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矿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矿业经济发展,一批矿产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但目前看,我市矿业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与对财政的贡献率还不相适应,壮大矿业经济的任务十分紧迫。当前,__正处于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重要时期,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矿业经济的指导思想是:实施“一个战略”,坚持“四个结合”,以“三大一延伸”为主攻方向,构建“一个产业体系”。即,坚定不移实施“矿业富市”战略,坚持统筹规划和重点布局相结合、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循环利用和科技创新相结合、优质服务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找大矿、选大商、做大规模、延伸产业链”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具有__特色的环境友好型矿业产业体系,提高矿业对经济发展带动力和财政增收贡献率,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力争从2013年到2015年,全市矿业总产值分别达到40亿元、67亿元和100亿元,年均增长50%。利税分别实现7.6亿元、10.4亿元和18.5亿元,年均增长45%。初步实现由资源型矿业经济向加工型矿业经济转变,形成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矿业经济的重大意义
矿业经济支撑力强、贡献率高、延展度大,发展矿业经济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举,是市委市政府着眼战略和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第一,发展矿业经济,是放大资源优势、增强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谁掌握了资源,就抢占了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我市矿产勘查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截至目前,发现矿产地600多处,矿产种类95种,占全省的71.1%,探明储量37种,占全省的47.4%,潜在经济价值3万亿元左右。有16种矿产储量居全省首位,大多宝山铜矿为东北地区最大,翠宏山铁多金属矿为我省第二大铁矿。我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共划分出8个矿业经济区,其中我市境内有4个重点开采区。国家出台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中,多宝山地区被确定为铜矿找矿远景区,将在勘查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可以说,这样的资源优势在全省绝无仅有,是我市最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也是壮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托和强劲动力。第二,发展矿业经济,是增加财政收入、实现“矿业富市”战略的必经途径。从我市目前的财税收入结构上看,20__年,全市矿业经济产值29.6 亿元,利税6.3亿元,占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比重为18.5%,采矿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全市地方企业新增增加值超千万元的7户企业中矿业企业有4户,增加值4.5亿元,占全市的14.8%。利税增加超千万元的7户企业中矿业企业5户,实现利税6.2亿元,占全市的45%。我市推进的重点矿产开发项目中,多宝山铜多金属矿投产仅4个月,就实现产值5.3亿元、利税2.4亿元,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20__年,三道湾子岩金矿实现产值5.5亿元、利税4.5亿元,成为爱辉区的重要财源。近年来,嫩江、逊克和爱辉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其中矿权出让价款分成收入和税费收入占了相当大比重,已经成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重要支撑。第三,发展矿业经济,是培育支柱产业、优化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市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46.2%、17%、36.8%,三次产业比重不合理,特别是工业经济总量小、层次低、链条短,成为增强经济总体实力的“短板”。20__年,我市根据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其中矿产支柱产业是见效最快、回报最高、潜力最大的产业,可以提升第二产业比重。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将矿业经济培育成我市的支柱产业,对促进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矿产资源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优势矿产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发展矿业经济适逢其时。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抢抓机遇、加快推进、科学谋划、合理利用,努力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明确矿产开发主攻方向,促进矿业经济快发展大发展
加快矿业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我市矿产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找准影响和制约矿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看,我市矿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可以概括为“小、少、慢、短”。所谓“小”,就是矿产经济总量小,截至20__年底,与矿业开发相关的煤炭、建材和冶金3大行业,实现增加值14.7亿元,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企业规模小,除2家大型企业、4家中型企业外,其余均为小型企业。所谓“少”,就是探矿权转成采矿权的成果少。而且与我市富集的矿产资源相比,建成的矿产企业少,仅有煤矿29家、矿泉水7家、金矿2家、铁矿5家、铜矿3家,有些企业资源还面临枯竭。所谓“慢”,就是审批慢、推进慢,受体制机制影响,矿产开发项目管理严格、程序复杂、期限较长,而且一些企业圈而不探、探转采环节多,影响了矿产开发项目推进速度。有些部门、企业对于矿产项目前期审批程序不熟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推进速度。所谓“短”,就是产业链条短,上下游产业不配套,基本上是以出售原矿和初级矿产品为主,矿产综合利用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突出关键环节,为矿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要做大矿产经济总量,在矿产开发项目建设上实现突破。没有矿业经济总量,就谈不上提高矿业经济效益,更谈不上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做大矿产经济规模是当务之急。矿产勘探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前提。要加强与地勘部门合作,加大勘查详查力度,尽快拿出最新最准的翔实数据。抓住国家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契机,积极争取列入国家找矿试点,加快我市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步伐。同时,要积极与俄阿州、萨哈共和国合作,推进境外资源合作开发。要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支撑,快速扩充产业规模,积极发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骨干企业。按照三年实施方案,到2015年,全市谋划矿产开发项目69个,总投资153.5亿元,总产值过百亿元。今年,纳入市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13个,总投资95.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8亿元,预计今年建成投产5个,明年和后年投产8个,至少可增加产值40亿元、税金7.5亿元,不仅能够促进矿业经济规模扩张,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企业也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要尽快推进多宝山铜矿二期、翠宏山铁多金属矿、争光岩金矿、东安岩金矿、宝发煤矿建设进度,完成金三角煤矿竣工验收,加快铜山、山探转采工 作,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加大选商力度,在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实现突破。加强与具有先进技术和雄厚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对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矿产资源开发,是实现矿业经济快速扩张的根本途径。要树立开放意识,不能仅靠市域内现有企业,更不能坐在家里等商上门,要在扶持现有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招大商,引强企,上大项目。要加大对重点成矿带、紧缺矿种、潜力矿种的勘探力度,全面掌握优势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储量、品位及经济价值,充实完善招商项目库,为寻求战略合作者打下基础。要注重从招商向选商转变,在引进企业时,把好准入关,严格审查其投资实力、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真正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有担当、重诚信的大型企业集团。要摸清国内外行业领先的矿产企业投资信息,多渠道了解企业投资意向,努力促成合作开发。要坚持“保大压小、总量控制”,引导和支持矿产骨干企业通过联合重组、上市融资、技术改造,整合优势资源,做大企业规模,尽快培植一批成长性好、核心竞争力强、规模效益突出的矿业经济“航母”。
(三)加快推进步伐,在矿产项目建设速度上实现突破。只有项目快推进、快建设,才能促进矿产资源快转化、快见效。各地各相关部门、矿产开发企业要认真研究掌握国家和省国土、林业、环保、煤管等部门的审批程序,精心准备各项报件,积极协调争取,加快审批速度,避免“走弯路”。同时,我市部分地方还存在行政区矿权与森工施业区林权、农垦土地所有权交叉问题,比如宋集屯煤矿,逊克县霍吉河金多金属矿、高松山岩金矿等项目,农场的林地、森工施业区的林木归农垦森工,办理前期还需要他们的支持。要有区域发展的胸怀和境界,舍得拿出优势资源,懂得让出眼前利益,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加强与辖区内农垦、森工的沟通联系,合理确定矿产收益分成比例,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共同招商,共同向上争取,实现多方联动,互利双赢。
(四)延长产业链条,在提高综合开发效益上实现突破。产业链条决定资源利用水平,影响综合开发效益。要通过研发和引进核心技术,在深度开发、综合利用上做文章,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档次上下功夫,推动矿业经济向精细化、专业化、终端化发展。围绕化工、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挥骨干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新上一批矿产精深加工配套项目,将产业链条拉长,努力打造定位明确、关联度强、竞争有序的矿产经济板块。要打造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园区,坚持走集约发展之路。目前,我市年产铜精粉4万吨,铜山、山等铜矿建成后,产量可达8万吨以上,满足建设铜冶炼项目的政策要求,要超前谋划建设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园。依托三道湾子及争光、东安等项目,有效整合岩金资源,筹建系列岩金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要引导各类矿产开发企业综合开发资源,有效利用矿产组份,吃干榨净,增加综合开发效益。
三、突出抓好关键环节,保障矿业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矿业结构 城市现状 产业转型 科技产业
1 我国矿业城市现状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袁国华博士说,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中,中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完全是采用中央计划的方式。这种计划配置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认识产生的。基础太差,在广大的落后地区进行工业建设,必然集中全社会力量,依靠行政手段来进行。显然,这种认识是合理的。
随着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必须立足于区域现状,发展自身的优势。一方面,发展后续延伸加工产业以及其他具有比较优势替代产业;另一方面,大力开发区域的优势矿产资源,为区域及全国经济发展服务。这样,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必有一批矿业城镇出现以中西部地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承载。另一方面,如何在社会经济分化组合的构局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重新确立自己在区域甚至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目标与方向,是每个资源城市面临的抉择。
在城市经济中,一个主导产业自始至终存在是不可能的,它必然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更替,原来的主导产业可能成为现在的辅助产业。依托资源开发而形成的矿业城市的初期产业是矿业。目前,我国的426座矿业城市(镇)中,有82个处于成长期,占矿业城市(镇)总数的19.2%;有290个处于成熟期,占总数的68.1%;有54个处在下降期,占总数的12.7%。特别是一些开采历史悠久的矿业城市(镇)因探明可采资源逐渐减少而将枯竭,一大批矿山闭坑或即将闭坑,新的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出现了主导产业“断档”,矿竭城衰的倾向由此产生,城市经济必然没落。
2 第二产业占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据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人均GDP在600美元至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应在29%-31.4%之间,第三产业的比重应在49.2%-50%之间;而人均GDP在2000美元-3000美元时,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应在33.2%-38.9%之间,第三产业的比重应在50.1%-51.3%之间。另外,第二产业中的采掘业与配套产品作为主导产业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产业关联度大,配套产业的依附性强,整个城市发展对矿产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城市产业结构难以对矿业生产的衰退产生缓冲作用,形成了畸形的产业结构,影响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
3 产业结构单一,中小企业发展滞后
特大型企业。在国家的支持下,这些企业在资金、人力、物力上都能得到保证,因而发展迅速,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居垄断地位,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被矿业开发企业所控制,大多发展规模小、速度慢,无法对矿业开发主导企业产生根本性的触动和影响,城市产业结构表现出单一的畸形特点,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矿业城市暴露得比较充分。矿业城市由于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单一,中小企业发展滞后,难以消化大量的转型人口,使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了城市转型难度。因此,产业结构是决定矿产资源能否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关键因素,产业发展现状也就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现状。
4 刚性产业,弱性产业结构演化具有动态性和继承性
我国矿业城市的产业具有很强的刚性,其表现在:区域内的产业关联基本上都是纵向的,且大量的资本都是固定资产,流动性差,特别是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一旦停止生产,这些资本就成为沉淀资本,再也不能发挥效益,因此矿业产业具有很强的刚性。
从理论上讲,随着城市发展,产业结构都会有一个逐步趋向高级化的过程。就我国的矿业城市而言,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应该具有从单一向多元、由简单向复杂、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趋势,但我国多数矿业城市的产业变化幅度都低于全国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平均水平。为了促进整个工业主要是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政府不合理地调低了资源产品及其他原材料价格,并且多年保持基本不变。经济中并不是每个行业都存在规模经济,在那些并不存在规模经济的商业、服务业向企业提供零部件以及相关服务,也是大企业成功的条件。但是,中小企业具有大企业所不具有的三个优势:一是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是就业的主渠道。二是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能够及时根据需求变动而调整。三是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安排灵活,在竞争压力下易于接受创新,在创新效益和创新时间上明显优于大企业。
