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的主要运输方式

物流的主要运输方式

时间:2023-07-25 17:1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的主要运输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流的主要运输方式

第1篇

关键词:物流运输,现状,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一、物流运输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物流运输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经济行为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发展的今天,运输既作为极具活力的独立产业,又是物流的重要职能。

运输是指物流企业或受货主委托的运输企业,为完成物流业务所进行的运输组织和运输管理工作。论文格式。它是物流的中心业务,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运输和理化为目标。它在物流系统中是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运输方式的选择对于运输效率的提高十分重要,因此在决定运输方式是必权衡运输系统所要求的运输服务和运输成本。运输方式主要有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五大类,下表是它们的主要优缺点。

主要运输方式优缺点对比表

 

 

第2篇

[关键词]物流 运输成本 控制

随着物流成为获取利润的“第三源泉”,物流的功能和作用也开始被中国企业界所认识、所重视。“物流”,不但成为当前一个最为炙手可热的名词,而且更成为企业界投资的热点。稍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零售连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动辄上千万元、数亿、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地投资建设自己的物流部、物流公司、物流中心甚至物流港。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界对物流业的重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也使物流运营走入了误码区。实质上,企业物流的效益主要来自对物流的管理,特别是来自削减“物流冰山”的效应,即对物流成本的系统化管理研究、有效减少或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必的物流作业成本,也就是本文所强调的研究作业成本。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教授说过一句话“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成本是影响企业利润的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只有对物流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获取第三源泉的利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物流运输成本分析

1.物流运输成本的构成

物流运输成本是为完成货物运输而支出的各种成本,一般以单位运输产品的营运支出表示。任何种类的运输方式,其运输成本均由两大部分构成:场站成本和途中运输成本。场站成本包括货物的装卸、仓库、码头、管理经营机构和保养等成本。这项成本的大小只和货物的体积、重量等有关,与运输距离无关;途中成本包括运输人力耗费、线路折旧、管理维修、运输工具磨损、动力消耗、保险等。这部分成本的大小和货物运输距离成正比。

2.运输成本与运距的关系

由于运输成本是由与运距无关的场站成本和随运距增长而递增的途中成本所组成,使得运输距离越长,虽然运输总支出增加了,但场站作业成本分摊到单位运输成本(运输成本率)中的成本却越少,从而使单位运输成本降低,即运输成本率递减规律。各种运输方式中,一般场站成本低,途中成本高的运输方式适合于短距离运输;场站成本高,途中成本低的运输方式对长途运输有利。水路运输的场站成本大于铁路运输,而铁路运输的场站成本又大于公路运输。但途中成本的情况则刚好相反,公路运输最大,铁路运输次之,水路运输最小。所以汽车适于短距离运输,而水运则适于长距离的大批量货物运输。这种情况,恰好反映了运输成本中各种运输方式成本构成中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反映出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

3.运输成本与运量的关系

各种运输方式所能完成的货运周转量,也影响着运输成本的水平。我们同样可以把运输成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与运量有关,随运量的增长而增长,称为可变成本;另一部分与运量无关,不随运量的增长而变化的成本,称为固定成本或不变成本。如水路运输中的船舶燃料成本、港口成本、及装卸成本中的装卸机械动力成本、装卸计件工资等均为可变成本,随运量增长而变化;而船舶折旧、企业管理成本、装卸成本中的机械折旧成本等为固定成本,与运量变化无关。铁路、公路运输成本也可以同样分成这两部分。

4.运输成本与运输方式的关系

合理选择运输方式是保证运输质量,提高运输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特性的物资对运输活动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当同时存在多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就有一个选优抉择的问题。选择运输方式是一个非程序化决策问题,要制定一个统一规定的标准是困难的,只能在组织货物运输时,按照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

二、控制运输成本的措施

1.合理选择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在目前多种运输工具并存的情况下,必须注意根据不同货物的特点及对物流时效的要求,对运输工具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作出合理选择运输工具的策略,并尽可能选择廉价运输工具。采用零担凑整、集装箱、捎脚回空运输等方法,扩大每次运输批量,减少运输次数。采用合装整车运输、分区产销平衡合理运输、直达运输、“四就”直拨运输等运输形式,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2.强化运输成本的核算和考核

要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引进先进的物流运输管理和优化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运输管理,降低运输成本的最佳途径。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建立物流运输管理专职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应用物流作业成本法(物流ABC),把反映物流运输成本的数据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准确剥离出来,统一企业成本计算的口径。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同时,加强预算管理,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实行定额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进行成本控制目标分解,明确责任,实现责、权、利结合,加强成本核算和考核。

3.整合自身运力

通过整合运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运输成本消除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壁垒、企业之间壁垒、区域壁垒造成的物流运输资源浪费现象和对效率的影响。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化管理,企业间尝试通过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加强横向沟通和信息共享,改变以往的相对封闭状态和“各自为政”、“小而全”的运作方式,共享资源,实行物流外包。这样可以减少企业间的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现象,优化社会和企业资源配置,减少企业投资,降低运输成本。

第3篇

引言

随着电子科技的应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运输业进入了物流时代。物流不但把各种运输方式予以有机结合,而且将生产、销售等诸环节也合而为一,成为一种高度综合的现代化生产与运输方式。在物流体系中,多式联运仍是其命脉及主干之一。尽管人们对物流的蓝图构划得十分美好,但是囿于技术管理等条件限制,到目前为止,物流的总体水平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的物流状况虽然现在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备受瞩目,但其实质很大程度上仍只是多式联运的代名词。因此为了迎接物流时代的到来,有必要对其主要基础-多式联运中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努力在诸多分歧上达到共识,并促进国际多式联运的统一化,从而以“法律一体化|”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和发展。

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是在集装箱运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实现货物整体运输的最优化效益为目的的一种国际货物运输组织形式。由于集装箱运输的飞速发展,使多式联运成为国际货物运输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打破了过去海、陆、空等单一运输方式互不联贯的传统做法,而将海、铁、公、空等单一运输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联为一体,构成一种跨国(地区)的联贯运输方式,被喻为运输业的一次革命。

与传统的运输方式相比,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涉及当事方众多,过程也更加复杂,诸多法律问题存在争议,迄今仍没有定论。本文试就这种运输方式中的几个主要法律问题展开探讨。

以何为名-“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概念及构成

一 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法律称谓的发展和统一化国际货物多式联运(下简称国际多式联运)虽然被广泛应用,但国际上关于该概念的特定称谓却尚未统一,相关的概念主要有:“联合运输”、“联运”、 “连运”、“集装箱运输”以及与多式联运相对应的“单一运输” [i]这些名词与国际货物多式联运都有一定甚至十分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极易发生混淆。所以罗尔夫?威特教授 (Ralph De Wit) 告诫说:即使这些概念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别,在实务中也非常容易被混用。因而不能仅依靠其所使用的术语来判定一个运输合同的性质。[ii]

运输合同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多式联运经营人或承运人权利、义务范围的大小,对运输方式的概念内涵理解不一,极易引发纠纷和争议。为了避免这种状况,除了在签订合同时应谨慎选择有关的名词或术语,并注意依合同内容而非形式来确定运输方式的性质外,更好的解决方法也许是尽快将这种运输方式的特定称谓统一化、确切化。联合国经济和贸易发展委员会(UNCATD,下简称联合国贸发会),国际商会(ICC)等国际组织也在为此做着不懈努力。目前实务和理论界最常见的术语便是1980年在《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以下简称联合国多式联运公约)中最早出现的“多式联运(Multimodal Transport)”一词。该称谓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并为人们普遍接受。可以想见,随着它被日益广泛地应用,这一术语将取代其他,成为该种运输方式的专用词语。

除了描述这一运输方式的术语有待统一外,关于这一概念的具体法律内涵,国际公约和国内法也有各自规定。下面一一加以介绍分析。

二 国际公约和惯例及各国对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法律内涵的规定和理解1 国际公约和惯例(1) 《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

目前看来,联合国多式联运公约关于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定义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根据该公约,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是指:“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管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货物的地点。为履行单一方式运输合同而进行的该合同所规定的货物接送业务,不应视为国际多式联运。”[iii]

公约的这一定义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将多式联运与联运明确区分开来,后者是在单一运输方式之间进行连续运输;第二个特点是公约强调多式联运的国际性,并规定国际性的标准是:接管货物地点和交付货物的地点要位于不同国家。[iv]这大概是由于国际货物多式联运较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路程更长更复杂,国际性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一个突出特色。实务中,国际货物多式联运也的确在整个多式联运中占了绝大比例。很多学者在其著作或文章中分析有关多式联运的问题时,他们主要论及的是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实践中当人们谈及多式联运,针对的也主要是国际层面上的这种运输方式。因而,“多式联运”往往就是“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代名词。本文中,如果没有上下文特别说明,多式联运即指国际货物多式联运。

