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得与失

语文教学得与失

时间:2023-07-25 17:1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学得与失,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学得与失

第1篇

关键词:预设;生成;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1.高效课堂的构建,使原来死气沉沉的传统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高效课堂采用新理念,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谈感想、谈收获。新理念让学生在“听中学”、“议中学”、“演中学”。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高效课堂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了学生能力。

2.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

“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想中学”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议中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答能力,“演中学”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

二、构建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1.扎实的知识底蕴

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教学生命。从备课说起,我以前总是习惯于初读了教材之后就忙于到书刊、网络上找资料,忙于看教学参考书。整个备课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点,或者说是考点,考虑较多的是教师讲课的内容和技巧。虽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预设,但大多数是浮光掠影,很少去研究不同层次 的学生有哪些学习需要。在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做的最多的就是反复读教材,在平时有意识地读和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真正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课堂上也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

2.高超的课堂导学能力

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应该讲什么。上课与写作一样,不是都得面面俱到。 课堂应该要有一个调度的空间,确定一节课必须解决的问 题。如果什么都得展开,而最后肯定是什么都蜻蜓点水,肤浅粗陋。有这么一个关于语文教学的现状:从小学到高三,学生学写了请假条,可很难写好一张假条。这与我们教学时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的方式是不无关系的。

所谓讲多少是指要把握好教师讲解与学生探求的关系比例。新课堂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合作、探究,这样教师就要敢于少讲精讲,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3.灵活的课堂管理能力

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取决于教师课堂管理能力。

4.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要必要、恰当、有效

多媒体手段能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而为许多教师所接受和实施。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只适合于创设文学情境的文学欣赏课与加大课堂容量的常识介绍课。如果不注意课型特点,滥用多媒体也会弄巧成 拙,干扰教学效果。

三、积极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

1.备课求“实”――预设、生成,相辅相成

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有效的预设应促进课堂上的有效生成。

有效的预设应有教学梯度,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它应促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导入之后,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如果让你学该学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再让学生回答。大家不难想象,整个课堂大部分学生不知所云,不知从何应答,整个课堂显得杂乱而沉闷。究其原因,是其过分注重课堂的生成而忽视了有效预设,致使教学无法向纵深发展,时间也无法掌控。如果采取课前先下发探究表,课堂上教师依据问题难易程度梯次推进课堂教学,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2.课堂求“活”――形式、方法,把握有度

只有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高效。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字上做文章。即:

(1)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2)活跃的教学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学和练,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科学的学法指导。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

在实施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惑,分小组堆坐后,纪律如何保证,如何建立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如何让小组长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时常反思教学过程的得与失,而且要教会学生对课堂的得与失进行反思 ,久之, 就会在反思中教学 相长,教与学相得益彰。

我们每节课都采用这些模式才叫高效课堂吗?殊不知,语文听、说、读、写都是一种训

练, 它和理科教学有区别。语文课堂没必要像数学课那样专门拿出 十几分钟进行训练,它

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千改万改,语文姓“语”,失去了 语言品味的语文课是不能叫语文课。

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弊端 出路 方法

一、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文言文教学方法固步自封

传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先是文学常识介绍,再是正音、断句、朗读课文,然后是落实字词、串讲文句,接下来是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最后讲解练习、做题巩固。这样教乍一看也无可厚非,知识点全了,练习也顾及到了,但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补充相关背景,疏通文意,解说词句时,学生们不以为然,而当教师进行口头对译时,学生们就奋笔疾书地记笔记,当教师进行复习检查时,学生们就照本宣科念笔记,流利地进行翻译,看着学生能翻译出来,老师也就很满足了。但是这种学法只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很难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完全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是固步自封。

(二)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尤其是上公开课时,一节课的在学生们展示合作讨论的结果中结束。但笔者发现,在很多时候,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如小组学习中热闹异常,但所讨论内容已偏离主题;有些小组成员默不作声,只有其中一两名成员发表高见,其他人则洗耳恭听;有些甚至是做给评委看的,学生们展示的答案早在课下就准备好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不仅学不到合作的精神,反而滋生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欺骗等。

二、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

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领土上仍然是一派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教学。因此,教好文言文是个待解决而又棘手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好文言文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熟读成诵, 增强对文本的感性认识

