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师范生实习总结

师范生实习总结

时间:2022-03-31 04:25: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范生实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师范生实习总结

第1篇

 

一、教学管理理念

在xxxx,从领导阶层到一位普通的科任老师,都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进行学校的管理,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一个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一个教育实验基地。这所学校鼓励着老师做各种研究,各种改革。每个班主任都有着自己的管理经验与管理宗旨。有了这种思想的自由,自然这里也就充满着探索与尝试,从而有所创造与进步。在我实习的班集体中,班主任对他的学生说:“我要让你们成为学习型的管理者,也是管理型的学习者。”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让我感到这里老师进行班级管理的良苦用心。他们关心的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从一个完整的人的概念出发,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二、教学理念

在实习期间,借着录课的机会,我听了很多的市级,校级的公开棵,还有理科实验班的课。在这些课堂上,让我看到教学改革正在悄然进行,有意识的老师正在努力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的创造也逐步成为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其次,这里的老师也都在适应着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生动,资源更加丰富,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也就更多。尽管,这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推广仍然有很长的路,但似乎也并不遥远,相信,这股改革的浪潮会给教育领域带来很大的冲击。

三、实际工作经验

在上面,是我在这所学校感受最深刻,也是认为最有意义的收获。实际工作经验上,由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也获取了许多。

在班主任工作上,我认识到了一个老师的表率作用是很大的,学生时刻看老师,作为一个老师,应该从自己严格要求,并影响感染学生。这就要求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必须是贴心的,也是带有希望的。实习期间,班主任李老师教给了我许多的班级管理经验。我想这些经验是宝贵的,更为宝贵的是老师的主动精神。在他的言谈中,看出一个老师对于班级管理的深度认识。所以我想:一个好的班主任不应只是从学习上给学生帮助,而是从一种“管理”的角度上去让班级受益,让班级体的每个成员成长。

教学工作上,由于指导老师的认真指导,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与合作伙伴一同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尝试。尽管,有的时候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效果,但也获取了很多的教学经验。在上了6节课后,我深刻体会到了了解学生学习水平,性格特征的重要性。一个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围绕着“学生能否学得更好,能否真正掌握方法”的主题,而不是从怎么上好我的一堂课出发。可见,一个优秀的老师需要具备很多方面的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正确的教学理念……这次的实习,让我从实践中去思考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对于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电教组工作,与其说在这里工作,不如说在这里学习。我接触一个学校较完备的电教设备,了解了一个学校信息中心的大致运作。一个月来,参加了多次的录课工作,一次外拍工作,学会了有关摄制,录像,编辑等实际操作。电教工作有很多繁琐的细节工作,但它是一个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或者说推动者与宣传者。我想,在以后工作中,有了这些经验,我会更加容易上手,也能更好地把握工作。

实习,是师范生重要的一课,付出了便有收获。我很幸运地在大三就参加了教育实习,通过一个月来和大四的师兄师姐的合作,让我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迈进了一步,同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一个团队的力量。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这对我未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帮助是巨大的。

第2篇

寒往暑来,光阴荏苒。两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画上句号。有人说:“一个人的经历将会是他的宝贵财富”。以下我将这两年来的“财富”作如下总结。

一、在思想上

本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 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国家的教育事业。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办事认真负责。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团结支教学校老师,做到爱支教学校和自己的学校一样。全心全意搞好教学,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教学思想端正,工作态度好。

二、在教学工作上 首先,本人能够严格执行学校的作息时间,不早退,不迟到,按时上下班,从不因为个人问题耽误上课,出满勤,干满点,给学生做了极好的表率。

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组织好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对于个别好学的学生,进行了课余辅导,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分小组,进行责任制的小组互助学习,以及一对一的好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的培养,培养他们的语文素质,例如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练硬笔书法,朗读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

3、作为班主任,注重和学生的沟通,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思想状态。利用自己是语文老师这个便利,叫学生写周记,和学生进行交流。刚开始,学生都是几行,甚至有的是几个字,但自己都是认真的回答,为了鼓励他们,自己有时在留言上,比他们写了还多,慢慢的学生的周记也在变长,并和一些同学开始了心和心的交流,甚至有些学生告诉我,他们慢慢的喜欢上写周记。

三、主要教学成果上

在全校师生的团结协作下,南幢小学有着良好的学习氛围,严明的纪律,整洁的校园环境,孩子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因此在我带领的班级学科每次统考中名列前茅。兼任本校英语课程。在指导学生林爱玲参加英语口语比赛中两年来均获学区一等奖。在担任校总辅导员时组织开展了“感悟母爱”主题大队观摩活动受到领导及同行的好评。XX年的六一组织“红丝巾”方阵参加学区比赛时获二等奖。XX年指导学生以“炫鼓飞扬”参加学区六一才艺大比拼获三等奖。XX秋指导学生郭薪兰参加学区演讲比赛获三等奖,XX春指导学生郭薪兰参加作文比赛获二等奖。XX秋指学生林燕琴参加学区铅笔字比赛获三等奖。XX春指导学生郭薪兰参加作文比赛获三等奖。

此外,本人积极参与学区的各项活动,如撰写师德演讲稿,师德演讲,教学设计,教师下水文等比赛都有获奖。并应县教研室之邀分别于XX年5月到仔口中心小学上展示课《快乐的小公鸡》,XX年3月到玉斗中心小学上展示课《狮子和兔子》均受到好评。

第3篇

一、国内外现状及其研究意义

师范生教育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小学实习学校往往考虑到自身实际情况和各种利益,不欢迎高师院校实习生,或是对其指导不到位;同时,高师院校同一专业实习生相对集中在同一班级,且实习时间短,对当前中小学教学了解不够,实习效果不好。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地方高师院校与中小学校交流沟通、合作渗透不够,从而导致师范毕业生能力素质与基础教育需求相脱节。由于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机制和体制建设与改革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的理论研究,在总结实际教学的经验、研讨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师范毕业生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研究和实践。

加强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与体制建设,对于加强师范专业内涵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打造师范专业办学特色,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师范教育面向中小学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中小学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全面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有利于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师范类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价值,能够服务于国家基础教育战略,满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支持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二、机制与体制建设内容

通过对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和高师院校的调研,从体制与机制层面予以深刻剖析,明确责权,建立合作培养师范生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合作培养师范生过程中对教师的聘用与评价机制。实行聘任制度以及合同管理、贡献导向和优劳优酬评价激励机制。

加强师范生实践理论创新研究,确立渗透式教师教育理念。双向渗透,指的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深入交流,融入对方学校工作或学习,从而进一步合作指导师范生,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深化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合作交流,建设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重新定位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遴选若干所基础教育示范校和特色学校作为合作单位,进一步深化合作与交流,共同建设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

拓展师范生教育实践形式,开辟双向渗透式教育实践的新途径。建立一支稳定的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的师范生双向渗透式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实施四年连贯的师范生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师范生顶岗实习一学期,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与中小学名校、名师共同探讨和开辟师范生教育实践的环节、途径和平台,课程教育与教育见习相结合、常规教育与教育实习相结合、国培计划与师范生培养相结合等。

建立并优化师范生教育实践改革模式。通过建立高等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联动机制,共同制定有利于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发展的系列规章制度,构建师范生教育实践制度体系。

创新教育实践制度体系,加强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机制和体制建设。将教育实践改革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环节具体落实到各师范专业的制度体系。

三、机制与体制建设实现路线

构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在师范生培养中,师范院校起主导作用,政府发挥统筹作用,中小学全程参与指导,既职责明确,又协同合作。

开辟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协作领域。包括:共建实习基地、整合并开发教师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师范生方案、加强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开设“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论坛、加强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研究、加强教育教学的共同研究。

搭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协同育人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本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工作。

四、衡阳师范学院的实践探索

建章立制,规范实习管理,建立健全师范生实习保障制度体系。为进一步规范二级学院教学实习经费管理,提高实习经费的使用效果和效率,保障教学实习质量,制定了《衡阳师范学院实践教学经费管理办法》,修订了《衡阳师范学院派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人员管理试行办法》《衡阳师范学院实习见习活动监控实施方案》和《衡阳师范学院加强实习(见习)工作管理的通知》等,采用现场走访、远程信息获取等多种方式,构建“多层立体”“多元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加强对实习见习活动规范管理。

师范专业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我们着力构建“重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为中小学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两方面来展开研究,在实践教学改革、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取得实效。①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②加强顶岗实习基地学校建设。一是继续深入与教师教育联盟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总结推广与联盟学校的顶岗实习合作经验;二是选择合作县(市)优质实习学校建设协作培养基地;三是做好实习学校遴选,引导实习布点向条件较好、指导能力强、教学氛围浓厚的学校转移。③强化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高校方面一是继续选派驻点指导教师,发挥协调、管理与指导作用。二是发挥系部远程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指导作用,驻点指导教师和远程专业指导教师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三是在校内开展岗前培训。高校、政府(教育局)和实习学校共同努力,顶岗实习指导体系才会真正形成。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教育实习 师范生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1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ing Reflection of

Normal Students in Teaching Practice

WANG Yaj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Abstract Teaching reflec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n the pedagogical practic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ree aspects: training school, practice school and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Keywords: education practice; normal students; teaching reflection

师范教育工作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工作,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衰。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民族素质,就必须花大力气办好师范教育。 教育实习是提高师范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师范生的引导和培训。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主体,其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其教育教学专业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教育工作的质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反思能力,为师范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师范生的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教学反思的概念

多数国内研究者认为,教学反思主要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 林崇德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学监控能力”这一概念,并做了如下界定:所谓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这一概念实际上对教学反思能力做了界定,具体说来如下:教师不仅是教学反思过程的主体,也是教学反思过程的客体,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作为教学反思的主体,教师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的知识构成、思想观念以及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产生影响,因此教学反思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2 教育实习中师范生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获得了教学经验,但对经验的反思分析不足,在培养反思能力方面效果有限。 通过和师范生的交流,了解到师范生在教学反思中存在如下问题:

