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环境污染及治理

水环境污染及治理

时间:2023-07-25 17:1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环境污染及治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环境污染及治理

第1篇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治理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246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经济的发展也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大自然正遭遇巨大的破坏,尤其是现代农村,水环境的污染尤为突出,这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自然生态的保护。

1 目前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1.1 农村生活废水排放与固体废弃物增多

随着自来水在农村范围的普及,农民日常生活用水的排放量逐渐增加,一些日常农业生产与生活废水都是直接排入到附近的农田与河流中,这给土地和水质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使得固体材料的使用量增加,日常生活用品的直接丢弃与垃圾的天然堆放,对附近水质的影响也加重。

1.2 畜禽业发展造成的污染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肉类与蛋类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使得农村畜禽业的发展迅速。很多农村在养殖畜禽上呈现分散状态,畜禽数量多、种类繁,圈养地点多且不定,并且畜禽生活粪便也是直接排放,不仅造成大气污染与环境污染,还会引起地表水质的富营养化。而在一些养殖规模较大的乡村,这类问题更加突出,养殖场管理人员经常将粪便随意乱倒,畜禽废水直接排放,对周围水环境造成污染,进一步导致环境恶化。

1.3 农业化肥使用与农药大量使用对水环境的影响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化肥的使用量也一直排在世界前列,但是化肥的实际利用率却不高,造成大量化肥流失并进入自然水中,使水环境受到污染,化肥的大量流失会使农田湖泊水质富营养化,进一步扩散到河流湖泊中,成为水体污染的主体。而在农药使用方面,随着农作物害虫抗药基因的增强,造成农药的使用量也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国农业生产中单位面积农药的喷洒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农药的实际使用率却低于20%,大部分农药挥发到空气与土壤中,对当地水环境造成危害。

2 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2.1 农村生活污水与固体污染物的处理

对于人口较密集的农村群体,在生活废水与固体污染物的处理上可以采取集中处理的方法,通过构建类似城市排水系统的方法利用管网将污水收集起来,并建立设施完善的污水处理场,污水经过具体处理后,实现循环再利用或者保证水排放达到标准。而对于无法集中处理的农村,可以推广使用高效藻类塘技术与厌氧沼气池的技术,实现废水的集中处理,高效藻类塘处理能够净化大量富营养化水质;而厌氧沼气作为我国农村最经济、最有效的污染处理方法,能够实现污水的有效处理与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2.2 在农业生产中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对于农村大型畜禽养殖业生产而言,实现畜禽养殖的集约化发展与生态农业的建设,针对农村分散养殖的情况,推广生态养殖的理念,比如利用畜禽粪便为果树提供养料。对于大型养殖场,可以采用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大型畜禽养殖涉及到温度、光照等能源的使用,可以利用畜禽粪便再生能源的方式,为养殖场提供必须的能源,一方面降低了粪便对水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使资源、能源得到有效利用。

对于生态农业的建设,应提倡循环经济与农业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预防农业生产对水环境产生的危害,在实际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要合理使用有机化肥,尽可能使用生物肥料来替代有机肥料,提高化肥的使用率。在农业病害的防治上,通过生态平衡施肥与生态养殖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建立生态养殖系统,实现功能循环,比如在畜禽养殖农村,可以利用家禽农田放养的方式,对农业病害进行生态控制,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使农村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2.3 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措施

对于乡镇企业水污染的有效防治,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乡镇企业建设进行规划,合理布局并完善其污水处理功能,同时推广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在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中,要重视生产废水的污染治理工作,使企业污水排放始终达到标准。为此,可以参照以下设计思路:一是要对乡镇企业适度引导,使生产企业集中在同一工业园区,实现污水的统一处理与排放;二是要根据城镇发展规划的标准,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更新速度与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采取针对性地解决措施,使乡镇生产废水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2.4 完善污水治理运行管理机制

农村污水治理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运行资金缺乏等问题,因此构建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是实现污水治理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也是避免污染处理设施闲置、无人管理的关键手段。实行统一的污水管理时,要以政府为指导力量,基层干部实现分村实施的方法,确保机制运行的有效性,考虑到目前农村经济状况,短期内污水处理资金仍然以政府补助为主,但可以对较大污染的处理实行收费制,确保污染处理经费的充足。

2.5 普及生态环保知识

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还是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造成的,因此相关乡镇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农民充分了解到水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对未来生活的影响,普及生态养殖、生态农业。这样在减少污染的同时,又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要重视水环境的污染处理与预防工作,改善当前农村水环境现状,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提升农民对水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构建并不断完善农村水环境管理体系,使农村水环境污染状况逐步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冯欣,师晓春.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05).

[2]许亚.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北京农业,2011(12).

第2篇

1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1.1面广,分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居民踏上了入城的步伐,村庄分散的地理分布特征造成了我国农村污水呈现出分散的显著特征,污水收集率较低。

1.2增长快随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提高,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养殖,每年产生的农村生活污水增长快速。根据每年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462.7×108t,2013年达到了485.1×108t,增长了2.68%。

1.3处理率低与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90%(2014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了90.2%)相比,农村的的污水处理率普遍较低,尤其是在西部落后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率更低。

1.4污染源复杂从引起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原因来看,主要有规模化养殖导致的畜禽排泄物污染,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施用强度较高以及农用地膜的使用等等都会加剧水环境污染。

2农村水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2.1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的生产中,例如,农业生产过程中,氮、磷、钾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化学肥料使用的快速增长,都会导致氮磷钾使用不平衡、土壤板结、土壤和水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农村的许多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的严峻现状。此外,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农药使用量也是不断攀升,总量由1989年的20.62×104t增加到了2014年的32×104t。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占全球总量的35%左右,农药的过量使用对水体产生严重危害。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并在灌水或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2.2乡镇企业生产污染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乡镇企业由于其经济和生产技术以及管理的局限性,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乡镇企业周边的水体环境严重污染。据不完全统计,乡镇企业每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污染物中,废水排放达30×104t,化学需氧量排放300×104t,固体废物排放量达3000×104t,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环境。尤其是随着城市工业向城镇转移,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型企业如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冶炼、矿产、机械加工、建材等行业逐渐向农村发展,加剧了农村水环境污染。

2.3规模化养殖污染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畜禽消费需求逐年增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但由此,也给养殖场周边的水环境带来严重污染。我国的畜禽养殖大多位于城乡结合部或者农村地区,限于养殖场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畜禽养殖的排泄物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水环境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畜禽粪便还田率仅为30%~50%,未经安全处理的畜禽粪便直接排放或任意堆放,造成了氮、磷污染所致的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环境[1]。

3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长期以来,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村镇与小区污水的处理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相对落后,除一些水源保护区的城镇或小区有简单的污水处理装置外,绝大部分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因此,加强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3.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控制农业有害投入品,鼓励推广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种植,减少农业种植中农药使用量,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双禁”工作力度,对被列入“双禁”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监管力度,杜绝流入市场。在农业种植生产中,大力推广防虫网、杀虫灯等生态环保技术,加大农户尤其是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培训,提升环保意识,在农业生产中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2加强乡镇企业污染防治严格控制乡镇企业从事有污染、尤其是有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生产;合理布局乡镇企业,使有污染的企业远离住宅区、水源地、农田,尽量减轻在同样治理条件下对环境的污染。积极治理“三废”,使乡镇企业逐步达到排放标准要求。加强乡镇企业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的研制,使之高效、低能耗,便于普及推广。

第3篇

关键词:水环境;污染源;上海;调查;防治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251

上海市地处长三角地区,黄浦江处于太湖流域的下游,因而水环境的优劣与周边流域的水质关系紧密。加之由经济发展迅速引起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情况的加重,上海市迫切需要对本地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的污染源展开调查,了解水环境污染严重的生态现状,条分缕析污染源的特点,对上海市水环境作出客观的生态评价,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1 上海市水环境污染源调查情况

1.1 上海市水环境的污染现状

上海市水资源包括本地、过境两种,本地水资源由地表、地下两部分组成,过境水资源则来自长江干流、太湖流域两部分。上海市骨干河道共324条,河湖面积为532.47km?,河面率8.40%。全市21个湖泊集中分布在青浦区,河面率高达17.20%,中心城区河道分布不多[2]。上海市人均径流量受到地域狭小、人口密度大的影响,本地径流量严重不足。由于上游水质的不断恶化、地表水资源的污染加剧,以致上海市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

就整个上海市的水环境生态安全建设及水污染防治而言,上海市水环境污染治理情况较为复杂。一是上海市河道多,据相关资料得出,上海市河道地质监测的情况不容乐观,中污染断面240个,重污染断面57个,严重污染断面82个,占比分别达到了40.6%,9.6%,13.9%。底泥污染属于严重污染级别的,只能经过特殊的处理之后才能还田。二是上海市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口多,经济发展压力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多的同时,水污染的情况也很严重。尽管上海市政府已采取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采取用水调控和综合治理等手段,但对水环境生态安全的压力分担有限。三是上海市各级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尤以黄浦江饮用功能,苏州河饮用、渔业、航道等功能,都处于受损比较严重、亟待恢复的阶段。

