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人才需求报告

社会人才需求报告

时间:2023-07-25 17:1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人才需求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人才需求报告

第1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在档案职业人才需求视角下的档案学高等教育改革,并据此提供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改革可

>> 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探析 基于人才需求的会计教育改革研究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探讨 信息时代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发展之思考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加强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及启示 关于企业人才需求现状与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基于大众化教育的会计人才需求与高等教育研究与分析 浅谈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教育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 美国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及启示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高等计算机教育改革实践 基于廊坊市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调查的网络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研究 中国人才需求结构性失衡及高等教育反思 当前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趋势及启示 中美高等教育比较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以经济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商务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Job Board[EB/OL].[2015-12-28] . .

[7][9]张斌.我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分析[J].北京档案,2015(4):12-15.

[8]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档案教育发展的研究报告[R]. 2010.

[10]徐拥军,张斌.中国大陆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2011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102-118.

第2篇

一、调查过程

为了进一步修改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河套学院食品教研室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被评为教育厅科研项目。2010~2012年对2010届、2011届和2012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138名毕业生进行了职业岗位调查,涵盖区内外66家企事业单位。通过对学生从事岗位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完善2013届和2014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0年6月~2012年6月对2010届、2011届和2012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进行职业岗位调查。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对138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发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调查表138分。由于是应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可保证所有问卷全部收回。

二、结果分析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实习岗位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从调查结果(表1、表2)可以看出有47.3%的毕业生在本专业岗位上工作或实习,52.7%学生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还不到一半。毕业生的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这两个岗位上,各占43.07%和24.62%;从事食品营养、食品研发与加工、食品销售岗位的人数较少,分别占10.77%、7.69%和9.23%。有三名毕业生在卫生监督部门工作,仅占4.62%。毕业生从事岗位分布如图1更为直观。

根据毕业生反馈工作或实习企业人才需求结果(表3、图2)表明目前食品企业对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有80%的食品企业需要食品检测人才,需求人数占需求总人数的40.1%;对食品企业管理、食品加工、食品营销等人才的需求量也有一定增加;特别是食品营养岗位需求较为明显。分析职业岗位分布和人才需求的主要原因和社会需求有关,食品质量问题迫在眉睫,因此食品检测和质量控制人才需求量很大,现在食品企业数目很大,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比例较大,食品加工和销售也需要较多的人才,至于营养方面,由于人们认识不足和社会服务较少,所以目前需求相对较少。

图2 近几年食品企业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比例

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未来人才需求预测

当前,我国的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调研发现,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发生了变化,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从事食品加工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需要掌握现代食品贮藏、加工、管理和营销等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培养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一)食品营养方向人才需求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指出: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与膳食营养密切相关的疾病日益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结合我国食物资源的具体情况,大力开展营养工作,引导我国居民参与及改善营养膳食搭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因此,需要大量的食品营养人才如公共营养师、营养配菜师等满足社会需求。

(二)食品检测方向人才需求

2005年9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食品生产加工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必须取得从事食品质量检验的资质,食品检验人员实行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对食品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食品营养与安全人才缺口达80万。培养优秀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的人才势在必行,功在千秋。

(三)食品相关方面人才需求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将是有机化、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和国际化。中国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振奋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同时,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与食品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配方的研究与生产人员也是市场和社会需要的。

四、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分析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理论学习与实际有机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全面分析社会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通过岗位群进一步确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一)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分析

通过表4、表5可以看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对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目前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明确也比较完善,根据以上对社会需求及毕业生两个方面的分析,为以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较为全面的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第五届食品安全论坛.技术创新与食品安全分论坛.中国包装工业,2013(13)

[2]顾仁勇,颜文斌.中小型食品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12(11),251

第3篇

本文作者:王晓娜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社会对调研人才的需求方向

1调研岗位多元化,专业调研人才需求旺盛

在当前的社会,商务谈判、秘书、业务员、专卖店代表、营销策划等多个工作岗位都需要熟知市场信息,需要具备一些调研知识与技能;食品、电子应用、保险、金融等各领域都需要行业信息调查才能真正经营好企业。调研与很多岗位和行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对调研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尤其是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随着调查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业对专业调研人才的需求日益突显,依赖性也不断增强。调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突出的专业调研人才需求量大,前景广阔。

2注重能力型人才的吸纳

从历年的社会调研人才需求情况可以看出,社会在需要高学历的同时,更注重能力型人才的吸纳。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随着企业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对人才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要远高于对所学专业的要求。社会对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其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产业升级和新技术发展,传统的知识技能结构难以满足现代制造业的要求。具有新观念、了解新材料、掌握了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愈发受到企业重视。在新型工业化时代,具备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的技能型人才,更为企业所看重。

3注重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需求

随着企业的创新发展,企业对调研人才的需求除要具备专业知识外,更要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方面能力和水平。企业关注人才技能的同时,也关注其语言表达、职场礼仪、团队意识、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未来拥有较好专业技能,具备较强心理素质和开拓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与健康的行为道德的综合素养突出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人才需求竞争的焦点。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市场调研教学改革

(1)以任务模式重置教学内容,将理论置于任务实践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市场调研》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市场调查的相关操作。市场调研课程将市场调查流程分解为确定市场调查目标、制定市场调查方案、选择市场调查方法、设计市场调查问卷、组织实施市场调查、整理市场调查资料、分析市场调查资料、预测市场发展趋势、编写市场调查报告、跟踪市场调查十个调查任务,根据每个任务安排教学内容,将调研理论放于实践任务中讲解,不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更能让学生在讲授和学习中体会调查的操作技巧,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中理解一些高深的调查应用技术,在以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2)系列实训模拟市场调查环节操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市场调研课程把理论讲授和实践模拟操作紧密结合,调研课程应在每个调查任务讲解完,进行对应的实训操作。伴随各调查流程的讲解,先后安排调查方案的编制,典型产品或企业的二手资料收集与整理,人员访谈法,电话调查法,调查问卷设计,抽样模拟,资料规范化整理,相关登记表、编码表等的制作,图表化数据处理以及调查报告撰写等系列实训操作,让学生在市场调查环节的仿真模拟中领悟和掌握相关操作技巧。(3)企业一线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实现经济服务的适应性。在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己选定企业,围绕市场调查各个环节,深入各行业企业一线展开调研活动,进行全程实践。也可在企业进行兼职锻炼,为实践企业承担了一部分调研任务。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自己去锻炼,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自己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4)实践调研活动开展增强学生对各门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学生将多课程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市场调研的企业实践活动,需要各门课程配合才能完成。在资料收集阶段需要学生具备市场调查、公共关系和商务谈判知识;在资料整理阶段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知识与相关技能操作;在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需要经济学、经济数学和统计学的有关知识;在策划案制作阶段需要市场营销、营销策划、行业营销知识,并需要计算机技能辅助。在整个调研实践流程中,让学生交叉运用各门课程完成任务,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5)实践性调查任务的完成,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技能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教学中,不管是安排的校内模拟调研实训,还是校外企业一线的调研任务,都把学生真正地置于主体地位,遇到问题学生自己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在市场调研各个任务流程的操作中,学生自主拟定方案、自己完成资料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处理与分析、调查报告的策划与制作,这样把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位置,自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在为企业锻炼时,要面临不同的客户、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要完成不同的策划方案,使他们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大大提升。

