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时间:2023-07-25 17:1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1篇

关键词:科技进步  经济增长江苏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大量的资本注入、廉价的劳动力投入和高能耗推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让我们付出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代价。科学技术进步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测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当前科技进步分析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①。众多学者开始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中是否有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等问题②。测算科技进步、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了解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找到薄弱环节,对于江苏经济的平稳转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模型阐述

目前关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度方法主要有生产函数计量估计方法、增长核算方法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增长核算方法③。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度方法使用最多的还是索洛余值法②。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对江苏省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资本贡献率和劳动力贡献率进行测算。生产函数数学形式如下:

Y=AF(K,L)=AKαLβ (1)

其中是产出,K是资本投入,L是劳动投入,A是某一个时刻技术水平的一个衡量指标。α是资本投入的边际产出弹性系数,β是劳动投入的边际产出弹性系数。求全微分得:

dY/Y=dA/A+α(dK/K)+(dL/L) (2)

即索洛增长速度方程。用差分近似代替微分并进行简单的变形,可得测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索洛余值法,科技进步率=ΔA/A

=ΔY/Y-α(ΔΚ/Κ)-β(ΔL/L);科技进步贡献率=(ΔA/A)/(ΔY/Y);资本贡献率=(ΔΚ/Κ)/(ΔY/Y);劳动力贡献率=(ΔL/L)/(ΔY/Y)。假设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整理得:

二、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

1、产出量Y: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资本投入K: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3、劳动力投入L:从业人数(万人);

(二)数据的收集整理

收集1991—2010(限于篇幅部分年份数据未列入表中)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从业人数等数据,并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价格调整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调整后的数据见表1中的前5列。

在R2.14.1软件平台下,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可得调整后的R2=0.9949,F统计量为3736。从t值和相伴概率可知:常数项和α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01的t检验;从拟合优度R2及F值可以看出,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成立的,且回归效果较好。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其中α=0.83213,lnA=0.91842。计算可得1992—201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率、科技进步贡献率、资本贡献率和劳动力贡献率如表1中的后5列所示。

(三)数据分析

分析表明,1992—2010年间,江苏省劳动力投入增长率比较低,最大值仅为1.10%,最低值为0.02%,平均值为0.54%;江苏省资本投入增长率较高,平均增长率约为23.78%,最高值高达50.79%,2000年降至谷底,仅为6.09%,2000—2003年期间有短暂的持续上升,然后出现波动特征。江苏省科技进步率波动比较大,最高为43.82%,但平均值却为-4.11%,存在以3—4年为周期的波动规律。可能是由于需要资金投入,科技进步为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科技研发到科技应用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在短期内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能为负值。

1992—2010年间,江苏省资本贡献率非常高,均值约为124.46%,最高达221.09%,最低也达到66.14%。江苏省劳动力贡献率相对较低,均值为3.23%。综述分析可以得出:资本投入是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科技进步对江苏的经济增长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波动较大;劳动力投入对江苏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科技进步贡献率对资本贡献率有“抵消”作用的一种可能原因是:测算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中包含宏观经济调控等因素,政府为了限制经济增长过热的情况,往往进行调控,而这一部分“抵消”作用反应在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一测算指标上。

三、结论

对江苏省1992—201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发现个别年份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情况,可能是由于测算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是“纯科技进步”且受到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或要素投入周期性影响的缘故。从资本贡献率来看江苏省资本投入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劳动力贡献率来看,其均值为3.23%,且相对稳定。劳动力投入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微弱。从科技进步贡献率来看,科技进步对江苏的经济增长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目前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是大量的资本投入,科技进步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向集约式经济增长模式的平稳转型。

参考文献:

①汪慧玲,王富贵.西部地区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对策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9(1):112—115

②赵喜鸟,钱燕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5个地区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3—26

第2篇

二、广东、山东、江苏、浙江4省,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级强劲地区发动机”。“八五”和“九五”时期,这4省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都在6%―11%之间,4省的平均贡献率分别达到8.85%、8.32%,平均贡献率合计分别达到35.43%、33.29%,说明全国经济增长中约有1/3来自这4省,是中国最富活力、经济持续增长的经济强省。

三、河北、河南、上海、湖北、辽宁、福建、四川、湖南、黑龙江、安徽10省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级强地区发动机”。“八五”、“九五”两个时期,这10个省市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大小虽然有所变化,但都在3%-5.5%之间,10省的平均贡献率合计分别达到41.m%、43.6%,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富有活力的经济大省市。

上述14个省市,虽然不到中国省市的一半(约45%),但在“/乙五”、“九五”两时期,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合计超过了76%,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中有3/4以上源自这14个省市。这些省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命脉。

四、北京、江西、云南、广西、吉林、山西、天津、重庆、陕西、内蒙古、新疆11个省市区,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级地区发动机”。两个时期,这11个省市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都在1.3%―3%之间。11个省市区平均贡献率合计分别达到20.39%、20.01%,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五、甘肃、贵州、海南、宁夏、青海、6个省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第四级弱地区发动机”。两个时期,每个省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都在1%以下(除甘肃“九五”外),6省区平均贡献率合计分别为3.16%、3.1%,是中国经济增长中功率最小、最弱的一个区域。这6省区因人口数量少、经济欠发达、经济增长活力不足、经济,总量小等各种原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

区域分析

从传统东中西三大区域来分析,东部沿海不仅是中国人口与经济重心,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动力。在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中约有60%来自于东部沿海12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级强劲区域发动机。中部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4以上,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级区域发动机。西部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不足14%,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级弱区域发动机。

从“九五”与“八五”两个时期对比分析,东中西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呈现出“东降中升西持平”的态势:东部沿海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了2.0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上升了2.0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降了0.03个百分点。如果西部地区包括上广西、内蒙古二区,则西部下降了0.68个百分点。这说明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优惠政策资源的削弱与逐步丧失,广东、江苏两个龙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东部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下降趋势;中部地区各省奋起直追,正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功率越来越大的一个区域发动机;西部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仍然呈现出持平略降态势,这从―个侧面勋口清楚地说明了西部大开发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各省综合贡献率分析

由于全国各省人口多少不一、CDP总量不等、国土面积相差巨大,如果单独以各省市区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标准,还不能客观、全面评价各地区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考虑到上述因素,我们构造出综合贡献率指数,以定量评价各个地区对全国的综合贡献率。

第3篇

2013年7月《中国经济雷达月报》数据显示,当月中国经济指数与中国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同步变化,二者之间的弹性系数为1.4793。其中,中国经济指数为0.7041,环比下降0.0015个指数点,下降0.2126%;同期,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5008%,环比下降0.1014个百分点,下降1.3338%(见图1)。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指数继续下降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下滑,中国经济不容乐观。数据显示(见图2),当月美国经济增长率从上月1.8011%下降到1.7766%,下降0.0245个百分点,继续下降;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从上月的-1.1044%变为-1.0923%,放慢0.0121个百分点,降速放缓;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从上月1.9581%下滑到1.9426%,下降0.0155个百分点,世界经济由于美国和欧洲及中国三大经济体持续下滑,世界经济指数下滑,世界经济紧缩依然。在经济增长方面,当月中国经济增长指数为0.7545,比中国经济指数0.7041高出0.0504个指数点,表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缺乏中国经济总体的支撑(见附表)。