1.2 上海市水环境的污染源特点

上游来水。主要是周边省际流域来水污染超标,以及上海市作为太湖流域下游承泄来水的区域,污染物的入河量和省际流域来水污染物通量基本上指标相近[3]。

直排水体。自2013年加大建成区截污治污力度之后,截除污水量约占现存污水量的一半。由于郊区分散存在着将近12000家非保留性企业,农村有属于小作坊生产的小型企业大致15000家,加上临时垃圾场和禽畜场、生活污水的排放,都对河道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雨水泵站放江。综合参考对全市的雨污混接的评估,全上海市的雨污混接量在20%上下。根据松江区水务局对雨水泵站截流工程的设计分析,旱天仅占比重为小区污水的1/3。新港箱涵影响到混接量,实际的雨污混接量比预估的更大。

面源污染。以地表径流污染最为严重,高达40%。另外还有农业面源、水产养殖等污染源。

2 上海市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2.1 政府管理

上海市水环境管理主要是由上海市水务局和上海市环保局两个局级部门相互配合进行管理的。2000年成立的上海市水务局开全国风气之先,作为行政主管部门,水务局主要负责的是上海市水务管理的统筹工作;环保局负责的是具体水污染、排放等工作。水务局给出全市的水源利用计划和水政工作方案,环保局结合上海市水环境生态安全面临的现状,再开展具体的整治工作[4]。水务管理部门和市容管理部门结合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体制,对上海市的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来说是,针对性强、又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效多级管理体制,有利于污染防治措施的具体实施。如建成区截污排污工作的基本完成,尝试继续推进分散郊区污染源的整治;基本实现市政雨水泵站的放江问题的解决;加快污染河道的解决;积极联合区域综合治理河源污染;创新城市规划,实现绿色发展。

2.2 市政供水管理

针对市民的生活用水、饮用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循环再利用,由用水部门对获取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支配,以达到有效的管理使用。比如,通过调控水价,梯级水价的办法来控制用水量,增强市民节约用水的意识。上海市在新的城乡供水规划中,其中心目标是“稳量升质、城乡一体”[5],通过科学规划和预测,预计在2020年全市供水规模控制在1024万m?/d,优化供水配置系统,加强水质监管和预警机制,实现集约化管理。

2.3 个人用水管理

加强节约用水的宣传活动。通过系列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活动的开展来提升个人对于水资源匮乏的深刻认识,进而形成一种无形中的约束,在日常生活中提醒自己节约用水,合理化使用水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时代的资源优势,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平台,将水资源知识的专业性赋予媒介形式趣味性的外衣,使得接受范围更广泛,印象更深刻,从而达到宣传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最佳效果。

3 总结

上海市为改变河道污染、区域污染的现象,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就加大了投入力度,不断探索,以期实现综合整治上海市水环境污染源治理优化难度大的问题。目前,上海市在雨污混接方面的措施和系统改造,河道疏浚,水生植物的专项治理以及绿色生态农业拓展方面都累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黄浦江沿岸开发和苏州河景观功能的恢复工程,衍生的“亲水住宅”、“水系景观”等新形态,构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久违生态画面。然而,在世界级都市建设的征程和追求社会经济生态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上海市水环境污染的防治任务任重而道远,还是非常艰巨的。

参考文献:

[1]何焰,由文辉,吴健.上海市水环境生态安全现状与建设管理[J].上海建设科技,2006(02):30-33.

第4篇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治理;污染控制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内水和工业用水的利用明显增加。且城市人口基数量较大,水环境系统结构相对复杂,污水排放强度较高,水环境污染防治困难。水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逐步提高了水环境管理的强度,提倡环境保护。近几年来,中国为了控制城市的水环境,制定了很多对策,但是效果均差强人意。本研究分析城市水资源系统的特性和影响因素,从城市产业结构、危害和管理体制、污水处理厂的产业结构方面提出了水环境处理和控制对策的建议,为有效解决水质污染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我国城市水环境现状

中国城市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集中在工业源头、农业源头以及生活源头。农业源头的污染主要反映在作物种植、畜牧、家禽类粮食污染上,但与城市的产业资源和生活资源相比,农业污染源的管理更为方便。粪尿可在其他产业中再利用,因此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主要体现为工业源头以及生活源头[1]。

2城市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1缺少缺科学性的规划

由于城市的供水范围较大,因此其水系管理系统比较复杂,各地区都有自己的规划和管理范围,无法将水环境处理的细节部分连接起来,统一治理。社会和城市居民要认识到资源保护的重要作用,建立城市水系的管理机制和监管体系,制定相关法令,提高水环境处理的效率和质量[2]。

2.2城市排污系统不够完善

我国一些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建设并不完善,污水净化系统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污水处理和收集能力不足,原因有技术、财政不足。相关部门应聘请相关专业人员的监督和科学的指导,及时升级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并定期升级维护,推动城市水环境管理的进行。

2.3缺少科学的法律法规约束

法令是限制城市水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但是在限制城市水环境方面,法令的存在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城市发展很快,在一定时期适用的法令,很快就会出现诸多不匹配的地方。因此,相关部门要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法令,保证法令的使用效果。要加强城市居民的水质污染防治意识,参与水质污染防治措施[3]。

3治理措施

3.1增强全民水环境改善的意识

水资源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水质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加强社会监督意识,为改善城市水环境的贡献力量。

3.2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通过媒体、新闻、网络等各种渠道宣传水污染会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健康,调动市民意识,控制和治理水污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水质污染治理工作中,可以有效支持政府工作,监督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相关,有效地改善污染问题。

3.3减少城市的排污量

国家城市管理部门要严格管理建设项目的质量,严格审核能源消耗大、污染大、排放高的建设项目,适当调整经济结构,协调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严禁进行不符合排放污水的项目。

3.4加大污水处理的投入力度

污水处理是水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污水的处理能力直接影响水环境的质量。污水处理厂应实施跟新基本设备,取代旧污水处理系统,利用新的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处理强度,且平时加强设备维护管理,减少机器损耗,及时更换掉旧的设备,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第5篇

关键词:城市河流、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可持续发展

1我国城市水环境问题现状

近年来,我国区域城市化、工业化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给我国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废水和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导致水污染,给我国工业、农业发展和人群健康等带来了不利影响。2003年6月,美国兰德公司高级经济顾问、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沃尔夫把水污染列为严重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以1998年为例,我国由于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高达2475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3.1%。水污染问题已到了十分严重、迫在眉睫的地步。

城市是人口经济的相对积聚地,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从生态环境来看,城市水环境是受破坏和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城市河流与景观水体面临着严峻挑战,众多城市在不同程度出现水环境污染、景观水体功能下降、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甚至在一些城市还出现了黑臭河流。

2我国城市水环境问题成因

(1)污水排放量猛增。伴随着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扩大、社会经济人口猛增导致污水排放量猛增,污水排放量远远超过自然水体的净化能力是导致我国目前城市水环境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此外受时代的局限,不考虑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财富的的指导思想所导致的污水处理设施滞后、环境管理不严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水环境问题的恶化程度。目前,在我国城市水体污染中,由于国家政策法令的不断落实,工业废水排放比重日益下降;而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城市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这一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水体治理的难度。

(2)河流自净能力减弱。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绿地面积减少降低了对地下水的补给能力以及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城市河流截弯取直、河岸固化严重破坏了城市自然景观,河流中的生态系统也随之消失。河流中缺少了生物群落,降低甚至丧失了对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城市建设还直接侵占大量水域和湿地,也是自然净化能力降低的重要原因。城市湖泊湿地的减少不仅降低了洪水调蓄能力,而且还降低了对水体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3)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环保基础设施相对其城市功能和定位而言差距较大。缺乏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造成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导致河流普遍受到污染。

(4)生态建设和环保资金缺口大,筹措渠道不畅。“十一五”期间我国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资金仅占同期GDP的1.35%左右.“十二五”期间,随着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增大,以及公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对环保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体制,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出资,势必使政府陷入大量财政投入进行环境建设的困境中,影响政府其他职能的发挥。因此,千方百计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切实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环保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城市水环境治理实践

3.1国外水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

泰晤士河和莱茵河的整治都是以流域为单位,从宏观的科学管理入手,大胆尝试体制改革,实现了工程技术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才使河流起死回生,创造了奇迹。

