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气工程学科内涵

电气工程学科内涵

时间:2023-07-25 17:1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气工程学科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气工程学科内涵

第1篇

    一、关于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环节分析

    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健全,电气工程应用技术也在不断深化,其现代电气工程系统逐渐健全,满足了时代经济对于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需要,电气工程的发展,离不开对其内部理论应用体系的健全,实际上电气工程理论体系的健全与当时的经济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在学科相互融合交叉的今天。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导致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二、关于电气学科环节的分析

    1随着电气工程系统的不断健全,电气学科理论知识也在不断深化应用,这两者实现了相互促进。我国对于电气信息学科的划分包括以下内容,其属于工学门类,其学科分支有电气工程、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等。无论是哪一个学科分支,其都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这是电气学科的理论实践基础,也是电气工程的应用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技术工程及其电磁类的基础学科得到有效结合。实现了对其现代电气工程的发展,满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气工程包含的专业基础理论有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电磁理论、MATLAB仿真等。专业理论有电力系统及其暂态分析、电力电子、电机学、高电压与绝缘、电力拖动、输配电、工厂企业供电、电力市场等。

    2目前来说,国外发达国家的电气工程专业体系是比较健全的,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其内部理论实践体系日益健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以前的电气工程专业中,国外发达国家的教学是以电力工程为主要的模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其电子技术及其计算机技术逐渐成为电气工程的应用核心,其电气学科体系日益健全。有些国外高校的电气工程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对电力工程学科的取缔,取而代之的是电气工程的计算机应用教学,这满足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局势,实现了对电气工程的更新,保障了电气学科系统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无论是电气学科的健全还是电气工程技术的更新,这一定程度提升了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的软硬实力。我国的电气工程始于1908年上海南洋公学的电机电工学科,就是上海交大的前身,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917年该校的电机专科设立了电讯门,即我国最早的无线电专业,如今的电子信息及计算机专业群都是由此发展演化而来的。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建国后,我国建立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其中大多设立了电机工程系。1977年以后,大部分高校的“电机工程系”陆续更名为“电气工程系”,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又把“电气工程系”发展成为“电气工程学院”。我国的电气工程虽然与国外名称相同,但内涵有很大区别,我国大学一般都是强弱电分开,即电气类与电信类分设在不同的学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的电气工程教学中,电力学科也逐渐实现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符合了国家信息化经济的法发展需要,这有效推动了我国的电气工程的学科应用系统的健全,进行其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应用,保障其内部技术应用环节的优化。在此过程中,我们为了本国的电气经济的发展需要,需要进行国外电气学科的先进管理经验的汲取。国外发达国家的着名大学大都把电气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放在同一学院,以利于在电气工程学科中融入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域,大量的研究都是在跨学科领域开展的。与企业联系密切,科技成果转换能力强,引领产业技术更新。

    三、关于电气技术发展前景的分析

    电气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其影响着电力工业及其相关电力行业发展,可以说电气技术的应用发展,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电气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深化应用,满足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对风电技术、光伏技术及其氢能的有效应用,这符合未来电气工程的发展需要,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特别是氢能技术的应用,氢能有其他能源无与伦比的优势,其反应后的生成物为水和氮化氢,对环境没有污染。地球上的海水所含的氢用来发电就够人类用数亿年。单位重量的发热量叫热值,氢的热值是汽油的3倍,煤炭的4倍。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在斥巨资研究这一能源,但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距工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超导技术的深化,满足了电气工程的发展需要,促进其综合社会效益的提升,通过对其超导储能系统的深化应用,实现对其电能的有效转换,实现对其电磁能的应用。它是一种高效的储能系统,能够实现对电网的安全性的提升,满足了实际工作的需要。保障电网安全。超导大容量电缆,可大大降低输电过程中的电耗,提高能源效率。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用大功率电子器实现对电力系统电压、参数、功率、相位角等的实时调节控制,以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和输电过程中的能耗。

    四、结束语

    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该文就电气工程技术与学科发展环节展开了研究深化,以方便现实难题的解决,促进电气工程系统的健全。

第2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45-01

今天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种综合应用现代高科技、跨专业、尖端的科学专业,有广阔的应用现实和前景。它是在工业化和电气化的基础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电气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核心科目,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科技领域重点学科。因此,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及其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融合能力。例如,“电气工程”和“电子科学”以及“控制科学”的交叉融合产生了“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和“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形成了“超导电工技术”和“纳米电工技术”“;电气工程”与“机械工程”及“计算机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了一门“机电一体化”新学科,已形成了以“机械”为主体、电气工程和计算机控制为技术核心、“机械+电气+计算机”的有机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上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阶段和必然产物,它是电气自动化领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而应运而生的一种高新技术,也可以说隶属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畴。今后若干年内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发展影响最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

1.1信息技术的决定性影响。信息技术广泛地定义为包括计算机、世界范围高速宽带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系统以及用来传感、处理、存储和显示各种信息等相关支持技术的综合。

1.2与物理科学的相互交叉面拓宽。由于晶体管的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固体电子学在20世纪的后50年对电气工程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气工程与物理科学间的紧密联系与交叉仍然是今后电气工程学科的关键,并且将拓宽到生物系统、光子学、微机电系统。

1.3快速的发展变化。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日新月异,使得我们必须每隔几年对电气工程问题的过去解决方案重新全面思考或审查,这对我们如何改进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带来很大影响。

2培养专业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也发展演变为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受到电气工程、电工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电力系统和用电设备的技术含量、运行质量,提高运行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高运行效率。

2.1以学生应该具备和接受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来构建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而言,培养范围不仅要有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的特色,应具备“强弱电”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应当具备较广的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2.2运用认知理论构建课程体系。按照认知结构理论,认知结构中有两种具体的组成成分,一是知识块,二是知识的组织形式。因此,应在国家、地区及学校的总体课程框架下,根据认知科学对人的认知结构的理解,分析在什么阶段设置什么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构建有利于以后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由此,在设置课程框架时,应考虑加强各知识块的统合,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结构,这样才能避免结构主义课程论中出现的各知识块孤立、隔离和过于专业化的现象。

3完善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3.1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系统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根据“五条线”课程体系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建立四层次(认知层、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结构实验教学体系及四种类型(基本型、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课程内容体系,将工程训练融入于四层次中,强化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强调自主开发、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拓学生个性潜力、激励学生实践创新,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综合应。

3.2深化“四位一体”综合改革,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按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四位一体”(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综合教学改革,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实验室建设为保障,建立以课程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实验室建设负责人为首的教学团队,组成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小组。以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为重点,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建设和整体提高工作,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工作;适当引进电气制造企业(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学团队,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3.3优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题,建立完善的系统制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其选题、实际过程、教师指导等都至关重要。建立系统制度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建立系统制度可以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以及提前的毕业设计课题选题或预研,可以尽早地参与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通过与指导老师或课题组其他成员的交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为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安帮,徐建俊,刘利宏.“电气工程”应向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快速发展[J].时代人物,2008,(3):201-203

[2]杨泽斌,谭伦农.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6):62-64

第3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课程群;优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63-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程学科,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对电气工程人才的不同需求,国内外高校不断推动电气工程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教育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原来的“重理论轻实践”,逐步发展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1][2]

电力工程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生培养的主干课程,是电气工程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点课程,也是整个电气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3]可见,如何提高电力工程课程的教学水平,这对于提高本科生的教育水平及毕业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力工程作为一门整合工厂供电及电力系统分析两门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对构建本科生电力系统知识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造成了学时紧张、讲课内容泛而不精的情况。为解决该问题,可以从宏观层面出发,将若干电力工程相关课程内容统一整合,从而优化学时,突出重点,推动电力工程课程群建设,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的整体设备运行、调度、保护及设计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最终让学生构建完整的电力工程知识体系,满足电力工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这样,加紧推进电力工程课程群建设与实践,就成为了电气工程本科生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课程群建设理念简介

