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育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探求真知的研究动因,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重要前提
是出于个人得失的功利目的研究,还是为探索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发展研究,这是研究者首先要面对与回答的问题,也是研究者教育学术道德的分水岭。张志公先生之所以执着于传统语文教育研究,主要是由于在他看来这一研究有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等多方面功能。
张志公先生在《我和传统语文教育研究》《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等文中具体阐述了自己研究这一问题的动因。首先,是由于语文学科所独具的民族传统文化之特征。任何一种语言既是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的最主要载体,又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之中,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往往在其语言中有着充分的表达、传承与沉淀,这些表达、传承与沉淀就使得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传承性。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语文是个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而且还受这个民族文化传统及心理的影响。”[2]语文课程要提高科学性,就不能不考虑民族文化特征,就不能不考虑其内含的文化特性。正因如此,张志公先生才十分关注传统语文教育,并试图从民族文化传承、心理特征与语言文字特点等诸多方面探求语文教育的独有规律与方法,为当代语文教育改革服务。其次,是由于语文课程一些基本构成要素所存在着的必然历史传承。我们知道,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体系、学科设置、教材编写等基本要素始于20世纪初叶,即从1904年“癸卯学制”后才逐步出现。语文学科由于其鲜明的民族性而无法从国外引入,只能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设立。正是出于对我国教育历史变革的认识,张志公先生在考查了我国中小学各科教育历史流变后指出,在废科举、兴学堂之初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像博物、物理、化学、算学这些课程,都可以直接照搬外国的教材,甚至连历史、地理也可以部分搬用。只有一科没法照搬,连部分搬用都不可能,这就是语文,当时称‘国文’。”[3]显然,无法从国外引进的语文课程只能从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育中继承经验、总结规律、提炼方法、促进发展。最后,是由于传统语文课程中包含着许多可供今天借鉴的经验。为推动社会变革、文化革命、科技普及,众多仁人志士在“打倒孔家店”的历史潮流中,对包括传统文化与教育在内的古代意识形态采取了一概否定态度,客观存在着把“孩子和污水一起倒掉”的倾向。因此,在基本完成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后,对有识之士来说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辩证对待、理性选择的问题,在语文课程中也存在着一个如何正确对待源远流长古代语文教育遗产的问题。张志公先生指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在许多方面都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当然不可能都是精华,然而也绝不可能都是糟粕。如果都是糟粕,何来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亦然。”[4]正是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张志公先生为正本清源、积极汲取古代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与成功经验,以披沙拣金的执着精神对传统语文教育特别是传统蒙学蒙书进行系统具体研究,从中提取了一些值得今天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
为探求传统语文教育中可供今天学习的宝贵经验而研究,是张志公先生研究这一问题的真正动因。这一着眼于推动语文课程发展提高而不是为显示学识,或只为谋求名利的研究动机,决定了他能如实、辩证、持久地进行研究,也确保了研究的质量与水平。
二、铢积寸累的研究积淀,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重要基础
张志公先生认为,研究传统语文教育“资料是一个困难问题”,因为“研究性的资料有一点,不多;而历代藏书者和书商对蒙书都不重视,所以保存下来的很少,并且很难搜求”[5]。虽所存资料不多、搜寻不易,但从《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众多的对古代语文教育文献的系列陈述、大量引用及该书所附“参考引用书目”与“蒙学书目稿”等来看,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史料搜集整理中不是花费了一些气力,而是下了很大气力,才拥有了众多的一手资料。譬如对我国流传时间最久且一直流传下来的识字教材《急就篇》及以此为借鉴而编出的历代蒙书,他就从最早《汉书・艺文志》所载史游之《急就章》查证到《隋书・经籍志》所载崔浩之《急就章二卷》,再从《急就章二卷》考证到《旧唐书》所载颜之推之《急就章注一卷》,又进而考证到欧阳修之《州名急就章》、王应麟之《姓氏急就篇》等,其搜集之不易、收录之完备、考证之详备,可谓世不多见。再如他对蒙书《千字文》及其种种续编、改编本的搜集与考证,也是极为周详备至的――不仅有历朝历代用汉字编写出的《千字文》,且有汉字(语)与梵语、与蒙语对照编写出的《梵语千字文》《蒙汉千字文》等。因此,无论从以上两例简单列举中,还是从他对《百家姓》《兔园册》《咏史诗》等诸多蒙书的详尽考证中,都可看出他对这些极为难得的语文史料的苦苦搜集与不懈整理。这一铢积寸累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如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确实是万难完成的。
三、诚实严谨的研究态度,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重要条件
张志公先生传统语文教育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传统语文教学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之中。由于《初探》资料翔实、论述深刻、阐述科学而受到广泛好评,并分别在1964年和1980年再版。虽《初探》取得了突出成就并获得了良好学术声誉,但他并不自满,而是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地继续对传统语文课程进行持久深入研究,并在1992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初探》修订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把《传统语文教学初探》与《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在研究经过、研究资料、内容观点与方法论述加以对比,我们就可发现张志公先生诚实的人品、严谨的学风、谦逊的态度。
一是持续深化研究,不断创新。每个人在研究中,根据对研究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所获取资料数量的不断增多,自然就会有新发现、新结论,张志公先生也是这样。他在对古代语文课程的长期研究中,随着资料的增多、认识的深化,自然会有新发现与新结论。因此在从《初探》到《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他力求“适当增多点‘论’,使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明朗一些”;而且在“‘论’之中,把作者个人现在认为以前的说法不妥当的地方改一改,没说到的地方补充补充,――其中也包括吸取别人的意见”。[6]具体对比两书的内容,我们可看出他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对《初探》所做的“改一改”“补充补充”,绝不只是对原书中部分词句、衔接过渡等细枝末节方面的小修小补,而是涉及重要观点的转变、主要内容的提升和对语文课程的深刻启迪等多方面。这既显示出张志公先生对所研究对象的执着,也显示出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深化。
二是对研究过程与结果的如实叙述、客观交代。他在叙述那些“很难搜求”到的古代语文教育史料之来源时说:“恰巧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点便利。有一段时间我曾有志于研究汉语史。为此,需要搜罗几个方面的资料。蒙书是其中之一,因为历代蒙书的编法很能反映汉语的某些特点。这样我曾在十来年的时间里,陆陆续续搜罗到一批过去的童蒙读本,这给我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工作带来了便利条件。”[7]这一说明,就表明难以搜集到的蒙书不是自己去刻意搜寻的,而是在研究汉语史时“顺手”搜集积累的。这一诚实说明,使我们看到了他诚实的人品与高尚的学术品格。再如,由于古代语文教育史料常散见于众多古籍典章之中,再加之数量众多,搜集时就难免有所遗漏。对此而造成的瑕疵,他既不讳言更不饰过,而是只要发现有所遗漏就及时加以考证和及时补充。如在1978年版的《初探》“重版题记”中,他说道:“《初探》在资料方面有遗漏。比较重要的一项是,《文渊阁书目》里列有六七十种蒙书,而《蒙学书目稿》全部漏载了。”对此较大遗漏,他筹划在“等全书修订的时候再认真考察一番,补进《蒙学书目稿》里去”[8]。同时,他在《初探》基础上修正出版的《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对新发现的蒙书(如“对相四言”等)及遗漏掉的《碎金》等蒙书都一一予以及时说明。
张志公先生严谨的研究态度与诚实的学术品德,无疑对进行教育研究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对传统语文课程与教材的研究,从研究动机、态度、过程到结果,时时处处体现出他忠于真理、探求真知、服务现实的良好学术道德。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庄文中.博采兼中外精研析古今――张志公先生的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语文教育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2(9).
[2][3][4][7][8]张志公.张志公文集(四)[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237,236,254-255,15-16,237.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途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89-01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老师在授课时,也只是简单地讲解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致使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加强语文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发现语文教学资源中的乐趣。
一、当前语文教学现状
(1)与实际生活脱离。语文因其内容丰富、内涵广泛,本应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但有的学生却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学习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语文好坏的唯一尺度,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忽视了语文自身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有的学校教育改革不彻底。一方面,随着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有效策略,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有的老师还会固守传统教学方式,致使新的教学方式难以开展和推广,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新的教学方式得不到有效贯彻和落实。虽然在改革初期教学质量也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改革的脚步变得滞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成果不明显。