熟读包括认读、朗读、背诵三方面。对文言课文要逐字逐句的认读,理解其中大意,再用普通话顺畅的有节奏有停顿的朗读,最终达到成诵的程度。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在学生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的疏导讲解必须及时跟上,变学生的机械性记忆为理解性记忆,严防笼统不落实处,误人子弟。所以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句,放回联想和想象,辅之以默写增强记忆的方法。例如学习《〈论语〉十则》先认读课文,着重弄清实词虚词的含义,基本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用普通话反复朗读;在抓住本文论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道德修养这条线索,分组背诵,其中关键要造成背诵气氛解决背诵问题。

(二)精思课文, 加强思想教育

学习文言文必须深入挖掘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文化教育因素,提炼主题。“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达到了解和认识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灿烂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例如:学习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狼》,先熟读课文,再精思课文,可以领会到狼的贪婪、阴险、狡诈,更能认识到屠户在于狼的斗争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所以我们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善于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再如:韩非子《塞翁失马》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些道理不正是我们思想教育的内容吗?

三、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出路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效的大小,与教师的“导”有密切的关系。想要给文言文教学找到出路,最主要的,就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提高了,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加深,文言文教学就找到出路了。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曾作过一些尝试,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粗浅体会。

(一)以重点带一般,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高而越来越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由于反映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词语、典故,学生不熟悉,表达方式与白话文也有较大差异,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如果老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不厌其烦,大包大揽、详之又详地给学生灌输,除会增添学生的厌倦情绪外,更严重的是学生的能力被灌走了。因此,要抓住重点,带动一般,教师“ 举一”,学生“ 反三”,学生学得灵活,自读能力也就逐渐提高了。

(二)以提纲作指引,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3篇

华侨城中学语文组身体力行,首先进行了“卓越课堂”的课改探索和研究。全组教师在朱建斌老师的带领下,在年级主任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潜心推动课程改革,深入研究,认真实践,齐心协力,开展了一些工作,现作如下总结和汇报。

一.卓越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独奏者走向伴奏者

在新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权威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听讲转变成为自主生动地学习。传统的语文教学囿于“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练――阶段测”这种模式,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以有效落实。新课程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又以给师生准确定位为根基,教师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而应成为学生忠实的学习伙伴,走下讲台,全身心融入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教师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就是通过问题设计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氛围,达到深入理解文本并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在语文课堂上,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达到渲染气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从而最终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中央教育科研所韩立福教授所提倡的“卓越课堂”以及华侨城中学所推行的“课程素质化”都是以此为理论和实践基础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主要是起搭建脚手架或支架作用。教师把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然后撤去支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充当的是辅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其主要职责是引导、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效防止从一味“扶”走到一味“放”的另一极端,防止将灌输式教学变成放羊式教学。

二.卓越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由接受知识转为学会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都已经不能满足一个人的发展需要了。当代教师应站在长远的角度,关注学生的终身教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指出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基础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也就是学会学习。要想让学生在短暂的学生生涯中获得终身受益的知识,仅凭教师有限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教师要教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方法,才能够进行终身学习。

高效课堂正是要求教师教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次变革。“一案三单”从科学合理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终身学习的方法。导读单在结构化预习课上起到了引导学生自主熟悉所学知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事实上,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调动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是可以解决部分学习问题的。而后将未能自我解决的问题带到问题解决课上。问题解决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设计的。学生首先自主学习的方式,而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以及教师指导的方式来解决学习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明显发生了变化,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学习知识。此后,教师以“问题拓展单”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填补教师在课堂上“未说完的话”。在此过程中,学生讨论、展讲、评价的环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认知能力、评价能力等,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教师应从固定的教学程序中解放出来,转而直接从活生生的课文内容入手,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引导学生“读文――悟境――品言――析理――发感”,深入领会文章内涵,从学会走向会学,从而形成基本的语文读写能力。

三.卓越课堂教学改革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课堂由预设建构转向动态生成

重新认识教学内容,改变教科书是唯一教学内容的狭隘认识。教材只能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而非全部内容,语文教师要有自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语文教育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山川风物、人情世俗、各种媒体、各类会议、各种展览……各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比如,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准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形式。结合课文适当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推荐课外读物,或布置实践活动,或展开各种形式的练笔。这些工作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开发形式,应当成为语文教师必需考虑的内容和日常的功课,而不是附加的累赘。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而小组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小组讨论的作用确实不小,有效的小组讨论,必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一方的动要带动另一方的动。在互动中互动双方进行知识、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但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降低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合理地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也会生成新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度来不断调整教学的目标。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静态地预设,而是一种动态地生成。这样民主、生动、开放的课堂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形成。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师要面对在生成性教学中所出现的干扰、问题。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自组织”教学能力了。

