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的发展规律

经济的发展规律

时间:2023-07-25 17:1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的发展规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的发展规律

第1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

前言

进入21世纪,房地产行业蓬勃兴起,在解决人们住房需求的基础上,正发挥着对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已经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整合社会整体产业链条、促进生产交换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在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在部分区域形成了泡沫,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国家和政府的层面上,近些年出台了很多调控政策,这些政策有的不能够起到设计的效果,有的效果并不明显,客观地看,这些政策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的忽视是效果不佳的真正原因。为了挤去房地产经济中的泡沫,更好地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研究。黑龙江省是老工业大省,但房地产经济由于起步较晚,加之我省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导致出现了各种特有的情况和问题,这使得研究者必须立足黑龙江房地产经济发展历史和经验,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进行客观地了解,进而掌握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使其更好地为法治我省经济、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服务。应该立足于黑龙江省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实际,在说明房地产经济发展对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前提下,对我省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展开深入地讨论和思考,确定影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探寻应用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促进我省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措施,以便为黑龙江省房地产政策决策者更好地运用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做好抑制房价泡沫、发展房地产经济,实现全省经济健康的发展。

1、房地产经济发展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价值

1.1 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经济促进作用

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经验我们不难发现,房地产的发展,就会带动家电行业、建材行业、装饰装修等等各个行业的发展,这样的带动效应可以拉动我省经济的快速增长。

1.2 房地产经济发展具有扩大内需的作用

通过房地产的消费,可以带动当前国内的内需,内需的增加有利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发展,在产量链条上拉动了我省经济的增长。

1.3 房地产经济发展具有扩大就业的作用

房地产业是人员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对我省就业情况有了很大的缓解作用。此外,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吸纳就业人口,使我省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

2、影响黑龙江省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的主要要素

2.1 省内GDP的影响

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发展与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性,他们可以互相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人们的收入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这种状况下,人们的物质需求也会有所上升,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房价稳步上涨。所以国民生产总值和房价是正相关的关系。

2.2 利率的影响

在房地产市场中,无论是利用房地产投机还是投资,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当银行的利率下降时,大量的企业或者是个人就会贷款然后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市场中,促进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反之,利率上涨,就会出现相反的状况。所以说利率的变化和房价是呈负相关的关系。

2.3 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也会在房屋上的投入也就会有所增长,在消费水平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房价上涨也可以在居民的消费能力范围之内。所以说消费水平和房价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2.4 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当货币供应量下降时,房地产企业贷款难度增加,会引起房价下跌;而货币供应量增加时,贷款难度减小,就会引发房价上升。也就是说如果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则房价会下跌;反之,则房价就上升。

3、促进黑龙江省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 加强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的运用

要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努力使房地产经济向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方向转变,尤其要提高对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作好房地产发展中的科学规划,使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进而带动我省经济健康增长。

3.2 调整房地产投资政策

保持房地产投资规模与宏观经济规模相适应,保持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比重,促进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理性化,使房地产投资开发牢固地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

3.3调整现有土地政策

避免以前出现的房地产交易暗箱操作的行为,保证交易的公开公平性,使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对于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房地产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对黑龙江省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了解和掌握。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房地产经济发展可以在客观上促进经济进步,但同时过快的房地产经济发展会产生我省房地产和其他行业的泡沫,这充分显示了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两面性,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利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规律,规范房地产的发展,使房地产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合理、科学和有序的状态下。由于我省房地产经济起步较晚,对于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的资料相对匮乏,这必然会导致认知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的困难性,希望同仁能够认清这一实际情况,在对我省房地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更为全面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认知,以便指导实际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盛学永.房价收入比要与国情市情相适应[J].科技创新导报.2012(24).

[2]谭峻,赵妍.房价收入比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和全国整体数据的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09).

[3]谢洁玉,吴斌珍,李宏彬,郑思齐.中国城市房价与居民消费[J].金融研究.2012(06).

[4]易宪容.挤出房产泡沫让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J].IT时代周刊.2013(01).

[5]徐小鹰.房价上涨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预防性储蓄效应视角[J].经济问题.2012(10).

第2篇

关键词:体验经济;产业化特征;产业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以来,极大地改变了全球产业发展的形态。在新世纪里,以体验经济为特征的产业形态突破了以往的发展规律,体现出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生命力。为了改变我国在现有世界产业结构形态下,追随国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步伐的被动局面,必须结合体验经济内在发展机理的研究,对我国体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

首先有必要对于体验经济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体验经济整体上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了“服务业最终会超过制造业,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的观点。他同时预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对于体验经济有了详细而全面地阐述。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出难忘的感受的一种经济形式。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实用和价格,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生产及消费行为产生了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心理认同的变化,从而改变了消费行为,为产品和服务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他们在《体验经济》中这样描述:“在这里,消费只是过程,消费者成为这一过程的产品。当过程结束后,体验记忆将会长久地保存在消费者脑中。消费者愿意为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唯一’”。