第4篇

 

当前,随着我国家庭从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过渡,家政服务业正处于黄金期,极具发展潜力。家政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迅猛发展的态势迫切需要专业化和职业化人才。高等教育学校家政学专业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不断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注重其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家政服务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级专业人才,为家政服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命力。

 

一、家政服务行业发展需求分析

 

(一)家政服务的支付能力增强

 

当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人均消费支出呈明显上升趋势,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同比增长9.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6864元,同比增长7.8%。对家政服务的购买需求显著增强,特别是中等收入家庭的家政服务意愿在不断加大,家政服务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调研表明,饮食方面的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越来越大,说明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要求。

 

(二)家政服务的市场需求多元

 

我国已经进入了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生活现代化、服务社会化阶段,“421”家庭模式将成为社会主流,为家政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家庭结构规模逐渐缩小,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的比例不断增多,特殊年龄人口基数日益扩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85亿,占总人口的13.26%,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3.1%,“养老”“护老”和“陪老”的现实需求成为必然趋势;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25%,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2.2%,儿童陪护和家庭教育的需求得到高度认可。全国家政服务业协会办公室研究预测,到2030年,对居家养老、婴幼儿养育服务需求劳动力将分别达2300万人和1675万人,这些都隐含着对家政服务的巨大需求,使家政服务的内涵深化、外延扩大,“花钱买服务”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目前,家政服务业最急需的人才是从事家政专业研究、教育和培训的人才,从事家政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从事家庭服务工作的中高端专业技能人才[1]。

 

(三)家政服务的水平层次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家政服务业初具规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家政服务业在企业数量、经营收入、从业人数都有了大幅度增加,层次水平已不止是简单的操持家务、看护孩子、照料老人、搬家、家教等基础阶段,生活指导、衣食住行服务、投资理财、教育顾问等高层次的家政服务正逐步发展起来。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家庭服务企业和网点50多万家,家政服务实体2100多个,家政培训基地1600多个,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万个,吸纳就业人数1500多万人,年营业额近1600亿元。家政服务人员专业性越来越强,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业务技能,良好的服务心态、精湛的服务技艺和专业的服务质量,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家庭多元化需求,提升了家庭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专业培养的不匹配

 

尽管家政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但与家政服务人才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客观分析和掌握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学生培养之间的差异,对于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对等

 

以全国第一个开设家政学本科专业的吉林农业大学为例,每年招生计划基本在60人左右,相比该校的其他专业,家政学专业还是冷门专业。该校人文学院针对家政学专业新入学的学生做过一个调研,发现30.7%学生希望转专业,43.1%的学生对专业不太了解,38.3%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期望值不高。然而,随着社会需求度的上升,家政学专业学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就业局面。自2006年以来,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的家政学专业人才不过600多人,就全国而言,培养的本科层次家政服务人才总量也仅仅为4000人左右。目前,吉林省长春市有30%的家庭需要家政服务,对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量为8.3万人,还有3万多个缺口,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相对于需求明显不足。

 

(二)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结构不平衡

 

根据市场调查,家政服务业急需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服务等20多个门类200多项服务项目,特别是能够熟练掌握家政行业的市场策划、运作和预测,具备科学指导和传授家庭生活知识的高端人才更是“奇缺”。但我国仅有30余所高校开设了家政专业,进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高校只有吉林农业大学、湖南女子学院等5所,其中仅有吉林农业大学培养家政学方向的研究生,家政学教育结构总体上与家政服务业人才需求不够匹配。家政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专业课程基本涵盖了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建筑学、美学等学科领域,但就家政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而言,还存在着“大杂烩”现象,缺乏统一标准和相应教材,导致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结构不够合理,教育层次、分类不够科学,不能满足家政服务产业结构细分的需要。

 

(三)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匹配

 

以吉林省为例,在30多万家政服务人员中,上岗前接受过正规家政服务业务培训的不足30%,取得岗位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不到2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0%,受过家政高等教育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端专业人才还不到5%。从高校家政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过程来看,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实际契合度、吻合度不高,家政学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缺少实操实训的机会与平台,教用、学用与家政服务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呈现出学历高、综合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差,甚至出现了“有文凭没水平”的专业教育怪圈,市场认可度不尽如人意,家政服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家政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把脉市场需求,适度调控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高等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家政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监测预警系统,定期家政服务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大力支持家政学专业特色高校统筹招生计划增量与存量,适度扩大家政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通过国家奖助学金、社会捐助等资金支持,吸引更多学生攻读家政学专业。要对家政服务人才需求和高校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进行科学预测,将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定向性与目标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借助错位发展、特色培养、差异化竞争占领家政服务市场,保障高校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家政服务产业人才需求相平衡。

 

(二)合理发展定位,积极改善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构

 

高校要紧密围绕家政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家政学专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研究型与教学型、管理型与服务型、实用型与技能型等人才培养标准和结构上做出理性选择,如高职高专院校家政学专业可定位于培养家庭服务技能型人才,本科高校定位于培养家政管理与家政师资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研究生以上教育定位为培养家政理论研究型人才[2],不断丰富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构。要树立“大家政”观念,构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实训课和专题专修课的“四板块、一专题”教学体系和多证书的人才培养结构,坚持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人才培养的“无缝链接”,形成“大家政、多证书”的就业优势,实现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全方位、全过程、零距离的对接[3]。

 

(三)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要以“厚基础、宽领域、强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科学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结合起来,加大实操实训教学比重,指导学生搭建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必备基本知识、职业素养、工作技能培养,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方式,使课程建设成果迅速转化为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果实。要广泛联络上下游产业资源,建立完善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家政服务行业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制定对家政服务企业优先、优惠政策,找准选好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坚持“引企入校”“办校进企”“产教一体”模式,把高校家政学实验室搬进家政公司服务第一线,把公司培训基地搬到学校,使校企合作的技术链、资金链、服务链“环环相扣”,促进家政学专业产学研资源融合,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全面提高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第5篇

关键词:需求结构;灰色系统理论;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安徽高职物流人才需求结构分析

我们通过对新安人才网、安徽人才网、前程无忧网、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网站关于安徽物流人才需求信息进行整理,利用网站本身的搜索功能,分别从需求岗位、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的角度进行分析,剔除用人单位在各网站重复招聘信息、本科及本科学历以上要求的职位以及高中及高中以下要求的职位后,得出2012年4月和5月安徽物流人才需求统计结果,据此结果对安徽高职物流人才需求结构现状进行分析。

