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及对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实际上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这就造成学生基础的读写出现问题,提笔忘字现象频发;快速阅读虽然阅读量大但是根本没有掌握作品精髓;学生的语言功底太弱,作文言语匮乏……下面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可否认,现在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考试而生。而且,上级评定教师的成绩主要从教师所在班级的升学效果来断定,这就造成教师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习题和考试上,放在优秀的、考高分的学生身上,不得已忽视和放弃相对较差的学生,直接导致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现在的课程改革太重视花样的丰富,却缺乏对基础的打牢。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环节别重要的字词却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课程讲解和解疑答惑上,学生把精力放在作业和背书上,都忽视对基础的字词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就造成很多字学生不会写,相近的词语分辨不清,不懂成语的意思和用法,从而闹了很多笑话,而且学生在写作中也出现很多的错别字,写字不工整不规范,笔画错误等等现象层出不穷。
3.课堂重形式轻实效现象严重。一方面由于现阶段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新教师,他们缺乏教学的经验,不能应对突发的各种情况,面对讲台下的学生还可能会紧张,所以很难掌握课堂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视察频繁,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就必须要求教师注意上课的形式,所以很多教师为了不影响学校教学形象,往往都只在教学形式上下功夫,放弃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这也就造成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少,记忆不扎实,很快就会遗忘,所以面对课后作业的时候束手无策,不知所措。
4.快速阅读,虽然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完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和世界名著,但是往往效果不佳,看完后记不住主角的名字,讲述不完整故事的内容,更不要提对细节的把握。而且快速阅读不利于学生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看完根本记不住,需要用的时候只能依稀记得哪本书里哪个人好像做过什么事,想不起来完整的故事情节。还有就是,快速阅读很难给人文学享受,囫囵吞枣一般的看书,是很难体会到“枣”的滋味的,既不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不能引发思考。
二、解决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1.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平衡理论知识和探究实践的比重。首先,不能过分注重理论,一味的“题海战术”,妄图通过题海来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其次,不能让学生占据课堂所有的时间来自主学习,削弱教师的引导地位,要以书本知识为基础,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实现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做到符合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设计还应有所创新,不再单调枯燥,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小游戏,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的同时,学生也能有效地学习知识。
2.重基础重实效。首先,学校在办学上要走适合自身学校建设的路线,充分了解本校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师成立学习小组,制订符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案,坚持办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还要改变对学困生的看法,重新认识他们,帮助他们重塑学习的信心。其次,教师备课就要以提高课堂质量为首要目的,尽力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把基础打牢,掌握的知识扎实,抛弃虚伪的形式主义,让课堂真真切切成为学生的知识殿堂。同时,课后作业更要注重实际性,重视基础强化。
3.鼓励精读细读。初中阶段正是对一切充满好奇心的时期,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认真仔细地阅读书籍。精读细读虽然耗时,但是受益匪浅。不但能深入作品,同作者对话,了解世间百态,社会现状,还能让内心变得细腻敏感,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把书细致掌握了,读书人的气质才能显露。而且,精读细读有益于记忆和运用,因为你精读细读的时候,对人物、故事的了解是深刻的,记忆也是深刻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析,能有效地帮助各位初中语文的教师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疑惑和问题,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不断深化对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既能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的大门,又能为他们带来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 教学管理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2-02
自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人们更加注重初中语文教育,并且运用语文教育提高孩子的创新力、想象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学生的需求与语文老师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联系,需要老师和学校做出积极的努力;其二,初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学生们都希望通过语文的学习来开阔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取得优秀的中考成绩。其三,各种应用语文专业知识的行业如新闻媒体行业的出现,以及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逐步加深,揭示了初中语文教学已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未能真正贯彻新课改要求
变革的目的是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在原有部分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此次语文课改中,我们着重强调语文中存在的人文因素,充分还原语文课应有的丰富度,同时体现其工具性,而不是很多老师所认为的忽略语文的有关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开展的各类课堂活动,部分初中受社会潮流的影响,设置过多无关内容,盲目的追求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学的多掌握的少。出现这些问的主要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定位不清晰造成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而是通过语文教育开阔他们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学校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忽视语文教育
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个社会大环境往往忽视语文课程,认为语文课程可有可无,重视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认聘上。虽然这几年大家提高了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逐渐重视初中语文教育,但还是存在部分初中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语文教学,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大力训练学生的数理化技巧掌握,没有认识到语文课的重要性,存在应付公事的心理,导致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层出不穷。
1.3教学方法单一,多媒体利用率低
实施新课改之后,初中的语文教学虽然采用了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同时应用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面,还是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一面是老师的激情四射,另一面却是学生的浑浑噩噩。在多媒体应用方面,仅仅停留在应用图片阶段,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1.4教学内容缺乏适应性
教学内容缺乏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的适应力不足,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学方式、教师评价方式提出了新标准,同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初中语文老师受接受程度和认知经验的制约,导致自身适应力不强,禁锢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发展。其二,地域的差异性,导致教学内容适应性不强。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语文教育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发达地区初中语文教育如火如荼,欠发达地区,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停滞不前。
2.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对策分析
2.1以人为本,把课堂交给学生
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是对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已经感到厌烦和恐惧,他们拒绝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作为知识和学生之间的媒介――老师传播知识的途径。所以转变老师的思想,提高老师的课程意识,调整老师的行为方式已是新课改下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与学生互动学习,不是机械的教授课程,而是明白自己的学生想学什么,想怎么学,走进学生的内心,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做知识学习的主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学生会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快乐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把课堂学习完全交给学生,语文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试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不是在回答错问题以后加以责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帮助同学们树立自信心,激起同学的表现欲,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就会积极思考,与无形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不仅活跃了语文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中职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服务于他们以后的社会发展。
2.2结合现实,拓展学生思维
语文课的特点是趣味性和答案的不唯一性,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帮助学生在解决现实中的语言问题时从多个方面进行逻辑探索。初中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仍然十分活跃,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可能不是十分完善,为切实发挥初中语文开放性问题的有效性,老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机动性,培养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另外,语文课堂应当是面向生活的,面向社会的,语文知识与人们的社会人文生活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有义务为学生提供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运用自己的知识,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给学生创造充足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呈现思维的多样性。另外,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的历练,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适应初中语文的新课改进程,又有利于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3.结语
面对当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初中学校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摇篮,必须与时俱进,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为此,初中语文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2012-05-01
个性化教学主要指围绕个体这一基础展开的教学形式。较之以群体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不管在学习步子还是学习时间上都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学生个人需要程度及时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个性化作文 教学现状 改善策略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1个性
