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保护调查背景

环境保护调查背景

时间:2023-07-25 17:1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保护调查背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保护调查背景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教育环境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43-02

环境教育有多种解释或定义,普遍认可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Tbilisi宣言中的定义。根据UNESCO定义,环境教育着眼于通过学习来树立环境意识,使得大学生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自觉性,并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他们所具有的环境保护意识将对我国环保事业产生影响和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对于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大学普遍开设了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这是大学开展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大学在环境教育方面任重而道远,应积极探索如何使环境教育达到树立环保意识和自觉行动的预期目标,应对大学环保课程方向和侧重点有准确定位。本文作者为多个专业的大学生开设了环境教育的课程,通过思考在教学和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大学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环境意识调查为先

在开设课程之初,宜先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相应的知识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将环境保护观念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自觉为环境保护作出努力。调查活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有关环境意识的“知”和“行”两方面内容。“知”是基本概念和知识,“行”是指行为取向和实践,即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参与行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践性。以此为原则,调查问卷的设置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入手,调查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面对实际环境问题时的行为倾向,调查结果有助于了解学生对环境问题所持有的认识与态度,明确环境教育的重点与方针,从而为大学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对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的报道得较多。如吴云影的《高校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调查》以7个系学生为对象进行环保意识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环境信息,但新闻性较多,深度不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王媛等在天津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也表明,大学生掌握了环境保护的常识性内容,但在深度性方面有所欠缺。在环境意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收集传播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专题资料,并深入挖掘问题发生的根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将课堂环保教育与学生关注的新闻热点紧密联系起来,既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周围环境问题,也促使他们关心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知识点的掌握,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有效渠道。

二、因“才”施教

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不同专业学生的环保认识和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如文科专业的学生在环保技术和理论方面通常较理科专业学生要弱一些。教学过程中,宜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而因材施教。如有调查发现,在提问“消费时是否会选择有生态环保标志的产品”时,化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会”的比例较高,而法学专业学生多回答“不知道”。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是文科学生对环保知识相对欠缺,不知道、不了解导致他们在实际行为选择时,考虑经济因素多于其他方面,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不同专业背景的层次性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区别。

文、理科学生都能积极关心周围环境问题,但文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及行为比较感性,如在提出牺牲个人利益保护环境、重视生态校园建设等方面文科学生积极响应,而理工科学生则比较理性,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采取实际环保活动,如理科学生在生活中能主动关电等。针对文科学生,除理论知识的传输外,还应指出具体可采取的行为,如人走灯灭、双面打印、垃圾不随手乱扔等,有利于学生通过小的举措实现环境保护。而理科学生不同专业也有各自特点,如生物、化学等专业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针对此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深入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其积极讨论和采取实际行动,并投入到社会性公益组织和参与相关活动,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行为辐射影响其他人。

从具有环境意识到采取环保行为之间有大量的空间,学生可能会不知不想,有的会想而不行动,或想行动而又动摇,在教学中应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王媛等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可保护环境很重要,仅 4%的学生认为应以个人利益优先,宁可牺牲生态环境。但当保护环境和个人短期利益发生矛盾时,50%左右学生是犹豫或被动接受的态度,不到10%的学生仅考虑短期个人利益。由此看出,大多数大学生的“行”明显滞后于“知”。环境教育重点对象是表现犹豫态度的大部分学生,通过适当的环境教育,促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环保意识,并能主动选择环保行为。在课堂教育中,即注重加强知识的深度传播,通过对科学道理的解释与资料的引证,增强对环境问题严重现状的信服。同时,将当代的热点环境问题带入课堂,引领他们关注一旦在身边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则对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将产生严重危害,迫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如近年来北方频发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污染使当地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剧增,多年的医疗资料也表明该区域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多,因污染而致癌的人数较以前增多。

三、“行”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何使学生通过环境教育行动起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知”要转化为环境保护的“行”,只有有了行动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大学生在环境意识“知”上的水平较高,关心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环保科学知识,对环境现状和危害有较多的认知,环保意识较强。但在环境意识“行”上的水平较弱,能积极选择环保行为的大学生不到一半,如别人随地丢垃圾自己也跟着丢的从众行为等。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牺牲短期个人利益来保护环境需要方面,态度不坚定,甚至有些错误想法。对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培养,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将环保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继而成为他们稳定的行为习惯。

戴洪厚等在邯郸学院进行的“节能环保意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环保行为方面则较弱,如对日常生活行为“在没有垃圾桶的公共场所,吃过水果后,您会把手中的果皮放在兜里带回去处理”的选择率最高,而对说服与劝阻行为“你看到同学随便丢垃圾你会说服劝阻”(选择率仅26.3%)、教育行为(15%关注)的关注或执行程度低,对消费行为“毕业后,如果在您的工资里扣除一定的环境税(比如20元)”的支持居中,45%的学生支持。王媛等调查发现,只有约 30%~40%的学生能比较坚定地主动选择以保护环境目标为至上的行为。

如何强化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有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王建英提倡在环境教学中的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徐永荣等提出直观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的应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来说,环境考查法是使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周围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加深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从而使课堂教育与实践相联系, 学生获得正确、真实印象的同时,积极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对环境问题的探究。另外,对有条件的学校或化学等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还可采用实验法,通过采集环境样品进行分析,从数据上了解周围环境的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在课堂上,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选择一些热点生态与环境问题,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课外查询文献资料,提出个人观点。

四、教师身教重于言传

环境意识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而环保行为需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从课堂教学上可以告诉学生一盏灯一个小时耗电多少,但下课后提醒学生人走灯灭才是环保意识的真正实施,一次次的提醒和实践,学生在往后的生活中会自觉形成习惯。在课堂上,提倡节约纸张,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课后交代作业可用单面打印的废纸写或双面打印是对该理论的具体实践。对化学专业学生,将滤纸剪成小张来擦拭仪器,也是教师对环境保护的一个实际举动。

[参考文献]

[1]方炎明,王亚玲,吴林根.大学环境教育:概念、内涵及合法性[J].江苏高教,2004,(3):97-99.

[2]吴云影.高校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调查[J].广东化工,2011,38(11):153-154.

[3]王媛,徐友浩,张宏伟,等.从大学生环境意识看大学环保公共课程的方向[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343-346.

第2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恢复: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063-01

1 深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实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并实行政府主导、矿山企业配合、社会参与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对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的地质环境背景、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工矿废弃地状况、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情况等,开展定期、不定期的调查评价工作,查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变化趋势,评价和划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域,提出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的对策建议,为因地制宜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依据。重点开展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评价。矿山企业要依法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与综合治理方案。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特别是基层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重点矿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及时预报信息,开发应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报告制度。

2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2.1新建矿山

必须符合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准入条件,即必须具备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矿山环境影响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并依法缴存矿山环境治理号恢复保证金。经审查,若采矿活动对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大或遭破坏后难以恢复治理,则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严格实施“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矿山环境保护和修复责任制。矿山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大中型新建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禁止在国家和省、市、县划定的禁止勘查区和禁止开采区内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

2.2改、扩建矿山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按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矿山在改、扩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矿业“三废”排放总量应有效控制并达标排放。大中型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

2.3生产矿山

矿山应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及废气应按相关标准和规定处理达标后排放;矿山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应积极治理。矿山生产中必须做到边生产、边恢复(治理)。对治理不力、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

2.4闭坑矿山

严格矿山闭坑报告的审查和报批制度。矿山应做好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的污染整治,并限期做好矿山土地复垦和因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要因地制宜恢复。对未达到闭坑要求的采矿权人,不再授予新的采矿权。

