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干预;症状自评量表
Research on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asures in the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Lu Juan, Cui Qiaoli, Li Jian.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Using the method of UPI,SCL-90 and STAI, the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in 02, 03, 04 grades were tes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measures system, we consecutively tested the undergraduates in the 04 grade. Result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the 04 grade undergraduates is improved step by ste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ducation intervention measures, especially after half of the year.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measures system is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the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asures; Intervention; SCL-90
军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部队医疗卫生工作可持续发展,实现“平战”结合,“军地”结合目标,建立现代化军医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关于构建军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另文发表[2]。本文研究其干预效果,为提高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根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军医大学02级、03级、04级所有计划学员为样本。
1.2 方法
1.2.1 测试时间 2005年5月对3个年级769名计划学员进行心理测试,回收有效问卷739份,有效率为96.1%。其中02级231名、03级113名、04级395名;男学员598名,女学员141名。同时对04级学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干预后的追踪调查(每半年进行1次)。
1.2.2 测试工具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综合评价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学员队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
1.2.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AS 8.2统计软件,P
2 结 果
2.1 UPI部分
2.1.1 3个年级学员UPI总分比较 见表1。
2.1.2 04级学员UPI总分比较 见表2。
2.2 SCL-90部分
2.2.1 3个年级学员SCL-90比较 见表4。
2.2.2 04级学员SCL-90比较 见表6。
2.3 STAI部分
2.3.1 3个年级学员STAI比较 见表8。
2.3.2 04级学员STAI比较 见表9。
3 讨 论
3.1 样本和测试时间的选取 军医大学生前3年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后两年临床实习。由于实习点较分散,不便于实施干预措施并进行心理测量,故本研究选取了在校的3个年级学员。由于新训期间文化课、军体课复试,加上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学员精神压力比较大,视心理测试为考试,各项谎分较高,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本研究剔除了刚入学的时间段:04年底,选择了每学期中间的3个观察点:2005年5月、2005年11月和2006年5月。
3.2 已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有效性 UPI主要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简易调查表。它的测量结果,3个年级学员无差别(表1);04级学员3个观察点的比较有差别(表2)。说明3个年级学员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似;在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循序渐进的开展下,04级学员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SCL-90比较得出了3个年级在总均分、各项因子上有差别的结果(表4)。这似乎与UPI的比较结果相矛盾,这是因为SCL-90把测量的心理状况细分为10项因子,而且事实上军医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在开展,只是从2005年开始更加科学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体系[2]建立并实施。04级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03级学员,特别是低于02级学员,03级学员则低于02级学员(表5),即高年级学员比低年级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一些,这也印证了军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高年级学员一方面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另一方面自身随着经历的丰富,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成熟。04级学员3个观察点比较同UPI也有差别(表6)。焦虑是军医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3],本研究采用了STAI问卷,测试结果和UPI相似(表8、表9)。
04级学员3个观察点的3个量表的比较都有差异。说明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体系,较之以往传统的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应了新形势下军医大学生的需要,能有效地改善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仅仅1年时间,04级学员心理问题明显减少。
3.3 军医大学生心理水平呈现一定的规律 从表3、表7、表10可看出,04级学员的UPI总分、SCL-90总均分、10项因子分、状态焦虑、特质焦虑,2005年5月和2005年11月比较、2005年5月和2006年5月比较有差异,而2005年11月和2006年5月比较无差异。在干预措施影响下,04级学员心理健康水平正逐步得到提高,尤其是在2005年11月,经过半年(1个学期)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初显成效,此后半年内,心理健康则基本维持在一定水平。说明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持续有效的开展,军医大学生心理水平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一个高峰,此后维持此状态处于一个平台期。
3.4 进一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除抑郁因子外,04级学员在2005年5月、2005年11月、2006年5月SCL-90总均分、其他各项因子得分比较均存在差异(表6)。这说明已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效,但还要针对学员的抑郁问题加强教育,研究其影响因素和对策,以更好地提高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张敏,常震,张磊,等.军医大学本科生身心健康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7
[2]鲁娟,扈长茂.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5
【关键词】 艾滋病; 母婴传播;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93
目前,中国HIV的流行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虽然母婴传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由于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的数目正在增加,因而婴儿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也必然会快速增加。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给予育龄妇女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害,掌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知识,知晓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以达到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的目的[1]。在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孕妇中,随机选择1470例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方法包括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知识讲座等,对孕妇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孕妇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干预效果,现将具体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孕妇1470例,患者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29岁。
1.2 干预方法 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包括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阻断信息、感染危害以及治疗信息等知识,通过多种方式使孕妇了解并熟悉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相关知识,普及该病的引起原因、预防措施等。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开展知识讲座、发放宣传册、宣传画、设置宣传栏、提供录像及开设咨询服务等方式,对孕妇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孕妇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干预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调查的数据,以P
2 结果
所有孕妇经过干预后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1470例孕妇干预前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为321例(21.8%),干预后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为1236例(84.1%),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加强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向人们灌输健康意识,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提供改变这些行为的知识、技能和服务,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孕妇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调查中发现,孕妇对该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非常差,随着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使其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得到有效提高,在艾滋病的预防中具有非常高的价值。由此可见,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应该给予重视,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如何预防的信息传递给她们,提高她们的认识,帮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为,自觉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3.2 推广干预措施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孕妇经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后对艾滋病的知晓率相对于干预前具有明显的提高,干预主要以孕妇为主体,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推广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如何预防的信息传递给她们,提高她们的认识,帮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为,自觉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3.3 针对孕妇不同情况开展综合干预 孕妇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会受到本人教育程度以及民族差异方面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对艾滋病的掌握程度有不同的掌握,教育程度不等会影响到孕妇对艾滋病知识的理解[2]。所以在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必须要结合孕妇的文化程度、民族等方面的因素,制定最适合的健康教育干预,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提出:“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人群中危险行为,控制艾滋病病毒经性接触和经吸毒途径的传播”,“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影响”。目前,我国各有关部门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实践证明,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收益大的预防措施,作为妇幼保健的策略,促进母婴健康、安全的效果已得到公认并接受。应用健康教育手段,在妇幼保健的各个环节,对目标人群开展有效、可行、易接受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给予妇女、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关怀,对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也是非常关键的。目前,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已显示出从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扩散、男性感染为主转向女性感染率不断增高的特点。近几年,我国艾滋病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妇女感染艾滋病比例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妇女感染比例和孕产妇感染比例的增高预示着艾滋病感染从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扩散。尤其年轻妇女担负着生育后代的使命,使得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更加扩大,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因此采取积极措施,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最初级的预防措施[1]。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控制,提高孕妇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增加防护意识。综上所述,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减少对妇女以及儿童的影响,并且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时应该结合孕妇的相关因素制定最适合的干预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艾滋病的传播。总之,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临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54.