20世纪90年代,北京理工大学在题为《在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项目中,首先提出了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思路,继而逐渐发展成为学科教育改革的新兴理念,为国内众多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课程群的主要内涵为[4]:整合三门及三门以上学科相关课程,相互传承,相互B透,相互补充,从而整合课程授课内容,使课程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进一步挖掘课程的整体优势,从而建立起学科优势。课程群不仅能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学时内掌握重点、有效的知识,构建坚实的知识体系,也能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有限的知识点讲透讲精。课程群的整体是全面而严谨的,这就避免了原来单一课程为求知识全面而进行“蜻蜓点水”般的讲课模式。

二、电力工程课程群建设方案

建立电力工程课程群,首先应分析原有课程授课模式的不足,然后参考课程群的内涵,选择合理的相关课程,建立对应的课程群,这样才能提出合理的优化整合方案。

(一)原有授课模式的不足

电力工程课程是整合工厂供电及电力系统分析相关课程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要讲授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运行原理,电力系统的元件参数计算、稳定运行分析和故障分析的基本方法,电力系统电气主接线设计、主要电器设备选择的原则和方法、继电保护等内容。由于囊括了工厂供电及电力系统分析两门课程的内容,其课程内容丰富且繁重。在有限的学时中讲授如此多的内容在给教师带来极大授课压力的同时,也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热情,并最终影响其对整个电力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课程群课程的选择

电力工程课程群建设,须秉承学科相近的原则,对知识点有重复或传承的课程进行整合优化,从而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课程群,使教师能轻松地传播知识,学生能有效地学习知识。为此,结合我校电气工程教育的特色与传统,我们挑选出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控制技术及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等三门课程,结合电力工程课程来建设电力工程课程群。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主要讲授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输电线路的电流保护、接地保护、距离保护、纵联保护的基本原理,变压器保护的基本配置及主要保护的基本原理,自动重合闸、发电机保护、母线保护等内容。电气控制技术则主要讨论异步电动机拖动系统和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起动和调速控制技术,以及电气线路的分析和设计,常用电磁式低压电器的作用与分类、结构与工作原理,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等。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则以电力系统“四遥”为主线,主要讲述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有关理论,性能和运行特性,涉及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的相关基础理论。

从上述三门课程讲授的内容可以看出,其与电力工程的课程内容互有传承,相互渗透,并有较多的重复。电力工程主要讲授电力系统分析的基础内容,继电保护则是在其基础上的升华。因为系统的稳定运行离不开保护装置的调节与动作,而保护装置的调节与动作又离不开电气控制设备的判断与运行,而这一切设备的自动化管理都离不开“四遥”技术的调度与管理。因此,从内容上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这四门课程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因而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较多知识重复的问题。建立电力工程课程群,就是以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为基点,逐步提升知识的难度与高度,使知识结构紧密,易于学生掌握。为建立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电力工程课程群,就要对教学内容及课时进行整体优化。

(三)电力工程课程群整体优化方案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优化电力工程课程群,分别为课程优化、实验优化以及考核优化。课程及实验优化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即明确“教什么”,而考核优化则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即明确“学什么”。

1.课程优化

针对四门课程授课内容的特点,可以首先将电力工程课程中的继电保护一节的内容移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专门讲授,而电力系统监测与控制的内容并入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中讲授,与开关电器电弧、灭弧相关的原理及相应保护设备,则并入电气控制技术的高低压电器一节讲授。此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微机保护一节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内容有较大的重复,特别是硬件部分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可以考虑将其并入电力调度自动化课程中讲授。由此,通过重新制订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内容重新安排学时,可以使每一门课程的学时数得到合理安排。

2.实验优化

以往为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每一门课程都配以相应的实验。该类实验的特点是与教材内容结合较为紧密,但主要以验证性及演示性实验为主,实验时间分散,实验内容缺乏系统化。学生通过实验只能片面地了解一部分课程内容,且只能了解部分设备的运行情况,缺乏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深入理解。因此,有必要整合实验内容,将单一分散的实验课时整合为持续时间较长的整体的课程设计。

以上述四门课程为例,可以强调四门课程综合的课程设计,如要求学生设计某厂矿的变电所,从而考核学生电气设备选择、电气主接线设计、负荷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并要求学生绘出遥信遥感的结构图,从而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设计,达到整体了解变电所设计运行的基本方法以及注意点,从而提高学生系统学习能力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临近变电站进行参观实习,让学生了解相关电气设备具体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相较于以往效率较低的课程实验,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W生的学习效率,并促进学生知识的整体消化吸收。

3.考核优化

课程内容的优化必然带来考核内容的优化。以往由于课程知识点繁杂,学生在期末复习时需要记忆许多与本门课程内容关联度不高的知识点,而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却由于复习时间紧而未能有效地掌握,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因此,通过课程群内容的整体优化,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应的重点内容,这使得学生能够在复习时能紧紧围绕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展开,而将关联度并不高的内容放入课程群的其他课程中进行复习,从而提高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和复习效率。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能使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程优化、实验优化以及考核优化有效地改善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及学习情况,使得教师讲授最优化,学生学习最优化,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牢固掌握核心知识成为可能,从而实现了课程群建设的目标与意义。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建设的电力工程课程群,分析了课程群内不同课程的特点,从课程、实验、考核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为进一步推动电气工程本科生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当然,相关优化方案还需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效果不断地完善改进,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紧跟时展的脚步,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丁守成, 张爱华, 黄瑞,等.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体系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6):98-100,104.

[2] 张涛,吴谨,熊庆国,等.电子电气类工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5):30-31.

第4篇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顺应国家生产和人们生活现代化需要的一个新专业,社会对高级电气工程师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然而,合格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却非常缺乏。究其原因,一是电气工程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是随着微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比较年轻的新专业,因为年轻,使得该专业的师资谈不上资深,特别是自动化方向;二是旧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传统轻创新,束缚和局限了该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首先,本专业的师资来源,科班出身的不多,许多教师都是相近专业学科转化而来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尽管是相近学科,要转化也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其次,大多数教师是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由学校到学校,理论上或许很强,但自身缺乏实践经验,让他们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似乎有点不切实际。第三,高校扩招,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科研、教学工作量过重,压力太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人才培养,教师为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结合的非常紧密的一个专业,对师资的要求也很高。而且,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在电气工程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就必须要有理论基础坚实、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过硬的集素质高、内涵深、能力强于一体的教师群体。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其途径与方法大致如下:

1、完整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或计划。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师资队伍建设是长期性、渐进性的一项工程,必须有一个总体规划、培养目标和方案。也就是说,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把高素质、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作为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要继续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在几年内,本专业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通过何种办法和措施来保证目标的达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一个远期规划和近期计划。

2、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广泛应用,我们教师仍然抱着旧的书本知识教学生是不够的,教师就应该走在学生的前面,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掌握最新前沿知识,才有资格教学生。除了自学外,应该定期地、有计划地让教师继续深造,读研、读博或专业培训;开展教学比赛,通过相互观摩、评议,研讨教学内容、实验方法,取长补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3、加强教师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实践是工科专业的根本,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光有理论或光有技能都是不行的,教师除理论知识外,还要多到生产一线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或参与校企合作工程项目。在实践中加强学习,让理论回归实践,反过来实践又强化了理论,打造和建设一支“教师+工程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加强学术梯队的建设。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一定要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教学水平高、效果好的教授、副教授要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青年教师,同时在进行课题研究或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项目中,要组织团队攻坚,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梯队和学术梯队。

