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思想

经济发展思想

时间:2023-07-25 17:1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思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发展思想

第1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2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重申了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治保障,展示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

一、非公有制经济要走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前列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认识和实践过程。1978年至今的近30年,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所有制形态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更是逐步消除了由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形成的对生产力的羁绊,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进程。非公有制经济从“资本主义的尾巴”到“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再到需要“毫不动摇”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直至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增添了“两个平等”、“一个公平”,都是不断解放思想、逐步冲破认识上的传统羁绊,取得的一次次理论飞跃的结果。可以说,非公有制经济的萌芽发展壮大都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物,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结果;没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今天。

非公有制经济必然要成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生力军。十七大报告开宗明义提出了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育成长,不断壮大的,而要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更大发展,同样有赖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羁绊。经过近30年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壮大,成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最有冲击能力和战斗力的群体。非公有制经济对传统模式和思维下形成的体制机制障碍最了解,理应努力走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前列,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是非公有制经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立足点。近年来,重庆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全国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到2006年底,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在65%以上,重庆是53.1%;全国每万人有37.9户非公有制企业,重庆是30户;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排名名单上,重庆仅有6家,占全国的1.2%。有差距才有压力,有压力才能为重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增添动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上半年,我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1.35吨标准煤,仍高于本身就较高的全国平均水平。非公有制企业要正视经济增长消耗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现实和后果,要自觉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努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领先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管理创新转变。非公有制企业还要积极参与到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中;要努力贯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要求,自觉克服“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二、以大力实施“三创”工程为载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城乡统筹发展

实施好“创业兴业”工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工商联要做非公有制经济的“娘家和后盾”,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阳光、空气和土壤”,营造创业兴业的良好氛围。继续推动《国务院关于引导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政策的贯彻落实,办好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实施好“万家民企帮创业”活动,组织民营企业筹资成立工商联光彩创业担保公司,为有志创业人员自主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服务,帮助解决创业资金问题。以创业兴业带动就业,努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努力争取在未来5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新增就业岗位150万个。

实施“创优争先”工程,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大力弘扬“重信重义、自强不息”的新渝商精神,培养“新渝商”的崇高精神境界,激发“新渝商”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打造“新渝商”品牌,树立其良好的社会形象。抓住推进城乡统筹这一重庆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采取宜投资则投资,宜合作则合作、宜采购则采购,宜招工则招工,宜培训则培训、宜捐赠则捐赠等多种形式,开展好万家民企助“三农”光彩活动。

实施“创新发展”工程,不断增强工商联服务发展的能力。要按照市委对新一届工商联工作要“传承创新”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其在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助手作用,充分发挥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协调作用,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工商联服务发展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私有经济. 私有财产.

剩余权

的改革开放,极大的推动了经济发展,而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私营经济的发展,因为国有在改革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在改革后发展也比较缓慢,而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改革开放前基本没有,它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其发展势头及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是国营企业所自叹不如的。可以说,20年来经济增长的根本来源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而在非公有制经济当中,私营经济又无疑起到核心作用。

尽管私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但其却是在一个十分不利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时常受到各方面的非议及各种歧视性政策的制约:许多私营企业可以大展身手的行业不许他们经营;限制私营企业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市;银行不愿为其贷款;限制自营进出口权等,凡此种种,举不胜举。一方面,党和国家承认私营经济的合理合法性及其在主义建设中所起的积极作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私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构成部分,他的存在符合“三个有利”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另一方面,国家又在许多方面对私营企业进行限制甚至歧视,严重恶化了私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其地位甚至不如外企,使其成为我国各种所有制企业中的“二等公民”。这本身就已是自相矛盾了,难道“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体现在各种歧视性政策上吗?

其实,透过各种制约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发展的表象本身,应当看到,造成这种不平等现象及矛盾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私营经济,私营企业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私有经济的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我们知道,思想指导人们的行动,因此,当这种带有偏见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时,私营经济不公平的生存环境便不可避免了。

