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加入WTO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影响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市场准入方面,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有许多限制,虽然逐渐放开,但至今仍有许多限制。这给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带来了一些不同于公有制经济的特点:
在产业结构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只能在国有企业垄断的产业和部门以外的产业和部门存在和发展。这形成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完整的畸形的产业结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一些部门分布。1998年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约占四分之一,其在三个产业中的比重分别是,第一产业1.32﹪﹑第二产业47.8﹪﹑第三产业50.84﹪。在这些产业和部门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分布与国有经济的分布有很大不同。在我国加入WTO后,由于没有了非关税保护﹑大大降低了关税税率﹑给予外国企业以国民待遇,在我国处于弱势的部门,例如,农业﹑汽车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电信业等,我国企业将面临外国企业的强大竞争。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很低,所以它受的冲击可以不计。(关于农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一般都认为农业是集体所有制的,实际上,除土地外其他农业生产资料都是农民自己所有的,究竟如何认定农业经济的所有制这里不谈)。而在我国居弱势的其他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受外国企业和产品的冲击比国有企业小得多,而在那些由国有企业垄断的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则完全不受冲击,这自然是指直接冲击,间接冲击多少还是有的。在我国处于强势的部门,如纺织业等劳动密集部门﹑家用电器制造业部门﹑商业和餐饮业部门﹑建筑业﹑各种非金融服务业部门等等,正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多的部门,它们受到的冲击较小。相反,在加入WTO后,外国的市场对我国的产品也更加开放了,那些我国具有强势的部门将可扩大出口,获得进一步发展,由此非公有制经济也将获益。而且,在与有些国家的协议中就明确规定在从该国的农产品进口贸易中我国国有进口企业的进口额将逐渐降至50﹪,也就是说非公有制企业不仅可从事农产品进口,而且其进口额应占到一半。因此,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使得它受到加入WTO的不利影响较小,而得到的好处则更多。这只是概括而言。实际上,当然还得按部门仔细地分析。例如,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方面,在非金融服务业的有些中介服务业,如独立的律师﹑会计师服务业,在部分涉外业务上非公有制经济也会受到较大冲击。
在规模结构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很小,大企业很少,规模大有利于经营的一些部门,在与国外大企业有竞争的部门中,非公有制经济确实处在不利地位,例如,在零售业方面,外国的一些很有实力的大型商店﹑超级市场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的商业,包括非公有制商业,构成了威胁,我国的非公有制商业规模很小,直接与其抗衡是很困难的。但是,非公有制商业正因为其规模小,可以广泛分布,灵活经营,外国大型商业企业不可能取代它们。
在技术结构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技术水平低是其很大的弱点,在那些技术水平有决定影响的部门,如制造业部门﹑新经济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在与外国企业竞争中往往也处于不利地位。
总之,如果说我国加入WTO,在利弊权衡上有利有弊﹑利大于弊的话,那么,与国有经济相比,对非公有制经济来说利更大,弊更小。
二﹑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应对加入WTO面临的形势﹖
那么,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呢﹖这里提出几点。
第一,扬长避短,有进有退
不同的非公有制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是,产权明晰,机制灵活﹑机动性强,决策快,利益的激励和约束强,短处是许多企业的规模太小﹑实力弱﹑技术落后﹑管理差﹑信息不灵。如上所述。而在不同产业和部门,它又有其强势和弱势。在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时必须扬长避短,有进有退,主动地进行结构调整。
在产业结构方面,应主动退出没有竞争力的部门,或者调整经营的方向。如果是生产汽车的话,在加入WTO后,那些不具经济规模的众多小的汽车厂继续生产汽车必定会遭淘汰,它们不应存侥幸心理,继续生产,而应及早退出,或转产其他产品。在那些具有优势的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应乘机发展,有能力的企业应努力扩大国外市场,目前国有经济正在对其布局从战略上进行调整,将要从竞争性领域逐渐退出,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机会。在竞争性领域,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相比具有优势,在与外国企业竞争中也比国有企业更具竞争力。原则上,在国有企业退出中非公有制企业应以不同方式进入。这对我国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与外国企业竞争的形势是有好处的。但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弱,即使在国有经济将退出的领域,在短期内非公有制经济也难以替代国有经济,有些非公有制企业也难以具备能与外国大企业竞争的实力。但总的说来,让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这些领域将更有利于应对,而且早让其逐渐替代比晚让其替代更有利。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应向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军。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应对加入WTO后在这方面的激烈竞争的需要,因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制度﹑经营机制比公有制经济更适合于从事风险大﹑发展快﹑企业淘汰率高﹑创业成功后回报也高的新高技术产业。
在技术结构方面,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技术水平已刻不容缓。
在规模结构方面,在有些部门需要发展一批规模大的有雄厚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固然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小有其具有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长处,但要与庞然大物的国外大公司竞争还是困难的。无论是占领国内市场还是扩大国外市场需要有一批大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去竞争,单靠国有大企业去应对是不够的。
第二,学习规范,改革提高
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将进一步与国际经济接轨。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和学习WTO的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基本结构﹑贸易政策审议和贸易争端解决的机制,其基本协定和附加协定﹑协议,与我国签定的双边协议,承诺清单等。这些协定﹑协议和承诺清单就是各会员单位之间经贸交往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了解和学习一方面使我们知道如何按这些规则行动,不致违规,另一方面使我们知道如何用这些规则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对非公有制企业来说需要按照这些规则来对照自己以往的行为,对那些不符合的地方,应切实纠正。自然,在任何经贸交往中都必须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得有假冒行为。
为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改革。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制度需要加快改革。不谈那些中小企业,不少大型的非公有制企业也需要改革其产权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已经长的很大了。但是至今它们的产权归属仍是一笔糊涂帐。许多企业戴着「国有﹑「集体的红帽子,但国家﹑集体从来没有投资。由于产权错归,民事主体错位,经常发生法律纠纷,并造成误判,引起许多损失,障碍了企业的发展。在加入WTO后,这个问题不解决,带来的危害更大。为应对加入WTO后的激烈竞争,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来改进管理,这样才便于发展并便于与外国企业交往。
第三,团结协作,共同努力
为应对加入WTO后的形势,固然要靠各个企业自身的努力,但单凭一个一个非公有制企业的实力要对付国际庞大的企业是困难的。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应该发挥协会和商会的作用。我国至今没有全国统一的商会。为此,全国工商联应能给非公有制企业以必要的帮助。例如,对非公有制企业人士提供关于WTO的培训。提供有关的法律谘询,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利益受到外国的损害时,以各种方式维护其利益。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科学发展之路;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新就业岗位的主渠道、满足全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生力军,必须继续鼓励、支持、引导它们健康发展。可见,非公有制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为了抓住这一机遇,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包括个体开业医生)进行正确引导,引导他们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这已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历程。
1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简介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包括个体开业医生),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构成主体已经由过去的主要以农民和城镇待业人员为主,发展到包括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分流出来的行政干部和中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庞大队伍。当前,这支队伍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大表现。
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作用
2.1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壮大,已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共同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2催生了经济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在行业分布上从以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为主,开始向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二是在结构规模上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已涌现出一批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三是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四是在产业布局上由以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为主,现已在部分地区形成一批以大规模、专业化经营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一些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产业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五是区域分布上,现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加速,比重在提高,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在缩小,均衡发展趋势明显。六是由基本上以国内市场为主,已开始逐步向国际市场迅速扩张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3为社会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促进和保障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我国就业压力和发展经济的“金钥匙”。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人有活干是我国目前和今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是靠千百万人创造就业岗位,还是靠伸手向政府向社会要就业岗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正好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2.4对建立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不断产生、发展、扩张,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社会实力的比重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所拥有的财富也不断增加,富有阶层增多,贫富差距拉大。同时,随着非公有制企业职工队伍愈来愈庞大,如何科学地实施劳资相结合的分配原则,直接影响到职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内部的和谐。
3 为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走科学发展之路
使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3.1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热爱祖国、报效国家:“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作为社会责任意识的升华,是公民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基本道德规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首先应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报国之志。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将爱国报国作为最高的社会责任,切实把个人抱负与祖国前途联系起来,把企业发展与国家振兴结合起来,以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最大光荣,努力成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振兴的坚定实践者。
