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时间:2023-07-25 17:1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高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研究综述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并逐渐在美、欧、中等国家发展起来。可以说,心理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潮流之一。笔者对目前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发现,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二是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而本课题“将项目化教学引用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成果相对比较少。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朱营周(2001)提出,应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及方法等四个方面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龙晓东(2003)提出构建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以多种活动方式为载体、以实证性调查和分析为依托,教学、咨询、研究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体系。总体来看,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某一方面为对象进行的研究,深入、具体,操作指导性强,值得借鉴。

二、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

近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1994-2012)中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题名,只检索到115篇文献,其中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献只有不足7篇。通过分析已查阅的有关文献,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理论研究层面:潘柳燕等(2007)从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原则入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构建。杨民和杨立红(2006)认为,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学者们认为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目标和内容,这是学者们的共识,但在课程体系构成以及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实践研究层面:段鑫星等(2004)总结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经验,实践1+5教学法,即“课堂教授+新概念作用+心理影片+心理调适+网上辅导+学年论文”;潘柳燕等(2007)认为,应围绕“一个中心、三个特性、四个延伸、五个结合”教学模式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课;韩丹(2007)探讨了团体咨询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从已查阅的国内有关文献看,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课程内容研究和课程实施模式探索与总结两个方面,这反映出学者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等重大问题上还未达成共识。

三、关于项目化教学引入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

将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课题,目前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项目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运用两个方面。

(一)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研究

关于项目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意义:倪海珍(2010)认为,将项目教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朱佳雯(2012)认为,项目教学的价值理念和方法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借鉴。

(二)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运用项目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研究

关于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有人认为应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类型,分别探讨项目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还有的学者认为应针对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点的不同,运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活动。

综上所述,关于项目教学法引入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课题,目前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主要表现在:一、现有研究虽全面但不够深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项目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比较多,但是关于具体方略运用的探讨比较模糊和薄弱;二、研究成果虽丰富但不够新。文献检索表明,已有的有限的相关研究成果重复严重,有些文章内容相近甚至大体相同,同一成果往往被多人引用;三、现有成果理论阐述多,而实证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探索研究,较少有具体的实证研究。当然,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成果还是为本文提供了研究资料和一定的理论借鉴,本课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倪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探索[J].青春岁月,2012(1).

[2]孙福兵.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第2篇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0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200×××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200×××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200×××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200×××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20*-20*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20*-20*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20*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20*-20*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20*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20*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近年来,随着教育生态的改善,传统教育理念与方式已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健全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并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情绪化突出,人际关系不和谐,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的建设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能力,使大学生走出误区

首先,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构建较晚,许多学校虽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但因心理教育理论知识匮乏,存在将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淆等认知不全面、不客观的现象。这种认识上的误区致使高校轻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质性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因此,转变思想观念是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其次,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高校的教育环境正趋于复杂,认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大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成立,是提高全体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的重要手段。

二、健全心理教育机构,完善心理教育体制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学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建立大学生心理教育健康中心,完善人员配置,设立专业的实施和保障机构,负责资料收集、文档编辑、网络建设宣传等工作;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橱窗、校刊等媒介普及心理教育知识;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常驻本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专业化的分析;通过心理健康热线、信箱、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手段,与大学生深入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提高大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1]。

三、培养师资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应分为专职和兼职。专职工作的知识性、专业化、技术性很强,需严格把关,选拔出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学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具备专业化水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教师,为专职队伍提供基本保证。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应选择综合素质良好、有担当、甘于奉献、热爱心理学和具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的教师,使其与专职师资团队一起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组织心理学学术讨论,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心理学研究[2],制定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并以定期培训的方式使教师关注和把握大学生的心态,运用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向上的人生信念。

四、心理教育机构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首先要保证教育办公经费的投入,包括心理教育宣传活动、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教育网站建设与推广、学校期刊等印刷品的资金投入,并充分利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出活跃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其次,要保证外聘专家和师资团队的经费与学术交流经费、专题经费的投入。最后,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资金投入[3]。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良好的学校环境、健全的硬件设施等都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优秀的师资团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正常开展的保证。

五、认真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做好监督

学校通过约束机制对心理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提高工作成效,是实现大学生心理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4]。检查、指导和监督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并在监督与反馈中提高教师团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同时,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的生命力[5]。

六、结语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开发潜能,加强其社会适应力,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应对能力。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素质教育正常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助力。

参考文献:

[1]卢杰,李秀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构建[J].校园心理,2011,9(5):343-344.

[2]刘广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教育评论,2007(1):133-134.

[3]郭丽虹.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9-131.

