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门诊; 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观念和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门诊工作正转化为检查、诊断、治疗、预防、康复和促进健康为一体的多元化工作模式,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已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和群众的健康[2]。但目前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阻碍了门诊健康教育更好的开展,现就门诊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综述如下。
1 影响门诊开展健康教育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因素
1.1.1 功能制的护理模式对护士有极大的影响,使护理工作长期处于被动执行医嘱的状态,着重局限在打针、输液、导尿等护理操作上。不清楚健康教育的内涵,健康教育意识淡漠。不知道健康教育早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健康教育给医院带来的其他社会效应。
1.1.2 门诊护士大多数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且自身业务更新慢,缺乏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她们大多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分诊工作,而忽略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3 门诊有些护士自身素质不高,工作缺乏主动性,服务意识不强,态度生硬,只能勉强完成基础护理工作,阻碍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的护士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健康教育常识,但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地和患者进行沟通,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患者。
1.1.4 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时机不恰当,不能合理安排健康教育的时间,教育内容片面,形式单一,不能抓住重点,没有说服力,缺乏合理性和实效性[3],急于求成,流于形式。
1.2 患者因素
1.2.1 门诊患者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暂,与护士接触时间不长,护士没有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4]。患者参差不齐的文化程度,导致理解能力不同,接受知识快慢不一。
1.2.2 就诊患者的疾病、职业、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等不同,对就诊的希望和需求不同,从而增加了健康教育的难度[5]。
1.2.3 患者来院时心情急躁,不愿意候诊接受护士的健康教育,希望医生能立刻诊治,只愿意遵从医嘱,对护士抱有怀疑态度。也妨碍了健康教育的开展。
1.3 管理因素
1.3.1 没有结合医院门诊患者的实际特点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单调枯燥,教育没有针对性,形式过于单一。
1.3.2 健康教育管理相对滞后,缺乏明确的质量控制方法,管理监督薄弱,在资金、设备、时间上缺乏相应的支持[6-7]。
1.3.3 健康教育覆盖范围广,工作量大繁琐,无法进行量化,质量不容易考评,资金投入多,短期内又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医院的管理者往往容易忽视健康教育带来的社会效应,而轻视健康教育。
2 有效开展门诊健康教育的方法
2.1 提高护士自身能力
2.1.1 加强护士的培训,增强护士健康宣教意识,重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健康教育技巧与水平。通过医院、科室组织业务讲课及远程教育等学习形式,不断提高护士理论知识,鼓励护士自己通过报纸、媒体、书籍等途径收集与健康相关的医学及生活小常识,并由医院统一制成可随身携带的小册,方便护士随时阅读,以提高护士对健康教育常识的学习兴趣,并不断更新小册的内容,更新护士的知识结构。
2.1.2 把健康教育作为护理工作日程中的一部分,贯穿在整个门诊工作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作用的方法。患者就诊后,护士应该热情接待,主动介绍门诊环境、医疗方法、安全管理制度、卫生注意事项等,着重告知患者需对护理工作进行支持与配合。
2.1.3 抓好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和临床带教三方面培训,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如举办学习班、讲座、外派学习等,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逐步改变其学历低基础差的现状;继续教育内容体现“四新”,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真正达到“充电加能”更新知识的目的[6]。
2.2 宣教医护同步有针对性
2.2.1 患者看病时心理急躁,护士应迅速指导分诊就医,给予心理护理,做好医院专科、专家介绍,避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患者自行错误的分诊中,见缝插针地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健康教育,不可泛泛而谈。
2.2.2 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机,不同健康问题给予有效宣教[2],注意宣教技巧,如果医护宣教不一,会造成患者不信任护士的宣教,因此要经常和医生沟通,做到医护同步,宣教一致。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不能肯定回答时,不可信口开河,错误指导,避免因错误的健康教育导致的医疗纠纷。
2.3 选择适宜时机宣教
2.3.1 患者及家属提问是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针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恰当的健康教育[6]。应侧重重点,不要答非所问,使患者失去倾听的耐心。
2.3.2 健康教育与护理活动密切结合,边操作边讲解,充分利用患者在门诊输液室、观察室、换药室的时间,重视点滴健康教育。
2.3.3 在导诊途中耐心解答患者关注和咨询的问题,在有限时间内把健康教育知识更快更直接地传授给患者[5]。
2.4 使用有效方法
2.4.1 将医院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的相关知识和健康保健的内容,根据患者就诊的科室,制作成健康教育书籍和图片。书籍内容科学准确,具体详细,图文并茂,内容涵盖饮食、锻炼、保健、注意事项、如何就诊等,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即节省人力,又能缓解患者就诊时的焦急心理。书籍和图片不受空间和就诊高峰的限制,患者可以在候诊期间,利用书籍和图片进行学习。还可开展健康讲堂、设立宣传栏、设计板报等。但资料的内容必须不断更新。
2.4.2 护士语言应通俗易懂,态度谦和,具有感染力,尽量取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宣教内容简化,强调重点。
2.4.3 重视媒体宣传对患者的影响,可以在输液室、观察室放置电视等设备,利用电视、光盘、广播等大众媒体对患者尽行健康教育。即专业通俗,又可以有效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2.5 重视健康教育管理 管理者应重视健康教育,为健康教育提供充足资金。完善健康教育制度,包括日常教育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将健康教育规划、运作与评价体系和护士考评融为一体。我院每季度评选“星级护士”,将健康教育的完成情况作为考评指标之一,使教育的内容分解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统筹运用、综合使用各种健康教育方式,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赖尾兰.浅谈有关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J].福建医药杂志,2006,28(5):116-117.