3.2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好企业、做强企业: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越强大,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越需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拓宽视野,转变观念,注重企业发展质量,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把企业做好做强做久,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3.3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诚信是德也是责,于己是一个品德问题,于人则是一种社会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诚信建设,增强诚信意识,对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尤为重要。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遵循市场规则和行业规范,弘扬诚信理念,加强企业行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公众形象,努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体系的真诚促进者。
3.4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扶贫济困、服务社会:饮水思源、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先富起来的一批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应传承这些美德,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回馈社会、造福人民。要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将公益当作一项事业,把共同富裕看作一种责任,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参与光彩事业、“温暖工程”和社会慈善事业等,做到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努力成为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积极参与者。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全社会都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
一、唯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能走正路、走新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我们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过改革调整,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重新绽放出活力,国有经济牢牢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资产总量不断增加,控制力进一步增强,一大批极富活力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脱颖而出。非公有制经济几乎从零起步,经过蓬勃发展,其产值比重、劳动力比重已占到半壁江山,一批现代化的私营企业竞相涌现,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与众多欠发达国家和危机频发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拥有一支公有制经济“主力军”,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实现自主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本制度条件;同时,中国打造出一支非公经济的“生力军”,加快了市场体系的培育和生产力发展,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功能上来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我们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所作出的现实选择。一方面,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这对于增进人民福祉、保障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全盘私有化作为改革发展的选项。另一方面,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从客观上要求有多种所有制与之相适应。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任何设计都不能主观地超越这一阶段。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可割裂,更不能对立起来。忽视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会落入私有化的陷阱;忽视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会导致经济体制僵化,经济活力不足。只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才是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的正路,才是振兴和发展我国经济的新路。
二、更好地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不断变化,对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探索持续进行。这种情况下,指出:“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如何,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国有企业是否能做大做强做优、是否具有活力和竞争力、是否可以发挥好各项功能。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许多国有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资产保值增值、规范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国内位居一流,在国际上也属于较好水平。如今,中国优秀的国有企业已经与各国一流企业比肩而立。2013年,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中,由国资委监管的中央国有企业占了44家,其中不乏处于完全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如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五矿、中国电子等。除了经济绩效的长足进步,国有企业在重大工程建设、科技自主创新等落实国家战略方面也走在了前头,在保障民生、抗震救灾等承担社会责任之际更是作出了表率。
有人认为,当前国有企业的优异绩效来自其垄断地位。事实上,如今我国绝大部分行业包括国有资本比较集中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建筑、机械制造等,都已形成充分竞争格局。垄断性国有企业只占少数,而且要执行政府定价,不能通过垄断价格获取超额利润。也有人提出,国有企业必然滋生腐败。应该说,企业腐败作为一种职务犯罪,在任何所有制企业中都有可能出现。国有企业出现的腐败问题要通过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制度监管、严肃党纪国法加以解决,但不能因此就断言国企必然腐败,更不能以私有化的方法反腐败。还有一种认识,将国企发展与改革倒退画等号,认为唯有削弱国企,实现“国退民进”才是推进改革。这与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国企改革绝不等于“去国有化”或“去公有制”,更不能以所谓“国际经验”为依据,要求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将国有经济的比重降低到10%。正如反复强调:“深化国企改革是大文章,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加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
为更好地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适应新的形势、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举措。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适应混合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体现国有资产“全民所有”的性质,《决定》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对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探索推进重大信息公开;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严格规范管理人员薪酬水平和职务消费等。这些举措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合理承担社会责任、更好发挥作用。
三、从多个层面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既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联系,又与多个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相对接,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在机制上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提高效率,而且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市场需求多样性、增强社会经济活力等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
这些年来,国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使其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规模持续扩大。以私营企业为例,目前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0%以上,注册资本占全国总额的四成。在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6家私营企业上榜,在纺织、钢铁、有色、家电、汽车、电信设备制造和金融业等市场化的主要领域赢得了一片广阔天地。十年前世界500强企业中还看不到我国私营企业的身影,如今已经有8家企业进入这一梯队。华为等一批领军企业已经打造出世界一流的优质品牌,参与国家发展战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些人担心,非公有制经济增长一分,公有制经济就会萎缩一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事实上,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前提的,30多年来尽管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了,但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总量越来越大,控制力在增强,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大大提高。
当前在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市场准入制度不统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等;同时,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在治理结构、经营行为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都需要在改革中逐步改善。应该说,要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需要鼓励、支持,也需要加强引导。为此,三中全会《决定》从多个层面提出了改革举措: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在政策支持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在鼓励混合上,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加强引导上,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当然,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不仅要求改善宏观外部环境,更有赖于各个微观主体练好内功,在具备条件时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四、发展混合所有制要紧紧围绕“两个毫不动摇”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实现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打通了各种所有制资本相互融合的渠道,可以放大公有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也可以促进私营企业做大做强,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些观点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看成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此消彼长、你进我退的“零和博弈”,这是不符合三中全会《决定》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定位的。有人将发展混合所有制解读为是要稀释国有经济成分,减少国有经济比重,也有人担心推进混合所有制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冲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前提是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目的则是实现“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关键词: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2-0045-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及相应经济政策由有限允许到鼓励、支持和大力支持的逐步变化,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等为主要载体和组织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海南省的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已占到全省经济的一半,而且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支撑海南省经济发展的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一个普遍的矛盾――以融资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不足。
一、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融资状况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的,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本文界定非公有制经济份额为经济总量减去国有经济份额和集体经济份额,非公有制企业为所有企业剔除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集体企业。
(一)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2005年海南省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资企业获得快速发展,当年全省新登记个体工商户32955户,认注资金4.6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8%和7.9%。截至2005年底,全省实有个体工商户117600户,认注资金14.4亿元。个体工商户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上,主要行业有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制造业。截至2005年底,全省登记在册的私营企业32275户,其中,2005年全省私营企业新登记7498户,同比增长7.1%,认注资本160.5亿元;全省登记在册的外资企业2456户,其中,2005年外资企业新登记172户,同比增长8.8%,认注资本37.4亿元(注:数据来源于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海南省地方税务管理局。)。
非公有制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截至2006年第二季度,非公有制经济工业产值约为144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47%;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43.9亿元,占全省上缴税金比重高达73.5%。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2005年末全省非公有制从业人员320.5万,占全省从业人员的83.8%(注:数据来源于2006年《海南省统计年鉴》。)。
