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教孩子语文阅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低段;课外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3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又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又没有风。阅读就是自主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大量的科研表明,孩子广泛深入地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读写能力,可谓意义深远。小学低年级是孩子步入人生的起始阶段,新课标高度重视第一学段儿童的课外阅读,明确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那低年级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课外阅读提出了量的要求,这在课程标准中还是第一次,因此,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老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老师,就更有责任为孩子们拨开云雾,激发读书的兴趣,牵着他们的小手慢慢打开阅读殿堂的一扇窗户。那么,我们如何引导段孩子开展行之有效地课外阅读呢?这成为了每个低段老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最重要的"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让孩子渴望阅读"。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培养重在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作为孩子们阅读的引领者,老师必须要花心思,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亲近书本,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建设书香班级,营造浓厚阅读氛围
1、布置班级环境,营造静态阅读氛围。
教室是孩子们每天所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场所,它是我们共同的家,教室里老师精心的布置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对教室的布置要尽可能地使教室散发一种浓郁的书香气息。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置身于浓浓的阅读氛围之中。试想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学生耳闻目染又怎会无动于衷呢?同时,在教室的一角还应设立"班级读书角",大家把带来的书放在一起,互相交换自己的课外书,孩子们还可以轮流当当图书管理员,浓厚的读书风气会渐渐地形成。
2、讲听故事,营造动态课外阅读氛围。
老师在班级里还要经常给孩子们讲讲故事,创设一种动态的读书氛围。比如对还没有体验到阅读快乐的孩子,根据儿童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心理需求,老师得利用课余时间把一段两段的故事将给孩子们听,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对阅读的期待。在一年级刚入学没多久的时候,我为了降低阅读的难度,提高阅读的兴趣,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图文并茂并有注音的儿歌、童话、绘本故事等等。每天我都会抽出一点点时间给孩子们读几个故事,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一个学期下来,我们班的孩子已经听完了《三百六十五夜故事》、《名人故事》、《格林童话》、《爱的教育》、《淘气包马小跳之笨女孩安琪儿》、《一千零一夜》等好几本书。
(二)语文教师广泛阅读,为儿童树立榜样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先要爱读书。所以,教师不仅要读一些中外经典作品,更多的是要阅读一些少儿报刊、图书,要知道马小跳的可爱、认识善良的哑巴青铜和他的葵花妹妹、要知道《草房子》的故事......只有接近孩子们的思维,知道他们的想法,跟孩子们一起读书成长,孩子们才会从心底把你当成好朋友,这样才能接受我的建议,学着老师的样子,去亲近图书,去感受阅读,每天早上晨读前的一点时间手捧一本好书,静静地坐在一旁,不需要多余的话语,不需要厉声的呵斥,孩子们都会悄悄地打开心爱的书本,跟着老师享受这静谧的阅读时间。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开展亲子阅读促沟通。虽然老师在课余充分利用零星时间来促使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但是在学校里、课堂还是不能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外书,老师更不可能挨个辅导,这时家庭显然就成为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好空间,能否利用好这一资源将关系到学生能否对阅读有持久的兴趣,能否提早进入课外阅读的关键,家庭的理解支持以及及时的督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们刚入学后,教师必须及时地与家长沟通,首先要与家长取得认识上的统一,让家长理解一本好书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如何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在家长会上我向家长推荐一些比较理想的简单读物,让家长试着陪孩子读一读。在这个学期我把每天看半个小时的课外书作为一项常规作业,请家长监督配合,半个多学期坚持下来,家长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我平时也抽时间和家长们沟通,和他们聊聊督促孩子课外阅读的事。很多家长都表示会积极配合,并在家里也做到了,一段时间下来,多读课外书的孩子在课堂上也是最活跃的那几个。所以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也是很必要的。
三、良好阅读习惯促发展。在学生对课外阅读还没有形成兴趣的时候,需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硬性"的准备,这里的"硬性"指的是在教师的组织、参与、引导、监控下进行,一段时间的硬性监督以后,孩子们都会逐渐习惯下来。因此,每天大课间后、语文课前、午饭后、放学后,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加起来不到20分钟,可就是这些零零星星、一点不起眼的时间,只要我们学会充分利用,效果很好。古人特别讲究"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孩子们一开始读书就要关注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低年级孩子不会写字,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教孩子们学会用线划一划,用符号标一标,以此表达心中的即时感受。到了一年级第二学期就可以让孩子们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自己的采蜜本上记录下好词好句或是自己的感受。到了二、三年级如果有了更多想法就可以教孩子写一写简单的读后感了。读写结合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好的阅读方法。
四、贵在坚持,终身受益。要想让学生读一天书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下去。所以让他们每天坚持阅读半个小时,已成为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平时我注意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学生的读书情况。为了激发他们爱读书、多读书的兴趣,我还定期评选出"读书之星",鼓励他们更有兴趣地读书。让他们与书相伴、与智慧相伴、与快乐相伴,从小就明白人因读书而富、因读书而雅,在智慧灵光的照耀下,坚守一方净土,品味书的芬芳与清香,塑造他们高尚的品格。
打开一扇书之窗,让雏鹰展翅,尽情翱翔;敲开一扇阅读之门,让鱼儿入水,遨游嬉戏。"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借助好书的力量,引领学生走进书籍的世界,从而优化其智力生活,让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国家教育部),2001,29
[2]徐月.小学语文教师[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43
[3]李振村.小学语文教师[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46
[4]余萍."趣"与"法"的融合--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初探[C].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
一堂有实效的课堂应如何展开呢?笔者认为,备课时应首先想到的不是为师者要教什么,达到什么目标,而是学生要学到些什么,能学到哪些内容。即要先弄明白这四个问题:学生学习的对象是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学习的过程怎么样?学习的结果如何?这四个问题理清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课堂也就显山露水了。
一、学科彰显,育人无声,学文有形
要让学生弄清楚“学习的对象是谁”这个问题,课前、课中、课终均要意识到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它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等问题。众所周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那么,两“性”如何统一,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将关系到该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彰显。显然,这种“统一”不应是简单的1+1=2,更非主次关系。依笔者的理解应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状态。
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他学科是学习言语表达的内容,而语文则是学习言语表达本身。这又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孩子学会阅读、思考和表达。在学习言语表达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的感染陶冶,联想力、想象力的培养,思考力、推理能力的训练以推动人的发展,发挥育人的功效,其独到的优势地位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为。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科,母语交际几乎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导学生学语文,实际上也是在教育学生如何生活。
二、把脉文本,育人无痕,学文有迹
那么,这种母语学科学习的依托――文本,又具有什么特点呢?语文教师又应如何定位才能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呢?语文阅读教学的教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精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不二法宝。但凡选为课文的篇目,大多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离不开想象、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等特点。无论是朱自清的《匆匆》还是《和时间赛跑》,对时间易逝的那种无奈与焦灼体验就是培养学生守时惜时意识的绝佳素材;从《永生的眼睛》到《生命,生命》,那种生命力的顽强、一切皆有可能的创造力同样是触动学生灵感,进行更加热爱生命的教育启迪良机;《可贵的沉默》也好,《她是我的朋友》也罢,都在探寻亲情、友情的可贵,引领学生和自己的内心深谈……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在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人物对话,阅览一幅幅自然界的动人画卷,并爱不释手之时,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才真正开启。
三、人文相融,育无定法,学亦有方
“理想的教育应该让学生现在就幸福,让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成为他们生命中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他们一生的幸福记忆。”多数教师会认同这一观点。但。简单的成人本位思想常常因为成人意志的扩大而导致对儿童主体意志的淹没现象(师本位)依然存在:简单的儿童本位思想又将使不成熟的儿童主体意志得以不恰当的张扬(生本位)也时有发生;唯教材独尊(文本位)的课堂教学更是屡见不鲜。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指出: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何为本的问题关系到语文课堂历来“高耗低效”的本源性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明确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特点明确定位语文阅读教学应为“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核心前提的三本平衡”过程。
四、由“乐”取“得”,育人无止,学文有境
一位老师这样安排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的第一课时教学:初读课文(自主读一遍,检查读一遍)学习生字词(齐读、个别读、重点读、齐读)理解重点句子,结果因为学生对课文半生不熟,教者忽视具体人物和事例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道理的结合,孤立于思想情感的挖掘,老师要点讲授多于学生体验感受,而导致学生参与度欠缺,更谈不上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样的课堂势必大大挫伤学生的阅读学习积极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因为体验到快乐,因为对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兴趣,而促使学生自主去探索新的语文阅读学习历程,并延伸到课外阅读,这才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真正为让语文学科教学在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上发挥持久性的作用。
那么,农村学校又该如何实施@一板块的阅读,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呢?
