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

时间:2023-07-25 17:1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

第1篇

我们在论文的写作当中引用的内容要按顺序编码标注,要用阿拉伯数字和方括号顺序编码,然后在参考文献表中按文中标注的文献顺势依次排列写作。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参考借鉴。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2):11-12.

[2]伍延基,王计平,曾海洋.无景点旅游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意义田.旅游科学,2008,22(4):28-31.

[3]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23(5):11-12.

[4]陈耀.坚持旅游规划创新,推进”大旅游”统筹发展[J].旅游学刊,2010,25(3):7-8.

[5]郭文.无景点旅游: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及影响研究[J].旅游论坛,2010,3(5):566-571

[6]谢彦君.在旅游普查实践中用学术的眼光审视目前国标的得失[J].旅游学刊,2005(4):8-9.

[7]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2002,17(2):30-34.

[8]程遂营.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J].旅游学刊,2006,21(12):9-10.

[9]简玉,峰刘长,生徐钮.无景点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基于长沙与张家界旅游市场的比较分析[J].旅游论坛,2010,3(6):756-762.

[10]方田红,雷可为.关于我国无景点旅游兴起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11):88-90.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川刘松.休闲旅游理论及实证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4-21.

[2]李洪涛.我国自助游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22-24.

[3]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11.

[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16-126.

[5]伏六明.无景点旅游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82一84.

[6]克莱尔.A.冈恩(美),特格特.瓦尔(土).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M].吴必虎,吴冬青,党宁.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_5:4.

[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13-115,236-237.

[8]王林伶.银川休闲旅游开发与空间构建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0:1_5-16.

[9]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200_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_5:19_5-207.

[10]张景群.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7-8.

[11]张素娟,樊莉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0,9:17.

[12]丁磊.浅析自助旅游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6,(3):9.

[13]陈秀琼.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涨价的理性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8):14-17.

[14]林炎钊.旅游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1995,(3):53-56.

[15]林捷.互助旅游者交往特征和模式研究一一基于社会基本论的视角[D].广州:中山大学,2009:1-7.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行社经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69.

[2]王云良.网络互助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3-28.

[3]郭小东.基于旅游心理动机视角的无景点旅游现象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研究生院,2010:31-60.

[4]顾金梅.我国导游薪酬制度的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14-18.

[5]钟丽娟.武汉市无景点旅游者行为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0:26-40.

[6]钟丽娟,钟丽姬,涂建华.无景点旅游下导游的应对措施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5):473-474.

[7]袭金红.服务场景中的“其他顾客”.商场现代化,2009(34),27-28.

[8]姜玲玲.大学生自助旅游体验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0.

[9]兰龙耀.邮轮旅游体验分析.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3),77-78.

[10]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杜,2002,320-378.

[11]李晓琴.旅游体验影响因素与动态模型的建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5),609-611.

[12]李祗辉,白讳,马琪,等.体验经济视角下服务场景对顾客满意影响的实证.科技管理研究,2014,34(6),197-200.

[13]金立印.服务接触中的员工沟通行为与顾客响应一一情绪感染视角下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9(18),28-35.

[14]倏静,张丽华.旅游体验的层次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过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1-43.

[15]王志文.购物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分析--以海南岛为例.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1),10-12.

第2篇

(本科专业代码:120210)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产业,包括影视产业、音像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与数字产业、网络游戏、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化博览、文化会展等,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众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成为近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目标。

主要课程:文化学、文化资源学、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概念、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文化人力资源学、文化传播学、文化政策与法规、项目策划与管理、产业经济学、管理学、语言文学、美学与艺术概论、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演艺传播、信息与网络技术等。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文化建设等工作。

推荐院校: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其民族文化产业极具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专业代码:120206;专科专业代码:650204)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专业课程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六个模块而展开。

主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组织理论与工作分析、人力资源选聘与测评、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职业生涯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规划、人力资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就业前景:在企事业单位及咨询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从事招聘、人力资源开发、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办公室文秘等工作。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

旅游管理

(本科专业代码:120901K;专科专业代码:640101)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中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不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已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管理专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高速发展的旅游产业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经济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旅游饭店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信息系统、旅游文化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经济法、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学、公共关系与礼仪学等。

第3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

1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现状

1.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专业培养计划

学院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完成了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使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和符合实际,课程教学大纲更加规范和具体,可执行性增强。

1.2以教学团队为引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在旅游管理专业内根据需要划分出三个团队:管理学团队、旅游规划开发教学团队、应用实践性课程团队。打造年龄、知识、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同时,不断采取加强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全部参加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积极联系旅游企业业界高层来校为师生开办讲座,增强学界与业界的联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3以培养目标为核心,塑造专业模式特色

突出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特色,将旅游休闲管理和会展旅游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外语能力和旅游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强化英语教学四年不间断,设置日语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到国际集团化经营企业和境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塑造“厚基础重应用、多元化强外语、高素质富能力”的专业特色,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4以教学改革为载体,促进课程教材建设

制定课程发展规划,以省、市、校各级精品视频课建设为目标,形成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特色课程群。重点建设由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旅游管理学等课程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同时以教学改革立项为载体,在教学内容、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将教材编写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以教材编写为载体,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和学科发展。

1.5以实习基地为平台,推动实践教学开展

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双向指导制度,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拓展实践教学基地类型,开辟旅游景区、旅行社、会展公司、展览中心、文博院馆、休闲娱乐中心、大型节庆活动组委会等教学实践基地。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大连大学创想宾馆和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训和实习活动。依托学校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建立多功能实训室、礼仪实训室等。与大连、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海南、澳门的高星级酒店、景区景点和旅行社等30多家旅游企业建立多层次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关系。

1.6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充分发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组、学生信息员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学院、教研室、学生三级管理网络,形成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积极落实三级听课制度,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认真做好期初、期中和期末各项常规教学管理工作,通过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组织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等工作,对各项教学活动加强管理和质量监控。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指标体系,还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环节,尚需要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予以解决。

2.1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旅游管理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够合理,具有博士学位、行业经历的教师数量不足。着眼于旅游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需要继续引进若干品学兼优的青年博士,培养优秀的青年师资,加强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同时,也要加强现有教师博士学历培养。另外,因为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2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深入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深入如,精品课门类少,级别偏低;教学成果数量不多,缺少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2.3教学改革成果有待突破

教师发表教研论文的数量不足,省级以上教研项目与教研成果奖有待提高。教育教学改革还停留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上,对专业建设的整体性研究及课程体系整体建设的研究还较少。

2.4实践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有待改善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生均专业纸质图书资料数量不足。必要的旅游管理专业纸质图书资料、专业电子图书资料需要采购;仿真模拟实训软件尚需采购。

2.5学生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意识不强、参与比例不高。学生参加综合素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要措施

3.1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对旅游人才培养实践进行探索和提升,人才培养立足大连、面向辽宁、辐射全国,完善“厚基础重应用、多元化强外语、高素质富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建立“专业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实习—服务社会”四个环节的社会化协同培养平台,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3.2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打造教学团队

通过实施“迎进来,派出去”战略,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的形式,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丰富行业实践经验,聘请客座教授、实践教学兼职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大青年博士的引进力度,加强现有教师博士学历培养,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师博士比例,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3.3重视课题项目申报,提升科研水平

以科研促进教学,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向国内外的期刊,尤其是高水平的核心期刊投稿。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申报不同级别的课题立项,尤其是要实现国家级课题的突破。打造科研团队,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研实力。

3.4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改革,尝试实行MOOC、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确立与现代旅游相适应的教学标准,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课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积极推进双语教学,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3.5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能力

在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和为学生搭建专业实践平台方面,积极与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设高层次、多元化的境内外实习就业基地。鼓励专任教师必须自己先走出去,深入行业实践,同时,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精英、兼职教师请进来。合理安排校外实习,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推进创新与创业教育。

3.6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专业素养

不断拓展双语课程教学,推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积极探索与实施研究型教学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通过开设研讨课程等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科研项目学生比例和参加综合素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7实施专业奖励机制,促进教学改革

继续实施专业建设奖励方案,鼓励教师注重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研究与探索,凝练教学特色,为在今后全面实施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相结合打下基础。

3.8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控

第4篇

关键词: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2004年4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加快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现在情况怎样,在此仅以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进行初步考察。

一、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1.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环境背景

《世界人权宣言》宣告:“人人都有休息、消遣、周期性带薪休息日,利用假期进行旅行和在本国或国外旅游中获益的权力。”世界旅游组织也预言:“2015年,世界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我国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和大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旅游和休闲也日益成为普通人民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国的国际入境旅游市场、国际出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全面发展。为顺应21世纪国际国内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发展中国的现代旅游业,早在2000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便确定了建设“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世界旅游组织也预言: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从而预见了中国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2.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背景

旅游强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旅游强才,强才需要一流的旅游教育作保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便成为培养旅游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部基于对这种形势的判断,适时地提出了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的改革,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举措,并明确提出“为推动高职院校正确定位,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要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向三年逐步过渡为两年;今后,凡新批准设立的高职院校原则上都实行两年学制”(教高〔2004〕1号)。从而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改革的目标及其政策保障。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参与两年制的试点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部署,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参加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工程的院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相关专业,要从2004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实施两年制试点。据此,经教育部批准的两年制试点学校全国有216所,涉及数控、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当然也有部分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但经过一段时期的试点实践之后,意见并不完全认同。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学院招生情况、教学效果、就业率、学生家长反映、社会认可等因素考察,认为“操作类专业比较适合二年制教学改革”(张建,2007),在其认可名单中便不包括旅游管理专业。而根据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试点实践认为,社会急需、专业性强且校内实训条件很配套的专业能推行两年制,而且在其认可的名单中就包括了旅游管理专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进行两年制教学模式试点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又改回三年制,宣告改革失败,但其中也有成功的范例。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三改二”的困惑