(二)海南省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状况
从贷款情况看(注: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目前尚无法统计出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总额。),截至2006年底,全省私营企业、个体户、港澳资经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49.4亿元、20.3亿元、52亿元、60.9亿元,占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5%、2%、5.2%、6.1%,占比分别比2004年初提高了0.3、4.8、2.3和0.6个百分点。
从其他的融资渠道看,截至2006年底,海南省共有上市公司20家,其中国有控股3家;上市公司总股本124.6亿,比上年增加37.6亿,总市值为545.9亿元,比上年增加284.7亿元。从2002-2006年海南省资本市场融资看,全省通过股票市场配股融资额为89.5亿元(其中,2006年新增配股70.7亿元),债券融资额为13亿元(全部为2006年发行的短期融资券),资本市场融资额占该阶段全省融资量的18.6%。海南省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不佳,存在的众多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少数公司高风险状况依然未能消除,使得海南省大部分上市公司失去了再融资的能力。因此,海南省上市公司的整体能力尚待提高。
二、非公有制经济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目前,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牵涉范围广、覆盖人口比例高、占国民经济份额有所加大,不仅在解决就业、维护稳定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海南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成为拉动GDP增长和财政增收的主要力量。目前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服务不足,如果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取资金融通或通过自身资金积累解决资金紧缺,则往往采取民间融资方式,通过非正规金融融资,这样,将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容易紊乱正常的金融秩序。
(一)非公有制经济服务需求加大
1.信贷资金需求逐渐旺盛。当前,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创业、扩大生产、产品收购、市场销售、临时周转和家庭消费无不需要资金的支持。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潮中,以农民日常生产活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为主的“三农”经济发展都对金融业提出了较大的需求。
2.金融服务需求个性化增强。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和个体收入的增加,与外界的联系度、依存度越来越大,呼唤着优质、便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体除了信贷资金需求外,还迫切需要资金汇划、信息咨询、资本运作和财务顾问等服务,个体及家庭需要代收、代付、、代保险、代保管、家庭理财等中间业务服务。
3.延伸需求有待开发和完善。金融业在提供服务时,可以创造不可替代的延伸,金融业可以利用服务对象广的条件促进分散经济的组织化,可以通过金融交易活动促使人们增强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可以运用掌握的金融数据分析经济金融趋势,引导客户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当前非公有制经济薄弱环节对金融业提出了以上需求,迫切希望金融业发挥相应功能,从而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金融服务的多样化供给,但即使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指引下,金融业对经济薄弱环节的跟进速度和服务手段还是显得相对滞后,使金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金融服务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金融机构缺乏多元化,融资业务普遍同质化。目前,海南省融资体系发展相对落后,只有9家非法人银行机构,一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而现有的银行大都倾向于从事批发性业务,要求贷款有一定规模并有足值的抵押品或优质的担保;银行信贷融资主要服务于规模以上企业和项目。而对于中小规模非公有制经济的需求,供给显得不足,不能提供量身定做的贷款、支付结算、理财、信息咨询等金融服务。
2.金融市场发展缓慢。2005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金融产品创新加快,融资量、交易量快速上升,融资成本显著下降,但海南省金融机构、发行人都与这一波金融市场发展擦肩而过。每年海南省发生的债券、融资券等市场交易量,所占市场份额远低于海南省GDP在全国所占的份额。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非公有制经济难以通过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满足扩大生产经营的需要。
3.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经济体的“信贷配给“现象。据DeMeza和Webb(1992)的定义,信贷配给是指在一般利率条件下,对贷款的需求超过了供给,导致信贷市场不能出清的现象。信贷配给是资金供求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利率无法达到所谓市场出清时的均衡利率水平,从而使得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一个无法弥补的缺口。在现实中表现为:即使借款人愿意接受相当高的利率,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有继续提供信贷的能力,但金融机构却不愿意提供信贷。目前,在海南省经济规模较小、优质企业不多、信用普遍低下以及金融生态整体环境还有待大力改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与海南省的部分产业政策存在一定错位的现象,制定的信用等级评定指标体系不分地区、不分企业规模统一适用,从而这种授权授信的“刚性”特征造成欠发达地区――海南的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可能性比发达地区企业要小得多。当然,在这里必须指出信贷配给并不等同于所有制歧视,它是在目前银行体系流动充裕的情况下,银行选择客户贴近市场,遵循成本-收益、收益-风险的管理原则,合理安排信贷资金流向,不考虑投放对象的所有制性质关系,侧重于统筹安排资金、赢取资金最大收益。
三、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人们常常把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看作是一个银行融资问题,这并不全面,企业的情况是复杂的,融资方式多种多样,金融支持的关键是能否适应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当前商业银行支持海南省非公经济的方式应是关系型融资
前文已经提及在金融支持非公经济中由于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贷配给现象,那么采取何种有效的方式才能使得放贷机构尽量减少对中小企业、个体商户的信息不对称,最大程度地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呢。笔者认为,在海南间接融资体系(或主银行制度)占绝对主导地位、直接融资严重滞后的金融环境下,在企业信用制度尚未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落后以及财务信息准确度欠缺的制度环境下,关系型融资(Relational Financing)不啻为一种良好的融资方式。关系型融资是投资者直接干预经营战略决策来保证其利益的实现,信息的收集和对企业的监督主要在密切的长期的交易关系中进行。出资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关系型融资方式不断改善信用关系,彼此形成长期持续的金融服务合作关系,出资者获取声誉租金、信息租金以及垄断租金等收益。[1]
首先,从需求角度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利润空间小、稳定性不够而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加之管理能力弱、信用观念淡薄、信息的可信度低等风险因素,银行从风险和收益角度更倾向于为大企业提供保持距离型融资(Arm’s―length Financing)。因此,中小企业希望从出资者那里获取持续的资金,必须着眼于持续发展策略,主动与出资者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以此改变出资者对自身的风险判断,才能有望通过关系型融资方式来缓解资金缺口。
其次,从供给角度看,中小型企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海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利税,其旺盛的投资需求使银行意识到其潜在的巨大投资收益。而基于目前信贷市场的整体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又会觉得对中小型企业投资资金可能存在较大风险,采取标准合同式的保持距离型贷款可能并不能保证贷款资金的按时收回;相反,出资者使用一定的意会知识,通过有选择性地对企业更深层的介入,比如在重大经营方针决策、经营状况、企业家和经理的素质、品格、可靠程度以及技能的积累水平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借助于以企业家历史的专门信息为基础的声誉机制(个人信誉)而发放的贷款,在按时收回和财务收益方面可能有更大的保障。当然,随着未来出现企业自有资金比率较高、提供间接融资服务的商业银行之间高度竞争、发达的直接融资体系构成对银行融资的替代、企业与银行之间保持一种松散的、平等的关系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时,企业应该更多地选择保持距离型融资方式,即出资者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只要他们得到合同规定的支付,信息的收集和对企业的监督可以靠市场和法律来实施。
(二)海南省金融机构应根据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差异化服务
企业一般具有自身的发展轨迹,在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自身积累财富的能力、对外源型资金需求的方式和规模是不同的。考虑这些因素,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相应地对企业提供符合其发展需求的差异化金融服务。[2]
1.企业起步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由于大部分非公中小企业起步阶段资本总量小,市场竞争力有限,内部制度管理欠缺,放贷金融机构出于贷款安全性的考虑,难以给予足够的信贷支持。在该阶段,如果单纯依赖放贷机构对企业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它们是市场化经营的主体,必须遵循“三性”原则经营,这阶段的外源型资金需求更多地应依靠政府资助、创业型基金融资、典当融资等。从政府支持角度而言,应该以政府牵头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中小企业基金会和增加财政对符合地区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信贷的贴息资金。在发达国家中,多数高科技中小型企业是通过创业型基金或风险(投资)基金来满足融资需求,比如“天使资本”。而目前创业型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在我国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天使资本”也才刚起步。因此,政府、金融市场建设者和企业等多方应积极创造前期条件,努力做好这种新型融资的基础性准备。同时,应充分发展和利用海南典当市场。
2.企业成长阶段的金融服务。随着企业产品投产上市,考验企业更多的如何在市场大潮中通过产品不断改良来占据销售市场、稳定市场份额,达到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此发展阶段,企业需要更大规模的资金来实现发展。因此,在巩固第一阶段融资合作的基础上,有关金融机构应继续对企业进行支持,同时应拓展对企业金融服务的领域,如在结算、信贷咨询、帮助个体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务。再者,积极拓展其他融资渠道来支持企业发展,如发展融资租赁业,有条件的企业申请二板市场上市,募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
3.企业成熟阶段的金融服务。在此阶段企业为维持适度的增长和市场占有率,不仅需要外部资金支持,而且也需要成熟的、配套的财务咨询、资本运作以及理财顾问等金融服务。因此,金融机构除了向企业提供传统业务外,应积极开拓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不遗余力地进行推介。同时,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来满足规模相对较大的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使得企业获得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的金融服务。例如,海南省发展势头较好并已形成规模的民营企业,如海南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海南龙泉集团等,完全可以通过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拓宽短期融资渠道。
(三)进一步完善开发性金融合作模式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在研究如何支持非公经济、三农经济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先行一步,通过开发性金融合作推动目前商业银行不愿从事的很多业务,特别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体――弱势群体融资方面。该模式以信用建设为中心,借助信用协会、担保公司为操作平台,运用政府组织增加信用,结合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优势、开发银行融资优势、信用协会会员民主监督优势,采取“地方政府+信用协会+担保公司+会员企业+开发银行”五位一体的方式,实现会员、政府、银行风险分担,从而推进企业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协调发展。通过从资金和信用两方面支持各地担保公司的发展,提高其担保能力和信用能力,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从而解决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同时,借鉴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推动开展微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成功经验和业务模式,向广大微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开发性金融模式在海南省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底,海南省实现了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覆盖全部市县;截至2006年7月末,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与14个市县政府共同发起成立了信用协会,累计发放贷款1.3亿元,支持中小企业107家(注:数据来源于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开发性金融模式的发展,下一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如何扩大融资规模以及进一步推进信用建设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从制度上保证贷款的安全。同时,通过该种模式的效应逐步扩大显现,应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促成省内其他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加入到开发性金融平台上来,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大力支持海南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为海南省经济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好文,李辉.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J].战略管理,2005,(8).