本文着重从全员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等三个方面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四级预警机制。
一、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下属包括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学院学工组。组长总体负责,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规划,协调各学院共同开展工作。各学院选拔专门人员负责本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日常联系工作。各学院从每个班级中选拔一名心理委员,心理委员与宿舍舍长共同组成本学院心理健康协会,协会在各学院学工组、心理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预警机制之全员教育
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向家长和新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然后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多采取贴近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在学生干部培训时引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训练,提高学生干部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以及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三、预警机制之心理咨询
平时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和提高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要开展预约和急诊同时进行的制度,在学生提出心理咨询要求时应该尽快给予安排心理教师,同时根据学生的要求,经常性地开展心理相关内容的团体辅导训练。
四、预警机制之心理危机干预
(一)干预对象
对近期具有以下信号的学生,应该作为心理危机的重点干预对象,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情绪突然出现反常;对同学表达过想死的念头;和同学讨论过想死的方式;和同学表达过自杀计划;突然把个人有价值的物品送给同学。
(二)干预机制
建立宿舍和班级、各学院、学生处、学校四级预警机制。宿舍和班级:舍长和心理委员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发现有危机可能的学生立即上报给学院心理负责人。学院:各学院心理负责人发现学生具有心理危机时,应快速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报,并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及时地采取措施给予干预。学生处:经过心理评估,发现当事人可能属于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应尽快实施干预。校领导:遇到严重危机事件,各学院可直接向有关校领导汇报,也可以报到学生处,由学生处向校领导汇报,及时应对危机事件。
(三)干预措施
【关键词】 健康教育;药物治疗;糖尿病;血糖控制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49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18-02
糖尿病是当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着老年糖尿病的转归、预后及治疗效果,是老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1]。统计表明单一药物对糖尿病的控制达标率较低。即使2-3种药物联用,控制满意率也无法达到100%[2]。这样对糖尿病患者针对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的健康教育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本研究随机选取老年糖尿病病人80例,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7月,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泗水县泗河街道中心社区抽取四个居委,再以随机化的原则在居委内抽取有首诊血糖记录的糖尿病患者共80例,临床诊断及各项生化指标检查均符合《内科学》(第五版)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651士73岁,糖尿病病史763士302年;对照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654士77岁,糖尿病病史788士316年。
12 干预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法,对照组在干预前均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胰岛素+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实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对高危因素有重点的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并在健康教育干预过程中全程监督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所有患者干预前后分别抽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IC)等,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3 健康教育措施 ①认知干预:由公共卫生防控医师采用关怀、说服、开导、鼓励、提供保证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让病人及其家属明确糖尿病的病因、危害等,使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糖尿病的干预和治疗;②心理干预:针对老年糖尿病病人的特殊心理(孤独、抑郁、焦虑等),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热心真诚的对待病人,减轻心理负担,使其保持乐观的情绪[3];③解压干预:在疾病防控医师指导下利用音乐、气功等手段进行放松训练,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精神压力。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BG、2h pG、HbAlc、BMI、胰岛素用量比较 经过不同的健康教育干预后,两组患者FBG、2hpG、HbAlc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3 讨 论
国内外研究表明体内血糖水平同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而引起糖尿病的因素很多,包括高糖高盐饮食、体重高、体育锻炼少、心理状态不稳等[4]。针对高危因素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重点的健康教育是最有效的防治对策,坚持治疗和控制血糖的稳定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必要。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糖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P
现代医学认为,在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中心理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5]。对患者如不注重心理调节,而单纯的进行药物降糖治疗,血糖控制效果一般不理想。在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过程中,通过健康教育措施积极的进行心理干预,通过认知治疗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情绪波动对血糖的影响;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干预使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充分调动,使他们学会适应各种复杂的情况,尽量避免紧张刺激以减少心理创伤的影响;通过心理疏导使患者消除不良情绪,纠正不良社会行为,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病人的心理支持,从而使血糖水平得以控制。
总之,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可以使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的危害,有效的培养糖尿病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原来被动治疗变为主动配合治疗,是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静,张建华初诊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状况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9,21(8):553
[2] Ede|man SV,Morello CMStrategies for insulin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es[J]South Med J,2005,98:363
[3] 李爱国、赵连友心理社会因素与原发性糖尿病的相互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8,8(18):68-69