3 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1多渠道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按照不同类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区别对待,充分调动多元经济成分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积极性,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进程。对于新建和生产矿山,全面实施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有重大贡献的国有矿山,采取政府扶持和企业分担等方式,合力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对已关闭和无主矿山,各级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竞争出让复垦土地和整治工程使用权等方式,鼓励多元化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包括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德阳区)、九顶山、龙门山地质公园、蓥华山等8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总面积近809.72平方千米。区内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的管理规定,加强矿山环境保护。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预防区。主要包括什邡、绵竹、广汉、旌阳区的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等沿江区域矿山,以采砂、采石为主。所有采砂、采石都必须符合《德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和《德阳市旱地采砂管理条例》有关规定。重点加强部门协调,落实开采砂石资源及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和程序,严格执行新建砂石厂的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加大已建砂石厂的整合改造力度,对已造成环境破坏的采矿区域进行河道疏浚、修筑堤堰、填坑、覆地、复垦等恢复治理工程。

3.2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措施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格审查新建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落实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严格实施边开采,边治理恢复,避免新增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事件和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矿山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采矿活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及水源枯竭、水质恶化、水土流失等地质环境问题加强预防、监测,及时组织处理;对露天矿坑、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永久性坡面进行稳定化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等。

经过对全市221个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出马槽滩磷矿区河西矿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井田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王家坪磷矿区燕子岩矿段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等9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主要开展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塌陷等工程治理,进行植树种草恢复矿山生态环境,计划在2015年完成。2015年至2020年再开展6-10个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稳妥的推进矿山环境的工程治理工作。

(2)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

建立矿区土地复垦监管和监测制度。新建矿山没有土地复垦方案不予受理采矿权申请。加强生产矿山对损毁土地的复垦。实行并完善矿山损毁土地复垦的鼓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各方力量从事矿区土地复垦,扩大投资主体范围,加快矿山废弃地的复垦。明晰矿山复垦土地的产权,在优先安排农业利用的前提下,鼓励多用途使用。

第3篇

1工程背景

1.1地下储气库工程

世界上第一个地下储气库工程于1915年在加拿大建成[1],其中利用枯竭气藏作为储气空间是应用最广泛的储气方式,约占储气库工程总量的3/4。地下储气库的建设目的是为了适应高耗气地区的用气储存需要和实现调峰功能,以提高供气效率,缓解供气管线输气能力不足的压力,并使枯竭气藏存储空间得到利用。1969年,大庆油田利用枯竭气藏建造了萨尔图1号地下储气库,是我国第一个地下储气库工程。至本世纪初,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为缓解天然气供气紧张状况,各地开始大量建设地下储气库工程。根据资料预测,至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耗量将达到1600亿立方米,需建设的大型地下储气库达30座以上[2]。

1.2文96地下储气库工程

中原油田文96地下储气库项目是榆林-济南天然气管线的配套工程。该储气库整于河南省境内,储气空间利用既有文96气藏,包括文96主块、文92-47块两大板块,储气地层属砂岩类。除利用既有枯竭气藏空间外,其新建工程还包括集注站、井场、输气干线、集输管线等内容。

2地下储气库环境保护验收流程及内容

a)验收流程。根据现行环境保护验收管理相关规定,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前,应首先进行竣工环境保护的验收或备案。对于地下储气库工程,纳入生态影响类项目进行管理的,其环境保护验收主要流程包括委托编制验收调查报告书(表)、验收(或备案)申请、批准(或准予)验收(备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验收调查报告书(表)的结论,符合验收条件的直接批准验收或备案;对存在问题的则限期整改,视结果给予验收(备案)。b)验收内容。环境保护验收的内容依照HJ/T394-2007《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类》中所提出的具体点、项实施,并由有资质单位编制调查报告。验收的主要内容:①工程变更情况。比较工程的主要技术指标、工艺、数量,以及线性工程的选线是否与环评报告书所评价的相关内容一致或基本一致;②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包括主体工程绿化措施及效果、水土保持设施,生态敏感目标的保护措施。临时工程的恢复,并需要达到相应的恢复效果;③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与效果。包括生产废水、生活废水收集、处理设施或措施;废气处理及处置措施;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的收集、储运与后期处置设施及措施;高噪声设备的降噪措施等;④环境管理。除具体的环境保护设施及措施外,还包括工程运营阶段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环境管理制度、台账管理情况等;⑤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涉及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建设项目,应编制运营期突发事故环境风险应急预案,作为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一部分纳入风险防范管理。即验收内容还包括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的编制情况及有关环境应急设施建设、物资储备等[3]。除上述内容外,现行环境保护验收(备案)一般还要求建设单位进行环保信息公开、开展公众意见调查。

3地下储气库项目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要点

以中原油田文96地下储气库工程为背景,该项目施工、运营均采用目前国内外较新的通用技术,其建设、运营工况具有代表性。项目现已通过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分析验收工作的全过程,可总结的技术要点如下。

3.1线性工程

a)线位变更核查。文96储气库工程敷设的输气干线、集输管线共计约30km,线性工程环境保护验收的关键是线位的变更情况核查,即线位走向与环评比较是否存在重大变化。验收的依据是环评文件,实际工程线位与环评阶段的设计比较如果发生重大变化,则相应的工程量、穿越区域将发生明显变化,其产生的环境影响、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也与环评阶段的评价、预测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验收时无法给出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的结论,或者需要系统的、重新评价环境影响。在本项目中,管道工程实际较环评报告中设计长度缩短了约5km,其原因是在局部地段管道取直,以及埋深变化引起的管道坡度变化使管道长度减少。此项变更未引起环境影响的重大变化,不构成重大变更。存在线位重大变化的项目应该在变更初期对相关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完善落实相关资料补充、报备手续,在验收阶段才有利于顺利通过。b)环保施工工艺。一般的线性工程环境保护验收内容主要是对施工临时设施、占地的生态恢复及其效果,例如施工面复耕、绿化等,在施工阶段已经基本落实,通常不存在遗留问题。验收中关注的重点是线性工程环保施工工艺的采用情况。在本项目中,对输气干线穿越河道的施工,根据环评文件要求应采用定向钻施工,可明显减小大开挖作业对环境的破坏,属于重要的环保措施,验收过程重点核查了定向钻施工的金堤河地段的工程情况、迹地恢复等内容。c)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对涉及易燃易爆品的建设工程,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的核查是环保验收的重要环节。其关键点包括两方面:一是严格核实针对管道沿线环境敏感目标如居民住宅、学校等房屋和场所的安全防护措施、搬迁措施的实施情况;二是截断阀室的设置情况,除满足安全管理要求外,还应满足环境保护主要是对特殊敏感目标的保护要求。截断阀室的设置往往是该类工程环保验收中较容易被忽视的内容。

3.2站场

集注站、井场属于站场工程内容,以污染影响为主并主要集中在运营期。针对各项污染因子的验收技术关键包括如下。a)生产、生活污水的处置工艺和排放去向。站场污水中生产、生活污水根据其成分、排放量的不同,环评文件中均提出了明确的处置工艺、设施要求,验收环节重点核查相应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其工艺、规模是否能够满足废水处置的要求。废水排放去向往往根据处置工艺和达标要求决定,必须执行环评提出的排放去向要求。文96储气库集注站污水经处置后要求排入周边的油气田污水处理站,进行深度处理后用于回注地下。b)废气排放达标情况。验收重点关注各类废气排放的达标情况,并且需从采气期、注气期分别开展监测工作。文96集注站运营期站场废气主要为两部分:一是采气期三甘醇加热装置燃烧天然气产生的有组织排放废气;二是集注站的设备、管道产生的烃类的无组织排放,和偶发性的放空火炬燃烧产生的烟尘、废气等无组织排放。c)降噪设施及达标情况。在噪声方面验收关注压缩机、空冷器等高噪声设备的降噪措施的落实情况,包括减振、防护措施,吸声、隔声材料和厂房的建设等,并需通过监测考察场界达标情况。d)危险废物处置。在固体废物方面,除一般的生活垃圾、检修垃圾处置的基本验收内容外,其关键是核查危险废物是否有相应的处置渠道及其可行性、依法合规性。文96项目中集注站内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矿物油、危险化学品等即属于此类,验收过程重点核查了相关危废的处置去向并需在验收文件中附相应的委托处置协议。e)地下水环境影响调查。验收中需重点考察新建钻井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情况,与环评文件中的现状调查进行比对,给出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结论。文96项目涉及新建注采井14口,采用了新型的负压射孔技术[4],使钻井作业时间缩短,孔壁防护强度明显提高,从环保方面其施工技术起到了减少地下水水文环境破坏的作用,并在运营期有效防止油气对含水层的污染。