5 发展中小企业可以解决矿业城市的再就业困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矿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再就业困难。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失业率为10.64%,明显高于非资源型城市(8.89%);劳动参与率为64.91%,低于非资源型城市(66.89%)。这主要是因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使相当一部分主业职工下岗。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实施就业援助,给下岗职工必要的帮助和培训,引导他们走自己创业之路。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在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处在产业转型期或者将进入产业转型期的矿业型城市来说,充分重视并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无论是对于社会稳定,还是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统筹经济发展、资源保障和环境保护,坚持开源节流并举,着力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必须将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放到国家发展全局考虑,通过开源节流、节约集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促进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1矿产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收入双倍增”的新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矿产资源是重要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95%以上能源、80%以上工业原料、7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矿产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石油、煤炭、铁矿石、氧化铝、铜和水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矿产资源需求仍将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同时,我国的矿产业在完善工业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也需要这一物质基础作为保障。
2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破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的增大,我国矿业生产过程中排放“三废”(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加剧的趋势。据统计,全国各类矿山排放废水30亿t,排放废气5400亿m3;我国金属矿产废石、尾矿、废渣等固体废弃物累计堆存量已达180亿t以上,并且还在以每年约10亿t的速度增长。但是,目前我国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尚不足10%[2]。矿山采选业还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特别是有色金属矿山采选,重金属排放量约占我国工业重金属排放总量的40%。一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已经成为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数据显示,数百个村庄面临因采矿引致的地面塌陷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充分保证矿山环境扰动量小于区域环境容量,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同时,大力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实现矿山生态环境再造最优化。
3实现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难点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利用方式,落后的发展方式往往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粗放浪费,相对粗放的利用方式造成矿耗大、排放高、污染重、矿产品附加值低,生态问题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资源利用方式反过来也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外延的资源利用方式会进一步固化和加剧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要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这就表明了需要通过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外延粗放利用资源向内涵集约利用资源为主转变。我们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形成“倒逼机制”,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倒逼形成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模式,降低对资源的浪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调整产业结构、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等结合起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资源开发利用环节要求实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可见,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保护水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合理需求,促进实现矿产资源的高效、合理开发和绿色矿业的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资源高效利用
从广义上来讲,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指投入尽可能少的矿产资源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经济和人力成本、最小的环境代价创造最大的社会财富,要求对投入开发的矿产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利用,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狭义上来讲,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指在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对主矿产、中低品位矿、共伴生有价组分、矿山废弃物充分回收有效利用,生产出较高质量的矿产品。
2资源合理开发
资源开发利用实行总量控制,强调实现矿产资源的科学供给。通过供需双向调节,由“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导需”,采取调整矿产品价格、资源补贴方式和排污权交易费用等措施,合理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从供应总量上,矿业领域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供应结构上,促进冶炼、制造等环节的技术升级,降低冶炼原料品质及品位,充分利用低品位、难选冶矿,尾矿及矿山废弃物。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扰动和破坏。资源开发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合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利用与配置方式转变。
3发展绿色矿业
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以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为基本要求,将绿色矿业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包括矿产资源的综合节约利用、矿产品高效深加工、二次资源再生利用、复垦以及矿业开发全过程的环境生态控制、治理,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从根本上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的粗放型矿业发展方式,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选择矿产资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土地节约及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明显、矿区和谐、绿色矿业可塑性强的地区,建立一批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建立共同责任机制,加强监管,落实配套政策,突出综合效益,着力解决制约矿业绿色发展的重大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条件下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矿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提供支持;发展矿业经济,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是落后地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保护生态环境将成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硬约束,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内,我们在开发矿产资源、保障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面临抉择。面临着矿产资源的需求和利用现状,面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要更加强调和坚持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资源开发活动的约束条件。严格环境准入,控制人为活动的不利影响,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的敏感区域,必须加强保护,限制资源开发利用。
2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
十报告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我国矿产资源条件总体不优,需要更加珍惜资源、善待资源,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们在加强复杂难利用资源、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的高效回收利用的同时,需妥善处理由于矿产资源的大量消耗带来的“三废”排放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通过建立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减少资源浪费理念贯穿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促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实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并举。在满足资源需求的同时,促进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建设生态矿业。
3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与生态环境补偿
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是政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调控的两种手段。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它有利于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同时为开发新的资源筹集资金,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是建立资源开发良性机制的最有效途径。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所获得效益的奖励或破坏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造成损失的赔偿。[1]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通过资源有偿使用的方式体现生态环境补偿,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完善我国矿政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统筹经济发展、资源保障和环境保护,对我国的矿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的矿政管理工作应坚持开源节流并举,着力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体现“找得出、管得住、用得好”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1持续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作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低品位矿、共伴生矿以及尾矿等难利用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等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强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坚持把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主攻方向,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手段,加快基础支撑、规划引导、激励约束、监督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新制度供给,构建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保持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继续夯实资源管理,不断强化资源产业管理
厘清资源管理与资源产业管理之间的关系,明确矿政管理工作的定位。我国的矿政管理工作在资源管理范畴要体现硬约束,而在资源产业范畴要发挥激励和引导作用。一方面,强化资源管理工作,提升监督和服务能力。从重审批走向重监管,从项目安排走向制度设计,把服务和监管切实抓起来。另一方面,在管理方式上,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国土资源服务和监管效能[3]。同时,资源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调控作用,更加有效地参与资源产业管理,有效地指导和参与矿业产业规划,协调产业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参与资源开发相关税费的征收管理,同步推进资源税费改革。
3突出矿政管理各环节的生态管控功能
通过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带动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生态保护。改变单纯的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理转变。注重发挥国土规划为龙头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统筹和调控作用,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与布局,加强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管理,发挥规划的空间调控和约束能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尊重自然条件,开展科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结束后要严格履行矿山复垦责任。
4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手段相结合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发展实体经济、实现实业致富”的要求。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实施“三年倍增计划”,培育千亿级产业和百亿级骨干企业,矿业经济意义重大。这次会议主要是总结全市矿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矿产资源开发潜力,部署放大优势、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思路措施。刚才,各县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听后感触很深、启发很大。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矿业经济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和最大潜力所在,必须置于培育主导产业重中之重的位置
实践证明,谁掌握了资源,就抢占了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如何做好矿产资源这篇大文章,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一批精深加工项目,做大做强矿业经济,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战略支撑,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
第一,发展矿业经济,是放大资源优势、打造“千亿级”产业的现实选择。我市矿产资源丰富、战略储备充足,已发现矿产73种,探明储量的有39种,累计探明各种矿产资源总量约1033亿吨,单位国土面积主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为全省平均值的1.2倍。据分析,我市铁矿、石英砂两大优势资源,通过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完全能够形成两个千亿级产业;抓住全省加快推进日照精品钢基地规划建设的机遇,以莒南鑫海、罗庄三德等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精品钢产业,也有希望培育成一个千亿级集群;另外,稀土、镁、石膏、陶瓷等矿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加在一起也具备打造千亿级产业的潜力。五年后,我市矿业经济产值将至少达到3000亿元,按最低15%的效益测算,年可实现利税400多亿元。这对于改变县域经济“短腿”局面,必将起到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第二,发展矿业经济,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三年倍增计划”的有效途径。从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企业看,年实现利税是一般工业企业的2倍以上,高的多达5倍、甚至10倍;我市矿产资源加工企业,虽然多数处在初加工阶段,但利税也在1.5倍以上。目前,沂水县、苍山县矿业经济完成税收分别占到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30%和25%,已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撑;如果把矿业经济这篇文章做好,3—5年内两县地方财政收入完全可以达到30亿元以上。莒南县鑫海科技去年上缴综合税金2.2亿元,成为莒南县产值利税第一大户;今年又投资12亿元,新上30万吨镍合金生产项目,预计年可实现利税15亿元。高新区鼎鑫公司投资20亿元的稀土金属材料制造项目,投产达产后,年可实现利税几十亿元。落实“三年倍增计划”,关键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倍增。矿业经济支撑能力强、财政贡献率高,必须充分开发好、利用好、加工好,真正“引爆激活”,努力做到“点石、点砂、点土”成金。
