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学札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是人生培养和发展的关键期,是走向独立和成熟、生理和心理相对不稳定的活跃期,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和兴趣意识。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以实现教学目的,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革成为必然趋势,也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导致了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低下,使初中语文教学陷入了困境。因此,本文致力于探讨研究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认为教学仅仅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缺乏教学策略的运用。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通过对知识点的多次简单重复,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的重复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是一味的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毫无教学创新性可言。以致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无精打采、毫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没有深刻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改进。
2.语文教学的内容陈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高科技媒介对广大初中生具有不可小觑的吸引力,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对语文的学习也有了自己新的理解和需求。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与社会脱节严重,只是单纯地继承传统,教师的教学策略也依然是跟随着课本的知识简单地教授。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新事物新知识的渴望与教师在教学中陈旧的课本内容与方法产生了严重的矛盾,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不能深刻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产生崇洋的倾向。
3.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当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仍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为主导,通过知识点的讲授、学生回答问题、布置和批改作业的方式进行传统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无疑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毫无主观能动性,无法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严重阻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了学习效率不高,以致于许多语文课堂中教师都在熬无用功,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只能遏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措施探讨
1.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更新教学观念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新课程的改革给教师的教学留出很大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教研工作要将教学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的重点,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在教学中反思,反复探讨最佳的教学目的、过程和方法,合理处理态度和情境等问题,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可以采取札记、行动研究、档案评价、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以充分提高教研工作的水平和教学的质量。教师的科研能力包括三个层次:①以基层教研小组为主的研究小组;②以骨干班级学员为主的研究小组;③以学科中心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因此,教师要在每学年初选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并定时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适应学生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和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进行启发性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由兴趣带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2.更新教学内容,重组任务教学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设计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科研团队应该积极到改革重点示范学习进行学习和考察,学习其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通过对新内容的讲授,能够激发学生什么样的兴趣和感悟。将教学内容上的丰富性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新课程理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过分强调输出的错误倾向,应当创设情境,循序渐进地规律培养语感,进而引出语文教学内容。语言学习是一个“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只有保证学生足够量的语言输入,输入大于输出,才能够高质量地输出语言。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型教学尝试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实践需要出发,兼收并蓄,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