(1)岗位分布

(2)行业分布(见表2)

(3)地区分布(见表3)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物流岗位角度看,采购类岗位需求量最大,其次是企业物流类,再次是国际物流、仓管和运输类岗位。

(2)从行业分布角度看,流通领域物流人才需求量最大,包括批发、零售、物流业、快速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其次是制造业,互联网通信和其他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少。

(3)从地区分布角度看,合肥物流圈需求量将近三分之二,其次是皖江产业带,沿淮产业带所占比例最小。

2 安徽物流核心行业高职物流人才需求量预测

2.1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简介

1982年,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的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3]。灰色理论通过对原始数据作一定处理后,使其成为有规律的时间序列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灰色系统理论的实质是将无规律的原始数据进行累加生成;得到规律性较强的生成数列再重新建模;由生成模型得到的数据通过累加生成的逆运算——累减生成得到还原模型;由还原模型作为预测模型。灰色预测具有要求样本数据少、原理简单、运算方便、预测精度高、可检验等优点,可以较好地对非线性系统进行预测。在物流人才需求预测中,人才总数、结构等部分信息是已知的,同时物流人才流动、未来发展变化等又是不确定和未知的,况且物流人才需求受产业发展、物流业自身发展、物流人才培养力度等经济、社会诸多方面因素影响,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

灰色系统常用的预测模型是GM1,1模型,GM1,1模型表示一阶的、单变量的线性动态预测模型,其预测原理是将离散的随机数,变成随机性被显著削弱的较有规律的生成数,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建模步骤如下:

2.4 模型预测

利用上述模型对安徽物流核心行业,即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行业的高职物流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如表7所示。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该预测总量的基础上,参考上文给出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以及岗位分布再结合安徽物流规划,可以确定细分的差异化方向上高职物流人才需求数量,为安徽各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规模的确定提供参考,由于上文给出的比例是对当前数据的统计的结果,短期来看可以作为参考。长期来看,该比例会随着各个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演变而发生变化的,所以这里不再以该比例来细算各类行业、各类岗位以及各个物流区域远期的高职物流人才数量。

3 安徽高职物流人才差异化培养分析

3.1 安徽高职物流人才差异化培养现状

(1)专业特色分布。安徽高职物流教育整体趋同,全省70多所高职院校中,有43所开设了物流管理及其衍生专业,除少数形成自己特色外,其他院校基本相似。

(2)数量分布。我们按照安徽物流规划确定的物流区域,对各自区域内的招生进行分析,如表9所示。

可见,合肥物流圈物流人才培养数量占安徽总数的三分之二,皖江产业带占剩下物流招生数的三分之二,沿淮物流产业带人数最少。此种布局与安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密切关联。

(3)培养方式上,大部分院校培养方式基本相同,部分院校积极探索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比如徽商职业学院,建立了安得物流班,向安得定向培养高职物流人才。

3.2 安徽高职物流人才差异化发展建议

(1)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各高职院校明确各自人才培养定位,根据所服务的经济区域的产业特点、人才需求量,特别是结合安徽物流发展规划,制定培养规模和培养计划,合理定位。(见表10)

(2)安徽高职物流人才差异化培养需要对培养规模进行控制,同时考虑区域流动。从表11看出,合肥物流圈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比例已经超过了其人才需求比例,说明合肥物流圈的高职物流人才已经饱和,部分高职物流人才毕业后可能从事非物流工作,而皖江产业带需求比例超过了培养比例,说明要提高该地区人才培养规模,这与该地区近年来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密切相关,沿淮产业带也出现了物流需求比例超过了培养比例,说明也要加快该地区物流人才培养规模。

(3)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差异化发展要注意的事项:

1)物流专业差异化方向的确定,需要根据所服务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行业发展趋势,本校的教学资源,认真调查论证,从而确定差异化方向和培养规模。差异化方向确定后并不表示一成不变,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动态的调整。

2)课程设置要有选择性,不能相互照搬照抄,可以根据所服务的产业经济特点和自身侧重的物流功能模块,在基础课程之上设置有针对性的方向课程,使之和服务对象所要求的知识体系相匹配。

3)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建设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技能水平。

4)渠道设计,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制培养等方式,把技能型的高职物流人才和企业实际紧密结合,从制度渠道上给予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颖荪,汪晔. 安徽省企业物流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7):75—76.

[2] 黄世秀. 物流企业人才结构现状及治理对策[J]. 物流技术,2007(3):31—33.

[3] 刘思峰. 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4):267—270.

[4] 徐荣,曹安照.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科技人才需求预测[J].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9):71—74.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产业;宣传;数据积累

目前,沈阳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就业创业激励政策中,针对领军专家和高端人才的措施较多,但针对范围更广的高校毕业生普适性的措施相对数量少、力度弱。为使人才队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除了要培养和吸引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外,还需要大量吸纳海外留学生、博士、一流高校毕业生及紧缺高技能高校毕业生等优秀人才,为沈阳的产业振兴发展提供更为牢固的强大人才智力支撑基础。一是从市属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的转型发展和驻沈高校相关人才培养角度做好本地培育。二是吸引重点院校和驻沈省(部)属高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留沈服务。

一、宣传入手,增强高校毕业生留沈服务的信心与意愿

(一)广泛宣传沈阳产业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潜力

面向驻沈高校定期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简报,重点介绍各产业发展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发展亟需的服务或项目、人才需求规划等,同时将相关优惠创业政策结合。目的在于使驻沈高校学生及时了解与掌握市情,明确自身在学术与科研方面的改进方向,有助于学生创业灵感与激情的迸发,更加敏锐地抓住就业创业机遇。开展“高校进企业”活动,促进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沈阳市重点企业密切合作,尤其要选取与沈阳市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具有紧密联系的专业和相关性学科的外地重点高校进行合作。组织相关人员走进企业开展校企地三方对接,由企业介绍发展前景与人才需求、学校介绍毕业生信息、人社部门推介毕业生引进政策和相关人才服务工作,进一步增进高校及其毕业生对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直观认识,推进校企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沈阳市年度人才需求调查和紧缺专业人才目录编制与工作。此举能够直观清晰地反映出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每一年度的人才需求变化,有效起到宣传和引导作用。

(二)加大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力度

借助多项国家层面的重大利好政策和战略机遇,沈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巨大,产业结构调整将带来海量创业机会,为众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沈阳市就业创业政策覆盖的人群广泛、措施具体全面,理应充分发挥撬动作用。

1.传外,同时应该注重做好创业政策的措施落地,确保创业者的融资渠道、优惠待遇等政策得到充分实施。

2.拓展多种方式进行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吸引更多沈阳市重点产业所需人才留沈服务。虽然目前多项政策并行,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的优势,但对于每一就业人才群体来说,要在众多政策、文件、意见、条例中逐一去挖掘对自己有利的措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可采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政策宣传,如印制《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手册》并深入高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发放等活动,鼓励区域经济发展急需专业的毕业生在沈就业创业。