 

在国内市场方面,当月中国价格增长率从上月的2.1523%上升到2.5477%,环比上升0.3954个百分点,表明国内市场明显扩张。

总的来看,在影响中国经济增长13个主要因子中,下降因子数量多于上升因子的数量,中国经济总体负面。 

数据显示,中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产业出现不同变化。

当月中国农业增长率3.0322%,环比下降0.3299个百分点,农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470%,环比上升0.4585个百分点;贡献度为0.5886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0269个百分点,农业贡献率、贡献度双双上升。

 

当月中国工业增长率为7.5755%,环比下降0.1376个百分点,工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4513%,环比上升0.5410个百分点;贡献度为3.709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0091个百分点,工业贡献率上升、贡献度下降。

 

当月中国服务产业增长率为8.2448%,环比上升0.0373个百分点,服务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7017%,环比下降0.9995个百分点;贡献度为3.203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193个百分点,服务产业贡献率、贡献度双双下降(见图3)。

 

总的分析,7月份中国农业增长率、工业增长率下滑,服务产业增长率上升,中国经济指数和中国经济增长同步下滑。其中,农业比重和贡献双双上升,工业贡献率上升、贡献度下降,服务产业比重和贡献度双双下降,农业产业在经济下滑中显露刚性,工业产业在经济下滑中衰退,服务产业随经济下滑而下滑。

 

数据显示,当月按照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口径计算的中国总需求为65993.2710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7.2785%,上升显著(见图4)。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当月中国消费增长率13.2219%,环比上升0.4870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9990%,环比下降0.9817个百分点,贡献度为5.947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473个百分点,消费贡献率、贡献度双降。

 

当月中国投资增长率20.2197%,环比下降0.0089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4.9146%,环比上升1.0415个百分点,贡献度为11.6997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0554个百分点,投资贡献率、贡献度双双上升。

 

当月净出口增长率43.9399%,环比下降34.2203个百分点,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0864%,环比下降0.0598个百分点,贡献度为0.376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0153个百分点,净出口贡献率和贡献度双双下降。

第4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5日

一、理论模型

(一)C-D生产函数。本文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Y=AKαLβ。其中,Y代表总产值,A代表综合技术水平;K代表资本投入,一般指固定资产投资;L代表劳动投入,一般用就业人员数表示;?琢和?茁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弹性系数。该函数模型表示在既定的科技水平下,一定时期内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组合的最大产值。在此假定辽宁省的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

(二)索洛余值法。美国经济学家R.M.索洛提出的增长速度方程:y=a+αk+βl,其中,y,a,k,l分别表示地区生产总值、科技进步、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即y=Y/Y,a=A/A,k=K/K,l=L/L,故科技进步增长率a=y-αk-βl。这是增长核算的关键方程,它确定并且让我们可以衡量增长的三个源泉:资本量的变动、劳动量的变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A/A是不能用投入变动来解释的产出变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作为一个余量计算出来的,即通常所说的索洛余量。

(三)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和步骤。通过对C-D生产函数模型两边取对数和等式α+β=1得到ln=lnA+αln,对等式两边进行微分就得到索洛的增长速度方程y=a+αk+βl,再对等式两边同时除以y,则有+α+β=1。Ea=×100%;Ek=α×100%;El=β×100%分别表示科技进步、资本、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然Ea+Ek+El=1。

二、辽宁省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一)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Y为被解释变量,辽宁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K和年底从业人员L为解释变量,利用GDP指数和固定投资额指数将所有年份的GDP和固定资产投资额换算为1993年为基期的真实GDP和真实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速度:y=(-1)×100%,k=(-1)×100%,l=(-1)×100%,其中,Yt、Kt、Lt分别是产出量、资本投入量和劳动力投入量的期末值,Y0、K0、L0分别是相应指标计算期的期初值。表1是已消除价格指数的相关数据,其原始数据来自1993~2012年《辽宁省统计年鉴》。(表1)

(二)模型的参数估计。通过Eviews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计算得到模型(1):

ln=0.93+0.62ln

t值:(25.45734)(19.30916)

R2=0.953946,Adjusted-R2=0.951387,F=372.8438,S.E.=0.159331,D.W.=0.223707。可以看出,模型(1)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通过查杜宾-沃森检验临界值表(5%的上下界),0<D.W.=0.223707<dL=1.20,存在正的序列相关性。现通过Eviews来消除此序列相关性,加入AR(1)、AR(2)得到模型(2):

ln=1.03+0.54ln

t值:(20.74695)(16.02663)

R2=0.9963,Adjusted-R2=0.995507,F=1256.453,S.E.=0.042601,D.W.=2.141711。此时,dU=1.41<D.W.=2.141711<4-dU=2.59,这说明加入AR(1),AR(2)后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而且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

由模型(2)可知,α=0.54,β=1-α=0.46,即资本投入每增加1%,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54%;劳动投入每增加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46%。可以看出,辽宁省资本投入对GDP的影响很大,该省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构。

综上所述,辽宁省的C-D生产函数是:Y=e1.03K0.54L0.46。

(三)辽宁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表2)

三、结论

表2中显示辽宁省的个别年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负值或数据较相近年份出现较大波动,这并不是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这些异常数据可能是由于测算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还有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生产要素投入周期性的影响,从而导致个别年份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情况。第二,国家统计局的原始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

此外,从分析测算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1994~2002年辽宁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来驱动,2005~2012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而劳动力在所有调查年份中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最小的。

第二,1994~2012年间劳动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低,除了个别年份因为上述原因为负值外,其他年份均在0~20%间波动。1994~1996年保持在0.98%的平均水平,在1997年骤然下降。1997~2000年逐渐攀升至12.69%,2000~2002年急剧回落至低点。2005~2012年,资本贡献率维持在5%的平均水平。劳动投入的增长不仅要包括劳动数量,还要包括劳动质量,两者综合才是对劳动投入最准确的测定。这说明劳动力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止步不前正处于一个瓶颈期,如果不能提高劳动力质量,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会很大。

第三,辽宁经济增长对资本投入增长的依赖很大,1994~2012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为20.97%,可见经济增长的资本推动型特征十分明显。从表2可以看出资本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尤其是1998~2010年,两者波动趋势基本相同。在一段时期内,资本因素必然是促进辽宁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资本增长率在2003年以前的平均值为12.72%,2003以后为30.13%,这直接使得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3年以前的0.92%增加到2003年以后的6.6%。因此,保持资本投入的增长对辽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今后推动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第四,辽宁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科技进步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是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致,比如为了刺激某些年份的经济过热,地方政府为缓解经济过热和限制经济增长而进行宏观调控,减少资本投入,而这一“抵消”作用很可能就反映在科技进步这一测算指标上。

实证结果表明:辽宁省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存在较大波动,同时充分肯定了辽宁省利用现代科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科技进步贡献率是一个相对指标,取决于科技进步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并非越大越好。对于同样的科技进步速度,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呈负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速度越慢,科技进步贡献率越大,而当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就会变小。

主要参考文献:

[1]Riddel M P.K Schw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with endogenous employment: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S.[J].The 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2003.33.1.4.

