克学习中的困难。但作为语文教师,要始终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牢记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做到一视同仁,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循序渐进,抓好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期。

语文是一门既传统,又现代的课程,这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打开自己的思想,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步伐。对传统中的精华,要发扬光大,对现代中的精髓,要借鉴吸收。比如,对古诗的传授,教学方法可以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背诵并掌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改编成小品剧、诗歌等形式,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知识素材。但语文教师切忌贪多,把知识一并塞给学生,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

第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把枯燥的文字转变成生动的图画。这种教学方法迎合了初中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但任何事情都有利弊,多媒体教学也是一样的。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但不能滥用。应该传统和科技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多媒体教学要在制作上做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学习。而课堂板书依旧不能放弃,对学生的关注与互动仍然是课堂有效性的法宝。所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时,要突出重点、难点,与教学目的以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相切合。所以,对于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要与传统教学充分、合理的认识。

第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兴趣。

对语文的学习,不只是对课本的学习,课外的阅读也同样重要。语文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相互推荐相关的书籍,开展讨论活动,并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还可以定期开展演讲赛、辩论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不仅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还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锻炼了他们上台表演的胆量。

总结: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为以后的各门学科学习打造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师对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更需要教师自身的素质的提高。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认真批改作业等各项具体的教研活动。可以说,不论何种方式、方法都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这样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黄飞.浅谈初中毕业班语文复习的策略[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0,(5):57,59.

第5篇

【摘要】《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究其实质而言,是标志着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语文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即将终结和语文新课程的诞生。这无疑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事件。

【关键词】多元化 个性差异 创造精神

一、语文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1.变语文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指令性课程范式,将语文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束缚在狭窄的课程流水线上,统一目标、统一课文、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考试和评分,作为人文学科本应有的分歧和争鸣均被拒斥于课程视野之外。而语文课程新标准,在其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课程目标中更是直言“发展个性”,视之为语文课程本应有的价值指向。这样,在其实施建议中提出的一系列具体要求自然是顺理成章的推论了,诸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写作则要强化自主性,“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至于关键性的课程实施与终端评价,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等。这就必然促进语文课程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使之成为师生“自己的课程”。

2.变语文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指令性课程范式必然将语文课程视为教学周期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好的凝固的目标和计划,甚至连课程终端的结果也是精确划一地预期好了的。教师则从课程目标到课程材料均需依赖事先的规定而无任何修正的必要和可能。语文课程新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则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需要各方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具体实施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尤其是确认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教学的“合法性”。在这种课程中,语文教师摆脱了既定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的执行人角色;学生则赢得对语言、文学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建构。语文课程进展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必然要突破其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使语文课程的创造性品格趋向充分表现的极致。

二、语文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

就语文教师而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已经列出了必须执行的一系列详细指令,而前者则是卸除了束缚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种种桎梏,未知边界的课程空间正待教师的自由心灵去尽情飞翔――最大限度地去展现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代的教育智慧。从这层意义上说,新课程无疑是对语文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一次真正解放。

德国当代杰出哲学家哈贝马斯把人类兴趣分成三层。其中“解放兴趣”置于最上层。它是人类对“解放”的一种基本兴趣,其价值指向是主体的诞生。从人文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出发,语文课程新标准已经赋予课程主体双方以极大的“解放兴趣”,其中更具有关键意义的是语文教师以新思维和新视角来观照课程的本质,在为“新课标”“解放”的鼓舞下再去自觉主动地“解放”课程的另一主体学生,彻底放弃指令性课程范式中“支配者”的传统角色。那么,在获得“自主”、负有“责任”的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怎样去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呢?