二、积累数据,为人才吸引政策提供客观动态参考

(一)建立高校毕业生留沈服务工作的“大数据”

应充分认识到这一人才群体对于夯实沈阳市人才智力基础的重要性,由人社和就业部门及时有效地统计相关数据与信息,并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累积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为人才吸引政策的制定与动态调整提供客观参考。

(二)积累政策执行和落实情况的数据,提高政策效力

在加强政策宣传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政策的执行情况,注重对政策周期过程中制定、实施与考核每一环节的监控和数据积累。为了做到这一点,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考核的内容必须具体且条理分明,尤其是被视为一切吸引人才活动的最终效果和可行性的最重要保障——考核环节,保证各级都能有效运行并达到自身确定的目标或者是上级制定的任务,使每一具体方案和计划都能都达到制定的目标、满足既定政策的需要,确保政策取得预期收效和未来宣传效果。

三、有所侧重,有力助推沈阳市重点产业发展

(一)鼓励高校创新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并留住紧缺专业人才

鼓励驻沈高校和企业大胆启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结合沈阳市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产业领域,创建独立学院或合作办学,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制造业技能人才动态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制”创新创业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留沈就业创业质量,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创业

沈阳市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工业服务化、服务产品化”的目标使得研发与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质量控制、现代物流、营销渠道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与互动成为趋势,现代服务业以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等特点将显著发挥对一二次产业的带动作用,并将催生大量企业和就业岗位。

第7篇

市场看点

智联招聘《2008年上半年才情报告》显示,虽然高科技行业依然占据网络招聘的主流地位,但服务行业、生产制造和零售等传统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网络渠道的使用也日益红火。

股市震荡带来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变化

纵观 2008年金融行业的人才招聘走势,银行系统客户服务、银行经理 /主任等职位数量除了在春节过后有一个普遍的回调外,在上半年基本维持向上的走势,5月份职位数量相对于 4月份分别增加了 13%和12%。反观基金外汇证券经理人职位,增幅从去年底的 19%一路下滑到了 5月份的0.6%。投资 /理财顾问的招聘也略显疲软,增幅从年初的 10%回落到了 5月份的5.4%。

人才招聘的风向变化背景是金融市场的动荡格局。随着2008年股市的震荡和新股发行放缓,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规避风险、提高资金收益,部分资金从证券公司资金账户回流银行,使人民币存款大幅增加,特别是定期存款飙升,而证券公司的生意有所降温,因此,金融人才招聘和去年上半年紧缺的局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PI挡不住零售行业人才需求

智联招聘《2008年上半年才情报告》显示,零售行业的人才需求牛气冲天,店员、导购、卖场经理、理货员等类职位的月平均招聘职位数量增幅分别是14%、17%、13%和12%,其中导购员的职位从 4月份的日平均 1831个空缺增加到了 5月份的 2394个,增加了30%。

尽管近期对零售行业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通货膨胀、奥运会、租金和人工成本,但通货膨胀对零售业利好显现。从 2008年一季报来看,营业收入增长超出预期,达到30%。据专业人员分析,一方面是消费需求仍然强劲,另一方面是 CPI推动消费额增长。在产品进价和售价同时上涨的过程中,零售企业可以保持毛利率不变,从而增加毛利额。在居民收入增加和通胀的推动下,零售企业受益极大。

人才进入“顾问”时代

置业顾问、教育顾问、招生顾问、双语顾问、技术顾问、商务礼品顾问、婚恋顾问、法律顾问、留学咨询顾问、理财顾问……顾问类人才正在成为市场的热点。仅专利顾问的职位数量就从 2008年 1月份的日平均 199个增加到了 5月份的 302个,增幅达到了11%。

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和专业化,各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了顾问式销售时代,对市场推广和销售人员的要求从推销发展到针对客户需求的一对一营销。招聘顾问的职位,除了业务的专业性外,还要求候选人对顾客心理有准确完整的把握,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且引导顾客发现他们所没有发现的需求,为他们设计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一产品的推销,显然这样的人才并不好找。

白领求职比蓝领难

不同职位网上直接申请的平均人次数差别很大。其中外贸类、行政类和人力资源类的竞争相当激烈,每一个空缺职位的申请人次达到了百人次以上。

和在办公室的白领职位相反,物业维修、美容师,特别是健身教练和宠物护理等新兴服务类岗位的竞争相对缓和一些,如家政职位的竞争指数是12。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行业的比重不断加大并带动了人才的需求。比如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占了将近70%,但由于信息沟通和就业观念的问题,职业竞争冷热不均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是有些职位找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很多求职者还没有意识到所学的专业竞争相当激烈。

学历和技能,靠哪个更容易找到工作?智联招聘顾问郝健认为,首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金字塔结构,从数量上来说,对掌握操作技能、拿来就可以使用的一线人员需求数量多于中层的科研、管理人才。由于这部分新鲜力量基本是靠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或直接招聘社会上有工作经验的现有资源,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吸纳对象并非大学毕业生。再看中高层的招聘需求,虽然对学历要求比较高了,但是一般都要求有 3~5年的工作经验,除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有能力招聘、培养大学生外,占人才市场需方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这个层次上并不看好没有经验的新人,所以这部分新人学历虽高,但没有优势,供需错位现象由此而来。实用的技能会帮助你尽快找到工作,然而高学历带来的在综合素质上面的投资并非投石入海,还有一些职位,如工程、材料、科研、环保、建筑、化工、计算机、能源等对学历和专业能力都有较高要求。从长远来看,拥有好的学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速度和广度都是有利的。

猎头观点

2008年上半年,地产与金融行业在人们的眼中进入低迷,两大行业的人才需求、薪酬情况是不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伴随着奥运会的召开,新能源的人才需求是否会增加?智联招聘高级猎头顾问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地产行业――状态依旧乐观

智联招聘高级顾问 Lucy分析说,房地产行业人才需求的量并没有明显下降。如果说 2007年是一次大冲刺的话,那么 2008年上半年企业变得比较谨慎,发展速度平稳,特别是地产项目周期长,并不会因为半年的时间就受太大影响。异地扩张,特别是向二三线城市扩张已成为整个地产行业的必然趋势。而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人才结构差异就在于,地产公司的人才构成是最核心、最精简和最优化的。地产企业的人才构成比任何企业都强调核心人才的重要性,而当项目异地扩张时又必须复制这样一个最优结构,因此外派人才的需求在 2008年上半年依旧旺盛。