[2]N.格里高利.曼昆.卢远瞩译.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Robert M.Solow.“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9.1957.

第5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被看作拉动经济增长的四大马车。随着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低,经济增长是否主要靠技术创新能力来拉动等问题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研究方法、指标选取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Solow提出solow余值法,其基本表达式为:Ga=y-ɑk-βl。其中:Ga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计算,k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ɑ、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创新被称为经济增长的三要素,根据solow余值法,笔者选定的研究指标分别为:产出(Y)、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

三、基于solow余值法的数据处理

自《中国统计年鉴》中收集2004~2013年的各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表1)1、回归分析。采用SPSS-回归分析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得出R=0.991,R2=0.983,回归方程:ln(Q/L)=1.025+1.298ln(K/L)。ɑ的估计值为0.06,β的估计值为1.298。solow余值法模型为:GA=GQ-0.06GK-1.298GL。2、solow余值法分析。分离技术创新、资本、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中,GDP增长速度(GQ)、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GK)、全社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GL)、乘以弹性系数后的资本增长速度(aGK)、乘以弹性系数后的劳动增长速度(bGL)、技术创新增长速度(Ga)、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贡献率(Ea)、经济增长中资本贡献率(Ek)、经济增长中劳动力贡献率(El)。各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①Ga=GQ-0.06GK-1.298GL

②Ea=Ga/GQ×100%

③Ek=aKG/GQ×100%

④El=bGL/GQ×100%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贡献率一直处在一个较高水平,但时有波动。从2004年的85.77%,一直缓慢上升至90.87%,自2007年开始下降,到2008年降至73.68%,2009年达到最高点93.25%,此后又缓慢下降,2012年为82.95%。各年的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大,稳定性差。年平均贡献率约为10.12%,略高于劳动投入贡献率。劳动力投入年平均贡献率是3.71%,水平较低,波动较大。2007年以前一直在不断下降,至最低点2.31%,2009年开始快速上升并在2011年基本持平。由此可见,劳动力投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因素中作用力最小。

四、结论

第6篇

Sun Yiqing; Wang Zilong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0016)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China)

摘要: 科技进步贡献率对分析城市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南京市1993年~2007年统计数据,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运用索洛余值法对南京市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根据测算结果分析出南京市科技贡献率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并提供政策建议。

Abstrac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analysis of urban economic growth.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Nanjing from 1993 to 2007 and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calculated Nanjing economic grow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e with Solow model. According to estimation results, we can analysis real impact on the economy by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anjing and provide policy advices.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索洛余值法 科技进步 贡献率

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solow model;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ntribution rate

中图分类号:[C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98-02

0引言

科技进步指科学发展与技术变革互相促进、转化的过程。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不断对科学技术提出新要求,促进其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创造、应用和推广科技成果的同时不断促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起决定性作用[1]。

国外估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主要有代数指数法(AIN),索罗残差法(SR)和潜在产出法(PO)等[2]。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在1992年《关于开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工作的通知》中,将“增长速度方程法”作为最主要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来推广。饶光明等[3](2008)计算了重庆市科技进步贡献率,采用引入时间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出重庆市科技进步、资金与劳动贡献率。董西明等[4](2006)也运用此方法测算了甘肃科技进步贡献率。章刚勇和阮陆宁[5](2006)运用经验值法、比值法以及回归法等测算了江西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指出江西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采用比值法较为合理。林娟娟和王勋铭[6](2006)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索洛余值法为基础,利用灰色关联法,计算灰色关联确定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的关联度,得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测算甘肃省1986年-2004年的科技贡献率。

1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科技进步贡献率被描述为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由时间变化而引起的产出增长率。

1.1 生产函数测算法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过程中产出与投入要素组合之间依存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通常表述为:Y=f(A,K,L,…),其中Y为产出量,我国常用GDP、增加值等代表;A、K、L分别代表科学技术、资本、劳动等生产投入要素。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由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ouglas导出,故称C-D生产函数。其数学模型为:Y=AK?琢L?茁?滋。

对数展开式为:lnY=lnA+?琢lnK+?茁lnL+ln?滋。其中:Y为综合产出量;A为效率系数,一般A>0;参数?琢、?茁分别是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且0?燮?琢?燮1,0?燮?茁?燮1;?滋为随机误差项,代表了估计的误差水平。

丁伯根改进的C-D生产函数。丁伯根对典型C-D生产函数进行改进,选取样本一般是时间序列,引入时间变量,即Y=A0emtK?琢L?茁?滋。其中:A0为初始科技水平,m为科技进步参数,t为时间,emt为综合科技进步因素,是考虑了引入时间因素后广义科技进步对产出的影响作用。丁伯根将C-D生产函数的常数A换成随时间变化的A0emt,将科技进步引入生产函数,解决了科技进步量化难题。

将丁伯根改进模型两边取对数,得:lnY=lnA0+mt+?琢lnK+?茁lnL

由?琢+?茁=1,可令?茁=1-?琢,则有:

lnY=lnA0+mt+?琢lnK+(1-?琢)lnL或ln(Y/L)=lnA0+mt+?琢ln(K/L)

1.2 索洛余值测算法目前我国科技进步测算中,多采用索洛余值法。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M.Solow)在研究美国经济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提出的测算方法,将技术进步纳入生产函数中,把资本和劳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剥离后,剩余的归为广义技术进步,从而定量分离出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便是“索洛余值”,也称全要素生产率[7]。

索洛余值法公式的简单推导如下: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Y=AK?琢L?茁?滋,则A=■

对上式求全微分,整理得:■=■-?琢■-?茁■

分别用a、y、k、l代表A、Y、K、L的增长率,则:a=y-?琢k-?茁l

这就是索洛余值法测算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标准公式。

其中a为技术进步速度,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y为产出增长速度;k和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速度;?琢k、?茁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科技进步对产出贡献的测算公式为[8]:EA=a/y×100%,表示科技进步贡献率;EK=?琢k/y×100%,表示资本投入贡献率;EL=?茁l/y×100%,表示劳动投入贡献率。

2南京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2.1 测算变量和参数确定产出量Y。地区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符号y表示GDP增长速度。

资本投入量K。把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投入的资金总额。所有价值指标都换算成可比价格。符号k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劳动投入量L。劳动量应是实际劳动消耗,可采用就业人数来说明劳动消耗,符号l表示就业人数增长速度。