5、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学生自动化,而自己不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的教师是不称职的。作为该专业教师,除了基于计算机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外,还要掌握网络教学,远距离教学等多种形式。通过图像、动画、影片等形式演绎出来,使学生能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就需要一批掌握该专业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教师队伍。因此,要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相关教学技术培训和研讨会,提高职业素养和现代化教学方法运用水平。

三、结语

第5篇

1.引言

目前全国已有311所院校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出现了百家争鸣、各具特色的格局。虽然众多高校纷纷设立电气工程学科,但是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2004年开始招生的,通过借鉴和分析其它高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和我校的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经过近十年来的努力,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形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2007年成为学校确定的重点建设专业,给予了重点支持和投入,2008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校优势专业。

2.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从2004年招生以来,经过了3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遵循了强化基础、注重能力、按宽口径培养的改革原则,基本思路是突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电气工程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更加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根本。因此,专业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应学生就业需求,明确理论和实践的规格要求,要在培养规格上体现突出创新性、应用型。围绕嘉兴地区光伏产业基地、风力发电产业基地、以及浙江省制造业基地、水电、热电联产巨大的系统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多元化的电力企业布局和嘉兴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了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2个方向。专业人才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工业电气传动控制领域、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试验分析、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一直坚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加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和创新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装备制造业、电力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创新型与应用型协调,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电气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将创新型与应用型融合,构建适宜的培养模式,既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也将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做到二者兼顾,不偏不废,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强化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校内学科实验室平台和团队,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

(1)加强“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吸引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实验室在研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种学科创新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形成“听中学”、“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机结合的环境,构建“学科实验室+实训基地”为平台,横向、纵向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专项培训认证”的培养模式。

专项技能培训既可以是来自校内的,也可以是来自社会的,培训内容不仅是职业工种的训练,主要是对本专业领域内某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能力的训练,并通过社会机构的认证,取得相应的资质。从大二开始,建立了“电子电子信息技术人才认证(eitp)”、“注册电气工程师”、“自动化系统工程师(ase)”“维修电工”等认证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按照认证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专业规范的培养目标和本文由收集整理规格、能力结构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来设置培训课程和课程内容,以达到培训认证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要求。体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每届均有学生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培训和资格认证率均达到80%以上。

(3)加强“五位一体”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更系统、更充分地建设“创新领导小组+创新协会+创新基地+开放管理机制+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吸引学生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等。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接触科学前沿技术,学到先进、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长期接受工程技术和工程意识的培训,在学生中产生了导向性、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参加各种竞赛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本专业每年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2.3 进一步梳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成果为依托,更新教学内容为抓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保证,突出课程建设为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经典与现代的融合,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协调,理论与实践环节搭配的合理,为本专业构筑起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梳理课程内容和边界,课程与培养规格一一对应,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经过2006年、2009年、2012年三次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已经建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个层次设置. 同时结合区域产业优势特点和学生就业状况及市场需求情况,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1) 构建模块化、系列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建立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模块方向的“课程库”。

(2)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专业选修课数量。将专业课按专业方向划分成几个系列模块,使学生选修时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打破课程设置受教学计划更新速度的限制,充实新的理论和技术,调整内容重点,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如新能源发电、新能源电气控制、物联网等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课程。

(3)紧扣“创新型”“应用型”主题,改革课程设置

与教学内容,切实拓展专业优势,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创新教育”不断线,进一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不断线。

(4)立足于相关课程的融合,课程重新组合,避免内容的重复,提升课程的层次和水平,使各门课程内容得当、边界清晰,整体优化课程的内容,使课程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新颖。

2.4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习基地功能。

建立体现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课程体系的培养要求,建立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的结构化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和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实际能力。

(1)构建“工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发挥工程实际背景结合紧密的优势,强化“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实践体系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以“工程”的观念指导教学实践,以“工程”的思路组织教学实践。实际操作中在一门课程中,或以一门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协同,从一个工程实例入手,围绕工程问题的提出;工程解决方案的确定;具体工程方案的设计;工程设计的实施;工程的运行维护等工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2)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新的实践教学内容。

依托地方、行业和校内资源,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加强联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狠抓实验、实习、实训环节。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校内实验教学平台,承担“电路原理”等学科平台课、“电机学”等专业基础课;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电气工程实验室负责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工厂供电”、“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的实验教学,以及电子工艺实训、电气工程实训等实训环节。新能源及耗能控制教学平台和嵌入式系统教学平台等为依托构建科研平台,为学科建设、学生创新活动、研究课题开放服务;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环节的教学。

(4)分类型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依托校外已建立的15个实习基地,基本满足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分类型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任务有:

巩固基地型校企合作:本专业实习教师将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共同指导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使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实际经验。扩大毕业设计型校企合作:部分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工程实际,题目来源于企业,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导师,以“双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育专业培养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向、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内容、毕业论文的课题等全方位参与,教师需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实现校、企良性互动,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构建良好的合作环境。

3.专业优势更加凸显、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精心培育专业特色,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水平,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25%、达线率15%、录取率10%,位于全校各专业前列;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围绕电能的产生、传输、分配、使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体现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课堂与实验室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育与培训相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在培养质量上形成了高就业率、高考研率、高(竞赛)获奖率。专业特色体现在:

3.1 培养方向的特色。紧密围绕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四大环节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设计,设置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发电、输电为主)、机电传动自动化(以配电、用电为主)培养方向,根据应掌握的核心知识能力精心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新能源发电和装备的内容等新型产业的内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3.2 培养方法的特色。实施“在通才教育平台上实施专项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实施“专项技能培训认证”的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基础上,创建“依托学科团队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实验实习、专项培训相互支撑、协调促进,实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

3.3 培养结果的特色。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鼓励个性成才,引导学生参加考研、竞赛、培训,逐步形成各三分之一比例。考研比例20%以上(录取10%以上),参加学科竞赛比例20%以上(获奖约20%),参加培训比例80%以上(获得职业职称资格认证50%以上)。

进一步凝练和提高已经初步形成的专业特色,坚持内涵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创新,总体培养质量有更大的提高。

4.培养效果的跟踪和反馈

建立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闭环系统。将培养方案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控制通道;研合作机制作为修正系数;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社会与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反馈评价作为反馈通道。产学通过这个闭环系统,及时跟跟踪和反馈培养效果,调整和修改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第6篇

关键字:高职、智能楼宇、人才培养

智能楼宇专业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对智能楼宇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这一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办学的热点,如何办好该专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智能楼宇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的内容。

一、对智能楼宇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目标分析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楼宇智能化或智能综合布线设计所(室),有些省市还设置了智能综合布线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楼宇智能化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楼宇智能化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调查情况显示:湖南省拥有楼宇智能化和综合布线技术人才约25000至30000人左右,其中90%以上从事建筑智能化设施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工作。通过调查表明,迫切需要熟悉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与标准,能进行各子系统设备配置的设计人员,懂得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的现场专业项目经理,智能化系统工程现场施工的设备器材安装调试人员以及售后服务的专业维护与保养人员。此外,房地产开发商也需求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现场专业管理人员;工程监理公司大量需要专职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