体验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体验经济在萌芽状态的理论基础。马斯洛发现,人的需要来自不同的层次,低一级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一级需要便成为追求的目标。依据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它们依次上升构成人的需要系统,最后产生的需求是“自我实现感”,这也是体验经济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一般说来,体验经济主张以满足消费者心理感受为主而物质享受为辅的生产消费过程,作为供给方的厂商企业,通过提供或展示设施、环境、氛围等在内的广义性的产品服务,使消费者在一定时段内能充分体验和获得愉悦感受。体验经济所指的产品服务突出了满足千差万别顾客心理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同时,消费者在整个经济过程中扮演了价值创造主体的角色,个体参与、经历以及所获得的体验是价值实现的源泉。

从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体验经济是否能成为一种可替代工业或服务经济的主导性经济形态?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本文认为,体验经济正在或者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而且这样的经济形态渗透到了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当中。作为讨论的前提,本文认同以下的看法,即人类社会发展是劳动分工趋于专业和生产过程日益迂回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了彼此互相依托、纵横交织的产业网络体系。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在这样的产业网络体系之上,形成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一系列的经济形态。如前所述,体验经济正是在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过程更加精细、更加注重产品或服务在消费领域被认可的状态下所产生的。

对于体验经济的产业化特征,有专家指出,“尽管体验经济汇集了一批以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导向的经济活动,但这些并列的形式之间缺乏内在技术联系和空间集中、要素共享等产业化特征,难以形成更具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形态”。本文认为,从我国体验经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体验经济体系当中的各项经济活动不仅仅是针对以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导向的经济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表现成为针对一大批具有相同消费体验倾向和内心感受的消费者群体的经济活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娱乐产业。娱乐产业注重消费者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以及动用各种物质手段和心理“攻势”强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体验性”特点在网络游戏以及“娱乐选秀”活动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强化“体验性”的背景下,网络游戏和“娱乐选秀”这两类活动通过颇具传播意义的互联网式媒介和通信媒介的支持,使得消费者的体验在两类看似不同的活动中形成了体验的迁移和共享,网络游戏给予消费者的体验能够在“娱乐选秀”中的某些偶像类人物中得到实现。同样,由于互联网式媒介以及通讯媒介的出现,“娱乐选秀”形成的体验,通过网络游戏可以得到升华和重复,让消费者尽可能地延长“美好的”体验感受。从这样的产业发展形态来看,在网络游戏和“娱乐选秀”中出现的经济活动,不仅存在并列的联系,而且从网络游戏和“娱乐选秀”活动中产生的衍生产品来看,又具有一定的纵向的关系,表现为以“体验的满足感”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体验经济不同表现形态之间的这种横向和纵向的关系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同时体现出了很强的技术上的联系,它综合运用了一切能够提高消费者体验感觉的技术,而且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技术的进步。娱乐产业作为体验经济典型的表现形式,也体现了空间上的集聚,只不过这种空间上的集聚不同于以往的工业经济或者农业经济在所谓物理空间上的集聚,而是体现在网络空间上的集聚。这种集聚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的集聚,不能用过往的经验来描述和验证,所以容易得出体验经济在空间上不集聚的定论。体验经济通过网络空间的集聚形成了要素之间的合理流动和分享,正是通过要素间的共享,才形成了体验经济初步的产业化特征。通过技术上的相互促进、要素之间的流动、空间上的集聚,体验经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仅以上海市为例,2008年上海网络游戏产值36亿元,同比增长35%,在其他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状况下,上海的网络游戏产业出现了异军突起的局面。

体验经济的发展似乎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逐步成长起来的。有专家指出,“体验经济主张的是建立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以享受消费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形式,这不能动摇生产资料制造和配套服务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决定性地位和存在基础,同时它还要受到社会整体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制约”。诚然,体验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消费者一定的基本需求满足的基础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配套服务业在社会的整个产业结构当中的地位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体验经济的发展为生产资料的制造提供了发展的方向,虽然生产资料的制造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特点,但生产资料制造行业的提升和优化,需要体验经济的健康发展。体验经济对于配套的服务业也有很好的产业发展的指向性作用,因为体验经济需要服务业的配套服务,有些体验的感受在于消费者对于配套服务的认可,生产资料往往只是起到“体验平台”的作用。对于体验经济而言,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配套的服务,只是作为体验经济必需的要素之一,他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体验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体验经济的发展引领了生产资料的制造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近几年体验经济的发展,有人提出了体验经济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形式。从体验经济外在的表象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有专家指出,“尽管体验经济强调消费者的价值创造主体地位,但这种价值是指顾客的主观性效用,从经济活动循环而言,价值实现仍然遵循一般性的要素投入和产出消费定律”。在我们看来,体验经济虽然强调的是顾客的主观性效用,但是体验经济中的价值实现并不是完全按照过去的经济形态所遵循的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定律。从体验经济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角度来看,体验经济是遵循传统的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定律的,同样的规律也适用于配套的服务经济的范畴,但体验经济核心的要素实现的过程并不是遵循的范畴。具体来说,就是体验经济的要素投入和产出不再是取决于生产者,而是取决于消费者。这一过程不是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是取决于消费者在体验前、体验中以及体验后的“感觉”。表面上看,由于“感觉”的存在,体验经济要素的投入产出不像以往的经济形态中的要素投入产出那样比较容易估计和计算,体验经济的投入产出更加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其实,正是由于“感觉”的存在,才使得体验经济条件下的投入产出的比例相对以往的经济形态有了提高的可能,同时对于消费者“感觉”的把握也成为了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比的关键。从这点可以看出,体验经济确实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于现有的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挑战,尤其是顾客主观性效用的存在决定了体验经济能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颠覆传统的价值规律。