(2) 《1991年国际商会关于多式联运单证的规则》

距联合国多式联运公约的生效,大概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原因可能在于:其一,公约具有强制适用性。其第3条规定,符合公约要求的多式联运合同一经签定,本公约即对这种合同强制适用。[v] 这种强制适用的要求,对一些国家来说,可能一时难以接受。其二,公约生效的条件也比较不易满足,它要求30个国家加入后的12个月内才能生效,但到目前为止,仅有7个国家加入了该公约。为了确保该公约生效前国际货物多式联运能有效地进行,有关国际组织决定制定一个临时性的规则,这就是联合国贸发会会同国际商会在《1975年国际商会关于联合运输单证(Combined Transport Document-Combidoc)的统一规则》(下简称《1975年国际商会统一规则》)的基础上,参考联合国多式联运公约制定的《1991年国际商会关于多式联运单证的规则》(下简称1991年国际商会规则)。

1991年国际商会规则对多式联运并没有作出定义。但是根据其定义的“多式联运合同”和“多式联运经营人”来看,该规则所指的多式联运与联合国多式联运公约的定义惟一的区别在于:1991年国际商会规则对多式联运的国际性没有规定。在内容上,它只规定至少使用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即可;在名称上它使用的是“多式联运”而非“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所以,该规则既可应用于国际货物的多式联运,又可应用于国内货物之多式联运。除此之外,多式联运的内涵在这两个国际性的法律文件中并没有其他不同。

第4篇

目前随着全球的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国内外的物流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所以整个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大。如何提高整个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了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事实上想要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就在于时间和效率这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送货及时、精准并且能够使得顾客很满意。所以说以前的交通运输也在物流发展的大背景下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因为目前我国的运输在管理的体制、交通枢纽的建设以及组织的衔接这些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并且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就交通运输建设来看,政府也是做了很多方面的努力,对交通运输的整个资源进行整理,并且对组织的关系进行梳理。在2013年的时候,交通运输管理方面的负责人说一定要对交通运输方面的各个资源进行整合;大力建设各个交通运输方式联网售票的系统;能够为旅客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积极的整个物流公共的信息平台,提高物流的效率。构建出一些应急的机构,确保公路以及铁路等运输方式能够有很好的应急措施。

二、国内目前交通运输的综合物流管理情况

目前我国在对于交通运输的管理方式上是采用纵向的管理体制,这样能够很好地实现管理职能。但是缺点就是会使得很多部门之间不协调,工作的效率很低。对于这个缺点我国管理机构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的物流行业来说,我们国家的交通运输体制对于综合物流的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就是表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

(一)交通运输的成本提高

对于前几年来说,我国的汽油价格和柴油价格都上涨了很大的幅度,但是对于整个运输行业来说,油价是对于运输成本影响最大的因素。除此以外,全球的通货膨胀也给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就目前物流行业整个的需求看来,形式并没有很乐观,再加上近几年整个物流行业的竞争非常大,使得物流行业在利润方面的提升很小。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外国的一些企业也是争抢着在我国发展物流企业,这样激烈的竞争对我国的物流行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物流的基础设施很差

目前我国政府在对于物流行业的整体规划和行业指导这两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就比如说在一些物流的基础设施方面应该加强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应该得到解决、发展物流行业的无序性问题应该得到改善。

(三)过多的税费总类使得物流的运输成本很高

在我国运输车辆都需要交很多各种各样的税费,这其中不仅仅是包括交安委的管理费用、养路保险的费用、车船的税务,还包括了民工的建勤费、货运的附加费以及停车的费用,各个行业都想在这个运输当中获得经济利益,有的时候罚款还要分为超限的处罚、路政的处罚、环保的处罚等等一系列的费用,这样看来一般情况下一辆运输的车子每年都需要交纳差不多7万的税务费用,这样高额的税务费用使得整个物流的运输成本大大增高。

(四)缺乏协调能力

一般情况下物流行业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不仅仅是要涉及到一些交通、贸易以及工商等等部门,还要涉及到海关、公关和税务这一系列的政府部门。物流涉及到的这几个部门管理权限都很大,但是在管理的方式以及管理的制度上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整个物流的过程中,每一个部门都想要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这样就会导致很大的竞争,最终会使得很多政策的制定不合理。并且因为每一个部门的规划都不统一,加上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很差,国家部门与一些地方部门在枢纽设施和服务设施之间的衔接存在很大的问题。

(五)国家的政策体制还不是很完善

我国目前对于交通运输建立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其中很多在运输方面的政策并不具有可行性,城市的交通政策与城乡之间的交通政策并不统一,这样就是的整个物流的费用大大增高。

(六)物流的供应和需求还没有取得很好的平衡

在市场经济体制观念和一些信任机制匮乏的影响之下,国内很多企业的物流都是通过企业自己的物流来完成,除此以外的第三方物流行业并没有完全的打开。形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因素就是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并没有实现社会化以及专业化的管理,并且目前物流的企业一般情况下规模都不是很大,综合方面的实力也并不是很强,所以一些企业就对于这些物流企业没有很大的信任。

三、加快发展交通运输的综合物流管理

(一)国外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主要特点

1.集中起来进行管理

世界上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在对于交通运输方面的管理都是采取集中式的管理模式,也就说中央的政府统一来设置水运、陆运、空运这三个运输方式的部门。这种集中的管理模式也对我国交通运输方面的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法律法规的建设比较完善

一般情况下,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在对交通管理这一方面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对于交通发面法律法规的完善,并且将一些管理运输的设置以及一些运输的政策都提升到了立法的高度。比如说:日本目前就是通过自己以前不同时期交通运输方面的发展规律,不断地对目前的交通运输的管理体制进行改善,这样能够使得整个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使得物流企业在运输方面更加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提高运输的效率,节约运输的成本。

(二)将国内的交通运输现状与国外的优秀管理经验结合

1.加强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于综合的物流运输体制进行规划,并且加强对于水路运输和铁路运输这些薄弱运输环节的建设,充分发挥各个运输方式的优点,使得最后的综合利益能够最大化。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于一些与物流有关联的运输枢纽和集疏运的投资,2012年时我国在仓储行业、交通运输的行业以及邮政行业的投资力度都大大提高,并且我们国家在“十二五”时期制定了一些目标都能够充分体现我国政府对于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大力建设的决心。

2.加强对于运输服务的衔接

目前要对公路、铁路和民航等方面的运输政策进行统筹的管理,是互相之间的法律和法规都能够实现很好的统一,并且实现一体化的管理。与此同时还要积极促进联网售票的发展,使得各个运输方式的效率得到提高。

3.对于交通运输综合物流管理之间

组织的建设原则第一点就是根据我国的政策以及市场经济的体制,来进行组织之间的建设。第二点就是坚持让政府与企业分开、依法行政、精简和统一的原则,对于政府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和完善,梳理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情况,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办事效率以及政府的管理能力。第三点就是规范行为,权利和责任制度分明,每一个部门只负责自己的工作,每一个政府的权利和责任也都是独立的。第四点就是各个部门之间协调运作,对于政府之间的管理职能进行一个好的协调,为交通运输综合物流管理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要重视各个部门内部的协调。第五点就是借鉴一些其他国家好的经验,在对外国一些好的经验进行借鉴时一定要考虑到每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与政府政策,同时制定出属于自己国家的好的管理体制。

4.加强对于综合运输管理的衔接

将很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资源进行一个很好的整合,大力推广民航和公路网络售票的系统,对信息进行一个有效的管理,构建一个好的物流公共的信息服务方面的平台,能够很好地降低货物之间的换装时间,这样就能够提升物流的效率,与此同时构建一些好的应急措施,提高自身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关于应急能力这一方面,有一些地方就是做得很好。就比如说,浙江省就正式建立了一个物流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让我国在交通运输信息平台的建设方面翻开了一页崭新的篇章,并且取得了好的效果。

四、结语

第5篇

  摘要:本文阐述了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以及铁路由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化的契机。结合铁路的自身优势,提出了铁路物流企业的建设及铁路建立虚拟物流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现代物流;货运;铁路运输;虚拟企业 abstract: this paper expatiat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 railway modern logistics as well as the opportunities that traditional transportation transforms to modern logistics. combining railway’s own advanta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railway logistics enterprise and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setting up virtual logistics alliance. keywords: modern logistics; freight; railway transportation; virtual enterprise   1.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 物流过程是企业产品制造、流通链条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被公认为是继制造商和商业利润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1] 在加入wto以后,由于物流业的市场准入,中国物流市场的竞争也将更趋激烈。根据我国在wto协议中的有关承诺,国外运输可以直接进入我国从事铁路集装箱、冷藏、快运、特货和多式联运等专业性运输。中国铁路只有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迎接来自国际的外部挑战。同时国内的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北京华运通物流公司)发展迅速,这类企业的优势在于经营观念、机制、管理方式能够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将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进程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以及部分传统工业运输、仓储、批发企业(如中外运集团),在其原有业务领域的基础上、通过向物流服务领域延伸,成为物流产业中强有力的竞争者。面对国内物流业的竞争,铁路也必须加快向现代物流转换的进程。   2.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契机

