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时间:2023-07-25 17:1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第1篇

叶圣陶老先生很早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好多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3.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三、语感的培养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第2篇

(一)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严重

新时期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切以应试为主,只要是考试考的内容和要求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就重点讲解和训练,假如是考试不考的内容和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基本上就是忽略不讲。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的培养,而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依然对学生实施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占据大部分的时间来讲解课本上的内容,之后对学生就易考内容进行提问,最后对于重点知识以及易考内容布置许多作业。此种教学方法完全不适应新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使得初中语文课堂完全由教师来把控,学生只能被动照做,不能进行主动学习。这样造成的后果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更是让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二)教学内容不符合时代,单调乏味

新时期社会文化和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世界观、价值观与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的思想更加灵活,想法更加新颖,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有了新的需求。新时期如果像之前那样对待学生,绝对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当前一些初中语文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一变化,不承认新旧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讲授语文知识的时候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没有时代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一长,初中生会因为对语文新知识的需求和新时期的求知欲无法满足而逐渐对初中语文课堂产生排斥感,不仅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无精打采,更是对这一科目失去兴趣,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

二、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一)改变教学观念

新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因此,只有初中语文教师改革教学观念,才能转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师的教学态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教学态度,能够使自己的教学态度符合新时期教学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不好的教学态度,例如,认为让学生反复记忆就能够提高学生成绩,认为成绩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唯一目标的态度,教师拥有这种态度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反而会让学生的语文成绩下降,对语文学习产生反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

(二)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要采取多元化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和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在做法上我们可以采用分工合作、共同学习的方法来开展。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探究、合作、总结、研究,并允许学生自由讨论,进而最高效率地学习语文知识。另外教师在课前要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逐步学习初中语文知识,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29-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的教学改革也在顺利推进中。语文是一门基础、重要的课程,语文课程的内容也博大精深,对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很大帮助。在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理念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在素质背景下,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推进,对于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必须要改变,要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等,这些都将会对初中语文教学水平带来影响。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老旧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由于传统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因此对当前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还比较陈旧,依旧采用一些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对很多内容并不是很理解。在新课改不断应用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水平的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要学会如何使用语文知识,而不是只学会各种词语、语法等基础知识。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因此使得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很多学生都成为考试能力强的人。

2、教师综合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水平还比较薄弱,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将大纲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使得学生只会被动地学会如何去完成作业、取得更好的成绩,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考核不到位。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措施探讨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应该要更注重对学生的个体性的发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初中语文知识的应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对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程的认识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基础,在教育过程中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宣传,宣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理念,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管理。初中语文课程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初中生通过实践学习,使得初中生能够应用所学到的各种语文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意识进行改观,认识到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从而加强现代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2、加强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

初中生的个性是好动、好奇的,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激发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初中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从而使得初中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实践教育中来。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分组教学、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等,通过在语文课堂上设置一些相应的环节,使得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强化对知识的领悟。另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尝试对初中生与教师的角色进行互换,有助于突出初中生的语文教学主体地位,开展以初中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注重启发式、引导式的交流,为初中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以日常生活为原型的情景,让初中生能够对教师所拟定的场景比较熟悉,从而可以加深对所学的语文知识的内容的理解程度。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新媒体设置一些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语文课堂中。比如在讲解诗歌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图片、文字、音乐等元素融入其中,使得学生能够对诗歌的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更好地领悟到诗歌的魅力。

3、加强初中语文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初中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对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有较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通过不断地充电,接受再教育,使得自身的能力水平可以不断提升。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黑板教育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水平,对此要积极加强对语文教学理念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进,使得初中的教育可以逐渐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对此,在对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进行培养的时候,应该要注重培养初中语文教师的信息意识,使得教师能够借助各种计算机平台、新媒体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主动进行问题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教师。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借助各种媒介平台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就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分享,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看法讲出来,不同的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累积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是初中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有很大的帮助。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改变,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引导职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的突破点,加强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改进,借助新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加强语文课堂上的情境的设置,真正践行新课改的理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保亭.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1(09)

第4篇

教学理论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种指导方式。它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规律的研究,从而解决实际中的教学问题。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综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与扩展思维的重要角色,因此,就需要用有效的教学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指导。本文笔者在分析新型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了初中语文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实践 指导作用

