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

时间:2023-07-25 17:1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就业价值取向;就业岗位

一、引言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拓展,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共享经济等数字新技术的发展诞生新商业、新职业,使我国就业形态、就业结构、就业稳定性以及劳动技能需求都发生了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面向产业需求,在追求高就业率的同时应更关注学生就业质量,为劳动力市场输送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以创新为核心、以发展服务型经济为重心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态势。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人才供不应求、跨专业人才优势明显。新就业形态是经济业态发展、市场竞争与技术进步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断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无论从就业的政策导向还是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看,需要在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教育质量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优化劳动力结构,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学生就业的困境

1.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矛盾突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劳动力供给质量亟待提升。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比上年少增9万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速;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相对于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变化,人的变化是一种慢变量,实现职业转换需要一定的教育培训,转变就业观念需要更长的时间。新就业形态对已有的劳动、就业、培训、社保等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业态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创新的新引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滞后于新产业技术变革,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就业矛盾从就业规模能否扩张向就业质量能否提升转变。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就业数量,而忽视了就业质量。技术进步对就业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显现。党的报告指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年来,企业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受教育程度、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岗位被“机器人”替代,影响的就业岗位数量会持续增加,岗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劳动者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下岗失业。由于从人力资本投资到形成有效劳动供给通常会滞后于岗位需求,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的意识不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等特点。薪金待遇、就业岗位、行业发展和职业空间仍然是当前大学毕业生最关注的因素。大学生找一份工作谋生并不难,但谋求优质岗位和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难度系数比较大。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困顿之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麦可思研究院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我国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就业满意度为65%,2018届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比例达6.99%,对就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和“发展空间不够”。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2%,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的2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性逐步增大。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特点,逐利性与求稳性并存、就业目标偏高与期望个人价值实现并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趋向多元化,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人员数量不断提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引起了整个社会就业方式、岗位结构的变革。互联网公司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新兴高地。

三、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路径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大学生的协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需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在对接新产业、新职业的基础上,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和跨界协同创新,实现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和系统高水平匹配,培养出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希望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薪酬待遇持续提高、工作条件不断改善、职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实现高质量就业首先要有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来自高质量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将推动高质量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和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政府要强化宏观管理职能,为高职学生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具体来说:政府正确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做好产业引导和企业帮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统筹优化人力资源供给与改善劳动力市场需求;强化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之间的协同联动,将就业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运用好“互联网+”推进就业转型,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为高职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从事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权益,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推动高质量增长与高质量就业同步实现,让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转化与就业质量提升并行不悖,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质量的带动作用。2.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的协同发展。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新技术发展催生了新的就业需求。新产业能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和更加优质的工作岗位,企业需要具有吸收问题、转换问题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培养适应新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必然以质量为前提。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与行业企业、研究院所、政府部门等不同社会主体建立协同机制,推进校政协同、校地合作、校产联合、校企对接,建成教育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学生联动的“互联网+就业”跨专业协同创新平台,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线上精准对接、线下高效服务。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牢牢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吸引更多的企业专家、技能大师走进课堂,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打破高职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间的体制壁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师资特点和学校的区域影响力、区域产业特征和区域供应链以及企业资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现代学徒制,让企业的人才培养前置化。整合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各主体的资源,不断完善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创联盟等教学模式,使各主体的人才、专业群、地理空间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增强人才培养对新兴就业领域、新就业形态的适应性和契合度。根据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企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资源要素融合的平台和机制,更多地把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构建“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就业生态共同体”,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保政策,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促进公平就业和大学生社会性流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新的就业特点进行科学研判,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将就业大数据多向精准反馈至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等各环节。以精准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升就业大数据对人才培养改革的决策咨询功能,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一体化的精准就业指导工作格局。3.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新范式。当前,“三新”经济已经以标志性的智能、个性化服务、社会化共享、跨界融合等多维特征涉足三大产业的方方面面,创造新需求,形成增长新动能,产生新就业模式和新职业岗位。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关注社会发展变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新范式。高职院校应推动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把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根据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设置专业,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技术进步相适应,对专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重新设计和精准界定;加大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力度,构建基于产业链、融入新知识和新技术技能的专业课程体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转化为“知势”,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4.注重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提升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不能选择那些脱离实际的职业,需要把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就业价值观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高职院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教育,注重专业基础能力、跨领域协同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缩小大学生就业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的统一,由就业指导教育转向职业生涯教育。高职院校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生源特点,实施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教育,做好学生求职状态跟进、企业招聘状态更新,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要改变大学生就业“从众”选择的行为,使大学生积极面对职业多元性选择的挑战,将“高起点就业”观念转到“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灵活就业”“动态就业”观念上来,找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蔡跃洲,陈楠.新技术革命下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就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5):3-22.

[2]罗筑华,王汉青.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中的现实审视与路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134-138.

[3]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苏丽锋,赖德胜.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2018(2):32-38.

[5]杨礼雕.以“互联网+”模式推进大学生精准就业[N].光明日报,2019-03-31(15).

[6]马廷奇.高职院校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25-30.

[7]任雪园.变革与转型:智能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审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9(28):12-17.

[8]张纪南.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J].求是,2018(12):24-26.

[9]王霆.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J].高教探索,2020(2):108-114

第2篇

关键词:职业指导 更高质量就业 作用

党的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也表示人民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和人民期待过上更好生活的深刻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是对就业工作的重新定位和战略性转变,更是对就业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和总体要求。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就是帮助就业、帮助就业稳定和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与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总体要求和方向是一致的。因此,要在新的要求下推进职业指导的研究、实践和创新,研究并正确认识职业指导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更高质量就业的理解

国外有关就业质量的探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美国的“工作生活质量”到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和欧盟的“工作质量”再到近年的“高质量就业”,Schroedr,Fredric K.(2007)认为高质量就业是指个人在其认为具有挑战性和满意感的工作的综合环境中获得谋生所需工资的能力,并且强调收入并非高质量就业的唯一衡量标准。从已公开的文献来看,国内尚未有学者对“更高质量就业”作出明确的界定,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2年11月在答记者问时,认为“更高质量就业”从宏观层面来讲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

综合国内外对高质量就业的探讨,结合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更高质量的就业至少应体现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高质量就业和充分就业并重,也就是质量与数量要有机统一,两者并重,协同发展,如果大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个大学生群体而言也不能说是更高质量的就业;二是人职匹配,人尽其才,能找到与个人兴趣、性格和所学专业技能水平相适应的工作,个人的专长与优势也能得到发挥;三是工作满意度高,对工作薪酬、区域、环境、文化、发展等因素感到较高的满意度;四是和谐的劳动关系,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与周围人、工作环境、劳动条件都能形成和谐的关系;五是良好的可持续就业能力,即能成功进行初次就业,倘若失去了某一份工作也可以顺利获得另一位较好满意工作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获得稳定工作的能力。

二、对影响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原因分析

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5%,比2011届(90.8%)略有上升,但就业的2012届本科毕业生中,仅58%对就业现状满意,“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占42%,其中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满意度最高,但也仅为69%。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不高间接折射出了影响当前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一些现实困境,结合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和对毕业生个体的跟踪访谈,认为导致当头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1.未能转变就业观念

受家庭传统观念和社会上有房有车、高富帅的风气影响,大学生依然普遍存在追求“铁饭碗”的稳定、期望优越环境的安逸、攀比眼前的高收入,而向往到大城市、大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工作,却不愿意到基层和农村、欠发达地区、冷门和艰苦行业等工作,眼高手低,急功近利,让他们不能及时与用人单位签约且与就业机遇擦肩而过。

2.结构性失业

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发展和“经验准入”等市场因素变化而与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素质、能力、数量不匹配而出现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其显著的特点是一些大学生找不到适应自己的岗位,而一些岗位又招不到所需要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职位空缺与大学生失业并存,俗称“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存在。

3.就业的主动性不够

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兴趣、性格和评估自己的能力与特长,面对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作出适应与调整,从而产生择业迷茫、就业逃避、心态消极的现象,对待周围提供的就业信息总抱着无关紧要、与已无关的态度,在择业时也是左顾右盼,在遇到工作机会时也不能精心准备简历和积极求职面试,依赖性强,适应性不足,严重缺乏就业主动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

4.素质欠佳与创新动力不足

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学习不过硬、平时参加实践活动少和综合锻炼不够而出现素质与技能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个别经济困难、心理困难的“双困”大学生更成为就业的帮扶对象。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在初次获得就业工作后,由于在智商、情商、才商等方面的积累与创新动力不足,而容易被用人单位在用工后辞退而再次失业。