个性即指人的人格,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一种特有的特质模式。在这种稳定的特质模式下,人的行为也会受其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就形成了自我,个性所强调的就是全体的人以及持久的自我。广义上的个性是生儿具有的特质和后天一系列稳定倾向的综合;狭义上的定义主要指个体所具备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体性的个体表现,或者人的社会有效性。综合来说,个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特征,其中创造性对人保持长期的个性具有核心影响。
1.2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主要指围绕个体这一基础展开的教学形式。较之以群体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不管在学习步子还是学习时间上都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学生个人需要程度及时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技能和理解力进一步地发展,保证学生对自己的个体目标和成长具有充分地意识;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来说,需要教师全面地分析学生个性;其在教学评价方面具有即时性和诊断性,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修正教学的手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差异等必须给予充分考虑;尊重学生自主性;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需要确保教学过程的灵活性,提供适合学生的有效学习机会。
1.3个性化作文教学
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依托个性化教学理论所形成的应用于作文教学领域的教学模式。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其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张扬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对个性化作文进行写作;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三点,即自主、真实与创新。这里的“自主”,指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自主性充分加以发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兴趣及需要对教学形式、方法进行自主改变;在评价方式上,则可对多元化评价方式加以采用。“真实”则指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彰显出学生自身的个性,显示出作文本身的个性与自然。“创新”主要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对各种条条框框束缚的突破,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将自己独到的见解融合到作文中,保证作文“标新立异”,体现出鲜明的个性。作文中,只有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作文发出个性化的耀眼光芒。
2.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2.1选题意义
从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来看,对学生个性发展加以强调,着重对学生个性特征进行培养,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教育追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当前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重点就在于创造性,这也是人才竞争的关键。立足教育视角来看,学生个性化与创造性密切相关,应从小就对学生个性化进行培养。而初中语文作文便是激发学生个性化的重要途径,对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现状进行研究,有利于认清我国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地解决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作文教学来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个性与创造力,形成人才竞争优势。
2.2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通过对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对策的研究,丰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理论与教学理念,给当前初中作文个性化教学提供一定的实证资料与理论借鉴。
(2)实践价值: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我国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际情况,找出对我国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具有影响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解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问题的对策进行思考,能够促进初中作文教学水平的提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化写作习惯,提高学生在个性化写作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一线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创新点
3.1研究目标
本研究主要基于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地具有可行性的改善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对策。
3.2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文章引言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和方法进行说明,并综述了当前国内外所作出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对个性、个性化教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特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为后续教学改善对策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采取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我国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第四部分:根据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当前问题,提出有效的改善对策,提升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水平。
3.3拟创新点
关于语文个性化作文虽然国内外已经有过很多研究,但较少从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现状入手,本次研究通过实际调查来提出改善对策,与教学实际更加贴近,具有更强的可行性。
4.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4.1研究思路
首先对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我国在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方面的实际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善对策。
4.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科学研究中,该方法是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知网、万方等,对近年来国内外与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相关的文献进行搜索和研究,对国内外研究观点进行整理和分析,梳理出清晰地研究现状。
(2)问卷调查法。自制调查问卷,发放给初中生及其教师,统计初中生对个性化作文的认识以及对作文教学的不满,总结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个性化教学中的难点等,为本研究提供丰富的客观基础。
【参考文献】
随着当前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也备受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评价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从现阶段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其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问题 对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可谓是“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作文同样也是语文教学中令教师头痛的难题,教师不仅教的辛苦,学生同样也写的痛苦。叶圣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当老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体会:徒劳无功”。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低效性是初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应针对当前作文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剖析,认真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对策,以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
一、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对于作文教学缺乏必要的重视和关注,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大部分人觉得写作教学课堂上即便投入充裕的时间与精力,也未必能够收到满意的效果,因为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潜移默化的培养,需要长期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单纯依赖某节课教学并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写作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缺乏必要的重视,而限于考试中写作所占分值比例,教师和学生为了追求作文高分,难以避免地产生功利化倾向。
2.作文课堂教学表现出随意和无序性。语文作文教学应包括思维形式训练、写作风格训练以及写作形式训练等一系列梯度训练,并且应结合学生年龄变化以及认知水平提升来调正教学内容。然而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大部分作文训练基本是以考试为中心而设计,即根据考试类型来选择课堂训练的类型,此种教学模式缺乏重点,教学计划未做到循序渐进,学生应试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在培养写作能力方面欠缺良多。同时不少教师在评改作文时过于敷衍,大量应用“内容较充实”“主题较鲜明”“描述较生动”或者“用语较流畅”等套话来评改作文,学生不厌其烦,写作积极性也受到打击。
3.积累不足,抄袭现象严重。初中各学科作业繁多,学生同时还要准备各科考试,因此在课外作文阅读方面投入不足。而不少教师和家长也觉得课外阅读是“不务正业”,所读刊物对于学生学习并无太大益处,甚至属于没用的闲书,因此大都不支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然而初中生受到年龄以及社会阅历的限制而缺乏深层次的社会与人生感悟,因此在完成作文大多消极对待,或者参考其他范文,其独立思考能力受到影响,并且容易产生抄袭依赖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二、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对策
1.确立阶段性教学目标,健全作文课堂训练体系。作文教学必须从学生学习规律、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出发,因此教师应着眼于整体规划,针对各个学期以及学年作文教学计划进行修订,设计出自由写作、逐步到规范写作,再到自主写作的作文训练序列,一般情况下第一采用自由写作,不可过多限制学生,以鼓励为主;第二则以规范写作为主,适当对学生作文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第三则以自主写作为主,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写作。通常来说这一写作序列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中考作文水平,同时也突出了学生写作的个性化、自主性。
2.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以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应转变观念,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例如作文期刊、各类杂志等等,学生通过这些刊物能够积累充裕的词汇以及写作素材;引导学生整理并摘录文章中的名言警句或者美文佳句,吸收并消化这些素材,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而非抄袭或者生搬硬套。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进行观察,体悟生活的真谛。以“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这个作文题目为例,该题目可谓是引导学生日常积累、关注并感悟生活的典范,其出自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句话:“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不必抱怨……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学生们倘若平日里课外读物涉猎较少,很可能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也就难以体会作者文字中所要传达出的一种豁达、乐观与坚强的生活精神和态度。由此可见,平日里多注重一些生活的体验,学生对于如何“去唱生活的歌谣”也显得更有心得和把握,能够做到言之有物,不至于空洞。