所谓教学理论就是在某种意义上的约定俗成的通例,它阐明有关最有效的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规则。它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通过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深化,从而形成了一套体系的理论基础。初中语文理论也是一样,它也是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对初中语文理论的探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教学理论设计去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其着重于如何利用各种有效方式促进学习。

一、对现代初中教学理论分析

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理论是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而不断变化的。它是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灌输上对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注重知识积累

语文学习包括两个方面:积累、运用。整体语文教学理论体系中,首先是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然后在要求对语言的运用进行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属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这段时间,就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所以,初中教学理论就分析了如何通过课内、课外两个途径进行知识积累。

课内的知识积累主要是通过课本上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它更要求从课本上获得语文知识。语文教材都是按照学生需求而精心编著的,其上面精选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内容、题材上也是具有新颖的特质的。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好预习与复习功课。做好课前复习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着一堂课学习质量的好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应该熟悉新课文的内容,对不懂的、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勾画,与此同时,做好记录,有效的对知识进行积累,从而这样就能够在上课的时候找到着重点,从而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课后复习要求在保证良好课堂效率的基础上,做好及时巩固工作,并做好纠错记录,尤其是在考试前,把积累的错误知识点进行温习,集中精力,全心投入就一定能取得很好学习效果,进而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语文魅力

语文是覆盖面最广的科学,是一切学科的综合,并包罗万象。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中,不仅要提高学生语文的成绩,还应该培养学生对语文魅力的感悟,全心感受语文的心灵,从让学生能够在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怀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语言与文字的集合。它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通过语言,能够使人与人的沟通更加有效,通过文字,通过进行精神的传承。初中语文学习是对语文魅力感悟的一小步,但,仅仅是这一小步,就能够使初中学生更加贴近语文;通过这一小步,能够带动学生向文学踏入更进一步,能够让学生感受文学的丝丝关怀,能够让初中学生在一点一滴的累积之中,感受语文的温馨情怀,畅古游今。

3.明确学习任务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知识学习的目的性就更加明确了。任务型语文学习理论就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广泛接受。任务型的学习就要求现在的语文教学要关注教学的效益,提升学习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能够独立思考,使思维更加富有逻辑性。

任务型教学就要做到三点,首先,教师少干预。在学生对教师布置任务进行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不少的错误产生。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少的对错误进行提示,通过引导,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以及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其次,最大化效益学习。不少学生完成作业总是没效率,不用心,家长担心,就会为学生请家教,上辅导班等,这样不仅浪费学生时间,还浪费金钱,所以,应该有效率的进行任务型教学。

二、初中语文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由于语文教学实践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语文理论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所以,社会意识对社会活动有一种反作用。下面就谈论一下初中语文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1.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观念

初中语文理论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由于语文理论对语文教学实践观念有指导作用,因此,随着初中语文理论的多元化,教学实践观念也更加多样性。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观念转变为学生学习主体观念,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要对象,更加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2.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方式

正因为意识具有反作用,所以,语文理论也对教学实践方式起着引导。首先,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多媒体运用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更加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讲课中,添加了游戏型教学模式,通过游戏,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最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更加平等,教师放低姿态,站在学生朋友的角度,与学生共同学习。通过这些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方式的转变,从而使得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更加优质。

3.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运用

现代化的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得好,还要求会能用,也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初中语文理论指导着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运用。在实践运用中,首先强化了实践教学的管理环节,也就是要对各个学习效果、学习任务、学习质量进行考察。其次,总结了许多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方法,从而能够让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提高。最后,进行知识练习,这样不仅能够坚持知识的学校效果,还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终打下初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

初中语文理论是语文学习经验、知识的总结,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长期对语文探索的结晶。在悠长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完善的初中语文理论,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才能让语文在未来发展的历程中徜徉自然之乐。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261-02

小学语文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保持着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教学方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视角,是小学语文教学落后的重要体现。为此,教育工作应实现思想上的进步,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不足和劣势,应利用现代化的观点,提倡以生为本,烘托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1.过度重视理论知识。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效果不佳,学生吸收的内容有限,学习的兴趣不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未与现代化社会相互融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课程讲解方式上依旧保持着传统,认为灌输理论知识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方式[1]。另外,教师对课堂的主宰能力强,当提出一个问题时,给予小学生思考或探究的时间很少,未等小学生回答就进行解答,还要求小学生要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语文的学习,是教学理念落后的重要体现。