四.卓越课堂教学改革重新认识教学评价――由一元评价发展为多元评价

传统教育把分数作为甄选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地成长。新课程改革在后现代语境下,主张多元评价,以此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创建高效课堂有效地推进多元评价。

第一,走出传统课程评价重教师主导轻群体评价的误区。教师群体评价是起绝对主导作用的,其他群体尤其是学生评价位居次要地位甚至直接忽视。高效课堂不但需要教师评价,而且更重视小组评价及学生评价。在评价单中,除了包括教师评语以外,还有小组评语。既有量的评价,也是质的评定。对课堂的评价,除了重视学者专家与教师的作用以外,也要关注学生、家长的评价。这种集体评价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众声喧哗(巴赫金语)之势,促进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综合地评价。

第二,走出传统课程评价中重“教学性目标”轻“表现性目标”的误区。一些教育工作者在评价课程评价过程中,容易从“教学性目标”出发,也就是以预设的教学目标为参照,去分析和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事实上,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之际,“表现性目标”也同样应该受到重视。

第三,走出传统课程评价中重教育结果轻教育过程的误区。一些教育工作者多以“行为目标”为参照,所以往往注重教学结果而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事实上,对教学过程的评析与反思才是最重要的。这种重结果而轻过程传统评价观看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也无法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这种只以结果作为评判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不能全面评价学生能力的,尤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德育、美育的发展情况。只是按照教学标准量性地、机械性地评价学生。高效课堂评价观重视对教师教学过程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有利于综合全面地评判学生。

第4篇

一、从“灯下黑”的故事讲起

有一所著名的中学旁边有许多大学,这些大学中有很多课程专家和很多学科教学专家,但这些专家从来没有到过这所所谓的名校,因为名校也从来没有邀请过这些专家,名校只相信成绩不相信专家。这是离“灯”最近的、也是最“黑”的地方。今天讲的故事就与这所名校有关。有一次,儿子放学回家和爸爸说:“爸爸,今天我们某教师把我们班的一个学生一巴掌打得鼻子冒血了!”爸爸说:“是不是呀?”因为打的不是自己的儿子,爸爸好像很麻木。又过了几天,儿子放学回家后向爸爸说:“爸爸,我的耳朵非常非常地疼。”爸爸说:“怎么了?”儿子说:“今天早上,我们数学教师两个耳光打到我的耳朵上,我的耳朵非常地疼!”爸爸说:“没事,教师打学生也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在一些名校,你不是天天和我讲,说教师一巴掌打得谁谁鼻子冒血,一脚将谁谁踢出教室门吗!今天在你耳朵上打两个耳光也是正常的!”到了晚上睡觉时,儿子和爸爸说:“爸爸,我耳朵还是很疼呀!而且里面还‘嗡嗡’地响”。爸爸说:“没事,睡觉吧。”第二天早上,儿子起床后和爸爸说:“爸爸,我的耳朵还是‘嗡嗡’地响,里面好像有蜜蜂似的!”爸爸说:“没事,快上学去吧。”爸爸心想:“中午回家的时候可能就没事了。”