从体验经济目前的发展来看,由于体验经济本身的从业人员对于消费者体验的内在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加之体验经济自身也处在尚未成熟的阶段,大多数以体验经济示人的经济形态依然体现出遵循传统投入产出规律的特点,仅仅在企业生产消费的某一些过程中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规律。而且,现有体验经济的应用往往停留在企业营销策划阶段,而没有深入到企业要素生产的各个阶段。正是由于这样的不足存在,体验经济才会被认为依然是延续了传统要素生产的规律,而没有体现出体验经济在价值规律方面应有的突破性,由此使得社会对于体验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误解。体验经济的存在不是对于消费者的“感觉”通过一些所谓的营销噱头就可以把握和引导的,消费者感觉的复杂性决定了体验性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阶段,而在这个期间,对于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相应的熟悉体验经济的人才,发展体验经济很容易就陷入对于市场营销手段趋于极致的“滥用”。

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对于体验经济的未来发展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专家指出,“社会生活之中的消费都是若干个体消费形成社会消费或者个性需求汇集为社会需求,意味着个性化需求向社会化需求的转换。”体验经济中分散的个性化需求是否会成为社会化需求呢?这主要看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特征以及消费者的内在体验。虽然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会受到“从众”心态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看,体验经济的个性化特征以及相应的个性化需求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体验经济对于消费者复杂体验的理解、引导和满足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对于体验经济而言,它更加强调面向市场的需求,通过需求对整个生产的过程实施影响,似乎从这一点来说,依然遵循传统经济的规律。但是,体验经济中的需求对于整个经济形态的影响,相对于以前的经济形态来说有很大的不同,即便是与相对而言发展阶段比较靠近的服务经济相比,依然有一些不同之处。体验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区别在于:首先,服务经济中的价值创造主体是生产者,而体验经济的价值创造主体是消费者,体验经济以消费者的需求是否满足作为前提,作为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其次,服务经济强调大规模标准化基础上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体验经济则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基础上的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定制化;第三,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相对于以往的经济形态而言,并没有完全受到传统“理性人”假设的制约,更多地表现出消费者非理性的一面。不过,对于那些服务于生产资料制造领域的配套服务经济来说,还是遵循传统“理性人”假设的。由于体验经济价值创造主体是消费者,虽然消费者依然在体验经济形态下理性地选择满足自己“感觉”的方式,但从其内在发展规律来说,体验经济与服务经济相比,在“理性人”选择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一点来看,体验经济是对于服务经济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于服务经济的丰富和补充。”

(作者单位: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咨询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彭思量.新产业动力:体验经济.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7.

[2]郭元.体验经济的产业化表征.光明日报,2009.7.21.

第3篇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要求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在满足了自给自足的条件下,逐渐向经济合作性发展,特别是新农村改造后,广大土地和房屋构建由传统的分散型变成了集约、高容积型,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家禽类的饲养逐渐实现了专业化和机械化,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要求,改变过去科研项目与技术指导的脱节问题,将先进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出现问题及时咨询,进一步将技术推广服务落实到实处。其次先进农业技术的使用和信息传播推广深入人心,使得农业经济逐渐与市场接轨,适应了新型生产组织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农、林、牧、副、渔各个领域硕果累累的繁荣景象。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生产力为发展依托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初期阶段,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还不成熟,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环境不同,使得农业技术的研发、示范具有局域性和针对性,所以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生产力为发展依托,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加强对农户的科技培训,有效的实现技术的科学化和管理的自动化,农业技术得到及时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努力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科技推广制度,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技术革新和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航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农业技术推广要以人为本,以先进的市场经济为导航,实现农业技术的全面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大幅度提升。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农业技术服务是由政府直接推广模式构成,它具有以偏概全和实施不彻底性,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两极分化;其次,纵观市场发展规律,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正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这就奠定了农业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价值;再次,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中农业推广的无偿服务逐渐向有偿服务转变,实现了人人平等,勤劳致富的局面。综上所述,在这三者的推动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必须要以市场经济为导航,遵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们的安居乐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二、构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合理化建议

在分析了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原则,了解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念和服务对象后,我们逐渐找到了新型农业经济的发展运行关系,从而明确了农业市场方向和创新供给内容。所以,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以人为本,以生产经营者的需要为基础,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体系模式;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把技术推广落实到实处,杜绝咨询服务和先进技术的脱节;再次将政府的直接推广向国家宏观调控倾斜,以市场经济为导航,努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专业化;最后加强农民知识化,从而促进生产高效化,带动经济的社会化,使得农机技术推广更积极、主动的适应时展需要,进一步带动农村企业经济的增长。

