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线上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新形势下的中学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应当注意在引导学生开展对基础知识学习的时候,仍要加强学生人格、思想、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情感教育已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方向。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渗透教学
新形势下的中学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学结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都和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区别,在促使学生学习基本语文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还需要积极进行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品质,整体上提高综合素养。在以往传统的初中阶段语文课堂中,教师一直未将情感教育视为教学重点,仅仅只注重敦促学生掌握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经常使用令学生感到无趣生厌的枯燥背诵记忆,当初中语文教师能够接受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新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贯彻新式教学目标,把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景带入一个和谐轻松积极的氛围中,则能让语文的课堂教学产生新的景象,而学生则在此种环境下积极健康地发展。
一、转变传统语文教学观念
教师应该协助学生找寻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之处,积极进行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不同,在初中阶段,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时候,还可以把课堂中的语文教学拓展到文学艺术的范畴,深化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所入选的文章大部分都是精致优雅、脍炙人口的类型,从方方面面折射出作者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和感悟,文章中人物、情感、时间、风景非常和谐地融为一体。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文章的时候,可以创造独特的场景,帮助学生获得真切的文章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和作者的文字思想产生共鸣。
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在语文课堂中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
鸣,则文章内容必定存在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和情感。生动优美的辞藻仅仅是作者情感的表现形式,而其中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学生单纯美好的内心。当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做到创建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辅助学生感悟情感,充分发挥教师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情感感悟当中的点拨人和引路人,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文章世界,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两者相互交融,尽情感悟,最终获得优秀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达到提升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明确定位教师教学角色
教师要做到引领、感召学生,就必定需要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受到吸引。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在传授学生课本中语文知识的时候,也应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获得个性品质的培养以及情感的熏陶。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语文教学承载着传播文化的责任,语文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应该做到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积极深入地研究探寻语文教学的方式以及理念,和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同出发,一起对语文进行研究学习,同时在学生亟须帮助的时候施以援手强化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双方实现心灵层次的沟通。当师生之间能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同努力时,才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坚持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尽心尽力地处理、搭建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师生关系,深化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心灵相通、相容,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
三、改善传统的学习方法
在传统的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考五项内容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从而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水平。但是在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下,语文教学工作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需要找寻效率更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的学习。教师需要明确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活动,要重视与保证学生之间存在互相的交流,促使学生个体情绪相互感染,产生共鸣,进而在整个班级内部打造出一种积极协同、自主探究的语文学习模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主体的真正作用。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会对同一文章存在不同的理解,而当学生成群地探讨交流的时候,将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一起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共享学习资源,实现相互之间的进步。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学课程变得更加自由和开
放,Z文的知识本身就存在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角落。教师应该创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定位教学角色,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进而高效学习语文知识,发展健全人格和品质,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字: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策略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概念
人们通常所说的口语交际能力,指的就是人们通过一定的口头语言来进行情感和思想的传递交流的一种方式,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而产生的事物。使用口语交际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是一种具有很高灵活性的表达模式,但是,在口语表达中存在着很强的主观随意性,这就会导致人们口中所说的语言难以为他人所正确的理解。因此,在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上,要充分重视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
二、目前我国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初中生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个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
目前,结合观察我国初中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不难发现初中生们难以拥有一个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作为一名学生,初中生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面度过的,但是,基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初中生们在学校里面的学业任务很繁重,也有很大的考试压力,这就使得初中生们真正获得口语交际能力锻炼的机会并不多。除去初中生们的学习时间,在初中生们的“课余时间”里面,由于家长们总认为“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这就导致初中生们的自由时间也被大量的辅导班所占据,这也就导致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也难以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除此之外,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初中生们的言行举止难免受到互联网上负面内容的影响,导致初中生们的语言充斥着所谓的“网络内涵”。从初中生们的家庭因素来看,由于多初中生的家长由于工作原因,并没有很多时间来陪伴初中生联系口语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多与学生的家长联系,争取把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上去。