1.旅游管理人才需求市场大,但替代性很强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新型的旅游饭店等企业大量涌现,特别是旅游业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旅游接待工作中,许多工作都必经员工手工操作,而且需要面对客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直接服务,因而这方面劳动力需求市场很大。但旅游业就业岗位层次多,特别是旅游业很多服务岗位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可为广大家庭妇女和尚不具备技术专长的青年提供就业岗位。一般来说,上述人员只需接受较长时间的培训便可胜任工作[1] 。因此,一般旅游人才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实际上工作中甚至中专毕业生比高职毕业生更受欢迎。目前不少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即为一般中专生甚至短期培训生的就业岗位。由此判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市场需求并不像数控技术、电子技术与维修、交通运输、软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电脑艺术设计等专业那么急迫,两年制或三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2.学生家长有疑虑,学校领导不积极

受中国“望子成龙”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家长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起码能读一个本科,甚至读硕、攻博,将来能谋一个好点的职业,无奈自己的子女分数只在高职高专分数线之内,即使如此仍希望能搞一个“专升本”,也就希望能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三年制高职院校或专业学习。至于两年制的高职课堂理论教学相对薄弱,“升本”难度较大,后续发展困难多。两年制教学模式难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症结即在此,尤其是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吃的是“青春饭”,无疑增加了学校招生的难度。从规模效益而论,两年制的办学规模和效益确实不如三年制的规模和效益,这就是目前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在内的高职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普遍实施难的奥秘。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是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亦非真正的三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是有改革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学生在学期间,2年在校内进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为背景,根据社会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对学生进行包括模拟导游实训、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旅游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普通话等级考试实训、毕业论文训练和毕业设计等在内的理论教学;1年在校外实训基地(企业)顶岗实习,以实现理论和实践、学习到就业乃至于创业的平稳过渡”的人才培养培训[2]。这种模式真正落实了工学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加强和提高,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接受。同时,也不影响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效益,故而为大家所接受,发展迅速。

三、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成功范例原因分析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2004年之前所实施的是三年制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素质和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近三年来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100%,先后被遴选为学校重点专业和广州市示范建设专业,初步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1.本阜人才需求市场旺盛,专业定位准确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位处珠三角的核心部位。而珠三角地区向来是劳动密集区域,简单制造业、服务性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不需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而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两年制高职教育恰好契合这样的实际需要,培养出一批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充实到生产与服务的第一线。这批人才充实到了生产与服务第一线,既具备一般劳动工人缺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也比本科生更熟悉生产、服务的环节,这才是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市场最紧缺的人才[3]。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即属于此例。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审时度势,依托珠三角地区旺盛的旅游需求市场,将原三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变成两年制的“导游服务与旅行社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前者定位为主要面向旅行社及相关旅游企业,重点培养导游员、景点讲解员、计调员、门市接待与销售人员[4];后者定位为面向高星级酒店、餐饮企业,培养能够从事酒店餐饮、前厅、客房等一线接待服务与相应的中、基层管理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技能人才[5]。由于以市场为导向的准确定位,其相应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命力便可想而知。

2.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推行工学结合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两年制的“导游服务与旅行社管理”及“酒店管理”专业遵循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文件精神,进行了一系列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首先,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三段式的传统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主线,以理实一体化课程为核心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课—职业能力课—拓展能力课”等模块组成的课程新体系。并明确要求,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而且要求“职业能力课模块”的每门课程的50%学时为实践学时,还特意安排学生第四学期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顶岗实习一个学期[6]。其次,大力推行“双证”制度。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互沟通和衔接,做到课程内容能够覆盖国家职业资格的标准[7],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三,工学交融,全真实训。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实训、校内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即校内通过仿真实训室进行技能培训,并按照技能鉴定的标准进行考核;校内实习是指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专项实训;顶岗实习即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顶替某一具体岗位的全真实习,能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和节假日到附近相关企业进行有报酬的打工实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水平。

3.先进的教学设备,优质的教学团队

真实的职业环境有赖于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在这方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是下了大本钱的。如“酒店管理”专业,学校投资400万元建起了青年旅馆、中西餐服务实训室、调酒实训室、茶艺实训室、机房等5个主要实训室,还有11个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导游服务与旅行社管理”实训专业同样耗巨资建立起了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旅游实训中心,下设旅行社实训室、导游实训室、旅游交通实训室和旅游开发实训室等4个校内实训室。其中,旅行社实训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室,配备了复印机、传真机、电脑销售和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等设施设备,还可以开展旅游咨询、旅游接待、线路设计、线路销售、门票车票销售等生产性实训,可以开展旅游门市接待、外联销售、计划调度财务控制等实训项目,从而保证了实训的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这也是他们的强项。如“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总共12人,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各占50%。专任教师中50%具备高级职称,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与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比例已达90%,企业兼职教师中50%具有技师职称,故而近三年内其教学团队具有公开发展论文38篇、出版相关教材12部的业绩,从而为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教师基础。

四、结论

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造成的原因有多种,但成功的经验具有示范性,值得重视。总体而论,不可操之过急。在旅游人才需求市场很旺的区域,以及经济实力雄厚、教学条件优越、教师队伍素质优良的区域或学校,可以继续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其成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五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 奚敏.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56-58.

[3] 顾洁,彭如海.广东高职院校二年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3):189-190.

第5篇

关键词:PBL课程教学模式;旅游管理;研究;实践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教师设计问题为导向,以模块分析、情境模拟和体验效果为途径,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一种综合性、开放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课程教育,后来逐渐扩展到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如今,PBL教学模式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改革方法之一。从20世纪末开始,大陆地区部分医学院校试行PBL教学法,收效良好。但到目前为止,该方法仍主要运用于医学教育中,其他学科的应用及研究还不多见。

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自2005年刘幼平的《浅谈PBL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和王玮的《基于PBL的旅游专业教学新模式》(《旅游学刊》2005年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起,至今也不过20余篇论文对PBL教学法进行了研究。其中,大概有15篇对PBL教学法进行了介绍,内容大同小异;另外几篇文章则针对某一门课程,诸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会展旅游》《景区管理》进行分析,较为具有针对性。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只是将PBL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偏重于课堂主体作用的介绍、课程内容的设计等问题,而对PBL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诸如PBL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PBL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PBL课程校本教材的编写、PBL课程教学法在综合实验室中的运用、PBL课程评价机制等问题还没有详细的、系统的论述。鉴于此,本文以巢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以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构建PBL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一下系统探讨。

一、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实施背景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巢湖学院根据自身的应用型办学目标与定位,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2012年,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着力构建“大类培养、方向分流、合作教育、多元评价”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各环节与目标定位的吻合度,确立了“具有全面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

目前,学校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始终坚持以应用为导向,把培养应用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自立自强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并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使命。如何落实这一培养目标,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学校进一步推行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但就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外部的急切需求与内部的迟缓转换仍然是该专业应用性课程改革所凸显的主要矛盾。

在课程体系上,由于受传统课程观的束缚,一些专业课仍然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轻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些课程的实践应用性不强,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课程内容上,因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不够密切,对旅游行业的了解也还存在欠缺,所以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实验实训课程,在当前运行的大纲中实验实训课时不足,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所以实际教学效果不佳。

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使用了“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较少。在《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等主干课程中,还未能全部采用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

在教学团队上,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大多属于“学院派”,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其缺乏开发和实施应用性课程的能力。

在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上,传统的考核模式大多采用书面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题目大多注重记忆层面的考察,而较少真正地从应用能力上进行检测。

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教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创造性解决本专业领域内的复杂问题,用能力培养驱动教学、驱动学习、驱动教学管理,成了一个亟待深入探索的课题。目前,巢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尚在探索。本课题推行的PBL课程教学模式拟在冲破传统束缚,突破瓶颈问题,按照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在的规律,着力解决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怎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完备的体系性和较高的普适性,也符合高教发展方向和学校办学实际,对于普通地方高校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PBL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PBL课程内容改革

就旅游管理专业PBL课程建设而言,要在兼顾课程来源的学科、学生、社会三种取向的基础上,强调课程内容选择的社会取向,即课程优先与社会对接;依托学科,面向应用,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体验性、意会性、情境性的知识。

PBL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及时补充与学科和市场前沿有关的知识。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先对社会上相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了解其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然后根据这些要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以应用能力开发为原则,增加实践课比重,保持教学内容的灵活和开放性,实现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二)PBL课程教学方法架构

根据教学内容,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实施基于综合技能与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和基于素质导向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施“组织教学、服务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并同步构建实施包括自学讨论、能力训练及实践实训在内的学生自主学习体系。

从图1构架可以看出,PBL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指导教师根据市场前沿和学科前沿设计出问题后,学生进行分组协作,通过模块分析、情境模拟和体验效果等途径,促使自身认知产生变化。然后通过新旧知识体系之间的或同化、顺化或拒斥、误解,产生新的疑问。最后由教师答疑,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形成更高层次上的认识。

(三)PBL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巢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安徽省教育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巢湖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巢湖学院关于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在师资培养上加大了力度,力图打造一支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PBL教学团队。

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前往企事业单位(含旅游局、五星级酒店、休闲会所、温泉度假区等地)进行挂职锻炼,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期间,还以奖励的措施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诸如人力资源管理、导游、旅游策划师、高级会计师等证书,以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实践技能;系部领导组织课题小组,参加由巢湖市市政府、旅游局等相关单位组织的科研活动。通过深入开展实地调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巢湖旅游开发提供具有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报告和成果;鼓励教师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和专业竞赛,将提高教师自身实践应用能力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相结合。

此外,系部非常重视聘请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家和技师前来以入学教育、课程教学、专题讲座、指导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等形式参与教学活动。近几年来,来自旅游局、旅游社、酒店、休闲会所、温泉度假区的高层领导频繁进入学校,为学生及教师带来了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对构建灵活机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做出了贡献。

(四)PBL课程校本教材的编写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的教材基本上都选用了国家规划或省规划教材。但由于课程设置的特点,有些偏向实际应用的课程和实验适用的教材比较少。为此,本专业积极组织教师编写课程讲义。