三、职业指导对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作用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它强调指导对象不仅仅是求职者而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强调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就业而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人尽其才,强调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某一阶段和时期而是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一个过程,强调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提供职业信息而是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功能。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研究与实践中,职业指导是主要以大学生就业服务为载体来发挥其作用和重要性,既直接体现在就业服务的过程之中,又间接地体现在就业背后的一些职业指导环节之中。

1.职业指导推进就业结构的优化

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一个关键着力点就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从而避免结构性失业,使人职匹配,人尽其才。黄炎培先生认为“所以一个人职业和才能相当与不相当,相差很大。用经济眼光看起来:要是相当, 不晓得增加多少效能;要是不相当,不晓得埋没多少人才”。职业指导对人才与经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产生作用,进而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主要可体现为:

(1)职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素质,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力支撑。劳动者素质是决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海南省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在2013年视察海南省时讲到:“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而要珍爱呵护好就需要有投身环保事业热情的环境类人才,然而海南省环境类人才资源十分紧缺,加强职业指导将帮助大学生学习好环境类专业知识在海南是大有作为的,最后选择留在海南工作。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意思是说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海南越是人才资源相对紧缺,就越要注重通过使用人才来促进人才成长,加强职业指导将有助于让这些刚刚留在海南省工作的毕业生在今后扎根海南,也将有利于吸引更多大学生选择海南,参与到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去。

(2)职业指导为人才与经济搭桥,实现单位用人与大学生就业的双方平衡优化。专业对口率不高是目前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应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和重要性。职业指导是架在求职者、用人单位、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行业的发展会带来职业岗位的变化,而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不同,所带来的社会需求变化要求学校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因此,通过职业指导的提供单位用人服务和人才需求调查,学校可以了解社会对大学各专业的学生需求状况与变化,进而按照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改革教学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通过对大学生个人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满意的工作,使大学生在大学所学与在社会所用两者能紧密联系起来,继而提高专业对口率和人职匹配程度,最终实现大学毕业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大学毕业生资源的浪费,从而不断优化就业结构,。

2.职业指导增强大学生职业幸福感

职业幸福感是更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体现。所谓职业幸福感,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让员工获得职业幸福感是检验一个用人单位管理成效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而相对于大学生而言,拥有职业幸福感,是求职赢得一份与自己十分匹配的工作的一种体现,也是毕业生后高生活质量的一个特征,更是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职业指导对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两个主体对象开展服务工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幸福感,主要体现在主观上和客观上两个方面:

(1)职业指导对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生涯进行辅导,提高主观的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可以来源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从事农资行业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到乡镇和农村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但是他们若能有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精神,将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与行业发展结合起来,尽管条件艰苦,但是个人也会因为从事工作所带来的价值实现而感到幸福。职业指导正是通过在大学生作职业准备时提供引导,在选择职业时分析定向,在求职过程提供就业信息与技能培训,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促进发展,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正确择业、成功就业、适应职业,促使大学生找到职业幸福感的源泉,具体可以体现在:一是促进个人社会化,让自己懂得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如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二是促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明确职业价值取向,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如进行职业测试等;三是促进明智的职业选择,使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和就业市场的基础上作出明智的选择,如举行模拟招聘会等;四是促进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克服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冲突,如进行个体的生涯辅导等。

(2)职业指导对劳动保障政策的贯彻和企业文化的建设,提高客观的职业幸福感。大学生就业需要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相关政策,并积极利用有利用政策来服务于自身的就业创业,同时大学生刚开始工作,容易工作中权益受损或者无法适应工作环境,而职业指导能帮助大学生很好地适应就业,提高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一方面是职业指导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的指导能产生积极的就业影响,如在职业指导中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关系与权益保护政策,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双困”大学生的求职技能辅导,组织大学生参加SYB创业培训等,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或成功,虽然在初次就业时尽管会遇到一些困难,但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从而提高客观的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是职业指导帮助用人单位确定招聘大学生的岗位标准,并引导学生要注重职业发展,将个人的发展与用人单位未来的发展统一起来,从而获得个人奋斗的动力与团结合作的快乐,同时指导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注重团队建设,根据不同成员的特点建设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团队,并且整体上要建设一种积极、奋进、向上、和谐的企业文化,让大学生能在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中幸福工作。

3.职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稳定的工作是大学生在高质量就业中所期盼的,稳定的工作不仅仅体现在一个较好的工作岗位上快乐工作一辈子,更体现在失去某工作后能很快顺利获得新的工作岗位,确保个人能持续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而大学生要获得稳定的工作对自身而言最关键的是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职业指导可以从社会上获得用人单位对用人的标准与要求,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隐性和显性素质来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初次就业能力和再次就业的可持续就业能力。

(1)职业指导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提升,帮助大学生初次成功就业。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如果说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是学生得以就业的前提,那么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便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强大后盾。职业指导通过对就业政策和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创业能力、简历制作、求职技巧等指导,如针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通过职业指导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对用个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专业上朝环境评价师和环境工程师的方向发展,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辅导,从而胜任环保工作岗位要求。通过职业指导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进行培训,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活动的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职业指导促进对大学生教育教学和培训改革,帮助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职业指导既是与学校学生教育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又是连接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桥梁,能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职业指导一方面是海南农业和环保事业的发展,根据社会反馈和对人才需求的调查,调整教育教学结构,改进教育教学内容,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克服教育教学与社会脱节的弊病,从而培养能投身热带农业和绿水青山发展,能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长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是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终身培训作为着力点,研究职业生涯适应力对大学生学习成绩、求职行为、幸福感、就业能力的影响,促进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把握和迎接国际旅游岛建设所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不断提高生涯适应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变化进程中,能占领先机,主动对生涯变化作出适应与调整,从而提高持续获得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福丽.国外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研究概述[J].中国劳动,2009(10):29-32

第3篇

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学校艺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早在14、15世纪已经开始了,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更是成了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动机。著名德国美学家C・朗格曾说:“高尚的艺术,最有益于经济,为任何实业所不能及。可悲的是多数德意志人只知道艺术为快乐的、美的,而不知其实用的价值。”①美国未来学家、经济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90年代十大新趋向》一书中,以显赫的数据列举了西方社会最近10多年来在戏剧、歌剧、交响音乐、舞蹈、出版、美术等领域出现的新趋势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后,提出了“现代文艺复兴经济学”这一新概念。

西方的这种经济价值艺术教育观念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如今当我们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一步加速经济建设时,我们必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认识学校艺术教育中所潜在的经济价值,思考艺术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一、促使艺术市场的形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注重生活的质量,“美”正向生活、生产各个领域全面渗透。一方面,小到人们购置日常生活用品,大到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审美因素正超越实用功能而备受青睐;另一方面小到各家各户、机关团体,大到企业单位、社区,非实用性的艺术观赏品必不可少,而且正在普及和增多。一个“大艺术观”业已形成,未来的社会成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艺术知识和审美能力,就会像现在的文盲一样将与时代格格不入。现代社会、现代人已离不开艺术,这种需求正在直接刺激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商品消费并推动着社会经济发展。当然,公众的审美能力的形成必须靠学校艺术教育加以培养。

我国的艺术事业和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迅速发展,频繁的国际、国内的各种艺术交流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正在成为现代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反响。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作为特殊商品的艺术市场更是仅仅处于“前市场”阶段,正逐渐发育和成熟,也可望发展成为经济价值相当可观的新兴市场,但最重要的是有待于通过学校艺术教育培养广泛热爱艺术的、具有较高欣赏水平的社会群体,促进艺术欣赏阶层、艺术消费阶层和艺术投资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使其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能使社会经济增值。

不仅如此,艺术教育还在艺术市场培养出了大批的艺术家,他们通过所创造出的大量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为艺术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精神财富,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观众的需求,还造就培养出了大批爱好艺术的观众群体,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艺术市场的形成。

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技术美学与环境艺术的兴起是现代工业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而这都离不开艺术设计。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将艺术设计推向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样艺术设计的发展也将为社会提供一个广阔的市场。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规格,可反映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科学与文化发展的水平。在香港市场上,那些华丽的时装、堂皇的酒店、新颖实用的工业产品与五花八门的广告比比皆是,这些充分体现了该地区艺术设计与艺术教育事业的繁荣。早在1987年,当时香港人数仅500万,却拥有各类型艺术学院(包括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院)共13所,在校学习人员在1万名以上。而我国内地10多亿人口,在招收与培养设计人才方面还不及香港地区。进入21世纪以后,尽管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许多高校都办起了艺术设计专业,但由于仓促上马,教学质量却不能令人满意。