2、初中生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在初中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初中生的年纪尚小,加之部分学生从小便胆子比较小,就难免在他们学习口语交际能力的时候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主要体现在初中生的紧张情绪、自卑情绪等方面),这些心理障碍会大大的阻碍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进步。其中,有的初中生生来就比较的胆小,老是认为别人比自己强,并惧怕口语交流;有的初中生则是自尊心太强,生怕自己回答错了一个问题而引来其他同学的嘲笑。如果教师们不能够及时的对初中生们的这种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初中生们就会因为长期的缺乏口语交际而对其产生抵触心理,最终导致学生们不愿意去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应该努力研究出应对初中生不同心理状态的方法,以便与教师们采用必要措施来解决初中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三、如何提升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1、为初中生创造一个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在初中生的学习和课余生活中随时随地的创造口语交际的机会,让初中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大量接触语文材料,让初中生在实践中掌握口语交际的能力。在与初中生课余时间的链接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培养口语交际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锻炼学生,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多与学生交流,并多与学生家长联系,以便于做到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拥有一个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针对部分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帮助初中生克服心理障碍。
2、为初中生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机制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对初中生的评价不仅仅能局限在单纯的分数上面。教师应该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正确的反映出来初中生口语能力的真实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们的评价机制应该是充满鼓励性的,使之能够起到鼓励学生大胆去说、敢于创新。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的三个考察标准应该包括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学生学习过程方法的评估、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于学生们的想法,教师们应予以鼓励。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教学过程中情感融入
情感作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纽带,在对知识教授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施教过程中,适当情感表达能够在课堂上促使学生产生共鸣,进而有力带动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学习。教育过程教师情感流露,不仅能够促进课堂氛围营造,也能够有力促进学生跟随教师指引进行学习。在学生语文学习过超中,教师言传身教对其影响重大,在对知识点进行剖析过程中,对学生不同处理方法进行评定时,更要注重情感表现,对于知识基础良好的学生,教师应在指导过程情感表露出不满意,告诫学生错误不要再犯,而对于语文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应注情感鼓励,不断激励学生学习,保证学生对知识掌握.
四、总结
培养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过去培养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寻找出一条有效提升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范军;浅谈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162-163.
[2] 孙富;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J];初中时代:教师;2012(3):20-21.
一、开展体验式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兴趣是人类开展活动的主要动力,具有较强的推动性和指向性。可以说兴趣与人的智力、能力没有任何关联,但是会对人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效果。阅读是一种获取信息的心理活动,这一活动的过程将会涉及思维变化、能力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学生对未知的渴望,让学生体验整个阅读过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自身的阅读方式就将从被动转化为主动,积极活跃地投入阅读当中去,学生日常的阅读量也将会直线上升。当然,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体验式阅读,将阅读教学质量看作自己的教学目标来认真仔细地对待。根据教学进度细化教学方案,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根据课文内容营造一个体验式阅读的氛围,例如,在阅读有关黄河的文章时,教师则可以使用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展示几张黄河的图片或者是几段黄河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黄河的壮阔景象,同时使用高昂激情的声音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将黄河的壮阔充分展现出来,进而让学生融入阅读过程当中,好似自己就站在黄河边上一样。
二、落实生活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民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或学校当中,教师的阅读教学目光应该放的更加长远,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主地寻找好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来进行阅读,并且让周围的同学宣传作品的内容,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以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阅读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自主化阅读才是学生兴趣的体现,若只是在课堂或校园当中表现出积极阅读而在生活中却对阅读不感兴趣,那么兴趣培养工作也是不成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活到老,学到老”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遵守的阅读原则,知识总是在不断进步,新时代的文学作品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
三、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扩大阅读气氛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往往一个群体内有多个人在做同一件事,那么整个群体也将慢慢受到感染并加入当中。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联合学校的多个教育和管理部门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在整个学校内部开展大范围的阅读教学活动,扩大以班级为单位的阅读氛围,尤其是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通常一件事参与的人越多,那么学生也必将受到吸引,在了解之后也必将积极参与到当中去。另外,教学氛围的扩大也能够让更多好的文学作品融入当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是这场活动的受益者,长期处于文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思想也必将受到熏陶,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将逐渐改变,进而让阅读模式得到一定的改善。
四、优化阅读教学模式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依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生硬死板的教学环境和理念让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解放,通常情况下,学生只能够了解文章的知识重点,并不能对文章有一个深度的了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当前的阅读教学状态改善当前的教学模式,只有人性化、时代化和人文化的教学方式才能够满足当前学生的阅读需求。
总之,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文章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作为自己的一个教学目标来认真开展阅读活动,相应的教学方式必须行之有效,滞后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立即清除。
参考文献:
[1]徐海英.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J].成才之路,2011(07).