1.要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成为“自己的课程”之创造者。所谓“自己的课程”,是指教师在兼顾语文课程共性的前提下而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个性化课程。这种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课程,是判断语文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优劣强弱的最重要标志。概而言之,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就既定课程内容而言,教师要对语文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删与否,均要依据该校、该班、该生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尤其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2)就课程的动态性建构而言,语文教师要以强烈的母语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3)就课程具体实施而言,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课程进展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认为应遵循以下五条程序原则:课堂上应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应秉持中立准则,教学的主要方式应是讨论而不是讲授,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并对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标准承担责任。这五条原则的精髓,可以营养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语文课程。

2.要由学生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超越型学习主体”的创造者。从指令性课程范式到新课程环境,学生的角色同时发生着从知识容器到“超越型学习主体”的深刻裂变。所谓“超越型学习主体”,具有显著的双重特征,即既超越母语课程知识而获得有创意的言语交际和言语表达能力,又超越智能要素的片面发展而获得智能与情意要素的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构建新的母语课程价值观,恰如加拿大著名课程论专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教授所说的:“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

总之,以封闭、僵化和垄断为特征的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即将终结,为语文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解放提供了百年现代语文课程发展史上的一次难得契机。“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学会生存》中的警句,将给以创造者新形象而面世的语文教师以深远的教育回味。

第6篇

阅读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语文教师,他们以什么立足?靠什么糊口?指什么生存?读书呀――这些道理大家都晓得,你也不必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必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更不必引经据典说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或者引外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他们每一天都这样教导学生。现在,如果还对着我们的语文教师说这一类的话,那就是把他们当作三岁的小孩子,果真如此,说明我们的智商也高不到哪里去!

认识已经解决了,我们为什么还把“阅读与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当作一个话题来讨论呢?

因为,现实中阅读与专业发展的关系发生扭曲。本该为专业成长而挤出时间大量阅读,深入阅读,让专业成长得更迅速一些,这是常规做法。然而,(1)现实社会阅读环境改变了人们的追求。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认识和追求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实社会经济极大地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存在决定意识,加之政府政策例如绩效工资的引导,一般人的意识都变得更重实惠,而不再以文化底蕴的蓄积为追求。(2)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追求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生存之道。老师更多的精力用在海量的习题和那几张考试卷上面,多数人迷失在狭窄而曲折的考试旅途上,在纷乱的试卷之中翻跟头。加上现在的学校教育班额大,老师的课时多,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阅读。(3)人们普遍地内心浮躁,急功近利,谁还说“板凳要坐十年冷”?(4)教师的待遇也是原因之一,什么时候能把教育真正变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使全社会的人都争相去当教师,那时候教育将变成社会职业的宠儿,人们都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为全民族的未来而热爱教育。诸多原因令人们从心里远离阅读,有许多老师从来没有订一份专业杂志,他们的教学一年年没有多大长进,新华书店门前冷落车马稀,唯有卖教辅的书店里生意红火。

阅读,从中学语文教师做起!要努力唤醒全民族的阅读意识,重视读书。我们多么想看到当年的风景:公共汽车上年轻人专注于书本,路上边走边默念着外语单词,新华书店排队购书……那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国家的自豪!或者说,其他人,我们管不了,全民族的事我们管不了,那就从语文教师开始吧!语文教师要坚守住这块阵地,只要有语文教师在,只要有语文教师还身体力行地奋不顾身地阅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有希望。

其实,有以读书为乐的主动读书,有处境艰困的被动读书。主动读书可以获取知识享受乐趣;被动读书则因教学知识能力所限发愤图强。中国古代有很多以读书为乐的例子,如传统的耕读之家,虽然是农民,按传统观点耕种不一定非要多少知识,但他们依然喜爱读书,以读书为乐。如果按时下观点,他们根本就无需读书,即只耕不读,照样生活。困而读书的就多了。《学记》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古人是“学然后知不足”,今人则倒过来了,知道自己不足却不知道学。古人“教然后知困”而后能“自强”,今人教而后也能“知困”,却不能“自强”。读书,难也哉!