摘要: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对拉萨市包虫病的防控效果,为本地区包虫病防控提供理论支持。方法2020—2021年选取拉萨市当雄县和墨竹工卡县的16个乡(镇)分别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组人群中开展为期12个月的包虫病健康教育干预,分层整群抽样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人群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39.9%和52.5%;干预后,干预组人群知晓率提高至67.5%,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6.759,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人群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92,P<0.05);干预后干预组人群,不接触狗、饭前经常洗手、生的家畜脏器不喂狗的正确行为率从干预前的26.5%,25.8%,45.3%提高至干预后的46.1%,50.7%,49.3%,大多数调查对象对包虫病防治措施的态度良好。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对拉萨市包虫病防治具有积极意义,仍需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人群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结合其他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综合管理。
关键词:包虫病;健康教育;干预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可引起肝、肺、脑等多器官损害,主要有囊型包虫病(CE)和泡型包虫病(AE)两种。人长期患包虫病会导致劳动力丧失、生活质量降低及寿命缩短,特别是泡型包虫病如果错过早期诊断和治疗,10年内死亡率高达94%[1];包虫病的流行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是一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包虫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青海和宁夏等西部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在中亚地区,包括蒙古、哈萨克斯坦等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西部地区,至少有一半以上人口面临罹患囊型包虫病的风险[2]。棘球蚴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广泛的分布,加上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给包虫病防治带来了诸多挑战。多项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在包虫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5]。为探索适合本地区人群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本文分析了2020—2021年拉萨市2个县的人群包虫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20年3月—2021年3月,选取拉萨市历年包虫病患病率较高的当雄县和墨竹工卡县,以海拔、生产方式、人口等作为匹配依据,将2县16个乡(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包括当雄县的当曲卡镇、格达乡、公塘乡、乌玛塘乡和墨竹工卡县的工卡镇、门巴乡、日多乡、甲玛乡,对照组包括当雄县的羊八井镇、宁中乡、龙仁乡、纳木湖乡和墨竹工卡县的扎雪乡、扎西岗乡、尼玛江热乡、唐加乡。本调查通过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所有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开展调查。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制作宣传材料包,包括印有包虫病防治宣传标语的毛巾、香皂、宣传海报、宣传册等。不同人群使取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方法,在各干预组的乡(镇)中小学校开展一次以上的健康教育讲座或宣传活动;对普通农牧民采取村庄(社区)集中宣传活动等形式,发放宣传材料包;在人员密集处、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张贴包虫病防治海报或设置宣传栏。屠宰季对干预组进行宣传教育普及,指导群众识别牲畜脏器包虫囊肿,严防用未经处理的病变脏器喂犬。对照组人群不采用任何形式的有关包虫病防治的健康宣传活动。干预期为12个月。1.3调查问卷采取查阅文献、专家咨询等方式设计调查问卷,并于预试验后修订完善。问卷为封闭式问题,包括基础信息8题、核心知识27题、行为和态度7题,采用藏、汉2种文字版本印刷。核心知识27题中回答正确16题及以上判定为“知晓”。干预前后各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员使用当地语言询问或自行填写问卷,回收时检查有无缺项和漏项以及逻辑错误。使用EPIData3.1软件录入问卷,以双录入的方式减少录入错误。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卡方检验比较率的差异。对缺失值采用序列平均值或中位数填补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口特征共调查1708人。干预前参与问卷调查893人、干预后815人;男性1002人(58.7%)、女性706人(41.3%);年龄在40~50岁的人数最多(564人、占33.0%),其次是29~39岁(440人、占25.8%);小学文化800人(46.8%)、文盲652人(38.2%);牧民1049人(61.4%)、农民457人(26.8%);户籍来自当雄县的870人(50.9%)、墨竹工卡县838人(49.1%)。2.2干预前后人群整体包虫病知晓率2020—2021年拉萨市包虫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52.3%,干预前,干预组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39.9%)低于对照组(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20,P<0.05),干预后,干预组知晓率(67.5%)则明显高于对照组(49.6%),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6.759,P<0.05)。干预组知晓率从干预前的39.9%上升至干预后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92,P<0.05)。对照组人群知晓率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意义(χ2=0.722,P>0.05)。见表1。2.3不同人群知晓率将干预组人群知晓率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县别分层。见表2。2.3.1性别分布干预后,干预组男女性知晓率(65.8%,70.5%)均较干预前(39.0%,41.2%)明显提高(χ2=36.277,26.932,P<0.05),对照组男女性知晓率变化不明显(χ2=0.174,0.734,P>0.05)。2.3.2年龄分布29~61岁各年龄组知晓率均明显提高(χ2=9.714,35.350,18.810,P<0.05),28岁及以下组、62岁及以上组未观察到干预组或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知晓率明显提高。2.3.3文化程度分布除初中组外,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接受干预后知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χ2=14.971,36.422,5.437,P<0.05),且文化程度越高,知晓率提高幅度越大。2.3.4职业分布健康教育干预后,农、牧民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得到提高(χ2=17.791,48.043,P<0.05),对照组农民知晓率无明显变化(χ2=0.567,P>0.05),牧民知晓率有小幅度升高(χ2=5.630,P<0.05),但提高幅度小于干预组。2.3.5地区分布干预组中,干预前后当雄县人群知晓率从29.2%上升至61.2%(χ2=43.811),墨竹工卡县知晓率从52.1%上升至74.0%(χ2=20.2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干预组,当雄县对照组人群知晓率在干预期后有小幅升高(χ2=6.563,P<0.05),但升高幅度小于干预组。墨竹工卡县对照组人群知晓率在干预期后降低(χ2=12.381,P<0.05)2.4人群行为和态度变化干预组人群中,干预后正确行为率提高,不接触狗、饭前经常洗手、生的家畜脏器不喂狗的正确行为率从干预前的26.5%,25.8%,45.3%提高至干预后的46.1%,50.7%,49.3%;与狗接触的选项中,干预组和对照组人群在干预期后选择不与狗接触的正确行为率均有明显提高(χ2=33.747,58.389,P<0.05)。饭前洗手行为,干预组人群正确行为率在干预后明显提高(χ2=53.854,P<0.05),而对照组无变化。在生脏器喂狗选项中,干预组人群干预前后的正确行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5,P>0.05),而对照组人群在干预后不用生的家畜脏器喂狗的正确行为率从66.6%下降至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24,P<0.05)。见表3。干预组和对照组人群在干预后有更多的人会主动关心自己和家人是否患包虫病(χ2=59.714,32.950,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有超过88.00%的被调查者愿意与家人朋友分享包虫病防治知识,参加家犬免费驱虫活动。其中干预组人群干预前后相关意愿无明显变化(χ2=3.768,1.373,P>0.05),而对照组人群干预后良好态度有所降低(χ2=30.592,26.928,P<0.05)。
3讨论