3.合理引导,改进作文评改模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而以互动型交流为主,带领学生深入探讨写作问题,共同了解写作难点,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同时还应改善作文评改模式,以欣赏、赞美的态度来评改学生作文,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应予以鼓励,而不可一味苛责,导致其写作积极性受到打击。教师可组织学生互评作文,让学生掌握评改作文的主动权,在相互评改、评价过程中取长补短,汲取他人写作长处,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当然,教师在学生互评以及自评环节中加以指导,并再次批阅,而不可将学生互评与自评作为自己减负的手段。
【结 语】
作文教学低效化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认真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以往的经验与教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实效性,通过写作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其文学素养。笔者就此探讨了初中作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相信随着教学教法的不断完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将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海香.初中作文教学窘境及教学建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1(7)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很多的问题,有些偏离了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等。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这些问题:
1.阅读教学主体学生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重视讲解,突出了主导的作用,甚至主导占据了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大多数阅读教学中,教师选择阅读的材料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给的阅读材料。教师设计好阅读教学的框架和思路,让学生被动地吸收。教师还有将教学简化成教师读,学生听的过程。学生完全处在学习的被动地位。教师缺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不能全面参与,不能产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阅读教学就像是一沟死水,了然没有活力。阅读课原来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现在成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2.突出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教学中应该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给方法的指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决于知识点是否被教材选用,是否是考点。教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素质的提高等待人们的重视,初中教师要对传统阅读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改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措施
1.发挥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初中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组织有潜力的语文老师多到先进的教学地区,向先进的教师学习,逐渐推动我国阅读教学形成新的发展的局面。
2.初中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深刻领悟新课程的精神,更新教学理念,逐渐确立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确立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运用全新的理念来统帅自己的教学,用课程理论的语言来指导自己的教与教学的行为。
3.灵活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发挥出自己教学智慧。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灵活设计,实现学生被动阅读和主动阅读的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应该突出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主动阅读,教师要用教师为中心的被动阅读,让学生进入阅读的世界中,发挥出师傅领进门的作用。教师要进行讲解、提示和分析,让学生对阅读的技巧和技能的掌握进一步深化理解。教师在启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挖掘作品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主动阅读,鼓励学生产生自己的个性化的思考和见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才能。教要运用好教材中的泛读课文和课外阅读的素材,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改进教学的形式。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运用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浸润学生心灵的作用。教师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4.语文教师要具备课标的意识
语文教师要研读新课程标准,领悟其精神指导教学。
语文教学要明确学习的基础是知识和能力,贯穿学习的是过程和方法,融合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到这些特点的体现,不能不教这些知识,如果不教就成了应试教育,就不是新课程了。
5.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
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实现教师和文本的对话的过程。教师要深刻领略书本的精神实质,产生自己的见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重视感悟、拓展和写作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追求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实现产生创造性的见解。
6.教师要重视加强课内阅读教学,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广泛的阅读的目的都是在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形成学生好的阅读的习惯。教师要经过学生整体把握、重点赏读、精心思考等科学的阅读的方法,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将阅读的喜好和阅读的目标充分结合,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境界,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阅读的计划,选择好的阅读材料,积累阅读材料中的语言和思想。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制定成目录,发给学生。教师可以沟通学生课内和校内外、学校与家庭等,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阅读模式。教师还可以举行专题阅读的讲座,分计划分步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组织学生阅读小组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进行课外阅读的竞赛、阅读专题讨论活动的开展、书评活动等,教师通过搭建这样的读书平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积累学科知识,练就教学的能力,成为主动的研究者,主动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的水平,保证新课程高效高质地实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语文在生活及学习的方方面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具有优秀的阅读能力也间接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打好了坚实基础,更能拓宽学生视界,刺激思考,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笔者秉承国家初中课程教育改革的理念,结合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不合理
在阅读教学课前,教师需要细致地对课堂教学计划进行规划。但是,我们看见目前许多老师依旧延续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安排中仍旧沿袭以前的一套,没能体现出新时代的阅读需求。我们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模式,它是前辈教育教学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只是老师是学生阅读教学中的引导者,不能完全萧规曹随,应当结合具体教学环境,细心观察学生在阅读课程中的表现,必要时,做些记录分析,这样会有效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2、学生没有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
我们仍然可以看见,许多阅读教学课堂中,任然是老师一问,学生一答的课堂模式。我们应该看到,阅读是人与书本的对话。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问一答的狭窄对话之中。学生应当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老师作为一个循循善诱者,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肯定和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相吻合就表扬,不吻合就批判,这样会扼杀那些精彩的、天马行空的想法,局限学生的阅读思维。
3、没有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
目前的阅读教学模式,经常能看到一些老师通过大量、反复、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训练,使学生形成一种持续稳固的阅读习惯。这种出发点无可厚非,可是老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反而变成了“填鸭式”教学,并非“多多益善”。老师在课堂上一字一句,咬文嚼字式地分析每一个要点,唯恐错过一个要点,生怕留下一点遗漏。试问,学生跟着老师这样单一直线行走,怎么能发散思维呢?久而久之,学生受老师这种阅读习惯的影响,由主动阅读变成了机械式的呆板分析,从而缺乏自己的思维。这样的阅读教学造成了课堂任务冗杂、繁多、枯燥的情况。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慢慢轻视、淡化,阅读兴趣也就逐渐降低,造成了学生阅读自觉性的缺失。
二、解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策略
1、老师在课前认真做好课堂安排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在上课之前,应该有计划地构建一张教学蓝图。针对不同的文章,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案,针对不同的学生,应当加以适当的引导。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以学生为课堂的根本,老师需要避免先入为主,而应该积极引导课堂,营造一种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参与到师生共同对话的乐趣。
2、推动教学模式的改变
新时代下,老师迫切需要一套适合自身,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就要立足于改变教学模式这一环节。以前的教育模式重点关注分数,但是一个学生才能的高低,绝不仅仅体现在分数上。所以,教师们应当转变关注重点,关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一些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鼓励学生课下多阅读,课上多提问,课后多思考,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尽量弱化对分数的重视。
3、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很多地方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不上去,都和学生阅读兴趣的缺乏密切相关。学生一旦萌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就化被动为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营造出一种积极良好的阅读氛围。据此,教师们可以先选择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书籍,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阅读,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此外,老师更可以开展一些别开生面的课堂活动,比如,让学生们自己讲故事、演故事等,提供给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渴望得到外界关注和认可,阅读就能提供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既能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同时丰富了课堂形式,可谓一举两得。
三、总结
关键词:初中作文;写作心理;现状解读;探究分析
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及作文教学,学生厌、教师烦、家长急、社会怨,作文无论是对老师、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都是十分头疼的话题,作文教学常常处在被动的位置,作文教学已算得上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难上之难,作文教学始终处于一种低水平、低层次徘徊的状态。探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既与学生缺乏生活感知有联系,也与教师应试教育的导向相关联,如何化解这一难题,成为广大教师深钻细研的课题之一。
一、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学生缺少感知,写作空洞无物,造成学生“厌”