铁路发展现代物流已势在必行,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我国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化的条件和优势,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抢占物流发展先机,加快铁路物流的发展。下面对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几个契机逐一作出客观地分析。 2.1垄断与竞争问题 一方面运输市场存在着5种运输方式,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性;另一方面,在铁路行业内部,铁路的经营大体仅限于国铁一家,因此,将铁路行业定义为:“外部的非垄断性与内部的垄断性并存”是比较合适的。[2] 外部的非垄断性问题。运输市场的完善意味着各种运输方式间替代性的增强,这其中包含了其它运输方式对铁路运输方式替代性的增强。如在我国的运输市场上,公路运输已延伸至长途;而民航在发挥超长距离运输优势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服务向中长途、城际间延伸。在各种运输方式间替代性已经日趋强化的状况下,铁路外部的垄断日益淡化。 其次,铁路内部的垄断性问题。迄今,中国铁路的主要经营者基本国铁一家,尚未出现第二个主体可以与国铁进行对等或平行地进行竞争经营。虽然中国铁路网中已出现了一些合资铁路和地方铁路,但这些铁路大体上分布与铁路网的末梢或支线,基本与国铁不构成竞争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铁路行业内部,确实存在着国铁一家垄断性经营的问题。 社会运输形式的多样化促进了铁路观念的改变,只有主动地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铁路才能成为现代物流寻求社会运输力量的首选。为了解决内部的垄断可以通过组建若干铁路路网集团公司,增加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因此,观念转变是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化的第一个挑战,同时第一个契机。 2.2政策与法规

“十五”规划中,明确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是货运物流化。建立综合的物流体系,为铁路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铁路应抓住这一机遇,实现运输资源的重新配置。

党的十六大以后,铁道部提出了实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作为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铁路分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推进主辅分离和改制,必须解决辅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从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实施突破。政府必然会在铁路创建现代企业的过程中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这就为铁路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另一个重要契机。 2.3信息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物流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基本保障。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以及库存管理、采购管理、配送中心管理等软件的开发,同时最优化算法和模拟预测算法的应用等,对各子系统的信息加以综合利用和处理,优化了决策支持系统,为客户提供了安全、高速、可靠和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提高了信息共享程度,构造了资金流、实物流、信息流“三流” 合一的一体化服务体系。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运输全程的实时监控信息,使物流中心实时的掌握所托运货物的运行路线、到达时间、装卸搬运情况已有无货损货差等意外情况。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为铁路从传统运输服务向现代物流服务的转变提供了第三个契机。   3.铁路物流企业建设 3.1发挥铁路自身优势

一方面,在现代物流运输中,可分为干线运输和集散运输两类。在国内运输方式中,铁路是大宗物资、长距离运输的主要方式,铁路运输在时限、价格、服务的综合优势上应比公路、航空运输更具竞争力。 另一方面,在中国特定国情的背景中,其他的运输方式在若干方面对铁路不具有替代弹性,从而决定了铁路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较之公路,铁路运输有更长距离的经济辐射性。公路运输的经济辐射作用一般以短距离最优,在短距离内可以最大限度的覆盖区域经济。由于铁路运输的连续性、直通性、最优的全天候性、陆路中长距离物流的规模不可替代性,使其较之公路运输具有更长距离的经济辐射作用。 较之航空,铁路运输有更大空间的经济辐射性。铁路运输在所经过的区域可以集散物流,可以将偏僻区域的物流输送到铁路网络的任何一点。 较之管道,铁路运输有更多样化的经济辐射性。管道运输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只能运送油类或经过液化处理的物品。铁路运输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物品。 较之水运,铁路运输有更密集的经济辐射性。水运只能在极少数同行的水系对经济发生辐射作用。而铁路将一国所有的区域联结起来。 3.2建立铁路物流企业 铁路物流企业完全独立于铁路运输主业之外,一般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的法人治理机构。铁路物流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货运物流化。所成立的物流企业是在发挥铁路干线运输优势的前提下,将铁路货运由传统的承运、交付组织方式,向储存保管、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服务的方向转变;将铁路货场传统的计划管理、作业方案和设备管理向现代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方向转变,最终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企业良好的经营利润。 货运多样化。改变货运产品单一的局面,形成满足不同客户运输需求的系列产品。货物运输的营业办理也向多样化转化,整车,零担和集装箱已初具规模。     产权明晰化。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采用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法律制度,促进铁路物流企业经营者职业化,以满足现代企业运行的要求,规范经营者行为,督促经营者尽心尽责的工作。     服务综合化。发挥货运站作为物流结点的功能。改革传统的货运站和货场的管理,将铁路货运作业、装卸、包装、保管、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业务进行整合,将单一的、各自分散的、断续的业务整合成全程优化的、各环节之间无缝衔接的完整的供应链系统,确定每个货场、货运站的物流服务特性。对于中小货运站可以将物流服务定位于技术层次较低的简单物流服务;对于大型枢纽货运站可以将物流服务定位于需用电子化、信息化、机械化装备的现代物流服务。进一步可与公路运输货站、港口码头、航空货站集约成为有综合职能和高效率的综合物流中心,并与城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很好地衔接、沟通、协调,分工协作,以实现更大范围的物流服务综合化。[3]

货代第三方化。目前铁路多经货运企业为数不少,经过几年的发展,铁路货代企业已逐步拥有一定的设备和人力,但货代企业的业务基本停留在铁路运输的延伸服务上。因此,将铁路货代企业发展成第三方物流企业非常必要。铁路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把来自各种顾客手中的小批量货源整合成大批量装载,利用铁路进行运输。其优点是:(1)使铁路货运的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小批量货物可以集中到达发运地,便于整合运输。(2)节省了托运人的发货时间,减少了货物在途停留,提高运输效率。(3)收集的大量货物可以集中一次发运到目的地,不用中途倒装,减少作业量,减少了货物的破损率。由于以上优势,可以为主业吸引更多的货源,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从中获得利润。 3.3铁路物流企业的虚拟化 现代物流之所以有别于传统物流,在于它将从未有过的现代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用于物流管理和运作,最大限度地协调与调动地区或全国的社会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以获得整体效用的最大化。在it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不能单独打拼,而必须在竞争中求协作,在协作中求发展。任何一个企业部同时处在多条供应链和超时空的增值网中.为了从中获取最大的能量,企业必须建立一个立体化、网络化的虚拟系统,进行信息集成和管理,发挥系统内的自有资源和系统外的社会资源的总体效用,增强竞争力。[4] (1)虚拟物流企业的建立。现代综合物流的虚拟化是指物流经营人将他人的资源为己“所有”通过网络,把他人的资源变为自己物流的一部分,借助他人的力量突破有形界限,延伸、实现自身的各种功能,进而扩展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实力。所以,物流的虚拟化是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的临时性、动态联盟形式的虚拟物流。现代综合物流的虚拟化,以电子通讯技术为手段,以客户为中心,以机会为基础,以参与成员的核心能力为条件,以协议目标和任务为共同追求,把不同地区、国家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靠电子网络手段联系,统一指挥的虚拟经营实体,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2)虚拟企业的特征。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1.松散性——由独立企业自愿为某一目标暂时结合在一起,完成某一要求。2.灵活性——随时根据市场反馈信号调整组织结构,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加盟的人数不限,加盟的方式不限,完成任务便宣告解散,再进入下一个虚拟组合;3竞争力强——可通过分享高技术、分担成本费用的手段迅速融资和提高综合技术实力,实现优势互补,集中竞争优势,形成规模效益。 (3)铁路物流企业的主导作用。在现代物流条件下,商品运输由单一的传统运输方式变成多种运输方式的最佳组合,为此,铁路必须改变服务理念,仿效其他行业组建虚拟企业的成功案例,与基于其他运输方式的物流企业建立虚拟物流联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在利益上实现“双赢”或“多赢”。铁路作为物流联盟的主导核心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合同体系实现对成员企业的监督以确保联盟的运行绩效。此外还要有激励机制以鼓励成员之间的协调和信任行为。 综上所述,面对国际、国内物流给铁路运输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铁路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契机,建立铁路现代物流企业,增强铁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铁路现代物流企业的建立,也是落实铁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智文.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科技发展的若干建议[j].铁道货运,2004(1):4-7. [2] 恒舆.构建铁路运输企业集团的战略思考[j].综合运输, 2004(1):45-47. [3] 黄鹤群.铁路开展物流化服务的思考[j].铁道货运,2003(2):1-2. [4] 李宗豪.现代综合物流及其“虚拟化”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01(6):38—40.