分析日本产品之所以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威望,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注重工业设计师的培养。据统计,日本在1980年就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学校20所。目前日本已有80万建筑师,21万艺术设计师,除此之外还有数万人接受艺术设计教育。日本在战后40多年培养了数十万设计人才②。这些人才为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今天我们要繁荣中国经济,赶超世界经济大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置于一个战略性位置。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艺术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普及艺术教育的基础,而它的提高又离不开艺术教育观念的改变与艺术教育体制的改革。

三、艺术化的环境是最佳的经济发展软环境

生产环境的艺术化有助于经济发展。现代工业管理把企业中的一切都纳入现代工业设计的范畴,空间宽敞、采光明亮、造型新颖、色彩悦目,一个与生产主体相和谐的艺术化环境,能使人产生一种愉快而保持中度兴奋的情绪状态,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从现代城市规划角度看,企业既是生产场所,又应是一个艺术化的环境,并成为一个社区、一座城市文明规划的组成部分。企业应当呈现出整体的程序感和独特的艺术性,使该企业职工产生自豪感、责任感和工作热情。这种深刻而持久的动机力量,能够对生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见,企业形象与环境的设计既是企业主管的审美选择的结果,又是他的价值、思想的体现。

舒适悦目的艺术化环境是井然有序的生产管理的延伸,高质量的生产环境也是高质量的产品观念的体现。审美观念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念的体现,企业生产环境艺术化到什么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志着企业领导的艺术素质达到了什么程度。而艺术素质的高低将潜在地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改革的思路和发展前景。

注释:

①范凯熹编著:《外国美术教育史》,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北京。

第4篇

众所周知,会计与经济互相依存,互为补充,会计工作总是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终,可以发挥其监控经济活动的重要职能,实现会计的理性认识,促进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又能够为会计制度的完善提供肥沃的土壤,会计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管理工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完善,两者的关系具体如下:

一方面,社会生产是推动会计思想和行为产生的根源,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会计这一概念才逐渐形成。在我国,西周时期发达的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会计一词被正式使用,成为我国会计史上的一大贡献。西方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成熟以后,复式薄记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会计、审计的全面发展。时至今日,现在会计牢牢扎根于当前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中,可以对会计产生正向或逆向影响,比如当经济环境比较恶劣时,容易引发会计信息的失真,不利于会计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会计发展的进程。

另一方面,会计的本质为给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咨询服务,并帮助管理者达到控制管理的目标。因此,可以通过财务会计或管理会计,为经营者搜集所需的必要信息,成为监管经济活动的有效手段。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如供求关系、科技水平或贸易条件等,使得经济活动的预测与调节,都需要行之有效的工具来支持,在这一背景下,会计以其反映和监控的职能,很好的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

二、深化乡镇会计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发挥乡镇会计在地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镇会计体系的完善与否,将影响地域经济与社会的顺利进行,也成为我国乡镇会计透明公开的基本条件。通过现代化的乡镇会计系统,能够向民众公开相关的会计信息、财务状况以及财政预测等会计信息,并为这些信息的可靠、详细与准确提供有力保证。由此可见,通过发挥乡镇会计在地区经济的主导作用,确保了公共资源与财产的使用,并可以防控乡镇财政管理中的各项风险,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或缺失的发生,从而促进乡镇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推进我国乡镇会计标准的建设

标准化是会计工作的最大特点,只有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才能确保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我国乡镇会计准则通常是制度与准则的混合体,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造就了我国乡镇会计准则与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还有较大差距,最突出的是对很多事务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条文规定,或是一些现有的标准难以付诸行动。因此,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会计标准,为我国乡镇会计标准查缺补漏,使得乡镇会计标准能够全面覆盖公共资产、债务或经济等各个方面,保证会计预测、核算的准确性。

(三)提高乡镇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提高从业人员所具有的会计水平,也是深化乡镇会计改革的重点。只有通过会计师的职业化,发挥人才优势在乡镇会计工作中的作用,探索创新乡镇会计管理工作,为助推乡镇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动力。因此,一方面,要完善基层会计人员队伍的构建工作,通过更新知识和转变观念,提升基层会计从业者的技能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乡镇会计提供的专业咨询服务,为乡镇财务管理保驾护航,以高水准的会计报告提高乡镇会计的可靠性与公信力。

(四)推进乡镇会计的信息化水平

对于乡镇会计信息化建设,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监督平台, 通过当地区县财务综合管理系统,对乡镇会计中的日常转账、提现等工作实现了严格监管,既有效地规范了乡镇会计的经济行为,又使得不同乡镇会计可以纳入统一的网络当中,方便上级单位可以对各个乡镇的会计信息查阅,因地制宜的对乡镇会计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可以为每个乡镇都设立一个财务管理的专用台账,可以实时监控划拨给乡镇的资金分配与使用情况,确保项目投资、政府采购等行为符合国家相关要求,既能保证资金不被挪用,又可以实现乡镇会计监管的全面性。

(五)选择农业经济开展会计监管监管

农业经济是乡镇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惠农资金支持乡镇农业,比如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以惠农经济来提升整个乡镇经济的发展速度。对于这部分惠及民生的财政补贴,应a从基础信息的采集与录入为起点,与其他相关部分联网,对补贴资金情况及时公开,确保补贴能发放到农民手。

第5篇

关键词 “三高”蚕业;农村经济;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F3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85-01

“三高”即产量高、质量高、效益高。“三高”蚕业就是指依靠科教兴蚕、良种良法产业化,实现桑产茧量高、蚕茧质量高、综合效益高。发展“三高”蚕业,是增强蚕业生产综合能力的有力措施,是促进茧丝绸深加工发展壮大的基础,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打造蚕业强省的必然要求[1]。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桑蚕产业列为重点加快发展的11个新兴农业优势产业之首,明确提出把桑蚕产业打造成为继糖料蔗产业之后,在全国甚至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近年来,广西地区的蚕业发展迅速。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区蚕茧产量连续6年名列全国第一。但目前仍存在种桑养蚕管理粗放、产业化程度低、蚕业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特别在蚕茧质量和综合效益方面与先进省份仍有一定差距,产业竞争优势不够突出。为做大、做强广西地区的蚕业,同时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自治区农业厅按发展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的“三高”思路,在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大力发展“三高”蚕业,并要求各地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紧紧抓住“东桑西移”的有利契机,加快落实、全面推进“三高”蚕业的发展,把全区蚕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提高单产、提升质量、增加效益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证实了“三高”蚕业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为促进全区蚕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促进蚕农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1 发展“三高”蚕业的具体措施

为发展“三高”蚕业探索切合实际的、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推广优良桑蚕品种、小蚕共育、方格簇营茧、省力化养蚕、生态文明蚕业、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高产、高质、高效——“三高”桑蚕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为措施,以谋划农民增收为主线,多方筹集资金,扎实开展工作,努力开创蚕业生产示范建设的良好开局,使农村的桑园面积、养蚕量、产茧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小蚕共育、方格簇、生态蚕业、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得到迅速普及和推广,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做法是在桑蚕生产主产区宜州(孟山屯、横山屯)、象州(庙鸡屯、大淮屯)、柳城(安乐屯、茂林屯)、鹿寨(长枧屯)、横县(镇兴屯)、环江(下寺屯、新庄屯)、武鸣(板新二队)实施10个“三高”蚕业生产示范基地村(屯)建设。

2 发展“三高”蚕业的指导思想

为突破广西地区蚕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自治区农业厅于2007年提出了“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蚕业发展目标[2]。同时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战略调整的有利契机,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建设蚕业强省目标,坚持产量与质量、效益并举的原则,整合资源优势,走良种良法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全面提高广西蚕业竞争能力,促进广西农村经济发展。

3 发展“三高”蚕业的目标

各部门大力整合资源优势,夯实产业基础,坚持良种良法产业化,提高产业集群效应,重点打造桂西北、桂中、桂南优势产业带,突出建设10个左右桑园面积为0.67万~1.33万hm2、产茧1.5万~3.0万t以上的重点大县;以广西地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为主体,创建亚热带区域蚕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提高全区蚕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专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充实和壮大蚕业技术队伍,推进科教兴蚕;大力培育蚕种品牌,做大、做强全区蚕种业;加快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组织开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办厂,加快延伸茧丝绸加工服装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以此促进农民增收、蚕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