3.运用不拘一格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无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规矩并不是指僵化的教学模式,而是要顺应客观的心理发展和教学规律。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大胆创新,充分增添趣味性,合理组合多种教学策略。例如合作式教学,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和合作完成学习目标。其次,教师要充分开展探究式教学,为学生设置相关的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可充分思考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教师都会根据教学计划、大纲制定详细、合理的课文授课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而对作文教学却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可操作性很差。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随心所欲,甚至应付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课文教学与考试分数关系明显,只要是平时教师讲到的内容,在考试中学生遇到会立竿见影,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因而教师把课文教学当作重中之重。而对于作文教学来说,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的素材,需要长时间的累积,而这些非一日或短期内能解决,学生的作文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而对于考试成绩来说,无论学生写的作文如何不好,也能得到一点分数,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作文阅卷主观随意性较大,同样水平的作文由于各种因素在分数上可能有较大的差距,增加了作文成绩的风险性,进一步消减了教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注重应试作文,忽视素质作文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应试作文的后果。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级别的考试,都会有规定的写作题目和写作要求,由于考试时间的有限性,大部分学生只能是根据写作要求,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乱凑字数,甚至虚构。因此,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学生写应试作文的方法上,推测写作内容,让学生下大功夫背诵各类应试范文。这些导致了初中学生写作言之无物,内容空洞,主题不明的文章越来越多。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具有相关性的作文或同一次考试中,有许多学生都用同一个例子:在来学校的路上遇到了要过马路的老奶奶,就帮忙带老奶奶过马路,然后耽误了时间,所以迟到或者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找不到爸爸妈妈的小孩子,就帮忙带小孩子去附近的警察局等等,很显然,这是教师事先训练的结果,一旦考试就能用上,反映不了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
3.学生写作态度存在问题
有很多学生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很痛苦的差事,其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碰到有写作文任务,就东拼西凑,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往往增大作文训练量,如,一周交一次作文,天天写日记,读书札记,每天的所见所闻等等,所以学生拼命的写、凑字数,写好后根本不作认真必要的修改,甚至有的学生急着翻看手头的一些《写作大全》之类的东西,寻找符合题目的作文,直接抄袭。
二、改善初中写作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好写作文就必须对写作产生兴趣和热情,而这种兴趣和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或是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来确定,或者不给学生主题,让学生自由进行创作,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在作文指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
2.及时修改,注重讲评
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及时修改、点评学生的作文,及时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在批改方法上,可以经常采用学生自我修改、学生互动批改、师生共同修改变,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学生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提高了写作水平。除此之外,在评语上,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习作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并且评语具有激励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让学生对批阅后作文进行再修改、再点评,让学生能欣然接受点评,写作的热情也会高涨。上点评课时,可让学生成为作文讲评课的主人,通过相互切磋、互动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表达能力。
3.注重作文基本功的训练,积累作文素材
由于写作固有的特征,要求提高作文质量,就必须在训练作文基本功上下功夫。“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为了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教师必须在平时加强指导和训练,例如,如何选材,如何分段,如何布局,如何使作文前后呼应,如何画龙点睛、耐人寻味,如何详写,如何略写等等。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范文为例,认真分析基本的写作套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比如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按时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摘抄、读书心得,分享一些经典的美文、片段等。
4.加强阅读,勤写多练
阅读是人类获取各种知识、了解各种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应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让学生从阅读中吸取营养,积累词汇,开拓视野,还能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律,解除作文难的顾虑。但课外阅读不能随意,毫无目的的进行,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目、可读篇目,较经典型的篇目,指导学生科学进行阅读,组织学生互动交流。教师应要求学生读写结合、勤写多练,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三、结束语
基于上述情况,我觉得依据“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初中语文分层次教学是必要的。
一、学生分层定级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读写听说四个方面制定出A、B、C三个学习能力等级的标准,通过观察测试,再确定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等级。每学期结束,再对照标准和测试情况,重新定级。
二、课内分层教学