第6篇

1 生产物流的含义

生产物流,就是指原料从进厂开始,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以在制品的形式经过各个车间或者各道工序进行加工,通过某些运输机械或者设备进行装卸、运输,最终实现成品出厂的过程。

2 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的物流特点

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的生产一般都有一些共同特点,通常体现在:

2.1 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多变

有色金属加工往往伴随着热加工和压力加工同时进行。在制品在生产过程中有着复杂的金属性能变化,是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所以像铜、铝铸锭在生产中对温度的控制要求就很高,这就要求在制品在物流流转的过程中效率要高,尽可能减少热损失。

2.2 生产过程的连续化和自动化

随着工艺技术、机械加工能力的提高,我国有色金属加工生产的连续化和自动化也在不断提高。企业拥有的大型设备和自动控制设备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在制品在生产的过程中运送到下一个车间、下一道工序的时间要掌握得比较准确,以实现生产的连续化、效率化。

2.3 生产过程的信息量大

有色金属加工需要原材料、中间合金、生产辅助材料同时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物料的流转和在制品形态的变化,以保证产品的按时、按量产出。

3 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生产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生产物流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总体上我国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生产物流正逐步向现代化物流方向前进,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3.1 工艺流程

在生产中工艺流程应该是顺畅、连续的,但是在实际中,有许多车间、工序中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如:工艺流程在流转中物料折返严重、物料运输的线路过于迂回、安排不合理导致运输线路过长。这些都体现了在工艺设计中对物流没有经过充分的考虑。

3.2 工厂布置

工厂的总平面布置就是在满足各种要求的前提下,确定企业各功能分区和功能区之间互相合理位置的工作,但工厂的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都反映了在进行总图设计时缺乏物流的考虑。随着企业发展,在不断改建、扩建中无法完全遵循物流合理化的原则,导致平面布置上形成一定的缺陷,物流流量大、运输方式复杂、运输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

另外,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库存管理水平不高、生产物流管理分散化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的效益和物流的效率。

4 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合理化物流的措施

4.1 工艺流程的合理布局

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应按照其自身的工艺要求,合理安排原料从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工艺流程。各个车间或者工序的装卸点、作业点和存贮点之间的线路物流短捷、合理,避免折返、迂回,减少不必要的运输环节,以提高整体的生产运输效率。

4.2 总平面布置中的物流

4.2.1 厂址选择。厂址的选择应根据资源分布和消费地点,靠近主要原理、燃料基地或者产品主要销售地。同时也要把压缩运距、力求外部运输总费用最少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和厂外公路、铁路、港口的连接应最短捷,具有经济合理、便捷通顺的交通运输条件。

4.2.2 总平面布置。总平面布置的内容是根据企业的生产性质、规模和生产工艺等要求,合理布置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设施和生活辅助设施等。设计时要结合建厂地区的具体条件,按照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经济合理地布置厂区内的建、构筑物,组织好厂内外的交通运输。

4.2.3 合理总平面布置对企业物流的影响。

第一,生产使用要求。在进行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总平面布置时,首先要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了解组成企业的各个建、构筑物的形式、体量和功能,合理布置建、构筑物的相对位置,尽量做到运输线路短捷通顺。(1)在厂区中心位置布置主要生产区,同时将与生产有关的辅助设施布置在生产区周围,这样不仅使辅助设施靠近主要负荷,可以减少能耗损失,减少运输环节;(2)生产性质类似或者生产联系紧密的车间要靠近或集中布置,这样使生产工艺流程更加顺畅,同时减少相应的物料运输量,以提高生产效率;(3)运输量大的车间、仓库要结合生产工艺要求,布置在主要的干道或者货运出入口,这样就可以使物料尽快投入到流转过程中,提高运输效率;(4)人流量较大的车间及生活辅助设施区应接近主要的人流出入口布置,同时应尽量避免人、货流交叉。

第二,建、构筑物的合理布局。工艺流程虽然是影响总平面布置的重要因素,但在合理布置厂区建、构筑物时,更要注意用地紧凑,合理划分厂区,妥善布置生活设施,这些都是影响企业总平面布置的重要因素。

第三,合理缩小建、构筑物之间间距。厂区用地中,建、筑间距、道路等用地往往占用很大比重。所以在满足卫生、防火、安全等要求下,应合理紧缩建、构筑物的间距。通过这样的布置,可以有效地减少各个车间运输车辆的行驶距离,缩短员工往返于各个车间的时间,提高全厂的生产劳动效率。

第四,厂房集中布置或加以合并。由于生产、运输、防火、卫生及敷设管线等的要求,压缩建筑间距是有限度的。实践证明,厂房集中布置或车间加以合并则可以更大限度地减少在制品在物料流转中的时间及费用。车间的合并必须充分了解其性质和要求,一般同类型的车间可以考虑合并;成品库尽可能和最后一个生产工序相合并、为主车间服务的辅助生产设施用房尽可能与主车间合并。如在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的布置中,小型的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就往往可以把熔铸车间和板带车间、熔铸车间和挤压车间、板带车间和箔材车间,联系紧密、生产工艺相同或相似的下游深加工车间,在设计中布置成联合大厂房。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在制品在生产过程中流转的时间减少,甚至如果是熔铸工段到下一工段,如挤压工段、轧制工段,还可以有效减少热损失,节约能耗,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第五,合理划分厂区,满足使用要求,留有发展余地。平面布置中要根据生产特点及管理要求合理地划分厂区用地界线,使近期建设尽可能集中。有些企业盲目占地,在前期规划设计时厂房过多、产品过全。后期实施中,只有部分生产车间进行生产,生产车间又因为前期规划时布置较为分散,导致生产运行过程中,工艺流程折返,在制品在各生产车间之间的运输线路混乱。同时也给该企业后期的扩大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是一个目标明确,但思路和过程动态变化的进程,而且由于市场的不断变化,有可能企业的产品和定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前期规划过早、过全、过于分散,使得企业前期规划的预留场地无法使用或者制约因素较多影响使用。

第六,因地制宜、结合地形。总平面布置既要考虑厂区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又要满足生产运输的要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某些地区地形高差大,给前期的建设带来一定难度,但如果在平面布置中认真思考,布置合理得当,就可能将不利因素适当地转化为有利条件,反而还会给生产带来很大便利。如在重庆地区的某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建于坡度几乎为18%的坡地上,但该厂在设计时结合工艺特点,充分利用地形条件,使整个企业的工艺流程从高处往低处,随着部分在制品按物体自重下送和生产用量大的循环水重力自流,有效替代了部分运输设备。同时利用高差,还可以设置高位水箱、运量大的车间按地形设置装卸货平台等。

4.2.4 厂内外合理运输方式的选择。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的物流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就反映在企业运输线路的组织是否合理。企业的运输设计应充分考虑工艺流程和厂区所在地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企业运输方式和运输线路,尽可能做到运输线路短捷,没有往返和交叉现象的出现。

第一,运输方式的选择。无论选用哪种运输方式,都要结合厂区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厂区的用地、厂内建、构筑物之间的布置关系和间距,企业的货物运输量及货物特点来考虑。同时在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之后,来确定经济合理、便捷顺畅的运输方式。

运输方式一般分为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和其他运输方式。

道路运输是企业中采用最多的方式。在场地平坦的地区,道路只要考虑横坡平顺连接,保证厂内运输路线的顺畅、运输道路的便捷。但在场地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地区,还要考虑道路的纵坡要求,某些地区甚至还要利用当地高差使用适当的机械运输设备。

铁路运输一般用于运输量大的大型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厂内铁路应尽可能连接到厂区的边缘地带,便于原料进厂和产品出厂。

水路运输量大、费用低,但局限性也很大,一般仅限于厂外运输。

第二,合理组织货流与人流的交叉。在进行厂内货物运输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人行线路。在保证货物可以按时按点地进行正常运输时,也要充分考虑员工生产生活的安全性及便利性。

厂内运输以道路或者铁路为主,在进行总平面布置时,货流与人流的方向最好可以相反并且平行布置,同时尽可能将货运出入口与人流出入口分开,以减少相互的交叉。对于小型企业,一般厂内道路的交叉口为平面交叉。但是对于某些大型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如果交叉口的流量较少还可以平面交叉,如果流量过大还应该考虑立体交叉。

5 结语

第7篇

1.1订单服务流程设置不合理

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越来越激烈,除了产品的价格、性能、质量的竞争外,优质的客户服务也是决定竞争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客户的服务水平又直接影响着物流成本。ABC公司一贯注重客户服务水平,注重维持品牌优势,在物流管理中有完善和严格的客户服务考核指标。但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快速增长,服务成本也随之增长,产品定位不再是以前的高端产品,价格已经本土化,但没有建立与之配套的物流服务方案,物流服务水平定位太高,导致物流成本太高,产品利润得不到保障。

