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气污染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P4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18-02
Research Progress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Characteristics in Process of City Fog
ZHANG Xiao-shuai
(Sub-bureau of East China Regional Air Traffic Management Bureau of CAAC,Hangzhou Zhejiang 311207)
Abstract The elaboration of the city fog in recent years was reviewed,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roduced a great impact on the city fog.Not only the droplet number density increases markedly,and the scale significantly reduced,water content decreased,the incidence of fog is also reduced.Fog process has intensified the dangers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Atmospheric pollutants of each component in the fog of environment will have different physical change,the solubility will happen at the small diffusion,solubility will be cleared,turbulent diffusion,convection,settlement of droplets i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can make the ground to carry pollutants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Key words city fog;atmospheric pollutants;characteristics;diffusion
雾是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其组成成分是近地面大气中的许多冰晶或微小水滴,是一种气溶胶系统[1-2]。在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气候、人类活动对雾的影响不同。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发展对雾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城市热岛加强以及气溶胶粒子对辐射传输的影响都会阻碍雾的形成。因此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导致了城市雾发生率下降,但其危害并没有降低,反而更加凸显,经常引发交通拥堵等情况,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在城市的发展伴随城市污染物的大幅增多,尤其是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日益增多的情形下。雾对于大气污染物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因而研究城市雾及此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特征变化是迫切需要的。
1 城市雾概述
城市雾经常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区域,是发生在城市中局域性非常强的雾[3-4]。发展成熟的城市雾,其厚度可以达到200~300 km。中国内陆的雾多为辐射雾,南方为暖雾,北方为冷雾。我国开展城市雾研究起于20世纪中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获得了一批非常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污染,城市雾中的雾滴数密度也极大地增大。无论是用景洪、成都等地20世纪90年代后的观测记录与20世纪60―70年代相比较,还是用重庆等地20世纪90年代后的观测资料与80年代比较,雾滴数密度都有明显增大,尺度明显减少,含水量降低。
另外,形成雾的过程中,空气污染物也有可能彼此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毒性更强的物质,进而造成更严重的空气污染。研究表明,由于城市空气的污染物含量要远高于农村,其污染程度也远高于农村。有毒物质如二氧化硫在大气中被氧化与雾滴结合成硫酸盐气溶胶,毒性可提高10倍以上。若形成光化学烟雾,则毒性更大、更剧烈。
2 大气污染物
随着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40―60年代大气污染事件接连发生,迫使人们对于大气污染物不得不加以重视,并进行研究。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以及多环芳烃等有机物。不同地区的大气污染物的特征分布也不相同,种类也有差异。如中国的北方大气颗粒物污染现象比南方严重,尤其是北方的采暖期,大气中的颗粒物总浓度(TSP)明显增多。我国城市大气中的颗粒物总浓度(TSP)比国外发达国家城市高得多,但是有害金属(如铅、镉、锌、钒等)的浓度较低,而苯并芘等致癌物则比较高。反映了我国非工业区的城市大气污染物受燃煤和扬尘的影响较为普遍而突出。
此外,大气中的污染气体的分布特征也不同。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分布,研究发现雾水较雨水酸度高达100倍,这些气体易导致的酸雾的发生,因而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一些重工业发达的地区,此类污染现象突出。彭中贵在重庆城区大气环境中酸雾的采样及分析中研究发现重庆地区主要环境污染是二氧化硫,在雾过程中市区的pH值低于4.00,周边地区次之。大气污染越严重,环境的酸性越强。而南京的大气污染特征和重庆有所不同,朱 彬等在南京冬季浓雾雾水化学组分一文中研究得出雾过程中南京的雾水呈现由碱性变酸性的过程,雾过程中大气中SO42-、NH4+的浓度最高,其他的阴阳离子次于这2种离子,说明了南京地区不仅工业污染严重,人为污染也比较严重。此外,我国大气污染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污染物如致癌物质苯并蒽、苯并芘等,多环芳烃以及一些其他化学污染物。
3 大气污染物在雾过程中的特征
3.1 雾的过程中部分大气污染物发生扩散
研究结论均表明,雾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与环境大气相互作用的,即特定的大气边界层会产生雾,而雾产生后又会改变边界层特征[5-8]。通常雾形成于很稳定的大气中。陆地最常见的雾是辐射雾,形成辐射雾最重要的热力学条件是地面附近存在较深厚的逆温层。但是当雾形成后,雾层对长波辐射的阻挡将会使地面冷却减慢,甚至会导致地面加热。其结果是地面逆温层结构被破坏,以不稳定层取而代之。从各大城市雾天时地面污染物的监测统计中可以发现,CO等低溶气体的浓度往往较高。这说明,雾的形成对地面污染物浓度确实有显著的影响。但由于是低浓度的气体,所以化学过程并不重要,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雾物理特征的条件,通常分为2种,即雾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
3.1.1 雾的热力学作用。雾形成后,雾内温度层结的重要特征是逐渐从稳定向不稳定转变。研究表明,没有适当的热力不稳定,雾是很难发展起来的。陆地最常见的雾是辐射雾。形成辐射雾的最重要热力学条件是地面附近存在较厚的逆温层。雾滴本身强烈的长波辐射作用补偿了地面的辐射失热,使地面降温速率减慢,甚至出现地面升温。此外,雾顶下方有一个辐射冷却极大值区,此区域随着雾顶向上发展而向上移动。这样雾层就像一个“盖子”,不让地面的长波辐射穿过其间,而本身则成了一个“等效”的冷却面,当雾增厚时等效面向上移动,使得雾内原来的稳定层结自下而上遭到破坏,由不稳定层结取而代之,而原来的地面逆温则抬升到了雾顶导致了逆温的破坏。不稳定层结的出现加强了雾内的热力湍流交换作用,湍流交换作用的加强使聚集在雾顶附近的污染物向地面扩散,因此有利于雾的形成的天气也是容易造成高浓度污染的天气。
3.1.2 雾的动力学作用。雾形成后,逆温层结被逐渐破坏,由不稳定层结取而代之,其动力学特征也发生变化。最主要的是雾内风速增大。经研究其根本原因是雾内的热力湍流变化引起了动力特征的变化。雾顶向上的发展是在辐射和湍流共同作用下呈爆发性的增长,引起了雾内的湍流强弱、向下的动量输送和地面风速呈间歇性变化,使得聚集在雾顶的污染物也呈周期性的扩散。在雾的平稳期,雾内对流弱,地面污染程度相对轻,在雾的暴发增长期,雾内对流强,污染物向地面的输送加大,引起地面的高浓度污染[9-12]。
3.2 雾的过程中大气污染物部分清除
污染物被云、雨清除是大气中污染物自净的重要过程。目前,人们对云、雨对污染物的清除过程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雾化学过程了解甚少。人们一般借助于对云雨化学的知识来了解雾化学过程。然而,由于雾滴与云、雨滴的形成机理、谱分布、运动特征都不同,所以雾滴与污染物的作用过程也不同,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也不同。雾的含水量仅是空气冷却凝结水的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水量沉降在地面或被建筑物的表面所吸收,或在近地面被重新蒸发掉。去除的雾滴则是有雾顶冷却区生成的雾滴所补偿。雾滴在作整体沉降时对周围的污染物产生吸附携带作用,引起上层污染物向地面的迁移输送,造成或加剧了地面污染。另一方面,雾滴在运动过程中会不断吸收周围气态性污染物,由于各种气体组成的性质不同,雾滴对它们的吸收情况差异很大。对那些溶解度很大的气体,如NH3等,吸收很强。即雾滴落到地面,对它们的吸收可能仍未达到饱和。因此,雾对于这些气体的吸收清除相对来说很大。因为有些如CO2、CO等溶解度很小的气体,雾滴在沉降到地面之前是已经达到或接近饱和,所以雾对于此类的污染物的吸收清除就很小。Hales认为,在计算吸收时,前者可按不可逆吸收进行,后者则可按可逆吸收进行,即计算时要考虑平衡分压的影响。因平衡分压不仅与气体的溶解度有关,还与液相的电离、转化以及酸度等有关。对有些气体如SO2,就需要按具体的情况,如本身的浓度、水滴的大小、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水滴内的化学反应等而定[13]。
4 结语
(1)城市雾是发生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集中的城区及其相关设施的雾,城市的发展对雾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的加剧,雾过程中城市中的大气污染可能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生成毒害更大的污染物。
(2)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以及多环芳烃等有机物,不同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及特征分布不同,造成的危害也存在地域差异。
(3)讨论了雾过程中大气污染物扩散迁移的特征变化及其被清除的相关特征变化。表明湍流扩散、对流,雾滴沉降时的吸附携带等过程会使地面污染物浓度增大,污染程度加重。而溶解度较大的被雾水清除的几率远远大于溶解度较小的。因而溶解度大的更容易随雾水的沉降而降落到地面造成更大的危害,溶解度较小的则会造成地面大气污染程度加重。
(4)总之雾不仅是危害交通的恶劣天气,也是造成地面污染的不利天气现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对雾方面的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
5 参考文献
[1] 周斌斌,徐家骝.雾对大气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J].环境科学,1993(1):87-89.
[2] 周斌斌.论雾与污染的关系[J].气象,1994(9):19-24.
[3] 汤莉莉,牛生杰,樊曙先,等.南京市郊区雾天大气污染及雾水中Hg的特征[J].环境化学,2008(1):105-109.
[4] 石春娥,杨军,邱明燕,等.从雾的气候变化看城市发展对雾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3):327-336.
[5] 陆春松,牛生杰,杨军,等.南京冬季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4):520-529.
[6] 杨三才.海雾和沿岸雾与大气污染[J].海洋通报,1984(5):81-85.