包虫病是在我国西部农牧区广泛流行的共患寄生虫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导致我国西部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6]。研究显示,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讲座,提高包虫病防治意识,对降低包虫病患病率至关重要[7]。2020—2021年拉萨市居民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前,干预组人群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36.7%)低于对照组(50.2%),干预后干预组知晓率升高至66.5%,明显高于对照组(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59,P<0.05),表明以健康教育讲座为主的综合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高了本地区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此结果与雷雯的研究结果一致[8]。干预组在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后不同性别、年龄段、县别人群中普遍出现了明显的知晓率提高,且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较快,可能与该人群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且接受知识的形式和方式更加广泛有关[9]。干预组农、牧民人群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较为明显(χ2=17.791,48.043,P<0.05),而其他人群无明显提高,可能与调查主要涉及对象为藏区农、牧民,学生、商业/服务人员,其他人群因样本量较少而未显示出明显的知晓率提高。人的行为、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包虫病的传播[10]。调查发现,干预组和对照组人群在干预期后选择不接触狗的正确行为率均明显提高(χ2=33.747,58.389,P<0.05),表明更多的人意识到与狗接触增加了患包虫病的风险,但这一人群仍然较少,仍需继续加强宣传,避免人群接触包虫病传染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保护性因素[11],饭前洗手同时可有效预防其他传染病[12-15],在健康教育干预措施下,干预组人群洗手情况有所改善(χ2=53.854,P<0.05),提示应继续做好饭前洗手的宣传教育,强调规范洗手和坚持洗手,并为大家提供便捷的洗手设施和清洁用品。表32020—2021年拉萨市包虫病防治知识干预前后人群行为的选择[人(%)]正确行为不接触狗饭前经常洗手生的家畜脏器从不喂狗干预前干预组109(26.5)106(25.8)186(45.3)对照组70(14.5)165(34.2)321(66.6)干预后干预组187(46.1)206(50.7)200(49.3)对照组150(36.7)140(34.2)162(39.6)χ2值33.74753.8541.315P<0.05<0.05>0.05注:括号内数据为正确行为率;卡方值为干预组干预前后的差异。表42020—2021年拉萨市包虫病防治知识干预前后人群态度的选择[人(%)]注:括号内数据为构成比;卡方值为干预组干预前后的差异。良好态度主动关心自己和家人是否患包虫病愿意与家人朋友分享包虫病防治知识愿意参加免费家犬驱虫活动干预前干预组267(65.0)379(92.2)380(92.5)对照组288(59.8)456(94.6)454(94.2)干预后干预组357(87.9)358(88.2)366(90.2)对照组318(77.8)340(83.1)341(83.4)χ2值59.7143.7681.373P<0.05>0.05>0.05·3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在干预期后更加主动关心自己和家人是否患包虫病(χ2=59.714,32.950,P<0.05),表明人们的健康意识有所提高,成为降低包虫病患病率的积极有利保护因素[16]。干预组干预前后均有超过88.00%的人愿意与家人朋友分享包虫病防治知识、参加给家犬驱虫的活动,表明群众对于包虫病防治措施的接受度和包容度较高,在调查地区开展健康教育和家犬驱虫工作切实可行。干预措施对干预组人群生的家畜脏器不喂狗行为、与家人朋友分享包虫病防治知识、参加家犬免费驱虫的意愿无明显改变,可能与健康教育干预中相关内容宣传不到位、防治知识普及不全面有关,提示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应加强脏器处理、犬驱虫、包虫病知识分享等内容的宣传。综上所述,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和当雄县实施的健康教育干预对提高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率有积极意义,且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人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由于调查地区人群整体知晓率较低,部分知识点和行为改善不理想,因此仍需持续开展健康宣教,继续采取因人施教、因地制宜的方式,稳步提高本地区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并结合犬类包虫病控制、牲畜和啮齿类动物控制、饮用水安全保障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强综合管理。
作者:汤晓佳 西洛 张奕 刘婕妤 格桑卓嘎 单位:拉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关键词】 小学生;健康教育;龋病患病率;龋齿充填率
龋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病率高,流行面广,危害性大。WHO将龋病列为需要重点防治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1]。龋病不但使患者感到牙痛而影响食欲、咀嚼,有时还会导致牙髓炎、齿槽脓肿,甚至形成病灶而引起全身疾病。儿童时期乳牙的龋齿,也直接影响恒牙的正常发育,影响身体健康。调查显示[2]:2002年深圳市罗湖区小学生患龋率为65.40%,龋齿充填率乳牙为6.62%,恒牙为13.15%。我院与罗湖区教育局联合于2005年起连续3年对罗湖区5家口腔疾病防治试点小学进行口腔健康教育与干预,观察小学生的龋齿患龋率和充填率,评价群体防治龋病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深圳市罗湖区泰宁小学、布心小学、锦田小学、翠茵小学、南湖小学5家口腔疾病防治试点小学1~6年级、年龄在6~12周岁的小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每年定期对试点小学学生进行口腔调查,所有的调查均由医院口腔科专业医生实施。在自然光下采用一次性口镜,辅以问诊。普查后计算患龋率及充填率。
1.2.2 患龋率及充填率计算方法 患龋率=患病人数/受检人数;充填率=充填牙数/龋、失、补之和。
1.2.3 口腔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 (1)学生教育:①给学生印发口腔健康教育宣传资料;②口腔专科医生到学校进行口腔知识讲座,讲解口腔生理知识、牙齿结构与功能、龋病的预防与治疗、正确刷牙方法等;③定期为学生上口腔保健课;④定期出刊口腔保健专题宣传栏;⑤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如“9.20爱牙日”活动等。(2)家长教育:①给家长印发口腔健康教育系列资料;②开设家长课堂:讲座口腔疾病预防相关知识;③发放“致家长一封信”等。(3)干预治疗:给口腔调查发现患龋病学生发放“口腔治疗通知书”及“深圳市口腔保健治疗卡”,并督促家长带小孩到牙防网络医院治疗。
2 结果
2.1 学生乳牙、恒牙患龋率逐年下降 见表1。
2.2 学生乳牙、恒牙充填率逐年提高 见表2。表1 不同年份学生患龋情况 表2 不同年份学生龋齿充填情况表
3 讨论
3.1 干预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经过3年口腔健康教育与干预,能有效地提高儿童口腔健康水平和改善学生口腔健康状况,龋齿充填率有明显上升,患龋率逐年下降,说明口腔健康教育在防治儿童龋齿方面是行之有效的。我们体会是:(1)建立良好的合作工作模式,加强卫生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合作是防治儿童龋齿的基础,对口腔疾病防治能起积极作用;(2)提高家长口腔保健意识是防治儿童龋齿的关键:家庭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的形成有赖于家庭因素,家长本身的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习惯对子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3];(3)小学生形成良好自我保健行为是防治龋齿的保障。
3.2 问题及对策
3.2.1 存在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5家试点小学的小学生不同年份患龋率虽有下降趋势,但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1)干预时间短,宣传力度不够;(2)深圳流动人口多,该类人群工作压力大,居住和生活条件差,文化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家长卫生知识缺乏,对儿童龋病防治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是在孩子患龋病较严重出现症状时才来就诊,特别是乳牙龋坏,认为乳牙迟早要更换,龋齿不治也不要紧。可见家长缺乏口腔保健知识可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口腔健康。
3.2.2 对策 加强儿童口腔保健教育,劝导儿童少吃酸甜食品,养成饭后漱口及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对预防龋齿的发生至关重要。儿童龋齿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儿童龋病防治应纳入卫生保健总体规划,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强全社会口腔保健教育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联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动员全员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邢海林,陈莲芬,王绍萍.三亚市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中国热带医学,2005,5(7):23-24.