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一定的文学功底、一定的写作水平,自认为已是“准大人”,他们的作文往往不再是“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意”,而是通篇空话、套话、假话,文字所表述的字里行间看不出作者的思想、表达的意图,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学生的多数时间都被讲课和练习占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导致学生的词汇、典故、素材积累较少,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加之语文教学的主体作文在考试分值中较大,学生又不易拿到高分。因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注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写作技能的培养。
2.习作水平不高,批改工程较大,造成老师“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指导,简要地进行点拨,就放手让学生去进行写作。这样的教学模式看似让学生自由发挥,实则导致学生作文的习作水平不高,批改工程较大,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往往有的老师呕心沥血想出的评语,学生一看而过,没有深入研究老师评语的内涵,作文教学无迹可寻、无法可依,传统的“练习写作、老师批改、课上讲评”的教学模式看似完整,实际上这一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3.写作训练匮乏,生活情感缺失,造成社会“怨”
在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深有体会,初中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凭借主观臆断来编撰事例,要么是简单抄袭范文的事例,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思想深度和可读性,难以写出让人信服、具有一定质量的文章。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读了10多年的书,让孩子写个申请、打个报告、写张欠条,孩子都不知道如何下笔,学生所谓的习作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成为中看不中用的银枪蜡子头,作文沦为考试的得分工具。
二、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的建议与对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文学习中去。教师要创新作文教学策略,改进和优化作文教学方法,通过例文引路、文化积累、技巧点拨、客观评价、回归生活等方式、方法,催生学生的创作情感,让学生文思泉涌,下笔有神,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1.融入情感,例文引路,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创设一种“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做引领学生思维的启迪者、作文的引导者、难题的点拨者,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要俯下身子看孩子,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迷惑,以自己的文学素养、文化底蕴、写作功底、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作文学习中去。
2.走进自然,回归生活,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看一看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小桥人家、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世界,对社会生活加强感悟,获取写作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铭记节日里温馨的祝福话语,文艺节目中流畅的主持词等,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发学生探究,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并鼓励学生把这些运用到写作中去,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学有所得,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笔者在教学一些写景类文章时,不准学生杜撰写作素材,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自己记忆中的事例进行筛选、加工,以生活实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在全班进行即兴作文,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细致地描述下来。我还注意选取一些社会上新近发生的热点现象作为学生创作的素材,指导学生与平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寻找答案,并将这个过程写下来,使学生的作文具有一定的真情实感。
3.海量阅读,注重积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海量阅读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要有选择地帮助学生挑选一些可以拓展知识面的人文、传记、地理、历史等,让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借鉴文学大师的写作手法,丰富自己的文学积累,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报纸杂志,获取大量时效性强的信息,增强好奇心,拓宽知识面,提高信息量。在阅读方法上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4.热情鼓励,重视评价,催生学生的创作热情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许与肯定,在作文讲评时,教师要毫不吝惜地多表扬、肯定学生的作文,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写作技巧、构思方法、创作意境等方面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对学生精心创作的作文给予评价,也是给学生反馈自身、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好时机。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再进行师评。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老师的工作强度,教师表扬的对象不仅仅限于作文优秀的学生,也包括了班级的后进生,只要他们的作文取得了进步,就要对他进行表扬,以鼓励的话语激起学生更大的创作热情。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阅读教学问题对策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强调通过阅读教学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经验积累和语感形成的目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把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作为判断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诚然,语文阅读教学体现着一定的复杂性,由于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阅读教学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语文教师只有重视阅读教学系统的平衡性,体现解决问题的意识才能实现阅读教学可持续发展。
一、剖析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关系错位
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客观存在着的固化教学思想以及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关系畸形发展,集中表现为教师兢兢业业教授文章、学生小心翼翼拾得知识。如此教学情形下,教师总是独揽课堂,一厢情愿地把文质优美、浑然一体的文章按照所谓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肢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按照教案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完全忽视指导学生通过有效阅读消化、吸收文本知识,这种支离破碎教学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机会。不难发现,阅读教学中,教师这种把对知识的传授与归纳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漠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既与语文新课程标注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背道而驰,又无法真正培养起学生阅读能力。
2.课堂提问乏力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往往会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系列阅读活动,其中教师针对文本内容提问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师泛泛而问、缺乏层次现象突出,教师提问要么十分简单,学生无需多加思考便能异口同声作答;提问要么过于复杂,学生思维不堪负重,从而难以有效回答。阅读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阅读问题设置不科学、所提问题缺乏层次性不但无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而且也无法提高学生阅读热情。同时,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方式的单调性还容易打击学生阅读热情,迫使学生阅读时的狭隘性,即学生往往带着教师所提问题进行文本阅读,并把找到问题答案作为阅读的终极目标,从而无法真正体验阅读的乐趣。
3.教学节奏紊乱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受到教学理念的支配,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过程的走向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缺少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缺乏教学执行力将无法有效完成阅读教学。反思阅读教学现状,教师“大而全”的心理普遍存在,教师膨胀教学心理使得课堂教学节奏紊乱。一方面,为了使阅读教学过程打动学生,教师不断变化课堂教学形式,致使教师在追求外在教学形式的过程中淡化了阅读核心,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教师希望学生通过最大数量的阅读获取更多信息,不断拓展相关知识,从而占用大部分课堂时间,眼见预设目标无法完成时便草草了事,在学生没有充分把握文章内涵之时就匆匆结束教学过程。
二、探讨阅读教学问题解决途径
1.合理定位教师角色
阅读是学生思维发展、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把阅读、感悟活动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对学生阅读过程的科学指导,首先,结合不同文体教授学生必要的阅读及分析方法,例如,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过去教师包办的教学任务分解到具体可操作层面,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弄清文本所要传达的信息;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学会分析、提炼观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理解能力。其次,激活阅读与品鉴系统。教师只有打通学生阅读与品鉴的思维通道,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相关阅读经验,让学生自主概括阅读中常见信息,包括表达特征、修辞手法等,以此打开学生思维大门。
2.提高阅读提问效能
提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它的重要性既表现在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实现从新课教授到操练巩固的目的,又能通过提问确保学生注意力始终关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必须做到“两个必须”,首先,必须迎合学生心理。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过程表明了他们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游离性,这意味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做到完全投入,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过程,设计和提出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其次,必须体现层次性。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文化素养决定了教师课堂提问必须兼顾全体学生,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为此教师要尽量不提过于挑战学生求知欲的难题,避免学生产生阅读挫败感;教师也要避免提出过于简单的问题,防止学生产生任何麻痹阅读心理。
3.把握课堂教学过程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学有个性,他们有着抵制机械学习的心理。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热情,并确保所采用教学方式只是辅的,教师任何华而不实的教学形式只会喧宾夺主,无法帮助教师真正构建高效阅读课堂。同时,阅读教学中,教师进行拓展延伸必须体现恰到好处的思想,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文本知识理解有难度时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帮助学生克服阅读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知后对阅读内容进行适当的外部延伸。当然,每堂课都有其确定的时间,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时应该体现一定的取舍意识,真正把那些对学生理解阅读内容有帮助的知识进行课堂呈现。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学生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弄清文本知识点,而是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因此,广大教师必须摈弃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自觉加强教学探索、勤于教学总结,真正构建起符合语文阅读教学需要的教学策略,争取通过文本阅读教学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阅读热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林仙芹.动态生成式阅读教学初探[J].语文学刊,2008.
[2]胡亚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王晓玲.阅读教学之我见[J].语文学刊,2009.
