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重视表象获取的培养,丰富知识的积累
(一)直观取象
作为思维加工的基本材料,表象直接影响着思维加工的质量与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可以向学生展示桃核这一实物,然后引导学生来模仿文中所描述的鲁直、苏轼、佛印三个人物以及舟尾两舟子的神态、动作,而后要求其他同学进行仔细观察并以语言加以描述。又如:教学《口技》一文时,可播放录音,也可剪辑《巧奔妙逃》这一影片,向学生展示影片中的口技表演。这样,让学生在可感、可视的方式下对表象进行获取。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各种感官起充分调动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鲜明、准确的表象。如:通过身体运动智能,引导学生表演、模仿;通过视觉空间智能,帮助学生仔细、认真地观察图像、自然现象、录像、实物、颜色、模型等;通过音乐智能,使学生欣赏文章的背景音乐、朗读、唱歌、打节拍等;或利用多媒体,抑或综合运用各种智能等直观教学方法,以促进表象的丰富。
(二)表达表象
1、形象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这要求主体可以对表象材料、表象特点加以比较、分析、归类、选取、组合等,使其为主题服务,同时体现材料间的序列逻辑,将其形象特征变得鲜明化,使其更生动化、集中化,极具本质概括性。例如:以“母爱”为主题的与语文写作,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选出与母爱相关的内容,再删去和主题没有密切关系的材料,如: 关心与友爱邻居、工作尽责尽职等材料和“母爱”这一主题无关,则应舍弃;而如: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指正等材料,可以体现出“母亲爱孩子”,则应保留。面对不同材料,应选出最能够服务于主题的材料。因而,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选取法、比较法,将所有材料进行比较,选出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舍弃无关的。
其次,还有组合法、归类法等等,教师也应该加以重视与指导。其中,归类法即一一罗列出与事物本质有密切联系的材料,实现举一反三。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将塑造的形象相同的课文归于一类,例如:教学《范进中举》时,教师可提问:在我们所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哪些人物受封建科举毒害?然后学生想到了先前学过的《孔乙己》,将其人物形象、文章主旨归为一类,这样,培养学生对形象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回想能力的培养
回想是一种再现的想象,就是对已有表象或所经历的事情加以重新提取,这是表达表象的前提。在分析与综合形象材料与材料特征后,利用回想可以对表象进行准确再现。在语文阅读中,有不少景物、人物、场景等的描述十分传神、生动,具有代表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记忆。同时,不同形象可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再现。如背诵、反复朗读、游戏、默写、制图等,并尽可能客观、准确地对事物进行再现。如教学《核舟记》时,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一人为人物雕像,而另一人进行描述。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利用故事法将故事情节进行再现。
二.强化联想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想象思维
第一、对比联想。对比联想也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比联想指由一事物而想起与其相反的事物。通过对比联想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形象的理解与印象。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对比联想可以使学生头脑里的表象更为丰富。
第二、相似联想。相似联想指把握文字之间所描写的事物、情景的共性、相似性。如诗歌中,不同表象可以表现出相同意境。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联想,增强表象加工能力,提高想象水平,甚至可以描绘出类似情景。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079―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正极大地改变着语文教学模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古诗词教学以及作文教学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S导图也称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它是康乃尔大学的Novak(诺瓦克)博士在1960年代着手研究的一种教学工具。此后它成为盛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思维工具,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将知识可视化,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促使学生大脑有效地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二、思维导图使古诗教学充满意境
1. 思维导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低年级的古诗《江南》教学中,学生初次使用思维导图甚觉新鲜,他们先在纸上画了个又大又绿的荷叶,稚嫩的图画尽显童真童趣。在这些碧绿的荷叶上,学生又用铅笔写了几句生动的诗句,粗粗细细的汉字笔画写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在这些荷叶之间,学生还用粗线条勾勒了几条小鱼的活泼身影,这些鱼儿围绕着美丽的莲叶嬉戏玩耍,像诗中的游鱼一样自由自在。学生第一次使用思维导图,虽不是很明白什么是思维导图,但充满诗情画意的图已经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喜起来。事实证明,思维导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2. 思维导图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中年级学生采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引导他们的思维。在中年级的古诗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法,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在他们的思维导图中,笔者看见了许多美妙的画面,在文字的衬托下,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理解抒发得淋漓尽致,有个可爱的小男生在图上画了美丽的荷花,清澈的湖水,然后在两片碧绿的荷叶上,完成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书法体抄写和《赞美你――西湖》小诗歌的表达,古诗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完美结合。漫步在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情境中,杨柳依依,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柔,山色空蒙的奇,初晴后雨的喜,淡妆浓抹的美,都跃然纸上,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令人沉浸在岁月悠悠的美好时空里。在这样的氛围中,古诗教学轻松愉悦,不用逐字逐句地分析,美景美文已经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3. 思维导图是理性概括的基础。在高年级,使用思维导图能做到理性拓展,思维直观活跃,如在教学《乐府诗集・长歌行》中,笔者继续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模式,鼓励学生用一边构图一边理解的方式完成。学生把这首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学生画上了太阳,葵花,小草,一幅“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图画就跃然纸上,十分生动形象。画笔一转,季节轮回,第二部分就出现了“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的漫天秋叶,气氛场景一下子萧条冷清起来。当然最有趣的要数人生哲理的感悟,画面上先出现最后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截然分明的情景对比鲜明,紧扣主题。而思维导图的最后落脚处是一个伤心欲绝的老人画面,他感叹光阴似箭,自己学无所成,只有白白地伤心后悔罢了。最后温馨提示的箭头,再次告诉每个阅读者“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重要性,整首诗的主题内容就这样娓娓道来,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轻松自如。
三、思维导图使作文教学变得驾轻就熟
关键词:信息技术;必然性;探究精神;审美情趣;学习资源
《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语文又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自觉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语文教学应积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的必然性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如果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所以,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有机结合,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画面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这是时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学生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驰骋,激发学生强大的求知欲望。