可见,本专业所培养的掌握智能楼宇专业具有强弱电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和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的人才社会需求量很大。今后随着智能楼宇专业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和行业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急需一大批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只要我们培养学生真正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就会在楼宇智能化行业上大有用武之地。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智能楼宇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智能楼宇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根据人才社会需求目标制定并逐步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智能楼宇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办好智能楼宇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2006年高考招生增加了25个新专业,其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包含其中,本专业是一个跨学科、交叉学科专业,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比如不但要掌握侧重于强电的建筑电气基本知识,还要具有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弱电技术知识(包括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报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生应该喜欢上述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本专业实践性较强,学生应通过学习实践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对数字化城市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开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或与此相关专业方向的高等学校自然会越来越多。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2007年开始招收“智能楼宇专业”专业高职学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智能楼宇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电气工程、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专业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智能楼宇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智能楼宇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智能楼宇专业的关键。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的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的教师充分意识到建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在深入贯彻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后,明确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为重点,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跨学科设置交叉专业,是培养和发展智能建筑领域“智能楼宇专业”新兴学科的重要途径。“智能楼宇专业”的支撑学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因此通过这一专业的学习,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掌握了上述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多学科、跨专业、密切联系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结构。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把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技术应用性人才上。所以本专业为企业提供的专业技术人才大体上可分为:在建筑、安装、装饰、物业管理等企业中,承担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及一般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工作,包括电气照明、楼宇自动控制、建筑弱电系统及楼宇智能化等系统的工程设计、安装施工、调试检测和操作维护工作;承担楼宇智能安装工程的概预算、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管理和各专业间的协调工作;同时还可承担楼宇智能化工程及一般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监理工作和相应的物业管理工作。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楼宇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土木工程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智能楼宇专业的特点,以建筑设备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树立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思想,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及实践;创建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市场要求适时调整。我们应充分认识社会对智能楼宇专业施工及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智能楼宇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智能楼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施工及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智能建筑人才市场对研究、开发、设计、施工、运行、维修、管理各个层次的人才都有广泛的需求。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电气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学习阶段强调以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智能楼宇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智能楼宇专业建设

智能楼宇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 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的实践教学从实训室延伸到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项目这样真实的教学平台后,完成了实践教学由模拟环境向真实环境和技术实践向工程实践的转化, 强调“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作综合能力,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从而较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职场岗位间的“短距离对接”。把学生培养成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第7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施工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电子产业和大规模智能化建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建筑电气施工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障电气施工的质量以及安全问题,对于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建筑电气的介绍及特征

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建筑电气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例如正是电子技术的巨大进步才推动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并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等等。关于“建筑电气”,今年来我们一直希望能够给它做一个科学而规范的定义,并且进一步探讨它的深刻内涵。我国广大电气设计及施工安装从业人员,经过多年艰苦实践和科学的探索,形成了今天存在的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学科。从广义上来说,建筑电气是以建筑为平台,以电气技术为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内,为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而产生的应用科学;从狭义上来讲,在建筑物中,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理论及电气技术(含电力技术、信息技术及智能化技术等),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活环境的电气系统,称之为建筑电气。由于建筑电气是人们在建筑中接触最为密切的电气系统,建筑电气是直接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人的需要是建筑电气存在的根本源头,所以人性化是建筑电气的最重要特征,特别表现在一下几方面:首要技术要求是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对于电气技术人员来说触电防范是十分重要的,触电是指电流通过人体或动物体而引起的病理、生理效应,分为电伤和电击两种伤害形式,电伤指电流对人体表面的伤害,它往往不致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而电击指电流通过让人体或动物体内部直接对其内部组织造成伤害,它是具有危险性的伤害,经常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在进行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要把人身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建筑电气还具有高灵活性,频繁而随意的操作是人性化的一个突出表现,但同时也给电气及电器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即根据电气系统的要求,保证在各种运行方式下提高供电连续性;电气系统力求简单、明显、没有多余的系统设备;投入或切除某些系统设备或线路的操作方便;事故处理简单迅速等等。灵活性还表现在具有适应发展的可能性,尤其是末端的电气设备必须满足操作的随意性。建筑电气还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由于各种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家用电器技术也日新月异,各种功能的演变也使人们目不暇接,网络化通信技术使人们迈入信息化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远瞻性也不可而忽视。最后建筑电气还具有安全私密性,由于人为或非人为的外界等诸多原因而影响的相互间“信息”的“正确性”,安全私密的而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2.建筑电气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2.1等电位联接在在建筑电气施工中的问题

等电位联接分为总等电位联结、辅助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三种:总等电位联结作用在全建筑物,消除了自建筑物外经电路和 各种金属管道引入的危险故障电压的危害,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建筑物内间接接触电击的接触电压和不同金属部件间的电位差, 它应通过进线配电箱近旁的接地母排(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将下列可导电部分互相连通。辅助等电位联结在导电部分间, 用导线直接连通, 使其电位相等或接近。局部等电位联结在一局部场所范围内将各可导电部分连通。此外,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往往把接地与等电位联结当成一回事,认为有了接地就不再需要等电位联结了,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因此应该得到高度重视。电位联结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 金属管道的连接处一般不需要加接跨接线;装有金属外壳排风机、空调器的金属门、窗框或靠近电源插座的金属门、窗框以及距外露可导电部分伸臂范围内的金属栏杆、吊顶龙骨等金属体需做等电位联结;当等电位联结线采用不同材质的导体连接时,可采用熔接法进行连接,也可采用压接法,压接时压接处应进行搪锡处理;等电位联结线及端子板宜采用铜质材料。等电位联结安装完毕后应进行导通性测试,此项工作不但非常重要而且完全必要,因为它是检验前面安装工作是否达到要求的必经之路。可是有些单位的工作人员往往不进行这一步,或者进行得极不认真,随便填张表了事,为以后的住户使用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高度重视等电位联结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必要的。

2.2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关于专业规范、规程、设计深度方面的问题

在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专业的问题。弱电机房的接地未做问题,处理方法应该画出弱电机房的接地平面图, 标出接地板、专用接地干线 25mm2 绝缘铜线, 专用接地线 4mm2 绝缘铜线及阻值要求专用接地 4Ω, 共用接地 1Ω;变电所接地电阻4Ω不符合供电部门的要求的情况,当进行处理时应该做到:1、N接地与 PE 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R≤0.5Ω;2、N接地单独接地 R≤4Ω, 采用 BV- 1×25mm2绝缘铜线穿 PVC管引出;PE 接地与 N 接地极之间相距 5m 以上取 6m 为宜,PE接地阻值视其性质而定;消防控制室及消防用电设备电源线型号选用问题方面,处理过程中应做到:按消防部门要求, 消防用电设备的电源线, 消防控制线均采用耐火型或阻燃型线缆;屋顶风机应就近设隔离电器问题:应该做到在屋顶楼梯间内增设屋顶风机的隔离开关,符合隔离要求的短路保护电器可兼作隔离电器;当消防设备和其他动力、照明配电系统没有分开, 火灾时不便切除非消防电源时,各自应该单独回路供电、手动切除或利用断路器的分励脱扣器来自动切除非消防电源;消火栓泵和喷洒泵的热继电器只动作于信号, 不动作于跳闸:突然断电比过载造成的损失更大的线路,其过载保护应作用于信号而不应作用于切断电路”来修改控制原理图。由此看来,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规范方面常出现的问题应该得到正确处理。

2.3关于TN-C系统中,PEN线严禁接入开关设备”的问题

由于有的设计者对TN-C-S系统的概念不清,在进户开关选用4极的情况下,PEN线重复接地点取在开关后,致使PEN线接入开关设备,造成违反标准。对于这个问题,经常还附带一个不符合相关专业规范的问题,即在住宅进楼电源开关采用4极漏电开关时,将PEN线当成零线,接入开关N极并穿过漏电开关后,再重复接地,其结果不符合规定“PE或PEN线严禁穿过漏电动作保护器中电流互感器的磁回路”,造成漏电开关误动作,正确的接法应将进线PEN线先接入PE接地端子(该端子与地网或MEB连接)完成重复接地后,PE与N线分开,N线再接入四级开关的N极。