首先,在关于公有制经济同私有制经济关系的问题上存在认识误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变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短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这种思想不但体现在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已经深入到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当中。传统的社会主义把公有制与私有制绝对对立,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运动是不可调和的,而理论根据则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矛盾运动是不可调和的。资本代表着私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则是广大雇佣劳动者利益的代表。这种公有制与私有制在理论认识上的绝对对立,使我们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处理实际问题时都自觉不自觉的站在公有制立场上排斥资本,排斥私有经济。这就使我们在看待私营经济及私营企业问题上,虽然也看到其促进经济发展,适应生产力状况的方面,但仍过分强调其通过雇佣劳动来实现生产要素组合,存在着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一面。进而得出结论:私营经济必然具有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极作用。于是乎,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系列的限制、监管,乃至歧视的政策便随之产生了。事实上,变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而市场经济又是一种以个人为主的自主性经济,要求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以私有财产、私有经济为基础的。同时,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而商品交换同样是以私有财产存在为前提的,没有私有财产,就不可能有商品交换。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与私有财产具有先天的统一性。因此,如果我们一方面喊着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另一方面又对市场经济的存在基础--私有财产“横眉冷对”,要想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私有财产真的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吗?他们的矛盾真的是不可调和的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我党历来以为指导思想,因此在论述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绝对对立关系时,也一再强调这是马克思思想原理的体现,着事实上是在某种程度上曲解了马克思关于公有与私有关系的认识。马克思指出,“如果抛开私有财产的异化,那么私有财产的意义就在于本质的对象,私有财产是在和生理的需要上建立起来的,就每一个人而论,为了获得适当的东西而满足他的需要,他们不辞劳苦和不惜生命地去发挥他的一切才能。由此可见,马克思否定的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是私有财产转化为榨取剩余价值的资本,这也是公有与私有对立和矛盾的根源所在,而对于以独立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相结合的优点,马克思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的。而我们在理论认识上往往片面强调马克思关于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对立的论述,而对于马克思所阐述的私有财产、私有经济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公有经济同私有经济的同一性的问题避而不谈,或者认识不清。这必然造成我们在经济实践中对私营经济及私营企业的错误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阻碍作用。清代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大公者,集天下之私。”也就是说,公其实与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公中有私,私中有公,因此,公应当顾及到社会中每个人,每个利益团体的利益,两者是息息相关,容损相依的。可见,我们在公与私的认识上,有时还赶不上古人。

其次,由于长期受到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私有财产绝对对立观念的影响,以至于人们在许多关于私有财产、私人利益等方面是存在偏见的。这种认识误区并不会因为我们承认了公有与私有的相容性而消失。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自然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强调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问题在于,在强调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却却往往忽视了对私有财产和个人利益应有的承认与保护。在《宪法》第一章第十二条就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同时在第十二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在用词着句上便可见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的地位差距。更为重要的,对个人利益及私有财产的偏见与轻视已渗入到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当中,进而对私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其实,每个人天生都是“自私”的,这个“自私”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说,每个人都是看重自身的个人利益及私有财产的增殖的。亚当·斯密曾说:“人们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就可以达到最大。”可见,只要我们的“自利”行为不是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自利行为那么不但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整个社会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同样,在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单元就是“理性人”概念,其具有“个体本位主义”、“自利原则”、“理性原则”三个基本特征。其核心就是人如何理性的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毫不夸张的说,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是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外国人是人,中国人同样是人,外国人是理性的,中国人也没有理由失去理性,有理性就要去追求私人利益,这是任何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都无法抑制和抹杀的。事实上,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理性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本能都是无处不在的,这也是为何人民公社时期自留地的收成往往比生产队要好;国企经济效益为何赶不上私营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长期轻视私有财产,缺乏对私有财产及产权的有效保护,已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银行存在大量坏账,企业间存在大量三角债,资金〔尤其是私有财产〕大量流向国外,皆是因为缺乏对财产、产权的有效保护所致,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我们对于私有财产的认识误区,尤其是要从上肯定私有财产的地位,加强对私有财产及产权的保护,这不但有利于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第三,在如何看待资本与雇佣劳动、剩余价值的问题上我们也存在认识误区。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制度而放弃资本主义制度?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人剥削人的制度,而社会主义制度却在人类上首次消灭了剥削和压迫。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剥削是千真万确的,这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表现的尤为明显,资本家为了更大限度的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加强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工人仅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浸透着血污和肮脏的东西。”可见,资本与雇佣劳动是存在着对立和斗争的。这也是符合“理性人”的假设的,理性的企业主和劳动者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资本与劳动力的对立和斗争也是必然的。我国的私营企业内部当然也存在资本与雇佣劳动者的对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现实。正视这一现实是完全必要的,而问题就在于,矫枉往往过正,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看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私营企业主对工人的剥削,但任何事物都应当辨证的看待,就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资本与雇佣劳动也具有同一性,他们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而且,这种同一性会随着私营企业由维持生存阶段向寻求发展机遇阶段的转变而越发显著并居于主导地位。同样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厂商也会尽力使工人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及健康的精神状态,调动工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这事实上是对人力资本的尊重与有效利用,应当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如果人力资本的产权受到侵犯,他很可能会完全或基本上失去创造价值的能力,而这当然是私营企业主不希望看到的。因此,私营业主为了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也必然要减轻工人负担,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工人积极的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对自身收益的增加也是有益的。可见,私营企业与工人,资本与雇佣劳动在商品生产中已结成了利益的共同体。私有制的性质也逐渐由古典私有制转变为私有制,工人更多的参与管理,持有企业股份,即使所有者又是劳动者,斗争性淡化了,资本与雇佣劳动更多的表现为同一性。因此,如果我们的观念仍停留在古典私有制上,只关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斗争性,是不符合资本与雇佣劳动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现状的。