[4]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研究回顾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8):57-59.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除面临上述社会大环境的压力冲击外,还要面对其自身所特有的问题,如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这些问题往往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因此,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内涵阐释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有幸福感和安定感;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人格统一和调和;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打造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

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的重要因素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素质,它是学生各种素质提高的中介,是大学生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先导,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不能忘记或忽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基础性作用的心理素质,决不能忘记或忽视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联系着受教育者人格塑造的关键是心理健康教育,它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思想和品德的训练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受教育者正确的把握自我,准确的认识和评价自身的行为,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优化心理、健全人格。

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减少心理疾病。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不仅表现为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数量增多,而且由于心理疾病导致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变大学生诸多不良性格,如孤僻、懦弱、害羞、不合群、敏感等,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以思想进步、朝气蓬勃、能独立思考、有参与意识、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全部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实现全过程育人。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将新生入学与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并举,实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

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就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的措施和方案。每年对新生采用“心理健康问卷”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及时发现有心理症状的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根据诊断结果,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充分发挥辅助育人功能。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投入,避免有咨询机构、无专业人员,有专业人员,无先进设备的状况。心理咨询不但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而且能够排解学生心中的忧难,开发其身心潜能。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去适应外界环境。

4.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中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外,还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个体素质和这支队伍整体水平的进一步专业化,推进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于兴虎.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思考[J].都市家教, 2010(2).

第5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高等教育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是由前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研究者赛里格曼在上世纪末所提出的,是一个相对较为新颖的心理学研究方向。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人的心理活动受两种力量的作用和影响,既积极的心理力量和消极的心理力量。积极方面的心理力量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驱动力,消极方面的力量则相反。哪种力量会在人的生活、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取决于人的主观偏好。积极心理学注重通过个体内在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的激发来发掘个体自身的强大潜能力量,并尽可能的为他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2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提升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和自我调控能力,让他们具有更强的自我教育水平,进而实现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障碍克服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非常注重学生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学习,而对学生实践、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则缺乏应用的重视水平,这使得他们很难将学习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进行有效的应用。此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非常有限,这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能非常有限。根据相关研究总结,常见性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社交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两性心理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和神经症问题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大高校青年学生的生长和发展,需要引起高等教育教学的注意和重视,并根据实际问题和学生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引导。

3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论述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社会组织和积极的人格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目标存在着很强的一致性,是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理论基础。

3.1能丰富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积极心理学提倡个体应在日常生活积中极的进行情绪管控和自我认知体验,以培养自身积极健康的生活品质,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是非常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大学生教育教学过程和各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广大高校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多方面的驱动作用。

3.2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和影响下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问题处理能力,用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更偏向好于自身积极力量的发挥,并对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形成客观认识。

3.3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要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节的问题,当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会获得很大拓展,学生会对生活和社会中的积极问题产生更多的潜在关注,进而在问题面前具有更为积极的问题思考方式。

4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划

4.1工作目标的完善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创新手段,帮助广大高校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通过积极心理学方法的应用来干预和引导自身的心理问题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目标。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定位自己,有效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进而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其重要工作目标,因而,两者之间的结合可以使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更加完善,更具可操作性。

4.2工作方法的调整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主客体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育对象,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客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者,被动的教育身份使得学生的自我情景规定状态非常不稳定,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很难获得有效发挥。而在心理学的实践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心态实现个人潜能的开发和自身人格的完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营造和谐的氛围,用积极的心态来引导学生吐露自己的心声,与学生建立和谐、稳定的伙伴关系,在问题面前,乐于换位思考,体验学生内心感受,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效能。5结语总之,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具有很强的积极引导作用,因此,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切实可行的,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的,高校应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以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作者:蒋志超 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婧.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以《大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为例[J].社会心理科学,2014(5).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面临着越来

越激烈的竞争与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成为社会和学校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不断增高。许多学校的调查都发现大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错综复杂,有关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生理因素、社会背景以及个人因素。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步向规范化发展,不仅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遍宣传,而且抓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使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保持在稳定水平。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浮现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缺陷:(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不够紧密,有资源浪费的现象。(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未针对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3)多校区办学,导致各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

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对策

很多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的不同,应该将两项工作分离开来。但就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看来,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单纯靠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得以实现的。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多的是社会的人,需要考虑的是社会道德规范,是人的思想品质问题,存在对与错之分,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对象是自然人,关心的是人的本身,不存在对与错之分。但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抛在一边。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很多方法和资源很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利用。