2.教学模式相对滞后。新时代背景下,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发挥好其引导性作用即可,在提升小学生语文知识基础的同时,也要锻炼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却与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是采用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很少,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教师要求记忆或背诵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教学存在滞后性。现阶段的课程教学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若始终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

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教学的开展,教师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教师资源和教师队伍的质量要求很高[3]。如今,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短缺的现象,一名教师要负责几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学不具针对性,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另外,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也有待考量,部分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性、专业性的培训,在教学方面的专业性不足,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不能精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诉求,致使师生之间会产生障碍,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二、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氛围,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小学生文字能力、阅读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等,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1.开展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春天,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当然,教育也不例外。为了追随现代信息时代的步伐,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多媒体式教学,能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来展示相应的图片、文本、视频,也可借助其庞大的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可将本节课语文知识点和文章结构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具有良好的辅助效果[4]。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小松鼠找花生》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小学生来猜谜语,“红房子,麻帐子,里面有个白胖子”,让小学生打一食物,引出“花生”。然后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小松鼠找花生采用动画呈现出来,并辅以儿歌,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完善课程评价模式,提倡形成性评价。课程教学的开展都需要相应的评价方式来伴随,只有通过不断的评价与考核,才能激发小学生前进的动力,以评价的结果为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应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和优化,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其评价方式更具合理性和人性化。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末对学生整个学习的表现通过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将最终成绩作为评价结果[5]。该评价方式缺乏合理性,评价过于极端,缺乏人性化。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改革,应对评价模式进行完善,实现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语文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成绩等做出的评价,是对学生行为的持续性观察,评价方式可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并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地优化和调节自身,将其应用到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正确之选。

3.创设课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待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到他人行为或语言的驱使,很容易得到满足,选择适合小学生兴趣和特点的方式开展教学更具高效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应通过创设情境式教学来开展,将抽象的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情境演绎,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另外,创设情境式教学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之中,在欢乐的氛围中可实现对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从中获取有益的观点和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运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迎合了小学生的欣赏视角,是教学模式创新性的重要体现。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再对“亡羊补牢”、“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成语进行情境的演绎,可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深刻体会寓言小故事的含义。

4.提倡趣味性教学,体现“以生为本”。实现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应充分遵循教学的原则,以生为本,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选用适合该年龄段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趣味性教学无疑成为最佳选择。趣味性教学模式旨在对教学氛围、环境的烘托,营造轻松、和谐、幽默的教学环境,让小学生在娱乐中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学更具创新性和实效性。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争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自由发挥,并排有趣的情景剧,会大大获得小学生的喜爱,实现了课堂的趣味性。在参与情境演绎的同时,有利于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团结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5.实现小组合作帮教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困生与优等生,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实现其与优等生的共同进步是教师应当研究与教学的重点。对语文学困生进行干预,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帮教的模式进行学习,全面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困生与优等生进行交叉分组,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带动、帮扶作用,在学习中实现结对帮教,给每个小组分配一到二名优等生以及一名学困生,让优等生带动和帮助学困生,不仅在课堂讨论中,在课堂练习、作业完成中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而且利用优等生带动学困生,也有助于实现优等生的进一步提高,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困生实现良好的发展。例如在学习《葡萄沟》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的第23段进行合作学习,并设置以下学习目标:小组成员放声朗读课文;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学生向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请教;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给其他小伙伴朗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学困生可以将自己的问题提问给优等生,由优等生帮助解决,在与优等生的交流、互动中,使学困生能够对文章内容有所理解和感悟,在优等生的熏陶下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

6.加强语文教学设计与生活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认知水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以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设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教师是那样真真切切看到了他们好奇的目光,渴求了解自己生活的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迫切心情。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教师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教学过程“变苦为乐”。

总之,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摒弃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融入现代化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具有必要性。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关注的话题,以此为着手点,提倡多媒体式教学,利用多媒体元件对课程教学进行辅助;提倡形成性评价,彰显评价机制的人性化;创设课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晓宁.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4,(11):194.

[2]崔殿东.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18.

[3]黄素芳.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78):44.