一、资料与方法
选取南京市某区中学高中764名学生(男386名,女378名)为本次调查对象。其中高一学生252名(男127名,女125名),高二学生258名(男131名,女127名),高三学生254名(男128名,女126名);平均年龄(18±1.93)岁。
方法:①考试焦虑评定:采用王才康的中文修订版考试焦虑量表(TAS)对高中764名学生进行测试。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TAS为自评量表,共37个项目,主要对个体考试的态度、考试前后的各感受及身体紧张等方面进行测试。②分组干预:以TAS评分≥12分为评价标准,本组对象中≥12分的436名学生中,随机抽取2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125名。干预组男73名,女52名;平均年龄(18.17±1.45)岁。对照组男71名,女54名,平均年龄(18.14±1.63)岁,两组间年龄(t=0.3056,P=0.770)、性别(χ2=0.023,P=0.8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干预方法:干预方法取得学校配合,利用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课讲座,播放多媒体,讲授改善焦虑情绪的有关知识,通过角色扮演法进行放松和情景训练,以及开展音乐疗法、发放宣传册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干预。1次/周,1.5h/次,干预时间12周。对照组学生不进行任何类型的健康教育干预。
统计学方法:利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经检错后将数据导入SPSS13.0软件包处理,并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F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考试焦虑检出率:764名调查对象中,436名同学TAS评分>12分,考试焦虑检出率57.07%。健康教育干预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前,250名研究对象中TAS评分12~20分214名(85.6%),TAS评分>20分者36名(14.4%)。健康教育干预12周末,干预组的焦虑水平明显下降,T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干预前后两组学生TAS评分比较结果,见表1。干预前后男女生TAS(分)评分情况:虽然本次研究中女生的TAS评分均高于男生,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干预组男女生焦虑状况均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见表2。
三、讨论
考试焦虑是指因考试压力过大而引发的系列异常生理心理现象,而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对个体形成一种抑制作用,皮肤冒汗、呼吸加深加快、大小便增加等躯体症状出现,以至影响个体正常能力的发挥。
本研究764名调查对象中,436名同学TAS评分>12分,考试焦虑发生率57.07%。本次抽取的250名同学TAS评分12~20分214名(85.6%);TAS评分>20分36名(14.4%)。此结果表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现象不容忽视。考试焦虑起源于认知的错误,是错误的学习形成的一种适应不良的条件反应,是一种处于失助和紊乱状态下的一种情绪。焦虑的发作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对可怕情境的条件反应。健康教育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的一种有效策略。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学校健康教育干预,从正确的认知开始引导学生认识到考试焦虑发生的原因、危害,通过学习(训练)来消除考试焦虑这种适应不良的情绪反应。建立起同学们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使同学们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本文研究结果说明健康教育是改善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对个体的健康教育,能改变不合理信念。
一、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调查方法——心理测验法
本调查采用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对青春期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本量表每个题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其中“1”表示自觉无该症状;“2”表示自觉有该症状,但对受测者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3”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对受测者有一定影响;“4”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对受测者相当程度的影响;“5”表示自觉该症状十分严重,对受测者影响严重。自我评定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段时期”的实际感觉。
2.调查对象与调查结果分析①
(1)调查对象
以洛阳市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为被试,其中初中一年级713人,初中二年级701人,回收有效问卷一年级602份,二年级614份,有效率分别为84.4%和87.6%。
(2)调查结果分析
①初中一、二年级学生SCL-90筛选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SCL-90的统计指标为总分和因子分。总分即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总体反映受检者心理健康情况。因子分共包括10个因子,每一类因子反映受检者某一方面的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受检者心理问题分布特点。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
表1初一、初二学生SCL-90各项目筛选人数统计表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初中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心理状况需要进一步筛查。其中,初一需筛查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6.39%,初二需筛查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5.60%。
第二,在筛选原因中,因为因子分超过2分而被筛查的比例最高。
第三,在筛选项目中,无论是哪种筛查,筛查比例都随年级升高而上升。
表2初一、初二学生SCL-90因子筛选人数统计表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初一和初二学生因子筛查排在前三位的均为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是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以及一般的感知障碍,如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不好”等。敌对因子指思维、情感及行为表现出厌烦、摔物、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等。人际关系敏感指与人相处时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等。这与青春期学生自制力薄弱、情绪焦躁、交际能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基本吻合。
第二,无论哪种因子的筛选,初二的筛选比例都高出初一的筛选比例,呈现出随年级升高的趋势。
(2)初中一、二年级学生SCL-90结果差异显著性检验及分析
表3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表现为:
第一,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都较好,SCL-90总分平均分均未超过160分,各因子平均分均未超过2分。
第二,所有因子上二年级得分都高于一年级,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其他、焦虑、躯体化、偏执、抑郁八个因子得分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其差异检验概率P值均小于0.001,仅在敌对和恐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值大于0.05)。
第三,初一、初二学生在SCL-90的总分上差异检验概率P值小于0.001,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比一年级学生差。
二、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为了解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者与相关学校教师及决策者进行了访谈。总的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对心理健康内涵认识模糊、干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模糊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存在三种有待商榷的观点。
其一,“没心理疾病不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讨论心理健康教育时,许多教师过分关注心理疾病、紊乱或障碍,认为如果研究对象不存在显性心理疾病、紊乱或障碍,那就是心理健康;既然心理健康,就没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美国医学研究所(1997)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健康的状态,以及在多变情境中应变的能力,包括处理压力的能力,与人相处的技巧,以及作出决定的能力等。”[1]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是惠及所有学生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教育,而是面对所有学生的。
其二,视外在原因引发的行为或情感问题为心理症状。对于青春期少年来说,多数行为和情感问题源于社会、文化甚至经济因素,但有些教师却急于界定这些学生是否是心理疾病患者,也常把这种问题描述成“症状”,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急于进行心理评估、治疗和干预,甚至采用精神疾病诊断方法进行处理。但往往由于缺乏信息,这种匆忙判断往往是“虚惊一场”。当然,这也不否认个别青春期少年的问题源于心理内部紊乱,只是相对而言,这类少年占比例较小。
其三,心理健康教育仅针对患病个体,忽视致病因子。在讨论心理健康时,大家过于聚焦患病学生,却忽视导致其心理疾病产生的因素,以及与这一疾病产生相关的角色。很明显,影响学生学习、导致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当学生把内外因导致的学习障碍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其心理问题会更加恶化。因此,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完善干预体系,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教育效果。
2.学校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不健全
在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中,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规章不完善、方法不周全、实施不系统等问题。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重视不够。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案大多是补充性方案,或者被认为是个别教师的事务,被视为学校的枝节工作,忽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2]。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学校决策的边缘化地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决策存在随意性。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决策主要源于特殊案例。当学生心理健康演变为心理问题(如情绪障碍、暴力和自杀意念等)时,学校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才临时制定相关政策。因此,这些政策不仅是零散的,而且也常常被边缘化,以至于很少有人对其进行重构,或者与其他相关活动进行联结与整合。