4 发展“三高”蚕业对促进广西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4.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要优化区域布局,实现规模效应,发展“三高”蚕业势在必行[3]。根据发展规划要求,广西各地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了蚕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促进了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主要优化桂西北、桂中、桂南优势产业带,重点建设10个桑园面积0.67万hm2、产茧量1.5万t以上的大县。大力培植一批茧质优、丝质好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积极稳妥地推进产业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4.2 促进桑园面积增加、蚕茧产量提高、蚕农收入提高

实施“三高”蚕业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2007年10个示范村(屯)的统计数据为例,在桑园面积、蚕种饲养量、蚕茧产量、蚕农收入等都有大幅度的提高:①2007年10个示范基地村(屯)桑园面积达到377.13 hm2,同比增长(下转第396页)

(上接第385页)

9.7%。②2007年10个示范基地村(屯)蚕种饲养量达到26 144.5张,同比增长12.77%。③2007年10个示范基地村(屯)蚕茧产量达到1 044.84 t,同比增长14.25%。④2007年售茧收入达到1 784.47万元,人均收入达4 847.79元。

第6篇

据县统计局对我县城镇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进行测算,我县城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分数为66.542分,根据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33个指标,分别计算出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每个指数值的范围界于0到100之间,以2001年为基期,从数据表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城镇综合发展向好,总体发展趋势向好。2003年我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分数达到66.542分,比2001年上升了3.475分,上升了5.22个百分点。

城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方法。

一、指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每个指数值的范围是介于0到100之间,在单项指数中,每一个指数值代表一个镇在该方面的水平高低,指数为100代表基期年度的最好水平。在综合发展指数值中,每个指数值代表一个镇在该年度综合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指数的高低反映的是一个城镇发展的综合水平的高低,在年度和年度之间,该指数既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又可以进行纵向比较,既可以反映它的相对变化程度,又可以反映它的绝对变化程度。二、指数的计算过程:在确定测评指标体系以后,我们将根据主成分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每一个县(市)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评,计算过程如下: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原始数据同趋化和无量纲化;其次,计算相关系数。对标准化后的每两个指标变量间计算相关系数,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关系数矩阵。第三,计算其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第四,选择综合反映该经济现象的主分量;第五,确定该主分量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元素值为各变量的权数;第六,计算指数值。以以上确定的权数对经过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加权合成,从而得到反映各因素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最后,以各因素的指数值进行加权合成,计算出县(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综合指数=0.5*发展水平指数+0.2*发展活力指数+0.3*发展潜力指数。

表(一)

乡镇名

分值(2003)

分值(2001)

仙槎桥镇

77.4

74.3

两市镇

87.5

85.5

廉桥镇

81.3

79.8

九龙岭镇

66.3

62.4

灵官殿镇

54.8

49.5

流光岭镇

60.7

56.7

佘田桥镇

64.2

60.7

团山镇

67.4

61.7

砂石镇

48.9

46.1

火厂坪镇

70.1

66.8

牛马司镇

64.4

61.4

范家山镇

55.5

52.3

表(二)

分值

镇个数

百分比

镇个数

百分比

2003年%

2001年%

80分以上

2

16.67

1

8.33

70-80分

2

16.67

2

16.67

60-70分

5

41.67

5

41.67

50-60分

2

16.67

2

16.67

50分以下

1

8.33

2

16.67

合计

12

100.00

12

100.00

下面前谈一下如何提高乡镇统计素质确保数据高质量的方法:

乡镇统计是最基层的一级综合性统计单位,是确保数据源头的关键单位。乡镇统计人员担负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重任。因此,乡镇统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但是,目前乡镇统计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统计的质量,本文就素质方面对数据的影响作粗浅的探讨。

一、乡镇统计素质状况对统计数据的影响1、法制意识薄弱,抗干扰能力差。从《统计法》诞生,地方统计法规、条例和处罚办法相继颁布,已近二十年。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实行目标管理体制,政府和部门下达的考核任务要完成,乡镇领导和统计员的统计法律法规意识较为淡薄,造成乡镇统计在正常的统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为的因素干扰,不得不按照某些人的意识更改统计数据,形成虚报、瞒报的现象。由此一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带来极大的危害性。2、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统计数据准确性较差。由于乡镇统计的人事权在当地政府,统计员待遇不高,监管机制不健全,不能实行有效的管理,造成人浮于事,干好干坏一个样,当上级统计部门把统计任务布置下去,乡镇统计员往往不是考虑怎样做才能搞准统计数据,而且首先考虑怎样的统计数据才能迎合满足领导的意图。工作起来,缺乏工作热情,马虎应付,没有严格按照统计制度的要求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必然会造成统计数据准确性较差。3、乡镇统计人员业务不熟识,出现统计数据差错率高,可能会造成统计失实。这主要是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乡镇领导对统计认识不足,统计工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人员形同打杂,要兼顾多项工作,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而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其他方面,使乡镇统计人员不能专心搞好统计,造成多数的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但仍是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搞好统计必须的知识,难于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数据不时会出现某些差错。

二、由于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大部分统计人员在统计岗位上工作都不会超过三年,并且刚换上来的统计人员往往是临时变换,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统计工作没有交接好就匆忙上阵,做起统计工作来,不知从何着手,只能糊寻几个数字,就当作是统计数据,上报了事,这必然会出现差错,甚至会造成统计失实。从惠阳在去年各镇上报工业年报看,问题还是较为严重。有3个镇年报期间是新换上来的统计员,当中有1个连那些单位属于工业都分不清,报表内的指标及平衡关系也不懂,工业总产值是按计划数上报,根本就没有进行统计,统计变成数字的游戏。4、文化素质不高,乡镇统计分析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地发挥统计的服务职能。作为一名合格的统计员,不能满足于对统计制度的了解,掌握统计数据的搜集、加工、整理、审核汇总上报等工作,还要对数据准确性进行评估,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作出恰当的分析。但是,目前乡镇统计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只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在数据评估和统计分析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基本不能对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估以及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利用统计资料,为领导及时掌握经济运行情况提供翔实、细致的分析材料提供参考,发挥统计的服务职能。

三、提高乡镇统计素质以确保数据高质量的几点看法1、加强对乡镇统计员的管理,保持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是确保数据高质量的根本。统计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它不但要求统计员具有一定业务水平,同时要熟悉该地区的基本情况。任何一个乡镇统计人员,没有经过一段时期的锤炼,是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胜任统计工作。如果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就会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因此,要确保数据的高质量必须具备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

2、加强对乡镇统计员的管理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对乡镇统计员的管理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提高乡镇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之重视统计工作。目前仍有些领导认为统计是“闭门造车”,不了解统计的有关法制法规及制度,使统计员辛勤劳动得不到承认,这必然会挫伤统计员的积极性,统计数据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宣传统计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统,保证统计的权威性,不断提升统计地位和作用,使领导体会统计的真实性和作用。②、注重乡镇统计员的培养。作为上级统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对乡镇统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不断提升统计员的工作能力,引导他们在统计岗位上做出好成绩。③、坚决制止随意调离乡镇统计人员。根据《统计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制定调离和调入乡镇统计人员的基本条件、原则及相关手续。对于一些无视《统计法》随意调离统计人员的,应采取必要的行政和法律手段加以制止,确保乡镇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

此外提高乡镇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是确保数据高质量的保障。任何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操作水准,统计也是如此。如果统计人员不是按其职业道德工作,随意报数,就会出现虚报、瞒报的现象,统计数据的质量就得不到保障。要提高乡镇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统计职业道德教育核心是爱岗敬业、实事求是、依法统计,是每一位乡镇统计人员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要积极结合统计工作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倡导广大乡镇统计工作者热爱统计事业,献身统计事业,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3、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确保统计数据高质量的关键。乡镇统计是属于基层统计单位,是主要的源头数据之一,县级统计部门有很多数据都是由乡镇统计上报,其上报数据质量极为重要,只有把握好统计的真实性,才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这就要有一批精通业务知识的乡镇统计人员来完成才能确保。在提高乡镇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方面有:一是花大力气,采用多种形式培训的方法,以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二是在统计工作中,针对乡镇存在的问题,互相交流,互相沟通,认真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掌握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乡镇统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三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乡镇统计人员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方面的洞察能力,开发利用统计资料,提高统计的社会效益;四是创造条件,鼓励统计人员继续进修,同时,在更换乡镇人员时,要把好关,尽量让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充实到统计队伍中,逐步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的整体文化修养。