1.2物流成本统计核算账目设置简单

仅ABC工业大型驱动业务集团就有近10种产品大类,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应用。由于企业过于庞大,尤其中国近10年来一直以2位数的增幅在发展,而多个业务集团又共用一个物流中心,加之一直以来重产品轻流通的管理,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结构太过简单,如:由于传统惯性思维,认为工业产品重量重,空运成本高,在SAP系统中统一设定运输方式———海运;仓储和运输成本采用简单的根据金额分摊给业务部门,与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没有建立数据交换平台,没有在订单级别的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虽然对产品线有细致分类和详细的业务报告,但物流成本记录和核算没有根据产品细分,没有各项产品单独的物流成本的记录和报告,也不做分析和研究;虽然都是重量较重的机电产品,但产品价格差异很大,导致物流成本和价格比例不协调。

2服务物流水平和物流总成本的关系

客户服务是物流的活动之一,服务水平决定了产出水平和物流系统反应的能力。物流客户服务水平就是设定的物流活动水平的结果,每一客户服务水平有相应的成本水平。事实上,根据特定的物流活动组合,对应一服务水平都有许多不同的物流系统成本方案。随着物流活动水平的提高,企业为达到更高的客户服务水平,成本则会加速增长。在大多数经济活动中,只要活动水平超出其效益最大化的点,人们就能观察到这种一般现象。销售-服务关系中的边际收入递减和成本-服务曲线的递增将导致利润曲线。不同服务水平下收入与成本之差就决定了利润曲线。因为利润曲线上有1个利润最大化的点,所以这就是平衡服务水平和成本控制的关键点。该点一般在服务水平最低和最高的2个端点之间。

3ABC公司订单服务成本控制分析

了解公司的各服务水平下的收入和物流成本,我们就可以确定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服务水平,利用数学的方法找到这个最大利润点。(1)简化订单服务流程以前客户下订单到ABC贸易公司,贸易公司再下采购订单到运营公司,货物生产好后由贸易公司发货给客户。而现在销售公司客户直接下订单到ABC运营公司,运营设置商务与客户直接对口处理订单流程,并由运营公司物流部直接安排发货到客户。这一流程的改变使得当公司面对本地较低端的客户,不需要贸易公司较高素质的订单管理员提供双语服务,因为不涉及国外供应商和客户。工厂订单管理员完全可以应对日常业务,相对薪资成本较低,从而服务人员成本降低了。从物流路线上看,从工厂仓库发货到约定交货地点,销售公司的物流中心只管理库存账目,不管理实际货物,节省了仓储和运输成本;这2项改动也同时节省了物流服务的时间,缩短了总体供货时间,提高了订单反应速度。(2)延长订单周期根据对竞争对手的服务水平调查,在不增加失销成本的情况下,延长订单周期到10天。

4ABC公司物流运输活动成本控制分析

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支出最大的部分,大多数公司的运输费用约占公司物流总费用的40%,占商品价格的4%~10%。如今订单趋向量少次频、国际贸易增多、物流全球化、燃料费用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与其他物流费用相比,运输成本正在不成比例的增长。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企业物流是全球物流,运输状况复杂,线路长,因此运输成本更是重中之重。同时从物流系统的角度考虑,我们研究的是物流总成本,运输方案的选择对存货持有成本和仓储成本及服务成本都有连带所用。

4.1产品特征与运输方式

不同的产品有其自己的特征标准,主要包括重量-体积比、价值-重量比,而运输方式的选择往往受到产品特征的影响。为了选择适合ABC公司的运输方式,在此给出上述的两种标准,以供后面选择提供参考。

4.1.1重量-体积比

产品的重量-体积比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衡量指标,与运输和存储成本直接相关。密度大的产品,即重量-体积比高的产品(如金属产品、饮料和罐头食品)可以充分利用运输设备和存储设施,运输、存储成本偏低。但对密度小的产品(如塑料泡沫制品、薯片和灯罩),在达到运输设备的载重限制之前空间就已经填满了。

4.1.2价值-重量比

运输、存储产品的货币价值是考虑物流总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存储成本尤其受产品价值的影响,当我们将产品的价值和重量进行比较,得出一个比率时,会发现其中存在着明显的成本悖反现象。价值-重量比低的产品存储成本低,但运输成本占销售价格的百分比比较高。由于库存持有成本是按产品价值的一定比率计算的,而库存持有成本是存储成本中的重要因素,所以产品价值意味着存储低成本。而运输恰恰相反,是与重量挂钩的,如果产品价值低,运输成本占销售价格的比重就会很高。价值-重量比较高的产品(如电子设备、珠宝和乐器)则恰恰相反,存储成本比较高和运输成本比较低,因此物流总成本的曲线呈U形。

4.2运输方式的物流总成本特征

列举了各种运输方式下的成本速度、安全性等属性情况,可以直观地了解各运输方式的优劣势。

4.3产品特征下最佳运输方式对物流总成本的影响

运输方式的选择是物流总成本的重要因素,能使运输服务的成本与该服务水平导致的间接库存成本达到平衡的运输方式就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即运输的速度和可靠性会影响托运人和买方的库存水平(经常性库存和安全库存)以及他们的之间的在途库存水平,如果选择选择速度慢、可靠性差的运输服务,物流渠道中就需要更多的库存,这样,库存持有的升高会抵消运输成本的降低。同时考虑选择合格地运输方式还要考虑产品的特性,如价值-重量比、重量-体积比等。总之应该综合系统考虑,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

4.4ABC公司产品选择运输方式的选择

ABC公司产品线分类众多,以适应市场不同档次的要求。如P185系列电机属于M1高端产品,由欧洲原厂生产,所以相对同类产品价格定位较高,即价值-重量比较高。基于物流总成本的考虑,选择最低物流成本的运输方式做如下分析:公司的供应链方式是欧洲将生产好的产品存放的工厂仓库,然后由承运人运往各国家的分销仓库。每台电机在工厂持有价值C=20000美元,中国分销仓库持有价值(加入运输成本)C′,每年需求D=7000台,工厂仓库和分销仓库的安全库存Q=100台。可知IC表示每单位货物库存持有成本,平均安全库存为Q/2,RC表示单位需求量的运输成本。由此可以得出:虽然海运的运输运输成本较低,但货物在途成本和仓库持有成本都较高,所以将原先的海运改成了空运。正确的决策是建立在详尽的数据和分析的基础上的,而建立这些数据需要系统的管理思想和构建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要想真正做到以现代化的手段去控制物流成本,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数据网络、通讯技术来构建物流信息系统。采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地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根据物流成本效益悖反理念,企业物流成本得以降低的关键在于从物流的整体来考虑,而不是片面的强调某一环节。也就是说要把物流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看成一个物流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管理,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效率,实现整体物流合理化。

5结语

第8篇

作为物流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业无论是在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方面,还是在管理体制、经营理念方面,都与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要想实现现代物流业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快交通运输业的转型升级。

打造完善、成熟的国内物流网络,构建通达各国、高效灵活的国际物流通道,拥有众多强大跨国物流集团,这些已经成为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保障本国经济增长、赢得21世纪竞争的国家战略目标。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世界正在进入综合物流时代。

近两年来,中国物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整个行业仍存在物流体系不完整、网络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布局不科学、市场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除了物流业自身存在的这些不足之外,交通运输业无论是在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方面,还是在管理体制、经营理念方面,与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交通运输发展的综合程度低,各种运输方式呈现出分散、独自发展的态势,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滞后,不同的运输方式难以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沿海和内陆集疏运体系不配套,各种运输方式主要从事港到港、站到站的标准化服务,缺少服务延伸。多式联运发展严重滞后,客货运输衔接不畅,交通运输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

基础设施结构性短缺。部分运输通道铁路运力不足,公路分担了大量的中长途运输,增加了运输成本,消耗了大量优质资源。此外,部分沿江通道的高等级航道占比低、网络化程度不高。同时,航空货运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呈现出总体不足的情况。

信息化建设自成体系,不利于综合决策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孤岛现象十分普遍,信息资源在部门间、区域间缺乏共享机制,既不能很好地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也不能为货主提供完整、及时的信息服务。

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输市场尚未形成。运输市场中的恶性竞争、过度竞争、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普遍存在。运输企业创新动力不强,尚未进入以创新引领发展的阶段。运输业尚未形成高效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与物流上下游的企业、制造业、农业、商贸联动不足。民航、快递滞后于全球化进程,尚未形成与我国对外贸易格局相匹配的全球物流体系。

此外,公路、航空、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的资源、能源、土地等消耗和大规模废弃物、污染物等的排放问题突出。无效运输、不合理运输等问题严重;超载、超速造成的严重人身安全和货物损害事故经常发生,给企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应急能力存在薄弱环节。骨干运输通道能力不足,铁路网络结构薄弱,民航支线机场数量缺乏,公路通达度与衔接度明显不足,内河航道等级偏低等。东、中、西三大地带交通设施依次弱化,部分区域运网稀疏。由此不难看出,要想实现现代物流业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加快交通运输业的转型升级。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尝试着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将在下期阐述。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多式联运,分析,物流成本