信息化语文教学可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的活跃思维。
三、利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精神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起于思,思想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究、去创新。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大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培养思维求异性的有效途径,对同一思维的对象不拘泥于惟一答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层次上做出立体的交叉答案。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还要依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教学环境和气氛。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就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这样的教学环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课文,如果教师注意挖掘这类教材的“潜能”,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质疑情境,就能引导学生突破书本知识和已有经验的禁锢,使他们在不断寻求书本新答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对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事半功倍之效。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然而,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
在讲解课文中,恰当地运用录像、电影、投影可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功效,也易于重点的突破。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也为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教育可使学生的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成为能够感受欣赏美、认识鉴别美、培育创造美的身心健全、能力完备、品格高雅的人,语文较之其他学科,最富于审美特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审美心理特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审美情趣。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组合,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通过声光电强大的交互功能,形象化、动态化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信息容量,营造审美情境,收到情感体验、美文欣赏、语言积累等立体化的审美效果。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要合情合理,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语文教学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先进手段来使用。但是,语文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挖掘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它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努力寻求各种教学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和发展,促进语文教学素质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
3.《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方式的
4.《语文》(教材)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维可视化运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理念和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创新思维能力,也可以使学生进行更为有趣且有意义的语文学习。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概述
概括来说,思维可视化技术就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我们本来不可视的思维转化成我们可见的状态,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本来只能口述或者无法表达的思考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转化成一些流程图、模式图等,将本来抽象的思维转化成具象的图示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可以说是一门具象化的学科,因为其主要教学材料,例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描写的常常都是某一具体事物或者某一具体情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语文又是抽象的,因为其表达必定是文学性的,而文学本身就是抽象的代名词。学生有时无法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而这时,思维可视化技术就派上了用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可以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去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能够更主动地去学习。
二、思维可视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其实简单来说,思维可视化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就是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更为形象和生动的情景或者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语文课堂生动起来,用更为形象有趣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而其中又有一些具体的措施。
(一)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设置教学情景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情景的设置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语文教学的教学材料大多是一些以现实情景、事物或情感为基础的文学作品,而教学情景的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共鸣感。思维可视化技术则可以时语文教学情景的设置更加形象、生动、有趣。
例如在学白的《蜀道难》时,由于是唐代的作品离现在较远并且是文学性较强的诗歌体裁,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并且,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蜀道“难”,而李白叹蜀道难又是为了什么。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设置一个合适的教学情景来进行课前导人并且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比如,教师可以播放关于蜀道的纪录片,将视频剪辑成适合的长度,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重点部分进行播放;或者在带领学生学习诗歌时适时在PPT课件中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对蜀道难的“难”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思维可视化技术融人教学中,能够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为了帮助学校进行理解,教师也可是将《蜀道难》这篇诗歌的行文思路和理解思路整理成类似流程图的线索图,在PPT课件上展示,以线索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也能将整篇诗歌串联起来。
(二)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系统思考
在语文学习中,形成一套能够独立进行的、完整系统的思考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其实是十分容易的,因为教师总是在提示,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学生自己的,或者说,学生并不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一旦教师的角色离开或缺失,学生就不能自己形成完整有效的思路,这也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而思维可视化技术的运用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研究
一、前言