中午放学回家后,儿子和爸爸说:“爸爸!我的耳朵响得更加厉害了,上课的时候基本上听不清楚!”爸爸开始担心了,说:“不行的话中午咱们到附近的医院去看看。”于是,爸爸给班主任打电话,请假去医院检查耳朵。班主任非常紧张地说:“哦,耳朵怎么了?”爸爸说:“儿子的耳朵里面经常‘嗡嗡’地响,去医院检查一下。”医院的检查结果为:听力下降,耳朵被打成耳穿孔,耳膜出血!面对这个结果,爸爸觉得也很正常,教师打学生是为了学生好,因为爸爸小的时候也经常被教师打。下午爸爸送儿子去了学校,在学校门前碰到了儿子的班主任,当说到打儿子耳朵的事时,班主任很紧张,以为是来找自己的,因为班主任今天早上刚刚也给了儿子两个耳光。儿子和爸爸说:“不是班主任打的,是数学教师打的。数学教师在班主任之前打的,数学教师打的是耳朵,班主任打的是后脑勺,没有打耳朵。”这下班主任放心了,说:“啊!耳朵不是我打的呀!是数学教师打的,你去找数学教师吧!”于是,爸爸就拿着医院的检查结果去找了数学教师。当找到数学教师时,爸爸好言好语说道:“你打学生有两点不对,第一,你当着全班70多个学生的面,给一米八十多高的学生两个耳光,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耳朵被打得出血、穿孔、听力下降。第二,打了以后没有内疚感,当我找到你时,你反而非常生气。”数学教师说:“我打是为了孩子好,反正打了,你说要咋地,给你赔医药费吗?我赔!”数学教师生气地喊道。爸爸耐心地说:“我来找你不是让你赔医药费,而是让你教育好我的孩子,你们是专业的教育人员,我把孩子交给你们我放心,但是你打孩子确实不对,而且你把孩子耳朵打坏了,我找你来是要和你谈一谈,想和你说以后不能这样打孩子了。”正在和数学教师交谈的时候,只见旁边教研室中一位女教师拿着一本书,朝着一位学生的脸上“啪啪啪啪”扇来扇去。

爸爸上前阻止,说道:“这位教师,你不要打学生了,容易把学生打出事的。”数学教师说道:“没事的,女教师没力气,打不坏的。”最后,爸爸非常生气地说:“教师打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你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要找记者把你们打学生的事曝光,你们当着家长的面打学生,还说女教师没劲,打不伤,打不死。”人们常说“耳聪目明”,故事中的儿子因为学习已经成了高度近视,耳朵也被教师打得听力下降,到底教育害了他,还是培养了他?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这所名校的教师观念非常陈旧。大家都认为这所名校好,是因为它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这所学校的学生的家长素质高,都是大学的专家、教授。比如,面对学校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事实,家长经常为孩子请家教补习,当孩子成绩提高了,学校却说是自己的功劳。

讲这个故事,不是为了追究打孩子的教师的责任,也不是谴责这所学校,而是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新课程改革十年了,我们还有这样的学校,还有这样的教师,让人真的很痛心!课改十年以后我们发现,好像课程改革变化不大,这恰恰印证了中国人讲的一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我们广大教师参与了新课程改革,所以在不知不觉的十年历程中,没有意识到新课程改革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将没有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学校和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学校相比较,就会发现变化是惊人的。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清楚地看出,没有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学校,在管理、教学、教师观念等方面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一个学校的教师如果能够不打学生、不骂学生,就已经是好教师了,这个标准已经很低了!只有尊重学生,亦师亦友,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会喜欢学习,学生天天受到人格侮辱,在学校中经常被打、被骂,他们的身心就不再健康。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恨教师、恨学校、恨知识,教育将会彻底失败!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变化

课程改革制定出了六大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六个目标的落实来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中发生的变化。

第一个目标是改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过于重视传输知识的功能。不是说传授知识不对,而是要改变过分传授知识的现象。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打破过去只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观念。有人曾大胆提出,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双基”抓得好,美国的高等教育抓得好,如果能将中国的基础教育嫁接美国的高等教育将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教育。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种嫁接将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教育。我国的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累。十年课程改革,课程的功能在这些方面是否发生变化?在传授知识技能外,是否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读书的方法、写作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这些方法学生不会,只知道关起门来传授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将方法教给学生。因此,从课程功能来看,从十年前到今天,变化不大,教学依然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没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体化教学。教师还是不知道怎样把传授知识、技能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情感、态度、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认为这是三件事,但其实是一件事。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在教案中把它分成三部分,第一是传授知识,第二是过程和方法,第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错误的。例如在合作学习中,将合作学习过程、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合作学习中培养的合作精神、合作态度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包容、理解、宽容等都融进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教学案例。#p#分页标题#e#

第二个目标是改变课程结构,将九年义务教育中整体设置课程打通,小学以综合为主,高中实行选修课,实行综合实践活动,实行研究性学习,在课程结构上打乱了过去学科课程的特点,目的就是增加综合性知识,避免分科导致人的片面、单一发展。例如,学工科的人看见江河就想建水电站、建大桥,想着造福人类,相反,却看不到因为建水电站和大桥会导致多少古文物、古建筑的损失,多少人要远离幸福的家园,他们对文化、环境、气候、生态等这些问题也不考虑,只考虑经济方面的指标,这都是分科导致人片面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课程结构上要注重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犹如数学教师说数学重要,语文教师说语文重要,其实是学生最重要、人最重要。人不健康,数学再好,语文再好,都没用。教师在教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时常常忘了“最重要的是人”。