(1)工作量太大,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要进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活动,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反思。这可以说是制约师范生教学反思的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2)教学反思理论知识薄弱。由于师范生的教学经验不足,有关教学反思的系统性知识缺乏,理论知识的薄弱必然会导致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师范生即使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良好的教学反思技能与方法,自身进行的教学反思只是表面化的反思,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反思时往往不能抓住主要问题。

(3)没有良好的反思习惯。许多师范生对于反思的认识不够,认为教学反思可有可无。对教学反思有足够的认识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基础。师范生由于教学经验比较少,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反思什么,在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学生课堂表现较好的情况下,一般就不去反思,只有在课堂教学不顺利时才去反思。因此,师范生往往总结提炼不出自己的成功之处,不能把好的经验应用到后续的教学实践中去。

(4)没有足够的反思能力。许多师范生可以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意识的去反思,但是由于有关教学反思知识的匮乏,再加上教学经验的缺乏,往往不知道该反思什么,怎么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师范生的教学反思。

(5)学校的管理环境不能够很好的促进教学反思的展开。学校对教学反思整体重视程度不高,很少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也很少对教学反思进行指导,教研小组只是摆设,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且外在的管理只能促进表面工作,不能真正促进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还有一些学校管理不民主,教师被安排着,自主性低,没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

(6)同事影响。同事是否进行教学反思对师范生的影响很大,同事听课时对师范生的建议也有利于师范生进行教学反思。但在实际工作中,同事更倾向于指出师范生好的一面,且建议比较笼统,对师范生的作用不是很大。

3 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提升的策略

3.1 培养学校方面

(1)为师范生提供与教学反思相关的理论课程。在实习之前,师范类院校或具有师范类专业的院校一般会进行实习前的相关培训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实习的相关要求、教学常规工作、教育实习工作的流程等。许多培养学校,在实习之前,甚至还组织师范生进行了备课、试讲、评课,但是由于时间或者别的其他原因,教学反思的相关理论并没有过多的涉及,造成学生不知道该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学校可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在实习之前,学校的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与教学反思相关的教学理论,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教学反思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理论,把教学反思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反思能力。

(2)为师范生提供教学反思实践的机会。在师范生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培养学校应为师范生提供两周的教育见习。在教育见习的第一周,培养学校可以向师范生介绍有关实习学校的相关情况,去听优秀教师的课程,然后有组织的对优秀教师的课程进行点评,有意识的促使实习生去反思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见习的第二周,培养学校可以组织实习生去小学见习,听优秀小学教师的课,让师范生发现优秀教师的优缺点并进行交流讨论,从而为今后自己反思提供经验与借鉴。如果没有教育见习,师范生会措手无错,虽然学习了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课程,但教育并不是只需要理论就可以做好的,必须通过现场的观摩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相关技能。优秀教师的示范与指导无疑为师范生提供了实践榜样!

3.2 实习学校方面

(1)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在教育实习这一环节,上课给师范生提供了真实的教学情境,师范生都得到了实际课堂教学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作为一名新教师,不仅要全面分析教材,准备教学设计,全面了解学生,批改作业等,面对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师范生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实习学校在分配教学任务时,可以适当的照顾师范生,给师范生安排适量的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范生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2)健全组织管理工作。实习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是否欢迎实习生,是否配合培养学校进行有效的组织安排等都会影响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积极性。如果一个师范生在实习期间得不到一个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指导,那么他一般就不能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更不用说教学反思了。实习学校应为师范生配备优秀的指导老师对师范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策略。

(3)优化管理环境。实习学校应提高对教学反思整体的重视程度。教育教学要严谨认真,教研小组要发挥真正的作用,每周的教学研讨都应对本周的教学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促使师范生学会思考,勇于思考。学校管理也应当民主,师范生有主人翁地位,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从而提高教学反思自觉性和积极性。

3.3 师范生个人

作为教育实习主体的师范生,每个人内在主观能动性与外在客观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师范生的教学反思效果。培养学校与实习学校应为师范生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师范生个人也要提高自身的积极性,通过思考和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专业素养,促进其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

(1)合理安排反思时间。在实习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或者其他较为重要的事情,师范生往往就选择舍弃教学反思时间。师范生要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反思时间,至少每天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简短反思,一周内对本周的教学工作进行系统的教学反思。

(2)形成正确的反思意识。部分师范生缺乏反思意识,认为教学反思是可有可无的,对其教学没有促进作用。师范生个人应形成正确的教学反思意识,认识到教学反思对其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3)强化学习与教学反思相关的理论。在学校学习中,师范生往往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对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可量化测验的学科较为重视,而对于教学反思这种较难观测的知识较为轻视,在今后的学习中,师范生要重视教学反思,不断的学习有关教学反思的理论,了解教学反思的内涵、方法、内容等。

(4)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良好教学反思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认识与实践循序渐进的过程。 师范生往往是在面对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较差,教学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于教学效果较好的课程往往不进行反思,这就忽略了很多教学优点,实习生也应该对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课程进行反思,可以通过反思日记来总结自己的教学优缺点,扬长避短,真正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了解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对学情的分析正确与否,对课堂的掌控是否有效。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对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要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相关的知识,掌握教学反思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渐成长为一名反思型教师。

注释

叶立群.师范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罗晓杰,牟金江.反馈促进新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1):96-102.

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35-42.

第5篇

一、紧抓关键环节,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以来,学校师范专业每年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均在一本控制线30分以上,生源质量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目标追求,近年来,学校专门成立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和教师教育办公室,定期召开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专题会议,对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以及各个关键环节的目标要求进行认真论证,大力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工作。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精品课程资源

本科学习阶段所形成的良好专业基础和发展潜能,对于师范生将来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深入研究教师教育发展趋势,认真总结多年来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理念和通专结合、文理交融的原则,积极实施“2+2”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进校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大类进行培养,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并完成教育实践和科研训练等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校级精品课程100门,省级精品课程4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通过建设教师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体系,力争使免费师范生经过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具有厚实宽广的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

2.建立专业机构,强化免费师范生教学能力

为了培养免费师范生从教实践能力,学校以建设“国家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为契机,组织精干力量,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建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积极创新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理念和思路,从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语言文字表达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从教能力进行专题培训与测试。同时,学校每年举办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通过教学方案设计、说课、模拟授课和现场回答评委提问、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等环节的实践演练,使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与提升。

3.设立创新项目,提升免费师范生研究能力

作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学校,学校十分重视免费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学校还建立专门的研究基金,实施“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师范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事学术研究,培养初步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各院部和职能部门也从不同层面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支持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学生处从2010年开始设立“大学生勤助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目前已经立项132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设立“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基金项目”,从2007年至今,立项611项,目前已经结题505项。这些工作的实施,有效地培养了免费师范生的学术研究意识,促进了其研究能力的提升。

4.开展理想教育,培养免费师范生从教信念

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立志从教、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四年来,在免费师范生新生入学后,学校不失时机地启动以“坚定理想、牢记使命、立志从教、快乐启航”为主题的“免费师范生入学教育活动月”,围绕“理想教育――西部基础教育现状与师范生使命”“励志教育――做人民的教育家”“专业教育――我的大学”和“成长教育――快乐启航”四大主题,在免费师范生中开展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特色鲜明的入学教育活动。学校举办“教师教育论坛”“基础教育名师讲堂”“博雅讲坛”“启梦教育论坛”,同时,学校在大学二年级,为免费师范生开设《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大学三年级开始,结合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相关政策,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坚定教师职业理想,投身基础教育事业,做坚定的教育工作者。

5.注重人文教育,提高免费师范生文化素质

学校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免费师范生文化素质教育,制订《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推荐30种“教育名著阅读书目”,引导免费师范生充分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师范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人类已有的教育文化奠定应有的基础。与此同时,学校还定期举办古诗文吟诵活动,鼓励免费师范生背诵一定数量的中国传统文学名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年来,新闻与传播学院积极开展“晨读经典”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和正确理解经典名著的文化内涵;理工科基础教学部和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分别举办“博雅讲坛”和“启梦教育论坛”,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加强制度创新,保障教师教育培养质量

制度建设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保障和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学校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为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

1.推行“教授接待日”制度,创建全员育人氛围

2009年,学校实施“教授接待日”制度。校内各学院每周至少安排两个单元时间,在相对固定的地点,由教授轮流值班接待学生,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心理及学业等方面存在的困惑。通过教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和沟通,启发学生尽早形成学术研究意识,增强其创新思维能力。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悟从师者的道德情操、治学态度和教学风格,“教授接待日”制度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近三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强化了广大教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调动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而且对于培养免费师范生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实行双导师制,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

为了强化免费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提升其从教专业能力,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有组织地聘请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大学和中学教师,共同担任免费师范生的指导教师,并从不同角度帮助师范生逐步提升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的知识与理论水平,为其将来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奠定应有的基础。同时,学校还专门设立“专家导引室”,坚持每周组织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讨论学习和生活问题,增长学生见识,开阔学习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3.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

为了营造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校坚持每学期对免费师范生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进行统计比较,对于品学兼优的免费师范生给予奖励,提供多种奖学金,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选派到国外高校进行交换学习和深造;对于学业成绩较差的免费师范生给予警示和督促,对于学习动力不足、挂科较多的免费师范生,及时进行学业劝诫。学校还建立本科专业分流制度,实行入学一年后专业分流模式,免费师范生可按照学校规定在师范专业范围内进行二次专业选择。这些激励与约束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采取切实措施,提升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免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学校积极引进相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利用多种方式资助教师出国研修,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同时,在相关学科设立“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和“曲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研究制定了《陕西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曲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设置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教师队伍学历提升计划实施办法》《陕西师范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奖励暂行办法》《陕西师范大学“三英人才计划”实施方案(2010年―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教师转岗分流工作暂行办法》等人才工作制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大力促进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构建起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教师教育学科学术梯队。