第7篇

对全市今年乃至“十二五”时期的质量工作进行安排安排。刚才,今天这次会议是市政府研究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惩办近年来全市质量工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献波同志宣读了有关惩办决定,县政府、市住建局、远东传动轴公司等先进单位代表做了典型发言,省质监局副局长姜慧忠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市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质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继续快速发展。一是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全市工业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3.5%药品抽验合格率、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合格率均达100%累计有350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90多个产品通过计量合格确认;主导工业产品采用国际规范、国外先进规范比率达70%以上,建立国际规范化组织1个,国家规范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会4个,名优产品总产值超500亿元。二是品牌培育实现突破。目前,全市中国名牌产品8个,中国著名商标3个,地理标志产品6个,河南省名牌产品65个,河南省优质产品73个,河南省著名商标73个,名优产品累计达到200多个,总量居全省前列。三是规范化建设效果显著。全市创建国家服务规范化示范单位1家,国家级农业规范化示范区10个,省服务规范化示范单位4家,省级农业规范化示范县5个,省级农业规范化示范区23个,19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24个产品获得有机绿色食品认证,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规范化工作综合试点市。四是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形成了领导责任机制、考核督查机制、激励引导机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市、县政府分别成立了主要领导负责的质量兴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质量兴市责任目标考核细则,出台了名牌创立、规范化贡献、市长质量奖等一系列奖励政策,有力保证了质量工作的深入开展。

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质量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质量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质量工作重视不够,看到成果的同时。没有将质量工作放在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去把握、去部署;个别企业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淡薄,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二是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市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多数企业产品执行规范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档次和规范化水平低,生产经营存在一定平安隐患;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不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工程节能设计创新有待提高。三是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质量平安信息化建设和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缓慢,社会监督机制、质量平安预测、预警平台和快速反应机制尚未形成。对此,必需高度重视,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下面,就做好全市质量工作,讲3点意见。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做好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指产品的内涵、成分;所谓量,所谓质。指产品的多少、规格。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来看,无论是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还是工程建设、环境提升等工作,都和质量工作密切相关。质量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群众利益的警戒线,也是衡量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只要我把质量方面的各项工作都做好了兴市就一定能够成为现实。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决策和行动,必需从战略高度认识做好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提高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使质量工作更好更主动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加强质量工作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市正处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时改善,生态环境较大改观。但同时,市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发展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较少、规模较小,人口、资源、环境尤其是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必需以提高质量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质量工作,提高经济效益,集约节约发展,全面节能减排,坚持发展的稳定性、增强协调性、提高可持续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而实现科学发展。

(二)加强质量工作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肯定选择。当前。市经济总量、经济质量都跃上了新台阶。但全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不多,真正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较少。因此,只有强化“以质取胜”意识,努力打造一批高质量品牌产品,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才干提升我市企业、行业和区域的竞争力,才干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得先机。

(三)加强质量工作是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需要。质量涉及大众。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更是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平安息息相关。近年来,由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等问题引发的质量平安事件时有发生;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制假售假等质量道德问题屡禁不止。特别是三鹿奶粉、香烟重金属超标等质量平安事件,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质量平安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抓不好质量工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无从体现,抓不好质量工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无从保障。各级政府必需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切实加强质量工作,以质量改善民生,以质量保证和谐,以质量促进发展。

二、从保证发展动身找准做好质量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市质量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高两好”总体目标,以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为主线,以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监为核心,强力推进“八项质量工程”着力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切实发挥质量工作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富民强市、实现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又好又快发展中的积极保证作用。

建设以发制品及护发用品质检中心为骨干的综合检测基地,主要目标是2015年。新建1-3个省级及以上质检中心;培育河南省名牌产品60个以上,培育质量诚信体系建设A等企业60家以上,主要工业产品按国际规范或国外先进规范组织生产达到85%以上;主导和参与制订国家规范10个,参与制修订地方规范20个,建设农业规范化示范区10个,地理标志维护产品8个;新建、更新、改造社会公用计量规范60项,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要着力抓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

(一)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继续深入开展以质量兴市、质量兴业、质量兴企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振兴活动。落实各级政府质量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加强宏观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充分发挥产品规范、许可证、认证认可等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关口作用,努力构建政府综合协调、部门密切配合、企业主体责任充分落实、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质量工作新格局。

(二)突出抓好品牌创建工作。不时加大品牌的培育力度。以品牌经济助推全市经济发展。要立足我市区域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状况和行业特点,制定市名牌战略发展规划,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要以我市三大主导四大特色产业为重点,依托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加大品牌的培育力度。要在产业集聚区中大力开展“品牌创建示范区”活动,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或集团。要扎实做好品牌创立的基础性工作,大力推进“信用”建设,组织好特色产品、知名品牌的宣传工作,打造和叫响更多的制造”名片。

(三)积极推进规范化建设。以规范化生产为抓手。坚持产品质量。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大力实施规范化战略的有关意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规范和国内先进规范,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订国际、国家规范,重点围绕风电装备、智能电网、新资料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致力于实现原始创新技术专利化,专利技术规范化,规范实施产业化和国际化,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农业规范化工作,围绕我市烟草、中药材、花卉苗木、腐竹、蜂产品、三粉等特色农业,建立完善优势农产品规范体系、现代农业规范体系、农产品流通领域规范体系和农业投入品标准体系,积极争创国家、省农业规范化示范区,重点创建襄城首个省级循环经济规范化示范区,力争长葛蜂产品地理标志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要大力推进服务规范化,以生产业和生活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服务业规范化体系建设,培育壮大我市服务业品牌。

(四)重点强化质量平安监管。质量是基础。守住底线,确保质量平安不出问题。要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平安监管长效机制,加强食品药品生产流通全过程控制和监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平安专项整治,积极推进食品药品平安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消除食品药品质量平安隐患,坚决遏制各类食品药品质量平安事故发生。要加强重要产品和区域的质量平安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建立完善质量问题追溯、缺陷产品召回、市场退出和责任追究等项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严惩质量违法违规企业。要加强建筑、公共设施等工程质量监管,严格落实质量平安责任制,积极开展工程质量管理创新,严格工程建设强制性规范规范和要求,杜绝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发生。要加大生态质量平安监管,切实把资源节约、环境维护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五)提高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加大产品质量技术检测机构建设力度。依托龙头企业,高标准建设一批以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为核心的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强力推进国家级质检中心建设,及早启动电动汽车零部件、电动汽车充电站、钧瓷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调研立项工作,加快蜂产品省级质检中心筹建进度。要加强质量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电子政务、质量状况、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健全以企业电子质量档案为核心的质量监管动态数据库,加快全市质量平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质量信息服务。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产品检测实验室,有条件的企业要力争建立国家和省级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不时提高技术检测能力和水平。

三、从抓好落实着手强化做好质量工作的推动力和保障力

做好质量工作,既是当前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程,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营造环境,强化保证,扎实推进。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继续把质量兴市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亲自抓;要建立健全质量兴市工作目标考核机制,落实责任,逐级负责。要完善质量兴市经费保证体系,保证质量监督抽查、名牌战略推进、技术改造等方面的经费投入,确保质量兴市战略取得实效。

(二)要落实工作责任。质监部门要做好牵头工作。综合协调、组织产品质量和食品平安方面的工作。工商、食品药品、农业、卫生、商务、畜牧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力做好质量监管工作,真正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网络,消灭监管盲区。各个行业、企业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加大资金投入,主动做好质量管理工作。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推进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责任人,要依法依规严格进行问责。

(三)要广泛宣传引导。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舆论和信息工作。及时查处问题、改进工作的信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新闻制度,加大对优质产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的宣传力度。要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参与,使质量兴市成为全市各行各业、广大群众的自觉意识、日常习惯和行为方式,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参与质量、人人监督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8篇

[关键词] 信息经济学 假冒伪劣 成因 危害 对策

一、引言

近些年来,“假冒伪劣现象”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所谓“假冒伪劣”就是指卖者(包括生产者和销售者)提供的产品在耐用性、安全性及其它功能方面未能达到买者根据产品说明、品牌等特征以及社会正常的生产技术水平所建立的合理预期。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假鞋、假烟、假表,现在的“黑心棉被”、“瘦肉精猪肉”等,假冒伪劣商品如同顽强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这两年来有四分之一的家庭受到过假冒伪劣商品的侵害,涉及5000万城市消费者,98.5%的消费者受到经济损失。这种大范围、大规模的制假售假活动,有损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破坏了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而且最终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效应。为什么我国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活动没有随着国家一轮轮的“打假”活动迅速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传统分析认为,其原因有:一是生产者和销售者对利润的贪婪追求;二是消费者的软弱和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三是法律不健全和地方保护主义。前两个原因其实和问题基本上是无关的,因为卖方对利润的贪婪追求同样也是技术进步和质量改进的强大动力,这关键看厂商所面临的市场约束条件;消费者买了假货不诉诸法律解决也许完全是出于理性的计算,比如想免费搭车等。至于说法律不健全和地方保护主义确实揭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合约的实施效力问题,但这种解释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运用法律手段来监督和实施产品质量的成本――包括昂贵的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所以这些分析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们都没有揭示假冒伪劣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信息经济学为我们观察和分析这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为此,本文拟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当前假冒伪劣现象的危害、泛滥成灾的成因以及如何防止和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做一点探讨。