二、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注重阅读,培养思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些学生知识水平偏低,大量的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增加阅读面,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情感和事件。阅读又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这是语文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步骤。书本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总结,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会感受不同生活的体验。经大量的阅读后,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就可以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不断联系在一起。老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然后提出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与生活联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量的阅读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有的学生对于所阅读的知识只是浅层次理解,没有深刻的体会。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体会书本知识的丰富多彩。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要主动走出书本的束缚,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应该学会发散思维,灵活巧妙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更要充分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将语文教育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生活化中,老师扮演重要角色。小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对于学习方法没有完全掌握,也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学习体系。因此,需要老师发挥好领路人的作用。在教学中不断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语文思维,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语文的奥秘,体验语文带来的乐趣。
(4)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生语文生活化学习中,学生家长也发挥着一定作用。家长在生活中要抓住学生学习语文的时机,构建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将所遇到的事物与语文联系到一起,加深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在生活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家长在与学生逛商场时,让学生对看到的商品进行描述。这样,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影响
(1)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如果将语文知识仅限于几本教材中,难以达到学习要求,也会使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而单纯的课堂情境教学,又难以满足语文学科内容丰富的要求。所以,语文生活化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到一起,拉近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拓宽学习渠道。单纯课本知识的学习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只有浅显的认知,没有深刻的体验,而将教育生活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两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渠道,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多元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
(3)培养多角度思维。相对生活化的知识而言,课本上的知识比较死板,束缚住了学生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会使有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思维都比较呆板,没有个性活力。而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不同于书本又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一旦个性鲜明的思维方式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四、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今后的学习起关键性作用。所以,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头,要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只有在生活的理解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的感悟,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原则;有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259-01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工作者,要把阅读教学方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开展有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不断优化阅读课堂,增加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了解阅读文章的整体思想主旨,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1 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识字能力以及主动性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视野被局限于教材上,导致学生的认识能力较差。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宝库,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有助于提高鉴赏能力。有效的、广泛的阅读能够引领学生跟随着作者的笔调去畅游、去体会自己视野意外的世界,能够将学生在阅读中去了解自己不熟悉的事物等。阅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去对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句子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文本价值的体现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原则
2.1 自主原则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从而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均能在原有基础上增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而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出评判,通过自主学习达成有效阅读教学的目标,个别不会的由教师指导,所有作业当堂完成,课后不留作业。充分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从而解放教师的“教”,解决传统教学中后进生面积大,学生负担重,教学效率低的痼疾。
2.2 对话原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教科书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编者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的课堂既应有深沉的静思,也应有热烈的讨论。对话应以问题为中心,问题是对话的基础,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究欲。
2.3 读写原则
多年来,语文语阅读教学通常是“为读而读”,相当部分教师的潜意识里,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读懂课文,教大家理解文章内容,即关注文章“写什么”,却很少关注“怎么写”,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进,一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表达形式的关注达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几乎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关注,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文章“怎么写”,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文章线索、文章结构等表达形式。因此,阅读教学不仅仅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促进书面表达,也要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3 小学语文教育中有效阅读措施
3.1 优化阅读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做足功课,亲自研究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每堂课的重、难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和个性,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真正明确好阅读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下,才能有目标有动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学习《赵州桥》时,对于基本的词语和理解为什么赵州桥非常雄伟、坚固和美观设置教学目标,在课堂环节中,先进行提问在进行授课,使老师与同学们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3.2 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教学时,需要有充足的教学环境,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占据小学语文课堂的主导地位,无法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无法考虑班级的每位学生,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自己去阅读和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时,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各种颜色的彩纸、胶带、木板、彩笔还有小刀,在课堂上自己动手画出或者制作出自己眼中的秋画。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各种各样的秋天的图画,如黄色树叶图、玉米图等。