三、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教师教育培养特色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免费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实际从教能力,建立对中小学生以及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树立从教职业理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以来,学校认真总结十余年“校县共建”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部六省区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共建活动,将直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与加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着力做好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的各项工作,努力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1.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为确保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实习支教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和指导全校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同时,在各学院相应设立由主管院长负责,学科专家、学工组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以学科专业为单位,开展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以及实习基地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教育实习的学校安排、生活接待和业务实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建立了校内和校外教育实习的两级管理体制。

学校十分重视制度建设的作用,在实践探索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实施方案》,从目标、内容、时间、组织机构、工作模式、成绩考核、学分认定、经费管理等方面,对实习支教进行系统的安排部署,以确保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学校还制定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见习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师范生在第1学期到第6学期,每学期至少参加为期1天的教育见习,加深学生对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了解,为开展教育实习工作奠定了基础;修订了《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经费管理办法》,将实习经费从学院业务费中单列出来,按照“限额分配、部分包干、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管理,为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提供应有的经费保障。

2.开展改革试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适应性,保证首届免费师范生一学期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探索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学校积极进行半年实习支教试点工作。2008年,组织125名师范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2009年,扩大试点范围,组织505名师范生进行半年实习支教试点工作。在实习支教期间,学校领导还带队赴新疆等省和陕西各地开展专题调研,听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学领导和教师对学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从各个环节完善教育实习的制度设计和组织管理工作。通过试点,学校探索了“区域集中、分片管理、两级指导”的教育实习工作机制,确立了多学科专业混合编组与单一学科专业编组相结合的教育实习组织方式,为做好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奠定了应有的基础。

3.强化指导队伍,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教育实习质量,近年来,学校一方面组织聘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担任师范生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截止2010年末,已经正式聘请学科教学兼职教师400余人,主要承担师范生在中学教学一线的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学科教学论教师的引进及培养培训工作,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按照区域集中、分片管理的原则,聘请学科教学论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队,赴各实习点巡回指导,为学生教育实习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建设成果,通过教育实习网络指导平台,成立专业化、高层次的教学指导团队和心理辅导团队,针对学生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在线答疑,实现网络化、即时性的指导。

4.拓展实习基地,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根据师范专业的学生人数,学校积极拓展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按照“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先后在省内外建立了320个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2009年,学校结合与西部六省区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共建工作,将实习支教与免费师范生将来的就业去向进行统筹设计,重点遴选100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教育实习创造便利条件。2010年秋季,首届免费师范生分赴9个省区300余所基地学校,开展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其中,在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开展教育实习的学生人数为:新疆402人、甘肃297人、宁夏350人、青海256人、81人、陕西765人。各省区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对教育实习工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学校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共建,对于教育实习工作成绩的取得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继续探索,积极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

从陕西师范大学四年的探索来看,国家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譬如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设计弹性空间过小,没有建立免费师范生退出与非师范生转入的相应机制;试点学校师范生规模与培养条件不相匹配;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的服务年限过长,不利于吸引优秀生源;不允许免费师范毕业生报考脱产学术型研究生,不利于部分优秀免费师范生继续深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院校与地方政府、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不够,渠道不畅,信息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如部分省份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政策要求学生回生源所在县中小学任教,不符合国家关于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用人单位(中小学校)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缺乏全面了解,缺乏与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合作意识,未能充分参与到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活动中来,尤其是示范性高中等优质中学在接受免费师范生开展实习中表现不太积极;市场经济下就业双向选择与确保免费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存在一定矛盾,对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地域进行限制,不符合由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各地免费师范生招生数量与教师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确保免费师范生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存在一定困难。针对上述问题今后我们要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

1.积极扩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

第一,国家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开展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各省区结合自身条件,选取1至2所师范院校进行改革试点,建立高师院校实施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层次的师范生免费教育体系,不断扩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为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优秀教师。

第二,在以各省财政为主的前提下,建立国家层面师范生免费教育专项资金,中央财政根据各地经济、教育状况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合理分担地方试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办学经费。

第三,建立健全免费师范生的选拔、准入与退出机制,将真正热爱教育、有志于长期从教的学生选拔到免费师范生队伍中来,使真正有志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专业学生进入免费师范生行列,使不愿意或不适宜从事教师职业的免费师范生能够退出免费师范生行列。

2.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的就业政策

第一,允许免费师范生面向全国教育系统就业,毕业前未签订就业协议的免费师范生派回各省区教育行政部门,由各省区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安排到本省师资紧缺地区任教。

第二,国家应严格审查各地制定的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督促有关地方政府修订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尽量使各省区在就业管理工作实践层面的相关规定(就业原则、就业途径、跨省就业等)保持相对一致。

第三,各省区政府职能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免费师范生就业督查机制,监督、审查本省各地区对免费师范生的岗位工作落实是否得力,考核、监控免费师范生工作表现及流动情况。

3.切实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相关政策

第一,制定免费师范毕业生申请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基本条件、用人单位考核标准、报考专业与学校、学费、指导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具体实施细则,允许学生在六所部属师大之间跨校报考;选拔部分优秀免费师范生(10%左右)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毕业后再履行协议规定的从教义务。

第二,适当缩短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服务年限,同时,部属师范大学进一步采取切实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持续深入开展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教育,使其履行承诺,立志从教,终身从教。

第三,在免费师范生本科和教育硕士学习期间,设立专门的国家奖学金,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国家设立免费师范生国际交流基金,进一步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采取校际交流、访学、联合培养等方式,搭建师范生成长的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

4.进一步加强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制度设计和经费投入

完善教师教育改革的制度设计,建立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联动机制。地方政府要支持师范大学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和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师范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接收免费师范生实习工作纳入到对中小学的业绩考核中;师范大学要进一步拓宽与中小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合作领域和方式,进一步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第6篇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注重实践,改变了传统的至今仍为许多师范院校沿用的重知识传授、轻实践的做法。理论与实践并重,使毕业生理论功底扎实,教师技能娴熟,一毕业即成为合格教师。注重实践,切中“缓苗”之弊。“缓苗”的主要表现是:新教师的理论功底扎实,但口头表达能力和板书能力较差,而讲和写的技能是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形成的。这就要求加大实践力度,着力培养教师技能。为此,“模式”提出了“七步”实践的模式。“七步”对于传统的一次性实习,是个重大突破,“七”之多表明了“模式”对实践的重视程度。

具体表现在:在校内阶段,有五个步骤。与教法理论课并列,开设教学技能实践课,包括讲演、书法等等;仅有校内练习基本功等是不够的,还要走出校门,在中小学学习教师的实践,即“见习”;经过一段技能训练和见习,进入模拟教学阶段,即师范生分别模仿中小学教师讲课和中小学生听课,边讲课边录像,将师范生的讲课录像与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等相对比,在比较中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在备课、看录像的基础上,可以试实习,尝试讲课,讲课合格者可以试当班主任;之后,在总结教学实践课的过程中,注重树立标杆,由一系列“选优”组成。小组优秀者参加班讲课比赛,选出“班优”;“班优”者,参加系讲课比赛,选出“系优”;“系优”者,参加学校讲课比赛,选出“校优”。对于校系先进生的成功经验予以推广,号召全校师范生学习。不但注重选拔在校优秀实习生,而且不断发现本校往届优秀毕业生。通过对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其先进事迹及其成因。当然,也从在校生和往届生中发现问题并找出对策。成功经验予以推广,发现问题予以解决,即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实习等。通过上述技能训练、备课、见习、试实习和学习往届生等,师范生的素质提高很快。接着就是收获阶段,包括校外实习和校内模拟实习两个实践。校外“顶岗实习”,由优秀师范生承担。而较差的同学,则留在校内模拟实习。校内模拟实习包括技能训练,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着力加强薄弱环节,之后,讲课。讲课后,每课一评,师生讲评结合,以评促讲,以讲带评,评讲的水平都得到提高。在讲评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的指导。所谓适时,就是要及时对优秀者和好做法予以表扬,对于重要问题提出对策;所谓适度,就是批评和表扬都要科学、准确,达到较好的效果,尤其注意凡是师范生能说的和能做的,一律由师范生去说去做,教师不得包办代替,因而给师范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经过评讲的若干反复,使差生的讲课水平很快提高。不少同学的讲课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老练和成熟,让人觉得仿佛已在讲台上任教多年。之所以取得如此之好的成绩,首先在于“模式”适应了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主要是技能性职业,而技能是通过连续的、循序渐进的、反复的实践取得的。老教师的水平比年轻教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经历了多年的技能演练。需要明确的是,高师院校的学制虽有限,但师范生年龄处于精力高峰,而且精力最容易集中,完全可以在二三年的时间里学到毕业后数年难以学到的东西。其次在于加强实践,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逐渐深入。学习了教法理论,钻研教材,仍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法理论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备课、见习、试实习乃至实习,才能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况且,学习教法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师范生讲好课,而一个人讲课是否优秀,只能通过实践锻炼和实践检验。在实践中,学习教师技能和检验教师技能的水平,升华对理论的认识。同时,也通过实践校正理论,指出理论的狭隘性、肤浅性,从而完善和深化理论。完善的理论又进一步指导实践,使实践在更高的层次进行。实践是重要的,在实践中,师范生不仅经过生动的、直观的、有目的地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过程;而且经过身临其境,并且是身体力行。从一般教师技能训练到专业教师技能训练,从专业教师技能训练到试实习,从模拟教学到教育实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训练过程。