泰晤士河水环境的恶化主要是由于人口过度集中,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内;此外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在潮汐上涨期间迫使废水急剧的倒灌而造成臭水满街。英国政府从60年代开始治理该河,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制定相关的防治河流污染的法令法规,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建设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处理污水,降低排入河流的污染物质;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研究河流污染机理等。经过将近20多年的不懈努力,泰晤士河的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水质明显改善,泰晤士河终于获得新生。泰晤士河的治理成功,关键在于开展了大胆的体制改革和科学的宏观管理,被欧洲称为“水工业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革命”。英国政府对河段实施了综合统一管理,成立了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在水处理技术上运用传统的截流排污,生物氧化、曝气充氧及微生物活性污泥等常规措施。集中统一管理,改变了以往水管理上各环节之间相互牵制和重复劳动的局面,建成了相互协作的统一整体,建立了完整的水工体系,从水厂、废水处理、水域生态保护等均得到合理配合,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3.2国内水环境治理的实践与经验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早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河水就开始由清变污。到了六十年代,苏州河出现严重黑臭现象。到了改革开放,苏州河市区河段更是终年黑臭,水面垃圾大量飘浮,水中的溶解氧几乎为零,鱼虾绝迹,河水呈现沥青色,成了一条“臭”名远扬的“死”河。苏州河水质恶化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沿河经济人口的迅速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苏州河接纳的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其自净能力,水质严重污染。此外,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加剧了苏州河的水质恶化。为了实现上海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海市制定了详细的苏州河综合整治规划。苏州河污染整治的的主要方针是以治水为中心,标本兼治,远近目标相结合,突出重点。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制定了详细的1996-2000年近期目标和2010年远期目标。一期工程包括曝气复氧、底泥疏浚、污水截流、污水处理厂建设、水域保洁等工程措施。调活水体和污染治理是苏州河整治的根本性措施。2000年苏州河干流已经基本消除黑臭,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府南河是成都市的两条主要河流府河和南河的总称,具有灌溉、航运、泄洪、水产、娱乐、防御等功能,是成都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载体。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府南河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自然因素而言,府南河属于平原河道,纵坡小,随上游来的水量日趋下降,泥沙淤积严重,流水断面缩小,老河堤日久风化,河岸跨塌;就人为因素而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城市规模扩大,人口过度增长,用水量急剧增加,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府南河中,严重污染了河水,造成枯水季节河水污浊,沿河水质恶化,暴雨季节,河道泄洪能力小,水患频频。针对这种情况,成都市政府于1993年开始全面实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并在1997年完成了成都市府南河中心段的综合整治工作。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是以治理河流为龙头,带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小区建设、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建设的综合性城市建设项目。通过对河道整治、污水治理、道路建设、管网建设、安居工程、滨河绿化等多项内容的综合整治,不仅解决了城市防洪、水污染、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两岸3万户居民的安居问题,而且对于扼制岷江流域、长江上游的污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避免城市环境恶化,促进城市人口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历时五年时间,完成了包括安居工程、防洪工程、绿化工程等六大工程项目,作为城市段河流治理的典范,在1998年获联合国人居奖、环境地域设计奖。

3.3小结

综观国内外城市河流水环境整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以控制工业污染为主要特征的水环境治理阶段。这个阶段由于人类对水环境问题认识的有限性,尚未搞清楚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和机理,只是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限制污染物的的排放。

(2)以工业点源治理为主要特征的水环境治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达国家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但是当时的环境问题只被看成工业污染问题,所以水环境治理就是治理工业污染点源、减少排污量。因此,在法律上,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加强法制管理。在经济措施上,采取给工厂企业补助资金,帮助工厂企业建设处理设施;并通过征收排污费或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解决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问题。在这个阶段,经过大量投资,尽管环境污染有所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所采取的尾部治理措施,从根本上说是被动的,因而收效并不显著。

(3)以开展水污染综合防治为特征的的水环境综合整治阶段。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污染问题。它冲破了以环境论环境的狭隘观点,把环境与人口、资源、发展等联系在一起,从整体上来看待环境问题。对于水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制度,从单项治理发展到综合防治。

(4)以遵循可持续性发展思想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阶段。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这个阶段贯穿于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保护领域,重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开展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从宏观系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水环境问题,协调水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

4总结

直排污水是我国近年来水环境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提高污水处理率、提高污水处理深度、生态补水等技术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目前面临的水环境问题。而产业结构、节水政策等非工程措施也必不可少。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城市河流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6篇

流域水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1)黄柏河干流及上游东西支流水质黄柏河干流1989~2002年水质监测成果[2~3]表明在葛洲坝建成初期,黄柏河干流的水质问题已经显现,水体中有机物、氮磷和石油类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开始已经达不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主要表现为磷、石油类超标。根据黄柏河干流2003~2007年水质监测成果,为III~Ⅴ类水质,城市小河进入黄柏河的河口段劣Ⅴ类。超标项目为总磷和石油类;汤渡河水库水质总体达到II类,局部时段石油类超标。黄柏河东支是宜昌市主要水源供给地,水质良好为II类。西支流域上游支流和支流的小流域存在大量的废弃矿井和在生产的矿井,平洞矿井渗滤液直接排入河流,导致部分河段水质严重污染,为III~劣Ⅴ类水质。2)黄柏河支流和宜昌运河水质沙河、罗家小河、鄢家河和蔡家河等其他城市小河,其城区段污染严重,上游段经过农业区,基本不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水质较好。宜昌运河城区段,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严重,水质为劣Ⅴ类。含宜昌运河在内的黄柏河流域水体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尤其是黄柏河、宜昌运河城区段、沙河及西支流域矿区段,已经达不到规划的水环境功能。上游东西支流总体水质良好,局部水质污染较严重。

流域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点源污染方面,上游的矿业污染、中游的乡镇生活污水和畜牧业排水和城区的工业企业排水以及居民区排水所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矿业废水年排放量达30余万m3。城市4条小河承纳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数量较大,污染严重,其排水最终汇入黄柏河干流,严重污染干流水体。在面源污染方面,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在内源污染方面,由于黄柏河下游区段受葛洲坝回水的顶托呈滞流状态,库区的悬浮物质易在此处沉积,此段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磷含量在0.2%以上,内源污染成严重。黄柏河支流-城市4条小河污染日趋严重,大量污水汇入黄柏河中,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污染带,加剧了黄柏河干流水体的富营养化。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高,水循环紊乱,生态环境流量难以保证黄柏河流域于上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全流域的开发建设,流域水力资源开发程度已达63.7%,建成的大中型书库有13座。由于工农业、电力用水,经黄柏河干流的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用水量不足,黄柏河东、西支流和干流均有断流的现象。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流域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过渡开发,河流岸线资源和水面被侵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减弱,导致流域生态退化问题。少数地方无序开发矿产资源,使地质结构破坏,随意丢弃矿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中上游的页岩区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包括城区4条城市小河在内的黄柏河城区段,环境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水生态破坏严重。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治理思路和治理原则流域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需要政府的领导、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和实施单位的共同参与,根据《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黄柏河流域的环境现状和特征,提出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和思路。黄柏河水环境治理原则是:1)控污截源、减少流域水体污染负荷;2)科学调度、构建良性的水循环系统;3)河道治理,防护堤加固,营造多样性的生态景观;4)长效管理、保证流域水质持续改善;5)普及宣传、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实施思路和理念是: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市民参与、分期实施、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综合治理对策鉴于黄柏河流域环境问题,在工程技术层面和流域管理上,考虑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1)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大量消减面源污染点源的控制是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保证,通过矿井封堵、尾矿坝工程,进一步治理黄柏河上游的矿业污染[4];建设城镇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截流率,提高城区段水环境质量,改善库区的回水水质。点源治理应纳入治理的重点,是近期流域环境治理的优先项目。面源的控制主要是对黄柏河集镇构建垃圾收集、转运和填埋系统;在农村推广沼气工程,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削减农村生活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水、粪便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源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4]。2)河道治理,治理内源污染,防护堤整修,提高防洪能力黄柏河夷陵城区和城市4条小河防洪标准低,亟需加固防护堤和进行河道清淤。通过黄柏河小溪塔城区段、城市4条小河清淤工程和防护堤工程,全面削减内源,提升城市河道景观,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工程措施、多自然营造技术、亲水构建技术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滨岸生态景观系统,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5]。根据底泥的性质确定合理的处置方式,防止二次污染。采取环境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治理黄柏河下游顶托河段水体富营养化问题[6]。3)联合调度,保证黄柏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运转的基本流量,根据黄柏河流域水文特征、水生态与水环境特征以及水资源利用情况合理确定生态环境用水量[7],对天福庙、西北口、尚家河、汤渡河等水库和干流进行联合调度,适当增加干流水量,避免河底、河流断流现象,增加其水环境容量,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4)构建生态防护带,控制水土流失生态防护带是一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同时也是一项水环境保护措施,其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床冲刷,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利用缓冲带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减少来陆域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道,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达到保护和改善水质的目的;缓冲带在溪流沿岸构成了一定自然风景线,美化了河流生态景观,改善了人居环境。5)制定长效管理措施,保证流域持续治理和治理效果根据流域特征,制定完整的流域综合治理长效管理体制,已经竣工的项目能够正常发挥功能,保证设施的日常管理,促进流域治理的持续性。

结语与展望

黄柏河流域水环境问题复杂,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工程层面上对流域的点源、非点源、内源和防护堤进行治理外,在流域管理和调度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合理划分分期治理范围和治理重点,不断总结治理经验,注重治理成效,开展综合治理工程,黄柏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有望得到改善。