第三个目标是在课程的内容上发生变化,删除繁、杂、偏、旧的内容,把反映时代特征的知识放入教材中。新教材的编写中确实反映了很多新的内容,比如遗传工程学、计算机、化学、物理学、材料学、天文学等方面的前沿知识都以适当的方式引入到了中小学的教材中。

第四个目标是在课程的实施上,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之初,新的教学方式确实很新鲜,被教师们普遍接受并运用于课程之中,但是随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专业支持跟不上,教师又无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慢慢地又回到了旧路上去了,虽然说是穿了新鞋,可走的还是老路。在课程实施方面,从总体来说小学比初中好,初中比高中好。教师培训与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都是这样,小学好于中学。

第五个目标是在课程的评价上,改变过去单一的选拔式的、排名次的评价方式。在很多学校,一进校门就能看见在成绩公布栏中,按照名次排列着学生的考试成绩。例如,上学期某学生多少名,这学期多少名,进步了多少名,后退了多少名,都被公布出来,贴到学校两侧的墙壁上。如果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看到这样的排名,一定会伤害他自尊心,也对学习没有了什么信心。

第六个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以前课程由国家统一管理,现在课程由国家、地方、校本三级共同管理,但是目前基本上还是由国家管理,很少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都是装饰性的、点缀性的,校本课程多用于应付,没有做实,甚至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根本算不上校本课程,但为了应付检查,学校还是做了校本课程,但既然做不好,又不想做,勉强去做,还不如不做,浪费时间和精力,最终学会了“应付”的不正之风,导致课堂教学也是应付。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得与失

将新课程的理念引入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无疑产生了重要的积极的意义,同样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对此,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反思,更需要“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在实践中统一而不是分割地实现推陈出新,并接受实践检验,反复进行。”[1]十年课程改革有好有坏,总结出来做得好的有三个方面,不好的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好的方面是,在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编写上有了进步和突破,对全国1000多万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更加信任了。表现为两点,邀请全国很多教师参加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这一点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外国人在嘲笑中国传统的教材编写时说:“中国这么大,只有‘一纲一本’,简直是天方夜谭。”以前,教师们手上都有教学大纲、教科书,各地区教师的水平不一样,有的地区教师水平高,有的地区教师水平低,因此找到水平高的教师编写一本教学参考书,水平低的教师按照教学参考书上课,结果全国的教师都用教学参考书,通过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本教学大纲、一本教材来捆绑教师,教师不用发挥了、不用创造了、不用动脑筋了,照着参考书去讲,教师比学生的高明之处就是教师有教学参考书而学生没有。调皮的学生到书店也去买了本教学参考书,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也讲,教师要讲什么学生都知道,因此教师很生气,就把这样的学生赶出了教室。新课程中教材的编写相信了教师,让教师参加了编写,让教师在使用中提意见。最主要的是取消了教学参考书,每节课怎么上?教师说了算。教师们按照以前的教育方式已经上了十几年了,现在让教师说了算,教师不知道怎么上课了。以前按照教学参考书把重点难点讲了,现在没有教学参考书了,重点难点不知道了,不会教了,此时正是教师创造的开始。如果教师讲得少,学生学得好,这样的教师是水平高的教师,如果喋喋不休,讲得学生很厌烦,这是没水平的教师。因此,要从学习方式上发生根本的改变,让教师学会创造。教师发现班上绝大多数学生不会的问题,这就是难点,考试的时候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会的,这就是难点。难点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