1.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全方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发育未完全成熟是最易发生心理问题的人群,尤其是刚进大学的新生最为激烈,最容易由于心理问题引起其他问题。但目前来看,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比较薄弱,而思想政治教育层级网络相对成熟很多,从离学生最近的班主任、辅导员到团委干部及高层领导,这些力量和规范的工作结构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全方位进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对这些人员进行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既成为更具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级战士。因此,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做到有问题及时沟通,有困难及时协调和疏通,这样才能高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2.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层级网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做到早发现、早解除,这是预防并减少心理问题的最好办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的一项重要措施。调查与建档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单凭调查结果是很难做到全面和周到的。所以有必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而细的信息及层级网络,为大学心理档案提供更详尽、更新的资料,做到对学生心理疾病的全面积极预防;降低其心理疾患的发病率。

3.在各个校区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并挖掘基层的心理信息沟通员。由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或聘请专职心咨询人员或兼职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方便、及时、有效的疏导渠道。由于多数人比较内向含蓄,不愿向别人讲述心理问题,还有对心理咨询的偏见,怕被认为是精神病。所以许多时候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不知找谁倾诉,最终延误了治疗时机。另外,多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在各个班级以及院系选出一些心理信息员,对他们进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具备发现问题的慧根,及时反馈信息,让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也有主动性。与此同时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及时化解学生心中的心理困惑,督促有问题的同学积极求助。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73

对大学生来说,健康的心理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当代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屡见不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社会及国家的普遍关注。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1 把握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设计原则

笔者认为,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首先要把握课程的设计原则。

1.1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要以心理素质培养为目的

高校应当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贯穿到教学当中,并在课程内容构建上多增加实践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自身的抗压和耐挫能力,加强心理素质。

1.2 教学方式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心理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主动有效地应对和处理挫折的能力。所以教学方法上不能单纯进行知识理论性教学,而要通过实践体验与训练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对教材的设计要求与编写

2.1 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定位和指导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新生适应与成长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教材能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上均取得好的实效性。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更需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心理及习惯,将心理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有机结合,从而体现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特色。

2.2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的原则

笔者综合比较了一些高校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发现在教材编写上,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教材的设计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编写原则,既要注重理论性和系统性,又要结合实际,注重内容的完整性,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同时,教材版面设计上应有文字及相配的美图,增强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3 教材专题内容编写及教学板块设计

鉴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专题授课,笔者认为专题内容的编写,主要应以大学生成长为主线,应基本涵盖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概论;自我意识培养及调适;健全人格塑造;情绪管理与调节;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及性心理健康;压力管理及挫折应对及生命教育等。每个专题中可以包含“故事或者案例引入”、“知识理论讲堂”、“课堂活动”以及“自我探索-自测量表”等多个教学板块设计,从理论与应用的角度,兼顾心理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要求,既要满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需要,又要满足可读性、生活性及互动性的要求。

3 注重教学方法与教材特色紧密结合

高校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在注重教材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还需注重教学方法与教材特色紧密结合。要重视互动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创设体验情境、观察反思、分享交流、总结提升等多种环节进行教学。另外,可以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如电影视频赏析、团体心理训练、个体冥想、案例引导分析等多种方式。

4 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保证教学效果

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帮助学生最终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智慧转化为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研究透彻教材中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做到对理论的讲解能够深入浅出,有启发性;

(2)教师应学习多学科知识,扩大知识面,确保讲课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针对性教学;

(3)同时,教师应掌握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技能。教师讲课应有热情,精神饱满,做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志强.浅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功效的发挥[J].中国电力教育,2008.

[2]潘柳燕,刘惠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初探[J].高教论坛,2007.

第8篇

一、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家庭的期望、社会的责任和祖国的未来。现在的大学生群体较之以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信息爆炸和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享受过分的宠爱,他们的思想成熟更早,对社会事件和现象有自己见解,自我意识更强,喜欢尝试新事物。进入大学后,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改变,尤其是脱离了父母和家庭的束缚,在网络信息包围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当代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存在于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人格、情绪、恋爱与性心理、网络心理、择业心理等。

二、网络信息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体现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型。[2]国内学者从学校性质、学科、内容、形式、工作载体等维度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很多,这些工作对构建一个系统、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贝塔朗菲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应运用系统论观点,构建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切实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辐射面

1.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含义就是,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求助心理咨询人员,咨询师帮助来访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目前,各高校都有大多数的接受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是自发求助的,而也存在少数大学生由辅导员推荐或建议其求助心理咨询。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如个体面谈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心理咨询等,增加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切实给存在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帮助。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新生入学时都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同时,可以帮助识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将新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相关辅导员,有针对性的给予关注。而对于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发生明显或重大变化,无法通过现有生活条件和经验克服的大学生,会出现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等一类精神疾病。很显然,心理危机已经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要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必须依靠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各高校逐渐建立以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牵头、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配合、大学生朋辈互助团体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在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和后期跟踪起到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建立,要求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对相关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在全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团、班级活动。第二,根据心理普查筛选的结果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逐一访谈,建立心理危机学生档案,并将情况告知学生所属辅导员,共同做好预防工作。第三,通过咨询对相关学生进行危机干预,在咨询中发现心理疾病者应及时转送到医疗机构就诊。第四,与学校相关部门、辅导员和家长反馈干预后的评估结果,借助学生工作人员和同学的作用随时了解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进行安全监护,并定期跟踪咨询。