[2] 张余华.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急需金融支持[J].武汉金融,2003,(6).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of the Non-state-owned Economy's
Financial Support in Hainan Province
CHEN Bo, MIAO Qi-hu
(Haikou Center Sub-Branch,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ikou 570105,China)
主要做法:
一、强化服务观念,转变工作作风
总结过去工作上的经验教训,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份执照看服务,一次执法看形象,一名成员看队伍,工商部门面对的是广大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形象的好坏,作风的优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因此,提出了“深层纠建,改进作风,再塑形象,推动工作”的口号和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出台和执行扶持政策,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际问题
一是继续提供和执行外来企业特别服务卡及各项优惠政策。为外来企业在注册登记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它们做好商标广告战略,为它们排忧解难做好外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婆家”。二是想方设法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融资难的瓶颈。我们同信用联社共同出台《**县个体私营企业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实施办法》,截止目前统计,共发放贷款证1070份,发放贷款4700万元,打破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融资难的瓶颈。三是加大对我县非公有制企业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利用我局信息网站的企业板块栏目向外推介我县明星个体私营企业,结合个私协会换届表彰诚信个体私营企业个体户17户,通过各种形势和活动大力宣传我县的个体私营企业。四是认真落实下岗再就业优惠政策,为下岗失业人员免收各项费用,推动下岗再就业工程。
三、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
近两年,我局调整了工作思路,将扶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年工作任务的重点,并作为各所年终责任制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每个工商所每年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必须干几件实事,扶持个体私营企业1—2户。去年,**工商所在扶持几家私营企业方面,成绩显著,他们积极帮助企业设计产品包装,为产品联系超市找销路,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难题,为各所在业务工作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今年初春训会上,我局评其为创建“三型”工商所先进单位,给予了通报表彰并重金奖励。
四、强化内部监督,实行政务公开
在基层所和窗口单位实行政务公开,将所有“办事内容、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廉政守则”及“六项禁令”全部公布上墙,实行“阳光工程”。加强对案、费、证、照等关键环节的重点监督,强化内外制约机制。
2005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作为工商部门,如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的心情非常迫切,对工商部门要求很高,寄予厚望,社会各界对工商部门服务、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要求越来越高,加之监管服务对象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这对工商部门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落实国家工商总局新近出台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21条,不折不扣地将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落到实处,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不动摇,不断推动工商工作的创新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第一,一如既往的支持好、落实好政务大厅工作,不断促进和完善并联审批制度,继续提供和执行外来企业特别服务卡及优惠政策,严格执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围绕企业改制、资产置换来抓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二,充分发挥个私协会作用,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今年,我们拟成立几个行业协会(超市协会、汽车运输协会等),还将组织个体私营企业老板搞法规培训、座谈会、研讨会,引导参加中小企业博览会、洽谈会,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诚信建设带动个私经济发展,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三自作用。
第三,从工商角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宣传力度。我们将通过工商信息网络,偿试网上受理、网上办照、网上公示,加强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的诚信建设。逐步实现个体私营信用等级分类、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一方面通过网络形式,加大对个体私营的自我宣传、自我推销,另一方面,利用手中掌握的源头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信息,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结合本县经济发展特点,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来把“品牌”农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工商部门商标管理职能,做好保护和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工作,大力宣传商标知识,增强企业和全社会商标意识,使其自觉主动地通过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等市场“身份证”来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使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今年,我们将在这方面做些探索。
关键词:税收 国民待遇 非公有制经济
如何理解税收国民待遇
国民待遇原则体现在税收上,称税收国民待遇,它是指一国政府通过税制给予外国商人和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不高于同等条件下本国公民和内资企业的负担。税收国民待遇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的税收国民待遇,是指一缔约国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时,不对输入产品直接或间接地征收高于本国相同产品的国内税或其他费用。也就是说,除了进口关税外,其他一切费用与同本国产品同等对待。广义的税收国民待遇,是指一缔约方国民在另一缔约方的税收负担,在同等情况下,不比另一缔约方国民的税收负担重,这里的“国民”泛指个人、法人、合资企业等。可见,税收国民待遇的基本精神是:无论在赋税、国内收费等方面,内资外资、国有非国有经济一视同仁,公平税负。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这就要求市场主体之间竞争机会都要平等。税收国民待遇强调机会均等,一视同仁,即不分纳税人的“身份”,资金来源和所在地区一律平等对待,充分体现税收的“经济公平”原则和国际税收协定中的“无差别待遇”,满足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符合国民待遇原则。因此,合理灵活地利用税收国民待遇,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税收环境十分重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资给外资企业广泛的税收优惠待遇,与内资企业相比,外资企业在税收上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这种超国民待遇在一定时期对吸引外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长期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据有关资料统计,外资企业所得税负担率在8%左右,内资企业负担率在22%左右,后者负担率是前者的近3倍。除了不利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之外,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还给逃税避税增加了可乘之机,造成了税收流失。据报道,我国已批准成立40多万家外资企业,相当部分外资企业利用关联企业之间转移利润手法,每年逃避企业所得税达300亿元(见2003年4月报8日扬子晚报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非公有经济发展很快,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非公有经济在GDP,投资、消费等方面的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非公有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为税收增长提供了丰富的税源,成为国家税收的“半壁江山”。但面对WTO非公有经济也存在尴尬:一方面发展受阻存在非国民待遇,一方面税负偏低超国民待遇。为此,必须认真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制经济”的精神,“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国内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重要一点就是给非公有经济以平等的税收国民待遇。
非公有制经济贡献越来越大
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例,1989年个体、私营经济产值为656亿元,2001年私营经济产值达25640亿元,增长了38倍。对GDP的贡献率,1989年为0.57%,2001年为20.46%。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八五”时期(1990-1995)我国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22%,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分别增长48.6%和62.7%,“九五”时期尽管受一系列国内外环境影响,仍以10%以上速度增长。近10多年来,个私经济产值平均增长率在50%以上,1994年曾高达170.1%,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近20年为拉动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成为创造市场活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20多年来,我国约50%以上的出货值是民营企业创造的。与此同时,非公有经济的就业贡献也十分突出。2001年全国从业人员73025万人(含农村劳动力),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23940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2253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4760万人,两者合计,占全国从业人员的9.6%,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创造非农业岗位2.5亿多个,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就吸纳了8000多万人(国营企业人员6400万人)。
税收贡献方面,个私企业税收收入增长迅猛,2002年入库税收945.58亿元,增长43.1%,是所有经济类型税收收入中增长幅度最高的。1998年至2002年年均增长54.9%,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由1998年的1.8%提高到了2002年的5.7%,提高了3.9个百分点。在大多数县(市)的财政收入中,个体、私营企业税收占当地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超过1/3,在少数市县超过80%。据第五次中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报告,私营企业近三年的销售额、纳税额、交费额和税后净利润4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02%、24.65%、22.74%和19.50%,其中纳税额增长最快。
但是从税收负担情况来看,1994-2000年全国公有制经济实现的GDP占总量的58.6%,提供的税收占税收总额的56.3%,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税收占税收总额的43.7%。以此推算,公有制经济的税收负担系数为1.36,非公有经济的税收负担系数为0.74,前者是后者的1.84倍。近两年非公有经济税收负担水平有所上升,但总体上仍低于公有经济的税负水平。
非公有制经济的“非国民待遇”表现
1.市场准入受歧视。长期以来,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非公有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比如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等行业,受到许多限制。据统计,目前准许国有企业进入的行业有80多个,准许外资企业进入的有60多个,准许私人民营资本进入的行业只有40多个。
2.融资渠道困难。银行体系的信贷资源多是投向国企和政府工程项目,尽管有的国企和政府工程项目决策失误,浪费严重,造成资金大量损失,或长期亏损,也可以根据政府部门的指令继续从银行获得信贷,并享受种种特权。如由财政拨资金成立新的资产公司收购国企债务和银行坏帐的债权转股权的做法,正是国企特有的“解困”待遇。而长期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本来源却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只能依靠自由资金或借高利贷,或通过其他非法渠道得到。
3.权益保护未能“一碗水端平”。相对于政府部门大力保护国有资产,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神圣不可侵犯”似乎是天方夜谭。他们的财产与各项合法权益往往不能得到与国企、外资同等程度的保护。私有财产的损失在我国法律上称之为经济纠纷或民事诉讼,基本上属于民事的范围,这在实践中却往往是“说也说不清楚”。