近几年,多媒体逐渐走进了初中的语文课堂中,从而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情景、内容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使得初中语文教学更加具有现代性和灵活性。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情景化,而且也能够实现语言学习交际化。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遵循以下的原则:(1)科学性;(2)辅;(3)交互性;(4)统一性;(5)求实性;(6)有效性。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二、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误区
1.可以使得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得到增加,从而使得教学难度得到降低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增加了文言文的学习,这就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性材料把握不充分,从而就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直观的感性材料,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文言文感性材料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并且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难度。
2.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这样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空间。在多媒体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灵活变幻的场景对直观的知识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多媒体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多媒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不断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使得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指导,最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3.多媒体和教师的有机结合,能够不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多媒体教学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音乐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参与到学习中,学生在进行有意和无意的知识记忆,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多媒体的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和教师的结合,能够加快学生对陌生化知识的记忆,从而使得初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4.通过人机交互,获得教学反馈
通过计算机和教师的互动,这样在语文课堂中,可以使得教师或学生能及时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及时地检查教学或学习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这样可以实现“一对一”的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5.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由于每一个学生具有不同的家庭和社会背景,除此之外,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的目的、动机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速度和程度存在差异。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然而在现代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并且为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选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具体情况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度,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居于一个主动地位,从而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并且能够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6.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尽完善。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正确理解多媒体教学,不可一味地依赖,进而造成学生学习效率的降低。必要的板书不仅可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而且可以融洽地协调学生的接受程度。此外,多媒体教学应注重灵活多样,将有助于扩展学生思维的素材,加以运用,避免生搬硬套。
三、结束语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重大影响。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能够使得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得枯燥无味的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聚焦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并且也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为了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更加富有激情,这就要不断改变语文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语文教学更加具有时代性。
参考文献:
[1]梁聪.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农村初中语文教学[A].第三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论文集[C],20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元化 教学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分析
从初中语文教学角度和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角度来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化教学主要是在语文教学环节中,通过不同方面和不同教学方法进行系统性的语文扩展教学,从小学语文知识层面而言,初中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读写背诵,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了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强化学生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各项素质。多元化可以说就是思维的多元化。具体而言,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最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进而让学生们掌握多种思维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跃,而且还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深度。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学现状,在把握语文教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来有效提高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所谓教学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对语文教学方式设计层面,还具体包含对语文学科的基木性质、思维形式以及教学方式的清晰定位,按照不同角度对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多元化教学方式合理科学安排为基础,创新语文教学系统,进而从根木上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与理解。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大行其道,不仅没有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还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造成很大的阻力,所以从这一层面来分析,通过对学生开展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可以缓解当前语文教学压力,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从促进教师发展角度来分析,初中语文利用多元化方法开展教学,能够促使语文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性系统的学习,有助于教师团队开展教学研讨,让更多教师能够通过自身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来开展工作,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更加趋于规范化和多元化。由此可见,多元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显著特色,其方法可行性很高,值得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推广应用。