    引言

    重庆市直辖以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巨大发展,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凸显,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水陆交通主要枢纽,重庆市在物流规划方面也致力于充分利用重庆市的优势,打造长江上游区域物流中心。经济的巨大发展,催生了对交通运输与物流系统的巨大需求,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便利的同时,运输的成本问题也日趋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也带来了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交通拥挤等社会问题。基于这样一个背景,重庆市发展多式联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

    2.多式联运的概况分析

    多式联运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新型运输方式。这种方式一般以集装箱为媒介,把传统、单一的各种不同运输方式有机地结合、衔接为一体,以便更好地实行“门到门”运输,为客户提供经济、合理、迅速、安全、便捷的运输服务。正由于此,多式联运成为集装箱和货物运输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迅速推广,我国多式联运起步较晚,目前发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同世界先进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差距。多式联运的优势是根据具体的运输线路,综合考虑各种运输方式,根据具体的物流需要,组合起具有成本优势,或者时间优势的运输路线(方式)。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有五大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各种运输方式都有自己的经济运输半径和运输优势(图1)。多式联运出现的时间较早,工业社会初期就已经应用于生产实践,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多式联运始于集装箱在物流运输业中的广泛运用,这也是因为只有以集装箱为媒介的多式联运才能正在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真正体现多式联运的成本优势、时间优势、业务流程操作优势。

    水运

    平均成本

    图1.主要的运输方式成本-运距曲线

    3.重庆市发展多式联运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其涵义是在既定条件下通过对决策单元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化的平衡系统比较分析,找出并发扬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为决策单元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指导决策单元向良性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引入SWOT分析法,研究重庆发展多式联运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

    3.1S(Strengths)—重庆市发展多式联运的优势分析

    3.1.1区位优势明显。重庆地处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经济腹地广阔,是西部地区惟一拥有长江“黄金水道”的内陆口岸城市,重庆管辖着长江干线三分之一的航线。北有陕西、宁夏、内蒙,南有云南、贵州、广西,西有四川、西藏、新疆、青海、甘肃,东接湖北、湖南,是长江经济带与成渝经济带结合区、东部和西部结合区、渝贵川结合区的重要节点,是撬动“连接中国l1个省市区。跨越东、中、西三大经济带,辐射近4亿人口的长江流域”这一杠杆的支点。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中,具有承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是人流、物流的重要集散地.从而也引发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拥有全国“两纵三横”五条水运主通道之一,全国“八纵八横”铁路通道中的包柳通道、沿江通道、沪昆(成)通道在重庆市交汇:全国公路“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的渝湛线和沪蓉线在重庆市交汇,拥有国家干线机场之一的重庆市江北国际机场。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具有明显区位优势,是我国西部地区惟一齐备水陆空交通条件的综合交通枢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具备了较为发达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形式的运输系统,为发展多式联运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针对重庆的具体情况,目前重庆能形成相对优势的多式联运的方式主要有江海联运、铁海联运、公水联运。重庆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辐射能力近些年来,不断提升,重庆的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具备了重要的区域战略地位。

    3.1.2政府层面的支持力度较大,具备较强的政策优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庆直辖、重庆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3号文件《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物流业被列为国家十大振新行业之一等政策的实施,加快了重庆对内外资的引进。也是重庆市发展物流业以及交通运输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以及资金支持。重庆政府计划在十二五把重庆打造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发展物流业必然要走多式联运的这一道路,这是国外发展的经验,也是交通运输系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10篇

1.1我国主要能源种类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常规一次能源为主,

我国探明的常规一次能源量为9258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89.25%,石油占2.12%,天然气0.32%,水能8.31%。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2011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一,其中,原煤产量35.2亿吨,原油2.03亿吨,天然气1027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五和第六。

1.2我国主要能源的分布格局

我国能源虽然丰富,但分布很不均匀,资源赋存丰度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前两个主体是松辽和渤海湾盆地,后一个包括河南和苏北等盆地,这里的累积探明石油储量占全国的近3/4;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松辽和渤海湾盆地

,共占全国储量的70.53%,居全国之首。目前,长江以南只有百色、三水、景谷三个小盆地探明了小油田,占全国储量不到0.1%,这些特点决定了北油南运、东油西送的总格局。显然,最缺油的是西南部的、云南、贵州等省区。

我国的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主要集中在人少地多的中西部地区,其能源储备量为3300万亿立方米,其余分布各地,占全国总量的30%,于市场经济的推动,部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源的消耗量也日益增大,然气的产出地及市场无法得到平衡,以气体的运输显得尤为重要。

2我国主要能源物流现状

2.1我国主要能源存储现状

目前,源储存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陆上储罐;第二,海上储罐;第三,地下储备。煤炭储备基地建立将对保证用煤安全,季节调峰和应急保障,解决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平抑煤炭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天然气的储存主要是在大气压力,163°C条件下将其液化成液化天然气储存在LNG储气罐中。天然气的运输渠道主要有两种:管道运输;液化到-163°C后通过LNG船舶运输。

2.2我国主要能源物流运输现状

现阶段与我国能源供需相匹配的综合运输通道体系的主体包括:铁路、公路、港口、输油(气)管道及超(特)高压输电网络。各运输通道均存在其他形势无法替代的优势,在不同种类的能源运输中承担着不同的运输任务。

2.2.1我国主要能源运输方式。现阶段我国煤炭运输多以公路——铁路——水路联运、公路——铁路联运、公路——水路联运、铁路——水路联运等多方式运输合作的形式完成,公路或铁路单独完成的常规煤炭运输比重很小;油气运输多以原油管道——铁路——公路联运、水路——管道——公路联运、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公路联运等多方式运输合作的形式完成。

我国现有油气运输方式有四种,别是:管道、水运、铁路和公路,管道运输为主体运输形式,其他方式为重要辅助;长距离运输多由水路及铁路运输完成,公路仅作为短途中转或其他方式的衔接运输。

2.2.2我国主要能源运输路线。我国铁路纵横全国各地,已基本形成“纵八横”铁路线网格局。在南北向主通道中,担负煤运重任的是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和大湛线。京沪线是担负“北煤南运”最主要通道之一。京九线主要担负接运朔黄线、石德线、新石线的煤炭外运任务,今后南北通道南下至京广线以东地区的煤炭,将重点由京九线承担;京广线以客运为主、客货两用,担负石太、陇海铁路运出煤炭的北上南下任务;大湛线地处中西部过渡地带,担负山西、内蒙及西北地区与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的煤炭交流,是“三西”煤炭外运的重要通道。此外,在其他南北通道中,京哈线是连接华北、东北的重要通道,也是出关煤炭的最主要通路。

公路运输也发展较快。尤其在“三西”煤炭外运中,由于铁路运力不足,公路运输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

3我国主要能源物流存在的问题

3.1运输方面问题

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部门,导致了我国能源的运输通道建设长期滞后于消费增长,随之而来的煤炭、油气、电力的供应紧张问题,势必将周期性产生;一方面通道建设长期滞后于能源消费,导致了我国的能源运输需求,接近通道临界运输能力,多数能源运输通道长期处于饱和状态或接近饱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严重缺失。

3.1.1运输能力不足。我国油气运输通道建设虽己取得巨大成就,但仍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油气消费需求,为国家能源供给基础命脉,由国家总体布局、统筹规划,依靠政府严密监管消除垄断性经营中的诸多弊端;同时应提高油气运输网络整体联通性,增加迂回通道,使油气生产和消费间的相互调配更加灵活。我国油气运输通道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监管不足、通道建设相对速度较慢、协调保障程度偏低、缺乏全局统筹;各运输方式问题体现各不相同。

华北和沿江原油管网不能满足当地炼油企业发展需求,安全隐患多,存在码头接卸与管道输、转、储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新疆地区,随着该地区原油产量的不断提高,预计2010年以后,新疆自产原油出疆量将达到2000万吨以上,外输能力将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3.1.2主要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完善。我国主要能源各能源运输方式单一,主要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完善缺乏与其他的运输方式进行协调的观念。只有建立了多样的运输方式相结合的管理运输体系,才能实现物流所需要的实时动态、机动灵活的标准,才能提高现代物流的运输效率,才能达到运输成本降低的要求。

3.1.3装卸搬运水平低。就煤炭而言传统的煤炭运输普遍存在经验集中度低,从煤炭装车、运输、储存、选配、铁路上站等各个环节还是粗放式经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低,这就必然增加煤炭的销售成本影响了煤炭行业的整体效益。

3.2能源信息系统有待完善

3.2.1信息化程度不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仍有许多煤炭物流企业采用传统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无法提供国际盛行的物流监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服务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难以适应客户的需要。也很难达到现代物流高效、快捷准确的要求。现阶段的煤炭物流配送主要是以送为主,能够实现分货配货配载配装一体化服务的物流企业还很少,流通加工能力普遍较弱。近年来虽然有一些物流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加工能力,但流通加工范围还很小流通加工能力还不足。将流通加工分选除矸配煤成型粉碎制浆包装和煤炭物流配送结合起来的实践还很少。