3.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收集学术界和各高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新研究和信息,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目前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很多,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心理特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的作用等。也有实证研究,但大多停留在简单的统计分析,创新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找到大学生心理尤其是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的研究发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后取得的实际效果。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开设心理学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调查在校大学生急需学习和掌握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学课程,采取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课程教育中应重视在讲授心理学规律和理论的同时引入心理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真正有所收获。除此之外,可推荐课后参考书籍供学生学习,心理学课程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以后,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一旦出现心理问题能及时寻求指导和帮助。从与当前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大学生中的热点问题中等学生最关心、最困惑的心理行为分系列专题邀请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2.植根社团协会活动,渗透班级团支部活动

学生组织是大学生的活动的基本阵地,也是大学生的大本营。各类社团和协会集聚了学校中优秀的学生,在广泛的大学生群体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植根于社团和协会的活动中,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心理健康协会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宣传月、心理拓展训练等大型活动,结合心理沙龙、心理对话、心理报刊、主题辩论、心理征文等日常教育活动,举办心理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影片赏析等活动,为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也是很好的一种方法,目前已被牛津大学证实一种成功的自我教育的模式。[3]班级团支部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如团体辅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专业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规定每个专业老师都要担任本科生导师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学业上的引导。中国一向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特点,对老师有较强的情感依赖心理,学业老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多,交流沟通的频率较高,对学生比较了解,容易接纳学生和被学生接纳。学生向老师倾诉的意愿可能性较大。加之从业老师在知识水平和道德操守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学生当中有比较好的信誉度,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调整自身的角色,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的交往和对话关系,教师和学生双方是平等、理解的。只有尊重对方的差异性、完全接纳彼此、自由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帮助教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设,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开设一个具有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实用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心理健康知识的平台。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要求功能模块设计合理,网站涵盖的内容应包括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能为学生开辟符合实际需要和特点的教育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覆盖的内容应包括:

1.书面学习资料

结合目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常识、心理问题个案分析、相关主题实用论文、推荐的心理学书籍、心理电影分析以及心理学科普专题课件资源等。可以通过提供其他相关心理学网站的链接,链接资源应该是心理学界有一定权威性的网站,增加学生接触的资源的丰富性和正规性。

2.视频资源

针对大学生关注的心理健康知识,搜集相关专题的讲座视频、电影电视资源、热点焦点电视节目,如“心理访谈”等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更多解决心理困惑的技巧,尤其是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技巧、情绪管理、自我管理、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在心理学角度的分析问题。

3.开辟在线心理测试服务

提供心理测试的目的是通过心理普查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档案鉴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展开提供参考依据。对于测试结果应给予专业的解释和慎重的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同时可以给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可以自学的资源。

4.开通网上咨询途径

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全面,对隐私的保密要求比较高,更倾向于选择通过网上咨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想法。网上咨询的途径有很多,可以通过根据问题类型分成不同的BBS讨论区、聊天室,学生比较轻松地与其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心理老师给予适当、积极的指导,也可以设置一个心理邮箱,通过信件的形式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利用网络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邀请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和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中的专业人员开设专题栏目提供个性化服务。

5.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36-03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概念,它涉及医学现象、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等。不同学科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心理学家柯洛什尼克(W.B.Kolesnik)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情绪上的安宁或他的个人适应和社会适应。”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我国学者唐柏林(2004)在他的文章“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体系”中阐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体系包括心理和心理健康概述、积极适应教育、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情绪情感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坚强意志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心理教育、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教育、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教育。由上可以看出,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趋于一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的背景与意义

在高度开放、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国际文化环境以及高竞争的社会生活中,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与管理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各地高等学校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些明显的成效,得到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经验。但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仍需加强,很多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都不明确,缺少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正日趋复杂。大学生心理健康已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厅【2003】2号)中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2011年,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硬指标”,从原来“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情况和问题”提高到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产生原因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心理健康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也称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常有一定的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

通过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可以得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压力过重;对环境和周围同学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处理不佳;恋爱心理困惑;就业心理困惑;心理抑郁;意志不坚定,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弱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变迁