在实施目标的手段上,理论与实践统一是指针,理论指导和典型示范是其重要体现。典型示范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理论指导解决为什么这样做,使师范生知其然和所以然,从而增强参加技能训练等的自觉性。加强实践,绝不是忽视理论,而是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为,理论越是能指导实践,越能调动师范生学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加强了理论学习,打好了理论基础。但仅有理论指导,对于搞好技能训练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典型示范。典型范例有: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优秀师范生的汇报课,高校教师的课,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师范生认识如何上课的效果更佳。在各种示范课中,对师范生影响最大的是高师院校教师的课,其语言、板书、一招一式的教态都无时不在地影响师范生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因此,要缩短师范生“缓苗期”,必须从高师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入手,抓好院校的师资进入关是最重要的,还要有激励和竞争机制。激励就是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制度;竞争就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工作竞赛,优胜劣汰。用高素质的高校师资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师资,用高质量的高校课程带动中小学课程的质量。师范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进有方向,改有所得,从而缩短“缓苗期”,快出合格师资。

二、师与生的统一

在实施实践的主体上,重视调动教师和师范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力培养合格师资。出现“缓苗期”的原因除了缺乏经验和技能以外,就是缺乏对中小学生的了解和认识,诸如不了解中小学教学的特点、中小学生的文化、心理状况,而传统的一次实习,到中小学来去匆匆,是难以全面、准确的认识这些情况的,甚至是刚刚有点认识,但实习也将结束。因而,有必要在实习之前,增加见习和试实习,以便师范生了解中小学生和学习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对中小学生来说,师范生是“教师”,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师范生仍然是“学生”。师生统一,是指师范生在见习和实习期间虚心向中小学教师请教,这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这时两者仍然是师生关系。教师教学生天经地义;师范生请教教师,理所当然。而毕业后,师生关系演变为同志关系,教师或老教师不愿意教,恐怕教了“学生”、饿了先生;同时,青年教师也羞于开口,怕老教师瞧不起。二是实习生留在实习学校的可能性很小,一般不存在徒弟对师傅的威胁。师生统一,还指师范生对中小学生的了解,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每个班级的情况,以便因人制宜、因班制宜、因材施教地确定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案及治班方法。为了尽早了解中小学生, “模式”主张在第一学期结束后的寒假即开始见习,开始了解小学生,产生共同语言,建立师生感情。这样,师范生既教又学,教学结合,教学相长,以学促教,以教带学,教学融合,从而尽早实现角色转换而进入教师状态,显然利于缩短“缓苗期”。

师生统一还表现为高校教师与师范生的多样化统一。一是高校师生共同努力提高,包括教师的导,师范生学和练,以及师生讲、师生评,共同提高。二是教师指导师范生实践,如批改教案等,全身心投入。做到课上教,课下导。既言教,又身教;既教理论,又演示和指导技能。全方位教学,最终实现师范生基础理论和教师技能全面发展。

三、校内外的统一

在实现目标的场所上,坚持校内外统一。加强实践是“模式”的核心和原则,通过校内外两种场合实施。校内实

践,诸如基本功训练、备课、模拟实习等,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校内实践,缺乏实战环境,师范生难以进入“实战”状态,一旦“出战”,则可出现“缓苗”现象。因此,需要校外实践如见习、试实习和实习,校内实践侧重基本功训练,这是校外实习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校内实践基础打得越好,校外实习就越可能成功。凡是校内基础好,校外实习又很投入的师范生,实习都是成功的。因此,校内外实践都要抓好。解决中小学接受实习生困难的问题,需选派优秀师范生去实习,这类师范生基本功扎实,讲课水平较高,能够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对于基础较差的师范生,留在校内实习,对于基本功差的师范生,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短项。之后,这些“留校生”的水平有所提高后,方可派出实习。至少可以派回其中小学母校实习。通过校内外实践,实现了学和用的统一。技能训练和备课、讲课等试实习是“学”,实习是用,学是基础,用是目的。在校外,合格生实习;在校内,差生训练,提高达到合格的水平后,其可以进入实习基地实习。

四、课上课下的统一

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上,把课上和课下统一起来。缩短“缓苗期”,主要是通过校内教学完成的。课上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后者包括技能训练和示范课。课上的特点是教师的理论教学及其示范,体现理论性,规范性(符合教学规律),实践性或操作性,连续性(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紧密,过渡自然),典范性(抓好师生的典型示范),多样性(针对不同师范生提供不同的训练要求和训练方法),应变性(有应变措施),系统性(即教育理论和技能训练均坚持统筹规划、统一安排,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课上,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布置课下训练内容。课下主要是基本功训练,如演讲、练口才、练书法和加强胆识。加强胆识训练的基础是具有过硬的理论水平和高超的教师基本功。课上指导课下,对师范生来说,课上是接受理论,课下是实践;课上统一听课,课下各自为战。各个师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侧重的练习,包括弱项或强项的练习,对于优秀师范生要把强项加强,对于差生要把弱项变强。教师可根据一般情况确定统一的标准;同时,对于尖子师范生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差生提出合格要求。实现普遍合格和优等生更好的目标。为此,在课下训练过程中,要实行优等生带差生,一帮一、二帮一,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五、德与能的统一

第7篇

关键词:置换脱产研修;顶岗实习;高师院校;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贵州省‘国培计划’实施效果跟踪调查及问题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12C125)的研究成果之一。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项目的有效实施,旨在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骨干力量,对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推动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加强了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师范院校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也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

1、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提出及意义

贵州省“国培计划”分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集中培训项目和远程培训项目。其中“国培计划”——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有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从农村基础一线遴选骨干教师到贵州师范大学和贵阳市优质中小学参加为期两到三个月的脱产研修,二是从贵州师范大学师范专业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到参训教师所在的乡镇学校开展顶岗实习支教,原则上2名师范生置换1名农村骨干教师。该项目在同一时间实施,将教师培养的两种不同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原来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的教师培养体制有了新的变革与发展,这对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发展有着突破性的建设意义。

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按照“互动双赢、提升质量、促进改革”的设计理念,采取分阶段、立体式的新型培训模式。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方面,分“集中研修+跟岗研修+总结反思+跟进研修”四个阶段实施。通过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我省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带动和引领校本教研,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探索和建立高师院校、教研机构和城市优质中小学的联动机制,推动高师院校与城市优质中小学和乡(镇)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资源共享、长期交流、服务农村中小学的目的。在师范生职前培养方面,“国培计划”顶岗实习作为服务基础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平台,为师范生提供了一次丰富人生阅历、接受社会检验的机会。师范生在学生时代能有这种实践平台和到基层一线去实践的机会非常难得,在基础教育一线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贡献力量,为将来走向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2、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探讨

在开展“国培计划”顶岗实习之前,贵州师范大学师范类学生的实习工作通常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管理模式,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自主联系实习学校或参加所在学院组织的集中实习,实习时间通常为一个月。为了紧密结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实施,贵州师范大学调整了师范生实习计划,经过与海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学校交流“国培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制定了“教学技能大赛+顶岗实习临阵强化+乡镇学校顶岗实习”三维一体的培训模式,为师范生成才做好充分准备。

2.1教学技能大赛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为配合“国培计划”的开展,我校举行了全校规模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作为顶岗实练兵。对此学校要求参加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必须报名参加,其他年级的同学可自愿报名。比赛围绕说课、讲课、评课和现场提问四个环节展开,历时两个月的时间,参赛选手认真准备、精心比赛,经过班内评比、院内评比,最后选拔出各学院的优秀选手参加校级教学技能大赛。参赛的师范生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提高了教学技能,逐渐掌握了基础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2.2顶岗实习临阵强化

我校组织顶岗实习师范生在开学前一周返校,加强顶岗实习临阵强化训练。所承担培训任务的学院,提前摸底、弄清需求、优化方案、整合资源,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承训学院首先切实严把基层教师受训需求,突出需求导向,以问题为中心;其次切实严把师资关,在学院内遴选优秀的学科教师,并结合在贵阳市优质中小学聘请理论与实践结合、学识与人品双馨的名师参与培训与指导工作,围绕教学技能和班主任管理两个模块培训顶岗学生;最后顶岗实习师范生针对说课和讲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分别进行5-8分钟说课和15-20分钟讲课的考核,如果成绩不合格,则进入下一轮考核,通过以后才能参加顶岗实习,以保证置换学校的教学质量。

2.3、乡镇学校顶岗实习

2010年我校选派了954名2007级师范生置换出56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项目,2011年我校选派了1073名2008级师范生置换出65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项目,2012年我校选派了1076名2009级师范生置换出65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置换离岗研修的教师在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正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三年时间里,我校顶岗实习生分别派往全省10个项目县的168所乡镇中小学,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在师范生顶岗实习期间,分别由顶岗学校教师和我校学科教师组成指导团队,对顶岗师范生进行跟踪指导,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培养。作为顶岗实习的师范生,他们把课堂搬到乡村,直接与基层中小学的师生面对面,既丰富了书本知识,又服务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3、师范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价值体现

3.1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获得提高

顶岗实习师范生在进入顶岗学校以后,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在听课、备课、上课、评课、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教学展示、教学辅导等循环往复的实践锻炼中,探索满足农村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途径;在进行班级管理、组织学生课余文化体育活动、思想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家访的班主任工作中,组织管理能力获得提高,逐渐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教师。在顶岗实习中,通过各种实践策略,实习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将来从师执教做好准备。

3.2师德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得到加强

数月的顶岗实习,师范生在指导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在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个方面诠释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另外,在顶岗实习中,师范生要想经受住社会的检验,则必须承担与之相应的社会责任,即与他正从事的教师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责任逐步形成教师所特有的职业道德,进而升华为教师的职业精神,这种职业精神将在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情感、职业操守、职业协作、职业奉献等各个方面影响着顶岗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通过顶岗实习,师范生不管是师德教育方面还是职业精神教育方面,都得到加强。

3.3增强了服务基层、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

虽然“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引起了我校教学计划的变动,影响了部分师范生考研、论文设计、家教等预定计划,但是学校有担当社会责任的义务,作为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更要树立为社会服务、为基层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把在学校的所学,拿到真正的课堂实践中去检验。另外,通过顶岗实习,师范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什么地方最缺什么类型的人才,哪里才是大家真正可以很好发挥价值的地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师范生一方面会对顶岗实习有更深的理解,会对基层的情况有切身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就业观念;另一方面能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师范技能,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可以说,顶岗实习是师范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一场“炼魂”工程。以顶岗实习为载体,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接受锻炼,可以促进师范生认识农村、了解国情,继承艰苦朴素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束语

“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将农村基层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与师范生顶岗实习相结合,以一种全新的教师培养模式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和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的水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只要做到周密安排、科学实施、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就能够真正达到实效性。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克服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承担所顶岗位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积极参加实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优质课比赛及其它行政事务工作。在顶岗执教的过程中,他们深入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提高了教学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在班主任工作中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在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协调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顶岗实习锻炼,扎实地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为即将奔赴教师岗位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EB/OL].

http:///cms/zxxg-gjsyxxm/584.htm.