3.3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在每周的语文课程中,选出一节设为阅读课,让学生能够有统一的独立时间进行自由的阅读,同时,在阅读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阅读经验,这样,学生就会被他人所阅读的书籍内容所吸引,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建立阅读角,将不同的书籍放在阅读角中供学生阅读,以使课外读物做到共享,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类型的书籍,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教学的顺利推进。
3.4 教授学生阅读方法
由浅入深,分层阅读,和其他内容的学习一样,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培养自身阅读能力。在进行阅读时,由于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前者的阅读过程可以分为这三层:读准、读通、读懂;后者的阅读过程可以分为“读通、读懂、赏析”三个层次。教师在教授学生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为文章划分层次,最后进行赏析,这样就能做到高效阅读,把握文章要点;由内而外,延伸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拓展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单单靠教材内的阅读内容为学生锻炼阅读能力是不够的,所以,教师要教授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3.5 合理使用多媒体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多媒体授课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优势,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从而使授课内容变得栩栩如生,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小学生本身比较喜欢活跃的、动态的画面,所以这种模式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在学习《鸟的天堂》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动态图画和鸟类生态环境图,并且给学生们配以轻松的音乐,使学生们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去学习本课的内容。
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阅读教学,依据自主原则、对话原则、读写原则,通过优化阅读教学目标、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授学生阅读方法、合理使用多媒体等措施,进行有效阅读,从而真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使小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育;困境;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20-1.5
高校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文化品质与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与学生将来的职业综合素质息息相关,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课时是少之又少;在教学实践中,亦呈现出学校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低、老师教学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的尴尬局面,以至于长期以来都未能在实践中彰显其作用。高校语文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外部环境和高校语文教育自身进行解析,以期探究出对症下药的良方,从而切实改变高校语文教育目前的低迷现状,并以此促进整个高校教育改革的良性发展。
一、 高校语文教育面临困境的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我国对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误差影响了高校语文教育发展。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认识偏差影响高校语文教育发展。社会对高校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当前企业所迫切需要的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认为能够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这类人才的教育就是成功的高校教育。高校面临的就业压力影响高校语文教育发展。受前两者因素影响,教育界和各高校普遍“以就业为导向”来定位高校教育。
高校语文教育自身存在问题分析。高校语文教学缺乏理论引导,教学目标不明确。受大环境影响,高校语文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定位不明确,处于可开可不开的境地,这极大挫伤了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目前我国高校语文课程教学研究严重滞后于教学实践需求。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引导,高校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仍处于摸索阶段。教材编写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高校教育为学生就业做知识技能的储存准备,其课程设计必然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与就业领域。教学模式僵化,没有形成与学生专业相匹配的特色教学。目前高校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仍以知识教学为本,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内化过程。考评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教学机制和评估体系。目前大多数高校语文考试基本上是沿袭传统的考评方式:期末一套笔试试卷,平时成绩则是象征性地写几篇短文。而且还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
二、高校语文教育改革对策研究
转变高校教育思想理念,充分认识高校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语文能力是“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向“综合型素质”的转变。教育方向发生了改变,如果课程教学改革仅从教学内容及方法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准确把握语文教学方向。目标即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行动才会有明确的方向。语文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达到所要的预期的结果。明确语文教育目标,就为高校语文教材的编写、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语文教学评价准则的制定和语文教学效果的检验提供了方向。
注重显性和隐性课程建设,构建具有院本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首先,注重显性课程建设。语文作为高校体系里的文化基础课来开设,教学设计就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发展及将来的就业需要。其次,注重隐性课程建设。这里的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正规课程而言的,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校园文化建设旨在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一方面学校要注重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的更新和增加,要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各类竞赛,营造生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改革考核方式,构建适应高校教育的语文教育评价体系。停留在书本知识检测的传统高校语文教育评价显然不合时宜,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达到高校语文教学目标、落实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保证。
首先,语文能力评价要注重全面性。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流的方式、合作意识等各方面因素,强调评价的整体性情境,注重动态监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和全体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状况。其次,语文能力评价要注重发展性。评价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与他人比较的等级分数,而是要更多地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这就要求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又要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第三,语文教育评价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指的是学生能通过评价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和所取得的成绩,并学会自我评价,进而自觉修正学习计划,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后续学习的效率,从而达到教育目标的培养要求。
总之,高校语文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专业学科课程无可替代的优势。但高校语文教育要想走出困境,首先是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领导要改变对高校教育及其培养人才规格的认识,要将语文教育视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将其视为学生形成复合知识的关键,只有统一认识,才能找准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其次是从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入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使命,促进学养成生交流表达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的和发展,帮助学生正确地实现职业发展为目标,高校语文教育改革才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凯.高等院校语文教学的问题、归因及对策[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蔡敏.美国高校教学评价改革及启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在信息时代,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作为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对大学生的影响与日俱增。大学语文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养成、社会人格的塑造与超越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客观面对网络舆情现状,提升大学语文教育水平,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正确认知网络舆情、客观认识社会、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关键词】