第三,发展矿业经济,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优化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市矿产资源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科技附加值低,矿产企业多数处于“小、散、弱、粗”的状况;受高利润、高回报率的驱使,违规非法采矿屡禁不止,既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又破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切实做好矿产资源开发保护、矿权整顿整合、矿产品精深加工和矿业秩序规范管理,推动矿业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结构调整,努力将矿业经济培育成我市的支柱产业。
当前,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高矿业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我市具有许多优势。一是,基础条件好。我市在石英砂、陶瓷土、铁矿石、黄金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已经掌握了不少经验和技术,并且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二是,龙头企业多。近年来,我市矿产资源加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莒南县鑫海、高新区鼎鑫、罗庄区中玻蓝星、沂水县池窑拉丝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带动作用较强。三是,市场需求旺。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矿产资源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优势矿产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四是,政策机遇大。经过积极争取,今年国务院批准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国家中部地区有关政策;我市有望被列入日照精品钢基地建设规划;兰陵特大型铁矿等一批资源项目将被列入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盘子,矿业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实现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推动科学跨越发展的高度,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抢抓机遇、加快推进,科学谋划、合理利用,努力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加快推进矿产资源与核心技术、市场需求、战略合作者和产业链条“四方对接”,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矿业经济总的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调赶超为目标,以矿产资源深加工为主攻方向,统筹运用市内、市外“两个资源”,着力实施矿产资源与核心技术、市场需求、战略合作者和产业链条“四方对接”,加快打造百亿级骨干企业、千亿级产业集群,努力将资源化为财富,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三年翻一番、五年大跨越”提供强力支撑。
(一)要加快矿产资源与核心技术对接,新上一批竞争力强的项目。利用高端核心技术,对现有资源进行精细加工、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将产生矿业经济发展的“裂变效应”。目前,由于我市缺少矿产资源开发高端技术,在深加工、精加工上还有待突破,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经济效益亟待提高。为此,要在培育、引进和应用高端技术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是,要加强自主研发,积极培育核心技术。依托市科技局、大学、市科技合作应用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各类研发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载体,围绕国际、国内科技发展新动向、新趋势,积极掌握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前沿技术,加快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矿产精深加工新产品,培树一批知名品牌企业。沂水县天鑫矿业与长沙矿冶研究院等九个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国内唯一的铁尾矿重选钒钛技术,对铁精粉废料进行重新分离利用,生产出钛球、钛精粉等高端产品;其中,钛精粉价格为普通铁精粉的3倍,正在研发的钛白粉价格将是普通产品的数十倍。二是,要加强合作交流,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采取“借梯上楼”、“借智发展”、“借脑生财”的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积极引进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尖端人才,努力做到引进一个人才、攻克一项技术、培育一个项目,带动矿产开发的层次跃升和结构优化。莒南县鑫海科技公司,从印尼和菲律宾年进口500万吨红土镍矿资源,实现了我市通过引进和研发高端技术、吸引市外资源进行精深加工的新突破。三是,要加快技术转化,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积极将引进和研发的先进适用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尽快运用到矿山开采和加工企业,加快高端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矿产企业装备档次和工艺水平,推动矿业经济提质增效。罗庄区依靠丰富的焦炉煤气资源和周边县优质的石英砂原料,成功与中玻威海蓝星玻璃合作,引进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浮法镀膜专利技术,投资16亿元建设4条生产线,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7.5亿元,产品附加值为普通玻璃的3—5倍。
(二)要加快矿产资源与市场需求对接,新上一批效益好的项目。市场需求是资源开发利用的根本动力。只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上项目,才能更好地体现资源价值,做大做强矿业经济。平邑县将石材资源开发与市场有效对接,投资12.4亿元,建成集石材开采、加工、销售、物流于一体的大型园区,在开发利用本地资源的同时,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实现进口、出口双向发展,成为规模全国第二的石材产业基地,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多亿元、利税4亿元。沂水县投资10亿元的池窑玻璃拉丝项目、沂南县投资2亿元的异型玻璃制品项目,对石英砂资源进行就地转化和充分利用,产销两旺。当然,也有个别企业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入研究,盲目上项目,造成产销不对路,企业生存困难。因此,要把市场作为新上矿产资源项目的导向,统筹规划,科学开发,推动产销衔接,提高经济效益。首先,要准确了解市场行情,把握资源开发节奏。下大功夫搞好市场调研,全面掌握国内外市场需求状况,用好政策引导手段,努力做到“热门”资源快开发,实现效益最大化;趋旺资源早开发,争取市场主动权;潜力资源缓开发,保值增值无遗憾。其次,要创新市场营销方式,打响矿产品牌。强化“大市场、大营销”理念,通过召开或参加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览会等途径,大力宣传我市资源、产品、环境和市场优势,打响打远矿产品牌。再次,要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扩展市场空间。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同时,积极购入和加工市外矿产品,努力增创新的产业优势。要扩大国际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矿产品出口规模,切实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同时,要用发展眼光看待市场,用超前意识规避市场风险,坚决杜绝“一窝蜂”、盲目开采,最大限度地发挥矿产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要加快矿产资源与战略合作者对接,新上一批规模大的项目。加强与具有先进技术和雄厚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对接,是实现矿产资源精深加工的根本途径。苍山县依托铁矿资源优势,与中钢集团、能源临矿集团实行战略合作,分别投资12.3亿元、17亿元新上铁矿石开发项目,年可实现税收2亿元。平邑归来庄金矿与黄金集团合作,吸引资金5亿多元,带来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变由露天开采为井下开采,年实现税收由2000万元提高到8700万元。我市的石灰石资源丰富,最近蒙阴县、苍山县、平邑县、罗庄区分别与战略投资者合作,新上一批水泥生产项目,年生产能力近2000万吨,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但总的看,全市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仍不够高,矿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加强与战略投资商合作,建设大型矿山企业,进行资源深度开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一要掌握资源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加大对重点成矿带、紧缺矿种、潜力矿种的勘探力度,全面掌握优势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储量、品位及经济价值,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充实完善招商项目库,为寻求战略合作者打下基础。二要锁定合作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积极掌握国内外行业领先的矿产企业投资信息,多渠道了解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投资意向,努力寻求与之合作。三要创新合作方式,做到“互利双赢”。依托已在我市投资的中联集团、中钢集团、中玻集团、中铝集团等“央字头”企业,实施以商招商、以企引企,争取继续扩大投资。同时,鼓励和引导矿产企业以上市融资和境外投资等方式,盘活资本、做大规模、做强企业。
(四)要加快矿产资源与产业链条对接,新上一批关联度高的项目。一个好的龙头项目,能带动数个相关项目,成倍放大优势效应,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恒昌焦化依托煤炭资源,与江苏沙钢集团合作,计划总投资50亿元,发展焦炭、甲醇、煤焦油、粗苯等关联产业,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20亿元。沂水县兴盛矿业依托钛铁矿资源,加强技术研发,实施精深加工,形成了“铁矿开采—铁精粉—钛球—钛精粉”的产业链条。今年前10个月,缴纳税金1.4亿元。下一步,各县区要依托现有矿产资源和骨干企业,坚持走集约发展之路,新上一批产业链条长、增值空间大、关联度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切实将地下资源转化成“真金白银”。一是,集约开发资源。坚持“保大压小、总量控制”,鼓励有实力的大中型矿山企业收购、兼并、重组小型矿山,不断膨胀企业规模,提高开发实力;通过研发和引进核心技术,在深度开发、综合利用上做文章,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档次上下功夫,推动矿业经济向精细化、专业化、终端化发展。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和支持矿产骨干企业通过联合重组、上市融资、技术改造,迅速膨胀企业规模,尽快培植一批成长性好、核心竞争力强、规模效益突出的矿业经济“航空母舰”。三是,打造产业集群。围绕化工、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挥骨干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新上一批矿产精深加工配套重点项目,将产业链条拉长,全力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定位明确、关联度强、竞争有序的特色矿产经济板块。
三、严格实施开发规划,强化政策扶持,推动矿业经济大的发展和突破
实施“四方对接”、加快矿业经济发展,事关“三年倍增计划”落实,事关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此作为重要工作抓手和突破口,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合力。
1.统筹规划,有序开发。认真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充分邀请专家论证,在实施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全市矿业经济发展规划。要按照“集约利用、安全开采、保护环境”的原则,划好“绿线”、“红线”和“高压线”,做到科学有序开发,严禁野蛮开采和“杀鸡取卵式”私采滥挖,维护矿区群众利益,保护生存环境;要注重与生产规模大、社会责任感强的国内外企业合作,整合各种矿产资源,加强安全生产和生态保护,坚决不要带血的GDP和企业利润,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开一个矿山、留一片废墟、存一份遗憾;对市场需求不旺、开发效益不高的资源,宁可搁置保护,也不许乱采乱挖。平邑县归来庄金矿建设矿山地质公园,是全国黄金矿山开采业中唯一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点,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2.完善政策,全力扶持。抓住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国家中部地区有关政策和我省加快推进日照精品钢基地建设规划的机遇,在税费、用地、科技等方面,研究出台含金量高、导向性强的优惠政策,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扶持力度。要依法用好探矿权、采矿权招拍挂等手段,从严控制采矿权数量,逐步提高开采规模,积极推进矿业权整合,把储量大、品位高的优势资源,更多地配置给行业龙头和技术领先企业,让一流的技术成果、经营模式、管理理念在矿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关键词] 矿业权;市场化;权力;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9-0019-06
一、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制度的变迁
制度经济学认为,一项制度的建立是相关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社会和经济制度给人以活动空间的限制使参与人按照某种方式进行选择,同时也有助于参与人形成对未来可以合理收益的预期。制度有天然的稳定性,但仍然会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当出现新的获利机会或者是争夺利益的各方相对实力强弱发生了变化,人类追求利益的本性就推动着制度逐渐变迁(杨瑞龙,1997)。矿产资源本身是稀缺资源,市场供应与需求存在约束性,而对于具有约束性的商品市场运行体制的解释,不能仅仅考虑金融及价格等问题,而必须分析制度关系和制度关系所形成的决策者的行为规律。矿业权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也是我国矿业市场参与者多元化的结果,矿业市场的开放和国家、集体、个人及外资对矿产资源利益的博弈,需要一种新的矿业管理制度保证市场利益分配的均衡。
我国矿业法律规定,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属性是不会改变的,但资源的管理制度却随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迁。在1994年以前,我国一直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勘探都是由国家出资,探明的矿产资源都交给国有矿山企业无偿开采,这种制度安排满足了当时国家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但随着市场制度的建立及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提高,原有的体制已经制约了对资源勘探的后续投入,而矿山企业对资源使用的零支付也导致企业没有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开采效率的主观动机,特别是地方政府以国有的名义对资源的无序开采,导致资源的浪费及国有权益的丧失。1994年,国务院决定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用于补偿地质勘探费用,但这只是将矿山企业的利润所得以补偿的形式转移给勘探部门,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1996年,中国人大八届二十一次会议上通过了《矿产资源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了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结束了矿产资源无偿取得的历史。
矿业权制度建立的目的是通过矿产资源开发的市场化确立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明确国家与矿业权人的经济关系,促进矿山企业改进技术,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提高矿山企业资源探采的效率。矿业权的提出,进一步确定了资源的权力属性,减少了政府对资源开采过程中的过度权力干预,增加了矿业企业的经营自主性,保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并通过矿业权的市场流转,使资源达到优化配置,增加了矿产资源开发的融资渠道,进而促进矿业市场的繁荣,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从完全国有到无偿授予再到有偿转让的制度转变,是制度向资源合理配置方向的改进,使利益在市场博弈各方重新分配。但新制度的建立也考虑到原有矿山企业的国有属性,为实施留有较大的调整余地,如《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对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费用,可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予以减缴、免缴”。因此完全实施资源的有偿使用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国矿业市场在市场机制及国家宏观调控双重力量引导下正有序发展并逐步完善。
二、矿业权市场化的经济分析
矿产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有独特的资源属性:一是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都是经过长期的、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形成的时间都以百万年计,资源再生超出了人类可以接受的时间限度,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它不具有再生能力,资源存量随开发而逐渐减少,虽然市场具有短期供需均衡的调整能力,但从长期看,供应的数量并不会随价格的升高而增加。二是不易替代性。大多数矿产资源都有其独特的使用价值,虽然少量矿产品之间可以替代,如用天然气代替石油,但绝大多数矿产品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是难以用其他产品来替代的,因此一旦资源耗尽,将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三是生产的外部性,资源的赋存需要一定的物理空间,对资源的开采实际是以人为的方式改变由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环境均衡,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矿山开采可能引起滑坡、崩塌、泥石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而尾矿的堆放、精矿的提取及资源的利用会导致空气及河流的污染。因此资源经济学在研究资源对经济贡献的同时,还关注资源的可持续性及生产的外部性问题。