关键词: 初中写作教学 问题透视 优化对策
一、初中写作教学问题透视
初中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备受重视。但教师写作指导效果不佳,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甚微等情况,一直是写作教学为人诟病之处。为全面诊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试着就写作教学中教师的“知情行”进行深入探究。
(一)初中写作教学――认知层面
初中写作教学的认知层面是指教师在写作教学活动中持有的基本观点和情感态度。写作的本质是一种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情感化表达,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等特点。认知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总体认知存在偏差。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本真的认识不够明晰,写作教学中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写作教学观念围绕传统的“输入”式和高分指导为主,未能客观、科学地认识作文教学的意义。正如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一般,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良性发展。因此,初中写作教学要完善教师的认知结构。
(二)初中写作教学――情感层面
初中写作教学的情感层面是指教师在写作教学活动中态度的体验。情感智慧对作文写作情境的创设、学生灵感的激发均具有推动作用。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提到教师情感的投入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在教学中具有激励作用,可以改变教学行为与效率。教师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诱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教师情感的投入带动学生产生愉快、喜爱等正面的情感体验,为枯燥的写作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而教师情感智慧的缺乏只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厌烦等负面情绪,从而削弱写作欲望。
而现实写作教学中,写作指导表现出情感投入不足,指导过程枯燥无味,写作指导情境化不强,机械化地完成教学任务,忽视情感对写作教学的作用,未能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效果。加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定力不足,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师情感投入较少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进而影响他们的创作。
(三)初中写作教学――行动层面
写作教学的行动层面是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模式等总体的教学活动。20世纪国外提出的“有效教学”理论突出强调教师教学行为对预期教学结果产生的影响。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包括:第一,是否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教学是否遵循教学的内在规律;第三,教师是否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本文将以此为据,作为衡量写作教学中教师行动层面的几个标准,从标准出发以此发现问题。
在实际写作教学指导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将预设的目标看做是教学的重点;按照固有的模式给予指导,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写作指导中随意性较大,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渗透出当前写作指导并未达到“有效化”程度,不仅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深感疲惫,而且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能力将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这种“高耗低效”是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孔子提出的“知情行”中知是基础,情是动力,行为关键。从这三个方面审视写作教学不难发现:初中写作教学在这三个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如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写作教学将会成为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利。
二、初中写作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树立写作教学中的新“知”
教师首先要摈弃作文教学功利化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致力于学生写作水平与能力的真切提高,理论指导与学生练笔紧密结合,树立科学的写作教学观;其次要扭转教师主导的局面,形成“人文合一”的指导观念,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作文观念,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积极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广泛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后,教师要与时俱进,紧跟课改步伐,树立“大语文观”,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指导策略,创造和谐、民主的写作环境,让学生处于最佳写作状态。
(二)调动写作教学中的“情”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的“情”的调动不仅可创设浓厚的作文情境,将学生带入课堂写作教学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大脑中储存的素材,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而且可为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供良好的基础,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写作教学中“情”的调动因素有:首先,了解学生的写作教学前的状态、学生写作教学前对素材的掌握程度、自身的理解程度等都会对教师情感智慧投入产生影响;其次,课堂写作教学中根据前一阶段的了解,结合写作内容,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为学生后期写作奠定基础;最后,写作教学指导结束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写作情况,对症激励,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情感需求。
(三)提高写作教学中的“行”
1.写作教学指导方法创新化
传统写作教学指导方法较单一,写作之前为学生讲解本次作文的基本要求、注意事项,完成之后教师会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判。而新型的写作教学指导需要对传统的方法进行创新,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融入写作教学之前的影响元素和课堂影响因素两方面。写作教学之前的影响元素包括:学生个体对写作内容积累的素材量不同、理解具有差异性及教学指导资源有分配不均衡等因素。课堂影响因素涉及的元素较多,如学生的课堂反映情况、情境的创设情况等。典型的方法有美国创设的过程写作教学方法、载体写作法等。
2.写作教学指导模式灵活化
写作教学指导模式是指在写作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写作教学活动程序和结构。写作教学的指导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尽快打开写作思路,写出创意的美文。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写作教学指导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指导内容等情况而灵活运用,不应僵化地使用单一的写作教学模式。如写作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可使用类似于头脑风暴指导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就写作内容展开讨论,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如写作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较生疏,教师可利用传统的指导模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写作素材,随后组织学生展开简短的讨论,加深学生对写作内容的理解。
3.写作教学评价形式多样化
学生掌握素材的程度与个性化的理解使得学生的作品具有多样化特点,而传统的单一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写作教学评价已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作品。所以,写作教学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基于写作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写作教学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多样化的方式,使得学生有机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作品。在评价他人作品中,既开阔视野,又了解他人的优势与自身的问题。教者再对症下药地指出作品中的可改良之处,评价时尽量使用肯定、激励性的话语,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多种评价方式的使用可达到“以评促写”的目的。
总而言之,初中写作教学指导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初中写作教学问题的探究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初中写作教学会逐渐形成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深入探究,尽力完善。
参考文献:
[1]许建中.语文学习指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
[2]王玉辉,王雅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陆其勇.初中语文高效教学[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初中语文 修辞教学 对策优化 语文教学
中学开设的语文课,是一门属性特殊的工具课。“‘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职责应该是: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语文能力,即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理解及运用能力。从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我们的修辞教学的确使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不假思索地回答“能使描写生动形象、使说理深入浅出”之类的“标准答案”,但少有学生能在自己的文句推敲中积极主动地运用修辞。此中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修辞教学都是以修辞格的辨识和在语句中的作用为中心的,其实这就是把修辞当作语文教学中的一种点缀,没有从根本上把修辞教学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从而把修辞教学引向了误区,语文作为工具课的属性自然也不能完全体现出来。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可见,“用”才是“学”的目的。如何才能改变中学语文修辞教学中所面对的只学不用、或者不积极地用的尴尬局面,实现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呢?