另一个值得充重新审视的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私营企业家在企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应得的收益,按传统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只有雇佣劳动者才创造价值,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这一观点从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及古典私有制角度来看,有其合理性,但也有不足之处,事实上,我们可以把私营企业中企业主与工人之间的不同作用看作是社会分工不同的结果,是一种脑力与体力,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分工。如果说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创造,那么私营企业主的劳动就不是劳动,就不创造价值吗?尤其从我国私营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主不仅投入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还投入了自己的技术、管理及社会关系方面的资源,超强度的工作及极高的风险压力,因此,即使根据按劳分配原则,他们也应该获得较高的报酬。澳籍华裔经济学家扬小揩就认为,“老板的剩余权就是管理知识的间接价格,是对企业家思想的间接定价的工具,剩余权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着段话是有其道理的,试想,如果没有这种剩余权,哪个企业主还会去追加投资,去改善管理,我们的国民经济又如何得到发展?因此,当我们谈到私营企业主时,不要把他们不加区别的想象成贪得无厌,惟利是图的,只会吸食劳动者血汗的吸血鬼,其实,他们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劳动者,付出了普通劳动者无法付出的复杂而繁重的劳动,只不过这种劳动太无形,以至于人们往往无法察觉。

二十于年来,中国的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肌体中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亮点。但是,成绩并不能掩盖阻碍私营经济发展的种种问题,还是那句话:思想决定人们的行动,因此,只有解放我们的思想,更新我们的观念,正确认识关于私有经济与公有经济的关系;每个人利益及私有财产的性质和地位;资本与雇佣劳动,剩作价值等核心问题,才能深刻认清我国私营经济私营企业的性质,进而制定出有利于私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1) 刘秀华:《从劳资关系看的基本性质》

(2) 张波:《何去何从——二十一世纪中国民营经济前景预测》

第4篇

摘 要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是掌握情况、把握规律、打开思路、创新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各级领导的一项基本功。思想政治研究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和部署,围绕社会思想政治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来确立研究课题。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推动发展 研究

景德镇市是江西省的老工业基地。全市国有集体制产业职工约11万人,其中以陶瓷工人为代表的大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有效贯彻中央精神,推动瓷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把握要求,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可以说,它是在精神层面搞建设、思想领域抓工作。新的形势、新的实践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落实8.19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在8.19讲话中强调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在当前我国企、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人员管理、企业文化的导向有着直接的影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同时还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领域发展和改革作出纲领性部署。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工作实践、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迫切需要,对于不断深化对全会精神的领会理解,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引起了人们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反映到思想道德领域上,容易出现思想道德失范,诱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表现在企业上,引发了诸如企业事故、矿难事故、三聚氰胺、剖胸验肺事件等问题,损害了公众利益,危害了社会稳定,影响了企业发展。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的企业,是不可能有长久生命力的。一个没有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是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公平正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二、明确目标、把握重点,着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抓住中央支持中部地区和革命老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突出凝神聚气,突出提振精神,突出化解矛盾,力求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上有更大作为,在加快瓷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上有更大作为。

第5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质量 问题 对策研究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经济发展总量问题,其不断通过各项政策刺激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总量不断实现高速增长,但是新时期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和经济社会及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质量问题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根深蒂固、实体经济发展乏力、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市场竞争机制等,这都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必须要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充分提升新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二、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总量轻质量思想根深蒂固

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我国都在重视经济发展总量,不断通过各项政策干预,最大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经济的发展质量,使得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社会价值观缺失等问题显得日益严重。虽然新时期我国政府不断强调经济发展质量,但是各级政府为了完成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更加重视经济发展总量。这种思想在未来还将长期存在,其对新时期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彻底化的修正。

(二)各级政府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不足

实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性保障。在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缓慢,相关企业的利润较低,发展成本不断高企,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显得十分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扶持力度不足造成的。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其实体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其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因此这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三)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法规作为引导和规范,而经济发展质量对相关政策的依赖性更强。当前,尤其是十以来,我国政府不断重视经济发展质量问题,但是目前仍然出台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法规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严格的规定,使得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方向,依旧沿用着传统的发展模式,在不断激化的国际市场中,我国经济增速整体在下降,如果再不以相关政策引导各地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将会使得我国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受到很大的不利影响。

(四)缺乏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目前我国的市场竞争机制还是畸形的、不完善的,因此对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质量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垄断性的企业占据市场主要地位,其具有政策等方面的垄断优势,而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难以全方位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中,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难以得到全面提升,这是十以来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新时期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三、新时期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