一、教师角色转换
“和大人一起读”关注的是发展儿童的阅读兴趣,在愉悦的亲密互动中“润物细无声”。
(一)语文教师当“大人”与孩子一起读。语文教师不仅要为孩子们推荐阅读材料,还要关注落实孩子的阅读情况。首先,保证足够的“亲子”共读时间。在课余时间我们领着孩子一起读,唤起儿童课外阅读的愿望,激发儿童的阅读期待。利用活动课、班会课、诵读课等进行共读。教室里书声琅琅,孩子们沉醉其中。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其次,陪着留守儿童一起读。如《谁会飞》,首先,通过文本对话,指导孩子在脑海里“放电影”。其次,想象说话。教师问“谁会游?”孩子会答“鱼会游。”“鱼儿怎样游?”有的说:“它们摇着尾巴游”,有的说:“它们吹着泡泡游啊游”也有的说:“小鱼跟着妈妈游”等等。再次,融入表演。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边表演边问答,演与读融合。
(二)相约教师跨学科客串读。新课标提倡课程整合,我们对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的相同、相似、相关的内容进行合并,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展学习内容。如《剪窗花》这首儿歌,我们请美术老师结合美术教学内容进行读读、说说、剪剪。让孩子自己先拼拼、读读。读后,引导孩子了解这种传统民间工艺的艺术特点,感受窗花美好的寓意。最后教孩子们动手剪剪简单造型的窗花。剪好后,让学生再回过来读读这首儿歌,并且回家读给大人听。孩子们举着自己剪得窗花,美滋滋地读着儿歌,兴趣盎然。
二、热心人士加盟
(一)退休教师发挥余热。退休教师熟谙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们没有了作业的压力,在轻松的氛围中随着老教师的引领,读出自在,读出趣味来。如《小兔子乖乖》,老教师按节奏念出,孩子跟读。老教师还即兴和孩子们一起唱起来,教室里荡漾着孩子们那清脆的童音。
(二)关工委、共青团热情加盟。共青团、关工委等有关部门的加入,为孩子们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和孩子一起玩耍,在玩耍中阅读。比如《拔萝卜》,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文字本上,“小狗喊小猫来帮忙……”图画上,小猫之后还有一只小老鼠来帮忙。学生模仿着前面的段落样式,续编故事。
(三)同学的父母“亲子”读。家长进课堂,既让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状况,也让孩子们收获了许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胖乎乎的小手》,我们事先了解有个孩子在家很懂事,能帮爸爸妈妈做事,比如扫地、烧火、帮放碗筷,还给奶奶捶背,是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榜样的。就邀请了这位家长来校和学生共读。当这位家长与孩子们读了《胖乎乎的小手》后,介绍自己孩子在家的表现时,这位孩子脸上抑制不住骄傲的笑容,而许多同学则是一脸的崇拜。有几个小朋友还小声说:“我也会。”“我回家就给奶奶捶背。”榜样就在身边,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就和谐顺畅。
三、同伴结对一起读
(一)高年级同学领着读。我们把孩子与高年级学生结对,组建“大手牵小手”活动,每个“师傅”带一个“徒弟”,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妞妞赶牛》,在读绕口令的时候,“小师傅”带领“小徒弟”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加快速度朗读,读出绕口令的韵味。熟读后,“小师徒”之间比赛读。看哪组“师徒”读得又快又准确!教师表彰优秀的“小师傅”,有“小师傅”的典范引导,阅读更顺畅,爱心满校园。我们还把住在附近的孩子结对,在家里也能陪同一年级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二)同班同学合作读。营造阅读氛围,组织同班同学合作读。如《猴子捞月亮》内容较长,角色较多,可以分组分角色来读一读。三个小朋友分别扮演“老猴子”“大猴子”“小猴子”,在其乐融融的共读氛围中,感受阅读的快乐。也可以同桌比一比,读一读。
“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就是孩子学习阅读的过程。孩子由原初的完全不会,到渐渐参与阅读,直至最后完全自主阅读只要孩子持之以恒阅读,孩子对语言文字产生亲切感,那是迟早的事。
段静,南县南洲实验小学教师。十三年的教育生涯,她收获了南县首届“课改先锋”、“十佳团队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湖南省“课题研究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最近又被香港“阅读·梦飞翔”文化关怀基金会从湖南100余所项目校中遴选到香港作阅读课交流。
在别人眼中,她是一个“草根教育家”,而在她自己看来,“是一个且读且行且思的书虫而已”。
走进她的居室,最显眼的就是那几架整齐排列的大书柜。作为语文教师,她喜读文学书籍。作为一个教育的思考者,她更爱读的是那些洋溢教育智慧、蕴含教育哲理的经典。《给教师的建议》《学校无分教育三部曲》……她如饥似渴,一本本细细地研读。一本《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被她反复咀嚼多遍,书页上密密麻麻的都是阅读时的旁批。她说:“读着这些书,我的思想渐渐有了些深度,教育的自觉意识逐渐浓厚,教育实践有了行动指南。”
不仅仅是自己阅读,段静还把教育研究的目标定格在让孩子爱阅读、教孩子会阅读上。“将学生带进那浩瀚的书海,将他们培养成一只只喜欢读书的小书虫,用书香浸润出一颗颗高尚的心灵是我的教育理想。”
为了甄选阅读材料,她稍有时间便扎进学校里的两个“阅读·梦飞翔”图书室,把图书室里8000余册图书阅读完后,又进行了分析、比较、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安排阅读教学。2011年段静接手一年级,针对学生年龄小喜吃零食的特点,段静带孩子们读《点点要长大》,让孩子知道了要好好吃饭,健康长大;六七岁的孩子,要换牙了,段静和他们一起读《牙仙女》,用美好的童话故事,帮他们缓解不适和尴尬。“我孩子现在生活中遇到些小问题,也知道用读来的小故事化解,这让我们家长感到高兴。我们很感激段老师!”学生家长李青说。
晨诵午读,她带孩子们吟诵经典,朗读儿歌,读绘本、听故事;放学铃响后,她安排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回忆故事内容,描绘阅读感悟;主题班会上,她安排绘制“阅读地图”、阅读报告会、读书广播、书友交流等活动。在她精心设计的多样化阅读活动中,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盎然,想像与思维能力得以迅速发展。段静从床底捧出一个摆满了花花绿绿大小不一作业本的纸箱,幸福地与笔者一一品享学生的佳作。“这个纸箱是我的宝贝,这些都是孩子和家长合作的‘童书’。它是亲子阅读给家庭带来和乐的见证,也是我以后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段静激动地说。
新生家长会上,段静发言的主题是“如何将孩子培养为书香子弟”。为有效地加强家校沟通,段静开通了班主任信箱,坚持每周给家长一封信,及时通报孩子成长与进步;建立家长QQ群,晚上常和家长个别交流孩子在学校成长的点滴。“建议大家六一或孩子生日那天,带他去逛书店,让孩子挑选一本最喜爱的书作为礼物”,这是段静在给家长信中出的点子;“小家伙在书桌旁总静不下来怎么办?”这是在家长QQ群里,她和家长讨论阅读兴趣培养的问题;“今天下午看他像条粘在书上的小虫子,读完了一整本《假话国历险记》才罢休”,这是家长满怀自豪的汇报……段静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的阅读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家校配合也保证了阅读的实效。
且读且思,且思且行。为了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段静开始了用相机和文字记录教育工作的旅程。白天工作忙,她把1岁多的孩子哄睡后的深夜,是她笔耕的最佳时间。仅在带这个一年级132班的一年时间里,她积累了3200多张图片资料,写下了20多万字的教育日记。如今,她主持选编的《诗意南洲》系列阅读教材已经成为全校师生喜爱的读本……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南洲实验小学阅读教育特色也逐步形成。而段静正以其执着的信念、默默地耕耘,带着她的小书虫们,继续她的书虫之路。
在我们实小,有这样一道风景:每天,上完课走进办公室,大家放下教材开口的第一句话总是:“今天,这课上得咋样?”“哎,这课我发现这样处理更好。”……上完课,聊聊课堂上的得与失已经成了我们每个实小人的生活方式。你看,倪校长端着茶杯顾不上喝口茶,却激动得手舞足蹈发表高论;教研组长黄一丹沉稳冷静,却总是高屋建瓴,对语文教学有着独到的见地;许老师长我们几岁,依然保持着难得的教育热情;刚加入团队的小袁,虽教龄不长,却总为我们注入新鲜的源头活水……这样的一群女教师,只要凑在一起,总在办公室里唱着一台台关于语文教学的戏。后来倪校长给它冠名——“天天教研”。
刚进校时我对语文教学一窍不通,每次面对学生,心中诚惶诚恐,就怕因自己的稚嫩而耽误了孩子。看着3个拼音字母,难以想象这些简单的知识要花整整四十分钟的时间来讲解。所以清晰地记得,当时我一下课就往办公室赶,因为她们的“闲聊”对我可是金玉良言。听着她们的真切感受,我心中的疑团一个个解开,常常有醍醐灌顶般的收获。渐渐地,我才明白,原来语文教学是一件如此严谨如此细致的工作。小到生字卡片出示的方式,喊哪些同学来回答问题,板书书写的位置,图片播放的时机……都会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从刚踏上讲台的一个不知语文为何物的毛丫头,到现在,能把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与思考体现在课堂上,我想,很大程度上都应该归功于同组老师一次次毫无保留,看似随意的“闲谈”。