一、改变目标
这里所说的改变目标,当然不是改变语文教学目标,而是不要再把“通过考试”作为比喻修辞教学追求的目标。
在长期沉重的考试或升学的压力下,教师对各种修辞手法的教学,局限于过多的条条框框之中。例如,倾心研究中考涉及修辞的考点,追根溯源,特别之于理论知识,更是细致且系统;抑或致力于多年修辞试题研究,煞费苦心地总结考了什么,怎么考的,有哪些层次要求等,再以之“指导”修辞知识教学,希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针对重点课文之中的重点语句,更是多方搜罗有关修辞知识,不加筛选地灌输给学生。当然,系统的知识传授和基于提高学生成绩的检测研究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整体语文教学来说,似乎是舍本逐末。这样功利化的修辞教学,容易使学生对修辞学习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错位:“学以致用”的“用”就是用来考试。结果就是,学生对于修辞,说起来头头是道,用起来一头雾水。
二、诱发兴趣
兴趣,能够决定学生学习过程中面对困难时的态度。那么,为什么学生对修辞这种本该具有丰富想像力又极其实用的学问缺乏兴趣呢?一方面原因在于上文提到的因目标错位而导致的教学不当,另一方面,学生所接触的课文少有新近几年的作品。现有教材中的课文虽然在思想主题方面对学生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其中与修辞相关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不具备当代生活的质感,使学生对修辞学习产生或艰深难懂或平淡无趣的印象,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兴趣。
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修辞感兴趣呢?我们可以采用“文字游戏”的形式。以比喻为例,教师确定一个本体,如一朵花,根据花的形、色、性、味等不同方面的特征,让学生自行寻找喻体,组成短句,然后请同学读出自己最得意的句子,进行组或个人比赛。方法可以多样化,但宗旨只有一个:通过游戏激发兴趣。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过多地牵扯理论,以鼓励学生为主,并让学生自己讲解分析来展示他们的个性思维。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有不少意外的收获。
三、丰富积累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次两次的加强训练来瞬间提高学生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有选择地增加课外阅读量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课外读物的选择,建议以近20年来的长篇小说为目标范围。首先,因为近20年来,中国发展变化明显,文学作品发行渠道增多,风格也不拘一格;其次,这些作品离学生的生活相对接近,语言和思维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最后,选择长篇小说是因为短篇小说或散文往往因为篇幅的原因,对于修辞的运用虽然精当,但却无法给学生大量积累的条件。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摘录长篇小说中修辞运用出色的语句,在简要介绍小说内容、人物等有助于理解所摘语句的前提下,将句子列出来供学生品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少讲宽泛纯粹的辞格知识,多讲运用辞格传情达意的妙处,否则将课外找来的妙趣横生的好句又拉到辞格分析的死框框里,会影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必然会削弱作品艺术性和思想性对学生的感染熏陶,那就又回到了辞格应试辨识教学,而无法实现以“积累”辅助“运用”的教学目的。
四、鼓励创新
事实上,我们如果多注意学生之间日常对话、尤其是同学们之间互相玩笑的绰号,就不难发现,很多学生还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展露出了修辞方面的天赋。比如,一个特别喜欢粘在别人身边的学生被叫做“钉子”而不是用腻了的“影子”,一个特别好动的学生被叫做“弹力球”等。虽然给同学取绰号是无礼的,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绰号都抓住了做比双方的相同点,而且还颇值得琢磨,那为什么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又变成温吞水了呢?因为“怕”!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写作可以先从身边的小事写起,但光说是没有用的,学生们所接触的这类文章太少。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英雄、祖国美丽的河山、古代和当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等,这些主题也决定了课文的写作风格。这就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就是只有表现这些内容的作文才是优秀作文,作文就必须这么写。而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文章的内涵无疑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写作手法也不是以他们的学习经验可以模仿的。在他们看来,自己平时那点经历和体验是没资格搬上稿纸的。写作过程中隐藏了真实的体验,又怎么会有精当的修辞呢?
针对这一点,教师必须要在平时的修辞或作文甚至口语教学中给学生留下一个明确的观点:“通俗的”并不等于“不好的”。以比喻为例,好的比喻并不是为了让读者对作者肃然起敬,而是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形容一个年过50面目可厌的妇女的脸部皮肤,很多同学惯用树皮来比皱纹,因为这个比喻很多人用了,很“安全”,而事实上,一般50岁左右女性的脸上虽然有皱纹,却也不至于像树皮那般“惨不忍睹”。“原先一块六一卷、现在两块二一卷的卫生纸”,这个喻体一说出来,同学们在一阵大笑之后,不禁都赞叹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既形象,又能表现爱憎,最主要的是因为喻体太贴近生活了,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那种质感,引起了共鸣。
再如,形容一个人遭遇不幸后显得垂头丧气的状态。这个难度比较大,因为是抽象的概念。可以用“断了伞骨的尼龙伞又瘪又蔫”作比,又是生活中常见事物,却能够做到形神兼备,妙趣横生。
以上两例都不是在教材中能常见的,却更能够激发学生们创新的欲望,仅做抛砖引玉。可以此证明,只要贴切传神,生活中再平凡的东西都完全可以成为文章中难忘的一笔。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是要培养具有现代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生,而不是理论分析的修辞学专家。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修辞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对文字和周遭事物的敏感度,以便最终培养学生“张嘴能说出清楚、流畅、得体的话,提笔能写出准确、达意、传神的文章”。
参考文献:
[1]罗正科.谈谈初中修辞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05).
[2]倪同刚.常见修辞手法.文教资料(初中版).2004.(23).
说话是一个人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过程,因而也常常是一个人气质、风度、智慧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综合表现。高雅的谈吐仪态,幽默的语言风格、严谨的讲话逻辑,得体的语调表情,无疑都是现代人讲文明、有教养、有知识的表现,也是当代中学生所追求所向往的人格。所以,说话不仅是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更是道德情操,文化教育,性格气质的“外化”。因此,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时展的要求。然而,初中生说话能力普遍低下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语言能力、定向表达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较差,故加强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刻不容缓的现实。
一、初中生说话能力现状
为了取得可靠的素材,找出初中生说话能力不强的真正原因,本人于2003年3月对不同层次的两所中学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各发问卷250份,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33份和198份,结果如下:
表一:
城乡初中学生说话能力调查结果统计表
城镇农村
初一初二初三初一初二初三
总100人男59人女41人总69人男36人女33人总64人男34人女30人总62人男30人女32人总52人男33人女24人总79人男41人女38人
好33332338.91024.11217.4822.2412.1914.11030620914.526.672.411.8130011.312.400
一般59593050.72970.85478.22569.42987.94976.62058.82273.35182.32893.32371.