三、结束语

第4篇

首先有必要对于体验经济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体验经济整体上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了“服务业最终会超过制造业,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的观点。他同时预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对于体验经济有了详细而全面地阐述。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出难忘的感受的一种经济形式。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实用和价格,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生产及消费行为产生了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心理认同的变化,从而改变了消费行为,为产品和服务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他们在《体验经济》中这样描述:“在这里,消费只是过程,消费者成为这一过程的产品。当过程结束后,体验记忆将会长久地保存在消费者脑中。消费者愿意为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唯一’”。

体验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体验经济在萌芽状态的理论基础。马斯洛发现,人的需要来自不同的层次,低一级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一级需要便成为追求的目标。依据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它们依次上升构成人的需要系统,最后产生的需求是“自我实现感”,这也是体验经济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一般说来,体验经济主张以满足消费者心理感受为主而物质享受为辅的生产消费过程,作为供给方的厂商企业,通过提供或展示设施、环境、氛围等在内的广义性的产品服务,使消费者在一定时段内能充分体验和获得愉悦感受。体验经济所指的产品服务突出了满足千差万别顾客心理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同时,消费者在整个经济过程中扮演了价值创造主体的角色,个体参与、经历以及所获得的体验是价值实现的源泉。

从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体验经济是否能成为一种可替代工业或服务经济的主导性经济形态?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本文认为,体验经济正在或者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而且这样的经济形态渗透到了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当中。作为讨论的前提,本文认同以下的看法,即人类社会发展是劳动分工趋于专业和生产过程日益迂回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了彼此互相依托、纵横交织的产业网络体系。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在这样的产业网络体系之上,形成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一系列的经济形态。如前所述,体验经济正是在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过程更加精细、更加注重产品或服务在消费领域被认可的状态下所产生的。

对于体验经济的产业化特征,有专家指出,“尽管体验经济汇集了一批以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导向的经济活动,但这些并列的形式之间缺乏内在技术联系和空间集中、要素共享等产业化特征,难以形成更具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形态”。本文认为,从我国体验经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体验经济体系当中的各项经济活动不仅仅是针对以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导向的经济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表现成为针对一大批具有相同消费体验倾向和内心感受的消费者群体的经济活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娱乐产业。娱乐产业注重消费者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以及动用各种物质手段和心理“攻势”强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体验性”特点在网络游戏以及“娱乐选秀”活动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强化“体验性”的背景下,网络游戏和“娱乐选秀”这两类活动通过颇具传播意义的互联网式媒介和通信媒介的支持,使得消费者的体验在两类看似不同的活动中形成了体验的迁移和共享,网络游戏给予消费者的体验能够在“娱乐选秀”中的某些偶像类人物中得到实现。同样,由于互联网式媒介以及通讯媒介的出现,“娱乐选秀”形成的体验,通过网络游戏可以得到升华和重复,让消费者尽可能地延长“美好的”体验感受。从这样的产业发展形态来看,在网络游戏和“娱乐选秀”中出现的经济活动,不仅存在并列的联系,而且从网络游戏和“娱乐选秀”活动中产生的衍生产品来看,又具有一定的纵向的关系,表现为以“体验的满足感”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体验经济不同表现形态之间的这种横向和纵向的关系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同时体现出了很强的技术上的联系,它综合运用了一切能够提高消费者体验感觉的技术,而且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技术的进步。娱乐产业作为体验经济典型的表现形式,也体现了空间上的集聚,只不过这种空间上的集聚不同于以往的工业经济或者农业经济在所谓物理空间上的集聚,而是体现在网络空间上的集聚。这种集聚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的集聚,不能用过往的经验来描述和验证,所以容易得出体验经济在空间上不集聚的定论。体验经济通过网络空间的集聚形成了要素之间的合理流动和分享,正是通过要素间的共享,才形成了体验经济初步的产业化特征。通过技术上的相互促进、要素之间的流动、空间上的集聚,体验经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仅以上海市为例,2008年上海网络游戏产值36亿元,同比增长35%,在其他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状况下,上海的网络游戏产业出现了异军突起的局面。