编写应用型讲义或教材是为了学生的就业,而学生能否就业最终是看是否迎合了市场的需要。因此,讲义或教材的策划应该围绕客源市场的最终需求而定。目前,本专业已按PBL教学模式的要求,编写了《新编饭店实用英语教程》的校本讲义,并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在未来的两年中,系部还将根据PBL教学模式的要求,利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的方式编写其他课程的教材,诸如《旅游文化》《饭店管理》《文博旅游学》等。在编写过程中,遵循新视野、新知识、新构架、新内容的原则,发扬创新精神,把握旅游专业知识的前瞻性,注重将本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最新教学改革成果体现在教材中,满足旅游专业的教学实际。

(五)PBL课程教学法在综合实验室中的运用

根据PBL教学模式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课大致可以从实验教学层次和实验教学项目两个角度来进行。

实验教学层次。根据PBL教学法的特点,可以将学生按10人一组进行分组训练。各小组根据指导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动手操作,然后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在这一层次中,首先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实验所需的文化知识和操作流程与要领;然后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将理论知识和实验结论结合起来,让学生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辨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实验教学项目。在文科综合实验室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导游模拟、酒店前厅接待和客房操作模拟实训等。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查询资料自主设计酒店管理决策方案、旅游创业设计方案或旅游线路、酒店菜单、客房摆设等小型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PBL课程评价体系的制定

PBL课程教学模式要求构建以能力考核为目标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原有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积极探索课程“嵌入式”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能力的检测,以考核方式改革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根据《巢湖学院关于课程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PBL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构建以“考核学生能力”为主的考核体系,在考核方法、内容、制度等方面实施改革,改变以往“以试卷定成绩”的评价体制。在PBL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论证与探索,可以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切实贯彻学院“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

三、主要特色

(一)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PBL课程教学模式突出专业性构建与行业深度融合。以地方企业所属行业需求及其岗位规范为导向,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本课题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规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要与行业的需求深度契合,从而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开放性。

(二)动态化的课程内容

PBL教学模式强调及时掌握最前沿的市场信息和学科前沿,以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问题设计中,教师不能只侧重教材本身,而是要以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为教学依据,从而来保证教学内容的最新化。只有如此,才可以迅速调整教学目标,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旅游业人才。

(三)学生主体化的教学方式

PBL教学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和有趣的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此外,在项目问题的设计中,成立小组共同完成的方式方法,不但极大鼓励了学生的独立创新,而且教会了学生团结与协作。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展现,促使他们不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模式。

(四)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

在PBL教学模式中,真正实现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通过教师和社会两个评价环节,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能力将得到全方位提高;反过来,通过学生和社会的评价,也可促进教学活动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当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PBL 教学法在运行时可能还会存在很多问题。在应用中不可生搬硬套,要结合不同专业课程采取不同的实施办法,不断调整与改进。只有如此,PBL教学模式的各环节才能更好地互相配合,相互辅助,并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幼平.浅谈PBL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7):108-110.

[2]王翠平.PBL教学模式在高等旅游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147-149.

[3]雷明化.PBL教学方法在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教法,2007(26):41-42.

[4]王小莉.基于建构主义的“PBL”教学法探讨[J].南方医学教育,2010(2):19-21.

[5]冯晓华,郭海燕.PBL教学模式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0(10):50-52.

[6]陈浩,郑嬗婷.PBL教学法在额伯南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2):100-103.

[7]肖鸿D.PBL模式在《河南旅游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河南商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11(3):112-114.

第6篇

中职课程教学过程不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为最终目标,而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创造能力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而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侧重于研究旅游企业管理、 旅游开发与旅游市场营销、会展服务与管理等业务领域。旅游业是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其构成涉及社会许多部门。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为今后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就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三过程:

1.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

好奇是激素。好奇心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的主要心理品质,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起点。有位伟大科学家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强是学生的特点,而神奇的旅游资源、奇特的旅游者心理现象等均为学生的好奇心插上了理想的翅膀。朝晖夕阳、海啸潮涌、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成就了自然界无数的奇观异景,造化出千姿百态的壮丽景观,遗留下丰硕无比的文物诗篇、民俗风情与特产,等等。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

联想是途径。联想是回忆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知识解决问题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易使学生产生联想,要顺利产生联想就必须克服和防止联想过程中思维的单向性,联想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而是在新的整体中,根据某一方面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多层次多角度所谓考虑问题。将一些分散的知识内容通过联想归纳形成网络,便于知识的加深和巩固。如在学习《旅游概论》时由旅游者联想到旅游资源后联想到旅游业,再联想到旅游市场,最后联想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再如在学习《旅游地理》时由中国的长城联想到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等等。教学实践证明,联想是激发学生发散性创新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想象是钥匙。想象力是指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可以说是智力活动的关键,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契机。只有通过想象,我们才能认识到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人们才能提出假设,进而创造出新的事物来。许多旅游之谜驱使同学们去想象,如大家都非常感兴趣的千古之谜金字塔、南极的“魔海”之迷、武夷山九曲溪悬棺之谜、峨眉山佛光之谜,等等。通过这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式学习是基点:要求教师鼓励同学在下结论前先作多方面的思考,自己去探究。爱因斯坦曾说过:“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具体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因此,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如让学生综合思考上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如何让乡村旅游逐步向着融观光、考察、学习、参观、健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如何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选定不同的主题?政府应如何扶持农家乐的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合理的独到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条件:灵感就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创造性思维,而广博知识是产生灵感思维的前提。利用多媒体提供大量直观的、最新的旅游管理专业信息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数据、图表、资料等,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方法来分析旅游案例,使同学自己能完整地描述出不同的旅游案例及其特征,总结出旅游案例发展规律及变化趋向,寻找到旅游案例产生的原因与社会其它因素之间的联系。如中菲黄岩岛问题引发我国赴菲律宾出境旅游的影响,乡村旅游逐渐红火原因等,使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的融合起来。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是榜样: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合作学习式、先行组织者等形式。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无疑激发不起同学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更是扼杀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新性教育的宗旨是通过开展创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如请学生们通过上网、电视、报刊查找收集近年来福建旅游发展的有关资料,分组讨论各地市今后旅游发展的趋势,从而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解放:创造的大敌是因循守旧,迷信权威。创造就是出新,出新就是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走这条路的前提则是对前人创造中不合理成分的怀疑和否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要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组织学生围绕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营造竞争的气氛,集思广益,沿着疑虑深入研究,从而获得新发现。例如,学习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后,让学生课后畅想100年后的中国旅游业会是怎么样?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是途径: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既源于教材又多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地陪导游服务规范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古田红色之旅导游服务”的小组比赛,学生集体的智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让他们从导游服务的准备工作、迎接服务到日常导游服务、送站服务、后续工作全过程进行集体商讨、练习、模拟。训练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引导学生自编练习题,要求标新立异,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创新收获。

3. 在专业实训实习中形成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所具备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是广泛的接触社会的实践、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能力。

专业实训实习可以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吃苦头耐劳精神。人才的成功不仅得利于他们的智力因素,更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有些是野外的,有些需要与许多部门联系、各类人员交往。这就需要与困难、艰苦打交道,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养成艰苦奋斗,努力进取的精神。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了集体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这是学生在今后创造性能力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7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方向

从1993年天津体院率先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经过扩招,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院校大大增加,截止至2005年底,招收社会体育本专科生的院校超过200所。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和主要课程做了规定,但内容简略、笼统,各院校在执行中千差万别,特别是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差异很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收集整理国内57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比研究,访谈,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研究。

2 各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情况分析

《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主干学科规定是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主要课程是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论、中华体育养生学、大众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五门课。对照分析57所学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发现在培养.目标表述,主干学科,主要课程的选择上与《专业目录》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院校有38所,占总数的67%,这38所院校的课程计划基本都是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基础上加上《专业目录》中要求开设的五门课,就构成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计划,选择这种培养方式的院校多为体育学院,东北、西北地区的师范院校。38所院校课程设置实际上是变相的体育教育专业,这类院校在办学目标定位上是不明确的,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上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相同。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有19所院校在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上有自身特色的地方,这19所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各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在课程计划中以不同的专业方向,或课程模块及特色课程体现出来。根据各校专业方向的选择,确定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共有16个,具体分为:研究型,高层次人才方向,代表性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经营方向,代表性院校湖北大学、长江大学;休闲娱乐指导方向(健身技能指导),代表性院校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院;体育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福建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市场营销方向,代表性院校南京师范大学;体育保健康复方向(残障体育),代表性院校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社区体育指导方向,代表性院校中国矿业大学;体育俱乐部管理经营方向,代表性院校首都体院;体育旅游方向,代表性院校浙江师范大学;体育教学方向,代表性院校宁波大学;运动训练方向,代表性院校浙江师范大学;防身护卫方向,代表性院校杭州师范学院;体育物业(场馆)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天津体院;高尔夫球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河北体院(只一所);户外运动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中国地质大学(只一所);体育新闻方向,代表性院校西安体院。

分析认为:1)包括北京体育大学在内的体育学院被确定为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院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这类院校最多,而研究型院校最少,但研究型院校也形成了一个培养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同属研究型国家重点大学,学校对各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是很高的,北京师大社会体育专业要求培养高校体育理论学科教师,山东大学提出依托学科优势,培养高层次社会体育人才。这类院校数量少,丰富了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层次,但办学成果有待验证。2)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涌现出一些有特色的办学方式。问题是多达16个专业方向对形成本专业核心的培养目标是不利的,有些专业方向之间完全缺乏相通之处,保健康复专业方向是否应放在社会体育专业名下就值得商榷,它更应放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名下,二个名称完全不同的专业却培养几乎相同的人才,显然不妥。同理体育教学方向应归到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方向应归到运动训练专业,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旅游、体育市场营销等专业均未列入《专业目录》,它们的共性是以经营管理类知识作为专业的重要知识,可归并到社会体育专业产业经营管理方向。淡化专业,重视学科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3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分析