参数?琢、?茁。?琢和?茁采用不同估计方法将得出不同的值,从而影响模型结果。估计方法一般有三种:经验值法、比值法及回归法[9]。一是经验值法。按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1992年联合的通知,将资本产出弹性系数?琢设为0.3,再对其修正,劳动产出弹性?茁则利用?琢+?茁=1导出。全国各地发展水平不同,?琢值会有较大差别,因此准确性较差。二是比值法。资本弹性系数为利润与国民收入的比值,劳动弹性系数为劳动报酬与国民收入的比值。三是回归法。索洛建模程序看,它是动态时间序列模型,建模所用时间序列长度一般不少于15年,否则准确度很难保证。其他条件不变时,资本产出弹性?琢为资本带来的产值与总产值之比,即资本增加1%时,产出增加?琢%;劳动产出弹性?茁为劳动力带来的产值与总产值之比,同理。实际上当资本投入变化时,劳动投入也会变化,因此很难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这也是科技进步度量模型参数估计的困难所在。故应以实际数据为基础来回归分析,并对回归结果进行统计检验,检验通过得出的参数才能在模型计算中使用。本文用回归法估计产出弹性系数?琢、?茁。

2.2 数据选取参照《南京统计年鉴》[10],选取1993年~2007年的数据为样本,地区生产总值GDP(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万元),社会从业人数(万人),分别用Y、K、L表示,计算得表1。

2.3 产出弹性系数确定根据ln(Y/L)=lnA0+mt+?琢ln(K/L),ln(K/L)为因变量,ln(K/L)和年份t为自变量,运用SPSS17.0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回归参数:lnA0=6.967,m=0.087,?琢=0.293。再根据产出弹性关系?琢+?茁=1得:?茁=0.707。于是线性回归模型为:

ln(Y/L)=6.967+0.087t+0.227ln(K/L)

(8.377)(4.968)(2.943)

括号中数分别为常数项和两个解释变量的t值检验量,置信水平都在99.5%以上,能通过t检验。由回归结果,该方程拟合优度R2=0.995,表明上述回归线对样本数据点的拟合程度很高;方程显著性检验F=1093.426,说明方程显著性也很高,即在99.5%置信概率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得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函数模型为:Y=1061.03e0.087t+K0.293L0.707?滋

同时得索洛余值模型:?琢=y-0.293k-0.707l

2.4 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测算测度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用水平法来计算平均增长速度[11]。以产出为例,计算公式为:

y=(■-1)×100%

其中:Yt为计算期t年产出;Y0为基期产出;t为计算期与基期间隔年份。为保证数据结果可比性对产出和投入指标作统一规定。由年平均增长速度计算公式和索洛余值模型,分别测算出南京市各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见表2。

3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逐渐由原来的物质要素转向科技进步因素。国际经济理论界通常认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则该国家或地区已进入集约型经济增长阶段;相反,则尚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南京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维持在5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进入集约型经济增长阶段。而由表2可得,南京市科技进步贡献率在1993年~2007年间经历了下降到上升再到下降的波动,从2001年开始处于下降趋势;资本投入贡献率经历两个升降后,2007年有所上升;劳动投入贡献率在经历了两个升降波动后,从2003年开始处于上升趋势。结合表1、表2,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大幅增加,产出在增长率小幅波动中稳步上升,而科技进步贡献率却逐年下降;社会从业人数从1998年开始下降后到2002年又开始回升,劳动投入贡献率也从1999年开始处于上升趋势,这与南京良好的经济环境吸引外来务工人员有关。可看出,南京市整体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但科技进步对于南京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降低,政府应当控制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

由测算结果,南京市的科技贡献率在1994年,及1999年至2001年曾达到70%以上,之后则处于下降趋势,为此政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制定和出台各项科技和经济政策:一是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二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科技体制创新,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等;三是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特别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打造本地区科技人才梯队;四是优化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走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志亭,张敏.科技进步对青岛市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49-55.

[2]侯晓博.河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1985-2007.经济研究,2009,(7):61-62.

[3]饶光明,吴忠俊,丁思颖.重庆科技进步贡献率增长中的直辖效应[J].软科学,2008,(1):42-46.

[4]董西明,董长瑞,吴书光.甘肃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48-50.

[5]章刚勇,阮陆宁.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比较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11):244-247.

[6]林娟娟,王勋铭.科技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6,(5):17-21.

[7]杨飞虎.1978年~2007年江西省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价格月刊,2009,(6):32-35.

[8]冯强,张红辉.宁波市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的过程分析[J].经济研究,2009,(3),38-40.

[9]袁靖,胡磊.山东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90-93.

第7篇

在早期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被看作是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函数。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非常重视生产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把生产规模的扩大看作经济增长的主要标志,认为只要通过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就可以增加一国的总产出,进而实现经济的增长。因此,它强调生产要素的投入规模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整体投入效率来实现的。著名经济学家索洛否定了传统增长理论提出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提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决定性因素的新观点。经济学家丹尼森(Denison,E.E)通过研究发现,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后来,新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进一步内生化,提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传统生产要素(诸如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依赖度降低,更加强调知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这些先进生产要素以及它们使用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

二、经济模型的建立

(一)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计参数α和β

生产函数

取对数后

其中:Y 为产出水平;A0为技术进步率; t 为时间变量; K为资金投入; L 为劳动投入;α为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β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

通过灰色预测软件建立GM(1,1)模型,用求得的模拟值建立生产函数模型。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线性化处理,对函数两边取自然对数,并与α+β= 1联立。运用 EVEIWS软件,对方程进行线性回归,就可以得到α,β的 OLS估计值。

(二)运用索洛“余值法”计算技术进步贡献率

索洛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两边同时取对数求微分得出增长速度方程:m = y - αl - βk

其中:y 为产出的年增长速度; m 为技术进步的年增长速度; k 为资金的年增长速度; l 为劳动的年增长速度;α为劳动弹性系数;β为资金弹性系数。得到α,β的估计值后,可以分别计算技术进步贡献率 EA 、资本贡献率 EK 、劳动贡献率 EL 。(技术进步贡献率 EA = m/ y,资本贡献率 EK =βK/ y,劳动贡献率 EL =αl/ y)

三、我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用及处理

本文选取我国 1996-2009 年的经济指标数据,产出 Y 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 K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劳动力 L 用年末劳动力从业人数表示。为统一口径,消除价格水平影响,利用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及定基价格指数换算出1990年不变价的产出水平 Y 值的时间序列,利用各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换算出1990年不变价格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K值的时间序列。

(二)建立模拟数据

通过灰色预测软件,得到了新陈代谢方法对GDP、K和L累加数据的模拟值及相对误差的结果如表1。

注:表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单位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K单位亿元,从业人员数L单位万。

从表1可以看出:新陈代谢对GDP、K和L的模拟数据的相对误差均较小,模拟效果较好,因此新陈代谢模拟数据可以运用于建模。

(三)新陈代谢模型回归及各贡献率的计算

1.新陈代谢模型

用新陈代谢的模拟值通过EVEIWS软件求得的估计方程如下:

Ly=-0.5434+0.058607*LK+0.941393*LL

从拟合结果来看,各参数的 T统计量均大于2,通过 T检验; 判定系数 R = 0.999991,adjusted R = 0.999989,说明模型对数据拟合的程度高,解释变量可以说明国内生产总值的99.9%;检验结果表明,上述模型在解释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上是比较合理的。由回归模型得,资本产出弹性α=0.058607 ,劳动产出弹性β=0.941393 ,表明劳动投入增加1%,可以促使我国 GDP 增长0.941393%,资本投入增加 1 %,可以促使 GDP 增长0.058607%。

2.计算各要素贡献率

为了考察整体趋势 ,将整段时区划分为 1996-2004 和 2005-2009 两个时段,分别求出其平均技术进步贡献率为-1.01和0.73。

四、结果分析

由表2新陈代谢模拟值建模结果数据可以看出,劳动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接近逐年递减趋势,并且相对较小,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是靠劳动生产率提高实现的。从技术进步贡献率和资金贡献率看,在2004年之前资金贡献率都大于技术进步贡献率,说明期间是依赖于资金的高投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是外延粗放式增长,即经济增长主要不是依靠技术进步推动,而是依赖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2004年之后,技术进步率的贡献率渐进逐年递增的趋势,说明技术进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率。

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综合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但经济增长整体的质量和宏观经济效益都不是很高,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看,制约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因素将是“技术进步”。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有利于加速技术进步的良好环境,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经济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努力使我国经济走上集约型之路。

第8篇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内涵和测算方法都存在一些争议。为了使科技进步贡献率真正成为度量科技进步驱动经济增长的指标,本文结合上海经济增长核算的实践,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传统测算方法做了改进。新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剔除了经济开放和非公有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影响,更加稳定合理。

关键词 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制度创新

【作者简介】廖远甦,常熟理工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增长、计量经济应用。

一、引言

因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有助于跟踪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过程,所以它频繁出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中,几乎成为与GDP增速、万元GDP能耗并驾齐驱的宏观经济绩效考核指标(何锦义,2012)。学界也很重视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涌现出大量相关研究(于洁等,2009;周绍森等,2010;李兰兰等,2011;杨少华等,2011)。虽然人们都认同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重要性,但对它的内涵和测算方法仍然存在一些争议(狄昂照,1997;周方,1997;杜希双,1998;何锦义,2006;何锦义,2012)。以广泛采用的索洛余值法为例,实践中碰到的共性问题有:①如何估计物质资本存量的基期值,设定合理的折旧率;②很多研究用从业人员数代替从业人员人力资本存量,忽略了人力资本中“质”的变化;③多数研究直接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缺乏实证依据;④将科技进步视作全要素生产率的惟一源泉,进而将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等同于科技进步贡献率,导致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高估。为此,学者们探索了其他数学形式更复杂的研究方法,如数据包络分析、随机前沿模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等。这些探索丰富了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研究,但仍未能够解决所有上述问题。结合上海经济增长核算的多年实践,本文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传统测算方法做了改进,并针对测算的技术难点,给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方法

在经典的索洛模型中,科技进步是一个平稳增长的外生变量,但科技进步主要来自技术创新,它应该能够被描述研发活动的变量所解释。与科技进步一样,制度创新也是上海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因此,需要构造反映上海经济制度创新的指标。本文借鉴被称为“市场化指数”的综合评价研究,该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测度中国经济的制度创新。具体到本文,不仅想知道制度创新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想探究制度创新的某些重要方面如何影响上海的经济效率。所以,构造了反映上海经济制度创新的3个重要维度的指数。

上海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运用回归模型估计生产函数,得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不妨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定全要素生产率服从指数增长,那么有

其中, Y 表示GDP产出; K 表示物质资本存量; H 表示人力资本存量,有时为回避估计人力资本,常用劳动者数量L 代替人力资本存量; α和β 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γ 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生产函数的规模不变假设下(这个假设需要实证检验),(1)式转化为

第二步,首先将估计出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代入(3) 式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

然后再运用以下的回归模型估计研发资本存量和制度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弹性,

其中, D 表示研发资本存量; MI 表示市场发育指数; OI 表示经济开放指数; PI 表示非公有经济发展指数。

第三步,根据前两步的模型设定,可以推导出以下的增长核算式

其中,符号g 的下标是变量名,与符号g 合起来表示该变量的增长率。最后一项表示未被模型解释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于研发资本存量对产出的贡献: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制度创新的贡献率与(6) 式类似,不再赘述。

三、数据处理

1.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沿用永续盘存法,本期资本存量等于上一期资本存量扣除折旧加上本期投资,公式如下

361.30亿元;物质资本折旧率为10%。物质资本存量估计结果见表1。

2.研发资本存量的估算。从实物形态看,研发投入中大部分都转化成可用于研发的固定资产,因此,研发资本存量的估算可以直接沿用物质资本存量的估计方法,计算公式为

这里, D 表示研发资本存量; RDE 表示本期研发投入,用R&D经费内部支出指标作为本期研发投入; δ 表示研发资本存量的折旧率。基期值和折旧率需要合理的设定。

如前文所述,上海1978 年物质资本存量为361.30亿元,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31.69亿元,当期投资占物质资本存量的比例是8.77%。假设1978 年研发投入占研发资本存量的比例与此相同,当年R&D经费内部支出1.32亿元,可推算基期研发资本存量为15.05亿元。

因为知识的更新速度超过物质损耗,所以一般认为研发资本的折旧率高于物质资本存量的折旧率,Hall等(1995)、樊纲等(2011) 都取研发资本折旧率为15%,但李小平等(2006)、邓力群(2011) 则取偏低的折旧率,为5%。简化模型(4),去掉制度创新变量,然后测试从5%到30%一系列不同水平的折旧率。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折旧率的上升,研发资本存量的显著性和拟合优度都下降,5%的折旧率是最优的,所以研发资本存量的折旧率设为5%。

3.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上海的人口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户籍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在人力资本方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户籍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较高,外来流动人口则以农民工居多。考虑到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参照廖远甦和朱平芳(2012) 的研究,本文分别估计上海本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然后根据两种劳动力的比例进行加总,1996年前的人力资本存量见表2。

至于1995 年以后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利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提供的地区从业人员教育构成数据不难估计。将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从业人员数相乘就得到上海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

4.制度创新的度量。根据研究目标,本文选取了反映上海经济制度创新的三个重要方面,即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开放程度、非公有经济发展程度,相应构造了市场发育指数、经济开放指数和非公有经济发展指数。其中,市场发育指数包括3 个维度: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技术市场,分别用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自筹投资和其他投资所占的比例、劳动力流动性(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技术市场活跃度(技术市场成交金额与GDP之比) 等指标衡量。对外开放指数使用最常用的对外依存度衡量。非公有经济指数包含3个指标:非公有经济在就业、投资和产出三方面的比重。采取同级指标等权加总的方法,计算出3个指数,详见表3。