[7] 王海艳,熊坤,孔剑君,等.大雾天气对城市环境中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危害[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增刊1):76-77.
[8] 石春娥,姚克亚,马力.气溶胶粒子对城市雾影响的模拟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4):485-492.
[9] 彭中贵,吴宏,宗毅.重庆城区大气环境中酸雾的采样及分析[J].重庆环境保护,1986(2):1-5.
[10] 李一,张国正,濮梅娟,等.2006年南京冬季浓雾雾水的化学组分[J].中国环境科学,2008(5):395-400.
[11] 汪安璞.我国大气污染化学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4(3):1-18.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迁;大气污染;空间异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1引言
产业结构对一个经济体的资源消耗强度、污染物排放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1]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产出更多的财富。[2]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探讨产业结构与大气污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梳理现有研究:从研究视角看,大多局限于采用三次产业之间或工业行业内部结构变化来研究产业结构变迁对环境质量的影响,[3][4][5][6]但从动态的角度看,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变迁具有两个维度,即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7]从研究方法看,只考虑了数据的空间依赖性,[8][9]但仍忽略了经济变量由空间位置变化而产生的差异性,对于环渤海经济圈而言,各省份之间不仅具有紧密的地理、经济联系,且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容忽视;此外,由于数据在空间表现出的复杂性、自相关性和变异性,使得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之间可能是不同的,假定区域之间的经济行为在空间上具有异质性的假设更加符合现实。[10]故研究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到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大气污染等因素之间的空间效应,更应考虑变量间关系由区域单元差异而产生的变化。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综合考虑经济变量之间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两个角度探讨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继而基于产业结构视角分析区域各单元大气污染治理策略。
2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限于数据可获得性以及环渤海经济圈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本文选择人均SO2(E)排放量(吨/人)为大气污染指标。此外,大气污染作为经济增长(gdp)的产物,有必要研究经济增长对其产生的影响。各变量选取的经济意义及构建情况如下。
2.1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高级化(TS)与合理化(TL)两个角度衡量,其指标构建与干春晖等[7]类似。其中,TS是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具有低污染、低能耗的趋势;TL反映产业聚合程度,即衡量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以及产业间的协调程度,若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则TL=0,否则其值不为0。其具体形式为:
2.2经济增长
“增长极限说”、环境波特假说,或者EKC假说,都指出了经济增长对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本文将经济增长纳入模型,用人均GDP(元/人)表示,以研究经济增长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此外,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将所有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
本文选择环渤海经济圈7省份2005年、2009年、2013年经济增长、人口数量、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数据,数据均来源于2006年、2009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
3研究方法
3.1空间相关性分析
通过全局莫兰指数(Global Morans I)来检验变量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的取值范围为[-1,1],Morans I>0,说明存在正的相关性,越大相关性越强;Morans I
进一步,通过莫兰散点图来检验区域大气污染的空间集聚特征,可划分为4个象限,其中,1、3象限表明大气污染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2、4象限则表示大气污染存在负的空间相关性。
3.2模型设定
经典的全局回归模型为:
4实证分析
4.1空间相关性检验
经过计算,2005年、2009年和2013年全局莫兰指数值分别为0.404、0.393和0.373,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说明环渤海经济圈大气污染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进一步通过莫兰散点图(见下图散点图,限于篇幅只给出2013年散点图)分析其大气污染排放的局域空间特征,发现三年间晋、蒙、辽、鲁四省份都出现在第一象限,即表现出HH集聚;而京、津两市在第三象限,表现出LL集聚;河北省出现在第四象限,即自身排放水平较高,但其邻近省份相对较低。这一方面说明了区域内邻近省份大气污染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各区域单元在排放水平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在研究大气污染问题时,应同时考虑其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从而能够建立合理的理论模型。
4.2模型估计
本文分别以高斯、指数、三次方函数为不同权重矩阵估计式(5)各参数,基于三种不同矩阵的参数估计结果基本一致,限于篇幅,只给出了拟合度最高的基于三次方函数权重矩阵的估计结果。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4.3结果分析
通过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在同一年份中,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都表现出显著的空间不稳定性,即各参数估计值随着空间位置的变化而产生了显著的变化,验证了空间异质性的存在。而对于同一省份,不同年份的回归系数值的大小甚至符号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说明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大气污染影响的时间不稳定性。
第一,经济增长对大气污染的影响。2005年各省份经济增长回归系数均为负,说明经济增长并未加剧大气污染排放,甚至带来了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其中京、津两市减排力度最大,而冀、晋、蒙三地区减排力度最小;2009年京、津、辽、鲁四地区经济增长依然可以促进大气污染减排,但其他三省份却加剧了大气污染;2013年各省经济增长都加剧了大气污染,并且其幅度表现出基本一致的趋势。说明区域各省份尚未实现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减排的协调发展,反而在逐渐加剧大气污染,这固然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大量能源消耗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能否认高投入、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仍旧对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以北京市为例,其经济增长虽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2013年占总产值77.5%),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仍消耗了大量能耗,故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仍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产业结构对大气污染的影响。2005年京、津、辽、鲁四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了大气污染减排,2009年晋、蒙两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则加剧了大气污染;2013年各省份产业结构高级化都促进了大气污染减排。但是,京、津、辽、鲁四省市的减排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递减趋势,冀、晋、蒙三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虽然逐步带来了减排,但仍存在一定的减排空间。由于TL指标越接近0,产业结构越合理,资源有效利用程度越高,故产业结构合理化回归系数显著为正时,说明产业结构越不合理,造成的大气污染排放水平越高。而京、津、鲁、辽四个省份2005年和2009年产业结构合理化为负,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化未能为其带来污染物减排,同时其系数(绝对值)变小,故产业结构合理化加剧大气污染排放的作用在减小;2013年,回归系数都为正,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以促进减排,但对于冀、晋、蒙三地区其产生的减排效果在减小。可以看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大气污染起到一定减排作用,但其减排效果在减小。
综合而言,2005年和2009年各省结构效应(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大气污染存在较大影响,而规模效应(即经济增长)对其影响相对较小。此外,结构效应中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大气污染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说明各省在推动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未能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2013年规模效应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显著增加,但转变为加剧作用,结构效应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呈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都实现了对污染的减排作用。这说明,经济增长对环境产生的压力并未减弱,而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优化空间。
5结论
本文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大气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与空间异质性,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大气污染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第二,通过动态比较发现,同一省份产业结构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但经济增长加剧大气污染的作用逐渐变大,而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对大气污染的减排效果在减小。
上述结论说明,大气污染的空间效应需要实施合理的联防联控治理措施,但是各省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需要结合各省产业结构实际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此外,在经济增长加剧大气污染排放,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大气污染的减排效果减弱的情形下,如何进一步优化各产业内部结构,充分发挥其减排潜力,如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仍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胡春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根本[J].宏观经济研究,2009(2):35-39.
[2]黄亮雄,王鹤,宋凌云.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是绿色的吗?[J].南开经济研究,2012(3):110-127.
[3]肖慧敏.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5):84-87,92.
[4]Vukina T.,Beghin J.C.,Solakoglu E.G..Transition to Markets and the Environment Effects of the Change in the Composition of Manufacturing Output[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4): 582-598.
[5]Friedl B.,Getzner M..Determinants of CO2 Emission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5):133-148.
[6]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31.
[7]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8):3-17.
[8]马丽梅,张晓.区域大气污染空间效应及产业结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7):157-164.