从总体而言,项目总经理依然是最紧俏和薪酬最高的职位之一。由于地产行业实行项目制,人才配置一体化,因此从前期的市场调研拓展总监、研发总监到中期的工程总监再到贯穿项目的品牌营销推广总监,他们依然是地产行业中最值得关注的高端人才。他们的薪酬与去年相比并没有明显下降。从智联招聘的网上职位数据看,地产行业日平均职位数也从年初的 13000多个增加到了 5月份的 19000多个,按需求排名依次是土建工程管理 /项目经理、给排水工程 /暖通 /制冷工程、造价师 /预算师、建筑师 /土建工程师和房地产开发 /策划 /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伴随奥运会的到来,无论是五星级酒店还是经济型酒店人才的需求量都有显著增加。尤其是经济型酒店的基础运营总监和策划总监的需求明显增加,随之而来,核心人才的薪酬也涨幅明显,大概都有 50%的增长幅度。

智联招聘高级顾问 Irene认为,随着国家对于房产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竞争的激烈化,房地产开始将注意力投向高端、精品项目,因此室内、园林设计以及机电类人才在今年上半年开始成为“抢手货”,尤其机电类人才需求增加尤为明显。而当成熟的房地产商利用民用住宅快速回笼资金后,将会考虑自持物业建立长期的盈利模式,因此商业地产同样会出现人才奇缺的情况。

金融行业――较为稳健

智联招聘高级顾问 Karen认为,从整体来看金融行业人才市场变得保守。但是从细分来看,受到影响较大的是基金和证券公司,无论是高端人才还是业务人才需求都明显减少。而传统行业,比如银行、保险业的人才需求还是比较平稳的。有不少新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开业,发展势头较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也在扩张业务,银行支行行长、副行长以及保险公司中高层等核心业务人才的需求依旧较大。在薪酬方面,银行和保险从业人员的薪酬并没有太大变化;证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人员由于去年的利好形势,基本工资涨幅比例大概在 10%左右,但是变动收入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下降比例约为 30%。

金融行业整体人才需求更加趋于理性化,对于经验型、资源型中高端人才的需求并不会减少。在未来的一到两年中,更多的银行将进行大范围业务扩展,这必然要求核心人才构成的不断复制,因此人才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特别是地区支行的行长、副行长等高级管理、业务职位将最为抢手。金融行业是受到经济波动影响最敏感的行业,面对目前的情况,金融企业应该从长远目标出发,在金融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留用和培养一些核心业务人才。

新能源――需求旺盛

第8篇

关键词:人才需求 毕业生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219-02

党的十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随着高职教育体系的建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及高职生就业质量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教育界高度重视的热门话题。调研小组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及对建筑类高职毕业生的评价的角度出发,探索提高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参加我校2012—2013年度招聘会的用人单位。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问卷75份,有效问卷52份,有效率为69.3%。

2 调研内容

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分析;用人单位择才选人时看重的方面;用人单位对建筑类高职毕业生知识、能力、人格素质等方面的评价等。

3 结果分析

3.1 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分析

(1)用人单位今年与去年相比招聘人数的变化。73.07%的用人单位今年招聘的人数比去年增加;26.92%的用人单位今年招聘人数与去年持平;无任何一家单位招聘人数比去年减少。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但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却在逐年增加,这个结果也体现了当前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

(2)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态度。在问到“在同等条件下,贵单位更倾向于选择录用”这一问题时,选择“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的单位最多,占55.77%。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在最终录用时,用人单位还是比较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由此可看出,是否有经验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性别要求。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招聘单位优先选择男性,只有1.92%的用人单位选择“女性优先”,表现出明显的性别歧视,女性在就业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这是由建筑行业的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决定的。

3.2 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所侧重的方面

(1)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比较看重的求职者的品质。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看重的求职者的品质由强到弱依次为: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诚实/积极主动、吃苦耐劳。

(2)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的能力。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的“沟通协作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其次才是“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这一调查结果为就业指导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参考。

3.3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总体评价

(1)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专业及综合知识储备上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还是比较扎实的。仅有7.69%的用人单位认为是“非常充足”的;11.54%的用人单位认为是“比较欠缺”,总体数据说明,强化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仍是我校需要提高的一个方面。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毕业生把个人能力提高和职业发展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是“工作环境和氛围”,小部分毕业生看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企业规模与性质。说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在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认为到个人能力的重要性。

(3)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最大弱点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眼高手低是应届毕业生对最大弱点,其次是职业稳定性差和缺少工作经验。一方面说明建筑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工作态度及职业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说明提升毕业生的实际动手及实践能力也是建筑类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对策与建议

4.1 以建筑专业教育为主线,强化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建筑行业的专业技术型及管理型人才。学校应从基础专业理论知识抓起,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打好基础。强化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要求专业课教师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4.2 以实训课、实习及技能竞赛为平台,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专业技能

实训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使学校的实践教学避免流于形式,让其真正发挥作用,尚需要学校加强监管,包括对实训课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监督和检查。专业实习是在校期间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实习前的动员会到实习基地的选择,再到实习结束时的总结,都需要做好精密地安排。技能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应利用每年举行的各类全国技能竞赛,做好宣传工作,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参与中交流,在参与中提高。

4.3 以政治课为依托,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道德素质

我校肩负着为建筑行业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使命,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应以政治课为依托,在其他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强化爱岗敬业、诚信、职业纪律、服务意识以及奉献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4.4 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为突破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有助于学生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帮助学生做好求职准备,掌握求职礼仪与面试技巧,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成功就业。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她包涵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每个就业指导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因此,学校应尽快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提供师资保障。

4.5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与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由于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与企业需求出现了偏差,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与大学生难就业两个问题同时并存。加强校企合作,是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的关键点在师资队伍的真正“双师化”,养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合格毕业生的前提。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就业结构 高技能人才

2008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广东省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当年广东实现生产总值3569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上年低4.6个百分点,但高于年初政府预期目标(9%)1.1个百分点。由于政府及时引导实施“双转移”政策,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逐渐显现,外需不振,多重因素叠加,部分企业运作艰难,企业用工需求呈明显下降趋势,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居民财产性收入受影响较大,社会保障领域面临更多挑战。

一、广东就业面临的形势

2009年,随着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均进入减速通道,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均不利于广东就业形势改善,广东就业形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就业形势的变化将主要取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趋势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实际效应。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就业问题将成为广东以及国内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以及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对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再加上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2009年第一季度份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下滑,广东进出口总额1154.8亿美元,下降了23.1%,可以预见,2009年新增就业人数和用工需求将会呈下降趋势,农民工失业人数、退保人数将继续呈平缓增加态势,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将渐趋平衡,普工与技工“双短缺”状况仍然存在,困难群体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困难”情况进一步显现,促进就业的压力和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广东产业结构演变与技能人才需求规律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产业的转移与承接、区域产业分工与布局等等都与人力资源的区域与产业配置,以及技能人才需求密切关联。国内外经验表明,技能提升就业。为破解国际金融危机和产业升级调整带来的广东就业难题,我们从广东产业结构演变与技能人才需求规律、“双转移”与技能人才需求关系等方面着手,研究广东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性问题,试图探讨通过“双转移”解决“双短缺”和“双困难”问题。