(一)矿业权市场化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对资源配置的要求
作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消耗和资源安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政府关注的核心。我国资源的形势并不乐观,在已探明储量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在200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有29种,到2020年将下降到只有6种,资源总量的不足及较低的利用率,使我国在不远的将来面临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将矿业权市场化是以市场机制代替原有管理体制的政府职能,以竞争的方式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资源产出更多的社会价值,这是按照市场价值规律对我国矿产资源政策所做的重大调整。其理论依据是科斯定理所阐明的,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中,交易成本为零时价值规律将引导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均衡,因此矿业权市场化被管理者赋予较高的期望。但现实的市场竞争并不是完全的,资源的市场存在条件决定了竞争者之间的市场权力是不对称的,同时竞争形成的均衡并不考虑公平性,竞争环境下所形成的市场均衡的基础是经济个体理性决策下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竞争的结果是对资源有更大控制权的经济主体将获得更多的收益。矿业权市场化更多考虑的是资源的现期利用效率,而忽略了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自然资源并不属于某一代人或某几代人,当代人没有因自己可以完全支配资源而剥夺后代人对资源利用的权力。科学的经济发展观要求资源的开发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要保证后代人的需要,不但要考虑当前市场的最优配置均衡,还要考虑代际或基于时间的纵向最优配置问题,因此,矿业权市场化并不能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最优配置的问题。
由权力的属性可知,资源由当代人支配的现实性使代际间存在权力的不对等现象,由于后代人在做出决策时并没有出现在市场上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无法通过讨价还价界定产权,当代人对资源具有绝对的控制能力,因而在资源的利用上拥有比后代人更大的权力,这使得后代人获得资源保证的能力存在先天不足。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长期需求情况下,对有限资源进行最佳配置,保证不同代人具有相同的获取资源的能力,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做了不少研究工作,Hotelling早在1931年就提出了资源的最优耗竭理论,用市场均衡理论对可耗竭资源的可用时间进行了分析,根据不同需求假设推导出可耗竭资源的可用年限,证明垄断比自由竞争更能延长可耗竭资源的使用年限。Dasguta和Heal等人在Hotelling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保证资源利用最优的两个条件:一是资源的稀缺性租金必须以社会贴现率相同的速率增长,二是资源品价格等于资源的边际成本与影子价格的和。但模型阐述的最优结果也表明:在正贴现率市场中,如果开发资源替代品方面的技术没有突破,资源的消耗是随时间而增加的,并达到技术所能开发的最大值,贴现率越高,当期消费的愿望越高,资源的分配将无法保证后代人对资源的需求,如果没有强制力的约束,后代人的权力在当前市场上是难以体现的,资源的代际分配将出现严重失衡。代际间市场权力的不均衡及交易成本的存在,导致完全以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是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可耗竭资源最佳配置模型虽然考虑了经济发展的长期性,但以贴现率作为模型计算的依据并不合理,贴现率是现期经济主体的利益参数,无法代替资源对于后代人的效用,模型的分析割裂了资源对于不同代际间的共有属性,并且在贴现的计算模型中,只考虑了产品效益的贴现,并没有考虑环境破坏未来影响的贴现问题,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环境破坏的损失量在未来的影响可能会远远大于基于贴现计算的产品效益。虽然Solow(1974)和Stiglitz(1974)等学者论证了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可以补偿可耗竭资源下降的影响,认为可替代品的出现将避免因过度消费导致的资源稀缺。但一个功利主义的社会并不考虑在早期积累足够的资本以补偿后来不断减少的资源的不可逆转的耗竭(成金华,2005),技术开发与矿产资源开发之间没有有效的价值链接,资源开发者并不关心如何利用资源效益提高技术的进步,因此在没有找到一种可替代品之前,以一种虚拟的假设来掩盖现实的过度行为,是经济学者的“掩耳盗铃”,是对后代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完全依赖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而是需要调整代际间的权力使之达到均衡,但不同代际人权力的博弈存在时间错位,依靠代际人间的自我调整显然无法完成,必须借助于具有时间延续能力的政府来实现。矿业权市场化并不是要求政府放弃所有资源调配的管理职能,完全以市场规律来对自然资源进行配置,而是在市场规律下,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保证矿产资源在当期被合理配置的情况下,约束当代人过度使用资源的权力,保证后代人对资源的利用,满足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
(二)经济发展模式对矿业权市场的影响
基于中国的制度模式及管理水平现状,连年的高速发展曾令许多经济学家不解,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分析观点,其中地方政府间竞争导致中国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观点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央政府处于权力中心,支配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地方政府没有经济主导权,资源的权力分配模式使地方的发展失去了动力,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无效率状态。而近些年来以经济为主要目标的中央政策导致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完全以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指标为主,因此,在整个大范围内出现了以地方区划为竞争主体的政府间竞争,在市场动力的刺激下,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积极投身到市场中追逐利益(高韫芳,2006)。地方政府成了集权力与利益于一体的竞争主体,但这种竞争实际上是失去了权力制约的竞争,政府权力来源于制度的赋予,是政治权力,缺乏市场有效约束,政治权力对市场的参与无法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日渐强大的地方政府为本地区利益不但和中央政府讨价还价,争取政策的参与谋取公开利益,而且还会利用政府权力以各种非市场手段进行利益争夺。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发展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但对局部利益的重视损害了整体经济发展的战略,结果是短期经济行为泛滥,竞争陷入了囚徒困境,矿产资源由地方主导的无序开采就是最好的例证。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属地与非属地之间在矿产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权力不对等。国家虽然对矿产资源拥有所有权,但由于矿产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及管理监测的复杂性,导致对矿产资源的利用上存在“公地悲剧”。地方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便捷性和低成本性,因而实际的属地管理者对资源拥有较大的支配权,资源属地与非属地之间在对资源的开发上存在权力不对等,而资源的国有属性并不能保证在市场条件下资源的开发利益在不同地区间的公平分配。矿产资源开发是地方经济发展最佳途径,不需要大规模资本及高新技术的投入,不但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如提高就业率及人均收入水平等。在矿产资源无偿开采时期,地方政府对矿产资源的开发还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约束,矿业权市场化则给资源开发的地方化提供了制度依据。地方政府是具有自主利益的小团体,根据D・诺思的理论,小团体的出现会导致纯粹的公有产权演变为“排他性公有产权”,即对于团体内部利益为公有的,而对团体外部则利益为排他的。地方政府间竞争使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存在排他性安排,即权力的“内公外私”现象(何晓星,2003),地方政府更多地从局部利益角度考虑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性问题,为非属地开发者设置人为障碍,垄断本地资源的开发权,导致资源开发的属地化。而强调以经济指标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的政治运行体制又导致经济决策的短视,对短期利益的追求是对资源过度开发的经济动机,因此,不会考虑资源耗竭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影响,矿业权市场化给这种过度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市场保证。从制度角度分析,不考虑负面性的私利行为对制度有更大的破坏性,即政府间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理者被淘汰,最终导致对矿产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如果将地方政府看作博弈个体,博弈论也从理论上论证了个体自私的行为并不一定能够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显然不能够在“看得见的手”的指引下产生最佳的社会共同结果,或者说,个体理性并不能保证集体理性(赵汀阳,2005)。虽然杨海生等利用随机动态规模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生产者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生产者为了降低资源储量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开采成本上升和未来需求波动所造成的损失必然会加速开采;另一方面,资源储量的减少会导致价格上升,而且储量的波动还会加速价格的上升。那么,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会进一步削减当前的开采量(杨海生等,2006)。但分析忽略了一点,即生产者的可变性,如果生产者有前后期的交替,如管理者的升迁及调动,在当期及后期不同生产者利益的博弈中,当期者不会从后期的高价格中获得任何利益,而当期者占有资源控制的绝对优势,为后期高价格而保留资源并不是当期者的最佳选择,因此在没有政策约束的情况下,当期生产者只有一种合理选择,即加速开采。从我国储量较丰富的矿产品开发现状来看,大多数都存在过度开采情形,特别是稀土资源,各自为政的开采格局导致国内恶性竞争的国际化转移,矿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增产不增收,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对矿业完全实行市场化,单纯以经济收益为目标的管理模式并不是最佳的资源管理制度,特别对于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长效矿产资源更是如此。
(三)矿业权市场化与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分析
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外部性,但影响程度因受多种因素控制而难以计量,因此不论成本法、收益法还是市场法,在矿业权价值计算中都没有估计环境变量的价值,而仅仅计算了矿产资源本身的价值。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本身存在巨大的价值,矿产资源的开采及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破坏了可再生资源,使之失去了价值创造能力。矿产资源的开采会破坏土地、森林、草场等自然资源,而这种可再生资源有着巨大的价值创造能力,以森林为例,森林本身的生长就在创造可利用的价值,同时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还能保持地表水分,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减少其他自然灾害。因此在整个自然体系中,森林起着巨大的环境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是人类目前还无法以技术予以取代。(2)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破坏而产生的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不论是地表开采还是地下开采,都是对自然形成的地质构造均衡的一种破坏,为重新形成新的均衡而产生的地质作用会对人类产生巨大的损害,如对地表破坏产生的泥石流,地下采空之后形成的地表凹陷等。(3)自然环境恢复需要大量的成本。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矿产资源的开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大多都超过了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无论是空气、水源,还是土地或森林等资源,一旦破坏之后,重新恢复需要大量的人力及物力投入,需要巨大的社会成本。
环境是一种没有排他性的资源,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完全竞争下的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并不考虑社会成本,矿产开采企业是在清楚存在成本外部性的情况下从事资源开发的,即资源开采所导致的是主观故意的负向外部性。科斯(Coase)认为,如果产权明晰,无需政府的行政干预,市场的有效性完全可以消除经济外部性。米德(J.E.Meade)也认为经济外部性的存在间接等同于竞争市场的缺乏,即市场本身的竞争并不是完全的,事实上对环境的产权界定则完全脱离现实,中国的市场化经济改革也远没有完成,市场竞争不可能达到科斯理论中所阐述的理想状态,这也是研究资源开发环境问题的根本前提,所以依靠市场化来消除资源开采的外部性是不现实的。当环境无法界定产权时,对资源开发的控制权成为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这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资源的控制权在公众与开采企业之间是不对等的,生产企业的权力远远大于公众的权力,这种经济权力是一种非市场的经济力量,经济效果已传递到市场机制之外,因此,虽然环境被破坏的受害者是公众,但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弱势一方无法阻止强势一方的开发行为,环境问题无法解决。
为消除矿产资源开发的社会外部成本,首先应增加公众在资源开发方面的参与权,其次应在矿业权价值计算过程中加入环境影响变量,计算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损失量,征收等量的环境补偿费用,并在政府权力的保证下,在矿山开采之后将之用于环境的恢复。如果考虑到资源开发过程中各相关部门投入、所得收益及产生的社会成本,可用模型表示为:
模型给出了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破坏的补偿量,它将对矿业权的评估价值及矿产品的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各种相应费用的收取和使用则需要以国家的强制力加强保证,以确保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
三、结语
矿业权制度的建立是对过去不合理资源管理制度的现实改进,虽然能够有效保护博弈各方的权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制度的变化是博弈各方权力改变后重新均衡的结果,这种改进不会是帕累托最优改进,而是相关的利益在不同主体间的重新分配,因此矿业权制度并不是解决我国目前资源问题的灵丹妙药,仍难以解决如何从战略角度对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市场机制在解决枯竭资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果任由市场化对优势资源的浪费,我国的资源优势将会被迅速耗尽,将无法保证我国经济能够持久发展。如果没有理性的政府干预,自由市场机制不能完全反映像枯竭、污染等给社会带来的外部性成本,也不能完全反映子孙后代的利益,难以确保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资源作为短缺物质,以目前的消费水平无法满足人类长期发展的需要,资源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实施矿业权制度的同时,政府必须承担起战略资源的管理者角色,调整市场各主体的权力,制定合理的资源战略,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进行合理安排。不能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完全依赖市场化管理体系,而应建立国家专营机制,严格控制开采及出口量。对我国的优势资源,建立政府管理的统一销售渠道,实行国家出口管制,制定国家标准控价,避免多方无序竞争,争取国际市场价格制定权。制定资源的储备战略,在国内划分出战略储备区域及储备量,完善监管机制,加大违法的惩罚力度,确保未来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95.
[2]张屹山,王一楠,庞晓波.投入产出技术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3]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J].经济研究,1997,(1).
[4]成金华.中国矿产经济学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J].理论月刊,2005,(5).
[5]高韫芳.重新认识地方政府:从权力、利益和权利的视角[J].理论探索,2006,(6).
[6]何晓星.论“内公外私”产权[J].社会科学,2003,(11).
[7]赵汀阳.博弈问题的哲学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3).
[8]杨海生等.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不确定性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2006,(2).
[9]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10]孙永波,汪云甲.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专项储备量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5,(3).
[11]花明,马智胜.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集团经济研究,2005,(12).
[12]吴尚昆,李守义,孙英男,王洪德.矿产资源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发展与展望[J].吉林大学学报,2004,(4).
[13]王礼茂.中国垄断性矿产资源的出口战略[J].资源科学,2001,(9).
[14]向芳,王成善,蒋镇东.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11).