体验经济的发展似乎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逐步成长起来的。有专家指出,“体验经济主张的是建立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以享受消费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形式,这不能动摇生产资料制造和配套服务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决定性地位和存在基础,同时它还要受到社会整体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制约”。诚然,体验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消费者一定的基本需求满足的基础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配套服务业在社会的整个产业结构当中的地位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体验经济的发展为生产资料的制造提供了发展的方向,虽然生产资料的制造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特点,但生产资料制造行业的提升和优化,需要体验经济的健康发展。体验经济对于配套的服务业也有很好的产业发展的指向性作用,因为体验经济需要服务业的配套服务,有些体验的感受在于消费者对于配套服务的认可,生产资料往往只是起到“体验平台”的作用。对于体验经济而言,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配套的服务,只是作为体验经济必需的要素之一,他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体验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体验经济的发展引领了生产资料的制造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近几年体验经济的发展,有人提出了体验经济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形式。从体验经济外在的表象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有专家指出,“尽管体验经济强调消费者的价值创造主体地位,但这种价值是指顾客的主观性效用,从经济活动循环而言,价值实现仍然遵循一般性的要素投入和产出消费定律”。在我们看来,体验经济虽然强调的是顾客的主观性效用,但是体验经济中的价值实现并不是完全按照过去的经济形态所遵循的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定律。从体验经济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角度来看,体验经济是遵循传统的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定律的,同样的规律也适用于配套的服务经济的范畴,但体验经济核心的要素实现的过程并不是遵循的范畴。具体来说,就是体验经济的要素投入和产出不再是取决于生产者,而是取决于消费者。这一过程不是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是取决于消费者在体验前、体验中以及体验后的“感觉”。表面上看,由于“感觉”的存在,体验经济要素的投入产出不像以往的经济形态中的要素投入产出那样比较容易估计和计算,体验经济的投入产出更加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其实,正是由于“感觉”的存在,才使得体验经济条件下的投入产出的比例相对以往的经济形态有了提高的可能,同时对于消费者“感觉”的把握也成为了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比的关键。从这点可以看出,体验经济确实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于现有的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挑战,尤其是顾客主观性效用的存在决定了体验经济能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颠覆传统的价值规律。

从体验经济目前的发展来看,由于体验经济本身的从业人员对于消费者体验的内在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加之体验经济自身也处在尚未成熟的阶段,大多数以体验经济示人的经济形态依然体现出遵循传统投入产出规律的特点,仅仅在企业生产消费的某一些过程中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规律。而且,现有体验经济的应用往往停留在企业营销策划阶段,而没有深入到企业要素生产的各个阶段。正是由于这样的不足存在,体验经济才会被认为依然是延续了传统要素生产的规律,而没有体现出体验经济在价值规律方面应有的突破性,由此使得社会对于体验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误解。体验经济的存在不是对于消费者的“感觉”通过一些所谓的营销噱头就可以把握和引导的,消费者感觉的复杂性决定了体验性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阶段,而在这个期间,对于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相应的熟悉体验经济的人才,发展体验经济很容易就陷入对于市场营销手段趋于极致的“滥用”。

第5篇

1、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2、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

3、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习可为众多的职业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学对理解与指导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对帮助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进行理性决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科学中科学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充满了活力,金融则是经济学应用最为广泛与深入的领域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关键词:林业;营林;生产;管理;措施

林业的发展要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发展方针,如果发展营林滞后,就会影响林业的持续发展。营林具有特殊的地位,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它的重要性,所以营林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始终坚持“以营林为基础”,并且要跟着时展赋予其新内容。随着我国营造林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有力的推动了林业的发展。我国推行的“天保工程”成为造林更新、维持林业在生产的重要条件,提高了造林质量,符合了林业扩大在生产的要求。

1 营林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建,森林资源锐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加强营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水土保持。树木对水土的保持不言而喻,它有效的防止了水土流失。第二,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第三,很好的平衡了生态环境。第四,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泥石流。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繁,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泥石流发生频繁地区营林工作,就会减少泥石流所带来的灾害。

2 营林生产管理措施

林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管理可以让林业发展有针对性,规划林业分布,提高林业质量,扩大林业发展。

2.1 遵从经济规律做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

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人的经济活动要遵从经济发展规律。 林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营林也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能让人的主观意识来左右营林工作。

衡量营林造林的重要指标是看树木的成长质量,所有的林业生产技术主要是通过树木的生长量和成活量体现出来的。对树木的成活率、生长率及保存率做实际统计,掌握营林、造林的真实数据,这有利于林业的规划、营造,防止林业发展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营林、造林的实际保有量。树木生长的基数要以其品种、区域来进行衡量。比如有的区域以落叶松为主,有的以针叶林为主。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制定相应营林生产指标,如果超出营林指标,那么所取得的额外效益,应该有相关林场或者个人来支配。

2.2 提升营林质量

近些年,我国营林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这不仅仅得益于新的营林技术与科学管理也是密切相关的。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营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始终坚持营林质量和营林效益并存。要保证营林质量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新定位营林。营林在林业发展的地位并不突出,甚至被忽视。这是林业发展的缺失,需要正视营林在林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要转变思想,重新审定营林的地位和作用。为实现林业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第二,落实责任制。落实每名员工的工作内容,明确他们的工作范围,落实责任制,做到赏罚分明。第三,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营林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造林的质量,做到造林生产的基本任务。总而言之,要提升营林质量,加快林业发展,就需要科技支持和完善的管理系统,为林业快速健康发展服务。

2.3 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工作

要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强化管理,认真组织,加强监督,狠抓落实,把森林的抚育工作为重点抓,落到实处。森林抚育是一项技术难度强,工作难度大的工作,因此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聘请有关森林抚育专家进行授课,主要加强对《森林抚育规程》、《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生态公益林建设规程》等知识的培训。抚育工作进行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林业的发展,所以要严格抚育工作的操作流程。要做好森林抚育工作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项目资金是森林抚育的重要保障,项目资金需要有专人保管,做到专款专用,但不能盲目使用。资金使用要通过正规审批流程,做到公开透明。