3.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经济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人们对于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品质的提升越来越重视。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以加强事前控制和组织协调为主要手段,搞好合同管理,尽力做到在投资、进度和质量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从而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技术 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实用功能要求越来越多,其中对建筑电气的要求更多,如建筑中的空调设备、冷热源设备、通风设备、给排水设备、输配电设备、照明设备、电梯等,要求其技术要不断的更新、完善,使其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标准。上世纪60年代,建筑业发展进入第一个高峰期,标志性的特征就是高层建筑的建设逐步成熟,建筑电气是建筑的重要部分,电气技术的发展促进高层建筑功能的多样性,多样性的发展过程就是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过程。

一、建筑电气技术的内涵

“人性化”是建筑电气最重要的特征。建筑物中所安装的设备需要可靠的供电电源,同时也需要对电气设备运行时的参数进行不间断的监测与掌控,安装的设备越多,需要的技术也随之增多,电气技术由此发展而来,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建筑工程意识到电气技术己不能简单的附带在建筑工程之上,于是就形成了综合性的工程学科-建筑电气技术。建筑电气技术广义的解释是:建筑电气是以建筑为平台,以电气技术为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内,去创造人性化生活环境的一门应用学科;建筑电气技术狭义的解释是:在建筑物中利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含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去创造一个人性化工作生活环境的电气系统,称为建筑电气技术。

二、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物内部的需求也是愈加多样化,为了满足使用功能的多样化,就必须在建筑物中采取多种新设备,运用多种新技术,这就促使建筑电气技术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结构,具体表现在这几方面:

1、建筑电气技术的智能化

智能化的电气技术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数字会议及视频会议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十几个子系统所组成。

2、建筑设备监控技术

在9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设备监制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表现为:第一现场总线技术在监控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第二在对控制网络的组网技术,实时网络操作系统,可靠性技术等方面有了深入研究后出现了以太网的控制技术;第三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的集成使得控制网络技术在建筑物中应用也日益成熟;第四各种控制网络的新技术在建筑物监控系统中得到应用,如计算机领域的OPC技术、web技术、TCP/IP技术等。

3、通信网络技术

建筑物中的通信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电话网络等,其中在计算机网络中,以太网因自身的优点:易于维护保养、走线简单、性能好,逐渐成为通信技术的主流,其传输速率由最初的10Mbps、100Mbps发展到1Gbps、10Gbps,甚至更高。电话通信网络的发展,使电话的功能不再局限于语音通信,它还具有了数据传输、图像传递等功能,实现电话或电视会议的目的。由于宽带进入小区及小区规模的扩大,现在又出现了数字化社区的概念,数字化社区具有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的接入,通过完备的网络可以实现社区机电设备和家庭电器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掌控。

4、安全防范技术

安全防范技术包括:闭路电视监控、入侵报警系统、通道控制系统、巡更对讲系统、周界防越系统等,安防系统从最初的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发展到如今的各系统之间的联动,极大提高了安全防范措施的严密性和可靠性,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

三、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的功能日益丰富,建筑电气技术成为整合了电气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创造、维持和改善建筑空间的声、光、电、热、通信、管理的一门综合技术,建筑电气正在形成自己的专业理论体系。未来的建筑电气技术有如下所组成:①采用现场总线技术②融合了弱电技术与强电技术③融合了计算机技术④以弱电通信的方式控制强电⑤现场控制方便⑥管理使用方便⑦节能⑧环保。特别是环保成为建筑电气技术应用的首要任务,在国家发展的大前背景下,绿色建筑己不是口号,而是在建设,在运行,出现新的节能和环保标准,这个标准不仅能对建筑物信息流与能源流的分配与控制,而且采用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实现各种节能控制与优化管理,为建筑市场的竞争提供了动力,同时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必将成为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不但从理论上丰富了电气技术,使其成为电气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而且它己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条重要成长链,使得建筑电气技术的人才、设备得到很大提升,为我国的建筑电气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做出贡献,为推动建筑电气技术的大发展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团队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曾小勇(1980-),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刘飞龙(1976-),男,湖南耒阳人,湖南大唐耒阳发电厂设备部,工程师。(湖南 耒阳 4218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08-02

一、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教育制度,仍未完全脱离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许多方面与社会生产结合的不够紧密,缺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不够,重点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侧重于科学研究,而地方性院校的教师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疲于教学,缺乏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这种大环境下,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由数量扩张发展到质量提升后,“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创新人才”是各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面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既对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良好契机。

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1.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的特征。根据当代“以人为本”教育的观点,“创新能力”分为“特殊才能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创新”两种。“特殊才能的创新”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自我实现的创新”,则是指开发的可能性,自我的潜在能力,在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是个体本身产生出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1]。

2.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主动性。表现为大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参与各项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2)实践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目标,都离不开实践。必须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

(3)协作性。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只是和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创新潜能的发挥。

(4)发展性。大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阶段,其创新能力必然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结构、思维方式的进步及更多深层次的实践活动而不断提升。

三、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1.培养目标

根据高校本科教育目标和要求,并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强弱电相结合、电气与信息相融合,要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创新性实验,以科研课题为牵引,引导大学生接触工程实践,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积极性;将导师制、科研团队及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创造性地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培养模式

如何确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本科类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从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本科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到我国教育部关于“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推广都体现了国内外著名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许多理论与实践的探索[3,7]。通过对教育部确定正在试点的十所重点大学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的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并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被普遍认同为是改革本科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为了达到大学生能广泛、有效地参与科研训练,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创新实验区建设。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目标的特点,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分别从知识基础、方法训练和环境因素三个维度建立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对于低年级学生,以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为实验对象,以课程改革为先导,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开展学生团队创新实验,研究课程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以国家级工程学科竞赛和真实的纵向科研项目为牵引,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生团队创新活动,研究科研方法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最后,以环境营造为重点,在无导师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团队创新活动,研究工作环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各层次学生开展综合创新性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实验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

(2)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学生是实践创新活动的主体,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应将学生兴趣放在首要位置,然后根据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组织纪律等各方面进行分层次集中训练。同时,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要兼顾高低年级搭配,不同专业搭配,可以通过拔尖人才选拔、课题科技小组、学生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在具体的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中实行全程导师制度、专题进行研究、重点课题公关和纵向项目负责制等形式开展。

(3)导师团队建设。导师团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主导作用。导师的选聘必须兼顾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创新实验区的导师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认真按时完成学生的科研指导工作,并在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性情的陶冶和为人治学的作风教育。同时,导师团队结构上要注意老中青结合,学科专业结合。导师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科研思想的熏陶、科研能力的锻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并指导学生完成科研任务和竞赛课题研究工作。

(4)校企结合。校企结合是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对于高校而言,校企结合最重要的职能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生,因此,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校和企业的“无缝连接”,完善双方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深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企业需求,能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内涵和要求,解决“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难题;二是通过参与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能获得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为就业做铺垫。

四、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我院在良好的教学改革大环境下,一直都在对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索。2007年完成了省优秀电工电子实习基地和省示范实验室的建设,2008-2009年学校又投资进行“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的建设。学校拥有网络中心、计算中心、CAI开发室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学科实验室,能满足学生创新训练的实施。我院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勇于改革创新的导师队伍,已完成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优良的教学成果;学院与多家企业进行了联系,并多次派出导师组成员进入企业交流,共同探讨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培训。2008年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和我校共同创建的“3+1”创新教育实验班正式运行,已完成了多个纵向科研项目任务,班级成员还取得了国家级竞赛大奖,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校企合作平台已基本建立。

五、结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就当前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针对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创新实验区建设、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导师团队建设和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探讨了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最后结合本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对高等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继开.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5).