[2] 李黎.浅谈门诊健康教育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27.
[3] 王亚芬,白凤芝.门诊患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2,33(14):3083.
[4] 梁玉梅,吴云云.门诊患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2(12):352.
[5] 薛红霞,丁献菊.门诊患者健康教育探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5(2):93-94.
[6] 梁振燕.门诊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北方药学,2011,8(12):76.
[关键词] 精神科;家属;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136-02
精神科患者在发病期间无自知力,离不开家属的照顾和管理,家属在精神科患者治疗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支持与关怀有利于患者的康复[1]。随着整体护理和社区护理的深入开展,加强对精神科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减轻其心理负担,有利于患者按疗程完成治疗。因此,对家属的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有关对精神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报道比较多,本文就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时存在的几个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3~5月在我院接受健康教育的住院精神科患者家属156例为研究对象。在健康教育时存在问题而导致患者家属不满意的有51例,占 32.69%。其中,入院时家属的状态不能接受护士讲解内容的12人,占7.69%;护士不了解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的9人,占5.77%;健康教育不及时、不连贯的15人,占9.62%;因护理人员精神疾病知识掌握不精不能满足家属需求的8人,占5.13%;护士缺乏沟通技巧的5人,占3.21%。其他2人,占1.28%。
1.2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患者出院时对家属进行调查。
2存在的问题
2.1护士对家属的心理状态不了解,造成健康教育无效果
护士未能在患者入院时对家属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未能掌握家属的心理状态,导致在健康教育时,生硬地进行知识灌输,使家属无法接受,导致健康教育无效。在本次调查中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达到7.69%。有关报道说明[2],精神科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对精神疾病知识的缺乏,而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强迫、神经过敏和敌对情绪等问题。再有近年来医患关系不和谐,家属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均导致健康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2.2护士不了解家属健康教育需求,造成家属对健康教育不接受
护士未能熟悉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盲目进行健康教育,导致患者家属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从而使健康教育起不到作用。有些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运用医学术语较多,且一次讲述的内容过多,使一些从农村来的文化程度低的家属不明白讲的内容,又不好意思追问,从而使健康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3健康教育不及时,无连贯性
在本次调查中发生的比例最大。有些护理人员未能抓住时机,及时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如:健康教育不主动、间隔时间过长等,使家属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从而使家属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完成患者的治疗。
2.4护理人员精神疾病知识缺乏,不能满足家属需求
护理人员精神疾病知识掌握不足,在家属提出问题时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导致家属对护理人员不信任,健康教育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2.5缺乏沟通技巧
护理人员在开展健康教育时,不注意沟通技巧,在向家属讲解患者病情时,将患者病情及预后,说得太重或太轻,使家属产生反感或不重视。
3 对策
3.1及时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消除其不良情绪
由于精神病患者家属普遍对精神卫生知识缺乏[3],不能正确识别精神症状,对医护人员不信任,造成家属听从患者的意见,从而不能按要求完成治疗及治疗的中断;精神科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可能直接影响他们对精神科患者的态度。精神科患者家属在患者入院后,常表现出紧张、焦虑、痛苦,甚至不敢面对社会。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沟通,使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特点、注意事项,消除家属的紧张情绪,减轻家属的抑郁、焦虑、敌对、神经过敏等心理状态。从而使家属能够积极地配合医生对患者开展治疗。
3.2及时了解家属健康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由于精神科患者家属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对健康教育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尽量采用通俗的语言,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在进行教育前,要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由于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不一样,健康教育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根据家属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不同言语、程度及水平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3.3 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及时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
由于精神科开展整体化护理比较晚,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存在敷衍的现象[4]。因此,应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在精神科开展健康教育要及时,要有连续性。护理人员要抓住时机,积极主动、不断地向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可利用家属探视、短信、定期电话联系、书信等方式进行。使家属对患者的情况能够全面了解,对治疗产生信心,从而帮助患者完成治疗。
3.4 加强护理人员精神疾病知识、沟通技巧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些护理人员精神科知识掌握不足,不能满足患者家属需求,尤其是年轻的护理人员,由于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时间短,精神疾病护理知识学习的比较少,从而导致不能及时正确地回答患者及家属的询问。因此,应加强对精神科护士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培训,积极鼓励护理人员进行自学,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沟通技巧,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02.
[2]吕春梅,季兰芳.精神病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前后心理状态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3,19(3):191.
[3]李立华,李穗云,黄丽红,等.精神病患者家属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及结构调查[J].护理学报,2006,13(6):19-21.