作者:李国卿 王胜 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

第7篇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 环境质量 满意度

一、引言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①,从此,长株潭三市进入一体化建设“两型社会”的新阶段,2016年,湖南将启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三阶段改革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在“湖南十三五”规划刚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湖南”,同时,将“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挥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省推广两型改革经验”。然而,彭文斌、李昊匡(2016)认为,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强度受到利益激励约束,环境规制政策偏向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需要充分发挥公众、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对环境治理和执法的监督作用,构建共同治理的规制模式。同时,郑思齐等(2013)发现,公众环境关注度能够有效地推动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环境治理问题,通过环境治理投资、改善产业结构等方式来改善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所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成效如何,是否获得公众的认可,公众怎样参与其中?这类问题都亟需得到解决。基于此,本文从政府环保力度和政府环保效果两个方面设计详细的调查问卷②,通过Probit模型实证回归分析得到相应的结果及政策建议。

二、Probit模型回归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发放400份,回收382份,回收率95.5%,形成含有382个样本,三部分调查内容的社会人士问卷调查数据库。在社会背景调查中,受访对象经常关注环境保护的有103人,占总体27%;偶尔关注环境保护的有164人,占总体43%;没有关注环境保护的有69人,占总体18%;对具体情况不确定的有46人,占总体12%。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公众环境质量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结果,选用“政府环境保护行为到位”情况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包括政府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环境破坏行为的处罚、环保技术改造的要求、大气污染的防治举措、噪声污染的处罚措施和水资源环境的保护手段,选用“水环境问题严重程度”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1),包括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水体化学污染、水体放射性污染以及水体悬浮物污染,“大气环境问题严重程度”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2),包括烟尘污染、雾霾污染、氮氧化物污染和二氧化硫污染,“噪声污染严重程度”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3),包括工业生产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由于不同变量中存在多个选项,所以对单个被调查人的同一变量选项值采用算术平均值处理,得到落在集合A={1,2,3,4,5}反映政府行为偏好强度和环境规制效果强度的数值,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变量gbp为政府行为偏好强度,变量X1表示水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变量X2表示大气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变量X3表示噪声污染乐爻潭龋εi~N(0,σ2)为随机干扰项。

从表1中可以知道,如果水环境问题严重程度越大,则样本中个体平均选择“基本到位”、“不确定”、“到位”和“十分到位”的概率相对于选择“不到位”的概率分别下降0.0164、0.0861、0.1100和0.1563;如果大气环境问题严重程度越大,则样本中个体平均选择“基本到位”、“不确定”、“到位”和“十分到位”的概率相对于选择“不到位”的概率分别下降0.0113、0.0674、0.0988和0.1397;如果噪声污染严重程度越大,则样本中个体平均选择“基本到位”、“不确定”、“到位”和“十分到位”的概率相对于选择“不到位”的概率分别下降0.0267、0.1005、0.1453和0.1704。因此,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强度对环境规制效果有显著作用。具体而言,其一,从“不确定”选项来看,对环境质量满意度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噪声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说明公众对噪声污染更为敏感,噪声污染严重程度的变化将会对满意度结果产生影响,即噪声污染的严重程度越高,公众对环境质量满意度评价越低。其二,从“十分到位”、“到位”以及“基本到位”三个选项来看,其变化幅度呈现收敛状态,即环境污染的细微变化对“十分到位”选项的作用大于“到位”和“基本到位”选项,说明长株潭城市群的公众认为政府环境保护治理行为执行力度不够,对环境问题的现状不满意。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成效为背景,由政府环保力度和政府环保效果两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建立Probit模型回归来分析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程度,结果发现:噪声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中,噪声污染对公众的满意度影响最大,公众对环境质量现状不满意,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强度需要加强。鉴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强化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切实履行政府管理、监督、控制职责,充分协调不同部门利益冲突,继续加大环境规制力度;第二,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位一体”的环境治理体系,利用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结合的手段,运用问责机制将环境保护的压力层层传导,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治理模式;第三,发挥公众参与激励相容约束,支持、鼓励环保NGO等自发型公益组织及网络社区等监督型舆论媒体对污染企业、污染问题和污染源头的揭发和举报,营造良好的民众基础。

注释

①详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3428号。

②本问卷调查含:社会背景调查、政府环保力度调查和政府环保效果调查三个部分,共9页71个问题,由于篇幅有限,未能向读者汇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咨询。

参考文献

[1]彭文斌,李昊匡.政府行为偏好与环境规制效果:基于利益激励下治理逻辑[J].社会科学,2016(5):33-41.

[2]郑思齐,万广华,孙伟增,罗党论.公众诉求与城市环境治理[J].管理世界,2013(6):72-84.

第8篇

关键词 水环境;污染原因;治理对策;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42-02

天津市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河流水系众多,流经该市的行洪河道19条,总长约1 100 km;排水河道109条,总长1 890 km。多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大河道治理力度,尤其通过3年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清水工程的实施,全市河道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天津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河道防洪、供水、排涝和保障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天津市部分河道水质仍然较差,主要原因是污染治理滞后以及入境水量减少,主要河道中其劣V类水体长度所占比例达76%。此外,河道、堤岸环境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现象,倾倒垃圾、围垦放养、违法占用等问题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管理缺失、沿河村镇密集等,严重影响了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亟需强化管理。现对天津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对策。

1 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1 环境保护意识差,投入不足

许多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忽视环境效益,未意识到保护河道水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注重可持续发展。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较少,污染治理资金不足,影响污水处理进程,尤其是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方面,经费难以到位。在法律、法规方面,虽然有一定执法依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执法力度一定程度上仍然不够。

1.2 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严重

污染排放总量增长速度快,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自净能力。沿河周边工厂每年排入河道废水量加上一些企业废水偷排、漏排、排污量更大。不少企业无力治理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随着城镇化发展,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而城镇污水排放量增加,不能满足污水处理厂的运营要求,沿河乡镇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中。河床成为倾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场所,白色污染严重,造成堵塞。

1.3 生态破坏和农业污染加剧

公路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由于历史原因,至今恢复缓慢,河床增高,河道堵塞,流域水量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河道水环境的污染。河流自净能力降低,环境容量不足。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水环境污染[1-3];流域周边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日渐发展,废水产生量大且浓度高,仅进行初级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中,引起污染。

2 治理对策

2.1 组织协调机制

一是成立市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监督实施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和管理计划,审定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标准、制度、考核办法和考核结果,协调解决河道水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二是各区县也要成立水生态环境管理领导小组,完善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分工,确定水生态环境管理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编制《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方案》,制定《水生态环境管理规划》,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各区县组建指挥部和相应工作机构,专题研究确定水生态环境管理具体措施,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保证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推动上游水源保护工作,加大上游水源保护推动力度。

2.2 严格落实“河长制”管理

一是完善“河长制”管理办法,治理一条、纳管一条,确保治理成效。二是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干部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督查通报制度和问责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建章立制,取得实际效果。三是配备专业设备,培育社会化养护队伍,“河长制”考核实现精细化、常态化和长效化,要建立台账、完善措施,制定河道水环境巡视检查和管理养护制度,加强河道日常保洁管理,实现河道全方位“网格化”管理。四是创新思维,创新形式,加强培训,提升监督员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就加强监督、规范流程、履行职责等内容展开培训,及时总结水环境治理和河长制社会监督工作情况。五是强化入河排污口门的治理。加强截污、治污和水资源保护,实施入河排污口截污治理,确保无污水直排;加强排水口门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做好入河排污口门治理工程的核验工作,确保质量和治理成效。

2.3 加大宣传力度,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水资源宣传,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水资源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的管理监督机制,通过听证、召开征求意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意见,营造全民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遵循环保法,结合地方实际,分门别类制定环保具体措施。在河道与道路交口处设置各类警示牌,制定具体措施,规范人们的行为。强化日常巡查管理,建立水政、公安、工程管理人员“三位一体”联合执法机制,并在沿线组建专业保洁队伍,加快推进精细化管理,使水域违章违法现象明显减少。

2.4 积极治理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要进行综合治理,对河道产生污染源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改、治、迁等相应措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达标排放的污水要接入污水厂,实施深度治理,依法查处违法违规偷排“黑水”的企业,对实现废水“零排放”的企业,减征污水处理费。采取封堵、切改和强化监管等措施,强化入河排污口门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网,做到厂网同步投运,确保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进出厂水质达标。对工业企业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中小企业废水治理设施建设,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对企业环保设施的监督管理,提高设施运行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对于新建的建设项目,推行清洁生产,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做到节水、降耗、节能、减污。

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治理生活污染。一是积极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实现垃圾无害化。二是对于城区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达标排放。三是在城镇新建小区实行雨污分流,为污水集中处理做好前期准备,结合城镇道路、工业区改造,建设排污管网。四是促进各医疗单位完成医源性废水治理。五是各部门密切协作,做好禁磷和禁止“白色污染”工作。六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抓好城镇屠宰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污水处理、坑塘整治、面源污染控制。

2.5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污染管理

积极改善生态环境,一是加强河道绿化和景观建设,中心城区和区县建成区河道两岸,逐步建设沿河生态景观带,其他河道堤防建设林木绿化带;加大河道护岸林、堤岸林管护力度,对已有林木实施专业化管护。二是严格对新建水利工程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经水保部门审批。三是提升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做到既增加经济效益又不破坏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四是建立河道生态补水长效机制,鼓励使用再生水、雨洪水向河湖、湿地补水。五是制定长远的治理措施,推进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抓好规模化养殖场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达标排放,畜禽粪便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划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饲养区、禁养区,发展生态农业,改变养殖业与种植业脱节现状,以有机肥代替化肥,提高畜禽粪便利用率,减少畜禽粪便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六是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打造绿色品牌,降低农业污染[4-6]。

2.6 加强水质预警监测,完善水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提高在线监测预警能力

一是建立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定期监测水库和来水水质。科学布局监测网点,采用先进的自动水质监测技术和仪器采用信息遥控和网络传递方法,改善整体环境监测系统,发挥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掌握水情变化,严防水污染事故发生。二是建立水库视频监控及巡检数字化系统建设,在水库关键口门、坝区及河道入口处加装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对水库重点地区24 h监控,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

2.7 充分发挥区县指挥部的作用,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快速反应机制

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区县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完善装备、设施和人员配备,提高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抓好经验总结、问题分析、情况通报、督促检查等各项工作,确保水环境治理工程顺利实施。加强河道日常巡视检查,创新形式,畅通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深入强化责任意识,切实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反应机制和管理机制,增强快速反应和监督处置能力,不断加大检查力度,对涉水事件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反馈、妥善处置[7-8]。

3 参考文献

[1] 刘善江,李国学.高碑店污泥农用肥效及重金属污染防治[J].华北农学报,1999,14(1):118-122.