3.1 代表性院校主要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湖北大学依托综合性院校在经济学、管理学上的优势,确定的培养方向是产业经营,通过开设较多的营销与管理课程并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来实现。新一轮的湖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将适当改变过去专业方向过于单一(只有一个方向)的缺陷,通过增加健身技能指导的专业方向,使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方向既具有概括性,也不过于细化。华南师范大学在全国成立第一家运动与休闲学系,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设社会体育指导(职业技能类)和休闲产业经营两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分为休闲运动、体育经营管理和休闲健康三大课程模块,其专业方向设置较为科学合理,在课程设置上尤以休闲运动类课程为特色。河北体院走特色办学之道,专门开设高尔夫球管理方向,其办学方式具有独创性。它们针对协调好,悟性高的学生着重培养其运动技能指导水平,据称有二位学生已能90杆左右完成标准洞,完全能胜任高尔夫球健身教练的工作,而针对文化素质较高的学生,着重培养高尔夫球运动的经营管理能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所走的路与河北体院类似,全国目前只有是中国地大一所院校专门培养户外运动的各类人才,依托中国地大在登山运动、攀岩运动上竞技水平,教练水平全国领先的优势,培养受过系统教育和训练的户外运动专门人才。

3.2 17所院校开设全部专业必修课情况分析

本调查去掉河北体院、中国地质大学二所特点独特的院校,选取19所有特色院校中其余17所为研究对象(以下调查均相同)。调查分析17所院校开设的全部专业必修课情况(表2):1)由于专业方向或模块多,各专业方向或模块差异大,使专业必修课总门数大大增加,涉及学科知识更广,不可避免增加了各校在课程开设及贯彻实施上的难度。2)虽然社会体育专业属非师范类专业,但仍有学校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如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竞赛组织与编排开设更普遍,说明社会体育专业仍受体育教育专业较大影响。3)各校普遍增加人文社会学课程,以适应培养通识性人才的要求,如开设了社会体育学,旅游体育等。

3.3 17所院校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情况分析 所谓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是指各校开设可能性大的专业必修课,本调查自定的标准为:如果一门课被一半以上的院校选为必修课就认为是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各院校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表达了各院校对社会体育人才主要知识结构的共同认识。17所院校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中的学科为: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

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论、体育经济学、体育公共关系学、体育科研方法、竞赛组织与编排、大众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体育市场营销学、中华体育养生学;术科为:田径与定向运动、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体操、健身操、体育舞蹈、健身与健美、网球、游泳与救护、乒乓球、羽毛球。从结果分析,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由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运动人体学科、运动技能三类构成。各校对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课程选中率较高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是以经营管理类知识为主。从必修课的相对集中,说明社会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是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调查发现社会体育专业主要的专业方向逐渐向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向和运动技能指导方向集中。有15所院校没有同时选择健身概论、中华体育养生学、大众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等课作必修课,而是进行了合并,主要是因为这三门课内容严重雷同、重复。

3.4 17所院校开设专业选修课情况分析

各校开设专业选修课差异颇大,本调查结果只能代表部分学校选修课开设情况。各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很多是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课程,甚至一些是直接从国外翻译引入的,内容体系不成熟,在教材建设上滞后,师资水平跟不上。

3.5 课程设置的结构分析

3.5.1 术科课程的设置情况 世界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是学科的比例不断增加,各院系社会体育专业术科的门数和占总学时的比例差别较大,多数院校术科占总学时比例在35%~45%之间,综合性院校、高师院校中以经营类方向为主的院校术科比例明显小于体育学院。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已引入课堂,浙江师范大学开出30门术科供学生选择。社会体育专业由于专业方向差异大,因此,各专业方向术科占总学时的比例应该有很大调整余地,不能强求一致。

3.5.2 实践课程开设情况 在课程建构时,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调查发现,四年由各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平均不到3次,除个别院外,大多数学校实习基地不稳固,针对性不强。另外主干课成绩评定中,明确将实践技能计人评定总分的院校一所也没有。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内容的选择应大大超过体育教育专业,可通过健身项目指导实训,体育市场调研报告,体育市场营销策划,营销技能实训,市场开拓实训,公共关系实训等社会实践贯穿于学生大学4年,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5.3 必修课与选修课开设情况 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6.77:3.23。选修课又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总比例为6.77:1.95:1.28。17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均按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的类别来设置,平均学时比为6.85:2.14:1.01,各校限选课比例明显较高,与各校开设专业方向多有关,事实上,限选课很大程度上也是学生必选的课,所以,造成学生真正能完全由自己选修的课不过十分之一,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课程选择余地太小是中国高校极普遍也是后果严峻的问题。

4 主要体育学院开设专业情况分析

在《专业目录》中正式列入的体育学专业只有五个,分别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一些院校在《专业目录》外另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市场营销专业(体育市场营销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等专业。目前除体育学院外,其它院校开设的体育专业较少,最多不超过4个,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院、武汉体院、成都体院、西安体院、沈阳体院、天津体院、广州体院8所主要体育学院开设专业平均11.3个,专业过多,过于细化,且相同类型的专业多是体育学院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淡化专业,强化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体育学院开设的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旅游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显然存在冲突,这些专业必须明确彼此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结果往往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向体育教育专业靠拢,成为变相的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学院的这种专业过细的设置方式值得深思。

5 结 论

1)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既受学校类型和办学定位的影响,又受办学者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的了解程度制约。

2)调查结果表明3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计划与体育教育专业相差无几,没有体现社会体育专业自身的特征,说明大多数院校没有找到自身的办学定位。

3)19所有一定特色院校选择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是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课程,反映了各校对社会体育人才知识结构的共同认识,表明体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是各校逐渐认可的主干学科。

第8篇

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高职旅游教育应以培养职业能力、确立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为核心,加大教学设计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旅游类课程教学改革更是融入了高职教育理念,不断落实实施旅游类专业的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强调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尤其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努力落实项目式教学的有效运用。

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旅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旅游管理系一直将课程改革作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基石,认真开展专业调研,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突出岗位;注重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开发建设区域特色课程,突出特色;落实职业技能大赛的推动和引领,融入大赛相关内容,突出竞赛,逐渐构建旅游类专业“‘岗位、特色、竞赛’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为不断适应未来社会角色的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学院和系部深入旅游企业、旅游行政部门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力求使人才培养体现未来角色的要求。课程结构体系的知识结构强调“应用性”,即掌握旅游业务相关知识、技能;能力培养强调“实践性”,保持学校教育和实际应用的一致性,形成自己的特色。

并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按照从简到繁的典型工作任务顺序,进行任务分析,根据技能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归纳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课程,从典型工作任务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课程的过程。

专业课程的排序也按照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内部结构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串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职业能力为对象,进行递增培养,对知识的重构具有连续性,能力培养具有四个阶段的递进性。

第一阶段:“通用能力”,以培养旅游企业的服务意识为任务。第二阶段:“专业服务能力”,以培养学生的旅游企业各岗位的服务操作技能和专业能力为任务,在“校中店”――安徽中青旅校园门市店学习各岗位的服务操作技能。第三阶段:“运营管理能力”,以培养学生各岗位运营管理能力为任务,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后在“校中店”担任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进行轮岗实践,进行运营管理能力实训,培养学生运营管理能力。第四阶段:“综合职业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岗位技能及职业能力为任务,学生在旅游企业从事高级服务或基层管理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岗位能力锻炼,培养学生“高位就业”能力;并进行毕业设计,在理论与实践融合中进行总结、升华,提升“高位就业能力”。

该课程体系构建模式通过专业人才市场调研、工作项目和职业能力分析、教学载体和教学情境设计等课程开发步骤,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旅游类主干课程设计,从而全面推进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和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始终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突出课程实践性:第一,坚持学校、行业、社会相结合,学习、应用、创造相结合的办学理念;第二,设计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从而使课程体系有效将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第三,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法,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组织学习内容并进行教学;第四,实验、实训与资格证考核相结合;第五,依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实施课程模块教学。

如在院级精品课程《客源国概论》课程教学中,课程组通过对省内外近百家旅游企业、景点和多名导游、近300名毕业生进行调研,教师将全书知识体系设计为6个教学专题,以此作为知识教学的载体,完成对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教学情境设计。每个教学情境都有对应的训练项目,学生通过完成训练项目,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课程内容上根据目前我国主要客源地区,设计六大专题模块,并配套设计开发六个专题实训项目,项目内容紧紧围绕我国主要旅游客源国和地区展开,全面介绍各客源国和地区地理、历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情况、旅华市场情况等。

内容组织上,本课程为专题项目导向课程,课程内容以输出定输入,即以职业发展对导游知识素养和技能的要求为依据,确定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以项目工作为特征的学习任务为载体,通过仿真训练、项目教学,完成知识、情感与态度、职业能力的既定目标。内容组织与安排分为知识、训练、实践三个方面。如表1所示。

二、“‘岗位、特色、竞赛’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构建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本着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原则,通过校企合作、产训融合,以工作过程岗位能力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融入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将三者相互结合、相互融通,构建一个岗位能力、地方特色、竞赛要求“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一)深入调研,课程对接岗位

针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有效整合的调研,并邀请相关行业专家进行论证,讨论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制定详细的“旺进淡出,能力递进”培养模式试点方案。在专业核心素质业务模块的建设过程中,系部每学期组织召开专业课程改革的集体备课会,充分进行调研和讨论,完成导游、计调、旅游营销、旅游电子商务、景区开发策划与管理、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六个专业核心素质业务模块的建设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并论证。进一步分析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分布,对职业能力进行分类、梳理和整合,从而确定岗位对接课程的设置及课程相互比例。

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按照“基本操作训练―基本技能训练―单项应用性实践训练―综合性、创造性实践能力训练”的程序,充分利用校内3D旅游数字实训室、安徽中青旅校园门市店、旅游策划实训室等,按照旅行社岗位群设计导游、接待、计调、旅游策划、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营销等实习任务,使实习实训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能力锻炼的机会。