[关键词] 护理; 健康教育;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1.3+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256-01
在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健康需求,通过教育活动,使患者掌握日常护理技能,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改变过去不健康的行为习惯[1]。通过对我院患者所接受的健康教育项目实施效果评价进行分析,现总结出健康教育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以及管理对策与各位同仁交流。
1 存在的问题
1.1 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教育角色的认知也不够全面 虽然开展整体护理后患者的健康教育被纳入了护理工作范畴,但由于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许多护士的思想还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阶段。把完成治疗、单纯被动地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看成护理工作的“硬指标”,而将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当成“软指标”。而且有的护理人员对教育角色的认知也不够全面,尤其是对健康教育程序的概念认知模糊。
1.2 健康教育缺乏技巧 病人刚人院,对环境的变化及角色的转变还未适应时,护士就行人院宣教,忽略了病人真正的需求;病人身体状况存在疼痛不适、呼吸困难等情况下,很易使病人对教育者及教学内容感到厌倦或抵触;对病人的感知能力、文化背景缺乏了解时,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1.3 教育内容与形式简单化 护士不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语言指导多,操作指导少,方式单一,内容不适用,对不同需求的患者缺乏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并符合患者个体化需要的内容,使护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1.4 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临床护士普遍专业理论技术水平低,知识面狭窄,且知识结构陈旧.更没有接受过有关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培训。护士缺编又严重,而患者的护理需求又不断增加,整体护理引进后,护理工作量逐渐增多,护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上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及较频繁的大小夜班轮转,使护士身心疲惫。工作繁忙时段护士根本无时间去对患者进行具体的健康指导,更谈不上客观地评估患者的健康需求。上述因素极大地制约了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高。
2 管理对策
2.1 转变护理观 护理人员要从狭义的传统的护理中跳出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上约束,进入全新的具有现代健康观,现代医学观、整体观、系统观、社会观、心理观、预防观的“大护理观”[2]。在未来的医院中,有无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系统,将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3]。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化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健康教育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地开展。
2.2 加强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 沟通是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工作。在与患者沟通时,要注意积极倾听,尊重患者权力,语言有针对性,使用恰当语气、语调、力求适时适度、通俗易懂。在患者沟通中,护士通过自己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及耐心,来创造一个充分信任感的气氛,并通过自己扎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增加患者信任感,与患者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护士才能准确收集到患者的相关信息,及时解疑答惑,解决患者所需。
2.3 掌握健康教育的时机达到有效指导 护士熟悉患者在疾病的各个阶段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另外,有些患者出于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类型及心理状态的不同,对健康教育时间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因此。护士还要根据患者的需求分时段进行宣教,避免在同一时间内一次性灌输,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4]。
2.4 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2.4.1 加强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要培养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能力,就要学习护理伦理学、心理、人文知识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并能学会关心他人[5]。在医院营造一种充满爱心的尊重,关心满足患者的需要为中心的文化环境,使患者真正得到人文关怀。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护理工作者要有持之以恒的工作信念和态度,突破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上的局限,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健康工作,担当起医院健康教育、健康保健、健康促进的重任。
2.4.2 规范训练提高开展健康教育能力 通过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班,提高基础理论水平。组织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系统讲解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让大家深刻理解其概念的内涵,把握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特别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另外要进行严格的专科训练,突出教育内容的知识性,通过系统的专科疾病知识的培训,使之建立全程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模式,从而掌握教育方法的技巧和原则,其重点是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治疗方案而异,实现教育的个体性和针对性,设计出适合个体需求的教育计划。
2.5 应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 避免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各病区制定专科健康教育路径,指导护理人员按计划和时间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路径,护士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逐项落实,以防遗漏,克服了以往健康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健康教育工作连续、规范、具体[6]。
3 小结
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与护士的专科知识掌握程度、健康教育时机、患者个体因素以及护士沟通技巧等因素有关,并直接影响着整体护理质量,护理部每月对健康教育项目实施效果评价进行分析,探讨在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边调查、边分析、边改进”对策,有针对性地加强护士专科知识培训;因人、因时实施健康教育;制定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引导护士掌握沟通技巧等,使患者健康教育有效性得到不断改善,整体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燕华.在深化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9(4):87―88.
[2] 黄平.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素质的培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40(8):71.
[3] 郑淑君,张振路,何穗芬,等.医院健康教育服务部作用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37.
[4] 田君叶,刘均娥,穆红.骨科住院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79.
社区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也是与社区居民建立密切联系,对社区居民的健康进行分类管理的基本方法。有效的社区健康教育既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可以通过引导社区居民采取正确的健康消费观念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投入小而收益大的卫生服务项目。然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的健康教育讲座居民的参与性较差,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继续存在,确保健康教育的效果,是社区医务人员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健康教育意识 对大多数社区医生来讲,健康教育更多的是负担,只有极少数人从中感到乐趣。
1.2 缺乏健康教育的技能及方法 有些医生在做健康教育时,常常“单口相声”或单纯的知识宣传。
1.3 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有的医务人员专业知识缺乏,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1.4 缺乏对居民观念的培养 目前,社区居民的健康观念往往是:有病先忍,忍不住了买点药吃,吃不好又忍不了再看病,看病要上大医院,预防没有,保健只是有钱人和有权人的权利,对保健与健康的关系存在模糊的认识。
1.5 缺乏与居民交流的技巧 有些医务人员在做健康教育时常常照本宣科。
2 对策
2.1 树立健康教育意识 在社区“六位一体”的全科医学服务中,健康教育占有相当重要位置,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人群疾病发生率。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健康教育是预防疾病最简单、最易接受、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全科医务人员应当把居民的健康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史命,把社区的健康教育作为快乐的事业。
2.2 提高健康教育的技能及方法 在上课前要了解你的听众的一般情况。在上课时要记住一点,我们对居民实施的健康教育,不是培养医生,也不是培养护士,只是想让他们知道一些预防保健知识,所以,在讲课时没有必要告诉他发病机制、症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危险因素等。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与医院里的健康教育不一样:(1)社区医务人员是在居民生活区域里工作,不是在医院也不是在工厂,所以每次来的人群都相对比较固定,即都是本社区的人,所以讲课要有连续性、要深入浅出,让每个人都好操作。(2)我们的教育对象有健康的、亚健康的、患病的,因此,不要单纯讲某种疾病。(3)在年龄上,老少都有,所以讲的内容要让参与者都能有体会和感受。(4)从领域上,可以讲生理、心理的,也可以讲社会的等。制定的健康教育题目应注意新颖有吸引力,要通俗易懂,不要用很多的专业术语。为吸引居民常来听课,每次最好设计一个独特的结尾。
2.3 医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做一名称职的社区医务人员,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储备,厚积薄发。比如,一名社区医务人员要认真学好“吃、喝、玩、乐”四种技能,我们在讲课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的小事来讲,把这些浅显的东西和它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把医学保健知识贯穿在其中。
2.4 加强对居民健康观念的培育 让健康教育在社区得到重视,必须首先转变居民的健康观念。转变居民健康观念的目的,就是通过普及自我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激励社区居民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反思居民对健康教育讲座的参与性差,可能我们不是讲浅了,而是讲深了;我们觉得很简单但对居民来讲是复杂了;不是讲少了而是讲多了,居民当时听了感觉特好,但回家后就什么都不清楚又说不上来了,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老百姓就不爱听。
2.5 注意与居民交流的技巧
2.5.1 注意保持与听众的沟通 演讲时,让所有听众都能清楚地看见你,有利于你与听众沟通,相互产生积极的互动,使你能及时判断听众的状态,以便及时调整演讲的内容和节奏。紧紧盯住对你有反馈的几个听众,有利于增强你的信心,同时感染周围的人。
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就业压力
一、绪言
随着当下社会的急剧变迁,青年学生的就业压力骤然增大,社会竞争也相应的变大,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价值观随之进入我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复杂的影响。作为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受到太多的刺激和诱惑,在面对生活和学习问题的过程中,当然就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譬如说自卑、苦闷、压抑、焦虑、恐惧,等等,甚至还有可能因此引发非常多的自杀事件。中职学生在当下复杂社会环境中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值得全社会来关注,而通过多种有效措施,及时地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