怎样阅读?如何通过阅读促进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要使教师们切身感受到读书的好处,才会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只要付出读书的努力,就会促使专业发展,这是硬道理。

一、知困法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有教而知困,有研而知困,知困则必然发奋学习。还是有很多老师愿意在“教而知困”的情况下,能够“困而自强”的,这自然是阅读学习了。另外,以课题研究带动读书也是好法。例如,淮北一中陈超、王义梅老师2011年省级课题“以《论语》为主要载体的儒家文化主题式教学实践研究”,参与研究的课题组成员有近20位老师,他们研究热情高涨,学习劲头十足,不仅研读《论语》原著,同时涉猎相关的《论语》研究论著,有效地促进了整个语文组的读书学习。再如濉溪中学赵清林等老师连续两个省级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发展性评价研究》,就推动了濉溪中学语文老师的阅读活动,其读书效果不言而喻。笔者和常彦龙老师负责的2010年省级课题“构建朴实而艺术的语文课堂之教学实验与研究”,下设四个子课题,从初中到高中,四个学校的语文老师参研,有六十人之众,从实验到研究,研而知困,有力地推动了读书活动,又从读到写,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引领法

这种方法要求在一个学校里有一个或多个学科带头人,他们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声望引领老师阅读。这些阅读有一定的目的性。因为老师都是成人,不似少年时期按照老师的要求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阅读,他们往往带着问题到书中寻找别人或者古人的经验,利用他人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此即目的性。学科带头人可以带领年轻教师在某个阶段针对某个问题阅读,年轻教师对带头人既相信又愿意接受他的教诲。比如,马鞍山二中的郭慧宇老师就有号召力,二中团队在他的引领下,读书蔚成风气。如果老师喜欢读书,他们的学生也会效仿,读书风气也会炽盛。另外,各级中学语文教研员应该担起引领阅读的重任,因为在教研这个岗位上,一二个人关系到全市语文老师阅读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全市少年学子语文素养的形成。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91-02

新时期,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语文教学被提上新的议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轰轰烈烈的教材改革、考试制度以及招生制度的调整,需要我们适应新时代的特点,达成新时期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那么当代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拥有哪些素养构成呢,下面是我的一点浅见。

一、丰富的综合素养

新时代,知识日新月异,语文教师需要各种综合的文化素养。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丰富而广泛的人文、社会、自然知识。语文是最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的学科,生活又是多元化的、复杂的,尤其是面对新教材的不断变化、发展、完善,教材的内在知识更接近生活更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经常出现知识的贯通融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对相邻的学科有更广阔的涉足和了解,也要懂得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一个复合型教师。面对新形势,不要像以前那样以教材为中心,要求学生对课文死记硬背。而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开放、充满创新与活力的课堂。多元化的知识贯通,有助于塑造教师优秀的品格,形成乐观稳定的综合素养。而这种综合素质也极有可能影响学生健康发展以及学生对事物的看法等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常常将自身的意志、兴趣、性格、各种观念带入教学环节,如果没有较好综合素养,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客观辩证的对待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过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培养稳定的综合素养。

二、精湛的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能读懂文章、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这就是一个人的语文专业素养。作为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自己首先要具备较高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阅读能力,在于对文本的深层次把握,在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内在美。而真正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方法和思路,更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辩证地汲取个人所需、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必须勤于阅读、善于阅读。否则,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很难实现。同样,写作也是如此。教师具备了较高的写作能力,就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最有力、最有针对性的指导效果。教师具备了较高的写作能力,自己的“下水作文”就是学生作文的最好示范,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心。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要传递给学生,需要教师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的优劣、口头表达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语言就是教师的武器,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熟练的教学素养

有了必要的知识结构体系作保障,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掌握多种教学技能。首先要学会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建立全新的互动教学模式。教师要通过语言、肢体、表情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独立见解,创设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教师真正遵循教学规律,不断称赞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使学生拥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最终使教学走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主体学习的轨道上来。如语文中的阅读,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而绝非能“讲”或“听”出来的,掌握这些技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其次,重视方法授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将终身受益。”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预学习实践活动,在学习中领悟道理,摸索方法,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积累。此外针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和点拨,或在自学前提示方法,或在学习后总结得失,在考试检验后进行方法总结。从而使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特点,以及不同学习内容诸如处理不同体裁、题材文章的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最终获得个体全面发展。最后,应具有组织管理、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吸收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舞台,而教师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负责对学生的组织,教学过程的控制,各个环节的调节。学生多元性、个性的特点会在教学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而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而且还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以及课堂的偶然因素不断调节教学计划、进度等。