经济发展思想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十分显著,就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来看,过于重视经济发展总量带来的问题不断增加,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一方面可以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实际和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本着经济发展质量第一的原则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思想,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其进行改进,通过先进的经济发展思想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

(二)提升各级政府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其经济发展的质量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扶持,所以对新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言,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此,各级地方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出台地区经济发展政策,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实现各方面的创新,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应该通过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制度对各级政府的关于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行为进行监督,使其能够从意识和行动方面充分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三)完善经济质量相关政策法规

当前,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受到传统经济发展思想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需要较长的周期。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当前的经济质量相关政策法规,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完善统一化的指导性政策,在保证经济保持既定速度发展的同时,提升经济的发展质量,同时要通过完善的法规政策严格监督地方政府的相关行为,充分提升各级政府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地方经济发展政策法规,对经济发展质量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引导,使其充分迎合十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

(四)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市场竞争机制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要在政策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使其能够充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使其能够拥有与大企业同等的市场地位,进一步增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要使得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充分参与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中,活跃我国的资本市场,使其充分发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功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路径,进而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四、总结

从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经济总量的提升并不能提升经济的发展质量,因此必须要从彻底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提升各级政府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完善经济质量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出发,在保证经济发展总量不断提升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以此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同志们:

刚才县委副书记传达了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自治区主席陆兵在自治区党委工作会议以及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县委副书记杨土儒就如何宣传、学习和贯彻这两次会议精神作了具体部署,县长作了重要讲话。希望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快柳江发展已是形势所逼,发展才是硬道理”随着新一轮加快发展重要时期的来。形势所迫,形势所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快发展是时代赋予我责任。经济建设重于一切,壮大实力决定一切。如果不加快发展,就会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曹伯纯同志指出,加快我区发展,空间在县,潜力在县,后劲在县,出路也在县。抓住了县域经济发展,就夯实了全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既是新一轮发展的加速期,也是各种矛盾比较集中的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谁能抓住机遇,谁能克服困难,谁就能赢得主动。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争取发展先机,要更聚精会神地、一心一意地谋发展、抓发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借助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快发展,绝不能错过机遇。特别是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南博会在南宁举办、泛珠三角经济圈”构建,再造一个工业柳州”逐步推进等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为我加快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一定要从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区党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咬紧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形成想发展、求发展、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认真总结了自治区党政代表团赴广东学习考察取得的经验,自治区党委召开的这两次会议。深刻剖析了区与广东的差距和原因,科学分析了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明确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对策。这对于推动全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区与广东的差距特别突出的表现: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当前。发展意识不够强,发展的办法不多,发展步子缓慢;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仍较滞后,很不适应加快发展的形势要求。这些问题我县同样存在有些问题甚至还要严重。应该讲,作为柳州市辖县,县位于桂中腹地,紧靠素有“桂中商埠”和“广西工业重镇”之称的柳州市,地处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结合部,粤港澳和云贵地区的区域经济中间带,承东启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桂中区域乃至大西南经济发展格局中谋求大发展具有良好的地缘条件。虽然,近年来我坚持走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柳江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发展形势相比,与广东等先进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速度仍然显得比较缓慢。经济总量小,实力不强,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快,城乡居民收入较低,仍是主要矛盾和问题。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才6193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农民人均纯收入才241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208元,比广东平均水平少1641元。不缩小差距,形势不允许,人民群众也不答应。必须千方百计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二、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必须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不同的地方,要解放思想。条件不同,情况各有不同,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比如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对我柳江来讲,作为紧邻广西工业重镇柳州的市郊县,发展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柳江的优势在工业,工业在柳江应占主导地位。那么,着力发展农业的同时,突出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上去了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带动三产,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逐步降低农业税收,甚至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同样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对中央的方针政策我一定要正确理解,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不能从本本到本本、从条条到条条。

最重要的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广东经验的实质就是不断解放思想,自治区党委召开的这两次会议。用新观念、新办法、新举措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发展。当前我学习广东的经验、贯彻自治区党委工作会议和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首要的就是要学习广东解放思想的胆识和勇气,以思想大解放推进大开放,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

就不可能萌发新的思路、产生新的动力。这些年来,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虽然我一直强调要大胆解放思想,去年我又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有所转变,排除了一些影响发展的思想障碍,但有些传统观念的残余仍在阻碍着生产力发展。可以讲,与发达地区相比,最主要的差距还是思想解放上的差距,最突出的表现还是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胆略不够。干部有的不敢解放思想,有的不愿解放思想,有的不会解放思想。具体表现就是干事总是跳不出老框框,只看红头文件,只看上级指示,不看具体情况;解放思想的理论是学了不少,但到实际工作中思想还是没有解放,总是强调实际困难,强调客观条件,抓工作的方法还是不多,思路还是不宽;一面在讲解放思想,一面还在争论、互相推诿扯皮,不顾大局,一到具体问题就死抱住小团体利益不放,等等。看,一句话,关键还是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还是没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实事求是讲,这方面的任务还很重。柳江要有大发展,必须在解放思想上有新作为、有大突破。