3.2.2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许多能源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仍然采用电话、传真等手工操作方式开展业务,反映迟钝、效率低下。其中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开始信息化建设,相当一些使用的物流信息系统还只是管理软件,停留在电算化水平。物流活动、流程中的信息不能实现集成和实施控制,难以提高效率。据了解,国煤炭物流企业大多数还没有物流信息系统,持不同煤炭物流服务模式的信息系统设计不成熟,信息缺乏相互链接和共享。一些大型能源物流企业尽管拥有绝对的网络优势、设施优势和人才优势,且与政府部门有着很好的关系,但在发展煤炭物流服务上尚处于摸索阶段,在信息管理上还没有找到切实的系统和技术解决方案。

3.3部分基础设施设备落后

地下储气库等调峰设施建设滞后,管道输送能力不能充分利用。在我国干线天然气管道中,除陕京线系统已配套建设了6座储气库、西气东输管道正在建设金坛储气库外,其余管道均无有效的调峰设施。统计数据显示,没有储气库配套的涩宁兰(涩北—西宁—兰州)管道利用率不到70%,而有储气库配套的陕京线利用率超过85%,两者相差近20个百分点,这表明储气库对实现管道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部分管线老化。如东北原油管网已经运行了30年以上,存在管线老化、自动化程度低、通信设施落后、储存设施超期服役等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对管网进行调整改造,以满足原油的外输要求。

4我国主要能源物流发展几点对策

4.1加快能源物流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4.1.1优化交通运输网络结构。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经济技术特点,在保持公路和航空运输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快铁路、水运(重点是内河)管道等运输方式的发展,尽量发挥其能力大、能耗小、占地少、污染轻、成本低的比较优势,要引导大宗货物向节能环保型运输方式转移。

在未来的交通发展中,要统筹规划,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尽量发挥航空、水运、管道等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构建结构合理、有机衔接、协调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当前要注重铁路和能源管道的建设,减少公路运煤和铁路运油的比重,尽量发挥内河运输的作用,要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农村交通建设应以公路为主,有条件的地区要充分发挥水运的作用。

4.1.2加强运输大通道建设。运输大通道是沟通各大经济区,连接都市带或经济带,由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大运能的综合运输走廊,是我国交通运输的主骨架。当前要根据国家经济布局,重点加强铁路干线和公路主骨架建设与整合,充分发挥航空的作用,以较少的资源形成畅通、快速的运输网络,增强客货运输能力,同时要推进长江等内河的高等级航道建设和港口规模化发展。

4.1.3重视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之间相互联系的“结点”,是实现一体化运输的关键环节。要对综合交通枢纽进行统一规划,特别是对全国交通乃至国际交通有重大影响的特大城市、大城市、大型海港城市的综合交通枢纽,制订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规划,加强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机衔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客运综合枢纽建设应以人为本,实现零距离换乘;货运综合枢纽建设应实现无缝衔接,有条件的应从传统运输节点向物流中心物流园区方向发展。

4.2能源物流信息化完善

4.2.1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及其他通信技术包括,电子数据交换、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条码技术射频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和网络技术。

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化、依托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与网上交易系统、建立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物流服务网络、以客户订单信息流、带动配送物流的实现。利用网络技术将物流企业散布在不同领域的服务网点联结起来,形成物流服务平台,对仓储运输装卸加工搬运配送等环节,实现全程跟踪。借助于准确的信息传递将传统的粗放式的物流送货形式,上升为门到门、库到库甚至线到线的精益物流方式。

4.2.2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完善能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能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能源供应链物流管理中起着承上连下的作用,应使以往的能源物流系统从由能源生产企业和用能单位构成的相对封闭的传统物流系统朝着使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在价值链上分工合作有强大信息处理能力的开放式现代物流系统的方向转变。由于能源的运输普遍具有长距离多式联运的特点,因此在能源物流信息平台中,应加强能源供应范围内,各陆路、水路、港口的能源储备和运输转换状况及各线路运输设备的运力等交通运输状况信息的反映和处理。

地区能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一般依托于在能源运输中转点建立的物流园区,在实体聚集的基础上构建更广范围的信息网络连通。所建设的能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由物流需求企业产生的物流基础信息和物流服务企业产生的物流作业信息及与工商银行交通用能部门等单位的共用信息构成,各类信息在不同的子系统中分别处理之后集成使用。地区能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之间的网络互连,能形成能源共享信息的更广泛传播,使能源的管理和使用形成社会化的效应。因此,就能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言,能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相比其它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具有更明确的战略意义和社会意义。

加强能源设备设施管理

经常维护能源运输工具和基础设备,及时更新落后老化设备。开发应用于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物流专用设备、改善物流基础设施。针对不同能源加工产品,开发应用能源物流专用车辆以及与之相关的装卸、仓储等先进物流技术,加强能源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包括仓库建筑场站设施装卸设备运输工具运输通道等。

第11篇

(一)认识物流规划与整合的宏观效益,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体系竞争力

提高物流管理效益要关注宏观的物流规划与整合。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和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多达几百家,但很多园区却很少有企业入驻。据2004年通创物流咨询公司调查,我国物流园区空置率高达60%。从大的物流通道来看,我国几大经济圈之间的物流缺乏规划,铁路运输的“门槛”,省际高速公路“断头”,严重影响通行效率,低水平分割的物流方式造成的物耗惊人。因此,要从总体上优化我国物流发展所依托的经济体系。首先,需要在原料基地、商品产地与消费地的布局上,减轻物流压力。我国生产资料流通量占总流通量的7成以上(陆江等,2005),随着我国重化工时期的到来,优化工业布局,减少源头物流量,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我国资源、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分布不均衡所必须面对的。现代物流的理念是“避免不该发生的运输”。比如,我国煤炭运输一直紧张,而火电的耗煤占煤炭需求的50%以上,建设“坑口电站”便是缓解煤运紧张的良方。其次是消除各种运输方式间的障碍,健全合作互利的多式联运机制。如何解决由于运输方式落后和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带来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多次倒腾、拆装等问题,应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航空快递运输等方式;推广应用厢式货车、大型拖车及集装箱、散粮车辆,开发使用专用车辆;加快集装箱中心站、中转站及散装码头建设;加强各种交通设施建设的紧密衔接配合,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第三是利用新建设施整合存量资源,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根据我国目前铁路、水运的货物周转量占全国货物周转量的85%的实际情况(陆江等,2005),物流基础设施应以铁路和水运为主干,充分发挥其远距离、大运量、低成本的优势,同时发挥公路分布广泛、便于货物集散和组织配送的优势,完成物流到户的任务。同时,加快机场建设,提高空运能力。建立包括数据交换中心、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中心、金融结算中心等在内的与互联网连接的公共增值网络服务平台。

(二)认识现代物流的运作机理,重塑经济良性增长的微观基础

现代物流的运作机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但就其本质而言,现代物流的运作机理是通过对现代技术的运用和不断优化的管理模式,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系统中实现人类劳动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更便捷、更低廉地转移。通过现代物流运作机理的分析,经济的良性增长应以现代流通为先导。现代流通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包容着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佣金、供应链管理等先进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核心是要建立一种新的财富观,即从流通、消费决定和引导生产出发,减少一切不必要的闲置和浪费;以现代流通为先导,组织生产、交换和消费,组织经济运行以及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经济素质。采用先进的流通方式,必须以现代物流为支撑,必须加快现代物流网络的建设。由于现代流通的主体是物流,流通的时间主要取决于物流的时间,流通过程大部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于物流,流通成本主要也是物流成本。所以,现代流通的核心是现代物流。因此,工商企业要按照供应链管理要求对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规划。积极推动物流和电子商务的有效结合,包括与相关电子政务如通关、商检、税收、外汇等的连接,形成统一的平台。同时,整合物流市场供需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据中国储运对第三方的调查,生产企业使用数主要集中在2~10家,商业企业使用数甚至在10家以上。这说明目前我国工商企业物流外包主要以“分包”为主,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性的要求。而且物流的对象主要是附加值低的产品,很难适应多品种、多批次、少批量的流通要求。因此,在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专业化物流市场的过程中,需有效使用如客户反应、电子数据交换、车辆监控系统、射频个体识别、企业资源管理等管理技术。为商品供应链中各环节的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提供集成的物流服务。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等企业应积极向第三方物流转化。充分发挥其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将物流服务与工商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紧密融合,真正具备为用户优化物流管理提供策划设计、组织运筹和实际操作等综合服务的能力,为打造第四方物流企业做准备。目前,可以首先有重点、有选择地在食品、电子、家电和电信等行业加大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力度,积累市场运作、网络扩展、政府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三)认识物流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发展“以人为本”的物流经济