74985.92884.82187.56379.732783181.5
差88610.425.134.338.40069.3411.226.723.20025.2712.3412.2312.51519819.6718.5
表二:
城乡初中学生说话能力不强的影响因素统计表
城镇农村
初一(100人)初二(69人)初三(64人)初一(62人)初二(57人)初三79人)
学生认为说话差的原因平时不注意练习35352739.11421.91016.12442.13848.1
认为说话好、差对升学、工作没影响991420.21218.8914.511.745.1
不懂用普通话表达和感到无话说28281724.21523.42032.22849.13544.3
在公众场合或与不熟悉的人说话时感到紧张53533347.83453.15487.14477.24860.8
没有说普通话的气氛606041604570.35080.6571006582.3
生理有缺陷(如舌头大)7745.734.623.20000
老师对说话的训练情况经常进行44441318.8812.52032.21424.645.1
偶尔进行51515275.34347.24267.74273.66683.5
不进行5545.81320.30011.7911.4
对说话能力与读写能力关系的认识应该并重66664260.94062.55487.14171.95569.6
不应该并重6645.834.734.823.567.6
说不清楚28282340.82132.8581424.61822.8
(注:各项表达标准:好:说话语音标准,几乎没有方言,表达响亮流利,意思完整,有中心,仪态自然。一般:说话语音较标准,偶有方言,表达较流利,意思较完整,仪态较自然。差:语音不标准,方言较多,表达不流利,意思不完整,仪态很不自然。)
从表一可以看出,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都不是很强,表达好的除了城镇初一占33%以外,其余的各年级均不足20%,其中最低仅为1.3%,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低;而表达一般学生则占大多数,城镇各年级均占一半以上,且呈中间高两头低;表达差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比如农村的初三竟占了19%。另外,城镇、农村学生的表达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城镇表达好的学生远远超过农村,其中初一超出18.5%,初二超出15.6%,初三超出12.8%,而表达差的学生除了初一以外,初二、初三都是农村大大多于城镇,其中初三竟多出10.6%。在性别方面,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各年级中男生普遍比女生好。
那么,造成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表二可看出,主要有:
(一)、思想不重视
首先是老师不重视训练,表中显示,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的情况大多是“偶尔进行”,城镇各年级占47.2%以上,农村各年级占67.7%以上,而认为“经常进行”和“不进行”的数字比例都显示越往高年级情况越糟。这种情况拿来与上面的表一对比,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老师注重说话训练时,学生的说话能力就比较好,学生在说话时的紧张心理也有所减轻。为什么老师不能从初一到初三一如既往地注重说话训练呢?笔者与所调查的学校的老师交谈(因条件限制不能问卷调查)了解到:一是应试教育使然。教学大纲虽然规定从初一到初三都要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是在初一和初二进行,到了初三就没什么空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因为初三复习紧张,进行中考的最后冲剌的准备,而且从初二开始就要对学生不断地考试,排名次,并且以此作为衡量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砝码,如果学生考不好则老师甚至有被分流或下岗的可能,所以虽然认识到说话训练对学生以后工作生活有重要作用但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上课只好尽可能地把可能要考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就顾不上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了,况且中考也不考说话能力。二是观念上存在不足,认为人除了聋哑之外都会说话,能说会道的就是能说会道,口绌的就是口绌,你训练那么几分钟就能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了吗?有那份时间还不如用来培养读写能力呢。
其次是学生不重视。表中显示,认为说话好坏对升学及以后的工作没有什么影响、没必要训练的比例较高的有:城镇初二占20.2%,初三占18.8%,农村初一占14.5%;平时不注意练习的,农村初三最多,占48.1%,其次是初二,占42.1%;城镇学生不应该与读写能力的培养并重的最高占7.6%。
(二)、存在“惧说”和“怯场”心理
表中显示,在公开场合或与不熟悉的人说话时感到紧张的学生在城镇除初二所占比例较小外,初一和初三都占53%以上,在农村则相对高得多,其中初二占77.2%,初三60.8%,初一竟达87.1%。
(三)、语言换码有障碍和感到没话说
表中显示不懂用普通话表达语言和感到没话说的学生,在城镇占23.4%以上,在农村占32.2%以上。
(四)、缺乏说普通话氛围
表中显示在普通话说话环境方面,认为没有讲普通话氛围的,在城镇占60%以上,农村高达80%以上。
二、初中生说话训练对策
针对以上的情况,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提高对“说”的意义的认识
毋需讳言,现在的初中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围着“中考”这根指挥棒来转的,因中考不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专门考核,故直接导致了不少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忽视。把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变成了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学生说的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培养,课外也难有锻炼的机会。为了对付各种考试,课时开得满满当当,有许多学校连双休日都要补课,理应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成了中学生失落的梦。因此,要想改变学生说话能力低下的状况,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提高培养“说”的意识,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第一”的应试教育为注重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
1、应清醒地认识社会的需求。当今社会己步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高科技时代,工作节奏高速度化,生活内容高社交化,以往大量以文件和书信形式进行交往的活动逐渐被人们借助现代通讯工具、以口语交流的形式所代替,侃侃而谈的机会比起落笔成文来将会越来越普遍,语言表达本领甚至己被列为人类21世纪必备的生存本领之一。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社会运用口头语言的机会越来越多,口头能力办公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已经远远不是为了个人之间交往的便利,而是一个时代的要求,现代化的要求。”②那些能言善辩会推销自己的人将倍受青睐,而那些一与人交谈就而红耳赤、期期艾艾者则难以找到立足空间。所以教育者要站在对下一代负责的认识高度上,努力改变现存局面,学生也应该改变为考而学的思想,师生共同树立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全面发展的观念,构建听说读写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就算是在准备中考最后冲刺的初三也不应忽视说话的培养。在这一阶段完全可以安排一些有利于复习的内容作为说话训练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上也应改变那种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的局面。老师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学生也应积极配合练习,以全面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真正成为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
2、提高对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间的关系认识。有不少人认为人自小就会说话,没有必要进行说话训练,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会影响教学进度,或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胡说八道,会影响教学质量,还不如让老师多讲点知识点。确实在课堂上如果控制不好学生的发言,会影响教学的进度,有时学生的某些观点还会令老师下不了台,但如果老师引导得当,这问题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可以把之引导为出色的说话课。其实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③叶先生把“说”看作是“用嘴来写”,可见他对说与写是同等看待的。从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发展规律来看,一般是先学说话后学写文章,说是写的基础,掌握口头语言是发展书面语言的依据,能“出口成章”的人必定文思敏捷,也就有可能“下笔成文。”当然,这里的“说”并不是毫无思绪的胡说八道,而是中心明确、意思完整、条理分明、准确生动、得体、能吸引人、感染人的整段话。重视说话教学不但不会影响写作能力,相反,它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外,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要想把自己的话有物、有理、有感情、有顺序地说出来,就必须调动自己的观察、记忆、想象等智力因素的参与,这就促进了智力的发展,而说话时又会时刻注意自己的仪态,做到尊重他人有礼貌地表达思想,渐渐地就会养成良好的交际品质,所以加强说话教学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此绝不可忽略。
3,改变对老师以成绩论英雄的片面的评价观念。虽然现在教育部门制订了关于老师业绩的考核办法,但许多地方教育部门领导仍是以学生的成绩高低去评价老师的工作能力,看不到老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的特点。老师要把一个一无所知的幼儿培养成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思想品德和健全体魄的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分晓,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老师的教育影响当时不一定就能显示出来,往往要反映在学生对高一级学校的适应中,甚至反映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成就上。④如果教育部门只盯住学生的卷面成绩去评价老师业绩,则会使老师为了切身利益而投其所好,在教学中就只注重培养应试木偶了。我们应该看到高分低能、口才不佳、书呆气十足的人在当今社会是难以立足的,在各种招聘会上一些学习成绩佼佼但不善交际者遭受冷遇便是实证。所以,教育部门领导必须认真执行客观的教师考核方法,不要再片面地以学生成绩论英雄。
(二)、改革中考制度,加试口语项目。