第6篇

首先,说明语感的概念,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属于直觉思维;然后,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意义;最后,具体论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二)、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三)、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3.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语感的培养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咏”,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注释:

转摘自《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7页)

转摘自周振甫《夏先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第6期)

杨炳辉《试谈语感教学的性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龚向明《参与和合作:走出语感教学误区》(〈〈语文学习教学争鸣录〉〉2000年10月)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5页)

《语感与语文美育》(《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11期)

转摘自刘电芝《试论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教育研究》1988年第1期)

苗文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2、《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6期、1991年第12期、1992年第11期)

3、《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高宝立1988年第1期)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三、语感的培养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2、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第8篇

我们现在常常可以听到语文教师的慨叹和抱怨:现在的语文越来越难教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学语文了。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同行的慨叹和抱怨也深表同情,思想上还有强烈的共鸣,甚至和同行一道产生了生不逢时,选错学科的感觉。然而,在一次语文观摩会上,我听到一位专家这样说:“现在有的语文课老师讲了还不如不讲,学生与其听课还不如去睡觉。”这话如当头一棒,给我强烈的震撼,使我猛醒:不要抱怨,更莫感叹,语文教学的困境源于我们自身。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是当务之急,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那么,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语文教师应具备优秀的职业品质,这是因为语文教师的个人道德素质是有力的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语文教师的工作不仅是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而且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品质,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师德修养,同时做到为人师表、举止文明。教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师应努力做到处处是模范,事事皆表率,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热爱语文教育,忠诚语文教育,献身语文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前提下,语文教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学习,更新观念,锐意进取,探索创新,做一个“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鞠躬尽瘁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教书育人不仅是国家、社会、家庭对教师的要求,而且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之一。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良好师生关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而且是语文教师必须拥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它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责任感,来源于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耐心、细致、诲人不倦是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教师的责任心会促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克服各种困难,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长期、反复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育人观和教育教学质量观。

现代教师必须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探究和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寻求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教育方法和时机。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推进教学改革。

二、全面的专业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全面的。在课堂教学中能以综合教学为主,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姊妹学科和宽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才能胜任工作。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另一方面就是必须懂得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这方面素质的高低将对语文教学工作的优劣起关键的作用。有的教师虽有较好的语文素质,但缺乏教育理论方面的素养,教育理念跟不上,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只有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的实践中使理论指导实际,才能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

新时代对语文教育及语文教师有了高标准、高要求,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以充分的教学实践来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完成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对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并通过一定的科研形式使之成果化,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推动语文教育向着更完善的目标发展。因此,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语文教师的个人心理素质

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健康向上的个人心理素质。它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魅力、协调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也是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1.宽泛的兴趣

个人兴趣是一种情感倾向,体现在工作中就是一种事业心、责任心。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兴趣是自觉献身教育事业,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动力之一。语文教师对语文的兴趣体现在对语文知识技能的不断学习追求中,体现在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教育目标、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的革新,主动探索适应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途径。要通过自身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还应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广泛兴趣,目的在于教育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

2.坚强的意志

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实践和业务能力不断地自我完善过程中,也遇到各种技术或非技术方面的困难,这时,教师一定要确立顽强的意志,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坚韧的毅力、足够的耐心去克服困难和障碍。坚强的意志是语文教师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同样,教师的意志也会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具备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基本素质。

3.气质

第9篇

摘要:语文教育,在中国可谓是由来已久了。从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到清朝时期废除,从诗词歌赋到八股文,本质上来说,都不外乎是语文教育。语言乃是一个民族的根本,见证了历史的繁荣与衰败,同时也是研究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最好的对象。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作为贯穿历史发展的主线之一,语文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而其教育的内容也有不同的特色。因此,与时俱进,让语文教育跟上时展的脚步,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与时俱进

众所周知,在如今的中学语文教育中,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而且语文试题也越来越贴近生活和现实,语文已经和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那么,单纯呆板的知识灌输和教条主义的做题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语文教育也要换代更新,不断向前发展。

首先,教育内容上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如今的社会,新文学、新词汇层出不穷,时代的主题也在改变,因而应适当增加新兴的文章和词汇的内容。部分地区的语文课本已经做出调整,删减掉了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是因为某些文章的思想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其中的一些思想观念也已经不能对新时期的教育和学习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在新的时代,只有补充新鲜的血液才能与时俱进。在这些新的内容上,教师们也要对其做出针对性的和时代性的讲解,使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国学热也是如今新的发展形势。国学在语文教学的范畴内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歌赋,不仅是重要的学习内容,还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在如今英语大潮的冲击下,语文教育已经陷入一个十分困难的局面,而社会对英语的需求和对中文的忽视更是让语文教育雪上加霜。怎样保持语文的独特魅力和重要地位呢?国学无疑是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对一些涉及到国学方面的内容加以延伸,不仅不会让课程显得生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成语、俗语、俚语、歇后语,都是调剂课堂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法宝。我国的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如能有效利用,又何愁语文教学陷入僵局呢?