关键词:微课;语文;课堂教学;应用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标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的活动全过程。它短小独立精悍,既有引人入胜的形象性,又有严密集中的科学性。微课有形有声,有色有情,有主题有要点,它是独立的个体,又是前后的关联。微课有声,教师使用规范的学术用语讲解,语言表述清晰、干净、有条理,学生易于理解;微课有情,教师投入在微课的时空里,能更精准地把握住所讲内容的情绪和状态;微课的知识要点更直观更密集,传达的主题更直接更简单,学生更容易掌握。
一、课前预习,微课铺垫
课前预习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学生自己预习,不加引导,大多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方向性,哪些是该预习时候理解的,哪些是该预习时候识记的,哪些是该思考的问题,哪些是该记录的困惑,学生弄不清方向;二是没有针对性,学生往往按照资料书照搬照抄,胡子眉毛一把抓,写得密密麻麻分不清主次。鉴于对象是刚上初中一年级,自主学习习惯还不完好的学生,用微课指导预习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的预习微课一般是利用这两种手段:读和注。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默读和注音注义;第二步是朗读和自我检测。预习微课会因为课文的不同,学习目标的不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环节基本都是按照读和注展开,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例如预习微课的“自主朗读课文”环节,这个简简单单的任务,通过老师的声音传递出来,就会多一种陪伴和期待,好像是老师在陪伴着学生,在期待着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样。这样的预习能不高效吗?再比如在《故乡》的预习环节中,教师可以将自己故乡的风土人情以及建筑特色等等插入微视频中,然后讲讲自己的家乡,然后逐渐的将情景带入到课文中,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作者的故乡,这样的带入不带具有丰富的画面感,同时更加的自然。
二、激活教学,强化理解
语文学科博大精深,不仅包含了语文基础知识,同时还带有一些人文方面的内容,因此如何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一直是有关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围绕教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讲解,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社会科学等联系到一起,进而丰富教学的形式,促进学生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时,晦涩难懂的古文一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为了让学生明确课文意思并且对文中描写的三峡景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三峡》的微课,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对三峡景观有一个直观的体会,并且伴随着微课中讲解的不断播放,也为教师开展《三峡》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这样既提升了学生对古文的掌握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三、凸显重点,微课解惑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有着难易的区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搞好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通过微课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课堂教学主次不清。如《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有个重要的知识点是“赏析拟人的写法”。我便录制了“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的微课,在学生自主朗读语言――品味语言――归纳答题要点之后播放。此时,微课的播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和强化。让学生知道先要回答出“拟人”的角度,即把“……”当成人来写,或将“……”赋予人的思想(或行为),其次回答出效果是“生动形象”,然后概括出这个拟人句的内容,最后回答该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讲述完后,微课再出示幻灯片影像,影像上是“拟人,角度,效果,内容,情感”五个词语的有序排列,这是对刚才讲解的知识点的再次提炼。
四、合作学习,微课导航
微课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生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学习小组,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指导。当教师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就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发展起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复习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68-02
初中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学生如何把以往所学的大量知识进行分类整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习成绩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成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能再采用以往搞题海战术的方式提高学生成绩。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初中复习课的教学效率的组织策略。
1.精选复习内容,兼顾双基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的复习主要是对学生以往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促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再生和升华[1]。因此对复习内容的选择关系着学生复习重点的把握是否到位。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和凭借,它是由专家根据学生的实际编制而成的,应该成为我们进行复习的重点之一。在对课本进行复习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查阅以往的笔记,因为笔记是学习中的重点,也是按照学生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整理过的材料,然后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按照复习内容的主次安排学习的顺序。试卷是语文复习内容的又一重要来源。对于试卷中的积累运用的知识点要做到熟读成诵的地步,并且试卷中涉及到的书中的相似知识点也要做进一步的复习整理。对于试卷中的阅读分析,学生要再次分析当时考试时出错的原因,注重解题方法的学习。
2.注重学习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授人以鱼,不让授人以渔。"教会了学生学会学习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会了正确的复习方法,他们的复习才能更加系统有效,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针对语文教材的不同课型、不同题型有不同的复习模式。教师在上复习课时要结合具体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方法,要做到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操作性强。只有这样学生的复习才能有的放矢、紧抓重点。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是进行有效复习的重要手段。虽然语文的课文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但是每个单元之中的课文在体裁上是一致的,在教学目标上是相通的。在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联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知识网络。