(二)有效结合,课程突出特色

为更好地获取行业、企业对旅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安徽本地的旅游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安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在调研基础上,听取专家的意见,本着以“服务地方,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将体现安徽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现在课程体系中,主要有《安徽旅游资源》《走遍安徽》等课程。

通过开设渗透安徽地区旅游资源、地域文化、市场发展的课程,进一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多的学生也通过地方特色课程的学习,更加加深了对本地区旅游资源、文化的认知和体会,在本地区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的提升,也更加有力的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

(三)积极开拓,课程融入竞赛

每年的“系级-院级-省级-国家级”四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仅是高职院校检验专业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练”,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的职业技能大赛,有效抓住了专业发展的最新理论前沿、技术和方法,按照专业教学标准,达到企业要求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旅游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十分注重开拓职业技能大赛作用,将竞赛内容融入课程。课程内容像竞赛的项目与任务一样以模块形式出现,根据市场变化与社会需求进行及时的增加、调整和完善。

在导游、计调、旅游营销等专业方向中分别设置了《导游词创作》《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演讲与口才》《音乐与舞蹈》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考试科目和内容,也是对接职业技能大赛中导游讲解、知识问答、才艺展示等比赛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旅游管理专业“‘岗位、特色、竞赛’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三、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务川县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

一、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的休假时间在不断增加,活动和消费渐渐地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要旅游当然少不了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必要条件。旅游资源是指那些凡是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进其实现旅游活动,可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创造。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旅游资源改造成吸引物,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过程。

二、务川县旅游资源概述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人们出游不仅是为了欣赏自然风光的美景,更是为了注重于精神上的享受。务川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遗产、多彩的民族文化,具有“黔北多佳景,风物在思州”的美誉。务川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总面积有2777平方公里。共有人口43.53万人,民族25个,主要以苗族、仡佬族为主。务川县旅游资源丰富,有山有水、有洞有谷、有园有泉、有石有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有栗元草场、洪渡河漂流、焦岩温泉等,人文旅游资源有龙潭古寨、九天母石、申佑祠等。

三、务川县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在政府的指导下,务川县的旅游资源正在全方位、多渠道的进行开发,但是仍然处于起步的初始阶段,还没有着力于旅游资源的实质性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务川县旅游业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旅游资源的与众不同,开发潜力逐渐突现。

(一)经济发展缓慢和交通条件不便

务川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连德江县、沿河县、南接凤冈县,西与正安、道真两县毗邻,北与重庆武隆、彭水两县交界,被国家列为贫困县,在全省范围内经济影响力不大,当地的经济发展缓慢和交通条件不便严重阻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处于起步的初始阶段、没有着力于旅游资源的实质性开发

近年来,务川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发展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的经济意识、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务川县的旅游资源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仍然处于起步的初始阶段,还没有着力于旅游资源的实质性开发。

(三)零散的经营模式、旅游接待量小、接待范围狭窄

目前,务川县的旅游业仅仅只是停留在零散的经营模式上,旅游接待量小、接待范围狭窄。同时,政府在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上没有一套可行的措施和保障机制,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了基本的投入,旅游业就会被边缘化,这将会失去旅游经营者。

四、务川县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地的宏观管理格局体制复杂,加上旅游资源开发中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如地理条件的制约、交通不发达、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缺乏等,使得务川县在开发旅游这方面进展不容乐观,相比其他地方的旅游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许多旅游资源还没能够开发,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务川县的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资源分布分散

务川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资源的组合结构分散,不集中,如栗元草场、龙潭古寨、洪渡河漂流的地理位置分别分布在泥高乡栗园村、大坪镇龙潭仡佬族文化村、丰乐镇。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分散,不集中,旅游成本相对较高,旅游管理相对困难,大规模投资开发就变得不容易,旅游资源开发难度增大。

(二)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

务川县由于受地理、交通、旅游景点分散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本相对较高,旅游管理难度增大。同时又因务川县经济条件差、发展缓慢,不能进行大量投资,且缺乏资金发展旅游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长、消耗资金量大,资金来源不稳定,导致务川县一些好的旅游项目因缺乏资金而被搁置。另外,由于缺乏资金,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的不足,都制约着务川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务川县将面临着旅游资源被破坏、利用率低及流失等问题。如龙潭古寨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古老的文化被破坏。

(三)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缺乏保护意识

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应该“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这样才不会破坏旅游资源。务川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分布比较广泛,这里存在着古朴的民族建筑和生活习惯。旅游资源地开发过程中当地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生活习惯中处处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旅游区的环境质量较低,各种垃圾处理不当,从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环保质量不过关。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这方面的认识也不够,没有保护意识,居民建筑风格和民族文化遭到极大破坏。

(四)人们的观念意识薄弱,宣传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为务川县对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务川县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不高,人们对旅游资源了解不够,观念意识不够,不能正确认识旅游,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利用率。

(五)旅游功能单一

从目前务川县已经开发的旅游区来看,务川县旅游资源功能单一,其他的旅游区功能还没形成,导致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更加突出,单一的旅游资源功能往往导致旅游场所或设施在旅游高峰期超负荷运行,而在旅游淡季,没有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旅游区处于闲置状态。

五、务川县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为了全力支持务川县旅游的开发,务川县应利用自身的资源特色,积极开发不同形式、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旅游区。务川县旅游起步晚,无论是旅游的数量、规模、质量都与其他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尽管务川县已经在开发旅游,但在旅游区的建设、服务与管理、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许多方面,都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性人才的指导。务川县旅游资源的性质特征,决定了其在资源开发、设施建设、资源保护等工作中,必须做到:

(一)规范旅游区的开发建设

第一,合理规划旅游区的基础设施,明确旅游区的目的与功能。如栗元草场,要明确开发草场的目的与功能,开发栗元草场的目的是为了能让旅游者欣赏草场的风景、体验草场放牧的场景。栗元草场是避暑胜地,这一点也是栗元草场地功能之一。第二,要注重旅游区前期科学合理的规划,特别是旅游区的区位选择,发展方向等方面要谨慎考虑。如洪渡河漂流在开发前应合理规划好开发方向,好的开发方向决定着未来的发展前景,且旅游区的区位选择也很重要,开发者在选择区位条件时,也应该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第三,在建设旅游区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标准开发建设。务川县要开发旅游资源,应严格按照前期规划标准来合理开发建设。

(二)拓展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开发建设中要完善和加强旅游区的各种服务设施和基础设备,如成熟的接待住宿条件,便利的交通道路,完善的旅游安全设施等,使游客能真正感受到在旅途中的身心愉悦。而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解决资金问题是开发和建设的首要前提,务川县可以通过政府引资、财政投入等渠道来筹措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为旅游者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

(三)打造旅游路线,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区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对于旅游区的资源要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控制开发强度,杜绝不科学的开发,对旅游区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建设。务川县在开发过程中应打造一条精品旅游路线,把务川县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供旅游者游览观赏。并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保护好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务川县的旅游资源,注重周边环境的保护。务川县的旅游资源一旦利用保护不当,十分容易被破坏,在短期内很难修复,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开发。

(四)转变观念,加强宣传力度

在开发务川县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对务川县旅游资源特色的宣传,充分利用务川县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使旅游者真正认识并了解务川县的旅游,为务川县树立特有的品牌。务川县应转变陈旧的观念,积极对外宣传,通过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手册等措施让外界了解务川县,在进行宣传时应突出务川县的特点,突出其不同之处。

(五)协调统一、多方参与、创造旅游功能

务川县的旅游业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人们的观念陈旧、落后、故步自封,旅游业被限制在极为狭窄的范围内,严重制约了务川县旅游业的发展。务川县应结合政府、企业、人民等,共同发展务川县的旅游业。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可以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的机会:如在栗元草场可以体验骑马、放羊等,让旅游者参与其中。在洪渡河,旅游者可以体验漂流所带来的刺激,让心情得到放松。在龙潭古寨,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建寨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动人的神话传说,赋予了务川县仡佬龙潭古寨不一样的神韵与魅力。旅游者可以领略古老的仡佬文化气息,感受古老的仡佬族炼丹文化。

六、结语

务川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开发前景广阔。在旅游区的开发工作中,要科学合理分析,注重旅游区的开发质量,重点做好旅游区的开发方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服务质量的提升、资源保护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避免旅游的商业化行为带来旅游资源的品味降低,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时展,在现代化过程中容易被破坏的资源,实施静态保护方式;对于那些适应时展的旅游资源实施动态保护方式,并进行整合,科学合理的开发使务川县的旅游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飞.关于度假旅游研究综述[J].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经济研究导刊,2013,(15).

[2]龚新.河南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对策[J].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2013,(6).

[3]钟金贵.务川仡佬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

[4]廖涛.浅谈我国度假旅游开发模式及存在的问题[J].2009,(4).

[5]魏小安.中国休闲度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2010.(7).

[6]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9).

[7]王德刚,焦连安,董宪军,李庶生.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12).

[8]姜莉.新乡旅游资源开发探究[J].平原大学,2006,(6).

[9]官小刚.龙潭古寨追寻仡佬先人的足迹[J].《遵义》杂志2010,(4).