1、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则是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 染物与大气正常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其毒性一般较一次污染物强。二、常见主要大气污染物简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被人们注意到或已经对环境和人类产生危害的大气污染物大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具有普遍性的污染物有颗粒物、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含物及光化学氧化剂等。 三、大气污染的类型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危害了人体的舒适、键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1)根据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存在的大气状况,可将大气污染分为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
(2)根据燃料性质和污染物的组成,可将大气污染分为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和特殊型四类。 四、中国大气污染的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污染是我国环境问题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地形及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大气污染具有以下特征:
①煤烟型污染是污染的普遍问题,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
②汽车尾气污染明显增加,并逐渐上升为城市大气主要污染源,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③酸雨分布区域性、季节性明显,污染物成分特点突出,多以硫酸酸雨为主;
④工业“三废”任意排放是目前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但农业引发的大气污染仍不容忽视。
【关键词】:城市化;大气污染;治理效果;可持续发展
【前言】
大气污染是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大气环境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著关键性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农业废气排放量却逐年增加,相关部门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污染治理,环保观念意识淡薄,导致大气中有害物质持续增多,大气污染程度已经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加剧对大气生态系统的破坏,阻碍了正常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护城市大气环境不受污染,严格管理和控制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的污染气体排放,结合城市规划发展的要求和具体情况,加快和深入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恢复大气的生态功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和保障。
1、 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目前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燃煤燃烧、扬尘、机动车尾气、工业企业生产、挥发性有机物五个方面,大气污染源多且类型复杂。虽城区大部分进行了“煤改气”工程,但仍旧存在燃煤设施及土灶等。以米东区、甘泉堡开发区为主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突出,存在较多耗煤企业和较多的燃煤小锅炉及土灶,这些污染源对我市的环境空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区域联防联控工作亟待加强,我市周边区域(主要是阜康、五家渠、昌吉、甚至石河子等城市)的环境污染对我市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影响较大,目前与周边城市、兵团联防联控机制更多的停留在互通信息上,在缺乏约束、监督的情况下,联防联控政策很难落到实处。
2011年和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标准评价)分别为276天和292天(见表1),优良天数增加了16天,达标比率由75.6%增加到80%,环境空气质量有所好转,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分别为0.079mg/m3、0.068mg/m3、0.131mg/m3和0.058 mg/m3、0.068mg/m3、0.145mg/m3,二氧化硫浓度明显下降,二氧化氮浓度保持不变,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有所上升。2013年到2015年,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分别由0.029 mg/m3、0.068 mg/m3、0.146mg/m3变化为0.015 mg/m3、0.052 mg/m3、0.133 mg/m3,年均浓度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 大气污染治理原则
首先是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乌鲁木齐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还有气候条件、大气污染特征、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管理需求等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发展改革的要求,科学选择适宜阻断大气污染物源的排放和有效治理措施。
其次是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根据乌鲁木齐市区的大气污染源特点,现有的技术条件以及城市环境管理需求,定期进行动态调查,实时更新大气污染物质和污染源的数据库,建立相应的动态管理机制。随着环境信息资料的逐步完备,不断完善和更新防治措施,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以满足大气环境质量管理需求。
此外是坚持科学实用的原则。为了确保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治理过程的科学性,严格按照相关科学方法和要求,建立科学实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开展科学、规范的有序防治工作。增强大气污染防治决策服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提供实用信息。
3、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措施和成效
推进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乌鲁木齐重点实施了“煤改气”工程,使用清洁能源,转变能源结构、城区内工业企业搬迁,加大扬尘综合治理力度、淘汰“黄标车”,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通过大力推广绿色出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空气环境污染的压力。
根据工业发展状况,深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①国控废气重点企业实现高效除尘脱硫、脱硝配套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电厂推进超低排放治理。②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完成加油站、油罐车和储油库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开展石化企业的VOCs治理工作。③关闭自备电厂。④全面开展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加快推进污染治理设施改善,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排污权交易管控力度。
2015年主要污染物只有二氧化硫年均浓度(15μg/m3)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二氧化氮(52μg/m3),可吸入颗粒物(133μg/m3)、细颗粒物(66μg/m3)均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分别超标0.35倍、0.90倍、0.89倍,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38天,达标率65.2%,重度污染6.5%,严重污染3%;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数为35天,占全年天数的9.5%。有86天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占23.56%;有29天是二氧化氮污染,占7.9%;臭氧八小时均值有2天,占0.6%;而以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均为0。2015年乌鲁木齐市的空气质量较2014年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等年均浓度有所下降,大气污染仍为PM10、PM2.5和NO2因此,全市大气污染治理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问题依然突出。
结语
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既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乌鲁木齐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只是全国环境治理的一部分。大气污染治理是个复杂的工程,会受到社会环境、污染物质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内外因素的制约,要结合城市大气污染程度和污染状况,科学合理地使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来进行治理和修复。预防和治理城市的大气污染是每个人的共同责任,每一个公民都需要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做到协调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鲍玉星,晓开题・依不拉音,吴文华,刘秀丽.乌鲁木齐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数的时间序列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04):249-234
[2]赵克明,李霞,卢新玉等.峡口城市乌鲁木齐冬季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4,25(06):538-560
[3]赵克蕾,刘新春,陆辉等.乌鲁木齐冬季大气细颗粒物水溶性离子特征及来源[J].中国沙漠.2015,35(03):68-81
【关键词】城市环境;大气污染;治理;城市建设
0.前言
由于城市人口密集程度不断增多,生产活动持续加剧,城市大气污染日渐严重,城市面临着更大的环境压力。当前城市大气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并成为各级政府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因此,保护大气环境,特别是保护大气环境问题,降低城市环境污染,促进城市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是政府面临的重中之重的任务。
1.城市大气污染的危害性和现状剖析
1.1城市大气污染危害性的具体表现
城市大气污染既有微观污染和宏观污染之分。微观污染是指城市居民住房内和住宅环境的大气污染给城市居民带来的危害。例如:家具材料和室内装饰材料散发出的甲醛、酚、乙烯等有害性气体,对城市居民居住的小气候产生环境污染,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宏观污染是指整体城市大气污染对城市气候的危害。城市大气污染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气压分布和大气的稳定度。例如: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造成的酸雨、酸雾以及城市频发的暴雨等现象。
1.2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剖析
据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仅为3.1%,二级标准的为85.9%,三级以及劣三级标准的城市为11%。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打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城市占90.8%。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为1.2%。污染较严重的主要分布在、重庆市、云南省等省份。在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比例为84.1%。与前几年相比较,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整体上逐年好转。但是,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浅薄,能源结构单一,目前的环境质量还很难满足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质量依然很脆弱,局部地区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由空气质量可知,我国空气质量与国际标准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将进一步密集,城市污染将更加严重。
2.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途径
随着城市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甚至有恶化的可能性,治理大气污染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来治理大气污染:
2.1通过法律手段治理大气污染
由于法律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强制性和指导性,所以在环境管理中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为了能够更好地治理大气环境污染,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标准,为城市大气环境管理与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手段。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防治法》、《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工业锅炉烟尘排放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等。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因此要采用法律措施来治理。
2.2通过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治理大气污染
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该协调各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第一,环保部门应统一监督,严格管理和治理;第二,建设部分要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治污能力和水平;第三,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做好项目规划和审批工作,切实抓好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总而言之,各部门要相互协助,齐抓共管,努力做好大气环境治理工作。
2.3通过科技进步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治理大气污染
防治工业废气污染,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采用新工艺和清洁能源,最大幅度的减少能源和能源浪费。从根源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禁止在扩建、改建、新建中使用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对超过年限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取缔。要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采用大气污染纺织的使用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改良人们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使用液化气、电力以及燃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
2.4通过教育手段治理大气污染
在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中,只看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环保问题。绝大数企业部门在组织生产中,只从发展经济观点出发,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有的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取经济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生活环境造成了破坏。然而,大气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付出血与泪的代价。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长期以来这种观念并没有被完全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国应当从教育出发,借助教育推广环保知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5通过经济手段治理大气污染
借助经济手段治理环境即是依照经济规律的客观条件,合理利用信贷、利润、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来治理环境问题。对凡是造成污染的企业,都必须承担污染治理的责任,对违规的企业进行处罚,收取污染治理费。事实上,人们认为环境资源是无价的,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造成人们对大气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认识欠缺,这也是环境问题日渐严重的经济根源。从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企业实状来看,借助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来帮持环保产业和无害企业是非常有力的。
3.科学规划城市,建设生态环保家园
3.1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发展
关于城市的建设,首先,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其次,合理规划城市工业布局,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大气风向等自然因素。
3.2建设生态城市
植树造林对治理大气污染有其重要的作用。第一,建设森林城市,提高植被覆盖面积;第二,建设生态居民区,打造绿色家园。
4.结束语
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需要采取多种治理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综合防治环境污染,建设和谐美好的城市家园。
【参考文献】
[1]向敏,韩永翔,邓祖琴.2007年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3).
[2]方丽娟,姬菊枝.哈尔滨沙尘天气成因及其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7).