4.外部经营环境不好。由于各级政府职能转变滞后,部门腐败现象不断发生,加之没有国企的靠山和外商的特殊身份,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往往要面对更多的刁难和干扰甚至敲诈,各种乱收费、乱摊派屡禁不止,使之遭受更多的非经营性损失。正如一家私企老板所说:“我们最苦恼的就是接待各级政府官员,一看到车子开到厂门口就紧张”。
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国民待遇的建议
1.充分认识发展非公有经济的意义。长期的计划体制造成了我们对私营等非国有经济的不信任感几乎是根深蒂固的。因而面对WTO,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清除对非公有经济的思想障碍。私营经济等非公经济与国企、外资企业相比,目前仍属“弱势群体”,但其发展过程中已经显示其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制经济是“十六大”给非公经济企业带来的“定心丸”,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没有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公有制经济是不可能建立市场经济的。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保证市场准入机会均等。要全面清理以所有制为依据的限制性政策,比如有的行业,公有制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可以进入,非公有制经济被禁止进入;有的行业准予外资而禁止民营企业进入。这些都不符合机会均等原则。一个行业是否准入,标准不是“公有”或“非公有”,而应是行业要求的技术、生态、卫生、福利条件和国家安全等。除了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行业,原则上应一律消除所有制歧视。加入WTO以后,金融、保险、证券、电信等许多领域将打破原有的垄断局面,对外资实施更多的准入和开放,也应给非国有经济创造机会,鼓励公平竞争,促进共同发展。“十六大”提出除了一些有关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外,都欢迎民间资本参与,这将极大地有利于非公有经济的发展。
3.改革现行税制。(1)结合增值税改革,通盘考虑解决私营企业等的不公平待遇问题。建议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企业不分所有制,只要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资料齐备,有固定经营场所,都应享受一般纳税人的待遇。但考虑到改制对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的影响。可先对一些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中税负偏重的企业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到所有产业。(2)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不再区分内资、外资,国有、私营,也不论股份制、还是混合联营,各类企业执行相同的所得税制度。逐步实行各类企业所得税在税率、税基、及其它政策待遇方面的“一视同仁”。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基础上,适当对非公有制经济给予照顾。原规定年利润在本3万元以下的企业减按18%3万至10万元的减按27%征收企业所得税,可改为设为15%和20%两个低档税率,继续体现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和扶持。对一些中小型非公有企业年利润额度的规定,适当提高标准,比如7万元以下,7万至15万元。
4.进一步改善非国有经济的投、融资环境。在投融资、税收、土地和外贸等领域一视同仁,实行平等待遇。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改组和股份多元化步伐,清理限制民间投融资政策。允许民间资本拥有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要按照市场原则配置金融资源和拓宽民间的投资领域。组建非公有企业银行、投资公司等。建立非公有经济发展基金,疏通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对地方非赢利性的私营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可实行免征营业税的优惠待遇,由3年时间增长到5~10年,为地方性私营经济等非公有经济发展提供更宽松的税收环境。
5.改善非国有经济外部经营环境。从税费改革角度看,要尽快出台清费立税举措,治理现行政执法环境,制止乱收费、费挤税现象。减轻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的税外负担。注意营造优良服务环境。①从实际出发简化办税程序,减少办税环节和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对私营个体不歧视、不刁难、不敷衍,真心实意地解决他们的困难。②加强税务人员素质教育,落实执法责任制,减少执法随意性。公开政务信息,不搞钱权交易,严格廉政纪律,制止乱收费现象。③做好咨询服务,通过公告、公示等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税法、纳税义务宣传、咨询活动,提高私营个体纳税意识,融洽征纳关系,营造和谐诚信的税收环境。
一、强化服务观念,转变工作作风
总结过去工作上的经验教训,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份执照看服务,一次执法看形象,一名成员看队伍,工商部门面对的是广大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形象的好坏,作风的优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因此,提出了“深层纠建,改进作风,再塑形象,推动工作”的口号和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出台和执行扶持政策,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际问题
一是继续提供和执行外来企业特别服务卡及各项优惠政策。为外来企业在注册登记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它们做好商标广告战略,为它们排忧解难做好外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婆家”。二是想方设法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融资难的瓶颈。我们同信用联社共同出台《**县个体私营企业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实施办法》,截止目前统计,共发放贷款证1070份,发放贷款4700万元,打破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融资难的瓶颈。三是加大对我县非公有制企业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利用我局信息网站的企业板块栏目向外推介我县明星个体私营企业,结合个私协会换届表彰诚信个体私营企业个体户17户,通过各种形势和活动大力宣传我县的个体私营企业。四是认真落实下岗再就业优惠政策,为下岗失业人员免收各项费用,推动下岗再就业工程。
三、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
四、强化内部监督,实行政务公开
在基层所和窗口单位实行政务公开,将所有“办事内容、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廉政守则”及“六项禁令”全部公布上墙,实行“阳光工程”。加强对案、费、证、照等关键环节的重点监督,强化内外制约机制。
2005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作为工商部门,如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的心情非常迫切,对工商部门要求很高,寄予厚望,社会各界对工商部门服务、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要求越来越高,加之监管服务对象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这对工商部门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落实国家工商总局新近出台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21条,不折不扣地将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落到实处,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不动摇,不断推动工商工作的创新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第一,一如既往的支持好、落实好政务大厅工作,不断促进和完善并联审批制度,继续提供和执行外来企业特别服务卡及优惠政策,严格执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围绕企业改制、资产置换来抓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二,充分发挥个私协会作用,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今年,我们拟成立几个行业协会(超市协会、汽车运输协会等),还将组织个体私营企业老板搞法规培训、座谈会、研讨会,引导参加中小企业博览会、洽谈会,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诚信建设带动个私经济发展,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三自作用。
第三,从工商角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宣传力度。我们将通过工商信息网络,偿试网上受理、网上办照、网上公示,加强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的诚信建设。逐步实现个体私营信用等级分类、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一方面通过网络形式,加大对个体私营的自我宣传、自我推销,另一方面,利用手中掌握的源头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信息,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结合本县经济发展特点,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来把“品牌”农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工商部门商标管理职能,做好保护和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工作,大力宣传商标知识,增强企业和全社会商标意识,使其自觉主动地通过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等市场“身份证”来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使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今年,我们将在这方面做些探索。
据市工商局年报统计,截止20002年12月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8760户、注册资金58268.9万元、从业人员174417人;私营企业704户、注册资金42557万元、从业人员12314人。我市个体工商户数居全省第6位,私营企业户数居全省第17位。市委办信息科对10县区调查统计,截止20002年12月底全市个体工商户数为95179户,私营企业户数为1999户(未包括在市工商局注册的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为116453.6万元,从业人员482306人。市工商联提供的情况是全市个体工商户为92690户,私营企业为1613家。市乡镇企业局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总数为15.6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4.83万户,私营企业7054户。以上几组数字,县区上报的数字与市工商联掌握的情况比较接近。市工商局1998年底统计个体工商户总数为146750户,私营企业数为753户。即使挤掉县区上报数字中的一些“水分”,个体工商户数不可能在4年里减少5成以上。据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实际开展了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工商户和规模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未在工商部门注册,工商部门未予统计(他们统计的是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私营企业)。二是县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因不愿向上级个协、私协多交管理费(会费)少报了个体私营企业户数。据调查,上天梯非金属矿区有开采加工企业近300家,平桥区五里店非金属矿加工带有各类加工企业300多家,浉河区有私营企业450家,仅这三处私营企业集中地私营企业数即超过1000家。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全市个体工商户应在10万户左右,私营企业在2000家以上。个体私营经济在振兴信阳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6亿元,占全市GDP的30.8%,个体工商户、非公有制企业纳税总额为48858万元,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量103277.3万元的47.3%。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吸纳就业人口近20万人,有28683名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私营经营。
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规模不大,经济总量小。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8300元,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61.4万元。全市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不到1000家,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不到100家,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不到10家,上亿元的企业没有一个。2001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29.1亿元,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8.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私营企业主要以商贸型为主,生产型和科技型企业偏少。据调查统计,全市个体私营经济从事商业批发零售、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占83.2%,从事加工制造等第二产业的占14.8%,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占2%。三是经营业主科技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创新能力差。全市个体私营企业主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1.9%,高中文化程度占18.2%,初中文化程度占46.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3.6%。四是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个体私营经济的部门有工商局、乡镇企业局(非公有制经济委员会)、科技局(民营科技企业)、工商联,多个部门管理,“都管都不管”,对个体私营经济产业规划、政策研究、资金技术项目服务、创业指导等缺乏力度,经济指标统计口径不一,数字几套,不便政府决策。