森林抚育工作也包括后备资源的培育,比如天然林的经营管理工作。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树木的类型和成长规律分为封护型、抚育型和补植改造型,根据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波,郭景瑞.对抓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林业勘查设计,2007(3)

第7篇

一、如何发展农机产业经济

首先,教育农民,用资本经营观念来实现对农机发展的指导。对于农业机械的经济投入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开支,一些农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对农业机械作用的认识不足,把农业机械当成一种解除体力劳动负担的工具,农忙时加以采用,农闲时就将其搁置,这样就浪费了资源,没有真正发挥农业机械作为一种资本应该发挥的作用,为了确保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各级农村农机管理部门要对广大农民进行思想与观念上的指导,鼓励大规模的农业种植,以便发挥农用机械的重要作用。其次,抓住机遇,形成农机产业化经济。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要形成农业经济的规模经营,因为只有在规模经营的发展与带动下,才能达到生产资源与资本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对农机投入的收益,在发展农机中要遵照三农的需要,结合市场规律,达到资本投入与收益的平衡,使农机的发展达到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的增收。

再次,发挥农机重要作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现在的农业产品出售来看主要以原始的农副产品为主,这种原材料性质的农产品价格低廉,而且保质期短,一旦不精心管理就会出现腐烂变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益,为了确保农民的经济收益,可以发挥农机的重要作用,对农产品进行烘干处理,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例如:玉米深加工,水果罐头加工,土豆加工等这些被加工过的农产品自身带有一定的附加值,而且具有长期保鲜作用,能延长农产品的销售周期,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这种农副产品深加工的行业能够吸纳大部分农村的劳动力,在农闲季节,农民从事农产品的加工,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无需走出家门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减轻了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

最后,在发展农机产业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要严格遵照市场,按照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规律,科学地把握形势,突破计划经济的狭隘,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出发,研究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政府也要加大对农机经济发展的支持,在资金或者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和优惠,带动农民致富。

二、总结

农机产业经济在带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作负担,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振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所以,一定要大力支持农机产业经济的发展。

作者:金红花单位:经济师

第8篇

【关键词】公路运输;现代化发展;经济

1.公路运输现代化的含义与特征

我们根据现代化的特征,将公路运输现代化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概括,即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公路运输现代化的概念是不同的。在运输需求一定的情况下(静态),从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角度考虑,公路运输现代化是指通达性与运输效率的一种均衡状态。当这两种效用相同时,公路的社会总成本最低,此时的公路里程就是实现了基本现代化的公路规模,这时公路建设的社会资源配置最合理。当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和公路总里程都随时间而变化时(动态),将公路的人口密度和运输强度先后达到极值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达到满足当时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要求的状态称为公路运输现代化。

2.公路运输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公路交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开始于1949年,因为在那之前的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公路对国民经济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表现为数量少、等级差、不完整,国内机动车保有量太少。因此,本文研究的公路运输发展的时间段是从建国以来,直至实现公路运输现代化,分为三个阶段。

2.1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

20世纪50、60年代,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和条件,公路建设基本是在原大车道、便道上修补改造进行,也有相当部分是人民在进军途中一边行军一边施工的应急公路。之后,根据战备国防需要,依靠国家边防公路建设投资和“民工建勤”等方式,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较快,达到89万km,其中干线公路23.7万km,县乡公路58.6万km,企事业单位专用公路6.6万km。虽然公路等级普遍很低,但与当时国内汽车工业水平相比,特别是与缓慢的经济发展要求相比,总体上尚能适应。

2.2 1978~2020年的转型期

本文将公路运输现代化的转型期定义为:公路运输周转量和运距持续快速增长并最终达到公路运输现代化各个指标的过程。

(1)客运周转量分析。从1978~2007年,中国公路客运周转量从1978年的521.3亿人km,增加到2007年的11506.8亿人km。增长了21.1倍,远高于整个客运业的平均发展速度。现已稳居运输产业客运周转量的老大地位,在整个客运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

(2)货运周转量分析。公路的货运周转量从1978年的274.1亿吨km,增加到2007年的11354.7亿吨km,增长了40.4倍。虽然远远高于货运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但到2007年,公路货运周转量也就仅占整个行业货运总周转量的11%。

(3)平均运距分析。公路的客运平均运距从1978年的35km,增加到2007年的56km。货运平均运距从1978年的32km,增加到2007年的69km。分别增长了60%和115%。通过以上对公路运输现代化转型期几个重要指标的定量分析,我们将转型期分为三个阶段。

①初长期。这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较快,对公路运输的需求迅速增长,各种交通紧张问题凸现,交通运输系统内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突出的问题除了公路里程仍然不足以满足国民经济的增长需求之外,公路等级低、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所有这些造成了中国公路运输业转型的初长期发展缓慢。

②成长期。由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运输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竞争加剧,加速了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国家明确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③完善期。14490亿人km,公路货运周转量将达到10687亿吨km;到2021年,公路客运的年周转量将达到28313亿人km,公路货运周转量将达到15946亿吨km;这时的客运市场将进一步饱和,增长速度变慢,远景的市场容量已经基本上等于逻辑上界。