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全县上下都必须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解放思想。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7篇

1.公路经济增强了工业化水平

国家工业化水平的发展,需要公路经济的铺垫。公路建设情况良好,能够创造良好的便利交通,对提高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都有十分便利的意义。在装备制造、化工、冶金、能源、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是依托着公路建设各种园区,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引进企业,进行开发。

2.公路经济提高了城镇化进程

公路有热地效应和集聚效应,公路建设周围的城镇、城市、城乡都能够迅速得到公路的便利,对于以后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铺垫。“要致富先修路”已经成为了城镇发展的准则,城镇依托着公路进行信息、资金、物流、人流的聚集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二、客观审视公路矛盾,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做出贡献

1.转变观念落后

我国公路在建设中形成了固有的思想,在经济发展转变方面的思想落后。首先,公路的管理者不能正确的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公路的必要性。其次,管理者对于公路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正确的看待,思想较为落后。公路人员不愿意进行思想方面的创新,限制了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转变举措缺乏

我国公路在转变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有:忽视群众利益,不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操作,造成了转型矛盾突出。建设部门和管理部门没有良好的合作,施工企业总是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3.转变机制不完善

转变机制是重要的限制问题,我国公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没有专业的公路监管经济发展机构,对于公路的经济发展方式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机制很不完善。

三、健全公路运行机制,创新发展观念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1.贯彻“三化互动”理念,提升公路的经济发展

在公路建设中,要做好三化互动,是指城镇化、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公路建设顺利进行。在进行公路经济发展转变之前,要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本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自然环境、优势产业、产业分布等都是经济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做好了本地区的产业了解之后,要确定本地区的强势产业,明确产业的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

2.“三次产业”互动发展,推动公路经济转变

在进行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候,要做好人才、技术、资金的三次产业互动发展工作,让人才、技术、资金能够跟随着公路建设的沿线流动,保证城乡经济共同发展。要做好以下方面的额统筹兼顾,第一公路经济发展和三次产业结构统一。公路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人才、物质、资金、信息等重要的要素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整合和流动的载体,认识到这个关系之后,才能够保证公路经济发展方向准确。第二,要做好第一产业和公路产业的发展,发挥交通运输的作用,保证农民产业能够全面发展。第三,做好第二产业和公路的经济发展协调工作,在特色产品、新材料、现代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的同时,公路发展也要跟上潮流,积极地将小城镇经济、离散地经济有机的统一起来,形成配套的公路建设体系,推动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

3.做好“三个统一”原则,为公路经济转变奠定基础

公路在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候,要做好三个统一的原则,认识到生态文明、生活富余、生产发展的目标。三个统一主要是指:第一,公路经济和经济发展统一。公路经济要提高服务质量,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公路经济快速发展,保证有特色的产品能够顺利的进入市场中,为城乡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第二,公路经济和生活富余统一,公路经济的运输水平和运输装备要提高,保证人员能够顺利出行,货物能够方便流动。

4.建立完善的转变机制,深化改革创新理念

第8篇

关键词:两者的现状发展;异曲同工;兼容与应用

一社会经济发展观与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

(一)社会经济发展观的主旨内容。自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趋势便呈直线上升,然而更多的劣端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光环下日益显露,这些劣端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如同花瓶的裂缝,是无法掩盖和避免的,也是自21世纪开始,社会经济发展观中心内容从实现经济飞速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1]。众所周知,由于早先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于这个世界的保护,致使21世纪人类生活环境与资源的余量不得已成为焦点,同时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当今人类社会的重中之重,而培养后代青年持续发展观迫在眉睫,而这就需要一种途径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观深入人心,而这种方式就是通过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将社会经济发展观的主旨内容灌入当代青年的思想中。(二)中学地理学科的特性及教学目的。地理学科所传授的知识相伴人类的发源而产生,同时地理知识也相伴着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地理学科所传授知识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知识相关,多数从事于地理学科的工作者都知道地理学科拥有两大特性,这两大特性分别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区域性所包含的意思是任何人文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和特定的空间,比如地理位置、分布范围、区域差异、空间结构、区域特性与规律等,丢掉区域这个特性,也就不是地理学了,因此,区域性是地理学特性之一。地理学的另一个特性即综合性,对于地理这门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整体,它研究的不只是组成这个对象的某一客观因素,而是从整体的局面去研究,这使得它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者通过对这两大特性的学习,会知晓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系统,进而发现一个完整的系统中,无可避免的会出现相互促进及相互制约等一系列关系,同时这也是地理教学的目标所在,而中学地理教学正是从这方面入手,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经济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观。