四、较强的创新素养

当下很多语文课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人文性消解殆尽,语文课的目的在于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浓郁、强烈的人文精神。还原语文的本色,注重语文教学的目的。需要我们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大胆教改,在不断创新中取得进步。新时期修订了课标,编制了新课本,在教改上取而代之的应是遵循大的方向,更加自主地灵活运用教材,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重点。教材不再只是追求教育经验的完美预设,而应为学生留有发展的空间,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创造精神,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有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是创新备法,学会合作。课从教师“单兵作战”向分工合作转化。教师以往"单兵作战"备课、授课,往往受个体局限,很难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广大青年教师经验不足,更应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发挥学科教研组的整体优势加强语文教师之间的合作更显必要,大家群策群力,那么备课更具有实用价值。教研活动中多交流学科信息,把握整体教学思路,分析学情,正确进行教学评估,把握工作重点、难点及改进措施。从而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发挥集体教学中的优势。二是创新学法。以学生诵读为主,要读出重心、感情、节奏、味道,要熟读成诵。教师应着力帮助其吟诵熟读:首先,应扫清其文字、读音障碍;其次,要准确地予以解词,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词汇总量;最后,使其懂其大意并熟读成诵,受到感情的滋润与熏染,从诵读中引起共鸣,悟出心得。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然掌握先进的前沿信息,创新思想、教法、学法,提高教学成效。

当前,我们处在一个知识与经济的新时代,也是一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时代,面对各种诱惑、矛盾、挑战,学生的价值观日益多样化,对当代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具备以上的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感、较强的科研能力等。需要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把一个高素养的自己呈现给当代学生。

第8篇

一、了解幼儿,探索幼儿语文教学的技巧,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一)了解幼儿

了解幼儿是我们进行幼儿教学的一个关键步骤。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对于学习的兴趣是怎样的,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幼儿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认知的能力和自我的约束的能力,在面对事物的时候并不能够积极认清。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这点,这样对于我们下一步的教学来说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认清幼儿的特点,不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这样,我们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些来更好地进行下面的教学的工作。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都是比较天真与活泼的,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充满着好奇心,这样我们可以利用这点来使幼儿积极主动去学习。同时了解幼儿可以更好地关注幼儿的成长,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注重的。

(二)幼儿语文的教学技巧

不可否认,在任何的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的任务,一定的技巧是必然存在的。所以,在进行实际的教学之前,作为幼儿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这样对于我们的教学质量来说是有着相当的作用的。比如,幼儿的兴趣比较广泛,对于小故事性质的内容更加的感兴趣,也比较乐意于接受这样传递信息。因此,我们就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中穿插各种各样的小故事来完成我们的教学的过程。除此之外,动画视频也是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幼儿对于小动物形象的动画都是比较痴迷的,喜欢看动画片。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来播放一些相关的动画视频,来更好地引导幼儿进入到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来。慢慢地,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能够有所呈现。当然,教学的技巧是有很多的,更多的教学技巧,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

(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对于幼儿语文的教学而言,激发幼儿的兴趣也是我们进行好幼儿教学的一个关键。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全力去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年龄尚小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在良好的兴趣的激发之下,他们对于语文的学习才能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才能有助于我们下一步积极地开展教学工作。这也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关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我认为可以采取下面的一些措施。因为幼儿的兴趣爱好都是比较容易激发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我们的所要教授的内容更好地与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进行一个融合,这样就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使幼儿能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比如,幼儿都对游戏故事等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中以他们感兴趣的形式合理展开教学,从而更好地使得幼儿对语文的学习充满着兴趣。这样的教学对于课堂质量的提升来说是有着很大帮助的。