对刚入大学的学生来讲,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非常新奇,但又非常陌生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变迁决定了新入学学生的适应和高调整问题。一是学习环境的变化会增加他们适应新环境的困难;二是生活环境上的变化也很大,这种变化需要他们独立生活应付一切生活琐事;三是地位变化带来很大的影响。进入大学以后,各方面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势必使大部分同学失去原来的拔尖地位,这种地位的变化越强烈,他们适应起来就越困难。

2.人际关系失调

如果大学生善于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关系,维持一种融洽的正常的感情交流,就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得到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交往将有助于身心健康。但是大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与他人交往中以我为中心,在大学生里对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

3.情感受挫

大学校园爱情历来是被别人称颂和羡慕的,因为它真诚、单纯、美好。但是由于一部分大学生在处理感情问题上还不成熟,往往在两人关系和未来发展问题上陷入困境,而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情感的漩涡难以自拔,茶饭不思;重者则会痛苦不堪,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后果。资料表明,大学生中自杀的原因中很大部分是由于失恋或情感受挫。

4.学习压力过大

为适应当前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力,为了在将来的择业中更胜人一筹,学生在完成课堂上所规定的各种学业要求之外,又在课余拼命地自学,考各种证件和等级证书,好为自己的素质和竞争力得以最大程度提高。升学读研、出国、工作等等就业问题,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

5.自身缺陷

有少数大学生因为自身在容貌、体形、身材、智力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在自身个性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如孤僻封闭、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等。这些缺陷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深深的自卑,进而导致过度的自尊、敏感、多疑、敌视的性格,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6.家庭因素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种超负荷的希望往往使许多大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一些学生家庭困难,在大学里需要靠社会或学校提供资助,这样的身份使他们在学习上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只有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回报社会和学校的关爱。同时他们在言行、穿着打扮方面也会格外小心谨慎,生怕遭到周围同学的非议。长此以往有这种境遇的大学生就会感到苦闷、孤独、自卑、迷惘,内心充满压抑感。

7.学校及社会观念因素

目前,在国内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对心理问题方面的认知教育和宣传还不到位,心理救治体系尚不完善,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即使意识到自己心理出现问题,也不敢或不愿意去心理辅导中心寻求帮助,认为见不得人,往往通过压制和堵截来对待积于心中的心理烦恼和心理问题,这样只能使心理问题愈来愈加剧。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总结来讲应是内外因综合所致,概括来讲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且人数呈上升趋势。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社会、家庭重视的同时,高等学校应从学校管理体制和大学生自我教育两个主要方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与管理。

(一)学校要站在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大学文化和教育对其一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需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学校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整体教育规划,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人、财、物等方面切实给予支持。比如,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引进师资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者建立高校教学资源共同体,把心理健康教学优质课共享,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做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难以给予及时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2.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高校应根据各自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采取不同水平、 不同层次、校内师资和校外专家辅导报告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网络,开展“心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网上心理论坛和在线交流解答”、“心理视频放映”等多种活动形式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覆盖。培养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真正使他们的心灵和性格同样强大起来。

3.做好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

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相关的机构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问题解答,把心理咨询日常化,开展系列的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把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适应问题、交往问题、情绪问题等,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活动。条件不成熟的,可以先成立心理协会等学生组织,发挥同伴教育的功能,开展心灵驿站、健康快车等活动让学生愿意接受、乐于接受心理交流与辅导。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学生还是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或者是感觉进入心理咨询场所都难为情。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不断摸索出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完善和发展自我。

4.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一方面应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入心理健康文化的元素,让“心理健康”就像“吃饭、上课、运动”一样在校园中成为一个习以为常的字眼,为师生接受而不受排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微信等学生已经“爱不释手”的平台加大宣传和常识性知识的普及教育,注入正能量,积极营造团结向上、和谐共进的人文环境,加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精神需要和心理需求,同时采取多种途径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5.建立心理危机反应机制

学校应设立校、院、班三级心理危机预警和突发事件反应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及时实施心理辅导,遇到突发事件能迅速反应并做好妥善处理。学校、学院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应把心理危机包含进去,同时班级设立心理健康联络员,使学校和学生实现无缝衔接,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尽量避免问题发生或减小问题影响。

6.积极推进联动机制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家庭、个人等多层面多方位因素影响,单靠学校教育引导还不够,需要全社会关注但又不能重视到引起恐慌。高校作为主要教育管理阵营,需积极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建立起学生家长、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导师、学生干部等互通有无、网状联络的联动机制,运用团体的力量,努力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大学生要从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时代要求加强自我教育与心理调节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担负着祖国和人民的希望。大学生在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来审视自己、塑造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就有了方向和动力。