二社会经济发展观与中学地理教学两者的联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及地理学科的特点。经济可以定义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方式,具体表现为个体、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任何一个因素,毫无疑问这一点充分体现了经济的整体性,要想经济实现飞速发展,这就需要特定的去考虑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方式,这体现了每一个元素所占地位的重要性[2],概括为个体性。从上述的语句中不难发现社会经济发展观所具有的整体性和个体性,同时这一点与中学地理教学中综合性这一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地理学科研究范围可大可小,但无一例外的是必须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剖析,这里举例说明,国家地理学研究组发现一片流域,并经过初次勘察发现该流域资源充足,而这时这片流域的未来发展发向就存在多方面发展,比如向旅游业、水产业、林业又或是矿业发展都是正面的,但最终必须通过各种计算与取舍拿出一个切实可行并且利益最大化的方案。上述可以证明地理这门学科具有的重要性,而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知识,让中学生能够从一个整体的眼光去看待中学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同时又时刻明白即使是再完整的个体,它会因为每个地区位置的不同又会出现所谓的地域差异,在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研究中,学生还必须有条不紊的去发现同一区域内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小见大,从而去发现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的联系促进以及各种制约,最终明白区域的开发以及利用是综合的,而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彼此影响的,这也是地理教学的目的。(二)社会经济发展观与中学地理教学两者的关联。中学地理教学中提及最多的关系就是人地关系,而人地关系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这也是一个自古至今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人地关系自人类起源那天就已经客观存在了,毫无疑问的是,从远古社会到现在都市,人地关系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人地关系正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点,让学生即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也能植入正确的社会经济观,达到教学的知识与观念的相结合。在人类发展中,经济及其生产力得到了不俗的发展与提高,而一旦经济与生产力得到发展与提高那么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的速率便又提高了许多,之后便是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最后无疑又是加快了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从而致使各个区域的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都或大或小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些知识已经在思想领域成为观念,即社会经济发展观。因此社会经济发展观与中学地理教学两者不可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领悟经济发展地理知识的相连关系,如果地理环境遭到了不俗的开采破坏,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危害变得越来越明显,并且危害也逐渐增大,正所谓损高楼者必是一砖一土,最终区域性的危害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各种关系已经被打乱了原有的秩序,社会中人口、资源、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矛盾关系愈来愈剧烈,让学生了解人类与资源以及地理环境之间的矛盾显的日益重要[3]。今天,将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观应用到中学地理教学课本中,并将其以传授知识的途径灌输给当代青年并为当代青年培养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观显的尤为重要。

三社会经济发展观与中学地理教学兼容与应用

(一)社会经济发展观与中学地理教学兼容。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涉及某个话题的讨论时,无一例外的会去关注它的中心内容,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观我们在前面就已经提起过经济发展观的主旨思想,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次,我们从中学地理学科教学所用课本来看,其编排方式是由小到大,从细致的结构发展到物质,最后再发展到一个圈层,从而去发现一些现象,继而总结一些规律,最终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系统,而渗透并灌输社会经济发展观是在什么时候呢?其实,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让同学们去发现各个圈层、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学习者涉及到这些关系是就会不自觉联系到可持续这个观念,所以这个时侯社会发展观中可持续的思想已经开始渗透并开始灌输,并最终为当代青年培养行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后期完善并形成社会经济发展观奠定了基础。(二)社会经济发展观的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学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社会经济发展观与环境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让学习者也就是当代青年们树立以可持续经济发展观念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观,从而深切明白对于以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采取一种持续合理的方式,正所谓做什么事都不可竭泽而渔,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也是必须顾及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环境的、社会和经济的效益,不可破坏到自然资源的发展基础,学会去降低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力度,同时对于已经开发的不可再生资源应努力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让学生明白对于其他开发资源的做法应该是将各种资源放置于一个循环再生的系统中,做到可持续,从而确保环境中的生态平衡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物种多样性,使得各种资源循环再生重复利用。每个国家的所处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不同,通过对环境及周围经济的分析,展现给学生们一个完整的中学地理课,让社会经济发展观的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例如限制对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开发力度以及开发产量,增大开发天然气的力度并实施西气东输计划,对于北方半干旱地区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对于牧区实行定期轮牧、规定载畜量、建立人工草场措施,对于湿地及其稀有动物的保护、为其建立保护区等,让学生在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的发展情况,最终达到地理与经济发展观念的融合。

四结语

值得肯定的是人类社会经济与生产力都得到了飞速发展,而面对消耗殆尽的资源、环境的破坏、掠夺式开采方式,人类也翻然悔悟并最终形成了社会经济发展观这一观点,而社会发展观的内容便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并为其建立并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的制度与措施,而意料之中的是这些制度与措施被中学地理教学进行了广泛应用,并最终通过传授知识这一途径进行了很好的传播,从一定程度上让当代青少年对与社会经济发展观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它也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当代青少年经济可持续观的培养。

作者:江涛 单位:安顺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毛广雄.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01).