在进行复习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比如首轮复习紧贴课本,二轮复习注重总结,先归纳积累运用中的知识点,再总结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最后进行作文训练指导。第三轮复习主要为典型例题的讲解,以专题训练或实战演练的方式查漏补缺,寻求学生复习中的不足,为下一步的语文复习教学提供依据。
3.调控学习过程,精讲多练和阅读感悟二者并重
课堂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会影响复习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对教学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呈直线上升的,而是一个呈螺旋形的上升趋势,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精读感悟[2]。在读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内化、能力提升、习惯养成的教学目标。可供阅读的材料包括教材中的范文、习题中的阅读材料等。在复习课中固然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讲解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讲解和针对个别学生的讲解。前者主要是起到引领作用,向学生指出复习的方向和要求;后者主要是针对学生所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画龙点睛的指导。在复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是很必要的,它是进行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然而我们这里所提倡的并不是毫无选择的题海战术,每道试题的设计都要有一定的目的,对同一知识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以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另外,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多鼓励,使他们树立起自己能够学习好的信心,愿意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去。
4.进行多向交流,评价坚持鼓励性与全面性原则
复习课同其他课型一样,在一个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对该阶段的复习情况加以总结评价,以促进学生对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果的反思。在对复习课的评价中要突出学生对知识综合能力、知识运用水平、知识拓展状况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时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鼓励性,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复习课中的收获,品味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语文学习的典型特征是厚积薄发,影响语文成绩提高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平时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也有正确学习方法的使用和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控。因此教师在复习课上对学生复习情况进行总结时要加强对其考试心理的指导。
综上所述,要上好一节语文复习课,教师要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根据课型不同灵活选用适当的复习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选择合适的复习内容,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来达到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培养 良好 习惯 农村学生
在多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较城里孩子差, 他们在学习环境上得不到足够的信息与指导、帮助,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了初中以后,由于知识复杂程度与难度加大,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学习十分吃力。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人的一生。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 。 近年来,我和我们古城九年制学校初中语文组的同事们在学习鉴借同行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在农村初中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做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了学校领导的表彰和上级部门的重视,现将我们的探索做一总结。
一、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等等,这些问题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终身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势必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
二、农村学生不良习惯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现在农村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家里的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居住在亲戚朋友监管。这些监护人由于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低,对孩子教育缺乏应有的知识,通常把重点放在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对于孩子的学习通常是不过问,顺其自然,长此以往,随着问题的日积月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丧失。
(2)学生自身因素。现在的初中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懒惰,怕吃苦、不爱动手动脑,没有平时的点滴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肯定难以形成。
(3)学校教师方面的因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是知识教育重于方法与能力教育,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的指导跟进督促不足。
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养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的习惯
学会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天、周、月、学期计划);做事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有先后次序之分;学习时应专心致志。
2、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上课要集中注意力, 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看老师演示、板书和表情、动作,仔细想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讲解的内容,认真做好笔记;注意听同学们的发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加课堂上的讨论活动。