4结论

a)地下储气库线性工程部分环境保护验收应重点核查管线线位的变更情况,与线位走向紧密相关的是工程对临近保护目标产生的环境影响、环评文件提出的环保措施;管线施工采用的环保施工工艺及其达到的环境保护效果;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中的沿线敏感目标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以及截断阀室的设置。b)集注站、井场等站场工程验收中,生产、生活污水重点关注其处置工艺和排放去向,应严格按环评文件提出的要求落实;废气、噪声排放按要求需监测达标;固体废物则以对危险废物的处置为核心,考察其处置渠道的可行性,并做到依法合规;要通过对施工工艺进行分析、开展监测等判断钻井工程在施工、运营阶段是否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c)我国地下储气库工程在竣工阶段环境保护专项验收评估方面的技术研究目前开展较少,随着大量的储气库工程逐步进入完工使用阶段,国家环境保护验收政策和技术的变化和发展,对相关的技术研究和积累,乃至于建立储气库工程相关的验收技术体系具有较为迫切的需求。

作者:李新刚 单位:中国石化中原储气库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吴忠鹤,贺宇.地下储气库的功能和作用[J].天然气与石油,2004,22(2):1-4.

[2]许德全,牛树伟.对地下储气库生态环境的监测[J].油气储运,2003,22(4):57-59.

第4篇

本文基于对哈尔滨市民的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和2010年松花江水质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被调查者对松花江水污染程度的认知情况、受各种信息传播途径的影响、对环境治理中的各方责任判断、当前治理满意程度与环境保护参与状况等内容,并据此给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松花江 水污染 公众 参与 认知

1研究背景与综述

作为我国七大流域之一的松花江流域,因2005年末的水污染突发事件备受关注。事实上,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该流域环境即不断受到局部污染,且近年来污染呈现出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区域向流域扩张等愈演愈烈之势。即便经历了数年治理,水质仍未发生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随着环境恶化切实影响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以公民知情权、话语权等多重权利为理论基础的公众参与,如今也逐渐应用于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中[[1] ][1]。尽管公众参与得到了学界、立法者以及社会公众的普遍认识[[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3] 曾贤刚, 吴雅玲. 中国环境保护的四年巨变――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说起. 环境保护, 2010(1): 10-13.][3],但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大多仍不完善,许多所谓“参与”也只停留在“光说不做”的浅表层次。

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据直接分析对象和资料来源的差异可以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宏观分析,仅以官方的文字说明进行优劣的模糊评判,直观但指导意义并不明确[[4] 丁丽柏, 龙柯宇. 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检视跨界污染损害责任制度.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6, 05: 101- 105.][4][[5] 郜绍辉. 公众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22- 25.][5]; 第二类是对案例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偶有官方统计数据制成的少量图表,以政府和传媒信息研究居多[[6] 陈力丹, 陈俊妮. 松花江水污染实践中信息流障碍分析. 新闻界, 2005(6):8- 13.][6];第三类则是对公众进行调查,这类调查大多以问卷的形式针对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支付意愿进行,目前已有针对长湖、滏阳河、及淮河/太湖流域等处水污染及防治的公众认知展开的问卷调查[[7] 朱联东, 李兆华, 雷蕾等. 长湖流域城市居民对水污染防治认识的调查分析.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2):430-432.][7][[8] 洪少贤, 董世魁, 胡天蓉. 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的公众认知度调研. 环境保护, 2006(12):65-67.][8][[9] 卫立冬. 公众对城市河流污染的环保意识及支付意愿调查. 衡水学院学报, 2008(8):75-77.][9][[10] 丁宗凯, 洪少贤, 董世魁, 胡天蓉, 刘之杰. 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监管机制的公众调查研究.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城市草坪绿地施用污泥堆肥的生态安全性研究”资助论文.][10],但此类调查多缺乏完整的研究框架,如对公众认知与知情权诉求等的关系研究不足。

2研究内容与数据获取

2.1水污染概念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修订),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据此,本研究中认为由工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等长期排放引致的污染,以及短期内突发事件引起的水质急剧下降皆属于水污染的范畴。

2.2研究内容

本研究从松花江水污染状况着手,着重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水污染的公众认知度和公众参与的途径、方式和意愿等,通过随机访谈内容整理分离出公众参与松花江水污染治理的影响因素,同时对相关数据和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可能的政策建议。

2.3数据获取和处理

定量数据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中,松花江污染的基本现状主要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进行深入了解,尤其是对官方的2004-2009年松花江流域8个自动检测站点的水质检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数据来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 曾贤刚, 吴雅玲. 中国环境保护的四年巨变――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说起. 环境保护, 2010(1): 10-13.

[4] 丁丽柏, 龙柯宇. 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检视跨界污染损害责任制度.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6, 05: 101- 105.

[5] 郜绍辉. 公众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22- 25.

[6] 陈力丹, 陈俊妮. 松花江水污染实践中信息流障碍分析. 新闻界, 2005(6):8- 13.

[7] 朱联东, 李兆华, 雷蕾等. 长湖流域城市居民对水污染防治认识的调查分析.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2):430-432.

[8] 洪少贤, 董世魁, 胡天蓉. 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的公众认知度调研. 环境保护, 2006(12):65-67.

[9] 卫立冬. 公众对城市河流污染的环保意识及支付意愿调查. 衡水学院学报, 2008(8):75-77.

[10] 丁宗凯, 洪少贤, 董世魁, 胡天蓉, 刘之杰. 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监管机制的公众调查研究.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城市草坪绿地施用污泥堆肥的生态安全性研究”资助论文.

[11] 史晋娜. 对中国重化工业生产力布局的思考――从吉化爆炸事件引发松花江污染得到的启示. 科技与市场, 2006年5月, 56-58.

第5篇

关键词:环境 监测 环保

引言

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于人们所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了挑战。由于过度发展经济而忽视对于相关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人们所居住的地球正在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新的科学统计资料显示,北极冰川正在逐年融化,极地冻土和高原冻土层都出现了绿色植被,地球上的高寒区正在向着人类是以居住的温度扩展。这些显著的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而产生的,因而也必须由人类来恢复居住环境的本来面目。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监测的主要作用是用以测定和研究环境的质量,是实现环境的科学研究的必经途径和重要前提。近年来,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由于滥砍滥伐、过渡畜牧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1]这些都给人们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甚至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势在必行。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许多手段与措施,甚至是多种有效措施的综合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环保工作收到显著的效果。环境监测是开展环保工作的有力手段,充分认识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重要性,注重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始和落实,是实现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质量的恶化只能导致人们社会中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计划和规划的落空,良好的环境是人类开展各种活动和计划的基础。当前,全人类面临着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生产生活废物排污超标、新型病毒抗体侵害人类及动物健康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全世界进行环境监测,提倡和切实履行环境保护工作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环境监测所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大。许多的环境问题已经超出一定的能力范围,必须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环境的监测与保护。一方面,国家对于环境监测的工作指标和要求越来越高,在环境监测的项目、范围和频率方面在不断的扩展和增加;[2]另一方面,对于污染源的监测质量要求也在提升,这体现在《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之中,企业的排污申报制度在逐渐的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的市场需求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更多的企业关注环境监测,尤其是涉及到人们实际生活的水文、化工、室内环境监测等,都成为个人和企业关注和讨论的重点话题。