1.正确认知自我

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容易产生自卑、胆小、拘谨、敏感、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对自己的评价偏高,容易产生以自高自大、孤芳自赏等心理问题。所以大学生在对自己进行认知的时候,要全面综合地把握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2.提高适应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身体上、 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社会适应状态良好,意味着个体与环境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这样便会情绪乐观稳定,学习、工作游刃有余。在适应外界环境时,大学生应摆正心态,降低期望值。

3.积极转变观念

观念的保守、认知上的无知是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首要原因。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人人都可能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样有心理问题的人才会积极、大胆、 坦然地去求助。

4.学会与人相处

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大学生应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懂得与人交往的方法,欣赏别人,真诚地赞美别人。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人格魅力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欣赏与接纳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

5.树立正确目标

大学生成功的欲望非常强,都想达到自己设定的或者家庭赋予的目标,但这些目标并不都是合理的。如果能对自己的能力和设定的目标做出客观的评价,那么就少受挫折,并能充分发挥才能。反之,则会受挫,进而影响对自己的认知,造成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自己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实现或接近目标,这样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6.参加团体活动

很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往往是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有自闭倾向。而这些人最需要的就是打开心扉,看到外界。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能使人打开自己的心灵,增强人际交流,发挥自己的专长,缓解内心的压力。出现心理问题,越是封闭自己、压抑自己,越是易进入了恶性循环。正视心理问题,投身于各种活动,能使注意力很自然地转移到外部有趣的活动中,从而更好的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跟着大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状态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并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有效的机制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 [Z]. 教思政厅,2011

[2] 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版),2004,(5)

[3] 赵川林,吴兆方.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 刘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喜与忧[N].中国教育报(新闻视点),2011,(9)

[5] 王芳,李国保.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浅析[J].科教导刊,2011,(3)

第10篇

关键词: 课外活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采取了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健康专题活动等,这些直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很有必要,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上几堂课,听几场讲座就可以完成的,而应该渗透在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活动中,通过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完成。其中,利用大学生参与面广的课外运动,是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其实践性、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全体性。

大学是人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发展阶段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经历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伴随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大部分是成长过程中伴随的发展性问题,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2.自主性。

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都逐步走向成熟,大学生有能力发现自己心理上的适应不良,一次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心理碰撞,能激发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并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调节身心不适,逐步化解心理矛盾,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3.社会性。

大学不是脱离社会的独立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的各种思潮和风气,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不断冲击和影响大学生还不成熟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也正是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矛盾和不适应。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社会的过程中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优秀的人格品质。

4.伦理性。

伦理道德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能够增强人们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的价值观是心理发展的航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是必然的要求。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大都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负责,他们从规划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心理老师的培训等宏观的工作,到学生的团体辅导、个案咨询、活动设计指导具体的工作,开展的工作面比较广泛,涉及层次比较多,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数少、工作量大形成突出的矛盾。当前仅仅依靠专业心理老师的教育难以满足教育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二、高校课外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

高校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以其自身的实践性、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学校育人功能的延伸。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育人作用,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应用、实施、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有其显著优势。

1.自发性。

高校课外活动多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以自觉自愿为主。正因为学生是自愿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外活动,所以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很广。由于成员之间的兴趣爱好一致,共同语言多,活动往往充满热烈而活跃的气氛。同时,学生主动参加活动为他们表现自我、发展个性创造了良机,让他们踌躇满志的心理得到满足,更快地适应、融入大学生活。

2.群众性。

课外活动的多样性,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将心理康教育渗入课外活动,是进行朋辈心理互助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及时性。

3.自主性。

课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组织、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主总结,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助活动,不仅能让心理教育活动更加贴近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4.实践胜。

课外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能认清自我,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或缓和心理冲突,顺利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可以更多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正是由于课外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诸多优势,因此课外活动成为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应用、实施、推广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各种活动,能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地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改变,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整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好地融入高校课外活动中

1.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一些能力较低、性格内向的学生害怕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不敢参与活动或在活动中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应开展具有趣味意义的大学生趣味运动会,采用学生优势的活动内容或趣味性的活动内容,如:拍球进筐、跳绳比赛、背对背运气球、五子棋大赛等,降低活动要求、加强引导,给予鼓励,借助学生的力量,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在趣味活动中成长。还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如:各类晚会、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篮球赛等,营造融洽轻松的活动气氛,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同时要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一定的奖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开展各类竞技性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课外活动内容的竞赛性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外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树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可举行辩论赛、心理知识竞赛、大学生运动会等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在赛前认真组织,赛后认真讲评,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使学生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围绕相应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在班会、团日中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激励机制,使好的学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水平较低的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努力进取,争取进步。各类集体项目多数内容具有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养成学生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在课外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重点学生选择不同的活动方法。