[2]黄尔烈.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3]黄达人.研究型大学要努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

[4]卢铁城.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5]丁坚勇.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

[6]陈海宁,李湘健.试论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第10篇

关键词:语音信号处理;信号处理课程群;理论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王艳芬(1962-),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刘卫东(1976-),男,山东东营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徐州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1JSJG273)、教育部第六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1Z293)、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20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75-02

“语音信号处理”是以语言学和数字信号处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语音信号处理”在各高校信息类专业中是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主要学习语音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学习语音信号的各种分析和处理技术包括时域、频域处理、同态处理、线性预测分析、矢量量化、隐马尔可夫模型技术、语音检测分析等;学习语音信号处理的各种应用包括波形编码、参数编码、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及语音增强等。[1,2]

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其特点是:要求数学知识多而且深,如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等;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强,如数字信号处理等;与其他学科及应用密切相关,如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等。[3]可见该课程内容多、与前修课关系密切而且抽象难学,又因为在教学计划中是大四的课程,所以学生重视度不高,因此要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此,提出将“信号与线性系统”、“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与应用”、“语音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5门课构成信号处理课程群进行综合建设,并得到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本文结合课程群的建设就其中的专业课程“语音信号处理”,从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及教学网站的研制与应用等几个方面介绍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内容。

一、“语音信号处理”在课程群中的地位

信号处理课程群主要包括:“信号与线性系统”、“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与应用”、“语音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5门课程。这几门课的关系是:“信号与线性系统”为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以下简称“本院”)电气信息类学科基础课程,“数字信号处理”是专业基础课,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其后续课程是“DSP原理与应用”,它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理论的硬件实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硬件平台,而专业课“语音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则是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的典型应用,特别是“语音信号处理”和“数字信号处理”联系最为密切,是数字信号处理理论最直接的应用,如图1所示。

课程群中的主干课程“数字信号处理”是各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由于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在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教学教改模式对于其他类似的专业基础课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本校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4]课程群建设的总目标是:以省精品课程“数字信号处理”的进一步建设为先导,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关系,打破课程与课程之间传统的单维关系,互为补充、相互关联,以“点”形成“面”,形成逐层递进、整体优化的体系化结构,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信息社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要,融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加强基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在电子信息处理领域发挥才干,其中“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对课程群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内容

1.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结合教学实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并在此基础上将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课后实践等有机组合,整体优化,并采用创新形象化课堂教学方法,将仿真研究引入课堂。

“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应重点讲授语音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基本应用,还应能反映该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在讲授绪论课时,不局限于课本,而是较为详细地介绍语音处理的发展状况,补充许多语音信号处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抽象、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将Matlab仿真研究引入课堂,通过在课堂上演示重点和难点问题的仿真结果和课后开展仿真实验等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领会和深化课堂上学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的信号处理操作,提高学习课程的主动性。例如在讲解课程难点内容――语音识别的基础理论时,通过在课堂上演示语音识别的Matlab实际例子,增加了同学们对语音识别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直接感受语音信号处理的应用。一方面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展示,另一方面还开设了相应的实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语音识别等难点内容。又比如在语音增强这一章讲到用陷波法滤除周期噪声和用减谱法滤除宽带噪声时,也同样演示了Matlab仿真实例。

此外,开展课堂板书、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推导,仍然延续课堂板书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一步一步跟上教师的思路,讲解中还特别注重前修课“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基本理论在本课程中的灵活运用;而对于一些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以及演示的部分,除了Matlab仿真演示外,还可以配合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教学。

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由于“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所以课程的实验环节则尤为重要,它是对理论内容理解和掌握的检验和总结。本课程主要开设了“语音信号的基音参数提取”、“语音信号的谱分析”和“基于DTW算法的孤立字识别”三个基础实验。此外,还利用Matlab/GUI编程开发了语音信号处理实验教学辅助软件,[5]运用Matlab的数值分析及计算结果可视化等强大功能将课程中较难掌握和理解的重点理论和方法通过编程动态演示出来,一方面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另一方面也嵌在课程的教学网站上供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对于重要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则结合课程群的改革在“信号处理专业综合实验”中进行。

借助本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良的实践条件,以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多层面、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并融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开展专业综合实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改革的重点是利用专业综合实验室平台将课程群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实施一个较大型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即在该平台实现更高层面的课程群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根据信号处理课程群的特点,这5门课程基本上都要用到信息处理仿真语言Matlab,因此首先设置基于软件编程的综合实验,并集成为一个虚拟实验平台。在此基础上增加开拓学生创新能力的基于DSP硬件平台的语音和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综合设计性实验。例如,基于DSP的语音信号频谱分析和语音均衡器的设计、电话拨号音合成与识别、通信与语音信号采集与分析等。即围绕信号处理这个核心,突出Matlab软件仿真和DSP系统硬件实现的两条主线,并贯穿在整个实践环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网站的研制与应用

建设“语音信号处理”课程教学网站有助于推进课程的良好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语音信号处理的兴趣,并且可以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资源。在“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网站的构建过程中,坚持以实用、高效为目标,教学资源部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重点,内容丰富,以满足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需求。制作课程的教学网站功能模块的设置如图2所示,包括课程简介、教师风采、网络课堂、教学课件、实验指导、GUI演示平台、师生交流和课程群主页等8个模块,设计为静态网页,按照精品课程要求的指标体系设计各个子栏目的内容,而师生交流等模块设计为交互式的动态网页。特别是GUI演示平台,它是利用Matlab软件中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工具设计的语音信号处理交互式系统,作为课程辅助教学软件。设计的GUI界面可以对“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的基本概念、知识要点等内容进行内涵解释,并为学生提供交互练习的窗口,便于其课后练习和交互学习(程序下载后在Matlab环境下运行及练习)。

此外,通过专门设置的课程群主页模块还可以进入信号处理课程群其他课程的网站,建立了课程群教学资源共享的渠道,提供了课程间相互关联的学习平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第11篇

海陆空系――各领域大显神通

在交通运输类专业里,有一些专业因开设院校的不同,培养的人才将适用于不同的交通领域,有的是民航运输,有的是铁道公路,还有的是海洋船舶……虽然这些招生专业名称相同,但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和就业领域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一个培养具有统筹、管理等方面知识,能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换句话说,交通运输的专业人才,就是要有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

交通运输专业具有极强的交叉性,首先体现在学科性质上――既有一般工科特性,又有管理学科特性,还有系统工程学科特性。比如开设的专业课程既有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交通工程学基础,又有运输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其次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不仅掌握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胜任交通运输部门的技术工作,而且具有系统工程师的素质,能在大型的规划设计中担当“总体”的角色。

由于交通的涵盖面极广,在不同的院校,交通运输专业的内涵有所差异。比如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由早期的铁道管理系发展而来,是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一个重要专业。该专业以铁路运输管理为主,同时覆盖了道路(含城市交通)、航空、水运等现代运输方式,具有大交通特色。从西南交通大学该专业毕业后,主要面向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就业。铁路运输方向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铁路局或公司、设计研究院、大型工矿企业、教育院校等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就业;城市轨道交通方向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交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单位、地铁公司、教育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就业。

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却因为学校的学科特色,更倾向于天空,如学校在“交通运输”专业下,分别设有空中交通管理与签派、民航运输管理、民航机务工程、民航电子电气工程、适航技术与管理、机场运行控制与管理六个本科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都与航空有关。那不用多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的学子,就业领域与西南交通大学则大相径庭。

由于不同院校专业方向的不同,也导致了在不同院校学习的课程也有所不同。除了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主干课程相似外,西南交通大学该专业的课程主要围绕行车组织、货物运输组织、旅客运输组织、铁路车站及枢纽等展开,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该专业的课程则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有所不同。因此建议对该专业感兴趣的考生,在了解该专业的基础上,还要到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去查询该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陆地系――飞奔在阳光大道

陆地交通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运输方式,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交通运输方式,那么与陆地交通运输相关的专业都有着什么特点呢?