二、环境监测的相关介绍

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就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进行时时的监督与管理和控制。环境监测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应用 的,它在进行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的重要 的作用。在现代的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主要发挥着对于具体的企业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事故的监督、认定、调查、测定等工作,通过具体的检测数据得出环境值,从而为相关的环境科学保护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作出相关的环境保护评估、开展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以一定的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已经逐步扩大自己的工作范围,它从传统的单纯的环境监测扩展到了对于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大的环境背景的监督与测定。环境监测机构按照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监测标准、监测程序,对于环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连续监督和管理,以实现环境监督信息 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以准确及时的反映人类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发生的效果。[3]

2、环境监测的相关内容

环境检测的内容按照监督和测定对象可以划分为对于污水的检测、对于噪声的监测、对于固体废弃物的检测、对于放射性污染 监测、对于生物污染的检测、对于大气空气质量的检测、对于电磁辐射监测、对于震动监测等多项监测。

3、环境监测的分类

①监视型的环境监测。监视型环境监测又叫做例行环境监测或者常规环境监测,是对于各个环境要素进行经常性或者是定期的监测。监视型环境监测是监测站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对于环境污染状况、环境质量进行控制与评价的重要手段。

②特定目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又叫应急监测或特例监测。按照监测目的又可以具体划分为环境考核验证监测;环境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环境污染事故监测;环境咨询服务监测。

4、环境监测的工作原则

①服务规范的原则

服务规范的原则是指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以用户的要求最高的工作服务准则,严格的履行相关的合同文本规定,向用户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环境检测服务。

②数据准确的原则

数据准确性原则要求环境监测站所采用的标准数据和资料能够达到国家的相关的标准规定;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度应该在监测标准所允许的测量不确定值允许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允许出现监测数据的误差,但是这一误差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值之内,不允许超出特定的测量无擦范围。[4]

③方法科学的原则

方法可行原则要求环境监测工作所使用的方法尽量以国际通用的环境检测方法为准,或者向这些标准靠拢;优先使用国际、行业、国家等以被证明是有效、可靠的的环境监测方式。

三、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

环保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环境监测在城市规划中的环保作用

在社会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经济与环境是对立与统一的,发展经济与保护可以统一进行、二者相互促进。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是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相结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此,我国相关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定了“三同时”、“三同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模式。“三同时”就是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设计、同时实施、同时投入;“三同步”就是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开展。在具体的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将环境保护计划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使之成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做好城市的环境发展规划就必须基于城市环境的现状,结合相关的参考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整合。参考数据最科学、最直接的来源于城市环境监测的数据库,它是环境规划的基础。[5-6]

2、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和污染物减排中的环保作用

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和污染物减排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我国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的大力宣传与贯彻落实,对于企业污染的整治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环境监测在落实污染企业的整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环境执法和污染物总量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具体来讲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于违法排污企业进行明察暗访。依据调查结果,对于超标排污企业予以警告;对于污染效果治理不佳的企业予以关闭停产建议;对于重点污染挂牌督查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上报政府职能部门予以停产治理;对于超标排污、没有按照正常的污染治理规定进行污染物处理的企业,予以罚款警告处理。

3、环境监测在环境污染纠纷仲裁中的环保作用

在企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事故时,要依据环境仲裁监测处理工作细则,对于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作出仲裁,这一权利是由环境监测部门来保障实施的。环境污染仲裁监测是环境监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应用于环保执法过程中所发生的纠纷和矛盾,为环境监测部门提供数据参考,是环境部门作出公平、合理的仲裁的重要依据。作为环境污染仲裁的主要定性者,环境监测部门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相关企业有权作出环境污处罚决定,提出整改建议,确定主要的污染企业黑名单。

4、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研究方面的环保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跨越式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 的进步也依赖于一定的文献资料、人类的长期的努力。如某些特定的科学 研究领域往往是以环境监测的原始数据资料为依据的。[7]环境监测和环境容量研究中的污染源研究调查;工业新产品研制和工艺改革中的生态环境监测;节能减排中的环境监测;微生物利用中的微生物生态环境监测;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中的环境背景值调查。这些科学研究工作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

结语

总之,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它所涉及的领域和部门众多。在进行环境保护中必须依靠和结合各个部门、各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全民的行动中来。而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制度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加强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持力度是政府落实具体的环保政策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王淑霞,曹杨.环境监测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4):8―9.

[2]张继泽,沈柏.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监测总体水平[J].中国环境管理,2000.(4):26―27.

[3]郑惠君.基层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03,22( 5) :49 50.

[4]杨卫芳.环境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检查的开展与作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4).

[5]蒋燕敏.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仪器和仪表分析检测,2004(4):44-46.

第6篇

关键词:矿产开发;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TD85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矿产资源是在地壳形成后,经过几千万年、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地质作用而生成的。人类从石器时代就开始利用矿产,到目前为止被利用的矿产资源至少已超过150种。我国的矿产种类很多,是世界上矿产品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矿产资源消耗是一个国家富裕水平的指标,矿产资源的利用与生活水平有关。当今世界上,各国对矿产资源的消耗存在巨大的差别,美国主要矿物的消耗量是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平均消耗量的二倍,是不发达国家的几十倍。占世界人口30%的发达国家消耗掉的各种矿物约占世界总消耗量的90%。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今后世界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仍将大大增加。

二、不同类型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特征

由于矿山开采的矿种不同,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会不同。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是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高、矿山数量多的煤矿区和金属矿区。

(一)能源矿山开发产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我国能源矿山数量众多,开发历史较长,开采强度高,采矿方式主要是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在调查的能源矿山中,最突出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采空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其次是占压破坏土地和植被资源,以及疏干排水对水资源的破坏,这与煤炭资源的埋藏条件、煤层厚度、开采方式和开采强度有关。据调查统计,全国能源类矿山发生地质灾害8600多处,占矿山地质灾害的70%,其中地面塌陷有3405处,地面塌陷面积342197公顷,占地面塌陷总面积的97.43%;地裂缝数量达2658处,占发生地裂缝总数的88.04%;能源矿矿坑突水516处,占矿坑突水总量的79%;能源占用破坏土地约80.6万公顷,占破坏占用土地总量的56%;能源矿山废水年产出量为最多,达32.83亿吨,占废水总产出量的54%。

(二)金属矿产开发产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多处于山区,成矿区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金、铁、铅锌矿开发利用程度高。金属矿产资源多呈脉状,围岩多为坚硬的基岩,力学强度大,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较少。在调查的金属矿山中,最突出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采矿弃渣、尾矿的不合理堆放造成的占压破坏土地、诱发泥石流等,由于金属矿山废水、废渣中重金属离子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高,因此,污染问题严重。金属矿山地裂缝发生数量为191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分别为77处、71处和43处),仅占全国矿山地裂缝发生总数的6%;而泥石流的发生数量达262处(有色金属矿103处、黑金属矿43处、贵金属矿109处,稀有稀土矿7处),占总量的38%。金属矿山废水主要以选矿废水为主,年产出量为23.77亿吨,占总量的39%;固体废物中年产出及积存量均以金属矿山最多,分别达8.04亿吨和113.89亿吨,分别占年产出总量的48%和累积积存量的52%。

(三)非金属矿产开发产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非金属建材矿主要为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石料、砖瓦用粘土等,据本次对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山调查的资料分析,以露采为主的建材类矿山,直接破坏土地资源,所形成的人工边坡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以井工开采为主的石膏、石墨矿山,最突出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地面塌陷。化工、冶金原料非金属矿产开发强度较高的有硫铁矿、磷矿、萤石、冶金用白云岩等,在所调查的矿山中,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井工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