现代物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首先是促进制造业调整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组织形式,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其次是促进新型商业企业和业态的发展。第三是促进交通运输业的改造和物流服务方式的创新,带动许多相关领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在为整个国民经济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的同时,可以减少迂回运输和空驶,缓解交通拥堵问题,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同时也是国家救灾应急、处理突发性事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有效保障。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促进城乡商品流通,推动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人力末端配送”,既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需求。正因为如此,我国“十一五”规划已将物流列为“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必须提升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流通水平,解决好流通效率低、质量安全隐患多等问题。粮食、冷冻(藏)食品、鲜活农产品、药品、煤炭等商品,往往流通过程中数量大、牵涉面广、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在整个物流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专题规划,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政府的监管水平。现代物流是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即以网络化、高效、便捷体现“周到”,以低成本、安全、优质体现“亲近”。物流要“以人为本”,必须改变目前运输系统建设不衔接、旅客换乘不方便的弊端,建设换乘便捷的旅客联合运输系统。必须加快应急物流系统建设,以应对社会风险和突发事件。在进行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安全的需要,把各地相关规划建设纳入全国的统一框架。海运、内河水运、铁路、航空、公路及管道运输等的建设要有前瞻性,对于关乎国家安全和人民基本生活的战略性资源的运输、配送,应该按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由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严格监管,避免由于供给和配送出现问题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应通过物流领域的相关立法,明确紧急状态下对于社会物流资源的管理和征用,明确政府、企业等相关组织和个人在紧急状态下的权力和义务。

(四)认识物流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在经济循环中建立节约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可以理解为社会生产物流、逆向物流、消费物流、回收物流的绿色循环。所以,发展现代物流,对经济循环中的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是十分必要的。发展逆向物流和回收物流,可以直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从产业物流的角度来看,在清洁生产、预防污染的同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实现“再利用”与“资源化”的有效途径。所谓再利用,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成为垃圾;所谓资源化,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可利用资源的废弃,实现资源再循环。“再利用”、“循环资源”,都是以发展逆向物流和回收物流为前提的。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报废汽车、废旧家用电器、退役机电装备等流入市场,需要回收利用。发展流通加工配送,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剩物”减量化。流通加工是对商品所进行的加工,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和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并通过现代物流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实践证明,有的流通加工(如食品)可使产品利用率提高20%~50%,而且能够形成绿色流通加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开展物流运营中的资源消耗研究,可以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能源和土地节约。根据我国有关研究报告分析,若以高速铁路的能耗为1,则高速公路上汽车能耗为7.6,飞机的能耗为15.2。以运输能力占地相比,铁路占地仅为公路的1/8。水运则占用土地最少(王庆云,2003)。无论是从能耗、还是从占地来看,公路都是铁路的数倍。因此,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结合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和特点,应建立以铁路、水运运输为跨区域主干线,以公路为区域内运输网络,以航空和管道为补充的“绿色物流体系”。

(五)认识物流体制的严重障碍,创造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环境

改革国家物流管理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综合运输体系已迫在眉睫。我国公路运输、内河航运和海运由交通部管,铁路与航空运输分别由民航总局和铁道部管。每个部门都占有一块国家资源,每个部门都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部门利益。从全局来看,物流领域很多非常不合理的现象都源自于此。成立综合运输管理部门,已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建立全国统一的综合运输体系,首先,要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需要,特别是满足经济社会向循环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其次,要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总体要求,建立安全、高效、经济、协调、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第三,交通对资源的占用、对环境的破坏等要控制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实现资源、环境、交通的和谐统一(中国科技信息网,2005)。通过综合评估各种运输方式的土地占用、能源消耗、运输费用、环境影响、运输安全等成本效应,优先发展铁路,稳步推进投融资体制与运价市场化改革,促进铁路公路协调发展;强化运输大通道建设,在一些城市和产业的主要发展带,建设由多种运输方式骨干线路构成的运输大通道;积极推动综合运输枢纽的布局与建设,实现多式联运过程的“无缝化”,提高整个交通运输效率。创造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环境,关键在立法,即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物流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我国运输方式正处于一个从简单阶段到复杂阶段的转变,物流管理也处于一个从单一化到综合化的转变。分部门的运输管理方式及其政策法规已不适应。严格地说,我国目前的运输管理方式、运输政策和运输机制都还是部门所有制,国家没有一套统一的物流政策法规。这有赖于改革国家相关管理体制,从国家层面制订统一的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和政策。

由于物流是复合性产业,涉及许多部门,所以物流政策的制定应从“资源分配”型向“激励兼容”型转变。一是注重政策导向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属性,交通运输赖以存在的土地、岸线、空域、航道等都为政府所控制。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上,必须由政府进行综合规划与合理布局,采用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结构优化,并积极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维持公开、公平的竞争秩序,促使进入该领域的各类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二是形成有利于我国物流改造的激励机制设计。我国物流总体上是一种初级状态,物流产业资金密集,物流基础建设和设施改造必须多渠道投资。这些项目需要运用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设计一种机制,让参与者在追求其目标时,兼容国家物流发展的目标。为推动和保障我国的对外开放,还必须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的控制力。一是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应对物流国际化的政策研究。二是建设本土化物流网络,提高物流控制力。我国物流业的控制力有赖于建设国有物流网络及利用本土化优势,有赖于石油等战略物资储备及其运输安全,从而实现国家经济安全。

第12篇

制造企业物流运输成本是指在单个制造企业的整个物流活动中,制造企业对原材料、在制品以及产成品的所有运输活动所发生的成本。

制造企业物流运输这里是指制造企业自营运输,包括直接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直接运输费用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在不同仓库中货物调拨、分拣、配装以及将产成品送至消费者手中所产生的运输费用,和车辆折旧、维修等相关费用。管理费用主要指运输调度人员、司机等相关人员的管理费用。

二、制造企业自营运输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全国物流需求状况调查显示,使用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仅占22%,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而在我国内地使用率仅占2%。最主要的原因是内地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运输效率普遍低下,不适合第三方物流运输的运作。另一原因是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汽车车队,仓库、物流装卸机具,同时拥有大批熟悉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物流管理与作业人员,如果不加整合利用,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沉没成本,形成较高的资产退出障碍。

然而,我国制造企业的自营运输成本由于运输不合理、运输成本控制重视程度不够等导致其占整个物流系统成本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运输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左右,占商品价格的4%-10%左右,这就意味着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运输成本的控制。另外,运输是企业产品得以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连接基础,运输的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收益和利润,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从这个方面看,对运输成本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基于成都某制造企业的物流运输成本控制策略

成都某制造企业是一家业务覆盖全国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该公司主要从事化工、军工、石油等领域内应用的大口径厚壁不锈钢管道和管件、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以及上述行业机械装置备品配件的生产制造。目前设有三个厂:成都工厂、北京工厂、上海工厂。成都工厂主要负责将产品供应至西南一带的客户,北京工厂主要负责华中一带,而上海工厂则主要负责江浙沪一带。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大,运输成本逐渐升高,对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为提高公司竞争力,公司急需从运输成本控制人手,从而合理降低整体物流成本。

第一,尽量减少运输环节,节约运输成本。

运输环节是物流活动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围绕着运输活动,还要进行装卸、搬运、包装等工作,多一道环节,意味着就要多浪费很多成本。所以在调运物资时,对有条件直运的,尽可能组织直达运输,尽可能减少二次运输。

该制造企业以前的分销渠道长而复杂,产品需要经过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甚至多级的批发商才能到达零售商的手中,运输环节冗长,加大了运输费用。然而现在,该制造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中心来减少运输环节,这样既有利于跟踪产品销售信息,也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

第二,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

对于该制造企业生产出的不同产品,应根据其形状、价格、运输批量、交货日期、到达地点等货物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运输工具。一般来说,铁路运输速度快 、运量大、不受气候影响,适合于在内陆地区运送中、长距离、大运量、时间性强和可靠性要求高的商品运输。水路运输在四种运输方式中运输能力最大、成本也低,适合大宗商品长距离运输。但铁路和水路运输有时两端需要转运 ,运输成本有时会相应加大。 航空运输主要是可实现商品的快速运输,但价格较高。公路运输机动灵活,便于实现商品“门到门”运输。因此,在保证物流时效,不使商品损失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择廉价的运输工具,运输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如下表所示:

货物属性 空运 水运 铁路 公路

时限 短 无时限要求 长 中

价值 高价值 低价值 均可 均可

体积/重量 轻货 均可 均可 均可

运距 600公里以上 长距离 200公里以上 中短程

适当采用联运运输方式。联运方式有陆海联运、陆桥运输、多式联运等。通过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互补,实现运输的快速效率化、低成本、及时性等。

第三,改善运输周转量结构来降低运输成本。

根据公式:运输周转量=实际发运的各货物吨数×各货物运输距离,而运输成本=运输周转量×单位成本,运输周转量的大小与物流运输成本是密切相关的,它的增减会带来物流运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周转量增加时,分摊到单位周转量上的固定费用就会减少,反之,则会增加;而变动费用在正常条件下则是随周转量的增减而成比例变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