四、实证分析

1.生产函数的估计。首先估计模型(1),结果如下:

除了趋势项,其他系数都显著。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之和为1.19,与1 很接近,所以用Wald 统计量检验规模不变假设。Wald 统计量为1.19,P 值为0.28,不能拒绝规模不变的原假设,所以可认为上海宏观经济生产函数是规模不变的。加上规模不变假设,模型(2) 的估计结果如下:

规模不变假设提高了模型的估计性能,趋势项变得显著。物质资本产出弹性为0.58,那么人力资本产出弹性为0.42。将这两个参数代入到(3) 式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 然后估计模型(4)。

2.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模型(4) 的估计结果见表4。如表4所示,采用OLS估计原模型,所有解释变量都在1%水平下显著,但市场发育指数的符号与经济学常识相悖,初步怀疑是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所致。考察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发现都大于10的临界水平,市场发育指数的方差膨胀因子最大,而且它的符号异常。删除该异常变量后,估计结果并没有改善,其他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下降,经济开放指数仅在10%水平下显著,非公有经济发展指数甚至变得不显著。尝试变量差分形式的回归模型,估计结果稍有改善,非公有经济发展指数在5%水平下显著,经济开放指数在10%水平下显著,但显著水平仍然低于原模型的估计结果。最后,运用岭回归估计参数,当有偏系数为0.73时,所有变量的符号都为正,符合理论预期。而且研发资本存量、经济开放指数和非公有经济发展指数都在1%水平下显著,只有市场发育指数不显著。四种估计一致表明,研发资本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有很强的解释能力,说明科技进步是上海经济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

3.上海经济增长核算。根据岭回归的估计结果,利用(5) 式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经济增长进行了核算。迄今为止,上海经济经历了从“六五”到“十一五”共6个五年发展时期。各个发展时期要素投入、科技进步、制度创新的贡献率见表5。

由于“七五”时期极低的经济增长率导致贡献率测算异常,所以,本文重点研究“七五”时期以后的贡献率。整体而言,从1978 年到2010年,物质资本是上海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贡献率约占6成;科技进步是上海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 贡献率为26.5%, 稍低于以往估算值的31.7%;制度创新的贡献率约占1成,其中经济开放的贡献率是3.2%,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7.1%;人力资本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有限,贡献率仅为2.7%。

值得注意的是,物质资本贡献率一直居高不下,“九五”时期甚至高达76.5%,体现了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但从“八五”时期开始,人力资本贡献率开始上升,最近的“十一五”时期已经接近2成。“七五”时期以后,上海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大约每经历一个五年时期,就提高3 到5 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上海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22.9%,这主要得益于上海逐渐增加的研发投入强度。“六五”时期研发投入强度不超过1个百分点。2003年,上海的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超过2%,接近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2011年研发投入强度高达3.1%,已经超过了美国同期的研发投入水平。

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开放是上海经济效率提升的两个主要引擎。民营经济的发展激发了上海经济的强劲活力,但是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十一五”时期的贡献率只有0.6 个百分点,值得警醒。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发展民营经济的“制度红利”已经释放殆尽,相反它说明民营企业在融资、垄断行业的进入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隐性制度壁垒亟待突破。惟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的活力,提高上海的经济效率。另一方面,经济开放的贡献率整体也是上升的,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上海“十一五”时期的进出口大幅下滑,经济开放的贡献率变成负值。可以相信,只要上海坚持以开放促改革,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经济开放的贡献率会逐渐回升。

比较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两个测算结果,可以发现本文的测算方法优于常用的索洛余值法。

五、主要结论

1.固定资产投资和科技进步是上海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资本是上海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贡献率约占6成;科技进步是上海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 贡献率为26.5%,稍低于以往31.7%的估算值。虽然科技进步的贡献不足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但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可以预见,随着上海经济的转型升级,上海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转变。科技进步有望接替固定资产投资,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2.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是提升上海经济效率的两大引擎。上海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分析表明:研发资本存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13 个百分点;经济开放程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1 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0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上海应该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以上海自贸区试点为契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释放新的制度红利。

3.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新测算方法显著优于传统测算方法。以索洛余值法为代表的传统测算方法,名为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实际估算的是全要素的贡献率,应用中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误解。本文测算的科技贡献率来源于研发资本存量的贡献,更加符合“科技进步”一词的含义。新算法的实证结果表明,上海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能够被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很好地解释,比传统测算方法揭示了更多的信息。传统方法的测算结果还因为残差的波动而不规则,甚至出现难以解释的负值。新方法克服了这个缺点,测算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测算结果更加合理,也更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狄昂照.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规范化[J]. 中国科技论坛,1997,(3) .[2]杜希双. 对当前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统计研究,1998,(4) .

[3]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

[4] 樊纲,王小鲁,马光荣.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9) .

[5] 何锦义.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 统计研究,2006,(2).

[6] 何锦义. 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几点认识[J]. 统计研究,2012,(8) .

[7] 李兰兰, 诸克军,郭海湘. 中国各省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 .

[8]李小平,朱钟棣. 国际贸易、R&D 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 经济研究, 2006,(2).

[9]廖远甦. 重估上海物质资本存量:1978~2008 [J].上海经济研究,2009 ,(12).

[10]廖远甦,朱平芳. 上海从业人员人力资本估计(1978~2010) [J].上海经济研究,2012, (12).

[11]单豪杰. 中国资本存量K 的再估算:1952~2006 年[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10).

[12]王金营. 制度变迁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04,(4).

[13]于洁,刘润生,曹燕,庞景安. 基于DEA-Malmquist 方法的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1979~2004 年[J]. 软科学,2009,(2).

[14]杨少华,郑伟.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改进[J]. 统计与决策, 2011,(8).

[15]朱平芳,徐伟民. 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J]. 经济研究,2003,(6).

第9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贡献

一、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一)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应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随着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日益明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部门增多,部门与部门间的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商品流动等联系也越来越复杂。因此,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经济的增长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代表性理论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关系上进行了深人研究,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有库兹涅茨、罗斯托、钱纳里等。库兹涅茨认为,在总量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首要的问题是总量增长,通过总量的增长来带动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罗斯托认为,经济增长并不是脱离产业结构而单独发生的经济过程,恰恰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而使其功能不断提高的作用结果。钱纳里把经济增长过程看作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组变化,这组变化与国民收人水平的增长有密切关系。

国内外经济发展历史证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非常密切,经济发展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过程,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必然有相应的产业结构支撑,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产业结构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会促使经济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反之则将会影响甚至阻碍经济的增长。那么巴彦淖尔市的产业结构到底对该市的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将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方面来测算。

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是指产业比例关系变化所引起的经济总量的增加(即结构弹性分析),它属于产业结构效应的分析。而产业比例关系变化的增加额占同期经济总增加额的百分比,就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或者贡献份额,该值即对应于产业结构效应值。

罗默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促进的,而短期的经济增长则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决定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在一定产业结构中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对于给定的资本、劳动和技术,不同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产出结果。因此,如何度量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成为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