3、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通过看注释等、读课文,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熟悉生词和词组;细读课文,初步掌握大意;了解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理出内容和知识等方面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利用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观察老师在课堂讲课中一言一行、轻重缓急的观察以便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重点; 在平常的练习中观察、发现知识间的规律与联系以便更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与体系等等;在观察中认真思考,边观察边思考。
5、养成正确又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听要"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眼到是指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是指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 耳、眼、脑、手、口齐用,做到侧耳静听,以目助听,以思导听,以写促听。做到边看边听,边思边听,边记边听,专一聆听。
说要准确把握"说"的状态、注意说话的仪表仪态;清晰的思路:说谁?说什么?怎么说?说话之前应该想好,有条理、有重点;注意语速、语调,要紧扣话题,言简意赅。
读要大声朗读、背诵。要读准字音,要用普通话语音朗读,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拉腔唱读,按照标点符号掌握停顿的位置和停顿时间的长短。
书写姿势正确,格式、词距、标点规范;书写工整, 字迹清楚,作业整洁,卷面整洁,格式正确。
6、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检查、自我改错的习惯
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先复习后做作业、先审题后作答;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不懂的一定多方求证弄懂;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寻求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作业做完后还应仔细检查,注意教师的批改,及时找出错误原因订正错误。
7、养成练后反思、课后复习、单元总结的习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并迅速发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利用视频、声音、动画、微课、录频等新教学手段,直观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辅助资料和内容,更有利于让学生通过这些感知提高自主性,提升学习成绩。传统的语文教学只要求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即可,而如今是在这些基础上培养学生欣赏作品、总结、编辑等多方面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带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提出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观点,很快运用到了实践中并取得了成功。虽然信息技术在我国飞速发展,但受到我国地域广阔、城乡差距等问题的影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发展极不平衡。但相较于其他学科,作为主要学科之一的语文已经愈加趋于成熟。语文阅读首先需要学生主观地整体把握文章的信息及内容,其次要对文章中的隐藏信息深入挖掘,最终通过整体调控理解全文。
一、了解背景和导入阅读
首先,教师除了要设定学习目标以外,还要对作者简介及文章的写作背景这些基本信息做一个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对于学生而言,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在课前布置作业。例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在家上网搜索有关作者叶圣陶的简介及相关文学知识并于课上将搜索到的有效信息与同学们分享讨论,既提高了学生们利用关键词来搜索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使阅读效果预期实现。
其次,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要构建一个引领学生求知的情景,透过这个情景创设,让学生自动跟随进入学习的环境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使情境更直观,让学生们在生动、形象的引导下,迸发出强烈的探究热情。下面仍用《苏州园林》这一课进行举例:“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全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苏州园林,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下面,让我们看看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二、自主阅读和互动交流
接下来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阶段。首先,为了强调学生是主体,需要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对全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想法,把自己对文中问题及疑惑提出,小组探讨,各抒己见。最后,教师为学生解答在小组讨论中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在答疑过程中,不要采用标准答案,假如学生有些奇思妙想之处,要耐心进行引导,切忌批评及否定,以免限制学生思维。若遇难点,教师除了引导,对重、难点的梳理及点拨也是必要的,适当的点拨会促进学生对内容更深的探寻。例如:《苏州园林》是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教师圈点勾画幻灯片展示问题:1. 作者在开始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2.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3. 本文的结构、顺序怎样? 再通过视频播放《苏州园林》某一景物,让学生对比文章描写内容分组讨论,提高阅读的敏感性。
三、课外练习
通过互动,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有了基本了解认识,最后便是如何更好地去应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练习、检测,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提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网络建立线上读讨论平台,由小组或全班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如通过课上学习,学生已经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说明顺序,那么在课下,可以以“我们的学校”为中心点,分别对学校的教学楼、办公室、宿舍等进行说明概述。
为了迎合新课改的内容要求,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策略。由于加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学生们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的兴趣中,激发了学习语文的热情,并通过融合信息技术下的自主阅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了互相配合学习的目的。
大家好!
教师对教育教学岗位的公开选聘,是现行教育发展必然。对于教育人事制度而言,它是一次机制的进步,是一次民-主的尝试;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则是一次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它有如春风般吹绿大地,它表示着一种力量,指引着一个方向,传递着一种声音,昭示着一种希望,它必将对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非常感谢学校为我提供这样一个检验自我的机会,展示自我的舞台。