【物流工程】

现在电子商务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你的鼠标在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网站轻轻一点,你所购买的物品不久后将由快递人员送到家门口。与对物品的流通进行设计与规划相关的专业就是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法学等的交叉学科。学习内容偏工程,主要有物流系统仿真、预测原理、电子通讯技术等技术性课程,以及物流设施设备、货物运输组织、物流中心规划与设计等的需要较高专业技术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物流规划的编程设计与运算。该专业需要学习者拥有良好的计算机能力以及制图等工程类基础知识,侧重于技术人员的培养,突出的是技术设计能力。

这个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现代物流学、系统工程、运筹学、数据库等常见的物流作业需要使用的技术和方法,以及采购与供应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生产运作管理、项目管理等侧重于企业内部物流流程方面的知识介绍以及方法,其中涉及专用的物流模型和软件(如FLExsIM),还有一些是如国际物流和物流系统规划等的从大环境出发为企业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课程。

物流人才在全国来说非常缺稀,因此物流专业的就业面很广,生产、运输、仓储都有涉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有铁路局和大型重工企业,以及各汽车企业,后者往往是大多数毕业生偏爱的。还有许多近些年发展快速的专业物流企业、第三万物流企业等对于专业的物流人员的需求量也非常大,而这种企业的待遇相对更好,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会更高。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专业开设和我国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而铁路正是陆路交通运载量最大的一种运输方式。本专业要求较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子学、光学、信号分析、测量与控制、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信息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有本专业所涉及到的信息系统与技术应用、设计和开发能力,同时要求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本专业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通设备的测试、控制、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应用并重;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并重,掌握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电、算、机、光等技术。

其专业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高速铁路建设提供多学科交叉的高级技术人才,专业方向包括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精密仪器及机械等。主干学科由交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组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车辆构造及原理、计算机软件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控制工程、交通设备控制技术、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振动与噪声测控技术和交通设备动力分析等是必学的课程。

由于专业中设计多个方向的课程,载运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有很多的选择,比如选择继续读研同学既可以选择学习本专业的三个方向,也可以选择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方向、电气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计算机技术方向等。在就业中能适应多个岗位的要求,在许多行业都有本专业的学生,而并不是局限在铁路行业,比如交通运输领域(包括汽车、铁路、航空)的中外各生产和管理部门、电子电器研究和开发部门、测控和仪器仪表研制单位、计算机和网络通讯公司等,也可进入高校从事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因此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比较稳定。而对于希望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专业的选择将有更大的空间,可以选择EE(Electronic

Engineering)、ME(Mechanical Engineering)、CS(Computer Science),甚至有学生申请成功MFE(Master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海洋系――欲乘风破浪

水是地球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地球表面积的70%左右都是被水域覆盖的,所以,要实现异地物与物的空间转移,不征服海洋可不行。

【航海技术】

说起航海技术专业,可能很多考生的第一印象就是“开轮船的”,这一习惯思维是由于该专业在我国就是从海洋船舶驾驶转设而来的,比如大连海事大学的航海技术专业的前身就是海洋船舶驾驶专业。但随着该专业的日趋发展成熟,该专业的要求也不仅仅限于海洋船舶的驾驶,还包括对船舶运输的管理、对航海等法规的了解等。

当然,该专业的基础还是技术,这些技术包括能操作海洋船舶驾驶,能设计航线,能识别和运用各种航图、导航仪器仪表和GMDSS通信设备。在此基础上,还要懂得船舶运输管理,组织船舶航行。同时,由于该专业毕业后,所工作的环境是公海和内海,因此还要了解航海和海商法等法规,以免错误操作而引起争端。

由于技术是基础,所以航海技术的专业课程首先就由船舶操纵、电工技术、航海力学、航海仪器、GMDSS设备及通信业务、船舶无线电技术基础等构成。为了对船舶的熟悉,还要学习船舶原理、船舶结构与设备等课程。另外,航海英语会话和阅读是奠定海外沟通的基础,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是安全顺利航海的前提,船舶安全与管理船舶货运、远洋运输业务与海商法、航运经济与航运市场管理等是合法航行和经济价值最,大化航行的参考依据,这些课程也是必学的。

目前国内开设航海技术的院校并不多,一般可将其归为两类,第一类是依靠学校相关优势学科而开设的,如重庆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另一类是结合学科及地域优势而开设的,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烟台大学等所在地都是我国著名的港口。

考虑到航海技术就业领域的特殊性,目前招生批次大多位于提前批次,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在体检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大连海事大学要求报考航海技术专业的考生身高1.65米以上、五官端正、无平足、无口吃、无色盲(弱)、双眼裸眼视力均在4.7及以上,且矫正视力均能达到4.9及以上的身体健康、学习英语的男生。其他院校的标准也并不多,以学校《招生章程》公布的信息为准。

【轮机工程】

如果说航海技术专业还能从名称上大概判断出专业是学什么的,那么轮机工程就往往会让初次接触的学生不知所以然,听起来仿佛很熟悉,但要说明白轮机工程是学什么的却只能摇摇头。

从学校的专业介绍中,轮机工程是培养具备机械原理和轮机系统等方面的知识,符合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sTCW78/95)和我国海船船员适任标准的要求,基本具备A类船舶二管轮任职资格,并能在海洋运输各事业单位从事轮机操纵、维修和船舶监修、监造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更简单地讲,轮机工程培养的学生就是管理船舶所有机电设备和动力装置的技术人员。

该专业在大多开设院校中都设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分为轮机管理和船机修造两个方向,前者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工程流体力学、电路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轮机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轮机监控技术及应用、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轮机自动化、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动力装置技术管理等。后者课程的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轮机工程材料、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电路与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轮机自动化、船机制造工艺、船机检修工艺、船舶检验、船舶动力装置设计、摩擦学、故障诊断技术等。重庆交通大学则设有轮机管理与船舶动力装置设计与制造两个方向,但两者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和就业领域没有较大的差别。

轮机工程与航海技术是两个紧密联系的专业,因此一般开设了航海技术专业的院校,也开设有轮机工程专业。由于轮机工程专业毕业后所就业的领域与航海技术一样,因此在体检要求方面也与航海技术相似。

从该专业毕业后,找工作基本上是不用愁的,但工作强度比较大,一般靠离码头需要加班(及时对轮船的情况进行检查、维护和修整),环球航行需要倒时差,如果遇到旧船,工作强度会更大。再者,机舱高温、高噪音。虽然有集控室,但平时保养仍需亲临一线。另外,航海还有其特殊性,譬如说,长期远洋不能经常和家人团聚。所以在选择时,考生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就业领域再谨慎填报。

天空系――借我一双翱翔的翅膀

曾几何时,飞上蓝天是人们遥不可及的梦想,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航空运输的发展,坐飞机已经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而载领人们翱翔蓝天的飞机操作员,就是飞行技术专业所培养的人才。

【飞行技术】

飞机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培养飞行员的专业,也就是说培养会开飞机的人的专业。也许有许多人认为该专业只注意培养飞行技术,但事实上还会培养对飞机性能的了解。