大学语文;网络舆情;认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网民的数量不断扩大,在社会层面,网络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舆论监督、意愿表达的重要形式。当前,我国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民众对公共问题、社会管理者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不再高度一致,在特定的社会空间内,民众的意见通过网络汇集,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而不断生成变化,形成了网络舆情。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处在网络舆情中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对外界充满了热情与活力,并且几乎个个都是网民。是否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影响着人的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应当积极发挥教化熏陶作用,主动承担以德树人、教育引导责任。
1.客观认识大学语文教育面对的网络舆情背景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高等院校各个专业都应该开设,是必修课之一。大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目,其教育作用不可估量,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无可替代[1]。但是,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大学语文教育面对的网络舆情呈现出涌现快、能量大、影响深的新状况。
(1)负面网络舆情不时涌现。在一些时段,负面网络舆情频发,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团结与和谐持续发展,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造成冲击,甚至导致个别大学生对大学语文教育倡导的主流价值理念产生动摇。
(2)网络舆情的能量较大。网络具有快捷、匿名等特点,一些抱有特定目的的群体,比较容易在网络上召集大量网民,集聚一定规模的具有明显指向性和倾向性的所谓民意,对特定的社会组织或个人进行攻击,大学生群体往往容易受到这些舆情的左右。大学语文课堂教育授课时间有限,教师精心备课授课、费尽心血,才有可能通过优秀的文化和文学精品,使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可是,网络的渗透无处不在,大学生上网时间远远超出大学语文课堂学习时间,网络的负面力量往往将大学语文的教育成果轻松摧毁。
(3)亟需对网络舆情进行管理和引导。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变化深刻,高校教育也受到较大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等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在网络中发酵,这些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严重的干扰。因此,有必要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网络舆情,打造一个积极健康的舆情环境。
2.提升大学生语文素养,深入解构网络舆情
目前,虽然普通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是,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却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亟待提升[2]。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解构网络舆情,对社会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能够促进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养成、社会人格的塑造与超越人格的形成。
(1)提升语文思维素养,认清网络舆情的内涵。一是网络舆情的主体———有特定利益诉求的网民,二是网络舆情的客体———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三是网络舆情的载体———较为自由的表达空间。
(2)提升语文认识素养,认清网络舆情的产生环境。网络舆情不再局限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已经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信息的传播空间进一步延展。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中心话语权进一步消解,个人表达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释放,大学生已经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要求主动发表言论,较为自由地意见、评判时事和传播观点[3]。
3.提升大学生的判断能力,有效引导对网络舆情的认知
网络舆情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4]。作为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有时看问题的角度不够全面,有发表过激言论的可能,而网络舆情的特点是形成迅速,传播面广,如果大学生的判断能力不强,对网络舆情认知不准确,草率盲目地附和网络舆情、甚至对负面网络舆情推波助澜,可能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所以,要通过大学语文教育,主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引导。
(1)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指导人的行动,文学净化人的思想。”大学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传播、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讲正气、讲节操、讲荣辱、讲民本思想,从而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感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减少负面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
(2)大学语文拓宽学生视野,改善学生思维品格。大学生通过对文学精品多角度的认知,可以形成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就会少一点迷信,看问题就会更全面,就会多一些独立思考,从而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舆论事件一旦产生,不是盲从,而是进行理性分析和辩证思考。
4.提升大学语文教育水平,服务网络舆情建设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置教育教学专题,遴选古今中外优秀名篇,通过引导大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研读,激发年轻学子潜藏在心中的真善美,接续数千年的优良传统、优良习俗、优良作风,培植起坚实的核心文化和灵魂,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坚决抵制现实社会中种种不良现象的诱惑,抵御道德领域出现的个别沦丧堕落现象,真正成长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代公民[5]。
(1)实施大学语文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促进高校整合网络舆情建设资源。打破大学生对于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分割思维,坚持以整合视角贯穿网络舆情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强调以优势视角看待网络舆情的生成发展,积极促进网络舆情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社会主流价值的宣传、舆论监督等方面,尽量弱化、消除网络舆情中的情绪宣泄、造谣中伤等负面功能。在网络舆情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与趋势,统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念,对各种分散、孤立、抵牾的舆论价值力量进行有效的整合,要体现在政治、文化、理论的自觉上。要注重大学语文教育的效果,运用文化规律和文化惯性,把握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特性,关照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伦理和公共精神,注重社会价值目标的建设,注重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提供保障。
(2)实施大学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舆情建设。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舆情正确认知,与整个社会密不可分,课堂讲授不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唯一途径,大学生只凭课堂上掌握的书本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参与网络舆情建设的诉求,必须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留心观察,积极参与网络舆情建设。可以组织收看电视新闻,洞悉时事要闻、国际风云,培养全面、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或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舆情正能量的传播,如“待用快餐”活动,请环卫工人喝口热茶、吃碗热饭的呼声络绎不绝;“微笑挑战”点名游戏,“用微笑感恩身边所有人”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各种微笑照片疯传网络,传递快乐正能量。
5.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影响着人的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正确认知网络舆情,以及自我人格的养成、社会人格的塑造与超越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观面对网络舆情现状,提升大学语文教育水平,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正确认知网络舆情、客观认识社会、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作者:孙玉敏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文放.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与话语更新[J].文艺理论研究.上海:2014,10:161-169.