二、假冒伪劣现象成因的信息经济学解释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它已成为近年来各类经济学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指信息在各主体之间分布不均,与客观现实存在偏差。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信息的掌握并不总是均衡和对称的,信息不对称的事例比比皆是,如生产者较之消费者拥有更多的有关商品质量和价格的信息。由于人们在阅历、受教育程度、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别,使他们之间信息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存在着信息优势和信息劣势之分。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交易双方的地位不平衡,人们天生的利己心决定了信息优势方往往会利用其信息优势地位,采取各种手段,千方百计隐蔽有关的信息,转嫁本应由自己承担的成本或风险,牟取不正当的私利,产生经济学理论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假冒伪劣商品的大量出现事实上就是“道德风险”的表现。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信息管理和传递机制的作用大大降低,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下信息传递机制却尚未完全建立和完善,造成我国目前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严重,既比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严重,也比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严重。

由于信息传递机制的不完善,造成当前我国信息流动缓慢,而一种高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对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至关重要,一个信息传递机制失灵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信用贫乏的社会。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假冒伪劣商品鲜为人知,而目前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我国信息传递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未能完全消除厂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同厂商相比处于相对信息劣势地位,而厂商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厂商对自己生产、销售的商品质量了如指掌,而对广大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对厂商生产、销售的商品质量却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只能通过对商品商标、品牌获得粗略的信息。一些不法厂商往往滥用这种信息优势,做出机会主义行为,利用他们同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生产、销售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进行欺诈活动,不但严重侵害了广大消费者和正当经营厂商的权益,并且危及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三、从信息经济学看假冒伪劣现象的危害

1.逆向选择导致市场失灵

由信息经济学,我们知道:逆向选择指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消费者由于缺乏鉴别优劣真伪的有效信息,只能根据市场产品的平均质量水平决定支付意愿,从而导致生产者选择低劣化的现象。这里可以参照阿克劳夫的旧车市场模型在旧车市场上,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买者和卖者有关车的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不知道,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进人市场。结果是市场上出售的旧车的质量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进一步下降,更多的较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如此循环,在均衡的情况下,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汪丁丁教授称之为平均定价原则,导致的逆淘汰,(见图1)。

图1 逆向选择

为了更好地说明逆向选择问题,现举例分析说明劣假产品导致市场失灵及其对经济的危害。设市场上同类产品质量存在差距,但其外观无法体现质量差异,买者了解市场上产品的质量分布函数与其质量效用函数。如果信息充分,对于高低质量的产品,买者支付意愿依据质量效用决定,并分别可确定高、低质量产品的需求函数与。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生产厂商均称自己是高质量产品,所以市场供给线是惟一的。

现假设高质量产品的市场份额为,低质量产品的市场份额为。在均衡条件下,高低质量产品的价格分别为与。信息不对称导致买者支付意愿由购买到产品的平均质量效用决定,这时真实的需求曲线为,则市场短期均衡价格为:,显然:。

由于均衡价格低于高质量产品的价格,使得高质量的产品所获得的利润极低,甚或亏损。生产者不得不放弃高质量产品的生产,而转向可以获得利润的低质量产品的生产,市场上产品的平均质量将进一步下降。买者的需求意愿也会随着质量的下降逐渐减少,即需求曲线逐渐右移,而市场上产品的质量虽然下降,供给总量却保持不变。因此市场的实际均衡价格也将继续下降,这反过来加速了生产者逆向选择和高质产品的淘汰。如此多次,直至实现长期均衡,此时均衡价等于信息充分条件下的低质量产品均衡价,这表明市场完全充斥劣质产品。此时买者将完全放弃对该产品的选择,有效市场消失。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高质量产品和低质量产品之间存在着的负外部效应,即由于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买方对平均质量的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降低,从而使试图出售好品的卖方受到了损失,最终市场只能选择劣品低价这种非对称信息的外部性便是上述逆向选择问题的实质,也是市场失灵的原因,更造成了假冒伪劣现象的愈演愈烈。

2.假冒伪劣现象破坏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社会经济运行追求效率,帕累托最优状态便是一个理想状态。它是指社会经济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在至少某一成员受益的同时,不使其他任何成员受损。由于存在假冒伪劣现象,当市场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逆向选择时,巨大的潜在消费者剩余没有实现,市场效率不高,社会资源配置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空间。

图2 资源配置效率图

现沿用上面的例子:设高质量产品的效用值为,低质量产品的效用值为;在售价相同的条件下,高质量产品给予买者的满足感显然大于低质量产品的效用,即。考虑市场仅为高质量产品或仅为低质量产品两种极端情况,则有:

消费者剩余分别为:

生产者剩余分别为:(如图2)

当劣品充斥市场时,买者的福利损失为:

生产者剩余减少:

整个社会福利减少:

由此可以看出,假冒伪劣产品严重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此外,针对逆向选择和可能的道德风险而采取的信息显示或对策行动也会刺激社会资源浪费,导致市场的低效率。

四、对假冒伪劣现象的再认识及“打假”对策

1.对假冒伪劣现象的再认识

通过以上对假冒伪劣现象产生的所造成的危害及其原因的分析,我们对假冒伪劣现象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了。

(1)假冒伪劣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单纯借助市场的力量是不能遏制假冒伪劣现象的滋生与发展的,政府必须采取立法、教育、行政等国家强化干预,加强对厂商假冒伪劣行为的监管惩处力度,才能有效的防止不良行为的出现。

(2)假冒伪劣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交易双方拥有不对称信息。府部门、正常行为厂商应分别站在国家利益,维护经济运行安全、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及消费者利益的角度,站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维持正常市场秩序和自身利益的角度,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公开真实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以求最大限度的减少厂商假冒伪劣行为的空间。

(3)假冒伪劣现象不仅在短期中存在,在长期中也可能存在而且具有稳定性。[4]冒伪劣现象既可能损害买者的利益,也可能损害正当经营厂商的利益。即使不发生实际的假冒伪劣行为,只要存在假冒伪劣的潜在威胁,它的负外部性就可能对市场效率造成损害。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号召正常行为厂商、消费者积极参与打假。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监管成本,而且提高社会消费的整体素质。

(4)假冒伪劣商品表面上是商品的质量问题,实质上制假售假者思想道德的体现。抓法制建设的同时,应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修养,尽快建立起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彻底铲除假冒伪劣滋生的土壤,使我国市场经济走上快速良性发展的轨道。

2.信息经济学视角里的“打假”对策

我们可以利用信息经济学中有关信息不对称方面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缩小市场参与者相互之间信息拥有量的差距,实现信息在彼此之间的均衡和对称,使从事制售假冒劣商品的不法厂商失去伪装和保护,无法在市场上立足和生存,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改善市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1)提高信息传递系统的效率,促进全社会信誉机制的形成。法律和信誉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事实上,与法律相比,信誉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交易秩序的机制。那些从事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厂商愿意冒极大的风险从事制假售假的欺诈活动,而不愿意讲信誉,从事正当合法的经营,从厂商角度而言,主要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一个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对信誉机制的建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个信息流动缓慢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信誉贫乏的社会。人们对信誉的重视程度同整个社会的信誉环境有关,如果偷逃税款成为社会上一种普遍现象,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偷逃税款也就算不上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如果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对从事合法经营的厂商而言,别的厂商都能制假售假赚取高额利润,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示范效应”的影响下,也从事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活动。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追求“一锤子买卖”获取短期利益是他们最优的选择,他们不可能为获取信誉带来的长期利益而无视眼前利益的诱惑。