二、在幼儿语文教学中,幼儿教师应有的行为和态度

(一)要让幼儿理解并且会写会用生字词

语文这一学科最基础的知识就是学习汉字,并能在实际中运用。因此,幼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就是要让幼儿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让幼儿背下来,并引导幼儿去运用这些字词。但是,往往很多的幼儿语文教师都会让幼儿去死记硬背,没有掌握相应的技巧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幼儿语文教师要切记不能够让幼儿死记硬背致死。这是因为通过死记硬背记下来的知识只是一个瞬时记忆,幼儿很容易就会忘记。并且,让幼儿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死记硬背知识,肯定会使幼儿觉得非常枯燥,也不利于幼儿的语文学习。所以,这就要求幼儿语文教师利用分析、表演、举例等方法来给幼儿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幼儿的思维,不会让幼儿觉得枯燥,还有利于幼儿的语文学习,并对幼儿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鼓励幼儿多思考,多提问,多讨论

幼儿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幼儿多思考,多提问,多讨论,这样就能使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即使在幼儿遇到不会的题目时,也不能够让幼儿先去求助教师,这样会使幼儿对语文教师产生依赖感,影响幼儿的语文学习。教师要让幼儿先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语文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幼儿多提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幼儿语文教师要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并要用友善、鼓励的目光和态度对待提出问题的幼儿,更要鼓励和带领幼儿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幼儿自觉地探索事物,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些对幼儿的语文学习都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重视课外读物对幼儿的重要作用

对于幼儿语文的学习来说,相关的课外的读物也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这一方面。

(一)充分利用图书馆

幼儿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要让图书馆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教师要多带领幼儿去图书馆,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学龄前的幼儿由于自身的性格特征和年龄尚小等原因,不是太会分辨书的类型和好坏,他们只会对一些带有图片、色彩鲜艳的书籍产生兴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多给幼儿推荐适合他们的图书,并要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对此,语文教师要制定一个阅读计划,确保幼儿的阅读量。这样是非常有助于学龄前幼儿的学习的。

(二)教给幼儿阅读方法

语文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去阅读,教给幼儿怎么样正确、科学地去阅读,并要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使他们学会分辨哪些是适合自己的书,哪些是自己应该去阅读的书籍。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去理解书中所涉及和包括的内容与知识,学会总结知识和主题。

第9篇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过多地注意学生学习结果,即语文考试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语文老师常常把学生语文成绩不好归结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能按时完成语文作业等外在因素,却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观察和研究。因而尽管语文教师也曾反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也表示要好好学习语文。然而考试结果依然如故。于是老师慨叹:这些学生缺少学习语文的细胞。

事实果真如此吗?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数学和英语上。数学题目要做,英语单词要背,学习任务明确、具体,学习结果一目了然。而语文学习呢,多读书,书籍浩如烟海,何处是岸?阅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又觉得无影无形,无从把握。写作文,学习与生活单调乏味。不见有源头活水。语文学习,似乎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语文学习的效果可见一斑。

学生轻视语文学习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忽视语文学习的特点,把语文学习混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一味追求语文学习的结果,忽视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主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师如果不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不去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能从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日益淡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长此下去,还谈什么语文素养?谈什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如果把教育过程首先当作一种对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指导活动来分析,那就必须十分强调指出教师的创造性的巨大意义”。语文教师研究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对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指导活动来分析的过程,意义巨大,但困难不小。

原因在于!

第一,语文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教师只能看到学生学习的外在表象,却无法看到学生内在思维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给语文教师认识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度增加了难度,语文教师也许对班级五六十名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了如指掌,却对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知之甚少。语文教师往往只满足于按事先的教学计划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对学生课后完成的语文作业进行检查,却不知道学生究竟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第二,规模化办学,班级学生太多,使语文教师无暇顾及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性,无法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语文教师面向全班五六十名学生授课,往往,追求知识的共性,追求认识的一致性。在规定的时间里尽最大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必然导致同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教师因教学任务太重,根本无法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

第三,应试教育未能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用中、高考成绩评价教师教学业绩,直接导致了教育的急功近利。教师只要目前的考试成绩,跟考试无关的一切知识、能力、品德统统弃之不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不再顾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一切需要一个长期观察、研究、训练的过程,不能短期见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教师既然肩负着如此重要的责任。就应该责无旁贷,自觉承担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研究,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熏陶情感,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了解、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并能及时进行指导呢?