[2]卓毅,刘军.置换脱产研修模式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给力[J].大家,2011.(18).

[3]赵红亚.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作用、问题与对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第8篇

教育实践作为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对其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本文正是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来体现教育实践对当前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影响,以此来促进广大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抓住机会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教育实践;师范生;反思能力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反思方面的内容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大众尤其是广大教育者们关注的重点,各类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与讨论日益增多;各种致力于号召教师进行反思的口号也是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反思型教育运动在多个国家也是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不二人选,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开始受到关注。

然而,目前教育界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在职教师尤其是教龄较少的教师身上,对职前教师即师范生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大多数人困囿于一个误区,认为师范生用不着反思,那是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事情。事实上,反思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师职业发展生涯。因此,职前教师学习阶段自然也应该给予重视。然而,反观我国当前师范生培养过程,反思性训练现状着实令人堪忧。通过对未来教师反思意识及反思技能的调查分析研究得出,当前我国师范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虽然有反思意识,但这种反思只是一种随意的“反省”(只是想想而已),而不是针对性很强的较为规范的反思。各层次师范生反思意识也存在差异。在反思技能上也存在很多不足,多数学生不能完全领会学习反思的意图,因而也就不能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在问题设计上比较简单,在反思表述上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评价自己。[1]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报告也指出,当前师范生对教学反思概念理解还算清晰,但只是限于表面,理解并不深刻。不同层次师范生的反思性思维能力是参差不齐。[2]这种种现状都反映了一个严峻的事实,目前的师范教育中,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我国师范生反思意识普遍淡漠,反思意识及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大多数学者在探究影响师范生反思差异因素主要聚焦于师范生自身各因素以及一些外部因素如教师引导、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实践等方面,多数学者统一而论,并没有对各因素影响力度进行分析探讨。相较于其他因素其中最受关注的自然是教育实践,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影响问题进行一个相关探讨与分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有效的探讨教育实践对师范生教育反思的影响程度,我们可以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而优化教育实践时间,提高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力度,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最快提升,提高教育实习效率,同时可以从不同方面去引导师范生进行反思,通过外部力量加强对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对于承担未来教师任务的师范生来说,具备一定反思能力及良好的反思习惯则是必要而且必须的。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同时也是造就自我成长型教师的起点与关键。通过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可以唤醒师范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尽早进入教师的角色,从而有效解决师范生的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3]通过反思能力训练,师范生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决策及教学方法进行正确的审视与分析;不断自我批判、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使自身的教学实践水平获得质的提升与飞跃,对其今后的实际教学有重要意义。[4]通过反思,师范生还可以把自身有限的教学实践经验转化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5]而通过反思对经验进行审视、修正、强化、否定、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使之得到提炼、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最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成为促进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成长的有力杠杆。[6]不仅如此,对学校及学生的发展也是十分有益,能够有效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进行,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因此,只有将反思性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到师范生教育过程中去,不仅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教师在反思意识与能力方面存在的障碍,更能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对师范生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理论基础

杜威是第一个把教师看作反思性实践者的教育家,他把把反思界定为“一种根据支持的理由及其所导致的结果,对任何信念和实践进行积极的、持续的和仔细的考虑行为”。[7]他认为批判性反思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肖恩(Donald Schon)把反思分为三个模式:对行动的反思,行动过程中的反思,为行动的反思。他特别重视行动中反思,认为一个专业人员在工作中,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是在工作中以一种“在行动中反思”的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他指出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展,从实践中学习如何成为好的教师这是职业的特征。反思的实践者通过问题解决来提高他们对专业实践的理解,最终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师范生通过教学实习在教育实践中对原有的教学观念方法产生质疑,进而尝试用新的假设来指导实践,最终通过实践来改进理论发生认知的变化。因此,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就是参与教学行动,也就是要进行教育实习,在实习中通过自我反思来处理并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职前教师通过实践和对实践的反思,学习和获得专业知识,从而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把握。实践中反思加深了师范生对教学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能够紧密联系起来。

我国有学者将师范生的反思发展分为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主要包括:一是引导性反思阶段,是师范生反思能力的萌芽阶段。主要是师范生针对其个人学习经历、教师教学行为、自身角色的反思,是一种个体性的反思;二是改进性反思,是师范生反思能力形成的思辨阶段。师范生主要针对所学习的如何进行教学的内容反思,是一种理论上的反思;三是发展性阶段,是师范生反思能力迅速长成阶段。在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进行,师范生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听课反思以及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该阶段的反思主要有针对性、实践性、群体性特征。四是评价性反思,是师范生反思能力形成的深化阶段。在教育实习过后进行,师范生主要针对的是自身教育信念、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的反思,是一种自我评价性的反思。[8]

四、已有发现及不足

当前关于师范生反思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师范生反思现状的调查,如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对师范生反思的认知特征、行为特征做了调查分析。还有就是师范生反思意识现状的调查等,揭示当前我国师范生反思现状的严峻性。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曾对反思意识进行调查分析,但其调查对象是小学骨干教师,通过调查了解了小学骨干教师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反思活动可能发生的情境,影响反思的因素等方面,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揭示了教师自身知识、态度及能力的内部原因的影响,还有教师学历、环境、功利等外部原因方面,其中提及教师教学经验的影响最为有力,这也为师范生教学实习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主要着眼于对师范生反思训练模式的探讨,通过对国外教学模式的分析借鉴,联合中国实际国情对师范生反思训练课程等提出一些建议等,如教学医院模式、大学——中小学联合模式等。也有对师范生反思的内容、原则等做出了一些探讨。

可以说,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资料还是非常丰富的,取得的成果也是令人瞩目的。但是,问题与成果并存,仔细分析这些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

1.主体针对性不强。大部分反思研究关注的是在职教师尤其是教龄教师的教师,对职前教师即师范生关注度仍然较少。

2.即使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有所关注,也主要是对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或者是对措施的探讨,针对原因的分析大多一带而过,而且大部分仅仅只是做了一些理论探讨,并没有对其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

3. 在对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影响分析的时候,大部分仅仅单纯地强调教育实习对师范生专业成长的作用,缺少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首先运用访谈法了解所选样本师范生(苏州大学2012届教育技术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其反思能力的水平阶段。通过访谈了解他们反思的内容与特征,确定其反思所在哪个阶段,是属于引导性阶段还是改进性阶段,并按阶段分层。然后从所分的层次中各随机抽取四名学生对其实习期间进行跟踪观察并配以访谈调查,以此来了解其反思能力发展特征与状况。

确定研究对象后在其教育实习期间,采用定组追踪研究方法和观察法,对所选定的样本进行全程跟踪观察。为了深入了解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后反思意识及能力的变化,可以采取全程定组跟踪观察的方法,对样本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会进行追踪观察,并适时针对具体教学问题进行了访谈,最后对其实习文本进行整理分析,包括反思报告、教学设计、课堂录像、教学观察报告、反思会录音、行动研究报告、实习后访谈记录以及教育实习工作手册等以了解其反思能力所属的具体阶段,看看是否从第一、第二阶段实现了到第三或第四阶段的跨越。

最终,通过跟踪调查与及时访谈的研究方法,我们在整理总结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发现,教学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能够使广大师范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日记,录像观看等方法改变培养其反思意识,发展其教学反思能力,实现自身教学反思能力有第一、第二阶段向第三、第四阶段的跨越,最终对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产生重要作用,对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永花,张利桃.从“反思型学生”到“反思型教师”——未来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的调查[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15-18

[2] 王婷,刘小强.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报告 [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20-23

[3] 曹中平,文方圆.批判反思型教师的反思实践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1(6):52-56

[4] 陈俭贤.通过增强自我反思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基础英语教育,2011,13(3):97-100

[5] 余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师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69-73

[6]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56-62

[7] Deway Jhon.,How We Think[M].Chicago:Henry Regnery,1933.