有些学生因家庭和环境的原因产生自卑、畏缩心理,性格内向、不敢面对困难、害怕挫折、做事缺乏信心,对学习和生活缺乏自信,甚至逃避现实。在课外活动中,应多采取寝室互助式参与,在大型文艺活动中采用集体赠票、集体参与、集体鼓励等方式,引导他们参与一些难度不高的活动,让他们体验到收获与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逐渐树立信心,摆脱自卑、畏缩等不良心理的束缚。

4.开展主题性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周、教育月,举办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征文、心理影片赏析等系列活动,在校园内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影响,积极投身到学习生活中。

学校还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互相关怀与支持的意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健康、和谐、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炼,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把学校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

[2]李宏国,周彬,王成山.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探.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3]何少颖.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4).

第11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1.引言

自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在21世纪,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十余年的深入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随后,大量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学法上,已不拘泥于教师对学生的简单讲授,而是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技能运用。因此,教育部在2011年专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在该文件中,要求该课程要“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体验式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

2.体验式教学法

2.1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体验式教学即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学习者在情境中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进行验证,在体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提高技能。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体验式教学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灌输,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和技能的形成。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但并非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减弱。相反,体验式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创造性,这体现在体验式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根据库博1984年建立了体验学习循环模型

2.2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从课程性质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课程目标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外,还应掌握自我认知、人际沟通、自我心理调节等技能。

因此,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课程中,是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领悟与理解情境中的丰富内容,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分享体验达成共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理念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教学形式来说,体验式教学一般有游戏体验、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现实体验(社会实践);从教学过程来说,心理健康课堂上体验式教学大致经历这几个流程:(1)体验,根据教师预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全身心去体会情境的中的问题和冲突,形成自我体验。(2)分享,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认真倾听他人的体验,由于每个人的背景、动机不同,对相同情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就不同。(3)总结,在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揭示问题本质,讨论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形成可行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预防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4)内化,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摧毁旧的不合理信念,建构新的理性信念,在学习、生活中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在课堂上,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某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其中,“分享”和“内化”环节尤为重要。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学生的体验汇集起来,基本形成了课堂所要传授的知识框架,这会让学生体会到强烈的成就感。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感悟。一堂心理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在走出教室后,内心是否有所触动,有所感悟。

3.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堂中应用的优点与不足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教学效果较好。银星严(2010)随机选取了400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平均分成2组,分别使用体验式教学和传统讲授式教学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随后,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等四个层面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接受体验式教学法的学生在四个层面均优于接受传统讲授法教学组的学生。学生普遍认为,体验式教学形式新颖、充满活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深刻体验,从而使认知发生改变。因此,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课堂上被广泛应用,采取的形式有团体心理辅导、角色扮演、案例法、小组讨论、学生讲课等等。其中,运用较多的是团体心理辅导角色扮演及案例法,据研究者报告,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作者通过阅读前人的报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体验式教学法在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尚存在以下局限:

3.1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体验式教学主要按照“体验——分享——总结——内化”的流程进行,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其中,“分享”是最重要的环节,尤其在实践课上,分享的时间要占相当大的比重。分享是教师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心理体验。通过分享、交流,学生把从自己的角度所经历到的体验呈现出来,每个学生就能从各个角度看到问题的面目。在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由于课堂人数、时间等限制,而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分享。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常是几个班合成一个大班来授课,人数一般都在100以上。这就使得在实践课上,教师要按照所设计的活动程序去开展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而分享环节则是草草了事,基本上只有几个学生简单陈述自己的感受。从整个课堂过程,给人的印象是气氛活跃,参与度高,而实际上,只是相当于做了个游戏,下课之后,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增加什么。这就使得课堂流于形式。这就使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在“分享”的过程中,有些人的心理冲突就得到了解决。例如,作者在一次以信任为主题的教学中,设计了“盲行”活动,在分享的时候,有一位学生A流着泪说自己被蒙上眼睛后,认为自己的好朋友一定会很快来带领她,但是等了很久,感觉自己身边的“盲人”都被带走了,只剩下自己一个,感到恐惧和失望。后来听到另一位同学B分享自己被蒙上眼的时候也非常恐惧,正在自己焦虑、恐惧的时候,忽然一只大手紧紧地抓住她的手,带领她走出教室,她感到那只手很温暖。听了学生B的分享,学生A忽然感到自己一直在埋怨朋友,却忘了感谢在自己万分焦急时向她伸来援助之手的同学。可见,如果没有充分地分享,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体验就无法进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更谈不上认知重建。