教师的教案分层设计,教学目的和要求均有一定的梯度,对C级学生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侧重于A、B级学生。把“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和“个别分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体现分别施教、分层推进,使每级学生都能达到他实际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学习目标。这里我就作业和批改的三步分层做示例:
(一)步是分层布置。如C级学生只限于完成课文后的必做题,而A、B级学生则须完成选做题和补充的思考题。
( 二)步是帮扶作业。课堂上完成内容和数量相同的练习时,A、B级学生完成后,按分配的任务去检查、督促、辅导C级学生。
(三)是区别批改。作业批改侧重A、C级,抓两头促中间。对A级重批,对B级
重改,对部分C级学生采用面批。
三、课外分层指导
知识学习类的指导侧重于C级,语文活动类的指导侧重于A、B级。对C级学生的指导,突出“三抓”:一抓常规,培养学习习惯;二抓学法通过个别谈心、集中示范,指导学习方法;三抓“纠错”,对典型的错误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实际上,师生往往说的多,而“说”仅仅围绕狭隘的人文价值展开,并没有牢牢抓住言语技能展开真正的课堂对话,而最有质量的对话莫过于写。说的内容虽然通俗、生动,但由于缺乏缜密的思考和严谨的逻辑而存在一定程度的碎片化、随意性和无序性,隐形储备和外在输出之间的思维活动相对急促。而写的内容则会将隐形储备更好地激活,更有条理地输出来。如何加强“写”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写可分为大写和碎写。所谓的大写指整篇的写;碎写指融合与阅读课堂和其他语文活动之中,小规模、小片段、小话题、小目的地写。本文拟从碎写的角度略加阐述执行策略。
一、连词成段
连词成段指积累词汇时,创造言语环境,实战化体验因词生段的过程,强化对词汇的深度理解,筑牢言语技能的物质基础。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一些词语很有积累的价值,如高枕而卧、人声鼎沸、人迹罕至等。笔者要求学生至少用上这三个词语写一段有主题的文字。有的学生这样写到:
我家的后面也有一个园,不过,在这里倒不是人迹罕至,而时常是人声鼎沸:一端的加工车间里机器嘶嘶作响,六七个工人进进出出,吆五喝六的。唉,临近这个车间,老爸似乎很有神力,倒能高枕而卧。
这位同学恰当地使用了这三个词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他家的后园。自然,学生对于这三个词语的积累也就水到渠成。可见,词汇的积累拒绝死记硬背,必须创设全新的语境,用“碎写”将它们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意义,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其获得实践灵感。因此,必须要求初中学生延续使用小学练字本、造句本的习惯,确保语言积累的有效性。
二、捕捉成段
捕捉成段指阅读时,从文本中提炼出言语规范和技巧,形成若干技法生成点,再做第二次创造实践,以化为学生实际的技能。语文教材多有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处处都可以提炼出言语技法。从初中语文教材体系观察,七至九年级的文本难易程度成螺旋式布局,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而设定,所以,相应的技法的提炼能够且也要符合不同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经常做这样的生成,日积月累,便会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展趋势,即可取得以小换大、集腋成裘的良好效果。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不要把重点放在内容本身的解读上,而要特别关注技法方面,况且学生不从技法的层面研究何以选材、何以布局等,就不会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领悟文本意蕴之价值。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在引领学生提炼出技法点后务必即刻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比如鲁迅先生描写百草园这一部分有多种技法可以学习,“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里用极富层次的关联词连缀成段,既全景式的呈现百草园丰富的物象,又引出了重点内容,这样行文就详略相宜。再者这一段的写景极有顺序,从静到动,从低处到高处,从触觉、视觉到听觉,从一笔带过诸多事物到重点描述按斑蝥、拔何首乌、摘桑葚和覆盆子,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处处扣住“趣”字,表现出乐来。小小的片段,大大的技法,学生研究透彻之后着手写作,自然佳作便会新鲜出炉。
三、仿写成段
仿写成段指仿照原段的写法,另行选择素材,活用原段的结构、布局和具体的言语技法,甚至发扬原段的风格,即兴创作片段。初中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具有天然的创造力,我们只要给他们足够长的杠杆,他们就会翘起言语技能的大球。当然,仿写的例子要经典,每次仿写点宜少不宜多,一般以两三个言语技法点为宜。比如上段中的写百草园动植物的片段,只要学生能灵活安排写景顺序、突出重点景物、扣住文段中心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扎实演练。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脍炙人口,在一次主题式阅读中,笔者引导学生提炼出“颂”的写法(物――情;反复、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然后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写出片段练笔。请看下面的片段习作:
瀑布颂――啊,瀑布!你在宣泄怒吼/垂直飞下吞饮涧水/好似白龙在翻腾/啊,瀑布!千万个音乐家在奏乐/刚劲有力的鼓声/温婉轻柔的琴声……音符交织着/白色的幕布遮挡着你们的神秘/你载歌载舞/随你的歌声欢乐地律动/啊,瀑布!你就是这样雄壮,温柔!
这个片段突出了瀑布“雄壮”、“温柔”的特征,但没有突出“‘我’――情”,所以存在硬伤。这说明该学生没有完全将研读成果成功转化为言语技能,于是,在我的提示下,该生又做了修改:……音符交织着/唱出了生命的大合唱/啊,瀑布!你就是这样雄壮,温柔/我不得不载歌载舞/随你的歌声欢乐地律动/奔腾出我的瀑布!改作完全体现出了“情”,彰显了“我”的存在。这样就把仿写扎扎实实地落地生根。可见,“片段仿写属于‘微写作’,我们可以结合阅读课文的内容及特点,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之后随时进行,方便又快捷。”[1]除了以上常规碎写之外,其实还有评论成段(针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微型的评论式碎写,如赏析、感想)、考证成段(针对文本中的疑惑点展开考证、探究的研究式碎写)、随笔成段(随时捕捉并记录灵感、做读写札记)等。我们可以借助搭建交流平台、语文测评等手段达到碎写目标。“段”有本身相对完整的结构,有灵魂,自成一体;“篇”虽然具备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必须因段成篇。因此,碎写的意义不在于碎写,而在于着眼成篇的写,有了碎写的能力,便有了缀结成文的能力。我们感叹学生写不出好作文,然而“是我们的学生不会写作文吗?当然不是。不是输在战术上,而是输在战略上。正如兵法所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2]初中学生无法驾驭鸿篇巨著,却可以借力碎写,多快好省地增强言语表达和布局全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耿翠霞.仿写课文是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4,(10).