我叫高成仁,男,汉族,198*年4月出生,现年2*岁,2005年7月毕业于铜仁师专中文系汉语言文专业,同年通过县招考安置在青阳九年制学校,现根据学校岗位的设置,我竞聘的是初中语文教师。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向领导和同事们作简要的陈述:
一、对竞聘岗位的认识
“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竞聘优势
1、我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我明白教师的苦与累,平凡与无私。虽然没有鲜花陪伴,没有掌声共鸣,没有丰厚的收入,没有豪华的享受,有的只是生活的忙碌,有的只是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但我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我用自己的汗水、智慧、和一颗跳动的火热的心,面对着一群十五六岁的孩子。我揣摩着,尝试着,与他们真诚的交流着,就在这样的轨迹中演绎出一片灿烂的晴空。
2、工作中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精神。作为教育工作战线上的一名青年教师,我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工作,在工作中,不怕困难,勇挑重担,顽强拼搏、勇于创新,能吃苦耐劳。教学中能主动与全组的其他教师交流学习,讨论课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参加各级的学科培训以及校内外的听课、评课活动;向同行们学到了不少教育教学的方法,同本组教师团结协作,与同事相处关系融洽;教学立足于课堂设计和评价机制的创新,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3、我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在教学中本着“为学生服务,把爱献给学生”的信条,保持作为教师的言行和风度。塌实教学,关爱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锻炼,我对课堂的教学组织能力,对教材整体驾驭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判断分析能力、应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认为完全能胜任化学教育工作
三、工作思路
各位评委,如果我竞聘成功,我会做好本职工作,发扬自己的优点,爱岗敬业、爱生、努力作到:
1、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早日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作业 设计
作业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做作业能够有效巩固知识,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作业不但能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给学生的学习以明确的方向指引,更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状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可是,中学语文作业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一、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现状。
1.收作业难。老师每天为收作业疲于奔命,相当一部分学生总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不交作业:不会做、忘记了、不见了等。
2.作业质量低。交上来的作业除少部分是自己独立完成外,有马虎应付的,有抄袭的。对于老师来说,不论是收作业还是改作业,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痛苦的事情。
3.抄抄写写积累型的作业质量好于理解运用型的作业。
(二)原因分析。
1.来自学生方面。我校地处珠三角,大部分学生来自经济较发达的乡镇,一些学生认为读书没用,不读书也照样赚大钱,对学习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作业便是一种负担。
2.来自老师方面。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根基。透视中学语文教师的备课现状,大部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给予了高度重视,而作业设计却逐渐沦为可有可无的内容。有些教师作业设计盲目、随意。另有一些教师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铺天盖地的试卷,陷入题海,结果是大海捞针,时间付出了,收效甚微,最严重的是由此而导致学生马虎应付,或干脆抄作业,对学习语文产生厌烦情绪。
3.来自家长方面。一些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对孩子的学习督促力度不够,因此,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晚修时的作业一般能收齐,而且作业质量较高,而没有晚修或周末,作业不但质量低,而且很难收齐。
二、作业的类型
(一)预习型。
学习新课前,对该课的字、词、句、篇的预先学习,或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思考,等等,都可以设计成预习型作业,这种作业除了可以为教师上课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巩固型。
是对文本涉及的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三)运用型。
运用文本学过的知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四)积累型。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通过这一类型的作业,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如字词、背诵、读书笔记等。
三、作业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一)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确定作业的难易度,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体现出一定的梯度,作业设计具有弹性,可设计必做与选做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另外,还有一个实际情况要考虑,就是学生大概能有多少时间做语文作业,从而确定作业量,若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完成起来有困难的,表明量多了。太难太多的作业,不但起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起到负作用,令大部分学生马虎应付,对学习语文产生厌烦情绪。适当时候可以借鉴魏书生先生的定量作业[1],所谓定量作业就是字数确定,内容不限。每天每人必须写够500字。这500字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内容。根据语文总体知识和整册教材分析,将知识分类排队,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再排一排队,稍加努力就能会的排在最前面。每天作业就写这些稍加努力就能写会的内容。写会了,再写后面的。这样敌人越打越少,学习兴趣就越来越高。
(二)要考虑教学目的。
依据教学目的确定作业内容,这样可以克服盲目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要求学生掌握第一、二段的词句,作业可设计为整理第一、二段的重点词句,并翻译一、二段,这样可起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作用。若盲目地设计一个课外现代文文段,不但起不到巩固效果,反而会打断课堂内外的连贯性。
(三)课堂教学效果。
如果课堂效果好,作业就可以设计少些,甚至没有,这样可以鼓励学生上课积极认真。若其中某一知识点效果不满意,在设计作业时可有意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如在进行说明文专题复习时,我发现学生对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语言准确性方面掌握的效果不理想,就结合相关文段设计了两道作业题:
揣摩下面的句子,回答两个问题:
去年开始,我从来没有这样干渴,我一年的来水量比正常年份少了将近三分之二,说是有实测记录以来来水最少的年份。
1.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有实测记录以来”能删掉吗?为什么?