三、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导因素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人类矿业活动作用于地质环境的结果,导致其产生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为两大类,现分类分析如下。

(一)自然因素

导致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主要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包括矿产资源空间分布、地层岩性、水文气象、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要素,它是控制矿山地质环境的基本因素。

首先,只有存在矿产资源的地区,才会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才可能产生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其次,某个矿区产生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和危害与其地质环境背景息息相关,只有具备相应的地质环境条件,才可能产生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目前我国的矿产资源主要开采区多分布在东中部低山丘陵区和平原区,降雨偏少,植被稀疏,一些地区岩石,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脆弱。春秋两季干旱多风,加剧了矿山排土场、尾矿库的扬沙、扬尘,导致大气污染程度加大。

(二)人为因素

导致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产生的人为因素包括法律法规、管理、环境保护意识、矿山规划、开采技术等。

1矿产资源开采强度大,加重了矿山环境的破坏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广大人民生活已经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些成就是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下取得的,环境恶化、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以往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工作,高强度、大规模的矿业开发和无序群采,加剧了日趋严重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2矿山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目前虽然在矿产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对保护矿山环境作了规定,但只是提出了原则性要求,缺少具体的管理法规。管理体制上,矿产资源开发分散在10多个部门管理,矿山环境执法管理又涉及多个执法部门,职责交叉,互相扯皮,严重影响了矿山环境保护工作。

3矿山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加重了矿山环境的破坏

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是造成矿山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采矿权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重开发利用,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轻环境效益和发展质量”,盲目违规生产,不能按照“三同时”要求开展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加剧了矿山环境的破坏。

4缺乏科学的矿山建设规划,开采技术落后

由于矿山企业缺乏科学的矿山建设规划,或不按批准的设计和开采方案执行工作,对开采引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认识不足。采用的开采、废物处置等技术落后,不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采用井工开采的矿山,一般都不对采空区充填,仅对地表重要建筑、构筑物、水体和采矿巷道等部位,留设矿柱或局部支撑。未保护的区域、或保护力度不够的区域势必造成采空区地表变形开裂、塌陷、斜坡失稳等灾害,并引发水资源系统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四、矿产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一)加快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通过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摸底调查,只能满足从宏观上了解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摸清家底的要求。但对于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成因、分布规律、动态发展演化趋势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程度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需要。因此,应加快开展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区的地质环境调查研究:一是老矿业基地和重要矿产开采区(带)的矿山地质环境动态调查评价;二是潜在的矿业基地或重要成矿区(带)的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二)推进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是做好矿山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只有通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才能进一步认识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因此应加快推进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建立健全以矿山企业监测为主,中央、地方、企业联合监测,定期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为动态分析评价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定期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年度报告提供依据。

(三)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加快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

对于新建矿山和改扩建矿山,尽快推行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按照"谁破坏谁修复、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避免先破坏后治理;对于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加快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逐步偿还历史欠账,改善老矿区的环境质量,防止矿山地质环境进一步恶化。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使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矿山地质环境质量有根本好转。

(四)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技术方法研究

开展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和矿山废物循环利用实用技术的研究。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绿色矿山"的要求,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动态调查与实时监测新技术方法研究、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矿区水土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矿区土地复垦潜力及适宜性研究,推广行之有效、造价低廉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法,为促进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白小芳,刘军章.我国可持续发展资源战略的哲学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08(26).

[2]罗大锋.当代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 2005(S1).

[3]香宝,马广文,李咏红,唐古拉,袁兴中,谢强.成渝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对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S1).

第7篇

一、活动名称

1、西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和民俗文化保存现状。

2、云贵川地区有色金属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

二、组织单位

三、活动简介

1、背景、目的和意义。

深入到凯里、都匀、安顺、曲靖、康定等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对其基础教育和民俗文化保存现状进行了解和调查。途经地区大多为中国有色金属的工业基地,故对环境保护的调查又极为方便,选择这一选题比较合理。

通过活动让队员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大致认识,加之队员主要以历史和社会工作专业为主,又多为校报学生记者,活动又可以强化队员的专业和业务知识,丰富社会和生活阅历。

2、调查方式。

主要是以走访的形式进行。配以图片和图像资料。归来后整理成以文字、图片和图像为主的立体性调查报告。

3、调查内容。

⑴相关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状况,并对其现状、特征和原因进行简单的调查。选择一个村寨作为个案进行深入的走访和调查,并对其现状、特征和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⑵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存现状,并对其现状、特征和原因进行简单的调查。各选择苗族、布依族一个村落进行深入的走访和调查,通过对其文化背景、语言、建筑、婚俗、传统技艺的继承、经济特征、外来文化的影响等方面现状的计量研究和分析,进行对比研究。各选择苗族和布依族的一个家庭和一对夫妇分别进行家庭结构和婚俗现状的个案分析研究。通过以上调查和研究提出保持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建议。

⑶途经地区有色金属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对途经地区有色金属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进行大致的计量比较和分析。选取途经地区的一个城市(六盘水或者攀枝花)进行较为细致的调查。选取工业集中地区的边沿地区的一个古村落进行调查,用计量的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工业开发、污染和环境保护对个案对象经济结构、生活方式、民族民俗文化的影响,对第一个课题研究进行补充和说明。

4、后期制作

活动结束以后,以团队的名义进行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⑴调查报告。

题目。《西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和民俗文化保存现状》、《云贵川地区有色金属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

形式。调查报告以文字、图片和图像的立体形式展现,主要是研究报告、幻灯片、图片展。

a、研究报告。以团队的名义在相关学术刊物和学术网站、个人网站上发表。并参加河南省和团中央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调查大赛。

b、幻灯片。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配合研究报告,强化其观瞻效果。

d、报告会。拟计划在9月——10月在校内组织巡回报告。

⑵论文。

组织相关专家对调查资料进行甄别和提取,拟计划撰写系列的论文。包括,整体性的研究和分析,个案的研究和分析,某一个方面的整体或者个案性的研究和分析。

题目(初拟)。

a、《西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和民俗文化保存现状——以 村落和 村落为例》、《 族和 族基础教育现状和民俗文化保存现状比较分析——以 村落和 村落为例》。

b、《西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和民俗文化保存现状——以 村落和 村落的两个家庭为例》、《 族和 族基础教育现状和民俗文化保存现状比较分析——以两个家庭为例》。

c、《 族和 族婚姻现状比较分析——以 和 两对夫妇为例》。

d、《云贵川地区有色金属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

5、后期宣传

⑴媒体宣传。

计划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河南教育》、《京九晚报》、《商丘师院报》和河南电视台、商丘电视台报道。

⑵活动宣传。

a、巡回报告会。拟计划在9月——10月在校内以系别为单位组织巡回报告。重点对xx年级集体进行报告会,以扩大在新生中间的影响。条件成熟计划在商丘其他院校进行巡回报告。

b、摄影和图片展。在校内两个校区(条件允许下考虑在商丘其他院校组织)进行摄影图片展。

c、电影节。由于活动结束后,大量的影像资料要编辑制作成系列的宣传短片,可在9月份利用周末时间循环放映。

d、校报文化周。由于10月份,刚好迎来《商丘师院报》创刊200期,校报编辑部将组织校报文化周活动。活动期间,“青春行走中国”活动是一项主要的内容,届时将对该活动进行全面的文字、图片、影像、实物展示。

e、宣传橱窗。校报编辑部在两个校区拥有两处宣传橱窗,活动结束后,将制作成一期专题橱窗。

四、活动路线及总行程

商丘—信阳—武汉—岳阳—长沙—湘潭—衡阳—桂林—凯里—都匀—安顺—六盘水—曲靖—昆明—攀枝花—西昌—康定—成都—万州—襄樊—南阳—许昌—商丘

总行程:6000公里

第8篇

关键词:基层环境;监察工作;现状分析;对策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人们对环境更加关注。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证环境监察工作的有效实施势在必行。