[2] 孙志洁.棉田残膜污染调查及其危害[J].河南农业科学,2006(4):61-62.

[3] 吴文卫,杨逢乐.赵祥华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9):138-140.

[4] 王景和.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279.

[5] 曾祥斌.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27,229.

[6] 周静,崔键,梁家妮.冶炼厂综合堆渣场周边水质和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2):349-352.

第9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水污染影响;治理措施

十三五提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重点建造优化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体系,完善调整农业结构,保证农业生产过程合格,确保农产品口粮质量安全。走保护环境,绿色健康、节约能源、经济高效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我国过去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注重追求高效益、高利润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确保我国高水平的“粮食自给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破坏的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突显,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我们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因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然要改善自然环境。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与灌溉水的水质息息相关,水环境的污染问题直接关系农业经济的命脉,然而水质污染仍然横亘在我国农业发展道路上。要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现代化,就要从水污染治理入手,深入农村水质体系的系统化改革,提高灌溉水的质量与利用率,实现环境友好的农业经济发展。

一、我国农业水质污染的现状及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我国水污染的现状

虽然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地区和局部农村水环境的质量已经得到改善,水环境持续恶化和环境污染加剧的现状在我国的努力整治和技术创新下得到了明显的抑制,但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广大农村地区,水环境的污染状况依然堪忧,农村地区的工农业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庞大,水污染的扩张趋势未得到根本有效的控制,大部分农村地区水域的水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另外很多危险因素和区域已经显现出来,我国的水环境的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水环境出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危害了人民的健康,我国水环境整治当前面临的难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体质量污染。1.我国水资源短缺。我国水资源储备总量很大,位居世界第四,约有三万亿立方米。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十分庞大,因此我国的人均水资源总量却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统计的一百三十多个国家里居第八十二位,被列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不仅如此,我国水资源本身的分布还很不均匀,在亚热带气候的南方地区,人均占水总量超过3000立方米,而北方地区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1000立方米,为缺水地区。虽然南方水资源相较充沛,但是由于开发破坏,水质性缺水的现象颇为严重。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已经有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收受到污染,我国每年因此遭受的的经济损失高达400亿元,严重损害了我国农业经济的收益。2.农村地区水质污染严重。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由于对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起步较城市晚,致使农村地区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恶化,水环境污染形势较城市更为严峻,农村作为我国农业发展依靠的主力军,其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更应该引起广泛重视。由于农民的居住区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因而相较城市而言,农村生活污水的集中系统化处理很难实现,所以在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污染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农药每年使用量超过120万吨,但只有10%-20%会附着在农作物上,剩余的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年化肥使用量超过四千万吨,但其利用率却不到40%。农药化肥的施用量逐年攀升加剧了农村地区的水污染。另外60%畜禽类养殖场缺乏完善的污水处理设备,因此养殖的动物血、粪便、废水等大多排放入附近的水体,导致江河湖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危机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二)水质污染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体的灌溉,然而污水灌溉农田中的农作物后则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以及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下降会直接作用于农产品的市场,导致农作物的销量下降,给农业经济带来冲击。工业废水污染、生活用水污染以及在农业生产过程农田本身排水造成的污染等都是造成农业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农业用水中被污染的水体中含有过量的氮元素、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过量的盐分,直接阻碍农作物的生长。同时,污水还会破坏土壤的酸碱度、带入大量的油分等,间接对农作物造成二次污染。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氮磷钾等必要元素的吸收,但是被污染的灌溉水中含有过量的氮元素,则会引起作物的倒伏、徒长、抗逆性差等问题。污染水体中还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分解过程中不仅会与农作物争夺消耗掉大量的氧气,其中间产物甲烷、丁酸、醋酸对水稻等农作物还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水质污染的最重要污染源之一就是工业污染,工业废水中含有很多的重金属,而农作物吸收了污水中的重金属后,根系的生长受到抑制,引起农作物的变质,通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进入人体长期积累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且这种危害往往是不可逆的。同时,工业污水中通常含有高浓度的盐分,高浓度的盐分可以使得植株在短时间内脱水过多致死,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含有工业污染物、有害物质的污染水直接灌溉农田后,进入农田生态系统,首先会破坏农田土壤中的生态平衡,改变土壤的酸碱度,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其原有的养分和结构,可以使土壤的肥力在几年之内得不到恢复,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农作物的生长坏境因此被损坏,引发减产甚至绝收。水质污染通过对农作物的影响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水质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会导致农作物的产量锐减,产量下降后会引起消费市场变动,消费价格上涨,导致水污染地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下降,水质污染还会导致农产品品质恶化,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农产品质量得不到提升。由此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乏力,政府必须要从根源上解决水质污染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方能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农业水质污染的治理措施

十三五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良好的规划,在政策的推动作用下,水质污染的现状得到了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极大重视,我国农村地区的水质污染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亟待解决,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政策,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响应国家的号召,共同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性的新农业。

(一)切实加强农村水环境生态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社会主义新型农业,应当把农村水污染的生态建设放在首位,首先要从农户入手,宣传生态保护知识,对农民进行水资源节约使用及保护教育,使得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能过充分且合理的运用水资源,维护好农田的生态平衡。倡导农民摒弃随意倾倒生活污水、垃圾的生活习惯,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化的处理。耕作时要平衡施肥、施药,注重农药施用的方式和方法,避免农药过量使用进入水环境。保护农田自身的生态系统,防止农田生态系统被破坏牵扯水环境的生态平衡。除此之外,还要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切实考虑农村实际,尽快制定与农村水环境系统相适应的地方立法,改变地方水污染防治无法可依的现状。另一方面,制定严格的农村污水排放标准,这不仅要考虑当地环境的敏感程度,对水质污染严重地区和水源地保护区执行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对于污水处理的建设和污水的就地回用,也要出台一定的奖励政策,从而实现排入环境的污染物质的最大削减。最后,污水的自然生态处理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离不开政府的宣传教育和资金的支持。污水自然生态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和污水的氧化塘处理系统两种技术。污水土地及氧化塘处理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量已经达到了上万座,我国也有了像桑基鱼塘一样的良好先例。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具有管理技术要求低、再生水质优良、运行费用低、生态影响小等优点。因而适用于分布广、数量大的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

(二)推进工业污染防治,降低排放强度

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成为工业强国,必然要面对工业发展所带来环境污染的副作用。因此工业污染防治也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也是水质污染保护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此,一是要淘汰一部分效益低下、技术落后并且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责令其搬出原污染严重地区或者关闭。二是进行循环经济实践,所谓循环经济,是淘汰传统的依赖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依赖生态型的资源利用来实现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注重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减少环境污染。要实现循环经济,首先要做好工业建设规划,建立工业生态园,划分工业区域,使河流上游排出的工业废水最大地为下游工厂重复利用,实现废物“零排放”。此外,要求清洁型的生产过程,工业企业的生产源头和全过程要充分利用资源,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无害化。最后,对生产和消费、农业和工业进行统筹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国家在重点的领域、行业、产业园区和重点污染的省市选择部分单位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为大规模的循环经济体系运行提供基础模型。三是实行严格的核辐射与危险废物的安全管理体制,防范突发的环境安全事件。对于具有爆炸泄露或核泄漏危险的工业企业,颁布严格的监督管理条例,定期检查更新设备,选址尽量避开人口密集的农村聚集地,远离农田与纯净水源。