1.从业人员就业构成初步形成了与产业结构同步变化

从产业结构看,2001年呈现一个新的转折点,那就是第一产业GDP所占比重从2001年开始降到10%以下,为9.4%;第二产业GDP所占比重从2000年开始占比达50.4%以上,2004年高达55.4%,2005年由于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第二产业GDP所占比重有所回落,但从2006年开始,随着广东工业适度向重型化发展,机械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得到较快发展,第二产业GDP所占比重稳定在50%以上。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已经调整为5.7:52.0:42.3;从就业结构看,2001-2007年广东第一产业人员从业人员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交替上升,并于2006年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达到30.8%。2007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为29.0%、39.5%、31.5%。从业人员就业构成初步形成了与产业结构相同的“二、三、一”格局。

2.三大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逐年大幅增长

2008年,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和新劳动合同法颁发,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等因素影响,三大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幅减少,第二产业第一季度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为124.67万人;二季度下降为120.31万人,比一季度减少-8.32%;三季度进一步下降到116.54万人,比二季度减少-12.53%。第四季度全省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为391.7万人次,比第三季度减少1.6万人,但比2007年同期则减少24.9万人次。受金融危机影响较直接的制造行业、加工贸易企业用人需求比重下降较为明显,制造业用人需求为99.9万人次,占市场总需求的比重为49.9%,与第三季度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详见表1)。

注:根据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提供历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整理。

3.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级技师需求量不断增加,求人倍率逐年升高, 预计2009年高技能人才仍然供不应求

自2003年开始,高技能人才的总需求人数大于总求职人数,2003年~2007年高级工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67、1.88、1.73、2.19、1.78;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为2.90、2.32、1.87、2.31、1.88;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为2.38、2.21、2.63、3.36、2.59。2008年1~3季度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以及原材料价格波动、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等因素影响。但是,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产业转移工作较早起步,2008年第一~第三季度,高级工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71、1.57、1.79;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98、2.39、1.98;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为2.28、2.39、1.33(详见表2)。预计2009年广东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仍然供不应求。

注:根据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提供历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整理。

三、对策建议

1.在指导思想和行动上走通过技能提升就业,加快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根本之路

2009年广东经济发展面对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在“保增长”、“促就业”、“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这多目标中取得均衡;必须把推进“双转移”政策与增加就业和提升产业结构的多重任务结合来加以解决;必须把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的供给结合起来加以解决;应对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还必须考虑一些应急对策,将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相结合,还必须在指导思想和行动上走通过技能提升就业,加快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之路。

2.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长效对策

广东目前已具备了加快结构升级的资金条件和技术条件,但不具备高技能人才条件,多年来广东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高达接近2. 4倍,使广东企业不得不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度竞争。高技能人才问题不解决,将很难从这次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必须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政策鼓励、资金支持,改善各类高职高专等专科学校的办学条件,将其与大学一视同仁,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政府应引导企业在工资待遇导向上向高技能人才倾斜,使其在职称上有最大上升空间。

3.加大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采取针对性更强、更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发展,更多吸纳就业。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强化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改善创业环境,提高创业的稳定性。真正抓好小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个体经营者收费优惠、发展旅游业扩大就业、资金管理使用等五个配套文件的落实,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有力支持。短期内解决就业的对策包括,一是通过减税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稳定就业;二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创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带动就业;三是正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现实,号召全社会团结一心,共度时艰,应鼓励全社会学习国有大企业的做法,降低员工工资,高层管理人员带头降薪,而尽量减少裁人,这样做既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4.重新审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由政府主导企业改革分配体制

国际金融危机这次之所以能对中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根源在于我国长期奉行的高积累低收入政策导致内部结构失衡,消费疲软,从而不得不依赖投资和出口。这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对一个大国经济体来说,只适合特定时期,而不能长期奉行。广东是外贸出口大省,从这一角度看,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广东的出口企业造成了很大打击广东经济的问题根子还在自身,是我们内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而结构的问题又在于分配体制。因此,重新审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由政府主导企业改革分配体制正合时宜。改革分配体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速度,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国家更多的公共服务;二是在收入分配上,扭转目前劳动力过于廉价的局面,提升劳动力的价格水平。这是解决广东以及全国经济下滑,同时也是维护农民工权益、提高农民工待遇的根本办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提供1994年~2008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杨甜甜(1983-),女,浙江金华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胡华江(1964-),男,浙江永康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张猛(1986-),男,浙江金华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ZZ10017)和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项目“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教职成厅函件[2011]71号)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116-02

一、 引言

网络零售是指利用互联网为媒介,事将产品直接售给个人或团体的商品销售行为。随着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零售已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常态消费方式之一。据iResearch统计[1],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总金额达7735.6亿元,较2010增长47.9%;全年网购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在繁荣市场经济、丰富商品类型之余,网络零售业在扩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据阿里研究中心统计[2],截止2011年上半年我国网商规模达到8300万,较2010年新增600万。

网络零售在购物流程、支付手段、配送方式、客户服务、交易信用体系等方面与传统零售不同,导致网络零售企业从岗位设置到岗位技能要求都有别与传统零售企业。目前,网络零售企业在数量规模上不断扩张、经营逐步规范化品牌化,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显。

浙江省是电子商务大省,传统产业及社会各领域电子商务应用均处于全国前列。浙中城市群是全省三大城市群之一,涵盖金衢丽11县600万人口,具有义乌、永康、东阳等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优厚的政策环境,网络零售企业云集。本着高职教育的区域服务性与实用性,本文选取浙中网络零售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旨意在摸清现阶段网络零售行业人才需求,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提供参考,提升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浙中地区为主、具有行业先进性的47家中小型网上零售企业。浙中城市群内产业集群丰富、网商云集,网络零售业作为近10年逐步发展新兴行业,多以私营中小型企业为经营主体,受资金、人员、技术等限制,倾向选用第三方平台作为经营平台。因此,调查选取浙中地区为主的47家淘宝网卖家进行调研,样本为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天猫卖家或信誉达到皇冠以上的C店卖家。

(二)调研内容

包括浙中地区网络零售企业现状、岗位结构现状、人才需求状况、核心岗位技能要求、知识结构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和人才招聘情况。