还记得执教五年级上册《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第二小节中我抓住“抚摸”“念叨”“分出”“悄悄”等词带领学生体会对大黑骡子深切的爱意。可是,上下来,总感觉隔靴搔痒,浮于表面。学生能找到这些词语,也能说出自己浅显的感受,但谈得不够深入。课堂并没有随着我的引领而走向深入。我和大家谈起了这份困惑,同组老师似乎都有同感。倪校长听了,若有所悟,她想了想说:“这么多词语中,哪个词语最有挖掘的价值?”随即,她翻开词典查阅起来,“你们看,念叨这个词词典上这样解释:因惦记或想念而在谈话中提到。我们可以抓住这个词深究下去。”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起来:对,我们把解释出示在黑板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对念叨的理解;再回到课文去体会这份念叨中饱含的情感……于是,我连忙记下这些思维的火花,修改了教学设计:生活中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念叨?他念叨些什么呢?(心里一直记挂着孩子,父母亲常会情不自禁地这样喃喃自语。)文中记挂的是谁?记挂他什么?从这个词上,我们可以看出,对大黑骡子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同情、不舍、愧疚……)谁来学着他念叨一回?(这是一种喃喃自语,声音要轻。)再走近课堂去理解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的思维果真异常地活跃。这一次交谈,我发现解读教材时不光想着问题怎么问,还要想着学生的答案。要了解学生,并根据思维的深度设计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思路。这样灵光一闪的时刻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实属常见。当我在教学中感到困惑时,它会为我劈开眼前的迷雾;当我无助时,它会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六年级上册有篇巴金的文章《给家长孩子的信》。我一直很喜欢巴金的文字,备课前,我阅读了大量巴金的文字,也充分学习解读了这篇文本材料。我一遍遍地读着教材,从字里行间我深切地感受着老作家的真诚情怀,亲切劝勉,以及他对生命的礼赞。信中还有许多的句子富含哲理意趣,就像孩子们的精神坐标,为我们当代孩子的人生航程指路,老人谦逊的姿态跃然纸上。于是,第二课时我按照“明白一番道理,感悟一份情感,走进一个人物”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思路清晰,富有层次,整堂课下来学生在我的引领下逐渐走进巴金老人的内心,体会着这份质朴醇厚的情感,自我感觉不错。办公室里,大家正谈论着如何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体会“开花结果”的深刻含义,我也亮出了我的观点:“这节课,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读课文。而是先让学生说说,读完课文明白了哪些道理。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再以联系实际,相互补充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写作是因为有感情’‘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要珍惜时间’等句子的深刻含义。接着,通过品析词语,抓住‘无论如何’‘终于’‘多么想’等词语让孩子感受巴金对家乡孩子深切的牵挂和浓浓的爱意。最后,结合‘只是普通人’,补充巴金的相关资料,孩子们自然而然了解了巴金谦逊的人格魅力。对巴金的敬仰油然而生,都纷纷抢着读巴金的文字呢。”听着我的一席话,大家似乎都为我的想法称好,倪校长也忍不住点头:“你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了!”似乎真是这样,因为这份轻松的环境,在人前胆怯的我早已忘了什么是羞涩,有想法就可以畅所欲言。这日日的探讨、思辨,也提升着我对课堂的反思能力,评价能力。它像一个舞台,给我们每个老师一个表达的机会,让我们整理着每天的教学思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们的教学朝着一个更加明朗、准确的方向前行。它不仅让我懂得怎么教孩子,更让我明白为什么这么教孩子。
现在,再面对孩子,我越来越自信坦然,因为我深知语文教师的领地在于每一节普普通通的随堂课,而“天天教研”就是我最好的智力支持。
(陈惠惠,海门市实验小学,226100)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是最重要的
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是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后来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字迹工整是对小朋友最基本的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必不可少。首先教学生的正确坐姿和握笔姿势,教师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习惯,让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学会正确的握笔姿势。其次让学生养成书写整洁的习惯,教师可以讲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教导学生,可以把作业看作是“小朋友的脸”,如果学生将自己的脸弄脏了,就不漂亮了,作业也一样。最后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好习惯,一节课40分钟,对于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长了,该如何让学生认真听课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教学,也可以加入一些小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作为刚进入小学的小朋友,他们的观念还没有从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出来,所以教师应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小朋友在学中玩和玩中学。
1.小朋友的集中注意力很短,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中留一些时间,将本节课的内容与小游戏相结合,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有效的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
2.采用多媒体教学,低年级小朋友的思维属于不可逆思维,教师应创造直观的教学环境,运用简单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3.教师应站在小朋友的角度思考问题、组织语言。教师可以设计一套自己的教学用语,使自己的语言富有童真,让小朋友感觉老师很温柔;要放慢自己的语速,让小朋友能听明白;也可以在语气上稍微夸张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教学,不要一成不变
教师对低年级的小朋友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将听说读写画等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融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1.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玩性很大,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而且游戏贯穿幼小衔接的教学过程中,所以教师在教拼音时,可以将拼音与游戏相结合,让拼音变得有趣,赋予其一定的生命。
2.各个科目相互融合,创造一种美的感觉。在语文课堂中,将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等加入课堂中,会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加透彻。
四、与家长良好沟通,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对于小朋友的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同时家长也应该为之努力。教育的好坏取决于家长与教师的教育是否一致,如果双方不能达成一致进行教育,那么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不会明显。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告知家长,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家长在家可以引导孩子生活中也存在的語文,感受生活中语文给自己带来的帮助。
首先,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学习,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汉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汉字,家长可以带孩子玩的时候,遇到汉字,可以教孩子认字;孩子吃的一部分零食的包装袋上也有汉字,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吃的同时,教孩子认识那些汉字,这样既可以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还可以增加孩子的识字数量。