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性特点的学科,需要在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渗透,由于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概率不高,所以在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发展中要注意促进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在读写模式的基础上,促进语文知识面的更加广阔,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阅读能力以及综合探究能力都有所帮助。另外,按照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语文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对学生人格索质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文学索养以及情感因索的培育,所以只有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要合理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改革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才能更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思路的开阔,进而有效引导学生利用多元化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措施
多元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多元化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才能更好进行多元化教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多元化发展。
(一)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
由于初中语文的教学是对语文知识进一步深化的阶段,应保持学生思维的拓展和丰富,所以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应用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且不容易纠正。实施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需要结合具体教学现状精心安排,结合当前初中语文相关课程内容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合理设计教学方式,进而有效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实践教学。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有效保障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充分肯定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对于新问题新知识的进提问,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感知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语文学习热情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们应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来有效保护学生们的学习情绪,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促进学生们学习能力的巩固提高。结合以往语文教学经验和最新的教学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观点,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不能将教师自己作为教学主体而是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才能更好保持学生们积极的学习热情。同时在语文写作等课程中,要注意脱离课堂束缚,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比如带领学生进行实践采风,帮助学生增强实践体验,提高学生们的语文写作水平。
(二)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讨论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组讨论。教师针对语文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可以将其放在教学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将学生们分成不同小组,让大家进行分组讨论,进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语文问题的独立思考,进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出发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对语文能够从多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具体而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讨论教学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环节,从课程设置来分析,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在语言表达能力层面上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讨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多设定一些多元化的讨论题目,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践,才能更好提高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让学生保有积极的学习情绪。同时在分组组织辩论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有效避免学生能力不一情况的发生,有效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
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需要结合具体教学现状,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反馈及时对学生进行合理指导。由于初中生的自尊心较强,因此在对学生们进行指导点拨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直观点拨,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情景点拨和联想点拨,可以有效提高指导效果。
通过言语鼓励或者行为激励,让学生联想到教师指导点拨的深意,从而激励学生们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能力的提高。当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及时帮助,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确保学生理解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再进行下一个知识内容的学习。初中语文教学主要内容就是分析和理解语文课文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结合多元化教学的要求,可以在教学方式层面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想象力等能力进行着重培养。比如在引导学生们理解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可先进行文章分析让学生们从内容上理解,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内容,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针对同一个观点进行全方面的内容理解,甚至还要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分析。比如在语文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采用思维多元化方式,从不同角度合理引导学生科学看待问题,甚至不同学生对于同一个题目都会存有不同的观点,这些都需采取分析、指导、讲解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写作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实施多元化的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还可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得到广泛重视,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但是一些学校在语文教学方面仍然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发挥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将多元化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黄盈.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小作家选刊,2015(26):146-147.
[2]徐独佳.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究[J].文学教育(中),2014(10):7.