(2)提高消费者识别假货的能力,缩小消费者同生产者信息之间的差距。实现消费者同厂商之间信息均衡和对称的方法其实很多,但能够从根本和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依靠消费者自身的努力,收集、加工有关假冒伪劣商品的信息。具体就是消费者对其准备购买的商品作更多的调查、了解,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提高甄别商品真假优劣的能力。因为当消费者的识别能力提高时,不法厂商制售假冒劣商品的难度将无形中增大,如果他们想让消费者无法识别,进行伪装的成本必然增加。但是搜集和获取识别商品的知识和能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不能苛求每个消费者都变成识别假冒伪劣商品方面的专家,即使他们通过学习做到了这一点,也往往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因为他们获得信息并不是免费的,这些成本相对于他们购买商品自身价值来言,可能是非常高的。有时候,一些消费者明明知道其准备购买的商品是假冒伪劣的依然照买不误,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这种防止和消除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的方法确实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并不具有实用性。

(3)通过诚实厂商向消费者提供各种质量承诺,实行“三包”,帮助消费者克服信息不对称。诚实经营的厂商同样也是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受害者。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破坏和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造成的柠檬原理和逆向选择效应,常常会给诚实经营的厂商带来很大损害。因此他们对打击和抑制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活动,应该有迫切的愿望和很大的积极性。可是他们毕竟不同于行政执法者,因为法律并没有赋予这些诚实经营厂商查处欺诈者的权力,但他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有效途径发挥作用。例如对自己销售的商品实行“三包”制度,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形式的质量承诺,“假一罚十”,这些质量承诺当然不是信口开河,这是建立在他们对自己生产的商品质量有充分信心的基础之上,如果他们所售出的商品有质量问题,他们将会付出昂贵的代价。这种承诺之所以能够起到抑制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作用,因为它给那些造假者制造了一个两难的困境:如果造假者提供同样的承诺,它们将面临更高的赔偿,可能最终“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如果造假者不敢向消费者提供同样的质量承诺,只是声明“售出商品概不退换”,就充分暴露了他们商品质量不高的真实面目,消费者同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行政执法机构加快信息收集、处理,加大对制假售假活动的惩治力度,缩小不法厂商利润空间。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打击和惩治,可以改善市场秩序,提高经济效率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这既符合全社会的利益,也是国家行政当局的责任和义务。它意味着那些从事假冒伪劣活动的厂商一旦被有关行政执法机关查获将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降低他们的利润。当这些代价超过他们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中获得的利润时,即他们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获取的利润小于他们从事制售优质商品获取的利润时,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的比重将会大大降低,最终可能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但是,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惩治力度,发挥其应有作用是有条件的,因为信息是执法的前提,没有信息则不可能有执法。美国法学家拜尔认为:“法律的强制只有在法庭拥有该法律所需信息时才是可能的,否则根本不存在执法的前提,更不用说执法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行政执法者往往处于信息劣势,从而不能进行有效执法,而不法分子则凭借其信息优势地位,逍遥法外,令某些法律形同虚设。所以我们应改革旧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机制,进行信息获取方式的创新。例如通过有偿悬赏方式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活动,获取有效信息。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日前联合出台的《举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活动有功人员奖励办法》,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应飞虎:信息如何影响法律[J].法学,2002,(6):10-12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277-231

[3]Akerlo.G.(1970):“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4(2):488-500

[4]阮平南:The countermeasure study on preventing and eliminating the counterfeit & inferior commodities[C].AFAC国际会议论文集,2001,(2):219-313

[5]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2002(4):15

第9篇

[关键词]工科;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3 ― 0125 ― 02

当前,随着我国产业不断的升级转型,社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对经济的提升发展作用突显。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中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法国的高等专业学校、美国的社区和技术学院等,这些应用技术型大学无不以实用性的工科专业为主体,专门培养面向行业、地方或者技术型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与这些国家相同层次的大学相比,作为我国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的特色不够鲜明,距离成熟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还有差距。因此,独立学院要改变办学以来文理科专业偏多的状况,着力发展应用型工科专业,才能特色化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工科应用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一、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工科专业建设

专业是高等学校实现其办学功能的重要组织载体,专业设置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现阶段许多依托母体设立的独立学院,其专业的设置一般都是沿革大校举办的专业。但随着高校竞争的日趋激烈,独立学院如何设置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培养出竞争力强的人才成为首要问题。

2003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必须有着良好的定位,办学目标应该定位在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着眼于当地政府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增强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如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根据学院所在地域实际和当地政府扶植的产业,在十三五规划中着力发展以机械、建筑、汽车及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特色工科专业,突出发挥应用型大学服务地方产业的作用。

相较于文理科,工科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方向层出不穷,这迫使独立学院在工科专业的设置上要体现适应性。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动态,及时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同时独立学院在机制上相较于普通高校更为灵活,教育主管部门也较支持独立学院的创新发展,可以在专业的设上可以灵活处置,适当超前,加强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中大型企业合作,开办市场前景好的新兴专业,抢占教育的新高地,发挥后发优势。

二、培养独立师资、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注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工科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当前独立学院的自有教师一般是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硕、博士等年轻教师,他们与企业结合不紧密,或者基本没有企业实践经历。如何培养一支高效精干兼具实践背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成为独立学院培养高质量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因此独立学院首先必须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他们参与各类学术交流、出国培训、企业实践,参加工矿企业、科研单位的项目开发,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借助产学研合作的良好运行机等方式,聘请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年从事一线设计制造的工程师、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来壮大教师队伍。当外聘师资队伍成熟后,可采用“导师制”形式,让年轻教师参与“导师”的培养,反补现有年轻教师队伍,加速自有“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

其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务层次。教学经验不足、实践能力缺乏的年轻教师很难满足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工科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要创造条件加强高学历、高职务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也要加大对本校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去外校攻读博士来提高学历层次,加强与国内兄弟院校以及合作企业的合作交流,选派青年教师参加访学、进修、合作科研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科研及教学能力。

三、调整专业课程、提高实用课程比重

工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科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关键。首先要提高实践课程比重,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逐步建立起基础实践以校内为主、前沿技术实践以校外为主的实践体系。同时扎实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培的作用,吸收企业及行业专家的加入,促成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联合共建实践就业基地、创新实验室、产学研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企业工程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企业、行业关注的问题与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形成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

其次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群。目前工科专业普遍采取一个专业下细分专业方向的模式。课程设置时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选择4-5门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群,以适应各方向的培养特点和特色。在安排好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专业方向课程至少有1门具备实践应用能力。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群应该紧跟行业发展、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状况,使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某项技术的熟练掌握,快速提升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再次引入职业标准课程。当前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在独立学院文凭还不是过硬的情况下,让学生多掌握就业技能,多拿职业资格证书,是争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的不二之选。独立学院必须明确各专业的职业资格培训内容、引进具有职业技能考核资格的教师、明确相关教材等三方面着手;也可以直接和第三方的培训机构合作,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职业证书培训点,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的双结合。

四、创新教学载体,保障教学实效

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能。首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鼓励教师大胆探索,提倡实践体验、调查研究、举办交流研讨等体验式教学,倡导“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互动研讨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授课的内容必须应该在生产实践中广为使用、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新内容,让学生知道该课程与行业新技术是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提升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其次要优化教材选用。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优秀教材不但能在教师传授过程中发挥知识传输功能,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独立学院应用型工科教育实践中,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已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严重问题。因此选编写教材时应本着多样化、实用化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重组教材结构,突出应用实践环节。如我院在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中,将《工程制图》这一重要的基础课程进行编写,压缩了部分理论课时,加入了计算机二维、三维以及软件应用,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应用性。

再次要借助在线网络课程等新兴媒体手段。近些年来,微课、MOOC及带来“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大受追捧。在应用教学中可以利用MOOC作教学的辅助,针对实践教学环节而开发工程实训模块,设置感受体验工程职业的实践场景,让学生不进实验室就可以完成课程实验,或者利用第三方虚拟生产平台进行“工厂”实习,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工程职业行为。另外,这些手段还可以用在公选课及基础课程中,我院公选课全部选用尔雅网络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开阔培养思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质量的工科应用型人才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较高的创新思维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当前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大量的工作岗位,不仅需要具有专门知识及极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相比较而言,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创新的方向应注重于工艺、技术和过程管理的创新。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知识竞赛、学术讲座等创新活动,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拓展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高质量的工科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人文教育,这是普遍的共识。独立学院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应用文写作、中国传统文化、管理学等纳入到选修或必修课程,鼓励工科学生积极选修人文课程。二是要求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穿擦人文教育内容,如介绍相关学科中的科学家、工程师等的生平事迹、高尚人格道德,树立人生榜样和健康价值观。三是组织参加人文知识竞赛。近几年来,我院一直组织工科专业学生参加江苏省理工科人文知识竞赛,效果明显,成绩喜人,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再次要关注工程职业道德。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包括职业道德的养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这其中良好的职业道德应成为优秀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加强工程职业道德教育也是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正在把道德标准加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当前,我国教育已经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教育,因此独立学院在培养工科应用型人才时,必须加入这一重要指标。

六、关注发展前沿,主动对接工程专业认证

当前,工程教育领域的专业认证引领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改革,既有利于激发师生、企业界共同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深化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建设,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所以专业认证制度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这将对我国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产生巨大的潜在影响,国内公办应用型本科专业都积极适应这项要求。

因此,独立学院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要主动对接工程领域的认证制度,这既是追赶和学习公办学校的方向,也是独立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变,促进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契机。独立学院对照认证标准,既认识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又可以看到问题与劣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建设,改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独立学院主动对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最终受益的必然是学生。学生主动参与高校层面开展的培训认证活动,提高自身专业基础和项目实践能力,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拓展国际化视野,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成为专业知识丰富、解决问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技术人才。

〔参 考 文 献〕

〔1〕余志卫.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1,(05).