2.3本世纪中叶将实现公路运输高度现代化

到2021年,我国的公路客运和货运周转量几乎均达到上界,因此,从2021年到21世纪中叶,我国公路运输现代化水平将缓慢增长,到2050年将与那时的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3.公路发展的规律

3.1发展进程

前面已经将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大致分了三个阶段,也阐述了这三个阶段各自的特征,因此可以刻画出我国公路运输整个发展阶段的曲线。若将公路运输现代化的转型期作更细致的划分,可以看出在公路运输现代化转型阶段,表现出跟整个公路运输发展阶段的自相似性。自相似现象直观的表现为整个时间范围内的结构相似。

3.2发展规律

通过前面对我国的公路发展历史进程和所具备的特有转型期的特征描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公路运输发展规律。第一,公路规模初期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公路的人口密度的增长速度。第二,公路运输的发展一般总是要经历一个人口的增长速度或客货运强度的增长速度高于路网增长速度的阶段。第三,若公路运输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基本上就会缓慢增长;若滞后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就会“拖”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即公路现代化是没有止境的。

3.3公路发展的各阶段作用

第9篇

专业介绍: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属于社会学科范畴,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此学科主要是运用教育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投入和产出规律、教育事业的跨跃式发展中的管理规律的科学。

培养目标:

此学科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教育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知识扎实,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及各种研究方法和技术,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进行研究,身心健康,毕业后能够从事公共管理、教育行政或教育财政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在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的事业单位等从事学校、政府微观和宏观教育管理以及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相关职位:

教务管理员,教育中心需求分析师,培训机构运营员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一、经济转型环境中的农村生态旅游模式前景展望

农村生态旅游模式能够将其社会经济价值发挥出来。农村生态旅游是人们度假、旅游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农村生态旅游需要建立专业的旅游人才队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对购物、娱乐、吃、住、行、旅游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具有十分高的要求。所以在经济转型时期,要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转型进行深化,就需要对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具有许多积极的作用,能够使得农村财政收入增加、让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对旅游模式进行创新实现多样化、对农村旅游产品进行丰富,这都充分体现了农村生态旅游的经济社会价值。

目前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的旅游业中心就在于结合农家旅游和村中现有资源。重点建设了100孔砖混结构陕北风情窑洞农家小院,发展5家农家特色餐饮饭店,采用新型建设材料新建集“十室两栏”为一体的多功能培训中心1400平米,新增入股分红收益将覆盖全体村民。拆除窑洞前十处院落,涉及13户村民,宅基地面积4275平米,房屋面积1577平米,建设打造农家风情酒吧一条街。配套文化广场、农村大戏台、垂钓园、5D防空洞影院,停车场、马车公交等设施,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接待功能。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的这些措施都使得其更加吸引游客,更好地进行农村生态旅游建设。

二、农村生态旅游模式具体实施路径

(一)根据生态环境发展规律进行运营管理

在经济转型时期,需要在重视农村旅游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农村生态旅游模式,以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准对运营管理进行加强。在稳定性较强、长期时间内形成的整体系统就是生态环境,正态环境能够保障、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实施农村生态旅游环境模式时,需要对生态环境的自我内在修复能力、自然恢复能力以及实际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尽量以当地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为准,使得游客服务配套、游客接待能力设计、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与其保持一致。在对当地生态特征和独特自然风光进行开发时,需要保证其在生态环境实际承受能力范围内,从而不仅能够促进生态环境良性保护的实现,还能对旅游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就在自身生态环境承受范围内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十三号村一直不断地完善着旅游相关基础设施,拓展旅游休闲功能,延伸旅游要素链条,将一季游向“春看绿、夏赏花、秋摘果、冬滑雪”四季游发展。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在两年前,基础落后、产业空白、村貌破旧、断垣残壁随处可见,如今已经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容貌整洁、设施完善、旅游兴盛的美丽乡村,在2016年十三号村被列为河北省100个美丽乡村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河北尚义县十三号的旅游经济建设方针使其实现了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旅游发展

国家出台关于农村生态旅游的措施,才能将农村生态旅游进行充分的发挥,从而升级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许多地区,当地的财政经济支柱都是农村生态旅游业,农村生态旅游业具有十分大的优势和潜力。但是,部分地区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对自身的生态环境丝毫不进行考虑,到这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推动经济转型的旗号,一味地大力扩大发展农村旅游,这种行为破坏了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此,国家需要采取措施,出台相关规定,使得执法、立法力度得到加强,结合当前农村生态旅游的不足,对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进行制定和完善,从而制约、引导、规范生态旅游。

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就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业升级转型,推进休闲、有机、科技、园区、集约、高效的农业建设,实现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成为京津地区无公害节水蔬菜、优质杂粮杂豆、脱毒马铃薯等农副产品主要供应基地。除此之外,结合村情实际,充分发挥地处草原天路西线节点,紧傍大青山区位优势,全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