[3]钱英.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课外语文(下),2015(04):4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在教学中所具备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小学的语文教师必须对自身教学的理念及方式等做出转变,重视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发挥,进而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小学生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展。这也就要求我国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并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进而切实有效的实现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转变语文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化教学要求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的转变自己与学生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轻松和谐且有利于对其创造性思维加以激发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活跃性。针对这一目标,就要求小学的语文教师对自身的语文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使自身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所占的主体地位转变为能有效对学生进行引导的主导地位。因此,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充分的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语文能力等深入的了解,以采用与之最相符的方式并设计学生最为适应的教学方案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及在课后与学生的相处中,语文教师还应与学生之间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来保证能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进而及时有效的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引导的方式加以解决。
二、语文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发挥而言,兴趣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就要求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这主要是因为,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保持足够的兴趣,那么其便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并自主的对语文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而这往往对提高教师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其自身语文学习的效果也有较大的帮助。除此之外,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激发,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能合理的对教学的时间进行安排,并根据教学的内容适时的进行情境的导入,让学生在与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的情境中更加深入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激发,以使学生更加e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进而是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等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将多媒体设备充分的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的对多媒体设备等进行运用也是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方式。就小学生的年龄层来看,其已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然而从现实的教学情况来看,其思维能力往往并不能全面的对语文小学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认知,此时,教师也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其他的工具来对帮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与了解。这也就要求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多媒体的设备进充分的运用,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图片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元素进行展示,进而教那些学生所难以理解的文字转化为更加直观具象的画面,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解。与此同时,多媒体设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充分结合也能更加有效的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加以激发,并更好的引导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往往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及发挥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有着重要作用。
四、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内容来看,其设计的范围往往非常管饭。对小学生而言,语文的教学内容与知识业往往与其实际的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就要求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切实有效的打破语文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并将语文教学外延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生活体验来对自身的语文素养及能力等进行强化。因此,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探寻教学的素材,将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之间紧密的结合,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内容来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除此之外,小学的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来来发挥第二堂课的作用,比如通过春游活动或者是名胜古迹参观活动的开展来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熏陶,同时活动之后要求学生利用作文或者是日记的方式进行记录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切实有效的对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行发挥,就要求教师能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兴趣的激发,并通过多媒体及开放性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来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转变,进而在语文教学中以兴趣为导向对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以激发,以切实有效的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学龄初期的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他们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表象,运用表象进行直觉的“形象思维”。运用多媒体的音像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
在识字教学中,笔者就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在公园玩的照片制作成PPT,配上乐曲《郊游》。笔者一播放PPT课件,学生的眼球立即被吸引了,他们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接着笔者出示课文插图再现公园的美丽情境,对学生说:“看,公园到了!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什么呀?”学生一边比画着,一边说着自己喜欢玩什么,怎么玩这些设施,在他们那一张张笑脸上,笔者知道他们已经把词语和实物联系在一起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启心智,不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使其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2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朗读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朗读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可是面对篇幅较长的文章,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就会开小差。梁妍在《教师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一书中提到:“一般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也都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加强直观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剪辑、微机等各种多媒体手段,把无声的变成有声的,把无色的变成有色的,以此来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给学生带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理解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分析这个落差,搭建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地利用多媒体,化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间建立起联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