与普通高中不同的是,中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因为升学考试失利,未能获得读取高中的机会被迫选择就读中职。如果追溯中职学生的家庭状况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来自于农村,有的是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进入中职院校之后,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人际关系和追求的目标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原本平衡的心理结构也会被打破。与此同时,由于他们所处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期,同样也是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综合作用并不稳定的个时期,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态度也不够端正,甚至有很大一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开始扭曲,低靡消沉,没有积极进取的生活学习态度。具体来讲,中职院校的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1.容易产生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主要来源于社会评价。众所周知的是,受多种原因的限制,社会上的人都认为中职院校是次等院校,而作为用人单位来讲更是如此,过度的追求高学历,在和普通高等学校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很容易处于劣势的状态。很多中职生甚至觉得自己并不是正规军。虽然近些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人们也对中职院校和中职学生有了改观,但是传统的思想一直存在大部分人的脑海中,这种观念投射在中职学生身上,是他们很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我认同感。除过这个方面,中职生有很大一部分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好,和其他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压力也非常大,这也是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原因,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长期下去过度压抑自己的感情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由于自卑问题而导致的人格缺陷,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校园安全问题,这样的现象在国外随处可见,在我国的校园也时有发生,因此,需要中职教育着密切关注。
2.厌学情绪非常普遍
绝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学生都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甚至是学业上的失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挫败感,有的学生甚至会因为中考的失利,全盘否定自己,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任何的信心。事实上,这些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上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本来就有很大的距离,再加上长期的厌学,缺乏踏实认真的精神,这种恶性循环使他们越来越没有办法融入学习。具体的表现在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的动机不够适当,学习的方法也不正确等等,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下,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一有机会就逃课,在考试过程中采取作弊的方式蒙混过关,厌恶学习,反感学习,没有以一个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
3.择业焦虑现象非常严重
在当下,即使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更不用说中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也是中职院校学生最大的一个压力,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担心用人单位会对他们持有无形的歧视态度。在当下这种双向选择的市场上,之众生能否突出重围,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成为当下中职学生重要的疑虑。很多学生甚至会因此背上很重的心理负担,日思夜想,也为此紧张兮兮,心神不宁,一提到找工作就会恐慌不已,处于一种择业焦虑的状态之中。
三、改善中职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在当下,我们要向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负担问题,就需要按照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潜能,从根本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力创和谐健康的新环境
全社会都应该动员起来,为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一些政府部门也要投入其中,不断地完善各项文化建设,为他们提供健康的休闲娱乐场所,陶冶他们的身心,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
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良性引导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教师来讲,不仅要热爱和尊重学生,还要和学生建立起互相信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严格的要求学生,努力扩宽他们的视野,提高文化水平;在生活过程中,给与他们最大的关怀和信任,使他们树立起基本的自信心,并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
3.在中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中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渗透的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规划心理健康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分阶段的、有规划、有选择的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健康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心理知识,使他们能够重新认识到自己,强化自我的意识,辅助他们树立起更好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注意的是,要将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深入的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始终,最好是能够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和具体的班主任教学工作之中,帮助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正确乐观的面对学习和就业压力。
四、结语
受到社会观念和自身认知的影响,中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来讲很容易形成一系列的心理障碍,譬如说自卑、苦闷,等等,作为教育者来讲,要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尽可能地克服它们的自卑厌学情绪,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建立起稳定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中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中职学生的发展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等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辅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双重压力,促进克服心理障碍,乐观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晓.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2,(8).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308-0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迅速,2009年在校生总规模达1 280万人,已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的45%,但由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未能相应跟上,在观念和实践上还存在种种误区,教育效果不佳,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正确剖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对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上存在偏差。首先,社会认知存在偏差。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准确的定位与评价。家长们往往认为学生只要能上大学就可以找个好工作,而就业难的现实与家长的期望形成巨大落差,导致在校大学生心理焦虑。同时,中学形成的亚健康状况没有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导致部分大学生带“病”入学。其次,很多高职院校本身认知也存在偏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学生中存在的大量思想观念、人生及社会价值乃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另一种倾向是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主要是因为部分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以及与德育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
2.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目前很多高职院虽然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基本的专职工作人员,也购买了一些器材和设备,但是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部分高职院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软认识,只要学生别出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干多干少无所谓,很多高职院甚至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其实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渐进性,如果错误地认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导致问题的积蓄越来越多,出事将是迟早的事。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位不准。长期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治疗心理疾病的层面上,仅以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为己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尽管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目前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诊治而轻预防”的倾向。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各高职院校虽然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有一定的基本要求,但要求仍然不高。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除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和软件外,还要掌握一定的个别心理辅导、团队训练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这方面的培训工作,但师资薄弱仍然是制约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瓶颈。
5.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不健全。很多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了,心理咨询室也建立了,但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其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辅导员、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没有紧密的配合,校内的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不间断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跟踪、辅导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根据高职院学生的特点予以加强和改进,尽快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或互相替代。所以,我们既不能想当然地用思想品德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去取代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又应看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可以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各司其责,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非常必要。
同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重在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建立起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这种教育模式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人群的心理治疗、心理康复工作。
2.建设专业知识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航人,仅凭热情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一是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具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三是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为此,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对此,一是要建设一支心理辅导教师专职队伍。心理辅导教师主要负责学校心理健康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测,建立学生心理状况档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培训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辅导员要有计划地进行系统培训。
3.优化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指校园文化心理、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关系等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形成影响的校内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尤其应当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有利条件,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无裨益。