一个地方经济腾飞,是靠发展内源性经济还是发展外源性经济,无疑要取决于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经济环境。我市是一个内陆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像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等沿海地区那样靠吸引外资加快发展。在今后20年的战略机遇期内,我市如何增创新优势,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建议:
(1)召开一个高规格的会议,出台一个含金量高的文件,表彰一批民营经济先进典型,形成一种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良好氛围。
(2)优化“五个环境”,即以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为突破口,创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入手,带动整个发展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清除妨碍民营企业大发展的各种制度性和政策。一是创造有利于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落实对民营企业的公平待遇。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下大气力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优化法制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让民营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个人对自身利益和财富积累的关心之上。四是优化市场环境,使绝大多数守法、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能够顺利成长。五是优化舆论环境,形成谁发展谁光荣,尊重民营企业家就是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舆论氛围。
(3)重点支持“四类企业”,以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市最有活力的企业,是我市经济振兴的希望所在。我市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397家,从业人员3万人,2002年实现技工贸收入18亿元,创利税3.52亿元。可根据企业经营资产、营业收入、利税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等指标,重点扶持民营企业50强。
(4)建立民营工业园区,发展族群经济。簇群经济是以某项专业产品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某个城镇为聚集地,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的聚集效应,创出名牌,催生出区域经济支柱。发展簇群经济已成为各地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模式,我市也有成功的典型。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既竞争又合作,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共享,产业配套,激发创新,成为区域经济长期增长和繁荣的源泉。有条件的县区、乡镇要建立工业园区,引导民营工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可依托平桥非金属矿加工经济群建立市级民营工业园区,同时抓好固始柳编经济群、淮滨造船块状经济群、潢川卜集花卉簇群、光山白雀茶叶经销簇群的培育,打造我市民营经济航母群。民营工业园区建设不仅仅是圈一块地、“几通一平”再建一些标准厂房,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建立创业服务中心,真正为民营经济大发展搭建一个平台。
(5)解决好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很多民营企业规模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融资和技术研发问题。政府应当“为人们做那些他们想做,但仅凭个人力量根本无法做到或做好的事情”。受现行金融政策的制约,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扩大规模和进行技术创新缺乏资金支持。市政府成立的信用担保中心仅有1000万元担保资本金,对渴望贷款担保的民营企业来讲是杯水车薪,建议尽快将担保金的规模扩大到1亿元以上。对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问题,可考虑在一些专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围绕某项产业的升级优化,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如非金属矿加工、柳编、茶叶加工、花卉苗木繁育等研发中心。研发中心可由政府投入一部分科技资金、按销售收入从企业提取部分研发费用、科研单位以技术入股组建,按市场化运作。
(6)厘清概念,理顺管理体制。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是两个外延不同的概念,非公有制经济是从经济成分上划分的,除国有集体经济外的经济成分均属于非公有制经济,它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外商(含港澳台)投资经济及非国有、集体控股的股份制经济;民营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公民或劳动者个人所有,以雇佣劳动或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公民私人或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种经济类型,它包括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口。为全面准确地掌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应对非公有制经济范围进行界定,责成一个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产业规划、培训教育、协调服务、创业指导和经济指标统计进行归口管理,为市委政府决策和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当好参谋。
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__航空有限公司团建工作基本情况
__航空有限公司20__年3月11日振翅高飞,成为近10年来我国内地新增的首家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其总部位于北京,主运营基地设在天津滨海机场,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内陆航空货邮运输、快递业务;天津始发的国内客运包机运输业务;航空公司间的业务及地面配送、仓储业务。现有团员青年约80人,已经符合建团条件(团员3人以上),20__年7月20日,基地团委批准成立了该公司团总支,仅设有团总支书记一名团干部,其工作在北京总部,大部分团员青年却工作在天津滨海机场,受工作性质、环境的影响,人员相对分散,给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团员青年组织不起来、活动开展不起来……最终非公团组织形同虚设,每年的重点工作仅仅是上缴团费而已,这对团员青年健康发展、成长成才是非常不利的,进而也会影响企业整体的发展。
类似__航空公司情况的非公团组织处处可见,入驻在物流基地已经符合建团条件的宅急送公司、华辉快递公司……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原因全部归咎在企业的“先天不足”,上级团组织更有责任来调动这些非公团组织的积极性,为这些团组织创造适合他们的活动舞台,如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评比、团员青年联谊会等。非公团组织的建立,对更好的服务企业经营发展、更好的服务广大团员青年职工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畏难情绪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部分非公经济组织法人代表对团建工作不理解、不配合,个别还有抵触情绪,对团建缺乏认同感,再加上企业主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企业团员青年流动频繁,使团建工作面临很多的难题,不乏会出现畏难情绪,从而不利于非公团建工作。
(二)意识淡薄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员由于长期脱离组织、缺乏管理,对团的认识淡薄,部分团员出于经济利益不愿亮出自己的身份,不愿意承担团员的义务,有的团员甚至申请退团,认为团员和群众没有什么区别,每年还要义务上缴团费,看不到团组织发挥的作用。
(三)、团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一方面,面对当前非公企业团组织建设,部分团干认识还不到位,对团的工作缺乏信心,往往被支应付,使团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的作用难以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一些团干部虽然有一定的工作热情,但工作中难以摆脱“就团论团”的思路,存在盲目性、被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灵活性。
此外,由于部分单位领导对共青团工作的不够重视,对团干部的培养、教育、使用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少团干部的综合素质相对弱化,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多专多能”的要求。还有就是企业团干部“兼职化”的现象十分明显(上述提到的__航空公司团总支就是专兼结合),甚至有的团干部兼职有党、政、工、团、老干、宣传、统战、劳资等等之多,可以说各项工作均是疲于应付,何以谈提高素质。
(四)、团的活动开展困难
由于团内活动多年来形成的单一模式,忽视了青年利益需求,致使团的活动在团员青年中逐渐失去吸引力而难以有效开展。加上受人员、时间、经费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组织团的活动,特别是一些长期的、大型的、集中性的活动已变得相当困难。
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新思路
始终坚持以团区委确立的“立足建设,突出服务职能,体现个性化色彩”工作战略为出发点。
(一)找准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的切入点
充分认识到非公有制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与团建工作的中心是一致的,非公组织需要借助团的各种资源来发展自身,团的建设也需要依托非公企业的各种资源来夯实团的基础,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团员同时也是企业的能人,非公企业的管理者和团务工作者具有相互兼容性,很多非公企业的业主都是青联委员,同时非工企业团组织的活动有助于凝聚人心,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要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多做文章,现代企业的竞争不单单是资本竞争、技术竞争,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竞争。因为企业的经济管理与技术创新最终需要的是人的智慧、积极性和共同的努力。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主比较关心、青年愿意参加、团组织最擅长的工作。
(二)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加强对团员青年的培养、推荐和使用
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克难制胜的法宝,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武器,离开了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空
中楼阁。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的性质决定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团的工作的灵魂。团组织必须紧紧抓住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这条主线,结合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青年的思想脉搏,有效地教育青年,正确地引导青年。通过各种活动来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大力宣传和树立各类青年先进典型,来潜移默化地教育青年团员。
(三)加强对团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非公企业团干部是团组织的中坚力量,更是企业的优秀员工,对团干部的教育要突出市场经济的内容,使他们在实践中通晓政治经济规律,学会政治经济工作一道去做,使团干部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青年带头人。
(四)立足实际,围绕非公企业生产经营,为经济中心服务,开展团的各项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
兴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新,是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湖南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正是兴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新的新举措、新方式、新方法、新成果。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十七大的主题,密切结合富民强省新目标,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解放思想大讨论是统一思想的新要求
1、解放思想大讨论,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湖南省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坚定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对湖南来说,就是根据中央的精神,走符合本地实际的发民展路子,广大党员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联系湖南改革发展的情况,对近来的省委和政府关于湖南改革发展的总思路和各项政策措施进行了再认识,认为这些思路和措施是民主决策的产物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央精神和切合湖南实际的,并根据实际变化不断加以完善的发展,更好地推动湖南现代化建设。