一、环境监察的重要性

环境监察工作属于一项复杂工程,要科学利用环境监察中的有效信息,保证信息的搜集与整理,最后还要做好总结与分析等工作,这样才能为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等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环境监察工作人员也要对污染事件的发生以及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来转变日常的环境,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对于环境监察工作来说,不只需要单个部门间的行动,同时还要加强与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找出污染源,严厉惩处污染源头。工作中秉持“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真正做好执行工作,保证环境监察工作的效果,促进环境实现健康稳步发展。

二、现阶段中基层环境监察工作的现状

(一)立法不足

基层环境监察最为基础的内容就是要坚持“有法可依”。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法律与法规,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但由于法律上过于笼统,使得可操作性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也就使得在立法环节以及基层执法工作等方面上还存在着脱节的现象,最终也就给基层环境监察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其次,由于受到一些地方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环境O察工作依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就现阶段来说,环境指标是地方官员在考核过程中的一项指标之一,但是从经济指标上来说,依然是考核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经济与环境冲突的影响下,使得地方保护现象依然存在。

(二)执法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首先,对于环境执法人员来说,由于综合素质上的参差不齐,使得基层环境监察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一些监察人员思想较为落后,专业知识与水平等方面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随意收费现象不断发生。其次,由于监察工作中人力与物力上的不足,使得监察工作难以做到完整与准确,这样也就加大了监察的难度。最后,一些企业为了减少资金投入,经常采取偷排与直排等方法,造成了费用难收以及污染源难管等现象极为严重。

(三)群众参与不足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对自身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投诉以每年近20%的速度快速增长,这样也就充分证明了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众上访的热点之一。但是群众在整体参与上却依然相对较低,对环境的监督功能等方面也没有落实到实际中去。

三、做好基层环境监察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政策与法律支持

要不断完善我国针对环境问题上的法律与政策,同时还要认识到在环保立法中的综合决策与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在开展立法草案的过程中还要做好调查工作,积极听取不同的意见与看法。对于政府来说,与时俱进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此来对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补充,保证刚性执法。最后,还要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明确划分处罚种类与数量。

(二)加强沟通协调工作

在开展监察工作的过程中,监管部门还要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以此来保证服务的效果,加强监察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从而为环境监察工作创建出良好的工作氛围,真正履行协助义务与职责。对于环保部门来说,还要积极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保证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以此来减少项目中存在的纰漏问题。其次,做好与法院之间的协调工作,对于一些拒不听从处罚的单位或是个人等,还要采取强制错误。最后,是要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联合整治的方法,保证执法的效能。还要坚持以环境监测工作为基础,建立出有效的运行方法,同时还要保证环境监察与监理的协同与配合,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共享,从而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制定出有效的工作计划。环境监察工作还要从监测的基础上出发,不断提高数据上的准确性,从而将数据及时的传递给相关的部门。

(三)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来说,直接关系到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因此,在实际中就要从不同的形式与渠道上出发,做好环保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基层环境监察工作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一些地方中的领导以及企业中的责任人来说,只有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开展这一工作。其次,是要为环境监察工作创建出良好的工作氛围,针对环境违法行为等进行宣传,从而保证警示的效果。

小结

想要做好基层环境监察工作,要针对环境监察的现场进行调查与取证,以此来保证询问记录的完整性,同时还要保证后续追踪工作的有效实施。实现白天巡查与夜晚抽查,将日常监察与突击监察结合。只有真正创建出良好的监察模式,才能保证环境监察工作的效果。做好监察队伍的建设工作,按照相关标准与规范等要求来进行建设,转变好办公的环境与条件,运用有效的通信工具与设备仪器等,以此提高环境监察队伍的执法效果。不断提高基层环境监察工作的效果,同时还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政府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到实际中去,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等,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第9篇

 

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的大生产,扩大了人类活动的领域,增强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变了环境的组成、结构和环境中物质循环的关系,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由于人类某些活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向自然界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动调节能力,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自然界的自然净化能力,这就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因此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势在必行.初中科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初中科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初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潜在地受到环境保护的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1.利用教材内容直接开展环境教育

 

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分散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中.包括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教师在教材涉及到相关内容时应及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学习《空气》的时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应选择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此部分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如在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的温室效应时,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 “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减轻和消除温室效应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即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又例如学习《水》的时候,先通过教材中的数据使学生了解人们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上水的极小部分.再播放有关“水华”、“赤潮”生成及其后果的视频使学生对水体污染有了直观认识.最后又给学生观看非洲等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现状的图片.学生课后感言:想不到看似选择洗衣粉这么小的事情也包含着环境保护的大道理.

 

2.在科学实验操作中言传身教,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科学实验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但很多科学实验过程或生成物中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导致学生认为教师虽然在讲环境保护但只不过是讲讲道理,并没有真正重视环境保护.因此,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言传身教,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在一些涉及有毒物质的实验中,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在尾气处理装置的设计上,作为开放性问题,要启发学生大胆设想,设计出减少有毒气体排放的装置,防止一氧化碳逸散空中污染环境.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后,最后想出再接一导管将一氧化碳回收至酒精灯处燃烧再利用的办法,使环境保护教育落到实处.再例如硫酸铜的制取实验中,原理上有许多种方法,如可用浓硫酸直接和铜反应,也可用将铜在空气中加热,再和稀硫酸反应.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尽量减小环境污染,合理选取药品.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教师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物质,使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在学生实验中,要求学生把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按指定处倾倒或回收,统一处理,严禁随意胡乱倾倒,力争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既可减少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逐渐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在练习题中加深环境保护意识

 

练习是教师教学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具体控制方法.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是比较受学生重视的一种教学手段.所以老师也可通过练

 

习,潜移默化,使学生逐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在编制练习时,可将环保理念与具体知识结合去观察解释社会热

 

点问题.特别是一些环境保护中常出现的概念如绿色化学、白色污染、温室效应等.例如: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当今全球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发展氢能源有着广阔的前景.练习题如下: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利用太阳能,以水

 

为原料,大量生产氢气,并用作各种机械的动力燃料”这一设想.试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一设想能否实现?若认为能,请写出有关的两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

 

(2)氢气作为燃料与现在广泛使用的化石燃料相比有什么优点?(要求答出两点)

 

①_______;②_______.

 

(3)为了降低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催化剂,使尾气中的CO与氮氧化物(NO)反应,转化为空气中含有的两种气体(其中一种为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其中NO发生了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开展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本身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科学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如把探究性实验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既可补充课堂教学上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时间不足,又可使学生加深认识,充分理解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例如探究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先提供给学生有关的背景资料.指出是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中与水蒸气相遇时,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破坏露天的文物古迹;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使湖泊中鱼虾死亡;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学生以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探究,通过喷不同浓度的pH的模拟酸雨,再数同样颗粒的萌发种子喷清水作对照组.经过半月观察酸雨对其的影响,包括量作物茎,叶和根的长度,得出结论.为了让实验更有说服力,可以采用不同组用不同的作物如水稻、菜豆、绿豆、小麦等.学生认识到酸雨对生物的危害,进一步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又如,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已经了解到水体污染的危害性,但本地区水体污染的严重程度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教师让学生对本村或本镇河流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通过具体教学实践,证明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是必要的、有优势的.要把环境教育贯彻始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也是时代对我们下一代的要求.