第9篇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代经济管理;影响作用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概述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科学的经济管理思想,从此以后,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大多是由科学的规范来实践的。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主要以农业的经济发展为主,所以一直以来,我国都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所以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我国古代管理的理念与方式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农业经济的运转模式主要以家族观念和亲缘观念的经济组织与管理方式为主。所以在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农业经济比商业经济更为重要。无论是春秋战国还是百家争鸣时期,都倡导重农抑商的思想,并且,墨家思想强调均贫富,这种传统的经济运转模式虽然较为理想,但是与经济的运转规律和自我调节规律不相符,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并不适用,人们需借助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探讨更适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代经济管理模式。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需要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稳定。传统的中庸精神形成于小农经济意识与农业生产思想的结合,这种精神表现在具体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就是,当进行经济管理行为时,长期以来不敢进行较大的改变,时刻保持平稳的向前发展态势,将中庸思想应用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平稳进步。

(二)对供求活动的影响

供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根据经济活动,将供求管理氛围流通管理、生产管理、消费管理以及分配管理四个部分,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工极其重要,要综合推动所有领域的经济发展,不能抑制某些产业而鼓励另一些产业的经济发展,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平衡。通过以往的经济政策中可以看出,平均和均衡是流通领域的两项措施,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就业率。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下,供求活动中的流通管理与生产管理不能简单得出结论,要在不同的条件下决定经济放任和经济干涉。通常情况下,以富民为发展目标,实施经济放任的管理措施,而以富国为发展目标,则实施经济干预的管理措施。无论是富民还是富国,都应合理把握管理尺度,将经济干预与经济放任协调进行,才是促进生产与流通管理效率提升的有效措施。

(三)对货币金融管理的影响

在需求、供给与管理工作中,货币的使用实现了三者的有效结合,进而产生了相应的经济活动。人们通过对经济管理活动以及供求关系进行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供求关系与管理活动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关系。进行货币金融管理时,人们将价格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参考官方定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商业和农业的重要性也是通过农业生产出产品的价格来决定的。所以进行经济管理活动时,合理管理货币对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统一了货币以后,民间私铸货币的行为被有效地制止,但是随着朝代的频繁更替,私铸货币的行为又不断涌现,直到纸币的出现,通过总结历史上的货币管理状况,人们得出了正确的货币金融理论体系。目前,货币的存在影响了借贷行为,国家通过严格控制高利贷行为,有效地解决了利息与借贷活动对货币金融管理带来的问题。

(四)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在二十世纪,人们通过科学的规范实现对企业的管理,这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开端。后来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创新与发展相关的管理理论,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根本仍然没有发生改变,综合来看,企业管理的发展是一个由古典理论到行为科学再到现代管理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大量的实践与研究,企业管理学的科学性逐渐提升,在当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企业经济管理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保持不断发展的态势,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供求活动管理、货币金融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工作都形成了影响,必须分析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结合时展背景,得出能适应时展需要的经济管理方式,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18(29).

[2]王春海.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J].商情,2018(14).

第10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途径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52-01

1.深化思想认识

为了更好地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需要加强对经济发展的认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进而又将其和GDP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导致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指标出现了严重的模糊和混乱,为此,就需要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加以区别,只有深化人们的思想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其实践行为。所谓的经济增长,其着眼点在量上面,经过量的积累就会导致经济的增长,直观来看,也就是产量的增多。而引起这种经济增长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另一个方面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若是单纯的从量的角度来对经济增长来进行定义的话,其指的主要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相较而言,经济发展的内涵要丰富,其不但需要在经济总量上有所增加,还需要使经济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并使得经济发展的质量得以保证,由简单的量变变为质量,实现发展的一个飞跃,只有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改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制度结构,才能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2.加强科技进步

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内外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将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纳入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中来。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多,产品的产量也是名列前茅,然而存在缺陷的就是我们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等方面,这些都限制了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鉴于当前我国国情,加强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只有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积极、主动地获得更好地发展。改革开放已经实行了30余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进一步获得发展,我国应该培养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在传统行业的发展上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并提高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将以往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改编,对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优化配置,并为其提供政策、运行环境的保障,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集约化发展,积极开发新能源,大力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3.调整经济结构