2、解放思想大讨论,广大党员干部在事关湖南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统一了认识。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是在新的形势下开展的,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抓住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省委根据湖南的实际,把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重点放在解决如何转变安于现状观念、增强科学跨越意识,如何转变因循守旧观念、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如何转变封闭狭隘观念、增强开放合作意识,如何转变片面发展观念、增强人本民生意识等方面拍砖灌水的思想观念、做法和体制问题上。这四个方面都是事关湖南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对实现富民强省至关重要。广大党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围绕这几个方面查问题、找对策,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统一认识。
3、解放思想大讨论,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创新意识,形成了开拓进取的良好社会氛围。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解放思想是创新的前提。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广大党员干部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湖南过去的发展离不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湖南今后要抓住新世纪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加快富民强省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样要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湖南属于我国落后的发展中部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更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以解放思想的新飞跃,促进改革和发展的新飞跃。
二、解放思想大讨论是实现富民强省的新举措
1、解放思想,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打好基础,扎实推进。湖南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人民生活还不够富裕。要破解这个难题,必须实现跨越发展。省委和政府把集中力量抓好重大项目和大力拓宽投资渠道,以大投资拉动大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首先,加快在建的中部崛起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其次,抓好年内开工的各个项目的建设。这些项目包括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利用外资项目、重点民营企业项目等。同时,抓好农村基层公共设施建设。这些重要举措为湖南加快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基础,增加了后劲。
2、解放思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进程缓慢是湖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湖南上下进一步增强了工业兴湘的思想,努力构建工业统领经济的新格局,以加快工业化进程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城市化水平,开辟服务业空间,使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大力加强基础产业,尽快发展壮大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卷烟制造等支柱产业;巩固提升产品加工、建筑材料、旅游产业等传统产业;精心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同时,坚持以开放促进国有企业的改制,做大做强现有工业存量。在农业方面,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第三产业要以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使旅游业和其他服务行业成为拉动湖南经济发展
3、解放思想,以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大家认识到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够快。因此,解放思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上下的共识。各级干部认识到,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不论成分论发展,不讲比例讲贡献,在观念和体制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心理健康;心理危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就业人数持续增加,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然而,非公有制企业在财富聚集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漠视员工权益的现象也在中国发生,尤其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生存的困境及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一度引发社会的关注和反思,这在一些中小企业越发显得突出。
一、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危机的显现与加剧
盛行于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工具人”假设,认为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装置一样只是一种工具,资本家对待员工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用顾及人的感受和尊严,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员工象机器一样去工作,以此更多地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种观点将劳资双方完全对立起来,抹煞了劳动者的基本人性。当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正重复着西方企业曾经的路径,资本所有者作为强势一方,对员工权益漠视而引发的心理危机值得关注与警惕。据“外企人职业生活调查”结果表明:77.3%的外企员工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79.4%的人认为在外企工作压力太大。
当前,非公有制企业给员工带来的不安和压力主要表现在:工资报酬不合理,人际关系难掌握,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无休止地加班、无暇兼顾家庭等等,重压极有可能突破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心理防线,甚至酿发悲剧。2010年上半年引起社会巨大震动的台资企业富士康员工“十一连跳”事件即是典型案例。富士康的员工主体是25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正处于青春、奋斗、实现人生理想的关键时期,员工在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自己也不得不面对生活窘迫、生理疾患、情感困惑等难题,可悲的是,靠员工血汗换取利润的企业远没有把人的健康与尊严放在第一位。在基于“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企业无限地榨取员工的肌体劳动,员工的思维意识和内心世界止步于长长的流水线和漫漫的加班过程。从企业的角度看,轻生只是员工个体认知的偏差,与他们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毫无关系。
当然,“富士康”只是众多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极端代表而已。“十一连跳”彰显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和“企业精神”的严谨苛刻,其中还掩盖着非公有制企业集权专制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消极地对员工精神需求的漠视,还是对员工生命尊严的公然冒犯和蛮横伤害。如果一个企业在关键时刻百般推卸责任,在平时就不大可能对员工负责;如果一个企业逼迫员工签订“生死协议”,在平时就不大可能有人性的关怀;如果一个企业视利润高于员工的性命,发生员工连环跳楼事件便不足为奇。
二、诱发员工心理问题的成因
从诱发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来看,涉及政府、市场、企业及员工个人等多重因素。
(一)政府地方保护主义的默许与纵容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提升政绩,片面注重企业的利润和政府的税收,从而不惜牺牲企业员工的利益;一些地方政府把保障员工权益与发展本地经济相对立,片面认为提高员工的社会保障水平会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负担加重;有些地方为招商引资甚至开出相当多“优惠条件”,以牺牲员工的保障利益作砝码,刻意偏袒企业雇主;少数地方领导经常以“批示、电话”等方式干扰劳动部门、监察部门的正常工作,给员工权益的伸张带来巨大障碍。在所谓“政绩”“面子”工程的推动下,很多地方随意加大政策实施弹性,对个别非公有制企业侵害员工权益的做法听之任之,姑息纵容,造成一些企业有恃无恐、恣意妄为。
(二)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局限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外部约束和监督管理还不到位,由于非公有制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长期以来,往往把企业的功能视为纯经济性的,认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责任感和道德感往往成为其稀缺资源。随着竞争的加剧,非公有制企业要在市场中立足,从而占据一席之地,就会从原料采购、生产管理、销售渠道等各个方面严控成本,尤其在企业内部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于是很多企业就把眼光盯向员工这一“可控”环节,采取诸如降低工资、增长工时、封闭管理等措施也就不难理解。但是,员工毕竟是人,而且是有思想、有追求、要求心理满足与宽慰的群体,他们不是机器、不是钢铁,非公有制企业员工采取极端、轻生的悲剧已经给社会敲响警钟,已经给那些视利润为生命的企业主足够警示:如果不善待这些企业财富,那么企业将会行而不远、被历史发展的潮流所吞没。
(三)企业管理的误区与企业主认知的偏差
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中坚力量是民营中小企业,作为私有制性质的经济主体,从产生之日起,他们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单位。非公有制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雇佣特征,利润最大化是雇主的经营目标和主要追求。在这种管理思想的驱使下,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挖空心思钻法律和政策的漏洞以获取利润最大化。这其中既包括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等原始手段,也包括漠视员工权益、践踏员工尊严等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行为;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主唯我独尊,往往以家长制作风替代现代管理理念,对员工的冷暖不闻不问,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处心积虑,甚至出现资本主义发家史上的“冷血”一幕。这种认知的错误已经导致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很多企业主根本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员工的人格尊严,反而变本加厉地榨取员工的血汗,这种有悖企业伦理的做法不能说不令人遗憾。
(四)员工的维权意识薄弱
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普遍学历低,文化水平有限,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权益。这里既有人文传统方面的因素,又有经济层面的原因。从人文角度看,当前社会拜金主义盛行,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收入微薄,实际社会地位与理论设计的方向大相径庭,加之他们法律知识欠缺,应有的权利得不到尊重,更得不到保障;从经济层面看,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者从事的大多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因此,非公有制企业才有可能用低廉的价格、恶劣的条件雇佣工人,而劳动者并不知悉拥有要求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权利,造成企业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迟迟得不到履行。
(五)员工心理调适能力的孱弱
新生代打工族的精神诉求不同于传统的农民工。改革开放后进城的农民工都不同程度经历过“苦日子”记忆,时代烙进他们思想的经历与新生代打工族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说老一代农民工是单纯追求工资收入,不贪恋都市繁华,愿意“落叶归根”,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精神诉求已不再停留在经济层面,而是身份的认同,即渴望融入城市。但梦想越大压力也越大,当梦想和现实差异巨大时,由心理落差带来的失落感、抱怨和绝望等情绪便会蜂拥而至。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在住房、户籍、医疗、社保等方面的被歧视,也容易使这些青年打工族出现心理落差。长期以来,人们关注农民工最多的是讨薪路漫漫、职业病危害程度等话题,而他们的心理健康则往往被忽视。当融入城市的冲动受阻时,少数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极易出现心理障碍,甚至于选择逃避现实,轻生了事。
如何提升企业员工的幸福感?如何把对幸福感的追求与发展的追求结合起来,而不是让它们尖锐对立,是当前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必须拿出勇气和诚意正视的问题。
三、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心理问题解决的机制