[2]唐景莉.大学语文:重在语文素养的培育———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N].中国教育报.北京,2013,11,25.
[3]人民网舆情检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M].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语文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其所包含的情感丰富深厚。我们让学生通过文字及图片视频等来了解语文的内涵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建构主义中谈到的“鱼牛故事”,孩子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看到既得到,还需要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来感知。我们研究人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将学习要点及难点与游戏内容相结合,开发出一套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育游戏。教师可以利用该软件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可在娱乐中接受知识。
1 研究背景分析
国外学者致力于游戏在教育和培训中的价值研究,并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在对小学生、低年级的中学生、高校学生的教育以及终生教育中都可以使用数字化游戏的结论。同时国外学者在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设计开发模式和方法。在教育游戏实践研究方面,国外的教育游戏运作流程通常是以软件开发工程为指导,形成正规的项目管理,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和产业化。教育游戏通过与教育专家合作,开发后形成教育产品由商发行。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框架下,教育科研机构、软件公司和高等院校都较早的加入到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工作中[1]。
国内关于教育游戏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学者对教育游戏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国外略有不同,主要集中在教育游戏的本质定位,游戏的教育价值,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我国在教育游戏的应用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2000年至今市面上已有很多的教育游戏软件,但游戏作品体现的学科呈现综合性的较多,关注单一学科的很少,同时大部分都存在教育与娱乐失衡的情况,很难找到既适合小学语文教学、又吸引学生的作品,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提出研究的关键动机之一[2]。
2 研究过程分析
以人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教育指导纲要》为基础,借鉴国外的教育游戏运作流程,以软件开发工程为指导,形成正规的项目管理。教师加入游戏开发的行列,对教育游戏中教育的意义做出指导,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好作品。
我们在引言中谈到的关于语文学科中情感策略的问题,本研究结合理解理论与游戏技术,提出基于情感策略的小学语文教育游戏设计方法,即按照“基于情感策略的游戏三维目标设计――有利于情感认知的界面设计――围绕情感深入展开的任务设计――以情感升华为梯度的关卡设计”,依据这一方法,实现《小学语文教育游戏》。
基于情感策略的游戏三维目标设计是指有利于情感认知的界面设计――围绕情感深入展开的任务设计――以情感升华为梯度的关卡设计,切确的说即看、听、谈。游戏中涉及的场景采用中式水墨画的风格,让学生多看,能够融入到游戏的情境中;游戏的音乐配备古典的乐器演奏,每个时段选取不同音乐进行配乐,让学生听得自然,自乐其中;游戏还是采用rpg即角色扮演类的教育游戏,主人物与路人进行对话,通过谈论引出问题,通过谈论,感悟情感,通过谈论,深入学习。
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采用体现情感策略的“本能情感体验”、“行为情感体验”、“反思情感体验”,通过将情感具体化为教育游戏,让学习者在基于情感策略的小学教育游戏中发散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地理解教育内容。同时用情感策略指导教育游戏的界面选择、任务制定、人物设置、对话安排、情境设计等。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作为解惑者在游戏前指导学生游戏,告诉学生基本的操作要点,游戏结束后,教师进行结果验收,统一评价;教师作为引导者,将授导型教学转变为探究型学习,教师设计良构问题、中构问题,最终引出劣构问题;教师作为协作者,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寻找问题;动脑思考,发现问题;体验生活,捕捉问题。
3.2 问题的难易程度体现教师安排情感探索的思路
开发游戏不仅是设计的过程,还应是层次性的思考问题,不论是情境设计的突破,还是关卡设计的巧妙,都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浅出考虑的结果,他们的每一个收获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比如游戏案例设计中对古诗的学习,首先设计诗句对话,强化记忆,之后提出更困难的问题,要求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通过寻找相似场景来作答,进一步将情感升华,通过问题的难易程度安排,体现教师情感探索的思路。
3.3 娱乐与教育遵循三二原则
娱乐与教育一直是教育游戏需要平衡的问题,太多的娱乐就没有学习的意义,太多的学习又无法激发积极性,通过实践,提出娱乐与教育遵循三二原则,娱乐的内容占三成,学习的内容占两成,这样的游戏是最好的分配,学生可以关注游戏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课堂 教师素养 课堂目标 学生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07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大语文”的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等也在不断创新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也得以凸显出来,为了适应时 代和新课改的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语文教学状况,将理论教学和语文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
而建立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确立的便是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双边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发挥主动作用,教学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动导的协同与否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新课改已经发展了十几年,随着它的全面深入,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然会与传统语文教学有较大的差异。现在的语文教学的发展较好地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全面运用,教师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思想在进步的同时也留有弊端。没有明确的课堂目标,教师放开手,学生的思维以及能力有了体现,但满堂放、满堂动的情况,是不利于中学生良好的发展,至少在中国的高考体制下,学生的升学情况将受到挑战。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从“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符合时展要求的新人。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课堂目标,“放”不能全放,“动”不能乱动。
在新课改理念的实践中,语文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语文课堂,从新课改理念中汲取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自我素养、促进学生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精髓养料。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师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新课改之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展示学生的自我风采与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结合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实践新课改,语文新课改才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展现蓬勃的活力。新课改的推行,需要语文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跳出传统的教育禁锢,接受新兴的教学理念。教育的本身不是在于培养只会听从领导、服从命令的跟随者,而是能够培养出有自我思想、成熟稳健的新生个体。但在跳出这个传统思想禁锢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自我能动性的培养,没有自我能动性,教师的放手会让学生在没有学习的一个主观能动能力,从而自我创造的能力和学习成绩都得不到提高。
多媒体在辅助教学的活动中,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对于过多的依赖多媒体也是不行的,学生多练教师更要多练。学生不能仅仅从多媒体的勾勒下了解知识,还要有教师的经验述说,不然教师的地位将变得尴尬,学生的学习成长也会走进误区。
努力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每个教师都应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新课改的实现,让课堂不再生硬,学生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始自我创新和创造。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延续,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用传统的文化区勾勒新的知识天地。
参考文献
[1]冯泽毛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12 .