很多时候难点也是重点,很多难点突破不了,不利于后续的学习,所以很多难点和重点是经常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十年课程改革第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在教材编写上,改变了过去的“一纲一本”的现象,相信教师,让教师参与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来,取消了教学参考书,只有课程标准和教材,让教师去创造。第二个成功之处是教师培训做得好。尽管有很多“死角、盲点、灯下黑”,很多教师没有参加培训,很多学校没有参加课程改革,但是从2001年开始,国家在教师培训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空前的。国家通过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培训各个省的骨干教师,这些被培训的骨干教师回到各个省,去对当地的教师进行培训。到了今天,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几乎都参加过培训,一些教师还多次参加教师培训。培训力度很大,教师们从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改变了观念,受益匪浅,参加过培训和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有很大不同。第三个成功之处是新课程在小学实施的效果最好,初中其次,高中较差。全国很多地方的小学中,新课程做得很好,在2005年和2006年左右,成长了一批优秀的小学教师,课上得好,教研做得好。但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却十分缓慢。所以说,新课程在小学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在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在小学的课堂中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例如在小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话教学、鼓励和赏识、多媒体教学等等,都落到了实处。随着时间的推进,在初中也可以,但是到了高中,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很不好。如果小学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不能有效地渗透到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则会极大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总体实施效果。#p#分页标题#e#

新课程改革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有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第一,就是体制与管理。体制与管理是铁,是一个钢架,根本没有动摇,教育体制把学校和教师“管死”。新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要求通过下放权力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相信教师,强调教师的重要性、自。但是,目前权力仍然集中在校长和教育局手中,教师的权利很小。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制度本身力量强大,行政干预学校过多。面对强大的体制,教师没有力量,只能顺从,只能服从。但是,教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自主性,教师要培养自主性,教师没有自主性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虽然教师在面对社会和教育的许多问题时表现得无能为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大有作为,就是教师说了算,这就是教师的自主性。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是教师自己主动放弃,不是校长不给你自,而是你自己不要自。教师要靠专业自主把学生教好,要有自主性。一些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正是因为专业的自主性强。所以说,专业自主力量和行政力量是两股强大的力量,在教育领域,专业力量与行政力量往往是相互抗衡的。在北京大学办校的时候说:“教授治校”,这正是要提倡专业力量压过行政力量。因此,课程改革首先在教育管理体制上要改革。我们天天讲民主、天天讲自主,但是在教师和知识分子的强大队伍中,还是看不到专业方面的需求、呼唤,甚至连思想里的那种追求都没有。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悲剧,它源于没有自主、自愿的追求意识。

第二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评价体制。如果评价体制不改革,高考成为指挥棒,中考成为指挥棒,一个大指挥棒和一个小指挥棒进行双重指挥。学生看重成绩,教师看重成绩,学校看重成绩,教育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在教育行政部门也有两种力量,一种力量是推动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有成绩还要让学生有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另一种力量是统考、评价、督导,天天发统考试卷,定期进行统考和排名。国家这样做,教育管理部门就要这样做,学校就要这样做。高考升学率高的班级,班主任拿到高额的奖金。我们所谓的过程评价、全面评价、多元评价,对新课程改革而言还是一场梦,课堂教学中每天不停地表扬学生“棒棒棒,你真棒!”也是不会起作用的。评价方式是教师去创造的,在形式上和方法上要灵活多样。不仅教学中评价方式要改革,而且高考也要改。高考改革、中考改革在中国需要大智慧,并且需要国家痛下决心。考试评价改不了,教学就改不了,考试怎么考,教师就要怎么教,这个刚好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样,陷入恶性循环,形成考试偏难旧怪、学校教育空疏无用的惨状。我们的教育在打着“学知识”的旗号,通过消耗战术,不让学生休息,不让学生运动,非常可悲!我们的学生周末通常都在学习。

周末可以会朋友、看电影、压马路,不会休息的人就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说,现在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周末,学生不会休息,不会玩,不会唱歌,不会打篮球,不会打乒乓球,没有爱好,只有一个兴趣就是看书,而且学得还不好。不善于生活,不热爱生活的人在生活中是缺乏创造性的。如果一个人、一个家庭没有创造性没关系,如果一个国家都没有创造性那就问题大了。新课程改革有得有失,一些不良问题在短期很难解决,只要坚持改革,最终会有成效的。