第10篇

关键词 两法衔接 环境保护 刑事

作者简介:熊纯曦,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检察院,研究方向:刑事司法。

一、“两法衔接”机制的来源和定义

(一)两法衔接工作机制的提出

(二)“两法衔接”机制的定义

二、环境刑事领域建立“两法衔接”机制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环境行政执法机关严格执法

在地方行政执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唯GDP论,妥协于经济发展的考核要求,忽视环境保护工作,出现了环境违法问题也不进行有效管制和处罚,导致环境行政执法不严的现象。“两法衔接”机制是通过司法机关以外部监督的方式,督促环境行政执法部门严格执法。

(二)有利于及时发现(打击)环境刑事犯罪,拓宽案源

(三)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环境领域“两法”不同的执法办案标准

在“两法衔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进一步审视了行政机关的执法标准,以及司法机关办案标准。这在相关执法办案过程中,解决证据收集固定的规范、鉴定标准规范、技术性专门问题认定、适用法律的统一性认识等方面的问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能够以更加整体性的策略和措施,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整体性的有效规制。

三、环境刑事领域“两法衔接”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依据不健全

目前出台的“两法衔接”机制的规范均为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就其效力层级而言显然不够。行政法规、行政规则对行政机关有约束力,但在越来越强调司法独立性的背景下,对于协调司法机关的行为,显然力度不够。而鉴于当前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领域违法犯罪的高发态势,有必要以法律的形式对“两法衔接”机制进行规范,这对于我国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考虑到环保部门对环境违法行为缺乏必要的强制手段和措施,环境违法行为往往得不到及时制止的状况 人大常委会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了修改,赋予了环保部门行使行政强制措施权,根据《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但实践中,强制措施实施难也无法回避。出于地方保护的考虑,对于一些中大型企业,环保部门可能有权而不敢用、不能用,因此环保部门独立执法能力的建设又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环境行政执法机构不统一,权责不明确

我国《环境保护法》实行的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权的部门分管的模式,对于环境保护行使管理器的部门较多,部门间的利益有时会出现冲突,职权出现重叠,职责不明确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么责任不能明确落实的情况下,行政执法效率会受到负面影响,出现问题时,各部门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对于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容易出现漏洞,自然也不利于侦办承担刑事责任的环境违法行为。

(三)“两法”办案证据衔接不统一

环境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需要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办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权职责的部门,在执法中发现有环境违法行为可能涉嫌犯罪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由于环境违法犯罪的侦办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因此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中的证据标准与刑事诉讼法的证据规定可能会出现标准不统一的情况。此外,对于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也未必都具有相关证据固定和保存的意识。因此,在“两法衔接”的过程中,证据衔接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四)“两法”办案相关部门信息衔接不畅

在环境保护违法行为不断增多的形式下,仅依靠传统的行政执法单位移送交办的手段显然无法满足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迫切需要。“网上衔接,信息共享”的平台并没有全面开展,一方面缺乏相关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具体建设的技术性问题也需要研究考量。在缺乏沟通信息的情况下,司法机关进行主动监督的力度就往往不够,环境类犯罪案件基本靠行政执法单位移交,容易出现以罚代刑的问题。

四、完善环境刑事领域“两法衔接”机制的对策

(一)根据环境类违法犯罪行为特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建设,在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主线的大背景下,环境类违法犯罪行为已经呈高发态势,而市场经济主体出于经济成本的考虑,其今后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将会呈现长期性、多发性的特点。那么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合作将是普遍的、长期的。此外,食品药品、安全生存、劳动保障等领域也有紧迫的需要。这就有必要以法律的形式对“两法衔接”机制进行基本规定,各地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应实施细则。法律层面应当对“两法衔接”机制的适用范围、主体、衔接原则、证据移交规范、责任规定、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基本的规定。各地方性法规应当以具体的规定来落实法律的要求,将考核指标纳入“两法衔接”机制之中,这也是突出执法司法透明性、公正性、效率性的发展趋势。为行政执法与司法机关查办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的工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二)明确环境行政执法机构职权职责

《环境保护法》有必要对环境保护监管体制进行调整,对环境主管部门的下属部门“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现状提出新的要求,进行法律上的改进。政府环境监管具体部门职责划分,应当有地方性法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予以规范和界定,明确各类环境监管的执法主体,执法程序,执法行为规范等内容。确保执法的依据、责任、权限、手段和要求。以防出现有环境违法现象而无查处、查处不到位、责任推诿等的问题,这方面的改进对于“两法衔接”机制而言具有根本的作用。

(三)规范“两法”证据衔接要求

环境保护违法行为的查处过程发现犯罪的,主要有两类:一是发现公私财物损失、人身伤亡、人体健康损伤等严重后果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的,走私废物等数量达到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二是发现国家工作人员触犯渎职、滥用职权等职务类犯罪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等有关规定,对相关证据进行及时收集固定,并妥善保存。如环境违法行为调查报告、调查记录、询问笔录、环境监测报告、鉴定意见书、现场勘验笔录及影音资料、涉案物品等证据。在执法过程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以及证据意识和规范意识,使得执法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并及时收集证据和固定证据。

(四)加强信息联动沟通,完善监督机制

1.有必要建立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牵头单位通过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相互通报在查办环境类违法犯罪案件查办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衔接机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加强衔接工作的对策和办法。

第11篇

关键词: 环境保护 教学模式 高校课程

1.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使环境污染加剧。同时,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环境和资源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面对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运而生。只有当其基本思想和概念为人类都所了解和掌握时,人类才能保护好环境,并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环保素质将对我国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高校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定位及特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高校开设的一门环境保护类课程,它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学为理论基础,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边缘学科,也是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于一身的交叉学科。

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西发展》也是全校共选课,该课程介绍了当代资源和环境的一些基本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实践途径,阐述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其涵盖内容广泛,授课对象专业层次多样,所以需要将灵活、丰富的教学法渗入日常理论和实践教学中。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方式探讨

教学方法,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赵本良,2015)。针对其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通过案例教学、小组报告、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罗国芝,2012)。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不足是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应更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采用课堂理论教学、课堂讨论、社会调查及小论文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案例教学。利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引发学生思维共鸣。如在讲授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管理等章节内容时,由于其专业性强,较枯燥,因此可以辅以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2课堂讨论。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 为解决某个问题而探讨, 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孙成访,2008)。可以选择某个专题或者当前热点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题讨论,如结合现状谈谈此举对当地生态环境及鱼类生态史的影响等。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态素养;养成教育

一引言

在新时代要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用爱护眼睛的心态来保护自然环境,用对待生命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生态[1]。在新时代“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生态保护背景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生物教师必须让自己所讲授的生物课与时代要求结合,整合教材中的生态资源和当地生态资源相关知识,让课堂里的“OO后”高中学生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理论和当地生态的认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使青山绿水永驻,要做到这些,教育就是一条必经之路。在所有高中课程当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课程关系最为紧密,所以环境保护教育应该先从生物学科当中开展教育[3,4],中学时代是生态素养培育的重要阶段,加强中学生的生态素养教育是值得探讨和有意义的课题。2017最新修订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选修课程I中的模块2《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内容就要求学生理解生物环境、生物污染和环境净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要建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行为,重视生物资源[5];同时要求生物学科的老师善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们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急迫性和必要性,提升他们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度和兴趣度[6],全方位地进行生态保护教育。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素养意识”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融合,既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意识,才能在高中生物教学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相关书籍和网络,了解国内外对于生物课生态素养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发放、整理问卷,进行关联分析。

(三)案例教学法

将关于生态实例作为案例引入课堂。

三中学生生态素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生物科学师范生利用教育实习期间选取桂西北县城区的东兰县高级中学、环江县第二高级中学、忻城县高级中学、宜州高中。以《学生生态素养培育》为题分别从生态素养知识、意识、行为、教育等四个方面进行抽样调查[7]。调查主要以问卷为主,问卷通过“问卷星”——专业在线问卷调查、测评、投票平台进行,并利用QQ、微信等发给四所学校的相关学生,发放学生问卷共293份,收回有效问卷为287份。其中男生48.2%,女生51.8%,高一学生占63.2%,高二学生占63.2%,高三学生占63.2%,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学生生态素养的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学生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反馈