第10篇

尊敬的党支部: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志强调:“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才能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六,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二〇〇五年已经达到二万多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位。

但是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能全面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国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还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今各国正面临经济危机,我们更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此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带动中国平稳地度过这次灾难,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相比之前,大量的人员返乡创业,大量的优惠政策出台实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实施,才能真正提升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相应的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首先,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相对滞后的管理模式运用,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现代农村经济。比如在当下的农村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以老人、妇女和孩子为主的经济主体,这部分人群存在技术水平低等特点,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次,在现有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金融管理体系水平不高的现象。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推行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但是部分地区存在着农村经济金融管理制度落后的现象,对一些政策的落实不到位,不能更好地助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影响了农村经济从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化。

(二)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不全面首先,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化技术运用不全面的现状。比如在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大多数还依靠传统的经济方式,线下实体店的经济模式,大大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大范围开展。在全球购的趋势下,农村经济活动还不能及时地从线下走到线上,结合相应的电商平台发展,是限制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其次,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存在创新不足的现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不高、数量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眼前利益一旦消耗殆尽,将严重限制其长远健康发展。比如在某些资源型地区,资源开发结束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下降,甚至出现倒退现象。最后,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升。政府部门在相应的政策上进行了优惠,但是并没有进行政策落实开展的培训,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稳现象发生。

(三)专业的人才管理队伍不到位首先,在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专业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农村经济管理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研究,制定长远的健康发展规划,这些实际活动的开展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技能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活动开展中,往往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存在年龄较大、素质较低的现状,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工作要求。其次,在当前农村地区,大量的青壮年外出,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居多,他们对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认识不足,能力有限,不能开展高质量的经济活动,更不能开展有效的管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现有的管理人员对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存在不清楚的现象,不能正确地进行能力提升、素质提升,还依靠人情、面子进行管理,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活动水平的提升。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管理监督体系建设首先,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要结合新农村的整体发展思路与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完全适用于农村发展的经济管理体系。从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区位优势体现到展现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条件等各种实际情况,实行符合当地农村发展的一套管理体系,服务于当地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并对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进行各种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其次,要对农村金融管理体系的完善进行建设。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量资金涌入农村,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对农村经济活动进行金融制度的完善,对资金的投入、使用进行规范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在农村经济活动中资金投放到位、使用合理,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最后,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健全相关的监督制度。对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对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各种管理事实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现问题严肃处理,保障规章制度的落实,也增加农村经济管理活动的廉洁、高效,真正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

(二)不断更新管理方法在进行管理方法更新的过程中,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以及当地农村经济活动的特色进行创新性思考,助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对当地的农业经济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国家相应的政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保障机制,制订符合农村经济活动的管理方法。比如有些地区农产品销售占据一定的优势,当地政府就要对销售渠道大力开发,扩大销售规模,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进行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全力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打造出一个完整的销售链条,对市场上的机会进行有效的预测,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其次,要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管理方法的创新进行全面突破。比如针对某些农村地区农产品质量优但销售难的现状,要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线下的销售转化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进行有效的管理。结合大型电商平台或者流行的直播平台,进行农产品的直播销售、线上销售,扩宽农村经济活动的实施渠道,推动农村经济综合发展。

(三)保障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在进行人才队伍保障建设过程中,要对农村现有的人才队伍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并相应地加以解决。如果当地的人才队伍中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现象,可以进行专业人才的引进;如果当前队伍建设中存在素质不高的现象,要不断进行培训和教育,提升其队伍整体素质。总之,要根据队伍的建设现状,进行全面的素质能力提升。其次,要对人才福利保障制度进行必要的改善。农村地区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不同于城市地区,要结合当地人才的实际情况和整体收入情况,对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福利加以改善,才能留下人才、引进人才,提升农村地区专业人才队伍水平。最后,要对人才的培养制度进行职业化发展体系的建设,从职业提升的角度不断培养新人才,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人才制订职业化发展规划,使其能够自愿留下来,补充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真正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四)实现产业化新发展在农村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要不断与其他产业结合发展,提升农业的经济价值。比如,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工业生产进行结合,实现地区的产业化发展。某地区最开始种植的水果口感较好,广受市场欢迎,在长期的种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种植技术,并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了大面积的广泛种植,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这种形势下,该地区将水果的深加工企业进行引进,结合相应的政策支持,进行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真正打造了属于该地区的农产品品牌,实现了农村经济价值的翻倍突破。又比如,在农业经济活动发展过程中,与服务业进行结合,实现地区的产业化发展。某地区结合当地景色优美、山水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开发,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打造出一个完整的旅游链条,实现了农业与旅游服务业的完美结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突飞猛进,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12篇

在__市企业质量管理论坛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由市质监局、市工商联联合发起的企业质量管理论坛在这里隆重举办了。这是我市质量工作的一件大事。本次论坛将举行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经验交流、质量法律法规培训和质量管理知识讲座。论坛的举办必将对推动我市产品质量水平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起到积极作用。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本次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市质监局、市工商联同志们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质量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千家万户,提高产品质量是兴国之道,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之策。坚持质量第一,把提高产品质量放在首位,是我们党关于经济建设的一贯指导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经济运行质量,还是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为重要。可以说,未来经济竞争的焦点将是质量竞争,实现经济振兴的关键是提高质量水平。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广泛开展“质量兴企”活动,全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这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体企业共同努力,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结果,也是与全市各条战线上的质量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的严峻挑战,我市的质量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差距。突出表现在:质量管理基础薄弱,质量意识不强、质量投入不足,质量水平不稳定。从整体上提高质量是我们共同的事业,需要政府力量进行组织,需要社会相互配合,需要全民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艰苦的努力、更加扎实的作风,认真做好质量工作。

要进一步提高做好新时期质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第一,抓质量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经济工作永恒的主题,就党委政府来说,更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没有质量就不可能有先进生产力,没有质量就没有诚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不能得到保障。第二,抓质量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把经济增长的重点放到依靠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上来,这些都离不开质量工作。第三,抓质量工作是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生态强市、经济强市、旅游强市。要实现经济强市的目标,质量必须先行。没有质量,就必然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谈何效益和发展?第四,抓质量工作是打造诚信__的需要。信用体系不是空的,它有很多内容,首先是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企业信用最基础的就是质量,假冒伪劣何来诚信?所以说,建设诚信__,就要把质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从产品来讲,就是要体现在产品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

从企业来讲,要把质量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企业要做“质量振兴”的主力军,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全员、全过程都要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观念。时时刻刻倾听顾客的满意度,牢固树立“第一次就做好,次次都做好”的观念,用“零宽容”来实现“零缺陷”,真正用最经济的办法提供相关方都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广大与会的企业负责人和质量管理人员,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认真聆听专家们的讲课,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学以致用,努力抓好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

从政府来讲,要明确质量工作责任。明确各级政府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提高产品质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认真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实施名牌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质监部门要切实加大源头质量监管力度,汲取阜阳奶粉事件的教训,坚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重拳出击,坚决把制假售假的嚣张气焰打下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同时要把监督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广大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有效服务,共同为促进全市企业质量水平而努力。

从社会来讲,要积极投身质量振兴事业。质量振兴,人人有责。提高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大力参与,要注意发挥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希望以这次论坛为契机,掀起一个全社会都来关注质量工作、重视质量工作的热潮,也希望有关部门今后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

同志们,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深刻变化、经济迅猛发展的伟大时代,质量事业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追求,应该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巨大发展。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质量振兴大旗,同心同德、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