一是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语文的时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课堂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自己学习,而不应该让语文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满堂灌”式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用自己的分析理解代替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学生只要认真听,认真记就可以了。那时的语文学习,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追求的是知识的全面、系统。“问答式”语文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调动,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实际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仍没有被调动起来。这种语文学习,把语文知识弄得支离破碎,语文学习成了作业练习。新课程下的语文学习,既遵循了汉语学习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又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自主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是倾听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说出自己思维的过程。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语文的时间,是否就表明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学生究竟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只看表象是无济于事的。语文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学习内容,调动知识储备,展开联想、想象,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这么做。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语文教师如何知道这些问题呢?让学生充分表达,介绍自己的学习过程,而语文老师要悉心倾听。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当学生发言时,老师却心不在焉,不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这样做既失去了学生发言的意义,又容易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师倾听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充分表达,是进一步了解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有效方法。

第三,对学生的发言积极评价,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语文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后,要积极予以评价,或表扬肯定,或,或进一步引导。一味喊好不行,一概否定不行,不置可否也不行。学生毕竟是学生,认识问题肤浅,思维能力不足,有时也有可能是非颠倒,美丑不分。语文教师抓住了学生回答问题中暴露的问题,也就是抓住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此时正是最佳时机。

第四,改进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不追求唯一答案。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正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认识社会,陶冶情操,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用自己的认识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问题是学生的阅读感受往往与标准答案差异很大,怎么办?要知道,教参一类书籍是教育专家辛勤劳作的结果,我们总不至于要求学生的思维也能达到专家的水平吧?因此,学生回答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就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用宽容的心态,欣赏的态度。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独特感受,而不应求全责备。

第五,把课文当做例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让学生爱读书。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只是个例子。言外之意,语文学习绝不能只局限于薄薄的一本课本,应该有大语文学习观。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目前绝大多数只满足于一本语文课本。学生无书读,不知道读何书。家长不让读课外书的情形普遍存在。因此,语文教师以课文为中心,适当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书目,指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必然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当学生闲暇时,都能展卷阅读,何愁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提高?

第六,组织读书报告会、读书沙龙等,给学生创设展示语文能力的平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其个性发展理论中的最高理想目标,是“需要层次论”的核心。语文学习成果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成绩展示出来。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组织读书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读书沙龙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能够展示语文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第七,定期发放语文学习调查问卷,掌握学生语文学习动态。

第10篇

【摘要】小学生习作就是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写出来,可是,农村小学生从中年级到高年级,从上一代到下一代,写一件事、写一个人,总是那些写熟的事、写腻的人,所产生的感受总是很肤浅。为此本人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产生着深深的忧虑,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困惑与对策

Discussion on the rural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teaching perplexity and Countermeasures

Wei Xiuyou

【Abstract】School assignments is to use language to share our feelings, imagination, written, but, of rural pupils from grade to high grade,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write a thing, written by a person, always those who write, write with cooked things, produced by the feel is very superficial. Therefore I on rural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teaching with deep anxie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Rural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teaching; confusion and Countermeasures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有23个年头,有3个年头主持一个乡镇的语文教研活动,因此有机会听了许多作文教学课例,看了不少学生的习作。我深知当前农村小学生习作现状确实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习作题材陈旧缺乏新意、记流水账语言枯燥、条理性差感悟不深。究其原因,不外乎:一是当前素质教育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学生确实没有体验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感受过新鲜的刺激,自然没有新的内容写诸习作之中;二是许多教师忽视了有效的指导,不注意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致使学生把仅有的一些新的生活素材给遗忘了,自然是习作中用之不着;三是农村小学生看的书较少,知识库存量少,词汇严重匮乏;四是习作训练次数不足,质量偏低;五是农村语文教师队伍素质普遍偏低,一些教师作文功底好,但不乐于去深入研究教法,一些教师的作文功底确实令人担忧,连教学计划、总结之类的常规写作都不会写,指导学生写作确实不知从何入手。