其次,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亲子活动,促进彼此关系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环境,体验生活中的趣事。活动结束后,可以与孩子聊聊今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激起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增加孩子的语言能力。
最后,让孩子喜欢读书。未上学前,很多孩子没有碰过书,他们对书没有概念,上学之后,很容易对书本产生一种排斥的感觉,因为书本限制了孩子玩的时间。所以家长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对孩子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阅读,共同感受书中的内容所带来的的乐趣。
【结语】
幼儿期的阅读入门首先是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幼儿行为开始和持续不断延续下去的动力。曹竟泽萌发的阅读之趣难能可贵,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加以重视,保护好这棵阅读之苗。通过陪她看书,给她讲故事,满足她的欲望;同时帮助她挑选一些合适的图书(插图鲜明、图解简洁、无字)减少她阅读时的困难;鼓励她将看到的说给老师和伙伴听,获得一种阅读满足。这样促使她的阅读之趣在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长叶。由此看来,要消除儿童阅读中的“依赖现象”,需要我们采用有效的手段,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从而实现“他阅读”到“我阅读”的转型。具体来说,笔者以为至少有三种可行的策略。
一、分享型策略——全员化分享,快速提升集体阅读的沸腾点
“习惯成自然”,要教幼儿阅读,光有兴趣还不行,还要将兴趣变成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成为习惯时,他们就会主动地读,并真正地享受阅读过程和欣赏阅读内容。于是我们和曹竟泽妈妈取得沟通,为曹竟泽的阅读制定了小小的书目,同时,她妈妈还感觉到自身示范和对女儿引导的责任。在幼儿园,我们每天至少安排一两次固定的阅读时间,让曹竟泽和伙伴、老师一起享受书中美好的故事和有趣的插图,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造就爱阅读的集体,影响幼儿个体的全面发展。大伙儿像一家人似的围坐在一块儿听故事,总会油然生出一种我们是一起的亲密感觉。读故事活动中,有一个最重要也最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提供了一个让孩子们和谐共处的机会。一起分享阅读,一起经历那个魔幻的幻想世界,可让我们对彼此产生深刻的认同感。有了我们是一起的归属感,他们就会把共享过的书中人物形象、情节意象、词语表达等运用在他们的日常对话中。有了书中语言向当下生活的亲密移动,儿童就会不断地回到书本中,重复发现与移动的过程。如此,儿童就与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近。
二、懒惰型策略——全阅读体验,适时按动教师朗读的暂停键
美国的柏兹·贝特勒克老师在为一年级的新生上第一堂语文课时,带去了一本有超大的字和彩色的插图的书《姜饼男人》。他戴上姜饼男人的面具,一边读一边带领学生表演书中的一些动感语句,比如:“跑呀!快跑呀!你们追不上我!因为我是姜饼男人!”很快,他们用这种朗读加表演的方式,学完了这本书。接下来,他们到自助餐厅、门卫储藏室、保健卫生室、辅导主任办公室、校长室转了一圈,去寻找姜饼男人。最后回到教室,品尝到“姜饼男人姜饼”。学生津津有味地吃着姜饼,老师把故事《姜饼男人》又朗读了一遍。下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不依不饶,一定要贝特勒克老师再为他们朗读一个故事,但老师无论如何也不答应。孩子们生气地嘀咕着:就算你能认字了,有什么了不起!总有一天,有那么一天我也能认字、读书……老师忽然变“懒”了,实际上是期待自己的学生能早一点自己朗读和写作故事。这是世界上一种全新的语言学习理论——全语言学习的观点。教师所要做的,并非包办所有的幼儿阅读。在幼儿兴趣得到充分启发后,在他们具有了一定的观察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后,我们不妨效仿贝特勒克先生,按下讲故事的暂停键,让孩子自己自由的想象、自然的表述、自发的阅读。还是崔利斯讲得好,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让孩子渴望阅读。在幼儿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期待着老师的下一个故事之后,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阅读的动机,“逼迫”幼儿自己去阅读。
三、互动型策略——全方位交互,有效拉动儿童阅读的动力阀
在幼儿阅读的过程中,互动阅读是不可缺少的。互动阅读可以在亲子间进行,也可以在师生之间或者在同伴之间进行。互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亲子对读法、同伴交流法、故事续编法和故事表演法。许多的童书,尤其是像《逃家小兔》这样的绘本是非常适合亲子对读的,对读往往能够在自然的压力下把儿童带入阅读情境。要推动幼儿的主动阅读,可用的第二种方式是同伴交流法。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进行阅读交流,是有趣而有效的引导方法。当孩子们在一起读书、聊书的时候,阅读的气氛就会热烈。更重要的是,孩子之间思维方式相近、语言相通,他们在一起能够享受到阅读的更多乐趣。我们完全可以说,同伴之间的阅读影响力大大超过了教师对儿童的影响。实践证明,即使一个孩子还没有阅读习惯,但是把他放入一群正在阅读的孩子当中,他就会模仿其他人渐渐融入其中。当然故事续编法与故事表演法也是利用幼儿的好奇心与表现欲激发、推动儿童自主阅读的最好方式。幼儿要学会自我阅读,不仅需要掌握自我阅读的能力,还必须具有一种阅读需要。故事续编法与故事表演法就能有效的激发幼儿的阅读“需要”。当曹竟泽对图书兴趣渐浓时,就可以引导其自我阅读,借用图书画面制作一些图片让她在阅读时玩耍和使用。孩子喜欢学老师的样,做老师做的事。我们在给她讲故事时先用这些图片来示范,然后把它和图书一起供她自由取用。这样,她在阅读时,就能利用这些图片熟练地复述故事的内容,有时还能自编故事给同伴听。为了能够让互动阅读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师需要有一颗童心,保持足够多的耐心,做一个曹可凡式的倾听者、儿童阅读的真正支持者。
闲暇教育是指人们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提高人们闲暇生活的质量,促使人们个性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精神境界得以充实提高的一种教育活动。
继减负和禁止双休日、寒暑假补课之后,现在又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小长假,小学生的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了。然而,尽管我们给与孩子们的时间更多了,但真正意义上的闲暇教育却几乎没有引起学校和家长们的重视。因此,进行闲暇教育刻不容缓。
有调查显示,上网、打游戏、看电视,成为越来越多孩子现代休闲生活的首选。于是常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不会玩、不懂玩。教育专家曾对学生的闲暇状况作过专门的观察和研究。认为,学生不会休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内容选择上缺少自主性;另一方面在闲暇方式上缺少适度性。现在的学生在节假日时,往往依赖于学校组织和家长的安排。而学校也常常以集体活动代替个别指导,每到节假日来了,就搞个活动应付一下,如诗文朗诵或文艺才艺表演,而这些活动面对的只是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是观众。在暑期,一般就是规定返校日和社会实践日,而对学生个性化的度暑期方式,则很少过问。这样大一统的闲暇方式,共性太强,以至于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自主地安排。还有家长干涉过多,各类补习班家长都争着报,总怕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另外,缺少玩伴,也是使得孩子不会玩或玩起来不适度的原因。上海市江宁学校校长吴庆琳说,很多游戏比如下棋、打牌等,需要几个人一起玩,但现代社区的邻居之间互不相识和家庭里面只有一个孩子,使得学生不得不放弃一些团体游戏活动,而父母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双休日也让学生失去了不少和同学交往、玩耍的时间。针对当前学生闲暇时间运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开设“闲暇教育”来教孩子安排自己的玩乐时间是十分重要。我们将如何对小学生开展闲暇教育?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闲暇时间?