大学毕业可以“登堂” 不断进修才能“入室”
读大学时,许多同学夸我具备了“四个一” (即一张铁嘴,一口普通话,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的“登堂”讲课的本钱,我也自以为凭读大学的优秀成绩和工作能力,足以胜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心想,既能“登堂”上课,那么“入室”驾驭教学,得心应手讲授,又会难到哪里去呢?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中我碰了不少“壁”。
第一次上课,我相信凭自己的“功底”,有一册课本,一份教参,再加一部词典,就可以应付自如。因此我“超前备课”,把教案送老教师看。老教师风趣地说: “你改编教参可有点儿技巧。”一句话,说得我面红耳赤。轮到我作中心发言时,同组教师一下子提出一大串我难以回答的问题。这使我清醒了许多,一套语文教材其实就是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它不仅包含语文本身的丰富内容,还涉及社会和自然方面的多种知识。要真正“吃透”教材,不是大学读过十几门专业课程就可以奏效的。
上课,更是教师功底的亮相。课堂教学序而有变,学生常常节外生枝,质疑问难,甚至从我讲课的内容和表达中找漏洞,挑刺,有的还从课外书籍上找些生僻字来“考”我,常使我处于窘境。我只好宣布“围绕老师讲的思考”。而我的所谓“讲”,无非是传达教参。我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则昏昏欲睡。一次,我发现一个学生课本下压着一本书。收上来一看,原来是一本教学参考书,与我备课的教参同一版本。课后,这位学生对我说: “您讲的我全部知道,因为教参上都有;而我不懂的,您啥也没有讲。所以……”
最使我棘手的是我的教学效果怎么也赶不上老教师。尽管我挑灯夜战,俯首耕耘,却“收成”寥寥,特别是学习成绩原来整齐的班,一到我手里就两极分化。因而我只有发愁,希望奇迹出现,盼望有一天也能“多收三五斗”。
多次碰“壁”的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内涵。
“登堂”上课不易,“入室”传道授业解惑,再要有所创新,随心所欲不逾矩则更难了。苏霍姆林斯基说: “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一个素质不高或不全面的老师,是难以胜任教育工作的。
我决心锐意进取,刻苦自砺,把自我提高作为终身任务,并给自己订下了“情操高、知识厚、教风实、教艺精”的奋斗目标,在成师之路上求索。为此,我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不断加深、拓宽知识基础。治标,是结合日常教学需要,边教边学,学以致用。治本,是从提高自我语文修养的长远需要出发,系统、深入地学习各种专业课程,广泛汲取各种知识营养,为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备足“一桶水”。我先后几次教完中学全程,结合教学实际掌握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我把边教边学名之为滚雪球,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我还运用辐射法,即以教本为发射点,像蜜蜂采蜜一样,在知识和资料的花丛中,博采精华,消化吸收。那些年,我做的摘录笔记有几十本,读书卡片有几千张。为了掌握准确的普通话读音,我还背过字典。在学习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我阅读了大量政治、哲学、史地等方面的专著,并从几十种期刊中汲取新的知识和信息,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家”。
在不断进修提高中,我逐渐“富裕”起来。我提高了独立备课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熟悉了教学规律,逐步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我的教学工作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得到社会的赞誉。从“登堂”进而“入室”,为师路上,我迈出了艰难而欣慰的第一步。
三尺讲台是教师 最好的练功台
1963年,我曾上过一堂公开课,教的是冰心的《小橘灯》。为了这堂公开课,我反复钻研教材,从课的内容到教学语言,都作了仔细推敲。课前多次独自练习试讲,对细微处再做调整。讲课时,全力以赴,滔滔不绝;朗诵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板书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一切都“自我感觉良好”。可评课时,行家们却说:“课上得精彩则精彩矣,教者成了梅兰芳,可就是忘了学生,丢了语文。”这一堂“费力吃苦果”的公开课,使我回味良久,得益很多。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不仅要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更要研究和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就是说,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素质,更需要具备教学能力素质。这种能力素质,又只能在教学实践中锻炼。积几十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我感到:50平方米的课堂是教师自我提高的练功房,三尺讲台是教师最好的练功台,教育对象――学生则是最能促进自我提高的好助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自觉地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上磨炼,坚持不懈,乐此不疲。
“费力吃苦果”,使我懂得了讲台练功的价值,提高了讲台练功的兴趣。我在讲台上天天练口――锤炼准确而生动的教学语言;练手――锻炼科学而美观的板书;练情――培养热爱每一个学生的感情;练心――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课堂应变能力;练艺――提高教学艺术;练文――提高对文章的理解、感悟的能力,进而提高基础的学力和基本的教学能力。讲台练功是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教学机智多种素质的综合训练,是比任何学校都高明的“自我教育的学校”。在讲台上,我掌握着两本教材,一是课本,二是学生。学生在课堂里既是我的教育对象,也是我进修的“活”教材。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教学的量和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和设计教学程序;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精心挑选教学方法……我借助这部“活”教材,加深了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理解,更学到了书上没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为我后来完成十几部教育理论专著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编写教科书奠定了基础。
成熟的教师要在教学改革中修炼