(1)对201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调查情况,了解占17.4%,基本了解占27.3%,不了解55.3%;(2)对相关的环保法律问题调查,了解占25.2%,基本了解占23.6%,不了解51.2%;(3)生物多样性为什么会减少原因调查,了解占16.3%,基本了解占19.3%,不了解64.4%;(4)对臭氧层破坏、酸雨、白色污染问题调查,了解占37.5%,基本了解占14.3%,不了解51.8%;(5)对低碳生活、绿色食品的生活方式调查,了解占20.2%,基本了解占17.4%,不了解46.4%;调查表明学生对环境日并不是很关注。关于环保法律,环境生态问题如臭氧层破坏、酸雨、白色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相关的了解程度看出,生态方面知识缺乏,很少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

2.学生日常生态文明素养意识调查

(1)是否赞成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赞成97.2%,不赞成2.8%;(2)是否赞成自己带购物袋去超市购物?赞成57.6%,不赞成42.4%;(3)是否赞成发展大公交、减少私家车?赞成66.2%,不赞成43.8%;(4)是否在吃自助时按照自己的需要取饭菜?赞成68.2%,不赞成31.8%;(5)是否经常按照分类要求丢弃垃圾?赞成34.2%,不赞成65.8%;(6)是否赞成禁食野生动物?赞成89.2%,不赞成10.8%;(7)在遇到践踏草坪、破坏名胜古迹等行为时,是否会及时制止?赞成16.6%,不赞成83.4%;调查数据表明:我们身边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素养意识,并且自愿为生态文明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对于贴近自身生活的生态文明素养问题表现得比较积极,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有间接利害关系方面的行为表现得较为消极,在垃圾分类处理这个问题中,数据明确地说明了大多数同学都没能做到,在这七个问题中,当您遇到最后一个问题时,能否勇敢地站出来制止呢?从调查的结果看,有83.4%的同学选择不会去制止,这充分地说明了绝大多数青少年在环境保护意识中还存在缺陷,同时没有做到不留余力地去保护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以上调查说明,把生态文明意识真正转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还得需要一段时间来转变。

3.教育途径对生态文明素养影响程度

大众传媒39.7%政府宣传教育20.5%法律法规政策14.6%学校课外活动13.2%课程学习12%,调查表明:大众传媒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是五种教育途径中最有效的方法,可见互联网、手机、电影电视、报刊广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中影响程度最小的是课程学习,学生并没有过多地接受过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课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适当地渗透一些生态素养知识。课程中渗透生态素养知识能对学生产生较多的生态教育作用。生态文明素养教育需要一个渐进和渗透的过程,学校应该分层次、分阶段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四生物课程应当是生态素养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一)教材的利用

从2017年版高中生物课本的三个必修内容的很多章节和内容都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相关知识有大致介绍。同时,教材之外的一些教学活动,例如实验、实践、研究性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相关知识,从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会分析不同的情况,判断不同的环境污染类型,以“手脑”同动的方式完成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模式,使他们具备搜集信息,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实施的一系列能力,而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形成“热爱生态环境”,理解“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含义,从而建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这是与最终的教育理念所相符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多种高中生物教材编写的“金标准”,因为在这一版的教材当中,具有清晰明确的教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规定,是完善生物教育的体现,因此这本教材是高中生物教师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8]。我们认为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师,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在知识、技能方面都要有环境知识的体现,要对学生们进行渗透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有“环境”“生态”教学内容的章节之上,应该也从其他章节,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笔者尝试将高中生物教材渗透环境教育的章节、内容归纳总结如下。环境教育知识点渗透归纳:《必修一》中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微生物在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发菜的过度采挖;重金属污染、酸雨,水体富营养化、工业污染、淡水资源的匮乏、农田过多使用农药化肥的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环境中的致癌因子等等。《必修二》中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必修三》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对生命调节的影响,工业废弃物、除草剂、抗生素对环境的负面效应,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滥捕乱伐对种群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生活垃圾、三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石漠化治理等。中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生阶段,更多的中学生希望是通过切身体会获得人生经验,环境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与经济、社会、人类等方方面面都有联系,所以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不能简简单单地用主观意识去判断对与错,而是应该客观地衡量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综上所述,在培养中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价值观的培养上,一定要注重“情感体验”。尤其是在生物的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意义更加显著,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让中学生们切身地体验环境中的动物,植物,环境以及他们所对应的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这样可以动静结合,激发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形成对环境之美的鉴赏能力;其次,一定要鼓励中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切身实地地感受生态环境,开展一些活动例如“水体污染观察探讨会”“调查鸟类迁徙情况”“植物保护与持续发展方案比赛”等,这些活动都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真实情感,促进学生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等[9]。此外,讲课中以学校所在地级市当地动植物资源现状、种类和数量,当地特色动植物内容以及保护级别为素材,介绍学者对其研究的方法。如分类、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生态美丽的需求[10]。

(二)区域环境素材的利用

教学中根据本地的生态环境情况引入不同的生态素材,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在地方生活的环境情况,使学生产生环保意识。河池是中国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广西90%的喀斯特地貌在河池,对生物自然环境这一内容老师应重视喀斯特地貌生境特点,环江——桂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生境印象,河池的凤山、罗城国家级地质公园,环江和罗城县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九万山和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许多珍稀名贵的动、植物、特有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我们要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它们,保护这些生物和生境的生态平衡,东兰县波豪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都安高岭湿地公园,河池学院组织专家对坡豪湖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动、植物、土壤微生物、水质、空气质量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广西的90%的野生中草药资源种类在河池有分布,长寿现象在河池,这些地域的素材出现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对学生和谐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自然保护区中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知识点时可以在课堂上插入图片和新闻实例增加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目前我国环境的现状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和价值,同时要求学生重视生态保护建设以培养其和谐生态环保意识。除此次之外,我们还可以列举刁江的重金属污染: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千年选矿废水和尾砂,使刁江河段许多鱼虾绝迹,受污染的农田导致粮食品质下降,对矿区内环境的生态修复;2012年春节前后,广西河池市龙江河段的重金属镉严重污染事件,直接危及下游沿岸群众饮水安全;例如2008年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弄岗穗鹛新鸟种,引起生物学者、观鸟和摄影爱好者等游客纷至沓来,当地旅游者也红火起来。当地群众大多转向旅游服务业来,日子过得富起来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它告诉人们一个朴实而深刻的道理:生态兴,才可能百业旺。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资源,也是发展资源,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良好环境就能成为一方发展的“聚宝盆”。培养高中生的生态素养及对出现的环境问题采取积极的意识。通过以上不同的例子启迪学生思考:遭到破坏的环境与未经污染的环境给人类带来的不同结果以此来养成学生生态素养意识,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牢记生态文明素养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校园素材利用

教师适当安排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例如可带领学生将校园的植物进行观察,并尝试让学生植物的分类,课外观察森林公园里的植物。教师可适时安排户外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自然界中观察和了解生物常识,提升生物素养和人文情怀。如果只通过课本知识向学生传播和谐生态环保意识,那么作用会明显不高,所以教师应当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事物,让学生了解到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例如告诉学生构树、泡桐是天然的吸尘器,夹竹桃具有降污降毒的功能等等。此外从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例如壁虎可以吃蚊子,猫头鹰可以抓老鼠,青蛙可以除去害虫等等,让学生了解到许多动物是人类建设和谐环境的好帮手,并且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保护。通过在课堂上加入生活实例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到我们丰富大自然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带着探索和发现的眼光亲近自然、感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