学校、家庭、社会等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自为政,相互脱节,“老死不相往来”,这使得心理健康干预低效、重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体系的构建
要改变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学校应积极构建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体系
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体系时,决策者应关注制度的完善性、干预措施的完整连续性、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性、操作的灵活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等。具体表现在: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维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第二,学校应坚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选择身心健康、有献身精神、乐于承担责任的教师制定相关战略,负责实施与评估;第三,干预体系应该确保多元主体的合作关系,确保每个参与者能够获得必要的资源,确保干预过程中的协调或整合,共同承担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和专业界限带来的消极影响;第四,干预体系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预期,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高品质的服务;第五,干预体系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优势和资源,确保激励措施和资源的可利用性,确保学校和其他社会资源的链接和整合,凝聚所有力量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第六,建立问责体系,确保每个人各司其职。
2.合理建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学校应按一定的师生比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其承担工作主要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轻度心理问题的预防以及转诊前的干预,拟定降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频率的计划;制定应对普发心理健康问题或严重心理疾病的策略;心理健康问题普查等。
在应对个别案例遇到困难时,学校应组建专题案例团队。这个团队应该由社会工作者、学校心理教师、精神科医生以及临床心理学专家等人士组成。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方法融汇了专业人员、教师、家庭的智慧,可以有效讨论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检讨前期干预的效果,重新思考战略并做可行的调节等。
3.社会医疗卫生组织及精神卫生服务部门的融入
很多学校所在社区医院有专门的心理健康门诊,拥有医疗卫生和精神卫生服务专业人员,以及相关诊断设施。学校应与这些服务机构建立联系,开展一些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咨询活动,参与规划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措施,开发一些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等。这种基于学校、多方参与的心理健康体系对健康知识普及以及一些特殊案例的处理非常有益。
4.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课程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策略。在目前,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使之融入常规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视之为教学的一部分;②邀请专业人员实施特定课程内容;③开发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
实践证明,通过学科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无缝”地融入到师生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是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3]。当然,仅仅依靠一门课程解决相关问题,其效果是有限的,所以,整合学校课程计划,结合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形成全面的应对策略,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Mental Health in Schools:Guidelines,Models,Resources,& Policy Considerations http://smhp.psych.ulca.edu。
【关键词】 近视;健康教育;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干预性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97.63 G 526.2 R 778.1+1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030-02
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和家长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学校和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探索开展预防近视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法,广州市海珠区于2007年3月-2008年6月开展了学校预防近视健康教育干预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海珠区内1所小学和1所中学为试点学校,其中小学选一~三年级,中学选初中一、二年级。被选年级的全体学生均为干预对象,共选取879人(其中小学生538名,中学生341名)接受近视健康教育干预。在每个选定年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进行干预效果评估。分别在干预前后对小学生发放问卷148份,中学生100份。干预前,小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97.30%),中学生95份(有效率95.00%);干预后,小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40份(有效率94.59%),中学生98份(有效率98.00%)。
1.2 方法
1.2.1 发放宣传材料 根据项目的工作目的编制宣传材料――《远离近视,未来更光明》(折页),主要内容为介绍近视的严峻形势,对眼睛、个人生活的危害,预防近视“三个一”(一寸、一拳、一尺)等,鼓励家长督促学生纠正错误行为。在项目开始和项目中期分2次向学生发放宣传材料,并要求学生带回家与家长共同学习。
1.2.2 专题健康教育讲座 对项目学校的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使教师系统地了解近视方面的知识,为他们指导学生预防近视提供基础,并要求教师将近视防治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上课时注意提醒、纠正学生坐姿和读写姿势。项目学校开设了学生近视预防的健康教育专题课,由校医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负责。
1.2.3 行为监测干预 项目期间对学生的有关行为进行监测,每个星期监测2次,为期1个月。监测由各班班主任负责,通过暗中观察学生的读写姿势和眼保健操做法,不断反馈,不断纠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1.3 评估方法
1.3.1 干预前后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近视核心知识、对近视是否可预防的态度、近视相关行为(如用眼情况)、学习环境等。其中小学生采用调查员“一对一”询问的形式进行答卷,中学生则在调查员统一组织下自行填写问卷。
1.3.2 教师访谈 分别对调查班级的班主任和主管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进行访谈,内容有教师和学校在近视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和相关措施的落实情况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问卷调查情况
2.1.1 近视核心健康知识、态度的变化情况 总体上看,干预后中小学生核心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有所提高,其中小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知晓情况,干预前后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1.2 近视相关影响行为的变化情况 干预前后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近视相关影响行为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小学生则在看电视、玩游戏、看书姿势等方面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1.3 中小学校学习环境的变化情况 学校能定期为学生更换座位,而干预前后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不大,小学生认为桌椅高度的合适程度还有所下降。见表3。
2.2 教师访谈情况 教师们认为,学校在预防近视的工作中,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均能按有关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并认为按目前课桌椅高度比例标准来调整桌椅,很多学生感觉不舒适,不能适应学生的生长发育变化;还认为目前的课桌椅能调整的空间不大。
3 讨论
近视是中小学生常见病之一[1,2],我国青少年学生近视发病率不断上升[3,4]。2004年广州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调查资料显示,近视患病率已达57.7%[5]。目前尚无科学、合理、确有实效的治疗近视方法,控制近视只能从预防方面着手[6,7]。近视预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内容,是一项牵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学校必须从硬件上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8,9],教室采光、黑板、课桌椅高度等应符合卫生学要求,有良好的机制使学生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加学生眼睛的放松和调节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近视相关行为的正确率比较低,说明学生尽管掌握了日常的预防近视知识,但对预防近视的主要技能掌握得比较少或没有采取正确姿势的意识,从而造成较多的不良行为。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对学生的读写姿势进行随时的督促、改正的重要性,这些都说明了对儿童进行预防近视健康教育的力度和广度还不够[10]。因此,要加强教师的近视知识教育,加强对学生预防近视技能的培养,矫正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11]。通过教师的反复提醒、同伴的榜样作用等,促使学生采取正确的行为,并逐步养成习惯。
该研究探索了卫生和教育共同开展近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认为卫生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学校提供场地和具体实施工作,互相协助,并把健康知识的触角伸向家庭、社会,使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深入和广泛是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学校使家长掌握了近视的知识,配合做好近视预防工作,也说明了在开展近视预防的健康教育时不能忽略家庭的作用[8]。家庭的采光、家长对正确姿势的指导、看电视和玩电脑行为的督促等都是近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密切配合,协作一致,共同努力,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学生的近视问题才能切实解决。
4 参考文献
[1] 石一宁,方严.在校学生(7~18岁)近视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眼科杂志,2006,14(1):78-81.