其次,教学方式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不同的年代,就要不同的对待。从古时候有私塾到近代有新式学堂,都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而来的。新的内容往往代表着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扬弃的继承,同时根据新内容新特点创立新的教学方式。如今的课堂更讲究教学的多样性、创造性以及灵活性。当下的语文教育中,大多以课本和试卷为主,方式过于单调和死板,偶尔有学生之间的讨论,但是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和思考方向、方法,因此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欲其昭昭,使其昏昏”,效果适得其反。其实对于新的内容,学生往往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但是由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和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难以将这些想法流畅地表达出来,这就限制了学习上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学生成长在新时代,因而容易同新的内容产生共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集思广益,给学生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对其正确的方面积极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纠正错误。语文教学中,教的不仅仅是读书写字,更是思想。教师只是一位引导者,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思想方式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

再次,要树立新的教学目标和方向,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分数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几乎唯一的目的,题海战术已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仅仅重视对学生进行大量习题的训练,而对其他的能力不管不顾。如此一来,学生的头脑便受到严重的束缚和限制,他们可能能够给出各种题目的标准答案,但是同时也失去了文学中所必须的灵气和活力,变成一架“学习机器”,这对学生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诚然,如此一来,学生可能得到高分,教师欢心家长高兴,看似皆大欢喜,但是,学生失去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思考的时间,在题目越来越新颖、越来越灵活的现在,能够坚持多久的“高水平”是一个难以回答的疑问。现代教育要求学校不仅是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而语文正是培养一个人良好品质和强烈的社会、民族责任感的利器。语文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髓汇聚在一起,当然不是学生只为取得分数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和生活道路上的指向标。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将分数和育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对人的影响力。分数只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鉴定和考察,语文教学不应为了分数抛弃一切,而应在育人的基础上尽量提高分数。试想,学生人人都有优良的品德和强烈的学习激情,那么提升成绩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当然,新时代的内容灵活多变,新的事物层出不穷,中学生又是对新生事物感兴趣的年龄,学生在对新的事物感兴趣的同时,也可能会受其影响而步入一些误区。例如,网络语言的风行和对一些词语的歪解,虽然新奇好玩,不乏创意,但是往往会让学生对其真实意思产生误解,从而影响学习。学生现在对电脑都很感兴趣,在用电脑打字时,基本上都是用拼音输入法,往往是音对字不对,但学生并不重视这方面的问题,造成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是错字连篇。对于这个方面,教师应及时纠正,多加引导,使之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对于新的事物,我们要辩证对待,不可一棒子打死,同时要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些情况,因势利导,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语文学习中来。治学如治水,疏导才是王道,尤其是语文教学,要深入学生的思想,进行全面的引导和帮助,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同时也可令语文教育事半功倍。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教育更是如此。而作为走在时代最前沿的语文教育,只有紧跟历史发展的浪潮,才可能真正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只有全方位的,在内容、方式、目的等各个方面全面向新时期迈进,才能让语文教育成为民族的教育。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才能让语文教育更上一层楼,完成“教书育人”的目标。

(责编 张翼翔)

第10篇

[关键词]文化功底 个性化教学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40-01

提起教师的备课,作为教师都是老生常谈的事情,貌似轻松简单,实际上却是关乎教师工作的成败关键环节。在新的教育体制改革号召的前提下,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只停留在写教案这个单一的方面,教师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做到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尤其是作为中等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们,语文本身就是中等职业院校里大多数学生们深感乏味、头疼的学科,要做好语文的教学工作,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更要将备课做到新颖、具体、到位,教师们要接受更大的挑战,注重自己更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几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觉得要进行好中等职业院校语文的备课工作,尤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真钻研,强化自身文化功底