如教学《春到梅花山》一文时,由于低年级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也没有去过梅花山,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无法理解“片片彩云”“晶莹透亮”这些词语。在教学时,笔者将从网络上搜索到的梅花山的视频文件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对梅花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形象到感受到盛开的梅花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片彩云;然后再来个特写,让学生看一看一朵一朵的梅花花瓣上滚动着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的景象,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些梅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梅花在闪闪发光。”有的说:“阳光好像透过花瓣。”这样就从感官上认识到“晶莹透亮”,这比起教师费舌地讲解形象多了。
4 运用信息技术,指导学习生字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78-01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以具有形象生动、逼真直观的特点的多媒体教学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被普及和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作用极大。
1、运用多媒体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多媒体教学中的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2、运用多媒体化解语文教学重难点
传统的生字教学,学生学起来无趣,教师教起来乏味,而且低年级学生识字记忆较快、回生也快。特别在汉字中,又有许多音形相近的字,学生极易混淆。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那么这些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学生因为年龄小,见识少,他们是凭借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难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入情入境,而多媒体可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模仿学习,此时多媒体就成了学生朗读的榜样。这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学生读好课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
二、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多媒体教学犹如一柄双刃剑,关键是如何使用。正确做法是: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力避对形式多样的插图、动画等因素的一味追求,对课文内容、所选素材自觉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多媒体的负面影响。
1、课堂主动权不应让位给多媒体课件
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教师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教学媒体也应该是学生发现、探究新信息的工具,而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教师应充分利用素材,制作成适合教学实际的课件,向学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随着课件的展示、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2、避免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与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冲突
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在阅读过程中唤起以往的情感体验,融入新的乃至突发的情感体验,从而完成对文本意境、形象、情感的再创造或再体验。而在多媒体教学中,部分教师则将文本中的景物、人物乃至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都一一呈现给学生。固然,学生是得到了直观的感受,但学生对人、物、景的印象都固定在了某个特定的人、物、景上,自身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就遭到了扼杀。
3、花样繁多不等于教学生动
有些教师把多媒体教学程式化了,课文被教师肢解成图片、文字等形式。实际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多媒体教学的实质。
4、避免多媒体制作的程序化与语文教学的灵活性的冲突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小学语文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思想、知识和语言,去阅读,去分析。这就决定了课堂上会有许多不定性,教师必须随机调整课堂结构。
5、莫把“课件”制作当“备课”
制作课件往往花去很多时间,致使很多老师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甚至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而事实上,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扫哒满意教学方案的过程”。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运用多媒体
1、抓住学生理解需求的时机
教师不要轻易把难点、矛盾交给多媒体,不要盲目的用知识的形象化代替知识的抽象化,应让学生充分进行思维活动,以免阻碍小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语言转换;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53-02
作为既有术语而言,“语言转换”在语言学上有两个来源:一是指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翻译,一是指心理层面的语言融合和生成。近年来,语文教学在关于语言学习的论述中,也频频用到这一术语,但“语言转换”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淆性,所以就需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对“语言转换”作出有针对性的辨析,同时也进行应用策略的分析。
一、“语言转换”在语文教学中的涵义
从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关于“语言转换”的概念,其涵义是应当更偏向于语言学上的“翻译”,即将同一个意义用不同的语言来加以表达,只不过在语文教学中,它着重指的是在汉语书面语基础上的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间的转换,以及用其他诸如画面组合和音乐旋律等表达方式与汉语书面表达方式间的比较。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转换”应当结合语言学和语文课程内容来进行界定,以此避免理论运用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错位。从这个角度来说,偏向于心理学层面的语言转换与语言生成的概念,或者带有主观成分的内在的“转化”,就应当不属于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的范围。
语文课中的语言不同于语言学中的语言学科,而应将重点放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这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语文课的人文教育只能通过文本的言语形式来实现。”[1]因此,语文课中的“语言转换”,就应当是对语言形式的认知和学习的一个过程。首先,它是对所学汉语书面语不同的言语形式的区别和解析,是对不同言语形式的过程和运用。其次,它是对作为课程辅助的声像材料在“语言形式”表达方面的分析。具体到语文教学,我们对“语言转换”大致做如下归类:
1.汉语书面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间的转换
第一,对各类不同文体的表现形式的对比和转换。除了传统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等以外,还包括新出现的影视剧本和网络流行文体等。比如,从主观、凝练着形象的诗歌的表达,到客观地说明性文字表达形式的转换,从叙事性的表达到人物对话表达形式的转换等。以对春天的描写为例,朱自清的《春》中,对“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的细致描绘,和朱熹《春日》一诗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意象凝结,二者在表现角度和意象营造方面的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要通过语言表达的转换理解,才能深入地揣摩这种“文体”形式上的典范作用。对不同文体语言表达风格的感知和领悟,是汉语学习最为有效的途径。在现代汉语的语境复杂多变的今天,语文教学当中的“语言转换”,要紧紧扣住文体类型,辨析和学习不同环境以及不同情感支配下汉语表达形式的转换,从而加深学生我们的母语的理解,并学会对之进行运用。尤其在当今诸多“大众热词”和“网络文体”盛行的情况下,通过“语言转换”来理解和规范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是语文教学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