飞行技术专业的学习由三大模块组成,其一是理论学习,主要包括陆空对话、民用机飞行原理、航空气象学、空中领航学、机组资源管理、航图、航行情报学、空中交通管制学等对飞机的了解,对飞行气象的了解和一些基础知识。在完成一到两年的理论学习后,就要上飞机进行飞行训练。飞行训练结束后,还要进行毕业设计才算整个学业的完成。一般来说,理论学习和毕业设计是在招生院校进行,飞行训练是由与招生院校联合培养的航空公司指定训练地点。

目前,想报考飞行技术专业,首先要在招生院校报名,再经过院校的体检、面试和背景调查,通过后才能填报志愿。同样,飞行技术专业毕业后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因此对考生的体检要求特别严格,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要求身高170~187厘米,任何一眼裸眼远视力(C字表)不低于O.5,且没有做过视力矫正手术的才具有报考资格。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研究生;数据;北京交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45-03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这个概念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尔斯基首次提出后又经该协会定义的。随着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量以几何级数的方式递增。一方面,准确完整的信息是做好决策的基础,另一方面,如何进行有效的检索,是利用信息从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两者均取决于人的信息素养。

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高素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经说过:“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是21世纪管理的最大挑战。”

在北京交通大学,早在2004年,便把信息素养的教育列入了研究生学期教育的内容,为了全面掌握研究生信息素养情况,使信息素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我们于2011年9月对北京交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结合访谈的形式对于相关重点问题进行了确认。

一、样本与调查维度说明

调查根据各院系学术型研究生数量的相对比例,共随机抽取360位研究生进行调查。经检查核对,最后共获得有效问卷34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27%,样本总量占6 847名学术型研究生总量的5.3%。有效样本在各学院的分布情况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50人,计算机学院29人,经济管理学院97人,交通运输学院29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39人,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20人,电气工程学院20人,理学院21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1人,软件学院17人,建筑艺术系5人,语言与传播学院5人。在全部被调查者中,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占84.54%,其余为博士研究生;从年级分布看,一年级占45.18%,二年级研究生占43.73,三年级研究生只占11.07%;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占57.73%,女性占42.27%,与我校男女生总体比例58.4∶41.6持平。

调查的维度包括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基础、获取并利用专业信息的途径、对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途径选择与期望三个大的方面,共包含22个问题。

二、调查结果

1.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基本情况。调查表明:近四成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受过正规的信息素养教育。有34.74%的被访者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科技信息检索或类似的课程;有40.12%的被访者没有学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写作的课程或听过相关讲座。

2.获取并利用专业信息的途径。在使用各种信息资源方面,以图书馆资源配合网络搜索引擎为主;将近1/3的学生经常使用纸本书和期刊,并通过专业相关论坛学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利用免费的(见表1)。

在对既有资源的深入使用方面,对我校图书馆的使用情况的调查表明:有80.62%的学生使用过借还书服务;61.67%的学生做过电子数据库检索;44.49%的学生进行过书刊阅览;只有36.12%的学生使用过学术资源门户;26.43%的学生做过信息咨询;17.62%的学生使用过馆际互借;甚至有20%未使用过借还书服务(见表2)。

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涌现出很多面向公众的免费软件,这些开源软件除了在社交网络方面,在各专业领域里也层出不穷,熟练运用这些免费软件将是对我们当前有限资源的一个有效补充。但使用情况并不普遍。有15.42%的学生没有用过任何一款开源软件(见表3)。

研究生对本专业领域内优秀文献及前沿信息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创新力。研究生对其专业核心期刊及网站信息的掌握途径如下:60.79%的学生请教导师或同学,46.26%的学生利用期刊导航系统,28.63%的学生利用CSSCI或CSCD获知,11.45%的同学咨询图书馆员,其他途径为4.41%(见表4)。

从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情况来看,有3.08%的学生从不使用本专业外文数据库;有43.17%的学生不熟悉外文数据库但常用Google找英文文献阅读;只有29.52%的学生经常使用本专业的外文数据库。由此可见,我校的专业外语和外文数据库的培训亟须加强(见表5)。

学术数据库的便捷和及时已成为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随之而来的大量电子文档如果得不到系统的管理,会浪费掉很多时间和精力。与国外学校情况相比,我校研究生对参考文献管理工具的认识和使用情况令人担忧。以三种最广泛使用的管理工具为调查对象,使用过endnote、noteexpress或 refwork这三种管理软件的学生分别占16.74%、12.33%和8.81%,竟有近63.88%的学生没有使用过任何参考文献管理软件(见下页表6)。

3.提高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方向与途径选择。调查显示:31.42%的被访者不太能对所浏览的网站的权威性作出判断,2.65%的被访者完全不能判断出所浏览网站的权威性;有40.27%的被访者回答能够判断网站的权威性,但根据的是模糊的经验;只有25.66%的被访者因为听过有关讲座,从而能够准确判断所浏览网站的权威性。

信息搜索能力提高途径方面,43%的同学希望采取听主题讲座的方式;22%的同学选择上选修课;20%的同学选择自学;15%的同学愿意请教导师和同学。

三、分析与建议

1.需强调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结合。近四成研究生在入学之前没受过正规的信息素养教育,这样的数据映射了中国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国外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至今,相关的研究已相当深入。通过Elsevier、Infotrieve等检索系统都可以检索到众多的研究文献。而通过“google”进行网络检索则返回了1 180 000条记录。这些记录中包含大量的信息素养研究组织、论坛、专门研究网站和资源网站,可以找到数量丰富的研究报告、论文、会议文献及有关的项目和计划等资料。资料还反映出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逐渐由最初单纯的信息技能掌握到人的整体素养层面的演进以及信息素养重要性被广泛认可的过程。

相对而言,国内信息素养理论研究比发达国家滞后得多。1984年,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奠定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作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用户教育主要形式的地位。此后,受国外影响,中国图书情报界对用户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逐渐演变上升为信息素养层面的研究。就发文量而言,中国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真正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1995年首次在研究文献中出现了“信息素质”和“信息素养”的概念,但之后发文数量一直非常有限,到2011年一共682篇。反映出中国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多年来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

在对被调查者的访谈中,他们接受的信息教育要么就是计算机教育(简称为“计算机课”、“电脑课”)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并以掌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为最终目的;要么就是信息化教育,即将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用于辅助教育。从2000年开始,信息素养概念已进入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人士的视野,在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相关政策中也出现了“信息素养”的提法,但基本上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局限于信息技术教育之中。而图书情报界则主要是从原有的用户教育、尤其是文献检索课的视角来看待信息素养。

因而,针对于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强调信息技术与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联系,强调信息和信息技术在各个层次上的学习与应用,特别强调信息素养在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强调信息素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2.有待建立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涵盖教育的全过程。信息素养标准是信息素养评估的依据,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目标。因此,各国积极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标准。在这一方面,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制定的信息素养标准都对其他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信息素养标准分别制定于1998年和2000年。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与教育交流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并且涵盖了教育的全过程,是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全国通用的信息素养评估体系。《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并且比较有权威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该指标体系参照了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高校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共分为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

信息素养教育和其他任何一种教育领域一样,素养的提高是多个相互联系的因素持续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局部的强化难以实现。且研究生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便要走向职场,与其他层次的教育相比,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的压力,还有面临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的压力。如果单纯从研究生阶段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即使体系完备,也难以避免学生现学现用,不成系统的弊端。

3.信息素养教育亟待与学科课程整合。最新的研究文献数量表明:国外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已经转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探讨促进图书馆、学生、教师及管理层的密切合作、谋求多学科的信息素养教学已经是研究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