最先要做的是让父母别包办过头,留些自由空间给孩子,“虚度”一下“光阴”未尝不可。一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也提醒,父母不要每时每刻照看自己的孩子,而要留给他们独处的时间。允许他们有无聊的时候。一定时间的“逃离”父母、老师的管辖,对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无聊也有好处,“虚度光阴”能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储存能量。可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让他们在客厅和厨房里帮忙,比如打扫之类;假期允许孩子整天穿着睡衣,允许他们饿了才吃东西而不一定定时进食,允许他们晚上到屋外去看星星等等。如果你实在不能忍受自己的小孩整天无所事事,那么,请至少在假期的一半时间里让他们拥有悠闲的生活。但是“闲暇教育”不应只教孩子怎么玩,更应侧重在给孩子创造玩的氛围及使他们个性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精神得以充实提高的空间。如小长假中有几个我国的传统节日,民间有许多传统文化在传承。以端午节为例,各地举办了不少相应的节庆活动,赛龙舟、赛诗会、手工包粽子比赛等,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观看或参与,这样既能让孩子体验和感受到节日的气氛,放松心情,也能让孩子在休闲娱乐中感受的民间传统文化韵味,加强了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寓教于乐,何乐不为。另外,父母不妨邀请孩子的同学来家做客或让孩子和同学一起出去郊游。和同龄人相处,让孩子自己找乐子。双休日时尝试带孩子去一些“冒险乐园”游玩,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活动,让他们尽兴而归。
其次学校要开展以“文明闲暇”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小学时期的学生性格可塑性较高,因而闲暇教育的质量和方向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品德、智能和人格的发展。与社会要求和学校教育目标一致的闲暇活动,起着增长社会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审美娱乐等育人作用;而庸俗的、无聊的闲暇生活,则易使中小学生思想混乱、道德堕落、行为失范,甚至会违法犯罪。因此,学校可以把组织学生课外阅读作为学生闲暇时间的重要内容,由专人负责,建立课题,指导学生开展课外读书。先由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课外读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制订课外读书计划,包括一学期读多少书,每天花多少时间等。然后以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聚在一起,相互借阅,相互指教,其乐融融,受益匪浅。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老师允许学生凭个人的爱好,去选择课外书籍,不管是什么门类,只要是儿童适宜的,都可以去读,这样学生读书热情更高,读书成了一种需要,见缝插针地挤时间在书海里遨游,并做好读书笔记,一本本“采蜜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学校还可根据师资和学生特点、要求,在财力物力允许的条件下组建科技、艺术、体育、读书等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如美国很多图书馆的管理员都会为低年级学生绘声绘色地讲童话故事。有的图书馆还与快餐店和玩具店携手,学生只要阅读一定数量的书,就可以得到免费餐券或可爱的玩具作为奖励。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指导学生开展正当的娱乐活动,陶冶学生情操;督促学生做些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念。从而使学生的闲暇生活知识化、多样化、价值化、趣味化,以此来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发展。
闲暇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们在闲暇中的自我决断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决断能力的提高,告诉人们如何明智的、有价值的利用闲暇时间。形成以个人为主体,有价值的、负责任的、促进全面发展的闲暇活动才是闲暇教育的理想结果。
关键词:综合;实践;创新;小学语文
1.前言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日益重视和新教育体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刻板的语文教育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逐渐被淘汰。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上推陈出新成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噬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其知识受众特殊,学生处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最为活跃的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实行综合实践教学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实践出真知”。
2.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促进作用
2.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语文的教育首先是一种语言教育,而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化本就博大精深,而且极富魅力,并且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都是引用一些名家名作,用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话剧、情景表演等形式。同时可以适当辅以多媒体教学,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合理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2]。与学生加强互动,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以笔者自身所带的班级为例,在人教版第二课《丝绸之路》的讲解中,笔者找来大量相关史料制作ppt为学生进行扩展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那段历史,并且结合影视资料,在所有课时结束后笔者为学生留了作文题目《梦回丝绸之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自己学过这一课之后的感想,体会,憧憬等。并抽出半堂课的时间对作文进行讲解的点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在此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夏令营活动,重走丝绸之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2提升学生整体素养
语文教育的作用还在于提升学生整体素养上。纵观小学语文所有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课文所涵盖和涉及到的知识面是十分广泛的。历史人文知识有之、科技文化知识有之、诗词歌赋有之......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教学的时候,我们不能被课文内容所局限,而是尽最大可能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在课外对知识进行自行和扩展探索,以此培养学生多学好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小学二年级为例,笔者认为这是孩子们扩大认字量扩展知识面的一个非常好的时间。于是我开始教孩子们查字典,并且让孩子们从现在开始脱离拼音读物,遇到不会的字就查字典,准备一个好一些的本子,把不会的字写上去,在旁边标注好拼音和解释作为积累。现在学生们五年级了,可以很轻松地阅读课外读物,作文中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充实,语句不通顺的现象也变少了。
诚然,在这个训练的伊始学生叫苦家长有疑问,但这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为了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学生认识的字多了,阅读欲望自然也就提高了,可以随心所欲地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追着本就工作很辛苦的父母问东问西,而是逐渐去除课外学习的依赖性,转变为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强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以及科普读物,以提升学生整体素养。