(三)改进农村水污染治理,合理选择农村污水治理技术工艺

我国农村的分布具有分散的特点,因此农村生活和生产污水的集中排放难度很大,面源污染严重,农村的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过量的施肥和喷洒农药而引起氮、磷等元素流入水体引发,另一方面是农村养殖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经地面流入河水导致。这些因素在土壤中积累致使水体污染,长此以往会使土地丧失培养能力,造成作物减产甚至枯死。1.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理方式。面对农村水污染的严峻形势,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的农村污水治理技术方法。目前农村地区适用性比较强的是集中式、分散式、庭院式的处理模式。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成本低、资源回用率高的庭院污水处理模式。在居住区较为集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区域,采用集中式。对于出水水质要求较高、临近水源地的村庄,则采取能够就地处理污水且基建成本较低的分散式的污水处理方式。2.健全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农村地区污水管网建设问题也亟待解决,对农村当前的污水管网系统进行普查,深入了解农村水管网的建设状况,进一步完善管网敷设规划,健全完善地下数据库和管网系统,推进农村污水管网的配套建设。3.改革农业运作方式。要从源头上解决面源污染问题,需要运用合理的农业运作方式,推广新型施肥方式,改革灌溉制度,大力推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合理种植,以此来遏制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的水体面源污染。第一,采用高效的有机复合化肥配合节肥节水灌溉方式耕作农田,合理施用农药,开发低毒高效、残留率低的农药进行推广,邀请农学专家亲临地方教授农民先进环保的农药化肥施用方法,提高农药化肥使用率,减少其污染。第二,在农田和水体之间建立植被缓冲带,植树造林,增加地表覆盖率,避免水入流失和农药化肥流入水体或者渗入地下水,与农作物搭配种植,轮流发挥作用,缓冲农业面源对水体的直接污染。第三,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广农作物的薄露灌溉技术,进而改善小流域的水环境。第四,对于畜禽养殖户的污水处理方式采用沼气太阳能的综合利用,鼓励养殖场建造沼气池来集中处理禽畜的排泄物及产生的废物,对此政府部门应当给予养殖场一定的沼气池建造补贴。

三、总结

水质污染不仅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还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危害人体健康。尤其在以水为农业生产之本的农业发展中,水质环境的问题有着更加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就必然在农业经济增长上下功夫。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倡,对于污水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它要求我们抛弃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以消耗、污染乃至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大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蓬勃发展。对于水质污染的治理也要保持相同的理念,通过对工业、农业运作方式的改革以及对农田生态环境的重建来治理水污染。当然,水质污染的治理不止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不仅需要国家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倡导和监督,也需要每一个企业和个体从自身切实改善,更加需要每一个人的实践,这样不仅可以找回清净的水源,而且可以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真正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亚同.农村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的思考与建议[J].净水技术,2017,(01):1-6.

[2]张丽娜.我国农村水污染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实用技术发展[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6):113-114.

[3]伍伟星,张可.广西农村水环境污染模式及其治理对策[J].水利经济,2015,(02):37-42+77.

[4]陈艳.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1):170.

[5]李珏茹.农村水污染的经济损失衡量及治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第10篇

(一)环境责任和问责机制研究

方世南认为,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强化环境责任,发挥主导性作用,实施政府主导型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政府环境责任意识缺失或不强,将直接影响到旨在实现社会与经济发展目标的政策的科学性和生态性,使得这些政策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外溢效应,即这些政策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许继芳认为,政府环境责任缺失集中体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环境责任不对称和地方政府经济责任与环境责任不均衡两大方面,这种缺失既造成了公众环境利益的受损,又导致了政府合法性的下降,还引发了社会发展的环境不公平。巩固认为政府环境责任的基础应为公众环境利益。肖萍认为,由于环境保护责任的缺失以及问责机制的不健全,环境问责的有关规定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环境问责制不是一项单一的制度,它包括问责的依据和条件、问责的主体和对象、问责的方式(内容)和程序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就问责主体而言,环境问责制包括权力机关问责、司法机关问责、上级政府(行政机关)问责,环境审计属于行政机关问责。

(二)审计与问责的研究

马骏认为,以人大预算监督以及国家层面的审计监督为代表的平行问责,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着我国财政问责的进程。冯均科认为,国家审计问责制度是特定国家以国家审计监督为基础建立的规则化问责体系,包括审计机关的直接问责与其他机构借助审计结论所进行的间接问责。王会金认为,责任监督是政府审计活动的固有功能。

(三)环境责任、问责与环境审计研究

Bennett和Newborough分析了英国城市实施地方21世纪议程以及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审计情况,构建了区域发展局进行的城市级别的能源审计,分析了政府审计部门如何对地方政府环境责任进行问责。Luiz和Alessandra介绍了环境管理中巴西的政府审计,分析了联邦环境许可证审批过程的业务审计问责机制,提出了政府审计在环境领域的职责,并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的其他成员进行了比较。巩固认为,政府环境责任的基础应为公众环境利益,公众环境利益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只能以法律所认可并予以保护的正当利益形式为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它具有主体共同性、客体整体性和救济彻底性等特征。肖萍论述了环境问责的条件、主体和问责体系,认为环境审计是上级政府(行政机关)问责的重要形式。潘佳认为,我国目前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是内部的,缺乏公众对权力的制约,应该建立由公众参与考评、环境信息领域的独立监察专员和公民或环保组织提起的、环境信息公开行政诉讼构成的外部参评机制。牛鸿斌等认为,政府环境审计的本质是控制和创新领导干部政府环境行为的管理工具,通过影响领导干部的政府环境行为,实现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工作目标。

(四)环境审计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Tomlinson等对环境审计的术语进行了研究。Glen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和环境会计问题。Cláudia等为区分环境监管和环境审计的概念,收集整理了涉及环境监管、环境审计和环境会计的295篇文献,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环境监管和环境审计的关系。国内有关环境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已深入各个方面,研究范围包括环境审计理论基础、动因、本质、职能、目标、假设、原则、准则、程序、方法、主体、对象等,总体而言,研究关注宏观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应用研究方面涉及农业、工业、空气质量、水、建筑、气候、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等众多领域。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TheINTOSAIWorkingGrouponEnvironmentalAuditing,简称WGEA)是目前政府环境研究领域权威的国际机构,现已公布了24份研究报告,成果主要集中在实务指南,但其成果需要依据各国国情进行深化。综上所述,现有研究表明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产生了环境问责需求,审计是问责的一种形式,属于行政机关问责,这种问责是审计活动的固有功能。目前的研究说明了环境问责对环境审计的需求,但什么条件下产生环境审计,什么因素影响环境审计的发展,环境审计的产生条件以及环境问责与环境审计之间的关系则一直缺少理论层面的解释。

二、环境机会主义和污染容忍度下降产生问责需求

(一)环境领域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较高

机会主义行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重要行为假设之一,是对新古典利己主义理性人假定的延伸,是理性人寻利动机的自然结果。杨小凯等认为,机会主义是人们追求自利行为交互作用中产生的一种对策行为,这种机会主义对策行为就是“损人利己”。不对称性信息为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温床”,而相应的收益则强化了个人的机会主义动机。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是经济主体的理性与约束它的规则发生冲突的结果,包括个人理性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冲突、组织理性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冲突以及组织理性与组织之间所达成契约条件的冲突。一般而言,机会主义行为最易发生于经济利益保护机制弱化的部位,机会主义行为的强度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敏感度密切相关。由于公共产权的固有缺陷,缺乏产权主体、产权主体虚无或激励、监控不力等问题的存在,致使公共利益的保障机制不力,对侵蚀公共利益的行为反应迟钝[33]。因此,具有公共产权属性的领域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较高。由于空气、水等资源不是稀缺资源,不属于私有产权,对公共成员没有排他性,因此环境质量具有典型的公共产权属性。环境资源难以进入市场交易,不适用于价格机制,无法用市场价格确定公共产权的成本和收益,导致其价值因无形而被忽视。同时,由于公共产权的主体不明确,导致“理智的冷漠态度”和“搭便车”的心理,个体往往不会主动维护公共产权。环境的外部性使得环境领域的“损人利己”行为尤为突出,加之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环境的公共产权属性明显,这些都导致环境领域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较高。

(二)污染容忍度下降使得问责需求强烈

经济社会的利己主义和环境领域的机会主义行为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存在的,但是问责需求并未在环境领域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时就产生,这表明环境机会主义只是问责需求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由于环境领域的公共产权属性和外部性特征,导致公民社会对环境质量“理智的冷漠态度”和“搭便车”的心理,在环境污染尚未严重到危害私人产权(包括身体健康)时,这种心理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助长了环境领域机会主义行为的滋生。也就是说,在污染初期,公民社会对污染环境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容忍的。环境容忍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中得到解释。一般认为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水平呈倒U曲线型关系,这被称为环境库兹涅兹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污染不是很严重时,民众更愿意接受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对环境质量下降保持容忍的态度,直至经济增长到某个程度后,公民社会的收入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对环境污染不再容忍,环境开始得到治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容忍度继续下降,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境容忍度与经济发展也呈倒U曲线型关系。这种容忍度的下降,随着环境外部性内化为私有产权损失的加剧而更加强烈。影响环境机会主义行为容忍度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环境意识。环境意识的提出是希望通过环境意识教育的环节引导环境行为。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紧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落差和不一致。也有研究表明,只有在低成本情景里,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之间才可能呈现出较高的相关度。尽管环境意识的提高未必导致环境行为的发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无论经济发展水平如何,环境意识的提高必然会使公民社会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容忍度降低。正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有产权受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越来越高,同时环境保护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环境污染的加剧也必然影响人群的健康和福利,致使社会公民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降低,环境领域的问责需求逐步强化。