[2]华东 ,浅谈新课改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协同,青年文学家,2009,09.
摘 要: 课堂上教师要告诉学生课堂重点,对于新字词要严格要求;要注意学生的听课质量,随机调整讲课节奏。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时间一般比较短。我们不要长时间持续讲重要知识,每讲一段重要知识应该有段时间停歇,课堂应该是风趣诙谐的,不要让课堂过于严肃,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影响。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调查 教育研究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感使命之伟大。我们应该严于律己,在严格要求学生之前应该先严格要求自己。对于每堂课都有充足的准备,只有我们好好备课才有可能讲出高品质的课。我们在备课前,要知道面对的是一些什么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怎样、他们有什么样的爱好和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在每学期授课之前,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课程安排。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老师对他们的一些要求。要告诉他们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在讲新课程之前是需要预习的,预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个人对于新课程的理解是有一个阶段的,需要给大脑咀嚼和吸收的时间,预习时大脑就开始工作了,开始用潜意识加工新知识。正式听老师讲课时,我们就会有所侧重,知道听课重点在哪儿。预习对于听课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课上我们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方便以后复习。语文教学中字词是重点掌握的对象,学生不但要知道怎么读,还要知道意思,用它们造句。对于每天学的生词,应该准备一个小本子,把每天学的新字词写在上面便于日后复习。这个小本子越小越好,小到可以装到衣服口袋里,随时都能拿出来复习。语文教学的重点当然不只是字词,还要学会人情世故和风俗民情。语文学习不但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而且无处不在。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师和学生要学会在社会中学习。社会这个广阔的课堂是最丰富和生动的讲堂。
课堂上我们要告诉学生课堂重点,对于新字词要严格要求;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随机调整讲课节奏。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一般比较短。我们不要长时间持续讲重要知识,每讲一段重要知识应该有段时间停歇,课堂应该是风趣诙谐的,不要让课堂过于严肃,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影响。老师的知识应该是广泛的,应该不断学习,不但要掌握语文知识,而且对于历史政治甚者数理化自然科学方面都要有涉及。因为学生在课上课下会问我们问题。对于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应该给予重视。老师在课下要多读一些经典名著,国外的名著也应该有所涉及。对于国外的经典浪漫有意义的故事,我们可以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来讲。只有教师知识面广,读书多,才有资格能让学生信服,有资格要求学生多读书。我们在课下和课上应该多和学生交流。常问问学生在课下读什么书了,让学生多读书。我们在教学中更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建立。有些学生不喜欢学习,考了倒数第一也没有羞耻感,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观点,要让他知道学习好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让他们知道学习不好将来的危害性。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不看好,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自己就应该是后进生,没有动力好好学习。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发现后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我们可以使用的方法很多,如观察法、谈话法和家长沟通法等方法都可以使用。我们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自尊心,有些学生外在表现得好像很不在意,其实内心深处都很在乎面子,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什么都知道,其实比我们大人还敏感,我们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可能会打动他们或伤害他们。对好学生要关注,对后进生更要关注,千万不要让哪个学生感觉到我们不关心她,这样久而久之,他们会不在乎老师、慢慢不在乎学习。对于后进生,我们要找到他们的闪光点,看到他们的长处,让他们知道他们其实并不比别的学生差,让他们有自信心,知道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好学生。还要为学生家长提供帮助。学校和家庭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两方面因素,只要学校和家长一起配合,学生的成绩往往会很快提高。我们在给后进生安排作业或学习目标时要根据他们的能力而定,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后进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自信心不强,我们如果一下子要求他们和优等生一样,他们就会很快产生挫败感。给他们安排学习任务时不能过低,要拿出耐心,只要学生不放弃,我们就要陪他们到底。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要让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学习时间过长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会有很大的影响。
有人说学习就是不停复习。我认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每一个人都会忘记。忘记是人们的天性。知识同样会忘记,我们应该有安排地复习。长时间不写作,作家会感觉到手生,长时间不唱歌的歌手会找不到调子。知识同样需要常复习。复习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把所有知识汇总起来,把所学的新知识都写到一起。我们还可以分章复习。复习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新学的知识。我们在复习时要知道哪些知识已经会应用,哪些知识不是很牢固,复习功课时要做到温故而知新。
关键词:大学语文 改革 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能够帮助大学生理解学科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对大学生步入社会提升个人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从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开展情况整体上来看并不是十分乐观,这就需要创造条件,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改革。
一、我国大学语文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深化改革,与此同时,社会主流价值观也掺杂了很多实用性、功利性的因素。对于教育而言,人们头脑中逐渐建立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意识,这对大学语文教育产生不小冲击。大学语文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上被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由独立学科逐渐成为其他专业课的“附属品”。很多学校在态度上也对大学语文教育并不重视,或开设较少的课时或直接取消了这一学科。大学语文教师缺乏对这一学科的深层次理解,凭借经验教学,不能把语文教育融入到时展的潮流中去。陈旧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吸引当代大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实用主义”的思想作祟,使得大学生们在思想上不重视语文学科。
二、大学语文教育问题现状原因分析
(一)学科地位不明确,教学中存在严重的随意性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向工、农、理、艺术、财经、政法、外语等各类专业开设。虽然学习人数众多,但是大学语文并不受重视,缺乏学科支撑。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有的学校并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即使开设了这一学科,地位也不如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
(二)教学内容缺乏新意,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语文是一门无法量化的学科,需要教授给学生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传授给学生浅层表面的语文知识,只按照教学大纲上的思想内容进行教学,削弱了语文的情感功效,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高层次要求。
(三)师资力量薄弱,很难进行高质量的教学
大学语文的地位处于边缘化,那么大学语文教师也自然会受到学校的冷落。现今拥有大学语文教研室的高校比重很小,大学语文教师没有学科依靠,缺乏归属感。任课教师整体上数量偏少,且兼职比重很高,年龄层次较低。年轻化的师资队伍的教学经验略显不足,在道德素质、情感表现力上显示不出岁月积淀的厚重感,造成教学质量整体偏低。
三、推进我国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校扩招的规模越来越大,“大众教育”已经逐渐取代了大学“精英教育”的定位。从招录生源的角度上来看,语文素质呈现整体性偏低的态势,大学语文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基础,通过语文知识、文学作品、文字历史渊源等的教学,能够感染学生的气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层面的东西,使大学生散发人文主义气质,有助于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是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也是无法取代的。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生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要把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以满足当代人文科学的发展需求,顺应自然学科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优质精品课程
1.外延教学内容,建立大学语文课程延伸教学体系