高职院应充分发挥各校的有利条件,挖掘潜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适宜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有条件的高职院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系统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心理健康途径,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科学对待存在的心理问题。其次,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每位教师都应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发挥其心理潜能,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学生的自卑情绪;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还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心灵,创设民主、平等的育人氛围,这不仅能增加信任,增进沟通,还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另外,高职院还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学术讲座、体育活动、文艺演出、社会调查和社团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感触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和谐的愉悦,开阔心胸、培养情趣,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培养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证明,给学生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不仅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在情绪上做到自我疏导。
4.构建立体交叉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由于高职院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院要及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以便更好更快地反馈学生信息,将学生的心理隐患干预于萌芽状态之中。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应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院级指导层。院级指导层由学院学工处直接领导,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以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为骨干,主要负责全院心理教育与咨询服务、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健康活动月的组织、学生朋辈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等工作。二是系级延伸层。系级延伸层由各系辅导员组成,主要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与引导,组织参加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自主开展活动;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学院心理中心进行沟通,共同商讨解决办法,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学生自助层。学生自助层由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班级心理健康委员、朋辈咨询员组成,旨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反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在学生中开展自助、互助活动。大学生心理协会可以积极展开各种心理活动,每年在校内也会开展多种活动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班级心理委员要建立心理信息报送制度,每周填写“班级心情报告”,汇报班级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况,及时将需要咨询的学生邀请至心理中心,定期参加培训,在班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心理沙龙、心理测验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范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03,(10).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社会的飞速发展促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多变,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大学生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和具体,大学生的发展压力特别是生活压力、学习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个人成才,更重要的是严重的敌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可能诱发违法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就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纵观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很不平衡,部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存在着思想认识误区、教育形式单调、受益面不广、专业师资短缺等问题。正确认识和分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思考相应的对策,有助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以便更好地调整自我、适应社会,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顺利成长、健康发展的目的。这二者之间既有联系,更有区别。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的重点是着重于人的社会化的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显然,前者更注重学生的思想,而后者则更侧重学生的心理。许多教育工作者误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或品德教育,在心理咨询中照搬套用思政或德育工作的经验、方法,违背心理咨询的原则、特有规律和要求,往往对咨询对象的心理产生负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途径单一,受益面不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
当前,高校已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实施起来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长期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内容,尤其是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哪些途径方式开展方面存在许多迷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多数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诚然,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和形式,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几个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心理咨询,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有的高校片面强调开设心理知识类课程,将心理知识教育简单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的科学分析不够。而有些高校在心理咨询中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这些错误倾向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3.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匮乏,队伍非专业化。
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不足,已成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的一大障碍。目前国外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比1500到2000,而我国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比较缺乏,从专业素质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应该是一支既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精通心理咨询辅导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但目前,我国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中专业出身者少,且兼职居多,接受培训、学习进修机会较少。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4.互联网带来的冲击。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工具,为大学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信息获取渠道,但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带来了一些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意心理迷失、角色心理混淆、交往心理失衡和道德心理失范,同时由于网络隔绝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互动,使得青年大学生在现实世界的孤独感日益严重,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这些负面影响必然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甚至影响着社会的心理健康、秩序和安全等。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挑战,积极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充分认识当前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根本任务决定的。
未来国际上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任务。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必须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塑造和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试能力,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身心疾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然而这一重要转变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将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矛盾,将会体验到伴随成长的苦恼、焦虑、郁闷、孤独、彷徨、悲观、失望和恐惧。大学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三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前提。反之,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三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3.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生理发育成熟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三、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两方面若配合得当则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使教育更有成效。对心理、精神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认识方面的研究和指导,对因这两方面因素交织而产生的问题,可以从心理方面切入。
2.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途径,扩大受益面。
既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开展针对个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重视课堂教学、课外渗透和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这些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径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大学生心理社团,以及自我、家庭和同学“朋辈”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建设专业化的队伍。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一批懂心理、会教育的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必须下力气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针对当前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的现状,必须下力气加强培训,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同时,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重视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网络发展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本身就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网上心理辅导,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顾虑,使学生主动讲出心理话,因而也容易取得明显的效果。针对大学生网上易形成道德心理失范,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同时要加强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工作,依法对网络进行管理,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网上监控。
总之,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跨世纪的高质量的人才,而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成材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这就需要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尽快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导入正确的轨道上,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川大学出版社.