三、环境问责需求:环境审计的动因

问责需求产生后,最先考虑的是对产生污染行为当事人的直接问责,如对排污者进行处罚、要求其整改、勒令关停等。由于环境问题十分复杂,专业性强,由环境专业人员承担对污染当事人的污染行为界定比较合适,因而通常的直接问责制度设计是由相关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的,如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第14条就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美国的环境法律也规定由联邦政府的相关机构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直接管辖。但是,布坎南曾指出,如果将政府视为一个“经济人”,它也有自己独立的利益,这种利益就不见得总与社会的利益保持一致。也就是说,政府有可能会采取“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惜损害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会主义行为。“诺思悖论”也表明,“在历史中经常会出现财政目标偏离社会目标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惜采取损坏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这就需要对作为直接问责主体的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再问责。例如我国在淮河流域投入大量水环境治理资金,但水污染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社会就会产生对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问责需求。美国在1899年颁布了《河川港湾法》,1912年制定了《公众保健法》,1924年开始实施《油污染防止法》,但是环境污染并没有得到遏制,由此产生了对联邦政府相关机构的问责需求。间接问责制度设计是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管理责任的问责。如1969年美国颁布的《环境政策法》规定,在总统府设立环境质量委员会,该委员会最重要的职责就是适时收集关于当前和未来环境质量状况以及发展趋势的正确资讯,并对该资讯进行分析和解释,以确定这种状况与发展趋势是否会妨碍总统向国会提交环境质量报告中所规定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同时编辑关于此项情况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并向总统提出建议。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5条也规定,“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05年,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中进一步明确有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有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存在上述行为的企业中有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也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纪律处分。由于我国直接问责主体众多,如我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所规定的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就涉及环境、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卫生、建设、渔业、公安、交通、铁道、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等,若再加上发展改革委员会(基建投资)、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技改投资)等综合投资部门,将有15个部门之多。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上有间接问责的制度安排,但是由于环境问题复杂,直接问责主体之间职能交叉,而目前作为间接问责主体的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又难以掌握全面信息来做出判断,如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涉及发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土地等多个部门,中央一项资金拨付下来后,分渠道配发,每个部门只知道自己的配额,很难就总体责任进行监督,因而目前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的问责效果尚未显现,对于政府的直接问责是否有效,对环境治理是否进行投入,投入多少,效果如何等民众关心的问题,难以做出准确的回应。社会有问责需求,但现有的问责机制还不能进行有效的问责,在制度上,我们希望能有一个部门可以掌握有关环境责任履行的全面信息,包括环境信息、财务信息、管理信息等,可以通过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同时拥有对违法违规行为一定的处理处罚权力,具有权威性。审计机关正是这样的综合经济部门,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审计机关可以掌握多个部门的环境相关信息,可以做出综合诊断和评价,环境审计因此而产生。

四、环境审计内容演化:问责需求动因的证据

根据前面的分析,环境机会主义行为越多,污染就越严重,公民社会对污染的容忍度就越低,这方面的问责需求就越强烈,这个领域就应该是环境审计的重点。本文从我国环境治理投入、环境污染主要领域、与相关环境审计关系的角度来收集数据,以实证检验环境机会主义、问责需求和环境审计的相关性。

(一)环境保护的投资问责驱动环境部门的预算执行审计

根据2001—2010年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和中经统计数据网相关数据,本文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将环境治理各年投资换算成2001年不变价格。我们从表1中的环境投资情况发现,2004年以前环境保护投入在1800亿元以内,2006年上升至2300亿元,环境投资的增长使得环境领域资金使用情况不容忽视。从环境污染情况来看,2005年11月发生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同年12月又发生珠江北江镉污染事件,这两起重大的水污染事件为我国的水环境保护敲响警钟。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共接报处置161起突发环境事件,比2005年增加85起,凸显了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说明环境机会主义行为增多,环境投入大幅增加反映了环境污染容忍度下降,政府进行环境治理的力度增加。由此,对环境保护部门进行问责,对其预算执行进行监督成为必然。中央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是审计署的主要例行审计工作,从已经公布的审计结果公告来看,2005年公布的第3号《32个部门单位2004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和2006年公布的第5号《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均未将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列入公告对象。但自2007年公布第6号《49个部门单位2006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开始,环境保护部(原环境保护总局)已经成为例行的预算执行审计对象。这表明正是环境投资增长产生问责需求,进而驱动了审计署对环境保护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就审计披露的信息来看,也从2007年的仅披露问题发展到2013年披露环境保护部内部各部门预算执行的详细数据和差异,并披露差异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出报告更具有绩效审计的特征,这也是近年来社会在问责方面要求更加深入具体的体现。

(二)水环境污染及治理问责驱动水环境审计

2001—2010年10年间公布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水环境污染总量控制指标COD和氨氮的排放情况见下页表2。从表2中可见,2005年是全国氨氮排放量最大的年度,2006年是全国COD排放量最大的年度,而且生活污染源总是高于工业污染源,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的COD和氨氮排放在2006年达到最高点。2005—2006年之后,废水排放总量依然上涨,但COD和氨氮排放量均有所下降。水环境污染的趋势表明,2005年—2006年是我国水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段。同时,自2003年开始,《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披露上一年度的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2005年之后开始分类统计,2010年之后又不再公报。由于当年度公报的是上一年度的污染事件,因此我们可以从公报中得到2004—2009年污染事件的统计情况。从表3中6个年度的环境污染事件分布情况来看,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是我国主要的污染形式。2005年环境污染事件猛增,水污染事件是2004年的一倍。并且2005—2006年又是我国水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段。严重污染事件的频发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容忍度下降。为加强环境治理,2007—2008年,我国的环境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对环境污染责任人和监管责任的问责需求也十分迫切,正是这个问责需求导致大规模的水环境审计,如下页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从2004年开始,审计署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水环境审计项目,2008—2009年是水环境审计项目最为集中的时期,这个时期对应的是2007—2008年环境投资快速增长后进行问责的时期。也就是说,2005—2006年水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增多;2007—2008年治理力度加大,但治理效果未能让民众满意,容忍度下降,问责需求迫切;2008—200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环境审计。从时间顺序上来看,上述各时间段存在驱动关系;从审计内容和发现问题来看,逐步从单纯的资金使用情况审计转向对水环境绩效的审计,这也是缘于公民社会对环境责任履行情况问责的需求,起初民众只是想知道钱有没有花到环境项目上,随着容忍度的下降,民众更关心花钱有没有发挥改善环境的作用,也就有了更高的问责需求,从而促使水环境审计向绩效审计发展。

(三)节能减排的问责需求驱动节能减排审计

能源消耗产生环境污染,节能减排是环境治理的途径。我国2001—2012年的能源消耗情况和增长率见后文表5。由后文表5可见,“十五”期间(2001—2005年),我国能源消耗量大幅度攀升,上升幅度达到56.91%,“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上升幅度虽有所减缓,但也达到25.61%。正是由于大幅度上升的能源需求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超出了公民社会的容忍度,节能减排的需求才更加强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国家出台了多项财政补贴政策,投入了大量资金。对于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及使用效果,公民社会有问责的需求,加之公民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容忍度的降低,这种问责需求十分强烈。正是问责需求的驱动,审计署组织了大规模的节能减排审计。目前完成的节能减排审计结果公告显示,2008年进行的41户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情况审计调查是对2006—2007年节能减排投入的问责审计,之后的20个省有关企业节能减排情况审计调查及10个省1139个节能减排项目审计也是对之前年度节能减排资金投入的问责。5044个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审计是节能减排的财政科目审计,是财政资金投入的问责。从时间顺序来看,正是节能减排资金投入的问责需求驱动了节能减排审计;从内容和披露问题上看,由于节能减排审计是从2008年开始,此时问责需求已经要求审计关注绩效问题,因此节能减排审计起初就是绩效审计,只是随着内容的不断深入,审计的范围更宽。

五、结束语

第11篇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受到了污染,大气中雾霾不断的蔓延,水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也是随着工业的增长带来的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的提出,对水环境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现在我国海河流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的富营养化等,这些水污染的事件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研究水环境污染的趋势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水环境;污染;对策

一、引言

近几年来,水污染事件也是经常发生。当前我国在加快城镇化和加速推进的时期,很多地方也面临着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继续恶化的情况,所以,维护水环境的安全问题就成为了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1]。