第10篇

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又由于自驾车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自驾车旅游者的代步工具主要为轿车或越野车。自驾车旅游最大的特点是自由性和灵活性。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旅游目的地和路线,按照自己的需要安排旅游行程和食宿等,因此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其次,我国自驾车旅游还呈现出小团体性和旅游者消费层次较高的特点。

关键词:自驾游;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一、自驾游的现状分析

(一)经济发展成为自驾车旅游的基础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美元。根据国际上的一般规律,当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1500美元时,家庭轿车将出现爆发性需求。可见,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自驾车旅游的经济基础。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以及公路养路费的取消,我国汽车保有量特别是私人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年增长率超过了20%。截止2009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7619.31万辆,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达260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3.8%。另外,汽车租赁业的繁荣在帮助更多人实现自驾车旅游之梦的同时,为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交通网络的形成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万多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公路网络迅速扩展并进一步完善,为驾车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自驾游的发展与交通有着很大的关联,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络的完善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推动自驾游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截至2009年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000公里,“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第一阶段建设目标已完成,即“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全部贯通。

(三)自驾车旅游日益成为一种消费时尚

旅游者已经不满足于跟着旅行团走走看看的传统观光旅游,而是更加追求旅游的个性化和自由化。自驾车旅游以其灵活自由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自驾车旅游在国内兴起的时间虽然不长,却日益成为现代都市人向往的一种旅游新时尚。我国现阶段的自驾游一般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独行侠”,即自己―人开车出游;―种是“家族式”,即一家子―辆车(亲属结伴);―种是“团队型”,即一般由游客自行组织或旅行社组织或车友俱乐部组团。目前最常见的是家庭、同事或朋友多部车子结伴出行。自驾游一般选择在黄金周的3―5天时间,旅游半径为500公里以内,以自然风光、空气清新优雅、生态资源丰富的休闲旅游线路为首选。而自驾游线路不断增多。

二、自驾车为旅游带来的变化

(一)自驾车旅游对旅游购物点的影响

由于是家庭或亲友组团,自驾车旅游者花钱较随意,在吃、住方面尤其舍得破费,对各地名吃特别感兴趣;购物注重实用性,尤其喜欢购买各地的土特产品,如农家土鸡、农家老腊肉、乡村野菜名吃等。加上自驾车携带方便,购物量可以是团队游客的数倍,因此从宏观方面讲,自驾车旅游会对旅游购物点带来利好。针对自驾车游客主要偏爱各地的土特产品的特点,旅游购物点应:

1.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含土特产品和旅游工艺品),让没有购物意向的游客产生购物欲望,为愿意购物的自驾车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

2.调整经营理念,规范商品价格,采用增设土特产品专柜的方式,吸引自驾车游客,满足其购物需。

(二)催生了新趋势的出现

自驾游形式出游的消费群体大多是都市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对旅游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爬爬山、看看自然景观等一系列单调的活动。虽然生态环境依然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游客更渴望在旅游中体验新奇、刺激、时尚等现代休闲娱乐元素。因此,以休闲度假游为重点,挖掘休闲、养生、生态、文化等内涵的特色旅游产品,将成为自驾游的开发趋势。

(三)针对游客出行方式,加强市场宣传和针对

自驾游已经成为旅游者的主要出行方式,所以对有车一族的宣传促销是十分必要的。针对游客大多愿意和家人、朋友一起出游的特点,应充分考虑到配置适合家庭氛围、朋友聚会的各种接待、娱乐设施。同时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作用会变得比较重要,为游客提供满意服务将有助于游客返程后的正面宣传,从而带来更多潜在游客。旅游信息的传播渠道也很重要,比如在有车族比较集中的地方提供免费旅游宣传资料,在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旅游咨询点等,目的都是要减少游客搜集信息的成本,使信息主动暴露给游客并获取注意。

三、自驾游背景下旅游景区的新开发思路

(一)加快汽车旅馆的建设

大力推进汽车旅馆的建设是有效推动自驾车旅游的重要举措。因为汽车旅馆是自驾车旅游的一项基本需求。汽车旅馆具有经济、便捷、舒适、安全四个特性,这是一般饭店所不具备的。加快汽车旅馆的建设,可以解决自驾车旅游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首先是解决了自驾车旅游者停车和住宿问题;第二,为自驾车旅游者提供了价格低廉和及时的优质服务;第三,汽车旅馆及其周围服务设施可以满足自驾车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

汽车旅馆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自驾游住房预订系统,通过一定的折扣方式来吸引自驾车游客,扩大市场份额。接待自驾车旅游者的饭店应该建设能满足游客泊车需要的大型停车场,最好能为自驾车提供基本的清洁、维修和保养服务。作为一种廉价、方便、舒适、简洁的美式最佳住宿设施,汽车旅馆在欧美风靡已久,但是在我国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地区狭小。应尽快在位于临近主要大路的小镇边上修建一些汽车旅馆,以方便那些开车外出的节俭的旅客。

在我国建设汽车旅馆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选址。建设汽车旅馆之前应对客源市场做充分的调查研究,选择合理的位置。二是分档次级别。汽车旅馆一般设施简朴,素有经济实惠的美誉,深受广大工薪阶层的欢迎,但是在自驾车旅游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拥有私家车的高薪族,他们的消费需求追求高档、豪华。因此,汽车旅馆的档次也应该多元化,以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

(二)加快建设基础服务设施

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要素,各个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联合,优化整合这六要素的供给设施与服务。应加强我国道路网络体系的建设,加强相应公共交通标识系统的完善,加快公路沿途的服务设施建设如沿途休息处、车辆维修中心等。我国露营地建设要与国际标准接轨。现在世界已有专门的国际性露营组织,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国际露营总会(FICC),它有58个国家的会员组成,其宗旨是增进各国露营爱好者的友谊,倡导环保旅游,保护生态环境而我国露营地建设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尚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国际露营标准的露营地,以至很多外国游客开着自家的露营车一驶人中国就遇到没有标准露营地,车只能停在宾馆内,人员住宾馆的尴尬局面。因此,露营地建设是制约我国汽车露营运动的瓶颈,也是我国汽车露营工作的重中之重。

自驾游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享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这一方面是由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决定的,即工业化带来了更多的有逃离工业环境需求的城市人口;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以及休假制度的改革推动的,这种推动是强大而持续的。我们相信,只要旅行社或景区全面了解自驾车旅游者的特征,以他们的需求为出发点来设计产品和线路,自驾游将呈现出新一轮的更加火爆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晓燕,何佳梅.我国旅行社的自驾游产品开发[J].桂林旅专学报,2005,(6).

[2]余敏.自驾游背景下的景区市场开拓创新[J].企业经济,2005,(2).

[3]刘丹黎,邱扶东.自驾车旅游发展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2008,(2).

[4]陈乾康.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旅游学刊,2004,(19).

[5]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6]杨慧敏.自驾车旅游离我们近了吗[N].中国旅游报,2002-3-(5).

第11篇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开发

1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宋以来,人们就把茶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艺术的享受活动。在茶叶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茶文化。要了解与茶相关的一切,最好实地堪察一番。正如王勇先生在《游走茶乡》一书中所说,想要了解一种茶和一种茶的文化,人们必须得走进出产这种茶的那片土地,了解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或是曾经生活过的人们的世界。茶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包括茶叶科学技术、实践经验,它们推动了茶叶产量的提高和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包括茶叶的生产流通形式、生活消费地域、消费方式、茶政设施;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质文化在人们记忆中的反映,包括人们有关茶的知识、手法、礼俗、宗教、文化艺术等。茶文化是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研究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包括茶道、茶艺、茶的礼仪、茶的精神以及在各个阶层人民中表现出的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茶文化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现代茶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旅游业中的一支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旅游产业群。茶文化旅游属于旅游产品分类中主题文化旅游的一个分枝,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是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总之,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茶园参观,茶古迹浏览,茶叶鉴品,参与茶叶生产,观赏茶艺,茶药用功能听讲等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这种旅游形式集地方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养生主题旅游于一身,使茶、茶文化、旅游成为一个体系,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茶与茶文化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旅游的兴盛反过来带动茶文化的发展。当前,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旅游品质和弘扬茶文化的双赢策略之一。

2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茶文化旅游内涵丰富多样,涉及上百种产品及多个特色地区。它们都具有和其它旅游形式相同的特性,如休闲性,消费性,参与性,暂时性等。而与此同时,茶文化旅游还具有其它旅游类型所不同的特征。

2.1精神与物质的结合

茶树是一种经济作物,但同时又是一种可观赏植物;喝茶可以满足人的身体基本需求,又能给人带来精神的享受与升华。以茶为客体,不同的人为主体,不同的审美主体具有不同的感受,其层次多样,内容多彩。游客在观看茶艺、茶道表演时,五官得到充分调动,看、听、闻、品———清香醇美的茶食带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智慧一并给游客带来细腻而多彩的美感。这种物质形式上的享受增添了旅游的乐趣,同时又有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内容,因此,茶旅游又常常被称为心灵之旅,感悟之旅等。

2.2特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茶的受众性十分广泛,自古就倍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茶是平民百姓不可缺少的日常饮品,解渴又提神;茶还常常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以茶为诗为文的作品不在少数。茶是王宫贵族待客的主要载体之一。茶具有普通大众都可以享受的群众性,又有文人贵族的高雅性,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

2.3观赏性与体验性相结合

我国的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观赏和体验的多重需求。百年的茶树、万倾的茶园、琳琅的茶窑、异彩纷呈又神秘的茶事活动都成了茶文化旅游中的人文资源。这些与茶相关的资源具有极为丰富的观赏性,同时又非常适宜观赏者参加到活动中去,与当地人民一起感受、感知茶的内在文化,精神得到升华。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休闲意愿的加强,茶文化体验旅游在国内消然升起。游客不但可以到当地的茶馆品茶,还可以观看当地特色的茶艺表演,参加当地人茶田的劳作。这种观赏与体验并重的特征吸引了许多爱茶人士的参与。

2.4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茶文化旅游以茶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景观为依托,将茶的生长环境,制作过程,人文资源等融为一个体系,茶文化旅游也就成了人文旅游与自然旅游相互参与渗透的产品。我国的茶园茶场为数甚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茶文化古迹、茶俗行为、茶歌茶舞等人文资源多,都可以被用以旅游开发。茶文化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多门科学,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领略到茶文化的人文魅力。