[2]刘萍,方乐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3]刘以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与途径探索.福建青少年研究,(22).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改革路径
作者简介:王美娟(1979-),女,江西吉安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5-0019-04
高等职业院校为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审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这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亟需采取积极的措施,建立心理教育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健康良性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咨询工作成效不高
当前,全国各高校都积极地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开展了日常的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因为心理咨询教师水平的局限性,对学生心理问题欠缺正确引导,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没有实现常态化。此外,一些学生有心理问题但是不愿意去咨询,有的甚至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地址;一些学生虽然进行了心理咨询,但是因为没有理想的效果而对心理咨询的教师产生了不信任感;还有一些学生主动咨询,却遭到同学歧视以及嘲讽。针对此类现象的出现,细思极恐。对于多数高职院校心理咨询而言,仅仅局限于个体咨询,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但却与心理咨询分离,心理咨询专职教师仅仅局限于在咨询室工作。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对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但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及时地约谈问题学生,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尽早地解决,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检查[1],部分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较低、敷衍工作,并没有将心理咨询工作良性开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有效发挥。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的主阵地,是高效、快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主渠道[2]。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文件要求高校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的公共课程,并且还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延伸课程。然而,有调查显示,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是却安排了较少的学时,课时数远远达不到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似乎仅仅是为了敷衍“交差”。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根本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
(三)三级管理网络联动短路
教育部明确发文要求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而一些学校虽设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但因为各种原因经常性地出现联动的短路,不能有效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一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顺利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划分清楚三级网络管理的权责;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应付检查,虚构三级网络管理机构,实际工作中根本不存在这些机构;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轻“防火”重“救火”,因为在短时间内还没有出现心理健康恶性事件,故而忽视三级网络间的常态化联动;一些高职院校虽然配备了相应的工作场所和人员,但却形同虚设,长期没有真正地启动工作。短路的三级网络联动,不仅可能使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陷于空白之中,还致使心理健康教育疲软,陷入被动地对层出不穷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治疗的窘境,给学校的正常发展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可预料的负面影响。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不足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是其中不乏存在较多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1.在现有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缺失开放性的教学过程。虽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所采取的方法灵活多样,但是通常情况下都是在教室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室的局限性致使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存在一定局限,学校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的效果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可能被充分地激发。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存在欠缺。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没有摆脱“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模式,仍然是教师作为主讲人和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将少量的活动训练或者是书面作业布置给学生去完成,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当前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所采用的仍然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3]。近些年虽然出现了全新的高职高专教材,但是其内容仍然没有多大改变,而且缺乏直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c以及培养目标来设计教材内容。
(五)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有效开展并真正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现象。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忽视对学生的“软实力”培养,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偏重对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培养,重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对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1.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是本科学历,且其中只有少数是真正的心理学专业毕业,很多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转岗而来,甚至未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拥有心理学硕士尤其是博士学位的心理教育教师在高职院校中更是屈指可数[4]。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教育生师比过高。依据相关规定和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普通高等教育大学生的数量比例应该是1:5000,然而伴随着高职院校学生规模的不断地扩充,专职教师却不见增L,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没有达标,师资紧张、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增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力不从心。
3.高职院校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良莠不齐,且存在较大的流动性。一般来说,辅导员或班主任是构成高职院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主要成员,而在高职院校中专职从事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只占极少数,大部分都是由专业课的教师担任,教师成员的不固定[5],使得难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工作能力。
4.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系统性长远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人才引进计划中不受重视,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也是缺失的,通常是在教育主管部门有强制性的培训任务分配时,心理教师才会有机会参与专业学习和接受相关培训。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路径
(一)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应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教学改革的开展需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需依据心理学的规律,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6]。教师要整合以及合理筛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识别、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调节技能,还需要积极地开展第二课堂,将学校的大学生生活事件、校园广播、集体活动以及心理咨询室等教育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大胆地将学生引出教室,突破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动机,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样的教学改革,在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还可推动校园文化、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联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促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勃勃生机有效激发。
(二)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充分支持
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深刻认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及重要性,立足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战略高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地列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议程中,统筹安排以及长远规划,在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除此之外,学校的领导还应该及时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新办学思想及教育观念,将学校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积极地整合起来,重视针对所有学生的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7]。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高职院校应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作为核心枢纽逐步地建立和完善起来,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建立校内外专业机构及时援助、学生广泛自主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体系,学生工作者努力配合,校团委积极支持、学生处实际牵头。从而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的协调,形成合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明确的指导思想、可靠的组织保障、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及可行的制度保障。
(四)打造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要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及科学性[8],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效、规范以及科学地运转,高职院校就应该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1.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应该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焕发活力与生机[9],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建立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为了促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稳步提升,应该建立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关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增强教师奉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归属感、价值感、成就感和自信心,通过学习培训稳步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3.严格把控专职教师“进口”关。对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不断增长的学生人数,以及增长缓慢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引进人才,不断扩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尊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律,将专职心理咨询人员的比例逐步上调,并按照专业化的要求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严格选拔专职教师。
在当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存在心理咨询成效不佳、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教学有待改进以及三级管理网络联动短路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积极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打造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科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体系,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还应开展有效的督导评估,科学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办事公道、坚持原则、政策性强以及专业性强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专家队伍,建立常态化的评估监督机制,将评估的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校,限期整改,适当推行奖惩举措,切实做到以评促改,从而积极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该项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亚云.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9-122.
[2]周虹.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7):135-136.
[3]姜珂.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5(8):94.