[8] 刘燕,刘素婷,张顺利,成庆堂,徐存拴.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55-58

[9] 吴卫东,洛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1,1:33-35

[10] 彭华茂,王凯荣,申继亮.小学骨干教师反思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9(5):27-30

[11] 杜复平.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48-51

[12] 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5:86-92

[13] 吴永忠.试论反思理论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6

[14] 易林姿,周日花.教育实习中培养职前教师反思能力的重要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第9篇

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是革除现存课程体系的弊端和教育教学上的不足的现实要求。在地方师范院校中,为师范生开设的教育类课程不尽如人意,没有在培养师范生的师范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有论者指出,根据对新毕业的师范生的调查,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并没有很好地运用学过的教育理论知识,有的甚至觉得在学校所学的没有用或者说用不上。另外有部分中小学校长对新毕业师范生也存在看法,认为他们教学基本功较弱,不太会设计课堂教学,讲课随意性大,课堂管理一团糟。由此看出,如今的师范毕业生与非师范毕业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深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类课程不能适应教师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要求。现存教育类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体现“师范性”特点,理论教学不到位,教育技能训练不扎实,忽视师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师范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善,学校适应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思考教育类课程的改革。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造成教育类课程不尽如人意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也在升格中得到不断发展,有的甚至在向综合化转型,因而办学目标、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都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在综合化进程中,教师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遭遇到教师教育资源被分占、教师教育学术性渐弱、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中,教育类课程的结构、内容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突出。

1.定位上,“非专业”“学术弱”削弱了教育类课程的学科地位

课程的定位直接影响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一直以来,师范院校都会为师范生开设教育类课程,作为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然而这是各专业师范生的公修课,而不是师范生的“专业课”。它们“与公共外语、体育、计算机、哲学等课程一起,同处于一个层次”。这种“非专业”、“学术弱”的定位,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学科地位。结果,本应该是塑造师范专业特色和师范生教书育人本领的课程,却被视为“非专业”、“学术弱”的次要课程,直接影响了师生对它们的投入程度:许多师范生平时很少用功学习,只是在课程考试前突击背诵;许多教师对课程教学的主观要求很低,缺乏教学积极性,致使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结构上,课时比例低,科目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更新需求

长期以来,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结构极不合理,不仅在教学计划中所占课时比例偏少,而且教育类课程本身门类少且单一。地方师范院校课程主要由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三个模块构成。而其中教育专业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5%左右,课时数不到总课时的10%,教育类课程地位偏低。尽管有专家学者不断呼吁要把学术性和师范性结合起来,用教育类课程武装师范生,但现实中的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仍然偏小,不利于师范性的培养。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师范教育的“老三门”课程仍然是现在师范类院校的主打课程,科目单一。虽然有的院校也开设了一些新的相关的选修课程,但选修课不仅数量有限,而且随意性较大,在师范生选修的自觉性不强的情况下,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类课程的教育就相当有限了。这种状况满足不了培养新型合格教师的要求。

3.内容上,过于强调结构性、科学性,脱离了师范生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

教育类课程内容普遍重视用科学概念描述教育实际,过于强调结构性、科学性“,宏大叙事的教育学话语掩盖了教育起源于生活世界的事实,鲜活的教育世界尚未真正进入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堂”。由于许多教师自身对这些理论知识不能进行合理的阐释,也不能用其对教育现实问题加以观察和分析,结果,枯燥无趣的理论知识很难吸引师范生的兴趣,极大地削弱了师范生学习的动力。与此同时,由于教育类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而且许多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主动吸纳新知的能力有限,缺乏对当前教育改革、教育实际情况的了解,所以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难以进入课堂教学之中,致使教育类课程内容僵化、陈旧,脱离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不能对当今中国教育实践领域的各种新做法、新经验进行及时总结,缺乏时代性、针对性、操作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这样培养出的师范生在实际遇到问题时并不能根据所学内容解决问题,对教育类课程产生了很多负面评价。

4.教学上,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项针对某师范院校346名师范类本科生的调查发现,有69.8%的师范生认为老师基本没有课堂实践活动的安排;有67.9%的师范生认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次数较少,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情况较为普遍;有47.6%的师范生认为老师上课内容较为陈旧,很少涉及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内容;有46.3%的师范生觉得老师上课教学方法呆板。显然,在教育类课程教学中,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的讲授法盛行,教学方式机械刻板,趣味性差,师范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实效性差。一些教育类教师对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心了解甚少,仅仅习惯于传递和灌输教育类教科书上的知识,没有把中小学课堂里发生的生动实践结合进自己的教学之中,不能对它们加以分析、研究和指导,因循守旧,这样教育出来的师范生走上教学实践岗位后根本无法适应现实需要。5.实践上,分散实习、指导不足,影响了教育实习的实效与质量《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师范生到中小学或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但是在整个教育类课程结构中,仍然偏重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技能的习得和养成。有些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时间虽然已延长至一个学期,但是,实习指导老师没有及时跟进,实习指导落不到实处。实习管理的松散使得教育实习常常陷入一种盲目的试误(无指导的自我摸索)或师徒式的经验传承(完全按照中小学指导教师的要求来做)之中,教育实习指导不足,影响着教育实习的实效与质量。由于一些中小学对师范毕业生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联系实习学校越来越困难,许多师范院校选择了“分散实习”的方式。分散实习问题很多,诸如一些学校把实习生当做“助教”,仅仅让实习的师范生从事作业批改工作;一些学校仅仅允许实习师范生听课或象征性地上几节课,使得师范生获得的教学机会非常有限,使教育实习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三、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的路径

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对教育类课程的诸多问题作出及时反应,重新审视和确立教育类课程的专业地位,强调其作为师范院校的主干课程和标志课程的必要性。在全体师生观念更新的基础上,对教育类课程的问题作出如下改革建议。

1.整体优化教育类课程结构

为贯彻落实2011年10月教育部发行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地方师范院校必须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建设一套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培养课程体系。调整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构建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突出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要彻底改变过去教师教育的“老三门”课程结构,改变课时少、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矫正师范生对这些课程的轻视心理。第一种思路是在课程体系中,确定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一门课程中,确定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的比例。第二种思路是建立教育类课程新模块,包括理论模块、技能模块、实践模块。“理论模块”由教育原理、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心理、教育科学研究等课程构成;“技能模块”由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训练等课程构成;“实践模块”由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活动构成。第三种思路是重新构建包含3个方面的课程体系,即教师专业知识课程、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课程。此外还可开设教育工程类课程。许多师范大学已在修订的教学计划中体现了这一课程思路。在建立课程结构的同时,要合理配置教育类课程学分。规定学分是确保课程教学的必要条件。教育类课程究竟应占总课程的多少比重?这一问题一直没有一致的回答。1950年《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规定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为30%;1954年《师范学院暂行教学计划》规定占22%~25%;1963年以后教育类课程比例大幅度下降,规定心理学、教育学、中学各科教材教法占总课时比例的5%~9%;1981年调整为5%,这个比例沿用到现在,基本没有多大变化。新近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了教师教育类课程最低总学分数。根据实践研究,教师教育学分控制在总学分的15%~18%比较合理。

2.精选教育类课程内容

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各国普遍认识到,现代教师必须充分学习与掌握他们未来工作相关的教育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技能,现代教师必须既是学者又是教育专家,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对地方师范院校而言,要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及时整合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育类课程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3.优化教育类课程理论的教学

在许多师范院校里,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常常是以讲授法为主,以向师范生灌输教育知识为目的,教学形式机械单一,很难激起师范生的学习热情,无法造就合格的教师,不能适应时代对基础教育教师的要求。这种教学经常遭到师范生的质疑。因此,我们要对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首先,要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用高超的教学技能影响师范生,使师范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其次,要优化使用多种教学方式。要鼓励教师进行新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在教育类课程中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探究学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此外,要求任课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让师范生进行实践体验,在体验中激发思维和行动,进而实现理论性知识的同化、内化和活化,真正掌握有效的教学方式。再次,要实现教学质量管理。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类课程教学质量,就必须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来控制与改进教师教育质量。为此有论者建议,地方师范院校要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办公室”,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与维护工作,负责教师教学评鉴、师范生发展状况评鉴工作。这是确保教育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可行思路之一,值得借鉴。

4.加强实践性课程

第10篇

目前,在我省各个师范类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中,基本都安排了师范生顶岗实习的课程内容。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收获与体会。有些师范生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感觉,能够把自己在学校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完整的表达出来,得到大家的好评。也正因为如此,顶岗实习的岗位范围也越来越大,从原来的小学初中到如今的涵盖从幼师教育到职技教育的系列顶岗实习岗位。

但是,也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收获不是特别的多。更重要的是,有些单位及带队教师反映美术学院的师范生在实习期间,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但是不能系统地、完整地把这些理论传输给自己的教学对象,也就是说,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自己本身的专业能力很强,但不能或不善于教授和传输给别人。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有美术专业师范生自己的原因,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的表达性、语言的组织能力上稍有欠缺。但是,这些问题也还是暴露了我们在美术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教学中,课程过多地安排了理论练习习课程、内容相对单一。能够帮助美术专业师范类学生解决上述问题的课程是否相对安排比较少,造成了美术专业师范生空有专业水平但表达性太弱的问题,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甚至理论水平也不错,但也不能在顶岗实习期间,向自己的学生完整的表达并传授出自己的专业知识。

流畅的、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专业水平,并让自己的教学对象能够迅速掌握自己所表述的内容,毕竟是师范类高校学子必须掌握的技能。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顶岗实习的带队老师在现场的指导与纠正外,恐怕更多的需要在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之间找到好的结合办法。在日常美术专业教学中,保留现有的关于美术专业师范生表达能力培养的课程,修改那些不能让美术专业师范生论述与表达能力有质的提高的课程内容。甚至专门安排课程,提高师范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让美术专业的师范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知识完整的传输给他人。

以前,我们武断的把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不太好的教学效果笼统的归结于所谓“不太会说话”,“表达能力弱”。现在,我们知道了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诚然,人与人之间的语言能力有所不同,但更重要的,是美术专业师范类学生的系统表达能力的训练如果不能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在他们的顶岗实习期间,类似的问题还会一届一届的存在下去。