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我的教学质量有了相应提高,终于也能多收了三五斗,自己也颇为沾沾自喜。后来,我们的校长对我说: “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能成为好教师,才可以成为教育家。”老校长的一番话,在我的为师路上树立了一个新的路标,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改中去。
多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多项改革,探索提高语文教学的新路。我常常同时在高、初中两年级搞试验。担任行政工作后,仍然在实验班执教,种“实验田”。改革,激发了我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使我逐步向“成熟型”教师转化。在改革试验中,我研究了中外教育家的大量著作,搜集了中外关于语文方面的资料。结合试验,我几乎是每个单元都写札记,又把这些札记理出诱导式教学法的二十二课型,概括出“引读十法”。我立足自己的教改实践,学习借鉴他人的教改经验,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性质、原则、教法等十几个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写成一部23万字的论集(与程良合作),还先后出版了15部专著,主编了供中学思维训练的专用教材《写作与辩证思维》,主持了十几个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还先后出版了三套经国家审定并列为一类教材的初中语文教材。在教学改革中,我不断地修炼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因而我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等,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这使我深深感到:教师的成熟的翅膀要在教学改革中去修炼,教学改革是我们教师奋飞的自由天空。
通过这样不懈的努力和不断自我超越,我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198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我特级教师称号,1988年又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模,199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评为江苏省首届名教师。我从自己的经历中体会到,为师之路可以有许多条,但都离不开甘愿吃苦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在教学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我坚持用“律”“挤”“拼”来要求自己:以明确而切实的目标“律己”;将会前、饭后、课余的时间“挤”出来读书;用“拼搏”的劲头搞教改。“有许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为成功的代价的”。虽然,我至今还说不上能在课堂里“随心所欲不逾矩”,但回视自己为师路上的一个个脚印,心里多少有几分慰藉。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呢?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创设符合文体,且和学生实际的教育情境。作为教师除了应该在知识储备、专业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做好准备外,在学生观方面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全有教师说了算。学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听从教师的安排,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难实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必须建立在以满足学生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探究活动。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实验,整理资料,做出解释或者得出结论,写成研究报告,展示和回报交流自己的成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的欲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现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以及对《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的认识,谈点本人的做法和体会。
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需要语文教师有较多的时间用在课前准备上,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常记教学札记,记录有关学生课堂内外的点点滴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多方查找资料、备课、写教案等。选择常规教学手段或者现代声像工具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应付,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效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要让讲台不再成为教师的专用之地。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激扬文字,学生亦可以在讲台上慷慨陈词;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板书解题思路,学生也可以演示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在讲台上介绍名人佳作,学生亦可以上台朗诵自己的得意之作……。总之,我们希望见到更多的学生能打破“师道尊严”,勇敢地登上“神圣”的讲台,教师走进学生中,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引领学生练习,让课堂气氛“活”起来,形成师生的互动,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多元化,达到殊途同归,“条条道路通罗马”之目的。
引领学生练习巩固和自觉实践
新课标示实施之后,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重视语文实践性环节,要求做好内外沟通,真正实践“大语文”的理念,语文课教学更强调生活化、现实化、实践化。语文教学中“知识扩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一座古老的石拱桥,让学生搜集石拱桥的造型图片资料,进行观察、比较,使学生加深对中国石拱桥的认识。通过直观的物体观察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先放一段效果音响,请同学描述一下画面:比如阴云密布,狂风大作,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声,鸡鸭乱叫声等。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风雨来临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因为什么变化引起雨的到来?回答是云的到来,引起天气变化,所以说云能暗示天气变化。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分组利用早晨和中午放学时间观察云的形态变化,推断天气情况,模拟天气预报,搜集整理看云识天气的民间谚语,验证天气变化等。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拓展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引领学生练习巩固和自觉实践。