地质矿产矿产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生活资源,地质矿产资源是国家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也是确保国家得以社会安定、有序发展的关键因素。经由对地质矿产资源展开科学开发利用,并强化对地质矿产工作的管理,方可使国家、人民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社会发展对地质矿产资源开采工程不断增多,现阶段地质矿产资源开采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由此要求相关人员要逐步加大对地质矿产工作的管理力度,唯有协调好地质矿产工作,方可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引发,方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1]。
二、地质矿产及其现状
伴随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要量逐年攀升,即便我国有着品种繁多、总量庞大的矿产资源,然而人均少、禀赋不足,缺乏大宗、支柱性矿产。地质矿产作为一项关键的战略资源,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安康。煤、石油、天然气在全球、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系统中,逐一占比约93.0%、95.0%,此类地质矿产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2]。国民经济发展中绝大部分一次能源源自于地质矿产,所以,真正意义上强化能源资源保障水平是地质矿产工作的首要任务,务必要将能源矿产勘查放置于地质矿产工作规划的第一位。现阶段,我国是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能源资源需求形势严峻,已然转变成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大瓶颈,解决一个15亿人口发展中大国的能源资源问题,要求强化对市场、资源的利用,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强化我国能源资源保障水平。
三、地质矿产工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国民经济基础产业能够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并形成十分明显的产业波、效应矿业,一方面具备自身特有的产业经济效益,一方面有着覆盖面广的产业关联、波及效应。矿产资源开发可有效作用于对货物流量、空间布局予以改变,其能够尽可能地发挥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用武之地”[3]。就好比以加大西部地质矿产开发力度为例,其不单单能够有效推动西部经济发展,还可为其他产业发展注入正向积极力量。好比地质矿产工作可推动建筑产业、交通运输产业、电力产业及一系列服务产业的发展。
(二)推进城市化进程
矿业城市既要为全国供给超过90个百分点的矿物原材料,既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经济集聚、辐射的功效。现代化城镇逐步发展,必然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并且城镇对经济发展具备协调功能,进一步推动着全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地质矿产工作此项作用在我国西部地区现阶段及将来发展中势必进一步明显。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化,应当着重把握自身区域地质矿产丰富、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机遇,打造资源型城市。
现阶段,我国矿业城市大部分处在中西部地区,且西部地区矿业城市以中年时期居多。在推进西部城市化进程中,应当基于不同城市地质矿产优势,加大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拓宽产业链条,使资源优势发展成经济优势,推进西部城市化进程,拉拢我国东西部贫富差距,积极促进全国不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4]。
四、充分发挥地质矿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注重提升科技水平
自矿产资源勘查突破、地质资料服务应用等相关领域出发,对地质矿产科技工作实际情况、面临的问题及地质矿产科技工作的发展趋势等予以明确,提升地质矿产科技工作创新力度,归纳出生产实践期间面临的核心技术疑难点,组织学习人员相互间的合作研究、应用,为矿产资源勘查突破提供有利科技保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科技支撑。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矿产工作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将强化一系列业务技术管理水平作为目的,着重剖析系统理顺矿产资源勘查期间行政管理步骤、技术工作步骤及一系列业务管理规章,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及引发的原因;对地质矿产工作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开展评定研究,经由世界范围内的比较,得出我国地质矿产工作技术规范、标准体系适用范围及对现阶段地质矿产工作存在何种影响的结果;加强对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学习,就全面流程每一环节技术规范、规程中面临的重点问题,制定修改完善地质矿产工作技术规范、标准体系,构建起与时俱进地质矿产工作的框架设想及对策建议[5]。
(二)做好协调组织工作
地质矿产资源勘查是为了促进对其的科学开发利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针对存在一定规模,市场需求相对高的矿种应当摆放在开发利用的第一位,以构筑起相应的产业群。现阶段,我国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失衡,部分金属矿、化工矿被过度开发利用,而建材矿、非金属矿,不管是其开发规模,还是利用水平,均与其庞大的储量不相吻合;矿产品缺乏深加工、精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不足,一些矿区依旧停留于买卖原矿或者粗加工阶段;一些生产企业缺乏法制意识,生产技术水平低,非法开采、乱采滥挖现象时有发生,对地质矿产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构成极大不利影响等。鉴于此,各地区政府应当强化宣传教育,作用以提升各级领导、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应当深化地质矿产工作改革,促进地质矿产工作逐步朝统一规划、科学采矿方向买进;做好协调组织工作,依法整治地质矿产行业秩序,促进地质矿产行业秩序本质改善,各级政府、矿管单位均应当明确自身的重要职责,进一步依法健全矿产资源勘查登记、采矿许可证规章,依法约束矿山生产企业生产行为,杜绝非法开采、乱采滥挖现象,对违反矿产资源法的各式各样违法案件,应当迅速开展科学处理,防止矛盾激化及不安定因素的引发,积极促进地质矿产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关键词]矿业开发 环境问题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 X75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62-1
1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概述
矿业开发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也有着很悠久的历史。矿业开发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开”,即矿业的开拓,开拓的作用是扩大矿产资源利用的规模;其次是另一个含义“发”,即矿业的发展,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资源的勘察、实施工作矿产的开采、矿产的加工以及矿产的销售和使用。
环境保护通常也涵盖两个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够地球圈的水、土地、大气、岩石和生物等,水喝人文因素只要由人类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财产构成。我们对于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社会人文的保护。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国民经济一直处于高速上升阶段,在此过程中,我国的工业生产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常常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走入“先破坏、后治理”的怪圈。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于排斥的关系,短期经济利益是在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获取的。而且随着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资源浪费和资源匮乏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巨大难题。
因此,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矿业开发和环境保护入手,重新审视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矿业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引发原因
迄今为止,由于矿业开发的低回收率和高排放量,引发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矿业开发对土地的影响。矿产开发实在土地载体上进行的,这就注定了开发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矿产开发初期,就需要圈地,并去除表层土地;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和液体的废弃物,废弃物中大多含有重金属或有毒物质,这些有毒成分会不断深入土地中,造成土地酸碱失衡和有毒污染;另外,土地被过度开发过后,地表的植被遭到破坏,营养成分和有机物质损耗严重,往往会产生办结、土壤流失状况,严重影响了土地的再度使用。
其次,矿业开发对空气的影响。在采矿爆破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固体颗粒;在开发生产和运输时,同样产生很多的悬浮颗粒;除此之外,开发冶炼过程中还有一些有毒气体直接排入大气中,从而造成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三,矿业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矿业开采、选矿、冶炼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且矿坑水、尾矿存水以及冶炼排水中大都含有有毒成分,包括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等,这些在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达不达标的情况下,渗入地下或者是排入河流湖泊,造成周围水系呈现酸性、毒性,造成水体污染,直接影响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矿业开发使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在矿业开发过程中,矿山结构、地下水系都会改变,同时会造成大面积的矿产采空区域,这样就容易造成地层崩塌、沉降、裂缝问题,严重时还会引发矿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另外,由于矿产开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造成了社会的畸形发展,引发了社会不和谐问题。
3防治生态环境恶化的措施
矿业开发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不仅仅损害了我们的经济财产,同时对我们的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生产经验和当前发展的现状 ,制定有效合理且科学可行的措施,防治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为防治矿业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做好舆论导向,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矿产企业加强对员工的环保培训,培养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摈弃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错误价值观。同时,社会应该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形成全民环境保护的共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然后,开发过程中要科学规划,提高生产技术,防治结合。传统的矿产开发一味追求矿产资源的高产出率,盲目开发,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理念,不仅仅造成了很多环境危机,长远来看,也是对矿产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必须将经济效益追求与生态效益追求将结合,合理规划,优化生产工艺,充分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做到生产工艺的闭合性,循环利用资源。
第三,企业内部建立矿产开发中环境监测体系。矿产开发过程中经常发生环境污染等意外情况,需要对矿山环境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并根据监测的信息及时对开发生产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矿产开发的实际情况,尽力环境监测体系和相关的管理体系,提高矿产开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术手段。
第四,国家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增大监督管理力度。在矿业开发可持续发展初期,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矿业企业提供政策支撑和资金资助;除此之外, 1992年联合国举行了环境与发展会议,将环境保护立法列为各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但是我国法制体系还不够合理完善,因此,要求我们在根据国情的基础上,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制体系建设,使矿业开发生态保护有法可依;除此之外,政府环保部门还需加强监督管理,将环境保护列为企业和政府的政绩考察指标,有效遏制环境恶化。
4总结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积极面对,正视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并实施有效的措施来防治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做到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研究和探讨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社会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危机,有利于矿业开发的长效经济利益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振亚,白瑞,胡晓华.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技术支撑[J].科技与经济, 2012,25:16-20.
一、提高对矿业、电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矿业是全州工业体系中最大的产业,是州委、州政府确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州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工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年,全州限额以上矿业限价工业产值为7.9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6%,实现税收9383万元,占全州财政总收入的12.4%。电力现价工业产值为3.78亿元,实现税收3674.5万元。矿业和电力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州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种齐全,金属种类繁多,经济价值高,与全国、全省相比,综合优势明显。已探明和发现的有黑色、有色、稀贵、废金属、煤等11类70余个品种。锑、锡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三位;锰储量居全国第八位;铝、镓、铟、水晶、沸石储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州矿业潜在价值在2000亿元左右,现已开发利用的矿产品只有26种,潜在价值尚未得到完全释放。此外,还有低成本利用矿产资源的独特区位优势。同时水能资源也很丰富,开发条件好。全州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23万千瓦,可开发量200万千瓦。目前,已开发的水能资源只占可开发的11%,可开发潜力还相当大。丰富的水能资源,对矿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而丰富的矿产资源也为水电开发提供了市场。矿电结合发展,既可开拓电力市场,又能降低矿产品成本,提高矿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两大行业可以相互促进,同步发展。
二、电力装机和用电预测
(一)电力装机预测
年末,全州已建成电站57座,总装机容量22.14万千瓦,总发电量为11.7亿千瓦时。现已开工和即将开工建设的电源点有10处,装机31.28万千瓦。至年,所有在建电源点建成发电,全州装机容量达53.42万千瓦,发电量27亿千瓦时。按电力发展规划预测,至2015年,全州装机容量达186万千瓦,发电量90—100亿千瓦时,届时全州水能可开发量全部开发完毕。今后,还可以在各流域兴建大型龙头水库,将发电装机提高到200万千瓦以上。
(二)用电负荷预测
按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电力适当超前韵原则,电力弹性系数取1.5,基数以年为基准年计算:全州年需电量30亿千瓦时,需配套装机60万千瓦;年需电量60亿千瓦时,需配套装机120万千瓦。按电力发展规划,近期和远期电力发展速度为14%,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为12%,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为20%,电力发展速度要进一步加快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如果铝土矿开发、林浆纸一体化等大的工业项目能尽早完成前期工作和提前建设,对电力的发展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年至年,全州重点生产性建设项目计划21个,总用电量72.5亿千瓦时。近期已开工和准备开工建设的都矿年产5万吨锌冶炼项目、5000吨锡冶炼项目、电解铅厂、脱硫焙烧技改、云南壮山公司日产1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年产60万吨水泥熟料基地等项目需电量10亿千瓦时;远期建设的铝土矿开发项目需电量48亿千瓦时;林纸结合60—120万吨纸浆、50万吨造纸生产线需电量19亿千瓦时。