关键词:大气污染;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R122.7] 文献标识码: A
一、大气污染的几大特征
大气污染是影响当前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环境治理的重点内容。但是由于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并不完善,再加上大气污染治理中存在的困难比较多,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当前大气污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污染范围比较大
由于空气的扩散十分广泛,大气污染对于整个城市和居民的生活都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大气污染范围比较大,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理的难度,大气污染影响范围广不仅仅是污染物比较多的问题,同时受到气候和风向的影响。近期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雾霾天气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这是工业发展以及环境污染长期累积的结果,大气污染成为很多城市的城市病之一。
2、污染物比较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气污染源逐渐增加,不仅仅有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同时还有居民生活产生的废气,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数量逐渐增加,由此产生的汽车尾气也有所增加,不仅对城市的交通造成了压力,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空气,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气污染。PM2.5是近期雾霾天气中的主要颗粒,是近两年来才逐渐被人们关注和发现的,污染物的增加给监测和治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于污染物的控制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污染治理困难
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十分复杂,不仅仅需要相应的治理措施还需要有相对完善的预防措施。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存在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但是大气污染这一环境问题由于污染源比较难以控制,治理措施不完善,治理力度不强,导致整个治理工作存在众多的困难。一些工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工业生产作为支撑,对于这些城市的治理尤为困难,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差,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环保意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气污染的治理难度。
二、大气污染的原因
1、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
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代价。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 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控等状况。
2、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
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主要表现如下:A.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 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占总煤量的 35%,其它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 84%的煤炭直接燃烧。 B.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的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 C.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仍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 D.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生产设备简陋,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缺少相关的治污设施。
3、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
A.我国工业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工业整体水平提高较慢,技术改造难度大,污染欠账多。 钢铁、水泥、焦化及造纸、酒精、味精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但由于工业的整体改造受到资金的限制,迟迟不能进行整体改造和污染治理,相当一批技术装备落后的工业企业长期在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 B.国家在推行清洁生产政策、改善能源结构的措施燃煤企业脱硫、除尘、脱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正加大投入,但部分设备落后的企业整体改造资金难度很大。 C.城市集中供热、燃气等基础建设工程是解决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但不少地区发展缓慢,仍然存在不少自用小锅炉,这些小锅炉因资金问题无烟气处理设施。 D.排污收费标准较低,使得有些污染企业宁可多交排污费,而不愿意花钱治理投入。
4、市政建设不合理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公路建设时的人行道会高于路面或与路面垂直,致使公路上面的粉尘难以被风吹走,粉尘越积越多以致汽车驶过时会引起扬尘。为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不断对城市进行改造及建设,市政建设的不合理造成自然资源滥用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三、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对策
1、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我国的立法明显落后于治理需求,首先应从法律角度修订相关标准,对上文所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空气质量标准》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修订。其次从防重于治角度来看,我国应改变对污染大气的防治观点,而从对清洁空气的保护着手,制定我国国情下的《清洁空气法》势在必行。我国制定的各项标准也应逐渐向国际标准看齐,各项标准应以科学化、全面化为目标。
2、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各级政府要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 充分认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时,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 采取措施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根据本辖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分解总量指标,并从资金、监督管理等方面予以保证。 尤其是大、中、小型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项目,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区域总量控制指标内。
3、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逐步减少直接消费煤炭,提高使用燃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积极开发各种低污染汽车,如天燃气汽车、液化气汽车、甲醇汽车、电动汽车等。
4、优化市政建设同时加大环保投资
政府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具有权威性,能够为社会发展进行控制与指导。治理大气污染需要政府发挥自能作用,出台相关的政策,对有关造成大气污染的行业进行控制。通过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减少车辆的尾气排放。调整工业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的排放,逐步改善大气环境,建设并绿化城市,使城市的大气环境逐步改善。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的力度。同时积极吸引外资,利用资源扩大环境保护投资渠道。环境保护事业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业,国际资金对环境保护投资给予倾斜,在利用好国内资金的同时,要利用好外资,为国外资金的进入提供较好的投资环境。
5、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大气污染的治理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但大部分的人并未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大气污染的严重性。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向人们推广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通过经济手段,如合理利用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作用,解决环境治理的问题,对于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而违规企业应进行处罚或收取相应污染治理费。
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环境污染现象不仅仅是在国内频繁出现,大气环境是人么赖以生存的环境,大气环境出现恶化,就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我们遇到污染问题就需要针对问题进行综合治理,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止大气污染。综合运用治理方法,共同防止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气污染;经济;对策
我国城市和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态势十分严峻,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瓶颈。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等多要素之间存在协同共生关系,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经济-生态环境”彼此共生的复合系统。
一、盐城市大气污染现状
盐城市区现布设空气例行自动监测点位3个,分别位于市环境监测站、文峰中学和盐城发电厂,代表不同区域的环境质量,采用美国API仪器,实行24小时连续自动监测,每日向省中心同步传输自动监测数据。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工地和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秸秆焚烧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区域雾霾影响和秸秆焚烧,是盐城市局部时段出现极端污染天气的主要原因。1.工地和道路扬尘主要污染有地面扬尘和工厂污染物的排放,影响城市市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可吸入颗粒物。城区道路、建筑施工、旧房拆迁扬尘是引起城区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可吸入颗粒物区域污染特征明显。近年来盐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进一步膨胀,房地产开发,城市道路扩展,使得建筑业扬尘成为城市扬尘的主流,市环境监测站和文峰中学位于老城区,周边房地产开发、道路施工使可吸入颗粒物监测数据持续处于高位。在施工过程中,不少工地的管理人员环保意识薄弱,抑尘措施不到位,造成工地上空尘土飞扬,建筑垃圾随处堆放,渣土运输车的覆盖剂清洗措施不到位,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而且由于二次扬尘产生的“阴霾”天气影响到人体的健康。2.机动车尾气近年来,盐城市机动车拥有量持续快速的增长,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10%。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给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带来巨大压力。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总量不仅给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也给进一步改善盐城市大气质量和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机动车排污已成为盐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此外,机动车排污高度更接近人体呼吸带,排放的时空特征与受体人群活动吻合程度更高、接触更为密切,因此机动车对于相应人群的健康风险要远高于固定源。3.秸秆焚烧夏秋两季城市周边大量焚烧秸秆,对市区空气环境也产生较大影响。秸秆焚烧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每年5月(夏收)及11月(秋收)期间,全市大部分城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会急剧上升,出现峰值。严重时城市居民甚至可以嗅出空气中秸秆焚烧的气味,感觉呼吸困难,出现眼部不适等症状。遇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恶劣空气状态常常持续多天。
二、大气污染经济影响分析
经济影响共分三类:人体健康方面;物质方面;动植物方面。
1.人体健康方面
一项最新报告显示,有毒的空气对人类的肺部有害,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导致人的呼吸道系统疾病,如咳嗽、肺病甚至肺癌的发病率升高,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增长尤其迅速,而且城市高于农村,通过大量事实和研究证明,空气污染是重要的致癌因素之一。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空气污染正在造成误工、医疗费用增加。更是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的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
2.物质方面
大气污染物对工业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是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二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对各种材料产生腐蚀损害,使这些物质发生质的变化,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如SO2能很快腐蚀金属制品及皮革、纸张、纺织制品等变脆,光化学烟雾能使橡胶轮胎龟裂等。大气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危害,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增加了生产的费用,提高了成本,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3.动植物损失方面
空气污染对动物的危害与对人的危害情况相似,对植物的危害可分为急性、慢性和不可见三种。大污染会影响农业生产,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植物叶表面会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下降。而这些环境损失是隐性的,其影响具有滞后的特征,粮食危机距离我们越来越近,这和全球变暖脱不开关系。
三、城市大气质量改善措施
解决大气污染的最好办法就是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度贯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思想意识,要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防止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想解决办法有以下几点:
1.加快实施蓝天工程
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意见》。组织开展城市大气污染成因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制定实施全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完善规章制度,构建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区域大气监控预警能力;全面推进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等的综合防治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人们要遵守政府颁布的限行令,加快进行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
2.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
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城市空气的重大污染源。合理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引导提高人们出行的绿色交通消费观念,是根治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最佳方案。在城市交通规划和动态管理方面,可以通过调整交通布局与方式,有效地削减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倡导绿色交通理念。积极发展优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铁路交通的单位能源消耗量相当于公共汽车单位能耗的57.8%。城市轨道交通由于车体轻、路况好,单位能耗要低于一般铁路。在城市交通拥堵和机动车尾气对环境影响日趋严重的今天,城市轨道交通,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和能源,减轻对市区声环境的影响及视觉光污染,提高出行安全性,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已经成为许多国际大都市交通圈中公共交通的骨干系统。在私人交通方面,应严格规定私人汽车排放标准。目前,我国私家车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因此,要鼓励民众使用更干净与更有效率的汽车引擎,在政策上可以针对具有洁净科技或低油耗车辆,降低甚至减免销售税。借鉴发达国家“鼓励拥有,限制使用”的做法,到2020年,要逐步限制私家车使用,提高私家车在城市中心区域的用车停车成本。同时要加快推广使用节能车辆,积极为油电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提供相关税费优惠和配套服务设施,并加速淘汰旧车辆,鼓励以旧换新。政府部门应率先垂范,采购油电混合、低排量的汽车作为公务用车。
3.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一是建立健全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机制,全面推行“绿色施工”,推广施工扬尘防治方案报监制度及扬尘控制责任人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城市拆迁和建设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及物料堆场作业扬尘。加强渣土车管理,严禁非密闭渣土车、带泥车和撒漏车辆进入城市道路;推行高效清洁的城市道路清扫作业方式,建议在城市主要道路上使用具有吸尘功能的大型清扫车有效收集路面尘土。加强城市各类绿地建设,强化城市绿化的滞尘防尘功能,控制城郊结合部未开发建设裸地扬尘。二是进一步规范机动车环保标志发放和管理,对无绿色环保标志的车辆,严格执行盐城市区限行规定。三是加强秸秆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依法划定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区域范围,对城市周边、高速公路、机场及其他重点敏感区域,加大实时监测和执法力度。四是严格控制建成区及其近郊新建、扩建重污染企业,对城区内已建重污染企业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搬迁改造。
4.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2018年起,逐步形成灰霾监测能力,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三项常规指标基础上,增加细颗粒物(PM2.5)、臭氧、一氧化碳指标,适时增加挥发性有机物、黑炭等指标。合理规划布局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构建包含农村、乡镇和主要城市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随着市区建成区的不断扩大,建议在城南等区域增设空气自动监测站,增加监测覆盖面。
5.加强组织协调机制建设
建立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任召集人,环保、发改、经信、财政、商务、建设、城管、农委、交通、公安、国土、科技、文广新、工商、气象、质监、物价、监察等部门负责同志及盐都、亭湖区政府、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定期研究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市政府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由市环保局分管负责同志任主任,负责市政府大气污染防治日常工作协调和督查,负责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市大气办要牵头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加强对蓝天工程年度目标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各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开展评估考核。
6.提高公民意识
提高公民意识。遵守政府颁布的限行令,加快进行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提倡绿色出行,从自身做起,植树造林,节约能源等小事做起,国家层面应该监督立法执法的严格统一。
四、结语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和消费最为集中的地方,随着城市进展的加速,城市空气质量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左其伟.用车贝雪夫多项式预报安徽省梅雨期逐日降水分布[J].气象,1990(07):39-41.