二、水环境污染的现状

我国的水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式,水污染的严重、水资源的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的压力。水体污染也加剧了,水资源也比较短缺,洪涝灾害等。我国的水系中有七大水系,主要是湖泊、近岸海域以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都受到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并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影响比较广泛,治理难度也比较大。例如,我国黄河流域的沙土化比较严重,长江流域也出现了很多的工业污染。随着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经济在不断的增长,也加剧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污染问题,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生活用水也是逐渐的增加,但是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却严重的滞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乡镇、农村城市化拆迁改造,城市中的资源和环境和工业的建设也出现了不协调发展,导致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基建的负荷加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是远远跟不上污水的排放速度的,与此同时,治理污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部分地方的财政却跟不上,没有办法支付这么大额度的费用,所以也导致了污水处理不能有效正常的进行,即便是有污水处理厂的建成,由于管网和运行经费等问题,不能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由于这些水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城市的污水处理也在加快步伐,也在不断的改进城市污水处理的问题。但是,随着农村的经济发展,田地里的庄稼需要农药、化肥,这些也会随着地下渗透和雨水等原因,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加上畜牧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农村经济作为乡镇经济的重要部分,这一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乡镇的发展。虽然全国的水污染在控制的情况下,但是农村的污染问题还在不断的增长,这也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相关部门的经济政策不能有效的执行,环境的污染过程中资金也比较短缺。如果完全依靠政府的政策也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需要多元化的环境发展才能够更好的改善现在的水环境问题。但是现在的排污和改善的制度也都不完善,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没有协调的发展,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三、形成水污染的原因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方式只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严重忽视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水的消耗也比较大,很多化工和染料等有关企业废水的排放也造成了水体的污染,还有一些工业用的冷凝水,其中还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对于水污染的治理也比较难,超过了自然水体的自净能力。自然环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资源的问题,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水污染治理的难度。在西部的沙土化和北方冬季气温的升高,地表径流减少,直接影响了自然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相差比较悬殊,也导致了经济与人口的发展不协调,也直接导致了水污染问题[2]。

四、水污染治理的对策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出,从中央到地方的企业都开始重视。从工业方面也开始注重防治,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缓解环境的压力,这也是在水环境的防治上的重点工程。在一系列的政策下,很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能耗水耗比较大的生产企业被淘汰,同时也开展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实现了清洁生产。也规定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最好能够将这些污染物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在农村推出先进的种植技术,在农村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提倡合理的施肥、科学施肥,这样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并且实施灌溉,减少化肥的流失。至于农药的喷打的过程中,可以研究光谱的、低毒、高效的农药,提倡农民能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污染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在水污染的治理上,政府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和宣传,对有关企业做好水环境保护监督,对人们做好水环境保护的宣传,让人们能够意识到水环境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全民致力于保护水环境的行列。

参考文献:

[1]赵庆良.开封市河流水质变化趋势与水环境容量研究[D].河南大学,2003.

第12篇

Abstract: Oilfield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great energy and all kinds of pollutants to people, and it affect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se pollution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of pollutants in various stages of th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tmospheric environment, water environment, soil environment, natural vegetation and animal), then propose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stablishing a full rang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mechanism,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implementing cleaner production,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advocating people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duc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关键词: 油田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Key words: oilfield develop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065-02

1 油田开发中的污染源

油田开发从开发建设到生产,污染物排放较为复杂,对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开发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每个时期排放的污染物和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在开发建设期,由于钻大量的生产井以及地面配套站场、管网、道路的建设,产生钻井泥浆、钻井污水、钻井烟气、岩屑、落地原油以及噪声,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等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比较显著,但持续时间较短。在生产运行期,主要是采油、井下作业、油气集输、储运等工艺过程以及钻少量的加密井、生产调整井所产生的含油污水、井下作业废水、挥发性烃类气体、加热炉烟气及噪声、油气水三相分离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含油污泥等污染物,将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生产运行后期,随着原油产量下降和原油含水量上升,排放的废水污染物相应增加,但生产噪声及向土壤输入的落地原油将比开发施工期有明显下降。在闭井期,随着原油产量的锐减,各种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油田开发不仅在正常运行情况对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当发生事故时,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影响更大,如在开发建设期可能出现的井喷事故产生的有毒气体及生产运行期发生的输油管线泄漏、井壁泄漏等事故产生的落地原油对环境和人造成对很大的危害[1]。

2 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油田开发对大气的影响 油田开发中排放的污染物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一样很严重。采油井泄逸与挥发、大功率柴油机和相关车辆产生的废气、油田燃烧伴生气产生的烟气、易挥发的烃类气体等污染物进入大气。污染物主要含有NOx、CO、S02、O3、H2S、烃类等成分,而其中总烃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这些污染物污染空气质量,直接危害人类及动植物呼吸系统,并通过降雨等途径再次进入土壤,危害动植物生长。

2.2 油田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 油田开发对水环境的污染分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钻井污水、采用污水、洗井污水、油区雨水、生活污水以及在油田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原油泄漏、污水乱排等现象对地表水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地表水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灌溉水源,一旦污染会直接造成土壤、农作物污染以及影响水体的自净作用,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它被水生生物吸收后,能在水生生物体中富集、残留,通过食物链把石油中的有毒物质带入家畜及人体中,最终危及人体健康。

2.3 油田开发对土壤的影响 油田开发过程中的钻井、试井、洗井、采油、油气传输等环节产生的地面溢油及原油泄漏会渗透进土壤中,对土壤环境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大量的泄漏原油进人土壤后,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降低土壤内微生物的存活率,导致土壤逐渐盐碱化,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并在农作物果实中积累有害成分,危害牲畜、家畜,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据有关研究表明,原油泄漏一般会积聚土壤表面下50厘米处,刚好处于土壤耕作层,降低了土壤耕作层的透气性和肥力,破坏农作物生长,甚至导致农作物减产和死亡。

2.4 油田开发对自然植被及野生动物的影响 石油开发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量的落地原油。这些落地原油滞留在油田周围的田地中、公路上、绿地中,对各种植被包括树木、花草、经济作物等的生长造成一定影响。油田附近的植物叶子表面经常可以看到覆盖着一层油污,阻断植物利用光能的光合作用,直接威胁到植物的生存,可使其枯萎死亡。油田建设项目占地及人类活动增加,缩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空间,并且由于工程占地导致荒漠植被的损失、污染破坏,进而造成动物的食物资源减少,对野生动物都有一定影响[3]。如表1所示。

3 油田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油田开发对大气、水环境、土壤及动植物等带来严重的污染,人们应提高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就减少甚至是避免污染物的排放;在污染物产生时,采取更加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在对环境造成污染时,要采取措施来尽量恢复其生态环境。

3.1 油田开发中各类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3.1.1 大气污染采取的治理措施 为了减少油田开发对大气的污染,对于油田开发中所产生的烃类,主要采取流程密闭、完善集输设备和工艺来限制烃类挥发。

3.1.2 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为了减少油田开发对水环境的污染,当污染源还没有进入地下水含水层前,用堵塞或截流的方法来切断地下水的污染来源,防止污染源进入地下水层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对油气传输管道采取防腐措施,避免油气泄漏对地下水的污染。

3.1.3 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为了减少油田开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应减少油田开发的面积,降低土壤环境污染率。重视开发挖推土及回填技术,努力恢复原有土壤结构,在容易发生风蚀的地方,应着重防止风蚀作用,采取积极的固沙措施。加强对油田开发工作的管理,避免发生油田开发的事故性污染,并加强对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及时发现土壤污染问题,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土壤污染面积的不断扩大[5]。

3.1.4 自然植被及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为了尽量减少对自然植被及野生动物的影响,在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占地,施工车辆应严格在设计便道作业和行驶。实行滚动式开发,将油田占用面积缩小至最低限度。积极开展绿化工作,注意施工后的地表修复和绿化;管道回填后应注意地表的平整度,在工作空间内,种植草坪和树木可起到美化环境和保护土壤结构的双层作用。油田设施和作业占用的绿化面积应由人工绿化加以补偿。在候鸟迁徙期、珍惜鸟类产卵孵化期必须降低噪声,避免惊吓、驱赶野生动物的行为;避免进入野生动物区,以免影响其入窝冬眠、筑巢、产卵、迁徙及摄食。限制车辆、人员的活动范围、频率,避免夜间施工,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惊扰。提倡油田机械和设施实施“绿色工程”,以避免强烈色调刺激动物的栖息和繁殖等。

3.2 油田开发中环境保护的关键配套措施

3.2.1 建立全方位环境保护监控机制 由于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对产生污染物的环节进行实时全方位监测。通过数字采集加强污染防治监控,动态监测周围的环境质量,采集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科学核定,严格控制事故风险,对污水、废气和噪声等污染物破坏环境的程度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储油罐冒顶、输油管破裂、套外返水、注水管破裂以及井喷等一系列事故,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经常更新环境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技术水平,进行油田污染物控制、治理及日常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

3.2.2 完善环境保护技术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须依靠科技进步。针对当前石油企业环保的主要问题进行科技研究,对油田开发生产的工艺流程进行改进和完善,采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来降低各类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量,从而减轻末端治理的压力,促进石油企业在生产开发过程中与环境相融,实现对环境危害的最小化。

3.2.3 实施清洁生产 油田勘探开发、油气集输等生产过程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影响,油田企业应致力推行清洁生产,借助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引入清洁生产理念,从源头上就预防和减轻对环境的影响,促进油区环境质量持续改进。

3.2.4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实际上,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最大的缺憾就是缺乏行之有效、结构健全的环境管理体制和环保法律法规体系,要想改善我国油气田的生态环境质量,施行严格的环境管理和使环境保护法制化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严格环境保护法规来约束企业的排污,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张昌楠.油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2:49-51.

[2]任磊,耿宝,熊运石.油田开发对地下水水源地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8,4(18):16-19.

[3]肖昕,胡舒.油田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环境科学导刊,2012,31(6):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