从目前情况看,全国大部分地区只是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要想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就读,必须经过严格的中考,而中考语文只考读写能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指挥棒的中考和面对社会对教师能力的评价取向,老师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轻视甚至忽略了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故要想有效地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除了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评价外,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在中考命题中增加听说能力方面的检测了,就像英语科那样加试听力和会话,这样也才能较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初中生的语文水平。
(三)、说话训练制度化。
1、学校必须制定制度,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虽然现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但在方言区,大家都是用家乡话交谈,不习惯用普通话交谈,或者怕用普通话与人交谈被讥笑,所以学校必须有所规定,迫使师生共同遵守。如规定老师要用普通话上课,并且不仅仅限于语文课;学生要用普通话回答问题;校园广播必须用普通话播音,并且每天定时播放一些普通话知识;师生员工在公共场所交谈必须全用普通话,老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用普通话去与人交谈,这样形成制度后,学生也就会慢慢适应用普通话交谈了,也不必担心被人讥笑了,时间久了说普通话的气氛就造就起来了。另外学校也可在校园内印刷一些标语如“大力推广普通话”“请说普通话”等渲染气氛。
2、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不能随心所欲。说话能力的形成同其他能力的形成一样,主要靠经常练,循序渐进地练,它既要体现系统性,又要体现阶梯性、层次性,所以要提高说话的训练效果,就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目标训练计划,可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不同学年学生的说话能力的要求(即初中一年级:“敢说”普通话。回答问题态度大方,声音清晰,内容清楚。能介绍课文和内容简单的读物、影视剧。能讲述见闻。初中二年级:“能说”普通话。跟别人交谈,注意用语恰当,当众发表意见,意思清楚,态度自然。能借助资料清楚地介绍读物,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用语基本上达到简明、连贯、得体。初中三年级:“会说”普通话,能做简短的即席发言,有中心,有条理,态度自然,语言优美。讨论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观点明确,有条有理,能随机应变地运用表情、体态、手势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制定“年度教学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并把它张帖于教室内,使学生时刻明确自己的说话目标。例如:“课前五分钟发言训练。”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按如下方法操作:
(1)、“话题”由熟悉到生疏。先请每位学生说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话题,如介绍自己过去的学校、老师、同学,自己的父母、亲友或自己的见闻和经历等,学生有了一定经验之后,再由老师命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说话。
(2)、“话量”由少到多,由片断到整体,可以让学生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再说一段话,最后再过渡到“长篇大论”。
(3)、表达方式由单一到综合。先就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进行单项训练,最后再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材料性质由形象到抽象。先用具体生动、有形象感的材料训练,如请同学在讲台上模拟待人接客,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过程。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机、收录机、幻灯机、VCD等电化教具给学生提供形象材料进行训练,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说话的兴趣,打开他们说的源泉,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第四学期以后,学生的思维品质已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和阅历丰富了不少,对事物的理解、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则可逐步进行阐述见解、评论、演说、辩论等较高层次的训练。
(5)、在仪态方面,则应在初一就开始作出明确要求,无论在座位上说还是到讲台上说,都应要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这是最低的要求,宁可少说一句也要做到这一点,之后则要求他们语调要有起伏顿挫,语言得体简洁,态度大方,姿势端正,并能配以适当的手势和动作,要知道手势和动作除了可以传达说话者内心活动的节奏外,还可以加强语势,增强感染力,不至于给听众一个僵硬麻木的感觉。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室播放一些经过专门剪辑过的有针对性片段,如央视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形象,辩论赛主持人和辩手形象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加以效仿。
(四)、说话训练目标序列化、科学化
1、说话训练应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口语训练既要多练,更要巧练,建立训练序列:其一、应以朗读和问答作为基础方法,打开缺口,来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说话的技能;其二,应以复述和讲述作为由读到说的过渡手段,以期实现听说读写并重;其三、建立诵读独白辨论,从易到难的口语训练方式系列;
四、建立叙述说明议论综合的由浅入深的口语表达训练系列。
2、说话训练中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每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等又各有差异,我们在进行说话训练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科学地训练,不搞“一刀切”,才有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1)、对于“能说会道”的学生,就应充分发挥其在说话方面的特长,制订一些高要求的话题进行训练,使之能说出感情打动听众,还可任命他们为“小老师”,交给他们一些帮助其他同学说话的任务,协助老师搞好说话训练。
(2)、对于“惧说”“怯场”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告诉他们话说不好很正常,让他们知道一些名人也有说不好的,比如可以讲一些诸如古希腊杰出的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原先并不擅长演讲,他第一次在公民大会上亮相时,场面十分难堪,听众骚动不安,有的还讥笑他,整个会场乱作一团,差点使他下不了台。⑤还有林肯、马克吐温、丘吉尔等名人,他们都是通过后天的不懈练习才获得成功的等例子,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另外教给他们一些克服害羞、恐惧的方法,如自我调控情绪,说前默念“我能说好”;说话时不要东张西望;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说话内容上,不要听别人的议论,不必为想不起某个字、某句话停下来,要一气将内容说完。另外这部分同学一般比较多疑,所以刚开始训练时可允许他们不必盯着听众,视线可以越过听众移到正前方,因为万一看到有同学在微笑,就会怀疑别人是在嗤笑他,心里就会越发紧张,等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后才按正常的要求他们。
(3)、对于语言换码不障碍的同学,可以为他们举办一些普通话知识讲座,举办一些语言换码沙龙,帮助他们归纳出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例如词汇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方言词在说法上与普通话的不同,并让他们懂得在普通话中的相应说法;语法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着重了解量词、动态词、语气词以及语序、比较句、疑问句等在表达上的不同,让他们逐步懂得正确的表达形式。
语言换码训练也可以分阶段进行,先说规则再由他们进行语言转换,如由一同学说方言,另一同学接着转换为普通话,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说好标准普通话而不至于是“方言普通话”。
(4)、对于在说话时感到无话说的同学,则可要求他们多积累知识,丰富说话材料。如有的同学胆子大得很,每次说话课都跃跃欲试,但真叫他说时则往往刚说两句就无话可说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知识不够丰富,语汇贫乏,生活经验不足,没有从多方面说明问题的材料,造成底气不足。所以要想让学生做到滔滔不绝,就要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充分地占有材料。
首先,要求学生读书要广泛,并且要强记,积累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无论他(她)的声音多么美妙动听,如果知识不丰富是难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演说家的,广博、严谨的知识结构是表达者妙语连珠、左右逢源的坚实底蕴。正如培根所说的;“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⑥所以老师要要求学生多读书,尽量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词库”。在学生读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以减少他们的盲目性。
其次,要要求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观察生活。中国有句老话:“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向书本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沸腾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增长知识,善于从平常的普通生活中观察思考,善于获取典型材料,以备说话需要时能随口拈来。
再有,提高日记质量。有的同学把日记变成了单纯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这种日记往往是带锁的。由于题材单一,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无话可说。针对这种情况向学生说明好的日记不仅写个人的生活,更去评议看到的、听到的、社会上的人和事,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5)、对于读音不标准的同学,可以把他们集中起来,利用语音纠正读音,教师要耐心给他们讲解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然后让其戴上耳机,反复听示范发音,对比自己的发音,辨别自己的发音缺陷,这样学生边说边听边纠正,心理放松,不必担心老是说错而被老师批评,训练放得开,进步就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