(三)调研方法

采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依据企业规模筛选出9家,与相关负责人一对一座谈,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现状、现有岗位及具体岗位对技能、知识和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47家样本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在数据整理分析过程中,对存在疑惑的问题和结果采取电话回访的方式摸清。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企业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的网上零售企业以浙中地区为主,共32家,占总样本的72.3%,省内其他地区和省外地区分别占19.15%和8.51%;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10.64%,500-1000万元占74.47%,1000万以上占14.89%;固定员工数10人之内的企业占23.40%,11-50人占40.43%,50人以上占36.17%;企业性质方面,私营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比例分别68.09%、10.64%、12.77%和8.51%。统计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呈“聚集式”分布,多在余姚、义乌、永康等产业集群密集地区;私营企业占总数的近七成,这一方面说明网络零售企业以私营为主,另一方面因为浙江省私营企业本身数量较多。

(二)人才需求基本信息

1.学历层次以本、专科为主。企业对一线员工学历要求从高到低依次为:研究生(6.38%),本科(38.78%),大专(46.07%),高中专及以下(8.77%)。其中对大专层次的需求量最大,接近五成,其次是本科,研究生、高中专以下的比例较小。这一方面说明本、专科就业群体充裕、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需求较为接近,能够胜任一线工作;另外一方面许多从事网络零售的大卖家自身学历不高,在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上更倾向后者。一般地,企业对运营总监、B2C店长等职位的学历要求较高,均在本科及以上。

2.有工作经验要求,最低年限较短。企业对最低工作年限的要求从长到短依次为:5年以上(0.85%);4年(0.48%);3年(3.38%);2年(22.97%);1年(49.78%);0年/不限(22.01%)。虽然数据反映22%的企业未对工作经验做要求,但从走访中了解到,大多数私营企业表示不招聘应届毕业生。这是由于一来应届毕业生未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缺乏定性,离职频繁;二来私营企业多为家族式小企业,应届毕业生较难适应企业内的关系和“公私混杂”的管理方式。因此,我们更倾向与认为企业对一线员工的工作年限存在要求,但普遍较短(1-2年共计72.75%),可以通过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积累。

3.需求数量稳定。在进人方面,87.23%的企业表示未来1年内有招聘新员工计划,63.83%的企业表示未来1-2年内有招聘新员工计划。在企业招聘意向中,岗位按热度依次为:客服(61.70%);项目策划与运作(57.45%);美工(48.94%);网页设计(42.55%);产品拍摄与处理(40.43%);文案编辑(25.53%);网络营销(17.02%);网络推广(14.89%);分销管理(10.64%)和培训(4.26%)。虽然数据反映网络营销人才需求并不靠前,但从走访中了解到,目前网络零售企业大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经营逐步规范化品牌化,企业对于行业背景深厚、从业经验丰富的高层次营销策划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一般从同行企业“挖人”获得。

4.招聘渠道多样化。企业招聘人才的途径有:校园招聘(46.81%);网络招聘(44.68%);人才交流会(42.55%);相关人士介绍(51.06%);其他(17.02%)。47家受访企业共选择各类招聘途径95次。所有受访企业表示乐意获悉由学校提供的毕业生推荐信息。因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势在必行。

(三)岗位设置

针对各企业内岗位名称不同,我们采用岗位的“简要描述”来确定具体的岗位。调查发现,网络零售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团队规模下,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将网络零售企业中常见岗位职责归纳为三类12项(见表1),按岗位群的不同,目前人才最紧缺的依次为:管理类(53.19%),营销类(46.80%),技术类(42.55%)。由此可见网络零售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人才紧缺可见一斑。

客服岗在网络零售企业开设的比例最高(93.62%),且在人员数量的配置上也高于其他岗位,但由于发展前景和待遇等因素,客服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且企业对客服的需求也受到市场季候的影响,因而产生客服需求持续不断的现象。企业在团队规模较小时,往往由一人担当数职。如营销专员,一般要求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实施能力,部分企业由主管或总监负责,故在表3-2中的总比例偏低。

值得一提的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网络市场环境下,企业更为重视分销渠道的开发。尽管受访企业均为天猫或淘宝网的大卖家,仍有七成企业专设“分销”一职,开拓新渠道。这一方面是受到淘宝网“提升天猫门槛”的政策影响,另一方面体现各类分销平台间客户细分差异,网络零售市场仍有较大开拓潜力。

(四)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1.高职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岗位。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3],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行业为“在线购物与邮购”。对2009、2010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在线购物与邮购”行业内,主要就业岗位为:网络推广(93.62%)、客户服(91.49%)、拍摄与图片处理(78.72%)、美工(74.47%)、网站编辑(68.09%)、物流仓储(70.21%)、网站维护(36.17%)。可见,高职电子商务毕业生较适合营销类岗位。

2.技能要求。在一般能力方面,企业要求具备语言沟通能力(91.49%)和行业背景知识(25.53%)。在职业技能方面,企业要求具备网络营销能力(90.90%)、沟通服务能力(81.82%)、分销渠道建设管理(68.18%)、平台使用能力(65.91%)、信息采编能力(61.36%)、网络销售能力(56.82%)。可见,企业对语言沟通能力要求较强烈,一是日常工作中团队合作沟通上,二是客户服务、商务谈判沟通上。此外,毕业生跟踪调查也显示“商务谈判能力”是企业需求的核心能力。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分散在《管理学》、《网络零售》、《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中展开,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今后应明确培养具体能力的相关课程及课程对能力培养的侧重面。

3.知识结构。在知识结构方面,企业要求员工具备的核心课程包括电子商务策划与运作(68.09%)、网络营销(63.83%)、电子商务基础(63.83%)、客户关系管理(53.19%)、产品拍摄与图片处理(44.68%)、网络分销管理(42.55%)、网页设计与制作(42.55%)。由此可见,企业要求员工具备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既要技能精,又要知识全。

4.职业素养。在职业素养方面,企业重视员工的责任感(76.60%)、合作性 (72.34%)、诚信(70.21%)、主动性(65.96%)和忠诚 (53.19%)。在基本能力方面,企业要求员工具备应变能力(72.34%)、学习能力(72.34%)、判断能力(70.21%)、创新能力(68.09%)、理解能力(57.45%)、识别能力(53.19%)。可见,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都具有较高的期望值。一般地,学校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则更看中则责任感和应变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开展顶岗实习、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工作习惯,提升职业素养。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经济的日益活跃,校企双方在网络零售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上矛盾日益突出,提供适应市场环境需求的人才将为促进网络市场繁荣的重要支撑。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网络零售业中各类岗位存在人才短缺,这与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以“网络销售”为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调查中还发现,不同性质、规模的企业对网络零售人才的层次要求不同,相似的岗位在职责与工作内容上存在差异。下一步,我们将更深入地调查网上零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岗位设置、梳理典型工作岗位在不同需求层次下的工作内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以符合用人单位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11年中国互联网市场年度总结报告标准版[R].北京:2012.