第二,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转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汉语在发展历程上的特殊性,“五四”以后,汉语出现了书面语体的巨大变革和分化。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语言转换”所针对的语体对比,更多的是指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转换。近代以来,文言文的教学一直徘徊在字词梳理和内容翻译方面,使得学生对两种语体的“语言转换”,往往就成为“外语式”的学习。二者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字词特点,也长期被机械简单的“翻译”所代替,以致于在语言学习中,汉语的历史传承和内在机制被僵化和割裂了。
2.汉语书面语言和非文字语言间的转换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新的视听方式的普及,图片、声像越来越多地进入到语文教学之中来,“语言由口头语言与书写语言的‘一分为二’,发展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视听语言的‘三足鼎立’”[2]。从“语言转换”的视角来看待图片和声像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将其作为与书面语言对等的另类“语言”,关注它的特殊的“言语形式”,将之与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进行转换,而不是如以往那样,将之作为书面语言的附属物,对解决语文教学中日益突出
的“图像对文字的霸权”[3]的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二、 “语言转换”在语文教学中的目标
1.立足于汉语规范和汉语运用的目标和策略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4]是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规定,对语文学习和个人语言积累、社会生活体验等等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语文教学当中的“语言转换”,需要教师在这种汉语学习的大背景下,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的母语教育特征,通过对不同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立足于理解和运用层面;培养学生在汉语语境当中对语言表达方式的独立辨析能力和对文化产品的审美判断能力。
对不同的语言要素组合和语言表现形式的学习,可以拓展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认识,训练自主辨识语言的认知能力,从而学会对不同类型语言的辨析和运用。比如常见的广告词、影视剧台词、流行歌词、以及Q版语文、网络流行语言等等,当前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不是如何义正词严地去指责这些所谓有误导性的“不良”课外读物,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在生活语言的环境中,引导学生对它们的文体风格和表现形式作出转换对比,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审美辨析眼光。在“语言转换”的过程当中,不同的思想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折射出内在文化心理和思维角度的多重变化。书面语中意象表达的简洁和具像描绘的细腻,反映出文化品格和民族心理的差异;而文字语言的抽象符号组合,与视听语言画面音声的感性直击,反映的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对世界认知方式的变迁。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我们通过这种语言转换的学习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的语言生存能力,进一步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语言转换”的策略
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提出,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强调,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转换”,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其包含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观念以及语言文化思维等特点,更需要通过综合性、全局性的策略实施来实现。
第一,构筑“语言转换”的有效环境。信息技术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构筑了新的媒介世界,不同信息载体的出现,也正在形成新的“语言生态”[5]。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建立更为宏观的语言意识,将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共同纳入到语言学习的范围,从而构筑一个由不同语言种类和语言形式组成的多维语言环境。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则需要打通课堂、家庭、社会三者的时空局限,建立一体化的“语言转换”学习环节。如课文中的语言、社会生活中的语言和视听语言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背景、情感、主客观等方面的“转换”,使课内的书面语言学习与生活中的语言运用能够得以相互转化。
第二,加强学科整合,拓宽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范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综合性和覆盖性特征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社会语境的日趋复杂,语言学习越来越无法局限在单纯的语文学科,迫切地需要向其他学科的相关领域进行延伸,从而与学生的语言感知、生活体验更进一步的结合。例如视听语言的语言要素及其表现特点,需要我们向物理、美术、音乐等课程进行延伸。在视听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对比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定位和良性的引导。比如有的教学案例引用彩色照片对散文《绿》的讲授,课文若按照写作顺序进行讲解,就会与学生观看图片的直观和无序产生矛盾,会使二者基本处于脱节的状态,甚至会造成图片“喧宾夺主”的状况,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将图片的绘制角度、色彩和明暗等表现形式,与课文具有想象性的抒情文字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由此感受其中的异同。
第三,进行“语言转换”的文本类型归纳,建立“语言转换”的相应标准。如前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将语言的心理转化、思想对比、文白对照、同义近义词比较等简单地等同于“语言转换”,并同时将视听觉语言排除在“转换”的范围之外。因而,在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按照具体的语言形式对应标准来进行对比转换,避免将思想、情感以及写作结构混为一体的笼统对比。比如有老师在讲解《黄山松》一文时,老师按练习要求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郦道元的《三峡》进行对比,以单纯的写景描法切入,但却避开了文言和白话的语体差异,以及古代注疏、骈文书信和现代白话游记的文体差异。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现形式的对比学习。
第四,建立探究合作的“语言转换”实践路径,促进学生语言创造能力的形成。在汉语思维和汉语运用的基础之上进行“语言转换”的探究性学习和互学习,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语言置换、多元表达等练习,鼓励学生换位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具体而言,即是将“语言转换”由课内的教师指导练习向课外的学生自主练习延伸,在实际的写作和生活中,训练学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2010年国际阅读测评项目明确地把“参与生活”和“获得乐趣”列为阅读素养的一部分。在面对众多的阅读对象时,如何培养实际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语言转换”给我们提供了思维方式上的积极启发。比如有位教师在讲授一首五言绝句的时候,配上了流行歌曲和古代琴曲的曲调,同时也让学生自己选择熟悉的歌曲来为该诗配曲,体会和辨析“诗”和“歌”的文体特征;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再适时地进行语言表现力的转换和分析,就会收到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用“语言转换”方式进行的创造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开,这样,一是可以从在阅读理解的角度借用其他形式的语言来诠释对阅读材料的看法。r如可以用自己搜集到的不同的图片、音乐、影像和不同文体或语体的文章等,与阅读材料作对比。二是可以让学生从创作与运用的角度,来进行开放式的同题“异写”、“异画”或“异拍”。通过这种课堂与生活的沟通,有利于学生学会把握汉语和现实生活中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2]任桂平,倪文锦.国外语文能力的新视点[J]. 全球教育展望,2005(12).