我们需要仔细地梳理目前教学课程已经存在的、所有包含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实践技能,直接或间接教授美术专业师范生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我们要考量这些课程的内容及数量。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方面的课程有可能达不到上述的要求,所以造成了目前我们美术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困扰。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师范类学校的课程设置上,涵盖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表达能力的课程纸面上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实习课、考察课及实用技法练习课程等等。我们首先需要找到这些课程中教授并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实际表达能力的内容,研究对美术专业师范生而言,掌握这些内容的时间、掌握程度和难点、重点。这些内容其实涵盖了我们培养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知识传承、心理承受能力、甚至肢体语言表达的方方面面。

如果我们的美术专业师范类学生按照目前所有这些课程的教育系统地、顺畅地受到教育后,还是会碰到上述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对这些设立的课程的数量、内容等全方位进行思考了。这一点,也得到了很多美术专业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带队老师的认同。

单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这些课程,都能够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与表达能力,那么,为什么还有一些同学在顶岗实习期间不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呢?前文提到,现在的顶岗实习的范围很宽广,从幼儿教育到职技教育都有,指望这些笼统的理论课程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程的设置才需要适应目前的顶岗实习的状态。

我们当然希望美术专业师范生能够在扎实的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在顶岗实习期间,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完整、正确地传输给每一个人。这也是我们的教学大纲本身美术专业对师范生的基本要求。

但是,出现上述问题。说明了我们在师范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上海需要有一些弥补的地方,出现了一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师范生走进社会时不再彷徨,对于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也有积极的作用。

基于现在的顶岗实习模式,我们发现每一个参加顶岗实习的同学其实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在目前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教学中,其实已经安排了一些内容,比如理论的教学集中在师范生的一二年级,到三年级开始,课程中已经就加入了大量的实践练习课程,这种课程安排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之所以有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出现,恐怕除了课程安排顺序上,还可能是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有所调整。

所以,美术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如果出现了一些问题,都需要仔细的研究这些问题是个例还是具有一定规律性,如果是后者,就足以引起我们警惕。

所有这些问题,我认为都是可以通过日常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弥补及加强的,也有很多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学校在日常教学课程安排中,是否应该在师范类学生的课程里,加强这类课程的安排课时数量,毕竟,只有数量上去了,学生接触的时间多了,熟练度增强了,传授知识的能力才会有质的提高。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笔者在对顶岗实习的同学多次访谈中,同学们普遍反映,平时这类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某些同学有“吃不饱”的感觉,所以到真正走向顶岗实习的岗位后,普遍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心里不够踏实。

另外,现在大三、大四的美术专业师范生的课程安排,具体到每一周而言,时间还是比较宽松的。所以做为上述课程有益的补充,学校应该引导同学们加强这类能力的课下练习。比如组织同学业余时间的模拟顶岗实习练习,安排有经验的第一线老师来传经授业解惑。这些教师工作在第一线,也经常接触来顶岗实习的学生,肯定有很多实际的经验可以告之学生,这些经验未必是纯理论,也许更多的是岗位经验的总结。但是,对于身处象牙塔的同学们,一定是新鲜而有效果的。

第11篇

关键词:师范生;实践能力;三导师制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这为师范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鉴于此,我校在借鉴世界各国推行导师制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师范教育的发展实际,在本科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创设“三导师制”。该制度除了具有传统导师制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等优势之外,还能缓解高校师资结构性短缺,建构“德智合一”的育人机制,畅通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沟通的渠道等,对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高育人水平成效显著。

一、“三导师制”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现行教育体系中,由于课程开设不合理,理论与实践缺乏沟通与整合,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偏低,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大学扩招后学生日常教学班额扩大,师生比不断提高,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不足等弊端,使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训练严重不足,效率低下,导致师范生入职后职业道德意识淡薄、职业技能缺失,严重制约其职后教师专业发展。

针对上述弊端,我校创设了“三导师制”。所谓“三导师制”,即在实行辅导员制的同时,学校安排三位有教育经验的校内外专业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担任本科生的导师,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品德养成等方面尤其是教育实践能力训练进行个别指导的制度。其基本思路及培养目标如下:

基本思路:在大学四年中,学校安排由校内专任教师、省(市、区)中小学教研员和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担负师范生指导职责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三位导师在大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针对学生专业发展中的不同问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其中,校内专任教师担任师范生的专业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术专业能力。主要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督促完成学业,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思想中的困惑和问题,引导其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术能力。其指导贯穿学生大学四年。教研员担任师范生教学综合技能导师,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培养其综合的、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中小学教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侧重于指导学生进行各项基本的教师岗位实践技能训练,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指导其形成并提高基本的教育实践能力。

培养目标:“三导师制”力图充分发挥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个别指导优势,以贯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形态,多元的导师组织,以增强师范生“乐教、适教、善教”的能力,实现师生共进的发展目标。通过不断增强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在师范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中推行“三导师制”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中存在的诸如师生比例失调,缺乏有效的导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我校在“三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构建了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1. 制定严格的导师遴选机制

选聘合适的、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决定“三导师制”实施成效第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机制。

首先,明确导师的任职资格。应聘请有责任心、有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导师。在思想作风上,要求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能为人师表,志愿担任导师。在业务上,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治学严谨,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其次,规范导师的选聘程序。(1)各院(系)推荐、学校确定名单后,在专门网页上连同导师基本情况的介绍统一向学生公布,并接受学生咨询。(2)各院(系)召开学生动员会,介绍实施“三导师制”的指导思想、操作程序等,并组织学生积极选报导师。(3)师生举行见面会,实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研究兴趣选报导师选择志愿,每人限报三个志愿。导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与领域要求选择学生。学校作最终调整后,确定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名单。(4)由学校统一聘任并颁发导师聘书。导师的任期一般为四年。从导师进入的时间来看,专业导师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全程,教研员导师和基地学校实践导师是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在学生已基本修完基础课程,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开始启动。

2. 明确导师职责及工作要求

为了使每位导师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学校拟定“导师职责(试行)”,发至每位导师,并专门召开了全体导师会议,集体确定目标责任书,并在会上对“责任书”上有关“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培养任务”逐条做出解释。要求导师要对学生全面负责,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对学生成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三导师在师范生的专业成长中各负其责,共同担负起引领学生专业成长的职责。

(1)学校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师范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引领,协助制定学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担任实习高校指导教师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其主要的工作方式有:第一,专业引领。通过个别辅导,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兴趣及各学科专业的学习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指导学生参与教师在研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第二,实践指导。为师范生在校内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自主修炼和模拟训练提供咨询辅导;在学生实习、见习阶段,担任高校一方的实习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第三,心灵辅导。在大学四年里,专业导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心态调适等工作,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研员综合实践技能导师。我校充分利用湖北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设在学校的优势,积极推动省、市、区教研员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为此,聘任中小学教研员担任师范生教师专业综合技能实践导师。其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学科教改前沿动态的通识讲座,教师实践技能训练与指导,专题考试培训,教师专业成长指导等,为学生从准教师向合格教师的转化起到很好的引领和助推作用。其工作方式有:第一,通识讲座。师范生入学之初,教研员对全体师范专业的新生进行教师职业理想、职业信念教育,增强师范生的专业自豪感,坚定教育职业信念。每学期之初,教研员为师范生开设基础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论、教改前沿动态的通识讲座。学期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技能授课。师范生实习之前,教研员进行实习前的动员,为师范生普及中小学实践教学基础知识。大学四年级,定期为师范生举办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编制考试考前专题辅导和培训等。第二,听课评课。在学生实习之前和实习过程中,教研员深入模拟课堂和实习课堂,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指导,包括对师范生的说课、所上模拟课(试讲课)和实习课进行现场指导、点评、示范以及微格教学分析,同组其他师范生全程参与,以让师范生能够准确掌握上课的基本常规和要领,了解自身薄弱环节,明确努力的方向。第三,教研观摩。教研员在组织省、市、区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学科教研活动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和亲身参与,以让师范生尽早接触中小学教师学科教研活动。第四,教师专业引领。教研员一般被称为“教师的教师”。教研员的引领是中小学教师走向成熟和成为骨干教师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在指导过程中,要求教研员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师范生制定初步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并组织同组学生一起针对每个学生的专业基础进行评估,以明确学生努力修炼的方向,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为其入职后快速走向成熟奠定基础。

(3)基地学校中小学实践导师。主要负责向学生介绍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帮助学生获得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体验,指导学生授课及开展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以让习得教育教学技巧和方法。在方式上,主要采取“请进来” 和“走出去”两种。“请进来”,即不定期邀请基地学校实践导师到师范院校为师范生举办专题讲座和实践指导,以及担任师范生专业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和评委,进行现场点评和辅导。“走出去”,即我校师范生到实习基地学校进行见习、实习,接受实习基地学校指导教师手把手的亲身示范和现场指导,以让实习生掌握基本的教育实践操作,培养基本的教育实践能力。

在导师指导期间,师范生和导师之间保持经常性联系,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之外,导师还可通过电话、网络视屏会议、QQ等媒介和平台为学生答疑解惑,全程助推学生专业成长。此外,要求导师在开展工作前要认真制定指导工作计划;日常指导导师应填写“师范导师工作记录簿”;学期结束要做好书面工作总结,并提出导师工作改进建议。

3. 建立导师工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当前,由于各高校对导师的工作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阻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为保证导师制的实施质量,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导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实行严格考核。为此,学校设计了两份考核表,一份发给各位导师,一份发至每位同学。一方面,依据“导师职责”,对导师在每一学期的工作任务完成数量和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另一方面,对其所指导的学生成长状况,特别是学生实习水平和论文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以侧面测评导师的工作质量。其次,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学校根据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及工作量给予导师相应的指导经费,并进行适当奖罚。对本校的专业导师和省教研员导师,按照其所指导学生数量和质量测算成教学工作量,按学校有关规定计酬。并把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条件。对于校外的教研员和中小学实践导师,则在规定一个基本报酬的基础上实行浮动薪酬制,导师津贴直接与工作数量与质量挂钩。再次,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师范生导师工作大会。会前就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向全体师生征询建议,并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在会上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