在实际教学当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可以开展《文学欣赏课》,突破作家、作品分析的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领会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审视“美”。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作品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鲁迅故居进行实地教学,在绍兴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里,感悟作家创作作品的生活来源,还可以开设《演讲与口才》这门课,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导他们进行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以健全他们的全面素质为契机,帮助他们就业,谋求更好的发展。在实际教学当中,可以邀请社会上知名的演说家或者企业家校友来校讲学,与大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培养学生建立重视交际、乐于交际的思想观念。
2.与时俱进,将社会上最新的文学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去
要不断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让大学语文“接地气”,更好地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现今社会,网络技术非常发达,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资源信息的主要渠道,学校可以选取网上热门的文学作品举办文学类讲座,配合相关影视作品,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以网络文学作品《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为例,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我是特种兵》引发了国内收视狂潮。学校可以邀请作者来校讲座,让大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当中体会作品蕴含的意义,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发他们奉献青春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功能多层次的教学课堂
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入到大学语文课堂当中去,在增强演示效果的同时,增大课堂信息量,对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开启。将阅读文学作品作为常态教学手段,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去。如把教学内容的信息以访谈、话剧、原创歌曲、微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实语文课堂,提高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此外,还要在课堂上融入口语训练,大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写教案,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教师进行充分互动,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教学尝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表达的欲望。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进行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并且充分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修养,提高教师的素质、层次和教学水平,建设一支高、精、尖的师资队伍,以适应时展的需要。第一,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学科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在职称评审上秉承公平原则,健全评定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让大学语文教师能够安心、专心投入到一线教学中去。第二,加强现代教育思想建设,引导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以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根本目标,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为人处事上为学生树立榜样,切实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大学教育全方位地培养大学生,而这一工作的基础就取决于大学语文教育,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大学语文教育进行改革。这种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高校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探索改革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大学语文教育改革。 语
参考文献
[1]谢丹.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促进文理渗透――试论《大学语文》教学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
关键词 多媒介语境;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重要性,纷纷将其应用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之中。下文,将对多媒介语境背景下的现代中职学校语文教育问题进行简单研究,同时对于怎样解决中职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将多媒介运用到其中做出了相应的阐释。
一、多媒介语境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影响
(一)多媒介语境能够使得中职语文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中职语文教师将多媒介教学手段、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能够使得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容易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介将一些比较抽象的语文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通过ppt图片、教学视频、音频等等,让学生能够具体感知,从而能够使得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开发创造力,真正意义上领悟到学习语文的真谛所在。视频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最直观的基础上感悟语文知识,也能很好地活跃语文课堂氛围。
(二)将多媒介语境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之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引入多媒介语境,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加语文教学的各项实践活动,使得语文教学的氛围能够更加活跃,让学生能够在一种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媒介语境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职学生跟普通全日制高中或是大学的学生不同,其语文基础一般都比较薄弱,对待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并且在这些学生心中,他们学习并不是为了获取多高的文凭,而是为了以后的工作获取相应的技能。因而很多学生对于中职语文的学习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再加上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太过呆板无趣,使得学生对待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语文教师的教学进度也得不到保证。多媒介教学语境的运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通过比较有趣的图片和视频的呈现,使得其能够发自内心的提高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跟老师进行交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的状态。
二、多媒介语境下中职语文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
中职语文教学在多媒介语境下,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深入挖掘多媒体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介进行生动的音频教学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听的过程之中掌握语文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感情,从倾听中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也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再讲解一些优美文章时,在课堂中引入音频,让学生聆听文章的韵味以及其中的美妙。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运用形象的图片进行教学
多媒介语境下的图片教学能够让语文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对应教师给出的图片进行丰富的联想,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雨中登泰山》一文当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没有亲自去游览过泰山,对泰山的整体印象不够清晰,自然在学生的心中不会知道在雨中登泰山是怎样一种感觉,所以对于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不够到位。然而,假如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能够在ppt课件中插入几张泰山的图片,给同学们展示出泰山在雨中的具体形象,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联想,体验在雨中登泰山的具体感受,从而更容易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而多媒介语境下的图片教学相比传统的老师用纸质图片像同学展示更为直观和形象也比较方便。综上可以看出,运用多媒介语境下的图片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语文教学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明朗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中职语文教学应该充分运用视频进行讲解,活跃课堂氛围
视频教学是所有多媒介语境中最为形象具体的技术,它将声音、图片文字融于一体,能够让中职学生最为直观地感受到视频所要表达的意境,同时也能清晰把握文章所展现出来的场景和人物,更加容易清楚文章的脉络结构。例如在学习《雷雨》的时候,教师通过视频的播放,不仅仅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对人物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加能够通过观察视频中人物的对话,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视频教学的优点可见一斑,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运用。