3茶文化旅游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一度成为旅游业的一枝独秀,迅速拉动了茶区地方经济的提升。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或典型或普遍的问题,如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各地方茶文化旅游相似甚至雷同、文化色彩不够深厚、自然生态环境在旅游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性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对旅游市场中茶文化内涵及应用的力度不够,大部分茶文化产品还仅仅是停留在鉴赏、保护、研究等基础上,并没有达到真正与市场接轨和融合。目前存在的一些茶文化旅游形式,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浏览、参观的层面,因为时间、费用等问题很难让游客静心领悟这一独特的文化,最终能真正达到让游客感到修知养性、享受精神层面感悟目的的还是少数。另外,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茶文化旅游中的导游绝大多数都是从其它旅游线路上直接承接了茶业旅游的导游任务,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更谈不上对茶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一些茶艺师在给游客表演的茶艺茶道也只限于艺术本身,其茶业的文化背景很少被触及。

3.2茶文化旅游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任何一种旅游都应该以其丰富的内涵而吸引游客。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基础和核心。我国现存的茶文化资源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初步具备了形成特色吸引力的条件。但是游团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机制将游客从快节奏的工作中吸引到田园劳作、品鉴观赏、静心参茶等慢生活上来。更多的茶文化旅游只是停留在茶的物质形态上,没有涉及茶文化精神形态和文化内涵。更有一些旅游团社打着茶文化的幌子吸引游客去指定地点买茶的行径。

3.3茶文化旅游中的原本茶文化遭到破坏

市场上的少数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没有对茶文化的宣传和利用起到促进作用,反而破坏了茶文化底蕴。如有的商家为了起到销售茶的目的,对茶文化的宣传只是商业利用,没有对茶叶本身真正的文化做认真研究,造成一原本茶品牌、茶文化大相径庭的效果,损害了参观者与旅游者的利益,更让原本茶品牌受损。还有地区为了吸引游客,故意打出吸引眼球的旅游主题,只是哗众取宠,没有达到让人们真正了解茶文化的效果。

3.4茶文化旅游破坏了原生态环境

随着市场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茶叶中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有些茶农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多卖茶叶,在缺乏发展规划的情况下盲目投资扩大再生产,使得本来可以持续利用的茶园茶田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在开发过程中,新的技术和节能技术应用不足。要保护茶叶的生态环境,又要发展茶文化旅游,低碳的旅游形式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4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方法与途径

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课题。各部门应该协同合作,努力使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能够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在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以促使我国茶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4.1多方开发,对茶文化旅游进行特色建设

近几年来,国内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高品位的茶文化旅游景点和特色地区。一些经营成功的旅游案例中的茶园、茶庄、茶田对茶原有的内涵保护和宣传做的都比较到位,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老茶庄在进行改造升级,以期达到文化与经济双赢,当地与游客双赢的效果。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该方式,借鉴成功案例,采取符合地方特色的方案,对当地茶业旅游进行升级改造。

4.2深入开发茶文化旅游纪念品

在任何一种旅游形式中,吃、喝、购物都是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各地方推出的茶文旅游中都含有茶宴这一特色项目。与茶相关的各种饮料、食品也越来越多样化,茶叶的衍生品如茶具、茶艺,正在成为游客越来越青睐的产品。而名茶更是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应适时抓住游客的这一正常消费心态,开发更多样饰精美,又具质量上承的茶文化礼品,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

4.3与地域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

我国产茶地区众多,如云南、浙江等已经普遍为人们所知。各地可以结合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深入研究与深度开发。如名茶的发源地、茶业建筑、茶礼仪等与当地的古建筑、特色民俗、宗教旅游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形式,这不仅在整体旅游开发上达到以一带多的经济市场效果,还满足了消费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4.4加强对茶文化旅游的研究

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专门研究的文著还十分鲜见,较多的文章只是涉及表面探讨而缺少深层次的研究。事实上,茶文化可研究的课题非常多,研究者不但可以研究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可以与境外的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多方面的参照、对比,逐步就能得出符合我国特色茶文化旅游的形式来。例如,台湾和日本的茶文化旅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新加玻、泰国更是将其视为重要的旅游经济来源。

4.5加强对茶文化旅游中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

我国多年前就出台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一书,这是从事茶艺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越来越多的茶业相关学校开始应用更多更专业的书籍来对学生进行培训。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对人精神层面的熏陶,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素质以外,还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在旅游当中起到的媒介作用,他们将茶文化的内涵传递给游客,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游客信息接受的完美度。我国的福建、安徽等地都陆续开办了茶校教育,这为我国茶业人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悦,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

[2]郑剑顺.茶文化旅游设计[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第12篇

[关键词]传统儿童游戏;旅游价值;旅游开发策略;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一般指游乐、玩耍等娱乐活动。游戏的英文有play、game或recreation等不同译法,由此可见人们对游戏的理解各有不同。根据《辞海》的定义,游戏是以直接获得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在动物世界里,游戏是各种动物熟悉生存环境、彼此相互了解、习练竞争技能、进而获得生存权利的一种增长本领的活动。在人类社会中,游戏一方面保留上述特质,另一方面也被人类赋予了多种形式和功能。传统游戏对儿童身体机能的发展和心理健康(认知能力、道德品质、社会性发展、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养成作用。但是新浪网2009年进行的一项面向家长的在线调查显示10.4%的孩子每周游戏时间少于5小时,他们游戏方式排名前三位的是:看动漫23.6%,和家长去亲子乐园玩17.1%,玩拼图15.8%。可见我国儿童游戏正呈现室内化、亲子化、桌面化特征,尽管游戏手段越来越“高科技”,但儿童活动时间越来越少、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游戏方式却越来越孤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从中获得的集体性、互体验和快乐感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一些传统儿童游戏正在渐渐失传、消亡。

近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的同时,对其中传统民间游戏的研究则相对冷淡。文献检索发现,近年围绕游戏对于儿童成长意义研究在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体育教育等领域探讨较多,“玩耍是孩子的天性。适当的玩耍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大脑发育,还有利于有效地开展学习生活”,“传统游戏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巨大”已成为共识。但关于传统民间游戏及其保护性开发的研究却较少,从旅游开发的视角探讨传统民间游戏传承的研究则几乎为空白。

笔者认为,传统儿童游戏形成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某个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生产生活方式、民间信仰、教育观念、审美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文化特征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记忆着历史进程和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不能任其衰落下去。

二、传统民间游戏与旅游

游戏与旅游均有一个“游”字。游的本意为优游、逍遥、无拘无束。游戏中的“游”强调游乐、嬉戏,旅游中的“游”则强调在异地旅行、游览,但二者“游”的方式和目的却是殊途同归,即均是在闲暇时进行的,为了获得快乐的休闲活动。可见游戏与旅游具有天然的联系。

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传统民间游戏不仅具有原真性、本土性、活态性、可视性和地域性等共性,而且具有更好的观赏性、参与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同时还具有文化内涵的丰富性。这说明传统儿童游戏具备了旅游吸引物的基本特性。

国际上存在四大经典游戏理论:一是以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为代表的“剩余精力说”。认为游戏是“剩余生命的刺激”,并由此区分了不同的游戏形式:体质上的过剩主要导致体力上的游戏;审美上的过剩导致艺术的、戏剧的或象征性的游戏。二是拉扎勒斯的游戏“松弛说”。认为游戏源于能量不足而不是能量过剩。三是哲学家帕特里克的“娱乐理论”。认为游戏源于娱乐的需要。四是格罗斯的生活预备说,又称“本能练习说”,是早期最全面、最庞大的游戏理论。认为儿童期的存在就是为了有机体能够游戏,而游戏的存在是为了实践成人的活动。他还指出,儿童的游戏随发展而变化。首先是实验性游戏,它包括感觉训练游戏和运动训练游戏。其次是社会性游戏,它包括玩打仗和追逐(打闹性的游戏),以及模仿的、社会的和家庭的游戏(戏剧性的游戏)。实验性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发展自我控制,社会性游戏为发展人际关系的目的服务。我国有史记载的游戏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传统的游戏理论侧重于探求游戏的起源,主要有:生产劳动说、军事战争说、社会风俗说、文化交流说等。它与国外的游戏理论相互补充,帮助我们认识了游戏的社会历史的、生物学的和心理学的根源。上述理论的剩余生命刺激、松弛、娱乐、本能练习等游戏动机其实都反映在当代旅游动机中,并分别与旅游心理学中的补偿动机、逃避动机、审美动机与求知动机大致对应。生产劳动、军事战争、社会风俗、文化交流等起源又与乡村旅游、怀旧旅游、民风民俗和文化体验游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统民间游戏的传承以往多通过口耳相传、风俗习惯、节庆活动以及教育的形式进行,传统旅游活动则多以观光游览为主,二者以往的结合并不紧密。随着时代的进步,旅游日益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综合性的审美活动,旅游中的异域空间环境、集体活动情境有利于深化人们对传统游戏中所蕴涵的文化背景的认知,游戏中的参与性、体验性更是迎合了旅游者深度体验、注重参与和交流的需求。

因此,在上述旅游动机与传统民间游戏所蕴含着的旅游吸引力之间建立桥梁,将传统民间游戏中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当是旅游保护性开发的主要任务。

三、传统儿童游戏的基本类型

传统儿童游戏有许多种类,具体名称、内容、方式因游戏者的民族、年龄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时代不同有所差异。较常见的有乌丙安先生的四分法:室内生活游戏、庭院活动游戏、助兴游戏、各类博戏;钟敬文先生的三分法:智能游戏、体能游戏及智能与体能结合的游戏。笔者认为,按照游戏的旅游功能,传统儿童游戏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观赏性游戏。主要指那些体能活动较多、动作幅度较大、具有一定竞技性、便于观看欣赏的游戏。如放风筝、抖空竹、打陀螺、滚铁环,跳竹竿、跳长绳、斗鸡,等等。这类游戏适合在旅游景区、旅游节庆活动中作为表演项目展示。