摘要:从城市大气中雾和霾的成因研究出发,总结了城市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形成的气溶胶污染的特点。根据我国的工业经济及区域人类活动特点,提出压减燃煤、 严格控车、 调整产业、 强化管理、 联防联控、 依法治理、聚焦重点领域, 严格指标考核, 加强环境执法监管等思考。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治理
大气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多因素的交互系统。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气体动力学直径的固体颗粒。大气污染物的部分几乎都会成为该类污染。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可吸入颗粒物形成城市大气中雾和霾,其对生活在该区域的人民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PM的监测和管理,在大气监测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空间和时间的随机性,数量的不确定性,要减少大气中该类污染物的含量,实现可吸人颗粒物PM的有效治理就成为了重要的h境治理的重要课题。
1、城市大气中雾、霾的成因及特点
研究证明,气溶胶污染是形成雾和霾的主要原因,没有干气溶胶粒子就不能形成霾, 没有气溶胶粒子参与在实际大气中也无法形成雾, 在过去,当人类活动较弱时, 这些气溶胶粒子主要源于自然过程, 在大气当中被视为背景气溶胶。 但是,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 区域霾问题的日益严重, 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形成的大气气溶胶显著增加所致, 已经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 减少雾-霾天气所带来的影响, 必须对这种变化背后的大气气溶胶污染给予特别重视。
在我国华北区域可吸入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年平均值为每立方米空气中 80-85μg, 包括长三角的华东区域,可吸入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下降, 但也在 20-40μg 之间, 这持续且动态拉高了我国大气气溶胶的背景浓度。 对应于欧美和东亚到东南亚城市区域气溶胶的质量浓度通常在 10-20μg 之间, 在其城郊区域质量浓度一般在 10μg 以下, 远低于我国。 由于矿物气溶胶和污染气体可以发生非均相化学反应, 使我国的雾-霾问题变得复杂,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通过对比排放和气象条件对区域霾形成的贡献, 发现一次排放的气溶胶与排放强度关系密切,天气条件却控制着区域中占多数的二次气溶胶的形成及总体 PM10和PM2.5 的浓度变化, 导致了人们通常看到的雨过天晴后的一两天空气变得浑浊, 能见度逐渐变差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具有跨省、 连片的区域性特征。
我国城市大气中硫酸盐浓度较高与我国能源结构中煤一直占有超过 70%的比例有关, 燃煤源是中国区域性雾-霾天气形成的一个主要的贡献者。然而城市大气中的 NOx 多来自于人类活动使用的化石燃料燃烧, 如汽车等流动源、 工业窑炉等固定源。 由于近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化石燃料的用量连年攀升, 使得 NOx 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逐年升高, 虽然环境保护部在新建电厂推广 "低氮燃烧技术" (控制燃烧温度, 降低 NOx 的生成量), 但多数城市还没有完全实现燃煤脱氮, 加之各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上升, 导致了我国硝酸盐气溶胶浓度也较高。
2、区域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治理
(1)利用先进的科技,加强大气污染检测。大气污染之所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重要原因在于,许多人并不知道大气污染的现状,不清楚大气污染的危害,因而也觉得事不关己。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不仅要宣传大气污染的严重性,还应加强大气污染检测,让人们了解大气污染现状,提醒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注重保护环境。政府应引进先进的大气污染检测技术,利用先进的设备对城市大气污染状况进行检测,并通过人们常用的社交软件,媒体进行宣传,在微信,微博上推送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还可以在大众媒体上随时播报城市的大气情况,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采取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而企业应首当其冲对其生产方式做出改进。针对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企业应改进粗犷的生产方式,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的实现。同时,政府应大力支持排放量大的企业的转型,促进产业的升级与调整,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支持先进生产工艺的研发与改进。并且还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违反环境保护法,严重污染城市大气环境的企业进行罚款与监督甚至取缔,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3)合理布局城市工业,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 。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将造成大气污染物的集聚,增加城市的大气污染。
因此在城市的工业布局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经济效益还应考虑到环境效益。城市在建设的初期就应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状况、工业生产模式等进行合理的布局。特别是在工业布局的过程中,应最大化的减轻工业污染对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促进污染物的扩散,加大污染物的净化。例如在具体的工业布局中,工业布局应处于城市的下风向处,避免大量的废气、废物扩散到城市中。还应根据城市的地形环境,将工业设置在广阔的有利于废弃物稀释的地区,并距离居住区要有一定的距离。此外,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化建设水平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在具体的绿化建设中不仅要扩大绿化的面积,还应根据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合理布局绿化带.例如在道路两侧及中央隔离带设置绿化带,以缓解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
(4)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推动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3 、结语
大气污染成因非常复杂, 污染物排放及其对效益、 健康、 生态等的协同效应, 使得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决策需要非常有力的基础理论研究, 但是现在很多的决策缺乏科学、 系统、 有效的科学依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明确政府、 企业和社会的责任, 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根据我国的工业经济及区域人类活动特点,要从压减燃煤、 严格控车、 调整产业、 强化管理、 联防联控、 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 聚焦重点领域, 严格指标考核, 加强环境执法监管, 认真进行责任追究。总之,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大气污染作为健康的天敌,防治大气污染已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推动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联防联控;区域治理;利益补偿
大气污染是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英国、日本等都曾遭遇过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些国家在联合治理污染问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京津冀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给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为治理大气污染,京津冀各级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联防联控治理大气污染的思想一直被提起,两会期间,联防联控治理污染又一次受到重视。
1、国内外区域联合治污的有益探索
1.1发达国家区域联合治污的成功经验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遭遇严重大气污染后,对大气环境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并逐渐认识到大气污染的跨地域性,于是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逐步引入了区域联防联控措施。尽管联防联控的具体实施有别,但在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中都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1欧盟的成功经验
欧盟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在两套体制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的:一是通过国际公约和国际合作。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了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CE)环境保护框架部长级会议,在此会议上,欧洲国家制定了《长距离越界空气污染公约》(CLRTAP),并先后制定了定了多项通过减少各国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整个欧洲大气环境质量的公约和议定书,并在各国加以实施。二是通过制定适用于整个欧洲范围的各种法规,包括指令、条例、决定等,这些法规为该欧洲地区大气环境改善的目标和技术要求提出统一的标准。通过出台欧盟指令进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采取强制管理政策,并授权欧洲委员会对违反法规的情况进行调查,由欧洲法院进行裁定,实现了对区域内执法和要求的尺度统一。
1.1.2美国的成功经验
大气污染区域联合治理在美国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典型的是美国南加州海岸空气质量管理以及东北部各州协调大气利用管理组织。另外,美国治理大气污染主要是通过立法来实现,1970年美国制定了以《清洁空气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治理大气污染上,效果显著。1990年颁布新的《清洁空气法》,对原清洁空气法进行了重大修订和补充,修正案进一步加强了联邦和州两级政府环保主管部门的权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法规,对工业生产、交通、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提出改进,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1.2我国区域联合治污的实践之举
京津冀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期,首次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在奥运会期间,环保部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6省市以及各协办城市建立了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监管,使得奥运会期间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15年APEC会议期间,在京津冀联防联控的协同努力下,大气污染治理效果依然显著,另外,上海世博会期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亚运会期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同样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这些联防联控都没有取得长远成效,都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原因是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但其在实施过程中的举措为建立长效机制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2、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困境分析
2.1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立法层面的缺失
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大气污染一直被提起,为了落实该机制,我国也颁布了系列政策、规定。2010年出台了《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5年,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2011国务院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作为指导思想,要求扎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13年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十条),该规定对截至2017年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指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对联防联治提出了建立法制协作机制的要求。2014年颁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这个细则专家们一致建议统一该区域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然而,这些多为政策文件,还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上来,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其地位不够高,也就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其次,我国也缺乏以规范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法律规定,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一整套区域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没有专门的全国统一的区域环境立法。法律的漏洞和缺失造成区域联防联控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主体思维,不能形成相应的拘束力,各省市之间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规范各自的行则,面对问题互推责任,最终不能将联防联控治理大气污染的构想落到实处。