[2] 王应,江芳润.我国学生近视眼患病率的新资料述评.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279-281.
[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199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 1996:76-86.
[4]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03-106.
[5] 邓纳莉,郭仰峰.2004 年广州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分析//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报告.广州:广州市教育局,2004:61-64.
[6] 徐广弟.青少年近视防治指南.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37-41.
[7] 苗珍花,秦毅,张莲香,等.中小学生预防近视干预效果观察.中国学校卫生,2002,23(2):182-183.
[8] 廖文科.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的基本原则与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385-387.
[9] 宋开霞.中学生视力情况调查及分析.中学生物学,2006,22(7):45-47.
[10]彭翠波,刘肇清,万萍.健康教育对儿童近视影响的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4): 81-82.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哮喘;健康教育;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41-01
基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特点,为详细了解分析支气管哮喘患儿中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8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诊治的8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男57例,女31例;患儿平均年龄为4.52±1.08岁;患儿平均病程为3.15±0.16年;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为44例,对比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基本资料,均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缓解期患儿,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于急性发作者,给予布地奈德及沙丁胺醇药物吸入,对于重度患者,除吸入疗法外还应采用静脉滴注的方法给以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此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1.2.1心理护理
哮喘发作时因喘憋明显,患儿及家属极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同患儿及家属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守护在患儿身旁采取触摸及温和的目光交流形式安抚患儿,鼓励患儿将不适告诉医护人员,尽量满足患儿的合理要求,鼓励患儿及时表达情感、缓解患儿的恐惧心理;向患儿家属讲解疾病的诱因、治疗过程及预后,并及时、耐心回答患儿及家属提出的疑问,进而减轻或消除患儿及其家属出现的不良情绪,增加患儿及家属的信任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1.2.2饮食护理及环境管理
支气管哮喘患儿呼吸道中水分蒸发显著增多,因此,应确保患者摄入充分的水分。饮食上给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严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在患儿发病期间,指导患儿食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提供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保持室内清洁、定时通风,不宜摆放鲜花,避免使用皮毛、羽绒或蚕丝织物及采用刺激性消毒剂进行消毒,确保清新空气流通
1.2.3 健康教育干预
①每次雾化后给予胸部叩击(5-10分钟)以促进分泌物的排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②指导呼吸运动,以加强呼吸肌的功能,方法有腹部呼吸运动方法、向前弯曲运动方法以及胸部扩张运动方法;③指导家长给患儿增加营养,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指导患儿及家长确认哮喘发作的诱因(如寒冷的刺激,鱼虾等易致过敏的蛋白质)避免接触并去除这些诱因。教会患儿及家长辨认哮喘发作的早期征象,发作表现及处理方法以及正确,安全用药。在适当的时候及时就医,以控制哮喘严重发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住院天数及PEF[1]。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实验组患儿发作次数为(1.82±0.61)次,急诊次数为(1.51±0.34)次,住院天数为(5.01±0.82)天, PEF为(275.31±52.43)L/min;对照组患儿发作次数为(3.14±1.38)次,急诊次数为(2.56±0.71)次,住院天数为(6.41±1.26)天,PEF为(223.39±45.17)L/min。对比两组患儿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住院天数及PEF,两组患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儿童支气管哮喘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应及时给以其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在对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健康教育及干预护理措施可有效保障患者治疗成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详细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病因素、临床症状、常规诊治过程及预后等基础知识,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该疾病。同时,护理人员可通过制定健康教育手册,其主要内容为该疾病的用药知识以及相应的治疗过程等[3]。在患儿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指导患儿及其家属正确、科学的使用雾化吸入法,并仔细、认真的为患儿及其家属示范,再由其亲身操作体验,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其家属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让患者及其家属注重该疾病治疗的持续性及长期性,不可自行停药,即使在缓解期,患者依旧需预防性用药,避免再次发病。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家庭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具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同时指引患者做适当的活动。指导家属严格按照医嘱为患儿给药,有效提高患儿依从性。且再次为患儿家属演示雾化器的使用方法,并告知其应定期保养,有效提高患儿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及干预护理在支气管哮喘疾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如采用健康教育及干预护理措施护理的实验组患儿,其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住院天数及PEF同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护理的对照组患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
参考文献:
[1]王自杰.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08(07):1247--1248.