结束语:
多媒介语境的背景之下,中职语文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到教学之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此形势之下,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中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在ppt中插入图片、视频、音频等等,让课堂变得轻松自在,使得学生能够在一种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峰.浅析多手段、多媒介历史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2011(0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而在小学就应该为语文教育打下基础。因为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有其特殊性,所以,我们要了解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所具有的一些特性,针对这些特性来更好发展语文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针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些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地探讨一下。
一、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对周遭的很多事物都存在着兴趣,也有着很强烈的一种求知欲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性,抓住使他们感兴趣的点,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例如,在讲新课之前,用一些小故事或一些小图片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课程进行导入,这样会使得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生动活跃,提高学习乐趣
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创造性强,他们需要一种较为轻松活跃的环境来进行思维的创造及创新,这样他们才会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转变一些教学方式,利用情景教学。例如,在进行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用生动的视频动画、鲜艳的色彩来进行课文的引入。或者也可以采用互动教学,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导,怎么学、如何学,都由学生来主导,而教师只是在一旁进行指导。采用这样一些教学方法教学可以使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加活跃,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使他们愿意去学,主动去学,积极地去学。
三、让学生更多地展现自己
小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非常活跃,甚至有些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他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需要和别人分享,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量地多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保持他们这种活跃的思维。例如,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上台来进行表演或者朗诵,让他们得以展现出他们的另外一面。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这种高度参与也使得教学更加顺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以及学习的质量,一举两得。
小学语文教育为学生的基础教育以及其他课程的学习都打下了基础。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为学生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建策.耕读文化,让童心在田园诗中栖居:永外实小“探寻楠溪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侧记[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关键词】信息技术;阅读教学;整合;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20-01
一、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是指在阅读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阅读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阅读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宗旨是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阅读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阅读方式、教师阅读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阅读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阅读学习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阅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知识的拥有关键不仅在于记得多少,而更在于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的高低。面对阅读信息的不断产生和大量积累,信息技术具有极大的存储功能和极方便、极快捷、极准确的查询功能,能提供极强的参与性、实践性。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一个崭新的操作平台。
2、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整体的阅读素质
教育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学生的全面阅读素质的发展。同时,多媒体、虚拟现实、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可以把不同时空广阔的阅读资源结合起来,把情感教育与理智教育、情商培养与智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提高学生整体的阅读素质。
3、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说是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最有效途径。它们可以合成各种融声、光、电、形于一体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设计录音、角色扮演等交互方式,使得阅读者可以充分调动听、说、视、触等各种感官,再现生活场景,并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古希腊有句话说:“人的大脑不是4"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说就是点燃这个火把的火舌。
4、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能够实现阅读的个性化和民主化,使阅读渗透人文精神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阅读需要、阅读优势、阅读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阅读方式是不同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个性化阅读成为可能,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的阅读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方向,甚至阅读时间和阅读地点。每个人都有选择阅读内容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实际获得这种权利的可能。这就使学生能在阅读活动中进行个性化的选择,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健康人格的形成。将信息技术引入阅读教学,可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成长和发展创造空间。
三、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实践
1、利用电教媒体,激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强烈而浓厚的兴趣,被书中丰富多彩、瑰丽多姿的世界所吸引,阅读的欲望才能被激发出来,心灵深处才会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课堂上利用投影和电脑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彩片断和图片供学生阅读,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激趣氛围,利用多种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阅读及其教育的认识,促其产生强烈的需求感、占有欲,给学生提供阅读成功展示的机会与场所。如利用计算机开设报告会、专题讲座、美文欣赏等,让学生不断受到阅读成功的鼓舞,让他们逐步感受到作为认识主体的价值与潜能,经常品尝到经过艰苦劳动而获取成功的欢乐。
2、通过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这个“知识的容器”注入了多少知识,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上的客体。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出适当的引导程序,使师生的教与学的双向活动都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手段或媒体,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想,在想的过程中学会阅读。
3、利用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深入阅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叶圣陶先生在讲到文艺鉴赏的意义时说:“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乐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不动脑筋,不深入作品的内涵,不深入体察作者的意图,不能称为鉴赏。只有当阅读的主体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客体中去,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才能得到阅读的愉悦。
4、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创造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