2.2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利益补偿机制的缺失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多省市协同合作,其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而省市之间利益的协调是联防联控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所在。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难点就在于京津冀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环境容量的差异、各地产业结构的不同等,在没有有效的利益补偿模式下,在行政区划的利益主导下,很难在已有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基础上进行统一协调,尽管北京、天津、河北都在为京津冀区域的大气环境治理寻找解决办法,省市之间也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但这些都没有在京津冀整体环境容量的背景出发,并不能在京津冀整个区域形成良好的补偿模式。正是利益补偿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使得京津冀各省市主体在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中,只是短时期的合作,始终不能形成长期性、稳定性的合作意愿,这最终导致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不能落实。
3、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完善建议
3.1完善立法
欧盟、美国区域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成功经验表明,有效的区域联防联控是建立在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之上的,必须通过规范区域协同治理的政策法规来保证防治目标的实现,通过法律明确不同省市、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法律责任,为区域联防联控提供方向性与原则性的指引,在规范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立法问题上,王春业教授主张采用区域立法模式,这一主张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应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关于区域立法,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中央关于区域发展方面的立法;二是地方立法机关在本行政区某一特定区域实施的立法;三是介于中央与地方之间适用于某一特定经济区域的立法。本文所提倡的区域立法,特指介于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之间的区域立法,是指以省或市为基本构成单位,以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京津冀区域内设立专门的区域立法委员会,统一进行京津冀区域内联防联控治理大气污染的立法活动。
进行区域立法,建立规范京津冀联防联控的法律机制是联合治理大气污染的必然选择,区域发展中存在的联席会议制度、城市框架协议等模式为区域联和立法提供了准备,并且在客观上也是一种保障和借鉴,专门的区域立法委员会在京津冀区域环境、经济的整体角度出发,制定适合不同省市防治大气污染的专门规定,细化各省市的不同责任,为跨省市的环境事件提供法律依据,为各省市落实具体任务提供强制性规定。
关键词:大气污染;SO2;NOx;TSP;植物抗性;环保治理
前言 兰州市的大气污染一直以来都是全市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由于自身环保基础条件“先天不足”,再加之受全球极端气候的影响,使兰州市的大气污染防治任务更为严峻。
现阶段,兰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于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主要采取源头治理、完善法规和加大监管力度的措施。在实施两山绿化和城区绿化的工程中,新增造林绿化面积,初步建成了一个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建设对控制和降低大气污染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地缓解了严重的污染现状。
改善兰州市大气环境,应在以“防”为主的基础之上,采用生态学原理,利用生态综合治理的手段,达到“治”的目的。因此,在扩大城市绿化造林面积的同时,更要合理配置植物种类,真正达到适地适树的原则,让植物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成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主力军。所以,对于兰州市街头绿地抗污树种的配置现状调查便更具现实参考意义。
一、兰州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1调查区域概况
兰州市处在中国的几何中心,北纬34°,东经 103°40'。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流而过,枕山带河,依山傍水,平均海拔1500米,具有盆地城市的特征。
兰州地处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降水少,日照多,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为2600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250~350毫米,并集中分布在6~9月。年平均气温9.3℃。
城关区是甘肃省省会兰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交通、商贸中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全区年平均气温9.1℃,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降水量327mm,年蒸发量1468mm,日照时数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56%。
兰州市七里河区位于兰州盆地中部,是兰州市四大核心城区之一,区内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年平均降水量360毫米,年平均气温10.5℃,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在180天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西固区东与七里河区接壤,西与红古区交界,南与永靖县为邻,西北部与永登县毗邻。东北部以黄河为界与安宁区隔河相望。距兰州市政府驻地约18千米,总面积383平方千米,是兰州市四大核心城区之一。农副产品种类多,规模大,已建成粮食、蔬菜、瓜果、蛋奶、药材、渔业等10大农业生产基地。年平均气温8.5℃,最高36.1℃,最低-23.4℃。年均降雨量330毫米。无霜期169天。年平均日照2780小时。
2主要污染物年平均分布特征
引用现有可查资料,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兰州市大气污染物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成果,直观显示出所调查区域内三种主要污染物SO2、NOx与TSP平均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调查结果数据采用2000~2001年兰州市大气污染调查资料。空间数据来自于1:10万兰州市行政区划图;1:10万兰州市城市绿地分布图;同年全市各区人口与GDP产值数据。以及兰州市市区内7个观测点日观测数据,获取该时间段内各月,以及各季节SO2、NOx与TSP平均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划分国家标准,由表1可见,2000年兰州市三区大气SO2洁净度较低,污染较严重。三区中,西固区年平均SO2污染最为严重,但基本在二级与三级之间;NOx浓度城关、七里河、西固污染程度均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且西固区是该污染物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区。三区TSP污染程度非常严重,其中,城关区和七里河区该污染物浓度较高。
二、园林植物的抗污原理和生态功能
植物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的耐受能力与适应性千差万别,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和不同种植物对同一类型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各异。不同的植物对大气污染各自有不同的反应,一些植物表现出严重的受害症状,或在短期内死亡,另一些植物在污染物的侵害下任然能够顽强的生存,甚至有的植物长期在大气污染环境下生长旺盛,从而在城市和工业区达到降解大气污染的目的。植物受大气污染伤害症状没有专一性,空气中污染不一定单独存在,往往是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产生综合作用,因此植物受伤害的症状表现也是综合的。
植物对于一定浓度范围内的大气污染物,不仅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能力,而且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吸收有害气体的能力。植物通过其叶片上的气孔和枝条上的皮孔,将大气污染物吸收于体内,在体内通过氧化还原过程进行中和而成为无毒物质(即降解作用),或通过根系排出体外,或积累储藏于某一器官内。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这种吸收、降解和积累、排出,实际上起到了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不同植物种类生态功能上的差异,使其环境保护功能有着显著地不同。运用生物与环境见相互统一的生态学基本原理,在环境污染区选择抗性强和吸收净化有害气体能力强的绿化植物,从而建立不同类型的人工绿化生态工程体系,可作为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1植物的抗污机理
树木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从机制上主要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1)生理学抗性
生理学抗性,是抗性中较为重要的一种类型。大气中有害物质通过气孔进入植物叶片后,通过生理生化过程对有害物质进行降解,或通过根系器官排出体外,或积累于一定的器官中而在一定数量范围内使植物可以忍受。
(2)生物学抗性
生物学抗性,这也是抗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有些树木再生能力很强,当受到大气污染危害时芽枯死,叶片受害脱落,但短期内便能恢复,重新萌出新芽新叶,继续生长。而这种受害恢复的过程又常常进一步提高了树木本身对大气污染的抗性。
(3)形态解剖学抗性
树木通过其形态解剖学特性,如针状叶、鳞片状叶、叶面密生叶毛、角质层厚、蜡腺发达、气孔下陷等保护机体,减少有害物质进入体内的数量。
2抗性能力的划分
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污染源、植物的种类、生长状况、受害程度,对树木对大气污染的抗性划分为抗性强、抗性中等、抗性弱三级。
(1)I级:抗性能力强的树种
树木能够较长时间生长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污染环境中,或是在一个生长季节内经受一两次浓度较高的有害气体的危害后能够恢复生长。在受急性伤害后无明显的坏死斑块或坏死斑点烧伤,能够保持正常生长,树叶基本能够在生长期保持全绿,慢性中毒现象不明显或微有小枝丛生。虽然出现较多的落叶、落花、芽枯死等现象,但再生能力很强,数日后新芽、新叶再度萌发,树木生命能继续进行。
(2)II级:抗性能力中等的树种
树木能够较长时间生长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污染环境中,在受急性伤害后,出现明显的坏死斑点和斑块,叶片上由于污染物所引起的伤斑较多。叶形变小或枯黄脱落,树冠发育差,且有枯梢现象。有时,常年带着烧伤的瘢痕。慢性中毒的症状为植株节间变短,小枝丛生,叶形明显变小,年生长量降低,但能维持生命,保持不死。
(3)III级:抗性能力弱(敏感)的树种
此类树种不能较长时间生长在有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污染环境之中,当受急性伤害后,叶片伤害明显,长势衰弱,出现大量落叶、落花、芽枯死的现象,受害后很难恢复生长,植株在短期内枯萎死亡。
3抗性植物的筛选
环境污染虽然能使某些植物种类消失于污染地带,但是大多数植物不同程度的都具有一定的抗性,在污染环境 中程度不同地仍能生长繁殖。在这种情况下,植物种群已经经历了一个被选择和种群重建的过过程,此时的种群在生理生化特性和遗传特征等方面已经同原来的种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渐变群、生态型;时间较长时抗性基因也将产生。抗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性,从而可以进行代间遗传。
针对兰州市三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SO2、NOx与TSP,关于抗性植物的筛选作出以下的分析:
(1)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被叶片吸收后,在叶内形成亚硫酸和毒性极强的亚硫酸根离子,后者能被植物本身氧化转变为毒性小三十倍的硫酸根离子,因此达到解毒作用而不受害或受害减轻。人们对于植物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工作,发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是被各种植物表面吸收的,而植物叶片的表面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最强。据测定,当二氧化硫通过树林时,随着距离增加气体浓度有明显降低,特别是当二氧化硫浓度突然升高时,浓度降低更为明显。
研究表明臭椿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特别强,超过一般树木的20倍,另外夹竹桃、罗汉松、大叶黄杨、槐树、龙柏、银杏、珊瑚树、女贞、梧桐、泡桐、紫穗槐、构树、桑树、喜树、紫薇、石榴、、棕榈、牵牛花、广玉兰等植物都有极强的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
将城市常用绿化树种所表现出的对SO2的抗性,根据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2)氮氧化合物(NOx)
氮氧化物主要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硝酸雾,以二氧化氮为主。
资料显示,已有研究人员发现植物可将空气中的氮氧化物转化为氮气或自身体内的氮素,利用专性植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吸收并转化为臭氧。有关研究发现,植物的吸收能力与其抗性一样是由植物本身的生理特性及环境因素决定的。比如,有的植物可以很好的利用二氧化氮(NO2),使之参与代谢,并以有机物的形式,将氮储存在氨基酸和蛋白质中,对二氧化氮抗性也较强。在生长季植物树冠的吸收作用可使大气中的H+、NO3-和NH4+减少50%~70%,NH3几乎被全部吸收。另有学者发现,植物可吸收大气中的NO2-在光和类胡萝卜素的作用下将其还原为NO;参与种子萌发、叶扩张、根伸长、侧根形成、抑制下胚轴伸长以及植物抗逆反应等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常见园林绿化植物中抵抗氮氧化物污染物能力较强的有:龙柏、黑松、夹竹桃、大叶黄杨、女贞、构树、广玉兰、臭椿、合欢、桑树、刺槐、石榴、酸枣、旱柳、垂柳、泡桐。