就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在其国民经济的构成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而我国仍旧是传统的制造业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若是不对当前的经济结构进行及时调整的话,则很难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正是基于此,我国应该大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其是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很好地指标,只有将服务业发展起来,才能对当前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样不但能使当前的资源短缺的状况得到环节,还能更好地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显著的提升。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是生活服务业占据多数,这对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上面,我国应该加强支持和扶持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诸如物流业、金融业等,只有将这些服务业发展起来,才能更好地配置资源,才能更好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此外,还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培育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攻关能力,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加强相关技术的配套,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4.提高人员素质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以人为本是其核心,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只有尊重人,充分认可人的作用,并将其作为关键的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潜能,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人的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保证,良好的素质条件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证,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得以长效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重视人的因素,并加强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将这些思想认识、理念、价值都转化为其具体的行动,这样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得以保障,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获得长远的发展。

第11篇

今年以来,全镇上下掀起了一场学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和我市建地级市20周年的实践经验,把握当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为主要形式,着力查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有待进一步解放的思想空间,着力克服制约科学发展的观念障碍和体制障碍,探索促进双转型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加快转入科学发展的热潮。

为了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战略,切实为我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我村严格按照镇委、镇政府的要求部署,于2月底前,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解放思想学讨论”活动,目的在于推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环境大改善,进一步把全村人民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到全村大力发展经济的战略思路和轨道上来。激励全村干部群众都来关心、支持、服务、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前一阶段的集中学习,党员干部讨论和个人自学,我在以下方面有较大收获。

通过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开展这次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开展这次讨论活动事关我村集体经济的长足发展,事关村民的根本利益;认识到解放思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认识到解放思想是统一思想,凝聚全体干部群众合力的必然要求,认识到解放思想是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上水平的迫切需要。和大家一样,我将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这场教育活动中,接受时代的洗礼。

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找出自己的差距,结合了我村的基础条件、环境等情况,为加快发展我村的经济发展提出怎么办等重点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

近年来,我村在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村容村貌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使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已摆脱资不抵债的困局。年以来,共化解债务200多万元,年均收入逐年稳步增长,还涌现了*汇丰、裕丰化建、恒力五金电器实业、伟辉经贸、深安电子等多家企业。这是村“两委”精心组织工业生产,认真抓好招商引资、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结果。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与全镇各村相比,我们的差距也比较明显。我村集体经济还相当薄弱,债务多,经济收入来源单一、较少,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目前,我村还处于收不抵支的困局。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要真正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做到只要有利于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这一束缚发展的陈规做法,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决不能把解放思想停留在口号上,不能在接触到具体问题时,要对照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研究解决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结合我村的工作实际,在加快经济发展方面,我个人认为,要把先进村的经验同市、镇现有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并不断加以创新和发展。针对我村集体经济问题,村委会要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突出抓好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做好招商前、招商中、招商后全程跟踪服务,对招商项目紧盯不放,大力培育招商载体和平台。针对我村多年的历史债务问题,村委会可以通过以地抵债,化解银行债务,用于缓解我村的经济压力。利用镇在村建设“八达路”的为契机,在周边进行整体规划,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对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一个优良的商贸发展的环境,增强我村经济发展的潜力。

第12篇

今年×月×日至日,市委组织部组织到杭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并请有关方面专家作了专题讲座,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考察学习。经过这次考察,使我进一步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对全市大力开展大招商、广招商的政策有了进一步认识。项目建设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原创:没有一大批项目,特别是一批大项目的支撑,加快全市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无从谈起。我市是财政基础较为薄弱的市份,要解决资金和项目的来源问题,其根本出路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思路、市场的机制、大力发展招商经济。

以下是我这次考察学习的主要收获和体会:

一、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拓了视野

这次考察学习,使我从中领略到了全新的发展理论,感受到南方发达地区浓厚的经济发展氛围,重新认识到我们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差距,根本上在于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进一步说明了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从深层次上理解我们正在实施的以工兴市战略是实现“两上率先”,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持以工兴市不动摇,加快推进工业化步伐,抢抓机遇,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产业挂钩。如果我们继续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差距势必会越拉越大。同时能否招到商、引到资,还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招商班子,有一个亲商、爱商、护商的良好环境,这样才能使项目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我们的工业经济才能逐步凸现出来,经济发展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二、要增强几点意识

思想解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只有随着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而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保持我市的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工作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自觉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⒈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增强创新意识就是要敢想、原创:敢做、敢闯、敢试,标新立异,勇为人先,敢于冲破旧模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做别人没有做的事。因而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引进,同时也要重视吸收、消化、创新,走跨越式发展道路,这也是以工兴市、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⒉增强机遇意识。通过这次考察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到只有全面解放思想,我们才能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站得高、看得远。我们当前要抢抓南北挂钩的机遇,全面加强与南方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要着力培育具有我市特色的支柱产业,重点行业,不断提高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

⒊增强开拓意识。当前正是我市以工兴市,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最重要的仍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观念、意识滞后和不适应新形势的“精神瓶颈”,树立开拓、争先意识,在新时期的重任面前,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始终保持一种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真正做到开拓进取,而不是因循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