二是体验性游戏。主要指那些游戏过程娱乐性、趣味性或挑战性较强,能够吸引游客参与、体验的游戏,比如体验社会角色的过家家、堆积木、拍洋片,体验生产劳动或军事活动的如斗百草、斗蟋蟀、骑马马、打弹弓、丢沙包、抓子儿、捉迷藏、跳房子、石头剪刀布,以及诸如翻绳、折纸、七巧板、九连环、拼图、下棋、打牌等益智游戏。这类游戏可以排解旅途的疲劳和单调,具有活跃气氛、增强团队凝聚力、丰富旅游体验的作用,适合在旅途中开展。

三是综合性游戏。兼具上述两种功能的游戏,如找朋友、老鹰抓小鸡、拔河等。

显然,那些适宜户外开展的、参与性与观赏

性较强的游戏,其旅游价值相对较高。

趣味性、快乐性、互动性、参与性是游戏的基本特性,竞技性、集体性、娱乐的大众性则是其附属特性。上述特性与旅游的求新、求异、求奇、求美、求乐等动机追求相吻合,赋予了传统儿童游戏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四、传统儿童游戏的旅游开发策略

(一)重视价值,建立校旅合作机制

真正的、纯粹的游戏是文明的主要基础之一。在我国,游戏一直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参与着人类生活机制的调节,并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审美趣味乃至思维方式,是一种具有丰富内容的文化形态。传统游戏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是任何高档玩具、电子游戏都取代不了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传统游戏回归,让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体验快乐,感受成长的乐趣。

必须加强对传统儿童游戏的文化、教育、旅游价值的重视,着手调查、搜集、整理,并在保护中发展创新。地方政府要像保护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将传统民间游戏的保护与传承纳入工作范畴。旅游管理部门要善于借助政府的力量统筹规划,获得文化、体育、财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建立旅游景区与中小学校、行走学校、青少年培训机构、儿童医院、心理咨询与诊疗中心、夏令营等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针对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或旅游需求,协作开发。

(二)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

1、因势利导

传统儿童游戏一般并不是核心旅游吸引物,主要起着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价值的作用。需要注意寻找与核心吸引物、主体吸引物之间的关系,适当借力,适时运用,使二者相得益彰。如结合民间节庆活动,适时开展元宵节赏花灯、清明节踏青放风筝、端午节小布虎、小葫芦驱邪、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放莲花灯普渡众生等游戏。此外,还要结合不同景区的特色开发不同类型的儿童游戏,如迪斯尼乐园、博物馆、科技馆、环球影城、野生动物园、海底世界、蝴蝶馆、美食场所、溜冰场等都是孩子们比较喜爱的景区,可结合它们各自侧重童话世界、科普知识、动物天地、美食、运动等不同的景区特色分别开漫趣味型、求索益智型、体能运动型、感官享受型、共享合作型等不同类型的游戏。

2、因地制宜

游戏起源于生产劳动、军事活动、社会风俗、文化交流,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盛产竹子的南方多使用竹制的玩具或器具进行游戏,抖空竹、跳竹竿、竹水车等,而黄土高原地区则以泥、陶玩具较多。同样是抓子,农耕发达地区的“子”多以棉布缝制成小袋子,并内盛黄豆、绿豆等种子而制成;临河地区的袋子里则多装小石子;而牧区的“子”则多直接用兽骨来取代了。因此,旅游开发中需要注意因地制宜,从游戏内容、道具、场地等方面,体现地域特色。

3、与时俱进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国凡是经济繁荣时期,“娱乐”游戏观就会占上风,民间游戏也相应趋向通俗化、商业化以及教化的世俗化。上述规律一方面要求我们,在游戏的旅游开发中不能墨守成规,要及时更新理念,融入时代元素,增强时效性。为了增强传统游戏的趣味性和旅游吸引力,应该允许从旅游心理需求出发,在开发中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创新。主要方式有:(1)用现代生活场景创设游戏情境和游戏空间(比如用在火锅中捞菜代替传统的渔网捞鱼游戏,用游客选择客房类型代替抢地盘游戏)。(2)根据游客类型和承受能力确定游戏的挑战性、竞争性和变化性。(3)将现代游戏与传统游戏结合起来,如将斗百草与野外生存训练、将捉迷藏、丢手绢与定向运动相结合。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青少年心理的稚嫩性、敏感性和脆弱性,把握分寸,汲取精华,剔除糟粕,避免低俗化。

(三)细分市场,体现差异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传统儿童游戏在青少年教育中具有多种功效,因此,修学旅游中的儿童游戏开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面向广大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游戏

结合学校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等活动的开展,将传统儿童游戏与春游、秋游、野营等集体户外活动整合开发,侧重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团体性。通过真实世界的户外游戏活动,使孩子们体验在阳光下、在运动中亲近大自然的快乐,帮助他们摆脱长期独自活动,沉浸于电脑、电视、网络虚幻世界的影响,引导他们在游戏中体验独生子女难得的兄弟姐妹般的亲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克服自私、冷漠、缺乏关爱与合作意识等问题。

2、针对部分疾患儿童的治疗性游戏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肥胖症和心理疾病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因缺乏体能运动、缺乏游戏而导致过度紧张、焦虑,或因不当游戏而沉溺于网络世界是主要原因之一。而通过适当的传统游戏、体能运动游戏、健康游戏来治疗肥胖症、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社交困难、网络成瘾等问题,也是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的新型治疗途径。因此,那些自然环境保护良好、风景优美、具备疗养条件的旅游景区可与医疗机构积极配合,通过开发适宜的游戏旅游产品,建立游戏旅游诊疗基地,帮助上述患儿进行诊疗与康复训练,并使他们在游戏中获得认同感和自信心,在游戏的愉快体验中促进身心健康。

3、面向部分特殊爱好和需求的特色游戏

针对青少年中那些具备一定爱好和特长,对生物学、气象学、野外观测、户外拓展、山地自行车、极限运动等具有特殊喜好的青少年,可将传统儿童游戏与现代运动休闲方式结合起来,开发具有强智能、多体能、高挑战性的特色游戏。帮助他们在这类游戏中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实现一定目标,获得成就感,并在体验游戏规则与个体自由的辩证关系中,感悟人生哲理。

(四)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对游戏开发的研究多见于网络游戏,传统游戏则少人问津。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传统民间游戏多赋存于民俗学,同时其它专业也有涉及,如体育专业中关于游戏方式的探讨,汉语言文学中对游戏故事及其象征意义的讨论,艺术专业中对游戏形象设计的研究等,但尚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这种现状势必影响我国传统民间游戏的保护与传承。应从优化高校专业设置着手,加强传统民间游戏研发专门人才的培养。现阶段可以在民俗学、旅游学、休闲学、体育学等专业中划分出专门方向,开设传统民间游戏开发设计有关课程。

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传统儿童游戏旅游开发的具体途径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拥有神农架、长江三峡、恩施大峡谷、三峡大坝和丹江口水库等驰名中外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水利工程奇观,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民俗独特,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该地区传统民间游戏十分丰富,融汇了荆楚文化、巴土

文化、三国文化和佛道巫宗教文化的特色。1990年代中期曾经有两首儿歌《雀尕飞》和《推磨歌》从宜昌诞生,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就是在当地十分流行的幼儿游戏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因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传统儿童游戏的旅游开发必须在保持其本真性的同时,借助传统游戏良好的文化内涵及其拓展性和延伸性,注意发掘地方特色元素来进行。主要途径有:

(一)景观化途径

将某些传统民间游戏活动的角色、场景转化为雕塑、园林构景小品等旅游景观或建设主题街区。如拍洋画、斗百草、堆沙雕、下五子棋等造型,“鬼捉人’、滚铁环等群像雕塑,跳房子游戏中虚拟的“房子”,等等。

(二)体验化途径

从民间游戏的起源或内涵出发,开发出深度体验的产品。如将打弹弓、转城门、叫阵游戏(“我们要求一个人’)与投掷、射箭、攻城、攻阵等古代军事活动结合起来开发系列军事旅游产品。

(三)线路化途径

以游戏在文化交流中传播的路径为线索,将分散在各个地区的儿童游戏按照一定主题、类型进行串联,设计旅游线路。

(四)商品化途径

将民间游戏中所使用的道具、器材,开发为旅游商品。如具有鄂西地域特色的蝴蝶风筝、关羽的刀、张飞的黑面具、橘皮弹弓、“兔儿泥”棋子、三峡石七巧板、杏仁做的哨子、不同形状的陀螺、以及草、藤、木、竹、石、陶、泥、布、纸、种子、毛皮、兽骨、贝壳等就地取材制作的乡土玩具。此外,也可发掘传统儿童游戏中的益智性、健身性、趣味性、象征性因素,开发设计新的旅游商品。

我国正步入休闲旅游时代,修学旅游、家庭旅游、亲子旅游、体育健身旅游正在蓬勃发展,随着旅游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在旅游中追求文化目标的动机也将不断增强,传统民间游戏的旅游价值还将得到进一步彰显。如果说旅游开发是一种利用性保护,那么从长远看,还应加强、传统民间游戏的研究性保护。如何将游戏活动设计得内涵深刻、形式活跃、规则合理、程序巧妙,将游戏空间创设得自然、古朴、奇幻、神圣、充满情趣,并便于组织操作,与旅游活动有机衔接,使游客在游戏中有所领悟、体验丰富,是传统民间游戏理论研究与实践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付海燕,刍议传统游戏的消逝与儿童身心发展fj],科技信息,2009,(17).

[2]新浪亲子中心[eb].http://baby.sina.com.cn/diaocha/chuantongyouxi/.

[3]酉杰峰,传统游戏的开发策略及思路[j]。学术论坛,2009,(11).

[4]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373.

[5]王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不解之缘[j],旅游学刊,2010,25(4).

[6]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66.

[7]张园园,传统游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空间的保护和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7.

[8]齐爽,民俗学视野下的民间玩具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7.

[9](荷)胡伊青加著,成穷译,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7.

[10]传统游戏:让快乐如此简单[n],石家庄日报,2009,3,23.

[11]李屏,教育视野中的传统游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