(一)一般分析法

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巴彦淖尔市统计年鉴》各产业数据计算整理所得。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从2001年的16.77%减少到了2007年3.52%,而第二产业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从2001年的25.89%增加到了2007年的64.16%。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的贡献逐年降低。第二产业的贡献逐年提高,从整体上看,在考察期间的绝大多数年份,二产的贡献率在整个地区所占比重都是最大。进入21世纪后,二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是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而第三产业的贡献却是先降低而后增加,这与近些年的政策调整以及统计口径的改变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因素分析法

这一方法是根据统计分析中的因素分析方法的原理来考察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我们用g来表示GDP的增长率,并且有:

其中,为第i产业的产值(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第i产业产值(增加值)的增长率。上式表明,GDP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各产业增长率的高低,二是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一般而言,假定各产业增长率一定,产值比重较高的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就越大;因此,要测定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们可以借鉴因素分析的方法,以各产业的报告期增长率乘以基期的产值比重来求得GDP增长率,与报告期实际GDP增长率想减就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里我们采用的数据是以可比价格计算的GDP环比增长率为实际的GDP增长率,以2000年为基期计算以后各年扣除结构变动的GDP增长率。两者相减的结果就是从2001年到2007年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后计算结果见表2,其中g为不含结构变动的增长率,为i产业增长率。

表2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巴彦淖尔市统计年鉴》各产业数据计算整理所得。

通过计算可知,从贡献率角度分析,2001年到2007年巴彦淖尔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平均贡献率为1.16。从2002年的0.13增加到2007年的3.74,其贡献率的增长为近30倍。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对巴彦淖尔市2000年以来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2000年以来,巴彦淖尔地区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次,尽管不同分析方法之间有一定的差别,但都可以证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再次,就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小来看,尽管个别年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很大,但在考察期间,整个地区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是最大。

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巴彦淖尔市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速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思路发展经济,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调整农牧业结构,确保农牧业的基础作用

第一产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客观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农牧业生产的停滞和落后。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治年来,巴彦淖尔市农牧区经济得到了较大增长和提高,其比例一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数虽然近些年比例逐渐下降,但在国民经济中仍是一个“弱质产业”。今后要在不断深化农村和畜牧区改革和增加投入的基础上,优化农、林、牧、渔内部结构,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以确保农牧业的基础作用和全市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加速发展第二产业

巴彦淖尔市经济是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经济,这种状态就决定了经济发展阶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产业结构跨度大,工业化初期的产品需要大力发展,工业化中期的基础产业要适度超前发展,工业化后期的产业要适度超前发展。为此把大力推进第二产业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并以此为契机引发第二三产业的壮大、第一产业的调整,使三次产业逐渐摆脱恶性循环而进入到良陛循环之中。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在现代经济中,第三次产业的兴旺发达标志着经济社会进步程度,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表明,经济现代化程度越高,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巴彦淖尔市第三产业长期相对滞后,己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产业,意味着未来产业结构的升级,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完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是巴彦淖尔市目前及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第10篇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 《统计年鉴 (2013 年)》和2003-2012 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方法很多,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法、有索罗的速度增长模型方法、有生产函数法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法、有丹尼森因素分析法计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等方法。但最为常见的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关关系、最能反应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是回归分析法。本研究以 EViews(统计分析软件)为分析工具,以 2003年—2012 年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人数为基础,揭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的依存关系,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探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 GDP 总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与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 GDP 总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利用 Eviews 软件作出中等职业教育与 GDP总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图。Y 代表 GDP,X 代表中等职业教育人数,由此可见,从 2003 年至 2012 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人数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GDP 也在增加,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 GDP 总量之间的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更好地揭示中等职业教育与 GDP 总量增长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元回归模型。1.假设建立如下一元回归模型:表 1-2 给出了采用 Eviews 软件对表 1-1 中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计算结果。一般可写出如下回归分析结果:=75.72123 + 0.020031Xi(0.670710)(3.004096)R2=0.530092 R2=0.471353其中,括号内的数值为相应参数的 t 检验值,R2是可决系数,R2是调整后的可决系数。2.模型检验在给定显著性水平 α=0.05,查 t 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k=8,临界值 tα/2(n-k)=2.306。由表 1-2 中数据可得,与对应的 t 统计量为 3.004096,其绝对值大于 tα/2(n-k)=2.306,这说明应当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中等职业教育人数的增加”(X1)对被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 GDP”(Y)有显著的影响。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中等职业教育人数每增加 1 人,国内生产总值 GDP 就会增长 0.020031 亿元。

(三)高等教育与 GDP 总量之间的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更好地揭示高等教育与 GDP 总量增长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元回归模型。1.假设建立如下一元回归模型:同中等职业教育与 GDP 总量回归分析一样,采用 Eviews 软件对表 1-1 中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计算结果。一般可写出如下回归分析结果:=-77.43496 + 0.018508Xi(-0.920054)(5.860176)R2=0.811061 R2=0.7874432.模型检验在给定显著性水平 α=0.05 时,查 t 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k=8 临界值 tα/2(n-k)=2.306。由表 1-3 中数据可得,与 对应的 t 统计量为 5.860176,其绝对值大于 tα/2(n-k)=2.306,这说明应当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增加”(X1)对被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 GDP”(Y)有显著的影响。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高等教育人数每增加 1 人,国内生产总值 GDP 就会增长 0.018508 亿元。

三、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对比

第11篇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分配;经济增长;辽宁省

投资和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两个关键因素,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增加投资是各国政府常用的刺激经济回升的重要手段。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长期看,市场需求规模是决定着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投资需求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增长进入正常运行后必须有消费需求相应的增长加以配合。因此,我们应该在增加投资的同时,相应地重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多方面启动国内市场,这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意义。

一、消费、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步入了出口导向与投资驱动快速发展的发展模式,但是投资和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内需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消费、投资、出口难以共同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了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即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例)偏高,而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则相对偏低。

基于1991―2012年间数据,采用国民核算支出法来测算辽宁省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004年以前,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大(见下页图1),1991年和1992年两因素的贡献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最终消费贡献率为62%左右。在1993年,资本贡献率一度超过消费贡献率,上升幅度与下降幅度都较大。1993―1995年,消费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在1995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到历史最大值80%,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出现了负值-14.1。1996年消费贡献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下降到15.4%。1996―2002年,消费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小,保持在50%~70%之间。1994―2002年,消费贡献率一直大于资本贡献率,也就是说,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份额的最大需求。1996年以后资本贡献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在2002年后出现下滑,2003年以后资本贡献率超过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变化幅度较为平稳,资本贡献率保持在55%~80%之间,而消费贡献率保持在30%~45%之间,这说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由消费需求变为投资需求,显示出辽宁消费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贡献率处于偏低的地位。因此,提高消费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贡献率迫在眉睫。