三、矿电资源结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矿业和电力的开发步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规划和布局,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矿业的综合效益。通过矿电资源的有机结合,联动发展,把矿业和电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矿业和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二)发展目标
1、矿业:从年开始,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适时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到年,矿业产值力争达20亿元,利税5亿元;到年,矿业生产值达60亿元,利税15亿元;到2020年,铝土矿项目建设完成,矿业产值达180亿元,利税60亿元。
2、电力:到年,全州装机53.42万千瓦,发电量27亿千瓦时,力争达到装机容量55万千瓦,发电量28亿千瓦时,产值8亿元,利税2.5亿元;到年,装机110万千瓦,发电量55亿千瓦时,力争达到装机120万千瓦,发电量60亿千瓦时,产值16亿元,利税5亿元;到2015年,全州水能可开发量全部开发完毕,装机186万千瓦,力争通过兴建龙头水库,提高装机容量,使全州装机达200万千瓦,发电量达100亿千瓦时,产值30亿元,利税10亿元。
(三)发展思路
l、走电力先行的路子。矿电结合的关键在于电力的发展。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快“十五”期间10个在建电站(31.28万千瓦)的建设步伐,尽快建成发电。同时做好“十一五”期间新增装机50万千瓦电源点的项目前期工作,选择条件好的项目提早开工建设。
2、走矿业精深加工的路子。精深加工是提高矿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关键。要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引进大集团、大企业开发高附加值的矿产品,延伸产业链,改变目前出售初级原料的局面。
3、走全方位矿电结合的路子。积极推进“电矿联营”,引导矿业企业与电力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建立利益共同体;逐步推行电站与矿业企业“点对点”的直供电量方式,促进电力需求大的矿业的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将电能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资开发矿业,以矿业建设项目的大建快上,促进电力建设;引导矿业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参与电力建设,合资、合股参与电源点开发;电力企业也可采取多种形式参与矿业的开发,实现矿电双赢,共同促进,联动发展。
四、加快矿电资源结合发展的措施
(一)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整合电力资源
打破条块、地域分割的界线,按照国有企业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及要求,以云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整合全州电力资源,形成全州性的电力输配电公司,提高电力行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州人民政府成立电力行业整合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整合中的问题,力争在2004年基本完成整合工作。云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各县要从全局的高度,积极支持电力资源的整合。
(二)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电源点建设
1、加快在建电源点建设步伐。各县委、县人民政府要协调处理好电站建设中征地、林地补偿等问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电力部门要克服一切困难,加快在建电源点建设步伐。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确保10个在建电站31.28万千瓦装机保质按期完成,尽快投产。
2、加大工作力度,做好整个流域电力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一五”电源点建设的前期工作。对盘龙河、西洋江、普汀河、南汀河等河流水能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切实做好“十一五”电源点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确保“十一五”新增装机60万千瓦。
3、采取“四不论”的原则,走市场化运作模式,多形式开发。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调动一切资金力量建设电源点,特别是要鼓励和引导矿电结合企业投资开发电源点。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采取“四不论”(不论身份、不论性质、不论资金来源、不论规模大小)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引资,尽快实施一批“短、平、快”的电源点建设,使全州电源上网装机到年达到110万千瓦以上,发电量超过50亿千瓦时。
4、抓紧普阳坑口电站建设。采取引资、合资等形式,加快普阳坑口电站(2×2.5万千瓦)火力发电厂建设,尽快缓解电力丰枯期矛盾。
(三)加快电网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电源点建设和负荷特性,同步加快电网建设,切实解决好新建电源点的接入和变电站的布局。抓住中央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机遇,加快全州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完成八县110千伏骨干电网建设,提高电网等级。架设落水洞至都龙110千伏输电线路。积极支持省电220千伏输电线路进入,进一步协调好与省网的关系,取得省网的支持。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外向型经济
1、做好矿业、电力项目的对外招商工作。一是要利用各种交易会、博览会、招商会等予以推介,吸引国内外资金。二是要利用各专业知名网站建立矿业、电力招商专页,我州矿业、电力招商项目录。
三是要引进国内外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加快我州矿业、电力的开发,让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2、积极鼓励和支持矿业企业利用高新、适用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升传统产业。在州内投资建设矿业精深加工的项目,在不低于电力企业经营成本的基础上,实行电价优惠。
3、为企业搞好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五)加强资源勘探,增强发展后劲
1、加强对锡、锌、金、锑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工作,特别是要对现有矿山的深部和周围加大勘探力度,增加后备资源。
2、抓住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机遇,积极开展境内的矿产资源调查工作,建立规模大、质量好、开发条件优的资源基地。
3、鼓励风险探矿。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具备一定规模和能力的矿山企业、社会力量,自筹资金进行地质和矿产资源勘查,勘查投资者优先取得采矿权。
(六)加强协调和管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l、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合理引导外资投向,着力提高外资质量,防止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特别是要严禁引进已淘汰和禁止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2、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清理整顿全州矿业已建和在建的重复项目,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厂、小矿点,实施关、停、并、转。
(七)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矿业、电力的发展
l、鼓励矿电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矿业、电力的开发。
2、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的矿产品开发、加工企业和电力项目,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支持。
3、鼓励和引导其它产业向矿业、电力的渗透,从整体上增强矿业、电力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湘西州;矿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191-02
引言
“十二五”规划提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结合湘西州本地区来看,湘西州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发展矿业经济优势明显,然而,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无序无节制的开采,矿产资源会面临枯竭,进一步影响湘西州经济的发展,因此,湘西州亟待发展矿业循环经济,走一条高效、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湘西州矿业循环经济影响要素指标分析
评价湘西州矿业循环经济的指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对于湘西州矿业循环发展能力评估,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描述、分析、评价、预测等功能的定量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变量层(要素层)三个等级。湘西州矿业循环经济影响要素指标从四大方面阐述:社会经济指标、能源消耗指标、污染排放指标、循环利用指标。其中社会经济指标包括矿业总产值A1、固定资产投资额A2、矿业营业利润A3、企业单位数A4、单位职工A5,污染排放指标包括烟尘排放量B1、固体废弃物排放量B2、废水排放量B3、废弃排放量B4等,能源消耗指标包括矿业管理费用C1、矿业营业费用C2、电力消耗量C3、单位规模增加值原油消耗C4、单位总产值能源消费量C5,循环利用指标包括三废综合利用产值D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D2、二氧化氯去除量D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D4等。
二、湘西州矿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模型构建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方法揭示因素间的主要关系,找出影响目标值的重要因素,使各因素间的“灰”关系清晰化。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核心概念就是关联度。关联度是事物之间、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度量,它定量描述了因素之间相对变化的情况,即变化的大小、方向与速度的相对性。如果因素变化的态势基本一致,则可以认为它们之间关联度较大;反之,则较小。从样本中确定一个理想化的最优样本,并以此为参考序列,通过计算各样本序列与该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对被评价对象做出综合比较和排序。这种做法能通过改变分辨系数P的大小来提高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别程度,而且数学处理不太麻烦,并能使用样本所提供的全部信息。由于评价对象或多或少都具有灰色性,因此,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较广。不仅能对地区间、行业间等的断面评价,而且也能作时序资料纵向评价。
(二)湘西州矿业循环经济实证分析
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根据指标体系,有18个被评价对象,每个被评价对象有5个评价指标。首先确定参考序列,根据各评价指标的经济含义,在18个被评价对象中选出各项指标的最优值组成参考序列,其次经过数据的无量纲化、关联系数的计算步骤,最后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计算关联度。由于每个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关联程度是通过5个关联系数来反映的,关联信息分散,不便于从整体上进行比较。因此,有必要对关联信息作集中处理,而求平均值便是一种信息集中方式。最后比较与排序,得出结论(见下表)。
通过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可以看出:第一,环境污染严重。B4综合排名第一,B1排名第二。从表中也可看出,矿业开发过程中对本地区的环境影响越来越明显。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矿业循环经济的开发利用。传统的矿业模式走的是一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三废的排放对矿区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和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大的破坏,造成生态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由于许多环境生态指标的不可逆性,环境很难恢复到开采前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资源的枯竭,由于没有做好转型的规划,经济水平也随之下滑,相对应的用于环境治理和环境修复的资金产生短缺,矿业环境没有得到及时治理。第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不高。虽湘西州矿业总产值从2005年53 124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394 425万元,但矿总产值增长不大,资源综合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矿产品的循环利用低,开采、回收利用等技术有待提高。从表可以看出,在矿业开发过程中,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综合排名于前五位,这直接影响了资源的回收再利用。2007年D1 为3 948万元,2008年D1上升到6 306万元,而2009年下降到4 009万元。这说明湘西州在矿业三废利用过程中,技术不稳定,有待引进高科技人才以及技术。另外,由于政策调整不及时,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略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的长期规划,忽略资源开采效率。
三、对策和建议
1.为矿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据统计,湘西州2009年银行对工矿及其他产品采购支出同比上年减少30%,用于科学技术的财政支出4 137万元。矿业信贷投资已初见成果,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矿业信贷覆盖率低。湘西州矿业企业相对较多,矿业企业2009年发展到121家,这些企业大多属于私营企业或者个体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采取自有资金和合伙筹款融资的方式,因而金融机构的所指定的贷款标准无法对这些小企业产生约束作用,而在矿业产业中恰恰是这些企业污染和碳排放比较严重。
2.注重环境保护,排除安全生产隐患。坚持“资源节约、环保先行”和“保护先于治理”观念,从立项、环评等源头环节上开始严格把关,坚决禁止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的项目实施。重点开展锰、锌等矿产品渣、灰、气、液的综合利用、严格遵守安全排放标准。狠抓以矿业开采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工作和尾矿库专项治理工作,实行严格的安全问责制度。建立安全隐患信息库,定期排查安全生产隐患。
3.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矿产综合开发利用。由高碳的矿业产业向低碳的矿业产业转变,首先要从矿产资源的开发方式着手。在开采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应该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
4.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全面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是矿业产业开展节能减排的重要支撑。减排技术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中涉及碳储存技术、新能源技术、能源转换技术和其他减排技术。矿业企业应该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设备的改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通过与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研发推广体系(刘中文,2007),解决企业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永生,蔡永青.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矿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J].现代矿业,2009,(5).
摘要:根据淮南矿区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水土流失、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等数据,分析了煤炭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和文化等诸多方面所带来的影响。探讨了为解决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持久发展的策略,提出当前经济发展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煤炭产业和其它产业相协调,国有投资和民间资本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煤炭城市;环境保护;生态经济
1引言
淮南矿区位于安徽中北部,矿区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倾斜宽约30公里,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煤炭储量丰富,总储量占安徽省的74%,华东地区的5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咨询研究中心的专家认定,淮南矿区煤炭资源是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资源最好,也是最大的、唯一的煤炭资源,是一块难得的整装煤田,建设亿吨级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基地,比较优势明显。
2004年,煤炭产量2982吨,实现销售收入87亿元,实现利润8000万元,上缴税费10.7亿元。煤炭开采在本市经济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在矿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并存;经济结构单一;经济极化现象突出;产业结构不完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不高;造成许多“矿城”、“矿区”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本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煤炭开采带来的影响