[3]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J]. 文学评论,2005(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师生互动 话语沟通 研究思考
前言:现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样也就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在开始学习的第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基础课程,也可以说对学生日后的理解与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且小学生这一阶段中就必须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与辅助,这样师生之间的沟通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影响师生之间互动的问题
(一)由于受到教学方法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虽然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具有教学秩序良好与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等特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不能让学生进行思考,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等。所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教师也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授课,这样也就使教师常常是课堂中的主体,而学生只有按照教师的思维模式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教师的好评。所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就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极少能进行互动,而学生在课堂中也没有主动性,这样也就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了“一言堂”。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认识性不足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但是在这一阶段中,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就使小学生的自制力与注意力不足[1]。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理,但是这种好奇心理往往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而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认识到语文教学是具有一定特殊性,这样也就造成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也没有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足够的好奇心,这样也就影响了师生互动。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法与措施过于片面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就使小学语文教师过于依赖语文教材。且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只是在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注重开发新的教学方法,这样也就不利于开展师生互动。在另外一些教师过于推崇应试教育,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都是建立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实行的,这样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也就过于的片面与单一了。
(四)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方式缺乏多元化
由于受到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限制,使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了不可预期性。但是由于教学目标的影响,在进行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都要依靠互动评价的方式来决定的[2]。但是传统的师生评价方式很少能充分考虑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殊性,而只是采用了以成绩等方式进行评价,这样也就影响了评价的实际效果与可信度。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效果的措施
想要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就应当充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并将教师、学生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理清,真正将“生成式教学”落实到实处。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矛盾的结合体。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在开展每一堂课时,都会先介绍文章的作者与写作背景等,然后再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与写作特点等,这样就使得语文课堂确缺乏生机与活力。
(一)在语文课堂提问中进行师生互动
想要在课堂提问中进行师生互动,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小学语文的特殊性通过高效的提问方式来让语文课堂充满乐趣与交流。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与活跃思维,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如在讲述《荷花》一文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进行提问,要求学生要从作者的姓名、时代、国籍与工作等方面来介绍作者。通过采用这样的提问方法能够让学生学会概括与加深记忆。另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提问中的问题分为记忆性问题、判断性问题与说明性问题等,这样学生就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阅读中去,最终转化成为了阅读的技能。
(二)在语文课堂讨论中进行师生互动
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的课堂讨论其实就是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并针对某一点来展开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最为轻松与参与度最高的互动方式[3]。在开展讨论以前,教师要先设计出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来进行讨论。但是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发挥主体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等有计划的进行。
(三)在语文场景模拟中进行师生互动
由于小学生具有喜欢直观与生动的事物等特点,所以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在师生互动为前提下,尽量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来进行场景模拟,这也就包括了要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设备,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吸引人,从而来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讲述《曹冲称象》一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用水盆、玩具象与石子等工具来全程模拟曹冲称象的全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有没有比这一方法更好的措施等等,通过学生的自行思考与想象的过程,就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结语:由于教师在小学语文中占据中重要的作用,所以进行师生互动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小学生对外界充满好奇时,教师就要进行积极向上地引导,同时教师还应当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知识素养与水平,与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韦宪荣.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技巧探讨[J].语文学刊,2014(21):172-174.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基础学科;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2.6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02-01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语文科是基础学科,是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呢?本文不揣浅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制订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2、要重视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教师了解、收集教学效果的信息,可用个别谈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法。
3、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
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二、应注重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应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就是维护民族尊严、维护民族感情的表现。
2、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祖国的锦绣河山在初中语文所选教材的作者的刻画下显得景色绮丽,风采诱人,美不胜收:范仲淹笔下春和景明、烟波浩淼、岸芷汀兰的“洞庭湖”;刘鹗摄下的澄明如镜、湖光山色、芦花摇曳的“大明湖”;老舍描绘的鲜花遍地、鸟语花香、眼明神爽的“五月的青岛”;宗璞勾勒的绿意逼人、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一幅幅烙上“中国心”的画卷印入学生的脑海,就会影响他们,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人。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学国的英雄人物。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史实:如《活板》中记载的“活字印刷术”,《中国石拱桥》中“长虹卧波”的赵州桥,《口技》中那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还有那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情操的熏陶。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涌现了大批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语文教师应通过教学让这些英雄人物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三、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语文教师应通过这样的语文教材去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去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种类有很多,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师落实素质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象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
创造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如,让同学们用作文题目《“0”的联想》、《“?”的联想》等,多角度地去写作。语文老师还可以用《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勤能补拙与勤未必能补拙》等题目开展辩论赛、议论文写作等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一旦冲破习惯的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了初步培养。
五、强化语文的社会功能,增强语文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