开展积极的师生“双向互动”
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并不是谈一谈,讲一讲,或者通过多媒体手段极其学生的感官兴趣;而是要求做到: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主动积极地回应,并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是语文课堂上能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我在上《天净沙.秋思》一文时,以背诵古诗导入,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游子思归图”的绝唱为什么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和较高的艺术效果?接着在大屏幕上打出《天净沙.秋思》全文,配以哀转、凄婉的曲子,让同学们感受鉴赏、体悟、朗诵,渐渐地把同学们带入问题的情境之中,然后再探究文本的内涵。在屏幕上打出如下问题,让同学们思考、探究: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地怎样的心情?(供选择答案:夕阳西下,天空渐暗,乌鸦归巢,人困马乏,游子身在异域他乡,居无定所,心情茫然,肝肠寸断的痛苦之情)
(2)“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供选择答案:其一是温暖的色调,反衬出身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其二是冷色调,表现出游子孤苦伶仃和内心的孤独无助)
(3)最后一句可否去掉“断肠”两字?有什么不同?(供选择答案:断肠一词形容游子“伤心欲绝”、“肝肠寸断”。用此贴切、恰到好处,不可以删掉。)
(4)试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供参考答案:如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应,景色与情思相融等)(5)进口原作,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近两天不坐着留下的艺术空白。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诱发下,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言。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群体思维十分活跃,在轻松愉快的课堂讨论中解决了问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养成了自主参与解决课堂问题的习惯,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趣味性
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性格等。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意志是支撑学习知识的强大力量。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兴趣就是不断学习的源泉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笔者尤其主张语文课实践“情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一个语文教师要充分融身于课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声情并茂地讲解,语重心长地引导,引人入胜地设疑,慷慨激昂地演讲,形成教师的个人魅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地敬佩,并将学生带进课堂情境之中。既可以采取实体情景:如参观现场、观摩实物等,也可以采取模象情境:如模型、展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如设计问题、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言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地学习,逐渐地树立起“主角”意识,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空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或者在讲授中要充分考虑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空间,切不可越俎代庖,切不可因主观意志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启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求之心,特别要注重情景教学,比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辩论、比赛、分角色对话(演唱)等,都能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语文活动课中的小记者采访、错别字医生、社会现象评论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生动活泼的教法,做到上课开头新颖别致,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味无穷,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
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毫无疑问,教师应该为学生解决疑难,学生应该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但是,学生信任老师,尊重知识,不等于迷信书本和权威,人云亦云地跟着老师转。况且师生之间的思维及其方式总是存在差异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在课堂上常常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讨论,使他们萌生提问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并交给他们方法,掌握技巧,逐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好学善思,质疑问难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敢于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要创造学生的选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