2.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与国外煤炭工业和国内加工制造行业相比,中国煤炭工业形成了有特色的生态环境问题。其特点是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并存,造成煤矸石、废水、废气和塌陷区“三废一沉”等环境问题;以资源消耗和生态损害为主,消耗大量的土地、水和环境旅游资源。
煤炭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引起了桂和荣等专家的关注,大量矿井水排放造成地下水资源流失,致使许多矿区矿业、工农业及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紧缺。煤炭开采地面沉陷损害了土地资源,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煤矿固体废物堆积占地,部分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工业废水、煤矸石等对环境的污染也较为严重。
2.2对经济的影响
煤炭作为本地区煤电化三大支柱产业的龙头,2004年,煤炭产量2982吨,实现销售收入87亿元,实现利润8000万元,上缴税费10.7亿元,在岗职工人均收入2.6万元。2005年目标是,总产3260万吨,利润1亿元,在岗职工人均收入3.7万元。煤炭开采的繁荣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淮南地区的积极发展功不可抹。
但是,这种过重依靠煤炭的格局造成了淮南市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极化现象突出,体现为“二个单一”,主要表现为“二个单一”,即产业结构单一和经济成份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体现在煤炭及其初级加工业在全市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经济成份单一,具体表现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在各种经济成份中占据绝对优势。
过多的依靠煤炭产业的经济结构,形成了本市经济随着国际煤炭市场的波动而大幅度震荡,不利于经济稳定。当前煤炭能源市场过热,行业收入差别过大,过多吸引了本地区的资金、人才和其它资源,对其它非相关产业和弱势产业形成较大冲击。
短时间过多的资金收入出现资本寻租。在短时间煤炭市场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一时难以适应,资金过多集中在少数几个“短平快”行业,特别是房地产行业,房价上涨过快,带动物价上涨,出现经济过热的趋势。
行业的极化还拉大贫富差距,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208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4元,淮南矿业集团在岗职工人均收入3.7万元。造成淮南市行业收入差别上的天堑,行业收入差别的过大可能直接冲击其它行业的发展,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2.3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淮南市经济明显存在“两多一少”的结构特点,即以煤炭为主体的采掘业和以电力、化工为主体的初级加工多,而其它深加工产品少。
在淮南市,以煤炭及其初级加工为主体的煤、电、化等基本部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未能有效地波及关联行业的发展。主要行业的规模发展较快,但门类与层次较少。与此同时,城市的其它行业和辅助行业发展不够。这种单一的行业结构,存在着以下二个方面的缺陷:第一,矿产品加工深度不够,资源利用面窄;第二,社会经济环境较差;第三,科技结构、人才结构单一。从而对城市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结构。根据淮南市统计局的数字,淮南市的煤、电、化产业的产值在乡及乡以上全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从1993年的30.6%增加到1997年的37.3%,这反映了非煤、电、化产业发展缓慢的状况。
煤炭开采是以消耗土地和水等资源为代价的。这些资源的消耗显著的影响了本地区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淮南市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99874.2hm2减少到2003年的96892hm2,11年累计减少量2855.2hm2。
2.4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煤炭开采的迅速扩张,随矿建城,城市规模也随之扩大,但同时,城市建设并没有相应的跟上,形成了百里煤城,城乡交错。城镇分散、布局失调、城市功能弱化。这种格局给市容、生活、交通和治安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过快的煤炭发展影响了本地区的生活质量。张桂芳对淮南矿业集团职业病防治院1998年至2002年间所收治的煤工尘肺肺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与分析后发现,煤工尘肺真菌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合并真菌感染的死亡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矿区的环境不仅形成了尘肺、关节疾病多种职业病,危害职工的健康,矿区的环境污染也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淮南采煤沉陷区范围大,约有1.7万余户、12.8万百姓生活在沉陷区内。
3对策
3.1做好长远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矿产资源的储藏量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因矿产资源枯竭而衰亡或转型,是矿业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矿业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焦作市是以众多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典型煤矿城市。但是,近年来,焦作矿区步入大规模衰减阶段,陆续关闭了位于城区的王封矿等多个矿区,其它开采区也面临资源枯竭,濒临关闭。
矿业城市大都要经历“起步-成长-成熟-衰退或转型振兴”四个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如果非矿业经济发育不充分或停滞不前,受资源可耗竭性的制约,矿业城市会随着矿业经济的衰竭而走向衰亡;相反,如果非矿业经济在资源枯竭前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支撑矿业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则会出现矿竭城荣。
3.2保护环境,走生态发展道路
矿业城市必须坚决摒弃“先开发后治理”或者是“严格环境限制下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而应走一条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协调发展道路。这就需要矿业城市不断加快资源型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步伐,构建清洁型产业结构体系和绿色产业结构体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环保产业,使原来以黑色的重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逐渐向绿色生态的、轻重比例协调的国民经济体系转变,由“黑色生存经济”向“绿色生态经济”转变,由资源主导向科技主导转变,由“地下”向“地上”转变,由开发矿山向开发旅游转变,由加工矿产资源向加工农副产品转变,由黑色主宰向绿色主题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和生态化,突出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特色化。
3.3注重科技,走科技兴市道路
煤炭型经济特点关键是科技发展。我国煤炭业“十一五”战略任务第一项是在保证安全清洁生产的前提下,煤炭产量到2010年翻一番;要求开发总量与环境总量基本平衡。到2010年,SO2不超过1200万m3。第二项任务是生产清洁煤炭23亿吨,加强煤炭绿色产业建设,加大综合加工利用力度,如矸石利用率超过50%,这些任务离不开科学技术。
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科技。1990年8月,淮南市提出了“科技兴市”的决定,1993年2月,被国家科委列为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城市,1995年9月又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但是形式并不乐观。目前在全市68家国有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只有9家,仅占13.2%,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GDP的1.09%.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值的1.72%。
3.4优势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在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纵向发展和技术改造,扩展原有产业链,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从而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原有的产业优势转化为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
在煤、电、化三大支柱产业继续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寻求有技术优势、市场前景的新技术、新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一、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调整矿业经济发展思路
我市地处南岭有色金属成矿带中部,矿产资源较丰富。到目前为止,已探明的矿产为65种。已探明的矿床653处,形成工业矿床的有109处。其中大型矿床9处,中型矿床23处,小型矿床77处,全市矿产储量29.15亿吨,据专家测算,全市主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1320亿元。
我市优势矿种主要有:锰、铅、锌、钨、锑、锡、铁、水泥用石灰岩及石材,潜在优势矿产有稀土、锂、铷。全市锰矿储量14498.5万吨,主要分布在零陵、道县、蓝山、冷水滩四县区。其中,已发现大型矿床的是道县后江桥铁锰矿区、蓝山县太平黑土型铁锰矿区;中型矿床是零陵区东湘桥锰矿区。稀土资源储量50万吨以上,主要分布在江华县河路口镇,属大型矿床。锂矿储量11.7万吨,铷矿储量5万吨,属特大型矿床,主要分布在道县湘源锡矿正冲矿区。铁矿储量1.16亿吨,属中型矿床的有道县后江桥铁锰矿区、江华县大竹源铁矿区、江华县河路口石浪冲铁矿区。锑矿储量10万吨,属中型矿床的有东安县线红冲锑矿区、宁远县新开锑矿区。铅锌矿储量101.16万吨,主要分布在道县、江华、江永、宁远等县。其中,道县后江桥铅锌矿属大型矿床,大理石、花岗岩储量约3.18亿吨,主要分布在蓝山县。
目前,全市有各类矿山447个,其中国有矿山22个,乡镇集体矿山80个。开发矿种25种,年产矿石量1000万吨,年产值14.21亿元,从业人员5.6万人。在矿产加工方面,铁、锰、铅锌、锑、石灰石、耐火粘土、饰面砖、花岗石等矿产品加工已初具规模。特别是石材加工发展迅速,水泥生产规模跃居全省第二位,稀土矿业前景看好。全市矿山企业采选业和相关原材料加工业总产值31.3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3.63%,占全市gdp的6.17%。
根据我市矿产资源丰富,优势矿种多,但开发利用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矿山规模偏小,精深加工矿产品少等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我市矿业经济发展思路应进行适当调整,今后一个时期,建议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手段,原创:以骨干矿山和大型加工企业为依托,以核心矿产为龙头,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矿业布局、矿产品结构,促进矿山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发展。
二、以包装实施项目为龙头,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为充分发挥我市矿产资源优势,实现集中开发、规模生产、集约经营目标,根据“抓大放小、抓重放轻”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原则,建议今年包装实施以下4类6个矿产开发项目。
(一)锰矿类
1、包装实施道县后江桥铁锰矿项目。该矿位于道县后江桥乡龙门桥、塘头窝、后江桥区段,矿区面积6.7km2,属大型铁、锰、铅、锌、银多金属共生锰矿床,,累计资源储量2144万吨,综合开发利用价值预计为10亿元。拟报省国土资源厅列入2006年矿权出让计划,并争取省厅委托我市直接组织招拍挂出让,出让价款预计为5000万元。
2、包装实施蓝山县太平黑土型铁锰矿项目。该矿位于蓝山县太平乡境内,矿区面积7.77km2,探明资源储量为2920万吨,远景储量超过1亿吨。该矿区的铁锰矿埋藏浅,开采条件好,并且主要选冶技术中试已过关。目前,武汉科技大学正对该矿进行工业化选冶技术攻关研究。拟报省国土资源厅列入2006年矿业权出让计划,并争取省厅委托我市直接组织招拍挂出让,出让价款预计4500万元,开发利用价值约10亿元。
3、包装实施零陵区东湘桥锰矿项目。该矿位于零陵区珠山一带,包括五里牌、东湘桥、太婆冲、水口山四个矿段。矿区面积35km2。现保有资源储量475万吨,潜在资源储量2000万吨。该矿区交通便利,开采条件好。2005年,我们规划为15个采矿权,已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批。其中,2005年已出让采矿权4个,出让价款2240万元,2006年计划出让剩下的11个采矿权,预计出让价款5000万元,开采价值预计12亿元。
(二)铁矿类
包装实施江华县码市镇大竹源铁矿项目。该矿位于江华县码市镇大竹源地段,矿区面积12km2,矿藏核心区1.8km2,资源储量4500万吨,矿区远景储量超亿吨,该矿为单一磁铁矿,开采条件方便简易,杂质少易选,符合钢铁厂要求,建议与矿山配套建设一个中小型铁厂。该矿的采矿权计划2005年已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批,计划今年由市本级组织招拍挂出让,预计出让价款3000万元,开采价值预计5亿元。
(三)稀土矿类
包装实施江华县河路口稀土矿项目。该矿位于江华县河路口镇,矿区长10公里,宽1.6—6公里,矿体厚10—30米,探明资源储量4.69万吨,潜在资源储量50万吨,属大型矿床。矿床埋藏浅,开采技术要求不高,提取工艺简单,投资小,可配套建设稀土冶炼厂,该矿采矿权于2005年已经省国土资源厅设立一个采矿权。
(四)高岭土类
计划今年在宁远、江华或道县高岭土矿集中的矿区设立一个采矿权,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后,以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预计采矿权价款200万元,开发利用价值预计1亿元。
三、以招拍挂出让为突破口,规范矿业权市场秩序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采矿权和探矿权是矿业权市场建设的突破口,是市场配置矿产资源最显著的标志。为全面推行招拍挂出让,加快我市矿业权市场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外地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一)全面实行矿业权有偿出让
1、探矿权、采矿权必须以有偿方式取得。除国家和省政府批准的可以协议出让的矿业权外,其余新设矿业权一律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
2、全面推进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国家出资探明的矿产地;无须勘查可供开采的矿产地;依法收归国有的矿产地。矿业权招拍挂前,不能明确开矿老板,不能由矿老板提前投入资金修路、补偿当地群众等。
3、企业改组改制和申请矿业权变更或延续时,对原无偿取得的矿业权必须实行有偿处置。政策性关闭矿山应依法注销采矿许可证,其保有储量尚可开采利用的,经评估确认后,以有偿方式出让,对延续登记的采矿权,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理手续,凡取得采矿权一年内未组织生产的,一律不予延续登记,并无偿收归国有,用公开出让方式有偿处置。
(二)合理设计和规划矿业权招拍挂出让计划
对纳入市场招拍挂的采矿权、探矿权应符合我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矿业权年度出让计划以及矿山准入条件,应坚持战略性集中开发的原则,避免一矿多开、大矿小开。一条矿脉只设立一个采矿权,涉及两个以上县区的矿山应由市本级直接组织招拍挂出让和管理。涉及省际边界的,不能越界设计采矿权和探矿权。严格评估、核定储量,并以储量为依据,科学设计招拍挂出让矿山的开采规模。对储量少、储量分布不规则以及不具备矿山开采相应的资金、技术条件,达不到安全、环保要求的,不设立采矿权。
(三)严格规范矿业权市场秩序
1、规范矿业权转让行为。矿业权转让必须依法办理转让审批手续,并进行权属变更登记。不得以承包、租赁等方式变相转让矿业权。变相转让的,应依法予以查处。凡无偿取得的矿业权未补缴出让收入或矿业权人未按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和要求进行勘查、开采的,不得转让。
2、建立和完善矿业权市场交易体系。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市场平台,加强矿业权有形市场建设,建立矿业权交易服务机构;制定和完善矿业权交易管理办法,明确交易条件、方式和程序;编制可供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矿产地目录;建立矿业权市场信息、可查询和公开交易制度。矿业权出让、转让必须进入交易机构公开交易。
3、加大矿产资源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以这次全国统一开展的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活动为契机,依照国务院[2005]28号和省政府[2005]30号文件,对无证勘查、开采的要依法取缔;对破坏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要限期停产整顿;对越界勘查、开采的,要严肃查处;对越权或违反有关规定和程序发放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要及时纠正和处理;对零散的小矿山要优化整合。
(四)适当调整矿业权出让价款分配关系
按规定,属于中央和省级发证的,矿业权出让价款按省、市、县(区)5:2:3的比例分层,属市级发证的,按市、县(区)4:6的比例分层。这种分成办法,虽然充分考虑了县区一级的经济利益,但勿视了在一线做工作的乡镇和村组基层组织的经济利益。为充分调动乡镇、村组等基层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建议将矿业权出让价款分层比例调整为属市级发证的,市、县、乡镇、村组按3:5:1:1分层;属县级发证的,县、乡镇、村组按8:1:1分层。
(五)切实加强维护矿业权市场秩序的领导
矿业权市场秩序直接影响矿业经济发展速度,应将维护矿业权市场秩序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矿业权市场的宏观调控,严格实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当地资源条件,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推进规模开采、集约利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研究制定维护矿业权市场秩序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协同配合搞好矿业权市场秩序的维护工作,强化对矿业权市场的监督,特别应加强对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监督检查,对矿业权交易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