2.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玛雅・安吉罗曾经说过:“你不可能用完创造力。使用得越多,你就拥有越多的创造力。”其实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递减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年龄段正处于求知欲强,想象力也最丰富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实施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可以取得显著效果的。语言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工具学科,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更重要作用的是帮学生打开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一把钥匙。
以《大闹天宫》这一课为例,我们可以结合《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片段来进行讲解,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后自行观看《西游记》和原著,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读书笔记、故事新编,话剧表演等等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结合多种感官,多种渠道加深印象,即学习了课文,又扩展了课外知识。
3.结语
综上所述,新的教学体制改革,对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讲,是一份挑战,同样,也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探求新型教学模式的新途径。社会在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母语教学的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而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我们开拓新思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为素质教育体制下培养新型人才,贡献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三福.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J].吉林教育,2010,7(2):26-30
关键词:小学;识字;低年级;成长成才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是他们学习的重点,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识字能促进语言、思维的协调发展。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激发低年级孩子学习识字的兴趣尤为重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汉字的结构规律,改革识字教学的手段、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促其成长成才。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
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已经给予孩子们非常好的识字环境,汉字随处可见:广告招牌、包装袋、字画、字幕、春联……其实,孩子在走进学校前,就已经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口语词汇。这些来自各个方面接受的简单字词,构成了孩子最基础的语言积累,为以后的识字、阅读打下了基础。在对低年级孩子进行识字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他们已经积累熟知的这些最基本的语言材料,对于我们教师的教学工作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善于运用和开发。
例如学生们可以从自己班内的小朋友、老师的名字中认字,从自己、爸爸、妈妈、亲戚的名字中认字,从校名、班名、书名中认字。或把已经会的字当作基本字,利用基本字加一画、减一画或合起来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如“十”加一画是“土”“土”减一画是“十”“木”加一画是“本”“本”减一画是“木”,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记忆新字,同时又让学生区别开了这些形近字。
二、以阅读带动学生识字的兴趣
调动孩子识字的兴趣不只是教师应该做到的,其实家长也应该加强孩子识字的培养。我一直认为每个孩子都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而已。在阅读方面,也是如此。孩子在幼儿时期,如果看到一本红红绿绿的图画书,就想伸手去抓。再长大些,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一句话、一幅图都足以让他们好奇。在认识了书后,故事的内容和情节给他们的趣味性越多,他们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多。而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喜欢上书,就离不开识字,孩子认识字,才会喜欢看书。要培养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增强他们识字的兴趣,笔者认为讲故事在培养孩子识字和阅读方面有极大的帮助。要让孩子很快地记住字,就应该让他有自发性的识字兴趣,这样的识字才能做到过目不忘;作为家长也可以将家里的所有物品都写上名字,例如家里的电视机,可以用标准楷体写上“电视机”,孩子看电视时在阅读“电视机”的基础上,也就认识了这三个字。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让他们在口语的基础上掌握这些字。
对于培养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和保持读书的兴趣方面,笔者认为一定要教育孩子养成看完一本书后再去看另一本书的好习惯。作为家长或教师可以为孩子提供几本不同类型的书籍,要求孩子在一定时间内看完,避免孩子养成做什么事情有头无尾的坏习惯。
三、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把游戏引入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总结了一些既有趣又有效的识字游戏。
猜字谜:根据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猜字谜有助于记忆。如“半个月亮(胖)”“有两个动物,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山上(鲜)”。这些字谜会猜了,字也就会写了。
生字开花:碰到这些生字,让学生对该字进行识字开花的游戏。如“青”这个字:以“青”为中心,边上画出一些花片,让学生填。
编顺口溜:如在教学“青、清、请、情、晴、睛”这组字时,我编了一句顺口溜:“草青青,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太阳升,是晴天,看东西用眼睛。”学生读来顺口,又从字义和字型上区分了这组字。这种识字方法,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单纯的读字抄字的效果好得多。
穿衣戴帽:把拼音写在纸上,剪成帽子的形状,把字写在其他纸上或黑板上,给这些字宝宝戴帽子。
摘苹果:把生字贴在一棵苹果树上(一定要把这些生字背对大家),学生随便摘一个苹果,告诉其他学生这是什么字,若不会,就请教其他同学。
巩固生字时,可做如下有趣的游戏:
配对子:如把“禾”和“口”合起来就是“和”,把“日”和“土”合起来就是“里”,把“口”和“土”合起来就是“吐”等。
首尾接龙:如出示一个“大”字,组词变成“大人”,接着以“人”开头,再组词,变成“人家”,再以“家”开始组成“家里”等。
四、抓住汉字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指导孩子们学习掌握汉字间的规律与方法。每个汉字都能表达一种意义,中国汉字里面形声字占多半数以上。所以,掌握形声字也就成了低年级孩子识字学习任务的关键所在。在学习形声字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注意区分不同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对“直、植、值”“砖、转、传”两组形声字教学,首先要教会孩子区分部首,部首不同字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但它们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我在教孩子识字时,常常将识字的主动权交给他们,任由他们自主组词、加拼音,有些问题在课前预习也就解决了。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习的热情就得以高涨,他们的学习潜力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学习质量和学生个体的经验结合起来,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从学生识字这个角度来说,就转化为新课标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由“浓厚的兴趣”进而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从而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加强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0(9).
[2]叶群,潘海珠.趣字当头 妙趣横生――浅谈趣味性识字教学[J].