三、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综述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逐渐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就必须推进企业信息化。本文回顾了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企业信息化评价及企业信息化风险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国内外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诺兰(Nolan)水平理论。1973年,Nolan水平理论立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将企业IT应用划分为4个水平: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组织IT吸收过程的扩展IT水平理论[2]。

(二)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个指标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测度IT成熟度的9个指标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将IT在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作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成熟情况的衡量指标,建立了含有20个问题的指标体系[5]。

(三)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统收益来源于5个方面,分别是战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与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鉴别出信息系统绩效的重要影响维[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国内学者借鉴诺兰阶段模型中的阶段概念和衡量指标,如马芝蓓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9]。郭讯华博士对中国企业网络时代总体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分析。

(二)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2年出台《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方案》,该套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倪明 等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部门间资源分配的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司林胜 等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研究

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防范两个方面。关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巫江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战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来自软件开发商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员工的风险3个方面。王黎虹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企业文化风险、信息人才资源规划风险、学习借鉴能力的风险、企业组织结构风险、制度风险、人员培训风险、企业领导的认知风险、基础管理风险等方面。彭建华对ERP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ER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陈亮、王燕提出,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为:认真做好情报搜集工作及选择软件开发商、积极加强政府工作职能、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

第12篇

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研讨班经过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班了。这期研讨班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四次全委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会议精神,认真学习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国家旅游产业政策,正确分析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化旅游产业意识,提高领导旅游经济发展能力,以全面提升我市旅游经济规模、效益,实现全市旅游业的新跨越。市委、市政府对办好研讨班十分重视。市委副书记、市长同志还要做重要讲话。下面,我着重就如何办好研讨班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在研讨时参考。

一、充分认识举办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研讨班的重要意义

是一个旅游城市。旅游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六大重点”之一。市委八届四次全委会、全市经济工作会和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会议,对繁荣旅游服务业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安排。当前,在全市上下按照市委部署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举办这次研讨班意义重大。

首先,是落实市委实现旅游经济新跨跃的重大举措。全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今年要在繁荣旅游服务业上取得新进展,高起点修编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精品旅游服务业设施,努力推动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旅游大项目策划和旅游宣传促销,积极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培植旅游主导产业,以营造,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筑大产业,积极为提高全市经济运行质量服务。实现市委的这一目标要求,关键要靠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真抓实干。举办这次研讨班,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各级对发展旅游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促使大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把握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开启新思路,谋划新举措,抢抓机遇,加快旅游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第二,是提高各级干部领导旅游经济发展能力的实际步骤。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当前,我市旅游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压力。要加快全市旅游经济发展,迫切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强化发展意识,提高领导能力,取得工作实效。近年来,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专题研讨班,通过集中学习研讨,提出新措施、新办法,破解改革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来推动工作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实践证明,这是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有效形式。市委举办这次旅游经济研讨班,就是要帮助广大干部正确认识和把握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分析国内国际旅游经济发展形势,增强工作实效性,提高领导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能力。

第三,也是加快旅游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是一个最富有活力和带动力的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直接推动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我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要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保持经济繁荣,城市优美,秩序良好,社会和谐。发展旅游经济,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扩大市场需求,改善投资环境,丰富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家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参加这次旅游经济发展研讨班,作为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高才干的好机会,作为改进工作、加快发展的新起点,潜心学习,认真研讨,取得很好的预期效果。

二、把握重点,增强研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关联度高、辐射面广、产业链长。这次研讨班时间虽然不长,但内容比较丰富,针对性和实效性比较强。大家要紧密联系实际,把握重点,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务求取得实效。要着重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研讨:

1、要围绕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展开研讨。认为,事物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旅游经济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具体范畴,也必然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只有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并按照规律的要求去办,才能趋利避害,旅游经济才能得到好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必须首先认识和把握好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通过研讨,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认识上要有新的提高,观念上要有新的突破,工作自觉性和实效性上要有新的变化。

2、要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展开研讨。我市旅游资源门类多、规模较大、质量优良,旅游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但与市委要求,与旅游先进市相比,在收入水平、外向比重、质量效益上差距还比较大。差距是问题,差距也是潜力。研讨中要围绕市委部署要求,立足现状展开研究,分析优势,找出差距,完善措施,谋划新思路,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力度,实现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跨跃。

3、要围绕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和建立完善旅游经济发展新机制展开研讨。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培植旅游主导产业,迫切需要建立完善适应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机制。研讨中,要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党委政府强力推动与加快市场化相结合”指导思想,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规范完善政府主导、行业主管、企业主营、媒体主销的管理模式上,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力求通过研讨,构建加快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良好机制,开创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聚精会神搞好研讨

这期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研讨班,在内容安排上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时间在安排上也比较紧凑,应当说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比较强。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专下心来,聚精会神地搞好研讨。

要端正学习态度。市委、市政府对办好培训班非常重视。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和市旅游局为办好研讨班进行了精心准备。聘请了国内知名的高层次的专家教授作报告,请来省旅游局的领导作指示,还有外地先进单位来传经送宝,机会十分难得。组织大家到党校来进行专题研讨也非常不容易。希望要大家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自觉服从党校的管理,积极参加研讨班上的活动,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广泛讨论,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