根据农村小学生作文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和本人多年来的农村作文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要真正做到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对策如下:

1 切实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作文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关键在于教师,只有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农村小学生才有希望。

第一,农村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有生的力量投入作文教学改革之中。农村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认清形势,彻底破除“得过且过蒙混过关”的旧观念,牢固树立“快马扬蹄奋起直追”的新观念。观念更新了,行动才会有所改变,农村作文教学也才会焕发出生机。

第二,从组织上加强对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辅导。要有计划地培养作文教学骨干老师,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理论培训,改变教师们的作文知识库存量匮乏的缺限;定期进行课堂考察,检查督促作文教学方法的落实;定期组织举办作文公开课或赛课,定期召开作文教改论文交流会,切实提高教师们的作文教学研究水平,

第三,从机制上促进教师积极参加作文教学研究活动。没有竞争激励,是没有对比的平淡,最终是缺乏互动和张力静止。因而,乡村作文教研工作必须从引导教育入手,在激励竞争中获得成效。创办教师作文特刊、举办有各年龄段的教师参加的作文指导赛课,进行优秀作文课教案评比和优秀作文教研论文评比等等。

第四,教师要加强作文指导课的研究力度,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当前农村常用的作文课堂模式有:范文引路,掌握写法——相似联想,模拟写作;创设情境,感受体会——回味叙述,文字传达;实有物象——合理联想——连缀成篇等等。

第五,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学生习作训练内容,并进行有效指导。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学生开始作文写什么呢?一般说来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即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自已所干、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也就是:做过什么,写什么;看了什么,写什么;听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读了什么,写什么。其次,教会学生如何写好、写具体。学生写作文有了内容,但如何写好,写具体,还是一个关键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样方式去开拓学生思路,把文章写具体。如:引导回忆,再现情景,事情起因是什么,经过又是怎样,事件中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如何,事情的结果如何等等,这样学生就会有内容可写了。

2 多种因素参与,共同促进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第一,营造规范的语言环境,消除学生语言表达障碍。首先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随时随地都用之与学生交流,摒弃课上用普通话课后用土话交流的习惯;其次鼓励学生多看电视中的少儿节目,有意模仿吸收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再次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师一言谈的教学现状,把时间让给学生说。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提高,也就不会再有“家我”(我家)、“假我”(等我)等土方言进入习作之中了。

第二,足量阅读,实现习作材料的间接积累和写作技巧的有效吸收。要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首先要关注文本,融会贯通。文本,是最好的写作教材,我们的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从而获得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让学生在创造和再创造之间寻找突破口,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其次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确实如此,据统计,30%的城市孩子拥有88%的少儿图书,因而城市的学生表达能力很强。而农村孩子极度缺乏课外读物,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曾感慨到:“我没想到,全校1500名孩子,竟然没有一个看过《儿童文学》这本杂志。”据我所知,农村的大部分小学生仅阅读语文课本,再也无他书可读了。即使有书,很多学生也没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学校图书室里、班级图书角里的课外读物,还要鼓励学生购买并拥有属于自己的好书,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边读边画,写旁注或眉批,加深阅读的印象;可以摘录、剪藏,以防遗忘;还可以就好句、好段、好篇进行仿写,借用别人的语言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办手抄报、开读书汇报会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读书的乐趣。

第11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对语文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阅读兴趣不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语文阅读兴趣要靠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创设美的阅读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语文老师面对农村初中学生现状,在教育教学中利用课本资源,挖掘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爱好及知识水平等精心挑选课本中的美文,如诗歌、散文、小说等优秀篇目,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的实物情境、立体情境、语言情境、艺术情境、情感情境等,并通过自己的讲解分析使这些情境形真、情深、意远,以此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内容,喜欢阅读,主动阅读,走近优秀作品,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的阅读数量有明确要求,可见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重要措施。