[4]张丽花,罗建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21-122.
[5]熊怀芳.基于辅导员视角谈高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培训,2016(4):166.
[6]方瑗.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亚太教育,2016(26):77.
[7]彭晓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90-93.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是: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专业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规范;消极倾向显现,研究不能全面发展;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今后的研究将更广泛而普遍的开展,并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证探索;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多种方式相结合,继续探索发展性的教育模式;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教育体系,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军校学员具有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人员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负荷,面临更强烈的心理压力,要求具有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劳、干扰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军校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军校学员良心理健康的任务刻不容缓,但由于学科建设和培训制度远远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不少人在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自理学知识培训的情况下便仓促上岗,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展开。
一、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问题
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尽管在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的历史短、起点低,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在研究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性研究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除此之外,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指导,从而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因脱离实际而价值不大,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因缺乏科学指导而盲目运转。总体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水准不高,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现象严重,缺乏系统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2.专业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规范。由于某些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目前中国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都是借鉴国外现成的量表作简单的调查和一般性验证。在选择研究的工具上,国外常用的有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其中MMPI在近几年用得比较广泛;国内常用的研究工具大部分来自国外,主要有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16PF、EPQ、SAS(焦虑自评量表)、生活事件调查问卷等,最常用的是SCL-90。但是SCL-900的常模是1986年研制的,而且样本量仅为1388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类量表的局限性和可靠性也逐渐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
3.消极倾向显现,研究不能全面发展。首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倾向,导致研究不能全面的发展。如个别化倾向、医学化倾向、片面教育化倾向、万能化倾向等等。咨询和治疗上。使得研究工作越走越窄。其次,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有疾病的患者,用一些医疗的方式对待那些心理问题并不严重的学生。最后,一直都有学者在探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的问题。但研究者多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角度出发,分析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工具价值,没有把两者放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终极价值缺乏关注,在模式构建和机制创新上探索较少。
4.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已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国而言,其研究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研究相对集中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来选择研究对象。因此,有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主要为研究所和军校)的城市,当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能受到较多关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这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区研究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省市,研究数量少的地区其研究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
二、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会日益深入和广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理论体系,指导实证探索。任何研究都要经历理论探索阶段,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不例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关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模式以及心理健康标准等理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这些理论建构虽说没有完善,但基本上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相信今后一段时期,这些理论体系将更加完善。正确的理论,必然要指导实践。目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逐步走上了实证研究的道路,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诸如个别、团体心理辅导或咨询、角色扮演训练、课堂教学、情景练习等不同方式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但这些研究成果还远远满足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的需求。因此,今后在完善的理论的指引下,实证研究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流趋势。
2.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格类型的人进行与之相关的教育。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及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年级军校学员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是对大学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习与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学员则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与事业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三年级学员主要为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学员主要恋爱问题及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从年级看,四年级学员的心理问题要多于二三年级大学生;从地区看,农村贫困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全貌,针对他们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咨询和治疗,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结合多种方式,探索发展性教育模式。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要对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促进,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健康地成长和良好地发展。面临着国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趋于整合的新趋势,当务之急应加强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积极开展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军校学员对挫折与生活压力的心理承受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军校学员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所以,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尽快从被动转向主动,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相结合,且以发展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使军校学员心理和行为问题能防患于未然或化解于萌芽状态。
4.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随着观念的更新、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会获得更广泛而普遍的开展,由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扩展到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另外,研究也将涉及到所有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有关的方面如: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精神疾病及生理问题、一般心理健康、转业、心理辅导及治疗、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人格特点等。不仅如此,服务对象也将进一步扩大范围,从学校逐步推广到社会,不仅重视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关注教员、家长及监护人等的心理健康,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面实施和普遍发展。
5.健全教育体系,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军校学员树立思想、确立“三观”,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但部分军校学员心理发展中存在问题,将对其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今后各军校应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军校学员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考察,探索军校学员心理品质发展与思想道德发展的有机联系以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优化及完善。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的基础上,构建新形势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模式,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金彦,王建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34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及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变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高校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忽视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和密切配合下,才能顺利进行。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与立法机构应该既是各类教育法规的制定者,又是贯彻执行法规的监督者,然而,由于立法机构至今仍没有出台任何敦促高校必须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法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许多文件常常不能被高校及时、有效地贯彻执行,出现“高校不急,主管部门急”的反常现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执行主体的高校,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行者和实施者,但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却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在这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是为了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发展需要,而是“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实施素质教育的粉饰品和应付上级检查及汇报工作的美妙装饰物。
2.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在课程改革之后,在全国通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这部分内容也仅仅是在第三章中有所体现。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