3.2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参差不齐。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构成相对复杂,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层次不同,教学水平不同,因而对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掌控能力也参差不齐。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作为辅助者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减弱。实际上,与传统教学相较而言,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传统教学是教师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对学生的知识灌输,教学程序是基本上是统一的,教师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要在情境中体验,从而形成知识结构。因此,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就尤为关键。如果没有适当的情境设置,就不能让学生产生适宜的体验,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体现了教师能力水平的差异,而能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则与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及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关。因此,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创新思维及人格魅力提出极大的挑战。

3.3教学效果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标准。

目前,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研究较多,而对其教学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教学效果如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从评价方法来说,大部分研究仅仅根据课堂气氛,学生参与情况等认为教学效果较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银星严则设计实证研究,通过问卷法比较接受传统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的两组学生在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等四个层面上的差异,但目前这类实证研究还较少。从研究工具来说,主要SCL-90,SDS,SAS等问卷,对体验式教学前后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对比。

4.建议与展望

4.1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班级人数多,分享不充分,体验式教学流于形式的问题,建议进行实践课时,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由几位老师带领。这样,每位老师带的学生就由100多人降到30至40人,从而保证每个人都能分享。

4.2针对体验式教学对教师能力带来的挑战,建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采用体验式培训法,让受训教师充当学生角色参与到活动中,体验学生的体验,并学习培训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

4.3未来应多开展体验式教学法有效性的相关研究,形成理论,制定良好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使教师能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不断改进以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志红.体验式教学的实践运用.教育与职业.2011(9):140-141.

[2]银星严.高校心理课体验式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教育与职业.2010(5):153-154.

[3]黄永坚.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广西教育.2011(9):78-79.

[4]卢春宏.户外体验式培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5-67.

[5]李明.论高校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97-100.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导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了高校学生残害同学和动物的惨痛事件,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大学生用硫酸泼熊、投毒事件、学生患抑郁症、诈骗行为、自杀现象还是屡屡存在。刘海洋伤熊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刘海洋在校期间曾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故意泼洒在了北京动物园熊的身上和嘴里,直接造成3只黑熊、1只马来熊和1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严重伤害。这名大学生当时年仅21岁,已通过研究生考试。据调查刘海洋同学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校期间人缘也不错,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而且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说他自己从小就喜欢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当被问起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说“从书上看到熊的嗅觉特别灵敏,我就突发奇想想壮着胆子试一下。第一次用火碱没看到熊的反应,一个月后又想试验一下熊对硫酸有什么反应,但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当时看到熊那么痛苦,我心里也慌了。”还有最近发生的复旦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投毒案等,类似的情况很多很多,几年前的马加爵杀人案件至今想起来也非常令人痛心。

既然高校学生心理状况对学生发展如此重要,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就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积极探究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规范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最后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改善学生整体心理状况,提升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形成形式多样、学生-教师-家长相互协调的综合模式,具有机构设置规范化、咨询水平专业化、咨询队伍职业化、咨询内容细致化等特点。而在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不够。虽然大众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有所了解,但还是存在学校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的现状,相对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受的重视和投入仍然不够;同时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偏差,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这一阶段,对于促进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这一点的重视不够。

(二)高校心理咨询师配备和培训不足。目前国内高校的心理咨询师配备一般为2-3位,人手严重不足。活动室、发泄室、沙盘室、咨询室的相关设备配置不足甚至缺乏;同时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仅限于个别心理咨询或少有的团体辅导,以及少数选修课程的开设。这些举措形式单一,且不能涉及所有高校学生,教育效果甚微。

(三)传统观念导致社会对心理咨询接纳程度低。虽然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的相关宣传,但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对心理咨询存在抵触,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只占少数,对于发现学生的问题缺乏及时性。

(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缺乏扶持和协作等方面。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往往独立工作,与管理学生的辅导员教师以及学校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较少,开展工作时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使工作开展遇到困难。

二、探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针对现状就如何更好地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寻找更加积极可行的对策:

(一)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通过制作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对不同类别高校和不同年级本、专科生进行调查,通过访谈收集资料,统计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高校在健全和完善相关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同时,要加强理论研究,探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并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了诸多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整体上看,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需要较长时间来进行优化和完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根据前期现状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大致有这样一些:高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等等,这些高校常常容易忽视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没能起到有效地引导和矫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三)形成系统优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优化配套工作机制;准确定位心理咨询工作(将其放在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构建团队工作网络、构建多维立体的工作模式,主要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和心理咨询,设计不同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课题,通过教育实验验证其有效性;构建面对面心理咨询和网络心理咨询体系等。

总之,心理健康不是单纯心理的,也是社会与教育的。面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 2010

[2]裴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自尊和班级人际关系的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3]朱樱琼.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与教育[D]. 江西师范大学 2006

[4]李阳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