第12篇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Moodle;辅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107―04

在网络教学平台(Moodle)不断地本土化的过程中,其强大功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文基于“面向师范生的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学习管理系统开发”这一研究项目,通过分析免费师范生的现状和Moodle平台的优势,阐述了通过Moodle平台免费师范生可以很好地进行教师技能培训和可持续化专业发展,更好的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职前培训、提升师范生现代化教学能力及适应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

一 免费师范生的现状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该《通知》详细说明了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应享有的待遇和毕业后服务基层教育的相关内容。该举措的目的在于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鼓励优秀青年投身教育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提高教育质量。[1]这一倡议的执行是原因在于近年来师范学校招生越来越困难,学生报考师范院校意愿弱化,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更希望能报工科学校。这种现象不仅仅导致师资力量的缺乏,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教育质量。此外,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作用,对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培养高素质的优秀教师,特别是培养高素质的基层教育人才势在必行[2]。

从2007年秋开始,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为这些师范生免费进行高等教育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希望通过4年教育和训练为其今后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紧缺优秀教师人才资源的教师岗位提供大批优秀教师。

免费师范生的政策经过将近三年的实行,已趋于完善,虽然还存在相关争论,师生反响不一,但是目前大多数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态度还是非常积极的,他们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国家给他们的优惠,他们会好好珍惜这个机会,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作为免费师范生,他们比一般的师范生更能认清自身的出发点与着落点。目前大部分的免费师范生认为自身对教师知识的掌握有限,并渴望学习更多的教师知识及教师技能,尤其是专业知识、一般教师技能知识与心理学知识。三年级免费师范生在专业知识、一般教师技能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更为自信,这说明当前的免费师范教育是有成效的。

首届免费师范生即将走向教师这个岗位上,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学校优秀教师的教育以及培训实践,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基本技能,吸收了师范学校众多先进教学理念以及掌握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高效率的教学。学校应为免费师范生提供更多教育实习和见习的机会,使其获得个人实践性知识,应设置更丰富的教师教育课程,促进免费师范生获得各类教师知识,发展教学专长。[3]

二 Moodle教学管理平台的优势

Moodle平台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思想,即教育者(老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Moodle的重要的特色是以社会建构教学法为其设计基础。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界面,增减内容。并且课程列表显示了平台上每门课程的详细描述,包括是否允许访客使用,访问者可以对课程进行分类和搜索,按自己的需要学习课程。Moodle支持多种教学模式,可应用在多种不同领域。迄今为止,有近百个国家2000余个机构采用了Moodle网络教育平台。

Moodle平台致力于构建个性化的网络教学平台,试图提供个性化的工具,供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的使用,它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Moodle的基本属性上看

Moodle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 Internet 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也可以说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CMS),与内容管理系统有关。Moodle可以在任何一台支持PHP的计算机上运行,而且支持许多种类的数据库(尤其是MySQL)和多种自由组合的功能模块,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

2 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看

按照目前的网络教学平台来看,很容易发现传统的网络课程内容一旦设定就很难更改,模式较为固定,常常几年不会更新一次教学内容,更改起来花销巨大。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需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学中教学设计的三个特点:一是教与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和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二是学生特征的多样性和学习条件的差异性;三是学生学习需求的多层次性。所以Moodle平台的易用性、兼容性及功能模块丰富化可以让教师进行自由组合,灵活应用功能模块进行课程设计,可随意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或增减,并且允许学生参与课程设计,随意上传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 从功能模块特性上看

Moodle平台支持创设虚拟学习社区,强化学习功能模块,大大提升交互学习特性。Moodle平台注重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动机,灵活运用功能模块,创设友好的虚拟自主学习环境和便捷的多元交互、评价和反馈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直观的理解性,充分体现了Moodle功能模块的特性(见附表1),满足了学生的多层次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潜能,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远程的交互式的教与学。

三 免费师范生与Moodle教学管理平台的关系

Moodle平台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CMS),它为教育者及学习者进行知识学习、课程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互动交流、资源共享、教师反思日记的功能,而这些功能恰恰又是免费范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更新、教师技能培训和追求可持续化专业发展等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免费师范生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Moodle教学平台的辅助,通过Moodle平台免费师范生可以很好地进行教师技能培训和可持续化专业发展,更好地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职前培训、提升师范生现代化教学能力及适应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

免费师范生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需要比一般师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师范生首先要学会学习,不仅仅学习教师及学校的一般教育,更需要进行自主的学习,应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而Moodle就为广大免费师范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由于平台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师范生可以自主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很好地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作为免费师范生,学习仅仅是为将来成为教师打下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教学技能的培训。这不仅需要师范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及教育类、心理类知识的努力学习,还需要他们实习期间,观察中学教师是如何上课的和总结自己教学的不足,并通过与教师、学生获得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提高教学技能[4],更早的在职前实习中达到“准教师”水平,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正式教师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师范生应该从自身出发,积极主动地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教学资源,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成长,及时进行总结和采纳好的建议。而Moodle正好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免费师范生专业化成长和可持续化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功能,这使得师范生的专业化成长与Moodle的辅助功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师范生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引导着师范生去反思总结自身在学习及教学实习过程中的优缺点。

Moodle平台作为免费师范生师范生的一项重要辅助学习和教学实践手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图1所示。为了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师范生会应用Moodle平台上关于情景教学、课程学习、作业测验、问答百科、题库、Wiki、专业前沿知识等模块;为了展开教学实践进行教育实习,他们会应用到Moodle平台上关于情景教学的模块,进行多媒体教学或者虚拟教室教学;为了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整理和反思,他们会应用Moodle平台上教学反思日志、互动评价等模块;为了及时解决学习上和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会应用Moodle平台上关于BBS、Blog、投票调查等模块;为了分享自己和他人成功的或典型的学习案例或教学案例,他们应用Moodle平台上关于资源共享的模块,随时随地进行资源共享,体现出Moodle平台强大的优越性。因此,免费师范生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Moodle教学平台的辅助,通过Moodle平台免费师范生可以很好地进行教师技能培训和可持续化专业发展,更好的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职前培训、提升师范生现代化教学能力及适应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

四 应用Moodle教学管理平台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才不过3年,还有很多的不完善;Moodle平台虽然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技术工作者在努力地进行Moodle本土化发展,但依然有些问题未解决。因此免费师范生在应用Moodle教学管理平台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践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1 政策对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态度造成一定影响

由于政策上的部分不完善或者模糊,导致了部分免费师范生在政策制定和政策解读方面感到困惑,从而影响学习态度,认为学得再好也是当老师,没什么动力,只要保证功课不挂科就可以了。[5]同时按照当前政策要求,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不能脱产考研,使得部分师范生在学习上失去动力。还有部分师范生在学习的同时担忧自身前途,担心会被分配到一些偏远的山区影响个人未来的发展。如何解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从而也影响着师范生对Moodle平台的有效利用。如果师范生只是纯粹地为了完成学业,他们不会主动地去Moodle平台上学习和获取专业拓展知识,也不会认真进行教学实践,无法要求自己达到“学会学习与教学,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目的,使得他们无法充分利用到Moodle平台的辅助作用,甚至会认为这是一种负担。这种形势下,免费师范生的专业成长与moodle平台的相辅相成的作用是没有建立起来的。

2 Moodle平台技术功能上和本土化的不完善

Moodle作为一个开源免费的平台,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如:汉化程度不够,很多模块功能不能很好实现;一些模块功能的有Bug,使用不够稳定,有待优化;界面规划配色较为简单,不适应本土化发展;不能很好地集成现有固定的交流工具(如MSN、QQ等)。并且由于国内外教育体制的不同,Moodle平台在国内实际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模块功能未能被充分利用,学习效果也与传统课堂有一定差距。[6]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应对策略:

1 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

明确细化免费师范生的政策目的及相关条款,对免费师范生加强政策的解读工作,并且放低免费师范生的入学门槛,使得更多热爱教师职业又无法报读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充分做好免费师范生与学校及生源地的沟通交流工作,实现三方互利互赢的政策。就读期间允许师范生进行二次选择,既可以实现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之间的转换,也可以进行专业的调配。在校期间,学校应以现行政策为指导,强化免费师范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形成强烈的教师职业观,逐步树立“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教”的职业理想,为将来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打下牢固的根基。

2 完善Moodle平台功能模块和加大平台本土化发展

我们现在除了完善Moodle平台功能模块外,当务之急便是实现Moodle平台的本土化发展,使其适应和满足国内网络课程教学的需求。这就需要无数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奋斗,才能使Moodle平台的本土化工作在中国得以顺利进行。而且作为国家首届免费师范生,师范生也可以依托学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在应用Moodle平台作为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的辅助学习工具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促进Moodle平台的本土化发展与完善。

结语

目前免费师范生政策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而Moodle教学管理平台在国际上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应用和开发基础。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Moodle教学管理平台的中国化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其开源的特性决定了Moodle教学管理平台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本文就Moodle教学管理平台和免费师范生的特征作出分析,并对二者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进行了探索。若能应用Moodle教学管理平台提升免费师范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同时以免费师范生学与教的经验弥补和完善Moodle教学管理平台的本土化应用,势必会为新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z].北京,2007.

[2] 苏春艳.龚炜.市场经济背景下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09,(9).

[3] 张蕾,郑弘非,郝宁.免费师范生现有与所需教师知识的调查研究[J].心理研究,2009,2(3):79-83.

[4] 郭菲.基于Moodle平台的师范生教育实习环境的研究[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