通过这个作业,强化了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
四、其他因素
(一)作业要及时改、及时讲评。
作业要遵循“不评不做”的原则,学生通过作业把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做到有的放矢。而及时地改、讲评作业,也让学生对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改正错误。改、讲评作业拖拉,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打击学生积极性。
(二)处理好堂上作业与课外作业的关系。
一些需学生独立思考,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运用型作业,宜在堂上或教师能掌控的前提下完成,这样可杜绝抄袭作业的现象,从而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如一些文段阅读,宜在堂上完成,即使不会做或做错了,也总比抄作业强,起码学生都看过文段,讲评起来有印象。而一些积累型作业则可以安排在课外,完成作业的时间可适当放宽松。如设计周末作业时,我要求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然后用150―200字概括鲁滨孙流落荒岛前的情节,周一就把作业布置下去,有些同学在做完其他作业后,就着手做这一作业,周末前就已完成,周末就轻松多了。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又不用担心下周一收不齐作业,一举两得。
(三)力争取得家长的支持。
老师与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应站在同一阵线上,发挥家长在家的督促作用,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40-01
众所周知,创造是人类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创造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或个体创造性的最好表征。创造力也是反映个体在解决任务中有效的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高素质人才,致力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语文学科责无旁贷,许多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探索精神,投入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语文新教学模式的设计策划之中,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做如下总结,望同仁指正。
一、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应该积极地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去掌握知识,去运用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奇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初中生还喜欢幻想,初中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初中生的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时表现出一定的主见。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在短暂的课堂时间中还应该抽出一些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教师和学生都是学问的学习者,教师应该放下姿态,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学生的主战场,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地位,把课堂换给学生,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即使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赞成这个观点,但在课堂上,教师绝对占定讲台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满堂灌越严重。评价一节课的优劣,着重依据教师的知识拥有量,自我表演的精彩度来衡定。课堂里,过多的是教师把自己单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教参内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似乎只有细讲,学生才能领悟,不讲全一个知识点都放心不下,面面俱到,不留一点余地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实际参与很少,充分阅读的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充分思辨的时间、充分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形成了等分析、等答案的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教学设计者明白,教学中的一切引导、启发、讲解、点拨,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彻底改变教师越俎代庖的状况,改变注重过于周到繁复指导的状况,改变授予标准答案而无视学生个人体验的状况,应该让学生有极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使他们不仅能明确学习目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而且能运用自己的脑髓,拿出眼光,打开心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能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独立的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主体对外在事物和自我的超越。学生慢慢的变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就会把学好知识当成一种责任,从而更加用心,在用心学习,用心上课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三、帮助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培养创造能力扫清障碍
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创造力仅仅是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那么,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做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
四、创造从质疑开始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创新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改革迎来了崭新的局面。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学生熟练地驾驭语文工具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加强开发创新思维力度,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一、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现状
中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应试教育的现象:“教无压力,学无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从教材上看
中学语文新课程的内容更丰富了。并且增加了阅读鉴赏、名著导读和梳理探究等内容。更N近学生的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真正关注到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贯彻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理念。首先,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了解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表现手法及基本特征,还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他们的性情。其次,在语言表达与交流方面。新课程还增加了口语交际,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生活、学习生活和热爱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从教师角度来看
教师们普遍反映教学时间不充足,因为为了响应素质教育,内容增加了,课时却变少了。有很多与科技和时展紧密结合的新知识进入了新课程的范畴。如果按照以往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根本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可能。这样就使得教师对新课改产生了抵触情绪。在新课改中,教师除了完成平常的教学任务以外,还得组织一些班级活动、课外辅导等,并且他们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适应新课改的教学内容以及方式,参加一些在职培训活动以增加自身应对新课改的灵活度。这样就无形当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使得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产生怀疑,对新课程改革持观望中立的态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求能够获得老师的认可。
(三)从课堂教学来看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往往就忽视了语文知识的讲解,使他们沉醉于教学游戏和活动中。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片面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畏手畏脚,对学生的回答只能大加表扬,从不带有半点的否定意思,只是再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类似的词语,未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在新课改下,如何走出初中语文传统教学的束缚,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的变化。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加强口语表达能力既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必要的任务,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务,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必须在语文课堂中享有一席之地。在平时口语表达训练中,既要加强普通话语音的纠正,又要加强在训练即兴说话时文采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即兴表达能力。