支气管哮喘是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咳嗽等。哮喘是一种心身疾病,它对部分患者哮喘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等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
由于哮喘具有长期性、反复发作性和部分可逆性等特点,这也决定了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价,哮喘患者的长期教育管理是影响哮喘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哮喘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患者及其家属需要密切配合,特别是呼吸内科专科医生更应该担负起健康教育的责任,积极宣传推广科学的哮喘防治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性和依从性,减少哮喘的发作,提高生活质量[5]。
支气管哮喘患者由于缺乏对支气管相关知识了解,对诱发因素、预防措施等缺乏认知,可能导致患者急性发作机率增加,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提高对支气管哮喘的认知,减少患者发作,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文观察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效果。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支气管哮喘患者81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为18~71岁,平均年龄为55.3±10.3岁,病程为0.5~14年;平均病程为7.2±4.8年;对照组患者为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19~70岁,平均年龄为56.4±9.8岁,病程为0.5~15年;平均病程为7.4±5.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临床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支气管哮喘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1)向患者讲解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知识、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让患者了解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预防知识。通过向患者发放支气管哮喘健康手册、集体讲解、观看视频等形式进行宣教。在宣教过程中,要有耐心的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让患者了解哮喘发作前的先兆症状,帮助患者回顾发病前的一些情况。如咳嗽、胸闷等症状是典型哮喘发作前的先兆症状。告知患者在先兆症状出现时要及时用药,及时抑制症状发展。(2)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让患者了解坚持合理用药对治疗此病的重要性。在正确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健康教育,要让患者记住用到的药物名字、具体用法和用量,并告诫患者要坚持长期合理用药,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操锻炼,其步骤如下:① 平静呼吸;② 立位吸气,前倾呼气;③ 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④ 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呼气;⑤ 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⑥ 抱头吸气,转体呼气;⑦ 立位上肢上举吸气,蹲位呼气;⑧ 腹式缩唇呼吸;⑨ 平静呼吸。(4)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和环境管理。指导患者病房或者家里要每天室内进行通风,室温要适宜,同时要加强饮食管理,要合理膳食,避免食用能够诱发哮喘的食物,告诉患者可多进食蔬菜和水果。(5)心理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了解此类患者心理,帮助患者认识支气管哮喘及时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当不良情绪存在时,会影响到患者交感神经系统,使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加重患者的消除症状。
1.3临床效果评定标准
患者喘息等临床症状,肺部听诊哮鸣音消失,为临床控制;患者喘息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为显效;患者喘息症状和肺部听诊哮鸣音有好转,为有效;患者喘息等症状没有好转,或者加重,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两组患者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2.2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调查情况。观察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1,2]。
有研究报道,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宣教,结果发现接受教育组患者对哮喘知识的掌握程度、平喘药物正确使用情况等方面显著优于未教育组,而接受教育组患者哮喘的发作次数、治疗费用等显著低于未教育组。亦有报道称,接受健康教育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未接受健康教育患者[3,4]。
【摘要】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1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干预,观察并评估其遵医行为,统计分析其健康教育效果。结果:观察组遵医行为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血液透析;健康教育;遵医行为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Compliant Behaviors of Patients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Zou Chang-Cui,Zhao Xue-zhen,YE Yu-hui, etc. / PeKing University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Abstract】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compliant behaviors of patients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nineteen patients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would b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sychological care and health education would be provided at the meantime. Nursing intervention would be given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Evaluation of the behaviors would be conducted after 3 months. 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compliant behavior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Health education can immensely promote patients'' compliant behaviors so as to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life.
【Key Words】hemodialysis; health education; compliant behaviors
遵医行为是指患者的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遵医行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患者对医疗措施的遵从;第二类是对相关疾病健康教育、行为指导及避免危险因素等预防措施的遵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增加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加强自我管理,提高其遵医行为,增强其生存质量。
1 对象和方法
1.1 维持性透析治疗半年以上的透析病人119例(年龄18-50岁之间,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实验组(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保持现有的护理措施不变),对病人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实施。
1.2 观察内容包括:患者对血透治疗的认知,按时遵医嘱透析治疗,服药、饮食管理、体重控制、血压、生活习惯的改变。
1.3 护理措施及相关健康教育
1.3.1 提高医护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操作技能,减少治疗护理上的失误。增强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减少病人躯体的不适。
1.3.2 心理护理
理解他们心中的焦虑和恐惧,耐心听取他们的倾诉,减轻其心理压力和对病人角色的不适应。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适应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积极复归社会和参加工作,消除寂寞和孤独,提高患者的生活兴趣和存在价值感。
1.3.3 血液透析相关健康教育
1.3.3 积极控制原发病的进展,维护及改善各系统机能,预防心脑血管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病人要认真填写并随身携带血透病人专用的救命卡,以备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得到及时救助。
1.3.4 血透患者血管通路的保护
血管通路(内瘘、半永久性留置导管)是血透病人的生命线,造瘘肢体要注意保护,避免扭曲、挤压、过度负重、穿刺及测量血压等,防止内瘘出血、闭塞失去功能。
留置导管病人,注意留置导管部位的保护,保持干燥清洁,防止感染。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牵拉以免出血、导管断裂或脱出。
1.3.5 饮食管理及指导
患者轻微活动下每日供给糖类35-40kcal。脂肪多用植物油,每日每千克体重供给脂肪1g。
蛋白质的摄入?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化验指标给予蛋白质的供应量每日每公斤体重为1—1.5g。应以优质蛋白如:鸡蛋、奶制品、鱼、瘦肉等。高磷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富含蛋白质食物 。
1.3.6 水及电解质调节
透析间期水正负荷不超过干体重的3%-5%。血钾过高是十分危险的,应严格根据生化指标限制含钾高的食物,如蘑菇、海带、豆类、含钾较高的水果有橘子、香蕉,避免高血钾发生。遵医服用补钙等药物。
1.3.7. 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按时服药,合理休息,适当运动,树立安全意识,防止跌伤。
2. 结果
本研究提示实验组遵医行为明显提高,观察组发生并发症和抑郁情绪明显减低,见表1、2,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使病人适应新的角色和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身心状况,提高生存质量。
3. 讨论
血液透析治疗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目前仍有8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依靠透析疗法维持生命[1],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肾功能衰竭,体内代谢产物毒素积蓄引起全身各系统中毒症状,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代谢紊乱[2]。现代医学认为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整体,疾病过程中生物学因素、心理状况及社会和环境状况之间是相互作用,互为影响[3] ,当透析成为个人生活固定的一部分时,病人的社会角色和家庭中的作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昂贵的治疗费用,固定的治疗时间及各种躯体并发症,病人造成身体病痛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研究表明,维持性透析病人抑郁发病率为54.24%,远远超过正常人3%的发病率[4]。因此,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通过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积极配合治疗,通过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减少高血压、心衰、肾性骨病的发生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通过对疾病和维持性透析的了解,采取积极治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致使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身心健康有显著提高[5]。
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No.201002072)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2]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王质刚.血液净化学.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