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原因

(一)居民收入低,城乡收入差距大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总量上看,到 2012 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 22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 5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 384元,虽然高于全国水平,但在全国排第九位。辽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于位于南方沿海地区,甚至低于同在环渤海地区且自然地理条件比较相近的山东。

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由2006年的6 279元增加到2012年的13 838元,收入差距增长了两倍多,过大的收入差距,造成贫富分化严重,也导致了全省消费格局重心在城市。辽西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相应地消费处在较低层次上,而沿海城市旅游、贸易的繁荣发展,收入相对较高,消费水平处于较高层次。

(二)消费环境不理想抑制了消费增长

目前市场整体消费环境不善,消费服务水平较低,从饮食、加工业到医疗、保险业,从通信、汽车市场到金融、证券、房地产乃至教育领域,无不积攒着消费者的心头之痛,侵权易、维权难,严重挫伤了居民的消费积极性,消费诚信度存在一些诚信缺失。价格也是影响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消费品价格越高,居民的消费支出就会越少,制约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原因是不断攀升的高物价和相对而言的低收入水平。2011年辽宁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7%,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增到1.1%。有限的收入面对高额的商品,消费者往往是捉襟见肘、望而生畏的。

(三)产业结构失衡对消费的影响较大

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改革开放初期,其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对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忽视,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费结构的不平衡。2012年年末,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3.2%,这其中工业占比为87.7%,建筑业占比为12.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8.7%,经济结构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结构的优化。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仍然落后于城镇,在农村,治病难、养老难的问题仍然没得到解决。2007年,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全面实行,但新农合在农民医疗支出的报销额度上十分有限,很多的药品不在报销范围之内,治疗小病或靠长期吃药才能维持的慢性病所需的费用都是自费。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农村一部分的老人参加了养老保险,还有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三、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1.运用税收政策切实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若要切实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现实状况,首先,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一般增长机制;宏观上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微观上要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等,真正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形成合理有序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做到中等收入者占比达到多数,绝对贫困的现象基本消除。其次,做好收入再分配,这是政府重要职能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政府要建立公平取向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机制,引导社会公众形成以公平的理念,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2.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民增收。积极运用财政政策,缓解三农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促使辽宁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转换农业的发展模式,注重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开发,使发展模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注重对农村林牧渔业的投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扶持乡镇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外向型的模式发展,积极鼓励农民从事种植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活动。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并扩大其占比。中等收入者是扩大内需的主力军,只有促进消费市场多样化、多层化,并加以科学而规范的引导,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消费能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抓紧实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消除超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垄断行业过高的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切实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切实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配套衔接,控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的趋势,实现城乡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

(二)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刺激有效需求

监管部门要改善监管方法,加强监管力度。要敢于曝光消费市场的不合法的违规操作,为消费者的利益保驾护航,真正做到对监管部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发挥媒体的作用,引导消费者形成一个理性适度的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只有逐步完善居民消费环境,才能刺激居民的有效需求。

(三)加快发展服务类消费,拓宽居民消费领域

要扩大内需,就要加快发展服务类消费,扶持享乐型消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在提升,文化内涵已逐渐融入到城乡居民的生活当中。要加快能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的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文化旅游等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和释放节日消费市场的潜在需求,引导和鼓励服务企业开展各类商品的营销活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节假日消费需求。要扩大旅游消费,加强辽宁省各特色景点的宣传、温泉旅游的开发力度,发挥拥有旅游资源地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养生旅游、观光休闲旅游等等,带动辽宁的经济发展。

(四)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水平

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切实解决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社会保险的覆盖和基金征缴工作,重点是关注农民工以及非公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的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乐珍.我国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4).

[2] 沈坤荣,刘东皇.是何因素制约着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学家,2012,(1).

[3] 刘东皇,孟范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

[4] 魏志凯.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多因素分析[J].商情,2011,(6).

[5] 孙迎联.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科学,2011,(3).

[6] 程霞珍,潘理权.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重点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7] 柳国海.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20).

[8] 王青.关于扩大沈阳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C]//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2013.

[9] 徐伟.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政策建议[J].经济,2013,(1).

第12篇

关键字:高等教育;经济增长;贡献

高等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一方面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间接推动经济增长,另外一方面作为四大要素之一直接推动经济增长。

一、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理论分析

1.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作用分析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作用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教育通过培养拥有专业技能或者高级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从整体上提升社会人口的技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自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后,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运用各种方法对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舒尔茨对美国1929年至1957年教育投资增量的收益率做了测算,于1961年在《教育与经济增长》一文中指出,美国教育对1957年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丹尼森对美国1929年至1957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做了测算,得到了相似的结论,美国教育对1929年至1957年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5.3%。相比西方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较小,在教育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小。但是,同西方高等教育一样,我国高等教育也培养了大量的各种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短期作用分析

根据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短期作用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外在经济效应上,即通过刺激高等教育投资以及相关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发展高等教育需要投资,比如规模扩张需要加盖教学楼、引进试验设备、翻新图书馆、增加教师等等,这需要大量的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同时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教育性支出在家庭支出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这些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比如:在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后,我国高校在三年时间内将招生规模扩大了一倍,而且收费改革后对扩招生实行全成本收费,拉动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规模估计在1000亿元左右,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当金融危机来袭,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强,纷纷走进高校,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来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短期经济增长。

二、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现实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小,在教育总量中的比重也小,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定位为精英教育,高校招生规模小,获得的教育投入少,办学硬件设施落后,办学理念单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家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高等教育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为经济增长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仅为0.48%,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至2008年已经达到了1.64%

但是,与发到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显不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从下表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等具有代表性的西方五国相比,具有明显的差距。

三、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对策

高等教育不仅可以通过科研以及教学输出新的科学技术,还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社会人力资本的催化剂。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充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方面,应该坚持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让高等教育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另外一方面,应该将高等教育事业作为民族复兴以及重回世界中心的使命来抓,将发展高等教育作为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的重大措施来实行。

目前,高等教育的资金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其一是来自政府的财政性资金,其二是来自学生的学费,其三是来自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收益,其四是来自高校提供服务的收入。其中,财政性在资金以及学费是主要的办学资金来源。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强,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高等教育的资金就捉襟见肘。因此,拓宽高等教育的资金渠道显得非常必要。首先,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社会团体以及有爱心的个人参与到高等教育建设中来;其次,提高高校的融资能力,即鼓励高校利用国际组织以及外国政府的外资贷款以及国内的银行贷款,甚至为发行高等教育债券创造条件;最后,引导高校内部和高校之间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节约高等教育资金。

我国高校的主体是公立大学,受行政制度的限制,高校的发展模式、教学理念、科研组织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大同小异,高等教育的目标也缺乏针对性。因此,应该深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打破公立大学的垄断局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其他层次的高等教育。一方面应该吸引民间资本来为建立多层次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提供经济基础,另外一方面应该针对科技发展以及职业岗位对受教育者的不同要求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展职业教育等其他层次的高等教育。因为职业教育等其他层次的高等教育作为精英高等教育的补充,直接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劳动力,也是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培养农村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教育与经济,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