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来临之际,我们特别汇集了国内外亲子阅读领域大师级人物的种种理念、做法,希望能带你的孩子走近阅读……
《为了孩子》建议你这样做:
翻阅图书的经验,学习掌握一般的翻阅图书的方式和规则。
阅读时,指导孩子一页页、耐心地翻阅;试着让孩子了解图画书的基本结构,如,封面、扉页、正文和封底等。仔细翻阅,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学会看画面人物表情、动作、背景以及串连起来发生的事件。
画面细节对孩子理解故事十分关键,但是有些孩子习惯快速翻阅,会忽略画面里的很多细节,这时,你可以“拔刀相助”――“呀,这是什么?”“咦,小熊的衣服怎么变颜色了?”……和孩子一起找细节、看背景,故事会变得更有趣!
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对应关系的经验,学会用口语讲出画面内容。
一起看过故事后,合上书,让孩子讲讲故事说了什么?如果孩子不乐意,那就你讲一半,他讲一半,在游戏中,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孩子的口语与阅读理解相结合的能力。
图书创作的经验,知道图书中的故事是作家和画家创作出来的,尝试自己“创作”图书。
故事的创作可以从改写或续编开始。平时为孩子选择图画书,就最好选和孩子生活贴近的,这样孩子改编故事起来更容易。
前书写经验
《为了孩子》建议你这样做:
认识汉语文字的独特书写风格,将汉字书写与其它文字的书写区别开来。
让孩子仔细观察英文字母和汉字,找出区别,能让孩子以他独特的视角,进一步了解汉字的书写风格。
知道书写汉语文字的主要工具,尝试使用这些书写工具。
让孩子尝试用铅笔、圆珠笔、钢笔、水彩笔,甚至毛笔尝试书写,让孩子体验不同书写工具独有的书写感受。
学会用正确的书写姿势写字,包括坐姿、握笔姿势等。
在给孩子充分书写自由的同时,在书写姿势方面不可马虎。
前识字经验
《为了孩子》建议你这样做:
懂得文字有具体意义,可以念出声来,可以将文字符号、口语符号与概念对应起来。
可以用点读的方式给孩子念故事,如果遇到故事里反复出现一个词,如“月亮”,可以引导孩子跟着念“yue lin”,并让孩子知道,月亮就是晚上高高挂在天上的东西。
理解文字的功能。
可以在孩子的柜子上贴上他的名字,告诉他,贴着他名字的东西就代表是他的;同学过生日,除了送份小礼物,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写张卡片表示祝贺,当然,不会的字可以用画的。
文字起源的经验。
为孩子读读仓颉造字的故事,找一些简单古代象形文字的图片给孩子看看。让孩子初步了解文字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演变的。
识字规律的经验。让孩子明白文字有一定的构成规律,掌握这些一般规则,能更好更快地识字。
让孩子知道,“日”是一个象形字,看起来就像圆圆的太阳;“旦”就是“日”从地平线“一”上升起来,就是白天的意思。
文字和语言多样性的经验。
带孩子旅游时,可以让孩子接触接触当地方言,如果去国外,也可以尝试学两句简单的问候语,让孩子了解到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和文字。同样一句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达。
Tips
教孩子写字不必操之过急!
强迫孩子太早动笔,会让孩子对写字产生恐惧,甚至厌恶。
孩子年龄过小,手部肌肉还没发育完善,力量不够,很难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
字的笔顺在小时候搞错了,进了小学会很难纠正。
图画书是用来感受快乐的
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
图画书的文字都经过精心挑选与整理,字字饱含艺术家们丰富的情感与理性认识。父母亲用自己的口,将这些文字一句一句地说给孩子听,就像一粒一粒地播下语言的种子。当一粒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时,亲子之间就建立起无法切断的亲密关系。真正让父母与孩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户口簿或者出生证明书,而是温柔的、人性化的言语。
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即使经过几十年,我们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内心深处。孩子们长大以后,我才真正了解到,当时我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讲了这么多故事的意义在哪里。我也发现,通过念这些书,我已经在他们小时候,把一个做父亲的想对孩子们说的话说完了。
松居直 日本著名童书出版人,被誉为“日本绘本之父”
大声为孩子读书
为什么要大声为孩子读书?崔利斯给出了一系列答案――
孩子在家里很少看到或听到父亲读书,对养成阅读习惯很不利;尤其是男孩的父亲,更应在家庭阅读中负担起重要的角色。
人类是喜欢享乐的。为孩子大声读书就是让孩子把书本、印刷品与愉悦画上等号。如果一个孩子很少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只是遭遇“无趣”,他的自然反应就是回避。
孩子与书并不是先天相互吸引的。开始时,必须有媒介――父母、亲戚、邻居、老师等,将书带到孩子的世界。
孩子善于模仿,当你拿起一本书,并开始阅读的那天,你已经在教孩子读书了。
当你读书给孩子听的时候,有3件重要的事同时发生:①孩子和书之间产生一种愉悦的连接;②家长和孩子同时从书里学到东西;③家长把文字及文字的发音灌输到孩子耳朵里。
帮助孩子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的最好方法是和孩子一对一相处。读故事给孩子听,留意孩子的反应,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出现了。
吉姆・崔利斯 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代表作《朗读手册》是其数十年儿童阅读指导研究与实践之总结
1本图画书至少包括3个故事
诺德曼曾在孩子和自己的学生中做过一个有趣实验。他将图画书《野兽出没的地方》(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因为淘气被妈妈罚不许吃饭,他在狂躁的情绪下梦游野兽国,一番历险后回到现实,而妈妈早已为他准备好了晚饭)精心处理了一番――把图画书的文字和图画分开,给一组听众单独的文字,另一组只看图画。结果两组读者都自以为读懂了故事――只看到文字的读者觉得这个故事太恐怖,不适合孩子;只看图画的读者认为这是个单纯奇幻的故事。等参与实验的读者读到完整的故事后,都承认这是个有趣的儿童心理故事。
之后,诺德曼还做过类似实验,他越来越相信:1本图画书至少包含3个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
佩里・诺德曼 加拿大学者,当代图画书理论界的领军人物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在儿童阅读教育领域,钱伯斯提出了“阅读循环圈”理论,除了强调完整意义的阅读是“选书―阅读―反应―再选书―再阅读……”,且整个过程由值得信赖、富有经验的成年阅读者引导,更提出了“阅读环境”的概念。
钱伯斯认为,儿童的阅读环境需要从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两个角度去看待,两者都很重要,相比之下,心理环境更重要。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并不局限于“阅读”环节,应贯穿阅读大循环的整个过程。成人应注重物理环境的构建,为孩子们提供足够丰富的书,布置适宜的读书环境;还应注重心理情境的构建,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点燃他们的阅读热情,为孩子提供充分的阅读动力。
艾登・钱伯斯 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作家
图画书的每个部分都藏着细节
以一本图画书为例,和孩子一起从封面、环衬、开本、折页,以及图画与文字的关系、潜在的节奏、颜色、艺术风格等方面,慢慢品味,会有意外惊喜哦!
封面
从封面可以猜故事
《五岁老奶奶去钓鱼》
老奶奶上了年纪,都98岁了,有一天,一只小公猫把她变成了一个5岁的老奶奶,让她变得像小女孩一样快乐。不过,小公猫可没有使用魔法哦!