首先,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积极建设书香校园,在学校宣传栏、走廊、黑板报等地方张贴名言警句、优秀诗文、古今经典,营造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争取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尽量给每个班配发一定数量的课标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书籍,或者定期组织学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力争使学校图书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其次,利用学生资源,建立班级图书角。语文教师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班级积极捐赠书籍。

再次,动员家长支持,利用家长委员会,倡导家长、社会成功人士为孩子购买、捐赠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语文教师还可以动员学生用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在每年报刊征订时间,筛选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纸、杂志推荐给他们。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花最少的钱读最多的书,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发挥多媒体功能,展示精美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增加课堂信息量,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第12篇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究其实质而言,是标志着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语文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即将终结和语文新课程的诞生。这无疑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变语文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

指令性课程范式,将语文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束缚在狭窄的课程流水线上,统一目标、统一课文、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考试和评分,作为人文学科本应有的分歧和争鸣均被拒斥于课程视野之外。而语文课程新标准,在其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课程目标中更是直言“发展个性”,视之为语文课程本应有的价值指向。这样,在其实施建议中提出的一系列具体要求自然是顺理成章的推论了,诸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写作则要强化自主性,“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至于关键性的课程实施与终端评价,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等。这就必然促进语文课程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使之成为师生“自己的课程”。

2.变语文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指令性课程范式必然将语文课程视为教学周期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好的凝固的目标和计划,甚至连课程终端的结果也是精确划一地预期好了的。教师则从课程目标到课程材料均需依赖事先的规定而无任何修正的必要和可能。语文课程新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则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需要各方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具体实施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尤其是确认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教学的“合法性”。在这种课程中,语文教师摆脱了既定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的执行人角色;学生则赢得对语言、文学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建构。语文课程进展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必然要突破其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使语文课程的创造性品格趋向充分表现的极致。

3.变语文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

这是语文课程新标准的核心所在。在指令性课程范式中,知识居于主宰地位,语文课程被视作知识系列的机械叠加,重认知而轻育人,致使课程运作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尤其是与学生情意要素和谐健康的发展相疏离。而语文课程新标准则确立了崭新的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实施建议部分,更是具体要求:“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新课标”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课程目标,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宽广的语文课程新概念,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更囊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和人生态度。这样,就广度而言,“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就长度而言,“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最终,语文新课程就将使学生摆脱因把知识本身视作目的这种“知识奴隶”的厄运而回归生命、回归心灵,就超越了从语文教师手中承受知识这种直观外在线型的关系而追求完整意义上的“人之发展”。

二、语文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

就语文教师而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已经列出了必须执行的一系列详细指令,而前者则是卸除了束缚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种种桎梏,未知边界的课程空间正待教师的自由心灵去尽情飞翔——最大限度地去展现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代的教育智慧。从这层意义上说,新课程无疑是对语文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一次真正解放。

德国当代杰出哲学家哈贝马斯把人类兴趣分成三层。其中“解放兴趣”置于最上层。它是人类对“解放”的一种基本兴趣,其价值指向是主体的诞生。从人文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出发,语文课程新标准已经赋予课程主体双方以极大的“解放兴趣”,其中更具有关键意义的是语文教师以新思维和新视角来观照课程的本质,在为“新课标”“解放”的鼓舞下再去自觉主动地“解放”课程的另一主体学生,彻底放弃指令性课程范式中“支配者”的传统角色。那么,在获得“自主”、负有“责任”的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怎样去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呢?

1.要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成为“自己的课程”之创造者

所谓“自己的课程”,是指教师在兼顾语文课程共性的前提下而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个性化课程。这种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课程,是判断语文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优劣强弱的最重要标志。概而言之,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就既定课程内容而言,教师要对语文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删与否,均要依据该校、该班、该生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尤其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2)就课程的动态性建构而言,语文教师要以强烈的母语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3)就课程具体实施而言,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课程进展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认为应遵循以下五条程序原则:课堂上应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应秉持中立准则,教学的主要方式应是讨论而不是讲授,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并对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标准承担责任。这五条原则的精髓,可以营养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语文课程。

2.要由学生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超越型学习主体”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