3.方法、渠道单一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一线辅导员更多的被视为“消防员”,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单一,手段落后,轻视对重点群体心理危机的主动介入疏导;在体制机制上,缺少一整套稳固长效的心理问题排查、心理异常学生管理、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心理危机干预、跟踪、评估的工作机制,亟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综合体系,进一步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队伍不齐且缺乏专业化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多样,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配备齐全专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医务人员,另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由于他们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足,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有的误导了该工作的发展方向,甚至,有的还给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在未来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将逐步实现专业化。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相应对策
1.充分认识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通过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各自的侧重点。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机、人生态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偏重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它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更关心学生合理的内在需求,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更强调在社会规范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可以修正以往单纯通过灌输说教而忽视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做法,有助于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过程,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学性。
2.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入课堂,可缓解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提高了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水平。比如,学生心理档案实现微机储存、管理和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心理测量软件的使用,使测量更快、更准确。另一方面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可以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可以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可以构建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会诊疑难病症,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网络上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等等。
3.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
高校系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意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来,而是要更好地体现二者的互补和统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取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可以采用校园网络平台、学术讲座、团体咨询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我们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少源于心理问题。加强心灵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出问题的根源,再从思想上加以引导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5.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我们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少源于心理问题。加强心灵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出问题的根源,再从思想上加以引导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720(2009)35 - 1873 - 01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人民生活水平及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要求维护健康寻求卫生知识和自我保健日趋迫切,尤其是基层医院,医疗条件差,人们缺乏卫生知识,自我保健意识薄,因此开展健康教育及卫生指导工作至关注意,本文就我院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 存在的问题
1.1 病人及家属对疾病认识不足,由于农村部分地区卫生条件差,自我保健意识淡薄,长期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偏食等影响人体健康,加之经济条件受限,致使病人的需求仅限于求医生治病解除痛苦,对护理人员的宣教漠不关心,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1.2 出院指导内容简单,抽象,病人不易接受,少数护理人员对出院指导的意义缺乏认识,只重视书写病历,出院指导内容较笼统,如: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定期复查等,病人不易接受。 1.3 护理人员业务,文化素质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护士缺乏有关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难以与病人沟通,不能及时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
1.4 护理管理上缺乏检查督促,使之流于形式。
2 对 策
2.1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根据病人的文化水平,采取易于接受,简单易懂的形式,如:图片,版报,散发小册等,主动对病人进行宣教,使病人在治疗的同时,获得防病,治病的知识,变被动地接受治疗为主动地参与医疗与护理过程,护士注意收集卫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卫生宣教提高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自觉纠正不良习惯,排除不良因素,如:劝慰慢性支气管炎及肺结核病人戒烟,保证病人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身心尽快康复。
2.2 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除要求护士有责任感,同情心外,应迫使护士读书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养,选出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参观学习,开阔眼界,科室组织在职培训学习有关整体护理等知识,并鼓励护士克服困难,积极参加高护自考,系统的学习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知识,不断的拓宽知识面,使之具备良好的知识和文化修养,经常深入病房,接触病人,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交谈,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
2.3 制定各种疾病的出院治疗卡,应根据病人的接受能力,尽量避免用医学术语,内容要具体,如:饮食的种类,活动的强度,诱发因素,自我用药注意事项等,在病人住院期间就要进行指导,让病人了解和掌握出院后自我护理方法,以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三级网络 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41-01
近年来,高校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亦采取了各种措施诸如开设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现实情况是各项工作泛泛且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学生、与学生进行最及时最有效的沟通联系。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三级网络体系,期望以此来预防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而该体系在现实中是否真的能起到作用?该体系又存在哪些不足呢?本文将进一步探讨。
一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现状
心理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在2001年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出了指导意见,指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和内容、原则、方法,要求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等,同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成体系。
各高校在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过程中,提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可大致分为三个级别,学校―院系―班级。旨在构建起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使心理健康预防工作做到了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三级网络体系的工作任务。校级预防体系为第一级,一般由校级领导、学生工作负责人、心理咨询老师、医务人员等构成,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主要负责研究、规划和制定危机事件处置方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进行评估,指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院系干预体系为第二级,处理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筛查问题学生,进行初步危机干预,并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与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在日常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班级心理委员为第三级,在二级干预体系指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负责在本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简单的朋辈辅导,并及时发现、报告学生的异常行为。
二 目前,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危机干预的主体来说,更多是针对学生工作者即辅导员、班主任如何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对在危机中的工作任务的研究,例如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心理疏导、通知家长、医院转介、危机排查等。在这一系列危机处理步骤中,第一步:及时发现是危机干预的重要部分,遏制了源头危机也就能避免,但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就成了一个问题:处在第一级的学校领导层、心理咨询中心等因为与学生的接触有限,不可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第二级的学生工作者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也不太现实。大多数学校内,学生多由辅导员直接管理,一个辅导员往往要负责几百个学生的日常事务,琐碎而繁杂,因而辅导员很难做到完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状态,这就很难及时发现心理危机者。个别院校有班主任辅助辅导员管理学生,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般班主任都是兼任,除了班主任之外还有其他工作任务,如教学、行政工作等,他们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也很有限,做到完全了解很不容易。虽然有第三级工作体系――班级心理委员辅助二级网络体系的工作,报告异常学生的情况,但学生群体多以宿舍为单位而形成封闭的小圈子,心理委员不足以洞察全班的情况。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也有一定难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若不被班里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便存在很大的阻碍,甚至不被人理解,认为他们是打小报告的人,更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朋辈辅导。
三 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心理健康常识方为解决之道,就像每个人都知道感冒是怎么回事,知道感冒了该如何处理,让心理健康知识尤其是其中危机知识成为每个学生的常识,以便学生在遇到危机问题时,大脑中有相关的知识储备,知道该怎么办,至少知道出现危机问题时应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者同学、老师的帮助,不至于任由问题发展严重下去。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现有的教材少有涉及危机应对措施的内容。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或情绪体验是危机前兆,没有告诉学生出现危机后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将心理危机常识以小手册的形式发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了解心理危机常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采用小手册的形式,简单便于携带,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率。手册内容可以以高校常见心理危机问题为主题,以心理危机发生前的行为、言语上的征兆为内容,告诉学生若周围同学有类似表现请及时报告老师。告知学生危机发生时的应对措施,例如危机发生时要及时求救、言语劝阻、急救办法,怎样和心理危机者谈话等。
通过该手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常识,可以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危机,以便学校第一时间采取相应危机干预措施,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另外,学生也可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更好的把握,当自身出现心理危机时,能及时寻求好友、同学及老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