把封面和封底连在一起看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
作者用黑白的画面凸显席奶奶在黑夜里奔跑的景象,封面与封底合成完整的长幅黑夜,让故事有了更生动的律动感。
环衬
前后环衬遥相呼应
《好饿的小蛇》
前环衬上比后环衬上多了一棵长满红果子的大树,后环衬上比前环衬上多了一条笑嘻嘻的小蛇。
扉页
扉页告诉你谁是主人公
《我是彩虹鱼》
世界上最美的鱼,却是一条世界上最孤独的鱼。彩虹鱼能找回过去的友谊吗?
扉页给我们第二次阅读的乐趣
《母鸡萝丝去散步》
扉页上是母鸡萝丝的一张散步地图,它会带我们重新走一遍故事场景。
正文
每个孩子都是“读”图天才
《逃家小兔》《月亮晚安》
有没有发现,作者把《逃家小兔》的插图搬到了《月亮晚安》的墙上。
孩子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
《鼠小弟的小背心》
第13页:海獭的胡子清晰可见;第17页:海獭的胡子不见了!
封底
合上图画书,故事讲完了吗?有时是,有时却不是。
《第一次上街买东西》
故事的结尾延续到了封底上。
Q1孩子已经有能力自己看书了,还需要“亲子”阅读吗?
当然需要喽!亲子阅读会让孩子因亲密的共读产生安全感,借着有趣的书和孩子一起学习和讨论,是教养孩子最轻松的方式之一。
开展亲子阅读很简单,只要搂着孩子,打开一本书开始朗读或指读,让书本成为孩子另类的玩具、亲子沟通的桥梁。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可选择文图并茂的绘本,共读绘本时有几个小技巧可参考:
1.听一听:先让孩子倾听故事、看看图画。
2.猜一猜:具有悬疑性的故事,可随时中途提问,请孩子思考回答。3.演一演:说故事时可以配合道具演出,增进注意力和趣味性。
4.问和答:在一问一答的互动之中,帮助孩子系统地了解整个故事。5.运用声音、肢体、表情,让说故事更有吸引力。6.学习做道具和应用道具,让说故事更有氛围。
7.有些绘本故事不必一字不漏地朗读,也可试着改编,增删内容情节。
Q2孩子的喜好飘忽不定,我想试试从他这个年龄段的特征出发,为他挑些合适的书。
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是有差别的。亲子阅读的重点不是会讲或讲得生动,关键在于和孩子共读的那种亲密感。每天晚上在孩子睡前抽出10~20分钟时间,陪他看一两本书,一起讨论书中的情节,或者展开想象,进行深入的拓展,是亲子最幸福的时光。
以下是一些数据,供参考。
3岁的特征:会捕捉物体的外观形象、喜欢明亮的色彩、喜欢体验现实世界和想象间的不同乐趣。
适读书籍:想象力丰富且夸大的书,可以数数的书,重复的故事和有押韵的儿歌或童谣。
4岁的特征:能辨别书中细微的差别、自行透过玩乐享受阅读。
适读书籍:故事较长、情节较复杂的故事,图画较细致的绘本,无字的绘本。
5岁的特征:能清楚理解语言的意思、能表达复杂的情感、普遍以个人主观意识上的是非对错来区分事物、容易对陌生或未知事物过度想象,衍生负面情绪。
适读书籍:善恶分明的民间故事,富有想象情结的童话,身体的发展和自主性的议题、与孩子心理状态相关的绘本。
6岁的特征:对发现世界和其如何运行展现出极大的热忱。
适读书籍:知识性的科学类绘本,关于家庭与小区的故事,讲述价值观判断、人际关系或性别角色差异的绘本。
7岁的特征:开始能从他人的角度做出价值判断、期盼与同伴发展更亲密的人际关系、寻求脱离成人独立,但仍需要温馨和安全的感觉、受到压力时可能会和家人相处不和谐或反抗、对男女差异感到好奇。
适读书籍:知识性的读物,幽默趣味的短篇故事,桥梁书。
Q3孩子还小,我担心错误的方法会影响亲子阅读的效果。哪些做法在亲子阅读中要避免?
家长要先有个认知,并非所有的绘本都适合自己的孩子,给孩子选择绘本首先考虑孩子的年龄、接受力和理解力。当家长和孩子开始亲子阅读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和孩子的兴趣在哪儿,然后再去找相关主题的绘本图书进行深入阅读。
不必刻意教认字。只要是有趣的故事,孩子爱听,就会一直要家长重复说故事,看图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会认得一些字。
阅读没有一定的章法,怎么高兴怎么念,不过千万不要看完后,强迫孩子归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以免破坏和孩子共读的美好感觉。
一、培养学习兴趣
仅仅告诉孩子“学习是重要的”远远不够。家长必须时时刻刻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学习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马锐恩是一位中学的英语老师,他负责10年级和11年级学生的英语教学。该校1997年度93%的毕业生都考取了大学。马锐恩以泰佳娜为例,说明父母的模范行动是如何鼓舞孩子好学向上的。7年前,泰佳娜的母亲琳达重返大学,她白天工作,晚上学习,以获取教师资格。泰佳娜母亲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她,她在作文中写出了自己是多么崇拜她的母亲。当时,泰佳娜的一些女友先后辍学离开了学校,她却坚持学习。高中毕业后又考入了曼哈顿公立大学。母亲曾告诉她:“学校仅仅是学习的开始,我的所作所为,就是要给你潜移默化的影响。”马锐恩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热爱学习这一习惯并不需要很多钱。让孩子们看到你在读书,带孩子们去博物馆或者去博览会,这样一些平常的事就够了。
二、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
孩子的规划能力一般都较差,因此,与孩子一道制订学习计划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孩子将各科目分成一个个小部分,孩子可以提前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
有些学生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萧恩说:“许多初中生都有一种学习无计划的倾向,因为在他们这个年龄,生理上、心理上以及学习上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他们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阿曼达在她14岁时,就有找不到自己东西的毛病。做作业时,她经常找不到记录作业的笔记本。老师对她的评语是:作业做得很好,但主要问题在于找不到自己的东西放到哪儿去了。家长针对女儿的问题采取了一种解决办法: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来记录家庭作业,而不像过去每一门课都有一个笔记本。他们还要求阿曼达尽可能在电脑上完成作业,当她丢失作业本时,可以从电脑中把丢失的作业再打印一遍。阿曼达的父母说:“这些都是十分简单的办法,但效果很好。”
三、与孩子同桌吃饭
季娜柔是位小学老师,在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时,她深有感触地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多接触。”有研究表明,家庭的餐桌是家长与孩子接触的重要地点。1987年,一项对83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3岁儿童的研究表明:凡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孩子,其语文成绩好的比例较大。专家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说:“孩子的描述性谈话和即兴演讲,都发生在家庭的餐桌上。这种谈话的机会越多,孩子的词汇量就越大,而词汇量又是阅读的基石。”
四、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