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促进矿业经济发展
当前,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大多属粗放型,原矿销售型。采矿、选矿、冶炼等工艺落后,精深加工能力差,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少,全市没有一家大型矿产品深加工企业,严重制约了矿业经济效益。建议通过招商,引进资金和技术,以丰富的原矿为基础,将矿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促进矿业经济快速发展。
(一)引进资金和技术,提高矿产采、选、冶水平
我市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劣势明显。如我市开采利用水平较高的铅锌矿,采选综合回收率70~75%,而发达地区铅锌综合利用率已达到76~90%。同时,我市矿业管理的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地区的矿业管理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时代,但我市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属典型的粗放型经济。为切实提高矿业经济效益,建议通过招商,引进资本和技术,提高矿产资源采、选、冶水平,延长产业链。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鼓励矿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和精深加工水平,使矿产资源开采和综合开发利用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赢。
(二)积极开发利用下游产品,提高矿产品附加值
我市有一定选冶优势的矿产有锑、锰、钨、铅、锌等,但因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并不大,下游产业仍不发达。建议鼓励矿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例如我市铅锌矿,主要产品为铅锭、锌精矿,部份出售原矿,其附加值较低或几乎没有。通过延长产业链,生产出无汞、无隔锌、用于医药的童锌等,其附加值将会提高数倍至数十倍,利润提升空间很大。锰矿也是我市优势矿产,冶炼加工企业较多,但产品单一,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缺乏,应大力发展电解锰、锰盐系列产品。
(三)培育和扶持重点加工企业,建立矿业经济支柱
建议通过招商引资,近期内培育和建设一批新的中型以上深加工企业;通过企业改制、改组、联合、兼并和技术改造升级,扶持一批原有的规模较大的深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深加工水平。
1、锰矿产业
①利用道县后江桥丰富的锰矿、铁锰矿、铅锌矿,通过招商引资在道县培育建设一家较大型的集采、选、冶于一体的联合企业。预计年产值可达2亿元,利税约2000万元。
②利用蓝山县丰富的黑土型铁锰矿,通过招商引进,在蓝山县培育建设一家集采、选、冶于一体的联合生产企业。预计年产值可达1亿元,利税约1000万元。
③利用现有的道县冶炼总厂、原创:冷水滩区黄阳司冶炼厂、零陵区东湘桥锰矿冶炼厂、东安县铁合金厂为基础,通过扶持和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加强技术改造,改扩建,增加选冶及深加工能力,提高综合利用率,形成矿石自给,锰制品系列产品达到十种左右,预测年产值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3培。
2、高岭土产业
①利用道县、宁远、江华丰富的高岭土资源,通过招商引进,在宁远县或道县培育建设一家中高档陶瓷厂。预计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利税约1000万元。
②通过招商引进,在冷水滩区培育建设一家中型以上新型建筑材料加工企业,使新型墙体材料、高档建筑陶瓷形成规模生产。
③采用小小联合、入股等方式,在蓝山县培育建设或扶持1~2个中型规模以上的花岗石、大理石开发加工企业。通过加强技术改造,发展高档面饰板材,争取年产面板材50万立方米,预计产值5亿元。
3、有色矿产业
①扶持东安县东港锑产品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设备进行深加工产品的技术改造,扩大氧化锑的生产,压缩金属锑锭的产量,开发和深加工超细三氧化锑、高纯三氧化锑、无尘三氧化锑、精密硬质合金制品等,增加出口创汇能力。预计每年可新增外贸出口创汇200万美元。
②利用江华县河路口矿区丰富的铁矿资源,通过招商引进,在江华县培育建设一家中型铁厂。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利税约5000万元。
③扶持江永县银铅锌矿冶炼厂,通过改进设备和加工技术,扩大生产能力,吸收江永、江华、宁远、道县、铜山岭有色金属矿的铜、铅、锌矿进行深加工增值。预计,每年可新增利税约1000万元。
摘 要 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矿产资源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管理不当,将使国民经济发展因资源问题而处于瓶颈状态,因此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实行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对国有矿产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合理开发利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矿资源 经济问题 发展
一、矿产资源的概念及经济理论
1.什么叫资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上述资源的概念是农业和工业社会的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资源的概念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资源就是现实或潜在资产的来源,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起点,其组成包括一切可资利用的有形物质和无形要素;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的所有物质、能量、信息、劳力、资金、技术、机能和环境要素都是资源。
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结构复杂的资源系统。每一种资源内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统。资源系统可从性质、用途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资源的自然属性不同可以将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一般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天然物质和条件;人文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生产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人口、劳动力和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我国80%以上的能源及工业原材料来自矿产资源,其总量位居世界第三,而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属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矿产资源(水资源除外)其储藏量是有限的,供给量也是有限的,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2.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
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哈罗德•霍特林(Harold Hotelling)于1931年提出了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认为矿产资源的耗竭是一个矿产连续不断消耗的动态过程。
一是数量上的相对性,是指随着矿产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增加,某些矿产资源基础会逐渐削弱、退化,甚至最终耗竭。但为了实现矿产资源在功能上达到可持续开采利用,许多国家都一直致力于新的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确保在某种矿产资源耗竭之前,可以寻找到新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可替代资源。因此,当前矿产资源的数量只是相对性的减少。
二是质量上的绝对性,是指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过度、过速的开采和消耗,矿产资源的质量逐渐恶化。长期以来,由于受生产能力的限制和服前利益的驱使,许多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采取粗放型的利用方式,“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现象十分普遍。
二、矿产资源经济危机的表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深入,人类将摆脱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情况,同时,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成熟将使人类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优化利用、科学利用和统一利用的要求变成不可回避的现实,矿产资源终将变成整个人类和自然交流的条件。
1.不合理开采问题突出
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和盲目超强度的开采消耗,矿产资源将会逐渐耗竭,这也就意味着可供给后代人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越来越少。矿产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中的短期行为十分严重,污染、浪费、高能耗引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可持续发展观来看,矿产资源的耗竭性必然涉及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配置的公平问题。所以,当代人在享用矿产资源所提供的服务时,有义务和责任因超额消耗矿产资源而向后代人的价值损失付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每一代人都需要且有权使用这些资源。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需要而大量使用和消耗矿产资源,把本应该留存给后代人使用的矿产资源提前支用,这将严重影响了后代人的发展和福利水平,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2.矿产产权管理、产权转让的混乱、不健全
矿产资源资产产权转让的市场机制不健全是由矿产资源资产产权不明确、资源无偿使用制度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在存在矿产资源资产产权市场的情况下,要根据谁能提供更多的租金,也即谁能更有效地使用矿产资源这一经济学的效用原则来决定矿产资源的使用权。在不存在矿产资源产权转让市场的条件下,使用矿产资源的效用原则难以体现,一来由于现行的矿产资源产权关系缺乏灵活的产权转让方式,导致谁占用矿产资源谁就垄断资源的使用权状况,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来各种隐形的、变相的、非法矿业权交易和转让普遍存在,致使国家的大量矿产资源资产流失,流入企业或个人的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统一制定矿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在市场经济国家,探矿权人在发现可供开采的矿产储量后,取得采矿许可证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一定的资金条件和技术条件等,但这属于行政许可。而采矿权则一直是只有探矿权人才有资格申请的,虽然探矿权人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无法取得采矿许可,但其他任何人均不得对该矿权地提出要求,不准申请取得该矿权地的采矿权。也就是说,探矿权是内在的,固有的和本质的;行政许可是外在的,有条件的。
3.缺少统一合理的资产价格体系
没有建立健全合理的矿产资源资产价格体系,矿产资源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不同计价方法其资源价值不同,有的资源价值包含矿产资源原始价值、普查勘探费用和合理利润;有的只包括普查勘探费用、合理利润。尽管矿产资源评估价值不完全等同于其交易价格,但它是资产交易价格最重要的基础,众多的计价方法导致了矿权转让时,定价混乱,普遍出现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现象,造成了国有资源资产的大量流失。
矿业是典型的先有产品市场价值,然后根据矿床条件来研究确定是否值得开采的行业,其他行业既有市场决定产品的情况,也有产品创造需求的情况,而矿业更强调市场决定生产,所以矿业权的价值具有一个实现的不同情形:如果探矿后没有矿或发现的矿不值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开采,矿业权价值为0,探矿人亏本;如果发现的矿产资源价值小于探矿投入,矿业权价值存在且等于探明矿产资源的价值减去国家税收和所有人提取的部分,但探矿人要实现矿业权价值就会亏本,那么实际上矿业权价值可能得不到实现,也为0;只有矿业权价值大于探矿投入加上采矿投入后,矿业权人才可能实现盈利。
三、矿产资源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考
1.重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培育与建立
随着工业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出现了资源短缺和大规模浪费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矿业与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近些年,世界各国都纷纷致力于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中。所谓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是指对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生态资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矿业城市的发展机会受限制而给予一定的补偿,用于对所造成损失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当代人在享用矿产资源所提供的服务时,有义务和责任因超额消耗矿产资源而向后代人的价值损失付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每一代人都需要且有权使用这些资源。
2.规制和理顺产权管理关系及规范产权市场
在目前的多级政权体制和所有制结构下,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只能是国家,应该按照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矿产资源,各种经济主体有偿取得矿产资源的经营权。所有权和产权不是一回事,所有权强调的是法律规定的所属关系,而产权是法律规定的经济利益主体获得经济效益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中产权必须明确定义,并且专属。“多重产权”使所有权产生不确定性,从而挫伤产权主体对资源投资的积极性,或诱发过度开采和短期行为,或引起法律纠纷。只有产权明晰并给予保护,禁止他人非法侵占,市场交易行为才具有可靠的基础。因此国家应该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将矿产资源的管理纳入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使矿产资源资产真正成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实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补偿机制的力度,维护国家所有权,保障企业的产权安全。另外,需要积极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
3.积极改革现行的矿业税费制度
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合并为权利金。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都是从量计征,本质都体现了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都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利益实现形式,所以应将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合并,实行国际通用的权利金,不仅解决了目前对资源税的争论,也保证了国家从矿产开采中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维护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
修改矿山企业增值税的税项计算,解决增值税负担过重问题。在有关文件中将“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物质和能量的产业”定义为第一产业,世界各主要矿产国都普遍将矿业划为第一产业,也要把矿业回归到第一产业,同时根据第一产业的特点,对现行的增值税税率进行调整,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将矿山企业交纳的权利金、基本建设投资和固定资产折旧费加入矿山企业成本核算,降低增值税税基,彻底减轻矿山企业的负担。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矿业投资者的积极性,而且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大科技投入。
4.持续完善矿产资源矿业权的设置方式
国外矿业权的设置方式存在4种类型:
一是仅设置一种权利,称之矿业权。这种设置方式大约占国家总数的15%,尤其在英美法系国家相对常见。
二是将矿业权划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矿业权设置方式,大约占国家总数的65%~70%。在这种情况下,探矿权人可以“自然”取得采矿权,所以权利本质是一种,即矿业权。
三是将矿业权划分为非排他性探矿权、排他性探矿权和采矿权。这实质上是2个阶段划分法的一种变体,其中,非排他性探矿权(一般系指区域性矿产普查等活动)不是作为财产权的矿业权的一部分,设置非排他性探矿权的目的是降低权利人的风险。约占国家总数的5%~10%。
四是将矿业权划分为探矿权、矿产评价权(或称之为保留权,该权利人可以进一步开展勘查、可行性研究和环境调查等项工作,或保留该地区暂不做工作以待市场或其他条件好转)和采矿权。这实质上也是2个阶段划分法的一种变体,约占市场经济国家总数的5%~10%。
四、结语
综上,有必要对因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的活动而造成的矿产资源本身价值损失、后代人利益遭受损害、矿区周围生态环境污染以及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机会受限制等进行改革和变革,要建立能源危机的意识,同时,以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概念来引导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未来在加强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地方法规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沙景华,欧玲.矿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环境保护.2008(04).