(二)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是创新的土壤。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切入点和教学风格。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模式是多样的、不固定的,创新的范畴也包括很多方面。课堂创新教学是一种观念,也是指导教学的一种习惯:一是要精心创造相对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课堂焕发新生命力,提供创新空间;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动起来”,学生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再出面讲解。三是要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从平常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果。四是注重学习联系生活,让学生走进社会,贴近大自然,能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
(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现今社会,很多家长喜欢跟风,邻居家的孩子报啥班,他也跟着报啥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往意识不到深层次的缺点,要改变这一大社会现象也成为当前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课改中,大力提倡大语文教育观,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读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欣赏音乐,甚至包括道听途说、聊天八卦、广告标语等。因此,在新课改实施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主动阅读,就是指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读物,使语言知识的得到积累,理解能力的得到提高。它与相对被动阅读比较而言,它的特点是学生自觉有兴趣地进行阅读,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
(四)注重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而且要求老师注重的角色转变。以前,老师是学习里的权威领导,主要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在新课改的大范围下,教师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对话者。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但是输出者,还要担任倾听者,要用微笑和点头来表示你的理解与尊重,鼓励并帮助学生完成叙述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研究 问题导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09
目前,各个学校对于教育的改革问题非常重视,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初中数学的日常授课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对问题导入法进行应用,便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手段,通过创建教学情境,设置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对于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其关键点在于,指导和启发是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将学习的效果进行提升,实现数学授课的目标。
一、问题导入法引入初中数学授课当中的意义
数学知识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需要牢固的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更要学会对知识的应用,使其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对学生有所帮助,从而锻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问题进行发现的能力,遇到问题时愿意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样学生的数学素养会有非常大的提升[1]。对该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即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提升,使其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真实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借助某一个问题的提出,导入需要学习的知识,唤起学生的兴起,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对于该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设置科学合理的数学问题
问题导学法的有效的应用,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问题的设置。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注意设置问题的科学合理性,紧紧围绕当堂课需要讲授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能力水平,有层次有条理的进行设计。此外,对于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以便学生能够在问题中清晰该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难点。同时,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问题打造情境,将问题与实际应用进行结合,推进学生对其的理解。总之,对于问题的设置,可以依照真实的授课情况进行转化,但对于所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思维价值。
例如:在北师大版《认识三角形》学习中,教师应用问题导入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授课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生活场景图片,让学生们找一找图片中有哪些地方是三角形的。这样,学生会非常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当中,认真的找寻图片当中的三角形。这一教学步骤,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学生会感受到所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联系,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创设良好的开端[2]。之后,教师要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主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可以提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试着归纳和总结一下三角形的定义。学生对会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观察,大概总结出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进行连接所呈现的图像为三角形。这一问题的设置,引导了学生向三角形的概念方向进行思考,不但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之后的教学逐步应用导入法,使学生清晰该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
(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在将该教学手段应用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怎样进行引导是教学当中非常关键的步骤。所以,在真实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怎样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不断的进行探究。首先,教师要对需要讲述的数学知识,有非常全面并且细致的了解;其次,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将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提出问题存在的关联进行提点,以便学生从正确的思考方向对问题加以思考,从而更快的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后,在思考完成之后,学生要独立将问题的求决过程完成,有益于学生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北师大版《探索全等等三角形的l件》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课程导入[3]。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这样的场景,班级里要开班会,可以怎样才能使所有的小旗子大小和形状都完全相等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进行转化,思考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鼓励,将自己的方法大胆的提出来,引导学生对每个方案当中的相同特征进行分析:都是相利用三角形的边和角画出一个全等的三角形,其中不同之处在于条件的个数不同。这时学生便会主动思考两个全等三角形到底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明确这堂课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方向。接着,结合学生的想法,可以提出:作一个三角形与一直三角形全等需要知道几个条件?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会充分的应用已经学习的相关数学知识,列举反例证明已知一个或者两个条件并不能得出全等三角形,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已知三角形当中的任意三条边,就能得到全等三角形呢?该教学步骤,可以过渡到让学生思考,已知三个条件作为三角形,有几种可能的情况?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逐步归纳并且总结出可能的情况:三边、三角、两角一边或者两边一角。随着问题的设置,学生会逐步对知识明朗,教师在之后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践,学生很快便会掌握知识的重点以及难点,教学质量会有明显的提升。
三、结束语
总之,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对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利用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渐渐清晰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升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日常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该种教学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使其具体应用更能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完成教学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邹金贵.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