(3)总悬浮颗粒物(TSP)
总悬浮颗粒物,源自烟雾、尘埃、煤灰或冷凝气化的固体或液态水珠,能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粒子大小由0.05μm至100μm不等,包括碳基、硫酸盐及硝酸盐粒子。
城市中含有大量的尘埃、油烟、碳粒等。大气中除有害气体污染外,灰尘、粉尘等也是主要的污染物质。城市园林植物可以起到滞尘和减尘的作用,是天然的“除尘器”。植物,特别是树木叶片的表面不平滑的,有的多褶皱,有的多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或油脂。当被污染的大气吹过时,植物能对大气中的粉尘、飘尘、煤烟及铅、汞等金属微粒有明显的阻拦、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植物能够吸附和过滤灰尘,使空气中的灰尘减少,从而也减少了空气中的细菌含量。
据资料显示,在国内北京测定当地绿化覆盖率为10%时,采暖期总悬浮颗粒物下降为15.7%,非采暖期为20%;当绿化覆盖率为40%时,采暖期总悬浮颗粒物下降为62.9%,非采暖期为80%。
不同园林植物,由于各自叶面粗糙性、树冠结构、枝叶密度和叶面倾角的差异,导致其滞尘能力的差异。一般言之,树冠大而浓密、叶面多毛或粗糙以及分泌有油脂或粘液者均有较强的滞尘能力。与此同时,树木对粉尘的阻滞作用在不同的季节而有所不同。植物吸滞粉尘的能力与叶量多少成正比。即冬季植物落叶后,其吸滞粉尘的能力不如夏季。据现有研究测定结果显示:在树木落叶期间,其枝干、树皮能滞留空气中18%~20%的粉尘。
常见园林绿化植物中具滞尘能力的树种有:旱柳、榆树、加拿大杨、桑树、刺槐、花曲柳、枫杨、山桃、皂角、梓树、黄金树、卫矛、美青杨、复叶槭、稠李、桂香柳、黄檗、蒙古栎等。
其中,效果最好的有旱柳、榆树、桑树、加拿大杨;其次有刺槐、山桃、花曲柳、枫杨、皂角;再次为美青杨、桃叶卫矛、臭椿等。
三、针对三区三个街头绿地抗污树种的现状调查
1西固区(西固公园前街头绿地)
调查地点选在西固区西固公园前市民公共健身绿地,占地约2公顷左右,内设休息设施及健身设施,主要用于市民休闲健身。
树种调查结果如下:
四、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兰州市三区的街头绿地的植物配置进行实地调查统计,对三区的抗性树种的配置得出以下分析结论:
(1)西固区(西固公园前街头绿地)
根据现有研究资料显示,西固区大气主要污染物为TSP和SO2,且三种主要污染物数值均较为严重,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在三区内最为严重。
通过对西固区街头绿地随机抽样调查,发现绿地植物配置较为丰富,且针对两种主要污染物TSP和SO2加强了抗性树种的配置,但对于抗NOX的植物栽植量少。
(2)七里河区(七里河黄河大桥桥南街头绿地)
根据现有研究资料显示,七里河区大气主要污染物为TSP,SO2和NOX基本持平,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在三区内较为良好。
通过对七里河区街头绿地随机抽样调查,发现绿地植物配置较为单一,且植物种类少,栽植数量小。在植物配置时,对于三种主要污染物抗性植物的配置更侧重于抗NOX的植物种类,而抗TSP和抗SO2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3)城关区(东岗小游园)
根据现有研究资料显示,城关区大气主要污染物为TSP,其次是SO2和NOX,大气环境状况较为良好。
通过对城关区区街头绿地随机抽样调查,发现绿地植物配置较为丰富,且植物种类多,栽植数量较大。在植物配置时,对于三种主要污染物抗性植物的配置更侧重于抗SO2和TSP的植物种类,而对于抗NOX的抗污植物栽植量较小。
五、现状评价及参考意义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为人工化的生存环境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成为一个人类文明纵横交错的网络枢纽。它既是人类创造更高物质、精神文明的基础,又是造成现存城市弊病的温床,更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最为强烈、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最为密切、最紧张,矛盾最突出的场所,是环境污染最主要的发源地。
从我国近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形式来看,城市成为主要的污染源。控制住了城市污染,也就控制住了全国污染的主体。尤其是对于兰州市这个深处内陆的工业城市而言,控制城市污染就成为关乎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迫在眉睫的项目工程。
针对兰州市环保治理工作“先天不足,后天缺失”的现状,探索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防”“治”结合的综合治理方式将成为改善环境污染的首选方法。
对于兰州市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以及三种主要污染物在空气中含量超标的现状,兰州市相关部门在人、车流量较大地段常布设街头绿地,以改善城市人居生活环境。
通过对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及西固三区街头绿地抗污树种的抽样调查,可以看出:兰州市城区绿地总量不足,植物种类较为单一,针对辖区内主要污染物的抗性植物筛选配置不太合理的现状。所得出的兰州市三区抗性树种配置调查分析与结论,今后将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好的针对所在区域内街头绿地植物的合理配置,以及更好的发挥其生态净化作用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后,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望有利于今后城市绿化及城市环保工作:
第一,合理进行城市森林系统的规划布局,通过绿地点、线、面垂、嵌、环、廊相结合,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网络。
第二,遵循生态学原理,以植物群落为绿地结构单位,构筑乔、灌、草、藤复合群落。
第三,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地带性植被为特征,构建具地域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树种或完全适应本地立地条件的优良抗性树种或品种,作到真正的“适地适树”。
第四,发挥城市生态园林的园林艺术效果,将生态效能与绿化、美化、香花相结合,丰富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 黄亦工.岩生植物引种、选择与造景研究[J].中国园林,1993,9(3):55-59.
[2] 包满珠.花卉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 鲁敏,李英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植物种选择与绿化工程构建[M].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2005.
[4]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5] 段昌群.植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于植物的微净化[J].生态学杂志,1995,14(5):43-50.
由于京津冀城市群的特殊地位,近些年,针对该地区的环境污染研究成果较丰富。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为了能准确地评价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环境污染现状,张婷等、张薇薇等对该区域水质进行评价;Yang等利用信息熵确定权重的集对分析法,客观地评价了北京市大气环境风险。在现有评价方法基础上,Yang等、张先起等利用信息熵确定综合评价法中各指标的权重,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改进TOPSIS评价邯郸市地下水水质。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水质,大气污染依然严重且有恶化的趋势。同时,环境污染评价的区域选择重点集中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在空间上,尚未充分揭示整个城市群的环境污染现状。京津冀地区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较单一,缺少多种方法的集成应用。
2环境模型的应用
区域环境管理的重点之一在于掌握区域环境污染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环境模型是应用环境系统分析方法解决环境污染控制问题,将既有的数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研究问题中,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抽象,以反映事物的更为本质的运动规律与特征。在京津冀地区,He等将校准的三维水体富营养化模型应用于北京官厅水库管理方案的研究分析。但由于数据的局限性,缺乏对方案预测的长期效果进行验证。Jia等利用多种类藻类生态动力模型研究北京市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相比之下,模型法在大气污染特征的研究中应用更广泛,它能充分考虑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模型法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污染源解析方面。然而,模型法的不足在于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时所做的假设和简化会产生一定程度偏离事物原来特征,使模拟结果与实际产生差异,同时,模型法因其对数据要求较高而很难广泛地推广。
3污染规律探索
3.1水质污染特征
在京津冀地区水质污染研究中,一方面是以海河为研究对象:邹志红选取海河水系2004年~2006年4个断面的432个数据,运用两阶段模糊法对影响京津地区主要水源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海河水系总体仍属于劣Ⅴ类水质,京津地区总体水质随季节波动规律明显,控制污染势在必行。张婷等、陈水蓉等研究表明海河水系局部水质呈恶化趋势。另一方面针对小流域的研究:在北京市,主要针对密云水库及其流域的水质污染规律研究。张微微等研究表明,空间上,密云水库上游的污染风险大于下游出口的污染风险,而且潮河流域TP和TN污染物质对库区TP和TN污染发生的贡献大于白河流域。于一雷等研究表明,密云水库的总氮、硝态氮含量全年几乎都低于3条河流,其中潮河的总氮、硝态氮含量最高,其次是白河,最低的是清水河。除此之外,针对北运河水系的水污染变化特征也有涉及。北运河各排水支流水质均较差,主要污染指标为耗氧型有机污染物及NH+4-N等。在天津市,李国峰等、叶飞等对天津地区蓟运河、潮白新河、永定新河、金钟河、北塘排污河、黑猪河、大沽排污河等主要河流的水质评价及水污染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从时间角度分析表明,枯水期水质最差,58.3%的河流为劣Ⅴ类水质。在河北省内,相关研究最少,彭乾等利用2010年民心河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得出研究区水质状况总体较差的结论。总结起来,在京津冀地区水污染研究及趋势分析中,研究重点集中在北京,其次是天津,河北省涉及较少。研究结果都反映出该区域内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且有恶化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加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3.2大气污染特征
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研究中:一方面针对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分析,Li等、Zhang等、Sun等针对北京市CO、BTEX、NO2、O3、PM10等污染指标的浓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表明由于奥运会前后采取了控制措施使北京各污染指标呈下降趋势。邵平等对张家口市区大气典型污染物NOX、SO2、O3和PM10进行了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市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Zheng等分析了天津市PCBs的浓度变化趋势,表明其污染浓度高于中国大部分城市,且存在季节差异性。除了针对单个城市的研究外,赵普生等、王丽涛等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区针对区域PM2.5污染情况分析,前者表明,京津冀PM2.5污染较重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年均浓度均超过了100μg/m3;后者研究表明该地区霾污染的季节变化非常显著,冬季最为严重,其次是夏秋季。然而,孙志强等针对奥运时段北京及近周边区域空气污染观测与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夏、秋两季北京和近周边地区首要污染物均为颗粒物,北京大气中细粒子浓度受周边影响严重,而NOX有向周边扩散的潜势,夏季臭氧则表现出区域污染的特征。该研究再一次强调了区域协同防控空气污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在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规律的探索中,基于ArcGIS的地统计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Chen等以ArcGIS为平台,通过克里金插值得到PM10、NO2在天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模拟分布图,之后,赵文慧等基于同样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时空变异性,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尽管如此,地统计方法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空间预测的应用较少,地统计方法内容丰富,因此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Liao等推荐地统计方法在大尺度空间大气污染物的空间预测中,效果更好。为此,可考虑其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应用,其结果会更合理。
3.3污染源解析
目前,在大气污染研究中关于“源解析”的成果较多,它解决了污染物“从哪里来的问题”。Kong等利用化学质量守恒及多元统计方法对天津市不同季节PM10、TSP的污染源解析;而Huang等基于MM5-CAMx-PSAT模型对北京市SO2污染进行源解析。同时,也有大量研究分析影响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它很好地解决了污染物浓度“受什么因素影响”的问题。水质污染影响因素方面,张婷等影响白洋淀水质的关键自然因子是入水量,包括产业和产业结构两方面的社会因子对白洋淀水质有很高的相关性。张微微等研究表明密云水库流域主要是以TN和TP污染为主,可能与该区域平均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使用量增加、畜牧业产值比重增加有很大关系。郭婧等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对北京市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缺少生态补水是河系水质较差的主要原因。叶飞等对天津市的8条主要河流:海河、北运河、潮白新河、北京排污河、永定新河、蓟运河、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水质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天津市河流主要受工业污染。