当前,心理疾病已经严重威胁着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正常生活,关注员工心理健康迫在眉睫。只有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心态和掌握必要的应对策略,全面解决其心理问题,才能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心理援助需要全社会“立体”、“全方位”的协作。
首先,政府和心理咨询机构应为员工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为企业提供心理健康管理和人文建设的指导。政府部门应该密切监管非公有制企业的员工管理状况,相关职能机构应不定期地抽查企业遵守《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情况,对侵害员工权益的企业应依法处理,必要时组织心理协会等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心理干预,对存在严重员工心理健康的企业适时给予警告,避免使企业内部问题逐渐演化为社会危机。
其次,非公有制企业必须加大对员工心理健康的投入,并与专业心理机构建立密切的协作机制。企业应把员工心理健康的投入列支成本,使心理援助成为企业的一项福利有效提供给员工。有实力的企业应该请来心理医生、心理专家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为员工讲解情感、焦虑、抑郁等心理知识,以及如何化解工作压力、个人成长、家庭关系等困惑;企业还可以建立“员工谈心室”、“情感交流站”,开通网上“情感热线”等为员工排忧解难。事实表明,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不但关系个人前途,还将极大地影响企业绩效。让员工时刻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是企业保持旺盛创造力、强劲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重视和保护员工的心理健康,真心实意地善待员工,不仅使员工个人受益,也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最后,作为一个社会人,企业员工也应该积极学习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挫折的承受力。在工作中,员工应该而且也必须学会主动调适心理压力或寻求心理帮助,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与挫折。尤其在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时,真正能够做到胸怀梦想而又脚踏实地,尊重现实而又敬畏生命,切实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体验到生活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放眼国际知名企业发展历史,任何忽视员工心智成长的企业都不可能成为百年老店。正视员工精神需求,调整管理模式,创新企业文化,营造宽松健康的工作环境,才能换来非公有制企业长久的良性发展。正在违背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那些企业应该明白,给年轻的员工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帮助他们消除后顾之忧,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疏导他们流水线工作带来的情感封闭和精神危机,使其形成健康健全的心智、成熟稳定的情感,不仅是员工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企业善待员工也是善待企业自身。企业价值的实现,归根结底都是靠员工来执行完成。因此,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自由的发展空间、表达空间、思维空间等是企业发展的潮流所在。从此意义上说,树立以人为本、相互关爱理念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外企薪资高居榜首[DB/OL].IT时代,2006-01-16.
2.李泓冰.岂能容富士康剥夺劳动者体面[N].京华时报,2010-05-21.
3.黎友焕.民企的社会责任建设不容乐观[N].亚太经济时报,2006-12-07.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障碍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后劲及持续键康发展问题上,还有一系列制约因素,阻碍着它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彻底消除以下障碍。
一、更新观念,消除思想认识障碍
民营经济的发展已得到了我国宪法认可。1999年宪法修正案指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3月的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指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尽管如此,至今仍有不少人对发展民营经济心有余悸。一怕“以私挤公”,担心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公有制经济产生冲击,构成威协,会取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怕“两极分化”,担心造成出现贫富悬殊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三怕“消极影响”,担心造成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滋生社会丑恶现象等。观念上的偏差往往带来行动上的梗阻。因此,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一是要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来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民营经济的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实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应该歧视和限制它。二是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长期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状况和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民营经济的发展不是过度而是还不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三是要正视民营经济的消极影响。有些假冒伪劣现象与民营经济有联系,有些社会丑恶现象与经营者有关,但这毕竟是少数、是支流,大多数经营者还是守法经营的。要是因噎废食,因私有制存在弊端而舍弃不用,就会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丧失发展经济的宝贵时机,不利于我们实现富强大业。四是要一分为二地认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矛盾和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但有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有经济法制的市场监管,这些矛盾是可以化解的。五是要正确看待民营经济发展造成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可以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民营企业主在增加自身财富的同时,也增加了原属闲置或过剩劳动力的部分农民、下岗工人等就业者的收入。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两极分化倾向,但国家能够运用各种手段进行调节,使社会成员共享民营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制止财富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因此不必对此顾虑重重。
二、加强政府扶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民营经济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的方针,强调“各级政府要抓紧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措施。进一步研究和制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具体办法。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改进服务和监管,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这就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为此,政府应加强扶持,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1.提供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政策宽松,企业便可以放开手脚大踏步发展。因此,政府应为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1)放宽金融政策。政府有必要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一是国家商业银行和民生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应拨出一定额度,主要用于私营企业贷款;二是建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为民营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提供专项贷款和担保;三是允许民营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一些符合条件的股份制民营企业可以发行股票债券,包括上市筹集资金等。(2)财税政策适当倾斜。如清理、取消对民营企业的不合理的收费,将企业的税收负担稳定在合理的限度内,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对于新办的企业,可给予一定年限的税收减免,而对于成长前景较好的企业、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能显著增加就业的企业适当延长税收优惠政策年限;按照公平税赋、平等竞争的原则,对同行业的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均一视同仁,坚决废除各种不合理的歧视性政策。(3)放宽用地政策。政府的城建、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将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用地列入城乡建设规划,让企业自主选择出让或租赁场地使用权方式,土地出让费和租金应给予照顾。此外,要逐步扩大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项目和产品外,凡国家放开的行业和商品,民营企业都可以生产和经营,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限制和实行垄断。
2.提供技术创新支持。我国民营企业从技术特征看,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行业,采用高科技和大型现代化设备的企业为数极少。且限于实力,其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部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政府应以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生产率等为直接目的,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扶持。如帮助民营企业培训人才,提供必要的技术开发资金和技术开发设备,加强技术指导、促进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流等等。
3.提供信息服务。充分、及时、准确的信息,对民营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开发新产品和向新领域转移,有巨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很弱。政府应通过自己的信息机构,利用庞大的信息网络定期向民营企业各种有关生产经营的国内外信息,使民营经济能够在较充分的信息资源基础上制定经营决策,减少失误,提高决策水平,确保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4.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律服务。当前我国的民营经济立法还比较薄弱,除《私营企业条例》之外,并无正规的有关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出台。这样一方面使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缺乏法律约束;另一方面又造成民营企业的许多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为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政府应依照宪法修正案的原则,制定实施有关民营经济的法律、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相关政策性文件。同时对与宪法修正案原则相抵触的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文件及时予以废除、删改和修订,以健全行为规范,完善法制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财产、社会地位、市场准入、资本筹措等方面的制度保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加强自励,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消除依赖思想
民营经济的发展,政府扶持固然重要,但民营企业自身的因素,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必须积极主动练好内功,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
1.要进行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我国民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一旦生产规模扩大、经营领域拓宽、技术层次提高,市场竞争加剧,这种企业管理制度就显得难以适应。鉴于这种情况,民营企业,尤其是大中型民营企业要谋求长远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包括人事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售后服务制度、财务制度、新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制度等。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制度创新,加强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创造一个充分发挥职工潜能,调动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环境和内部机制;并根据市场的变化,适度调整企业发展方向、管理方式、经营手段,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