中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师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知识渊博,功底深厚,要将自己定位在“知识型主持人”这个档次上,有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语文教师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有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和才学。比如说书法、绘画、音律;科学、艺术等领域,要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有广泛联系,广阅报刊书籍,多看影视新闻,多听广播等等,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强化自身的文化功底,只有这样,课上我们才能将那些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实事事件等内容巧妙地引入我们的教学过程之中。而且还能在课程的预热阶段,使学生更熟悉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为学生广开思路,开阔学生视野,使课程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一面会活跃课堂的气氛,一面会增强教师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课程留下深刻的印象,轻松掌握所学知识点,教师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备课时不忘推崇个性化教学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全面推动了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激烈,使家长愈来愈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也对全社会的教育公平提出了需求和挑战。通过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成绩,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在学业、应试、竞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增加竞争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教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亦即培养自己个性化教学的能力,使学生各发所长,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越是不统一的、个性化的就越是有意义的,个性化才会使学生与语文之间产生深刻的、流畅的、全面的内在交流。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具特色,才会让学生觉得更加新奇,便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内容。一堂出色的语文教学课都会带有教师一些个性化的特殊表现在里面的,所以才会别具一格,出类拔萃。能否做到个性化教学也是语文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标志之一,是成功的语文教学的必然表现。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而这种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来自语文教师的个性,因此,备课时,语文教师必须对语言文字发挥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朗读文章时要发挥出自己独特的语感、对课文的理解要有着自己人生的独特感悟,充分发挥出自己在语文方面的特色,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互动化环节,巧妙利用各种教学用具,不断提升自己个性化教学的能力。

第三、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育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学生的评价已不是记忆多少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你孩子的世界不会与从前一样,他们的未来依赖于他们一生中掌握新概念,作出新选择,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在这种全新的社会环境中,人的智能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这个新时代充满残酷的替代选择:对于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来说,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的世界;而对于那些缺乏这些能力的人来说,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失业,贫穷、绝望的悲惨前景。尽管这是对学生的要求,但是对于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管理和研究主力军教师而言,则需要更高层次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与呈现信息以及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信息时代中专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语文教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的学科信息意识是指语文教师应能自觉地意识到哪些信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信息,哪些信息是对语文教学有重要作用的,能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信息社会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信息的量非常大,内容非常丰富,面对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自身就须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其次语文教师要具备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如果说信息意识是“内驱力”的话,那么,信息知识就是信息素养的“基础”,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对培养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中专语文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整合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常规的电教媒体、计算机等现代设备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编写测试试题、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等。最后语文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语文教师的信息处理技能是指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媒体资源信息;能把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信息形式的转换;会利用搜索引擎在校园网、局域网、Internet上查找本学科的学习资源;能从网络上下载学科教学中需要的信息资源。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不管你的信息意识有多强、有多么丰富,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能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那就是空中楼阁。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是多样的、复杂的、多变的,信息在随时更新、组织和移位,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地养成自觉分析信息和认知任务的习惯,培养信息运用和获取的能力。

总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深入地思考与探索,我们认为中专语文教师在教学备课的时候要改变以往的备课方式,不断强化自己的业务知识,扎实自己的教师基本功的培养,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自己个性化教学特色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这些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做一名合格的中专语文教师,圆满完成自己的语文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421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的必要性

1.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语文教育也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时代需要创造型人才,人们必须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新时代培养全面性人才。

2.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严重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教学方法立足于现成的静态的文化知识的传递,强化传统思维定势,压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

3.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基础性等多重属性。语文不仅仅是生活学习、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只重视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讲解,而忽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与领悟。语文知识,特别是写作知识,是以静态重复灌输的方式,取代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些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

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探究的步伐从未停止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目前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以及对好奇心的刺激等等弊端。著名的特级教师,有“北魏南钱”之称的钱梦龙老师就批评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语文课堂教学,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双基”落实和学法指导有待提高,目前意识和训练意识大需加强。归纳起来,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弊端:

1.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仍沿袭“教师中心论”,重“教法”轻“学法”,过分强调语言传授方法,不太在意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实践活动。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得学生只能消极,提不起半点学习的兴趣,从而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个性和独立的思维品质的。

2.课堂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

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家长与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作为应付中考的训练课。几乎是用唯一的方法,即把学生推进“题海”中,把他们几乎变成一群没有灵性和个性的“机械人”。这种教学理念重知识性传授而轻能力培养,重技术训练而轻素质培养,重单纯记忆而轻实践运用,没有能够从素质教育的层面上把“教书”与“育人”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不能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有效性课堂教学”应该就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小学生的发展,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提高教学有效性应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针对目前的课堂教学弊端,现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探究:

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主导”关系处理好。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养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老师要做的应是给予点拨和引导,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欲望和热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优秀的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和否定。”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使教学活动符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2.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随着社会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递者,而应该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取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改变强调死记硬背的教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使学生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智慧品质得到发展,达到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定基础的目的。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它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对此,巴班斯基曾指出:“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的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而“如果不理解各门学科的现代教学法,就不可能有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所以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恰当地选择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

总之,我们要针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不断地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改革,真正创设一个“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越.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J].科技信息,2012,(17).

第12篇

【摘 要】随着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更成为教学中重要的辅助工具。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不仅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更在运用实践中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通过阐述信息技术的辅、增容性、互动性特点,提出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以期指导语文教学的实践,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辅;增容性、互动性

信息技术的不恰当运用,很容易出现“高耗低效”现象,即信息技术占据了整个课堂,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相交流被省略,互动教学变相成了单向的信息技术灌输,语文课的相关学习活动也随着停止。从上述情况可知,信息技术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教学作用,反而导致语文学习质量下降,教学水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那么如何有效何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上,使其成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有效教学工具呢?

一、遵循信息技术的辅,明确语文学科特点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学习语言,而文字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而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根本原因就是帮助实现学科本身的教学目的,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信息技术应该是只服务于语文教学,过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将语文课堂变成图画课、动画画或者音乐课等等都是喧宾夺主的做法,对语文教学毫无益处。

例如在《珍珠鸟》一课教学中,珍珠鸟虽然是比较稀奇,不像燕子在日常生活中那么普遍,作者在文章中用文字将珍珠鸟描写得灵活灵现、生动可爱,赋予了它与人的一种亲近感。很多教师会在这一节课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珍珠鸟的图片,多角度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珍珠鸟的形象,或者再配上些背景音乐,让整个课堂热闹起来。透过现象背后,这样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但没有使学生学到任何的语言知识,更忽略了本文要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已产生的珍珠鸟形象的教学目的。但笔者在遵循信息技术辅原则的基础上,同样给学生展示多组珍珠鸟的活动图画,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出图中所示情境,然后让学生自行与文中作者的描述进行比较,这样,就将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中,为语文教学发挥了自身价值。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增容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有着其无法比拟的功能优势。强大的数据库,生动形象的声音效果,精彩丰富的图像展示,更易使语文课堂焕然一新,更具新活力。因此,笔者认为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增容性,为学生再现文章中所描绘的画面,将文绉绉的语言字句形象化成逼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到语文知识,在语言学习中感悟生活魅力。

在《桂林山水》一课学习中,笔者旨在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优美,然后学会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在欣赏美好景色时的心情。无论笔者的语音语调和朗读情感处理的再好,学生也无法深入文字去理解桂林之美,有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如是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模拟了一次“桂林之旅”,用多媒体播放了桂林多个景点的视频,让学生慢慢走进逼真的桂林境界,身临其境地获取各种自然景观的知识,使语文知识学习不在停留再表面,而是深化为生活。让语文学习真正达到了“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要求。

三、善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

合作学习是新时代的有效教学方式,要求教学者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团结等方面的培养。但是,很多教学在泛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亦忽略了这重要的一点:互动性。在语文课堂好好利用信息技术为其创造的互动教学活动,能改变以往多媒体机器在放、老师嘴在说、而学生只有听的状态。在对语言进行信息化的同时,教学者也要注意人机之间的友好相处,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在合作互动中感受到学习兴趣。

如在《詹天佑》一课教学中,“开凿隧道”这部分是教学难点之一,笔者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先和组员交流讨论,画出“中部凿井法”和“两头同时向中间凿进法”的线路图,然后要求同学到多媒体计算机上勾画出正确线路图(模板已提前设定),然后有同学认为这样画是错的,又上机纠正,多向反馈,学生们已经在互动中学到了知识。

总之,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小学语文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教学新活力。本文所述的信息技术辅、增容性、互动性等都只是它的一部分优势特点,还有更多更具教学效果的优势值得广大教学者加以发掘和实践,为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冉.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J].小学教学参考.2011(06)

[2]陈晓娟.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

[3]常俊峰.如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