四、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方法的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从“学术理念”到“治国策略”的过程,对于课程改革的反思也需要相应地来一个从“治国策略”到“学术理念”的提升,以求为下一轮课程改革提供成熟的理论依据。[2]从理论上来讲,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本。这个时代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在教育领域,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而言,以人为本包括教师、学生。对教师来讲,以生为本的理念就是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学生。为什么要讲尊重学生呢?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不尊重儿童,认为他小,不值得一谈。小,没有地位、没有身份;小,没有话语权、被包办、被代替。尊重一个人是在骨子里、是在下意识、在潜意识,在尊重的基础上,要热爱孩子、理解学生、了解学生,最终的目标是发展学生。孩子身体弱,多锻炼,他就发展了;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因材施教,他就发展了。一个人最好的不是考上北大、清华,不是在班上排名第一、第二,一个人最宝贵、最重要的是健康的身体和阳光的心理。哪怕是一个农民,哪怕是一个穷人,只要他有健康的身体和阳光的心理,他就可能是幸福的,否则他就不会拥有幸福。教育就是要让人过一种幸福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考第一名,考北大、考清华。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要有很好的认识,教育减负了,学生就轻松了,教育就不那么沉重了。所以,在理论上首先要以生为本。教育理论中说过三种本位,以社会为本,社会需要什么教育就培养什么,需要计算机人才,英语人才,会计人才,大学中马上开设计算机、英语和会计专业,社会需要什么,大学就培养什么,中小学主要是打基础,社会需要会计,大学有会计专业,中小学要把数学学好。

接着出现知识本位,知识学好了,能力也会提高,知识永远都有用。后来出现以人为本,认为以社会为本和以知识为本都不对,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人本主义,所以在课程的发展历史中有三种理论,强调三种因素。在当前,有人认为三种因素都应该考虑,但这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在中国这样一个不尊重学生的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才是正确的,强调以人为本就是针对过去不以人为本来讲的,今天以生为本就是希望课堂教学中能够培养出健康的学生,让学生身体健康,远离肥胖、近视、睡眠不足,让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多关心学生的情感、心理的变化,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教师不能只关心学习成绩。因此,作为理论者要宣扬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师也要在实践中推行这种理念。以生为本永无止境!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做到了,教育就有希望了!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三维目标。这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和过去讲的全面发展是一样的,和今天讲的综合发展是一样的。知识与技能在三维目标中放到第一位,说明知识和技能是很重要的,没有人否定它的重要性。当前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什么都需要知识,没有知识寸步难行。知识无处不在。我们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而是要使其知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具备良好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健康的人生观,三维目标不能分开。在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写作和语文教学的情感、思想要结合在一起,和学生对待语文教学的态度、说话、写作等方法配合起来。这一问题就理论研究而言,要清楚知识与技能以及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和过程,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研究。比如,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好有坏,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表达的过程中形成。在课堂中多提问、多表达、多讨论,课文中有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去讲,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结合起来。再如,通过四人一小组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学生本身不会开展,也没有那么多专家给学生讲,需要在课堂中进行探究,逐渐掌握合作学习。#p#分页标题#e#

所以,第二个问题需要在理论上突破的是三维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还是分离的,教师能抓住的只是知识与技能,有时技能也抓不住。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两件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一件事,要努力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好,学生才会对你好。在此,教师要做到非常专业的努力,因为从人之常情来讲,有些学生你确实不喜欢,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讲,教师必须要学会喜欢每一个学生。教师总是喜欢那些学习好的、长得漂亮的、家庭富裕的、讲究卫生的、听话懂事的学生。但是,你如果仅仅喜欢这些学生,而另外那些学生你不喜欢,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一个条件就是你喜欢学生,也让学生喜欢你,爱屋及乌。如果学生喜欢语文教师,就喜欢语文;如果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就喜欢数学。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日常生活、从课堂教学开始,赏识学生、表扬学生、鼓励学生。第二件事,要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是教和学组成的,一节课45分钟,如果要求教师在2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而另外25分钟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是有教、有学。如果教师从头讲到尾,看到学生不喜欢听了就打骂、动粗,只能说明教师的无能。要让学生学,前提条件是教师不讲。如果教师不停地讲,学生又如何学?只能被动地接受。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理论上讲,课堂教学是有待去探索的,这个探索是双层面的,一个是理论上的研究,一个是实践上的探索。从方法上来讲,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方法。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校本教研的方法。校本教研的方法要求改变过去那种把听评课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而今把集体备课、公开教学、听评课活动结合起来,看做是一种研究活动,叫做校本教研。每一个学校里面都有骨干教师,每一个学校里面都有非常优秀的教师,这些教师就是领头羊,让优秀骨干教师带领其他教师去做校本教研,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教学方法,解决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