与水质环境污染源解析的研究相比,大气污染方面的研究已较丰富。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气象条件(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天气类型交通条件、政策法规、排放标准、交通控制措施、能源结构等,并且通过改善此类因素都会对大气环境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关于污染因素的研究比较充分,但京津冀地区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天津市也有少量涉及,河北省十分缺乏,有待进一步研究。由此,若将以上两个研究方向的成果有效结合,将为有效地减排、控制污染物浓度提供重要依据。
3.4环境与经济关系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提出“节能减排”的目标,使能源、资源、环境、经济成为研究的热门词汇,同时,在环保研究领域他们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也受到了重视。在“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王志华等基于时间序列数据验证了北京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然而,国外的学者从方程的建立、数据的有效性检验等方面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改进与应用。改进后的模型在京津冀地区的研究中涉及较少。在“能源”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中,李林等基于排放清单和环境质量模型分析了北京市能源利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Cai等基于“能值”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能源强度、资源结构、环境压力、资源使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在“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中,“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判断社会经济与水环境系统是否协调的尺度。例如,解海静等基于水环境承载力对北京密云水库的变化特征;Lin等利用对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Zhu等对海河流域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靠能源驱动的。
然而,国家既要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这使我们会产生疑问:节能对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确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费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若存在,其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关于这个问题,陈操操等对北京市1980年~2008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状态,体现为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单向的因果关系,能源消费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强的外生变量。然而,针对京津冀地区其他城市的相关研究明显不足,从而无法支撑此理论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适用性。
4思考与展望
针对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大的进展,本文在分析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发现相关研究中的不足,总结出今后在该地区的环境污染研究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范围方面:在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的相关研究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大多数研究是针对北京市展开的,而针对河北省、天津市的相关研究不足,研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时间维度上,以2008年奥运会为主体的研究较多,时间跨度偏小,规律探索缺乏说服力。在时间和空间角度都不足以充分地揭示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环境污染时空变异的总体特征。
(2)研究方法方面:该区域环境评价及预测的方法研究中,主要依靠多元统计方法,集对分析法等,方法较单一,已不能满足目前该地区复杂的要求,应引入更多有效的、合理的方法,如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信息熵法,ANN神经网络等。在大气污染评价的研究中,利用传统指标(PM10、NO2、SO2等)的研究较多,但涉及到经济指标、环境政策、科技投入、产业结构等因素的研究较少,诸如EKC模型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等只仅在个别地区的研究中应用。对于LUR,Kriging,EKC等模型的研究中,缺乏数据有效性检验,导致说服力不足。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预防;治理
大气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一些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会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大气污染物一般有2种形态,即颗粒状污染物和气态状污染物,颗粒状污染物主要以烟尘为主,气态状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含氢气体等。大气污染物能够在大气中扩散,具有污染范围广、区域性和整体性强的特征。因此,大气污染的程度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能源构成、工业结构和布局、交通状况以及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有关。防治大气污染物的根本方法,是从污染源头着手,通过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污染物扩散稀释等措施来保证大气环境质量,同时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充分考虑该地区的环境特征,对能够影响大气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充分利用环境本体的自净能力,采用最佳的防治方法,已达到控制大气环境质量,减轻大气污染的目的。大气污染物的综合防治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1.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必须从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对该地区各污染源所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空间分布做全面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控制污染物的最佳方案。例如:工业生产区应设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工厂区与城市生活区之间,要有一定间隔距离,并营造城市绿化带,以减轻大气污染的危害。严格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审批,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或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的要责令其停工限期整改,对于现有污染严重、资源浪费、治理无望的企业,要坚决采取关、停等措施。
1.2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
我国是燃煤大国,煤炭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悬浮颗粒等污染物。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改变,因此应优先推广型煤和低硫等洗选煤的生产和使用,降低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此外,要根本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还要从改善能源结构入手。例如,使用天然气和焦化煤气、石油液化气等二次能源,加大对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能、生物能和核聚变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
1.3实行区域采暖和集中供热
家庭中的燃煤炉灶和分布在市区的各类采暖、烧水小锅炉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烟尘是造成城市大气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市采取区域采暖,集中供热措施,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区域采暖,集中供热的好处表现在:一是可以提高锅炉设备利用率,降低燃料消耗量;二是可以充分利用热能,提高热利用率;三是便于采用高效率除尘设备,大大降低粉尘排放量。四是减少燃料的运输量,从而减少运输设备的使用,间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1.4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绿化造林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植物有吸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是空气的天然过滤器。蒙尘的树叶经雨水淋洗后,又能够恢复吸附与阻拦尘埃的功能,使空气得到净化。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出氧气,可吸收二氧化碳,一般1hm2的阔叶林,每天能够消耗约1t二氧化碳,释放出750kg氧气,起到了良好的空气调节作用。
二、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控制污染物排放
2.1颗粒状污染物的治理
大气中的烟尘(主要由颗粒状污染物组成)大部分是由于固体燃料(煤)的燃烧产生的。去除大气中颗粒状污染物的方法很多,根据其作用和原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干法去除颗粒状污染物。利用机械力(重力、离心力)将粉尘从气流中分离出来,达到净化的目的。常用的设备有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其中最简单、廉价、易于操作维修的是沉降室。携带尘粒的气流由管道进入宽大的沉降室时,速度和压力降低,其中较大的颗粒(直径大于40μm)则因重力而沉降下来。旋风除尘器的作用原理是使气流在分离旋转,尘粒在离心作用下被甩往外壁,沉降到分离器的底部而被分离清除。这种方法对5μm以上尘粒去除效率可达50%~80%。二是湿法去除颗粒状污染物。该方法是用水或其他液体使颗粒湿润,进而加以埔集去除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喷雾塔式、填斜塔式、离心式分离除尘器、文丘里式除尘器等多种,这些方法能除去直径大于10μm的颗粒,如果采用离心式分离除尘器,其去除率可达90%左右,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能耗较高,同时存在污水处理问题。三是过滤法去除颗粒状污染物。有较高的除尘效率,其中最常用的袋式滤尘器对直径1μm颗粒的去除率接近100%,它使含尘气体,通过悬挂在袋室上部的织物过滤袋而被除去,这种方法效率高,操作简便,适应于含尘浓度低的气体;其缺点是维修费高,不耐高温高湿气流。四是静电法去除颗粒状污染物。该法的原理是所有尘粒通过高压直流电场时吸收电荷的特性而将其从气流中除去。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向接地集尘筒壁移动,借重力而把尘粒从集尘电极上除去。其优点是对粒径很小的尘粒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且不受含尘浓度和烟气流量的影响,但设备投资费用和技术要求高。
上述各种除尘方法原理不同,性能各异,使用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加以选择或使用,主要考虑因素为尘粒的浓度、直径、腐浊性等以及排放标准和经济成本。一般情况下,颗粒较大(数十微米以上)宜于采用干法,对于细小颗粒(数微米)则以采用过滤法和静电法为宜。
2.2气态污染物的治理
二氧化硫不仅在大气中形成酸雨,造成空气污染,而且严重腐蚀锅炉尾部设备,影响生产和安全运行。因此,烟气脱硫对我国来说更为重要。烟气脱硫技术包括燃料脱硫(目前主要是重油脱硫)和烟气脱硫2种。重油脱硫是采用加氢脱硫催化法,使重油中有机硫化物中的C—S键断裂,硫变成简单的气体或固体化合物而从重油中分离出来。含硫量较高的重油首先进行脱硫处理,再提供给用户,主要应用在那些没有烟气脱硫能力的中小工厂,而大型工业企业则要求安装烟气脱硫设施。
烟气脱硫可分为干法和湿法2种,湿法是把烟气中的SO2和SO3转化为液体或固体化合物,从而把它们从烟气中分离出来,湿法脱硫主要包括碱液吸收法、氨吸收法和石灰吸收法等。碱吸收法是用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水溶液等作为吸收剂;氨吸收法用氨气作为吸收剂;石灰乳法使用石灰浆作吸收剂,同时可回收石膏。
湿法脱硫后,烟气温度降低、湿度加大,排出后影响烟气的上升高度而难以扩散。为克服上述缺陷,采用固体粉沫或非液体作为吸收剂或催化剂进行烟气脱硫,称为干法脱硫。干法脱硫又分为吸附法、吸收法和冷凝法、催化转化法、直接燃烧法、膜分离法以及生物法等,其中吸收法和吸附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2种方法。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处理气态污染物,使其中的1种或几种组分,在固体吸附剂表面,在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的作用下,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常用的固体吸附剂有骨炭、硅胶、矾土、沸石、焦炭和活性炭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活性炭。吸收法是利用气体、液体中溶解度的不同,以分离和净化气体混合物的一种技术,也适用于气态污染物的处理。在吸收法中,选择合适的吸收液至关重要,是关系到处理效果的关键。
三、完善环境监管,加大执法力度
在现阶段我国的一些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根本不考虑其排放污染物对大气造成的危害。因此,监管措施和执法力度直接关系着对大气污染物的防治效果。这就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此外,还要加大对排污大户的惩罚力度,走出“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怪圈,使企业逐渐走上规范化经营和良性竞争之路;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形成社会联动、企业互动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黄振中.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综述[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26(2):30-35.
[2]黄成.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科技信息,2008(21):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