第11篇

关键词:产业转型;对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

一、环保高职教育与产业转型主动对接的必要性

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的精神。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建设结合更为密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也决定了仅靠学校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达到培养现实、实用人才的目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与企业密切合作。培育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是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一方面体现在职业教育系统自身的发育程度,如办学条件、投入情况、办学机制、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衡量依据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程度。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与产业对接,主动服务产业的发展,更要成为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原动力,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二、环保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分析

1、环保技术需求

中国环保产业近几年以10%的速度迅速增长,在大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环保产业蕴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强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契机都要求环保产业努力提升自身科技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环保产业正在努力超越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传统产业阶段,将经历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升级转型。但在产业快速增长的背后,自主开发能力不强、技术积累不够、缺乏核心竞争力等深层次问题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硬伤,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在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就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影响我国环保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是企业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开发投入不足,无力进行技术储备和革新。环保科技人才力量薄弱、科研技术实力有待提高。大部分科学研究工作仍主要由科研院所和大T盒3械!S捎诓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在对市场信息的分析、研究成果价值的判断和应用前景的预测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科研成果在实际的生产应用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打破环保技术创新的“瓶颈”,激发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既是环保产业逐步形成向综合化和集成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根本目的。

2、环保技能人才需求

产业升级转型不仅需要环保科技创新,也亟需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当前环保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业已成为新兴朝阳产业,各级环保行政部门、环境监测站、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对环保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技能型的环保人才已经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紧缺的热门人才。

根据2015年广东省环保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显示,广东环保相关产业从业单位1613个,从业人员35.23万人,年营业收入3192.26亿元,占全国环保相关产业年营业收入的10.30%,广东省在环境保护服务、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生产及环境友好产品生产等三个领域的销售收入皆位于全国第三。但当前行业的从业人员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据专项调查表明,未来10年内,全省对环保类专业人才需求达百万之巨,特别是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境治理技术、机电自动化控制以及职业健康安全(EHS)管理的人才需求更为紧缺。根据佛山南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所做的一份研究报告,在南海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少企业出现了招工难尤其是技能人才难招、流失大等突出问题。报告还预测,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技能人才需求量约19100人。这个缺口还在继续扩大。

环保人才之所以短缺,一是专职培养环保人才的大专院校少,毕业学生也相对较少;二是环保行业以前受重视程度低、人才整体存量偏少;三是环保行业人才需求在短期内出现较大增长,凸显了环保行业人才的整体结构性失衡。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在当前环境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环保类人才需求将呈多元化趋势,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环保各领域人才都将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环保产业对现有的高职教育和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迫切。

三、基于产业转型需求的环保高职教育对接研究

将产业转型与职业教育发展这两个不同领域关联起来的重要变量是人才培养与技术发展,人才培养对应行业转型的人才需求,技术发展需要把握产业转型的变化特征。

高职院校依托产业转型的服务定位,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与环保全产业链发展匹配对接的研究和实践,培养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需求的环保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环境保护产业技术研发和服务,助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形成与产业转型共生的服务特色。

1、加强与产业转型对接的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围绕环保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通过实施环保类重点专业建设,不断完善、调整和充实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能紧贴环保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重点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使人才培养的质量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和环保产业发展的需求。

2、加强与产业转型对接的技术服务

环保产业的竞争力来自环境技术的创新,产学研协同汇聚各创新主体的优势,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环保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为适应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以提升区域环境保护产业服务能力为导向,环保高职院校应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走特色办学、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围绕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和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开展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积极推动区域环境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教学能力,重点培育服务环保中心工作、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服务关键性应用技术研发的基础性科研成果,打造环保智库;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域整合优势力量,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服务水平为突破口,加速技术溢出,提升环境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形成技术技能积累及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在校学生参与科研、“以研助教”、“以研助学”,积极接纳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在交流学习中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积极承担更多的科研项目,多方争取和筹措更多的科研经费,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环保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持续有效的科技基础保障和条件支撑。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6-0000-01

University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

Yang Peng

(Commercial College of Guizhou,Guiyang550004,China)

Abstract:The face of rapidly changing information society,computer technology boom,which makes computer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ace new challenges.This paper is based in the home computer personnel training status,analysis of market demand stimulated by changes in career patterns of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of the new era of exploration depth models,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rained by the computer more social adaptability .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Computer teaching;Discussion

近年来,随着通讯、网络、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高校蜂拥增开新的和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多开设有计算机专业。教育部等五部委2004年联合的报告称,计算机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然而,2005年全国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率比上年下降幅度超过5个百分点,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也就是说,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已经出现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现象,传统模式下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已经开始出现困难,在这种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直面国内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我国软件产业规模偏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我国在软件人才的培养方面,由于相对封闭和进取不足而滞后于技术进步的要求。我国目前软件研发人员相对匮乏。虽然各类各层次学校风起云涌般的开办各种计算机专业并向社会输送毕业生,但良莠不齐,大都难以适应企业需要。

二、市场需求引导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世界,强调经济、重视知识、用知识拉动经济发展,这些都离不开市场。而人才市场又是近年来十分看重的一个新的知识经济增长点。面对当前几乎每个高校都开设计算机专业的现实,高等职业院校怎样才能培养更加合适的专业人才呢?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些桎梏。因此,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是关键,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赖关系。其次,各种认证、考级已把教师和学生们圈到了一个网中。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还没有全面认识的前提下,这些证书的作用更像是一张名片,让用人单位认识你。但真正了解以后,下一步的工作就不仅仅是证书能够解决的了。

三、新型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改革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许多高校在专业体系设置、教材开发、教学实施和教学质量评价等众多领域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具有特色的现代教学体系。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仍普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大同小异,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创新不明显,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比较滞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实习实训的深度和广度亟待提高等,这些都是学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的问题所在。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1.重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一是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二是通过程序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设计语言、软件工程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进一步了解软件和硬件的关系。

2.动态的建设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开设当前比较流行的热门课程。现在的社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程序开发设计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J2EE编程或者熟练掌握VC++程序开发;熟悉主流数据库中至少一种;熟悉LINUX操作系统等。因此,学校要根据自身师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的主流课程,使学生至少精通其中的一到二门课程,成为开发设计的高级人才。

(三)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1.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合理安排实验课程内容

统筹安排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在内容上的相互衔接和配合。在实验课教学方面,除完成经典的教学实验外,计算机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必须跟上时展的要求,对于一些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强调它的实时性,教学的内容应包括当今的主流技术。

2.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积极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技术开发项目和参加全国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各种比赛,把知识信息、科研成果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起来,使学生超前接触实际研发工作,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动手、独立思考等的能力。

3.增强校企合作,多方面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许多专科院校已经开始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让学校更多的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部分大专院校开始采取2+1(即2年在校学习,1年校外实习)的教学模式来更进一步了解学生需要重点学习什么、怎么学。同时也定期选取部分教师到各单位和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学校的角度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以此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更好更有效地学习掌握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四、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也是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同时,这种探讨最终结果还要靠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和壮大起来。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以培养出更多、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敬,廖伟志,陆建波.计算机高职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